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玉米顶腐病的防治策略

玉米顶腐病的防治策略

玉米顶腐病的防治策略

玉米常见病害的防治方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cf7660222.html, 玉米常见病害的防治方法 作者:陈丽芳 来源:《现代农业研究》2017年第10期 1大斑病玉米 1.1 疾病症状的典型症状的品牌更迅速拓展小品牌在疾病大品牌很多,严重到10,30厘米,有时甚至几个疾病在一起,形成大斑斑形不规则。斑的形式的疾病最初跳水,最后,很快成为德班褐色造成。空气潮湿,疾病,生长在黑色的标志,即细菌孢子队列和出生的孢子梗。 1.2两个因素:孢子萌发、侵入和细菌的传播孢子形成,气候条件,其中必须是更大的。 1.3一是打击抗病品种选择:选择抗病品种、质量、是防治疾病大斑至关重要。在品种耐允许,同时,布局合理的品种或品种整理轮换。对多种疾病,应选用对混品种,以避免忽视。目前在制造抗病品种。,菌来源是减少斑:对细菌和出生在当地疫情在冬天割礼、第二的玉米,因此总初玉米收获后的障碍,并完全燃烧,人在地面障碍,加快埋病菌的分解。用玉米秸秆做堆肥发酵时必须由高温杀死寄生虫。在现场的燃料,玉米秸秆和种植玉米在可能的情况下,之前烧到最后。大作物玉米,既有利于增长和减少累积的菌株。三是药剂防治温家宝:40% ~ 500公克1000次乳剂的益生菌可以退散湿性、50%、粉末800倍,50%温家宝净1000倍的50%,阻止托布津50至800倍。 2玉米黑穗病 2.1症状:入侵是玉米芽鞘的系统性,主要是在疾病的症状之后。看起来很正常的疾病,短,而最大的基础上面部。希望抽出,有时不开了,黑火药苞叶,在整个疾病暴发穗孢子飞散,混合着,玉米植株的维管束的废物。 2.2两个因素:地球上落在细菌,融入到人们的种子或将维持一个特殊能力,抵抗不良环境孢子元厚,第二年爆发在冬天,通过适当的条件和孢子萌发厚元的寄生虫侵入鞘芽幼苗。入侵之后,再生植株,菌丝生长,蔓延至培训和孢子和成熟,雄穗结束后,在疫情散1,第1的浸染循环,没有再侵染引起的。 2.3这是一个选择品种选育的主要疾病:对当地,在可能的情况下,高级为抗病亲本,制定。大力推广的抗病,尽快消除其他品种的压缩病人的兴趣。 二是作物,深耕多年:是在土壤、体重增加益生菌的数量。3年以上的作物,基本上消灭该疾病在地板上。

玉米茎基腐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一)

玉米茎基腐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一) 摘要介绍了玉米茎基腐病的发生症状及发病原因,总结了其综合防治措施,以期为玉米茎基腐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玉米茎基腐病;发生症状;发病原因;防治措施 玉米茎基腐病又称玉米茎腐病,俗称玉米青枯病1]。近几年,玉米自交系、杂交系品种在地区之间引种频繁,导致该病在各玉米产区之间相互传播,造成植株早枯,籽粒瘪瘦不饱满,发病率达10%~25%,严重达48.6%,造成减产。 1发生症状 该病为全株表现的侵染性病害。玉米乳熟末期至蜡熟期为显症高峰期,一般从灌浆至乳熟期开始发病,典型症状表现为:一是茎叶青枯型。发病时多从下部叶片逐渐向上扩展,呈水渍状而青枯,而后全株青枯。有的病株出现急性症状,即在乳熟末期或蜡熟期全株急骤青枯,没有明显的由下而上逐渐发展的过程,这种情况在雨后忽晴天气时多见。二是茎基腐烂型。植株根系明显发育不良,根少而短,病株茎基部变软,剖茎检查,髓部空松,根茎基部及地面上1~3节间多出现黑色软腐,遇风易倒折,在潮湿时病部初期出现白色,后期为粉红色霉状物。平均温度在30℃左右,相对湿度在70%以上时即开始发病,32℃左右时发病最快。地势低洼,排水不好,栽培技术不当,如过度密植,施氮肥过多,通风透光不良,以及对植株造成的各种损伤均会加重发病2]。三是果穗腐烂型。有的果穗发病后下垂,穗柄变柔软,苞叶青枯、不易剥离,病穗籽粒排列松散,易脱粒,粒色灰暗,无光泽。 2发病原因 茎基腐病是由多种病原菌单独或复合侵染造成根系和茎基腐烂,主要由腐霉菌和镰刀菌侵染引起。其中腐霉菌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3~25℃,镰刀菌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26℃,在土壤中腐霉菌生长要求湿度条件较镰刀菌高。因此,不同生态区病原菌分离频率不同,同一生态区内病原菌分离频率在年度间、区域间存在明显差异。多雨地区往往以腐霉菌型茎基腐为主,而在干旱地区以镰刀菌型茎基腐为主。该病属于典型的土传病害,病菌在病残体组织内外、土壤中存活越冬,成为翌年主要侵染源3]。在田间可借风雨、灌溉水、机械和昆虫进行传播,发生多次再侵染。连作年限越长,土壤中积累病菌多,发病重。而生茬地菌量少发病轻。一般早播和早熟品种发病重,这是因为土壤中适宜的温湿度病菌孢子易萌发,与玉米的适宜生育期相吻合,导致发病率增高。一般平地发病较轻,岗地和洼地发病重。土壤肥沃、有机质丰富、排灌条件良好、玉米生长健壮的发病轻,而沙质土壤瘠薄、排水条件差、玉米生长弱的发病重。春玉米茎基腐病发生于8月中旬,夏玉米则发生于9月上中旬。究其原因,一般认为玉米散粉期至乳熟初期遇大雨,雨后暴晴,气温回升快,青枯症状出现较多。玉米生长中期,生长迅速,组织柔嫩,茎基部叶鞘间雨后积水温度大,最易感染;高温高湿有利于发病,染病心叶失绿萎蔫,引起腐烂,易被拔出。接种试验表明:接种禾谷镰刀菌高湿、中湿2个处理发病率均为35.71%,低湿发病率21.43%:串珠镰刀菌处理的中湿、低湿发病率均为14.28%,高湿处理发病率为0,其中以禾谷镰刀菌的致病性最强。因此,土壤湿度是影响病原菌致病性的主要因子。品种间对茎基腐病的抗性差异显著,但同一品种对腐霉菌、镰刀菌的抗性无显著差异,即抗腐霉菌的品种也抗镰刀菌,反之亦然。一般株型平展的比紧凑的发病重。

