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贸易理论练习题答案

国际贸易理论练习题答案

国际贸易理论练习题答案
国际贸易理论练习题答案

第一章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C 2.C 3.C 4.C 5.C 6.A 7.D 8.A 9.C 10.A 11.D 12.A 13.A 14.B 15.C 16.B 17.A 18.A 19.B 20.C 21.B 22.B 23.C 24.B 25.A 26.D 27.C 28.C 29.B 30.C 31.A 32.B 33.D 34.A 35.C 36.B 37.A 38.D 39.A 40.D 41.A 42.C 43.A 44.D 45.D 46.C 47.D 48.A 49.D 50.A 51.B 52.A 53.D 54.D 55.A 56.C

二、多选题

1.ACD 2.ABC 3.ADE 4.ABCDE 5.BCE 6.ABCE 7.CDE 8.DE 9.ABD 10.ABC 11.ABE 12.CDE 13.BCDE

三、填空题

1.有形贸易 2.贸易顺差,贸易逆差 3.商品和服务 4.FOB价 5.关境 6.转

口贸易

7.对外贸易依存度,进出口贸易总额,GNP 8.国际贸易量,国际贸易量 9.国际贸易

商品结构

10.国境,关境 11.专门贸易,总贸易 12.货物贸易,服务贸易 13.直接贸易,间

接贸易,转口贸易 14.双边贸易,多边贸易 15.海运贸易,铁路贸易,公路贸易,

航空运输

16.商品进出口贸易额,整个进出口贸易额

四、名词解释

1.国际贸易:一国(地区)同别国(地区)进行货物和服务交换的活动。它是世界各国或

地区对外贸易的总和,反映了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2.对外贸易值:以金额表示的一国的对外贸易,又称对外贸易值。一定时期内一国从

国外进口货物的全部价值,称为进口贸易总额或进口总额;一定时期内一国向国外出口货物

的全部价值称为出口贸易总额或出口总额。

3.国际贸易额:又称国际贸易值,是指以货币表示现行世界市场价格计算的各国(地区)

的进口总额或出口总额之和,它能够反映某一时期内的贸易总额。

4.对外(国际)贸易量:是指以一定时期不变价格为标准计算的各个时期的对外(国际)

贸易额,即用以固定年份为基期计算的进口或出口价格指数去除以当时的进口额或出口额的

办法,得出按不变价格计算的进口额或出口额。计算公式为:对外(国际)贸易量一对外(国际)贸易额/价格指数。

5.货物贸易:又称有形贸易、商品贸易,是指国家(地区)之间的商品交换或流动。

6.服务贸易:是指不同国家之间所进行的服务交易活动。

7.贸易差额:一定时期内一国出口总额与进口总额之间的差额。

8.贸易顺差:当出口总额大于进口总额时,其差额称为贸易顺差,或称贸易黑字,我

国也称之为出超。

9.贸易逆差:当出口总额小于进口总额时,其差额称为贸易逆差,或称贸易赤字,我国

也称之为入超。

10.贸易平衡:如果一国出口总额与进口总额相等,称为贸易平衡。

11.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进出口贸易中各种商品的构成,即某大类或

某种商品进出口贸易与整个进出口贸易额之比,以份额表示,可以反映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

产业结构状况和科技发展水平。通常采用出口或进口商品结构来表示。

12.国际贸易商品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进出口贸易中各种商品的构成,即某大类商品进出口贸易与整个进出口贸易额之比。通常用出口或进口商品结构来表示。它可以反映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和科技发展水平。

13.国际贸易地理方向:又称国际贸易地区分布,用以表明世界各国或各个国家集团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地位,通常用它们的对外贸易额占世界出口总额或世界进口总额的比重来表示。

14.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又称对外贸易地区分布或国别构成,是指一定时期内各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国(地区)对外贸易中所占的地位,通常以它们在该国(地区)进、出口总额所占的比重来表示,表明一国出口货物和服务的去向与进口货物和服务的来源,反映出一国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经济贸易联系的程度。

15.直接贸易:是指贸易商品由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之间不通过第三方直接进行的贸易活动。

16.间接贸易:是直接贸易的对称,是指通过第三方或其他中间环节,把商品从生产国运销到消费国的贸易活动。

17.转口贸易:也称中转贸易,是指通过第三国(地区)转口商分别同生产国与消费国签订进口合同与出口合同所进行的贸易(以营利为目的,通常有一个正常的商业加价)。对生产国和消费国而言是间接贸易,对第三国(地区)而言,是转口贸易。

18.过境贸易:是指贸易货物通过一国国境,不经加工地运往另一国的贸易活动。

19.对外贸易依存度:又称对外贸易系数、对外贸易密度,是一国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对外贸易总额在该国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内生产总值(GDP)中所占的比重。它反映了一国国民经济对外的依赖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开放程度的基本指标。

20.贸易条件:又称交换比价或贸易比价,指一国的出口商品价格对其进口商品价格的比率。

21.总贸易:以国境为标准划分进出口的贸易活动。凡进入国境的商品一律列为进口,即总进口。凡离开国境的商品一律列入出口,即总出口。总出口额与总进口额之和即为总贸易额。

22.专门贸易:以进出关境为标准划分进出口的贸易活动,从外国进入关境和从保税仓库提出进入关境的商品,称专门进口。离开关境的商品称专门出口。但从关境外国境内出口到其他国家的商品,则不被统计为出口。专门出口额与专门进口额之和,即为专门贸易额。 23.有形贸易:是指实物商品(有形商品)的贸易。

