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云南地区种子植物区系过渡性地理分布格局的群落尺度分析

云南地区种子植物区系过渡性地理分布格局的群落尺度分析

云南地区种子植物区系过渡性地理分布格局的群落尺度分析
云南地区种子植物区系过渡性地理分布格局的群落尺度分析

云南可食用植物资源

云南可食用植物资源 摘要:云南地处低纬度高原,地理位置特殊,地形地貌复杂。主要受南孟加拉高压气流影响形成的高原季风气候,全省大部分地区冬暖夏凉,四季如春的气候特征。全省气候类型丰富多样,有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中温带和高原气候区共7个气候类型。由于多种的地理环境与气候条件造就了云南丰富的植物资源,在这多种多样的植物资源中有着大量的可食用植物资源。 关键字:可食用;植物;资源;食用部位

一:水稻 原产亚洲热带,在中国广为栽种后,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按照不同的方法,水稻可以分为籼稻和粳稻、早稻和中晚稻、糯稻和非糯稻。我国科学家袁隆平对杂交水稻的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水稻所结稻粒去壳后 称大米或米。世界上近一半人口,都以大米为食。大米的食用方法多种多样,有米饭、米粥、米饼、米糕、米线等。水稻除可食用外,还可以酿酒、制糖作工业原料,稻壳、稻秆也有很多用处。 分类:籼稻和粳稻 籼稻(Indica rice):有20%左右为直链淀粉。属中黏性。籼稻起源于亚热带,种植于种植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生长期短,在无霜期长的地方一年可多次成熟。去壳成为籼米后,外观细长、透明度低。有的品种表皮发红,如中国江西出产的红米,煮熟后米饭较干、松。通常用于萝卜糕、米粉、炒饭。 粳稻(Japonica rice):粳稻的直链淀粉较少,低于15%。种植于温带和寒带地区,生长期长,一般一年只能成熟一次。去壳成为粳米后,外观圆短、透明(部分品种米粒有局部白粉质)。煮食特性介于糯米与籼米之间。用途为一般食米。 籼稻和粳稻是长期适应不同生态条件,尤其是温度条件而形成的两种气候生态型,两者在形态生理特性方面部有明显差异(表3-1)。在世界产稻国中,只有中国是籼粳稻并存,而且面积都很大,地理分布明显.籼稻主要集中于中国华南热带 和淮河以南亚热带的低地,分布范围较粳稻窄.籼稻具有耐热,耐强光的习性, 它的植物学特性为粒形细长,米质粘性差,叶片粗糙多毛,颗壳上茸毛稀而短以及较易落粒等,都与野生稻类似,因此,籼稻是由野生稻演变成的栽培稻,是基本型.粳稻分布范围广泛,从南方的高寒山区,云贵高原到秦岭,淮河以北的广 大的地区均有栽培.粳稻具有耐寒,耐弱光的习性,粒形短圆,米质粘性较强, 叶面少毛或无毛,颖毛长密,不易落粒等特性,与野生稻有较大差异。因此,可以说粳稻是人类将籼稻由南向北,由低向高引种后,逐渐适应低温的变异型。早、中、晚稻 早、中、晚稻的根收成 本区别在于对光照反应的不同。早、中稻对光照反应不敏感,在全年各个季节种植都能正常成熟,晚稻对短日照很敏感,严格要求在短日照条件下才能通过光照阶段,抽穗结实。晚稻和野生稻很相似,是由野生稻直接演变形成的基本型,早、中稻是由晚稻在不同温光条件下分化形成的变异型。北方稻区的水稻属早稻或中稻。 水稻与陆稻 水稻种在水田,陆稻种在旱地。水陆稻形态上差异较小,生理上差异较大。水、陆稻均有通气组织,但陆稻种子发芽时需水较少,吸水力强,发芽较快;陆稻的茎叶保护组织发达,抗热性强;根系发达,根毛多,对水分减少的适应性强。陆稻可以旱种,也可水种,有些品种既可作陆稻也可作水稻栽培,但陆稻产量一般较低,陆稻逐渐为水稻所代替,北方稻区只仑有少量陆稻栽培。 非糯稻和糯稻 糯稻:中枝链淀粉含量接近100%,黏性最高,又分粳糯及籼糯。粳糯外观 圆短,籼糯外观细长,颜色均为白色不透明,煮熟后米饭较软、黏。通常粳糯用于酿酒、米糕,籼糯用于八宝粥、粽子。中国做主食的为非糯米,做糕点或酿酒用为糯米,两者主要区别在米粒粘性的强弱,糯稻粘性强,非糯稻粘性弱。粘性强弱主要决定于淀粉结构,糯米的淀粉结构以支链淀粉为主,非糯稻则含直

