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926年中东路危机后苏联在中东路问题上态度的变化及其实质

1926年中东路危机后苏联在中东路问题上态度的变化及其实质

1926年中东路危机后苏联在中东路问题上态度的变化及其实质
1926年中东路危机后苏联在中东路问题上态度的变化及其实质

1926年中东路危机后苏联在中东路问题上态

度的变化及其实质

刘显忠

摘要:1926年1月中苏中东路危机后,苏联在中东路问题上的确就用人及利润分配等方面向中方作出了一些让步。但苏联的让步是在苏联主导下的有原则的让步,其实质是要保住中东路,维护在中东路的既得利益。

关键词:中东路;1926年中东路危机;苏联

中图分类号:K51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5X2009)06-0042-06

中东铁路是沙俄帝国侵华的产物。十月革命后,随着帝俄的垮台,作为帝俄遗产的中东路成了各国争夺的对象。1924年中苏双方在平等基础上签订的中苏协定(包括 1924年5月31日签订的《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暂行管理中东铁路协定》和七个声明、两件换文、一件秘密议定书及9月签订、1925年3月被追认为《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附件的《奉俄协定》),从法律上规定了中苏双方暂时管理中东铁路的办法,但并没有真正解决中东路问题。在协定签订后,中苏在中东路上的摩擦时有发生。

1925年4月9日,中东铁路局局长伊万诺夫为打击白俄残余势力,未经理事会同意擅自颁布中东铁路管理局的所谓“第九十四号令”,引起中苏协定签订后中苏间的第一次外交纠葛。时隔不久,中苏之间又因运兵问题发生了一场更为严重的纠纷。1925年11月苏联支持的冯玉祥及奉军将领郭松龄与张作霖开战,张作霖需要用铁路运兵增援。但同月23日中东铁路局局长伊万诺夫发布命令,自12月1日起,取消免费运送军队和军需品旧章程。11月28日,中东铁路管

理局发布公函,规定铁路自12月1日起,停止免费军事运输,对于军队、军用品之运输,一律收现款。如用货车或军用车运送军队和军用品,则减收半价。若用客车及客货车运送军队和军用品,则一律收全价[1]。这实际上是试图阻止张作霖运兵。尽管在理事会上中方对苏方的要求提出抗议,但苏方不肯让步,双方在这个问题上一直没有达成协议。1926年1月16日,中东铁路护路军第 26旅1个连,从奉天回防,并拟顺便到张家湾(德惠)剿匪,急于登车,但被宽城子(即长春)站拒绝,双方发生争执。伊万诺夫下令哈长线停止客货运输,整个南段支线瘫痪。1月22日,哈尔滨戒严司令部以“破坏治安,断绝交通,有犯戒严令”罪名,将伊万诺夫逮捕,造成 1926年的中东路危机。苏联政府就此提出强烈抗议。1月23日,苏联军队进入动员准备,张作霖也令吉、黑两省军队“取积极军事动作”。24日,加拉罕大使向中国外交部及张作霖递交最后通牒,限3日内释放伊万诺夫,恢复中东铁路秩序。25日,双方达成如下协议:“1、开释伊局长及铁路职员;2、开释后即行开车并恢复铁路原状;3、运兵手续照以前成案办理,应纳运费由中国红利部分项下抵扣,不准先行索取现款”[2],这才使危机得以和平解决,没有发展成武装冲突。

此时中东路上的中苏纠纷和危机,主要是由于苏联不考虑中方的利益而一味地加强自身在刚刚转归其所有的中东路上的地位的结果。正如契切林在 1926年3月18日致加拉罕的信中谈及1月中东路冲突的经过时所说的:“我们在过去的几年里一直在推行加强局长权力的路线,现在已经看到,这种努力的后果的危害性达到了什么程度。结果是,那些可以不被考虑的人蔑视中国人,理事会降为毫无用处的装饰品,中国人不断地退出,局长个人专权的方针最终变成了不担负责任的帝国主义政策的方针。”[3]这在5月4日契切林致加拉罕的信中说得更为清楚:“当中东路转到我们手中时,我们就争取获得大部分,以便发挥主导作

用。这没有完全达到。当时的情绪就是这样的,伊万诺夫同志活动的出发点就是这样的。”[4]

同时这也是苏联试图利用中东路达到推进革命的目的的直接结果。这一意思加拉罕在1926年之前就曾说过:“我们与张作霖的关系变得很紧张。这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我们在支持国民党和冯玉祥,即挡住张作霖争取全国胜利道路的力量。过去仅仅是设想的东西而今则变成了现实。我们已经真正步入了我们与张作霖的关系处于紧张状态的阶段了,这种关系紧张状态的主要根源不是我们破坏了中东路上的权利,而是张作霖这个粗野残暴之徒对我们的极端愤恨和仇恨,因为我们挡了他在中国和北京主宰一切的道路。”[5]

1926年1月的中东路冲突后,联共(布)中央开始调整对中东路的政策。如果说冲突前苏方所推行的基本上是加强苏联在中东路的地位,忽视中方权益的政策,那么冲突后苏方开始考虑中方的感情和在中东路上的权益,推行使道路“中国化”的政策,主动向中方做出了某些让步。

首先表现为撤换不受欢迎的苏方中东路工作人员。1926年3月18日联共(布)中央政治局作出决议:“撤换伊万诺夫同志,任命叶姆善诺夫同志接替他。在中东铁路上进行清洗,解除所有因大国主义和沙文主义而名誉扫地的工作人员,首先撤换了《满洲通报》的编辑人员,解除了安多格斯基和乌斯特里雅洛夫的职。”[6]4月1日的联共(布)中央政治局会议又重申了这一要求,强调“利用现在我们在道路上的活动还有完全自由的这一时刻,根据政治局 3月4日和18日的决议,用1 个月的时间在中东路上进行认真清洗,把不太适合或名誉扫地的行政人员和工人调到苏联的路上,以来自中部铁路的、绝对可靠的、受过政治教育的工作人员取代满洲的这些人。”[7]

其次,提出了使道路“中国化”的要求。1926年4月1日联共(布)中央政治局会议上通过的《我们的对华和对日政策问题》强调指出,必须“消除令中国社会舆论愤怒的一切多余的、不必要的、次要的因素”,承认“各部门的代表对中国的行为举止中有一些败坏苏维埃政权声誉、对其产生帝国主义认识的不能允许的大国主义习气。”要求“各个地方都要推行一种对中国的权利给予极大的关注、强调中国主权的路线。”[8]这次会议决议还阐述了在新条件下中东路上苏方代表的具体行动纲领:“同满洲进行协商的要点就是为中东路制订一个严格、务实的制度:1)制订解决所有有争议的问题或冲突问题的符合实际的协商程序(按对等原则);2)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把复杂的问题提交给奉天。与此同时我们的铁路局局长、驻哈尔滨领事和驻奉天的总领事都得到了指示:铁路当局越过中国当局的领导人以及以最后通牒的方式单方面最后解决问题的任何尝试都应当受到毫不留情的严惩。”该文件也提出了使道路中国化的具体措施:“在确保中东路这一有实效的机构处于苏联手中的同时,要想在最近一个时期保住道路,使其免遭帝国主义者的强占,现在必须采取广泛的文化政治性的措施使道路中国化:1)用两种语言出公文;车站的站牌、站内及车厢内悬挂的细则等都应当用两种语言;2)成立中国铁路员工学校,把技术教育同政治教育结合在一起;3)在沿线的相应站点为中国工人和同道路相关的中国居民建必要的文化教育机构。”[9]

第三,在利润的分配和存放方面的让步。这一方面表现为满足了中方要求支付利润的要求。1926年5月,在奉天举行的中苏会议上,中方代表团向苏联提出支付中国政府从 1896年起就存在铁路帐户上的 500 万两的利息的要求。5

月13日,联共(布)中央政治局给谈判代表谢列布里雅科夫下达指示:“为了同张作霖进行谈判,认为在北京政府不提出异议的情况下可以从应归中国的中东路的纯利润中拿出 500 万卢布给张作霖。