玉米茎秆性状与抗倒伏关系研究进展_马延华

玉米茎秆性状与抗倒伏关系研究进展 马延华1,2王庆祥1 (1沈阳农业大学农学院,110866,辽宁沈阳;2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草业研究所,150086,黑龙江哈尔滨) 摘要倒伏是影响玉米产量与品质的重要因素。从玉米茎秆形态性状、质量性状、解剖特征以及化学成分等几个方面综述了茎秆性状与抗倒伏之间的关系,并对近几年玉米茎秆抗倒伏相关性状的QTL定位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为增强对玉米抗倒性的认识以及玉米抗倒伏优良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玉米;茎秆;倒伏;抗倒性 倒伏是玉米高产、稳产、优质的重要限制因素之一,同时还会给玉米机械收获带来严重障碍[1-2]。目前,随着玉米杂交种高密度生产种植技术的发展,以及一些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玉米倒伏引起产量损失呈现加剧的趋势。玉米倒伏一般分为根倒、茎倒和茎折。据研究,玉米倒伏的30% 60%以上为茎折[3]。茎折破坏了茎秆的水分、养分和光合产物的输导系统,往往造成的产量损失比根倒更为严重。玉米倒伏是一个综合的、复杂的现象,它受到外界风雨、栽培技术、玉米本身特性以及支持土壤系统等的多重影响。引起玉米茎折或茎倒的因素很多,比如密度、肥水、病虫害以及自然灾害,但是更主要的是品种本身的茎秆强度和植株结构。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分别从玉米茎秆的形态结构、倒伏类型、机械强度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报道的玉米茎秆形态结构特征、组织化学等方面与抗倒伏关系以及茎秆倒伏相关性状QTL定位分析进展进行综述,为玉米抗倒伏优良品种选育提供参考。 1玉米茎秆性状与抗倒伏关系 1.1茎秆形态特性与抗倒伏关系 关于玉米茎秆形态性状与倒伏关系的研究资料 作者简介:马延华,助理研究员,从事玉米遗传育种与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王庆祥为通讯作者,教授,从事作物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收稿日期:2011-11-15相当广泛,株高、穗位高、穗位上节数、穗下节间长、近地面节间长度和茎粗等均有涉及,但由于所用试材和研究环境等因素不同,。大量研究认为,株高、穗位高、茎粗与抗倒伏性关系比较密切。 丰光等选取3个玉米品种研究茎秆性状与倒伏的关系,结果表明倒伏性与茎粗、株高和穗位高具有极显著相关性,茎粗和穗位高是影响茎秆倒伏的主要直接因素,可以作为衡量玉米倒伏的指标[4]。Pickett等认为玉米抗倒伏性受株高、穗位高、穗位上节数、近地面节间长度、茎粗和茎秆质量的影响[5]。Albrecht等的研究表明,玉米的株高、穗位高,近地面节间长、茎粗、茎皮厚度、单位茎秆体积的茎秆重和茎皮重等都对茎秆的抗倒伏能力产生影响,茎秆抗倒能力随茎秆变粗、茎皮加厚而提高,随着节间延长、植株增高而下降。茎粗对植株的抗倒伏能力影响最大,基部节间短而粗则抗倒能力较强[6]。贾志森等研究结果表明,茎粗对植株抗倒力的影响最大,其次为株高,穗位高影响较小[7]。王永学的研究结果显示,倒伏率与茎粗呈负相关,与株高、穗位高、节间长、叶夹角呈正相关[8]。Martin等研究得出,玉米穗位以下茎秆粗细与茎秆强度显著相关,其中以第3节间与倒伏关系最密切,倒伏率与第3节间粗度呈显著负相关[9]。 另有一些研究表明,茎倒伏与株高、穗位、节间长度等无一致相关性。Dudley通过对两个玉米群体茎秆外表皮穿刺强度的轮回选择增强了群体的抗倒性,却导致了株高和穗位高的显著增加[10]。Martin等对茎秆强度和茎腐病抗性的轮回选择都增强了抗倒性,对茎秆强度的轮回选择使玉米的节数和节间长度增加,导致株高增加;对茎腐病抗性的轮回选择使玉米节数和节间长度减小,导致株高变低[11]。 笔者认为玉米果穗的着生部位,控制着株高/穗位高的比例,影响穗位的相对高度和重心的高低,从 01

南阳市玉米顶腐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

南阳市玉米顶腐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作者:熊晓瑜 来源:《河南农业·综合版》 2015年第3期 南阳市植物保护植物检疫站熊晓瑜 玉米是南阳市主要秋粮作物,常年种植面积40万hm2,其经济效益显著,市场前景广阔。随着玉米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多种病虫害也逐年加重,加上连年重茬种植,土壤中积累的菌源数量不断增加,尤其是玉米顶腐病在南阳市玉米田发生呈上升趋势。据调查,一般发病轻的植株可抽穗结实,但果穗较小;发病严重的植株雄穗败育,不能正常抽雄散粉,造成授粉不良甚至空秆,使玉米产量严重受损,对南阳市玉米生产造成严重影响,应引起高度重视。 一、症状特点 (一)叶缘缺刻型 发病叶片的基部或边缘出现“刀切状”缺刻,叶缘和顶部褪绿,呈亮黄色,严重时叶片的半边或者全叶脱落,只留下叶片中脉以及中脉上残留的少量叶肉组织。 (二)叶片枯死型 叶片基部边缘变褐腐烂,有时叶片呈“撕裂状”,严重时顶部4~5 叶的叶尖或全叶枯死。 (三)扭曲卷裹型 顶部叶片卷缩直立呈“长鞭状”,有时被其他叶片包裹不能伸展形成“弓状”。 (四)叶鞘、茎秆腐烂型 病株穗位节的叶片基部变褐腐烂,叶鞘和茎秆髓部也常腐烂,叶鞘内侧和紧靠茎秆皮层呈“铁锈色”,剖开茎部,可见内部维管束和茎节出现褐色病点或短条状变色,有的出现空洞,内生白色或红色霉状物,易折倒。 (五)弯头型 穗位节叶基和茎部发病发黄,叶鞘茎秆组织软化,植株顶端向一侧倾斜。 (六)顶叶丛生型 有的品种感病后顶端叶片丛生、直立。 (七)雄穗败育型 感病轻的植株可抽穗结实,但果穗小、结籽少;严重的雌雄穗败育、畸形而不能抽穗,或形成空秆(注意:该症状与“缺硼症”相似,但缺硼一般在沙性土、保肥保水性差、有机质少的地块,且长期持续干旱时发生;而该病是在多雨、高湿条件下发生)。病株的根系通常不发达,主根短小,根毛细而多,呈绒状,根冠变褐腐烂。高湿的条件下,病部出现粉白色至粉红色霉状物。

