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轴心时代三大文明觉醒的政治背景

浅析轴心时代三大文明觉醒的政治背景

浅析轴心时代三大文明觉醒的政治背景
浅析轴心时代三大文明觉醒的政治背景

浅析轴心时代三大文明觉醒的政治背景

【摘要】刘家和先生在《论古代人类觉醒》一文中提到在轴心时代希腊、印度和中国所取得的辉煌精神文明成果,将其称之为文明觉醒。何以成就如此的文明觉醒?本文从当时的政治背景对其进行简单分析。

【关键词】轴心时代;文明觉醒;政治背景

在世界历史的舞台上,公元前八世纪至公元前三世纪,是一个学术思想十分活跃,文化成就异彩纷呈的时期。这时在中国、印度、希腊等地区出现了许多哲学家,人类开始自我反思,精神潜力得以发掘,迎来了一次质的飞跃。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基于此把人类这一关键性的转折时期称之为“轴心时代”。[1]雅斯贝尔斯把当时的人类觉醒说成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大转变。刘家和先生在其文章中更是进一步论述了人类觉醒的内涵,历史条件,及其各自的特点。

根据刘家和先生的观点,所谓人类精神觉醒是指人类通过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及人性本身等三个层次的自我反省,从而达到的一种精神上的自觉。关于各自觉醒的特点,刘家和先生从三方面进行了论述。首先,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三国各有特色。古代印度、希腊、中国在天人关系上形成了各自不同的传统,印度形成了与婆罗门教、佛教密切相关的宗教研究传统;希腊形成了科学的研究传统;中国形成了重视伦常的人文研究传统。其次,在人与人关系方面,印度佛教主张众生平等即无差别的平等;古希腊学者揭示了人类平等的内在矛盾;而中国儒家却是以“具有礼的形式的仁使现实的有差别的仁同一起来”。最后,对于各自在人性问题上的表现,印度把人理解为宗教的动物,希腊人则是城邦的动物,而中国儒家则认为人是伦理的动物。[2]

何以成就如此辉煌的精神觉醒?这一时期铁器的使用促进了的社会经济新发展,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富人阶层,这部分人拥有大量财富,却不能掌握与其财富相适应的政治权力,所以他们就利用现有的各种方式去争取,这就是当时的政治大背景。然而精神层面的成就通常是与当时的政治背景密不可分的,没有强大的政治背景,精神文化成就便不会如此光彩夺目。在此可以从国家政体,文化信仰,平民力量,学术环境,战争等政治背景方面探讨精神觉醒是如何成就的。

第一、由于政体不同,三大文明存在不同的社会状况。在古希腊实行的是共和制的城邦政体。城邦问题在学术界争论已久。亚里士多德指出,城邦的一般含义就是为了要维持自给生活,而具有足够人数的一个公民集团,城邦本来就是一种社会组织,若干公民集合在一个政治团体以内,就成为城邦。[3]顾准先生认为“城邦就是一个城市连同其周围不大的一片乡村区域,就是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 [4]小国寡民是其外在特征,公民政治是其内在属性。希腊主要实行的是直接民主制。尤其是自从被多利安人征服后,便不再存留“神授”的最高权威了。虽然小邦林立,但是城邦之间的政治集团化上都采用“同盟”的形式,这为民主思想提供了政治前提。中国的春秋时代,则是绝对的君主专制。德国学者马克斯·韦伯就曾指出“中国城市多为王城,官僚组织发生较早,氏族枷锁过深,缺乏政治自主性,没有希腊罗马意义下的市民团体”。[5]并且,顾准先生也指出,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凌驾诸小国之上的“神授”的最高统治权,如夏后、周天子等。[6]所以即使出现春秋五霸,但是仍有至尊的周天子,这就从体制上奠定了中国专制的传统。在古印度,列国时代邦国林立,即存在16个国家,“除少数是共和国外,绝大多数是君主国。共和国中实行的有些大概是寡头政治,有些可能是君主制”7从佛经的记载看,某些所谓的共和制也不过是“数相集合讲议政事”,“君臣上下和顺”,“奉法晓不违礼度”,能否称为真正的共和国都是疑问。

第二、业已形成的各自的地区信仰。婆罗门教维护种姓制度,婆罗门作为祭司阶层,是当时印度社会的最高等级。https://www.doczj.com/doc/cb8073415.html,这一宗教强调要节欲,使灵魂归于梵,免

受轮回之苦,在这之后,印度又兴起了至今仍影响亚洲各国的佛教,佛教教义为“四谛”,提出众生平等的观点。在希腊,最早人们的信仰可以追溯到希腊神话里,希腊神话里的人物较为人性化,凡是人有的缺点,诸神亦有。但是“转生之说,希腊罗马永未信过”。[8]这一时期的希腊人重视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出现了对万物始基的探索,对自由和民主的倡导。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了儒家学派(有些学者称其为“儒教”),对当今社会依然影响深远。孔子时代已经指出“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体现了重人的思想。同时还提出“仁”,“仁者,爱人”,“克己复礼谓之仁”。他的这种重人轻天的思想在以后的学者中得到发展。荀子把天彻底视为自然“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唯圣人为不求知天”。

[9]

第三、平民力量在整个文明社会的作用明显。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在各大文明中,平民阶层虽然不像贵族那样德高望重,但是在平民中存在着巨大潜力,星星之火,终将燎原。在中国周代,就曾出现推翻暴君周厉王的国人暴动。国人力量相当强大,除了直接制约君主,还采取曲线救国的方式——通过天下悠悠之口来讽刺当时的社会现实。如在《诗经》中便有把齐宣王比喻为癞蛤蟆的句子。[10]在希腊,实行的是公民政治,公民权利相对于中国的国人,更为显著。以雅典为例“不论雅典任何人,皆可至法庭攻击通过的命令,以为违反古法,使他废除”。[11]在印度有关平民力量的记载在佛经和史诗中多有体现。

第四、有利的学术环境,为其提供了创作氛围。这一时期三大文明无一例外的存在小邦林立的现实情形,睿智的统治阶层知道利用各种社会力量去争取更多利益。据印度佛经记载,佛陀率众弟子传道于各邦,受到众君主的礼敬。在希腊,学者们可以自由讲学,如希罗多德,修昔底德等人就曾游历各国,与伯利克里等上层统治阶层交往甚密。一些在本邦实行独裁的“僭主”,尽管对本邦公民缺乏敬意,而对外邦客人却乐于优待。[12]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已经兴起,如孔子曾率弟子周游列国,孟子也曾“传食于诸侯”。君主主张学术发展,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如稷下学宫的存在,最终促成百家争鸣的学术辉煌。这些都是激发人的潜力的外在环境。

