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冰 川 地 貌 类 型 表

冰 川 地 貌 类 型 表

冰 川 地 貌 类 型 表
冰 川 地 貌 类 型 表

冰川地貌类型表

冰川有很强的侵蚀力,大部分为机械的侵蚀作用,其侵蚀方式可分为几种:

(1)拔蚀作用: 当冰床底部或冰斗后背的基岩,沿节理反复冻融而松动,若这些松动的岩石和冰川冻结在一起,则当冰川运动时就把岩块拔起带走,这称为拔蚀作用。经拔蚀作用后的冰川河谷其坡度曲线是崎岖不平的,形成了梯形的坡度剖面曲线。

(2)磨蚀作用: 当冰川运动时,冻结在冰川或冰层底部的岩石碎片,因受上面冰川的压力,对冰川底床进行削磨和刻蚀,称为磨蚀作用。磨蚀作用可在基岩上形成带有擦痕的磨光面,而擦痕或刻槽是冰川作用的一种良好证据,其方向可以用来指示冰川行进的方向。

(3)冰楔作用: 在岩石裂缝内所含的冰融水,经反复冻融作用,体积时涨时缩,而造成岩层破碎,成为碎块,或从两侧山坡坠落到冰川中向前移动。

(4)其他: 当融冰之水进入河流,其常夹有大体积之冰块,会产生强大撞击力破坏下游的两岸岩石。

□ 冰川侵蚀力的强弱受到下列因素的影响:

(1)冰层的厚度和重量。重厚者侵蚀力强。

(2)冰层移动的速度。速度大者侵蚀力强。

(3)携带石块的数量。携带数量越多越重者,侵蚀力越强。

(4)地面岩石之粗糙或光滑。粗糙地面较易受冰川之侵蚀。

(5)底岩的性质,底岩松软者较易受侵蚀。

(6)岩层之倾斜方向与冰川移动方向一致者,易遭侵蚀。

□ 因侵蚀作用而造成的冰蚀地貌有:

(1)冰斗为山谷冰川重要冰蚀地貌之一,形成于雪线附近,在平缓的山地或低洼处积雪最多,由于积雪的反复冻融,造成岩石的崩解,在重力和融雪水的共同作用下,将岩石侵蚀成半碗状或马蹄形的洼地,典型的冰斗于是形成。冰斗的三面是陡峭岩壁,向下坡有一口,若冰川消退后,洼地水成湖,即冰斗湖。

(2)刃脊、角峰、冰哑: 若冰斗因为挖蚀和冻裂的侵蚀作用而不断的扩大,冰斗壁后退,相邻冰斗间的山脊逐渐被削薄而形成刀刃状,称为刃脊。而几个冰斗所交汇的山峰,形状很尖,则称为角峰。在刃脊之间的低下鞍部处,则为冰哑。

(3)削断山嘴、U型谷、石洼地: 当山谷冰川自高地向低处移动,山嘴被削平成三角形,称为削断山嘴。又因为冰川谷的横剖面形状如U字形,故称U型谷。U型谷两侧有明显的谷肩,谷肩以下的谷壁较平直,底部宽而平,若是在冰川谷的底部,因冰川的挖蚀,而造成向下低凹的水坑,石地。

(4)峡湾:在高纬度地区,冰川常能伸入海洋,在岸边侵蚀成一些很深的U型谷,当冰退以后,海水可以沿谷进入很远,原来的冰谷便成峡湾。

(5)悬谷:悬谷的形成是来自于冰川侵蚀力的差异,主冰川因冰层厚、下蚀力强,故U型谷较深;而支冰川因为冰层薄、下蚀力弱,故U型谷较浅。因为在支冰川和主冰川的交汇之处,常有冰川底高低的悬殊,当支冰川的冰进入主冰川时必为悬挂下坠成瀑布状,称之为悬谷。

(6)羊背石:为冰川基床上的一种侵蚀地形,是由基岩组成的小丘,常成群分布,远望如匍匐的羊群,故称为羊背石。其平面为椭园型,长轴方向与冰流动方向一致,向冰川上游方向的一坡由于冰川的磨蚀作用,坡面较平,坡度较缓,并有许多擦痕;而在另一侧,受冰川的挖蚀作用,坡面坎坷不平,坡度也较陡。羊背石的形成,是由于岩层是软硬相间的排列,当侵蚀、风化的作用查行时,软的岩层会被侵蚀的较多较深;而硬的岩石抵抗侵蚀、风化的能力较强,所以在侵蚀、风化后,硬的岩层会较软的岩层高,形隆起的椭园地形,一面受磨蚀、一面受挖蚀。

(7)冰川磨光面、冰川擦痕:在羊背石上或U型谷谷壁及在大漂砾上,常因冰川的作用而形成磨光面,当冰川搬运物是砂和粉砂时,在较致密的岩石上,磨光面更为发达;若冰川搬运物为砾石,则在谷壁上刻蚀成条痕或刻槽,称之为冰川擦痕,擦痕的一端粗,另一端细,粗的一端指向上游。

■ 搬运作用(glacial transportation)

由于冰川的侵运作用所产生的大量松散岩屑和从山坡崩落得碎屑,会进入冰川系统,随冰川一起运动,这些被搬运的岩屑称为冰碛物,依据其在冰川内的不同位置,可分为不同的搬运类型:

(1)表碛:出露在冰川表面的冰碛物。

(2)内碛:夹在冰川内的冰碛物

(3)底碛:堆积在冰川谷底的冰碛物。

(4)侧碛:在冰川两侧堆积的冰碛物。

(5)中碛:两条冰川汇合后,其相邻的侧碛即合而为一,位于会合后冰川的中间称为中碛。

(6)终碛(尾碛):随冰川前进,而在冰川末端围绕的冰碛物,称为终碛。

(7)后退碛:由於冰川在后退的过程中,会发生局部的短暂停留,而每一次的停留就会造成一个后退碛。

(8)漂石:冰川的搬运作用,不仅能将冰碛物搬到很远的地方,也能将巨大的岩石搬到很高的部分,这些被搬运的巨大岩块即称为漂石,其岩性和该地附近基岩完全不同。冰川的搬运能力很强,但相对地,冰川的淘选能力很差。

■ 堆积作用(glacial deposition)

冰川携带的砂石,常沿途抛出,故在冰川消融以后,不同形式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便形成相应的各种冰碛物。所谓冰碛物,是指由冰川直接造成的不成层冰积物。而冰积物,就是指直接由冰川沈积的物质,或由于冰水作用的沈积物,及因为冰川作用而沈积在河流湖泊海洋中的物质。冰积物可分为不成层的冰积物和成层的冰积物两者:

(1)不成层的冰积物:此种冰积物是由冰川后退时所遗留的石砾所造成,因为冰融化而遗留於地面的堆积物大小不一,石块为少带有稜角、表面为被磨光或带有擦痕,堆积后为不现层理,此种杂乱无层理的冰积物,常称为冰砾土而由冰碛物所形成的冰碛地形有:

a.)冰碛丘陵<基碛丘陵>:冰川消融后,原有的表碛内碛中碛都沈到冰川谷底,和底碛合称为基碛,这些冰碛物受到冰川谷底地形的影响,堆积成坡状起伏的丘陵,称为冰碛丘陵。大陆冰川区的冰碛丘陵规模较大,而山谷冰川所形成的冰碛丘陵,规模要小的多。

b.)侧碛堤:是由侧碛和表碛在冰川后退处共同堆积而成的,位于冰川谷两侧,成堤状向冰川上游可一直延伸至雪线附近,而向下游常可和终碛堤相连。

c.)终碛堤:终碛堤所反应出的是冰川后退时的暂时停顿阶段,若冰川的补给和消融处于平衡状态,则冰川的末端可略作停留于某一位置,这时由冰川搬运来的物质,将可在冰川尾端堆积成弧状的堤,称为终碛堤。大陆冰川的终碛堤高度较小,长度可达几百公里,弧形曲率较小;反之,山谷冰川的终碛堤高度可达数百米,长度较小,弧形曲率较大。

d.)鼓丘:鼓丘是由冰积物所组成的一种丘陵,约成椭园形,长轴与水流方向一致,迎冰面是陡坡,背冰面是一缓坡,其纵剖面为不对称的上凸形。一般认为鼓丘是由于冰川的搬运能力减弱,底碛遇到阻碍所堆积而成的。其主要分布在大陆冰川终碛堤以内的几公里到几十公里,常成群出现,造成鼓丘田;山谷冰川的鼓丘数量较少。