24.无形贸易:是指非实物商品(无形商品)的贸易,包括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

25.复出口:是指一国对从外国进口的商品不经任何实质性加工,再行向外出口。

26.复进口:是指一国的产品销往别国后未经加工又被该国重新购回。

27.净出口:是指一国同类商品上有出口也有进口,出口额大于进口额的部分。

28.净进口:是指一国同类商品上有出口也有进口,进口额大于出口额的部分。

五、简答题

1.答案提示:国际贸易的研究对象是国际商品交换的运行机制,国际贸易形成的原因和基础,影响国际贸易的各种因素,包括各种政策因素,以及国际贸易对一国国内经济发展和收入分配的影响等。应遵循的基本原则:(1)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相结合;(2)微观分析和宏观分析相结合;(3)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相结合;(4)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5)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相结合。

2.答案提示:国际贸易是指一国(地区)同别国(地区)进行的货物和服务交换的活动。

分类:(1)国际贸易按商品形式与内容的不同,分为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2)以国境和关境为标准划分为总贸易和专门贸易;(3)按照有无第三国参加可分为直接贸易、间接贸易

和转口贸易;(4)按照参加国家多少的不同可分为直接贸易和间接贸易。

3.答案提示:对外贸易亦称进出口贸易,是指一国(地区)同别国(地区)进行货物和服务交换的活动,是世界各国或地区对外贸易的总和,反映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从一个国家来看,这种交换活动称为对外贸易;从国际范围来看,这种交换活动称为国际贸易。地理大发现以后,形成真正意义的国际贸易。

4.答案提示:特点:(1)国际贸易商品结构日趋优化;(2)服务贸易迅速发展,成为国际贸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3)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成为主要的贸易流向,“北北贸易”取代“南北贸易”成为主要的贸易模式;(4)区域性自由贸易迅速发展。

5.答案提示:(1)工业革命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人们在满足了本国本地区的消费需求外,有大量的剩余产品可以用来与别国交换。(2)工业革命大大促进了交通的发展。铁路、轮船、汽车以及电报电话的应用将整个世界连接成一体,国际贸易变得更加迅速方便。

(3)工业革命使世界从单一的农业社会转向以工业生产为主的现代经济,使国际范围内的分工和交换即国际贸易逐渐成为现代经济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4)工业革命使得欧洲各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迅速下降,工业的比重大大增加。(5)工业革命使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和流向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6.答案提示:(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美国的经济地位逐渐削弱,欧洲和日本的力量迅速崛起,亚、非、拉地区一大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相继独立,这种世界经济格局影响着国际贸易的发展。(2)战后出现的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浪潮,电子学、原子能、半导体、高分子化学、高能物理学、生物工程学有了巨大的发展,出现了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世界工农业生产有了较大的增长。(3)交通运输工业的发展更为迅速,现代化交通运输和通信联络工具的广泛采用,使世界各地的距离在时间上大大缩小了。(4)此外,战后资本输出迅速地发展,跨国公司迅猛地发展。(5)以布雷顿森林协定为基础的国际货币体系相对稳定,在《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框架下的一轮又一轮降低关税的谈判以及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不仅大大降低了各国的贸易壁垒,还建立了一个多边的解决贸易纠纷的机制,这为国际贸易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公正和自由的环境。这一切都推动了国际贸易的迅速增长,其速度和规模都远远超过19世纪工业革命以后的增长速度。

7.答案提示:联系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历史,新中国受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和贸易禁运,直到改革开放以来才慢慢步入正轨。

8.答案提示:贸易利益。供给和需求。

9.答案提示:一国出口产品价格的相对上升意味着此国可以用较少的出口换得较多的进口产品,有利于此国贸易利益的获得,不过,出口价格上升不利于出口数量的增加,有损于出口国的贸易利益;反之,出口商品价格的下降有利于出口商品数量的增加,但是这意味着此国用较多的出口换得较少的进口产品。对于进口国来讲,贸易条件变化对国际贸易利益的影响是相反的。

10.答案提示:(1)对外贸易可提高利润率;(2)通过对外贸易取得国外市场;(3)对外贸易有助社会产品价值的实现;(4)对外贸易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5)对外贸易部门可带动相关经济部门的发展。

11.答案提示:(1)国际分工是当代国际贸易的基础,国际贸易发展受国际分工的影响;

(2)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发展速度;(3)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地区分布;(4)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地理方向;(5)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商品结构;(6)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利益;

(7)国际分工影响与对外贸易依存度。

12.答案提示:(1)使欧洲的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现了商业革命,商业性质、贸易范围、经商技术以及商业组织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2)地理大发现引发了长达两个世纪的殖民扩张和殖民贸易,推动了洲际之间的贸易。

13.答案提示:(1)局部均衡分析方法主要分析一种商品或一种要素市场上供求变动或政府政策对本产品价格、产量以及直接涉及的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影响。在局部均衡分析中,我们所采用的主要分析工具是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2)一般均衡分析方法则要考虑到所有市场、所有商品的价格和供求关系变化,它既包括商品市场上进口与出口两个部门的总体分析,也包括商品市场与要素市场两种市场的总体分析。一般均衡分析有助于把握任何一种行为和政策对整个经济的影响。国际经济学中经常采用的最简单的一般均衡模型是假定只有两种商品存在的市场模型。在国际贸易一般均衡分析中,我们所用的主要工具是边际分析、机会成本、生产可能性曲线和社会无差异曲线。

