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文论整合版

西方文论整合版

西方文论整合版
西方文论整合版

西方文论

绪论

一.西方文论

1.定义

“文论”主要指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是文学实践的概括、总结和对文学发展的希望和预言,反过来它又指导和影响着文学实践活动。

“西方文论”是西方对文艺现象和规律的认识和看法。

文学理论涉及作品、宇宙、作家、读者等文学的四要素。

2.西方文论与哲学、美学的联系

西方文论的主要来源:哲学家;作家;专门的文学批评家

与哲学的联系:西方文艺理论著作大多出自哲学家的理论体系,依托一定的哲学思想。

与美学的联系: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

二.西方对文学本质的看法

模仿说

模仿说是西方文论中占主导地位的学说。模仿是指两项事物及其对应关系。

模仿:艺术模仿现实世界

表现说

文学艺术本质上是艺术家内心世界的外化,是他们的感受、思想、情感的共同体现,是艺术家激情下的创造。

强调艺术家的主观能动性。

“诗只不过是诗人思想情感的载体”——华兹华斯

形式论

形式论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它的特殊的存在方式,在于它的审美特性。

康德“美在形式”

瓦尔德

俄国形式主义:“陌生化”

三.西方文艺理论的发展概况

古代:(分古希腊和古罗马两部分)

古希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文艺对话录》《诗学》

古罗马:贺拉斯《诗艺》古典主义及“寓教于乐”;朗吉纳斯《论崇高》

中世纪:文艺理论也成为神学的附庸。奥古斯丁《忏悔录》

文艺复兴:但丁;达芬奇;锡德尼《为诗一辩》

古典主义:又称新古典主义。布瓦洛《诗的艺术》是古典主义的法典。

启蒙主义:启蒙主义文论的主要目的是宣扬资产阶级思想。功利性。代表:狄德罗、莱辛、歌德

德国古典美学和文艺理论:18世纪末19世纪初。康德《判断力批判》黑格尔《美学》。

浪漫主义文论:主要是一些浪漫主义作家诗人的宣言。华兹华斯《抒情歌谣集》序;雨果《克伦威尔》序;史达尔夫人《论文学》。

现实主义文论:主要以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为主。巴尔扎克《人间喜剧》序;左拉;托尔斯泰《艺术论》;别林斯基;泰纳(种族、环境、时代)

现代主义文艺理论:形式主义;结构主义;阐释学;后结构主义;心理分析批评;新历史主义。

参考书目:

1.朱光潜《西方美学史》

2.伍蠡甫《西方文论选》

3.罗素《西方哲学史》

4.柏拉图《文艺对话集》

5.亚里斯多德《诗学》

6.贺拉斯《诗艺》

7.布瓦洛《诗的艺术》

8.莱辛《拉奥孔》

第一章柏拉图的文艺思想

一.古希腊文艺理论的萌芽

1.毕达哥拉斯

“数”:世界的本源是数,数的和谐就是宇宙秩序,所以“美在和谐”。

音乐的起源:

模仿说(天上的音乐)

音乐的功用:可以调节情绪

2.赫拉克利特

模仿说:艺术模仿的是自然中由对立面产生的和谐。

美的相对性

3.德谟克利特

艺术的本质:“模仿说”——艺术是模仿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

艺术的起源:“奢侈说”——艺术不是人的必需,而是人的奢侈。

艺术创作:“灵感说”——诗人只有在神圣灵感之下才能创作出优美的诗句。

4.苏格拉底

模仿说:艺术家不应只模仿人的外貌,更要“描绘人的心境”,即表现人“精神方面的特质”。美的本质:美在效用,且美有相对性。

“灵感说”

二.柏拉图(Platon前427-前347)的生平和著作

1.政治观:“理想国”(贵族独裁政治)

2.哲学观:客观唯心主义

“理式论”:世界的本源不是物质,而是理式(Idea)。

所谓“理式”,是用来统摄杂多的同名的个别事物的,是世界的本源,是永恒不变的真理。

3.著作《理想国》《伊安篇》《斐德若篇》

三.柏拉图的文艺理论思想

1.文艺本质论:“模仿说”

世界:理式世界感性世界艺术世界

“床”:理式世界—“理式的床”感性世界—“具体的床”艺术世界—“幻像的床”

结论:文艺的本质是模仿,但它模仿的是感觉世界而不是理式世界,而感觉世界是不真实的,艺术是“影子的影子”、“摹本的摹本”,和真理隔着三层。

价值:

①它区别了艺术和技术的不同。

②“镜子说”雏形。

③隐约出现了对文学艺术的共性方面的要求。

消极意义(局限性):否定了文艺的真实性,从而否定了文艺的认识作用。

2.文艺功用论

“理想国”(公民分为三等)

哲学王——统治者武士——保卫者农工商——生产者

个人(灵魂):理性信念情欲

衡量艺术的标准:是否有利于理想国人才的培养。(功利性很强)

古希腊文艺作品的两大罪状:①亵渎神灵,丑化英雄。②摧残理性,滋养情欲。

评价:

功绩:肯定文艺为政治服务,要用政治标准评价作品。

消极意义:否定现实主义的艺术,取消了文艺的相对独立性,使文艺完全成为奴隶主阶级政治的附庸。

3.文艺创作论“灵感说”

内容:

①诗人的创作不是凭技艺,而是靠灵感。

②诗人在创作过程中处于迷狂状态,是由于神力附着于心灵。

评价:

积极意义:肯定了感情在文艺创作中的作用。——“灵感”(enthusiasm)

消极意义:否定了创作主体的能动作用。

四.地位和影响

地位:为西方文艺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影响:柏拉图学园新柏拉图主义怀特海

第二章亚里士多德和《诗学》

一.生平和著作

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s前384-前322)

知识分为三大类:理论科学(《形而上学》《物理学》)实践科学(《伦理学》《政治学》)创作科学(《诗学》《修辞学》)逻辑学著作有《工具论》

《诗学》是一部比较完整和系统的文艺理论专著。全书共有26章,分为5个部分:

1.序论:1-5章,阐述艺术的分类原则

2.悲剧论:6-22章(重点)

3.史诗论:23-24章

4.批评论:25章

5.史诗与悲剧的比较:26章。

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观

亚氏指出了“理式论”的三点错误:1.柏拉图不能说明“理式”与万物的关系。2.“理式论”不能说明万物的发展变化。3.柏拉图认为“理式”是万物的本源,但他又把“理式”放在万物之外,亚氏认为,一种事物的本源必须在内,而不能在外。

“实体论”

哲学研究的对象是实体。只有具体存在的事物才是“第一实体”,在第一实体基础上形成属或种的概念是“第二实体”。

“如果第一实体不存在,那么其他一切都不能存在。所以第一实体乃是最严格意义上的实体”。

第一实体,即个别具体事物,是独立存在、运动变化和可以感知的。

三.文艺本质论——模仿说

1.文艺模仿的是人的生活

《诗学》:艺术模仿的是“行动中的人”,“模拟各种性格、情感、行为”,“模仿人生”等。意义:亚氏是“艺术反映生活、反映人生”的最早的倡导者。

2.文艺应通过特殊的具体形象,表现普遍的本质规律

模仿的三种方式:过去有的或现在有的事;传说中的或人们设想的事;应当有的事。

最好的方式是第三种,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

可然律:在假定的前提或条件下可能发生某种结果。

必然律:在已定的前提或条件下按照因果律必然发生的事。

历史与诗作了比较:

差别:史学家叙述已发生的史实,诗人则叙述可能发生的事情。因此,诗较历史更有哲理、更为重要,因为诗偏于叙述一般,历史则偏于叙述个别。

模仿原则:合情合理的不可能比不合情理的可能要好。

意义:

肯定了艺术能反映客观现实,能反映生活的本质,进而肯定了艺术的认识作用。

3.艺术模仿,应求其相似而又比原物更美。

模仿(人物)原则“形象须优于现实”。

文学艺术与其他艺术在模仿上的区别:史诗和悲剧、喜剧和酒神颂以及音乐的差别:

①摩仿所用的媒介不同

②所取的对象不同

③所采用的方式不同

价值:

这是西方最早谈到文学艺术与其他艺术的区别,以及文学中各种体裁之间的区别的。

模仿中创作主体的能动作用(诗的艺术是有天才的人的事业):

①从诗歌的起源看:诗歌起源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模仿,一个是音调感和节奏感——人的天性。

②从诗歌的创作看:离不开创作主体的能动作用,比如理性的思考,材料的取舍等。

意义:

对创作主体能动性的肯定,其实是对诗人智慧和才能的肯定,也就是对诗人地位的肯定。

四.文艺功用论

1.理论基础:伦理思想:《大伦理学》一切活动的目的—善—人的幸福—合乎德性

德性:一类是理智德性,(获得知识、通过教育);一类是伦理德性(品德,修养)。

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都伴随着某种快乐。

既合乎德性又让人快乐的就是文艺。

2.内容:

①文艺具有认识和教育作用,通过传授知识,培养理智德性。

②文艺具有净化作用,通过形成习惯,培养伦理德性。

③文艺能够提供精神享受,使人获得快感(审美快感)。

3.价值:亚氏继承了柏拉图注重社会效用的观点,不过,他充分肯定了审美快感,认为快感与幸福相连,是“善”的体现。

五.悲剧创作论

1.悲剧的含义

悲剧包括六个成分:情节、性格、思想是模仿的对象,言词和歌曲是模仿的媒介,人物的动作是模仿的方式。

2.悲剧情节——整一说

情节的重要性:在悲剧的六个成分里,亚氏认为最重要的是情节,因为它是悲剧的基础,又是悲剧的灵魂,性格占第二位。

情节的安排、布局:

①情节的安排要具有整一性,即统一、完整和长度适当。

A.情节统一:戏剧情节是对意见完整行为的模拟,在模拟时应围绕这一行为。

B.情节完整:有始、有中、有末。

C.长度适当:情节不能太短,短了内部结构看不清楚;也不能太长,太长了不能整体把握,最适合的长度以易于记忆为限。

②悲剧情节的布局应有“突转”和“发现”。

3.悲剧人物——“过失说”

①善良而且出身高贵的人(但有过失)

②性格必须适合身份

③性格必须与一般人或传说中的人物的性格相似

④人物性格必须一致

评价(价值):

①明确了悲剧情节和人物的三个标准:一是要合乎道德标准,二是要合乎逻辑标准,三是要合乎艺术标准。

②打破了传统的命运观念。

4.悲剧的作用——“净化说”

净化——卡塔西斯希腊语原本的意思有三个:一是“净罪”(宗教),二是“宣泄”(医学),三是“陶冶”(伦理)。

对卡塔西斯(净化)的理解有几点是相同的:一是净化对象,二是净化效果,三是净化的本质(教益和美感二者结合)

六.亚氏对西方文论的贡献和局限性

1.贡献

①批判地继承了古希腊早期和柏拉图的模仿说,把古希腊早期朴素唯物主义的模仿说和柏

拉图唯心主义模仿说,发展成具有一些辩证因素的唯物主义的模仿说。它指出文艺模仿的

对象是人的生活,文艺不仅模仿事物的个别现象,而且能反映事物的普遍相,从而为现实

主义的典型理论打下了基础。

②批判了柏拉图“代神说话”的非理性神秘主义的创作论,指出文艺创作是理性活动,诗

的艺术是有天才的人的事业。

③批判了柏拉图否定艺术的认识作用、否定模仿艺术的错误理论,肯定了艺术的认识作用,

并第一次提出和论述了文艺的审美(快感)作用。

③提出了“整一说”的美学原则,认为艺术作品应该是一个有机整体,并在这一美学原

则的基础上,对悲剧这一古希腊艺术的最高形式,做了系统的理论探讨,为西方的悲

剧理论甚至全部的戏剧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局限性

①贵族阶级的意识形态

②片面性针对柏拉图

④对悲剧认识的局限

第三章贺拉斯及其《诗艺》

一、创作背景:

希腊化时代

伊壁鸠鲁派、斯多葛派和怀疑派

希腊文化的衰落

贺拉斯(Horatius公元前65-前8),是罗马帝国初期杰出的诗人和文学批评家。

《诗艺》(给皮索父子的信)。

《诗艺》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总论文艺创作的一般原则;

第二部分讨论诗的种类和规则,主要讲戏剧,特别是悲剧;

第三部分讨论诗的作用和诗人的天才以及批评的重要性。

二、贺氏的文艺创作原则(古典主义的三原则)

1.借鉴原则:以古希腊文艺为典范

原因(目的):改革罗马诗风

复古派(古拉丁诗)

竞新派(形式主义)

贺拉斯主张新诗歌(新时代应有新诗歌)

如何借鉴?