而张作霖提出的从中东路的利润中拿出第二个500 万卢布分给他的要求则不能满足。”[10]9月30日,联共(布)中央政治局作出决定“:把中东铁路闲置现金的某些款项转入中国银行原则上是可以的。……有关给张作霖提供借款的谈判,……要预先说明,某部分的贷款要由中东铁路的利润来保证;认为可以让张作霖明白,只有在得到了北京政府批准的情况下才可以在调解所有有争议的问题时协商利润分配问题。”[11]1928年3月8日,联共(布)中央政治局会议建议中东铁路副理事长М.М. 拉舍维奇对中方作如下答复:“在战争及满洲存在着坚挺外币的条件下,我们认为稳定大洋的地位是值得怀疑的。无论如何,只有在外币丧失了其统治地位的情况下才可能使大洋的地位大大地加强。苏联政府不认为可以改变道路上现存的费率的计算方法的原则的同时,准备通过如下措施帮助中国加强大洋的地位:首先,中东铁路理事会的苏方同意把中东铁路理事会帐户上现有的1700 万日元在双方之间进行平均分配,作为预付的利润;其次,理事会的苏方同意根据同样的原则立即付给中方 400 万日元作为第一季度中东铁路的利润,同时,在第二季度的必要时候也要把相同数额的利润付给苏方;第三,为了进行上述分配,道路理事会要把相应的中国银行的支票转给中方和远东银行的支票转给苏方。”[12]3月15日的联共(布)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中东路问题时,认为可以把第一季度中东路上可能获得的所有利润付给中方,计为550万日元[13]。1929年3月14日,联共(布)中央政治局会议就中东路问题通过决议,决定同意中方的要求,即从中东铁路的储蓄金库中提出 700 万卢布借给中方,算作中方将来的利润,条件是在支付给中方钱的同时,也要把相同数额的款项转拨到苏联政府名下;兑换成银圆要以当地的汇率计算[14]。另一方面表现为不再坚持把铁路收入的三分之一存放在外国银行。1926年11月20日,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在研究了中东路问题后,作出如下指示:“可以在理事会内讨论中东路问题,但要声明协议的最后结果要得到北京政府和苏联政府的批准。铁路现有收入平分成三份(各 1/3),分别存在路局在苏联银行、中国银行

和外国银行的活期帐户上,最后一份用来保证铁路与外国公司的必要业务;根据每年的收支情况,利润归入路局的帐户。每 6 个月,根据近似的计算,估算这一年的利润,相应的预支款项划拨到理事会的活期帐户上。理事会在中苏双方之间对半分年利润和支付的预支款项;在谈判顺利的情况下,在签订协定前允许支付 100- 300 万卢布作为以前的利润。”[15]而 1927年3月17日的联共(布)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1926年11月20日决议的平分纯利润的部分,应当理解为,在确切地弄清楚纯利润的数额前,在没有提出完全平分纯利润情况下,从纯收入中给两国政府预先支付款项作为将来的利润。5)同意根据苏方和中方的指示把现金存放到银行,不再坚持把三分之一的现金存放在外国银行。”[16] 第四,在平均用人方面也作出了让步。1926年11月苏联在这个问题上的态度有所松动,11月20日的联共(布)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按《奉俄协定》的第 9 条和第 10 条的规定,对各部门的处长和副处长作如下分配:在理事会中,华人任正处长、俄人为副的部门为:技术处、法律处、驻京办事处;俄人为正、华人为副的部门为总务处、财务处、材料处。在路局,路务处、电报局、进款处、地亩处、学务处、医务处、法律处、经济调查局、印刷所、兽医处等十个处,正处长为华人、副处长为俄人;而机务、车务、商务、会计、材料、设有华俄秘书科的总务处、恤金处、华俄秘书处等八部门,俄人为正、华人为副[17]。1927年3月11日的联共(布)中央政治局会议指示中东铁路理事会的苏方在平均用人问题上作出极大让步,同意把路局商务处处长的职位让给中方。但指示“它要想办法先提出把路局的材料处和理事会的商务处转归中方,而把路局的商务处和理事会的总务处保留下来。”[18]1929年3月14日的联共(布)中央政治局会议接受理事会苏方成员就对等问题提出的建议,但要在无损于铁路工作的情况下进行,条件是中方空缺的职位不能用已经接受了中国国籍的俄国白匪来填补[19]。

另外,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鉴于蒋介石政府所推行的反共反苏政策,苏联在中东路问题上采取了更为谨慎的立场。1927年4月21日联共(布)中央政治局秘密会议指出“:为了避免可能为中东路上发生军事冲突或我们在那里将面临复杂局势提供任何借口的情况发生——所以要解散罢工委员会,同中东路上的任何疏散情绪作坚决的斗争。”[20]1929年3月14日的联共(布)中央政治局会议也承认,在道路的公文及会计簿记中使用汉语很有必要。主张作些表面让步,局长下达的指示要由局长及他的一个副手(中国人或俄国人)会签[21]。

由此可见,1926年1月的中东路冲突后,苏联在中东路问题上表现出了更为谨慎的态度,在利润分配和保管、平均用人和限制局长权力等方面逐渐作出了一些让步,顾及了中方的利益和要求。但必须指出,苏联此时所作出的让步是在苏联主导下的有原则的让步,对中方提出的缩减铁路管理局局长权限,经济财政权委托理事会等要求没有考虑。苏联始终坚持路局局长的绝对权力不许动摇的原则。1929年3月14日的联共(布)中央政治局会议虽同意在局长的权力方面作些表面让步,局长下达的指示要由局长及他的一个副手(中国人或俄国人)会签,但仍强调“对铁路局长的实际权力不允许有任何限制。副手仍从属于局长,不允许有任何否决权。”[22]对利润的管理也不允许中方问津。苏联让步极为有限,是造成1929年中东路冲突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1926年1月中东路危机之后苏联之所以在中东路问题上作出某些让步,是中国国内局势变化造成的。1926年1月危机前,苏联把张作霖作为中国国民革命运动的主要敌人,对反张作霖的国民党及归附了国民党的冯玉祥提供军事政治支持,以图击溃张作霖的东北军阀,建立有冯玉祥、国民党人和其他比较温和的人士参加的联合政府,以保证自己在华的影响力。如 1925年6月25日联共(布)

中央政治局就作出了如下决议:“3)进行大规模的反张作霖的宣传鼓动,想尽一切办法使他的军队瓦解并革命化,记住,张作霖是帝国主义者手中的主要武器;4)采取措施使中国现政府对运动采取善意的中立,如果这不行,就进行分裂并使政府瘫痪,以便剥夺帝国主义者获得在中国政府掩护下反对革命的可能。5)如果上面一点中讲的措施没成功,就解散现政府,组成有国民党人参加的新政府,以冯的军队和国民党的军队为支柱。”[23]10月,联共(布)中央政治局指示,把张作霖宣布为中国国民革命运动的主要敌人,认为中国内战现阶段的任务就是在军事和政治上击溃张作霖[24]。1925年11月冯玉祥与奉天集团开战,11月25日占领北京,然后是天津。而此时奉天集团内部郭松龄也倒戈。奉系集团岌岌可危。这为苏联提供了击溃张作霖的大好时机,伊万诺夫的关于从12月1日起停止免费运兵的命令实质来讲就是要阻止张作霖运兵,借机消灭张作霖。但张作霖和直隶的吴佩孚在日本的支持下,暂时停止内斗,共同反对苏联支持的冯玉祥,使冯玉祥的军队从天津和北京退到了陕西、甘肃、绥远和察哈尔等西部省份。冯玉祥本人则去了苏联。冯玉祥的失败使苏联原有的建立以冯玉祥的军队和国民党的军队为支柱的、有国民党人参加新政府的思想落空。

冯玉祥的国民军的失败及当时英苏关系的紧张,使苏联领导人深感不安,担心出现反苏联盟。为了给中国革命力量“争取喘息时间”和“延长苏联的喘息时间”,苏联采取了“在远东加剧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矛盾的方针和首先同日本实行某种妥协的方针”,目的是把日本作为与英国这个中国革命和苏联的“主要的和不可调和的敌人”相抗衡的力量。而“同日本达成妥协”就包括继续同张作霖举行中东路问题的谈判[25]。1926年苏联在中东路问题上的让步实际上是服务于这样一条总方针,是苏联对华对日政策变化的反映和重要内容。这从契切林在1926年6月7日致加拉罕的信中也可以看出:“很多人都担心,任何不小心的举措和原来的进攻政策的任何残余都可能会加大我们的困境,导致新的不愉快。