六、判断分析题

1.答案提示:对。

2.答案提示:错。世界货物贸易额是指世界各国出口额的总和。

3.答案提示:错。专门贸易体系以关境为标准统计进出口货物。

4.答案提示:对。

5.答案提示:对。

6.答案提示:错。国际贸易量以比值表示。

7.答案提示:对。

8.答案提示:错。称为贸易条件。

9.答案提示:对。

10.答案提示:对。

11.答案提示:错。净贸易条件是出口价格指数与进口价格指数之比。

12.答案提示:错。也可转运。

13.答案提示:错。国际贸易课的任务是研究国际贸易发生发展以及贸易利益并提示其中的特点和规律。

14.答案提示:错。以国境作为统计方法和标准,称为总贸易体系。

15.答案提示:错。国际贸易地理方向用以表明世界各国或各个国家集团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地位,通常用它们的对外贸易额占世界出口总额或世界进口总额的比重来表示;对外贸易地理方向是指一定时期内各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国(地区)对外贸易中所占的地位,通常以它们在该国(地区)进、出口总额所占的比重来表示,表明一国出口货物和服务的去向与进口货物和服务的来源,反映出一国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经济贸易联系的程度。

16.答案提示:对。

17.答案提示:对。

18.答案提示:对。

19.答案提示:对。

20.答案提示:错。影响外贸依存度的相关因素很多。

21.答案提示:对。

22.答案提示:错。过境贸易是指贸易货物通过一国国境,不经加工地运往另一国的贸易。 23.答案提示:对。

24.答案提示:对。

25.答案提示:错。进出口就是贸易顺差,出超。

26.答案提示:对。

27.答案提示:错。总贸易体系。

七、计算题

1.答案提示:

(1)5 500/45 000=12.22%。

(2)(5 500+5 800)/85 000=13.29%。

2.答案提示:

(1)(1+10%)/(1+18%)<1,净贸易条件恶化。

(2)(1+10%)(1+20%)/(1+18%)>1,收入贸易条件好转。

3.答案提示:

(1)1996:6 250.74/100.05=62.48

(2)1997:6 886.97/99.02=69.55

美国1997年相对1996年出口的实际规模是扩大了。

4.答案提示:103%×125%/105%=122.62%,2002年中国的单因素贸易条件改善。 5.答案提示:N=Px/Pm = 105%/120%×100=87.5<1,所以,我国2004年的净贸易条件相较于2000年呈现恶化趋势。

第二章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B 2.C 3.A 4.A 5.B 6.A 7.B 8.B 9.B 10.A 11.C 12.B 13.A 14.A 15.A

二、多选题

1.ABCD 2.ABCE 3.AD

三、填空题

1.货币差额论,贸易差额论,金银,对外贸易2.比较优势说 3.自由贸易,自由贸

易 4.绝对成本,劳动生产率 5.劳动生产率,两劣取其轻 6.绝对优势 7.比较优势

五、简答题

1.答案提示:不可能,一国的顺差必定意味着另一国的逆差。

2.答案提示:该观点是错误的。两国的需求强度决定博弈的效果,如果强国对弱国需求强度大,则弱国更有优势,弱国可从自由贸易中获取更多的利得。

3.答案提示:(1)积极作用:①理论贡献:重商主义对外贸易学说为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提出了贸易顺差概念;关于进出口对国家财富的影响,对后来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亦有启发;开始把整个经济作为一个系统,把对外贸易看成为这一系统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②政策意义:重商主义对外贸易学说对各国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对外贸易政策具有参考价值;推动了当时的国际贸易和运输业的发展,推动了历史的进步;贸易政策和措施对当今世界各国制定对外贸易政策仍有一定的影响。(2)缺陷和不足:①重商主义对外贸易学说的理论观点是不成熟的、肤浅的,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②重商主义对外贸易学说对国际贸易问题的研究是不全面的、不科学的;③重商主义将金银等贵金属同财富等同起来的财富观是错误的;④重商主义者将国际贸易视作是一种“零和博弈”的观点是不科学的;⑤重商主义者希望通过持续的贸易顺差聚敛金银财富的观点是难以持久的。

4.答案提示:(1)主要内容:各自按照各自的绝对优势进行分工交换,专门生产并出口

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其绝对劣势的产品,将会使各国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将会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物质财富,使各国从贸易中获益。(2)评价:

①贡献:开创了对国际贸易进行经济分析的先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推动了历史进步。

②局限性:关于交换引起分工,而交换又是人类固有的倾向的观点是错误的;著名的“斯密假定”存在较大的局限性;不具普遍性。

5.答案提示:(1)主要内容:大卫·李嘉图发展了亚当·斯密的观点,认为在两国都能生产同样两种产品的条件下,如果其中一国生产两种产品的劳动生产率均高于另一国,该国可以专门生产优势较大的产品,处于劣势地位的另一国可以专门生产劣势较小的产品。通过国际分工和贸易,双方都能取得比自己以等量劳动所能生产的更多的产品,从而实现社会劳动的节约,给贸易双方都带来利益。(2)评价:①贡献:比较利益论比绝对利益论更全面、更深刻;比较优势理论具有普遍适用性;李嘉图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和自由贸易政策主张在历史上起过重大的进步作用。②局限性:静态分析的局限性;极端的专业分工模式在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李嘉图劳动价值论的不完全和不彻底;李嘉图模型对国际贸易产生原因的剖析不全面。

6.答案提示:它混淆了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的概念。如果一国生产某产品的机会成本(用其他产品衡量)低于其他国家生产该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称该国在该种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如果一国生产某种产品的单位劳动投入低于其他国家生产该种产品所需要的单位劳动投入的话,则称该国在该种产品的生严上拥有绝对优势。因此,正确的表述应该是:有比较优势的不一定有绝对优势,有绝对优势的也不一定有比较优势。