玉米制种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

制种玉米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 1.玉米瘤黑粉病 1.1症状特点及发病规律此病是局部侵染病害,凡具有分生能力的任何地上部分幼嫩组织,如气生根、茎、叶、雄穗、雌穗等都可以被侵染发病,形成大小形状不同的菌瘤。雄花大部分或个别小花形成长圆形或角状菌瘤;雌穗发病在果穗上半部或个别籽粒上形成菌瘤,严重的全穗形成大的畸形菌瘤。菌瘤外表是一层银白亮膜,有光泽,内部白色,肉质多汁,以后遂渐变成灰白色,后期变成黑灰色,最后破裂,散出大量黑粉(即冬孢子)。病菌以冬孢子在土壤中、地表、粪肥上及病株残体上越冬,成为次年的初侵染源。种子表面带菌对病害的远距离传播有一定作用。此外,病菌也能从伤口侵入。冬孢子在玉米生育期内可进行多次再侵染,在玉米抽雄期蔓延最快,形成发病高峰,直到玉米成熟后停止侵染。 1.2发病环境条件玉米在全生育期内都可以感染瘤黑粉病,尤其以抽雄前后一个月内为盛发期,如遇干旱,又不能及时灌溉,造成生理干旱,抗病力弱,利于发病;苗期高温多湿、人工去雄作业、虫害及暴风雨过后,造成大量伤口,都会严重发病;连年制种田及高密植田或灌溉时间间隔长,造成水分时少时多,以及偏施过量氮肥,都会削弱植株抗病力,使病害发生较重。品种抗性:一般紧凑型品种较抗病,披散型品种抗病差;硬粒玉米较抗病,马齿型次之。 1.3防治方法:防治此病采用减少菌源、选用抗病亲本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1.3.1 减少病源彻底清除田间病株残体,带出田外深埋;进行秋深翻整地,把地面上的菌源深埋地下,减少初侵染源;避免用病株沤肥,粪肥要充分腐熟。与非谷类作物轮作倒茬2~3年。 1.3.2 利用抗病自交系用于生产,选用抗病品种,尽量选择紧凑型品种、硬粒型品种。 1.3.3化学防治:用含有粉锈宁成分的种衣剂包衣或拌种;在可见叶10—12叶喷施好立克3毫升/亩,喷施2次;或在玉米抽雄前喷50%多菌灵150克/亩或5%福美双150克/亩,防治1~2次,可有效减轻病害。 1.3.4 加强栽培管理,根据品种特性合理密植,提高田间通风透光性,避免偏施、过施氮肥;灌水及时,特别是抽雄前后易感染期必须保证水分充足;及时彻底防治玉米螟等害虫;人工去雄尽量不要造成大的伤口,均可减轻病害。 2.玉米红蜘蛛 2.1症状及发生规律:红蜘蛛一般在抽穗之后开始为害玉米,红蜘蛛刺吸作物叶

玉米十大病害

玉米十大病害识别 一、玉米大、小斑病 ①大斑病。侵害叶片。病斑长棱形,淡褐色或青灰色,有时边缘颜色稍深,上生黑色霉层。严重时病斑汇合成大长条斑,叶片枯死。②小斑病。主要侵害叶片,叶鞘也偶有发生。叶片病斑椭圆形,中央黄褐色,边缘褐色。有时病斑无明显边缘,但有1-2个同心轮纹。有时病斑较大,在叶脉间形成长条斑。天气潮湿时,生黑色霉层。发生急剧时叶片布满无轮纹的小斑点,迅速枯死。 二、玉米圆斑病 主要侵害果穗或叶片。果穗被害时从苞叶开始发病,再向果穗蔓延,籽粒和穗轴变成黑褐色形成穗腐,最后籽粒黑腐干缩。一般果穗中部或尖部被害较多,病部凹陷,果穗弯曲。籽粒和苞叶上长满黑色霉层。叶片病斑散生呈卵圆形至圆形,大小为0.3-0.5厘米,病斑褐色,边缘深褐色。有时汇合成长条斑,叶片局部或全部枯死,有黑色霉层。 三、玉米锈病 主要危害叶片,也侵害果穗、苞叶和雄花。叶片病斑初期为淡黄色的褪绿小点,后渐为圆形及椭圆形隆起。病斑黄褐色至褐色,散生或聚生。后期,包被破裂,散出铁锈色粉末。玉米生长后期,病斑上出现圆至椭圆形乃至条形黑色突起物,破裂散出黑色粉末。 四、玉米纹枯病 最初主要发生在近地面的叶鞘和叶片上,逐渐向上发展。叶鞘病斑椭圆形,红色或紫红色,常互相接合成不规则的云纹状斑。湿度大时,在寄主表面集结成暗色菌核。干燥气候下,病斑中部草绿色,边缘灰褐色,菌核稍动即落。 五、玉米矮缩花叶病 初期幼叶基部出现长叶,或在幼嫩叶片的细脉间沿脉表现不规则、椭圆形、断续排列的失绿狭窄条纹。后期病部扩展到全叶,呈黄绿相间的花叶,或在叶的一侧和顶端,或在边缘与中脉间产生条斑。当植株老熟时,叶片多转变为红色至红紫色,有时只在斑驳的部分转为褐色。早期感病的植株严重矮化,分蘖多或果穗短小、不实,有时在一个节上生几个果穗或节间缩短。晚期被害植株高度正常。 六、玉米粗缩病 感病植株显著矮化,叶色多呈浓绿色,叶片宽而短、脆、硬,节间缩短,顶叶丛生,呈对生状。麦套夏玉米,一般在苗期5-6片叶时即可感病。从外部形态上看,多数病株在叶背、叶