大家都看到了世界反动势力的发展和团结。要注意,一方面我们国内在经济领域的困难,另一方面敌视我们的势力的发展,这就要求极端谨慎,所以对破坏了这种谨慎性和通过的喘息路线的行为要坚决给予否定。在远东,美国针对英国的路线而采取的对立路线明显是在逐渐淡化,已经不太看得出来了。英日协定在如何扩展,有各种情报,但就活跃程度来讲,日本在华政策极大地加强了……而且其在华政策就是针对我们的。这一切都要求我们的同志在这里要特别认真地坚持喘息的路线,特别认真地推行谨慎的政策,寻求妥协,不惜以退让为代价。”[26] 苏联让步的实质是要保住作为推行苏联远东战略重要渠道的中东铁路,维护苏联在远东及中东铁路上的既得利益。中东铁路对苏联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经济利益。从战略上讲,近代“满洲”是远东国际矛盾的焦点,历来被视为日俄间的“缓冲区”。而中东铁路正是横贯这一地区的大动脉,是控制“满洲”地区和争夺远东霸权的工具,谁控制了中东铁路谁即可控制北满。因此它一直是各大国必争之地。十月革命后中国军队接管了中东路,日、美也有独占、控制中东路的企图,日本甚至想在东北建一个由日本控制的“缓冲国”。而对刚刚获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苏联来讲,重新控制中东路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它可以维护苏联远东的安全,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避免帝国主义利用中东路来反制苏联。因此,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就把重新控制中东路作为自己的一个重要战略目标。1924年的《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暂行管理中东铁路协定》及《奉俄协定》的签订,从法律上确立了苏联在中东路上的地位,使苏联达到了控制中东路、控制远东的目的。从经济方面来看,中东路作为国际公认的大企业,在 1922年前一直亏损,1922年后开始盈利,而且盈利额年年都在攀升:1922年纯收入为 567.81 万卢布,1923年为637.05 万卢布,1924年为 1132.59 万卢布,1925年为 1682.3 万卢布[27]。正是因为中东路对苏联既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又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因此苏联不愿意丢弃在中东路的既得利益。正如加拉

罕在《奉俄协定》签订后所说的:“现在苏联在远东站住了脚,占据了帝国主义国家一直试图想从其手中夺去的一个最重要的阵地……除了政治、经济和其他方面的好处外,苏联在 10月3日(该日为中苏共管中东铁路的开始日期——引者注)还把铁路的巨额资产收归己有,按最谨慎的估算,估计为5亿金卢布以上。苏联可以把恢复自己在中东路上的权利作为收回被帝国主义者陆续盗走的苏联资产的最引人注目的事实之一。”[28]1926年7月,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委员布哈林在联共(布)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监察委员会联席会议上强调:“中东铁路线是一条主要的战略动脉,它是我们伸进中国的革命的指头”[29],即说明了中东路对苏联的重要战略意义。

但 1926年后苏联也曾面临失去中东铁路的威胁。当时的联共(布)党内,托洛茨基甚至在 1926年5月提出“由于困难和挑衅”而把中东铁路转交给中国的主张[30]。可见苏联当时的困境。

但当时苏联联共(布)党内多数人不愿意放弃在中东路的既得利益。正是出于保住中东铁路这样一种考虑,苏联一些了解中国事务的人士提出了在中东路问题上做些让步以保住中东路的主张。早在 1926年2月4日联共(布)哈尔滨省委的纳卡里亚科夫的《关于 1926年1月16- 28日与中国人的冲突和军事运输问题》的密信就明确指出“:苏联要想保住中东铁路:1)采取同中国人在中东路上和平共处和工作的方针,抛弃对中国人造成一些小伤害的政策,不要发火和责难;2)哪怕在我们的道路代理人中也要俄国人与中国人数量均等;3)在道路的公文中部分地实行俄语与汉语并用……对此不应当害怕,因为中东铁路位于中国,由两国共管,为了每年保住几十万卢布而忽略中国人在这一问题上的民族要求,是没有任何根据的。况且,在苏联境内,我们对少数民族已经最大限度地做了这一切。”[31]加拉罕在1928年12月31日向联共(布)中央书记斯大林通报中国事态时也指出:“形势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如果说以前中国人关

心同时解决所有有争议的问题,那么现在我们是最关心这事的一方,只有认真地研究分析所有这些问题,在没有外部压力的情况下拟订出令中国人满意的妥协方案,我们才能保住自己在道路上的地位。”[32]

由此我们可以认为,1926年后苏方之所以要在中东路问题上向中方作出让步,主要是当时的形势所迫,也是苏联对华政策、对日政策变化的反映。

作者简介:刘显忠(1968- ),男,内蒙古通辽人,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苏联研究室副研究员,历史学博士。

责任编辑:汪谦干

注释:

[1][2]郑长椿:《中东铁路历史编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7年版,第201、204 页。

[3][4][5]转引自ПесковаГ.Н.ДипломатическиеотношениямеждуСССРиКитаемв1924- 1929гг.См.Новаяиновейшаяистория. 1998.№2. с.69、67、116.

[6]Российский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архивсоциально-политическойистории (РГАС

ПИ).ф.17,оп.3, д.552,л.2.

[7][8][9][0][11]РГАСПИ . Ф.17, оп .162, д.3,л.41、38- 39、40- 41、64- 65、123.

[12][13]РГАСПИ. Ф.17, оп.162, д.6,л.36- 37、39.

[14]РГАСПИ. Ф.17, оп.162, д.7,л.49- 50.

[15][16][17][18][20]РГАСПИ. Ф.17,оп.162, д.4, л.19、81- 82、19- 20、81- 82、103.

[19][21][22]РГАСПИ. Ф.17,оп.162, д.7,л.49- 50.

[23][24]转引自СонДоЧжинСоветско-китайс

кийдипломатическийконфликтвокруг

КВЖД(1917~1937гг.). Москва.1996.с.234、235.

[25]参见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 1927)》(上),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第7、193- 200页。

[26]АВПРФ, ф.0100, оп.10, п.123, д.1, л.132- 133.转引自ПесковаГ.Н. ДипломатическиеотношениямеждуСССРиКитаемв1924- 1929гг.См.Новаяиновейшаяистория. 1998.№2. с.68.

[27]КитайскаяВосточнаяжелезнаядоро

га.Статистичесийежегодникна 1926 г.Хар

бин.1926. с.125.

[28]ДокументывнешнейполитикиСССР. Т.7. Москва.1963. с.478.

[29] ГригорьевА. БорьбавВКП(б)иКоминтернеповопросамполитикивКитае(1926- 1927гг.), См. ПроблемыДальнегоВостока,1993,№2,с.112.

[30]ПроблемыДальнегоВостока. 1993.№2.с.112.

[31]РЦХИДНИ.ф.17.оп.38.д.181.л.23- 24.

[32]АВПРФ, ф.0100, оп.13, п.156, д.5, л.1- 6.转引自ПесковаГ.Н.Дипломатическиеотношения

междуСССРиКитаемв 1924- 1929 гг. См. Новаяиновейшаяистория. 1998.№2. с.78.

