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煤矿总工技术手册》第5章

《煤矿总工技术手册》第5章

《煤矿总工技术手册》第5章
《煤矿总工技术手册》第5章

第5章选煤厂环境工程

一、选煤厂噪声防治

1.选煤厂噪声来源及分类

噪声是公认的一种严重的环境污染, 它损害听力、干扰通话、引起烦躁、造成疲劳、降低效率,对人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产生不良影响, 所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选煤厂内的很多设备、溜槽等, 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噪声, 并且影响比较严重, 因此分析选煤厂噪声的来源并进行积极的防治, 对保障劳动者安全和健康, 创造舒适的劳动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主要有:①原煤准备车间的破碎机;②主厂房内的跳汰机;③分级、脱水的各类筛子;④供风用的鼓风机、压风机;⑤脱水用的离心机;⑥真空过滤机所带的真空泵;⑦水泵、渣浆泵;⑧溜槽。表1列出了选煤厂内部分设备噪声声级及频谱特征情况。

表1 选煤厂内部分设备噪声声级及频谱特征

设备名称声级范围/Db(A) 噪声频谱特征

空压机 80~120 宽频带

鼓风机 87~127 宽频带

泵 88~108 宽频带

粉碎筛分 94~113 低频

电动机 84~125 宽频带

跳汰机 110~140 宽频带

通过对主要的高噪声设备的噪声进行了简要的原因分析(见表2)可以看出,选煤厂主要噪声可分为三类: 一是机械振动所产生的噪声;二是大型设备齿轮啮合所产生的噪声;三是供风和用风设备抽、排空气所产生的噪声。

表2主要噪声设备噪声原因分析

噪声源产生原因

跳汰机风阀排气产生噪声

振动筛钢件振动、碰撞以及齿轮啮合产生噪声

过滤机吹风系统产生的排气噪声

真空泵、压风泵及鼓风机机械转动及抽排空气产生噪声

离心机振动、转动及齿轮啮合产生噪声

电磁振动给煤机振动产生噪声

2.噪声指标要求

为了保障劳动者的健康与安全, 各个国家对工作环境中的噪声大小有明确的规定。

虽然各国对噪声的规定稍有不同, 但总的是在每个工作日的8h内平均在85或90dB(A)以下。工人们不能直接暴露于超过法定限制的噪声环境中, 假如噪声级超过这些规定值, 则无防护工人在此种环境中的劳动时间不得超过8h, 噪声级越高, 允许的劳动时间越短。ISO(国际标准化组织)标准要求, 当超过规定的限制后, 噪声级每超过3dB, 在噪声环境中的劳动时间应减半。例如90dB(A)及其以下的噪声级允许劳动8H, 则93dB(A)为4h, 96dB(A)为2h。表3和表4列出了噪声的强弱对人的影响及国家规定的工厂内不同场所噪

声级指标。

表3 噪声大小及对人的影响

噪声/Db 对人的影响

10~30 感到安静舒适

30~50 没有不良影响

50~80 感到烦恼

85~90 听力保护和健康保护的噪声标准

95~115 听觉疲劳, 时间久引起听力损失,

最后导致耳聋

115~140 除听力损伤外, 还会引起头晕、

头痛、耳鸣、心血管等疾病

表4 国家规定工厂内噪声级指标部分

场所类别最高声级指标/dB(A)

会议室35

办公室40

车间办公室45

实验室50

更衣室55

修理车间60

生产区75

压缩机房90

3. 选煤厂噪声的防治

选煤厂生产机械化程度高,设备多而集中。任何一个噪声系统都是由噪声源、传播途径和接受者3 部分组成。因此,从声源上降低噪声是控制噪声污染的根本途径。此外,还可以从传播途径、接受者方面来降低噪声。

3. 1 声源控制

按照声源的不同,噪声可以分为两大类:第1 类是由气流的振动引起的汽动源噪声。第2 类是由固体的撞击、振动摩擦引起的机械振动源噪声。我们控制声源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安装消声器。消声器就是利用声音的吸收、反射等特性达到消声目的的一种装置。但消声器仅对空气声有效,对固体声则无效,因而必须针对声源的性质去选择使用。如在跳汰机分阀上采用“扩展式消声器”,并将其伸出主厂房外;对鼓风机进气口采用了“声流式阻性消声器”,这样一来噪声可降到15~20 dB。

(2) 吸声处理。为防止声源传播,使用各种吸声材料和结构,达到了吸收声能和控制噪声的目的。如在集中控制室墙壁安装吸声板。

(3) 减振、隔振处理。减振是把振动能量转换为热能而

被吸收;隔振是使用橡胶、绕线弹簧、空气垫和橡胶缓冲器等隔振装置,把传下来的振动波通过反射,使其改变方向,向不需要防振的地方传播。对振动设备,如离心机和各种振动筛的减振装置实行定期检查,发现弹簧损坏或橡胶老化应及时进行更换。把这些振动设备的噪声控制在最低点。

3. 2 传播途径控制

声音是通过空气和固体材料等介质进行传播的。因此,可以在传播途径上采用具有吸收性能的材料对噪声进行阻隔、吸收和消除;采用改变方向和设置屏障等措施。如把集控调度室门由正对设备噪声源改向行人楼梯间,并增加隔音墙;在原煤刮板机和斗子提升机头平面增加砖墙等都可以降低噪声,效果非常明显。

3.3 选煤厂噪声防治具体措施

3.3.1 采用低噪先进设备更替高噪传统设备

对于新建选煤厂或对已建选煤厂进行大的改造时,除了考虑工艺的先进性、经济性和安全性外,还应该考虑防噪性。如用大型浮选柱代替浮选机,既节省了空间,也提高了分选效果,同时工作环境也得以改善用精煤压滤机代替传统的圆盘式真空过滤机,在提高效率降低了水分的同时,也随之取消了噪声相当大的真空泵,极大地改善了工作条件。

3.3.2 设备及机器零部件的改造

(1)机器零部件的改造

如果不影响生产,更换使用着的机器和工艺是困难的,但仍应该试图避免和减少机器零部件之间的碰撞和响动,使往复运动的制动更加平缓。在可能的场合以塑料、尼龙或化合物零件来代替金属零件,局部地封闭噪声特别大的零件或工艺过程。

(2)设备的改造

现有的设备无需做复杂的改动即可降低噪声,并可达到新设备的水平, 典型的消声手段有:①在跳汰机排气的阻气阀安装消声器;②在液压系统中更换低噪声油泵;③换用低噪声风机或在室内的风管或通风系统安装消声器;④更换噪声大的压缩空气喷气管;⑤在满足工艺要求的前提下, 尽量减少溜槽倾角和落差;⑥控制皮带传送机的速度, 避免停机和起动时山于传送的材料振动和撞击而发出噪声。

3.3.3 材料的改造

(1)加固被碰撞的平板,或用缓冲板和缓冲材料来减振;

(2)附着耐磨橡胶或塑料套以吸收刚性撞击;

(3)对于运输设备,多选取运输皮带而少用滚轴。

3.3.4 机器的密封

当不可能防止和降低由声源发出的噪声时,则必须将整个机器密封起来,具体措施:

(1)在其外表面采用密封材料;

(2)在其内表面采用吸声材料;

(3)在每个冷却空气出入口安装消声器;

(4)对检查窗进行密封,但需要易于打开。

3.3.5 结构声的衰减

(1)用密闭或独立机身隔绝机器的振动,在稳定的机座上放置机器,并采用弹性垫层,例如橡胶块或钢弹簧;

(2)对于很重的机器不能有效隔绝振动,则放置在与建筑物完全隔绝的特定机座上;

(3)振动与机器面板隔绝,以尽量减少结构声的辐射。

3.3.6 设置隔音室

在选煤厂中, 部分集控室和监视室在主厂房内,为此可采取以下措施来减少噪声:

(1)建造隔音性能好的控制室、监视室和休息室;

(2)选择密封性能好的门窗;

(3)通风口应装有消声器或消声栅板,电缆和管路的接口处应填充适当的密封材料。

3.3.7 改善选煤厂周围环境

厂房周围栽种树木和草皮可以降低噪声,树干对噪声具有散射作用,树叶具有吸声作用,并且也可以降低厂内交通噪声。

二、选煤厂粉尘处理

1.粉尘危害

随着煤质质量下降,筛分、破碎粒度减小,对身体的危害更加严重。选煤厂的筛分、破碎准备车间,干燥车间是粉尘集中的地方,基本上每个生产及运输环节都有粉尘产生,且污染面大,所以,对粉尘的防治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粉尘是影响选矿厂高效安全洁净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它不仅污染环境,对原料本身也是一种损耗,对周围居民及工人的健康极为有害,同时也会加快设备的磨损,并使产品质量下降,当某种粉尘颗粒达到一定浓度时还会引起爆炸。

2.选煤厂粉尘的来源

选煤厂的粉尘从组成来看主要是由煤粉和其它粉状物组成,物料特性属于粘性材料,从存在状态上看可分为干粉尘和湿粉尘,干粉尘一旦破裂后又会造成二次污染。

煤在筛分、破碎、胶带转运点处产生大量煤尘。由于无法对落下的煤尘进行清扫,煤尘二次飞扬严重,从选煤的具体加工工序说,以搬运、破碎、粉碎、筛分及其清理等产生粉尘最多。造成系统污染严重的原因有:来煤含水量低(当煤的含水量低于6%时,煤尘飞扬严重);产尘点没有通风除尘设备,粉尘不能得到有效控制;转载点、栈桥地面和一些卫生死角落煤堆积,产生二次粉尘飞扬;胶带机运行不正常(跑偏、密闭不严)造成胶带落煤严重。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产生煤尘的关键是各转运点落煤产生的大量扬尘,其次是筛子、破碎机本体粉尘外溢及转运点、栈桥地面和一些卫生死角的煤产生二次粉尘飞扬。

3.选煤厂粉尘特点

(1) 生产性粉尘。生产过程中,如果在粉尘作业环境中长时间工作吸入粉尘,就会引起肺部组织纤维化、硬化,丧失呼吸功能,导致肺病甚至尘肺病。粉尘还会引起刺激性疾病、急性中毒或癌症。生产性粉尘在选煤厂主要产生在破碎、粉碎、筛分、配料、混合、搅拌、散粉装卸、输送及除尘等生产过程。

(2) 爆炸性粉尘。爆炸性粉尘在空气中达到一定浓度(爆炸下限浓度) 时,遇到火源会发生爆炸。爆炸性粉尘的危害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与气体爆炸相比,其燃烧速度和爆炸压力均较低,但因其燃烧时间长、产生能量大,所以破坏力和损害程度大; ②爆炸时粒子一边燃烧一边飞散,可使可燃物局部严重炭化,造成人员严重烧伤; ③最初的局部爆炸发生之后,会扬起周围的粉尘,继而引起二次爆炸、三次爆炸,扩大伤害; ④与气体爆炸相比,易造成不完全燃烧,从而使人发生一氧化碳中毒。

4.选煤厂防尘方法

针对选煤厂粉尘的特性一般采用的抑制粉尘扩散的方法有:

4. 1 工艺和物料

选用不产生或少产生粉尘的工艺,采用无危害或危害性较小的物料,是消除、减弱粉尘危害的根本途径。例如,用湿法生产工艺代替干法生产工艺,用密闭风选代替机械筛分等。

4. 2 限制、抑制扬尘和粉尘扩散

(1) 采用密闭措施。采用密闭管道输送、密闭自动称量、密闭设备加工,防止粉尘外逸。不能完全密闭的尘源,在不妨碍操作的条件下,尽可能采用半封闭罩、隔离室等设施来隔绝,

减少粉尘与工作场所空气的接触,将粉尘限制在局部范围内,减弱粉尘扩散。利用条缝吹风口吹出的空气扁射流形成的空气屏幕,能将气幕两侧的空气隔离,防止有害物质由一侧向另一侧扩散。

