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知青文学

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知青文学

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知青文学
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知青文学

第九讲伤痕文学、反思文学与知青文学

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是八十年代最早出现的小说创作流派。他们多以文革以及文革以前的党历史上出现的极左路线为叙事起点,展开自己的叙述。出现的根本原因是文革结束后,思想上、文化上自由空气的恢复,是启蒙文学思潮发展的必然。知青文学是一个延续时间相对较长的文学史概念,它从文革后期开始出现(如老鬼的《血色黄昏》),一直延续到九十年代,甚至直到现在还有一些知青作家还在以自己当年的知青生活为题材进行创作,如韩少功的《暗示》、《日夜书》等。

一、伤痕文学

(一)概念

是形成于文革结束初期的一种文学模式。以1977年刘心武的小说《班主任》(1977年11月发表于《人民文学》)为开端,因卢新华的小说《伤痕》(1978年8月11日发表于《文汇报》)而得名。这类作品的特征是:揭露与控诉文革期间的极左政治给人们带来的肉体和精神创伤,具有强烈的政治化色彩和情绪化倾向。它的出现对于恢复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有着重要作用,代表作家作品有刘心武《班主任》、张贤亮《邢老汉和狗的故事》、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莫应丰《将军吟》、古华《芙蓉镇》等。

(二)主要分类

1.揭露文革对于人性的压抑和尊严的践踏。

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张贤亮《邢老汉和狗的故事》等。

2.揭露文革对人的心灵的毒害。刘心武《班主任》、卢新华《伤痕》等。

3.表现文革中惊心动魄的运动斗争。

郑义《枫》、孔捷生《在小河那边》等。

4.表现了老一辈革命者的受难故事。

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莫应丰《将军吟》,王亚平《神圣的使命》等。

5.长篇小说

古华《芙蓉镇》,戴厚英《人啊,人!》等。

(三)评价

1:启蒙的意义、疗救的作用

伤痕小说是在启蒙主义思想下出现的一个小说流派,启蒙的人道主义思想是其思想

主线,它最大的功绩在于将文革的错误与悲剧性灾难暴露给人看,引起人们疗救的注意。

2:恢复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

伤痕小说紧贴社会现实,恢复了十七年文学中的现实主义传统;同时,敢于直面现实、表现出极大的批判勇气和精神,有力地扭转了文革期间“瞒和骗”的文学。

3:艺术成就相对不高

由于情绪过于激烈,作家缺乏必要的文学准备,作品大多采取情感宣泄式的

创作模式,笔调粗砺,语言缺少锤炼,只重视问题的提出(与五四问题小说同),而忽视作品本身的文学性,叙述方式过于单一。

一、反思文学

(一)概念

反思文学是伴随着1978年5月开始的“真理标准大讨论”而形成的一种文学思潮。它突破了“伤痕文学”题材仅限于“文革”的界限,将思想的触角伸向“反右”和“大跃进”等政治运动,以文学的样式对影响党和人民历史命运的政治运动进行是非评判和深入思考。它于1979年上半年开始出现,反映了这一时期拨乱反正的政治需要。代表作家作品有茹志娟《剪辑错了的故事》、张一弓《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和张弦的《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等。

(二)产生原因

经历过伤痕文学对文革伤痛的揭露后,人们都冷静下来开始思考:文革作为一个历史现象是偶然发生的吗?如果是必然的话,它爆发的根源是什么?如何避

免类似事件发生。当时的背景是:1978年党发起“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批判“左”的错误,思想上相对解放。这种反思在文学上的表现就是反思文学。

(三)分类

1:对“十七年” “左”倾思潮的揭示和描写。

茹志娟《剪辑错了的故事》(《人民文学》1979年第2期),张一弓《犯人李铜钟的故事》(《收获》1980年第1期)等。

2:揭示民族文化心理中的封建残余意识。

张弦《被爱情遗忘的角落》,韩少功《西望茅草地》等。

3:对党和人民关系的反思,对官僚作风的批判。

李国文《月食》,《冬天里的春天》,王蒙《悠悠寸草心》。

4:对极“左”路线扭曲人性以及民族文化中隐含的阴暗心理和国民性进行

批判。

高晓声《李顺大造屋》,陆文夫《美食家》等。

5.长篇小说:

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

(三)评价(和伤痕文学对比)