7.答案提示:从绝对优势来看,两国当中A国在两种产品中郡有绝对优势;从比较优势来看,两国不存在相对技术差异。所以,两国没有进行国际贸易的动机。

8.答案提示:会。所谓特定要素是指在特定部门专门使用而小能快速转移至其他部门,如会计、律师等专业服务人才等。

9.答案提示:机床。因为甲国机床生产比汽车生产具有比较优势。

10.答案提示:相对成本更能真实反映物价水平,特别是产品的相对消费成本,理性消费者会选择消费相对成本更低的商品。

11.答案提示:现代经济学采用一般均衡分析和局部均衡分析的方法对比较优势理论展开论述。(1)局部均衡分析方法:考察贸易后相对价格变动、价格效应和收入效应。贸易双方两种产品的国内相对价格不同,相对价格较低的一方具有比较优势,成为该产品的唯一生产者。出口使该产品在出口国的国内相对价格上升,需求量下降;反之,进口国的国内相对价格下降,需求量上升,即产生价格效应。由于参与贸易的各国不仅通过出口增加了收入,而且还由于进口便宜产品而节省了原来用于消费同量产品的开支,各国总的消费量都增加了。国际贸易使各国按实物衡量或按原来物价计算的总收入增加(假定贸易品是一种正常品,收入的需求弹性为正),使需求增加,即产生收入效应。(2)一般均衡分析:通过对生产可能性曲线、社会无差异曲线来分析说明贸易所得。参与国际贸易的总收益包括“分工所得”和“交换所得”两部分。在总体上,都可称为“配置所得”。交换所得是产品在消费领域的重新配置所得。分工所得是资源在生产领域的更有效配置所得。根据比较优势形成的专业化分工和国际贸易使贸易双方生产能力没有发生变化,但贸易品的消费量增加(画图分析略)。

12.答案提示:小国福利提高更大。贸易所得与贸易前后相对价格的变化程度成正比,即如果产品出口价格越高,或是进口产品的价格越低,一国贸易所得就越大。由于大国市场远大于小国,从小国进口占其市场份额相对较小,对大国市场市场价格的影响不会很大。但对小国而言,由于其产量的较大部分从供应本国市场转移到国际市场,该产品的价格会大幅上升,直至接近大国的国内市场价格,两国贸易才会停止。因此小国的贸易所得增长幅度大于大国贸易所得的增长幅度。

13.答案提示:不应该。因为盖茨先生编写软件相对于打字而言更具有比较优势,根据比较优势理论“两利相较取其重,两弊相较取其轻”内容,盖茨应专业从事软件编写。七、计算题

1.答案提示:

(1)中国和加拿大生产计算机的机会成本分别是25和20;

中国:100/4=25;加拿大:60/3=20。

(2)加拿大和中国分别在生产计算机和小麦上具有比较优势;

(3)在世界价格为1单位计算机交换22单位的小麦时,加拿大和中国参与贸易可以从每单位的进口中分别节省3/11小时和12小时劳动时间;在世界价格为1单位计算机交换24单位的小麦,加拿大和中国分别可以从进口每单位的货物中节省1/2小时和4小时劳动时间。

(4)加拿大生产计算机为600/60=10单位,中国生产小麦为800/4=200单位,收益如图所示。两国实现专业化生产后,加拿大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外扩张(同样的劳动投入通过贸易获得更多的产出),在图中表现为小麦的消费数量增加,消费无差异曲线向外移动,总效用增加。同样,中国的计算机消费量也增加,消费无差异曲线向外移动,总效用增加。

图2.1加拿大

图2.2中国

3.答案提示:

(1)在国际市场大米的相对价格为2时,泰国生产大米,美、法、中生产小麦;

(2)大米相对价格为3.5时,美国生产小麦,法、中、泰均生产大米,贸易模式改变。

因为美1R=4W;法1R=2.5w;中:1R=3w;泰1R=4/3W

4.答案提示:

(1)美国生产和出口芯片和汽车,菲律宾生产和出口香蕉和单放机;

(2)如果美国工资上升为$11/小时,贸易模式不会受影响。

5.答案提示:

(1)本国生产黄油有优势,外国生产布有优势,因为本国生产黄油的生产成本低于外国生产黄油的生产成本。

(2)本国:进口3单位布只出口5单位黄油,但若国内交换则需15单位黄油,节约10单位黄油。

外国:出口3单位布可进口5单位黄油,但若国内交换只得1单位黄油,获利4单位黄

(3)同理:本国贸易所得24单位黄油,外国贸易所得3单位黄油。

6.答案提示:

A国棉花与大米的相对劳动生产率为1/5,B国相对劳动生产率为1/8。A国产棉花,

B国生产大米。

7.答案提示: (2)5/2;(3)5/2。

8.答案提示:

(1)贸易前,中国和美国生产钢铁的机会成本分别是8和5。

(2)中国和美国分别在生产大米和钢铁上比较优势。

(3)如果给定世界价格是1单位钢铁交换7单位的棉大米,美国参与贸易可以从每单位

的进口中节省8/7个劳动时间,中国可以从每单位进口中节省5个劳动时间;如果给定世

界价格是1单位钢铁交换24单位的棉大米,中国不会参加贸易。

(4)美国生产钢铁25单位,中国生产棉大米200单位,世界福利水平提高。

9.答案提示:

(1)本国在网球拍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2)本国是2/6=1/3;外国是4/1=4。

(3)世界均衡价格处于两个国家的自给自足价格之间,为:1/3<世界均衡价格<4。

第三章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 A 2. A 3. D 4. C 5. D 6.A 7.C 8.B 9.C 10.C 11.C 12.D 13.A 14.A 15.A 16.D 17.B 18.C

二、多选题

1.AD 2.BC 3.ADE

五、简答题

1.答案提示:从假设条件、理论内容等方面讨论。(1)H一0理论的基本假设前提与李

嘉图比较利益学说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李嘉图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

商品所花费的劳动时间决定的,而赫一俄模型则假设商品靠单一要素是无法生产的,其他要

素如资本、土地在生产中也是不可或缺的;②李嘉图认为国内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原则不能在