《安徽史学》2009年第6期

高中历史知识点第17课1929_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原因特点和影响测试题新人教版高一必修

第17课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原因、特点和影响 1.1933年6月,资本主义各国在伦敦举行的世界经济会议无果而终。这突出的说明经济大危机() A.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经济关系空前紧张 B.瓦解了国际金融体系 C.引发了各国严重的政治危机 D.中断了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 解析:A。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1933年,正是大危机时代。各国为摆脱危机,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加紧在国际市场上的争夺,导致彼此之间的矛盾和摩擦日趋尖锐,各国关系渐趋紧张。 2.1929年10月24日,美国爆发了资本主义历史上极其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一周之内,美国人在证券交易所内失去的财富达100亿美元,农场主为了销毁“过剩”的产品,把牛奶倒进密西西比河。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美国() A.经济危机来势猛烈 B.经济危机范围广,破坏性强 C.经济危机给人们带来深重灾难 D.经济危机持续时间长 解析:B。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历史上极其严重”“100亿美元”“农场主”等信息,可以看出经济危机巨大的破坏性和广泛性,选B。 3.右图是1935年一个描述工会罢工者与试图穿越 工厂警戒线的无赖打斗在一起的镜头。一个罢工 者打着“法西斯主义”的标语,几名昏迷的男子 躺在地上。这反映经济危机() A.导致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B.关税壁垒严重 C.加剧了世界局势的动荡 D.加深了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之间的矛盾 解析:A。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从材料中“1935年”“工会罢工者与试图穿越工厂警戒线的无赖打斗在一起”“一个罢工者打着‘法西斯主义’的标语”等信息可知,受大危机的影响,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4.1929年,中国的入超额由以前的每年3亿美元增加到8.16亿美元,1932年入超增加至8.67亿美元,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 B.九一八事变的影响 C.四大家族垄断的影响 D.美国加紧侵华的影响 解析:A。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大危机发生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一步加紧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

信用评级机构在次贷危机中的作用及启示

信用评级机构在次贷危机中的作用及启示 【摘要】在本次金融危机中,信用评级公司没有及时揭示风险,并误导投资者,事后又加剧投资者恐慌,扩大了危机的破坏程度,对金融危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本文通过探讨信用评级机构在美国次贷危机中所扮演的角色,以期对我国信用评级机构的发展与规范带来启示。 【关键词】信用评级次贷危机启示 次贷危机发生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高级经济学家John Kiff和Paul Milis (2007)分析认为,一方面,在证券化过程中,基于费用激励的中介机构没有足够的动力去监督和保证长期贷款的质量,导致贷款标准的放松;另一方面,违约风险从核心存款机构转移到资本市场,而非专业的投资者满足于把自己的风险管理职责外包给信用评级机构,但这些机构在抵押贷款恶化的初期就表现出行动的迟缓。国际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何帆等(2007)认为,美国联邦基金利率的上升和房价的下跌是次贷危机的触发动因,危机爆发有其深层原因,一是抵押贷款一级市场中宽松的贷款标准以及不断创新的贷款品种;二是二级市场中风行的证券化和偏高的信用评级。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2008年7月发布的对评级机构的低质量评级问题的调查报告,报告认为评级机构在模型使用、工作程序等方面存在严重的问题,并受利益导向影响。在次贷危机转化为全球经济危机的背景下,通过探讨信用评级机构在美国次贷危机中所扮演的角色,找出美国信用评级体系存在的问题,研究对我国信用评级业的启示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一、信用评级机构在次贷危机的角色 1、虚高评级吹大了次贷金融产品泡沫 2000年美国开始大规模发行次级抵押债券以来,由于次贷证券及其衍生产品的复杂设计,发行人、投资者和监管者越来越难以清晰地了解金融产品的内在价值和风险,并且很多投资管理和风险管理程序要求其投资的金融产品达到主要评级机构的一定评级水平。信用评级业作为金融体系中对风险信息进行分析和加工的专业中介组织,在信息不对称环境中成为信息沟通的重要桥梁。CDO等结构性融资产品的构建本身就是以评级结果为导向的,评级机构不但为结构性金融产品评级,而且还直接参与产品的构建,并在评级过程中大量获利,具有给予基于次贷的金融产品高评级的动力。标准普尔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2005年至2007年间创立的CDO类别中85%被评为AAA 级。惠誉公司在2007年7月的报告中显示,基于中等等级的CDO产品AAA 级的评级结果比例仍然占到73.7%,详见图1。对RMBS、CDO以及CDO 衍生品的高评级使得投资者被表面的收益和安全性所吸引,忽略了隐藏在基础资产中的风险。给予高风险产品的高评级使金融市场杠杆率不断提高,杠杆率的提高又吸引更多的高风险产品出现。评级结果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及其带来的启示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及其带来的启示 一、金融危机的爆发 2007年2月13日,作为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公司的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发出2006年第四季度盈利预警,美国次级抵押贷款风险开始浮出水面。随后,次贷危机的影响逐渐蔓延,5月到6月,一些西方对冲基金破产;7月次贷问题导致私人股本运转失灵;8月次贷危机扩散至股市,全球主要股市每个交易日股价下跌2%以上的事件经常发生;8月至9月,出现全球性信贷紧缩,多国中央银行多次向金融市场注入巨额资金,也无法阻止次贷危机的爆发。2008年9月,美国次贷危机再度激化,金融风暴很快从美国的抵押贷款机构、投资银行蔓延到保险公司、储蓄机构和商业银行。9月7日,美国政府宣布接管美国房利美公司和房地美公司;9月14日,美国银行收购美国第三大投资银行美林公司;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不得不申请破产保护;9月16日,美国联邦储备系统宣布向美国国际集团(AIG)提供850亿美元紧急贷款;9月25日,美国联邦监管机构接管华盛顿互惠银行,并将其部分业务出售给摩根大通公司……越来越多的大型金融机构倒闭或被政府接管,次贷危机演变成为金融危机,而且越来越失控。更为严重的是,这场危机很快扩展到全球,使得世界经济增长明显放缓,部分主要发达国家或地区经济陷入衰退,主要金融市场急剧恶化,全球股市遭受重创,多国政府财政赤字增加,全球通货膨胀压力增大,世界贸易环境恶化,多国就业形势严峻,失业人数不断攀升。时至今日,虽然说全球经济整体呈现复苏态势,但一些国家仍然深受其累。这场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使国际金融体系遭受到严重的冲击与考验,同时也逆转了世界经济增长的强劲势头。 二、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 (一)直接原因 第一,过度的金融创新。这场全球性金融危机起因于美国次级信用住房抵押贷款债务的证券化,而次贷证券化和次贷证券买卖正是为满足金融家们对尽可能多的高额利润的追求。“两房”通过资产证券化,将购买到的商业银行及房贷公司流动性差的贷款转换成债券在市场上发售,吸引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来购买。投资银行再利用所谓的金融工程技术,把这样的债券进行分割、打包、组合并出售。经过这一系列的工序之后,金融交易的链条加长了,没有人再去关心这些金融产品真正的基础价值,大家关心的是它们更高的投资收益率。于是,美国本土和海外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开始对担保债务权证(CDO)等金融衍生产品疯狂追求,大量金融机构参与其中。美国房地产泡沫的风险随着这些金融衍生产品扩散至全球,最终使美国次贷危机波及全球,形成全球金融危机。 第二,宽松的货币政策。在次贷危机爆发前,美国的货币政策长期以来倾向于宽松状态,低利率在刺激美国民众的消费欲望的同时又导致了储蓄下降和股价上涨,股市财富效应的显现又会再度刺激消费,导致楼市不断上涨。持续走高的房价使得贷款公司放贷的欲望以及各类投资者分享房产增值收益的野心随之增加。于是,以股价和房价互相推动的泡沫逐渐扩大,并且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以房产和股票为资产的中产阶层。大批中产阶层的消费模式影响着许多美国民众,这样就直接导致了整个美国以透支的方式进行消费。我们看到的事实是美国民众从金融机构借钱,金融机构再从金融市场借钱,整个美国从全世界借钱。最终,美国进入了一个债务链,上述链条中任何一环的脱节都将导致泡沫破灭、危机爆发。 第三,金融监管的缺失。在上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美国也曾对金融体系实行较严格的管理制度,颁布《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对金融业实行分业监管和分业经营。而1999年《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颁布以后,美国实行金融自由化,形成一种介于分业监管