(2) 用多种方法抑制正压造成的扬尘。通过降低物料落差、适当降低溜槽倾斜度、隔绝气流、减少诱导空气量和设置空间等方法,抑制由于正压造成的扬尘。

(3) 采用增湿、喷热气、高压静电等抑制扬尘。对亲水性、弱粘性的物料和粉尘,应尽量采用增湿喷蒸气等措施,可有效地抑制物料在装卸、运输、破碎、筛分、混合和清扫等过程中粉尘的产生和扩散,厂房喷雾有助于室内漂尘的凝聚、降落。对矿山、机械等作业的振动筛、破碎机、皮带输送机转运点等开放性尘源,均可采用高压静电抑制装置,有效地抑制金属粉尘和煤等非金属粉尘以及电焊烟尘、爆破烟尘等粉尘的扩散。

(4) 在设计中合理布置,为防尘、除尘创造条件。为消除二次尘源、防止二次扬尘,应在设计中合理布置,尽量减少积尘平面。地面、墙壁应平整光滑,墙角呈圆角,便于清扫;使用负压清扫装置,来清除逸散、沉积在地面、墙壁、构件和设备上的粉尘,对炭黑等污染大的粉尘作用及大量散发沉积粉尘的工作场所,则应采用防水地面、墙壁、顶棚、构件和水冲洗的方法,清理积尘。严禁用吹扫方式清扫积尘。

4. 3 通风除尘

4. 3. 1 自然通风除尘

建筑设计时要考虑工艺特点和除尘的需要,利用风压、热压差,合理组织气流,充分利用自然通风改善作业环境。当自然通风不能满足要求时,应设置全面或局部机械通风。

4. 3. 2 全面机械通风

对整个厂房进行通风、换气,把清洁的新鲜空气不断地送入车间,将车间空气中的粉尘浓度稀释并将污染的空气排到室外,使室内空气中粉尘的浓度达到标准规定的最高容许限度以下。全面机械通风一般多用于存在开放性、移动性尘源的工作场所。

4. 3. 3 局部机械通风

对厂房内某些局部部位进行通风、换气,使局部作业环境条件得到改善。

(1) 一般应使清洁、新鲜空气先经过工作地带,再流向有害物质产生部位,最后通过排风口排出,含有害物质的气流不应通过作业人员的呼吸带。

(2) 局部通风、除尘等系统的吸尘罩、风管、除尘器、风机的设计和选用,应科学、经济、合理,使工作环境空气中粉尘浓度达到标准规定的要求。

(3) 除尘器收集的粉尘,应根据工艺条件、粉尘性质、利用价值及粉尘量,采用就地回收、集中回收、湿法处理等方式,将粉尘回收利用或综合利用,并防止二次扬尘。

4.4 消除高度势能差

搬运设备的料斗、防护罩、溜槽等因粉料落差所产生的高度势能差,是产生粉尘外溢飞扬的主要原因,应尽量减少落差,减少溜槽滑槽的倾角,有些密闭室最好造成负压,这样才有利于粉尘的收集。

4.5 其它措施

由于工艺、技术上的原因,通风和除尘设施无法达到卫生标准要求的有尘作业场所,操作人员必须佩带防尘口罩等个体防护用品。

三、选煤厂煤泥水处理

选煤厂煤泥水处理是一个固、液分离和固、液回收的过程。煤泥水处理同选煤厂技术经济指标和环境保护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煤泥水系统中,开始时水中的煤泥量不大,随着生产时间的延长,循环水中煤泥含量逐渐增大。当回收的煤泥量和产品带走的煤泥量等于入选物料中的煤泥量(包括次生煤泥)

时,这一系统达到平衡;当回收的煤泥量不足时,将使某些作业效果变坏,因而不得不从系统中排出“多余”的煤泥水,造成煤泥流失、环境污染。

我国MT/T810-1999《选煤厂洗水闭路循环等级》规定了选煤厂洗水闭路循环的三级标准。

一级:洗水不向厂区外排放,煤泥全部室内机械回收。

二级:洗水不向厂区外排放,煤泥全部厂区机械回收。

三级:外排水符合环保要求,煤泥全部厂区回收。

1. 煤泥水体系的主要性质及测定

1.1 煤泥水浓度

煤泥水的浓度是湿法选煤过程中表示煤泥和水混合物中煤泥和水(固体和液体)数量比

值的一个重要参数。选煤各工艺环节的入料或产品均为不同比例的固体和液体的混合物。煤泥水处理的许多作业,如脱水、浓缩、澄清等就本质上说就是改变入料或产品的浓度(在某些情况下浓度就是产品的水分)。在湿法选煤过程中,大多数环节都要掌握浓度的变化,作为控制和调整参数的依据。而对某些环行而言,浓度更是必须严格控制和掌握的最终指标,在选煤厂设计时,浓度也是工艺选择、设备选型、流程计算和管道校核的依据。

煤泥水的浓度作为煤泥和水混合物中煤泥和水数量比值的重要参数,和其他悬浮液浓度一样有两种表示方法:一种是单位体积悬浮液中固体体积与液体体积之比,称为体积浓度或体积稠度;另一种是单位体积悬浮液中间体质量与悬浮液质量或水的质量比值,称为质量浓度或质量稠度。从理论上说,煤泥水的浓度用体积表示比用质量表示更准确些,但测定不方便,为计算和测定的方便,通常采用质量表示法。

煤泥水处理过程中,煤泥水的浓度可用不同的指标表示。常用的计算公式如下。

(1)液固比。常用符号R 表示,是煤泥水中液体质量W 为固体质量T 的倍数。

R=W/T

(2)固体质量分数。常用符号C 表示,为煤泥水中固体质量占煤泥水质量的百分数。

即:

C=T/Q=T/(T+W)

(3)固体体积(容积)分数。常用符号λ表示,为煤泥水中固体体积与煤泥水体积之比(以小数表示)。

即:

式中:δ——固体密度,t/m3.。

(4)矿浆中固体含量。常用符号G 表示,为1L 煤泥水中所含固体质量,单位为g/l。

即:

1.2 煤泥水粘度

流体在运动时,在流体内部两流体层的接触面1会产生内摩擦力,阻止流体层间的相对运动,流体具有的这一性质称为粘性或粘度,这种内摩擦力也称为粘性阻力,它是内于流体分子问内聚力所致。

煤泥水是由煤泥颗粒和水组成的混合液体,煤泥的含量、粒度组成、性质等方面羌别较大,所以严格地说是非均质液体,不同的煤泥水由于煤泥性质的差异,友现在粘度土也有较大的羌别。在均质的流体中加入固体颗粒,如煤泥,其重要的影响是使非均质混合液的粘度

增加,且在很多情况下形成一种非牛顿流体,仅仅在固体含量很低时其性质才与牛顿流体相似,可用牛顿定律说明其流变特件。

如上所述,含有煤泥颗粒的煤泥水是—个二相流混合体系,是一种特殊的非牛顿流体。目前表示煤泥水性质时最多采用的指标是表示煤泥水中固体浓度的“固体含量g,但这是不充分的,因为在同样固体含量的条件厂煤泥水体系的粘度随煤泥的性质和粒度组成的变化将会产生很大的变化。因此在评定煤泥木粘度时不仅应考虑“固体含量”,更应考虑颗粒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因而“粘度”这个指标用十煤泥水时只是相对的。如果说胶体介质的粘度是由分散相的含量决定的,那么对煤泥水悬浮体系来说,煤泥水的粘度还取决于煤泥粒度不均匀性所引起的相互作用力的变化。颗粒介质问的相互作用以及介质性质的形成过程十分复杂,至今尚未彻底研究清楚。

考虑到非牛顿流体的复杂性及煤泥水粘度影响的相对性,为明确表达嫁煤泥木一类的粕分散体系的悬浮液粘度特性,有的学者建议采用一个专用术语“有效粘度”。各种不同煤泥水的有效粘度实际上是一个相对纯净水的“相对粘度”,可通过测量净水和煤泥水分别从粘度计l流出的时间根据下式计算得出:

煤泥水粘度增大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劝颗叛所致,尤其是易泥化的矸石、矿物质等泥化解离出的各种粘土类颗粒在煤泥中积聚所致。

在实验室研究和煤泥水处理的生产实践中,通常应考虑煤泥水粘度随温度的少化,因为这种变化有时对细粒级煤泥的沉淀影响较大。此外,溶有盐类的工业用水的粘度随盐含量升高稍有升高,但对煤泥水影响不是太大。

煤泥水粘度升高最主要的影响是造成颗粒在煤泥水中沉淀速度降低,细颗粒尤其如此;其次是造成煤泥和细粒产品的过滤、脱水等作业效果变坏以及各种产品的污染程度加大。

目前的选煤方法中重力选煤仍占主导,重力分选的原理就是根据不同密度、不同粒度和不同形状的颗粒在洗水(煤泥水)中的沉降速度不同而分成不同产品。对于作为分选介质的煤泥水来说,粘度的增加会使各粒级的沉降速度变慢,干扰沉降加剧,分选效率也随之降低,对细粒来说这种影响更为明显,有效分选下限加大,精煤产品灰分升高,尾煤产品灰分降低等。

对于需要浓缩、澄清的煤泥水,固液分离主要就是依靠各种粒度颗粒在水中的沉降。煤泥水粘度增大将导致各种粒度煤泥的沉降减慢,细粒级沉降甚至停止,影响了固液分离过程,降低了设备能力和分离效果。

对于需要进行各种机械脱水(如离心沉降过滤、真空过滤、压滤等)的产品,煤泥水粘度的增加将会使脱水效率降低,脱水减慢,脱水后颗粒表面附着水分增加。如果煤泥水中含有较多泥化的细泥质颗粒,它们会附着在颗粒表面或颗粒缝隙令,造成脱水产品的污染程度加大。

总之,对煤泥水粘度影响较大的几个因素分别是:煤泥的固体含量b煤泥的粒度组成和煤泥的灰分。为验证这几个因素对煤泥水粘度及分选效果的影响,有人采用不同密度组成、不同灰分的煤泥配成不向浓度的煤泥水,分别研究其粘度、沉降速度、分选效果等。所用的煤泥特性如表1—1所列。

表1—1 煤泥的特性

由上述粒度组成的煤泥在介质温度为20o C时制备的不同浓度煤泥水的有效粘度特性如

图1—1所示。

图1-1 煤泥水粘度、固体含量(g/L) 及粒度之间关系

1—10g/L;2—25g/L;3—50g/L;4—75g/L;5—100g/L;6—150g/L;7—200 g/L

图1-1表明,当煤泥粘度在35μm以下时粘度剧增;当煤泥的粒度增大时,煤泥水粘度实际并不增高,当煤泥水固体含量<50g/L时,未发现粘度剧增的情况。

1.3 煤泥水的化学性质及影响

煤泥水的化学性质主要包括煤泥水中溶解物的组成、酸碱度、矿化度、总盐量、硬度等,它们对煤泥的分选和煤泥水絮凝沉降有不同的影响。这些影响总的来说十分复杂,影响过程和机理至今还不很清楚。

(1)煤泥水中的溶解物及影响

煤泥水中的溶解物种类繁多,各厂均不相同,主要取决于原煤的性质及水质。此外,煤泥水的流程和管理方面造成的煤在水中的停留时间、煤泥水温度等均会影响溶解物的数量和种类。另外,也有一部分是由于生产过程中所添加的各种无机、有机药剂所致。表1—2列出国内几家选煤厂用水中的主要无机离子的化学组成。

表1-2 部分选煤厂用水及矿井水的化学组成

(2)煤泥水的酸、碱度及影响

煤泥水的酸、碱度是控制浮选及煤泥水处理过程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影响煤泥的表面性质,从而直接影响分选、絮凝过程和各种药剂的作用。

一般的规律是pH值对矿物颗粒或煤泥表面的电性有极大影响:当pH>颗粒零电点时,矿物或煤泥表面荷负电;当pH<颗粒零电点时,矿物或煤泥表面荷正电。而矿物或煤泥表面的电性对浮选药剂、团絮药剂、絮凝药剂的表面吸附起重要作用,也对细泥在其表而的覆盖有重要影响。通常煤在等电点时浮选活性最大,pH=4—8时浮选活性较好.pH<4时不佳,所以各种煤在中性条件下浮选效果最好,药剂量也较稳定。