玉米顶腐病的防治方法

玉米顶腐病的防治方法 发表时间:2009-09-30T09:46:06.840Z 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09年第3-4期供稿作者:李晓昕徐树国[导读] 玉米顶腐病是玉米的重要病害之一 玉米顶腐病是玉米的重要病害之一,我国于1998年在辽宁省阜新首次发现,为玉米新病害。2002年,玉米顶腐病在辽宁玉米产区普遍发生和流行,造成严重产量损失。目前,已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等省发生,并逐年呈上升趋势,危害较严重。 一、发生特点 玉米顶腐病病原菌鉴定为亚黏团镰孢毒。该病原菌以土壤、病残体、种子带菌为主,特别是种子带菌可远距离传播,始发病区域不断扩大;且病株产生的病源菌分生孢子还可以随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与玉米其它病害相比,玉米顶腐病的危害损失更重、潜在危险性较大。 该病可在玉米整个生长期侵染发病,但以抽穗前后表现最为明显(夏玉米一般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因其症状复杂多样,且一些症状与玉米的其它病虫害、缺素症有相似之处,因此在诊断识别和防治上应仔细对照、提早防治。1苗期表现症状 主要表现为植株生长缓慢,叶片边缘失绿、出现黄色条斑,叶片皱缩、扭曲重病苗也可见茎基部变灰、变褐、变黑而形成枯死苗。 2 成株表现症状 成株期病株多矮小,但也有矮化不明显的,其它症状更呈多样化:1)叶缘缺刻型。感病叶片的基部或边缘出现“刀切状”缺刻,叶缘和顶部褪绿呈黄亮色,严重时一各叶片的半边或者全叶脱落,只留下叶片中脉以及中脉上残留的少量叶肉组织。2)叶片枯死型。叶片基部边缘褐色腐烂,叶片有时呈“撕裂状”或“断叶状”,严重时顶部4~5叶的叶尖或全叶枯死。3)扭曲卷裹型。顶部叶片卷缩成直立“长鞭状”,有的在形成鞭状时被其它叶片包裹不能伸展形成“弓形”,有的顶部几个叶片扭曲缠结不能伸展,缠结的叶片常呈“撕裂状”、“邹缩状”。4)叶鞘、茎秆腐烂型。穗位节的叶片基部变褐色腐烂的病株,常常在叶鞘和茎杆髓部也出现腐烂,叶鞘内侧和紧靠的茎杆皮层呈“铁锈色”腐烂,剖开颈部,可见内部维管束和茎节出现褐色病点或短条状变色,有的出现空洞,内生白色或粉红色霉状物,刮风时容易折倒。5)弯头型。穗位节叶基和颈部发病发黄,叶鞘茎杆组织软化,植株顶端向一侧倾斜。6)顶叶丛生型。有的品种感病后顶端叶片丛生、直立。7)败育型或控杆型。感病轻的植株可抽穗结实,但果穗小、结籽少;严重的雌、雄穗败育、畸形而不能抽穗,或形成空杆。但以前3种表现最为常见。3其它症状表现 病株的根系通常不发达,主根短小,根毛细而多,呈绒状,根冠变褐腐烂。高湿的条件下,病部出现粉白色至粉红色毒状物。一般来说,低洼地块、土壤黏重地块玉米顶腐病发病重,特别是水田改旱田的地块发病更重;坡地和高岗地块发病轻,种子带菌也会使山地的发病率提高。早春低温,玉米幼苗长势减弱,为病原菌入侵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玉米顶腐病菌除侵染玉米外,还侵染高粱、苏丹草、谷子、麦子、水稻等禾本科植物,以及狗尾草和马唐草等杂草。 二、防治方法 1.选择抗病品种 品种之间抗病性有差异,当前的一些高产品种也感病,但以自交系K12、P138发生最为严重。在生产上,应注意淘汰感病的品种,选用抗性强的品种。 2.及时追肥 进入大喇叭口期,要及时追施氮肥,尤其对发病较重地块应及早追施。同时,要做好叶面喷施锌肥和生长调节剂,促苗早发,补充养分,提高抗逆能力。 3.药剂防治 对发病地块,发病初期可选择药剂防治,首选300倍的58%甲霜灵锰锌,并加配500倍的50%多菌灵、或500倍的75%百菌清或1500倍的12.50%特普唑(注意:该药应避免在苗期和开花授粉期使用)等杀菌剂混合用药,连续喷施2次。为同时除治玉米螟、棉铃虫等害虫和促进玉米增产,可混合杀虫剂、营养调节剂一起喷施。 4.剪除病叶 对玉米心叶已弯曲腐烂的较重病株,可用剪刀剪去包裹雄穗以上的叶片,以利于雄穗的正常吐穗,并将剪下的病叶带出田外深埋处理。 (作者单位:154800 黑龙江省依兰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CN110018201A】玉米品种镰孢菌穗腐病抗性快速鉴定方法【专利】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910267376.1 (22)申请日 2019.04.03 (71)申请人 上海交通大学 地址 200240 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800号 (72)发明人 贺安乐 孙佳楠 王新华 陈捷  (74)专利代理机构 上海汉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 公司 31236 代理人 庄文莉 (51)Int.Cl. G01N 27/04(2006.01) G01N 27/06(2006.01) C12Q 1/18(2006.01) C12R 1/77(2006.01) (54)发明名称 玉米品种镰孢菌穗腐病抗性快速鉴定方法 (57)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玉米品种镰孢菌穗腐病 抗性快速鉴定方法;本发明采用已知的抗性和感 病品种,将不同品种的籽粒分别在一定温度下催 芽,石英砂磨擦造成机械伤口,接种镰孢菌悬液, 保湿培养,测定电导率,计算不同玉米品种籽粒 电导率校正值。田间种植不同抗性品种,并在灌 浆期的果穗人工接种镰孢菌,计算不同品种果穗 籽粒被镰孢菌侵染的病情指数,计算不同抗性品 种果穗籽粒电导率校正值与穗腐病病情指数相 关性,形成基于电导率的玉米品种抗镰孢菌穗腐 病评价分级标准;根据籽粒抗性离体评价分级标 准和标准化的籽粒电导率测定方法,实现玉米品 种抗镰孢菌穗腐病快速鉴定与评价。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6页CN 110018201 A 2019.07.16 C N 110018201 A

