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王荣生语录

王荣生语录

王荣生语录
王荣生语录

●语文教学充斥着太多的我认为和自以为是。

●很多语文教师的阅读,是一种病态的阅读,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变态的阅读。

●研究表明,我国语文教学的问题和困难,主要出在教学内容上,而不仅仅是教学方法上。

●我国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的问题,表现在课堂教学,是集团性地、长时期地、大面积地出现教学内容的不正确、不合适。认识语文教学的问题,应该树立这样一个原则: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集团性的问题乃至错误,一定不是教师个体的素质问题,一定是语文课程研制、语文教材编制上的问题乃至错误。

●正因为问题乃至错误是集团性的、长时期的、大面积的,从教学内容角度观课评教才有其必要性,才有其意义。事实上,我所批评的那些课,执教教师都是很优秀的;唯其优秀,才把他们当作承受批评的替罪羊,尽管这样做,我也于心不忍。

●教课文,要教对内容。合宜的教学内容是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内容的点越具体、越清晰,更能有效地组织教学。

●课堂教学的两个要点是:合宜的教训内容,有效的教学设计。

●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课堂,倡导自主学习和合作学

习,但普遍的情况是你说说我说说他说说。

●从教学内容角度观课评教的五种样式是:名课研习,课例研讨,课例评析,课例兼评,课例综述。

●建构主义的引进,使我们观课评教的立足点,从教师的教逐渐转移到了学生的学,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两个侧面,在目前的情况下,对语文教学来说,我们认为教学内容更为重要、更为关键。

●一堂语文课,如果教学内容有问题,那么教师的教学再精致、再精彩,课堂的气氛再热烈、再活跃,其价值都极为有限。

●在评价一堂课的教学方法好不好之前,首先要考察它的教学内容对不对;在感受课堂教学的气氛活跃之后,更要关注学生是不是驻留了与教学内容相应的语文体验,关注语文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问题。

●一堂好的语文课,主要的标志是教学内容正确并使学生有效地获取相应的经验。

●反思自己想教与实际所教之间的关联,审议自己所教与学生实际所学之间的关联,反思和审议自己想教、所教、学生所学与语文课程目标的关联,考查教学内容的连续性,应该成为语文教师校本教研的主题,应该作为语文教师专业知识发展的主要途径,也应该成

为语文课堂教学研究的主要任务。

●在阅读教学中,脱离了上下文来学习词语,无论是看注释还是造句子,我认为都不妥当。

●追求效率,是魏书生老师语文教学改革的突出特征,甚至可以说是灵魂。

●从教学内容的显性层面,魏书生老师执教的《统筹方法》这堂课,效率几乎为零,很可能为负。

●当今的语文教学,应该从“把我对教材的理解教给学生”转移到“把我理解教材的方式教给学生”。

●在中外母语教材的比较研究中,我鉴别出了语文教材选文的四种功能:定篇、样本、例文、用件。不同类型的选文有不同的教学内容,因而需要不同的教学策略。

●如果有意识地将一篇课文处置成样本,那么采用教师讲学生听这种与本性根本矛盾的教学方式,绝对是个严重的事故;如果在讲和听的还是文中所讲述的那东西,那也许该称作语文教学的灾难。

●讲课文有讲课文适用的地方(定篇),教读法有教读法适用的地方(例文与样本),离开课文作所听说读写的延伸,也有作延伸适用的地方(用件)。

●我之所以倾向于教读法,是因为我们的语文教师在专业发展上目前还处于比较低级的水平,是因为在我

们语文教学中的讲课文频频发生严重事故,经常性地出现灾难。

●优秀语文教师的教学有点类似名中医看病的样子,别人一般难得其中三昧。

●我们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是,广大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严重紊乱,几乎不知道自己在教什么。

●语文教材对课文的阐释、语文教材的思考与练习题、语文教学参考书的答案,有许多是不妥当的,有较大偏差乃至错误的也不在少数。而我们的语文教师却照讲不误,而且在教学中放大偏差,往往还要增加新的错误。语文教学的这种现状,必须彻底加以改变。

●据我和同事的观察与研究,中学语文的散文教学,目前极少有教对内容的,往往是错得一塌糊涂,严重地违反读与写的常识。

●我国的中小学语文教学,阅读的主导文类是散文,写作的全副心思几乎完全倾注在散文。何以如此?为何如此?我以为,这是很需要问一问、查一查、想一想、议一议的。

●散文的特征用南帆的话说就是无特征。散文无规范,只要一讲规范,散文就死。

●散文是真实人与事的抒写,不联系到被写的人与事,谈不上对散文的理解;散文是作者真情实感的流露,

离开了写作这个人,也谈不上对散文的理解。

●一堂语文课,运用着多种教学方法。为什么要用这些方法呢?一线的语文教师往往茫然不知,或者是因为流行,或者是因为好看,或者是因为“我喜欢”,或者是因为“我就这样”,有不少人甚至还不知道这里还有一个“为什么”的问题。而过去的语文教学研究,包括特级教师的创建教学模式,则把教学方法抽象化,依据什么“原则”、什么“理念”,或者抽掉眼下这一篇课文的这一个具体的教学内容,谈论调动学生积极性、营造学习氛围什么的,而压根忘记了学生的积极性是有方向的、学习的范围是要讲场合的。离开了教学内容有效实现这一基准,七方法八方法、这方法那方法,在我看来,都是乱方法。

●教散文,需要朗读和串讲。只能由对文本有切身感受的人来朗读,只能由对文本有深刻理解的人来串讲。

●每种方法都有其优点和缺点,当一种教学方法被合适的人用在合适是地方并产生合适的效果时,它就有效,反之,就无效。

●根据对优秀课例的分析,我们初步认定,阶段以2——3个为宜。语文教师的备课工夫,要花在对起点的辨认、终点的确定、2——3个环节的把握上。

●语文教师教案里的教学目标,多数是骗人的。我建

议,为了避免骗人骗己,语文教师的教案最好不用教学目标这种高雅的词语,改用教学结果行不行?这至少有利于语文教师把事前设计与事后效果区分开来,把自我悬想与学生实情区分开来。教学结果,也就是一堂课里学生最后收获的东西,而这个东西大家在课堂里是看得见