第五、通过战争加强交流。在各大文明内部,以及文明之间通过战争加强相互间的碰撞,给三大文明的觉醒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在这一方面,最具特色的是古希腊。希腊在轴心时代发生的希波战争,加强了希腊与西亚之间的文明碰撞与交流,使希腊盛况空前,这也是希罗多德创作《历史》的源流。伯罗奔尼撒战争是在希腊本土发生的内部战争,但也加强了“同盟”内部和“同盟”之间的深层次交流。公元前四世纪,亚历山大东侵,进一步把他们的势力和影响从地中海向东扩展到中亚和印度河流域,然而无论如何扩张,他们的活动范围始终还是在爱琴海,通过爱琴海,希腊人和东方的古老文明联系加强,从埃及和西亚地区汲取了大量先进的文明成果。[12]这一时期的印度小国林立,相互厮杀,后有部分国家被犍陀罗兼并,在大流士一世时,犍陀罗及其他印度小国被波斯吞并,据希罗多德记载希波战争入侵希腊的波斯军队中竟然还有印度部队。[13]此时的中国,列国纷争,先有春秋五霸,后有战国七雄,最终秦国“扫六合”,一统天下。虽然战争带来了生灵涂炭,但加强了地域之间的联系与交流,同时各国君主为了取胜也采取了一些了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统治政策,为当时文明觉醒提供了重要条件。

以上讨论了轴心时代,希腊、印度和中国能成就辉煌的政治背景,可以看出,得益于当时全社会的力量,促成了人类历史的灿烂觉醒,同时也为当下学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借鉴。

【参考文献】

1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和目的》。

2刘家和,《论古代的人类精神觉醒》,《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五期。

3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4顾准,《希腊城邦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5转引黄连杰:《古代希腊城邦与民主政治》,台湾学生书局,1978年版。

6顾准,《希腊城邦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7晏绍祥著:《世界上古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8古朗士著,李玄伯译,《希腊罗马古代社会研究》,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9《荀子·天论》。

10《诗经·邶风·新台》。

11古朗士著,李玄伯译《希腊罗马古代社会研究》,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12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12杨巨平、晏绍祥, 《走进古希腊文明》,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03年版。

13恩·克·辛哈、哈·克·班纳吉,《印度通史》, 商务印书馆, 1973年版。

农耕文明时代;

农耕文明时代; 、课程标准分析: 本课设计主要要实现的目标是一级专项目标2:回顾人类文明的历程,认识文明的发展是多种多样的。尊重文明的多样性就是尊重人类自己的历史。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多样性这一重要命题,也反映出本课程对历史教学的要求,是通过学习有关知识掌握某种重要的历史道理。要求认识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空间或不同地域中的不同表现,这是把地理学和历史学核心概念相综合的体现。 本课设计主要是要实现课程标准2-1:描述历史上几个主要文明区域的概貌及其空间分布。2-4:了解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区域文明的文化成就及其特色。2-5:描述历史上不同区域的社会生活概貌,了解不同区域文明的生活方式。 本课设计要实现的目标还有:4-2:列举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说出它们在不同区域和特定时期的突出作用。4-5:综合多种因素,认识中国与世界社会变迁中的若干重大转折时期。 、学生基础学养分析 、学生学习过古代文明的地域分布相关内容,对本课所涉及的古代希腊和先秦时期的中国有一定的背景知识准备。已经具有了初步的人地关系知识,为学习本课的有关区域在

空间的差异奠定了知识和观念上的基础。 2、学生已经有了七年级一个学年的小组合作,学生之间有了合作的方法和能力,基本能够有序地完成学习任务。 3、学生对所学内容会比较感兴趣,他们对于未知的世界总是充满了好奇。而且绝大部分的学生对刚结束的雅典奥运会和将要举行的XX年北京奥运会十分感兴趣。 、学生学习设计思路分析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学生能发现并提出问题,是求知的起始,也是教师展开教学的最好开端;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通过闭幕式的表演为学生创设了通过观察提出问题的情境。为探究学习的开展开个好头。 2、在现代社会生活和工作中,个人之间、团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十分重要的。本课创设让学生能够进行探究的情境是为了使学生能进行交流与合作,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本节课的探究时,学生要进行分组,每小组4人,且要求组内的动手记录发言等角色,分工要明确,角色要转换。这样做既能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机会均等的全面练习,又能充分体现工作中的分工与协作、交流。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爱琴文明是古代希腊文明的开端,知道古代希腊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一科技、思想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一)科技、思想时教案总第19课时 课题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一)科技、思想 教学目标(目的) 识记魏晋南北朝科技、思想概况;分析其历史背景和历 史贡献。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南北朝科技的主要成就。难点:佛教的传播与反佛。 备注 教法:以归纳分析为主,以补充材料为辅。 教 学 过 程 及 板 书 要 点 新课引入:在社会动荡与局部统一的大背景下,南北朝

的文化成就别具地域与民族特色。 教学过程:第四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一.科技:科学技术的进步1.数学:刘徽、祖冲之与圆周率。刘 徽(魏晋)——计算圆周率方法“割圆术”。祖冲之(南朝)——精确推算圆周率;著《缀术》(领先近1000年)。祖冲之取得数学成就的条件(江南经济发展,前人研究成果,祖冲之个人才华)。2.农学:贾思勰《齐民要术》,系统总结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 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齐民要术》的问世反映什么现象(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民族融合加强)。3.地理学:西晋裴秀《禹贡地域图》;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裴秀(西晋)——著《禹贡地域图》,提出绘图原则(杰出地图学家)。郦道元(北魏)——著《水经注》(地理名著与文学作品)。 祖冲之(429—500),字文远,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和机械制造家。 在天文学方面,祖冲之创制了中国历法史上著名的 新历——《大明历》,他首次引用了岁差,是我国历法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在数学上,祖冲之推算出圆周率的 真值应该介于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比欧洲要早一千多年。在机械制造上,曾制造了铜铸指南车、利用 水力舂米磨面的水碓磨、能日行百里的“千里船”和计