煤泥水的酸、碱度主要取决于生产过程添加水的酸、碱度,其次是生产过程中添加的各种药剂。其中有的药剂本身是强碱或强酸物质,还有的是药剂解离出不同数量的H+或oH-。酸、碱度除了直接对煤泥水处理产生以上影响外,还会导致设备的腐蚀以及对外排出引起环境污染。此外,还会对原煤中某些组分的溶解以及矿化度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3)煤泥水的矿化度(合盐量)、硬度及影响

矿化度的定义有几种说法,一是“矿化度是水中所含元机矿物成分的总最,矿化度是水化学成分测定的重要指标,用于评价水中的总含盐量”;另一种是“盐类是水中溶解性固体的一部分,一般均以离子形式存在于水中,水中各阴阳离子含量的总和称矿化度(含盐量),常以g/L或mg/L。表示”;还有的定义为“矿化度是地下水中各种元素的离子、分子和化合物的总含量,是蒸干的残渣”。从以上几种说法可见,矿化度通常是表示溶解在水中的固体总量,又称为含盐量。在天然水中,矿化度一般代表无污染水体中主要阴阳离子;对受污染的水体,矿化度还包括各种无机盐类和矿物元素。

硬度通常表示水中能生成水垢的钙镁离子的总含量,目前硬度单位普遍采用mgN/L表示,也有采用CaO、CaCO3、或德国硬度表示。

选煤厂的煤泥水中通常都含有一定数量的可溶性盐类,这些无机盐类常以离子形式出现,常见有Na+、K+、ca2+、Mg2+、Fe2+、HCO3-、c1-、NO3-、SO42-、SIO2-、A13+“等。其中ca2+和Mg2+以及Na+和K+离子对浮选、絮凝、沉降影响最大。

许多厂内于洗水硬度不足,为加强絮凝和沉降效果,往往在煤泥水澄清作业加入一定数量的无机电解质凝聚剂(如明矾、硫酸铝等),就是为增加煤泥水中的正离子,人为地增加一点水的“硬度”,大量正离子能吸附到荷负电煤泥表面,降低其电荷量,减少相互间斥力,降低其稳定性,从而更容易兼并、絮凝利沉降。

对煤泥水澄清而言,含盐比不含盐更易澄清。对一般煤泥水,含盐量在2g/L特别有效;而对浮选尾煤水,在6g/L时最有效,故有人主张选煤厂循环水含盐量应保持在3—6g/L的动态平衡中。

根据煤泥水的硬度不同,煤泥水的絮凝、沉降过程已形成几种不同模式:

(1)硬度大:不加凝聚剂、絮凝剂,自然出清水;

(2)硬度较小:需加凝聚剂或者絮凝剂;

(3)硬度小、杂质多:需加凝聚剂和絮凝剂。

现许多人主张在(2)和(3)中尽量加凝聚剂,不加絮凝剂,尽量多用凝聚剂(足量用药),少加絮凝剂(亏量用药),其目的也就在于提高硬度,提高矿化度。

1.4 煤泥水的沉降特性

煤泥水处理的—个重要内容是煤泥水的分级、浓缩和澄清作业,而它们主要的工艺和方法都是依据煤泥水中煤泥重力自然沉降来实现的,只是它们的重力自然沉降性质不同。所以,对这些重力自然沉降式的分级、浓缩利澄清设备要根据工艺的要求和征满足工艺条件下的煤泥水沉降特性对其进行设计和计算。对于粗粒级,浓度较小时,可采用有关公式来计算其自由沉降速度或干扰沉降速度,从而确定其沉降性质。但对煤泥水中的大部分颗粒,由于粒度

细、浓度高,相互影响大,用计算方法得出的沉降速度和实际相差较大。如果采用计算值作为工艺计算和设备选型的依据,将会和实际相差很大。为此,对于煤泥水处理中煤泥水的分级、浓缩和澄清作业设备的计算和选型多是根据各自的煤泥水样所进行的沉降试验得出的沉降特性的有关参数选定的.这样能够满足现场实际要求。

另外,由于原煤性质、煤泥特性、水质、工艺等不同,各厂煤泥水性质可能相差很大,沉降特性可能相差许多倍。如前所述有的不加任何药剂浓缩机溢流可出清水,有的加许多药剂仍无济于事。沉降特性的巨大差异使其不能像有的作业那样可按统一标淮选取,只能根据各厂实际沉降性质来选定指标。

造成煤泥水沉降特性差别的因素很多且很复杂。如上述的原料方面、水质方面、上艺和管理方面等等。因此,煤泥水沉降特性综合反映了各影响沉降的因素之间相互影响和最终效应,各厂在性质上千差万别的煤泥水最终反映的沉降特性有可能接近。因此,煤泥水的沉降特性也综合反映了煤泥水处理的难易程度。可以说,沉降特性较好的煤泥水相对较好处理。

煤泥水的沉降特性研究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测定煤泥水不加药剂的自然沉降性质,用此性质来进行煤泥水分级、浓缩作业的计算,因为往往在这些作业中根据工艺要求是不能添加药剂的;二是测定煤泥水添加药剂(絮凝剂)后的絮凝沉降特性,用此特性来进行煤泥水澄清、浓缩作业的计算,而这些作业往往是需要添加絮凝剂,以达到加速沉降的目的。此外,根据絮凝沉降试验还可得出特定条件的煤泥水所需的最佳絮凝剂种类、耗量及添加方式等,以达到最优化目的。总之,煤泥水沉降特性的测定对为选煤厂设计、改造和生产提供依据。

1.5 煤泥的矿物组成及影响

(1) 煤泥的矿物组成

煤泥的矿物组成是指煤泥中无机矿物的种类和数量分布。如同煤泥的粒度组成和密度组成一样,煤泥又是一个以多种无机物杂质和有机质煤颗粒组成的混合体。煤的矿物组成往往很复杂,这是由于煤本身矿物组成就很复杂所致,通常随煤的种类、产地、煤层分布、采选方法等而变化.一般资料上很少见到煤泥的矿相分析。一般来说,煤中矿物质程度不同地在煤泥中均有分布,表1—3列出了煤中的矿物组成或分布。

表1—3 煤中的矿物组成

煤中矿物质的来源和分布特性影响煤泥的矿物组成,通常将煤中的矿物质外为以下三类。

(1)原生矿物质

原生矿物质即结构矿物质,是成煤植物本身所含的矿物,主要是碱金属或碱土金属盐类,含量在1%一2%之间,对煤泥或煤泥水处理影响不是很大,且机械方法也无法分离。

(2)次生矿物质

次生矿物质是成煤过程中由外界混入煤层中的高岭土、黄铁矿、方解石、石英、长石、云母等矿物,它们通常在煤中的嵌布状态为煤层中的矿物夹层、包裹体、细粒分布在煤基质

中的浸染状和充填于煤裂隙中充填矿物。嵌布状态对矿物质在煤泥中分布有很大影响。

(3)外来矿物质

指开采过程中混入的顶、底板或夹矸,主要是碳酸盐、硅酸盐类。

次生和外采矿物质在开采、运输、分选过程中因破碎、碰撞、泥化等均会进入煤泥中。另外煤中矿物成分本身很复杂,且含量变化很大,从百分之几到万分之几十不等。这都决定了煤泥中矿物组分的复杂和多变,使得煤泥中矿物组成的分析、测定更加出难。

2.水力分级

2.1 水力分级原理

水力分级是煤泥在水流中按其沉降速度的差别分成不同粒级的过程。水力分级可以是独立作业,也可以是辅助作业或准备作业。在选煤过程中,水力分级常作为浮选前的准备作业,去除入料中的粗煤泥。有时也作为辅助作业,从煤泥水中回收粗煤泥。选煤厂粗煤泥分级时,分级粒度一般为0.3-0.5mm。

水力分级是在水平、垂直或旋转水流中进行的。煤泥在煤泥水中的沉降速度应按干扰沉降速度公式计算。

煤粒在水中的自由沉降速度按斯托克斯公式求得:

(2-1)

式中:νo———煤粒在水中的自由沉降速度,cm/s;

d———煤粒的粒度,mm;

x———煤粒的形状系数,一般取0.7;

δ———煤粒的密度,g/cm3;

Δ———水的密度,1g/cm3。

煤粒在煤泥水中的干扰沉降速度按下式计算:

(2-2)

式中:νo———煤粒在水中的自由沉降速度,cm/s;

νST———煤粒在煤泥水中的干扰沉降速度,cm/s;

n———实验指数,一般取n=5~6;

λ———给料煤泥水的固体容积分数(以小数表示)。

由式(2-1)和式(2-2)可知,煤泥在煤泥水中下沉的快慢取决于颗粒的密度、粒度和煤泥水的浓度。因为沉降速度和煤粒直径的平方成正比,所以煤泥的沉降速度主要取决于颗粒的尺寸。粒度大,下沉速度快;粒度小,下沉速度慢。

选煤厂煤泥水力分级大多是采用煤泥水流过宽阔的池面,在缓慢的水平水流中使粗煤泥沉降下来,细煤泥随水溢出。分级粒度的大小取决于煤泥在煤泥水中的下沉速度和煤泥水水平流速度。当沉淀面积一定时,给入的煤泥水量越多,水流速度越快,分级粒度就越粗。当给入的煤泥水量一定时,沉淀面积越大,水流速度越慢,分级粒度就越细。生产过程中分级粒度受沉淀面积和煤泥水量的影响最大。

2.2 水力分级设施(设备)

(1)角锥沉淀池

角锥沉淀池是用钢筋混凝土建造的上为方形、下为角锥形的池子(见图2-1)。常在池子中间加上一段隔板,用于改变水流方向,以利煤泥沉淀。从池子一侧给入煤泥水,另一侧

流出溢流水。在角锥的底部接有排放沉淀物的管子,这段管子上还接着清水管或压缩空气管,当管子堵塞时用以疏通。为了让沉淀物顺利沉淀到锥底,锥体要有很大的坡度(65o)。池子的长度视建筑的跨度而定,一般在5-7m之间。池子的数目根据所处理的煤泥水量决定,可以串联使用,也可以并联使用。串联使用时,入料端底流较粗,溢流端底流较细。

(2)水力旋流器

水力旋流器是利用离心力加速煤泥沉淀过程的煤泥分级装置。

1)旋流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旋流器的构造很简单,如图2-2所示。上部为圆柱体,下部为圆锥体。在圆柱体的中央插有溢流管,在圆锥体的底部开有排料口,进料管与圆柱体相切连结。

煤泥水在一定压力下经进料管沿切线方向进入旋流器,在圆形筒壁的限制下作旋转运动。水流一方面旋转,一方面向下和中心移动,一般情况下旋流器的中心有一空气柱。移向旋流器中心的水流经溢流管排出,称为溢流;沿旋流器壁向下运动的水流经排料口排出,称为底流。

旋流器内任一点水流的运动可以分解为切向、经向和轴向3个相互垂直的方向。水流中颗粒在切向和轴向的运动速度可以认为等于该处的水流速度(重力忽略不计),即随水流一同运动。

在径向:如果颗粒受到的离心力大于水流的曳力,它就沿径向向旋流器壁运动进入底流;如果曳力大于离心力,颗粒进入溢流。粗颗粒所受的离心力比细颗粒大,所以粗颗粒被抛向器壁,并逐渐向下流动由底流口排出;细颗粒随向心水流经溢流管排出。对于某一确定的颗粒,受到的离心力和曳力取决于水流的切向流速和径向流速,即给料压力和给料量。

水力旋流器由于构造简单,便于制造,处理量大,没有运动部件,所以获得广泛使用(水力旋流器的处理能力和技术规格见表3-1和表2-2。其主要缺点是动力消耗较大,高压给料时磨损严重。此外,操作较复杂,影响因素较多,所以不如重力分级设备工作稳定。

图2-1 角锥沉淀池图2-2 水力旋流器构造及工作原理图

2)旋流器的操作调整

影响水力旋流器工作效果的因素主要有结构参数和操作参数。

经验表明,旋流器主要结构参数(圆柱直径和圆锥锥角、溢流管直径及插入深度、给料口和底流口直径等)之间要符合一定比例,工艺效果才好,而且用于分级的旋流器直径越大,分级粒度越大,分级精度越差。另外,制造工艺也有影响,如内表面的光滑程度。