国际贸易中应用,而赫一俄模型则暗含着国内、国际贸易都是不同区域间的商品交换,本质

是相同的;③李嘉图认为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各国在劳动生产率上的差异,而赫一俄

模型则假设各国生产技术、生产函数相同,同种生产要素具有同样的劳动生产率。(2)从理

论内容上分析,两者的区别在于对贸易基础和贸易模式的说明。①比较优势论:在两国都能

生产同样两种产品的条件下,如果其中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劳动生产率均高于另一国,

该国可以专门生产优势较大的产品,处于劣势地位的另一国可以专门生产劣势较小的产品。

②要素禀赋论:在国际贸易中,一国的比较优势是由其要素丰裕度决定的。一国应生产和出

口较密集地使用其较丰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进口较密集地使用其较稀缺的生产要素的产品。 2.答案提示:(1)出口服装;(2)相对价格变大;(3)服装的生产和贸易量进一步加大,

福利水平短期内上升;(4)不一定,服装出口增加可能导致出口价格下降,贸易所得可能会

减小甚至为负。

3.答案提示:(1)土地报酬增加;(2)资本报酬下降;(3)土地和资本报酬相对下降。

4.答案提示:要素禀赋理论,即赫克歇尔~俄林定理,简称H—O模型。

(1)基本内容:在国际贸易中,一国的比较优势是由其要素丰裕度决定的。一国应生产

和出口较密集地使用其较丰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进口较密集地使用其较稀缺的生产要素的

(2)评价:①理论贡献:贸易产生的基础或原因由各国劳动生产率差异发展成为各国的资源禀赋差异;分析框架由单要素模型发展成为两要素模型;弥补了古典理论缺乏需求分析的缺陷;采用总体均衡分析方法对贸易所得及其分配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长期内,新古典理论发展了隐含在古典理论中的规模报酬不变的假设。②局限性:赫~俄模型的某些前提假设条件不切实际;赫一俄模型把贸易产生的原因归结为自然禀赋条件不够严谨。

5.答案提示:不同意,中国是劳动丰裕国家,加入世贸组织有利于我国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出口,相当于变相出口劳动,会使劳动力价格提高,就业增加。

6.答案提示:里昂惕夫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法,采用美国的数据对H~O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发现其结果并不符合H—O模型理论,这被称为“里昂惕夫之谜”。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包括熟练劳动说、人力资本说、产品要素密集型逆转、需求偏好差异说、贸易壁垒说以及自然资源说等。

7.答案提示:对国际分工贸易模式基本没有影响,但在假定成本递增的情形中,专业化分工不可能完全实现,即不可能出现极端专业化分工。

8.答案提示:要素密集度逆转是指一种给定的商品(如X)在劳动丰裕的国家(如A国)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在资本丰裕的国家(如B国)却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当生产商品投入要素之间的替代弹性较大时,生产要素之间的价格变动就会影响商品的要素密集度,甚至使要素密集度发生逆转。

9.答案提示:以上三种观点都不正确。

(1)发展中国拥有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的I:L较优势,可通过出口该类商品获益,而发达国家可通过出口资本/技术密集型优势产品而获益。

(2)美国资本丰裕,在资本密集型产品上具有优势;

(3)工资水平低是因为劳动力相对丰裕,资本相对缺乏。

10.答案提示:如果两个部门的要素密集度完全相同,那么要素禀赋差异将不会引发国际贸易。不过,国际贸易还可能存在,这时候的国际分工将有更多的偶然性质。

11.答案提示:需求逆转导致两个国家相同产品的价格不一样,使得要素价格无法均等。 12.答案提示:(1)两种产品的产量同比例增加,贸易条件没有变化。(2)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增加更快,资本密集型产品的价格有下降的压力。(3)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增加更快,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价格有下降的压力。

13.答案提示:随着国际贸易的开展,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发挥了比较优势,促进了生产,提高了福利。随着资本的不断积累,日本、韩国等国家的比较优势由起初的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变成了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生产,所以贸易结构也就相应地发生了变化。

14.答案提示:出口产品密集使用的要素,其价格将上升;进口竞争产品密集使用的要素,其价格将下降。

15.答案提示:随着世界市场能源价格上升,一部分劳动力将由制造业部门流到能源部门,能源部门产量增加,制造业部门的产量下降。

16.答案提示:根据特定要素模型,短期内,特定要素在两个部门间无法流动。按照本章的分析,虽然都是资本,但是z和y部门的资本回报是不一样的,所以不会导致要素价格均等化。

17.答案提示:贸易不足使各国生产本国密集使用本国资本丰裕要素的产品,贸易双方国家都受益,但丰裕要素受益,稀缺要素受损。

18.答案提示:不可以,相对要素密集度是相对概念,而非绝对概念。

19.答案提示:外资流入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东道国的要素禀赋,比如,使得原来资

本相对稀缺的国家变成资本相对丰裕的国家。当要素禀赋改变以后,东道国可以发挥新形成

的比较优势进行国际贸易,提高福利水乎。如果外资流人的东道国在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生产

上增加特别多,以至于影响到国际价格,这将使得此国此种产品的出口价格有下降的压力,

不利于贸易条件的维持和改善。

20.这是H—O—S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的观点。按照该理论,自由贸易条件下的供给程

度不同,两国工资会稳定在2.5—5美元之间的某个价格水平上。因为中国出口T恤衫会使

中国国内供给下降,价格上升,劳动工资率上升;美国进口T恤衫会使美国国内供给上升,

价格下降,劳工工资率下降,直至两国价格与工资率都相等。但在现实世界中,各国商品的

国内供给和工资率水平要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两国贸易品的价格和国内工资率不可能实现