新石器时期彩陶

新石器时期彩陶 仰韶文化——其年代为约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左右 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的河南、山西、陕西等地,因1921年首先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的仰韶村而得名。仰韶文化是我国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期的一个文化体系。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辅以采集、渔猎和饲养牲畜。 仰韶文化因时间、地区的差异而被考古学家分成不同的类型,诸如关中、豫西、晋南地区的半坡、庙底沟类型;豫北、冀南地区的后岗、大司空村类型;郑州、洛阳地区的王湾、大河村类型。以半坡、庙底沟类型的彩陶器型与纹饰最富有特色、最具有代表性。 彩陶:仰韶文化的陶器中,彩陶所占比例虽小,但文化与艺术价值很高。彩陶上的彩绘颜料系天然的赭石、红土和锰土,有的器皿在彩绘之前还加施一层红色或白色的陶艺作衬底,最后入窑经1000摄氏度左右高温烧成。由于窑室封闭不够严密,陶土中的氧化铁得以充分氧化,故烧成后的陶器是橙黄、红或红褐色,纹饰呈黝黑或殷红色。 1.半坡类型 以西安半坡村和临潼姜寨遗址出土的彩陶为代表 以圆底或平底的盆较多,小口长颈瓶和圆唇直口鼓腹罐也有一些,造型风格朴实厚重。彩绘一般都施于器物最显眼的部位,多施黑彩,并流行施内彩的装饰风格。 彩绘纹饰多以人面、蛙、鹿等形象最引人注意。常见的几何纹有宽带、波折、三角、斜线、菱格、网形纹等,它们单纯而富于装饰效果。纹样的造型结构,由于较好地处理了虚实、阴阳、正反、疏密关系,虽为简单的反复却能给人以变化丰富的印象。人面、鱼、鹿以单独纹样两相对应地装饰在敞口盆的内壁,非常醒目。有些鱼纹则以顺序平列构成带状施于外壁。在各种鱼形纹样中,呈现出从较写实到抽象的演变过程,这对探求一些抽象的几何纹的渊源和含义很有启发。 2.庙底沟类型 以河南陕县庙底沟和陕西华县泉护村遗址出土的彩陶为代表 代表器形有大口小底曲腹盆和碗。盆较大,口部有折沿,造型挺秀饱满,轻盈稳重。碗较小,直口。彩陶比率增加,纹饰大都为黑色,一般装饰在器物外壁的上半部和口沿上。 纹饰大多为两端相交的弧线组成的新月形、叶形、花瓣形纹,以及弧线与直线相交而构成的三角形纹。弧线的内侧空白,外侧填以黑色,这样构成二方连续纹样,黑白各自成形,有阴阳双关、虚实相生之妙。造成纹样构成变换微妙,还包括加进的黑圆点和并列直线,以及用斜向交错的细线构成的网纹等因素。特别是以花瓣形纹组成的菱花饰带,空间相互借用,构思尤为出色,格调华丽优美。 以鸟为母题的纹饰亦多,有侧面和正面鸟纹,有作展翅飞翔状的鸟纹,有三足鸟以及鸟与日纹复合图像。有研究者对鸟纹进行排列分析,认为它与半坡鱼纹一样,也有一个由写实到写意,从具象到抽象的演变过程。而晚期那些不对称的钩羽圆点纹,很有可能就是鸟纹意象化的表现。

农耕文明时代;

农耕文明时代; (一)、课程标准分析: 本课设计主要要实现的目标是一级专项目标2:回顾人类文明的历程,认识文明的发展是多种多样的。尊重文明的多样性就是尊重人类自己的历史。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多样性这一重要命题,也反映出本课程对历史教学的要求,是通过学习有关知识掌握某种重要的历史道理。要求认识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空间或不同地域中的不同表现,这是把地理学和历史学核心概念相综合的体现。 本课设计主要是要实现课程标准2-1:描述历史上几个主要文明区域的概貌及其空间分布。2-4:了解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区域文明的文化成就及其特色。2-5:描述历史上不同区域的社会生活概貌,了解不同区域文明的生活方式。 本课设计要实现的目标还有:4-2:列举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说出它们在不同区域和特定时期的突出作用。4-5:综合多种因素,认识中国与世界社会变迁中的若干重大转折时期。 (一)、学生基础学养分析 1、学生学习过古代文明的地域分布相关内容,对本课所涉及的古代

希腊和先秦时期的中国有一定的背景知识准备。已经具有了初步的人地关系知识,为学习本课的有关区域在空间的差异奠定了知识和观念上的基础。 2、学生已经有了七年级一个学年的小组合作,学生之间有了合作的方法和能力,基本能够有序地完成学习任务。 3、学生对所学内容会比较感兴趣,他们对于未知的世界总是充满了好奇。而且绝大部分的学生对刚结束的雅典奥运会和将要举行的xx 年北京奥运会十分感兴趣。 (二)、学生学习设计思路分析 1、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学生能发现并提出问题,是求知的起始,也是教师展开教学的最好开端;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通过闭幕式的表演为学生创设了通过观察提出问题的情境。为探究学习的开展开个好头。 2、在现代社会生活和工作中,个人之间、团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十分重要的。本课创设让学生能够进行探究的情境是为了使学生能进行交流与合作,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本节课的探究时,学生要进行分组,每小组4人,且要求组内的动手记录发言等角色,分工要明确,角色要转换。这样做既能使每个

巧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口诀

巧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口诀 兀与缀术南朝祖北朝齐民有要术 西晋裴秀禹贡图北魏道元水经注 东晋葛洪结合儒弘景学佛教义富 佛教盛行因为苦法显西行写成书 反佛范缜是唯物灭佛实践有两武 四五骚七完过渡建安文学写白骨 渊明归园不嫌苦山水灵运有乐趣 民歌采桑新乐府敕勒川上木兰舞 东汉书法成艺术曹魏钟繇创楷书 东晋羲之兰亭序龙门二十魏碑书 三国不兴佛画祖女史洛神东晋顾 大同洛阳有石窟闻名世界成宝库 龟兹音乐大面舞影响深远到戏剧 “兀与缀术南朝祖”是指圆周率与《缀术》是南朝祖冲之的成就。“北朝齐民有要术”是指北朝的《齐民要术》“西晋裴秀禹贡图”是指西晋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北魏道元水经注”是指北魏郦道元写了《水经注》。“东晋葛洪结合儒”是指东晋葛洪结合儒家思想改造道教。“弘景学佛教义富”陶弘景吸收佛教教义丰富了道教教义。“佛教盛行因为苦”是指佛教盛行是因为它为在苦难中挣扎的穷苦百姓找到了一条精神解脱的道路。“法显西行写成书”是指法显曾西行取经,回国后写成《佛国记》一书。“反佛范缜是唯物” 理论上反对佛教的范缜是唯物主义思想家。“灭佛实践有两武” 实践上灭佛的是两个武,即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四、五、骚、七完过渡”是指诗歌完成了古诗从四言、五言、骚体到七言诗的过度。“建安文学写白骨” 是指建安文学的代表作《蒿里行》有名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渊明归园不嫌苦”是指陶渊明《归园田居》,不嫌苦累。“山水灵运有乐趣” 是指山水诗开始兴盛,谢灵运等是代表。“民歌采桑新乐府”,民歌《采桑度》是一种新乐府诗,“敕勒川上木兰舞”表面意思是在敕勒川上花木兰跳舞,实际指《敕勒歌》和《木兰辞》。“东汉书法成艺术”是指东汉末年书法成为一种艺术。“曹魏钟繇创楷书” 曹魏时的钟繇创造了楷书。“东晋羲之兰亭序” 是指东晋王羲之的代表作是《兰亭序》。“龙门二十魏碑书” 是指龙门二十品是魏碑书法艺术的精品。“三国不兴佛画祖”是指三国时的曹不兴是佛像画的始祖。“女史洛神东晋顾” 是指《女史箴图》与《洛神赋图》是东晋顾恺之的代表作。“大同洛阳有石窟闻名世界成宝库”是指大同的云冈石窟与洛阳的龙门石窟后来成为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龟兹音乐大面舞,影响深远到戏剧”是指少数民族音乐《龟兹乐》等传入, 《大面》舞对后世戏剧的