在内容上(在题材的选择上):最好沿用旧题材

在形式上(在处理题材的方式上):学习希腊古典文艺的艺术技巧

评价:

在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上,贺拉斯主张的是立足继承,适当创新,偏于保守。

2.合式原则

合式:是指恰当、适宜、妥贴得体、恰到好处,令人觉得十全十美,无懈可击。应用到艺术上,

它是以统一与调和为基础的美。

合式原则的标准:

第一,整体要合式。作品各部分应和谐一致,成为统一的整体。

第二,内容与形式要合式。各种诗体各有其恰当的用途,不能彼此混乱。

第三,人物描写和性格刻画要合式。

①性格要切合年龄,合乎那种年龄的人所常有的性格特征,合乎其共性。

②传统人物要切合传统的性格,新创造的人物性格要始终如一。

第四,语言要合乎规范。①台词要切合身份。

②台词要符合人物的心情。

③语言风格应朴素和适度。

“合式原则”的实质:是希腊古典文艺传统和罗马贵族审美趣味相结合的产物。

3.合理原则

规定作品的内容:要求内容合情合理

如何做到合理?

第一,文艺须模仿生活。“我对从事模仿的诗人奉劝一件事:向生活寻找典型,向习俗汲取言词。”第二,艺术虚构要贴近真实,合情合理。

第三,作家要有“正确的见识”。

评价:

主张从社会伦理和生活常规出发,提出“合理原则”,缺乏深刻的哲理和严密的逻辑,是对亚氏的合情合理主张的倒退。

三、文艺功用论──“寓教于乐”

主张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相结合,教化作用和审美功能相统一。

1.认识作用:文艺开启人的智慧,促使人类社会由野蛮走向文明。

2.教育作用:文艺传达神谕,指导人生。

3.娱乐功能:文艺能在劳动之余,带给人欢乐。

评价:

贺拉斯认为诗具有教化和娱乐的双重功用,这个观点并没有新义,但他的表达明确简洁,成为一个易于理解和记忆的公式,因而在后来被广泛地引用。

四、诗人修养论(P72-73)

1.培养正确的判断力。

2.加强人格修养。

3.强调天才与苦练相结合。

4.端正创作态度。

五、影响:

贺拉斯率先举起“以希腊为典范”的古典主义旗帜,是西方古典主义的奠基者。

提出了一整套古典主义的创作原则。

开启了长久统治西方的古典主义文艺思潮对文艺复兴和17、18世纪的古典主义的影响最为显著

第四章《论崇高》

一、《论崇高》的作者问题:

郞加纳斯(Longinus)

1554年,弗朗西斯科·罗伯特里,“狄奥尼西奥斯或朗吉努斯(郞加纳斯)”。

作者:希腊人;成书于公元1世纪

《论崇高》是作者给特伦天的长信,共存44章。

《论崇高》确切地说,是“论崇高风格”

二、崇高的本质和特点

1.什么是崇高?

朗氏的崇高,指的是一种艺术风格,它包括伟大、雄伟、雄浑、壮丽、庄严、高远、遒劲等含义。其本质是美学中的“阳刚之美”。

2.崇高的特点:

崇高的艺术作品产生的效果,不是一般的愉悦,而是惊叹、狂喜。

崇高的作品对读者的感染力是专横的、无法抗拒的。

崇高的作品对读者的作用,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

意义:

首次从审美范畴提出了崇高的概念

第一个提出艺术的普遍永恒标准或绝对标准说。

评价:肯定了标准的存在以及人民性的重要;但忽视了历史发展观点和阶级观点。

3.崇高产生的根源:

客观上:世界存在着体现崇高美的事物。

源泉或外因。

主观上:人有向往崇高的天性。

根基或内因。

三、崇高风格的来源(五个)

庄严伟大的思想

强烈而激动的感情

运用藻饰的技术。

高雅的措辞。

整个结构的堂皇卓越

1.庄严伟大的思想

崇高最重要的来源

崇高的风格是一颗伟大心灵的回声”(崇高是庄严伟大思想的自然结果,是胸怀宽广志气远大的心灵的外在显现。)

作者人格是作品风格的决定因素,作品风格是作者人格的自然反映。

2.强烈而激动的感情

热情有助于崇高

热情有两种:

卑微的热情:怜悯、烦恼、恐惧等

崇高的热情:对一切伟大的、比我们更神圣的事物的热烈渴望,如豪迈、慷慨、庄重等

激动的感情并不是崇高的必备条件

3.运用藻饰的技术

藻饰:“藻”是指华丽的文辞,“饰”是指修饰或装饰。“藻饰”就是用华丽或壮丽的文辞来表现庄严伟大的思想和强烈而激动的感情。

藻饰有两种:

思想的藻饰:作家选择最动人的事物场面和特征,运用铺张想象等艺术手法,表现崇高的内容语言的藻饰,指根据内容选用恰当的词格。

4.高雅的措辞

“高雅的措辞”,指如何巧妙的发问、省去联词,颠倒词序,以及适当运用比喻、隐喻、明喻、排比、对照、夸张、节奏、声律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朗氏认为,思想感情和修辞相辅相成:

一方面,适当的修辞有助于思想感情的表达,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能使风格更为崇高;

一方面,崇高的思想感情有利于修辞效果的实现能使苦心经营的措辞象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

5. 整个结构的堂皇卓越

“整个结构的堂皇卓越”指作家应巧妙地把上述四个方面组织起来,使其成为个雄伟的有机整体。具体的要求就是:第一,“有机整体”应该象“圆满的环”。

第二“有机整体”的构成因素应是“本质成分”。

第三,“有机整体”还要求在作品的语言上,做到音律节奏和谐一致,章句组

织繁简适宜,词语的格调适合主题等。

四.通往崇高境界的道路

怎样才能创作出崇高作品?

1.陶冶性情:

通过对自然景色和社会生活的静观和内省,使心灵彻悟崇高的人生意义,养成崇高的审美情趣。

2.借鉴古人

创造性学习、模仿

3.发挥想象

艺术想象是真切感和虚幻性的结合,是艺术创造。

艺术创造,都需要先在心中构想,经过想象,然后形之于言。

五、天才与社会环境

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

伟大心灵就是天才,相当于“伟大人物”或“伟大诗人”。

他强调天才是一定社会环境的产物。

影响天才的因素:

第一,政治制度方面的原因。

“民主是天才的好保姆,卓越的文是只能和它同盛衰的”

自由,据说能培养才士的大志,能引起希望,能保持竞争的火焰和争取高位的雄心”。

“专制政治,无论怎样正派,可以确定为灵魂的笼子,公众的监牢。”

第二,社会风气对人的影响。

“人们一旦崇拜了自己内心速朽的不合理的东西……他们灵魂中一切崇高的东西渐渐褪色,枯萎,以至于不值一顾。”

六、崇高作品的功用

可以美化人的心灵

可以重振罗马文学

可以净化社会风气

评价:

朗氏抨击腐朽败落的社会现实,重视崇高风格的社会功用,具有进步意义

七.《论崇高》的贡献和影响

1. 朗氏认为,古希腊艺术的本质是崇高,而崇高是人超越现实、超越自然的本质属性的表现,这就开拓了人们对艺术本质的新认识。(艺术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

2. 崇高的提出,在创作理论上突破了“模仿自然”的传统看法,它强调以想象创造出能表达诗人心灵和情感的意象,为浪漫主义文艺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艺术创作是主观与客观、心灵和形象的统一)

3. 朗氏的《论崇高》,是西方第一次对人性、人类尊严的肯定和歌颂。同时他也第一次指出了人性与天才,天才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对罗马后期奴隶制腐蚀人性、压抑天才做了深刻的揭露。康德也曾写过《崇高的分析》

朗氏被视为浪漫主义理论的奠基者

西方文学创作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模仿-→

表现-→

反映-→

综合

第五章中古时期的基督教文艺理论

一、社会文化背景

奴隶社会的解体与封建制度的建立

基督教的传播和教会对欧洲的统治

基督教文化的盛行,世俗文化的落后

新柏拉图主义的诞生

新柏拉图主义,是东方神秘主义信仰、早期基督教观念以及希腊唯心主义哲学相结合的产物。普罗提诺(Plotinus,约205-270)

“述而不作”,50岁才开始著书立说。

波菲利将他留下的54篇文章编为6卷,每卷9篇,故称《九章集》。

哲学:“流溢说”(“放射说”):

一切存在,都出自一个无限、绝对、超验的本原,都是这个本原渐次“流溢”(“放射”)的结果。理念世界中有三层:

“太一”(the One,终极的本原,绝对的善,上帝)

“努斯”(Nous,理性的原则)

“灵魂”(world-Soul,“世界心灵”精神→放射出或者说体现于个别心灵)

其中,“灵魂”是通向感性世界的临界点:

在它上面,是创造“灵魂”的“努斯”,以及通过“努斯”才能关照的“太一”;

在它之下,是“灵魂”所创造的可感质料和形式;也正是在体现着它的个别心灵中,“灵魂”与“肉体”、理念与物质相互融合。

二、圣·奥古斯丁《忏悔录》中的文艺理论思想

1.上帝是文艺的源泉,文艺必须为上帝服务。

文艺作品→

个别心灵→

灵魂(精神世界)→

理性原则→

太一(上帝,它是真善美的统一)

文艺观的本质:基督教神学本质

2.反对世俗文艺

第一,世俗文艺亵渎神灵。

第二,世俗文艺败坏人心。

3.奥古斯丁的美学思想

①美在“整一”或“和谐”。

统一中的和谐:在杂多中见出“整一”

对立中的和谐:丑是相对的,它可以拱托出整体的美

②美在各部分的比例适当,再加上一种悦目的色彩。

美的基本要素是数,因为它是整一。

“理智转向眼所见境,转向天和地,见出这世界中悦目的美,是美里见出图形,在图形里见出尺度,在尺度里见出数。

数字关系的美,都由于它模仿或贴近上帝自身的形式。

③美是有等级之分的。

形体美是低级的美

德性美是较高的美

上帝是至高的美

影响:对后世的基督教神学、唯心主义美学和文艺理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对美丑的辩证的认识。

第六章文艺复兴时代的文艺理论

一、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概况

瓦萨利(Vasari)

哥特式建筑

文艺复兴运动是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运动,最根本的目的是反封建。

武器:人文主义

这一时期文论的主要内容:一是建立民族语言的文学

二是肯定世俗文学的价值

二、但丁(Dante,1265-1321)的文艺思想

《论俗语》

《飧食》

《致斯加拉大亲王书》

1.“寓意说”

诗有两层意义:字面意义寓意:包括讽喻意义、道德意义、神秘意义等

2.论俗语

(1)什么是俗语?