操作参数包括给料压力、粒度组成、给料浓度及溢流和底流的排放方式。

给料压力是影响旋流器处理能力的重要参数,并在较小程度上影响分级粒度。提高给料压力,煤泥水流速增大,分级效果可以得到改善,底流浓度也会提高,但底流口磨损大,动力消耗大。旋流器的入料压力通常取0.05~0.3MPa。

给料粒度组成和给料浓度对分级效率和产物浓度有重要影响。分级粒度愈细,给料浓度应愈低。给料浓度一般应控制在25%以下,低浓度能获得较好的分级效果。处理微细原料时应采用较高给料压力或多台小直径旋流器并联工作。

正常工作的旋流器,底流呈伞状旋转排出,在旋流器轴线有一个中心空气柱。空气柱在向上流动的同时带动内层煤泥水向溢流管排出,有利于提高分级效率。如果底流口开得过小,底流呈柱状甚至间断排出,破坏了空气柱的正常形状,旋流器内液流不正常,这时将会有大量粗粒进入溢流,分级精度显著降低。因此,旋流器的给料压力、给料量和给料浓度应力求稳定。

旋流器在使用过程中易被磨损,应及时更换磨损部件。

(3)斗子捞坑

捞坑是用混凝土或砖石建成的角锥形(或圆锥形)池子。池子甲(有的在池子外)装有脱水斗式提升机,如图! " ! 所示。将含有未精煤或粗煤泥的煤泥水注入坑中,下沉的精煤或粗煤泥被斗式提升机提出水面,带有细粒煤泥的煤泥水由坑边溢出。通常捞坑上部为5-7m 的方形,锥壁斜度约60o左右,池底为2-3.5m矩形。

图2-3 斗子捞坑

1—溢流管;2—稳流套筒;3—入料管;4—支架;

5—脱水斗式提升机;6—溢流槽;7—爬梯;8—事故放水管;9—检修孔

2.3 水力分级设备的工作指标和影响因素

(1)处理能力

斗子捞坑和角锥沉淀池单位面积的处理能力可从表2-3 经验数据中选取。

所需沉淀面积:

式中:F———所需的沉淀面积,m2;

K———不均衡系数,取1.25;

Q———进入设备的干煤泥量,t/h;

W———进入设备的水量,m3/h;

δ———煤泥的密度,t/m3;

q———单位面积的处理能力,m3/(m2/h)。

表2-3 煤泥分级设备单位面积处理能力

(2)工艺效果的评定

我国煤炭行业标准MT/ T738-1997《选煤厂水力分级设备工艺效果评定方法》规定,评定指标共三项:分级效率、平均分配误差和通过粒度。适用于斗子捞坑、角锥沉淀池、倾斜板沉淀槽、水力旋流器等设备(设施)。

(a) 分级效率

分级效率按式(2-4)计算:

式中:η———分级效率,%;

E c———粗粒物正配效率,%;

E f———细粒物正配效率,%;

r u———底流产物产率,%;

u c———底流产物中粗粒物含量(占本级),%;

F c,r———计算入料中粗粒物含量,%;

F f,r———计算入料中细粒物含量,%;

u f———底流产物中细粒物含量(占本级),%。

(2)平均分配误差

平均分配误差按式(2-5)计算:

———平均分配误差;

式中:PE

m

PE

———上分配误差;

n

———下分配误差;

PE

L

S

———分配曲线上对应于分配率为75%的粒度值;

75

S

———分配粒度,即分配曲线上对应于分配率为50%的粒度值;

p

S

———分配曲线上对应于分配率为25%的粒度值。

25

是用以检查分级作业的实际分级粒度。其确定方法是以溢流物中95%的

通过粒度d

95

量通过标准筛孔的大小来表示,单位为mm。

(3)影响因素

捞坑和角锥池的工作指标除与入料量有关外,还与以下因素有关。

(1)入料方式(图2-4 所示)

图2-4 斗子捞坑入料方式图

在单位面积处理量相同的情况下,设有缓冲套筒的中间入料、四周溢流(图2-4c)的捞

坑,因延长了煤泥的流线,稳定了沉淀区的水流,从而提高了煤泥的分级效果,煤粒正好沉积在斗子里,能及时捞出,避免其在捞坑中淤积;一边入料、三边溢流(图2-4b)的捞坑,使煤粒沉积在入料端,不能被斗子及时捞出,另外部分溢流短路,降低了分级效率;一边入料、一边溢流(图2-4a)的捞坑,避免了溢流短路,改善了分级效果。

(a)排料方式。角锥沉淀池需设专职人员排放底流,而且各池连续排放,人工操作麻烦。往往排放不及时造成溢流跑粗,排放过多又会降低分级粒度,因此角锥池的分级粒度不易控制。

(b)内壁光滑程度。精煤斗子捞坑处理能力大的原因是粗煤泥与末精煤颗粒混合沉降,很容易沿捞坑壁下滑,被斗勺及时排出,不像角锥池和煤泥捞坑那样容易沿池壁“挂腊”,影响沉淀物及时排放。一些选煤厂在角锥池和捞坑内壁铺设瓷砖,四角做成圆弧状,加快沉淀物下滑速度,提高了分级效率。

(c)溢流堰平整情况。溢流周边不平或部分堆积煤泥,会使局部沉淀面积水流不通而成为死区,以致减少了分级设备的工作面积,降低了分级效率。所以溢流堰应修平,并经常清理淤泥。

2.4 水力分级设备工艺效果评定指标及方法

水力分级设备和筛分设备分组不同之处在于筛分是用筛孔大小来控制分级粒度的.而水力分级是通过调整煤泥水在沉淀设备小的停留时间来控制分级粒度的。它和筛分分级效率一样,向时考虑产物中合格粒度的含量和非合格粒度的含量。如将煤泥水分成底流利溢流两个产品,则底流中大于分组料度和溢流中小于分级粒度的粒度为合格粒度,而底流中小于分级粒度和溢流中大于分级粒度的粒度称为混杂的非合格粒度。

根据原煤炭部指导性技术文件MT/Z 5—79规定,采用分级效率作为评定水力分级设备工艺效果的综合指标,并以通过粒度为辅助评定指标。

(1)分级效率按下式计算:

式中:ηf一分级效率,有效数字取到小数点后一位,%

α——入料中小于规定粒度含量,%

β一—溢流中小于规定粒度含量,%

θ——底流中小于规定粒度含量,%

上式也叫汉考克公式,它是英国学者汉考克在1918年首先提出的。在我国—般称总效率公式,该公式的主要优点是能综合反映分级作业的全过程,符合评定工作的目的性、精确性、单一性、对比性和简便性等原则。

分级作业的目的,是按一定粒度界限即规定粒度,从溢流中回收细粒物料,从底流中回收粗粒物料。二者分离越彻底越好,但实际上两产物中粗细粒相互混杂是不可避免的。效率公式反映了上述的混杂状况,符合评定作业的目的性。此外该公式具有单值性,故在评定过程中,从溢流和从底流计算两个分离效率中任何一个都可以代表整个作业分离的全过程。另外,汉考克效率公式能够比较令人满意地表示产品数量和质量指标,指标变化范围也比较适当。该公式对选煤厂任意两组分的分离设备均能适应,所需原始数据均可通过对各分级作业的测定得到。

)作辅助坪定指标:用以检查分组作业的实际分级粒度,它以溢流中(2)通过粒度(d

95

95%固体物数量通过的标准套筛筛孔的大小来表示。

3 浓缩澄清

3.1 工作原理

浓缩澄清是将煤泥水分离成澄清水和稠煤浆的过程。

图3-1 表示在连续生产的浓缩机中的浓缩过程。需浓缩的煤泥水送入圆筒形容器中央的自由沉降区B,下面是过渡区C,再下是压缩区D,底层为耙子运动的锥形表面区E。在B 区上面是澄清区A,澄清水流入环形槽中,作为溢流(循环水)排出。

对于一定的入料,浓缩机溢流的澄清度和底流的浓度与它在浓缩机中停留的时间有关。显然,入料停留的时间越长,溢流越清,底流越浓。

选煤厂的浓缩作业兼具煤泥浓缩和洗水澄清两种作用,以得到稠煤浆,回收煤泥,澄清水循环使用。当然,随着浓缩设备在工艺流程中的位置不同,在操作控制上有所差别。如:尾煤及原煤煤泥水的浓缩,其溢流作循环水,底流去过滤或压滤,要求溢流浓度愈低愈好,底流浓度愈高愈好;而对底流去浮选的煤泥浓缩,则要求溢流的浓度愈低愈好,底流的浓度符合浮选入料要求即可。在一般工作条件下,浓缩机入料中煤泥粒度应小于0.5mm,溢流中煤泥粒度应小于0.05-0.1mm。

3.2 浓缩澄清设施(设备)

(1) 耙式浓缩机

耙式浓缩机是选煤厂广泛使用的澄清浓缩设备。它由一个上为圆筒形、下为圆锥形(坡度一般为6o-9o)的池子和一个将沉淀物收集到底流口的运输耙组成。

除小型浓缩机池体用铁板焊制外,一般都用钢筋混凝土建造。小型浓缩机为中央传动,大型为周边传动。图3-2是周边齿条传动的耙式浓缩机。支架4 固定在钢筋混凝土支柱2上,耙架1 的一端与支架固定,另一端与传动架6相连接,并通过传动机构上的辊轮7 支承在轨道8上,轨道和齿条9 装在池体的边缘上。电动机5 经减速装置使传动齿轮10 沿齿条绕池体回转,从而带动耙架做圆周运动。物料由进料槽3通过支架流入浓缩池,在向周边流动的过程中,煤泥逐渐下沉。稠煤浆聚集在池底,用砂泵从底流口排出,作为浓缩产物。池面的澄清水自溢流槽11 流走,作为循环水。

耙式浓缩机还有周边辊轮传动的,其结构与周边齿条传动式相似。不过这种浓缩机没有齿条,电动机直接带动辊轮在轨道上运行使耙架转动,齿条传动不会打滑,所以比辊轮传动工作可靠。为了防止耙架阻力增大时发生事故,通常使用热继电器保护电动机。

近来有些耙式浓缩机把铁辊轮改为橡胶辊轮,直接放在混凝土池体边缘上滚动,取消了轨道,橡胶轮与混凝土之间不易打滑,工作可靠。表3-1为耙式浓缩机的技术规格。

图3-2 周边传动耙式浓缩机

表3-1 耙式浓缩机技术特征

注:NG—周边辊轮传动浓缩机;

NT—周边齿条传动浓缩机。

(2) 高效浓缩机

高效浓缩机与普通耙式浓缩机的主要区别在于入料方式不同。普通浓缩机入料方式是煤泥水从池中心直接给入,由于水流速度很大,煤泥不能充分沉淀,部分沉淀的煤泥层会受到液流的冲击而遭到破坏。

高效浓缩机入料方式是煤泥水直接给到浓缩机布料筒液面下一定深处,当煤泥水由布料筒流出时,成辐射状水平流,流速变缓,有助于煤泥颗粒沉降,提高了沉降效果。另外,煤泥水由布料筒底部流出,缩短了煤泥沉降至池底的距离,增加了煤泥上浮进入溢流的阻力,从而使大部分煤泥进入池底。在相同的条件下,高效浓缩机的处理能力比普通浓缩机的处理能力约提高3 倍。

GXN-18高效浓缩机用于浮选尾煤水的浓缩、澄清,其结构示意图如图3-3 所示。煤泥水经消泡器消泡后进入静态混合器,与絮凝剂充分混合均匀形成絮凝状态,由中心给料筒减速给入浓缩池的下部,经折射板沿水平缓缓向四周扩散。絮凝后的煤泥在水中形成大而密实的絮团,快速、短距离沉降并形成连续而又稳定致密的絮团过滤层,未絮凝的颗粒在随水流上升过程中受到絮团过滤层的阻滞作用,最终随絮团层的沉降进入浓缩机下部的压缩区,因而形成高效浓缩机的澄清区和压缩区,达到煤泥水絮凝浓缩与澄清的目的。表3-2为其技术特征。

