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年级语文《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四年级语文《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四年级语文《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四年级语文《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四年级语文《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题西林壁》这是苏轼游庐山时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这

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雄伟壮观的景象。诗的头两句写所见,概括叙

述游览庐山的总体印象。“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强

调因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所以看到的景象都不相同。后两句写所感,讲了从看庐山的经历中所悟出的道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

此山中”,要想理解事物的本质,必须客观、全面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题西林壁》这首诗重在说理,借物

喻理,诗中有理。

教学目标

1.知识水平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了解诗句的

意思。

2.过程方法目标:学习如何让学生解读诗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热爱古诗文,学会全面看待问题。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的人生道理。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把孩子们分成四组,每组排成一排,每个组员快速出列观察队形。先站在正面看,再站到侧面看。

2、每组派代表交流观察到的结果,并说说为什么会看到这样的现象,由此得出站的角度不同,观察到的结果也就不同的结论。

3、老师顺势导入:今天我们学的古诗也和观察的角度相关系,这会是一首写什么的诗呢?齐读课题。

二、熟读古诗,整体感知。

1、用自己的方式理解课题的意思。老师简介题壁诗。作者在西林寺的墙壁上会题些什么呢?让我们也跟随大诗人一起去浏览一番,领略其中的滋味。

2、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实行朗读,也能够是全诗。练习后抽读实行指导;师生轮流读;男女生分别读;全班朗读。要求读出自己的感受。

3、交流自己理解的和不懂的地方,解决疑难点。

三、启发想象,理解诗意。

1、读“诗”百遍,其义自见。相信同学们对这首诗一定有了自己的了解和感受。刚才你们和诗人游的是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的——庐山。还记得另外一个诗人也在浏览庐山之时,情不自禁地写

下了一首《望庐山瀑布》。还记得吗?

(齐背)

2、两个诗人一山一水,写出了不同的意境。李白着重写的是瀑布飞流直下的壮观,苏轼从——(引导学生说出横、侧、远、近、高、低)

各个角度写了庐山的雄伟壮丽。你想从哪个角度来欣赏这巍峨挺拔的庐山呢?(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角度,师因势出示相关图片)

3、站在这个角度,你看到的庐山是——(引导学生实行想象,描述自己的所见所想。)播放音乐,带领学生进入情境,闭眼想象,用笔画下脑海中表现的景象,然后再全班交流。(分别从横、侧、远、近、高、低不同角度想象。)

4、师引导理解说出:横向看到的庐山是一座座连绵起伏的山岭;侧面看到的却是高耸的山峰;(横看到的是庐山的“长”,侧看到的是庐山的“高”。)无论是从远处眺望、近处细看,还是从高处俯瞰,低处仰望,庐山都表现出它变化多姿的面貌,让人不得不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四、产生共鸣,领悟道理。

1、同是庐山,我们却能看到那么多千姿百态的景象,是因为我们“移步”,让庐山“换形”。我们以前也学过一篇有“移步换形”效果的文章,是——《画杨桃》。背诵“提起杨桃,大家都很熟悉。但是,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个五角星。所以,当我们看见别的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我们这首《题西林壁》,也是要告诉大家——站的角度不同,看到的也就不同。但是,我们只看到片面的时候,不要忙着下结论,而是要客观、全面地去观察、去发现,才能真正地理解到事物的全面和根本。这也是诗人在游庐山后的心得,也是他想告诉世人的道理。所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成了世人传诵的千古名句。我们平时说的“*者迷,旁观者清”也正是此理。

2、那如果我们要看清庐山的真面目,你们觉得要如何去看,才能完整地看清它的样子呢?

3、其实在我们生活中,也有很多“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时候,不

管是看景,还是看物,或是看人,都有自己片面的一面。不知道同学

们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带领学生在校园内以不同的角度观察校园,再站到楼顶看全貌,感知“不识学校真面目,只缘身在校园中”。然后再让学生举例,也可老师举例引导。

五、课后拓展。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

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

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另外还有四首,同学们能够在课后继续了解学习,相信大家在不同的诗里,还能够看到更多的庐山的美和诗人丰富的感情。

材料补充:

初入庐山国登庐山怀李十使君渤

青山若无素,偃蹇不相亲。读书庐山中,作郡庐山下。

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平湖浸山脚,云峰对虚榭。

自昔怀清赏,神游杳霭间。红蕖纷欲落,白鸟时来下。

如今不是梦,真个是庐山。犹思隐居胜,乱石惊湍泻。

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

可怪深山里,无人识故侯。

过庐山下过圆通诗

乱云欲霾山,势与飘风南。石耳峰头路接天,梵音堂下月临泉。

群侪相对应和,勇往事骖骠。此生初饮庐山水,他日徒参雪窦禅。

可怜荟蔚中,时出紫翠岚。袖里宝书犹未出,梦中飞盖已先传。

雁没失东岭,龙腾出西龛。何人更识嵇中散,野鹤昂藏未见仙。一时供坐笑,百态变立谈。

暴雨破坱圠,清飚扫浑涵。

廓然归何处,陋矣安足戡。

亭亭紫霄峰,窈窈白石庵。

五老数松雪,双溪落天潭。

虽云默祷应,已有移文惭。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感受。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题西林壁》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2.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准备 1.橡皮泥。 2.学生收集有关轼的资料。 3.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吟诵):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你们都知道老师吟诵的是哪首古诗吧?(题西林壁)今天,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风光。请全班打开课本第22面,齐读古诗《题西林壁》。(板书课题: 《题西林壁》) 师:这首古诗,同学们肯定都会背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 二、学习课文: (一)解诗题,知作者 1.师: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2.师:谁知道轼的生平?(生交流轼的资料。) (轼,字子瞻,好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洵、其弟辙被合称为“三”。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二)抓字眼,明诗意 1.(师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2.师: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你们从这句诗中读懂了什么? 3.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作者) 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1古诗词三首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 (二)过程与方法: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语言美。 重点难点 品位诗句,指导朗诵,积累语言。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整体诵读古诗三首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借助诗文注释,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⑴敬亭山:你能说说古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⑵作者是唐代的李白:那你能背一首李白写的古诗吗? ⑶景物描写:众鸟、孤云、敬亭山 二、分步解读,感悟诗情 1、学习“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⑴、画一画这两句。 ⑵、理解“众鸟”:说一说为什么画好多只鸟? ⑶、理解“孤云”:说一说为什么只画一片云? ⑷、理解“尽”和“去”:看一看老师的画面(空白的画面)。 ⑸、品析: 并不是同学们画错了,而是作者所要表现的是动态的画面,而我们所画的是静止的画面,可见作者用字的精妙。 过渡:众鸟飞走了,孤云离去了,现在只剩下诗人李白一个人了,难怪题目里是──“独”坐敬亭山。 2、品读“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⑴、悟:原本陪伴在李白身边的景物都离李白远去了,李白看起来非常?(板书:独) ⑵、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孤独的味道: 过渡:前两句看起来李白很孤独,后两句还是写孤独吗?难道李白心里真的很孤独吗?读后两句。 三、学习“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⑴、理解“相看”:李白眼里“只有敬亭山”,可见这里的“相看两不厌”是谁和谁互相看不满足呢? ⑵、理解“看不厌”: ①看敬亭山为什么看不满足?──景美 ②李白仅仅把敬亭山当作一个景物来看吗? ⑶、品析: 李白把敬亭山当作了──神,所以看不厌,而敬亭山看李白看不厌,这又是为什么呢?敬亭山也把李白当作了──神。而神总是“超凡”的,神总是“脱俗”的。 ⑷联系《夜宿山寺》和《望庐山瀑布》更深地体会超凡脱俗、寄情山水。 四、品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⑴感悟:既然找到了自己的朋友,而且是那么知心的朋友,李白还孤独吗?这时候他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⑵品析: 那《独坐敬亭山》中的“独”是不是作者用词不当啊?以“不独”写“独”又是作者独具匠心之处。 ⑶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带着高兴的心情读。 五、表情朗读,升华诗意 1、古诗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独坐敬亭山》看似写景,实在抒发作者的感情,就让我们也带上作者的感情来读一读这首诗吧。 2、背诵全诗。 3、默写全诗。 六、回顾总结,受之以渔 以前,我们通过老师的讲解,同学们的讨论,或者是画诗、表演来学习古诗,今天,我们又是怎样学诗的呢?学生自己总结:晓诗题──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还有画一画的方法。 【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 (表面)独(内心)不独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通过抓住关键字、借助书下注释、生活积累等方法理解诗中的词句,体会诗人的心境,感悟诗的意境,理解诗中富有哲理的诗句。 3.通过学习《题西林壁》,巩固学习古诗的方法并加以运用。 重点: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 难点: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第五课是《古诗两首》,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过去我们是按照怎样的步骤学习古诗的? ①解诗题;②知诗人;③明诗意;④悟诗情。 2.解题: 同学们,当我们写了精美的文章,想跟人分享习作的愉悦时,我们把文章发表于报纸杂志、广播网络上。但是在古代,印刷能力有限,大量诗歌不能刻印出来,于是把诗写在墙壁上就成了诗人“发表”作品的途径之一。(板书:题壁)这种类型的诗叫做题壁诗,这样天南海北的过往行人过而读之,就可以传播开来,(板书补写:西林) “题”是什么意思?(书、写)你懂得题目的意思了吗?找学生回答(题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对,本诗就是宋朝诗人苏轼游览庐山后,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写下了一首诗。 3.了解背景及作者 我们都知道这首诗是苏轼写的,谁能通过自己搜集的资料,给大家介绍介绍作者? 生介绍,教师补充。 作者介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为“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二、正确朗读古诗。 1.自己轻声把这首诗读两遍,第一遍注意读准字音,把诗念得字正腔圆;第二遍注意诗的停顿。