权 利 要 求 书1/2页CN 110018201 A 1.一种玉米品种镰孢菌穗腐病抗性电导率评价分级标准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选取对穗腐病抗性不同的玉米品种; S2、玉米籽粒催芽至籽粒露白; S3、将每品种玉米籽粒平分为两份,一份加入ddH2O,另一份通过石英砂摩擦造成玉米籽粒胚微伤口、接种镰孢菌孢子悬液; S4、将步骤S3的玉米籽粒取出进行保湿培养; S5、测定所述保湿培养后的玉米籽粒的电导率,计算玉米品种籽粒电导率校正值:电导率校正值=接种镰孢菌的籽粒电导率值-未接种镰孢菌的籽粒电导率值; S6、田间种植步骤S1中选取的玉米品种,在灌浆期接种镰孢菌孢子悬液,以自然发病为对照,调查不同品种发生穗腐病发生情况,按穗腐病抗性分级标准统计病情指数; S7、对品种电导率校正值与穗腐病病情指数进行相关性分析,形成玉米品种镰孢菌穗腐病抗性电导率评价分级标准。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玉米品种镰孢菌穗腐病抗性电导率评价分级标准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中,所述玉米品种包括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玉米品种镰孢菌穗腐病抗性电导率评价分级标准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3中,所述镰孢菌孢子悬液的浓度为1.0×108~1.0×109CFU/mL。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玉米品种镰孢菌穗腐病抗性电导率评价分级标准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3中,通过石英砂摩擦造成玉米籽粒胚微伤口、接种镰孢菌孢子悬液具体为:将籽粒放入盛有与所述ddH2O等量的镰孢菌孢子悬浮液的锥形瓶中,按砂、种质量比为1:4~1:5向锥形瓶中加入2~7目灭菌石英砂,25~28℃、150~180rpm/min摇床震荡1~2h。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玉米品种镰孢菌穗腐病抗性电导率评价分级标准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3中,不同品种玉米籽粒通过石英砂摩擦造成玉米籽粒胚微伤口、接种镰孢菌孢子悬液时,采用的灭菌石英砂细度、用量、摇床震荡温度、摇床震荡时间以及摇床转数均相同。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玉米品种镰孢菌穗腐病抗性电导率评价分级标准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6中,接种的镰孢菌孢子悬液同步骤S3中的镰孢菌孢子悬液。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玉米品种镰孢菌穗腐病抗性电导率评价分级标准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6中,所述穗腐病抗性分级标准依据的是NY/T 1248.8-2016玉米抗病虫性鉴定技术规范中的第8部分:镰孢穗腐病。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玉米品种镰孢菌穗腐病抗性电导率评价分级标准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7中,所述玉米品种镰孢菌穗腐病抗性电导率评价分级标准为:高抗品种电导率校正值(病情级别1级以下):≤15μs/cm, 中抗品种电导率评价值(病情级别1-3级):>15μs/cm,且≤27μs/cm, 感病品种电导率评价值(病情级别5-7级):>27μs/cm,且≤39μs/cm, 高感品种电导率评价值(病情级别7-9级):>39μs/cm。 9.一种玉米品种镰孢菌穗腐病抗性鉴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如权利要求1所述方法构建得到的玉米品种镰孢菌穗腐病抗性电导率评价分级标准进行鉴定,鉴定步骤、参数与标准构建相应步骤、参数相同;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2

玉米新病害—细菌干茎腐病的研究

玉米新病害—细菌干茎腐病的研究 玉米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近年来生产一直处于上升趋势。在玉米生产中, 病虫害是高产稳产的重要限制因子,而一些新的或已往仅在极少区域发生的病虫害,对我国玉米生产带来了新的威胁。 2006年7月,在新疆和甘肃玉米制种区的制种亲本PS056上发生了一种不同于已往报道的茎腐病,植株发病率80%-100%,对杂交种种子的生产造成了明显的 影响。病害症状主要为植株矮小,发病部位组织表现为褐色干腐。 实验表明,从PS056茎秆上病组织中获得的细菌分离物具有致病性,该病与 已往报道的以软腐为特征的玉米细菌茎腐病不同。因此,确诊该种细菌茎腐病是玉米上的一种新记录病害,命名为玉米细菌干茎腐病(Bacterial Dry Stalk Rot)。 本文对该病害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从2006到2009年,干茎腐病在新疆、甘肃玉米制种地父本PS056茎秆上连续发生。病害的典型症状为植株矮小,茎部叶鞘表面出现不规则的黑褐色病斑,茎节发病处表皮消失,茎髓组织变褐并形成不规则的缺刻,褐变组织表现为干腐。 病株茎秆扭曲、发脆,遇风极易倒折。根据对发病组织的显微镜检查、病原菌分离和形态鉴别、致病性测定、生理生化测定、16S rRNA序列分析及全细胞 脂肪酸鉴定等结果,将引起新疆和甘肃干茎腐病的病原菌鉴定为成团泛菌Pantoea agglomerans。 目前,国内外尚无报道由P. agglomerans引起的玉米细菌干茎腐病的病害。 2.测定了P. agglomerans 16S rDNA和16S-23S rDNA (ITS)序列,设计并筛选到一对特异性引物Pa1/Pa2(正向引物Pal:5’GCTACAATGGCGCATACAA3’,反向引物Pa2:5’CGTCCTGCTCGTTACTTTT3’),能够在P. agglomerans中特异性扩增出375

