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武县中医院招聘试题及解析
- 格式:docx
- 大小:43.00 KB
- 文档页数:23
成武县中医院招聘试题及解析
说明:本题库收集历年及近期考试真题,全方位的整理归纳备考之用。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的,将其选出并把它的标号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判断生理性应激还是病理性应激的主要依据是()。
A、应激原的理化性质
B、应激原的来源
C、应激原作用的是躯体还是心理
D、应激原对机体的影响程度和导致的结果
【答案】D
【解析】根据应激原对机体影响的程度和导致的结果,可将应激分为生理性应激和病理性应激。生理性应激指应激原不十分强烈,且作用时间较短的应激(如体育竞赛、饥饿、考试等),是机体适应轻度的内外环境变化及社会心理刺激的一种严重防御适应反应,它有利于调动机体潜能又不致对机体产生严重影响。而病理性应激是指应激原强烈且作用较久的应激(如休克、大面积烧伤等),它除仍有一定防御代偿意义之外,将会引起机体的非特异性损伤,甚至导致应激性疾病。故选D。
2、关于味蕾的结构特征,下列除哪项外是正确的()。
A、I型细胞和II型细胞均属于神经元
B、由I型细胞、II型细胞和基细胞组成
C、I型细胞和II型细胞均有味毛
D、I型细胞和II型细胞的基底面均可见与神经末梢形成突起
【答案】A
【解析】味蕾表面有味孔,内部有味细胞,为感觉上皮细胞,其游离面有微绒毛伸入味孔。味蕾深部有基细胞,属未分化细胞,可分化为味细胞。二者不是神经元。
3、溶菌酶作用的底物是()。
A、脂多糖
B、中介体
C、肽聚糖
D、磷壁酸
【答案】C
【解析】溶菌酶作用的底物是肽聚糖。
4、杀灭包括芽孢在内所有微生物的方法称为()。
A、消毒
B、无菌
C、防腐
D、灭菌
【答案】D
【解析】灭菌是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杀灭细菌芽胞、病毒和真菌等在内的全部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故选D。
5、对急性血吸虫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但不能确诊的是()。
A、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B、大便毛蚴孵化
C、直肠黏膜活组织检查
D、免疫学检查
【答案】A
【解析】常见错误“免疫学检查”主要有血吸虫抗体的血清免疫学检查和血吸虫抗原皮试等,其阳性率可80%~90%以上.操作较简便,对急性血吸虫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价值,但不能作确诊,其特异性和诊断意义比嗜酸性粒细胞计数高。均应复习血吸虫病实验室诊断部分。嗜酸性粒细胞升高对于急性血吸虫病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但不能作确诊。
6、一个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叫()。
A、个性
B、人格
C、性格
D、气质
【答案】C
【解析】性格是指一个人在社会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客观现实稳固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性格是个性中鲜明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在所有人的人格结构要素中,性格是最重要的人格心理特征。故选C。
7、关于突触传递的描述,错误的是()。
A、具有延搁效应
B、易疲劳
C、双向性
D、通过递质传递信号
【答案】C
【解析】中枢兴奋传播的特点具有:(1)单向传播:在反射活动中,兴奋经化学性突触传递,只能从突触前末梢传向突触后神经元,称为单向传播;(2)中枢延搁:兴奋在中枢传播时往往需要较长时间;(3)兴奋
的总和:在反射活动中,单根神经纤维的传入冲动一般不能是中枢发出传出效应,需有若干神经纤维的传入冲动同时或几乎同时到达同一中枢,才能产生传出效应。(4)兴奋节律的改变;(5)后发放与反馈;(6)
对内环
8、以下研究方法中属于描述性研究的是()。
A、现况研究
B、横断面研究
C、病例对照研究
D、队列研究
【答案】AB
【解析】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描述性研究、分析性研究、实验性研究。描述性研究可以回答所描述的事件存在于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群、数量多少。描述性研究的基本方法是现况研究。故选AB。
9、结核菌素弱阳性生反应是指()。
A、皮肤硬结直径在10~15mm
B、皮肤硬结直径在5~9mm
C、皮肤硬结直径小于5mm
D、皮试局部发红、无硬结
【答案】B
【解析】结核菌素试验结果判定:阴性:局部硬结平均直径0~4mm;弱阳性(1+):5~9mm;阳性
(2+):10~19mm;强阳性(3+):20mm及以上或无论大小伴局部水疱形成。
10、某幼儿园有200名儿童,近一周内有30名儿童患病,并有相似的症状。这种情况称之为()。
A、散发
B、暴发
C、大流行
D、传染
【答案】B
【解析】暴发是指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出现大量相同病人的现象。如托幼机构的麻疹、手足口、腮腺炎等疾病的暴发。题目中的幼儿园属于集体单位,且短时间(一周)出现很多(30名)症状相似的病人,所以是这种情况为暴发。故选B。
11、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时,肾上腺髓质分泌,全身小动脉收缩属于()。
A、神经-体液调节
B、神经调节
C、自身调节
D、反馈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