2.指名读《题西林壁》,师生进行评价,强调:朗读古诗,不仅要的的准确,还要读得有节奏,要读得有板有眼。 3.师范读,学生根据要求练习朗读。要求:读诗不但要正确、有节奏,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 4.齐读 三、抓住重点字,理解古诗意思,体会诗句蕴含的人生哲理。 在没到庐山之前苏轼曾经写过这样一句话:“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意思是说要想认识庐山,就得要常来常往,于是,在此后的十几天里,他“往来庐山南北十余日”那么在这十余天里他所看到的庐山是怎么样的呢? 1.齐读第一句诗。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一句诗的意思吗? 横看成岭侧成峰:从正面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从侧面看,却变成了一座山峰,高峻雄伟。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 (1)这句诗中藏着几个方位词,你能找出来吗?(板书:横侧远近高低)重点强调横和侧,横即正面,侧即侧面。 可在黑板上画出一座山,让学生们标出横着看是怎么看?侧看是怎么看? (2)作者在这十来天里是不是真的就是从正面、侧面、远处、近处、高处、低处这6处地方观赏庐山美景的?这些方位词在诗中起什么作用?(板书:角度不同) (3)角度不同,景色怎么样呢?从诗中找证据。(远近高低各不同) (板书:景色不同)(4)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中会有这么多变化呢? 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从诗中“远、近、高、低”四个字我们就不难感觉到作者所站位置的变化。大家学过《画杨桃》这篇课文吗?谁能回忆一下这篇课文讲了什么内容? 主要讲的是:图画课上练习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我”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画成像个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好笑,其实”我”画的并没有错,因为从不同的角度看上去,杨桃就是不一样的。所以同学们,你们现在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了吗?是因为作者的角度发生了变化,所以庐山会有这么多不同的景象。 (5)请同学们想象在远处,近处,高处,低处都会看到什么不同的景象呢? 远:隐天蔽日;近:危崖险岩;高处俯瞰:深沟幽壑;山下仰望:重峦叠嶂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优秀教案(全册)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优秀教案(全册) 1、观潮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 重点词语的含义。 2.初步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3.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 2.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体会当时人们的心情。 3.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提高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 课前准备: 1.收集有关钱江潮的资料。 2.读课文五遍以上,给生字注音。 3.抄写本课字词和优美句。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1.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 气势宏伟,令人震撼。) 教师介绍:钱塘江它是我们浙江省的第一大河,它位于浙江省北部,全长605公里,河域面积五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百分之四十三,是 我国东南沿海的一条著名江流。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钱塘江 边一睹为快。