(2)成层的冰积物:此为冰川与融冰之水共同沈积的结果,冰川所携带的物质受到融化后的冰水冲刷及淘洗,会依照颗粒的大小,堆积成层,形成冰水堆积物,而在冰川边缘由冰水堆积物所组成的各种地貌,称为冰水堆积地貌。有下列几种类型:

a.冰水沈积、冰水扇、外冲平原: 在冰川末端的冰融水所携带的大量砂砾,堆积在冰川前面的山谷或平原中,就形成冰水沈积;若是在大陆冰川的末端,这类的沈积物可绵延数公里,在终碛堤的外围堆积成扇形地,就叫冰水扇;数个冰水扇相连,就形成广大的冰水冲积平原,又名外冲平原。在这些地形上,沈积物呈缓坡倾向下游,颗粒度亦向下游变小。

b.冰水湖、季候泥: 冰水湖是由冰融水形成的,因为冰川后退时,前面的冰积物会阻塞冰川的通路,常可以

积水成湖。冰水湖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的冰融水较多,大量物质进入湖泊,一些较粗的颗粒就快速沈积,而细的颗粒还悬浮在水中,颜色较淡;而冬季的冰融水减少,一些长期悬浮的细颗粒黏土才开始沈积,颜色较深。这样一来,在湖泊中就造成了一粗一细很容易辨认的两层沈积物,叫做季候泥。

c.冰砾埠:冰砾埠为有层理并经分选的细粉砂所组成的,形状为园形或不规则的小丘。冰砾埠上部通常有一层冰碛层,冰砾埠是由于冰面上的小湖小河或停滞冰川的穴隙中的沈积物,在冰川消融后沈落到底床堆积而成,其与鼓丘不同之处,在于冰埠的形状很不规则,且为成层状。在大陆冰川和山谷冰川都有发育冰砾埠。

d.冰砾埠阶地:在冰川两侧,由于岩壁和侧碛吸热较多,且冰川两侧的冰面要比中间来的低,所以冰融水就汇集在这,形成冰侧河流,并带来冰水物质,等到冰水消后,这些物质就堆积在冰川谷两侧,形成冰砾埠阶地,它只发育在山谷冰川中。

e.锅穴<冰穴>:冰水平原上常有一种园形洼地,称为锅穴。其形成是由于冰川耗损时,有些残冰被孤立而埋入冰水沈积物中,等到冰融化后引起塌陷,而造成锅穴。

f.蛇形丘:蛇形丘是一种狭长曲折的地形,呈蛇形湾曲,两壁陡直,丘顶狭窄,其延伸的方向大致与冰川的流向一致,主要分布在大陆冰川区。

□ 蛇形丘的成因主要为:

1.在冰川消融时,冰融水沿冰川裂隙渗入冰川下,在冰川底部流动,形成冰下隧道,待冰完全融解后,隧道中的砂砾就沈积而形成蛇形丘。

2.在夏季,冰融水增多,冰积物在冰川末端形成冰水三角洲,等到下一个夏季,冰川再次后退,再形成一个冰水三角洲,如此反复不断,一个个冰水三角洲连起来,便形成串珠状的蛇形丘了。

常用材料摩擦系数表

常用材料摩擦系数 摩擦系数 ━━━━━━━━━━━━━━━━━━━━━━━━━━━━━━━━━━━━━━━━━━━━━━摩擦副材料摩擦系数μ无润滑有润滑——————————————————————————————————————————————钢-钢 0.15* 0.1-0.12* 0.1 0.05-0.1 钢-软钢 0.2 0.1-0.2 钢-不淬火的T8 0.15 0.03 钢-铸铁 0.2-0.3* 0.05-0.15 0.16-0.18 钢-黄铜 0.19 0.03 钢-青铜 0.15-0.18 0.1-0.15* 0.07 钢-铝 0.17 0.02 钢-轴承合金 0.2 0.04 钢-夹布胶木 0.22 - 钢-钢纸 0.22 - 钢-冰 0.027* - 0.014 石棉基材料-铸铁或钢 0.25-0.40 0.08-0.12 皮革-铸铁或钢 0.30-0.50 0.12-0.15 材料(硬木)-铸铁或钢 0.20-0.35 0.12-0.16 软木-铸铁或钢 0.30-0.50 0.15-0.25 钢纸-铸铁或钢 0.30-0.50 0.12-0.17 毛毡-铸铁或钢 0.22 0.18 软钢-铸铁 0.2*,0.18 0.05-0.15 软钢-青铜 0.2*,0.18 0.07-0.15 铸铁-铸铁 0.15 0.15-0.16 0.07-0.12 铸铁-青铜 0.28* 0.16* 0.15-0.21 0.07-0.15 铸铁-皮革 0.55*,0.28 0.15*,0.12 铸铁-橡皮 0.8 0.5 皮革-木料 0.4-0.5* - 0.03-0.05 铜-T8钢 0.15 0.03 铜-铜 0.20 - 黄铜-不淬火的T8钢 0.19 0.03 黄铜-淬火的T8钢 0.14 0.02 黄铜-黄铜 0.17 0.02 黄铜-钢 0.30 0.02 黄铜-硬橡胶 0.25 - 黄铜-石板 0.25 - 黄铜-绝缘物 0.27 - 青铜-不淬火的T8钢 0.16 -

各种材料摩擦系数表分析

各种材料摩擦系数表 摩擦系数是指两表面间的摩擦力和作用在其一表面上的垂直力之比值。它是和表面的粗糙度有关,而和接触面积的大小无关。依运动的性质,它可分为动摩擦系数和静摩擦系数。现综合具体各种材料摩擦系数表格如下。