伤痕文学是反思文学的源头,反思文学是伤痕文学的深化。不过尽管它们出现次序有先后,并且有各自的代表作,但有些作品并没有明确的归属。伤痕文学只是提出问题,而反思文学则试图为这一问题提供某种答案:即文革并非突发事件,其社会动机、心理基础都早已存在于我们社会发展和民族文化心理之中,与

封建主义的积弊有很大关系(专制)。与伤痕文学对比,我们可以总结反思文学的意义如下:

1:题材扩大

反思文学表现社会生活的宽广度比伤痕小说大。从文革可上溯至五十年代甚至更远。但基本以五十年代为主。

2:情感宣泄一一理性思考

由伤痕的情感宣泄转为理性思考。

3:社会批判——文化反思

由单一的政治批判模式,转为对社会、历史、文化和民族心理的全面反思。

4:追求文学性

逐渐突出文学的主体性,强调文学性,推动了文学的现代化探索。

5:归来的作家

伴随着反思文学的出现,文坛上出现了一个复出作家群一一归来的作家。

三、知青文学

(一)概念

知青文学是从1970年代末一直持续到1990年代甚至更后的一个文学思潮。一般认为,知青文学的作者都是文革时期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小说的内容也主要是有关知青

在文革时期或者文革结束之后的生命遭遇的。代表性的作家作品主要有:梁晓声(《今夜有暴风雪》、《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张承志(《黑骏马》、《北方的河》)、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叶辛(《孽债》)等。

(二)分类

1?揭露伤痕

对文革悲剧的揭露与控诉:青春、信念被埋葬,心灵受到扭曲。主要是早期的知青小说。老鬼《血色黄昏》、遇罗锦《一个冬天的童话》等。

2?怀念青春

从复杂的历史中剥离出值得珍惜的因素,维护一代人的青春年华和献身精神。

梁晓声《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等。

3.凝视乡土

发现民间生活中可能具有的人性品格,作为更新自我和社会的精神力量,或者书写自己所在乡村的艰难困苦、封闭落后。

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张承志《黑骏马》、《北方的河》、朱晓平《桑树坪纪事》、李锐《合坟》。等。

4.返城生活

知青返城后的生活道路和情感世界。

王安忆《本次列车终点站》、李晓《继续操练》等。

5.重构辉煌

现实成功者对昔日“辉煌”的构造。

1990年代的知青回忆录《回首黄土地》、《草原启示录》等。

(三)评价(与归来的作家比较)

相同点:

1.自传色彩

都带有较为明显的自传色彩。

2.自我价值

因为与国家的社会政治紧密联系,所以认为自己的生活经历具有重要价值。

不同点:

1?社会身份的差异

前者在文革后获得平反,被视为社会的文化英雄;后者的意义则模糊不清,

所以他们更需要为自己代言。

2?精神依据的有无

前者复出后进行创作时还可以依据自己在50年代依据的精神价值(如少共情结),但后者原有的信仰与精神追求都在文革中被击得粉碎。

3?自信惶惑的心态

与复出作家作品中洞察历史的自信相比,知青文学中更多的是惶惑、不安和焦虑。

四、文本细读

(一)《爱,是不能忘记的》

1.小说写的是什么?是对婚恋关系的反思还是一个人的婚恋经历?

(1)从小说的题目看

写的应该是钟雨的婚恋经历,而且重点不在她的婚恋悲剧上(她的婚恋悲剧在于年轻的时候与一个自己并不相爱的人匆匆结婚),而是在于她与革命老干部之间的精神恋爱。如果不这样理解,你怎么理解小说的题目“爱,是不能忘记的”?这“不能忘记的” “爱”明显是钟雨和革命老干部之间的“爱”。为什么是“不能忘记的”?因为爱得深沉。

(2)从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这篇小说的结构看

它的主旨似乎是对婚恋关系的反思。这篇小说的思路(提问)是:“我”(姗姗)在婚恋问题上感到困惑一一就婚姻问题与母亲进行探讨一一母亲的婚姻与爱情一一对母亲婚恋悲剧的反思(年轻时因为懵懂,与并不相爱的人匆匆结合,成熟以后遇到了生命中的恋爱,却又因为道德、法律等世俗的束缚而无法结合)一—提出自己的婚恋观:等待生命中那个对的人的最终出现,而不要匆匆结婚。从这样的思路来看,这篇小说的主题难道不是对婚恋关系的一种反思吗?

(3)你认同哪种解释?