乱议听王荣生教授评课一书

乱议听王荣生教授评课一书 主观尖锐新颖 ——乱议《听王荣生教授评课》一书 温岭市大溪小学林常青 上一次,研读《课堂节奏的修辞化解读》一文,我以《顿悟,在学习中》为题,谈了几点粗浅的体会,自以为有所得,有所悟。但读了《听王荣生教授评课》一书,却迟迟不敢下笔,对其观点时而深有同感,时而不敢苟同。不说深有同感、深受启发,怕亵渎大家,露了自己的浅薄无知;一味苟同、全盘照收,又怕似懂非懂,以致教学邯郸学步、西施效颦。很矛盾,很迷惘。 静心整理,拜读此书我循环着三种心路历程: 一种是感觉其说法的主观,让人手足无措,无所适从——不敢苟同; 一种是感觉其批判的尖锐,让人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俯首帖耳; 一种是感觉其观点的新颖,让人耳目一新,若有所思——深有同感。 一、主观——批判地接受 王教授在书中说:?语文教学观课评教的习俗角度~是教学方法:着眼于教师~着眼于‘怎么教’~着眼于教师的教学技巧、教学艺术、教学风采……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研究~也被鼓励从教学方法上着力……怎样的一堂课才算好课~许多教师在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心中想的是‘怎么教’的方法问题~先怎么教、再怎么教、后怎么教。? 此分析我认为甚为客观。 现在的语文教学中,确实存在着“怎么教”比“教什么”更重要的思想认识问题。我们的语文老师拿到一篇课文,首先想的不是我要凭借这篇课文“教什么”,而是这篇课文我该“怎么教”。不知道“教什么”的语文教学,其结果常常是只注

重课文的内容,课文内容讲完了,教学也就结束了。我们的学生学完一篇篇课文,仅仅知道了课文的内容,而他们获得的语文知识,得到的语文能力的锻炼几乎为零。 王教授又说:?先进的理念首先关乎教学内容~首先要落实到‘教什么’上。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是两个侧面~观课评教的角度既可以先怎么教、再怎么教、后怎么教的角度去考虑~也可以从先教什么、再教什么、后教什么的角度去审视,既可以侧重在教学方法~也可以侧重在教学内容。? 此意见我觉得比较中肯。 观课评教的角度,也应该是备课执教的角度。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这是相互依存的两个“侧面”,失却一面,则有失全面。 但王教授又提出:?我们以为~在一味强调教学方法精巧和教师风采精美的前提下~怎么强调课程与教学内容都不过分。如果熊掌与鱼不可兼得~宁可抓取教学内容,何况对语文教学来说~对教学内容的关注与对教学方法的倚重~现在差不多变成了‘南辕’与‘北辙’。? 此观点在我看来就有失偏颇了。 世界上任何事,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总是容易引人商榷的。强调关注教学内容,应该是对“怎么教”矫枉过正的一种改进,而非简单的否定。如果说教学内容是皮,教学方法则是毛。只关注方法,不注重内容,确实会出现“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后果;倘若只注重内容,不关注方法,则难免出现“毛之不附,空具皮囊”的现象。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

读王荣生教授评课后感

语文教学的新思考:为什么而教? ——《听王荣生教授评课》读后感 读《听王荣生教授评课》一书后,感觉上,我的教学视野开阔了另一个新的空间,一个思索很久、苦恼很久的问题: 教学最终目的是为了什么?我的迷惘,我的彷徨,通过看着这本书一步一步揭开,它为我提供了一个可以清晰观察的教育环境,我可以清楚地看见语文教学的真谛所在。 《听王荣生教授评课》是语文课程论专家王荣生教授评课精选。书中对各种有代表性的语文教学课例进行了评点和探讨。全书的每个部分各有特色,使人感身受语文教学的不同视角的解读,让我深受启发,而且各个章节的内容都有着不同的评价,给人很多的启示。好书读起来特别的有味,而且能够带领人去深思,去探索,去思考,去评价,再深入教学的实践的融合,比较,差异。在读导言中明白从教学内容角度观课评课,让我第一次了解观课评课的角度,因各种不同的目的而有所不同。但语文教学观课评教的习俗角度,是教学方法,着眼于教师,着眼于“怎么教”,着眼于教师的教学技巧、教学艺术、教学风采,讲究的是上课如何精致、如何精彩这。这使我有了更深入地了解语文课堂的教学评价的另一个角度。观课评教的最直接目的,是对一堂语文课做质的评价,以判断它是好课还是讲课。从教学内容的角度上讲,既可以从先怎么教、再怎么教、后怎么教的角度去考察,也可以从先教什么、再教什么、后教什么的角度来审视,既可以侧重

在教学方法,也可以侧重在教学内容。这样我深深地感受到我平时教学的迷惘得到了一个解释,那就是:在教学中对教学方法的过于看重,而忽视了教学内容,我们应注重教学的技巧,还有对自己课堂的评价反思。 我读后最大的收获是对“教材”的明晰定位。王教授将教材按照功能不同分为“定篇”“例文”“用件”“样本”。这是该书中统领全文的重要概念。之前的许多对教材定位只是泛泛而谈提出一些理念,如:“用教材教”“教教材”“教语文”……教材究竟是什么,几乎没有人用科学的定义进行标注。模糊认识就是教学模糊的根源,也是教学失效,教学评价无效的关键原因所在。王荣生教授则从课程论的角度出发,明确提出了应该根据教材的不同性质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随之而来的教学手段也要有所区别。而建构在这样的概念下的评课就更具理性与科学价值了。属于定篇的,就要在这既定的,确定的篇目中寻找到值得欣赏的地方;当做例文的,就要参照这个例子,从例子中迁移模仿;当做样本的,就要关注样本的典型性,找到典型中的规律;当做用件的,就要用足,用之导读,导写,导思,导议,导行。不同的教材定位直接决定了课堂教学形式,教学手段,也决定着教学效果的优劣。因此,在上一节课之前,我们要想清楚的是:教材的定位是什么?我要教的是什么?之后再考虑达为成目标,我能做什么,该怎么去做。基于这样的认识去备课,你就不会在考虑课堂如何吸引人,怎么把课上的花俏,怎么煽情,如何出“效果”上大费周章。因为这些都是与教学实效无关的因素,最多是锦上添花而已,可是自己以前