人教版必修三:专题2(第4课时)《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作业及答案

第4课时 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 【学习目标】 明确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深入了解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及物质基础。进一步认清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明确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提高思想认识,热爱社会主义。 一、经济危机理论的主要内容 1.实质:______________。 2.根源:资本主义的__________,即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间的矛盾。 3.四个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物质基础: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经济危机理论的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的经济危机理论,科学地揭示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______和______;阐明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及其____________,论证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______________,从而揭示出资本主义发展的__________。 1.经济危机理论的内容 角度 阐释 基本 特征 生产过剩。经济危机是由生产过剩引起的,大量的产品卖不出去,最后被资本家纷纷销毁 实质 相对过剩。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一种相对的生产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足的过剩 根源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物质 基础 固定资本的更新 后果 ①对于整个社会来讲,在经济危机中,社会生产力受到破坏,社会财富遭到浪费: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不同程度的倒退。 ②对于企业来讲,一些中小企业由于经济力量薄弱,经不住沉重的打击,纷纷破产;一些大资本家吞并那些破产或经营发生困难的企业,使生产资料和生产成果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 ③必然加深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2.经济危机理论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不仅科学地揭示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而且阐明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及其物质基础,论证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渡性,从而揭示出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 1.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及其表现

2008年经济危机的成因,中国的影响与对策

2008 年经济危机的成因与对策 摘要: 2008 年下半年源自美国的世界范围的经济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 主要的是国际经济的失衡,当今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美国内部爆发的次贷危机,以及由此所引发的混乱,担忧和信心丧失,是目前全球经济和金融震荡的主要根源。如何迅速遏止金融危机、迅速遏制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是世界各国的头等大事和一致行动。 关键词:经济危机次贷危机美国 一.美国金融危机的内在原因 (一)次级房地产按揭贷款。 按照国际惯例,购房按揭贷款是 20%—30%的首付然后按月还本付息。但美国为了刺激房地产消费,在过去 10 年里购房实行“零首付”,半年内不用还本付息,5 年内只付息不还本,甚至允许购房者将房价增值部分再次向银行抵押贷款。这个世界上最浪漫的购房按揭贷款制度,让美国人超前消费、超能力消费,穷人都住上大房子,造就了美国经济辉煌的十年。但这辉煌背后就潜伏了巨大的房地产泡沫及关联的坏账隐患。 (二)房贷证券化。 出于流动性和分散风险的考虑,美国的银行金融机构将购房按揭贷款包括次 级按揭贷款打包证券化,通过投资银行卖给社会投资者。巨大的房地产泡沫就转 嫁到资本市场,并进一步转嫁到全社会投资者——股民、企业以及全球各种银 行和机构投资者。 (三)第三个环节,投资银行的异化。 投资银行本是金融中介,但美国的投资银行为房贷证券化交易的巨额利润所 惑而角色异化。在通过承销债券赚取中介费用的同时,大举买卖次级债券获取收益。形象地说,是从赌场的发牌者变为赌徒甚至庄家。角色的异化不仅使中介者 失去公正,也将自己拖入泥潭不能自拔。 (四)金融杠杆率过高。 金融市场要稳定,金融杠杆率一定要合理。美国金融机构片面追逐利润过度扩张,用极小比例的自有资金通过大量负债实现规模扩张,杠杆率高达 1:20—30 甚至1:40—50。在过去的 5 年里,美国金融机构以这个过高过大的杠杆率,炮制 了一个巨大的市场和虚假的繁荣。比如雷曼兄弟就用 40 亿美元自有资金,形成2000 亿美元左右的债券投资。 (五)信用违约掉期(CDS)。 美国的金融投资杠杆率能达到1:40—50,是因为CDS 制度的存在,信用保险机构为这些风险巨大的融资活动提供担保。若融资方出现资金问题,由提供保险的机构赔付。但是,在没有发生违约行为时,保险机构除了得到风险补偿外, 还可将 CDS 在市场公开出售。由此形成一个巨大的规模超过 33 万亿美元的 CDS 市场。 CDS 的出现,在规避局部风险的同时却增大金融整体风险,使分散的可 控制的违约风险向信用保险机构集中,变成高度集中的不可控制的风险。 (六)对冲基金缺乏监管。 以上五个环节相互作用,已经形成美国金融危机的源头,而“追涨杀跌”的对冲基金又加速危机的发酵爆发。美国有大量缺乏政府监管的对冲基金,当美国经济快速发展时,对冲基金大肆做多大宗商品市场,比如把石油推上 147 美元的天

2008年经济危机的成因,中国的影响及对策

2008年经济危机的成因与对策 摘要:2008年下半年源自美国的世界范围的经济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是国际经济的失衡,当今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美国内部爆发的次贷危机,以及由此所引发的混乱,担忧和信心丧失,是目前全球经济和金融震荡的主要根源。如何迅速遏止金融危机、迅速遏制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是世界各国的头等大事和一致行动。 关键词:经济危机次贷危机美国 一.美国金融危机的内在原因 (一)次级房地产按揭贷款。 按照国际惯例,购房按揭贷款是20%—30%的首付然后按月还本付息。但美国为了刺激房地产消费,在过去10年里购房实行“零首付”,半年内不用还本付息,5年内只付息不还本,甚至允许购房者将房价增值部分再次向银行抵押贷款。这个世界上最浪漫的购房按揭贷款制度,让美国人超前消费、超能力消费,穷人都住上大房子,造就了美国经济辉煌的十年。但这辉煌背后就潜伏了巨大的房地产泡沫及关联的坏账隐患。 (二)房贷证券化。 出于流动性和分散风险的考虑,美国的银行金融机构将购房按揭贷款包括次级按揭贷款打包证券化,通过投资银行卖给社会投资者。巨大的房地产泡沫就转嫁到资本市场,并进一步转嫁到全社会投资者——股民、企业以及全球各种银行和机构投资者。 (三)第三个环节,投资银行的异化。 投资银行本是金融中介,但美国的投资银行为房贷证券化交易的巨额利润所惑而角色异化。在通过承销债券赚取中介费用的同时,大举买卖次级债券获取收益。形象地说,是从赌场的发牌者变为赌徒甚至庄家。角色的异化不仅使中介者失去公正,也将自己拖入泥潭不能自拔。 (四)金融杠杆率过高。 金融市场要稳定,金融杠杆率一定要合理。美国金融机构片面追逐利润过度扩张,用极小比例的自有资金通过大量负债实现规模扩张,杠杆率高达1:20—30甚至1:40—50。在过去的5年里,美国金融机构以这个过高过大的杠杆率,炮制了一个巨大的市场和虚假的繁荣。比如雷曼兄弟就用40亿美元自有资金,形成2000亿美元左右的债券投资。 (五)信用违约掉期(CDS)。 美国的金融投资杠杆率能达到1:40—50,是因为CDS制度的存在,信用保险机构为这些风险巨大的融资活动提供担保。若融资方出现资金问题,由提供保险的机构赔付。但是,在没有发生违约行为时,保险机构除了得到风险补偿外,还可将CDS在市场公开出售。由此形成一个巨大的规模超过33万亿美元的CDS 市场。CDS的出现,在规避局部风险的同时却增大金融整体风险,使分散的可控制的违约风险向信用保险机构集中,变成高度集中的不可控制的风险。 (六)对冲基金缺乏监管。 以上五个环节相互作用,已经形成美国金融危机的源头,而“追涨杀跌”的对冲基金又加速危机的发酵爆发。美国有大量缺乏政府监管的对冲基金,当美国经济快速发展时,对冲基金大肆做多大宗商品市场,比如把石油推上147美元的天

人教版高中政治选修二2.4《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练习题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2018-2019学年高中政治专题2.4 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课后知能检测新人教版选修2 一、选择题 1.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时,一方面资本家的货物堆积如山,卖不出去;另一方面,广大劳动群众却处于失业或半失业状态,因购买力下降而得不到必需的生活资料。这表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 ) A.生产绝对过剩的危机 B.流通中货币不足的危机 C.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D.就业不足的危机 【解析】生产相对过剩是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足的过剩。 【答案】 C 2.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表明,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这里的“外壳”是指( ) A.资产阶级 B.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制度D.生产的绝对过剩 【解析】由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制度下无法克服的社会矛盾,其所引发的经济危机,会破坏生产、强制性调整社会化大生产所需要的比例关系,但却无法消除引发危机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因此,随着固定资本的更新而带来的经济复苏,同时也在准备着下次危机的到来。如此循环往复,表明了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不可相容性。A、B与题意不符,D不能说明危机的真相。答案为C项。 【答案】 C 3.下列关于经济危机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经济危机是社会化大生产所共有的经济现象 B.经济危机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所特有的现象