完全的均等化。

六、判断分析题

1.答案提示:错。依据专用要素模型,贸易会使专用于出口部门的要素获益。

2.答案提示:错。依据赫克歇尔一俄林理论,国家倾向于出口那些使用其充裕要素所

生产的产品。

3.答案提示:错。丰裕要素。

4.答案提示:对。

5.答案提示:错。依照琼斯放大效应原理,如果衣服的价格

因出口而增加了20%,则劳动工资率的增加会超过20%。

6.答案提示:错。生产要素的相对充裕度由自然禀赋和获得

性禀赋决定。

7.答案提示:错。aFC/aFw>2/5。

8.答案提示:错。B>90。

9.答案提示:对。

10.答案提示:错。比较利益理论同样适用。

第四章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A 2.B 3.A 4.D 5.A 6.C 7.D 8.B 9.C 10.D 11.D 12.A 13.A 14.B 15.C 16.C 17.B 18.C 19.B 20.A 21.B 22.C 23.B 24.C 25.B 26.A 27.D 28.C 29.A 30.C 二、多项选择题

1.BCD 2.ABDE 3.BD 4.BC

三、填空题

1.外部经济 2.内部规模经济 3.部门间贸易 4.部门内贸易 5.规模经

济 6.相似性 7.差异性 8.规模经济理论 9.部门内 10.发达 11.有相似替代性,替代性不同,要素投入相同 12.创新,成长,成熟,衰退 13.需求偏好 14.初级

产品,工业制成品 15.偏好,明显,大

四、名词解释

1.产业内贸易:是某一产业内相似(或相同)产品的双向流动。其定义是以生产替代和

消费替代为基础的,即“相同产业内具有较为严密的生产替代和/或消费替代关系的产品的

进出口活动”。产业内贸易分可以为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两种类型。

2.规模报酬:指当所有投入要素同比例增加时,即生产规模扩大时,总产量变化情况。

根据产量变化程度,规模报酬可分为规模报酬递增、规模报酬不变和规模报酬递减三种情况。

3.规模经济:指的是规模报酬递增的情况。在规模经济条件下,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

总产量增加的速度超过了要素投入的增加速度,这意味着平均成本的下降,生产效率提高了。根据厂商平均成本下降的原因,规模经济可以分为外部规模经济和内部规模经济两种情况。其中,外部规模经济是指单个厂商由于相关产业其他厂商生产规模的扩大而导致的平均成本的下降;内部规模经济是指由于厂商自身产出量的增加而导致的平均成本的下降。

4.产品生命周期: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产品也和有机物一样,存在着产生、发展、成熟、衰退和消亡的过程,随着技术的扩散,产品也一般要经过新生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在产品的整个周期中,生产产品所需要的要素是会发生变化的,因此在新产品的生产中就可以观察到一个周期。

5.模仿时滞:指从技术差距产生到技术差距引起的国际贸易终止间的时间间隔。模仿时滞可以分为反应时滞和掌握时滞两个阶段,而反应时滞阶段的初期则是需求时滞阶段。 6.人力资本:指通过对劳动力的投资(包括教育投资、培训开支、卫生保健费用等)使普通劳动者的素质大大提高,从而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这种资本与劳动力结合起来,可以产生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即人力资本。

五、简答题

1.答案提示:规模经济理论认为,规模经济也可能成为国际贸易的动因,在规模经济作用下,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普遍存在。根据厂商平均成本下降的原因,规模经济可以分为外部规模经济和内部规模经济两种情况。其中,前者是指单个厂商由于相关产业其他厂商生产规模的扩大而导致的平均成本的下降,其实现依赖于产业规模;后者是指由于厂商自身产出量的增加而导致的平均成本的下降,其实现依赖于厂商自身规模的扩大和产量的增加。它们对于市场结构和国际贸易将产生不同的影响。

2.答案提示:两者的研究假设和分析框架不同。(1)规模报酬不变与变动;(2)产品市场完全竞争与不完全竞争;(3)单一要素与多种要素;(4)要素同质与要素异质;(5)静态与动态分析;(6)供求单方面分析与综合分析。

3.答案提示:(1)外部规模经济;(2)外部规模经济;(3)内部规模经济;(4)外部规模经济;(5)内部规模经济。

4.答案提示:(1)比较优势;(2)规模经济;(3)规模经济;(4)规模经济;(5)比较优势。 5.答案提示:飞机制造业进入门槛很高,投资巨大,很难形成规模经济,一旦形成,地位举足轻重。

6.答案提示:如电子计算机,发达国家研发软件、芯片、主板,发展中国家进行零配件生产与组装。发达国家从研发开始到产品生产出来,投放市场,到批量生产,提供出口;随着技术扩散和降低成本的要求,该产品生产逐渐趋于成熟,转移到与研发国生产水平相近的发达国家;标准化阶段,世界其他国家(如发展中国家)在进口该产品后,也发生了产品的仿制,并且由于它们廉价的原材料和劳动力而使该产品的生产成本大大降低,而美国则由于国内成本的高昂而逐步放弃了该产品的生产,改为由其他国家进口该产品;在衰退期,进口逐渐占据了研发国市场,产品生命周期终结。

7.答案提示:产品周期理论是一个动态理论,产品周期理论从技术变化和要素密集度转变的角度,探讨了比较优势的动态演变;而要素禀赋理论是静态的。两个理论都强调生产方面的优势,即从供给角度讨论问题。