注:表中摩擦系数是试验值,只能作近似参考

固体润滑材料 固体润滑材料是利用固体粉末、薄膜或某些整体材料来减少两承载表面间的摩擦磨损作用的材料。在固体润滑过程中,固体润滑材料和周围介质要与摩擦表面发生物理、化学反应生成固体润滑膜,降低摩擦磨损。 中文名 固体润滑材料 采用材料 固体粉末、薄膜等 作用 减少摩擦磨损 使用物件 齿轮、轴承等 目录 1.1基本性能 2.2使用方法 3.3常用材料 基本性能 1)与摩擦表面能牢固地附着,有保护表面功能固体润滑剂应具有良好的 成膜能力,能与摩擦表面形成牢固的化学吸附膜或物理吸附膜,在表面附着,防止相对运动表面之间产生严重的熔焊或金属的相互转移。 2)抗剪强度较低固体润滑剂具有较低的抗剪强度,这样才能使摩擦副的 摩擦系数小,功率损耗低,温度上升小。而且其抗剪强度应在宽温度范围内不发生变化,使其应用领域较广。 3)稳定性好,包括物理热稳定,化学热稳定和时效稳定,不产生腐蚀及 其他有害的作用物理热稳定是指在没有活性物质参与下,温度改变不会引起相变或晶格的各种变化,因此不致于引起抗剪强度的变化,导致固体的摩擦性能改变。 化学热稳定是指在各种活性介质中温度的变化不会引起强烈的化学反应。要求固体润滑剂物理和化学热稳定,是考虑到高温、超低温以及在化学介质中使用时性能不会发生太大变化,而时效稳定是指要求固体润滑剂长期放置不变质,以便长期使用。此外还要求它对轴承和有关部件无腐蚀性、对人畜无毒害,不污染环境等。 4)要求固体润滑剂有较高的承载能力因为固体润滑剂往往应用于严酷 工况与环境条件如低速高负荷下使用,所以要求它具有较高的承载能力,又要容易剪切。 使用方法 1)作成整体零件使用某些工程塑料如聚四氟乙烯、聚缩醛、聚甲醛、聚 碳酸脂、聚酰胺、聚砜、聚酰亚胺、氯化聚醚、聚苯硫醚和聚对苯二甲酸酯等的摩擦系数较低,成形加工性和化学稳定性好,电绝缘性优良,抗冲击能力强,可以制成整体零部件,若采用环璃纤维、金属纤维、石墨纤维、硼纤维等对这些塑料增强,综合性能更好,使用得较多的有齿轮、轴承、导轨、凸轮、滚动轴承保持架等。

冰乙酸检验操作规程

1.目的: 规范冰乙酸检验操作,保证冰乙酸的质量。 2.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车间用冰乙酸的检验。 3.责任: 质量管理科、中心化验室主任、检验员对本规程的实施负责。 4.检验依据: GB/T1628-2008。 5.取样依据: 按《原辅料取样标准操作规程》取样。 6.内容:

6.1 外观 无色透明液体,无悬浮物和机械杂质。 6.2 鉴别 ◆取0.03ml冰乙酸,加水3ml,加稀氢氧化钠调至中性,再依次加入硝酸镧溶液1~2滴,碘溶液和氨水2~3滴,煮沸后放置几分钟,会出现蓝色沉淀或者深蓝色溶液。 6.3含量 ◆试剂与溶液 1%酚酞指示液、0.5mol/L氢氧化钠滴定液 ◆仪器与设备 具塞称样瓶、锥形瓶、滴定管、分析天平 ◆操作方法 将约5ml不含二氧化碳的水注入具塞的称样瓶中,称量,加约1ml试样,再称量,两次称量均须准确至0.0002g,转移至250ml锥形瓶中,加2滴1%酚酞指示液,用 0.5mol/L氢氧化钠标准液滴定至溶液呈粉红色。 ◆计算公式 含量%= C·V×0.06005×F × 100% G C -氢氧化钠标准液的摩尔浓度(mol/L) V -所耗标准液的体积(ml) G -样品重(g) F -力价 ◆结果判定 若测得含量不低于98.0%,则判定为符合规定;否则,判定为不符合规定。 6.4重金属 ◆试剂与溶液 标准铅溶液、醋酸盐缓冲液(PH3.5)、硫代乙酰胺试液

◆仪器与设备 纳氏比色管、移液管、电炉、蒸发皿、水浴锅 ◆操作方法 取试样10ml置水浴上蒸干,加醋酸盐缓冲液(PH3.5)2ml与水15ml,微热溶解后,加水适量使成25ml;同时于另一相同的标准比色管中,加醋酸盐缓冲液(PH3.5)2ml与标准铅溶液(10μg Pb/ml临用新配)5ml,加水适量使成25ml,再在两管中分别加硫代乙酰胺试液各2ml,摇匀,放置2分钟,同置白纸上,自上向下透视。 ◆结果判定 样品管中与标准液管中颜色比较,不得更深,即重金属≤5ppm,符合规定;否则,不符合规定。 7.文件变更历史:

脱氢乙酸钠质量标准

脱氢乙酸钠质量标准 1 目的:明确脱氢乙酸钠的质量标准,保证脱氢乙酸钠质量。 2 范围:本标准适用于脱氢乙酸钠的质量控制。 3 责任人:QA、QC、物料部。 4 内容 4.1 感官要求应符合表1 的规定。 表1 感官要求 4.2 理化指标应符合表2 的规定。 表2 理化指标 4.3检验方法 4.3.1鉴别试验 取约1.5g实验室样品,溶于10ml水中,加入5ml盐酸溶液(1+3),抽滤收集晶体,用10ml水冲洗,在75℃~80℃下干燥4h。此晶体应在109℃~111℃熔化。 4.3.2 脱氢乙酸钠的测定 4.3.2.1样品以冰乙酸为溶剂,以р-萘酚苯为指示剂,用高氯酸标准滴定溶液滴定,根据消耗高氯酸标准滴定溶液的体积计算以C8H7NaO4计的脱氢乙酸钠含量。 4.3.2.2 试剂和材料 冰乙酸。 高氯酸标准滴定溶液:c(HClO4)=0.1mol/L。

р-萘酚苯指示液:10g/L,以冰乙酸为溶剂。 4.3.2.3 分析步骤 称取约0.5g实验室样品,精确至0.0002g,置于125ml锥形瓶中。量取25 ml冰乙酸,加入1滴р-萘酚苯指示液,用高氯酸标准滴定溶液滴定至蓝色,将此已中和至蓝色的冰乙酸倒入称有样品的锥 形瓶中,样品完全溶解后用高氯酸标准滴定溶液滴定至原来的蓝色即为终点。 4.3.2.4 结果计算 脱氢乙酸钠(以C8H7NaO4计)的质量分数w1,数值以%表示,按式(A.1)计算: 式中: V——试料消耗高氯酸标准滴定溶液(A.4.2.2)体积的数值,单位为毫升(ml); c——高氯酸标准滴定溶液浓度的准确数值,单位为摩尔每升(mol/L); m——试料质量的数值,单位为克(g); M——脱氢乙酸钠(C8H7NaO4)的摩尔质量的数值,单位为克每摩尔(g/mol)(M=190.1); w2——A.6测定的水分的质量分数,%。 取两次平行测定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为报告结果。两次平行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大于0.2%。 4.3.3游离碱试验 4.3.3.1试剂和材料 硫酸标准滴定溶液:c(1/2H2SO4)=0.100mol/L。 酚酞指示液:10g/L。 4.3.3.2 分析步骤 称取1.0g实验室样品,精确至0.01g,溶于约20ml无二氧化碳的水,加2滴酚酞指示液,溶液显红色,再加0.4ml±0.02ml硫酸标准滴定溶液,摇匀,红色应消失。 4.3.4水分的测定 按GB/T 6283直接滴定法进行。 取两次平行测定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为报告结果。两次平行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

各种材料摩擦系数表

各种材料摩擦系数表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各种材料摩擦系数表 摩擦系数是指两表面间的和作用在其一表面上的垂直力之比值。它是和表面的粗糙度有关,而和接触面积的大小无关。依运动的性质,它可分为动摩擦系数和静摩擦系数。现综合具体各种材料摩擦系数表格如下。

注:表中摩擦系数是试验值,只能作近似参考 固体润滑材料 固体润滑材料是利用固体粉末、薄膜或某些整体材料来减少两承载表面间的摩擦磨损作用的材料。在固体润滑过程中,固体润滑材料和周围介质要与摩擦表面发生、反应生成固体润滑膜,降低摩擦磨损。 中文名 固体润滑材料 采用材料 固体粉末、薄膜等 作????用 减少摩擦磨损 使用物件 齿轮、轴承等 目录 1.1?