俗语是指与教会所用的官方语言,即拉丁语相对立的各区域的地方语言。

(2)拉丁文与俗语的比较:

第一,拉丁文优于俗语。(三点)

①拉丁文较为稳固和纯洁;俗语则流动而杂乱。所以拉丁文作品是千秋不改的;而俗语作品往往因时尚而变动。

②拉丁文能描写种种主题,表现种种思想;俗语就办不到。

③拉丁文是艺术的语言:结构精密,和谐优美;俗语是实用的语言:较粗率潦草。

结论:拉丁文如君主,俗语如臣仆(拉丁文是贵族的,俗语是平民的)。

第二,俗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①俗语是根深蒂固于人民大众的心中的,它能够表达人民精微细致的思想感情,深入人心;而拉丁文是一种国际语,一种中立的语言,人们对它的感情不深。

②俗语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如果用拉丁文创作作品,就会把无数的广大读者置之脑后,不利于推广知识,建立民族文学。

③俗语文章常常有一种意料不到的因自然流露而带来的新颖,富有生命力,有无限发展的前途;而拉丁文文章往往带有一种学究味,多半是老生常谈,正逐渐变成僵死的语言。

(3)文学语言的标准及提炼:

①理想的文学语言:“光辉的俗语”,是文言与俗语的统一。

②“光辉的俗语”的标准:第一是“光辉的”:即语言要高尚优美;

第二是“中心的”:指语言的标准性,没有方言土语的局限性。

第三是“宫廷的”:指城市上层阶级所通用的语言。

第四是“法庭的”:指准确的,经过权衡斟酌的。

怎样理解但丁的语言标准呢?

对但丁语言观的评价要联系当时的意大利社会现实。

当时意大利还没有建立统一的民族语言,文学语言不仅仅是运用语言,而且还负有提高语言、纯洁语言的作用。

要求语言见出文化修养,在当时对于提高语言和建立统一的民族语言,是十分必要的。

③如何提炼语言?

对俗语进行“筛选” :

孩子气,女子气,男子气。

乡村性的,城市性的。

经过梳理的,油滑的,长毛短发的,乱发蓬松的。

“经过梳理的” 、“长毛短发”都指字音。

“经过梳理的”指“三音节或三音节左右的字,不带气音,不带锐音,不带双Z或双X音,不要两个流音配搭在一起,不要在闭止音之后紧接上流音──这类字结合得好就象留给读者一种甜美感。(Amore,donna,Saluta)”,是音义兼佳的字。

“长毛短发”,指的是不可缺少的单音节虚词和装饰性质的多音长字的长短配合。

评价:

但丁对民族语言(俗语)的看法及其文学创作,赢得了意大利民族语言创始人的称号。

3.诗的主题和风格

(1)诗的主题:重大严肃的事。

第一,安全,写有关国家安全的事情;

第二,爱情,写男女恋爱的热情,快乐,失恋的悲哀;

第三,才德,写德性的美,伦理、宗教、政治、哲学方面的卓越才识和高尚品质。

(2)理想的风格:

严肃的(悲剧的)风格

诗行的庄严,结构的高贵,文字的优美与题材的重要”。

风格可以分为四种:

第一,“枯燥无味的”;

第二,“仅仅有味的”;

第三,“有味而有风韵的”;

第四,“有情有味,而又崇高”。

价值:

虽然但丁的理论没有多少新的创见,但他对于开创一个新的时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对意大利民族文学的建立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薄迦丘:在诗的方面,特别在方言方面,在我看来,他是使方言升华并使它在我们意大利人中得到尊重的第一人,就像荷马之于希腊,维吉尔之于拉丁。

三、卡斯特尔维特罗(Castelvetro,1505-1571)

《亚里斯多德<诗学>的诠释》

1.诗与现实的关系:

“近似说”

诗与散文的主要区别:诗是想象的艺术,偏重于创造性的模仿,诗的本质是想象和创造。

散文是求实的作品,偏重于事实的记载和推理的思维。

结论:诗不适合采用历史和科学技术题材。

诗不适合采用历史题材,是因为历史的本质是对现实的记录。

科学技术不适合用来作诗的题材,是因为科学的本质是与现实的吻合。

价值:

提出艺术不等于现实,艺术的本质是想象和创造。

2.诗的功用

娱乐平民大众

评价:

在艺术为谁服务这一点上,卡氏提出了为平民大众服务这一思想,具有进步意义。

3.戏剧的“三一律”问题

一般认为,卡斯特尔维特罗是戏剧“三一律”的奠定者

“三一律”来源于亚氏的“整一说”

影响:三一律后来成为古典主义的教条,长期束缚了文艺创作的发展。

四、锡德尼(Sidney1554-1586)《为诗辩护》

中心论题:文学与道德的关系问题。

锡认为,诗歌或文学是一种高尚的事业,它有充分的权利存在和发展。

1.诗歌的本质:模仿自然而又高于自然

自然是“铜的”,而只有诗人给予我们“金的”。

原因:诗的目的是使人向善的。

诗歌如何能高出自然呢?

关键在于虚构、想象和创造。

评价:

他承认诗模仿自然而又高于自然。但在具体论述的时候,往往偏重于诗高出自然的一面,而相对地忽视了模仿自然本身,忽视了虚构、想象、创造的现实生活基础。

锡氏不是一位现实主义者,而是一位理想主义者。

2.诗歌的功用

继承了寓教于乐的观点,但更强调诗的教育作用。

道学家:道学家凭箴言来说服人,生硬难懂。

历史学家:太局限于真实,缺乏箴规。

诗人:诗具有形象性和审美特性,它能引导更多的人去行善。

3.为诗辩护

①诗是否是不务正业,浪费人的光阴。

他认为没有学问比诗能更好地阐明德性和感动人向往德性,所以诗是有功效的知识。

②诗人是说谎者。

诗人告诉你的不是什么存在着,什么不存在;而是什么应该什么不应该。

③诗是腐化的保姆,使人习惯于邪恶和淫欲。

爱情无罪。

④思想狭隘而又假充正经。

锡认为,诗人只写一些应当有的事(合乎情理、合乎道德的事)。

地位和影响:

锡对英国文学批评的重要贡献在于,他把文学批评的重点从分析艺术模仿的对象(自然、社会和个人生活)转到艺术在社会上的效果和影响。

不仅肯定艺术在生活中的崇高地位,更重要的是从理论上为宣传资产阶级理想的人文主义艺术辩护。

第七章古典主义文论与布瓦洛

十七世纪法国的古典主义,又称为新古典主义,主要是为了与罗马的古典主义相区别。

新古典主义是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产阶级社会过渡时期形成的一种文学思潮和艺术理论。是资产阶级向封建主义妥协的结果。

新古典主义的基本信条

要求一切要有一个中心的标准,一切要有法则,一切要规范化,一切要服从权威,要具有为君主专制王权服务的鲜明倾向性。

文学创作上要求“三一律”。

代表人物:布瓦洛。

“象一切妥协情况一样,不伦不类的东西往往是杂揉在一起的。”--朱光潜

一、新古典主义产生的条件:

1.专制王权的确立:

法兰西学院

2.贵族沙龙的风雅生活:语言

3.巴罗克艺术(巴洛克)

“巴罗克”指的时间是17世纪出现在意大利及受意大利影响的欧洲和拉丁美洲各国相类似的艺术风格。

其特点是一反文艺复兴艺术的庄重和平衡,而表现为戏剧性、豪华与夸张。

它是贵族化趣味与资产阶级享乐主义原则相融合的产物。

巴罗克(baroque)一词的来源主要有二:

(1)葡萄牙文barrcco,西班牙文barrueco,意为“不圆的珍珠”

(2)中世纪拉丁文baroco,意为“荒谬的思想”。

18世纪末新古典主义理论家开始用其来嘲笑17世纪意大利的艺术、文学风格,认为它背弃了生活及古典传统,从此“巴罗克”一词成为一种风格的名称。

4.笛卡尔唯理主义哲学

《论方法》

“二元论”:承认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并存

“我思故我在” :企图用思维来证明存在

价值:动摇了中世纪烦琐哲学的思辨方法和对教会权威的盲目信仰

二、布瓦洛(Boileau,1636-1711)的文艺理论思想

《诗的艺术》被称为是古典主义的法典。

四章:第一章是总论,提出一般性的原则;

第二章阐述次要诗歌体裁的特点和创作规则;

第三章阐述主要诗歌体裁(悲剧、史诗和喜剧)的发展和创作规则;

第四章论述诗人修养。

其文论可概括为古典主义的4原则:

1.古典原则:以古希腊罗马作品为典范。

古典原则的依据:

第一,古希腊罗马的诗人因模仿自然而成功,所以诗人要模仿自然,就要模仿古典

第二,历史已经证明荷马、柏拉图、维吉尔等古典作品是优秀的作品。

第三,实践已经证明,法国优秀作家的作品都是模仿古典作品的结果。

2.理性原则

什么是理性原则?

从广义来说,理性原则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文艺要符合文章义理;

第二,文艺要符合自然原则;

第三,文艺要符合道德原则。

只要文艺符合这些原则,那就是符合理性的。

从狭义来说,理性指的是文章的义理,即创作的基本法则。

什么是义理?

①义理是一种从属关系。

第一,技巧从属于天才。

第二,文词从属于文思。

第三,形式从属于内容。

评价:看出技巧的重要性,但看不出技巧可以培养;

明白有了清楚的文思才有简洁的文词来表达;

指出了形式必须为内容服务,但没有认识到形式对内容的积极作用,甚至可以说,形式也是内容的一部分。

②义理是一种内在关系。

作品在形式上必须各部分彼此和谐,在内容上必须有内在的有机联系。

具体在创作上,就是要符合贺拉斯的“合式原则”及古典主义者的“合理原则” 。

③义理是绝对的、恒常的、普遍的

理有一定的法则,非偶然之触发,有恒常性,所以真理不会变,是绝对的。

崇尚理性,就意味着好的作品必须符合义理(理性)所认定的真理,好作品应表现真理。“只有真的才是美,只有真的才可爱,真应该统治一切,虚构也不是例外:一切虚构中的像是真实的虚假,都只为使真理显得像耀眼的晚霞。”

古典主义者相信,要使作品万古长青,除了要表现恒常普遍的真理外,还需要在创作方法上采用一种放诸四海而皆准的万世之法。

“三一律”

?积极:对艺术的规范

?消极:对艺术的束缚

3.自然原则

什么是自然?

“真即自然”。

自然是指体现在事物中的“事之常理”和体现在人性中的“人之常情”,特别是凭借理性所认定的普遍永恒的“人性”。

自然原则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①自然是人性的定型或类型。

主张描写下列三种类型:

第一,传统人物的定型性格。

第二,虚构人物的一贯性格。

第三,某种德性的类型性格。

②自然是合情合理的艺术像真性。

像真性:像真即“逼真”,布氏认为,艺术虚构最重要的是抓住人性中普遍永恒的东西,也就是说,要创造典型。艺术所表现的,不是粗朴的自然,而是加工的自然;不要求它恰似现实,但求它像似现实。

模仿自然以是否合情理为标准,真实的事,如违反古典主义者的情理,那就不是自然,也不能模仿。

③研究自然,主要是认识都市、研究宫廷。

结论:布氏要求诗人模仿自然,要服从理性的指导,自然的原则从属于理性的原则,自然的原则是理性原则的补充。

4.道德原则

主要讨论了文艺的社会作用和作家的道德修养

第一,作家要有社会责任感。

第二,作家要注重人格修养。把从事艺术创作当作一种神圣的事业,而不是谋生的手段。

布氏的道德原则的矛盾性:

要求作家注重道德修养,不要把艺术当作获取虚名和金钱的工具,无疑是正确的。

但是,布认为作家可以不必考虑与担心生活,因为有皇帝作后盾。在此,作家的创作又如何避免媚上呢?