2.看了这潮水,听了这潮声你觉得钱塘江潮怎么样呢?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 (…… )说得真不错,这篇课文的作者在他眼里的钱塘又是怎么样的?自由读课文,找出一个你认为最能体现钱塘江特点的词语。(让学生看黑板板书)3.(板书:天下奇观)理解奇观。 “观潮”的“观”是什么意思?“天下奇观”的“观”呢?打开字典查一查。 师:很少有人能看到这壮丽的景观,你们想不想把自己了解到的说给大家听? 课文中有许多形象的词语,咱们讲的时候会用到,打开书,在写潮来前, 潮来时,潮过后用了很多形象的词语,你动笔画一画,然后在小组读一 读。要放弃自己不成熟的想法,听取别人的建议。 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请查阅资料的同学介绍“潮的形成”、“潮的气势”“或观潮最佳地点”) 师:我有一个问题,我想问你为什么要在八月十八日观潮?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预习情况。 ①读准多音字: 闷(mèn)雷薄(bó)雾风号(háo)浪吼 涨(zhǎng)起颤(chàn)动 ②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横贯山崩地裂人声鼎沸漫天卷地 ③指名读课文,正音。 ④同桌互读,评定等级。 2.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介绍钱江潮。 3.理清文脉。 ①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②同桌交流。 ③说说各段的段意。 三、理清叙述顺序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一) 1 2 1 古诗词三首 3 课型:古诗词 4 教学目标 5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等词语。6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7 3.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8 话 说说诗句的意思。 9 10 德育目标:让学生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11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说说词语的大概意思,理解句意。 12 教学方法:运用插图和教师的导语带入诗的意境—理解词句、想象画13 面—吟诵诗词、体验诗情。 14 教学准备: 1、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白居易和他的作品。 15 16 2、多媒体课件 17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18 19 第一课时 20 独坐敬亭山 教学目标: 21 22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独坐敬亭山》 23 24 3.能通过朗读和想象,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5 教学过程: 一、导入 26 27 1.同学们以前学过李白的诗吗?谁来给大家背一首呢?这节课,我们就来28 学习一首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板书诗题目)。 29 2.解题。敬亭山: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 30 独坐:单独地坐。连起来题目意思是什么? 31 二、自学古诗 1.出示自学提示,布置自学。 32 33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34 ②结合诗句,利用字典理解词意及诗句的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别人交流。 35 36 2.检查自学。 37 ①指读全诗。(正音) 38 ②交流自己对词和句的理解。(师生评议) 39 (尽:没有了。孤云:孤单的云,也就是只有那一片云。闲:休闲,休息。 40 厌:满足。) 诗句意思:后两句意思怎样说才通顺?(“只有敬亭山”放前面说语意才 41 42 顺。这是理解古诗诗句意思的一种方法。) 43 (句意:一群群鸟全飞光了,天上的那片云独自飘来飘去,也找地方休息去了。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谁也不厌烦谁。) 44 45 3.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题西林壁教案详细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个小道具,要考一考大家。(出示六色方竹体)请同学们各自从自己的位置上看过来,然后大声告诉老师,你所看到的方柱体是什么颜色的? 生:红!蓝!绿!白…… 师:老师听到同学们说了很多种颜色,那谁能告诉我,到底是哪一些同学说对了呢? 生:都对! 师:好,同学们说得真好!其实同学们都说对了!因为每个同学坐的位置不一样,那他所看到的老师手中的方柱体的颜色也不一样。这就告诉我们一个小道理,谁能给大家说说?(指名学生说) 生: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结果就不一样。 师:非常好!它告诉我们的小道理就是:同一样事物,如果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看到的结果就不一样。其实啊,这个小道理在北宋时候就有一位著诗人通过他的一首古诗告诉过人们。 (1.今天咱们就来学习这首古诗----《题西林壁》 (2.那就是轼写的-----生答《题西林壁》,今天咱们就来学习古诗两首中的《题西林壁》)板书:题西林壁 读课题。 二、前面我给让大家预习的时候介绍过学诗六步法,是哪六步法呢? 出示:解诗题、知诗人、读诗文、明诗意、悟诗情、诵诗文 1.解诗题 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 (:题:题写西林:庐山脚下的西林寺壁:墙壁) 出示课件图片资料,让学生了解西林寺及轼题诗的石壁。 “题”是哪个题? (问题的题) 请学生完整地说一说诗题的意思。 带着理解,再读题目。 2.知诗人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认识轼吗,我们以前学过轼的哪些诗? 生:《饮湖上初晴后雨》 师:是的,这是上个学期学的,轼描写西湖的诗。 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师:女生背前一首,男生背后一首,齐! 出示:轼及生平 简介诗人。

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语文教案设计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八) 教学要求: 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本插图及挂图,使学生了解写日记的意义、要求和方法,培养学生坚持写日记的好习惯。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本插图及挂图,使学生懂得爱护图书的意义和要求,养成爱护图书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爱护图书的意义,要求,学会方法。 在实践中养成坚持写日记和爱护图书的好习惯。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讨论:如何写好作文? 勤于观察,勤于积累,把观察的东西及时积累下来。 讲明写日记的意义 写日记有什么好处? 分组讨论。 交流。 小结。 写日记能够为自己提供写作机会,帮助提高写作水平。

通过对看到的、听到的事情或者一些问题的思考,帮助自己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明白自己该怎么做、怎么想,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 交给写日记的方法 日记的内容和注意点。 观察图画,说说图上画了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 日记的主体部分可以写什么?该怎么写? 怎样才能写好日记? 1,要持之以恒。 2,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可以成为日记的内容。3,用自己的语言写想说的话。 日记的书写及格式 讨论交流。 总结 这堂课我们学习了写日记的意义、要求和方法,在今后学习的过程中,同学们要坚持写日记,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 作业: 按照写日记的要求、格式练习开始坚持写日记。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讲明爱护图书的意义 指导看图。 书架上的图书保管得怎样? 指名说。 从图中可以看出两位同学是什么样的学生? 为什么要爱护图书呢? 怎样爱护图书 说说该怎么翻看图书、怎样摆放、怎样整理图书? 说说自己今后打算怎么做。 同学们,听了这些破书的哭诉,我们该怎样帮助他们呢?如何修补图书呢? 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使我们懂得了爱护图书的意义,该怎样保护图书,希望在你们今后的日常生活中,从爱护课本做起,爱护书、读好书。 作业: 给新课本包上封皮。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王悦 2016年9 月 语文教学设计