2019版历史二轮复习(通史版)教师用书:板块一 农耕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 第3讲

第3讲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1840年前) 明清时期(1368~1840年前)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继续发展的时期,发展与迟滞并存。 1.政治: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增设军机处,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反映了封建制度的衰落。 2.经济:农耕经济继续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但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 3.文化上:理学仍然占据统治地位;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的兴起,小说繁荣,京剧形成并发展,文人画占据画坛主流;进步思想家对君主专制进行猛烈撞击;西学东渐,西方近代科技开始传入中国。 阶段一明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1368~1644年) 1.政治:封建专制统治的强化 (1)中央: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又设置殿阁大学士为侍从顾问,后发展为内阁,拥有票拟权。 (2)地方: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布政司、都指挥司和按察司,分管地方的行政、军政和监察。 2.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1)农业:明初制鱼鳞图册以抑制土地兼并;南方出现一年三熟制;发明风力水车。 (2)手工业:南方丝织业鼎盛,苏州、杭州、南京成为著名丝织业中心;官府织造超过前代,民间丝织业生产使用花楼机。明中后期,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江南开始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3)商业: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白银成为主要货币;“商帮”出现,徽商和晋商实力最强。 (4)经济政策:政府固守重农抑商政策,继续实行专卖制度和“贱商令”,实行“海禁”,外贸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3.文化 (1)思想:王阳明集心学大成,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李贽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批判道学家的虚假说教,强调人的正当私欲。 (2)科技 ①医学:《本草纲目》系统地总结了中国16世纪以前的药物学成就,创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法。 ②农学: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系统地总结了历代经验,达到传统农业科技的顶峰,徐光启被誉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 (3)文学:适应市民阶层需求的小说兴盛,尤以《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最为著名。 (4)艺术:文征明以行书著名;徐渭的《牡丹蕉石图》为写意画精品;昆曲盛行。 考法1从制度创新角度考查明代中央集权的加强 [典例1] (2017·全国Ⅱ,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系统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及食品加工与贮存等技术的农书是A.《考工记》 B.《汜胜之书》 C.《齐民要术》 D.《四民月令》 2.玄学在魏晋南北朝盛行的社会基础是 A.士族制度的发展 B.国家处于分裂状况 C.江南经济的发展 D.北方民族融合 3.范缜发表《神灭论》,直接针对 A.佛教宣扬转生来世 B.佛教盛行加重人民负担 C.统治阶级利用天命思想进行欺骗 D.佛教寺院在政治、经济上势力很大4.佛都传入中国后,尽管影响很大,但却未占统治地位,主要是因为 A.教义不符合中国国情 B.民间道教的抵制 C.范缜等无神论思想家的批判 D.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巩固 5.南北朝时期,统治者宣扬佛教或大肆毁佛,其根本原因是 A.想要控制寺院的规模 B.不了解是否应发展佛教艺术 C.对佛教教义抱对立态度 D.受统治需要的制约 6.魏晋南北朝时期所不具备的文化特色是 A.宗教特色 B.市民特色 C.民族特色 D.贵族特色 7.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科技在不少领域内取得了领先世界的成就。其原因不包括 A.民族大触合B.频繁的对外交往 C.北方经济的发展 D.江南经济的开发 8.陶潜的《桃花源诗》①反映了人民质朴的劳动生活②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③向往一种世外桃源生活④展现了劳动人民的机智和勇 敢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9.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的实质是 A.抨击时政 B.崇尚清淡 C.维护庶族利益 D.为士族辩护 10.汉字书法发展的顺序是①篆书②楷书③行书④隶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①④②③ D.②④①③ 二、材料解析题(共10分) 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人之所生者,精气也,死而精气灭,能发精气者,血脉也,人死血脉竭,竭而精气灭,灭而形体朽,朽而成灰土,何用为鬼?” ――《论衡?论死篇》材料2:“神之于质,犹利之于刃,形之于用,犹刃之于利。利之名非刃也,刃之名非利也;然舍利无刃,舍刃无利。未闻刃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 ――《神灭论》回答:(1)从材料1和材料2中判断是哪两位思想家的主张,并加以分析。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教材教法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教材教法 一、教学重点:科技文艺的主要成就。 教学难点:佛教的传播与反佛 二、本节教学时数为2课时。建议:前一课时,讲授科学技术、宗教哲学的有关内容;后一课时,讲授文学、艺术的成就与发展状况,以及对魏晋南北朝文化进行归纳总结。如能在结束新课后还有时间总结全章则更好。 关于导入新课:建议教师照应本章引言,指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对本章引言进行再认识,进一步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基本脉络与历史地位,由当时的特定环境自然引入文化内容的教学。反复对本章基本内容进行简要的系统回忆,不仅有助于学生对已学知识加强记忆,更重要的是它使学生对本章内容反复认识,加深理解,而且这样导入本节新课,可以加强本章内容的整体感。 三、关于“科学技术的进步” 魏晋南北朝时期,科学技术有了显著进步。这一时期科学技术,继承了前代的成就,在数学、农学、地理学、天文历法、机械制造、冶炼技术、医学等许多方面又多有创新。基于高中教学的实际,本节的内容只能从中择其要者,简要述评。另外,本节内容比较侧重自然科学,这一时期的生产技术成就,如:马钧的机械制造、诸葛亮的木牛流马、百炼钢与灌钢技术等,已见于前节,对这些技术创新,教师在本目教学中不必展开,但可以提及。 数学是我国古代科技成就最为显著的学科之一,圆周率的推算又是古代数学发展最显著的成就。很早以前,人们就认识了“周三径一”,即圆周率为3。随着生产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人们知道那太不精确了。魏晋时期数学家刘徽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方法(“割圆术”),为计算圆周率和其他相关问题建立起相当严密的理论和完善的算法。刘徽所运用的初步的极限概念和直曲转化思想,非常可贵。祖冲之则更进一步精确推算了圆周率,求出圆周率的值在3.141 592 6和3.141 592 7两个数值之间,并提出其约率22/7和密率355/113,这在世界科技史上竟千年无人超越。他还著有《缀术》,并在天文历法、机械制造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 农学成就当首推《齐民要术》。自古以来,我国就以农业为主要生产部门,农业很发达。据《汉书·艺文志》记录,西汉以前共有九种农书。《胜之书》是西汉农书,但已散佚,就靠一些农政书籍尤其是《齐民要术》的引文,人们才能知其残句。《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农书。贾思勰的这部著作集中、系统、全面地反映了中国古代农学成就,尤其是总结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生产经验。贾思勰治学严谨,“采捃(jùn,摘取)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最终写成这部农学的科学著作。 地理学也是我国古代深得重视的学科。西汉时期,人们已能绘制精确的地图。东汉时,桑钦著《水经》。魏晋南北朝时期,西晋裴秀、北魏郦道元都是对后世有很大影响的地理学家。裴秀绘制了《禹贡地域图》,“以《禹贡》山川地名,从来久远,多有变易”,他对历史地理认真研究,方有此作。在《禹贡地域图·序》中,他还提出了绘制地图的六项原则,即著名的“制图六体”。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是中国古代一部全面系统的综合性的地理学专著,《水经》记载了137条河流,《水经注》补入一千多条,文字也扩充了几十倍,内容涉及面更广,其内容远远超出了河道、水文,包括了河道流经地域的历史变迁、经济状况、自然景观等诸多方面,而且文笔生动流畅。 四、关于“道教、佛教的传播和反佛” 本目首先应讲清道教的改造。道教源于民间,土生土长,常常成为民间结社的工具。东晋南北朝时期,葛洪、陶弘景、寇谦之等人对它加以改造。这个改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把道教教义与儒家思想结合起来,使道教成为统治阶级的工具;二是吸取佛教的诫规,模仿佛教的寺院组织,建立道观,发展势力。葛洪在医学、化学方面有重要成就,陶弘景也精通医学。道教的健身法、拳法促进了中国武术的进步,他们的炼丹术无意中促进了古代化学的发展。 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佛教炽盛。这是乱世为佛教广为传布提供了社会条件的结果。其一,这是统治者加强思想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含答案)