名师讲语文

《名师讲语文》:当代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生动教材 王光龙来源: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9·12B 语文课程是母语教育课程,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对于提高我国母语教育的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实现,一般说通过两条基本途径:一条是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以语文课程改革为基本内容的语文教师培训,通过语文教师的全员培训,从整体上推进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另一条是通过语文教师在职在岗的自我修炼,促进语文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这后一条途径因其具有自主性、针对性、随机性和创新性特点,成为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道路上,有计划地研读一些教育科学、心理科学、语文教育和语文学科的代表著作自然是必要的。但如果能够为他们提供一套反映当代优秀语文教师专业发展成功范例的书籍,无疑对促进他们的专业发展具有切实的示范、引领作用。2007年8月以来,由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和语文报社资深编辑刘远两位先生主编的一套《名师讲语文》丛书,计28个分册,在语文出版社陆续推出。已故语文教育家顾黄初先生特为本丛书作序。从促进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功能来看,这套丛书不失为我国当代中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生动教材。 纵观这套丛书的架构设计和内容安排,我认为它具有名师荟萃、体例新颖、内容丰富、可读性强等几个显著特点。 一、名师荟萃。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语文教育界继斯霞、于漪、霍茂征、李吉林、钱梦龙、沈蘅仲、章熊、魏书生等一大批语文名师之后,又涌现出一批新的语文名师,人们称之为“新生代”名师。这批“新生代”名师是在我国世纪交替之际大力推进语文课程改革的20年间产生的。语文课程改革为他们的专业发展和事业成功提供了时代环境平台,可以说“新生代”语文名师也是语文课程改革之名师。 这批语文名师在先进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快速成长起来,不仅具有自己深刻的教学思想,而且已经形成了个性鲜明的语文教学风格,并在其省、市、自治区乃至全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可以说,他们是我国当代新型语文教师的杰出代表和成功名师。入选这套丛书的语文名师,既有中学语文名师,也有小学语文名师。他们是:蔡明、胡明道、李卫东、赵谦翔、程红兵、程少堂、褚树荣、邓彤、黄厚江、李海林、李胜利、肖家芸、严华银、尤立增、余映潮、陈军、李震、张玉新、王君、吴琳、王崧舟、潘文彬、盛新凤、武凤霞、张祖庆、董一菲、刘云生、方利民等28位。一套丛书中能够集中展示当代28位语文名师的教学风采,当是这套丛书的一大特色。 二、体例新颖。这套丛书名为《名师讲语文》,顾名思义就是由语文名师自己讲自己走过的专业发展之路,讲自己的语文教学理念,讲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等,而不是由他人来评说。这一新颖的体例设计,能够使读者接触到当代语文名师的原始本色,感受到与语文名师之间“对话式”的亲切和自然。 这套丛书一个分册推出一位名师“讲语文”。每一个分册都设计有“我的语文人生”、“我的语文理念”、“我的语文实践”和“我的教学语录”等四个板块。“我的语文人生”,是名师谈自己的自我成长和专业发展之路的;“我的语文理念”,是名师谈自己在语文课程改革中形成的语文教学思想认识的;“我的语文实践”,展示的是名师的一组语文教学案例,案例中包括有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片段、专题活动等,有的案例后面还附有“自我反思”或专家“点评”;“我的教学语录”,则是名师对语文教育教学不同层面问题感悟的“语录式”名言,每一条语录都富含教育哲理,读来引人深思,耐人寻味。 这样的体例设计,独特而新颖。通过四个板块的连接,能够展示出一位语文名师的全貌。可以说,一个分册就是一位语文名师的多侧面“自传”。有志于专业发展的中小学语文教师,是能够从语文名师的“自传”中找到适合自己专业发展的道路的。 三、内容丰富。丛书中收录的每一位名师,都是一位当代的语文教育实践家。作为蜚声当今语文教坛的每一位“新生代”语文名师,都有自己不同于他人的成长发展之路,都有自己丰富而深刻的语文教育思想,也都有独具鲜明个性特征的语文教学成功实践。可以说,每一位语文名师都是一部丰富而鲜活的语文教育资源宝库。阅读和学习这套由28个分册组成的《名师讲语文》丛书,犹如走进当代语文教育实践家的瑰丽殿堂。 阅读每一位名师的“我的语文人生”,你都会深刻感受到他们对语文教育事业的挚爱,对语文课堂和学生的眷恋;都能触摸到他们对我国母语教育规律探索的艰苦和执著,对语文教育成功目标的跋涉和攀登。他们走过的语文人生之路,能够给正在渴望专业发展的中小学语文教师以许多有益启示和借鉴。 阅读每一位名师的“我的语文理念”,你会进一步发现我国语文教育理论宝库的丰富和深邃,深刻领悟到名师对语文教育活动脉搏的把握和阐释,也能认识到他们对我国当代语文教育理论的发展和创新。他们新的语文教学理念,为我们展示了当代丰富多样的理论色彩。如胡明道老师的“学长式教学”,余映潮老师的“板块式教学”,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赵谦翔老师的“绿色”语文,盛新凤老师的“和美”语文,程少堂老师的“语文味”教学理念,肖家芸老师的生本观、创新观、课程观、效率观、教师观、活动观、导学观和评改观,等等。 阅读每一位名师的“我的语文实践”,你都会惊叹于各位名师高超的语文教学艺术。大家熟知的一篇课文,他们会有多样的理解和处理;大家常用的教学方法,他们会在课堂上巧妙组合运用;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他们在课堂上精彩指导演示。每一个课例,都是一

今天开始阅读王荣生教授的

今天开始阅读王荣生教授的《语文教学内容重构》。 第一章第一节《如何使用语文教材》中指出,语文教师教学内容选择的现状中存在这样一些问题: 1。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缺点发生困难,甚至混乱。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学生的现状应该是最基本的依据,但不少老师却把考试范围、学校或当地阶段教育重点、教学参考用书、教师用书、教学辅导资料等次要的东西当作一句,还有人甚至把网络上一些教案、单元学习指导当作依据。 2。现行的语文教科书脱离教学实际,编排不合理,导致教学各行其是。 3。在补充阅读材料的选取上标准各异。尽管老师们都知道应该要补充课外材料给学生,但根据却不尽相同,相对集中于“人文”方面的,可以反映我们语文老师高度的教书育人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4.语文老师的备课负担过于沉重。语文老师要授课、改作业、答疑、课后辅导、兴趣小组的指导,常常占用了很多时间,而备课只能仓促应战。 在分析语文教材编制的现状及给教学带来的问题时,王教授认为,首先应对几个术语分清其含义: “语文课程目标”主要面对的是“是什么”的问题。 “语文课程内容”主要面对的是“教什么”的问题。语文课程内容从大的方面来看一是构成人文素养确切所指的是文学文化经典作