C.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趋势发展的必然结果 D.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特有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矛盾的必然结果 【解析】此题考查对经济危机的理解,要明确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据此可以得出A、B、D三项表述错误。 【答案】 C 4.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必然结果是( ) ①使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②使资本主义所固有的一切矛盾进一步加剧③促使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各种比例关系逐步趋向协调④以生产资料社会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抓住“必然结果”这一切入点,危机对社会生产的巨大破坏导致工厂倒闭、工人失业、矛盾尖锐,所以③不符合题意,选C项。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5.一场来势凶猛的全球性金融危机让西方金融机构频频告急,就在欧美各国开始匆忙救市时,一个有趣的现象出现了:当年揭示了资本主义的特殊规律,对于资本主义进行过无情鞭挞的马克思,却在欧洲重新风行起来,其批评资本主义的鸿篇巨著《资本论》受到广大民众的热烈追捧。 (1)结合上述材料,回答马克思创立经济危机理论的历史意义。 (2)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是如何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了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意义及其影响。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重大意义在于明确了经济危机发生的根源以及发展规律。马克思从经济危机的实质、根源、影响以及发展趋势等方面合理解释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生。 【答案】(1)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完整的经济危机理论不仅科学地揭示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而且阐明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及其物质基础,论证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渡性,从而揭示出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 (2)①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生产过剩的危机,但这种过剩不是生产的绝对过剩,而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足的过剩。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

美国次贷危机的生成机制_根源及其启示_基于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分析

美国次贷危机的生成机制、根源及其启示 —— —基于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分析程启智1,钟 伟2,王 忠3 (1.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073;2.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073; 3.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政法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摘要: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具有复杂的过程、机制以及深刻的社会经济背景。学 术界对于本次金融危机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和解释。文章认为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是较现有理论更好的研究本次危机的分析框架,并对危机进行了解释和反思。 关键词:次贷危机;金融危机;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中图分类号: F8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40(2010)01-0070-04 收稿日期:2009-12-06 作者简介:程启智(1953-),湖北宜昌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政治经济学、政府管制;钟伟(1979-),广西桂林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经济学、政府管制;王忠(1979-),湖北武汉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政法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政府经济学。 社会科学家 SOCIAL SCIENTIST 2010年1月(第1期,总第153期) Jan.,2010 (No.1,General No.153) 【经济新视野】 一、美国次贷危机到全球的金融危机 和经济危机的过程、机制 (一)次贷危机的时代经济背景 2000年底美国科技股泡沫破灭,次年爆发了9· 11事件。美国政府为了刺激经济复苏,从当年联邦基 金利率下调50个基点开始,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开始了从加息转变为减息周期。 此后经过13次降低利率,到2003年6月,联邦基金利率降低到1%,达到46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反映在房地 产市场上,就是房贷利率也同期下降,同时次级贷款及其衍生产品粉墨登场,充斥于经济体。资产泡沫不断累积,通胀压力陡增。 为了防止通胀,从2004年6月开始,到2006年6月间美联储连续17次调高利率水平,基金利率从1%调高到5.25%,导致次级抵押贷款利率不断提高,借款人的还款压力迅速增大,违约现象大量出现, 2006年第四季度次级贷款的违约率上升至13.3%。房屋价格随之走低,更进一步加大了违约率的上升。2007年2月13日美国第二大次贷供应商新世纪金融公司(New Century Finance )也发出2006年第四季度亏损预警,并最终在4月2日宣告其破产。至此,这场次贷危机正式登场 (二)次贷危机的爆发:次贷证券化资产急剧贬值和全面的流动性短缺 美国房贷证券化资产如M BS (M ortgage Backed Securities :房地产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和CDO (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 :担保债务凭证)的最终 投资者是保险公司 、养老金、投行、对冲基金等等。由于 房地产价格下跌,违约率上升,导致其证券化资产急剧贬值, 结果就是众多大机构投资者面临破产危险。此外,对危机推波助澜的还有被称之为结构投资机构 (SIV )的一种金融机构。SIV 是由大投资银行、大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建立的投资机构。 其目的是持有M BS 和CDO 。但是SIV 不是用自己的钱,而是通过发行一种资产支持商业票据(ABCP )来购买M BS 和CDO 。M BS 和CDO 债券的期限往往长达4~5年, 而从货币市场所融到的资金只能是短期资金, 资产支持商业票据(ABCP )的期限一般只有几个月。这就存在一个借短期债做长期投资的问题。 当货币市场流动性很强的时候, 不会出事。但是,2007年8月初市场突然间出现流动性短缺。于是SIV 求助于自己的资助者 (sponsors )大商业银行提供资金。这又导致银行间拆借市场的流动性短缺, 以及银行间拆借市场利息率的

08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影响

08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影响 马克思曾经指出:“一切现实的危机的最后原因,总是人屋是生活必需品,是每个人都需要的,但是遗憾的是普通劳民大众的贫困和他们的受限制的消费,但与此相反,资本主动者工资太低,很多人买不起。据美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义生产的冲动,却是不顾一切的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明,68%以上的美国百姓必须借助抵押贷款才能购买房屋, 的绝对的消费才是生产力的限制。”这句话是对此次国际金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由于房屋是生活必需品,它的价格有 融危机根源的最经典最透彻的揭示。不断上涨的内在趋势,能够给生产者带来高额利润,所以受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再生产理论揭示了社会再生产的核贪婪、高额利润和剩余价值规律支配下的资本家不断地生产 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的房子,想卖给老百姓,但是老百姓买不起。这就是生产相对 问题,这个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通俗来说就是要卖东西的人过剩和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卖得出去,要买东西的人买得回来。只有这样,整个社会经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从根源上看是生产相对过剩和有效 需求不足导致的,但却表现为生产相对过剩和虚拟需求过旺。在人们买不起房子而资本家又想把房子卖给人们赚取高额利润的时候,资本家发明了贷款买房、提前消费、“寅吃卯粮”。在贪婪的驱使下,进而又向信用状况不好、还款没有足够保障的人们提供次级住房抵押贷款,使得人们对房屋的虚假需求大大提高,但这种需求是虚拟的。这种行为只会将现在的矛盾转嫁到将来,终有一日会爆发。正如列宁所说:“过程的复杂性和事物本质的被掩盖可以推迟死亡但不能逃避死亡。”在现代社会,实体经济中的生产相对过剩和有效需求不足矛盾的尖锐化,通常首先表现在金融市场上,形成金融危机。正如马克思所说:“危机最初不是在和消费者有关的零售商业中暴露和爆发的,而是在批发商业和向它提供货币资本的银行中暴露和爆发的。”这次经济危机首先就表现为金融机构的金融危机。虽然矛盾无时无处不在,甚至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生产相对过剩和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也是一种常态,但当这一矛盾相当突出的时候就自然而然地爆发金融危机,当金融危机影响到实体经济层面的时候就演变成经济危机。所以我们说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的根源是生产相对过剩和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 二、主要原因 ———单一的国际货币体系和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1.单一的国际货币体系是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原 因追溯历史,大约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经济实力超过了所有国家,成为经济发展最快、科技进步水平最高、由巨大垄断资本集团支撑和操纵的强国。两次世界大战除了珍珠港事件以外,其本土未遭受损失,反而大发横财。二战后,其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50%,等于其他一切国家的总和,1944年7月的布雷顿森林会议,确立了美元在世界上的霸主地位。从此,世界各国几乎都以美元为结算标准进行贸易,美元几乎在全世界所有国家中流通,并作为外汇被各国储备。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0年7月的报告显示:2010年第一季度,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份额占到61.54%,而2001年第三季度曾达到过73%。1971年尼克松政府停止美元兑换黄金之后,美国开始任意印发作为国际货币结算与储备手段的美元纸币,以此作为弥补贸易赤字和财政赤字的手段。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其发行几乎不受约束。因此,持续的经常账户逆差往往导致美元的超量发行。从1913年到2008年长达95年间,美国基础货币发行量为7000亿美元。而2008年10月以来仅几个月时间,增发的基础货币竟然超过此数量。美联储创造了历史上最