布瓦洛的风格论

①语言的标准。

风格的秘密在于以精妙新鲜的语言表现普遍恒常的思想。

文思必须合情合理,语言要守中庸之道。

②修辞标准:

诗人写景、状物、表情达意,须逼真,要切合人物和具体情境。

第一,对于悲剧的语言首先要求它能切合人物在一定情境中的感情。

第二,对于喜剧的语言则要求诙谐而不落俗套,还要能切合人物的性格和身份。

第三,抒情诗的语言要有感而发,不可无病呻吟。

评价:

布氏的风格论,主要是属于形式主义的。这与古典主义者轻视内容而过分重视形式技巧有关,在对技巧的重视中他们又特别重视语言。

布氏的风格论主要还是来自贺拉斯的“合式原则”,概括来说,就是形式从属于内容,语言要切合于情境。

《诗的艺术》的历史地位

《诗的艺术》是17世纪古典主义艺术实践的理论总结。

《诗的艺术》是古典主义文艺理论的最高形态,它概括了一个时代文艺的风貌和特征。

《诗的艺术》作为古典主义文学的“法典”,统治法国文坛100多年。

局限性:

在政治上满足了法国封建君主专权的需要,艺术上体现了当时贵族阶级的审美趣味,客观上扼杀了作家的创造性和开拍精神,是一部充满了保守气息的教条主义的议论著作。

“古今之争”:新的力量的兴起

古派以布瓦洛为领袖,代表着旧势力;

今派以帕罗(寓言家)为首,主要代表新兴资产阶级。

圣·艾弗蒙文论家,其理论的核心是“厚今薄古”,反对盲目地膜拜古人。

今派中涌现出的新的文艺理论家的历史发展的观点,是启蒙主义的信号。

第八章狄德罗的文艺理论

一、生平和著作

狄德罗(D. Diderot,1713-1784)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启蒙思想家、百科全书派领袖、著名的文学家及文论家。

文艺理论著作有两个方面的:

一是戏剧理论著作:《关于〈私生子〉的谈话》《论戏剧艺术》《演员奇谈》。

一是艺术理论:《绘画论》、《沙龙随笔》。

二、狄德罗的戏剧理论

狄德罗最重要的文论就是戏剧理论。

1.戏剧改革的主张:提出建立“严肃剧”(“市民剧”),又称为“正剧” 。

目的:建立资产阶级的戏剧来代替贵族阶级的戏剧。

依据:17世纪末,英国流行的“泪剧”(流泪的喜剧),悲喜剧混杂。2.什么是严肃剧?

定义:严肃剧是一种介于悲剧和喜剧之间的体裁。它不像悲剧那样专写上层社会,也不像喜剧那样谑浪笑傲,目的是宣扬资产阶级所重视的道德品质,所以称为“严肃剧”,是话剧的祖宗。

①性质:介于悲剧和喜剧之间

两个特征:一是严肃性。

二是现实性。

严肃剧又分为两类:一类是严肃喜剧;

一类是家庭悲剧。

②应以现实主义手法来处理

严肃剧的目的在于深刻地描绘社会或民间的实情,所以剧作家必须把人物和情境写得逼真,要自然。

首先,要用口语(散文)来写。

其次,要使用自然的和生活的情境。

③必须发扬平民美德以教育人民

新兴资产阶级作为平民阶层的一分子,他们在对抗贵族阶级的时候,拿出平民的道德观来批判贵族阶级的行和生活,道德批评也就成为阶级斗争的一种手段。

狄德罗认为,戏剧是批判贵族生活和宣扬平民美德的最好的教育手段,所以道德标准是第一位的,严肃剧的严肃性就在于它的道德教育意义。

2.严肃剧的创作原则

① 自然原则。

首先,戏剧诗人应该以自然事物作为艺术的范本。“未经雕琢的自然”

其次,自然是要求作品所描绘的人物、情节、道具、布景、服饰及人物所使用的语言,都要和实际生活中的情形一样。反对“过分”、“奇迹” 。

②真实原则

关于真实(三种):历史家只简单地写下发生的事实。

哲学家说的话应该符合事物的本质。

戏剧的真实就是特殊而又符合逻辑、反映本质,奇异而又逼真。

怎样才能做到真实呢?

他认为靠的是“想象”。从一个现象推出一系列的合乎逻辑的假设形象。

评价:

狄德罗的自然原则和真实原则,是对亚里士多德的艺术模仿自然、艺术更富有哲学意味以及艺术作品是有机整体的观点的继承和发展。他强调严肃剧要从未经雕琢的自然生活中取材,戏剧作品要象自然事物一样真实可信;又强调戏剧所描绘的艺术形象,要奇异而逼真,罕见又符合逻辑,符合“诸般现象必然联系”,这是西方现实主义典型理论的重要发展。

3.情境与性格的关系

①“情境中心说”

情境:指的是人物的社会地位、义务、顺境与逆境等境况。

狄德罗认为:情节取决于性格,性格取决于情境,情境是最终的决定因素,是戏剧的中心。情境中心说的理由:

第一,人首先是社会的人,人的性格是在社会关系中、在生活经历中逐渐养成的。

影响性格的关系:一是社会关系,是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表现为人的阶级性和职业性;

二是个人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人的伦理德性。

第二,从戏剧效果来说,情境比性格更重要,更能感染观众。

第三,美在情境。

狄德罗认为,剧中人物与周围环境所有关系是戏剧之所以美的基础。

“让他死!”

评价: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要求。

欧洲戏剧中心的转移:

古希腊:“命运悲剧”--“情节中心说”

文艺复兴、古典主义--“性格中心”

启蒙主义--“情境中心”

②“情境性格对比说” 反对机械的性格对比

主张情境与性格的对比

狄德罗的理由是:第一,人物的性格由他们的情境来决定。

第二,人们的性格只有“各不相同”,但绝少“截然对立” 。

评价:

狄德罗提倡性格与情境的对比,是根据戏剧的社会意义和艺术效果而提出的,他的主张基本上合乎现实主义。

狄德罗所说的“对比”其实就是矛盾对立,就是冲突。这样把辩证观点应用到戏剧情节的发展,已经露出黑格尔的“冲突”说的萌芽。

4.关于戏剧布局

“布局就是按照戏剧体裁的规则安排在剧中的令人惊奇的故事”。

布局是全戏的骨架

怎样布局和编写提纲?

三个要求:第一,各场戏要简洁。

第二,事件之间要紧密相关。

第三,让观众明白剧中人物的关系,而剧中人物之间互不相识。

评价:

狄德罗关于戏剧布局的论述涉及到观众心理学这一重要课题,是他的戏剧理论的闪光点之一。5.关于作家和批评家

《论戏剧诗》最后一节是“作家和批评家” 。

①当时的作家和批评家的现状

狄德罗批评了当时作家和批评家的狂妄自大,认为群众才是艺术的最高裁判者。

评价:充分说明了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的要求是和人民群众的利益相一致的历史特点

②怎样才能成为优秀的作家和批评家?

必须要有足够的道德修养和丰富的学识。

③怎样才能获得足够的道德修养和丰富的知识呢?

首先是闭门读书。

其次是“回到人群之中” 。

二、狄德罗的主要贡献

提出了创作严肃剧的主张,为西方近代戏剧的诞生和发展开辟了道路。

强烈地批判了古典主义教条,提出要自然、真实的原则,继承了自古希腊以来的现实主义传统,对欧洲19世纪现实主义思潮的兴起,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对戏剧艺术技巧的研究,提出了许多至今仍然有价值的见解。

对戏剧艺术的社会作用的看法,对作家、批评家和群众关系的看法,生动地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朝气蓬勃的革命精神。

第九章莱辛

一、生平和著作

莱辛(Lessing,1729-1781)是德国启蒙运动时期最伟大的文艺理论家和剧作家之一。

悲剧:《爱米丽亚?迦洛蒂》

文论:《拉奥孔》和《汉堡剧评》

二、《拉奥孔》中的文艺思想

《拉》的副标题:

“论画与诗的界限,兼论《古代艺术史》的若干观点”

西摩尼德斯

贺拉斯

1.问题的引出

莱辛从比较拉奥孔这一题材在古典雕刻和古典诗中的不同处理,来分析画与诗的异同。

维吉尔的《伊尼特》

通过对同一题材在诗与雕刻中的不同处理的比较,来论证诗与画的区别。

2.诗画的区别

①从媒介上看:

画用颜色和线条为媒介,颜色和线条的各部分是在空间中的并列的,是铺在一个平面上的;

诗用语言为媒介,语言的各部分是在时间中先后承续的,是沿着一条直线发展的。

②从题材来看(表现的对象)

题材有静止的物体,有流动的动作。

物体各部分也是在空间中并列的,动作也是在时间中先后承续的。

因此画的媒介较适宜于表现物体,诗的媒介较适宜于写动作。

③观众接受的途径不同,效果不同

画是通过眼睛来感受的,诗是通过耳朵来接受的。

画诉诸眼睛,视觉能够把很大范围以内的并列事物同时摄入眼帘,所以适宜于感受形体的美;诗诉诸耳朵,听觉只能将在时间中持续的动作按发生先后接受,适宜于感受情节的真。

④诗要“真”,画要“美”

“美”是造型艺术的最高规律。

“真”是语言艺术的最高规律。

3.诗画的技巧

①绘画的技巧:

模仿动作时,必须化动为静,即把时间中持续的动作,化为在空间中并列的物体,也就是用暗示方式,通过物体描写动作。

方法:

最好的是选取动作达到顶点前的顷刻间的现象,来暗示动作的发展。“最富于孕育性”的顷刻。其次,以这一顷刻前后连续的不同时点的现象来暗示情节的发展。

②诗的技巧:模仿物体时,必须化静为动,即把空间中并列的物体,化为在时间中持续的动作,也即用暗示方法,通过动作描写物体。

主要有三种方法:第一,化并列为承续,把物体的枯燥的描绘转化为行动的生动的图画。

第二,化对象为效果,借对象产生的效果来暗示产生效果的对象。

第三,化美为媚。

4.诗画的优劣:诗高于画。

理由:①诗可以更广泛地反映现实。

②诗可以更深入地揭示心灵。

③诗可以生动地描述发展。

5.丑在诗画中

莱辛在《拉》中认真地讨论了丑,其主要观点有:

①丑可以入诗,最好不要入画。”

②丑的分类:一类是“无害的”,它可以增强喜剧性

一类是“有害的”,无论在绘画里还是在自然里都会引起惊骇。

6.评价

莱辛分析了诗与画的区别,这一论证是具有创新意义的。

其局限性在于:他对诗与画的界限过分绝对化,因而导致一些不正确的结论。如对美的形式主义的看法,否认诗的内容意义可以美,这就将形式和内容割裂开了。

三、莱辛的戏剧理论──《汉堡剧评》

《汉》是德国现实主义戏剧理论的奠基石。

1.市民剧的提出:

(1)概念:

市民剧,是一种由莎士比亚型的悲喜混杂剧演变出来的法国的“泪剧”和英国的“市民悲剧”,是符合新兴市民阶级的思想意识和审美情趣的新型剧种。(P292)

市民剧的人物和题材:主张戏剧应表现普通人,描写他们的生活。

(2)语言上:

提倡用单纯的、自然的、日常生活中的语言代替垂死的贵族阶级的华而不实的语言。

(3)戏剧规则方面:

反对三一律,提出现代戏剧只应遵守行动的统一。

2.戏剧的教育作用

戏剧的作用是引导人们向善。

文艺的教育作用因体裁不同具有不同的特点:

悲剧特有的功用和教育意义在于“借助怜悯与恐惧,使这种和类似的激情得到净化” 。喜剧的社会功用是,通过笑来改善人性。

3.真实性与普遍性

关于戏剧创作问题,他强调艺术的真实性必须符合事物的普遍性。

①艺术的真实性必须符合事物的普遍性。因为艺术应该模仿自然,反映人生。

②人物的性格要具有普遍性,同时要有个性。

第十章康德及其《判断力批判》

一、生平

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是近代德国哲学的开山鼻祖,唯心主义哲学家。

二、康德的哲学思想

1.分期:以1770年为界分为两个相对独立的时期,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

在前批判时期,康德主要致力于自然科学的研究,造诣颇深。其主要成就表现于《自然通史和

柏拉图主要思想概述

敬文法哲学研习会柏拉图主要思想概述 专业:法学理论 学生姓名:岳岚培高寒梅郭甜甜指导教师:孙文恺教授 完成时间:2020年6月15日

前言 0 一、辨证学 (1) (一)意典的性质与意义 (1) (二)意典界与事物界 (1) (三)晚年辨证学方面的变迁 (2) 二、格致学 (2) (一)宇宙的形成 (2) 1.开辟 (2) 2.质素 (2) 3.灵魂 (3) (二)宇宙的分类 (3) 三、伦理学 (3) (一)个人伦理 (4) (二)社会伦理 (4) 1.国家起源 (4) 2.哲学王的统治 (5) 3.社会等级 (5) 4.公有制 (6) 5.教育理论 (6) 结语 (6)

柏拉图主要思想概述 摘要:柏拉图的思想是西方文化的奠基,在西方哲学的各个学派中,很难 找到没有吸收过他的著作的学派。其思想理论涉及文法、修辞、逻辑、算数、几何、天文、音乐等诸多方面,本文试图从内容上以其辩证学、格致学、伦理学三个方面为主线对柏拉图的主要思想进行梳理,以期对柏拉图的主要理论学形成初步认识。 关键词:柏拉图意典格致伦理 前言 柏拉图的著作均采用对话体,这种写作方式承载了其丰富的哲学思想。关于柏拉图思想的分类,主要有三种方法:第一种一是以时间分,另两种是以内容分。具体地讲,前者以文体学的研究方法将柏拉图的对话分为早期、中期、晚期。“早期对话中比较重要的作品有《申辩篇》、《优息弗罗篇》、《克力同篇》、《查米德斯篇》、《伊翁篇》、《高尔吉亚篇》、《拉凯斯篇》、《门内科索斯篇》、《普罗泰戈拉篇》、《吕雪思篇》、《优息德谟斯篇》、《大希庇阿斯篇》。中期对话有《米诺篇》、《斐多篇》、《克拉底鲁篇》、《会饮篇》、《理想国》、《斐得罗篇》、《巴门尼德篇》。晚期对话有《智者篇》、《泰阿泰德篇》、《蒂迈欧篇》、《克里底亚篇》、《政治家篇》、《斐利布篇》和《法篇》。”①这种对话分期,学者们是大致同意的。但不同时期是否意味着不同的哲学思想,学者们持不同观点。有的认为,不同分期,其哲学思想截然不同。有的认为,柏拉图思想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以内容分的有三分法和八分法,三分法由亚里士多德首先提出,任诺苦辣提斯首先接受。“所分的是(一)辨证学或名学(Dialectic or Logic);(二)格致学(Physics);(三)伦理学(Ethics)。”②八分法则分为:认识论、理念论、辨证法、自然哲学、社会政治哲学、道德伦理哲学、灵魂论、至善论。③两种分法都有道理,相比而言,第二种分类更为得当。原因在于第一种分法,非细致研究柏拉图每一篇对话不能进行;而且分歧较大,比较不同时期思想的变化更是艰难。而第三种分法所分小类可以归入三分法的大类中去,不如三分法精炼。本文遂采用第二种分类总结概括柏拉图的主要思想。 ①余纪元:《<理想国>讲演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9页。 ②严群:《柏拉图及其思想》,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31页。

试比较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政治思想的异同

试比较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政治思想的异同 提起古希腊文明,人们无疑会想起这两位在诸多领域中取得影响后世的成就的学者: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是唯心主义哲学最伟大的代表。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在哲学、教育学、物理学、天文学、生物学,气象学、政治学、诗学等方面建树颇丰,诗希腊古典文化的集大成者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是师徒,在学术见解上自然会有相通之处,亚 里士多德继承和发展了其师的思想,但他同时也说过这样一句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足见他与柏拉图还是存在许多分歧的。 首先,关于城邦的思想。无论是柏拉图还是亚里士多德,都对自由城邦的政治研究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在古希腊时代,城邦制度可称是最先进、最理想的政治建构,在希腊文中,城邦一词为polis,不同于今天英文中的city或country,这样一个特殊的政治形态,是柏与亚政治思想的实践对象,而且他们的政治思想也只适用于城邦,随着亚历山大帝国的确立,城邦的衰落也使这一系列政治思想失去了适用价值(当然,从西方近代以来,这种对政治构建的最初观念对今天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阐述了正义城邦的思想,城邦分为统治者、军人和财富生产者三个阶层,正义的城邦是三个城邦发挥各司其职、相互和谐的统一体,前两者是国家的治理者,第三阶层则是财富的创造者,这也引申出专业化的原则,在正义城邦中,人人需各司其职,统治者和军人也需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而且他们适合于他们的这一地位所要求的条件。正义城邦的统治者,在《理想国》中,便是柏拉图著名的“哲学王”哲学家执政是柏拉图挽救城邦危机的根本措施, 是正义国家实现的关键,也是他的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哲学家执政的根据:(1) 人的品德是政治的基础,保持公民完善的品德, 矫正人们品德的堕落,有赖于具有完善品德的哲学家。(2) 知识是美德的基础。它是对“理念”的认识与回忆,而非源于物质世界。只有哲学家才能掌握这种知识,回忆这种知识。(3) 治国需要知识、美德和权力的结合。(4) 哲学家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教育、训练过程。柏拉图的哲学家执政思想,其实质是要恢复奴隶主贵族政体,以挽救城邦的危机。亚里士多德的城邦观念于柏拉图有明显的不同,他提出“人是政治的动物”,并作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个人于城邦的关系,好比一只手,只有当它与活着的身体结合在一起时才能实现它的目的(如拿取物品)一样,个人没有独立的意志,必须成为城邦的一部分,通过城邦发挥个人价值,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个人同样没有独立性,他们的生活和行为完全是为城邦的存在而服务的,这一点上二人的观点很相似。

西方文论中国化的若干策略问题题库

西方文论中国化的若干策略问题 刘亚律 西方文论的引入为中国当代文论的变革与创新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同时也造成了事实上的挤压效应。“西方文论中国化”命题的提出,是对此作出的理论回应。作为具体的融合策略,“无能为力说”、“中体西用说”以及“话语改造说”,尚存在不完备之处。文章以叙事学的中国接受为具体视角,认为“西方文论的中国化”可以通过立足通约性、注重实效性,立足普泛性、侧重民族性,以及立足主体性、保持开放性的融合策略来加以解决。 [关键词]西方文论;叙事学;中国化;中国接受 [中图分类号]I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09)04-0112-06 刘亚律(1970—),男,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艺学。(四川成都 610064) 本文系江西省“十一五”社科规划课题“叙事学在中国的接受与影响研究”(项目编号:06WX35)的阶段性成果。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文艺理论的大规模引入,被认为是中国文论现代化转型进程中的第三波浪潮。与西方文艺纷至沓来的迅捷相比,百年中国文论的转型之旅虽不能说是裹足不前,却也举步维艰。在背负传统与面向世界之间艰难穿行的当代文论除了左冲右突外,多少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正是在此现实情境下,中国学界继“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之后,近年来又提出了“西方文论的中国化”命题,试图从中探寻出某种解决问题的办法。本文拟以叙事学在中国的接受为具体个案,通过总结其接受特点,探索实现西方文论中国化的某种可能途径。 一、困局:西方文论的“双刃”效应 从比较文学的角度来说,“西方文论中国化”命题属于影响研究之范畴,西方文论进入中国构成其理论前提。一种民族的(或质态的)文学(文化)对另一种民族的(或质态的)文学(文化)的积极意义业已为文学(文化)史上的成就所证明。罗素就曾说过:“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过去已被多次证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希腊学习埃及,罗马借鉴希腊,阿拉伯参照罗马帝国,中世纪的欧洲又摹仿阿拉伯,而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则仿效拜占庭帝国。”[1](P8)同样,没有印度佛学的远播中土,就没有中国禅宗文化的形成;没有高扬主体精神的中国道学与禅宗文化的深厚滋养,很难说会有鲜明日本文化特色的“物哀”观念与“俳句”的产生。世界文学美妙多姿得益于各民族文学养分的共同培育。正是因为有了各民族文学的交流影响,才“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2](P255)。 对于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当代文论来说,引进西方文论的意义突出表现为异质理论资源的多重呈现。所谓异质,是指西方文论有着迥异于中国古典文论传统的思想底蕴、运思方式与话语形式,为审视中国文论传统提供了崭新的理论参照系,通过中西并置的比照作用,有助

《西方文艺理论史》思考题(修订)

《西方文艺理论史》复习思考题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陈文忠 绪论 1、西方文论的历史进程可分哪几个阶段? 2、西方文论的功能形态可分哪几种类型? 3、为什么说20世纪是“批评的时代”? 4、为什么要学习西方文论史? 第一章古希腊文论 1、古希腊文论有那些特点? 2、古罗马文论的发展分哪几个阶段? 3、简述柏拉图的美学观和文论观。 4、简述亚里士多德《诗学》的基本内容。 5、简述亚氏“摹仿说”的理论内涵。 6、简述亚氏悲剧论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古罗马文论 1、简述贺拉斯《诗艺》的理论框架。 2、简述贺拉斯《诗艺》的主要贡献。 3、谈谈中西艺术功能论的学理异同。 4、简述朗吉努斯《论崇高》的理论框架。 5、简述朗吉努斯《论崇高》的主要贡献。 6、简述“崇高”在西方文论史上的演变。 第三章中世纪文论 1、如何理解西方的“两个世界”和中国的“一个世界”? 2、简述中世纪文论的基本特点。 3、简述《圣经》的基本内容及“旧约”和“新约”的含义。 4、简述“教父哲学”教义和“经院哲学”特点。 5、简述普诺提诺的基本学说。 6、简述奥古斯丁《忏悔录》的内容及对西方忏悔体文学的影响。 7、简述奥古斯丁的文艺美学思想。 8、谈谈你对基督教哲学精神价值的理解。 9、简述厄里根纳的文艺思想。 10、简述阿伯拉尔的文艺思想。 11、谈谈但丁“诗的四义说”的含义和意义。 第四章文艺复兴与新古典主义文论 1、简述文艺复兴时期的文论观念。 2、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强调形式技巧原因何在? 3、为什么说“对艺术的欣赏是对克服了的困难的欣赏”? 4、简述西方古典文论发展的三个阶段。 5、简述新古典主义文论特点及发展。

西方文论

论西方文论史上不同历史时期文学理论的不同侧重 摘要:流传于以欧洲为主兼及北美的西方世界的文学理论即西方文论,它以西方哲学为基础,通过西方美学,与西方文学艺术的发展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纵观西方文学理论发展的历史过程,其线索和脉络可以大致分成为“四大时期”,每一时期都有着不同的理论主导和侧重。不同时期的文学理论所关注的问题不同,理论的焦点也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然而文学活动四要素却始终贯穿于其中并主导着文学理论的发展推进。 关键词:西方文论四要素发展分期侧重 西方文论是一个与东方文论相对的概论,指的是以欧洲为主体的、包括北美的广大地区的文学艺术理论,一般说来是以西方哲学为基础,通过西方美学与西方文学艺术的发展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它是对文学创作和欣赏实践的总结,也是对文学本身及其要素、结构、功能等方面进行思考的结晶。美国当代文艺理论家M .H .艾布拉姆斯(M .H .Abram s)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了文学四个要素的著名观点,认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总是由作品、艺术家、世界( 自然、生活) 、欣赏者等四个要素组成的,这种对文学活动的分法为人们普遍接受。而统观西方文论史,文学理论的不同时期所关注的问题不同,理论的焦点侧重也是随着时代的的变化而变化。