品(定篇)以及对它们的阐释,二是包括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在内的语文知识。 “语文教材内容”主要面对的是“用什么去教”的问题。理想的语文教材内容应该做到“课程内容教材化”“教材内容教学化”:一方面,课程内容要通过种种资源的运用是指具体地显现;另一方面,教材要形成可操作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中走进经典的世界,建构语文能力。 “语文教学内容”主要面对两个问题:一,针对具体情境中的这一班学生乃至这一组学生、这一个学生,为使他们更有效地达成既定的课程目标,“实际上需要教什么”;二,为使具体情境中的这一班学生乃至这一组学生、这一个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既定的课程内容,“实际上最好用什么去教”?语文教学内容既包括教学中对现成的教材内容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更换;既包括对课程内容的执行,也包括在课程实施中教师对课程内容的创生。 在谈到语文教材的双重价值时,王教授引用了李海林先生文章中的一些观点。李海林认为,语文教材具有双重价值,即“原生价值”和“教学价值”,而者应该对立统一。而者分开理解是容易的,而统一则显得有些难。按照李先生的意思,一篇文章进入语文教材之后就不再是一篇社会阅读的客体了,而是语文教学的材料,它在原生价值的基础上生发了教学价值。也就是说,学生阅读课文获取信息,这只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显性的行为,学生阅读课文获得“如何传播信息”

让学生做一棵有思想的芦苇——教师读听王荣生教授评课有感

让学生做一棵有思想的芦苇——教 师读《听王荣生教授评课》有感 人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一棵芦苇,但却是一棵能思想的芦苇。 ——帕斯卡尔 王荣生教授在听了两名老师讲的《米洛斯的维纳斯》和《金黄的大斗笠》时深切感受到:老师在教自己想教的,学生在学被老师要求学的。所有课堂上的教学,就是“学生按老师的要求来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王教授不禁提出了一个疑问:我们的学生究竟是在学“教师的语文”还是“课程的语文”? 我不禁吓出了一身冷汗! 回想自己十几年来的教学,语文课堂上我到底在教什么?——当然教我理解的语文课!学生课堂上到底在学什么?——当然在学我所理解的语文课!——因为我提出的所有问题,我早已胸有成竹,学生当然只能“按我的要求来回答我的提问”,如果学生回答的内容跟我预设的不一样,我会循循善诱地、一步一步地把他引导向我想要的答案。——这几乎是每个老师的答案! 可是,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自己的学习体验

在哪里?学生的个人思考在哪里?……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一个故事:一天晚上,一位著名的物理学家走进他的实验室,看见他的中国研究生还在实验台前辛勤地工作. 物理学家关心地问到:“这么晚,你在做什么?” 学生说:“我在工作” “那你白天做什么?” “我也在工作?” “那你整天都在工作吗?” “是的,教授。” 学生带着谦恭的表情承认了,并期待着这位著名的学者的赞许。 教授稍稍想了片刻,随即问到:“可是,这样一来,我很好奇,你用什么时间来思考呢?” 是啊!帕斯卡尔说:“人的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人是一棵会思想的芦苇。” 如果一个人的时间被安排得满满的,他怎么可能思考?如果一个学生的思想已经完全被限定,他怎么可能思考! 一个人如果不思考,就不会有自己的看法、见解、思想,那他怎么会去想别人所未想,发前人所未发,做别人所未做?他怎么会有各种奇思妙想去

读《听王荣生教授评课》有感

凤冈一小:孙锡辉 前段时间,课题组的同事们推荐了一本与教学有着直接关系的书——《听王荣生教授评课》,在刚听到题目时,还以为此书就是简单的评课议课技能介绍,但刚读了几页内心对此书的看法便有了改变,原来不但有技能的介绍,更有作者对语文课程的清醒认识,或者说是一种理论体系,也有他对整个课程体系的独到见解,其不是夸夸其谈,而是他几十年教学实践的结晶。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要想在这短短的时间里将作者的思想全部吸收那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我没有作者那么丰富的教学实践以及对语文的诸多思考,下面我只将自己认同的一些观点或者说是思路与各位同仁分享。 一、观课评教要从教师的“教”逐渐转移到学生的“学”。平常我们去评价一节课或者我们在上一节课的时候,想得更多的不是学生需要怎么学,需要学什么,而是更多的去思考我要怎么教。“怎么教”指的是“教学方法”,这个我们都理解。“教什么”就是“教学内容”,这里的教学内容不是教学目标,也不是知识点的梳理,而是你为了达到你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上呈现的一步一步的教学内容。王荣生教授阐述的主要观点是要从教学内容角度去观课评教,他说:“教学方法是重要的,然而对教学方法的努力,是为了更有效地实现教学内容,一堂语文课,如果教学内容有问题,那么,老师的教学再精致、再精彩,课堂气氛再热烈,价值都极为有限。相反,如果内容正确,并使学生有效地获取相应的经验,在这样的前提下,课堂组织散漫一些,教学中出现一些弯路插曲,都是常态,无伤大雅。”因此,今后我在进行备课构思的时候就需要将重心进行转移,要花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体,他们需要学生么,需要什么方式方法去进行学习。我想如果能真正做到更多的去关注学生的学,那么教学的效果肯定会好很多,当然这也是作者从教学内容入手观课评教观点的核心体现。 二、一堂好课的标准。王老师将一堂好课的标准分为了三个层面:最低标准、较低标准和较高标准。作为最低层面老师首先要知道自己在教什么,这个层面又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教师对所教内容有自觉的意识,二是所教的是“语文”的内容,三是教学内容相对集中。这是最低层面的要求,这三个方面我觉得最关键的是第二方面,也就是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不能离开语文学科的属性,这是一个关键点,人文性的兼顾我想也应该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我想也就是那句“简简单单教语文”所包含的意思吧!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连自己都不知道某节课、某个教学内容需要交给学生什么,或者说对学生需要学生么都没有弄清楚,就像我们干工作一样,有的人就是在混日子混工资,而有的人却要将工作进行细化,今天要干什么完成什么工作任务,明天要干什么要完成什么工作任务。作为比第一个层面又有所提升的第二个层面,要求教师要确保教学内容的正确性,即:教学内容与听说读写的常态一致及教学内容与学术界认识一致。我认为关于这一点,我认为首先就要确保教的是语文,其次就是保证教的是正确的语文。关于什么是一堂好课,我们先听听两位在中国语文界都很有名气的老师的想法:贾志敏老师认为一堂好课要体现三个原则,即:一是要以学生为本。时间是学生的,空间是学生的,是学生在学习语言,因此,学生理应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为学生服务的,是配角,充分让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语言活动,千万不能互换角色,本末倒置;二是要以训练为主。语言是一种技能。要掌握它,必须通过无数次的训练,要让学生听得清楚,说得明白,读得正确,写得流畅。本事是训练出来的,绝非“讲”出来的;三是要以鼓励为主。毋庸讳言,我们的母