8. 答案提示:创新国如果研究的是相同产业中的更新品种,则创新国和其他发达国家之间会出现产业内贸易,因为此时其他发达国家生产的是此产业产品的旧品种。

9.答案提示:根据产品周期理论,美国作为创新国,一直保持在汽车新产品方面具有研发和生产优势,是其保持生产和出口大国的原因。由于欧洲等发达国家的部分消费者也对汽车新品有需求,这使得美国对汽车新品的研发和生产有动力,因为较大的市场使得新品的研发和生产有利可图。

10. 答案提示:有关系,这是为什么各国都希望提升出口结构的原因。不过,各国在分工格局中的地位并不会依人们的意志改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比较优势、国内市场规模等因素。如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国家,国内生产缺乏强劲需求的支撑,难以为厂商提供扩大生产规模和技术创新的动力,因而难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国际分工地位。 12.答案提示:新贸易理论解释的是产业内贸易。,而比较优势理论解释的是产业间贸易;新贸易理论的假设是不完全竞争市场,而比较优势理论的前提假设是完全竞争市场;比较优势理论都是从供给角度已经研究,新贸易理论还从需求角度进行了说明;新贸易理论强调差异产品在形成国际贸易中的作用,比较优势理论假设所有产品都是同质的。

13.答案提示:

(1)产业内贸易的特征是某一产业内相似(或相同)产品的双向流动。

(2)产业内贸易理论引入了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认为决定两个相似或相同国家同一产业内分工的根本原因是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别化,其利益来源主要是规模经济的充分实现和可供消费者选择的变体产品范围的扩大。同时,各国的历史条件对国际间产业内分工格局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14.答案提示:第一阶段为产品创新期。创新国依靠技术优势研制出新产品,并开始在国内市场上销售。本阶段的产品以技术密集型为主。第二阶段为产品成长期。这个阶段又分为前期和后期阶段。在前期阶段,已开发的新产品开始进入与创新国经济发展水平相似、消费偏好相近的其他发达国家,技术的不断扩散使得这些国家开始仿制这种新产品,并进入市场。在后期阶段,仿制品也开始在国际市场上与创新国产品竞争,并逐步取代创新国。这个阶段产品以资本密集型为主。第三阶段是成熟期,也称标准化阶段。世界其他国家在进口该产品后,开始仿制生产,而创新国则由于国内成本的高昂而逐步放弃了该产品的生产,成为该产品的进口国。这个阶段产品是劳动或资源密集型的。第四阶段是衰退期。该产品的进口逐渐占据了创新国市场。产品生命周期在创新国完结。

15.答案提示:

(1)波特认为国家竞争优势有以下几个来源:生产要素、市场需求、相关与支持性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和激烈的同业竞争。这四个关键因素之间的关系成菱形状,似钻石,因而该理论被称为“钻石理论”。另外,机遇和政府作用也会在其中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2)评价:①积极意义:它超越了传统理论对国家优势地位的认识,首先从多角度、多层次阐明了国家优势的确切内涵,指出国家竞争优势形成的根本点在于竞争,在于优势产业的确定,而这是由四个基本面连同两个辅助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它对于解释二战后的国际贸易新格局、新现象具有很大的说服力,对于一国提高国际竞争力,取得和保持竞争优势有重大的借鉴意义。②局限性:它过于强调企业和市场的作用,而低估了政府的作用,认为政府的作用只是辅助性的。

16.答案提示:产业内贸易理论引入了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认为决定两个相似或相同国家同一产业内分工的根本原因是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别化,其利益来源主要是规模经济的充分实现和可供消费者选择的变体产品范围的扩大。同时,各国的历史条件对国际间产业内分工格局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17.答案提示:林德尔的需求偏好相似理论在解释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方面具有较强的说服力。他认为,需求是产生贸易的基础;需求结构越相似,两国间贸易量越大;人均收入水平是影响需求结构的最主要因素。两国经济发展水平越接近,人均收入越接近,需求偏好就会越相似,相互需求也就越大,贸易的可能性也就越大。但该理论不能全面解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贸易发生的原因和贸易模式。

18.答案提示:立场不同,影响因素也不同。(1)外部规模经济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整个产业集中在一个地理区域内,有利于形成专业化的供应商,培育共同的劳动力市场,并有利

于知识外溢,使得整个产业的生产效率得以提高,所有厂商的平均生产成本下降。如美国硅

谷的计算机工业、中国义乌的小商品市场等。(2)在存在内部规模经济的产业中,大厂商要

比小厂商更具有成本优势,因而能迫使小厂商退出市场,并最终把市场控制在自己手中,形

成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

19.答案提示:产业内贸易为主,具体表现为出口高附加值的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低

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中国应提高研发能力,加强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开发建设,

即资助研发,鼓励企业创新,保护知识产权与名牌等。

20.答案提示:技术差距理论将国家间的贸易与技术差距的存在联系起来,认为技术变

动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持续的创造发明过程将会导致贸易的发生。而一国的技术领先优势将

使其具有获得出口市场的优势。

21.答案提示:产品差异性;规模经济或规模报酬递增与不完全竞争;偏好相似说。

22.答案提示:(1)生产要素禀赋论从供应商角度分析,收入偏好相似说从收入需求角

度分析;(2)生产要素禀赋论分析产业之间的贸易,收入偏好相似说分析的是产业内贸易;

(3)生产要素禀赋论解释一般现象,收入偏好相似说解释战后国际贸易发展的新现象。

六、判断分析题

1.答案提示:错。外部经济。

2.答案提示:错。外部经济。

3.答案提示:错。产业内贸易。

4.答案提示:错。需求偏好理论认为,国家间收入的相似性越大,贸易的可能性越高。

5.答案提示:错。部门间贸易的相对重要性依存于国家之间经济结构的互补性,即差异性。

6.答案提示:错。弗农创立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7.答案提示:错。要素禀赋论不能解释日本的贸易立国战略的成功,而是战略性贸易政策。