一、文学活动的四要素及其关系 文学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美国当代艺术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文学活动应由四个要素构成:世界、作者、作品、读者。这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它们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活动系统。 (1)世界是指文学活动所反映的客观世界、主观世界。世界是文学活动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它不仅是作品的反映对象,也是作者与读者的基本生活环境,是他们通过作品产生对话的物质基础。 (2)作者则是文学生产的主体,他不单是写作作品的人,更是以自己最独特的审美体验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的主体,文学活动也是一种作者的感情表现活动。 (3)作品,作为显示世界的“镜”和表现主观世界的“灯”,作为作家的创造物和读物的对象,是使上述一切环节成为可能的中介,作品既是作家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显示,又是读者接受的对象。 (4)读者,他作为文学接受的主体,就不只是阅读作品的人。而是与作者共同生活在世界的活生生的人,他们通过作品而进行潜在的精神沟通,只有经过作者阅读鉴赏,作者创作的文本才能实现其价值。 二、西方文论史的发展分期 西方文论发展的历史过程,其线索和脉络可以大致分成为“四大

《西方哲学--柏拉图式哲学理论》

西方哲学--柏拉图式哲学理论柏拉图(公元前427-公元前347),柏拉图是希腊人,出生于处于城邦时代的雅典。在当时,希腊的各个城邦之间的经济是独立发展的,相互之间的冲突或者结盟也是普遍现象。而雅典是众多城邦当中最强大的那一个,也是最重要的那一个,经常在与别的城邦的纠纷之中获胜。这一切不仅仅归功于它强大的军事力量,让后人觉得它真正强大的地方是在于那些文学、艺术的创作,科学的发明以及哲学的创见。我们今天所谈论的柏拉图时代,是雅典有由盛而衰、逐渐没落的时代,是一个黄金时代的结束。人们在这种时代背景中很容易感受到一些哲学问题,比如:人的一生当中,最值得追求的东西是什么? 柏拉图终身最重要的功绩有一项,那就是是创立了学园。柏拉图创立学园之后,希腊大量有才气的青年聚集到柏拉图身边。他们在柏拉图周围搞各种科学研究和讨论各种学术问题,这些举动都为后来西方的自然和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具有创造性和建设性的思想。柏拉图的后半身几乎都在他的学园里度过,并且柏拉图这一生的著作也大多数在学园里写成。受到这些方方面面的影响,柏拉图终是走上了哲学的道路,为当时的人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一、柏拉图的思想来源 柏拉图在他二十岁的时候遇到了苏格拉底,从此师从苏格拉底,专心研究哲学,并把他以前的著作全数焚烧。而,八年后,当苏格拉底在亚瑟比大审中被判处死刑时,看着八年来一直受自己敬仰的老师死亡,使柏拉图受到了很大的刺激,此时柏拉图也才二十八岁。撇开个人因素不谈,就苏格拉底的思想来看,他是以追求真理为毕生目标。真理有两个层次,一个是属于外在世界的,要去研究部大自然的天文、地理、生物的各种现象与状况;另外一个层次是研究人的社会中的各种行为与制度。 我们经常会这样想,我们的社会中到底存不存在真理呢?换言之,就是是非善恶有没有标准呢?如果说法律是相对的一个概念,那么就没有一个标准能够用来评判每一个人的行为对错了,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如果是非善恶没有标准,一个人可能在甲社会上是好人,在乙社会上却被认为是坏人了;善恶是非变成是由外在来决定,而非由内在所决定。进一步来看,如果不是由内在决定善恶,那么人根本谈不上有什么内在价值:我是好人可能是因为我处于这个时代,如果我处于别的时代,说不定我就是坏人了。那我们要如何解决这种困难呢?苏格拉底就是要探究有没有由个人内在所出发的、可以自我肯定且具有普遍性的道德行为。换言之,也就是我不管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我都要做某种行为,因为这种行为一定是对的。苏格拉底一声对这个问题的探讨,使得柏拉图收到很大启发,变为一个热爱智慧,热爱哲学的青年。柏拉图非常敬爱他的老师,他常说:“我感谢上帝赐我生命,;但是我尤其要感谢上帝赐我生在苏格拉底的时代”但唯一有遗憾的是,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只能是停留在哲学的头脑思维层面。苏格拉底创造了一个时代,这个时代是透过理性,而不是靠政治的力量来成就。是对人们生命的思考,是指引人们创造出一种新的生活态度。 二、柏拉图的理念世界 柏拉图的哲学详细地盘绕“理念”这一词,理念也被人们称为理念论,是雅典的这个期间哲学观点最引人注目之一,他改变了理念在当时人们心中的了解程度,也彻底打破了往常的哲学家们的观念。在柏拉图哲学当中,他明确地提出,要将宇宙间的准则和事理都要看成统一的普遍性。他不仅把他的理念世界呈现给众人,还逐一地形容出当时的希腊哲学有什么样的缺陷与弊端。人们在接受了柏拉图的哲学观念之后,将曲解点明,希腊人民将柏拉图哲学思索过程,逐步形成了哲学的概念。 柏拉图式辩证法,是指柏拉图的思想经典著作《对话录》,柏拉图为何这么重视对话的形式?首先,只靠个人是无法发现真理的。因为我们在研究问题的时候,都会用自己特定的角度去思考。当我们从某个这个特定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时候,永远不会知道站在别的角度

《西方文论史》考试复习

《西方文论史》考试复习 名词解释: 1、悲剧 “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的、完整的、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中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诗学》第六章) 2、“卡塔西斯”作用 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审美效果的中文音译,朱光潜译为净化,罗念生译为陶冶。净化,指通过悲剧观赏,使过分强烈的情绪因宣泄而达到平静,从而恢复和保持心理健康。陶冶指的是通过悲剧欣赏,使过分强烈的情绪得以疏导,过弱的情绪得以激发,使情绪强弱适度,以有利于身心健康。综上,可以解释为通过悲剧观赏,使情绪强弱适度,有利于身心健康。 2、崇高的含义 文章风格的审美性质,如高洁、深沉、不同凡响的意味,激越的热情、豪迈的气概、高超的文采等。 ! 3、启蒙主义 启蒙,“启迪”、“照亮”之意,启蒙主要指要用近代科学的理性光辉照亮民众头脑,启迪民众心灵,以建立自由化的理想王国,故称启蒙运动。 4、德国古典文艺美学 18c末19c初,德国先后出现了一批著名的美学家和文艺理论家,如康德、席勒、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等,他们开创了西方近代美学的高峰时期,史称德国古典文艺美学。 5、天才 康德认为,“天才是天生的心灵禀赋,通过它自然给艺术制定法规”;“天才就是:一个主体在他的认识诸机能的自由运用里表现着他的天赋才能的典范式的独创性。”特点:独创性、典范性、自然性、不可模仿性。 简答,论述(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 1、) 2、评价柏拉图 唯心主义诗学的奠基人:提供了重要的诗学概念:理式和灵感;艺术不同于技艺;艺术是自然的模仿;艺术的审美教育作用;艺术的政治功用;艺术内容的重要性;对话体写作泽及后世;审美经验积淀的重要性;美的普遍性等。不足:神秘性;贵族性;否定模仿的艺术;否定艺术主动性和创造性;否定俗世情感等。 3、柏拉图的艺术本质论 A、模仿的艺术:理式的模仿的模仿和影子的影子。启示:最早喻艺术为镜子,开镜子说之端;在否定的意义上强调艺术要真实。 B、回忆的艺术:艺术是人们对前世审美经验的回忆。其重要性:艺术与技术不同;艺术是灵感的创作;暗含了审美经验积淀的思想。 4、康德关于美的分析 A、质上看,美是无功利的快感; B、量上看,美是不凭借概念而普遍令人愉快的; ·

论柏拉图《蒂迈欧篇》的政治哲学维度

论柏拉图《蒂迈欧篇》的政治哲学维度 摘要:《蒂迈欧篇》服从于培养哲学王的政治教育,因而不仅仅是一篇阐述柏拉图自然哲学思想的作品。通过《蒂迈欧篇》中的宇宙论,柏拉图阐明了正义的秩序就是理性统辖下的和谐的整体。并且指出,塑造灵魂是构建政治秩序的关键环节。同时,通过阐述造物者与诸神的创造活动,指出造物者和诸神并不干预人间的政治活动。因此,人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正确的政治建构应当效法造物者和诸神的创造活动,以理性支配下的和谐的整体为目标,努力造就合乎正义秩序的生活。这样一来,也就为人间政治事务的能动性、灵活性和创造性,留下了余地。 关键词:柏拉图;蒂迈欧篇;宇宙论;政治哲学 在柏拉图的所有作品中,以自然哲学为主题的,《蒂迈欧篇》是唯一一篇。而且,它在历史上的影响也主要是自然哲学方面的。①不过,尽管历来颇受重视,人们对这篇对话的理解却仍然是问题多多。黑格尔也认可这样的说法:“‘蒂迈欧’篇自来就被当作柏拉图对话中最困难、最晦涩的对话。”②也许,问题的关键恰在于人们仅仅将其理解为一部自然哲学作品,而缺乏一个整体的视角来审视这篇对话的意义。 一、服务于政治教育的宇宙论 按照施特劳斯对于政治哲学的理解,政治哲学关注的是非历史性的“社会之最好的或正义的秩序”③。而这里所说的“正义的秩序”即是指可作为绝对标准的等级次序,表现为一定社会中的那一个阶层应当占据统治地位并得到自觉地认可和服从,那些习惯被社会养成并受到推崇,那些道德品味以政治秩序为中介而发挥了作用。④众所周知,柏拉图在《国家篇》中对于合乎正义秩序的国家进行了十分详尽的探讨。但是,这并不等于说,所有的问题都在这里得到了解决。 的确,在《国家篇》中,苏格拉底十分详细地讨论了理想的城邦。但是,也只是讨论而已。因此,这种理想的城邦还只是停留于言辞之中或逻辑之上。对于柏拉图来说,他显然不能满足这种逻辑上的理想城邦。可是,理想的城邦有实现的可能吗?对于这一问题,柏拉图其实有两种回答。他首先承认,这一理想的城邦是作为评判现存城邦优劣的标准而存在的,并不奢求它能够实现出来⑤;另外一种极端的可能性就是,如果有哲学王出现,这种理想的城邦也许可以实现出来。但是,无论哪一种情况,都涉及理论的正确性问题。即哲学家在思想中所创造的理想城邦或哲学王在实践中要实现的理想城邦,必须是真理。否则,何以说明在思想中创造的城邦有资格成为标准?何以说明哲学王所实现出来、创建出来的城邦就是最好的城邦呢?因此,哲学家以及具备哲学素养的政治家都必须是掌握、至少是窥见了知识或真理的人。 对于柏拉图而言,真正的知识或真理并不是对于感性现象的感知,而是对于理念的把握。在柏拉图看来,鉴于人们所习惯的是对于感性现象的感知,因此,就需要一个灵魂的转向,即通过教育使被教育者摆脱对于感性认识的习惯性依