“静”的精彩

“静”的精彩 ——记特级教师王崧舟《鱼游到了纸上》 一、静静地画鱼(第一课时)片断 师:青年是怎么画鱼的呢,请你仔细阅读课文,找一找。 生:“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师:你找到了99%,还有谁补充。 生:“原来那位青年在静静地画画。” 师出示这一段话,是怎么画的,看清楚了吗?闭上眼睛,什么地方让你印象深刻? 生:我印象深刻的是:他把金鱼的每个部位都一丝不苟地画下来,非常细致。 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他挥笔速写,很快画出金鱼的动态” 生:我感受到了青年画画到了如火纯青的地步。 师:我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静静”,什么是静静? 生:静静就是不出声。 生:就是不受干扰。 师:青年静静地画画,有多么仔细,请用心读,用心体会。 师:你就是那位青年, 生:不会,我已经把鱼的样子记在脑子里了。

师:你挥笔速写,很快画出金鱼吃食的动态。你在画画时,还会到鱼缸边去看吗? 生:不会,我已经把金鱼记到心里去了。 师:是啊,青年静静地画画,他心里装着金鱼,记着金鱼,刻着金鱼,这就叫静静。 生:这是一丝不苟的静。 生:是专心致志的静。 生:这是胸有成竹的静。 (板书)师:把青年静静画画的情景记到心里去。读—— 师:正是那位青年静静地画,所以小女孩惊奇地喊:鱼游到了纸上…… 师:正是那位青年静静地画,所以围观的群众都觉得:鱼游到了纸上…… (反思;如果让我教学这段,必定在“怎样画”这儿大做文章:他怎样把“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怎样“挥笔速写”,你能学一学他的样子吗?然后让学生展开联想。我相信很多老师也会这样处理。但是王老师没有,他抓住让我们忽略的“静静”二字,大做文章,透过静静,看到了青年的专心致志、一丝不苟,简单的“静静”似乎蕴涵的远比我们想像的多,也为我们开启另一扇风景独好的窗子。) 二、静静地看(第二课时)片断

读《听王荣生教授评课》有感

读《听王荣生教授评课》有感 君山区良心堡镇中心小学肖立群 王荣生教授系我国大陆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语文教育方向第一位博士,主要著述有《语文科课程论基础》、《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语文教学内容”重构》等,可由此看出,王教授对语文学科的研究已成一家,对语文教学的内容更是有着自己独特的情感和定位。《听王荣生教授评课》就是从教学内容角度来观课评教的实践感受。本书的精髓,乃是说语文教学(或者说对语文教学的评价、研究)要“立足于语文课程改革的高度,也就是说,不仅仅着眼于教学方法的改革,更主要的是立足于语文教学内容的改革”。从教学内容角度观课评课,有助于语文教学正本清源,有助于语文教师专业发展,有助于语文教研柳暗花明。王教授之宏论,确实让人耳目一新,眼前一亮! “人人达标”活动开展后,我发现我校老师们的听课与评课大多数凭感觉,正如王教授所说,依然处在“教学方法”这个习俗角度:着眼于教师,着眼于“怎么教”,着眼于教师的教学技巧、教学艺术、教学风采;讲究的是上课如何精致、如何精彩。怎样的一堂课才算好课,许多教师心中想的也是“怎么教”的方法问题。其实评价一堂课“其一,好或者坏,本身就不存在;其二,课堂原本就不应该是靶子或是范本,不能高举旗帜,也不能绝对批判反对;其三,关注教学方法乃至教学艺术,是与有效的教学行为分离的一种崇拜时尚的浮躁心态。”非常到位的评论,确实值得我们深思与反省。教学方法是重要的,体现先进理念的教学方法应该被大力张扬,然而对教学方法的努力,是为了更有效地实现教学内容,及“教什么”,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是课堂的两个侧面。“方法本身的合理与否”“方法使用的合适与否”,主要就是从教学内容的角度来说的。这样看来,教学内容的把握更在教学方法的使用之上。 长久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于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文体的模式,任何一篇文章都按这个模式来讲解,而忽视了文本的个体性差异。有多少兴味盎然的文章被我们讲解的支离破碎,千篇一律。为了让老师们准确把握“教什么”,王教授对“教材”进行了明晰的定位。将教材按照功能不同分为“定篇”“例文”“用件”“样本”。这是该书中统领全文的重要概念。之前的许多对教材定位只是泛泛而谈提出一些理念,如:“用教材教”“教教材”“教语文”……教材究竟是什么,几乎没有人用科学的定义进行标注。模糊认识就是教学模糊的根源,也是教学失效,教学评价无效的关键原因所在。王荣生教授从课程论的角度出发,明确提出了应该根据教材的不同性质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随之而来的教学手段也要有所区别。那么建立在这样的概念下的评课就更具理性与科学价值了。属于定

打造青年教师读书社团促进农村教师专业成长

打造青年教师读书社团促进农村教师专业成长 读书,是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进而促进教师人生发展和生命成长的最好途径。我校成立了“青年教师读书社团”,开展教师读书学习活动,打造书香教师团队,为农村教育摆脱薄弱积极行动。 一、一句智慧语录,一粒思想种子 在我们的校园里,经常可以看到充满智慧的语言,那是我们青年教师读书社团的成员收集并与大家一起分享的智者语录。 “青年教师读书社团”要求40周岁以下青年教师必须参加学习,我们用每周一句“智者语录”进行引领,在青年教师的心中播下一粒粒思想的种子,让这简短却蕴含教育哲理的语言唤醒他们的心灵。 如针对教师中普遍存在的没时间学习的想法,校领导与老师们分享了名师的心得,让教师们体会到很多现状是可以逆转的,很多困惑是可以在瞬间被智者解答的。 因为阅历的问题,年轻人最容易产生抱怨的心理,校领导赠与社团老师们这样几句话:1.埋怨环境不好,常常是我们自己不好;埋怨别人狭隘,常常是我们自己不豁达;埋怨学生难教,常常是我们方法不好。 2.不是每一次努力都会有收获,但是,每一次收获都必须努力,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命题。后来,青年教师们通过读书收集智慧语录,与大家一起分享。那些充满正能量的语言,点燃了读书社团成员的智慧,帮助他们形成了健康乐观的职业心态。 二、一张教育面孔,一部教学专著 为了让更多在阅读中成长的名师成为青年教师们崇拜的偶像,我们确立了“一张教育面孔,