2.2? 3.3? 基本性能 1)与摩擦表面能牢固地附着,有保护表面功能固体润滑剂应具有良 好的成膜能力,能与摩擦表面形成牢固的化学吸附膜或物理吸附膜,在表面附着,防止相对运动表面之间产生严重的熔焊或金属的相互转移。 2)抗剪强度较低固体润滑剂具有较低的抗剪强度,这样才能使摩擦 副的摩擦系数小,功率损耗低,温度上升小。而且其抗剪强度应在宽温度范围内不发生变化,使其应用领域较广。 3)稳定性好,包括物理热稳定,化学热稳定和时效稳定,不产生腐 蚀及其他有害的作用物理热稳定是指在没有活性物质参与下,温度改变不会引起相变或晶格的各种变化,因此不致于引起抗剪强度的变化,导致固体的摩擦性能改变。 化学热稳定是指在各种活性介质中温度的变化不会引起强烈的化学反应。要求固体润滑剂物理和化学热稳定,是考虑到高温、超低温以及在化学介质中使用时性能不会发生太大变化,而时效稳定是指要求固体润滑剂长期放置不变质,以便长期使用。此外还要求它对轴承和有关部件无腐蚀性、对人畜无毒害,不污染环境等。 4)要求固体润滑剂有较高的承载能力因为固体润滑剂往往应用于严 酷工况与环境条件如低速高负荷下使用,所以要求它具有较高的承载能力,又要容易剪切。

常用摩擦系数表Word版

摩擦系数 摩擦系数:是指两表面间的摩擦力和作用在其一表面上的垂直力之比值。它是和表面的粗糙度有关,而和接触面积的大小无关。依运动的性质,它可分为动摩擦系数和静摩擦系数。 材料名称静摩擦系数动摩擦系数 无润滑有润滑无润滑有润滑 钢-钢 0.15 0.1~0.12 0.1 0.05~0.1 钢-软钢 0.2 0.1~0.2 钢-铸铁 0.3 0.2 0.05~0.15 钢-青铜 0.15 0.15~0.18 0.1~0.15 软钢-铸铁 0.2 0.18 0.05~0.15 软钢-青铜 0.2 0.18 0.07~0.15 铸铁-铸铁 0.18 0.15 0.07~0.12 铸铁-青铜 0.15~0.2 0.07~0.15 青铜-青铜 0.1 0.2 0.07~0.1 皮革-铸铁 0.3~0.5 0.15 0.6 0.15 橡皮-铸铁 0.8 0.5 木材-木材 0.4~0.6 0.1 0.2~0.5 0.07~0.15 常用材料摩擦系数 摩擦副材料摩擦系数μ 钢-钢 0.15* 0.1-0.12* 0.1 0.05-0.1 钢-软钢 0.2 0.1-0.2 钢-不淬火的T8 0.15 0.03 钢-铸铁 0.2-0.3* 0.05-0.15 0.16-0.18 钢-黄铜 0.19 0.03 钢-青铜 0.15-0.18 0.1-0.15* 0.07 钢-铝 0.17 0.02 钢-轴承合金 0.2 0.04 钢-夹布胶木 0.22 - 钢-钢纸 0.22 -

钢-冰 0.027* - 0.014 石棉基材料-铸铁或钢 0.25-0.40 0.08-0.12 皮革-铸铁或钢 0.30-0.50 0.12-0.15 材料(硬木)-铸铁或钢 0.20-0.35 0.12-0.16 软木-铸铁或钢 0.30-0.50 0.15-0.25 钢纸-铸铁或钢 0.30-0.50 0.12-0.17 毛毡-铸铁或钢 0.22 0.18 软钢-铸铁 0.2*,0.18 0.05-0.15 软钢-青铜 0.2*,0.18 0.07-0.15 铸铁-铸铁 0.15 0.15-0.16 0.07-0.12 铸铁-青铜 0.28* 0.16* 0.15-0.21 0.07-0.15 铸铁-皮革 0.55*,0.28 0.15*,0.12 铸铁-橡皮 0.8 0.5 皮革-木料 0.4-0.5* - 0.03-0.05 铜-T8钢 0.15 0.03 铜-铜 0.20 - 黄铜-不淬火的T8钢 0.19 0.03 黄铜-淬火的T8钢 0.14 0.02 黄铜-黄铜 0.17 0.02 黄铜-钢 0.30 0.02 黄铜-硬橡胶 0.25 - 黄铜-石板 0.25 - 黄铜-绝缘物 0.27 - 青铜-不淬火的T8钢 0.16 - 青铜-黄铜 0.16 - 青铜-青铜 0.15-0.20 0.04-0.10 青铜-钢 0.16 - 青铜-夹布胶木 0.23 - 青铜-钢纸 0.24 - 青铜-树脂 0.21 - 青铜-硬橡胶 0.36 - 青铜-石板 0.33 - 青铜-绝缘物 0.26 - 铝-不淬火的T8钢 0.18 0.03 铝-淬火的T8钢 0.17 0.02 铝-黄铜 0.27 0.02 铝-青铜 0.22 - 铝-钢 0.30 0.02

维生素C的质量标准(控制)研究

维生素C的质量标准(控制)研究 学院药学院 专业临床药学 班级 2012级药学 姓名王冠峰 学号 200910062026 指导教师甘向辉 2016年4月27日

维生素C的质量标准(控制)研究 [摘要] 维生素C,具有抗坏血病的作用,所以又被称为抗坏血酸(Ascorbicacid)。它是人体不可或缺的一种重要营养物质,在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中含量较为丰富。由于化学结构与糖类十分相似,所以在人体代谢活动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包括参与体内一系列生物代谢和反应,促进胶原蛋白和粘多糖的合成,增加微血管的致密性,降低其通透性及脆性,增加机体抵抗力等。但人体摄入过多时会产生多尿、下痢、皮肤发疹等不良反应,滥用维生素C甚至会削弱人体的免疫能力。因此,在维生素C药物生产过程中需做好质量控制研究,产品的含量测定也应严格把关。《中国药典》(2010年版)收载有维生素C原料药及其片剂、泡腾片、颗粒剂和注射剂。维生素C的含量测定方法有碘量法,2,6—二氯靛酚滴定法,紫外分光光度法等。 目的了解并归纳国内对维生素C原料药及其片剂、注射液的含量测定的方法。方法以“维生素C 含量测定”和“抗坏血酸含量测定”为检索词对1992 ~ 2012年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CNKI) 中的全部文献进行全文检索,对所得有关维生素C含量测定的方法进行归纳。 结果归纳有维生素C原料药5种,片剂4种,注射液6种的测定方法。 结论维生素C及其制剂的含量测定方法种类多样,各有特点,应根据实际检测的需求采用合适的方法。 [关键词] 维生素C;片剂;注射液;含量测定;质量评价方法;标准分析;探索性研究. 前言 维生素C(又称L-抗坏血酸)是一种酸性的己糖衍生物,是烯醇式己糖酸内脂。立体结构与糖类相似,可发生氧化与还原互变。氧化型和还原型都有生物活性。分子中第二、三两位碳上烯醇羟基的氢容易生成H+而释出,故抗坏血酸虽然不含自由羟基,仍具有有机酸的性质。在水中的溶解度为0.3g/ml。熔点190~192℃。pH=4时氧化还原电位E0=0.166V。其电离常数PK1=4.17 ,PK2=11.57 。最大吸收波长245nm(酸性)与265nm(中性)。在碱性与酸性介质中均能迅速被氧和金属离子氧化成脱氢抗坏血酸(DHAA),脱氢抗坏血酸可进一步氧化成二酮古乐糖酸(DKG)。【1】维生素C是维持人体生理机能需要的重要营养素,也是人体需要量最大的一种维生素,它具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以及促进许多酶和激素形成,有效防止血管脆性,促进铁吸收,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等作用。还具有防治血管硬化、肝胆疾病、过敏性疾病,促进创伤愈合等作用。【2】由于维生素C对人类非常重要,近年来发展了一些新的测定方法,而经典方法也得到了不少改进。本文对近二十年来国内维生素C含量测定方法进行了总结。