玉米病害图谱1

玉米病害 目录 玉米大斑病 (2) 玉米小斑病 (3) 玉米锈病 (4) 玉米丝黑穗病Maize head smut (5) 玉米瘤黑粉病Maize head smut (6) 玉米纹枯病Corn sheath blight (7) 玉米黑条矮缩病 (8) 玉米细菌萎蔫病 (8) 玉米圆斑病 (9) 玉米干腐病 (10) 玉米镰刀菌穗粒腐病 (11) 玉米赤霉病 (12) 玉米枝孢穗腐病 (12) 玉米青霉穗腐病 (12) 玉米粉红聚端孢穗腐病 (13) 玉米色二孢穗腐病 (13) 玉米细菌性条纹病 (14) 玉米叶鞘紫班病 (15) 玉米条纹矮缩病 (15) 玉米矮花叶病毒病 (16) 玉米粗缩病 (17) 玉米遗传性条纹 (18) 玉米缺素症 (18) 玉米空秆 (20) 玉米细菌性茎腐病 (21) 玉米白化苗和黄绿苗 (22) 玉米低温障碍 (22) 玉米药害 (24) 玉米斑枯病 (25) 玉米红叶病 (25) 玉米秃尖 (26) 玉米变异穗和双色穗 (26) 玉米穗发芽 (27) 玉米灰葡萄孢穗腐病 (27)

玉米大斑病 【分布与为害】玉米大斑病是分布较广,为害较重的病害。我国主要发生在东北、华北春玉米和南方海拔较高、气温较低的山区。发生严重的年份,感病品种减产50%左右。 【症状】该病又称条斑病、煤纹病、枯叶病、叶斑病等。主要为害玉米的叶片、叶鞘和苞叶。叶片染病先出现水渍状青灰色斑点,然后沿叶脉向两端扩展,形成边缘暗褐色、中央淡褐色或青灰色的大斑。后期病斑常纵裂。严重时病斑融合,叶片变黄枯死。潮湿时病斑上有大量灰黑色霉层。下部叶片先发病。在单基因的抗病品种上表现为褪绿病斑,病斑较小,与叶脉平行,色泽黄绿或淡褐色,周围暗褐色。有些表现为坏死斑。 【病原】Exserohilum turcicum (Pass.) Leonard et Suggs称大斑凸脐蠕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异名Helminthosporium turcicum Pass.Drechslera turcica (Pass.)Subram.& Jain。玉米大斑病菌的分生孢子梗自气孔伸出,单生或2—3根束生,褐色不分枝,正直或膝曲,基细胞较大,顶端色淡,具2—8个隔膜,大小35—160×6—11(um)。分生抱子梭形或长梭形,榄褐色,顶细胞钝圆或长椭圆形,基细胞尖锥形,有2—7个隔膜,大小45—126×15—24(um),脐点明显,突出于基细胞外部。有性态S etosphaeria turcica (Luttr.)Leonard & Suggs称玉米毛球腔菌。异名有Trichometasphaeria turcica Luttr.Keissleriella turcica (Luttr.) v.Arx。自然条件下一般不产生有性世代。成熟的子囊果黑色,椭圆形至球形,大小359—721×345—497(um),外层由黑褐色拟薄壁组织组成。子囊果壳口表皮细胞产生较多短而刚直、褐色的毛状物。内层膜由较小透明细胞组成。子囊从子囊腔基部长出,夹在拟侧丝中间,圆柱形或棍棒形,具短柄,大小176—249×24—31(um)。子囊孢子无色透明,老熟呈褐色,纺经形,多为3个隔膜,隔膜处缢缩,大小42—78×13—17(um)。 大斑病菌分玉米专化型S.turcica f. sp.zeae表现对玉米的专化致病性和对高粱有专化致病性的高粱专化型S.turcica f.sp.sorghi。玉米大斑病菌美国报道有4个生理小种。我国已发现1号、2号和3号小种。1号小种侵害水平抗性的多基因材料,产生萎蔫斑,在Ht1单基因材料上产生褪绿斑;2号小种在这些材料上都产生萎蔫斑。2号、3号小种虽不是优势小种但呈上升趋势。【侵染循环】玉米大斑病病原菌以菌丝体在病残体内越冬,成为翌年病害的主要初次侵染来源,带有未腐烂病残体的粪肥及带病种子也可成为初侵染源。分生孢子作为初侵与再侵接种体借气流、风雨传播,主要从寄主表皮直接侵入,也可从气孔侵入致病。 【发病条件】病害的发生流行同品种、气候条件和耕作栽培措施有密切关系。玉米感病品种的推广是本病发生流行的主导因素。在种植感病品种并有一定数量菌源的条件下,发病的轻重则取决于温度和雨量。通常7~8月间平均温度在18~22℃、相对湿度在90%以上的地区,适于大斑病的发生流行。植地轮作或合理间套作的发病轻;春夏玉米早播比晚播的病轻;稀植的比密植的病轻;育苗移栽的比同期直播的病轻;肥沃田比瘦瘠地的病轻;地势高、通透好的比地势低湿的病轻。 【防治方法】该病的防治应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加强农业防治,辅以必要的药剂防治。(1)选种抗病品种根据当地优势小种选择抗病品种,注意防止其它小种的变化和扩散。选用不同抗性品种及兼抗品种。如:京早1号、北大1236、中玉5号、津夏7号、冀单29、冀单30、冀单31、冀单33、长早7号、西单2号、本玉11号、本玉12号、辽单22号、绥玉6号、龙源101、海玉

玉米茎腐病的防治方法

玉米茎腐病的防治方法 在玉米生产上引起茎腐病的原因有多种,最重要的一类是真菌型茎腐病,真菌茎基腐病是由多种病原菌单独或复合侵染造成根系和茎基腐烂的一类病害,主要由腐霉菌、炭疽菌、镰刀菌侵染引起,在玉米植株上表现的症状就有所不同,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玉米茎腐病的防治方法吧!