图3-3 GXN-18高效浓缩机结构示意图

1—桥架;2—溢流堰;3—耙子;4—漏斗;5—传动装置;6—提耙机构;7—主轴组件;

8—中心给料筒;9-—静态混合器;10—给药箱;11—消泡器

(3) 沉淀塔

沉淀塔像一个大型漏斗(图3-4 )),直径10-12m,用钢筋混凝土建造,单独设在厂房外面。沉淀塔高约25m 左右,溢流水与选煤机之间保持10m 左右落差。

表3-2 型高效浓缩机技术特征

图3-4 沉淀塔示意图

煤泥水给到沉淀塔的中央,水向周边流,煤泥向下沉。下沉的煤泥顺锥壁滑向锥底,经闸门排出,去浮选或脱水。溢流经溢流槽流走,作循环水。沉淀塔的优点是不需专人看管,不用动力,但其建筑费用较高,而且尺寸不能过大。一般用于中、小型选煤厂。

(4)深锥浓缩机

深锥浓缩机为上部圆筒形、下部圆锥形的机体。顾名思义,其锥体较深。深锥浓缩机的工作原理如图3-5所示,在添加絮凝剂的条件下,浮选尾煤送入下部带锥形分配口的入料筒。煤泥水中的大部分水在浓缩机圆筒部分的澄清区内流向周边溢出,小部分在絮团沉降区内形成小涡流。在机体的圆锥部分即压缩区内,沉淀物在重力作用下进行压缩,由底流口放出或用泵抽出。深锥浓缩机直径6-10m,圆筒部分高6-7m,圆锥部分高7-8m。

图3-5 深锥浓缩机的工作原理图

深锥浓缩机锥体较深,沉淀物在锥体底部承受大的重力压缩作用,使底流的固体含量很高。根据尾煤特性和底流排料量的不同,底流固体含量在200-800g/l 之间。如对絮凝后的沉淀物施加轻微搅拌,其压缩程度会更高,所以有的深锥浓缩机在锥体部分装有搅拌装置,以利于沉淀物继续脱水。

(5)煤泥沉淀池

目前,多数选煤厂尚不能将煤泥全部在厂内回收,有一部分煤泥水要送到室外煤泥沉淀池作最后沉淀,以回收煤泥或浮选尾煤,有时也把煤泥沉淀池作为事故排放池。

煤泥沉淀池是矩形的池子,用块石或砖和水泥建造。长宽尺寸根据需要和地形而定,深度多为2-4m。煤泥沉淀池是间歇工作的,可并联或串联使用。它分3 个阶段循环作业:(a)工作阶段。煤泥水连续从池首进入,从池尾排出。水中煤泥借重力作用不断沉降堆积,先在池子前端堆积,待煤泥堆到与水面大致相平,就渐渐由池首向池尾推移。

到达设计预定的距离L1(图3-6)时,工作阶段结束,停止进水。

(b)静止沉淀阶段。池内工作区的水在本阶段先静止沉淀12h 以上,水中细粒煤泥沉淀后,池子上部的清水由排水井徐徐排出。

(c)清理煤泥阶段。借助煤泥清理设备(有时用人力),将池中煤泥全部挖运到煤泥堆放场,进一步晾干,以便装车外运。

图3-6 煤泥沉淀池示意图

以上是单个池子或几个池子并联工作的情况。在串联工作的沉淀池,煤泥堆满到距池首L1时,继续进水进行预沉,而澄清水引入另一个已挖完煤泥的池中再进行沉淀。

煤泥池的合理使用和正确管理很重要,挖掘不及时或水沟堵塞会造成煤泥水大量流失。为了合理使用煤泥池,可根据池子数目及工作、沉淀和清理等项作业所需要的时间,把池子分成几个组,订出循环作业表。表3-3所示为4 个煤泥池循环作业图表。

第八章 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青少年期的年龄范围是()。 初中阶段是个体身体发育的鼎盛时期及()时期。 个体出生后,身体发育的两个高峰期分别是()。 人身高增长的第二个高峰期出现在()。 女童体重增长的第二高峰期大约在()。 脑的发展有两个加速期,一个在5-6岁,另一个在()。 女孩月经初潮的年龄一般在()岁。 男性首次遗精的时间也有个别差异,一般发生于()岁。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青少年正处于()。 ()以形式逻辑思维为主,辩证逻辑思维开始发展起来。 初中生思维最主要的特点是()。 下列有关初中生思维发展特点的描述,错误的是()。 在高中阶段()思维处于优势。 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指()儿童。 ()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 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飞跃表现为()。 ()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 青春期自我认识的兴趣首先表现在()。 埃里克森认为青少年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 埃里克森认为,青少年期的心理社会危机是()。 埃里克森认为,青少年期人格发展的主要任务是获得()。 埃里克森认为,()的心理社会危机是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玛西亚认为,青少年的同一性发展可以分为()种类型。 ()根据青少年探索和投入的程度对个体同一性的发展状态进行了评定,分别把个体归入了同一性的四种状态。 个体既没有探索(即个体还没有探求有意义的选择),也没有自我投入。其所处的同一性发展状态是()。

正经历同一性危机,但尚未做出个人选择的青少年所处的同一性发展状态是()。 青少年经历同一性危机后作出了个人的选择是指()。 青少年作出了自我投入,但是没有进行探索,人生选择常常由权威性的父母做出。其所处的同一性发展状态是()。 ()岁左右是建立同一性的关键时期。 以下哪一选项不属于初中生情绪特点的描述()。 将青少年从家庭独立的过程称为“心理上的断乳”的学者是()。 少年期心理与行为最突出的特点是()。 青春期少年的心理活动往往处于矛盾状态,其心理水平呈现()。 青春期少年对一切都不愿顺从,不愿听取父母、教师及其他成人的意见,常处于一种与成人相抵触的情绪状态中。这说明青春期少年心理上存在()特点。第一反抗期发生的时间大约是()。 第二反抗期发生在()。 第二反抗期的反抗主要指向()。 第二反抗期的反抗主要是针对()内容的。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初中生反抗心理原因的是()。 科尔伯格认为,青春期的道德判断主要以()阶段为主。 ()认为,青春期的道德判断主要以天真的利己主义和“好孩子”的定向为主。 青春期男女同学之间关系的变化模式为()。 青少年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表现为()。 持久地渴望或难以控制或减少玩电子游戏,为了满足强烈的玩电子游戏的冲动而放弃重要的社会角色和其他有意义的社会活动,停止电子游戏活动后则会出现生理和心理的不良反应。这属于()。 青少年犯罪在整个刑事案犯中占的比例越来越大,青少年犯罪年增长率超过()。 二、多项选择题 青春期生理发育的三大巨变包括()。

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第七章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本章提示 本章是关于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及相关理论的内容介绍,是发展心理学内容板块又一出题重点,考生首先要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有个宏观的了解,如青少年心理发展分那几个阶段,分哪几方面,各个阶段主要发展的内容有哪些基本的特征,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等等,在此基础上还要掌握相关的重要概念及理论,同时还要与儿童心理发展对比起来复习,形成知识脉络,便于理解和记忆。 第一节青少年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一)概述 青少年期一般指11、12岁至17、18岁,相当于中学阶段的中学生,中学阶段又分为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约从11、12岁开始到17、18岁结束,历时6年左右的时间。 初中阶段又称为少年期。从11、12岁到14、15岁,这三年时间是个体身体发展的一个加速期。初中生身体的各个方面都在迅速发育并逐渐达到成熟,其心理的各个方面虽然也在发展,但相对生理发育速度来说则相对平稳,由此而造成初中生身心发展的种种特殊矛盾和表现,使他们面临一系列的心理危机。 高中阶段又称青年初期。从14、15岁到17、18岁,高中生经过前几个阶段的连续发展,在生理发育上已达成熟,在智力发展上也已接近成人水平,在个性及其他心理品质上表现出更加丰富和稳定的特征。 (二)一般特点 总的来说青少年期的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主要表现为过渡性、闭锁性、社会性、动荡性。 ?过渡性,青少年期是一个从幼稚的童年期向成熟的成人期的过渡时期,在这过程中,有半幼稚,半成熟的特点,也有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的矛盾特点。 ?闭锁性,内心世界逐步复杂,从开放转向闭锁,开始谨慎地表露自己的内心活动。 ?社会性,比起儿童来说,青少年期的心理带有较大的社会性,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更多的依赖于生理的成熟和家庭、环境的影响,而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及其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则更多地取决于社会和政治环境的影响。 ?动荡性,青少年思想敏感,叛逆,容易走极端,打架、斗殴等不良品行容易出现在这一阶段。 这些一般特点具体说来可以从青少年的思维发展、个性发展、社会性发展及情绪发展上体现出来。 首先,思维的发展,初中生思维最主要的特点是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及形式逻辑思维的出现,能用假设、逻辑推理及逻辑法则解决问题;高中生阶段形式逻辑迅速发展,个体各种思维能力已经接近成人,尤其是辩证逻辑思维能力已占优势地位。 其次,个性发展,青少年时期是自我发展的飞跃时期,个体自我意识高涨,到了高中阶段,自我意识呈现独立、成分分化等特点,关注自己个性,有较强的自尊心和道德意识。 再次,社会性发展,初中生进入青春期后再度进入“自我中心”,同时产生了学多心理上的不安和焦躁,交友范围缩小,同时,由于独立意识的增强,与老师、父母等成人关系矛盾加大。