西方文论与中国古代文论的比较文

西方文论与中国古代文论的比较文 / 禹艳 【摘要】文艺理论是民族文化的精髓。中国古代文论与西方文论由于所赖以产生的社会经济背景、民族文化心理、文艺实践活动的不同,具有明显的差异。从文学理论体系的本体特征、概念涵、文艺观念等几个方面加以比较,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和各自表现,有助于加深对中国古代文论和西方文论的理解。 【关键词】本体特征、再现、表现 从中西方文艺理论的本体特征上来看西方文论重再现,中国文论重表现,这一观点在国最早是由大学的周来祥先生提出来的。近些年来不少研究者对这一观点提出质疑,认为无论是中国文论还是西方文论都是既有再现的因素,又有表现的因素,因此不能简单地说西方文论重再现而中国文论重表现。其实,如果从问题的主要方面来看,周来祥先生的观点还是有相当的说服力的。我们不妨从文论史的角度对中西文论在理论体系上的差异作一个简要的回顾。 西方文学理论是以古希腊史诗、戏剧为主要考察对象的,所以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文学理论便很自然地将模仿和再现视为文学的基本特征。如西方文论的重要奠基者柏拉图就明确指出:客观世界是对“理念”的模仿,而文学艺术则是对客观世界的模仿,正是柏拉图开了西方模仿说的先河。紧接着,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扬弃了他老师的理论,亚氏在《诗学》中说:史诗和悲剧,喜剧和酒神颂实际都是模仿,只是所用的媒介,所取的对象,所采用的方式各不相同而已。亚里士多德正是以“模仿”为基础而建立起他的诗学体系,他甚至把音乐这种侧重表现人的心灵和情感的艺术,也说成是最富模仿性的艺术。亚氏的模仿说在西方文学理论史上的影响长达二千余年,西方后来的文学家,理论家们都无不祖述其说。如十六世纪的西班牙著名小说家塞万提斯宣称对于文学创作来说,“所有的事只是模仿自然,自然便是它唯一的本。”[1] 法国著名的戏剧理论家狄德罗也认为:“既然因果关系很显然地摆在我们的面前,那么前面最好是完全照相着物体的原样给它们介绍出来。模仿得愈完善,愈能符合各种原因,我们就会愈觉得满意。”[2] 在西方文论上,还有一个著名的比喻,这就是把文学比作镜子。从柏拉图地《理想国》中提出“镜子”说以后,这一比喻一再为西方人所重复。如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大师莎士比亚,十八九世纪的现实主义小说家菲尔丁、巴尔扎克,浪漫主义作家雨果等,甚至连革命导师列宁也称俄国作家托尔期泰的伤口是“俄国革命的镜子”。也正因为这一点,当代西方文论家艾布拉姆斯在其名著《镜与灯》中,也以镜子为喻来概括西方重模仿的文学理论的特点。 而中国古代文论的情况正好相反。中国诗学的开山纲领是“诗言志”说,即主文学以抒情言志为本质。这种理论是与中国古代抒情文学的发达相适应的,整个中国古代文学中,数量最多,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无疑是抒情文学,所以在这种文学土壤里生长出来的必然是偏于表现的抒情的理论。如晋代的陆机提出的“感物”说就与

西方文艺理论史复习资料

一、古希腊的文艺理论: 柏拉图的文艺对话录 1、柏拉图的文艺理论分为“理式论摹仿说”“文艺的社会功用说”和“灵感说”三个部分。 ①理式论摹仿说:A、“理式”的基本含义:“理式(IDEA)”论——哲学体系的理论基石;“理式”——超时空、非物质、永恒不灭的本体;理式由神创造,这个精神的理式世界创造了现实世界,现实是和天上的理式世界相对应的。;“最高理式”就是创世主 B、文学艺术是理式的摹仿的摹仿(文艺是自然的摹仿,自然是理式的摹本和影子)——把画家叫做“摹仿者”或者“影像制造者” C、理式论摹仿说的唯心主义本质与理论价值: a、首先,理式论摹仿说,从本体论再说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但从认识论来说却是反映论。 b、其次,理式论摹仿说在对文艺真实性的否认中,隐约见出了对文学艺术的共性方面分的要求。 ②文艺的社会功用说: A、理想国的建设与文学艺术:《理想国》——柏拉 图所设想的建立和治理公家的政治纲领,按照理式世界设计的人间理想国家的蓝图。(人的灵魂——理智、意志和情欲,意志和情欲应该受到理智的制约。)

B、摹仿的艺术的三条罪状 第一条:摹仿的艺术与真理隔着三层、诗人没有真知识,不能把握真理。 第二条:摹仿的艺术以虚构的谎言亵渎神明、贬低英雄,为青年做坏事提供辩解的理由。 第三条:诗人为了讨好观众“摹仿人性中低劣的部分”,助长人的“感伤癖”“哀怜癖”,摧残人的理性,使“城邦的保卫者”失去勇敢、镇静的精神品质。 C、对审美教育的重视与政治第一的文艺标准 ③灵感说: A、灵感的基本含义(热情的磅礴):柏拉图式古希 腊早期“灵感说”之集大成者,把“灵感”集中运用到文艺创作和欣赏方面,认为一个艺术家能否创作出伟大的作品,关键在于它是否能获得灵感。 B、柏拉图对灵感的解释(神灵附体、迷狂、灵魂回 忆):柏拉图的灵感说包括三个方面:灵感的源泉、灵感的表现和获得灵感的过程。 首先,柏拉图对灵感的源泉的解释主要是“神灵附体” 第二,灵感的表现是迷狂 第三,灵感的获得过程是灵魂对阵善美的理式世界的回忆 C、灵感说显示出柏拉图理论的矛盾及其价值

西方文论史古典部分

《西方文论史》重点整理 一、柏拉图的文艺对话录 ㈠柏拉图的灵感说 ⒈灵感的基本含义是“神助”、“灵启”、“陶醉”、“迷狂”等。 ⒉柏拉图对灵感的解释(“神灵附体”、“迷狂”、“灵魂回忆”) ⑴灵感的源泉是“神灵附体”或“神灵凭服”。《伊安》神→诗人→诵诗人→听众 ⑵灵感的表现是迷狂(根源是“神力凭附”)。 《斐德若》四种迷狂:预言的迷狂,教义的迷狂,诗兴的迷狂(灵感的表现),爱情的迷狂。 ⑶灵感的获得过程是灵魂对真善美理式世界的回忆(灵魂回忆)。 《斐德若》灵感的获得,虽然有“尘世的美”的引发,但并不是来自尘世的现实美,而是在被尘世现实美引发后,又把现实尘世美“置之度外”,使灵魂直接对上界真善美世界进行回忆,直接把握事物的真实体,把握真善美,而不是进行外形的“摹仿的摹仿”,这时,才能吟诵出伟大的诗篇。 ⒊柏拉图灵感说的矛盾:神秘主义理式论和熟悉诗、热爱诗人的矛盾。两种文学艺术: ①理式的摹仿的摹仿的文学艺术反对 ②完善的灵魂对最高理式回忆所产生的文学艺术认同,但举例却是① ⒋柏拉图灵感说的价值 ⑴灵感是文艺活动中存在的特有现象,优美的文艺作品不是学习所得,而是灵感的产物。 ⑵确切地描述了诗人和艺术家在创作中的重要感染力(文艺创作与技术制作的区别)。 ⑶灵魂回忆说揭示出创作是离不开现实的触发,但又不停留于其中,努力创作出有普遍 性的理想美。 ㈡《理想国》中为摹仿艺术者开列的罪状 ⒈摹仿的艺术与真理隔着三层、诗人没有真知识,不能把握真理。(即文学艺术是理式的摹仿的摹仿) ⒉摹仿的艺术以虚构的谎言亵渎神明、贬低英雄,为青年做坏事提供辩解的理由。诗人对完美的神和没有缺点的英雄的亵渎和中伤,对城邦保卫者不利。 ⒊诗人为了讨好群众,摹仿“人性中低劣的部分”,助长人的“感伤癖”、“哀怜癖”,摧残人的理性,使“城邦保卫者”失去勇敢、镇静的精神品质。他认为人性由“理性部分”,和“无理性部分”组成,悲剧正是迎合了后者,通过给人以快感,助长人的感伤癖和哀怜癖。 此外,柏拉图指责喜剧投合人类“本性中的诙谐欲念”。“结果就不免于无意中染到小丑的习气。”为建立贵族奴隶主的理想国,柏拉图向诗人下了逐客令。 二、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 ㈠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的定义(《诗学》第六章): 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的、完整的、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中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㈡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 ⒈悲剧的含义(定义与其他种类艺术比较得到): ⑴媒介:演员、歌曲和韵文交替使用⑵对象:好人的严肃行动。 ⑶方式:“动作摹仿”⑷社会功用:“借以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感情得到陶冶”。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简介和主要哲学思想

苏格拉底(469—399BC.)是开创希腊哲学研究新方向的划时代的思想家,他把研究对象从自然转向了社会和人类的内心世界,专门探讨人类的心灵智慧与活动能力,注意政治、道德、社会、人生的基本问题,在西方人的生活领域竖立起一座真善美的理想宫殿,虽然这是唯心主义的追求,却显示了人类在精神上的勇敢探索。从此人自身成为哲学研究的中心,希腊哲学开始迈向一个新的高峰。 苏格拉底是雅典一个雕刻匠的儿子,出身贫寒,但崇尚知识,多方求学,逐渐成为具有全面文化休养的哲学家。他述而不作,没留下任何著作,其思想主要是由他的两个学生柏拉图和色诺芬的作品中得知的。他认为放弃对人自身的探讨而去研究自然是愚蠢的,是不守本分。所以他的哲学追求便集中在认识人自己上。他提出的命题围绕人的精神修养,比如什么是幸福、美德、真理、正义等等,其中所贯穿的一个最严肃的主题就是说服人们不要专注于对身外之物的追求,而应去改造自己的灵魂,追求真理和智慧,成为道德完善的、真正的人。他在雅典法庭受审时曾对同胞大声疾呼:“雅典人啊!我尊敬你们,热爱你们。我要教诲和劝勉我遇到的每一个人……你们不能只注意金钱和地位,而不注意智慧和真理。你们不要老想着人身和财产,而首先要改善你们的心灵。金钱不能买到美德,美德却能产生一切美好的东西。这就是我的教义。无论你们怎样处罚我,我决不改变自己的信仰” 因此他的哲学是道德哲学。他的讨论虽以唯心主义为出发点,但包含着许多合理的内核,如辩证的认识,认为真理总是具体的,具有相对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反面转化。再如讨论中的问答方法,即辩证法最初的涵义,通过反复问答,揭示对话者的自相矛盾之处来达到正确认识。他强调知识的作用,强调理性,要求人们用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内心世界去了解外界事物,发现真理,并提出概念在认识中的作用,确立了一系列概念范畴。他的思想对后世西方哲学有深远影响。 苏格拉底的学生、也是其思想的忠实继承人柏拉图(427—437BC.)出自雅典贵族家庭,生逢希腊城邦危机初现的时代,曾力求用自己的哲学拯救国家和社会。后致力于教书育人,留下大量著作,主要作品以对话体写就,著名的有《申辩篇》、《会饮篇》、《理想国》等,内容涉及哲学、政治伦理、教育问题。他的哲学思想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其核心为“理念论”,其它理论均以此为基础。在他看来,世界分为感觉中的自然世界和理念中的超自然世界两部分。由于感知的世界总在不停地变化,人们对它的认识因时、因地、因人、因情而异,因而感觉世界是不真实的。唯一真实的是永恒存在的理念世界,而感受到的现实世界只是理念世界的反映。比如说少女和鲜花美时,必先有一个美的概念在判断者心中,这一概念又一定和美的总体概念相一致,因而在判断者的身外必定有个绝对美的理念。美如此,真与善亦然,一切具体和抽象事物都有理念。理念是世间万物的原型,万物是理念的摹本。他倡导对永恒的真善美亦即理念世界的追求,后来人们往往把追求纯精神的唯理主义行为称作柏拉图式的行为。柏拉图否认现时世界的真实性和感觉经验的可靠性,认为理念是人心之外的一种实体,真理认识只能靠对它的直接感悟,所以他的哲学是客观唯心论。他的理念论用于现实社会的改造,便产生了他的理想国的设计。他的哲学认识论却成为西方唯心主义的主要思想来源。柏拉图像 亚里斯多德(384—322BC.)是集古希腊科学文化知识之大成的渊博学者,哲学是他最擅长的领域。他师从柏拉图20年,一度任马其顿王亚历山大的教师,后回雅典办学,著作传说达千卷之多,大多散佚,现存162卷,包括《形而上学》、《物理学》、《气象学》、《政治学》、《伦理学》、《修辞学》、《范畴篇》等47部,其中有些作品,可能是赝品。他是现代许多科学门类的奠基人,哲学到他的手里才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他的著作中,希腊哲学的爱智与深思精神被发展到顶峰。他的哲学与他的导师柏拉图的关系是批判与继承的关系,其中的批判要多于继承。他有句科学认识史上的名言:“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反映他的真