青枯型茎腐病发生症状 在玉米灌浆期开始根系发病,乳熟后期至蜡熟期为发病高峰期。从始见青枯病叶到全株枯萎,一般5~7天,发病快的仅需1~3天,长的可持续15天以上。在乳熟后期常突然成片萎蔫死亡,因枯死植株呈青绿色,故称青枯病。先从根部受害,最初病菌在毛根上产生水渍状淡褐色病变,逐渐扩大至次生根,直到整个根系呈褐色腐烂,最后粗细根变成空心。根的皮层易剥离,松脱,须根和根毛减少,整个根部易拔出。逐渐向茎基部扩展蔓延,茎基部1~2节处开始出现水渍状梭形或长椭圆形病斑,随后很快变软下陷,内部空松,一掐即瘪,手感明显。节间变淡褐色,果穗苞叶青干,穗柄柔韧,果穗下垂,不易掰离,穗轴柔软,子粒干瘪,脱粒困难。

细菌型茎腐病发生症状 细菌型茎腐病主要危害中部叶茎和叶鞘,玉米10片叶时,叶梢上出现水渍状腐烂,病组织开始软化,散发出臭味。叶鞘上病斑呈不规则形,边缘浅红褐色,病健组织交界处水渍状尤为明显。湿度大时,病斑向上下迅速扩展,严重时植株常在发病后3~4天后病部以上倒折,溢出黄褐色腐臭菌液。病菌存于土壤中病残体上,自植株的气孔或伤口侵入。高温高湿,害虫为害造成伤口时发病严重。

玉米茎腐病的传播途径 病菌可能在土壤中病残体上越冬,翌年从植株的气孔或伤口侵入。玉米60厘米高时组织柔嫩易发病,害虫为害造成的伤口利于病菌侵入。此外害虫携带病菌同时起到传播和接种的作用,如玉米螟、棉铃虫等虫口数量大则发病重。高温高湿利于发病,均温30℃左右,相对湿度高于70%即可发病,均温34℃,相对湿度80%扩展迅速。地势低洼或排水不良,密度过大,通风不良,施用氮肥过多,伤口多发病重。轮作,高畦栽培,排水良好及氮、磷、钾肥比例适当地块植株健壮,发病率低。

玉米病害大全 高清

玉米病害大全高清玉米大斑病

简介英文名 Corn northern leaf blight 异名条斑病、煤纹病、枯叶病、叶斑病等, 病原大斑凸脐蠕孢Exserohilum turcicum (Pass.) Leonard et Suggs,属半知菌亚门。有性态为玉米毛球腔菌Setosphaeria turcica (Luttr.) Leonard & Suggs,在自然条件下不产生有性态。 寄主玉米。 危害为害较重的玉米病害。 分布世界各玉米产区均有发生。 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也为害叶鞘和苞叶。先从底部叶片开始发生,逐步向上扩展,严重时能遍及全株。发病叶片初现水渍状青灰色或灰绿色小斑点,扩展后为边缘暗褐色、中央淡褐色或者灰色的棱形或长纺锤形大斑,长5~10厘米,宽1.0~1.5厘米,潮湿时病斑上有明显的黑褐色霉层。严重时病斑融合纵裂,叶片枯死。(1)形态:①分生孢子梗。单生或2~3根束生,从气孔抽出,不分枝,褐色,正直或膝曲状,基细胞较大,具2~8个隔膜,顶生色较淡,大小(35~160)微米×(6~11)微米。②分生孢子。梭形或长梭形,榄褐色,顶细胞钝圆,基细胞尖锥形,具2~7个隔膜,大小(45~126)微米×(15~24)微米,脐点明显,突出于基细胞外部。 (2)特性:本病菌与高粱大斑病病菌是同1个种1个不同的生理专化型。高粱专化型不侵染玉米,但玉米专化型能侵染高粱。病原以菌丝体及分生孢子在随病残体越冬,成为第2年发病的初侵染来源。而埋在地下10厘米深的病叶上的菌丝体越冬后全部死亡。玉米生长季节,越冬菌源产生孢子,随雨水飞溅或气流传播到玉米叶片上,适宜温、湿度条件下萌发入侵。感病品种上,病菌侵入后迅速扩展,约经14天左右,即可引起局部萎蔫,组织坏死,进而形成枯死病斑。潮湿的气候条件下,病斑上可产生大量分生孢子,随气流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造成病害流行。品种抗病性是影响大斑病流行的重要因素。玉米连茬地及离村庄近的地块,由于越冬菌源量多,初侵染发生的早而多,再侵染频繁,易造成流行。 (1)环境:气候条件也是病害发生轻重的重要因素,气温20~25℃,相对湿度90%以上,对孢子形成、

玉米茎基腐病的防治药剂筛选

玉米茎基腐病的防治药剂筛选 摘要:玉米茎基腐病是世界玉米产区普遍发生的一种系统侵染的土传病害[1]。在我国各地区危害严重,严重影响玉米品质与产量。为了筛选出高效的药剂进行防治,本实验对5种种子处理剂(爱丽欧、Insure、福克、帅苗、立克秀、)及其复配,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和大田试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立克秀对玉米腐霉菌的菌丝生长抑制效果最好,EC50为0.61mg/kg;其次是爱丽欧、Insure,EC50分别是4.68、20.93 mg/kg;福克的抑菌效果最差,EC50在40mg/kg以下;帅苗对腐霉菌菌丝生长无抑制效果。大田试验结果表明,20% 福克FS的防病效果最好,高达76.8%;其次为混剂G和混剂H, 防病效果均达到50%以上;20% Insure FS,6% 戊唑醇FS、混剂E也有一定的防效,分别为49.43%、48.76%、48.19%;28% 爱丽欧FS、混剂D、混剂H防治效果较差。各药剂对玉米产量的影响不明显。 关键词:玉米;茎基腐病;种衣剂;药效试验 Pharmacy Screening of Corn Basal Stem Rot Wang jun ji (College of Plant Protection, 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02, China) Abstract:Corn basal stem rot is a soil-borne diseases of world corn producing areas the widespread occurrence of a systemic infection.In China, serious harm, serious impact on corn quality and yield. Order to filter out the high efficiency of pharmaceutical prevention, the experiments on the various sub-treatment agent (Ai Liou, Insure, Fokker, handsome Tony, Rickettsia show,) and its complex, indoor virulence test and field experiments. Toxicity Measurement results show that the gram show the corn Pythium mycelium growth inhibition best, EC50 was 0.61mg/kg; Ai Liou, Insure, EC50 is 4.68,20.93 mg / kg; Fokker antibacterial activity of the worst, EC50 below 40mg/kg; handsome seedling rot fungal hyphae growth inhibitory effect. The field trials showed that 20% of Fokker FS, disease prevention best, up 76.8 percent; followed by the mixture of G and the mixture H, control efficacy of more than 50%; 20% Insure FS, 6% tebuconazole also the effect of anti-FS, mixture E, respectively, 49.43%, 48.76%, 48.19%; 28% Aili Ou FS, mixture D and mixture H control