7冰醋酸

冰醋酸质量标准编号:Q-HY-03-00编订人审核人批准人 编订日期年月日审核日期年月日批准日期年月日颁发部门品质部生效日期年月日页数共1页 发送单位检验室、档案室 目的:建立冰醋酸质量标准,规范检验人员的操作程序。 范围:适用于冰醋酸质量标准。 编定依据:GB/T1628.3-2008 职责:中心化验室化验员对实施本规程负责 内容: 【性状】本品为无色澄明液体;有强烈的特臭,味极酸。 质量标准 项目合格品优等品一等品内控标准 乙酸的质量分数/%≥99.899.598.599.0 色度/H azen单位(铂一钴色号)≤102030 水的质量分数/%≤0.150.20 甲酸的质量分数/%≤0.050.1O30 乙醛的质量分数/%≤0.030.050.10 蒸发残渣的质量分数/%≤0.010.020.03 铁的质量分数(以Fe计)%≤0.000040.00020.0004 高锰酸钾时间/min≥305 1外观:透明液体,无悬浮物和机械杂质。 2色度的测定 按GB/T3143-1986规定的方法进行测定. 3乙酸含量的测定 3.1方法提要 以酚酞为指示液,用氢氧化钠标准滴定溶液中和滴定,计算时扣除甲酸含量。 3.2试剂

3.2.1氢氧化钠标准滴定溶液:c(NaOH)=1mo1/L; 3.2.2酚酞指示液:5g/L。3.3分析步骤 用容量约3ml 具塞称量瓶称取约2.5g 试样,精确至0.0002g。置于已盛有50ml 无二氧化碳水的250ml 锥形瓶中,并将称量瓶盖摇开,加0.5ml 酚酞指示液,用氢氧化钠标准滴定溶液滴定至微粉红色,保持5s 不退为终点。3.4结果计算 乙酸的质量分数以%表示,计算: 乙酸%=21 305.11001000w m cM V -?(实际乙酸%=10010001 ?m cM V )式中: V—试样消耗氢氧化钠标准滴定溶液的体积的数值,单位为毫升(ml);c—氢氧化钠标准滴定溶液的浓度的准确数值,单位为摩尔每升(mol/L);m—试样的质量的数值,单位为克(g); M1—乙酸的摩尔质量的数值,单位为克每摩尔(g/mol)(M,-60.05);1.305-甲酸换算为乙酸的换算系数; W2—按测得的甲酸的质量分数,数值以%表示。 取两次平行测定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为测定结果,两次平行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大于0.15%。 (参考方法【含量测定】 精密称取本品约2.5g ,置称定重量的锥形瓶中,精密称定,加新沸 过的冷水50ml 稀释后,加酚酞指示液3滴,用氢氧化钠滴定液(1mol/L)滴定。每1ml 氢氧化钠滴定液(1mol/L)相当于60.05mg 的C 2H 4O 2。计算:%10006005 .0???= 供 供含量W F V ) 4.甲酸含量的测定4.1碘量法(仲裁法)4.1.1方法提要 总还原物的测定:过量的次溴酸钠溶液氧化试样中的甲酸和其他还原物,剩余的次溴酸钠

食品接触材料及其制品中镍迁移量的测定-标准文本(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材料及其制品中镍迁移量的测定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各类食品接触材料及其制品中镍迁移量的测定方法-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和丁二 酮肟比色法。 本标准适用于各类食品接触材料及其制品中镍迁移量的测定。 第一法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 2 原理 试样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在232.0 nm处测定的吸收值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与镍含量成正比,与标准系列比较定量,得出试样中镍的含量。 3 试剂和材料 注:除非另有规定,本方法所用试剂均为优级纯,水为GB/T 6682规定的二级水。 3.1 试剂 3.1.1 冰乙酸(CH3COOH)。 3.1.2 硝酸(HNO3)。 3.1.3 磷酸二氢铵(NH4H2PO4)。 3.2 试剂配制 3.2.1 硝酸溶液(5+95):量取50 mL硝酸慢慢倒入950 mL水中,混匀。 3.2.2 硝酸溶液(1+1):量取250 mL硝酸慢慢倒入250 mL水中,混匀。 3.2.3 乙酸溶液(4%):量取40 mL冰乙酸(3.1.1),用水稀释至1000 mL(临用时配制)。 3.2.4 磷酸二氢铵溶液(20g/L):称取2.0 g磷酸二氢铵(3.1.3),用水溶解,定容至100 mL。 3.3 标准品 3.3.1 金属镍:纯度>99.99%。或镍标准溶液(1000 μg/mL)。 3.4 标准溶液配制 3.4.1 镍标准储备液(1000mg/L):准确称取1.000 g 金属镍(99.99%),分次加少量硝酸(3.2.2),加热溶解,总量不超过37 mL,移入1000 mL容量瓶,加水至刻度。混匀。此溶液每毫升含1.0 mg镍。 3.4.2 镍标准使用液(1.000 μg /mL):用乙酸溶液(4%)稀释至每毫升含铅1.000 μg的标准使用液。 3.4.3 镍标准系列溶液:准确吸取标准使用液(1.000 μg/mL)0,0.500,1.00,2.00,3.00,4.00 mL分别置于50 mL容量瓶中,用乙酸溶液(4%)稀释至刻度,混匀,每毫升分别含铅0,10.0,20.0,40.0,60.0,80.0 ng。

精品GB 6782-86柠檬酸钠

柠檬酸钠 GB 6782-86 Food additive Sodium citrate 本标准适用于淀粉或糖质原料经发酵法生产制得的柠檬酸钠,在食品加工中作为调味 剂、乳化剂、稳定剂等。化学名称:2-羟基丙烷-1,2,3-三羧酸钠分子式:C 6H 5 O 7 Na 3 ·2H 2 O 分子量:294.10(按1983年国际原子量) 1、技术要求 1.1 性状:本品为白色或微黄色结晶粉末,无臭,味咸,在湿空气中微有潮解性,在热空气中有风化性。 1.2 柠檬酸钠应符合下表要求。 2、试验方法 2.1 柠檬酸钠含量测定 2.1.1 试剂和溶液 2.1.1.1 高氯酸(GB 623-77):0.1N标准溶液,按GB 601-77《化学试剂标准溶液制备方法》制备与标定。 2.1.1.2 结晶紫:0.5%冰乙酸溶液,按GB 603-77《化学试剂制剂及制品制备方法》配制。 2.1.1.3 冰乙酸(GB 676-78)。 2.1.1.4 乙酸酐(GB 677-78)。