8.答案提示:对。

9.答案提示:对。

10.答案提示:错。当边际成本大于平均成本时,规模经济不存在。

11.答案提示:错。多数发生在收入水平相近的国家之间。

12.答案提示:对。

13.答案提示:错。在半导体生产上,外部规模经济极其显著,半导体产业倾向于集中在

特定的几个地点。如果由于某些历史原因,某国有一个特定的地点建立了这一产业,那么该

国半导体的出口并不是因为其比较优势,而是因为规模经济的存在。

14.答案提示:错。不完全竞争。

15.答案提示:对。

七、计算题

2. 90.76%,15.22%,44.44%,48.87%。

第五章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 C 2. A 3. A 4. A 5. B 6.B 7.C 8.A 9.A 10.C 11.C 12.A 13.B 14.D 15.D 16.A 17.B 18.B 19.A 20.B 21.B 22.C 23.A 24.B 25.A 26.B 27.B 28.B 29.B 30.A 31.C 32.A 33.B

二、多项选择题

1.AB 2.ABCDE 3.BCDE 4.APGDE 5.CE 6.CD 7.BD 8.CD

六、判断分析题

1.答案提示:错。幼稚产业论是针对某些具体产业的保护理论。

2.答案提示:错。李斯特认为应采用关税制度来实现贸易保护主义。

3.答案提示:对。

4.答案提示:对。

5.答案提示:错。巴斯塔布尔的现值标准。

6.答案提示:对。

7.答案提示:对。

8.答案提示:对。

9.答案提示:错。坎普标准是在穆勒的潜在竞争力标准和巴斯塔布尔的现值标准基础上补充得到的。

10.答案提示:对。

11. 答案提示:错。准入程度越低,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效果越好。

12. 答案提示:错。早期重商主义又称货币差额论。

13.答案提示:对。

14.答案提示:错。战略性贸易政策针对的是具有规模报酬递增这一技术特征的产业。 15.答案提示:对。

16.答案提示:对。

17.答案提示:错。重商主义早期要求每一笔贸易都要是顺差,而重商主义晚期则只要求一定时期总体贸易为顺差。

18.答案提示:对。

19.答案提示:对。

20.答案提示:错。因为政府干预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并考虑贸易对象国政府的反应。 21.答案提示:对。

22.答案提示:错。30年。

23.答案提示:对。

24.答案提示:对。

25.答案提示:错。重商主义属于保护贸易政策。

26.答案提示:对。

27.答案提示:错。超保护贸易理论主张既保护新兴工业和幼稚产业,又保护衰落的垄断工业。

28.答案提示:对。

七、案例分析题

1.答案提示

(1)适用理论

李斯特幼稚工业保护论认为,一个国家不能无原则地实行自由贸易政策,而应以生产力理论为基础,以经济发展阶段论为依据,对本国处于成长阶段尚未成熟、但具有潜在优势,而又面临强烈的国际竞争压力的幼稚产业进行保护,以促进本国工业的发展,生产体系的完善和长远国际贸易利得的改善。即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是建立在本国资源的国际比较优势、骨干企业生产力水平、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市场开拓能力基础上的。产业政策既可利用本国比较优势,积极不断地形成具有新比较优势的产业;又可通过对国内“幼稚产业”的保护、主导产业的扶植,可提高该产业的出口竞争力;更甚者,可通过充分发挥战略产业的外溢效应

和外部经济性来推动经济的发展。

(2)案情分析

中国装备制造业正好符合李斯特所定义的幼稚工业论,对其进行保护对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和长期的贸易利得至关重要,因此中国应制定相应的政策、采取相应的促使对该行业进行保护,以鼓励其发展壮大,形成国际竞争力。

(3)案例启示

虽然实施自由贸易能使贸易参与国节约社会劳动,增加社会财富。但由于参与国间社会生产力、贸易商品结构、生产技术水平、工业体系的先进性和完整性等均存在差异,使得不同的贸易参与国所处的国际分工层次、所获取的贸易利得大小、贸易利得的稳定性和长远性均存在明显差异。因此,考虑到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贸易利得的长期和最大化,一国应根据生产力理论和经济发展阶段论,选择幼稚产业进行适度保护。但选择的幼稚产业必须满足如下条件:①产业要有盈利性,且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相当高的进入壁垒;②本国产业必须面临着外国厂商的激烈竞争或潜在竞争;③与出口相关的产业应该比外国产业更为集中,至少同样集中;④扶持政策不应引起生产要素价格过高上涨;⑤本国产业相对于外国竞争者有相当的成本优势;⑥国际新技术向外国竞争厂商的外溢最少,且政府干预有助于把外国技术转移给本国(如鼓励技术转让的引资政策);⑦研究开发与资本成本构成产业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可能领先的产品正处于产品开发、生产、研发的早期阶段。

2. 答案提示

(1)适用理论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认为,在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条件下;一国政府可借助研发(R&D)补贴、生产补贴、出口补贴、进口征税、保护国内市场等手段,扶持本国战略性产业的成长,增强其国际竞争髓力,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谋取规模经济之科,抢占国际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转移其垄断利润,提高自身的福利水平。

(2)案情分析

鉴于此,中国选择具有规模经济效应、外部经济效应和不完全竞争市场且属于技术密集型的大飞机项目作为战略性产业加以发展,以谋求该产业具有的规模经济效应、外部经济效应和垄断利润。

(3)案例启示

在具有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效应和外部经济效应的行业中,特别是技术密集型的该类行业,一国不应秉持建立在完全自由竞争和规模经济不变假设基础上的自由贸易理论,而应依据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选择战略性产业,实施具有战略性的产业政策和贸易政策,以充分分享国际贸易所产生的福利改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