以为靠这篇小说可以指导恋爱婚姻和以为从《乔厂长上任记》中可以找到企业管理问题的答案一样,是“过于执”了。

王蒙《当你拿起笔……》,北京出版社1981年版,第161页。

如果我们把这篇文章看做是一篇小说的话,我觉得最好还是认同第一种理解,因为这才是一篇小说应有的内核,这也才是阅读小说的应有的思路。但是,如果你把它作为论文

来看,也未尝不可,因为它有一个很清晰的逻辑论证思路。但这种读法不是小说的读法。

2?你的阅读感受是什么?

(1)思辨色彩。从小说的逻辑思路看,这篇小说关于婚恋问题的思考充满了思辨色彩。

(2)理想主义。不仅仅钟雨对爱情的追求具有理想主义色彩,而且“我” 对爱情的理解也充满了理想主义的味道。

(3)悲剧色彩。这主要体现在钟雨对爱情的追求上。无论她在追求理想爱情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多少幸福的情感,我们读过之后都感到沉甸甸的。

(4)时代特色。关于爱情的这种形而上的哲学思考或许也只有在80年代那

样一个充满理想主义氛围的年代才会出现;对爱情的这种具有浓厚的柏拉图色彩浪漫主义追求和书写或许也只有在以理想主义为精神气质的80年代才会引起巨

大的轰动与争议。

(5)文学性不足。这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1)思辨性的过于浓厚影响了文学性的充分发挥;

2)人物形象塑造的不够成功。钟雨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只能感受到她的理想性、悲剧性,关于其它的我们基本上一无所知。

3)小说思路的逻辑性。这是一种写作论文的思路而不是写作小说的思路。

3?我们如何理解钟雨的婚恋观?

(1)你的婚恋观是什么?

(2)你如何评价钟雨(也包括“我”)的婚恋观?

(3)“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

(4)刘小枫的“误会”说。

上帝在造人的时候,创造我们的同时也创造了我们的另一半,但是,上帝并没有许诺说我们今生一定能够与我们的“另一半”相遇。茫茫人海中,你知道哪一个才是你的“另一半”?一个网友在微信留言中说:择一城终老,遇一人白首。我点评说: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谁是可以伴我们终老的那个?纷纷扰扰的世界上,何处又是我们的终老之所?

一个人自己遭遇的不幸或自己无意中造成的不幸,远远超出了人的情感定义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人们期待生命中幸福的相遇,而一生中遇到的大多是误会。生活是由无数

偶然的、千差万别的欲望聚合起来的,幸福的相遇一一相契的欲望个体的相遇是这种聚合中的例外,误会倒是常态。误会就是不该相遇却相遇了,本来想要遇到一个你,却遇到了一个他(她),该归罪于谁呢?个体欲望的实现需要一个对象性的你,一旦我的个体欲望把一个他(她)的个体欲望认作是我需要的你,误会就出现了。在我的生命想象的欲望中你与他(她)的错置,就是人生误会。除了我的欲望想象的自我误解,人们无法为人生误会找出归罪者,也无处提出起诉。人生误会既不是由神安排的,也不是人的理性出错,而是我的个体欲望在纷乱的生活中的自我迷失。

刘小枫:《沉重的肉身》,北京:华夏出版社,第54-55页。

4.钟雨幸福吗?

(1)不幸福

“其实,您一个人过的不是挺好吗?”

“谁说我过得挺好?”

“我这么觉得。”

“我是不得不如此……”她停住了说话,沉思起来。一种淡淡的,忧郁的神情来到了她的脸上。她那忧郁的,满是皱纹的脸,让我想起我早年夹在书页里的那些已经枯萎了的花。

(2)是什么导致了她的不幸?

1)外在客观因素。

为什么我们的道德、法律、舆论、社会风气……等等加于我们身上和心灵上的精神枷锁是那么多,把我们自己束缚得那么痛苦?而这当中又究竟有多少合理的成分?等到什么时候,人们才有可能按照自己的理想和意愿去安排自己的生活呢?”

黄秋耘:《关于张洁作品的所想》,《文艺报》1980年第1期。

你是否认同这种观点?

不认同。

在小说中,我们看不到外界因素在多大程度上阻碍了钟雨对幸福的追求,而实际上,钟雨和老干部根本就没有做出追求幸福爱情的行动。的确,他们之所以没有迈出这一步,或许正是出于对“道德、法律、舆论、社会风气……”的考虑,然而,任何社会都不可能存在完全不用考虑外界因素的爱情,因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