柏拉图的国家主义正义论_理想国_的政治哲学解读_袁久红(1)

2004年3月第6卷第2期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   Mar .2004 Vol .6No .2 柏拉图的国家主义正义论 ———《理想国》的政治哲学解读 袁久红,王海风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6) [关键词]理想国;正义;秩序 [摘 要]柏拉图的《理想国》就是一部“正义论”。柏拉图在探寻国家正义的过程中,从可经验的个人正义开始,通过理性的归纳,引导人们到对国家正义的认识上,提出国家的正义就是和谐与秩序。但是,国家正义在内容的体现上,又完全在于其公民的政治素质。与智慧、勇敢、节制相对应的三个阶层的划分及其各安其分、各尽其责,这既是国家正义的体现,又是国家之所以正义的条件。同时,这三个阶层的共同目标是实现国家的伦理目的,每个公民都应该为这个目标的实现而遵循自身的正义。柏拉图正义论的鲜明特征是方法论上的整体主义与价值观上的国家主义。 [中图分类号]B502.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11X (2004)02-0050-04 [收稿日期]2003-12-29 [作者简介]袁久红(1965—),男,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政治哲学。 罗尔斯《正义论》的问世使逐渐走向“后现代”的政治哲学在某种程度上向传统政治哲学回归,探讨诸如“正义”、“自由”等政治价值的诸多理论话语又活跃在当代各种学术专著和期刊中。然而,透过历史的沉积,在回到最初的文本时,我们会很快发现,对正义的专门性探讨在政治学刚刚发轫之时就有了深入的研究和认识,那就是柏拉图的《理想国》。一部《理想国》就是一部正义论。该书自始至终贯穿着“正义”这条主线,在该书中,柏拉图的代言人苏格拉底与他的对手辩论的起源就是对什么是正义这个问题的讨论,而为了便于探索城邦的正义,苏格拉底又将国家的正义与个人的正义作了比较研究,以此进入何为正义及其如何实现的广泛深入的探讨。 一 在古代希腊的政治观念中,一个核心的观念是正义(Dik ē),它是对社会政治生活进行价值判断的标准。在柏拉图之前,哲人们围绕着正义究竟是什么作了种种探讨,但可以说,他们均不够系统,且大多停留在对正义的经验性认识的层面上。柏拉图反对正义的经验性认识,主张将正义纳入理性的考察范围,并通过对正义的经验性认识的“辩证”归纳,挖掘出正义的本质,再根据正义的本质设计出符合正义的社会制度,建立理想的国家。柏拉图认为:“只有通过真正的哲学,只有从这种哲学的高度,人 们才能认识正义的本质所在,无论城邦正义还是个人正义都概莫能外。” [1](P .83) 为此,柏拉图在《理想 国》中通过优雅的对话和智者风格的“辩证法”首先对当时流行的正义观念作了逐一的分析和批判。 首先,正义的内涵不是“把善给予朋友,把恶给予敌人。”因为,第一,正义的人要给予其朋友有益的东西,他就必须自己来判断什么是善;他必须知道对他的每一位朋友而言什么东西是有益的。因此,正义包括较高层次的知识,由于每个人不可能都拥有这些知识,正义就不能在所有的人身上得到 落实。[2](P .33) 第二,“对于那些不识好歹的人来说,伤 害他们的朋友,帮助他们的敌人反而是正义的———因为他们的若干朋友是坏人,若干敌人是好 人。”[3](P .13)第三,正像发冷不是热的功能、发潮不是 干燥的功能一样,善良的人也不会伤害其他任何人,“伤害朋友或任何人不是正义者的功能,而是和正义者相反的人的功能,是不正义者的功能。” [3](P .15) 因此,正义不是“把善给予朋友,把恶给 予敌人”。 其次,正义不是“强者的利益”。色拉叙马霍斯 认为,“正义不是别的,就是强者的利益。”[3](P .18)他 还论证说:“每一种统治者都制定对自己有利的法律,平民政府制定民主法律,独裁政府制定独裁法律,依次类推。他们制定了法律明告大家:凡是对政府有利的对百姓就是正义的;谁不遵守,他就有违法之罪,又有不正义之名。因此,我的意思是,在 DOI :10.13916/j .cn ki .issn 1671-511x .2004.02.013

中国文论失语症

围绕中国现当代文论“失语症”形成的各种意见,大致可以根据其所关注的问题为如下三个方面:一是关于我国古代文论的存在现状问题,我们逐步摆脱了古代文论的常用词汇和言说方式,是否意味着我们彻底丢弃了传统文论的思维方式?二是关于西方文论在我国现当代文论发展过程中的存在形态问题,我们所接受的西方文论(包括俄苏文论),与西方本土的文艺理论是否完全一致,其间有没有根据我国的文学实践被逐步修正过的成分?三是在中国传统文论与西方文论之间的关系问题上,究竟应该逐步实现西方文论的中国化,还是继续以西方文论为主构建我国当代文论,抑或只是将两者都当作我国当代文论发展可以借鉴的理论资源,两者之间并不存在何者为主,何者为次的问题。 关于西方文论在我国现当代文论发展过程中的存在形态,曹教授也有两种看似不同的观点:一是认为我国“五四”以来的文论发展整个就是从西方那里拿来的,“当文坛上到处泛滥着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表现主义、唯美主义、象征、颓废、感伤等等西方文论话语时,中国现当代文论就已经失落了自我。她并没有一套属于自己的独特话语系统,而仅仅是承袭了西方文论的话语系统”。这与曹教授关于中国文论的“失语”之说也是完全一致的。另一方面,曹教授又承认“西方文学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因为受翻译和中国文化现实的影响,已经不可避免地具有某些中国自己的特点”。 曹顺庆教授的意见可以明确地概括为:对西方文论的吸收必须以中国的学术规则为主,“我们必须从根本上结合中国的学术规则,以中国的运思方式、话语习惯为主,来吸收和改造西方文论”。根据曹教授一贯的看法,中国现当代以来是没有自己的文论话语规则的,因而,他所说的“中国的学术规则”、“中国的运思方式、话语习惯”,也就只能是中国古代文论的话语规则了。 要重建中国文论话语,首先要接上传统文化的血脉,然后结合当代文学实践,融汇汲收西方 文论以及东方各民族文论之精华,才可能重新铸造出一套有自己血脉气韵,而又富有当代气息的有效的话语系统。 当代中国文论话语失语症产生原因:首先,关于中国古典文论的传统中断,其固有的精神创 生能力丧失殆尽的说法。其次,关于西方文论话语的霸主地位。最后,关于全球化必然使中国古典文论患染失语症这一说法与第二种意见有着内在的联系。 从系统思维的观点来看,无论是世界文论话语还是中国文论话语,都可以分别看作一个独立的系统,而系统首先是多样性与多元性的统一;既然如此,中国文论话语在世界文论话语中的场就是题中应有之义,此即意味着患染了失语症的当代中国文论话语必须摆脱目前的非话语状态,重新确立自己的言说方式。笔者认为,要实现这一目的,要从根本上改变目前的尴尬的局面,单单靠中国古典文论的现代转换,是难以完全胜任的,更重要的是应该在思维方法上来一次彻底性的大转变引入系统思维。 在世界话语系统化过程中,被动地接受整合是没有出路的,是无助于消除失语症,变失语为言说的。只有积极地投身到世界话语系统化的结构中来,充分利用世界系统的多元性与多样性相统一的特性,在挖掘、整理、研究中国古典文论和吸收包括西方各国在内的世界其他民族文论话语中有益的积极的建设性的成分的基础上,以世界文明转型为契机,促成中国古典文论的现代转换,从而打破世界文论话语体系的既有结构,才能使中国文论话语作为一种富有活力与精神创生力的话语参与到这一系统中来,在新的世界文论话语结构中积极言说,勇敢地发出自己的声音。 文论失语症所引发的问题至少包括:第一,如何认识20世纪中国文论?第二,西方话语是

柏拉图的政治哲学及其对近代西方民主理论的影响

柏拉图的政治哲学及其对近代西方民主理论的影响 学号: 姓名:

柏拉图政治哲学中统治权理论和自由、民主、容忍三大悖论的提出对民主制度提出挑战,近代民主理论在深入分析柏拉图政治思想的同时对其政治理论的核心问题——“谁应当统治”进行解构,并最终将此问题转换为“应如何对统治者进行管理”这一现代民主问题。其手段是从对执政者的人格设定入手,提出选择政治精英的制度理想和基本标准,揭示政治精英堕落为“无赖”的理论可能性,补充完善防范“无赖”的政治理念及其演变过程,进而对剥夺“握有利剑的疯人”的道德正义性和历史正义性进行理论论证。 一、柏拉图的政治哲学及其隐性基础 柏拉图政治哲学的中心问题是:谁应当统治这个国家?按照柏拉图的正义理念,天生的统治者应该统治,而天生的奴隶应该受到奴役。那么,天生的统治者应该是什么人呢?柏拉图本人的回答是:最优秀,也就是最睿智的人。他认为,“除非真正追随哲学的人获得政治权利,或者拥有政治控制权的阶级靠天赐良机变成了真正的哲学家,人类将不会有好日子”。为了这最好的统治,柏拉图对五种政治制度进行了分类并对其优劣进行了品评。1和2为君主政体:由一个好人统治,它的变体是暴政——由一个坏人统治。3和4为贵族统治:

由一些好人统治,它的变体是寡头统治——由一些不好的人统治。5为民主:由人民,或多数人统治,即大众统治。柏拉图认为:好的制度的特点是依法治理,其中最好的制度是由一个人统治的君主制,其次是由少数人统治的贵族制,最差的是由多数人统治的民主制;相应的,坏的制度的特点是不依法治理,故最差的制度是由一个人统治的独裁,其次是由少数人统治的寡头政治,最好的是由多数人统治的民主制。对于民主制,柏拉图认为“它是最坏的有法律的制度,最好的无法律的制度”,因为“大多数人统治的制度在一切方面都是虚弱的,既不能行大善,也不能作大恶”。柏拉图还提出民主制可能导致的“自由悖论”、“容忍悖论”和“民主悖论”。“自由悖论”认为:在不受任何约束控制的意义上,自由必然导致非常巨大的限制,因为它使得恶霸随心所欲奴役顺从者;“容忍悖论”认为:无限的容忍一定导致容忍的消失,因为如果我们把无限的容忍甚至扩展到那些不宽容的人,如果我们不准备去捍卫一个容忍的社会反对不宽容的攻击,那么容忍者就会伴随着宽容一起遭到毁灭;“民主悖论”认为:通过大多数人的选择,一个暴君可能登上统治者的宝座。 可以说,柏拉图关于民主的论述对于今天的政治哲学仍有很大的挑战性,如何应对柏拉图的挑战尤其是如何避免柏拉图提出的民主制的三大悖论,对于今天的民主理论应是永恒而常新的课题。近代民主理论认为,在柏拉图的理论中有一个隐而未现的前提应该值得注意,那就是:柏拉图将政治权利完全等同于统治权,这样就把我们所有的政治努力都建立在“希望成功地获得优秀的、有能力的统治者”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