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河中石兽教学设计

河中石兽教学设计

河中石兽教学设计
河中石兽教学设计

《河中石兽》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和文言句式。

2.通过“咬文嚼字”的方法品析语言,通过反复朗读把握人物形象。

3.学会做事遵循客观规律,实事求是,敢于大胆质疑。

二、教学重点:“咬文嚼字”品析语言,反复朗读把握形象。

三、教学难点:对故事结局的理解,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

四、课型:新授课

五、教学对象:七年级学生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

生:老师好

师导入:大家抬头看屏幕,图片上的地点就是阅微草堂,驻足门前,我们会看到后人对纪昀先生这样的评价“文达硕学修经史,藤老长年阅古今”。上联中的“文达”二字是纪昀的(生齐回答谥号),这个谥号源于他的什么特点?

(生:“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

师:下联“阅古今”三字则体现的是这位文学大家作品中闪现的阅古通今的智慧灵光。今天就让我们继续走进《河中石兽》来感悟“一代文宗”如椽巨笔下对世事的思考。河中石兽板书

(二)赏析课文环节

1.品读第一自然段

师:学生齐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师点评:同学们读的很流畅,说明上节课的学习使大家对文章的内容有了初步的理解)

师:《阅微草堂笔记》从内容题材上来讲属于“志怪”小说,现在谁给大家讲一讲这篇文章记述了一个什么样的奇特见闻呢?

生:(概括内容)沧州有一个地方寺庙里的和尚寻找掉到河里的石兽......

师:同学概括故事很完整很清晰。那么现在老师想问:老河兵能够找到石兽是因为他都考虑了哪些因素?

生:(沙、水、石)的特点。

师:老河兵是成功者,但并非先行者,在他之前寺僧就已经在大费周章的搜寻。同学们默读文章第一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思考:你从幻灯片中红体字中读出了庙僧怎样的特点?读,思考寺僧板书想好了举手示意我。

生:我认为寻找的特别仔细。

师:从哪看出来的呢

生:“棹数小舟”“寻十余里”和“曳”,拖、拉,格外仔细。

师:还有想说的的吗?

生:我觉得寺僧的很意志坚定,因为通过竟不可得的“竟”,终于、到底。

师:它暗示寺僧经历了多少次的波折和失败却始终没有放弃——顽强的毅力、意志坚定板书。

师:既付出了努力而又不缺乏毅力,那为什么庙僧还会失败呢?还有想说的吗?

生:虑事不周;只考虑了水的因素。

师:我们看原文中以为顺流下矣。凭借生活经验简单定论—“以为”主观的、想当然地判断,用原文的话来说这是什么错误?--“据理臆断”;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盲目行动板书。)

师:如果此时你遇到了徒劳无功的寺僧,你会对他说什么,能不能用一句话点醒他?

生1:

生2:

师:老师想送给他们《礼记中庸》中的一句话:“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同学们可以在书上记记。写好了就示意老师。

2. 品读第二自然段

师:听闻寺僧失败,讲学家跃跃欲试。老师找同学来给大家读一读第二自然节。

(2 名同学,点评:不同的语气反映着对内容不同的理解,谁再来读一读,试着还原讲学家在你心目中的形象。点评:语气很饱满)师:现在就请同学们结合第二段中具体词句来谈谈讲学家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想好了可以举手示意老师。

(生:尔辈 ......不能究......物理,尔辈--称呼极其高傲无理;年纪大的人对年纪小的人说的,但他对和尚们说讲学家极其的高傲)师:好请坐,分析的很透彻,尔辈这个称呼就让我们看到了,讲学家

对寺僧的叫法极其的高傲。那老师也关注到了这句话尔辈不能言外之意谁能?讲学家能。我自己能。

师:尔辈不能究物理。物理这是一个古今异义词。物理是什么意思?谁来说一下。

生:事物的道理,规律。

师:“究”,是什么意思?

生:推究。

师:为什么不是研究呢,研究和推究是有什么区别

生:(表明自己能够在知晓事理的基础上举一反三,由此可以看出讲学家可谓满腹经纶 --自以为是板书;

师:还有没有同学想说。举手

生:讲学家乃石头性坚重可以看出讲学家空有一肚子学问但缺乏实践(板书)

师:当别人犯错误的时候给别人讲道理。

生:设帐寺中可以看出缺乏实践空有一肚子学问。根本没有实践过。师:通过书下注释可以看出,这个讲学家只知理论,而缺乏实践因此我们说讲学家的想法也是主观的也是臆断的。还有没有同学说一说生:不亦颠乎?“颠”课下注释,轻蔑的字眼。

师:反问,语气强烈,还有一个反问句--轻蔑中夹杂斥责,)轻蔑也好,斥责也罢,我们看到讲学家的笑是冷笑,是嘲笑,更是一种自命不凡的笑。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再来读一读讲学家的语言。

(点评:大家绘声绘色的朗读惟妙惟肖的还原了讲学家的形象)。讲学家的失败不仅仅在于他不谦逊、极其自傲的态度,这个段落中还有没有哪个词体现了他失败的缘由?