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及其现实意义09经济一班郭建梅 200901402149 摘要: 早在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便开始考察资本主义周期性普遍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的现象。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是资本主义社会重要的经济规律之一。理论的核心内容体现在导致经济危机的直接诱因,马克思生产过剩的危机的可能性、必然性以及经济危机的周期性规律。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对于时下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具有极强的解释能力,其中有关经济危机的本质、经济危机的根源以及危机的周期性发生等方面的科学论断,经受住了现实的考验,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现实性、有效性和借鉴性。基于上述分析得出该理论对于中国认识危机、应对危机的挑战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经济危机,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 在马克思的理论中,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一种与资本主义制度与生俱来的现象。每当经济危机爆发,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生活和整个社会生活就像受到一次瘟疫货战争一样被破坏,颓然陷入瘫痪和混乱的状态。资本主义社会进入大机器工业时期以后,从19世纪初叶开始,每隔若干年就要经历一次经济危机。在危机期间,商品流通停滞,有大量商品由于找不到销路而堆满仓库,有些甚至被成批的毁掉; 很多工厂减产、停工甚至倒闭,生产猛烈下降; 信用

关系遭到严重的破坏; 大批企业破产,失业人数急剧增长,劳动者的收入显著下降,生活困苦不堪。 在不同的资本主义国家和不同的时期,危机的表现形式和具体进程虽然不同,但是一般来说,每一次经济危机都是生产过剩的危机。这种生产过剩不是绝对的生产过剩,而是相对的生产过剩。关于经济危机,马克思说:“生产很快就超过了消费。结果,生产出来的商品卖不出去,所谓商业危机就来到了。”①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特点是: 一方面有着堆积如山的找不到销路的过剩商品,另一方面却是广大人民的饥寒交迫。这种相对的生产过剩,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 (二)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1.货币作为流通手段职能引起的。经济危机的最一般的额表现,是商品买和卖的脱节,也就是商品卖不出去。当商品交换还处于物物直接交换的时候,买和卖同时发生,商品所有者既是卖主同时又是买主,不存在买和卖的分离,也就不可能引发任何形式的经济危机。但是,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即商品流通出现以后,买和卖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分裂成了两个互相独立的行为,一些商品生产者出卖了自己的商品之后不继续实行购买,就会有另一些商品生产者的商品卖不出去。 2.货币作为支付手段职能引起的。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发展,商品买卖日益有更多的部分会采用赊购赊销的方式,即货币在两个不同的、彼此分开的时刻执行两种不同的职能。首先,货币作为价

经济危机论文:谈凯恩斯主义下美国2008年经济危机应对方式与成因

谈凯恩斯主义下美国2008年经济危机应对方式与成因 1从凯恩斯主义浅析危机成因 在次贷危机爆发前不久,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作为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和熊彼特的"创造性的破坏"的理论的推崇者,认为自由竞争市场可以更好地促进竞争和经济增长,采取了放松对金融的管制、增加美国经济运行中的灵活性等措施。伴随着小布什的"居者有其屋"的计划,低收入者成为了房地产市场消费的"新宠",因此也就促成了次级贷款的大量发放进而导致了关于房地产次级贷款的一系列金融衍生品的产生,一层层的传导机制,只因买房者还不起房贷导致了次贷危机终于爆发。紧接着,一场金融海啸席卷全球。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经济危机的产生难道不可避免吗?还是所有的美国人都后知后觉?从目前学过的行情波动理论来看,这一次的经济萧条让人不得不联想到1929-1933年的美国的经济危机,那么不得不提及凯恩斯主义对经济周期的言论,凯恩斯认为,在经济繁荣的后期,人们对资本品的未来收益作乐观的预期,而随着资本品不断增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资本边际效益递减,利率上升,当资本边际效率终于走向崩溃时,那么危机来临了,繁荣转入萧条,它很好地解释了1929年的经济危机,由于生产过剩,资本边际效率低下,而有效需求不足导致消费不足和投资乏力最终产生了危机。解决办法就是通过增加政府支出来刺激经济,帮助就业,通过乘数效应最终使经济开始回升直至复苏。罗斯福新政很好地见证了这一点。那么,相对二三

十年代的经济危机,这一次的金融风暴,是异曲同工还是截然不同呢? 本人对此有以下看法: 第一,从发生的根本原因和发展逻辑上看,大萧条与2008年金融危机有着很大的相似性,即财富的两极分化与消费不足---超前消费与投机热潮---资产价格下降、泡沫破裂---通货紧缩、信用危机、债务危机、支付危机---更严重的消费不足---危机的不断蔓延。当然,由于时代背景不同,尤其是近几十年来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跃发展和全球经济的高度一体化,使得本次金融危机来得更加迅猛和突然,其传播蔓延也较20世纪更加快速,更加广泛。 第二,从后续发展上看,2008年金融危机应该能避免出现"大萧条"的人间悲剧。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较之于大萧条时期各国纷纷放弃金本位制,使得国际货币体系坍塌,这次金融危机虽然对美元本位制的现今国际货币体系造成了严重冲击,但还不至于使其崩溃;另一方面,各国吸取了20世纪大萧条的深刻教训,出现了全球各主要经济体联合救市的局面,这一情况大大好于大萧条时期的"以邻为壑". 第三,失衡是两次危机成因最大的共性。财富的高度集中、产业结构的状况、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严重偏离和国际金融体系与世界经济格局的不相适宜,其共同属性就是:失衡。而大萧条和金融危机正是对严重失衡的自我修复,或者说调节机制。 回到之前的问题,这次经济危机是否可以避免,相信所有人心中都有一个答案,且更倾向于不能。很显然,这是正确的,经济周期的循环是不可避免的,北大光华学院前院长张维迎曾对危机的特征作出

经济危机的根源是什么

经济危机的根源是什么?如何认识当今全球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这个词是源自西方,这个词诞生也不过几百年的时间,之前中国以及世界几千年的历史上,这个词一直没有出现,而在西方在文艺复兴,宗教革命,特别是工业革命,机器生产开始逐渐代替人手工劳动的时候,经济危机出现了,大批的人失业,物价飞涨,生产停滞,企业破产,债务纠纷等等。看经济危机的原因,需要分析经济危机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这个时期与以前的时期有什么差别,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技术水平,组织形式,政权类型等等有什么不同。 经济危机的根源就在于工业社会(实体经济的多性)的发展之后,导致经济运行对虚拟经济越来越依赖的情况下,经济运行的权利主体还在西方的权力分散的基础之上情况下,就会出现经济危机,用马克思的话就是说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导致经济危机的产生。所以西方在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之后,出现了垄断资本主义,加上虚拟经济层面的金融资本的出现,就出现了垄断金融资本。这些资本主导了美国经济的运行,其他发达国家也出现了类似的垄断金融资本来完成本国经济的整合与调整,协调经济的有序运行,这样在资本主义金融帝国主义阶段之后,经济危机发生的频率大大的减少了,这要感谢技术的进步导致的资本整合经济能力增强的结果。 经济活动是围绕着人的生产力水平以及人的生活需要,以及分配和交换的公平性原则而展开的,只有经济活动符合公平原则,满足了提高人的生产力水平以及满足人的生活需要的情况下,经济运行才能持续,经济活动创造的是实物或者是服务西方社会在政府没有能力组织经济活动满足人民经济需要的情况下,贵族,商人等等大量通货的持有者组织一些经济活动,可是商人不具备国家政权的一个很重要的行政职能,因为国家的行政职能能够具备完成经济组织产品生产的功能,商人往往与政权结合,通过某些行政手段帮助其完成生产的组织活动。这样西方社会权力分散的结果,导致了在经济领域,私人资本的出现,私人资本不具备行政手段组织生产的职能,所以他们需要积累大量的通货来交换获得别人手中的资源,这样他才能通过获得的资源来组织生产,并把产品卖出去,获得更多的通货。这里就需要一个资源原始积累的问题,他们获得别的的资源往往也不是堂堂正正,正大光明的,这就是马克思说的他们的毛孔里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经济危机的根源一是:虚拟层面在人与人之间配制的不均衡。因为社会分工的精细化,大多数人都不是直接从事产品生产的,而只是生产的某个环节,而且生产的产品也不是直接进入某些人的腰包,而是进入一个统一的交换平台—市场,每一个凭借自己在虚拟经济层面获得的通货来到市场上交换获得自己需要的商品,通货通过产品交换又进入了资本家的腰包,经济得以运行的前提就是这个循环的资金流能够持续下去而不断裂,但是因为资本原始积累的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在财富的分配中占有很大的主动权,当过多的财富进入资本家腰包,而劳动者却获得很少的财富时,这样资金流在消费者购买产品完成资金回流这个环节就会发生断裂,经济危机就发生了。这种情况下,环节经济危机相对容易,因为资金是因为人与人之间分配不均造成的,所以只要减少贫富差距,提高工人工资,扩大内需就可以缓解经济危机,不过这需要资本家吐血。而且这种经济危机不容易对经济活动造成大的破坏,表现也可能仅仅就是劳动者劳动积极性不高,社会产品生产减少,工人罢工,如果工人因为吃不上饭而罢工,这样的罢工是肯定会成功的,因为这种情况下罢工的激烈程度是很高的,资本家承受不了.另一种情况的经济危机的破坏性相对较大,就是虚拟经济层面的资金在经济的各个环节的投入不均衡造成的经济链的断裂,这样的情况下,经济危机对经济的打击是剧烈。例如众多的资本家为了赢得市场,在生产环节投入大量资金,购置了大量的厂房,设备,