1.观潮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齐头并进、漫天卷地” 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2?初步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3、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 2、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体会当时人们的心情。 3、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提高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 预习: 1、收集有关钱江潮的资料。 2、读课文五遍以上,给生字注音。 3、抄写本课字词和优美句。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2、能发挥想象,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3、能通过思考所提供的问题,理解长句子的意思。 4、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5、能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一处景物。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 教师介绍:钱塘江它是我们浙江省的第一大河,它位于浙江省北部,全长605公里,河域面积五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百分之四十三,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条著名江流。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钱塘江边一睹为快。 2.看了这潮水,听了这潮声你觉得钱塘江潮怎么样呢?你能用一个词来概 括吗?(……)说得真不错,这篇课文的作者在他眼里的钱塘又是怎么样的?自由读课文,找出一个你认为最能体现钱塘江特点的词语。(让学生看黑板板书) 3.(板书:天下奇观)理解奇观。 观潮的观是什么意思?天下奇观的观呢?打开字典查一查。 师:很少有人能看到这壮丽的景观,你们想不想把自己了解到的说给大家听? 课文中有许多形象的词语,咱们讲的时候会用到,打开书,在写潮来前,潮来 时,潮过后用了很多形象的词语,你动笔画一画,然后在找小组读一读。要放弃自己不成熟的想法,听取别人的建议。 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 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请查阅资料的同学介绍“潮的形成”、“潮的气势”“或观潮最佳地点”。) 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特殊的壮丽景象,第22课就写了一次钱塘江大潮的过程。师:我有一个问题,我想问你为什么要在八月十八日观潮?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预习情况。 ①读准多音字: 闷(mdi)雷薄(b6)雾风号(hdo)浪吼(hdu) 涨(zh*g)起颤(chm )动 ②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备课记录年级四科目语文时间-9-1单元序号一单元内容自然奇观备课小组成员四年级语文老师中心发言人单元教学目标 1、掌握本单元字词,感情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与神奇。重、难点重点:掌握本单元字词,理解课文内容。难点:体会表达,学会运用。单元练习抄写字词。积累优美语句、语段。课时分配课次1234 园地复习测试讲评课时21213221 共14课时检测时间-9-13单元授课时间从第1周至第2周9月2日至9月13日课时教案课题1 观潮教案序号1-1-1授课时间年9 月2日课型新授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2、学习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观潮、据说、笼罩、薄雾、若隐若现、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3、初步理解钱塘江大潮的自然之美。点难点教学重重点:朗读课文,学习生字,理解词语。难点: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教学准备 1、钱塘江大潮的有关资料。2。有关图片。板书设计1 观潮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教后感在教学《观潮》一文

时,为了让学生与文本融为一体,感受大自然的壮丽奇特的景观,我在教学设计中注重了借助多媒体展现大潮,体会它的壮观。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教师进行充满感情的介绍:钱塘江它是我们浙江省的第一大河,它位于浙江省北部,全长605公里,河域面积五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百分之四三,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条著名江流。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钱塘江边一睹为快。 2、看了这潮水,听了这潮潮声你觉得钱塘江潮怎么样呢?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说得真不错,这篇课文的作者在他眼里的钱塘又是怎么样的?自由读课文,找出一个你认为最能体现钱塘江特点的词语。(让学生让黑板板书) 3、(板书:天下奇观)理解奇观观潮的观是什么意思?天下奇观的观呢?打开字典查一查。师:很少有人能看到这壮丽的景观,你们想不想把自己了解到的说给大家听?课文中有许多形象的词语,咱们讲的时候会用到,打开书,在写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用了很多形象的词语,你动笔画一画,然后在找小组读一读。要放弃自己不成熟的想法,听取别人的建议。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说明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学容属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三组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本组教材围绕“角度”这一专题编排,教学容都是关于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就会得出不同的结果。《题西林壁》这首古诗是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涵深刻,耐人寻味。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联系生活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2.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以及正确看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通过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的人生道理。 教学难点: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方法:熟读、简析、体情、自主学习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我国地大物博,山河壮丽,有许多名山大川,比如(简介)。而我国省的庐山,就是个风景名胜。还记得诗人白所写的一首有关庐山的诗吗?齐背《望庐山瀑布》。景色秀丽的庐山,有高峰,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美丽迷人。有一个著名诗人,叫轼,也到过庐山,并把所见所感,写成了一首诗,题目叫《题西林壁》。 二、解诗题,知作者 师:课前老师布置大家收集有关题西林壁这首古诗的资料,谁愿意把你的资料和大家交流一下。