专题综合(一)——古代史大总结 一、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进 1.主要含义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含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个概念。 (1)专制主义:是与民主制度相对立的概念,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 (2)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3)二者关系:地方和中央都必须服从皇帝一人;专制皇权的强弱与中央集权的程度紧密相关。2.形成并长期维持的原因 (1)封建经济(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是其经济根源。 (2)融合了法道等各家精髓的儒家思想为其提供了理论基础(思想基础)。 (3)中国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是促成制度形成和巩固的重要因素(地理原因)。 (4)统治者政策调整,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保证生产发展的需要。 3.历史特征 (1)皇权至高无上,帝位终身制和世袭制相统一。 (2)中央和地方官吏由皇帝直接任免,皇帝从决策到行使权力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3)君权和相权、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伴随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始终。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4)借助神权和思想控制来巩固政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 4.演变过程、趋势和本质 5.历史影响 (1)积极方面:①经济上,有利于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为封建经济

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为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奠定了基础。②政治上,有利于民族融合,抵御外来侵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③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 (2)消极方面:①经济上,封建社会后期,日益束缚了生产力发展,妨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造成中国社会的落后。②政治上,以强化君主专制为核心,形成了长期的人治传统,民主政治无从发展,极易出现政治腐败现象,形成暴政,派生出庞大的官僚队伍和特权阶层。③思想上,专制统治严格控制思想文化,造成国民的愚昧与落后,严重阻碍科技进步。 二、多角度认识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特点 1.从经济构成的角度看,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具有以种植业为主、以家庭饲养业的为辅的特点。2.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耕作方式为铁犁牛耕;生产方式为精耕细作,不断改良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农业日益完善,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3.从生产方式的角度看,经营方式以“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为主。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具有分散性、稳定性、封闭性、脆弱性、落后性的特点,这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4.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看,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和以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导的土地私有制也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 5.从经济基础的角度看,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下的小农是国家赋税和徭役征派的主要承担者,农业是古代最具有决定性的生产部门,直接关系到国家兴衰和人民生计。 三、全面认识儒家思想 1.对待儒家思想的正确态度:在中国,曾对儒家思想采取过过激的否定态度。如新文化运动中的“打倒孔家店”,“文化大革命”中的“批林批孔”运动,都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扬产生了消极影响。对待儒家思想,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是:既要吸取其精华,又要剔除其糟粕,批判地否定其中的消极因素。 2.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1)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的教育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积极作用。 (2)儒家提倡“孝”“仁义”“诚信”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儒家强调“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加强道德修养,有助于约束和规范以市场经济为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地进行。 (4)儒家提倡的“仁”“德治”“民本”思想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5)儒家思想主张的“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在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3.儒家思想的消极影响

新人教版历史社会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农耕文明时代(二)中国封建朝代的更替知识要点梳理