(完整word版)2008年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

2008年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 2008年美国爆发了金融危机,这场危机迅速从美国扩展到全球,美国、日本、欧盟等主要发达经济体都陷入了衰退,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减缓,世界经济正面临着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峻的挑战。 此次美国金融危机是由2007年8月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引起的。美国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从直接原因、深层原因和根源三个层面进行分析: (一)直接原因。美国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是新自由主义政策下金融产品过度创新以及金融市场的过度投机引起的:1、放松管制的新自由主义政策。美国解除对金融机构的管制,使得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被吸引从事投机性业务,缺乏监管的金融市场为金融泡沫的产生埋下了祸根;2、货币政策的操作不当。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货币政策长期坚持低利息率的取向,而长期的低利息率推动美国股票市场周期性地出现繁荣和泡沫;3、金融创新的过度滥用。美国的金融政策为金融产品创新提供了外部条件,在利益最大化的驱动下,金融衍生品的种类和规模急剧膨胀;4、养老保障体制的市场化刺激了金融产品的需求。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普遍推行削减福利开支的养老金市场化改革。家庭对增加避险和流动性金融衍生工具的需求,不仅推动了金融市场的过度繁荣,也进一步削弱了面向实体经济的投资。 (二)深层原因。美国金融危机产生的深层原因是美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长期失衡造成的结果。美国的实体经济是指制造业、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等,虚拟经济是指金融、保险服务业和房地产及租赁服务业。战后至今,美国GDP的内部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实体经济不断衰落,经济“虚拟化”程度不断加深,金融业的脆弱性带给了整个美国经济。 (三)根源。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普遍推行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以及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构成了这场危机的赖以发生的制度环境。从根源上来看,美国金融危机既不仅仅是金融市场问题,也不单纯是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失衡问题,更不是资本家人性贪婪的问题,而是美国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发展的必然结果。 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仍然是当代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由这一矛盾引发的生产相对过剩是经济危机的实质所在。金融资本的高度垄断与高度投机的结合,把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新自由主义理论加剧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无政府状态,而虚拟经济的过度化发展,不仅造成经济结构失衡,更制造了巨大的市场风险。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产生原因 此次金融危机始发于美国的次贷危机,由美国次贷危机的发展而演化成了一场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此次金融危机,一般认为浮现于2007年下半年,自美国次级房屋信贷危机爆发后,投资者开始对按揭证券的价值失去信心,引发流动性危机,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到2008年,这场金融危机开始失控,并导致多家相当大型的金融机构倒闭或被政府接管。随着金融危机的进一步发展,又演化成全球性的实体经济危机。 何谓美国的次贷危机?它的影响为什么那么大?美国次贷危机的全称应当是美国房地产市场上的次级按揭贷款的危机。什么是次级按揭贷款?所谓次级按揭贷款,就是给资信条件较“次”的人的按揭贷款。次级按揭贷款是相对于给资信条件较好的人的按揭贷款而言的。相对来说,按揭贷款人没有(或缺乏足够的)收入或还款能力证明,或者其它负债较重,他们的资信条件较“次”,因此,这类房地产的按揭贷款,就被称之为次级按揭贷款。相对于给资信条件较好的按揭贷款人所能获得的比较优惠的利率和还款方式,次级按揭贷款人在利率和还款方式方面,通常要支付更高的利率,遵守更严格的还款方式,以控制金融机构在次级

保险业的信用危机

保险业的信用危机 SANY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SANYUA16H-

:热点透析:保险业如何突破"诚信危机"? 武秀文中国证券市场研究设计中心(SEEC) 一、保险业的"诚信危机" 近年来,保险的投诉率明显在上升。保险消费者退保、理赔、被保险代理人骗走保费等等问题常常出现在各种媒体报端。由于对保险公司理赔缺乏信心,有的人认为向保险公司理赔,关键是要看有没有熟人。与此同时,保险公司也时常有被骗保的现象。作为以最大诚信为基本原则的保险事业频频出现类似的"诚信危机",已引起保险业的高度重视。 2000年底,零点调查公司在深圳,对536户保险客户做了一次有关"为什么保险公司不保险"的调查,96.1%的被保险人认为,是因为保险市场存在恶性竞争,另外72.25%的被保险人认为,是因为代理人或经纪人提成不一样,缺乏管理;66.1%的被保险人认为,是因为承保时一套,理赔时又一套。 中国消费者协会在哈尔滨等六个城市开展的"消费者与保险"调查活动则显示:在不买保险的被访者中,有1/10的人是因为"看不懂合同"。调查还显示:在已购买保险的被访者中,有45.4%不清楚合同中的免除责任。 保险公司也常受到"诚信危机"的侵害。因为保险公司对被保险人是采用抽样体检和抽样生调的承保方式,被保险人中常常有逆选择、骗保、冒名顶替等等违背诚信原则的现象。因此,保险公司也不敢给特别需要保险的人承保。 另据报道,目前全国有70万保险公司的营销员,每天深入千家万户,但至今还不能明确是由保监会管理,还是由工商行政管理。常常是保险营销员一旦离职,公司和客户就都找不到他,给客户的印象就是:保险公司的营销员是骗子,难以信任。实际上,从事保险营销的人很多是想锻炼自己,并非当成终身的职业,保险业的淘汰率高达80%。正规的保险代理人管理机制不会因此影响保险业的诚信度。显然,我国保险业在管理方面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 二、保监会批准成立第一批保险公估人 造成我国保险市场出现"诚信危机"的原因,比较复杂,其中之一就是缺少保险中介机构的作用。在英国保险市场上,保险公司只有800多家,但保险中介机构却超过了3200家,60%以上的保险业务都是通过中介实现的。 保险代理人、保险经纪人、保险公估人都属于保险中介机构,保险公估人作为保险中介,和保险代理人、保险经纪人有明显的不同,人们称它是保险市场中的裁判。虽然保险公估人既可以受托于保险人,也可以受托于被保险人,但是当保险人和被保险人在某一保险项目上意见不一致时,公估人是站在独立的立场上,对委托事项作出公正、客观的评估,为保险当事人提供服务。 保险公估人的业务范围包括:对保险标的承保前的检验、估价及风险评估;对保险标的出险后的查勘、检验、估损及理算;参与防灾防损;残值处理及与境外同类机构进行合作等。按照国际惯例,保险公估的对象主要是财产保险,一般分为一般保险、火灾保险、海上保险公估业务,从一个一般保险公估过程可见:保险公估是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