1、你们了解轼吗? 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洵,其弟辙合称“三”,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诗词造诣很高。他写过很多诗,可查找的有3000多首。 2、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及庐山的有关情况。 3、题西林壁是一首题壁诗。是写在墙壁上的。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听这首古诗(放配乐诗朗诵《题西林壁》) 师:读得怎么样?(美)读好一首古诗,还要注意停顿和节奏的划分,大家边听老师读,边在自己的书上划分节奏,好吗? 2、你们能不能也读得这么美,和录音来比一比。学生练习 3、生根据节奏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4、谁愿意来试一试(找个别学生试读)谁来评价一下他读得怎么样? 师:是啊,真的是很响亮。那么你能不能也响亮的读一读呢?(生读)谁能再来评价一下这位同学的朗读? 师:非常好,我看也可以录成磁带卖了。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四、精读古诗,理解诗意 诗写得美同学们读得更美。其实,一首古诗往往就是一幅古朴典雅的画卷,只要你用心的去读,去感受,你就能看到这幅画。下面就请同学们反复读古诗,看谁能把它读成一幅画。 生在音乐声中反复读 师:谁能说说你读到的画面是怎样的?(孩子们交流) 生:我看见许多的树,许多的花,还有许多的草。许多的鸟在树上唱歌。 师:你真是用心的去读了。 生:我看见庐山横着看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侧着看是高高挺立的山峰。 师:你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板书:横岭侧峰)(出示岭峰的图片)为什么同是庐山一会看到的是岭一会看到的又是峰呢? 师:诗人从横侧远近高低去看庐山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1 古诗词三首 1 2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 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等词语。 3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4 3.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5 6 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7 8 教学重难点: 9 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 10 情趣。 教学课时:三课时 11 12 教学过程: 13 第一课时独坐敬亭山 一、导入 14 15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诗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光辉。同学们喜欢古诗吗?那我 16 们来开一个古诗的交流会,怎么样?你喜欢哪首古诗就马上站起来背,由你开始!(学生背) 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看来咱们班同学平日里特别注意积累!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唐朝大17 18 诗人李白的诗《独坐敬亭山》(板书)请同学们跟我齐读一遍课题。 19 二、自由读诗 20 同学们,我们知道敬亭山是一个山名,那你能根据图片的内容来说一说独坐敬亭山这个题 21 目的意思吗? 22 (教师引导:坐,对坐;意思就是诗人独自对坐在敬亭山) 23 这首诗就是李白独自对坐敬亭山时的所见所感。同学们想不想看这首古诗?我们一起来看 24 一看!(课件出示)谁能来把这首古诗读给大家听一听?声音真响亮!那现在我们同学就可 25 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最好多读几遍。开始吧!

三、朗读古诗 26 27 1、学生自由朗读 28 2、读中领悟: 29 3、教师范读,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像一下,眼前仿佛都看到了什么?。(学生说)30 4、学生再读,师生共评 31 5、小结:整首诗围绕着“静”来写,朗诵时注意语调轻缓,节奏要缓慢;通过朗诵,表达 诗人如找到了知己似的一种轻松感。 32 33 四、理解诗句 34 1、同学们读得非常有感情!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老师相信同学们在读得过程中 对诗已经有了自己的了解。现在就让我们对照着图片(课件扫描)小组讨论交流一下。 35 36 2学生讨论、教师指导 37 你是怎样理解这首古诗的? 38 在这首古诗中同学们你最喜欢哪一句呢?为什么? 39 3、同学们,假如你是李白,就坐在这高高的敬亭山上,你想不想看一看当时景色?(想)40 那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播放课件。一边讲解) 4、诗句意思:后两句意思怎样说才通顺? 41 42 (“只有敬亭山”放前面说语意才顺。这是理解古诗诗句意思的一种方法) 43 句意:天上一群群鸟全飞光了,天上的那片白云悠闲地飘去。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44 谁也看不够。) 45 5、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46 全诗描绘了孤山凄凉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47 师:同学们,我们就是诗人李白,让我们带着孤独、寂寞的心情,独自坐在敬亭山的对面48 吧!一群群的鸟儿都全部飞走了,就连一片白云也飘然而去;诗人静静的看着敬亭山,也只49 有敬亭山望着诗人,怎么看也不厌倦。)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与”“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5、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二、重难点: 1、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预习: 1、自学生字,读熟三首诗。 2、借助注释试讲诗意,画出有疑问的地方。 3、搜集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三、教学过程: 1、谈话引入: 2、读课题,指名读三首古诗。(检查通过预习对课文熟悉的情况) 3、指名认读生字,提示应注意的地方。 4、分组学习 读熟三首诗,借助注释在组内试讲每首诗大意。 交流预习中的疑问,组内解疑。 5、指导朗读。 四、教学反思: 我在黑板上给孩子们抄了一首刘禹锡的《望洞庭》,指导学生朗读并初步理解,然后指导背诵。一节课,不仅学会了教材上的古诗,还积累了课外书上的古诗一首。这样的课堂拓展,教一带一,既充实了教学内容,又丰富了学生的积累。 课后,我进行了教学反思认为,“课堂拓展,教一带一”的方法,符合《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语文又就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与学习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等基本理念。 我在教学古诗《独坐敬亭山》时,为了让学生体会诗的意境,我布置了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画一幅彩色画的家庭作业。当时学生们的热情特别高涨,情绪也很激动,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第二天,大大小小的画交上来了,瞧着这一幅幅流露真情的画,对我而言,与其说就是在批改作业,不如说就是在欣赏作品。 在这堂课上,在一些细节上出现了问题,比如在一个环节上媒体没有同步,比如板书当中的一些失误,以及在随机问答中的不够严密等,都就是因为准备的不够充分,或者说就是设想的不够严密,因此渴望完美的我课后充满懊恼,并一次次告诫自己:今后上课务必要认真、再认真,做到百密而无一疏。 2、桂林山水 一、教学要求 1.通过瞧图、学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从而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教育,陶冶爱美情趣。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与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想象、理解、表达能力。