2.1.2 测定方法取试样约0.15g(称准至0.0001g),加冰乙酸10ml,加热溶解后,放冷。加乙酸酐10ml,加 0.5%结晶紫溶液2滴,用0.1N的高氯酸标准溶液滴定至溶液显蓝绿色,同时做空白滴定试验进行校正。 2.1.3 柠檬酸钠含量按下式计算。 N(V-V )×0.09803 柠檬酸钠=━━━━━━━━━×100 m 式中: N--高氯酸标准当量浓度; V--试样滴定耗用高氯酸标准溶液体积,ml; V --空白 滴定耗用高氯酸标准溶液体积,ml; m--试样质量,g; 0.09803--1毫克当量柠檬酸钠的质量,g。 2.1.4 平行测定允许绝对偏差柠檬酸钠含量平行测定允许绝对偏差为0.2%。 2.2 酸度和碱度测定 2.2.1 试剂和溶液 2.2.1.1 氢氧化钠(GB 629-81):0.1N溶液。 2.2.1.2 盐酸(GB 622-77):0.1N溶液。 2.2.1.3 酚酞指示剂(HGB 3039-59):1%乙醇溶液,按GB 603-77配制。 2.2.2 测定方法 称取样品1g,加水溶解并定容至10ml,加酚酞指示剂2滴,如呈红色,加0.1N盐酸溶液0.2ml应褪至无色。如加酚酞指示剂后不显色,则加0.1N氢氧化钠溶液0.2ml应显淡红色。 --)含量的测定 2.3 硫酸盐(SO 4 2.3.1 试剂和溶液 2.3.1.1 盐酸(GB 622-77):24%溶液。 2.3.1.2 氯化钡(GB 652-78):25%溶液。 --。按GB 602-77《化学试剂杂质标准2.3.1.3 硫酸盐标准溶液:每毫升含有0.1mg的SO 4 溶液制备方法》配制。 2.3.2 测定方法 称取试样1g(称准至0.01g)于50ml纳氏比色管中,加适量水稀释至25ml,加24%盐酸溶液1ml,置30~35℃水浴中保温10min,再加25%氯化钡溶液3ml,摇匀。放置10min,

食品中氯化物的测定 标准文本(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氯化钠的测定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食品中氯化钠含量的佛尔哈德法、电位滴定法、摩尔法(银量法)测定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各类食品中氯化钠含量的测定。 本标准的佛尔哈德法和银量法(摩尔法)不适用于深颜色食品中氯化钠的测定;电位滴定法适用于各类食品中氯化钠的测定。 第一法佛尔哈德法 (间接沉淀滴定法) 2 原理 水或热水溶解样品、沉淀蛋白质,试液经酸化处理后,加入过量的硝酸银溶液,以硫酸铁铵为指示剂,用硫氰酸钾标准滴定溶液滴定过量的硝酸银。根据硫氰酸钾标准滴定溶液的消耗量,计算食品中氯化钠的含量。 3 试剂和材料 注:除非另有规定,本方法所用试剂均为优级纯,水为GB/T 6682规定的二级水。 3.1 试剂 3.1.1 亚铁氰化钾[K4Fe(CN)6·H2O]。 3.1.2乙酸锌[Zn(CH3CO2)2]。 3.1.3冰乙酸。 3.1.4 硝酸。 3.1.5乙醇(95%) 3.1.6硫酸铁铵[(NH4Fe(SO4)2·12H2O)]。 3.1.7 硝酸银(AgNO3)。 3.1.8硫氰酸钾(KSCN)。

3.2 试剂配制 3.2.1沉淀剂I:称取106 g亚铁氰化钾(3.1.1),溶于水中,加水定容到1L,摇均匀。 3.2.2沉淀剂Ⅱ:称取220 g乙酸锌(3.1.2),溶于水中,加入30 mL冰乙酸(3.1.3),加水定容到1L,摇均匀。 3.2.3硝酸溶液(1+3):将1体积的浓硝酸(3.1.4)缓慢加入到3体积水中,混匀。 3.2.4乙醇溶液(80%):80 mL95%乙醇(3.1.5)与15mL水混匀。 3.2.5硫酸铁铵饱和溶液:称取50 g硫酸铁铵(3.1.6),溶于100 mL水中,如有沉淀物,用滤纸过滤。 3.3标准品 3.3.1氯化钠标准品(NaCl)。 3.4 标准溶液配制及标定 3.4.1硝酸银标准滴定溶液(0.1 mol/L):称取17 g硝酸银(3.1.7),溶于水中,转移到1000 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转移到棕色瓶中储存。 3.4.2硫氰酸钾标准滴定溶液(0.1 mol/L):称取9.7 g硫氰酸钾(3.1.8),溶于水中,转移到1000 mL 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 3.4.3 0.1 mol/L硝酸银标准滴定溶液和0.1 mol/L硫氰酸钾标准滴定溶液的标定 称取经500℃-600℃灼烧至恒重的氯化钠(3.3.1)0.10 g,精确至0 .2 mg,于烧杯中,用约40 mL 水溶解,并转移到100 mL容量瓶中。加入5 mL硝酸溶液(3.2.3),边剧烈摇动边加入25.00 mL (V1) 0.1 mol/L硝酸银标准滴定溶液(3.4.1),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在避光处放置5 min,用快速滤纸过滤,弃去最初滤液10 mL。准确取滤液50. 00 mL于250 mL锥形瓶中,加入2 mL硫酸铁铵饱和溶液(3.2.5),边摇动边滴加硫氰酸钾标准滴定溶液(3.4.2),滴定至出现淡棕红色,保持1 min不褪色。记录消耗硫氰酸钾标准滴定溶液的体积(V2)。 3.4.4硝酸银标准滴定溶液与硫氰酸钾标准滴定溶液体积比的确定 取0.1 mol/L硝酸银标准滴定溶液20. 00 mL (V3)于250 mL锥形瓶中,加入30 mL水、5mL硝酸溶液(3.2.3)和2mL硫酸铁铵饱和溶液(3.2.5),边摇动边滴加硫氰酸钾标准滴定溶液(3.4.2),滴定至出现淡棕红色,保持1min不褪色,记录消耗0.1 mol/L硫氰酸钾标准滴定溶液的体积的数值(V4)。 硝酸银标准滴定溶液浓度和硫氰酸钾标准滴定溶液浓度的计算 按式(1)、式(2)、式(3)分别计算硝酸银标准滴定溶液浓度的准确的数值(c1)和硫氰酸钾标准滴定溶液浓度的准确的数值(c2)。

各种材料摩擦系数表

各种材料摩擦系数表

摩擦系数

━━━━━━━━━━━━━━━━━━━━━━━━ 摩擦副材料摩擦系数μ 无润滑有润滑————————————————————————钢-钢 0.15* 0.1-0.12* 0.1 0.05-0.1 钢-软钢 0.2 0.1-0.2 钢-不淬火的T8 0.15 0.03 钢-铸铁 0.2-0.3* 0.05-0.15 0.16-0.18 钢-黄铜 0.19 0.03 钢-青铜 0.15-0.18 0.1-0.15* 0.07 钢-铝 0.17 0.02 钢-轴承合金 0.2 0.04 钢-夹布胶木 0.22 - 钢-钢纸 0.22 - 钢-冰 0.027* - 0.014 石棉基材料-铸铁或钢 0.25-0.40 0.08-0.12 皮革-铸铁或钢 0.30-0.50 0.12-0.15 材料(硬木)-铸铁或钢 0.20-0.35 0.12-0.16 软木-铸铁或钢 0.30-0.50 0.15-0.25 钢纸-铸铁或钢 0.30-0.50 0.12-0.17 毛毡-铸铁或钢 0.22 0.18 软钢-铸铁 0.2*,0.18 0.05-0.15 软钢-青铜 0.2*,0.18 0.07-0.15 铸铁-铸铁 0.15 0.15-0.16 0.07-0.12 铸铁-青铜 0.28* 0.16* 0.15-0.21 0.07-0.15 铸铁-皮革 0.55*,0.28 0.15*,0.12 铸铁-橡皮 0.8 0.5 皮革-木料 0.4-0.5* - 0.03-0.05 铜-T8钢 0.15 0.03 铜-铜 0.20 - 黄铜-不淬火的T8钢 0.19 0.03 黄铜-淬火的T8钢 0.14 0.02 黄铜-黄铜 0.17 0.02 黄铜-钢 0.30 0.02 黄铜-硬橡胶 0.25 - 黄铜-石板 0.25 -