一部教学专著”的阅读策略。王崧舟、窦桂梅、魏书生、华应龙、管建刚等一张张名师的教育面孔开始走进青年教师心中,一张面孔,一个故事,一部名著,成为教师的囊中宝物,边读边品味名师的成长,寻求自己的发展之路,建立自己教育信仰的大厦。 教育思想其实都是一些朴素的道理,比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比如“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等。在这个教育信息轰炸的时代,教育理论专著丰富了教师的思想底蕴,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 读书,还应不断实践和反思。把读书与教育教学研究结合起来,用读书指导实践,用实践深化读书,这样的读书才是最有用的读书。读书让农村青年教师有了自己的思想。现在老师们能独立解读教材、设计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了。读书让农村教师上课更游刃有余了,成为了教师打造高效课堂的一条捷径。 三、一个培训计划,一条成长之路 人是靠精神站立的,又是靠业务行走的。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服务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管理。为此,我们的教师读书社团除了看书学习之外,还有一系列的基本功训练来帮助教师享受专业成长和事业发展的幸福。传统的“三字一话”(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和普通话)依然是非常重要的基本功,是我们培训的内容,但是面对生本教育的新理念,我们拓宽了教学基本功的内容,如解读文本的能力、解读学生的能力、教学反思的能力,等等。我们制定了“四个一”培训目标:写好一手字(教师粉笔字、钢笔字书写能力);读好一篇文章(教师普通话水平和朗读能力);上好一堂课(教师解读文本能力、教学设计能力和课堂驾驭能力);写好一篇文章(教师写教学反思的能力)。 每周进行一次粉笔字、钢笔字展示交流;每周由一位教师进行朗读能力展示;每周由一位教师上教研课;每月一次读书体会及教学反思交流;每学期举行一次青年教师基本功大比武。青年教师读书社团的老师们越来越觉得,读书学习、基本功训练是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必不

语文组校本教研活动方案

语文组校本教研活动方案 吉安十三中 语文组校本教研活动方案 本组校本教研是以课堂审美创新教学为中心,以学生创新发展为主题,以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为载体而创设的一种教师间互相关爱,互相帮助、互相切磋、互相交流的和谐文化氛围.它不仅使学科组成为教师成长的场所,同时也成为教师成就事业,不断学习和提升素质的学习共同体. 为了使本组校本教研再上一个新台阶,进一步落实“科研兴校,科研强师”战略,结合我组实际情况,制定如下方案: 一、校本教研的指导思想 校本教研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为宗旨,以语文审美创新教育实施过程中的各种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促进课改顺利实施,将学科组建成具有浓郁研究氛围的学习化集体,推动本组教育教学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我组尝试校本教研站在“嫦娥飞天”的哲学高度,运用“愚公搬家”的创新思维,发扬“铁杵磨针”的求精精神,使语文课堂体现科学的设计理念、蕴含先进的教育思想. 二、校本教研目标 以课标精神为导向,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本学科所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审美创新课堂为主阵地,以探究和解决教师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为重点,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式,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和教师专业化成长为宗

旨的校本教研制度,使学校和各教研组成为学习化组织,推动课程改 革目标的全面落实,努力实现我组“出质量、树品牌、促发展”的奋斗目标. 三、校本教研的组织管理与实施 1 、领导小组 组长:颜艳 副组长:陈晓明、张丽荣 成员:语文组全体老师 2 、校本教研的组织与实施 (1)学校建立了以教研组、年级组、备课组为基本单位的教研工作制度,充分发挥教研组长、各级名师、备课组长的学术带头作用,使各部门与学科教师之间既有明确分工,又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的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合作伙伴关系.充分挖掘、整合共享校内优质教育资源,营造一个科学、民主、求真、创新的教学研究风气. 2 .根据课改要求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制定符合本组实际的校本教研、校本培训实施方案.方案目标定位准,方案设计内容实,力争达到科学性、真实性、有效性三者统一,有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3 .本组依照学校方案,根据职能和学科要求,制定本年级、本学科的校本教研工作计划,计划要充分发扬民主,反复讨论取得共识. 4

学习王荣生教授课件心得体会

学习王荣生教授《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课件心得体会教学有效性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活动中如果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又能学生学好语文,热爱语文,真正实现素质教育。根据新课程理念,我认为,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可以采用以下几种策略: 1、把握选文的教学价值 目前我们的语文教学多以文选型的课文教学为主,同是一篇选文,不同的教师实际上是教着不同的内容。就是同一个老师教同一篇文章,也完全可以从积累语言、积淀文化方面入手,也可以从学习阅读与写作的角度探索,还可以从引发某个话题进行讨论着手。所以,准确把握选文的教学价值便显得异常重要。一篇选文,处于一套教材中的某一个特定的位置,一定有其独特的价值,教学中我们就需要引导学生把这篇文章的独特价值挖掘出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受其唯一性。 2、注重文本的解读 什么是合适的文本解读呢?王教授说要符合两个要求:第一,对这种特定体式的文本,阅读取向要“常态”。也就是说,像正常人、像能读这样作品的人那样去阅读。第二,在特定文本体式中,要运用符合这种体式的阅读方法。比如说,有这样一个便条:“亲爱的,你放在冰箱里的两颗葡萄,我把它吃了。”现在把这个便条稍微加以变形: 亲爱的 你 放在冰箱里的 两颗葡萄 我 把它吃了 便条变成了诗歌。现在学生怎么来读呢?很显然,他不可能把它当做便条来读,而要依据其诗行的排列方式,也就是说,依据其已有的阅读能力,把它当做