小学语文优秀教案《题西林壁》

小学语文优秀教案《题西林壁》 教学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能借助词典等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的词句。 3、背诵古诗,对重要词句能够默写。 4、体会富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5、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象。 2、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话,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读题释题 1、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在咱们江西省九江市就有一座享誉世界的名山,它就是——庐山。我们一起去领略庐山风光吧!(出示从不同角度拍摄的庐山各山峰图片) 2、西林寺有块墙壁,看,墙壁上还写着一首诗呢!这是宋朝大诗人苏轼游览庐山后题写在上面的。诗题叫《题西林壁》。(板书课题) 3、释题。“题”是什么意思?(提示学生借助注释是学古诗的一个重要方法)“题西林壁”又该怎么解释呢? 二、初读,读通读顺 1、学生自读诗句两遍,第一遍注意读准字音,第二遍力求读通句子,读出节奏。

2、指名朗读,学生评价。相机正音,如:“岭”“此”等。练读诗句。 3、读古诗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出节奏。谁能试一试?其他同学注意倾听。 4、教师相机范读,学生评议。重点指导读“横看成岭侧成峰”,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读出“峰”和“岭”的区别。 5、师生合作读。 三、再读,感受“不同” 1、不知不觉,我们已经将这首诗读了好几遍,但好诗不厌百回读。读多了,你就会对诗句有自己的理解,有自己的感受,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你们再轻声读这首诗,一行行地读,一行行地想,看看能不能自己读懂诗句的意思。 2、同桌交流。(掌握方法:查子典,结合诗后注释,查工具书,上网查资料等) 3、问题检测:苏轼身在何处?(具体在山中的哪些位置观察庐山呢?) 4、理解“横看”:怎样看是横看?看我的五指山(教师以手示意),怎样看是横

题西林壁 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题西林壁 四年(2)班:张春英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2.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课时 1 课时 教学准备 1.橡皮泥。 2.学生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 3.powerpoint。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景色优美。在江西省北部,紧靠九江市区南端,有一座享誉古今中外的名山,它就是山清水秀的庐山。 师:今天,让我们跟随摄像机的镜头一起走进美丽的庐山。(课件播放庐山图片) 师:这里山高水深,这里云雾弥漫,这里古树参天,这里鸟语花香,这里流泉飞瀑,是一幅充满魅力的天然山水画卷,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900多年前宋朝大诗人苏轼花了十多天的时间游览了庐山,他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写成了一首诗。请看大屏幕。(出示课件: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师:哪位细心的同学知道了这首诗的名字?板书课题 师:指导学生朗读题目。(生跟老师一起朗读课题)(题西林壁)今天,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风光。请全班打开课本第22面,齐读古诗《题西林壁》。

师:这首古诗,有些同学会背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课件出示) 知诗人,解题意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二、学习课文 (一)解诗题,知作者 1.师: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2.师:谁知道苏轼的生平?(生交流苏轼的资料。) (苏轼,字子瞻,好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二)抓字眼,明诗意 1、(师指名读古诗,指导朗读)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2、师: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你们从这句诗中读懂了什么? 理解注释: ①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山北麓。 ②.横看——从正面看,从山前山后看,山横在眼前,所以说横看。庐山总的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 面西面看。 ③侧——侧看,从侧面看,从山的一端——南端或北端看。 ④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自古以来就是浏览胜地。 ⑤缘——因为。 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 3、师:你们能用橡皮泥捏出苏轼描绘的这座山吗? 远近高低各(重读)不同: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 4、小组内交流诗句意思,小组汇报诗意。(小组要说明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的) 5、重点赏析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四年级语文:《长城》教学设计(1)

小学语文标准教材 四年级语文:《长城》教学设 计(1) People need to communicate an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and language is the bridge of human communication and the link.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专业教学设计系列下载即可用 --- 四年级语文:《长城》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长城》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这篇课文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课文共有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配有一幅是气势磅礴的长城鸟瞰图,第二自然段配有一幅长城的近景,使学生可以更形象地感受长城的气势;第三自然段是由长城展开的联想,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第四自然段总结全文,指出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赞美长城是“伟大的奇迹”。可以说它不仅是一篇状物类的文章,更像一首动人心魄的中华历史文化的赞美诗。