第四单元知识要点梳理 「1?建立者(周武王)、时间(公元前1046年)、都城(镐)。 I 「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具体内容 -] (西周V 2?分封制和宗法制[宗法制是分封制的结合 ” I 3?礼乐制度(周公制礼作乐)7规范贵族的身份 J 维护社会秩序、 巩固统治的工具 (1?建立者(周平王)、时间(公元前770年)、都城(洛阳)。 b5E2RGbCAP 东周< 2春秋 s D 愛 耕文明时代{ 一3?战国 '春秋五霸的两种说法 -齐桓公首先称霸的原因(管仲改革)、标志 .齐桓公的品质和退避三舍、卧薪尝胆 「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 地理位置:齐(今山东),楚(长江流域),秦(西 J 边关中),燕(华北、东北),赵(河北),魏(河 南),韩(陕西) <秦国商鞅变法:变法内容、变法前后变化、作用 1?建立者(秦王赢政)、时间(公元前 221 ――前207年)。 2?措施:自称始皇帝,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中央和地方) ,统 一文字、货币、度量衡、思想、车轨,修建驰道、灵渠、长城 3?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历史上第一次农民战争。 朝 代 的 更Hrn, 替 分裂和战争 时期,春秋 主要争夺霸 卜主, 战国时 期主要意在 灭掉各国, 统一天下。 }疆域辽阔、 空前统一 的中央集 权大帝国。 广1?汉高祖刘邦:分封王侯,休养生息。7诸侯王各自为政 2.汉文帝、汉景帝:继续休养生息(文景之治)。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 3?汉武帝刘彻:推恩令,监察制度,举荐制度(任用董仲舒) 尊儒术”,儒学教育,开拓疆土(抗击匈奴: 2次和亲;西域:2次出塞; 国土: 2南,即西南和南方) ZVD7东汉:公元25年,刘秀。208年,曹操,孙刘联军,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 220年,曹丕建魏,221年,刘备建蜀,222年,孙权建吴。 隋朝:581年建立。创立科举制度、三省六部制,开凿大运河。 f 1?建立者(李渊)、时间(公元618年)。 a 善于用人b 虚心纳谏(魏征) c 重视: 农业d 君民关系认识 e 完善三省六部制 f 完善科举制 」 3?武则天:中国历史上唯一女皇帝。大开科举之门。7“贞观遗风” 4?唐玄宗:经过太宗和武则天的发展,在玄宗时期达到鼎盛: “开元盛世”。 I 5?唐由盛转衰:在唐玄宗后期,边防将领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安史之乱。 74J0X 宋:960年,北宋建立,宋太祖赵匡胤。 1004年,辽宋瀆州大战,签定瀆渊之盟。 D (西汉 彳 AlLg xHAQX 2?唐太宗李世民 ,“罢黜百家,独 管理 贞观之 卜社会安国力强盛 治: 疋, 1126 年,北宋被金攻破,1127宋朝皇帝被掳获,北宋灭亡。 「1127年,北宋皇族在南方临安定都,称南宋。 南宋Y 岳家军收复失地,岳飞,河南堰城大捷,宋高宗以 “莫须有”罪名杀害岳飞。 1 L 1141年,宋金议和,宋向金称臣,割地,缴纳钱币。南北对峙局面形成。 LDAYtRyK 元朝:伯世纪中叶,蒙古草原上的少数民族蒙古族强大起来。 1271年,忽必烈建立 元,1272年定都大都,1276年,灭南宋,中国统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教案 [基础知识] 数学家刘徽、祖冲之农学家贾思勰与《齐民要术》地理学家裴秀与《禹贡地域图》郦道远的《水经注》玄学家何晏、王弼和“竹林七贤”葛洪、陶弘景与道教佛教传播范缜与《神灭论》私学发展《颜氏家训》范晔与《后汉书》陈寿与《三国志》诗歌发展建安文学田园诗人陶渊明骈体文民歌盛行刘义庆与《世说新语》干宝与《搜神记》“书圣”王羲之顾恺之的绘画石窟艺术音乐的融合与发展[基本理论] 1.这一时期,国家分裂,战争频繁,但由于民族融合程度的空前加强,在继续前代的基础上,科技文化取得了相当的进展; 2.由于民族融合的加强,文化领域出现新气象; 3.多种艺术形式的出现,丰富了中华传统文化,为后代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能力培养] 1.通过总结这一时期社会经济政治特征,分析这一时期科技文化的特点,进步学生综合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2.将多项成就与前代进行对比,并估量它的现实意义和世界史上的地位,培养学生回纳联系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 [重难点] 战乱时期与科技文化成就发展的矛盾分析 [教具教法] 图片,资料,讲述,结构示意图,讨论 [教学过程] [导进新课]自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概述导进 一.科学技术的进步 1.数学 (1)刘徽,魏晋时期,提出圆周率的正确方法,运用极限理论。 (2)祖冲之,南朝,Л=3.1415926-3.1415927间,早欧洲一千年。为《九章算术》作注,又著《缀术》等书。 2.农学。贾思勰著《齐民要术》,系统总结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加工与贮躲、野生植物的利用,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3.地理。西晋裴秀,舆图学家,绘制《禹贡地域图》,绘图理论延用至明末。北魏郦道远《水经注》,是综合性地理著作。 二.道教佛教的传播与反佛 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易经,为士族辩护,消极。名为“清谈”,将儒家《周易》、道家《老子》和《庄子》称为“三玄”,主张君主无为,活动于洛阳。代表人物是何晏、王弼和“竹林七贤”。 [资料]当时文人想借助道家思想使自己回回自然,摆脱现实纷争,但又不可能彻底摒弃儒家经典,由于他们都接受了儒祖传统教育。于是出现以道家思想诠释儒家经典的怪现象,援道进儒,儒道合流,形成魏晋时期特有现象——玄学。汉儒重家教,师法,注重家学渊源与宗派门户之见,魏晋名士学从己出,喜欢独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第四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第三单元第二、三课课时)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的原因、主要特征和表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技术:数学、农学、地理学等方面的成就;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佛教的传播和反佛教的斗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建安文学、陶渊明与田园诗、南北朝时期的民歌《采桑度》、《敕勒歌》和《木兰辞》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绘画、书法、雕刻等方面的成就。 2.思想教育目标: (1)通过魏晋南北朝我国文化发展的原因分析,培养学生理解政治、经济对文化发展所产生的作用。(2)通过魏晋南北朝佛教兴盛对经济的破坏作用,使学生认识宗教的双重作用。(3)通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科学技术发展的情况分析,认识当时我国的一些科学家在勤奋钻研的基础上,取得了领先于世界的成就。从而树立努力勤奋刻苦学习的信念。 3.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本节的教育与教学,培养学生对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的理解能力。 (2)培养与提高学生紧扣时代特征,抓住历史现象的关键,对复杂的历史现象进行概括的综合能力。 (3)提高学生对文艺作品的鉴赏能力与文化素质。 重点难点 1.重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数学、农学和地理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哲学思想,道教、佛教及其反佛教的斗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建安文学、陶渊明与田园诗、民歌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书法、绘画和雕刻等。 2.难点: (1)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文化发展的主要原因和特征。 (2)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空前兴盛的原因和危害。 教学方法 1.归纳法;2.阅读指导法;3.讨论法。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 思考: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特征有哪些? 学生回答:(1)江南经济开发,北方发展相对缓慢。(2)庄园经济占居主要地位,寺院经济膨胀。(3)商品经济总体水平较低。(4)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 在这种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我国的文化也取得了一些成就,那么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文化发展的原因有哪些呢? 学生思考,然后回答相关内容。结合前面我们分析文化发展的原因的基本模式:(1)政治因素;(2)经济因素;(3)民族因素;(4)历史因素;(5)中外交流因素;(6)人民群众的因素等。然后分析出: (1)原因: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各族人民的大融合,民族之间的交往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容。②北方经济的发展,江南经济得到了开发,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③外来佛教的传入,对中国建筑、绘画、文学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丰富了它的文化的内涵。吸收了异域文化的成果,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的重