诗歌来读。王教授说:阅读是对某一种特定体式、特定文本的理解、解释、体验、感受。阅读是一种文体思维。所以在备课时,教师的文本解读,要依据这种体式的特性。 3、教师要精心地备课,有清晰的教学思路 教师只有吃透教材,弄清楚课文的重点、难点,才能在课堂中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及时地调控师生的作用,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讨论,考虑到学生的难点(当然有时候也需要随机应变,以学定教),及时的指点,使课堂教学焕发主动、自主、探索的活力。 如果教师都不能心中有数,怎能起到身教的作用?怎能令学生信服?同时,该准备的教具一定要准备,适当的教具能使课堂更形象,气氛更活跃,学生更有激情,特别是我们现在的学生,生动的教具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4、备课时应做到: (1)突出针对性,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主体,对学生因人而异。 (2)突出创造性,别出心裁。教学设计一定要有新课标精神,要敢于标新立异试图让学生胃口常开,兴致常浓,感觉常新。 (3)突出启发性,循循善诱。 (4)突出操作性,有章可循。教学设计不是抽象的说教,它反映的是怎么教,如何学的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为了提高教学的质量,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王崧舟作文教学赏析

王崧舟作文教学赏析 作者:刘德莉来源:原创录入:刘德莉更新时间:2007-12-23 12:20:21 点击数:8487 ——“爱”就一个字 “爱”就一个字。在美丽的水电城——宜昌,在“全国首届小学作文教学论坛”的现场,在王崧舟老师的作文教学课堂,这一个字,被演绎成了一篇篇动人的文章。我有幸亲历了这个演绎的过程。或许,是这诗意的课堂触动了灵性的绽放,脑海里很自然地想到王国维《人间词话》里的“三重境界”,所以,也想用这诗意的境界来表达内心真实的感悟。 一、“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师:请拿出一张准备好的纸,这是一张干净的白纸,清清爽爽,没有一个字。 生:(拿纸等候) 师:请拿出笔,听清楚要求:在这张最干净的纸上,写上你在这个世界上最爱的五个人。也许你最爱的人不止五个人,可要求只能五个人。 生:(开始写) 师:因为是你最爱的人,所以你的字一定是最工整的。你在写的时候,他们的音容笑貌好像就在你的面前。不着急,我们有的是时间。 生:…… 师:最爱的五个人啊,带给我们是快乐,是温馨的,是幸福的,是家。好,现在请你拿起笔,听清楚要求:在我们最爱的人当中,请你划去一位。 生:(沉思、为难) 师:对不起,老师让你难过了。但这个规则,必须划去。请大家再划去一个。 生:…… 师:孩子们,记住,这是规则!生活中,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你非常非常希望永远和他们在一起。可是,在一个雪花飘飘的早晨,或在一个大雨倾盆的黄昏,他们其中的一位真的会离开我们,永远永远不会再回来。孩子们,请拿起笔来,再划去其中一个。 生:(有的哭了) 师:放下笔,深深地吸一口气,在干净的白纸上,还剩下最后的两位,不管他们是谁,他们一定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是这个世界上,你最爱的人,一定是你生命中最难以割舍的人,看着他们,你浮想联翩,你心中浮现过去曾经有过,或不曾有过的感受,你是那样那样需要他们。我知道这非常残忍,可这是规则。必须把这最爱的两个人划去。 生:(趴在桌子上,流泪) …… 《“爱”就一个字》,台湾歌手张信哲几乎把这首歌,唱到了家喻户晓。说六年级的学生也能信口哼来,我绝对相信,可要说这群孩子能将这个挂在嘴边的字,写成一篇篇触及心灵的文章,我表示怀疑。王老师巧妙地将心理测试的内容引进作文课堂,很快地吸引了学生的好奇,看到学生在“有趣的游戏”中轻松而理性地进入了状态,我的怀疑开始动摇。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说“悱愤”状态是启发教学的基础。王老师正是利用了测试中虚拟的失去,一步步将学生送上空无人烟的“高楼”,送进“高处不胜寒”的境地。虽然这对于习惯了被照顾,被保护的独生子女来说,是“残酷”的,但看到孩子们的心情在一次次的“失去”中变得复杂,目光在“望尽天涯路”的“悱愤”中变得凝重。我又不得不从心里赞叹这一精巧的设计。 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片段一 师:请注视干净的纸上的五个你最爱的人的名字,静静地看着他们,你觉得他们还是五个符号吗? 生:不是,我看到了五个活生生的人。

读《听王荣生教授评课》有感

读《听王荣生教授评课》有感 凤冈一小:孙锡辉 前段时间,课题组的同事们推荐了一本与教学有着直接关系的书——《听王荣生教授评课》,在刚听到题目时,还以为此书就是简单的评课议课技能介绍,但刚读了几页内心对此书的看法便有了改变,原来不但有技能的介绍,更有作者对语文课程的清醒认识,或者说是一种理论体系,也有他对整个课程体系的独到见解,其不是夸夸其谈,而是他几十年教学实践的结晶。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要想在这短短的时间里将作者的思想全部吸收那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我没有作者那么丰富的教学实践以及对语文的诸多思考,下面我只将自己认同的一些观点或者说是思路与各位同仁分享。 一、观课评教要从教师的“教”逐渐转移到学生的“学”。平常我们去评价一节课或者我们在上一节课的时候,想得更多的不是学生需要怎么学,需要学什么,而是更多的去思考我要怎么教。“怎么教”指的是“教学方法”,这个我们都理解。“教什么”就是“教学内容”,这里的教学内容不是教学目标,也不是知识点的梳理,而是你为了达到你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上呈现的一步一步的教学内容。王荣生教授阐述的主要观点是要从教学内容角度去观课评教,他说:“教学方法是重要的,然而对教学方法的努力,是为了更有效地实现教学内容,一堂语文课,如果教学内容有问题,那么,老师的教学再精致、再精彩,课堂气氛再热烈,价值都极为有限。相反,如果内容正确,并使学生有效地获取相应的经验,在这样的前提下,课堂组织散漫一些,教学中出现一些弯路插曲,都是常态,无伤大雅。”因此,今后我在进行备课构思的时候就需要将重心进行转移,要花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体,他们需要学生么,需要什么方式方法去进行学习。我想如果能真正做到更多的去关注学生的学,那么教学的效果肯定会好很多,当然这也是作者从教学内容入手观课评教观点的核心体现。 二、一堂好课的标准。王老师将一堂好课的标准分为了三个层面:最低标准、较低标准和较高标准。作为最低层面老师首先要知道自己在教什么,这个层面又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教师对所教内容有自觉的意识,二是所教的是“语文”的内容,三是教学内容相对集中。这是最低层面的要求,这三个方面我觉得最关键的是第二方面,也就是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不能离开语文学科的属性,这是一个关键点,人文性的兼顾我想也应该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我想也就是那句“简简单单教语文”所包含的意思吧!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连自己都不知道某节课、某个教学内容需要交给学生什么,或者说对学生需要学生么都没有弄清楚,就像我们干工作一样,有的人就是在混日子混工资,而有的人却要将工作进行细化,今天要干什么完成什么工作任务,明天要干什么要完成什么工作任务。作为比第一个层面又有所提升的第二个层面,要求教师要确保教学内容的正确性,即:教学内容与听说读写的常态一致及教学内容与学术界认识一致。我认为关于这一点,我认为首先就要确保教的是语文,其次就是保证教的是正确的语文。关于什么是一堂好课,我们先听听两位在中国语文界都很有名气的老师的想法:贾志敏老师认为一堂好课要体现三个原则,即:一是要以学生为本。时间是学生的,空间是学生的,是学生在学习语言,因此,学生理应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为学生服务的,是配角,充分让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语言活动,千万不能互换角色,本末倒置;二是要以训练为主。语言是一种技能。要掌握它,必