学情分析:学生对于长城并不陌生,但是只限于名字而已,课前应多加以交流。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字。正确读写“蜿蜒、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呼应、肩膀、凝结、奇迹、气魄雄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3、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以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4、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我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重点: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雄伟的气势。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搜集长城资料,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方案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方案 1、观潮教学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3、情感态度价值观:搜集有关钱塘潮的资料,了解大自然的神奇。教学重难点: 1、理解生字新词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教学方法:创设情景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课前搜集有关钱塘潮的资料。课型:新授课。课时设计:两课时。教学过程与方法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先请学生说说是不是看过潮水?在哪里看过?有什么想法? 看过潮水的人,能用一个比喻句来比喻自己看过的潮水吗? 2、课件播放钱塘江大潮录像。请学生自由举手回答。组织学生评价。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由表达。 二、学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同桌对读生字词。 2、抽读生字卡,师正音。 (二)导学课文,理解字词。 1、学习第3自然段,结合句子理解字词,并指导朗读。① 听师朗读第3自然段,勾出带有生字的词语。② 读后提问。③ 理解词语:人声鼎沸。④ 总结学法:(小黑板出示)。 2、用同样的方法学习 4、5自然段中的生字新词(2分钟)。① 同学们还有哪些生字新词不能理解?② 师答疑。 3、同桌互相检查这些生字新词是否都理解了。 4、教师抽查并总结。 (三)析字形,写生字。 1、学生找出难写或易写错的字,大家分析,老师在黑板上板书示范。 2、学生练习,将黑板上的字一个写一遍,再分小组评议,说说你认为谁的哪个字写得好,好在哪里,<或谁的不好,该怎样改>,引导学生鉴赏。组织学生同桌对读,再指名学生读,老师正音。播放多媒体课件。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读课文,并且自行解决遇到的生字、生词。指名学生读课文。教师出示词语,学生认读。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讨论、回答。出示句子,学生说时候自己的理解。学生读课文,并组织评价。学生在游戏中识字。学生

人教版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人教版《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场景设置 在教室里悬挂以山为主题的国画,同时包括风景画。 二、导入 1、引入新课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同学们都知道哪些风景名胜,说说看。 生说风景(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师:同学们说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绍一处风景。(放映庐山录像)(目的:让学生对庐山有初步认识,吸引学生注意力)师: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么样?生谈感想(目的:使学生对庐山的感性认识进行梳理,同时巩固认识。)师: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 (板书诗题) 三、讲解 2、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并把不认识的字勾出来。 3、齐读古诗,纠正读音。师:我知道班上的同学朗诵的能力非常出色的,能不能 为老师朗诵一次。生读古诗,对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重点:卷舌音、平舌音) 4、范读古诗,讲读法。 师:同学们朗诵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大家愿意听老师按照这个规则朗诵一遍吗? 师配乐朗诵古诗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 / ”作上标记师:请同 学们再来朗诵一遍,注意停顿。 生齐读古诗(配乐) 5、明确学习任务,组织自学。 师:在这堂课中我们要完成以下的学习任务(出示学习任务),请读一遍。 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完成学习任务?(激励学生)好,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 为单位先完成前四项学习任务。如果遇到了难题可以向老师,同学求助。 (合作学习) 生自学,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出示相关资料(资料:苏轼个人情况。西林寺。)播放

四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四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四年级语文教学设计(精选5篇) 四年级语文教学设计1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分角色朗读“打电话”这部分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指导学生通过文章中具体的语言材料,认识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认知目标:整体感知课文,掌握生字词。 能力目标:带着问题自读课文,扫除阅读障碍,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初步体会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的人间真情。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1、同学们,小时候你们一定听大人讲过《狼来了》这个故事,那个牧童站在山坡上焦急地呼救为何山坡下的人不去救助呢你能说出其中的原因吗 2、是呀,这个牧童不诚实,就得不到大家的信任。只有诚实,才能得到信任。(板书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有关诚实和信

任的课文。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自由轻声读三遍课文。 第一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看看课后的生字表。 第二遍,边读课文边思考:课文围绕诚实与信任写了一件什么事? 第三遍,读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2、交流自学情况 指名读课文 引导说出课文大意 引导思考:课文是分几部分可分成几段 1、(1—3)“我”深夜驱车发生事故,留下字条主动承担责任。 2、(4—10)小红车主人对“我”的诚实和信任深受感动。 3、(11)小红车主人的话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三、精读理解课文第一大段 出示:“我”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车祸的从什么地方看出“我”的诚实 1、自由轻声读第一段。思考问题。 2、讨论并回答:“我”是在自然环境很恶劣、小红车主人超出停车线二、三十厘米的情况下发生车祸的。 出示:天很黑,又有点雾,尽管有路灯,能见度仍很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