农耕文明时代教案

农耕文明时代教案 农耕文明时代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分析:本课设计主要要实现的目标是一级专项目标:回顾人类文明的历程,认识文明的发展是多种多样的。 尊重文明的多样性就是尊重人类自己的历史。 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多样性这一重要命题,也反映出本课程对历史教学的要求,是通过学习有关知识掌握某种重要的历史道理。 要求认识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空间或不同地域中的不同表现,这是把地理学和历史学核心概念相综合的体现。 本课设计主要是要实现课程标准-:描述历史上几个主要文明区域的概貌及其空间分布。 -:了解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区域文明的文化成就及其特色。 -:描述历史上不同区域的社会生活概貌,了解不同区域文明的生活方式。 本课设计要实现的目标还有:-:列举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说出它们在不同区域和特定时期的突出作用。 -:综合多种因素,认识中国与世界社会变迁中的若干重大转折时期。 (一)学生基础学养分析学生学习过古代文明的地域分布相关内容,对本课所涉及的古代希腊和先秦时期的中国有一定的背景知识准备。 已经具有了初步的人地关系知识,为学习本课的有关区域在空间的差异奠定了知识和观念上的基础。

学生已经有了七年级一个学年的小组合作,学生之间有了合作的方法和能力,基本能够有序地完成学习任务。 学生对所学内容会比较感兴趣,他们对于未知的世界总是充满了好奇。 而且绝大部分的学生对刚结束的雅典奥运会和将要举行的年北京奥运会十分感兴趣。 (二)学生学习设计思路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 学生能发现并提出问题,是求知的起始,也是教师展开教学的最好开端;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通过闭幕式的表演为学生创设了通过观察提出问题的情境。 为探究学习的开展开个好头。 在现代社会生活和工作中,个人之间团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十分重要的。 本课创设让学生能够进行探究的情境是为了使学生能进行交流与合作,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本节课的探究时,学生要进行分组,每小组人,且要求组内的动手记录发言等角色,分工要明确,角色要转换。 这样做既能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机会均等的全面练习,又能充分体现工作中的分工与协作交流。 (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爱琴文明是古代希腊文明的开端,知

农耕文明时代教学设计

农耕文明时代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分析: 本课设计主要要实现的目标是一级专项目标2:回顾人类文明的历程,认识文明的发展是多种多样的。尊重文明的多样性就是尊重人类自己的历史。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多样性这一重要命题,也反映出本课程对历史教学的要求,是通过学习有关知识掌握某种重要的历史道理。要求认识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空间或不同地域中的不同表现,这是把地理学和历史学核心概念相综合的体现。 本课设计主要是要实现课程标准2-1:描述历史上几个主要文明区域的概貌及其空间分布。2-4:了解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区域文明的文化成就及其特色。2-5:描述历史上不同区域的社会生活概貌,了解不同区域文明的生活方式。 本课设计要实现的目标还有:4-2:列举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说出它们在不同区域和特定时期的突出作用。4-5:综合多种因素,认识中国与世界社会变迁中的若干重大转折时期。 、学生基础学养分析 1、学生学习过古代文明的地域分布相关内容,对本课所涉及的古代希腊和先秦时期的中国有一定的背景知识准备。已经具有了初步的人地关系知识,为学习本课的有关区域在空间的差异奠定了知识和观念上的基础。

2、学生已经有了七年级一个学年的小组合作,学生之间有了合作的方法和能力,基本能够有序地完成学习任务。 3、学生对所学内容会比较感兴趣,他们对于未知的世界总是充满了好奇。而且绝大部分的学生对刚结束的雅典奥运会和将要举行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十分感兴趣。 、学生学习设计思路分析 1、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学生能发现并提出问题,是求知的起始,也是教师展开教学的最好开端;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通过闭幕式的表演为学生创设了通过观察提出问题的情境。为探究学习的开展开个好头。 2、在现代社会生活和工作中,个人之间、团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十分重要的。本课创设让学生能够进行探究的情境是为了使学生能进行交流与合作,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本节课的探究时,学生要进行分组,每小组4人,且要求组内的动手记录发言等角色,分工要明确,角色要转换。这样做既能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机会均等的全面练习,又能充分体现工作中的分工与协作、交流。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爱琴文明是古代希腊文明的开端,知道古代希腊两个着名的城邦雅典和斯巴达。了解古代希腊的文化和主