玉米常见病虫害防治

xx常见病虫害防治 一、xx大斑病 1.症状: 玉米大斑病主要为害玉米叶片,严重时也为害叶鞘和苞叶,先从植株下部叶片开始发病,后向上扩展。病斑长梭形,灰褐色或黄褐色,长5-10厘米,宽1厘米左右,有的病斑更大,严重时叶片枯焦。天气潮湿时,病斑上可密生灰黑色霉层。此外,有一种发生在抗病品种上的病斑,沿叶脉扩展,为褐色坏死条纹,一般扩展缓慢。夏玉米一般较春玉米发病重。 2.发病规律: 病原菌在田间残留病株上越冬(可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两种形态),为第二年发病的初侵染源。发病适温20-28℃。条件适宜时,病菌繁殖迅速,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风力传播。此病流行程度除与玉米品种感病有关外,主要由环境条件(雨水、湿度)决定。 3.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良种; 2合理密植,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 3发病初期用50%可湿性多菌灵500倍或用50%退菌特800—1000倍,或用8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每亩用药液50~75公斤,隔7~10天喷药一次,共防治2~3次。二、玉米小斑病 1.症状: 自苗期到后期都可发生。自下部叶片开始,出现褐色半透明水渍状小斑,逐渐向上蔓延,以玉米抽穗时最多。病斑扩大后呈黄褐色纺锤形或椭圆形,边缘常有赤褐色晕纹。 后期严重时,叶片枯死。在潮湿时病斑上产生黑色绒毛状物。

2.发病规律: 病原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株残体上越冬,分生孢子也可越冬,但成活率低。菌丝发育适温为28-30℃,孢子萌发适温为26-32℃。河南省夏玉米地区病害流行的关键时期是7-8月份,月平均气温25℃以上,降水多,病害易流行。玉米连茬种植,土壤肥力差,播种过迟等易于发病。 3.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抗病杂交品种有郑单2号、商单4号、丹玉6号等;自交系有吉63、辽1311、自330等。 2.实行轮作倒茬制度避免玉米连作,秋后深耕土壤,深埋病残体,消灭菌源。在玉米播种前及早处理完秸秆。 3.加强栽培管理早播早管,增施有机肥,穗期追施氮肥,加强中耕、排水等田间管理,以增强植株抗病力。 4.药剂防治用5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90%代森锰锌800倍液,每亩用50-75千克,隔7-10天喷1次,共防2-3次。三、玉米圆斑病 1.症状: 玉米圆斑病为害果穗。苞叶、叶片和叶鞘。为害果穗,造成穗腐,病菌可深达穗轴。病部变黑凹陷,使果穗变形弯曲。子粒变黑、干批。叶片上病斑散生,初为水浸状,淡绿色或淡黄色小斑点,以后扩大圆形或卵圆形,有同心轮纹,病斑中部淡褐色,边缘褐色。 苞叶上病斑初为褐色斑点,后扩大为圆形大斑,也具有同心轮纹,表面密生黑色霉层。 2.发病规律: 由于穗部发病较重,所以带菌种子的作用更大,有些感病种子不能发芽而在土中腐烂,有时引起幼茵发病或枯死。遗落在田间或秸秆垛上残留的病株残体以及果穗子粒上潜存的菌丝体均可安全越冬,成为第二年田间发病的初侵染

玉米干腐病

玉米 干腐病 沈阳农业大学植保系宋佐衡 玉米干腐病,也叫玉米穗粒干腐病,是辽宁省补充农业植物检疫对象。该病为害严重,据报道,在美国因干腐病所致损失几乎等于其它各种玉米病害损失数量的总和。在我国干腐病最早于1941年在云南发现,以后在贵州、广东、广西、浙江、安徽、湖北、湖南、四川、陕西、山西及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陆续发生,但通常为害不重。 1.症状特点在玉米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但以生育后期发生较重。症状以茎秆和果穗最为明显。茎秆被害,多在植株近基部4~5节或病穗附近的茎秆节间产生褐色、紫红色或黑褐色的斑块,叶鞘和茎秆之间常有白色菌丝相连。严重时病节髓部碎裂,组织腐败,极易倒折。在节部与节间产生大量的小黑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果穗被害,穗轴空松,易于折断。剥去苞叶,病穗一端(通常在下端),以致全穗籽粒变为暗褐色,失去光泽,粒间常有大量白色的菌丝体。病穗与苞叶之间也长满白色菌丝体,以致苞叶与果穗粘连,不易剥离。感染较晚较轻的果穗,在贮藏过程中也会逐渐加重,引起霉烂。 2.病原菌及发病规律该病是由一种称为玉蜀黍壳色单隔孢菌的真菌寄生引起的。寄生在玉米上引起穗粒干腐病的病原菌,此外,还有大孢壳色单隔孢菌、干腐壳色单隔孢菌和蒂腐壳色单隔孢菌等。大孢壳色单隔孢菌引起的干腐病症状与玉蜀黍壳色单隔孢菌引起的症状相同,在我国主要发生在广东、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干腐壳色单隔孢菌引起的干腐病仅山西有发生。症状略有不同,病菌在籽粒和穗轴均产生暗褐色的菌丝体,严重时整个果穗变成黑色,被害籽粒充满变黑的组织和菌丝体,内埋生黑色的分生孢子器。茎秆的髓部也变黑,后期纵裂,突出黑粒状的分生孢子器。蒂腐壳色单隔孢菌主要分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寄主范围很广。由该菌引起的玉米干腐病在我国尚未发现。 干腐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种子和病株残体上越冬。带病种子是该病传入新区的主要途径,病株残体则是病区该病发生的重要初侵染来源。播种带病种子可以引起苗枯,但因苗期土温较低发病不重。在病株残体上越冬的分生孢子器,条件适宜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借气流和雨水传播发病。在田间条件下,侵染和发病高峰期出现在果穗成熟期及以后阶段,延迟收获会加重发病。玉 -25-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