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 对苯二甲酸迁移量的测定-标准文本(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 对苯二甲酸迁移量的测定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中对苯二甲酸迁移量的测定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中对苯二甲酸迁移量的测定。 2 原理 食品模拟物中的对苯二甲酸通过高效液相色谱进行分离,采用紫外检测器进行检测。水基食品模拟物直接进样测定,橄榄油介质食品模拟物通过稀碳酸氢钠溶液提取后进样测定。以邻苯二甲酸作内标,采用内标法定量。 3 试剂和材料 注:除非另有说明,本方法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GB/T 6682规定的二级水。 3.1 试剂 3.1.1 三水乙酸钠(C2H3O2Na·3H2O)。 3.1.2 碳酸氢钠(NaHCO3)。 3.1.3 正庚烷(n-C7H16)。 3.1.4 甲醇(CH3OH):色谱纯。 3.1.5 异丙醇(C3H8O)。 3.1.6 冰乙酸(CH3COOH)。 3.1.7 无水乙醇(C2H5OH)。 3.1.8 橄榄油。 3.1.9 磷酸(H3PO4)。 3.2试剂配制 3.2.1 10%乙醇水溶液(体积分数):量取100 mL无水乙醇(3.1.7)于1 L 容量瓶中,用水定容。 3.2.2 50%乙醇水溶液(体积分数):量取500 mL无水乙醇(3.1.7)于1 L 容量瓶中,用水定容。3.2.3 4%乙酸水溶液(体积分数):量取40 mL冰乙酸(3.1.6)于1 L容量瓶中,用水定容。 3.2.4 50%乙酸水溶液(体积分数):量取500 mL冰乙酸(3.1.6)于1 L 容量瓶中,用水定容。 3.2.5 0.1%(质量浓度)碳酸氢钠水溶液:称取1 g(精确至0.1 g)碳酸氢钠(3.1.2),用水溶解并定容于1 L 容量瓶中。 3.2.5 乙酸钠缓冲液(pH = 3.6):称取25.0 g三水乙酸钠(3.1.1)溶于350 mL水中,加入5.0 mL士0.1 mL磷酸(3.1.9),用约50 mL冰乙酸(3.1.6)调节pH值至3.6士0.2,加水定容至500 mL。 3.3标准品 3.3.1对苯二甲酸(C8H6O4)标准品:纯度大于99%。 3.3.2 邻苯二甲酸(C8H6O4)标准品:纯度大于99%。 3.4 标准溶液配制

食品添加剂 柠檬酸钠 标准文本(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柠檬酸钠 1 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以淀粉质或糖质原料,经发酵提纯制得的食品添加剂柠檬酸钠。 2 化学名称、分子式、结构式和相对分子量 2.1 化学名称 2-羟基丙烷-1,2,3三羧酸钠 2.2 分子式 C6H5Na3O7·2H2O 2.3 结构式 2.4 相对分子质量 294.10(按2007年国际相对原子质量) 3 技术要求 3.1 感官要求 感官要求应符合表1的规定。 3.2 理化指标 理化指标应符合表2的规定。

表2 理化指标

附录A 检验方法 A.1 一般规定 本标准所用试剂和水在没有注明其他要求时,均指分析纯试剂和GB/T 6682规定的三级水。试验中所需标准溶液、杂质标准溶液、制剂和制品,在没有注明其它要求时均按GB/T601、GB/T602、GB/T603之规定制备。试验中所用溶液在未注明用何种溶剂配制时,均指水溶液。 A.2 鉴别试验 A.2.1溶解性 易溶于水,不溶于乙醇。 A.2.2 试剂和材料 A.2.2.1硫酸溶液:5%。 A.2.2.2硫酸汞溶液:称取氧化汞5 g,先加水40 mL,然后缓缓加入浓硫酸20 mL,边加边搅拌,再加水40 mL搅拌使之溶解。 A.2.2.3 高锰酸钾溶液:c (1/5KMnO4)=0.1 mol/L。 A.2.2.4盐酸溶液:5%。 A.2.2.5吡啶-醋酐(3+1)。 A.2.2.6柠檬酸钠试样溶液: 5 g/L。 A.2.2 分析步骤 A.2.3.1取少量试样于25 mL坩埚内,用直火炽灼,即缓缓分解,但不得发生焦糖臭。 A.2.3.2 取试样溶液2 mL,加硫酸溶液数滴,加热至沸,加高锰酸钾溶液数滴,振摇,紫色即消失;再加入硫酸汞溶液1滴,生成白色沉淀。 A.2.3.3 取试样溶液约5 mL,加吡啶-醋酐约5 mL,振摇,即生成黄色到红色或紫红色的溶液。 A.2.3.4 取铂丝,用盐酸湿润后,蘸取试样,在无色火焰中燃烧,火焰显现黄色。 A.3 含量的测定 A.3.1 仪器和设备 A.3.1.1三角瓶:150 mL。 A.3.1.2 酸式滴定管。 A.3.2 试剂和溶液 A.3.2.1 高氯酸标准滴定溶液:c(HClO4)=0.1 mol/L。 A.3.2.2 结晶紫指示液:10 g/L。 A.3.2.3冰乙酸。 A.3.2.4乙酸酐。 A.3.3 分析步骤 准确称取干燥后的(105 ℃±2 ℃,2 h)柠檬酸钠0.15 g,加冰乙酸20 mL,加热溶解,冷却后,加入乙酸酐10 mL,用0.1 mol/L的高氯酸滴定。以两滴醋酸-结晶紫为指示剂,溶液颜色由紫色经蓝色到

摩擦系数表

摩擦系数 1.滑动轴承/各种润滑状态下的摩擦系数 2.常用材料的摩擦系数 3.自润滑材料的摩擦系数 4.密封材料的摩擦系数 5.真空中材料的摩擦系数 6.低温下材料的摩擦系数 7.滚动摩擦系数 1.滑动轴承/各种润滑状态下的摩擦系数 滑动轴承的摩擦系数 轴承 类型 轴承状态摩擦系数备注 滑动轴承液体摩擦0.001~0.01-半液体摩擦0.01~0.1-半干摩擦0.1~0.5- 轧辊轴承层压胶木轴瓦 0.004~ 0.006 - 青铜轴瓦0.07~0.1用于热轧辊青铜轴瓦0.04~0.08用于冷轧辊特殊密封的液体摩擦轴承 0.003~ 0.005 -

特殊密封的半液体摩擦轴承0.005~0.01- 各种润滑情况下的摩擦系数 材料与润滑条件摩擦系数应用实例 干摩擦洁净无润滑表面0.3~0.5钢—银、皮革—木材、尼龙—钢除上述外的金属(不包括密集六方晶体 结构) 0.8~1.5铜—铜、黄铜—黄铜、铬—铬、密集六方晶体结构的相同金属0.35~0.65钛—钛、锌—锌 硬材料对洁净的有柔软成分的二相合 金 0.15~0.3钢—铜铅合金、钢—巴氏合金橡胶对其他材料 聚四氟乙烯对其他材料 石墨对其他材料 0.6~0.9 0.04~0.12 0.08~0.16 - 纯净表面,高真空处理的 金属 非金属 ≥3.0 0.4~1.0 - 固体润滑涂有软金属的硬金属表面0.08~0.2钢表面上涂有铅用石墨、二硫化钼或粘结剂粘结的固体 润滑材料 0.06~0.2- 边界润滑低效润滑0.3~0.5水、汽油、非潮湿性液体润滑的金属一般润滑≤0.15~0.3 精制矿物油、湿润性液体润滑和有污 染的金属表面 高效润滑: 金属—金属、金属—非金属 非金属—非金属 0.05~0.1 0.1~0.1 带有油性添加剂的矿物油、脂、良好 的合成油润滑的: 钢—钢、钢—尼龙 尼龙—尼龙 动压 润滑 全液体润滑油膜(速度v>3m/min)0.001~0.01-