(设帐—讲学,教书),

师:讲学家只知理论而缺乏实践的检验,因此他的理论也是主观的,还是“臆断”的。“纸上谈兵”不经实践检验,必定失败,这就让老师想起了陆游先生的一句话“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大屏幕。

3.品读第三自然段

师:纪昀通过一个“笑”和三句话,就鲜活地刻画了一个貌似渊博的讲学家,其炼字之工可谓技艺超群。

师:老河兵的出现终于使故事有了新的转折点。老河兵的老字除了说出了年龄之老,还说明经验丰富。我们一起齐读读第三自然段。(点评:同学们用截然不同的语气来读老河兵的话语。不再有讲学家那种夸张的口吻,老师从大家郑重其事的口吻中听出同学们对老河兵的尊重和敬佩。)

师:我想这种敬佩不仅仅是因为源于他成功地找到了石兽,更在于他的言语中彰显的态度。看大屏幕,谁来说一说老河兵在说话时他的语气应该是什么样的?

(生A:自信果断:“凡……当……”,“凡”是“所有”的意思,毫无例外;“……必……必……”连用,语气坚定,不容批驳。)

生B:平和从容:老河兵早已胸有成竹。

然而我们发现他的语言中什么标点居多?--

生:逗号居多。

师:心态平和从容;而讲学家呢?--问号居多一知半解而惺惺作态。通过对比,人物的形象更鲜明,也更让我们感觉讲学家的可笑可恶。)面对一个“众服为确认”的学者,老河兵不是盲目信从,迷信权威,而是根据多年实践经验客观、理性分析,可以说是实事求是、知行合一。

师:与前文一样,除了语言描写外,作者也写到了老河兵的神态--笑,哪位同学来说一说老河兵的笑有怎样的意味?

生:自信,从容。(板书)

生:带有讽刺意味。

师:文中除了“笑”以外还有没有哪句话也能够表明老河兵对讲学家无情的嘲讽呢?

生:(“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师:老河兵将讲学家评论他人时的狂妄之语反用其身,“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让讲学家“哑巴吃黄连—有口难言”,可谓聪慧至极。)师:让我们以这种“治人”的感觉读一下这两句话。(2生读)

师:重新读一下第三段。

师:文章到此就没有了对讲学家与老河兵的描写,作者在此留下了

空白,谁能把这个空白涂抹上一点颜色,想象一下,面对老河兵,讲学家此时是什么神情?

生:我觉得会不屑,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生:会感到愤怒,

生:会有不服的神情。

生:实验之后,特别尴尬。

生:有可能会自责一下

师:同学们的想象丰富了故事的喜剧性。文章语言朴素淡雅,读来却趣味盎然。僧侣之焦灼、老河兵之淡然跃然纸上;讲学家之自负于前,尴尬于后如在眼前,读来令人莞尔。而在叙事之后,作者以小见大,点明中心。我们一起来读一下文中最后一句话。最后半句:句式:反问句,语气强烈,告诫后人做不可“据理臆断”。(总结板书)以议论作结,这是《阅微草堂笔记》的特点之一,在每则故事后,作者大多有一二句话来总结其事理。鲁迅先生评价这部著作为:“隽思妙语,时足解颐;间杂考辨,亦有灼见”!(40 分钟左右)

2.师:思考一下,这句话什么意思?

(三)拓展延伸环节

师:要想真正了解一部文学作品,我们必须捧卷细读。曹竹虚的族兄如何沉着应对女鬼的威胁,最终使女鬼黔驴技穷,羞惭而灭迹的?农村少妇荔姐走夜路至坟墟,遇上强盗的跟踪,她是如何顺利逃脱的?一文人为他人撰写墓志铭,阿谀之词满篇,就连墓主的鬼魂都感到扪心自愧,哑然失笑,作者借这个故事想对世人说些什么?希望同学们能够读一读《阅微草堂笔记》。

(四)合学环节

师:有难度可以同桌小组讨论一下。

师:现在很多人都对老河兵的观点提出了质疑:在石兽倒掷坎穴的过程中,当它有一半的重量在河床下时就不会再动,终将被上游的泥沙埋没,也就是说石兽最终的位置应当是偏向上游稍有移动,不会很远。你怎样看待纪昀先生结尾所说的“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的结局?(1.《阅微草堂笔记》是志怪小说,奇闻异事,作者写作的目的本不在讨论石兽的位置,而在说理。

2.博文广识亦有错误--不可道听途说,人云亦云,要独立思考,亲身实践,这恰好强化了文章主旨。

(五)小结环节

师:在《国朝汉学师承记》中有对纪昀先生这样的记载:胸怀坦率、性好滑稽,然骤闻其语,近乎诙谐,过而思之,乃名言也。明知事实并非如此而故意为之,不过是和世人开了一个玩笑。也许先生早就预测到我们读过此文必会对老河兵的言语“服为确论”。这无疑是再次对世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莫大讽刺。当我们自以为深得文章意旨而自负洋洋时,却不知纪昀先生早已在偷笑了!

希望今日所学会对我们有所警示。知易行难,我们任重道远!

板书设计

河中石兽

纪昀

据理臆断寺僧:意志坚定虑事不周盲目行动对比讲学家:自以为是缺乏实践好为人师实事求是老河兵:经验丰富自信从容知行合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