青少年心理发展阶段及特点

第一篇青少年心理发展阶段及特点 人的发展是指人类身心的生长和变化就好比一条蜿蜒的长河,时而激起奔腾的波涛,时而静静地流逝。人的发展也会有起有伏,有激流勇进,有平静流淌;循环往复,循规变化。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有必要去了解自身的发展,只有了解了自身发展的特点及其规律,才能健康成长。心理的发展,就是我们人格的发展,只有健康的人格发展,才能塑造出健康的自我成长。 在这一章,我们将引用心理学家艾里克森对一生心理发展的阶段划分,为大家介绍各个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发展任务。 第一节各心理发展阶段及特点 一、婴儿期(0—1) :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 这个阶段的婴儿最为孤弱,因而对成人的依赖性最大,如果护理者能以慈爱的方式来满足婴儿的需要,他们就会形成基本的信任感。如果他们的母亲拒绝他们的需要来满足他们的需要,婴儿就会形成不信任感。 婴儿出生后会有种种的生理需求,要吃、要抱、要有人逗他说话,当他的这些需求获得了满足,就会对周围的人,尤其是照料他最多的母亲产生一种信任感,感到世界是可靠的,人是可靠的。如果得不到满足,得不到成人应有的照料,婴儿一涉世就会对人和世界产生一种不信任感和不安全感。这一阶段要求培养婴儿的信任感,并不等于说不能有不信任感,而是说信任感要超过不信任感。 如果这一阶段发展的危机成功地得到解决,就会形成希望的美德,相反失败就会形成惧怕。 二、儿童期(1—3) :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 在这个阶段中。儿童迅速形成许许多多的技能。父母必须按照社会所能接受的方向,履行控制儿童行为的精心任务,而又不能伤害儿童的自我控制感和自主性。换言之,父母必须具有理智的忍耐精神,但仍然必须坚定地保证儿童的社会许可行为的发展。如果父母过分溺爱和不公正地使用体罚,儿童就会感到疑虑而体验到羞怯。 父母鼓励、允许儿童做力所能及的行为,如吃饭、走路,儿童可以发展自主性;如果父母对幼儿尿床或尿裤子批评过多,就会使儿童产生羞耻感。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试题答案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1.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对教育有何启示? 心理发展阶段是指按一定的标准将个体心理的发展划分为几个以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有着质的差异的确定时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既有相对稳定性,又有一定程度的可变性。 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 1)针对稳定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要有不同的要求和措施。要求不能过高或过低,措施不能成人化和模式化。 2)针对可变性:教育不应消极适应年龄特征,应积极创造条件,走在发展的前面,以促进年龄特征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向更高层次发展。 2.分析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的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的研究成果,会为哲学和心理科学的一般原理提供实际的材料和丰富的例证。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研究的各项成果,将为相关学科提供各种有用的材料。 2.实践意义: 一方面,可以为初、高中教师提供根据青少年心理活动规律组织教学、开展课内活动的理论依据,提高教育、教学工作效率。另一方面,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知识为教师提高自身修养,培养高尚的师德,改进教学方法提供帮助。 3.根据青少年心理发展理论分析:“揠苗助长”的做法为什么是错误的? 青少年心理发展既有相对稳定性,又有一定程度的可变性。 稳定性表现: 1)一定年龄阶段的大多数儿童总是处于一定的发展水平上,表现基本相似的心理特点。心理发展的水平同年龄之间的对应关系;心理的发展有一个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的趋势。 2)发展阶段的进程顺序和发展速度是相对不变的,不能超越也不能颠倒。 可变性的表现: 发展阶段出现的年龄可因特殊的条件提前或延迟。(发展速度有变化)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要求我们的教育必须循序渐进地促进青少年的发展,不能“揠苗助长”,否则,欲速则不达。 4.试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分析,在品德教育中,为什么应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榜样?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道德行为是通过学习获得的,而且可以改变。他用模仿学习、抗拒诱惑等实验研究儿童品德的形成,指出决定儿童道德行为的因素是环境、社会文化关系、客观条件、榜样与强化作用等,认为通过奖励儿童的适当行为,有利于良好道德行为的发展,还认为通过榜样的影响可以抗拒外界的多种诱惑。 理论的启示: 这一理论观点和研究成果,为我们认识和训练道德行为提供有益的启示。在品德教育中,教育者应注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可供学习和借鉴的榜样,引导学生学习和保持榜样行为,并为学生创造再现榜样行为的机会,对好的行为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对错误的行为则给予批评和教育。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心得体会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心得 体会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学习心得体会 听了这个课以后收获是什么 对你教育的启示 听了这个课之后你的问题是什么参考文献 时间匆匆,不知不觉《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这门课程已经接近尾声了。回想起这门课,应算是本学期的一道美丽的彩虹,它又是那么的短暂,但短暂中也会有瞬间的美丽,学习《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也是对我们的一次升华,就正说老师所说学习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改变自己和教育孩子。对这次的学习,我受益匪浅。 一、学习收获 (一)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通过本学期的课程,学习了众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如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等。在学习中收获比较大的为: 1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将人的一生分为八个阶段:信任对不信任;自主对羞怯;主动对内疚;勤奋对自卑;统合对混乱;亲密对孤独;繁殖对停滞;整合对失望。在发展的每个阶段都存在有发展危机,危机的成功解决就会产生相应的自我品质,并对以后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否则,就会造成发展障碍,一个阶段的危机没有解决好,会影响以后的发展。 自我统一性是人格发展的核心内容,贯穿人的一生,然而这个问题在青春期出现了危机。青少年的对自我的觉醒,以及及身体发展导致青少年急切想要认识自己。在这个过程中他人评价会对起产生重要影响。青少年会急切想要了解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印象,面对着自我与客我的冲突。生理、心理和社会压力共同导致了青少年的自我统一性危机。在人生的阶段有重要他人,而老师在学生的人生的阶段中,特别是在青春期统合对混乱中会对学生的心理发展造成重要的影响。 在皮亚杰看来,智力发展是一个主体的自我建构过程,即认知图式的进化过程。建构有两个基本含义:第一,认识建构既是一种发现,又是一种发明,建

青少年儿童心理发展心得体会5篇

青少年儿童心理发展心得体会5篇 青少年儿童心理发展心得体会(一) 心理健康教育在现代社会的教育中越来越重要。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成功与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一环,下面就我在心理教育方面的几点心得: 一、抓认识提高,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社会日新月异的急速发展和变革,各种不良思潮和矛盾使在校青少年学生受到了极大 的影响。由于青少年学生正值成长发展过程中,缺乏科学的辨别能力和社会实践经验,加上小学生的独立意识较差,所以小学生很少易发生心理行为偏差。近年来,小学生 常出现妒忌、自卑、孤僻等不健康心理行为,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存在心 理偏差,是由于在学习和生活中碰到问题和困难时,缺乏解决矛盾,应对挫折和处理 危机的能力。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对此不能置之不理,不能只注重分数而不管学生是否具有健康的 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我们要培养的是人才而不是废才,更不是害群之马,因此,我们 全校上下形成共识:要下足功夫,正视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学生的健康发展,健全他们 的人格,为21世纪培养合格的人才。 二、抓学科渗透,扎实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是学校进行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不仅是科学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学 生心理发展的过程。我们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开设上好心理健康课的同时,要求教师 在各科备课时注意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因素。思品课,抓好心理疏导的教育;语文课,以教材中大量的优秀文形象,从这些人物身上体会和感悟良好的心理素质;数学课 中研究重点是观察、注意、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英语课则要求创设宽松、和谐的课 堂气氛,增强学生学习信心,使之敢于表现自我,增强学生群体交往意识,发展能力 和个性;音乐、美术等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给人以美的熏陶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有关的知识,可以使学生处处都感受到真、善、美的教育,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且作为教育的主体,教师不仅在知识上影响着学生,而且 教师的人格也会在教学的师生互动过程中起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就构成了心理健康教 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抓课题研究,从细处着手抓好心理健康教育。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3单元第5章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第3节吸收作用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3单元第5章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第3节吸收作 用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 2、识别绿色植物吸收水分的结构基础——根毛; 3、描述根尖的组织结构,说明根尖四个分区的结构特点及其基本功能。 二、能力目标 1、练习使用显微镜对根尖纵切永久装片进行观察; 2、通过绘制根吸收水分的概念图,明确根吸收水分的结构特点。 三、情感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小麦幼根、幼根根尖纵切的观察理解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教学重点】 绿色植物吸收水分的结构基础——根毛及根尖的组织结构 使用显微镜对根尖纵切永久装片进行观察 【教学难点】 使用显微镜对根尖纵切永久装片 进行观察 【教学方法】 学生实验观察与教师讲授结合 【教学媒体】 自制多媒体PPT课件等 【教学准备】 提前准备和培养小麦幼根、拍摄 小麦幼根显微观察照片、根尖模型、 制作教学用ppt。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置意 图 技术应 用 创设情境 播放生活在荒漠中的拟态植 物“石生花”的视频,引发学生兴 趣和思考。 观看视频,并感受水分对于 绿色植物生存、繁殖的重要性。并思考水分如何到达植物体 内? 引发兴 趣 播放视频资源 温故知新 出示绿色植物图片,引导学生 回顾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并思考进行吸收作用的主要器官。 回顾已学的植物体的结构 层次部分的知识,说出根是植物 吸收水分的主要器官。 回顾已 学知识 图片展 示 新课讲解 通过回顾叶适于进行光合作 用的形态和结构,引导学生思考根完成吸收作用的结构。 思考 通过已 知尝试 解答新 问题 实践操作 【活动1】根的结构推测:引导学生思考“植物如何能够扩大根对水 分吸收的面积?”,在黑板上画出根的一部分。 【活动2】观察小麦的幼根:指导学生使用放大镜对小麦幼根进行观察,重点观察根毛的结构。 出示根毛数据的表格 依据推测,尝试在根的结构 上继续画出适于吸收水分的结 构。 观察小麦的根尖,注意根尖 的范围,并尝试对根尖分区 通过根毛数据地分析,得出a 、 根毛数量多,表面积大的利于水 分吸收的特点。 通过对 结构的 猜测和 对植物 根尖的 观察探 究根的 结构。 板书绘 图、实验材料根尖、幼根纵切永久切片、显微图片。

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一般特征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年龄特点 从儿童发展到成人,其心理发展大致可分为六个年龄阶段。除了乳儿期与婴儿期外,从3岁至6-7岁为幼儿期,6-7岁至11-12岁为儿童期,11-12岁至14-15岁为少年期,14-15岁至17-18岁为青年初期。按学习阶段来分,幼儿期是学前教育阶段,儿童期是小学阶段,少年期是初中阶段、青年初期是高中阶段,各个阶段的年龄心理特征,不仅有量的差别,而且有质的区别。人是有个性差异的,所以即使同一年龄阶段的学生,其年龄心理特征也不可能是完全一样的。但就其每个年龄阶段心理特征的最基本方面而言,应该是大致相似的,作为教育来说,必须掌握这些特征的个别性与一般性,典型性与多样性。 国外一些心理学者把儿童的年龄心理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运动反应阶段,第二阶段是知觉行动阶段,第三阶段为个性社会化阶段,第四阶段为初级智力行为阶段。小学阶段儿童的年龄心理特征,往往是让别人承认自己,希望在集体中占有一定的地位。接着是性成熟的少年期(即初中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个性发展不平衡,出现明显的心理矛盾,表现出爱和恨、自信和怀疑、尊重和轻蔑的感情,同时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的能力有了发展,理想在其行为中产生了明显的效力。此后是青年初期(即高中阶段),这个阶段的心理发展可以说只是机能的变化,巩固和完善少年时期已形成的心理特征。高中生已处于独立生活的前奏,也是考虑自身前途的关键时刻。因此在他们面前,有作出自决的必要性。这时他们已把生活道路的选择作为自己的头等大事,因此择业(包括升学中对专业的选择)成为高中生心理活动的中心。他们已有了属于他们自己的独立立场,并从这一立场出发对社会、政治、生活都具有初步的观点,他们已能从社会需要和自我需要出发来确定自己学习的目标、任务。 这里特别要指出中学生尤其是高中学生,处于身体成熟的阶段,也是性成熟的完成阶段。但性成熟并不意味着人的社会成熟。所谓青春期,是从纯生理成熟向社会成熟的过渡。社会成熟的主要内容是参与"成年人"的活动,掌握社会的一般规范与准则,一般地说,一个人的社会成熟(与此相应的是心理成熟)是比较迟的,因为要受到必要的相对完整的教育需要较多的时间,还要看这种教育与社会联系的程度和对学生在各方面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的激发程度。 青少年各个阶段的心理特征都具有其相对的稳定性和可变性,而且各个阶段的发展顺序先后不能颠倒和超越。但由于教育在各人身上所起的作用程度不一,所以各人在心理发展的速度上,彼此可能会出现差异,甚至是很大的差异。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资料为网络流传经典笔记,并非勤思考研辅导的内部讲义。如果需要详细的资料,和完整的解答,以及在复习中遇到了什么困难,可以咨询我们在线的各专业在线老师!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1)少年时期:少年时期是从11,12岁到14,15岁这三四年的时间,这一时期是个体生理发展的又一显著的加速时期,个体身体的各个方面都迅速发育并逐渐达到成熟,但是心理发展的速度却远远赶不上其生理的发展,这就造成少年在身心发展上的种种矛盾和特殊表现,使其面临一些心理危机,这阶段的儿童是半幼稚,半成熟,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复杂的时期; 2)青年期:这一阶段是14,15岁到18,19岁这段时间,这段时期的主要特征是,个体在生理和心理都已基本成熟,当此阶段结束的时候,个体已都满18岁,可以获得公民资格,开始考虑如何选择未来的学业和生活道路;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 人的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是密切联系的,在人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里,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的速度是相互协调的,因而使个体的身心能处于一种平衡、和谐的状态。但初中阶段是人类个体生命全程中的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初中生的生理发育十分迅速,在2至3年内就能完成身体各方面的生长发育任务并达到成熟水平。但其心理发展的速度则相对缓慢,心理水平尚处于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时期,这样,初中生的身心就处在一种非平衡状态,引起种种心理发展上的矛盾。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初中生在生理上出现了急