高考历史农耕文明时代的古代希腊罗马知识清单

农耕文明时代的古代希腊罗马 农耕文明时代的共同特征——农业是物质生产的主要部门。与古代中国农耕经济长期领先世界不同,古代希腊罗马虽处农耕文明时代,但由于受特殊的地理环境影响,农业生产相对落后,海外贸易发达,因此形成了与古代中国完全不同的文明成就。 一、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即公民政治,城邦公民享有较充分的政治权利,城邦公民做为一个整体构成统治集团)(一)形成的历史条件 1、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依托海洋,岛屿众多,海岸线曲折 2、经济因素:发达的商品经济形成雅典人开放的民族性格和追求自由、平等的意识 3、政治因素:小国寡民和相对独立的城邦特点便于人们直接参与行政管理(人口少、政务简单) 4、社会因素:平民与贵族的斗争推动有识之士进行改革,雅典民主政治走向顶峰 雅典的民主政治的形成是多种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自然地理环境起了重要作用。(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的基础,对一个地区尤其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低下的人类社会早期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古代中国,区域广大、土地辽阔,适宜农耕,但由于小农经济落后、脆弱性的特点,需要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控制水力,协调生产,组织抵御自然灾害,易形成高度的中央集权;而古希腊气候宜人,温暖多雨湿润,麦田依山坡分布,不需灌溉、排涝,也无须政府协调水利,修河通渠,加上希腊山地丘陵多、农业相对落后,粮食不能自给,积极发展海外贸易,形成了雅典人追求公平、平等、开放的思想意识,这些成为民主政治形成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二)形成过程 1、贵族制取代君主制,为雅典走向民主提供了条件 2、前6世纪初,梭伦改革按财产(土地)多寡划分公民等级,打破了贵族对权力的垄断,为雅典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础; 3、前6世纪末,克里斯提尼改革,设500人议事会,用地域部落取代血缘部落,彻底打破了血缘关系,确立起雅典民主政治; 4、前5世纪中期,伯利克里当政时期,担任高级职官的财产资格被取消,政府发放津贴,保障中下层平民参政的权利。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三)表现(民主政治的运作方式) (1)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关和立法机关(决策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所有合法公民享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2)五百人议事会:最高行政机关。负责处理公民大会闭会期间的日常事务,召集公民大会。 (3)民众法庭(陪审法庭):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负责审理案件、考核、监督公职人员。 (四)特点 ①主权在民(人民主权):公民大会是最高的国家权力机构;全体公民皆可参与的陪审法庭与公民大会具有同等的政治地位;雅典政治向全体公民开放,官职不再受财富和门第限制。 ②权力制约:这种权力制约主要是城邦的公民集体对官吏的监督和制约。议事会这一具有立法、行政和司法职能的权力机构,受到公民大会,也受到由人民直接广泛参与的陪审法庭的制约。陪审法庭还对官员和法律进行控制。 ③法律至上:雅典严格实行法治,法律神圣不可侵犯,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④公民意识:由于任用官职不再受财产和门第的限制,人人皆可为政,统一的公民集体形成。城邦至上、政治为本,成为雅典人的共识。 ⑤直接民主:古雅典民主实行的是直接民主,为近代西方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提供了思想渊源,是西方民主的滥觞 ⑥轮番而治:每个公民既是统治者又是被统治者(抽签选举) (五)评价

高中历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知识点总结.doc

高中历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知识点总 结 高中历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知识点总结一:考点指南 1、科学技术的进步:魏晋南北朝时期,乱世风云对科技文化的发展有阻滞作用,但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里,也蕴涵着许多新的发展因素。这一时期产生了许多科学家,此时期数学、农学、地理学等方面成就裴然。 2、宗教和佛学:道教的发展,佛教的盛行以及对社会产生的严重危害;范缜的《神灭论》。此时期的思想发展,反映了鲜明的时代特色。 3、文学和艺术:建安文学及其代表作品,陶渊明与田园诗,南北朝民歌。书法艺术的发展与王羲之等书法家,绘画艺术与石窟艺术。 高中历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知识点总结二:重点难点精析 1、概括三国两晋南北朝文化发展的原因 (1)经济发展,江南经济得到开发,北方经济恢复和发展;(2)民族大融合;(3)前代秦汉文化的基础;(4)外来宗教文化的传播;(5)劳动人民辛勤劳动。 2、南北朝佛教的盛行: 佛教盛行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佛教自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兴盛起来。 (1)佛教盛行的原因: 第一:社会动荡不安,长期的战乱给人民带来无穷灾难,

为佛教的盛行提供了相应的社会土壤,苦难中的民众容易接受宗教,以得到精神上的安慰。 第二:佛教本身具有很大的欺骗性,佛教所宣传的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的思想,用来世的幸福来麻醉痛苦中无以聊生的广大劳动人民,使人民容易受到宗教的欺骗和麻痹。 第三:统治阶级为维护自身统治,稳定人民情绪,一些政权的统治者提倡支持佛教的传播,修建了大量的佛寺,为佛教的传播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2)佛教兴盛的表现: 第一:上至皇帝、王公、贵族和大臣,下至普通百姓,都信奉佛教,人数众多。 第二:佛寺遍布各地,僧尼众多; 第三:佛教寺院在政治上势力很大,而寺院经济又是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特征之一。 (3)佛教的影响: 第一:同佛教有关的建筑和石窟艺术得到迅速发展。 第二:佛教没有把人民从苦难中解救出来,反而由于佛教的盛行大大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第三:出现了反佛的思想。其中以范缜最为突出,其作品《神灭论》揭穿了统治阶级利用佛教对人民进行欺骗的实质。 3、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突出特点 (1)科学技术成就突出。如祖冲之的圆周率的计算,郦道元的《水经注》等。 (2)思想界异常活跃。道教系统化,佛教和反佛斗争激烈,佛儒道三教开始出现合流的迹象,文学、绘画、石窟艺术等打上了佛教的烙印。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一农耕文明时代的中国与世界第4讲古代西方文明的源头__古代希腊罗马课时

课时强化训练4 古代西方文明的源头——古代希腊、罗马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东北三省四市高三模拟)亚里士多德指出,城邦显然是自然的产物,人天生是 一种政治动物,在本性上而非偶然地脱离城邦的人,他要么是一位超人,要么是一个鄙夫。……无族、无法、无家之人,这种人是卑贱的,具有这种本性的人是好战之人,这种人就仿佛棋盘 中的孤子。这说明( ) A.人的自由受城邦生活的制约 B.亚里士多德崇尚和平与正义 C.在城邦居住者皆为城邦公民 D.希腊城邦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答案:A 解析:“人天生是一种政治动物,在本性上而非偶然地脱离城邦的人”说明亚里士多德认 为人是城邦动物,受到城邦生活的制约,A正确;和平正义不符合材料主旨,B错误;雅典公 民只限本邦成年男性,C错误;城邦不是阶级统治的工具,D错误。2.(2018·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高三模拟)梭伦改革后,雅典对为城邦做出重大贡献的外 邦人授予公民权,但外邦人享受公民权的人数很少,而且授予程序也相当复杂。这主要是由于 ( ) A.外邦人经济地位低下 B.城邦是排他性的公民集体 C.城邦政治被贵族控制 D.公民权取得依赖于个人贡献 答案:B 解析:根据“外邦人享受公民权的人数很少,而且授予程序也相当复杂”可知,雅典城邦 政治具有排他性,B正确;A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没有涉及“贵族”,排除C;D表述正 确,但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3.(2018·安徽省芜湖市高三模拟)克利斯提尼时代,有法律规定墓葬纪念物的建造投入 不得超过“10个人的3天的劳动”。这表明( ) A.城邦公民拥有共同信仰 B.利用制度调适以维护平等 C.城邦公民反对奢侈消费 D.法律注重保护人民的利益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的富有贵族在公共事业上的投入要远远多于个人消费,并对其消费进行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