读王荣生教授 语文科课程论基础

《语文科课程理论基础》读书心得 近两周读了王荣生教授的博士论文《语文科课程理论基础》感觉收获颇丰。 一、通过语文教学研究归属参照系,树立语文教育研究的框架意识。 分纵横两道归属参照系。 横,是语文教育研究类型。 参照参照陈桂生先生的研究提炼出三种类型:事实性质的研究(是怎么回事)、价值性质研究(应当是什么)、规范性质研究(应当做什么—怎么做)。 从研究者特定的立场又分为:学派立场的研究(“我以为”“我们以为”式的研究)与多元视野的研究(是“他认为”“他们认为”式的研究)两种类型。 学派立场的研究与前三种性质的研究构成交叉关系。也就是说,事实性质的研究、价值性质的研究、规范性质的研究,都可能是学派立场的研究。多元视野的研究属于事实性质研究中比较特殊的一种。 横,是语文研究的层面。人一语文活动层面、人一语文学习的层面、语文科层面(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层面)、语文课程具体形态层面、语文教材具体形态层面、语文教学具体形态层面、语文教育评价层面。 知道自己研究所属类型,就要遵循该类型的研究方法和学术规范。知道自己研究所属层面就应集中于该层面所讨论问题的范围限定而不是在其他层面上蹿下跳,混淆视听。知道自己所在框架中的位置,

就会明白与以前、与别人的研究的关系以及与教学实践的关联。不在单纯而又片面地认为教材就是教什么、语文教学就是教教材,如此以本为本、把教教材选文当做自己教学的全部,将语文教材等同于语文教学,将语文教学等同于语文课程。 二、层叠蕴涵分析框架,主要用于分析语文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框架。 将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某一目标由同一级别的平摊分割两极模式(工具性和人文性),改为两个级别的层叠蕴含模式。 第一个级别,是目标中蕴涵的教育政策、文化意识、课程取向和知识状况(学校语文知识),先于语文课程编制,高于或大于语文科课程论的研究。四种成分并不是截然分离,它们是同一个目标不同角度的观照而己。 第二级别,是语文课程与教学目标中的“显层面”,包含听说读写等知识主要是“程序性”“策略性”的,大致可分解为态度和技能这两个侧面。而“知识”(狭义的陈述性知识)则放入括号内,表明其辅助的地位。 疑惑:王荣生教授在书中多次提到语文知识是"关于语言和言语、

《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精选多篇)精品

【关键字】教案、设计、作文、教案、语文、建议、情况、设想、方法、前提、实效、空间、效益、模式、行动、地方、认识、问题、难点、有效、尽力、自主、主动、充分、平衡、和谐、开拓、提升、统一、发展、提出、发现、了解、研究、措施、阵地、位置、本领、关键、思想、力量、地位、精神、基础、需要、环境、活力、能力、方式、标准、结构、水平、主体、反映、吸引、着眼、提倡、激发、借鉴、把握、逐步、形成、拓展、尊重、满足、引导、指导 《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精选多篇) 本书运用生动的语言文字介绍了于永正,孙双金,王崧舟,赵景瑞,闫学,吉春亚,盛新凤,周益民八位特级教师的教学艺术,书中介绍了他们的教育观点,还列举了生动的案例具体展现了他们教学艺术,让我眼前一亮,豁然开朗,能带给我更多富有实际操作价值的启发。 读此书,仿佛听到了先辈名师的亲切话语,看到了先辈名师的成长足迹。在这本书中,每个老师的教学情志,教学魅力都让我折服。然而让我感受最深,对我启发最大的是于永正老师、孙双金老师、赵景瑞老师的教学艺术就及为师之道。 于永正老师;他把“三尺讲台”变成了“舞台”,把课文中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演化为一种“表演”。让需完善从表演中获取更为直接、更为深刻的知识,他不仅把深奥的知识浅显化,还能把这些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在他的教学案例中,我常常感受到的是他对学生的爱与尊重。正如他所说:“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人’,都是‘上帝赐予我们的一件艺术品。尊重是教育的第一原则,也是‘爱’的表现之一。我尊重每个学生,不仅仅让他们感到我和蔼可亲,更重要的是我理解并尽力满足他们的内在需要,无论是学习上的、心里上的,还是生活上的。”而他的《给女儿的20条贴心建议》对我一个毫无教学经验的老师更是受益菲浅。 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呢?孙双金老师认为,首先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样的课是好课,即好课的标准问题。他把把好看的标准归纳为16个字:“小脸发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小脸发红是指要把学生上得兴奋起来,小眼发光是指把学生智慧的火花点燃起来,小手直举是指把每一个学生都调动起来参与到共同的学习过程中去,小嘴常开是指学生在学校过程中要充分表达的所思、所想、所疑、所问、所感、所叹。而他的课堂教学艺术确实非同一般:引导不着痕迹,轻松但不失深邃,上课如领学生登山,把自己巧妙“藏”起来更让我由衷的崇拜。 语文要学习两方面的本领:一方面是接受的本领;另一方面是表达的本领,说给别人听,写给别人看。口头语言的说和听,书面语言的读和写,赵景瑞老师做得就很巧妙。如赵老师在作文课上设计了这样一个情景:一位小朋友到菜市场买菜,卖菜的阿姨错把两角钱当作一角钱找给了他。归途中他才发现多了一角钱……讲到这里不讲了,问学生:“假如是你发现多找了一角钱,你会怎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