第八章 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第八章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11、12岁~14、15岁是青春期、少年期 14、15岁~17、18岁是青年早期 第一节青少年身心的发展 一、青少年身体发展的一般特点 青春期是个体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 青春期生理发育的三大巨变: (1)身体外形的变化 (2)体内机能的增强 (3)性的发育和成熟 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一)生理变化对心理活动的冲击 (二)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幼稚感的矛盾 青春期心理冲突和矛盾的特点: 1、反抗性与依赖性 2、闭锁性与开放性 3、勇敢与怯懦 4、高傲与自卑 5、否定童年与眷恋童年 第二节青少年思维的发展 一、青少年思维的基本特征 初中生思维活动的基本特点是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优势地位,但有时思维中的具体形象思维成分还起作用。 高中二年级时,经验型向理论型的转化初步完成,标志着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趋向成熟。 形式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的发展和成熟,是青少年思维发展和成熟的重要标志。 二、青少年逻辑思维的发展 (一)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特点 抽象逻辑思维的特点: 1、通过假设进行思维 2、预计性 3、形式化 4、自我意识和监控能力的明显化 初中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特点是其运用假设能力上有所体现。初中生已具有建立假设即检验假设的能力。 整个青少年期,个体的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发展并进入成熟期。其标志是,从初中二年级到高中二年级的几年内,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初步完成从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的转化。 (二)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特点 1、概念的发展 初中二年级是掌握字词概念的转折点。 初高中分类能力的四级水平: 一级水平--不能正确分类,不能说明分类依据 二级水平--能正确分类,无法说明分类依据 三级水平--能正确分类,无法从本质上说明分类依据,或仅从外部特征或功用特点说明分类依据四级水平--能正确分类,从本质上说明分类依据 初中生对有关概念的分类处于第三级水平向第四级水平过渡中,高中生多处于第四级水平。 2、推理能力的发展 从初中一年级开始,青少年就开始具备各种逻辑推理能力。 归纳推理能力高于演绎推理能力。 (三)辩证逻辑思维的发展特点 辩证逻辑思维是个体抽象思维发展的高级形式,这种思维形式在高中阶段迅速发展并开始占优势地位。 高中生在实践与学习中,逐渐认识到一般和特殊、归纳和演绎、理论和实践的对立统一的关系,并逐步发展以全面的、运动变化的、统一的观点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都是高中生辩证逻辑思维发展的标志。 初中三年级学生的辩证逻辑思维处于迅速发展阶段,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期。 三、青少年思维监控的发展 定义:为了保证达到预期的目的,在思维过程中将思维个体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定向、控制、调节的能力。 思维监控的发展是青少年思维发展的一个显著的特点,也是思维发展趋于成熟的一个标志。

笔记 第八章 青少年心理发展

第八章青少年心理发展 青少年期(adolescence)的界定 “青少年”一词来源于拉丁文Adolescenre , 指的是个体从童年向成年发展的过渡时期。 目前, 国际上比较流行的是把青少年年龄定为从11、12岁到18、19岁。又可划分为:①少年期:十一二岁至十四五岁(初中阶段);②青年初期:十四五岁至十七八岁(高中阶段)。 关于青少年期的观点 亚里士多德:暴躁、易发脾气、易于为冲动所驱而失去控制。 霍尔(1904):人生中“疾风怒涛”的时期,身体蕴藏极大能量、情绪不稳、易激动、烦躁不安,对外界及自身易产生怀疑、不信任感。 勒温:由儿童“心理场”向成人“心理场”的过渡 是儿童和成人之间的“边缘人”。 林崇德:从幼稚期向成熟期的过渡。包括身体/生理、社会生活和心理等各方面的过渡。 第一节青少年期的生理发展 一、青少年的身体发育 (一)外形的变化 1、身高和体重 ◆青少年期最初的外部标志是身高和体重的迅速增加,这被称为生长加速期。一般而言,女孩在10岁以后就会发生这种变化,而男孩在大约12岁半时才开始,女孩到达青少年期的年龄一般早于男孩2年。 2 、身体的比例 到了青少年期,首先是他们的手、腿和足的成长,然后是其他没有发育完全的部分的发育。这种发育模式表现为青少年早期身体比例失调——长长的腿、很大的脚和手。 身体比例也开始出现巨大的性别差异,这是由性激素对骨骼的作用所导致的。男孩的肩部比臀部增宽的比重要大,而女孩的臀部增宽的比重比肩部和腰部要大。当然,男孩的体格最终会比女孩大得多,而且,他们的腿比身体的其他部分都要长。

3 、第二性征的出现 第一性征的变化包括生殖器官(女性的卵巢、子宫和阴道;男性的阴茎、阴囊和睾丸)的变化。另一些与性生理成熟有关的变化,属于第二性征方面。在男性身上,表现为喉结突出、嗓音低沉,唇部出现胡须等;在女性身上,则表现为声音细润、乳房隆起、骨盆变大、皮下脂肪较多等。这些变化在身体外部可以看到,并且是性成熟的另外一些标志。 (二)体内机能的增强 1 、心脏机能的增强 ?心脏增大,心室壁的肌肉增厚。 ?心率、脉搏减缓(70~80/分钟),每次心搏所排出的血量增多。 2 、肺的发育 ?12岁时肺重量为出生时的10倍,肺小叶结构完善,肺泡容量增大,肺活量迅速增长。 3 、大脑的发育 ?脑重:10岁时脑重为成人的95%,12岁时已接近成人水平。 ?大脑皮质沟回组合完善,神经纤维完成髓鞘化。兴奋和抑制渐趋平衡。(三)性的发育与成熟 1、性激素的变化 男孩的睾丸释放出大量的雄性激素睾丸素,导致了肌肉的增长,躯体及面部毛发的生长和其他的男性性特征的出现。 女孩的卵巢释放的雌激素促进了乳房、子宫和阴道的成熟,使身体表现出女性化的特征,脂肪积累。 2 、性器官的发育 在青少年期以前,儿童的性器官发育缓慢,但到了青春期,男女青少年的性器官迅速发育。 3 、性机能的成熟 女孩月经初潮的年龄多在10-16岁之间。 男孩首次遗精一般发生在12-18岁之间。 发育的加速现象 由于新世代种种自然与社会历史的原因而促进个体身体发育与性成熟的现象。

青少年心理发展状况

青少年的心理状态与发展 青少年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正处在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的急剧变化以及人生观和世界观逐渐形成的重要时期,各种矛盾时有发生。这些矛盾既为青少年心理的发展提供机遇,也为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提供了挑战。家庭、学校和社会在青少年的成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承担着正确引导青少年成长的责任。 一、青少年的定义 从时间上一般把青少年期界定为十一二岁至十七八岁,也叫青春期,它正是生理、心里和社会发展的第二高峰时期,是从儿童向成人过度,并不断走向成熟的时期。 二、心理发展的特点 (一)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半成熟之间的矛盾 身体的急速成长,使他们从心理上产生自己已经发育成熟的体验,这就是成人感。具有了成人感,认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就属于成人水平,应该被社会、环境和周围成个平等相待;便要求与成人相应的社会地位,渴望社会、学校和家长给予他们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由于心理发展速度的相对缓慢,心理水平尚处于从幼稚的童年向成熟发展的过渡阶段,实际上青少年的认知能力、思维方式、社会经验等都处于半成熟状态,于是就出现了自己认为的心理发展水平与现实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即成人感与半成熟状态的矛盾。这是发展中的矛盾,是人生的矛盾冲突,这是青春发育期的少年儿童不能回避的最基本的矛盾。 (二)心理断乳与精神信赖之间的矛盾 成人感使他们的独立意识强烈起来,他们要求在精神生活方面摆脱成人,特别是父母的羁绊,而有自己独立自主的决定权;事实上,在面对许多复杂的矛盾和困惑时,他们依然希望得到成人在精神上的理解、支持和保护。 (三)心理闭锁性与开放性之间的矛盾 青少年出现心理的闭锁性,使他们往往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封闭起来,不向外袒露,主要是不向成人袒露,这是因为成人感和独立意识所致。另外的原因是这时的青少年认为成人不理解他们,而对成人产生不满和不信任,又增加其闭锁性的程度。但是,与此同时,青少年的诸多苦恼又使他们备感孤独和寂寞,很希望与他人交流、沟通,并得到理解。这种开放胸怀的愿望促使他们很愿意向同龄朋

发展心理学专升本知识汇总:第八章 中学生心理的发展

第八章中学生心理的发展 中学阶段是指个体11、12岁-17、18岁的时期。该阶段又分为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其中,初中阶段从11、12岁到14、15岁,又称为青春期、少年期,是个体身体发展的一个加速期;高中阶段从14、15岁到17、18岁,又称青年初期,在生理发育上已达成熟,在智力发展上已接近成人水平。 一、初中生的心理发展 1、初中生生理发育的变化 ①身高:个体身高的增长有两个高峰,第一个高峰在1岁(婴儿期)左右;第二个生长高峰在初中阶段(青春期)。 ②大脑:个体在4—20岁之间,存在两个脑发展的加速期,第一个发生在5至6岁(幼儿期末)之间,第二个发生在13岁左右(青春期)。 2、青春期身心发展变化的相关理论 ⑴生物观: ①卢梭,认为青少年期情感性和反叛性的增强及冲突的增多都是青少年期发生的生物学变化的自然结果。 ②霍尔,认为青少年正处在一个“疾风怒涛”、充满了内部和外部冲突的时期,只有在经历了各种的冲突与更替之后,才最终复演成为人类文明中充满“个性感”的一员。 ③霍林沃斯,将青少年期摆脱依赖,要求在家庭中获得平等与独立地位,称为“心理断乳期”。心理断乳是相对于生理断乳而言,是在心理上割断对父母的依赖关系。 ④斯普兰格,将青春期比作个体的“第二次诞生”,认为到了青少年期儿童时期的安定、均衡状态即刻或逐渐地产生混乱现象,并导致自我意识的全部内容朝向新结构的再改编。 心理性断乳:指子代在发育成长中要求摆脱父母的监护而形成独立人格的过程。 ⑤弗洛伊德,认为青春期是个体发展的新阶段,本能性驱力苏醒并转向身体的生殖区域,这促成了他们的心理冲突和不可预测的可变的行为。 ⑵环境观:强调社会条件和文化背景对个体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美国人类学家米德,通过对太平洋萨摩亚岛的土著居民的观察研究,认为民族文化对塑造人格与行为模式具有决定作用。 ⑶折中的观点:认为青少年期是生物学力量和社会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3、青少年性意识的发展及青春期教育 ⑴青少年性意识的表现和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疏远期。从儿童末期开始到少年中期结束。男女生均对异性表现出明显的疏远、对立迹象。 第二阶段:爱慕期。从少年初期或中期到青年中、后期。接触异性的愿望明朗化。具体表现为:相互显示,喜欢在异性面前表现自己,女生注意打扮,男生有意显示自己的风度和才能;感情隐蔽,交流表达方式十分含蓄。实际上喜欢某个异性,但在同学面前却装出漠不关心的样子。 第三阶段:恋爱期。从青年初期的中后阶段开始。 ⑵青春期教育的内容:主要指青春期性教育,包括:性生理教育;性心理教育;性道德教育。 4、早熟、晚熟对青少年男女发展的影响 ⑴早熟: ①对男生的影响:异性交往方面,与正常成熟的同龄女生在生理发育和心理体验上更为相似;同伴关系方面,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色,具有更为积极的社会态度;社会能力方面,有较强的领导才能和工作能力。 ②对女生的影响:更有可能遇到适应困难,难以找到与之有相同经验的同伴进行交流,进而分担自己的困惑或焦虑。受欢迎程度在一般以下,往往缺乏自信,心理压力较大。 ⑵晚熟: ①对男生的影响:处境较早熟不利,外表显得幼小,不成熟,被当成孩子的时间更长,不利于同伴交往尤其与同龄女生的交往。一般认为其不具领导才能,因而较少让他们承担领导者角色,自我评价也受到严重损害。 ②对女生的影响:对女生没有不利影响,甚至出境还有一定的优势。与正常成熟的男生一同进入青春发育期,他们具有较为相同的生理和心理体验,为正常异性交往提供了共同的心理基础。虽然她们看到自己与早熟和正常成熟女生的差异,可能会怀疑自己是否有什么不足之处,但当她们开始发育时,这些问题就不复存在了。 5、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 ⑴生理变化对心理活动的冲击: ①生理变化使他们产生成人感; ②性成熟使他们对异性产生了好奇和兴趣。 ⑵心理上成人感与幼稚性的矛盾: ①反抗性与依赖性; ②闭锁性与开放性; ③勇敢和怯懦; ④高傲和自卑; ⑤否定童年又眷恋童年。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讲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讲练习题 一、概念解释 1.青春期:青春期(puberty)主要是一个生物学术语,反映的是个体在青少年时期生理的变化。主要指从个体第二性征出现到生育功能发育成熟的这一阶段。青春期发育存在性别差异,女生的青春期大约是在11-14岁,男生的青春期大约是在12-15岁。 2.青少年:青少年在英文中是“adolescence”,其含义是“成长为成年人”(grow up intoadulthood)。青少年期是人生发展的过渡期,是指11-20年龄段或11-22年龄段。青少年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青少年早期(11-14岁),初中阶段,即少年期阶段;青少年中期(15-18岁),高中阶段,即青年初期。青少年晚期(19-22岁),大学阶段,即青年中期。 3.发展:发展是个体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过程中连续的和系统性的变化,包括生理、认知和社会情感等多方面的变化。 4.心理发展:心理发展包括认知与语言的发展、人格与社会性发展等,其中认知发展是指儿童青少年的注意、观察、记忆、想象、思维与学习等方面的成长与进步;语言发展则指儿童青少年习得语言系统,并达到比较高的水平。 5.认知发展:认知发展是指儿童青少年的注意、观察、记忆、想象、思维与学习等方面的成长与进步。 6.社会性发展:社会性的发展是指儿童青少年的性格、道德品质、自我意识、社会行为的成长与转变。 7.心理发展特征:指心理发展由一个不断地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的连续性和阶段性、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不平衡性、普遍性和差异性等特征。 8.生物性过渡:指青少年经过一系列的生理身体的变化,在生理上基本完成了从儿童向成人的过渡。 9.认知过渡:认知发展是心理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同时它还是个体情感、道德、人际交往、社会行为等其他领域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10.社会性过渡:指青少年随着生理成熟和思维能力的变化,他们逐渐实现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的过渡。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 1.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发展的(B)。 A.高峰期 B.过渡时期 C.迷茫时期 D.黄金期 2.心理发展具有(C)与顺序性。 A.不平衡性 B.阶段性 C.方向性 D.差异性 3.(A)是脑细胞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能保证感觉冲动的顺利传导。 A.髓鞘化 B.突出修剪 C.神经系统 D.生物成熟 4.大脑最晚发育成熟的是(D )。 A.枕叶 B.顶叶 C.颞叶 D.额叶 5.(C)思维保证了青少年能够运用科学的假设检验来解决问题。