003 乙酸(冰醋酸) 质量标准

睿鹰·润泽工业园 乙酸 适用范围:用于三厂进厂原料的检测 乙酸 CH3COOH 60.05 【性状】本品为透明液体,无悬浮物和机械杂质。 【鉴别】取本品5ml,按与水1:2的比例混合后,加氢氧化钠试液(取氢氧化钠4.3g,加水使溶解成100ml,即得)中和后,加三氯化铁试液(取三氯化铁9g,加水使溶解成100ml,即得)1滴,溶液呈深红色,加稀无机酸,红色即褪去。 【检查】色度取10ml供试品,用水溶于25ml纳氏比色管中定容至刻度,与同体积的30号标准铂﹣钴比色液(移取标准比色母液6.0ml于100ml量瓶中,加水稀释至刻度,本液应临用新制)比较,样品的颜色不得深于标准比色液的颜色。 标准比色母液的制备(500黑曾单位):称取六水合氯化钴(分析纯) 1.00g和氯铂酸钾(分析纯) 1.245g于1000ml量瓶中,加水少量使溶解,再加入100ml盐酸(分析纯),用水稀释至刻度,并混合均匀。 甲酸与易氧化物取本品5ml,加水10ml稀释后,分取5ml,加重铬酸钾滴定液(0.01667mol/L)2.5ml与硫酸6ml,放置1 分钟,再加水20ml,放冷至15℃,加碘化钾试液 1ml,应即显深黄色或棕色。

睿鹰·润泽工业园 【含量测定】量取样品约2ml,精密称定,放入预先盛有约20ml无二氧化碳水的100ml 碘量瓶中,加2~3滴酚酞指示液,用氢氧化钠滴定液(1.0mol/l)滴定至呈浅粉色,30s不褪色即为终点,乙酸含量按下式计算应不少于99.0%: 计算公式:X=[(Vc× 0.06005)/m]×100% 式中:X:乙酸的质量百分含量,% V:氢氧化钠滴定液的用量,ml c:氢氧化钠滴定液的浓度,mol/L m:样品的质量,g 0.06005:与1.00ml氢氧化钠滴定溶液(1mol/l)相当的,以克表示的乙酸质量。 【相关文件】《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溶液颜色检查法操作规程》《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的配制及标定操作规程》 【注意事项】 ------

摩擦系数及其计算

达芬奇1508年提出假设,摩擦系数一般为0.25 阿芒汤1699年,摩擦系数0.3 比尤里芬格1730年,摩擦系数0.3 库伦,十八世纪,确定压力对摩擦系数的影响,并求出几种材料配合的摩擦系数的不同数值。 俄国,科捷利尼科夫、彼得罗夫,十九世纪中叶,摩擦偶件的摩擦系数并非不变摩擦系数影响因素: 1材料本性及摩擦表面是否有膜(润滑油、氧化物、污垢) 2静止接触的延续时间 3施加载荷的速度 4摩擦组合件的刚度及弹性 5滑动速度 6摩擦组合件的温度状态 7压力 8物体的接触特性,表面尺寸,重叠系数 9表面质量及粗糙度 A Static Friction Model for Elastic—Plastic Contacting Rough Surfaces. 形状误差对过盈联接摩擦力的影响分析及其修正 摩擦分类: 1动摩擦力,对应于很大的、不可逆的相对位移,相对位移大小与外施力无关。2非全静摩擦力,对应于很小的、局部可逆的相对位移,位移大小与外施力成正比,称为初位移,微米级。 3全静摩擦力,对应于初位移的极限值,初位移转变成相对位移。 根据运动学特征划分 滑动摩擦、旋转摩擦(变相的滑动摩擦)、滚动摩擦 根据表面状态,是否润滑的特征 1纯净摩擦,无吸附膜、氧化物等 2干摩擦,表面间无润滑油、污垢等 3边界摩擦,表面被一层润滑油分开,润滑油极薄(<0.1微米) 4液体摩擦 5半干摩擦 6半液体摩擦 静摩擦系数,克服两物体的接触耦合、使之摆脱静止状态所耗费的最大切向力对应接触物体所受压力载荷的比率。 滑动摩擦系数,克服两物体相对移动的阻力(超出初位移的范围以外)所耗费的切向力对应接触物体所受压力载荷的比率。 滚动阻力系数,··· 库伦方程,采用的滚动摩擦系数 T——滚动摩擦力,r——圆柱体的半径,P——接触物体所受压力 接触面积、粗糙度、载荷的影响 由于固体表面的粗糙度及波纹度,使得两个固体表面总是在个别的点上发生接触。

食品中甲醛的测定(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甲醛的测定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食品中甲醛的测定的第一法分光光度法;第二法液相色谱法。 本标准适用于啤酒、腐竹、鱿鱼丝、竹笋、白菜、牛奶和熟肉样品中甲醛的测定。 第一法分光光度法 2.原理 样品经水蒸气蒸馏,冷凝收集馏出液。馏出液中甲醛在乙酸铵存在的前提下,与乙酰丙酮反应生成黄色的吡啶化合物,在波长413 nm下测定吸光值,与标准系列比较得出食品中甲醛的含量。 3.试剂和材料 注1:除非另有说明,本方法所用试剂均为优级纯,水为GB/T 6682规定的一级水。 3.1试剂 3.1.1冰乙酸(CH3COOH):优级纯。 3.1.2乙酰丙酮(2,4-戊二酮,C5H8O2)。 3.1.3无水乙酸铵(CH3COONH4)。 3.1.4磷酸(H3PO4)。 3.2试剂配制 3.2.1乙酰丙酮溶液:称取25.0 g乙酸铵溶于适量水中,移入100 mL容量瓶中,加0.4 mL乙酰丙酮和3.0 mL冰乙酸,加水定容至刻度,混匀,移至棕色试剂瓶中,0℃~4℃保存,有效期1个月。 3.2.210%的磷酸溶液(10+90):取10 mL磷酸,用水稀释至100 mL,混匀,室温保存。 3.2.3淀粉溶液(0.02 g/mL):称取1 g淀粉,加少许水,调成糊状,倒入50 mL沸水中调匀,煮沸, 临用现配。 3.2.4碘溶液(0.05 mol/L):见GB/T 5009.1-2003的第B.13。 3.2.5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0.1 mol/L):见GB/T 5009.1-2003的第B.15。 3.3标准品 甲醛溶液标准物质(CH2O):1000 mg/L,安瓿瓶封装,冷藏保存,使用前恢复至室温,摇匀,备用。 3.4标准溶液配制 3.4.1甲醛标准储备液(0.01 mg/L):取甲醛溶液标准物质(3.3)1.0 mL于100 mL容量瓶中,加水定容 至刻度(首次配置可直接使用)。 3.4.2甲醛溶液的标定:取甲醛储备液吸取10.0 mL放入碘量瓶中,加入0.1 mol/L碘溶液50 mL和1 mol/L 氢氧化钠溶液20 mL,摇匀,放置15 min。再加入1 mol/L硫酸溶液20 mL酸化,用0.1 mol/L硫代硫酸钠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