青少年心理特征分析

浅谈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 初中阶段是青少年长身体、学知识、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正确把握他们的心理活动特点及其规律,对于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当代青少年在心理发展上有哪些特点呢笔者浅谈如下: 一、情感丰富、强烈,但欠成熟稳定,容易冲动失衡。 进入青少年期后,情感逐步变得丰富、活跃,富有感染力,很容易动感情,这是本期重要的心理特征。一部动人的影视片,一本迷人的小说或一场精彩的演讲,常使中学生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激动不已。这是青少年情感特征和大脑兴奋性增强的反映。 青少年中学生脱离儿童期幼稚型情感,逐步从低级、单纯、较为原始的情感活动向高级、复合型、社会性情感发展。具有一定的群体感、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热爱祖国、向往美好理想的复杂情感。这是进入青春期教育和道德、理想、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心理基础。 但也应该指出,青少年期情感活动常表现出不稳定,欠成熟,容易冲动失衡的特点。遇到生活中的矛盾,感到不满和委屈时容易激动发怒,呈现出激情爆发状态,男生比女生更为明显。少数男生尤为突出,他们往往因为一些日常琐事而争吵、谩骂、斗殴、甚至一气之下酿成严重的后果。因此,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注意,尽可能将青少年间发生的矛盾解决在萌芽之中。 二、兴趣广泛,爱玩好动,广交朋友,由于缺乏鉴别能力,判断力和选择力不强,容易感染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青少年期的大多数学生,思维活跃,精力充沛,兴趣广泛,爱玩好动,故积极参加自己所喜爱的文体活动,群览博阅,从事一种或多种适合自己兴趣的课余活动。 大多数青少年都有自己的一定交友范围。一般都有几个彼此无话不说,非常投机的知心朋友,伙伴朋友之间讲究信义,常常将朋友利益高于家长、教师和社会集体利益,容量讲“哥儿们义气”、“姐妹交情”,因此,我们在交友问题上必须对青少年中学生进行正确引导。 由于缺乏社会经验,鉴别、判断、选择能力较差,对现实社会生活中正反两方面影响难

第八章-个体心理与发展

第八章个体心理发展 教学目标: 1.掌握心理发展的含义、青少年发展的特征 2.掌握发展的理论及其阶段划分 教学重点: 1.心理发展的含义、青少年发展的特征 2.发展的理论及其阶段划分 教学难点: 1.青少年发展的特征、发展的理论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4 教学过程: 一、心理的发展及其主要特点 (一)心理发展的含义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相应环境的作用下,整个反应活动不断得到改造,日趋完善、复杂化的过程,是一种体现在个体内部的连续而又稳定的变化。发展变化从开始到成熟大致体现为:一是反映活动从混沌未分化向分化、专门化演变;二是反映活动从不随意性、被动性向随意性、主动性演变;三是从认识客体的外部现象向认识事物的内部本质演变;四是对周围事物的态度从不稳定向稳定演变。发展通常使个体产生更有适应性、更具有组织性、更高效和更为复杂的行为。 (二)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 1.连续性与阶段性 强调发展是由外部环境所决定的心理学家,认定发展只有量的累进而不存在什么阶段;强调发展主要由内部成熟或遗传所决定的心理学家,更倾向于发展是有阶段的,是南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当然,更多的人主张心理发展既体现出量的积累,又表现出质的飞跃。当某些代表新质要素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质的飞跃,也即表现为发展的阶段性。 2.方向性和不可逆性 正常情况下,心理发展一般具有方向性和先后顺序,既不能逾越,也不会逆向发展。个体动作的发展,就遵循自上而下(从头到脚)、由躯体中心向外围、从大肌肉动作到精细动的发展规律,这些规律呵概括为动作的头尾律、近远律和大小律,体现在每个儿童身上。都是如此。 3.不平衡性

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探讨解读

第一、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是个体由童年向成人过渡的时期。年龄范围大约为11、12岁~15 16岁,初中阶段。 一、青少年的生理发育加速 青春期属于特殊时期。又称为“困难期”、“危机期”。主要特点是身心发展不平衡。 是个体生长发育的高峰期,也就是第二发展加速期(第一发展加速期是0~1岁)。 身体外型的变化:身高、体重 生理机能的变化 性的发育和成熟 身体外形变化 1. 身体长高 身体迅速长高是青春发育期身体外形变化最明显的特征。 在青春发育期,平均每年长高则达6-8CM,甚至达10-11CM。 男女青少年在身高的发育上有明显的差异:女孩从九岁开始,进入生长发育的突增阶段,11、12岁则到高峰。而男生一般是从13岁左右开始,14岁达到生长高峰。 2. 体重增加 青春发育期,体重每年可增加5-6公斤,甚至可达8-10公斤。 男女青少年在体重的增加上也存在较大的差异:10岁之后,女孩领先发育,体重增长较快。两年之后,一般情况下男孩赶上女孩。

平均14岁体重增长达到高峰,15岁以后增长速度开始下降趋于平稳。(二)青春期:从儿童到成人的生理转变 青春期:puberty来自拉丁语pubertas,意思是开始变得多毛,此时,个体达到性成熟并开始具备生育能力。 青春发育加速期:身高和体重加速增长,女孩开始于10.5岁,12岁时发育速度达到最高峰,13~13.5岁时速度回落到较慢水平。男孩滞后2~3年,到13岁时才进入发育加速期,14岁时达到高峰,16岁回落到一个较为缓慢的速度。 体形上:女孩乳房轮廓和臀部的变宽,男孩肩膀的加宽。前额伸展、鼻子和下巴变得突出及嘴唇变大,面部比例接近成人。 性成熟:女孩大约13岁左右达到初潮(第一次月经的时间),但没有排卵。第二年,随着乳房发育的完成和腋毛的出现,性发育告一段落。 男孩随着睾丸的增大,大约14、15岁时性成熟开始。伴随着体毛的出现,性成熟另一个标志是伴随着喉结发育和声带变宽而出现的声音低沉现象。 发育的个体差异很大,有些男孩直到17、18岁还未到达青春发育期。所以,在中学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体形,从完全孩子气到完全成人化。长期趋势——成熟变早 原因:良好的营养和医疗条件的进步使孩子们更早达到遗传潜能所允许的成熟程度。身材高大、体重超标的女孩也倾向于更早成熟,而一些舞蹈专业、体操专业以及其他经常参与剧烈体育运动的女孩的初潮则晚得多。

青少年心理发展

青少年心理发展 一般特点: 1)少年时期:少年时期是从11,12岁到14,15岁这三四年的时间,这一时期是个体生理发展的又一显著的加速时期,个体身体的各个方面都迅速发育并逐渐达到成熟,但是心理发展的速度却远远赶不上其生理的发展,这就造成少年在身心发展上的种种矛盾和特殊表现,使其面临一些心理危机,这阶段的儿童是半幼稚,半成熟,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复杂的时期; 2)青年期:这一阶段是14,15岁到18,19岁这段时间,这段时期的主要特征是,个体在生理和心理都已基本成熟,当此阶段结束的时候,个体已都满18岁,可以获得公民资格,开始考虑如何选择未来的学业和生活道路; ?生理特征 青少年期的生理特征具有其突变性,表现为形体形态、内分泌等一系列的生理现象都要发生一个迅速而巨大的变化。具体表现在: 1.内分泌机制完善。青少年时期,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的激素不断增多,最终与成人接近;生长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甲状腺素、促性腺素等的分泌也达到了新的水平。这些激素是人体的催化剂,加速了青少年人体机能和形体上巨大变化。 2.生理机能逐步增强。这主要体现在大脑发育趋向完善上。这个时期,大脑的发育主要是脑神经纤维变粗、增长,分支的髓鞘化,脑神经细胞分化机能达到成人水平。第二信号系统的作用显著提高。这些变化使青少年的记忆力、理解力、思维能力得以实质性的提高。 3.第二性征出现。青少年由于身体内分泌和物质代谢等各系统功能的增强,特别是性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的不断增加,男女均出现第二性征。男性表现为身体肌肉发达、骨骼变硬、身高迅速增长、阴茎变大、长出阴毛和腋毛、喉结突出、声音变粗而浑厚、并出现所谓的男子气;女性方面表现为,整个身体皮下脂肪增厚、皮肤光泽、体态丰满、乳房隆起变大、月经开始(高潮)、长出阴毛、臀部变圆、髋部变宽等。 ?心理特征 生理变化是心理变化的物质基础。随着生理的变化以及环境的影响、教育的作用,因此在心理发展上就产生了许多不同的特点。青少年期作为个体心理迅速走向成熟而又尚未完全成熟的一个过渡期,在心理发展方面更是错综复杂。具体表现如下: (一)智力发展显著。青少年期由于大脑机能的不断增强,社会实践活动的不断增多,其认知能力获得了长足发展。这个时期,他们的感知觉灵敏,记忆力、思维力不断增强,而且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都有显著提高。青少年逐步开始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周围事物,有独到见解,喜欢质疑和争论。这时,他们会开始思考人生和世界,提出许多有关“人生目的”、“人生意义”、“生活理想”等一类问题。由于这些问题的解决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所以他们常常会为此感到苦恼、迷茫、沮丧与不安。 (二)自我意识增强。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我的认识,或者说是对自我及周围人的关系的认识。个体进入青少年时期,随着对外界认识的不断提高,生活经验的不断积累,开始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和个性品质方面进行关注和评价,并且凭借这些来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言行。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他们并没有形成关于自己的稳固形象,也即是说,他们的自我意识还不够稳定。在对自己做出评价时,有时会过分夸大自己的能力,突出优点,对自我评价过高,导致沾沾自喜、甚至居高自傲、盛气凌人的心理。由于对事物识别能力不足,看问题时往往片面主观,加上心理的易损性,一旦遇到暂时的挫折和失败,他们往往又会走入另一个极端,灰心丧气,怯懦自卑,抑郁不振,甚至自暴自弃。评价别人时也常带片面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