皖南山区野生可食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

!""#年$月第%卷第!期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0,12,345-675+89)..535&:-;*+-.<625,65’ =->?!""# @).?%:A B B B B B B B B B B B B B B B B B B B B B B B B B B B B B B B B B B B B B B B B B B B B B B B B B B B B B B B B B B B B B B B ?! 皖南山区野生可食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 秦卫华D周守标D汪恒英 &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D安徽芜湖E F G H H H’ 摘要I皖南山区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使该地区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D野生可食植物种类繁多J现今山野菜作为一种天然K营养而健康的绿色食品D已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J本文概述了皖南山区野生可食植物的资源现 状D并对其资源保护与进一步开发利用提出一些建议J 关键词I皖南山区L野生可食植物资源L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I M N F N?N G文献标识码I O文章编号I G H H P QF E R H&E H H S’H E QH H F G QH S 野生可食植物是一类生长于野生环境D非人为管理的重要可食性植物资源D包含山野菜和野生水果类J本文把野生水果类并入广义山野菜范畴J近年来D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D人们生活水平及健康意识的迅速提高D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探求那些既美味又具有较高营养价值和医疗保健功效且天然无污染的绿色食品资源D并形成一股T山野菜热U D在国内外成为研究热点J皖南山区地理条件优越D植物种质资源异常丰富D是一座蕴藏量极大的植物资源宝库J本文对皖南山区野生可食植物资源作了详细的调查与分类D并对其进一步开发利用作了初步研究J G?皖南山区的山野菜资源 G?G皖南山区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 皖南山区指长江以南的广大山地丘陵地区D境内有黄山山系K九华山山系以及皖浙边界的天目山山系三条主要山系D面积约E万平方公里D地形复杂J气候为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D四季分明D降雨充沛J年均温为&G V?V QG R’W左右D境内共有牯牛降K升金湖和宣城鳄鱼湖S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D以及黄山K九华山和天柱山等N个国家级森林公园D还拥有华东地区仅有的亚热带常绿阔叶原始林J植物区系为华东区系D山野菜植物的种类非常丰富J G?E皖南山区野生可食植物的调查 根据我们的野外实习调查结果和现有文献资料的不完全统计D皖南山区共有高等植物约G R V科D G X V S种D其中山野菜共约G E G科D F F X种左右J真菌地衣类约E V种D占总数V?F YD草本约E P N种D占总数的R E?S YD藤本约R X种D占总数的G V?E YD木本约P R种D占总数的G P?H YL水生或沼生约为E V种D占总数的V?F YD陆生种约为F E S种D占总数的N F?R YJ根据山野菜食用部位可分为I 叶菜类&食用嫩叶和幼苗’D约S E科D G E F种D占总数E P?P YJ如马齿苋科的马齿苋K三白草科的蕺菜&鱼腥草’K十字花科的荠菜和诸葛菜K榆科的刺榆K楝科的香椿K百合科的野韭和龙须菜K菊科的蒲公英等J 茎菜类&以嫩茎D嫩枝为蔬菜’I约S H科D G S S种D占E N?P YJ如禾本科的笋类K凤尾蕨科的菜蕨K苋科的刺苋K伞形科的水芹K菊科的萎蒿和马兰K蝶形花科的野豌豆K百合科的芦笋K报春花科的珍珠菜K茄科的枸杞等J 花菜类&以花D花蕾D花序为蔬菜’I约G E科D F E种D占总数N?F YJ如蝶形花科的槐花K香花崖豆藤K 紫藤和葛藤K锦葵科的野葵和木槿K杜鹃花科的杜鹃花和满山红K百合科的黄花菜和百合K蔷薇科的白 C C C作者简介I秦卫华&G N P N Q’D男D安徽郎溪人D在读硕士研究生D专业方向为植物分类学J 收稿日期I E H H S QH G QH E

实验一 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调查分析

实验一 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调查分析 【目的和意义】 通过本实验,使学生认识群落中不同种群个体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的不同类型(即随机分布型、集群分布型、均匀分布型)了解检验种群空间分布类型的方法,并学会运用1~2种判断种群空间格局类型的方法。 【仪器、设备及材料】 皮尺,铅笔,野外记录表格,计算器。 【方法与步骤】 (一)野外调查 (1)准备工作:每两个学生为一组,选择所需研究的植物种群,并确定合适的样地位置。出发前先画好野外记录表格(见例子附表一),并带齐调查所需物品。 (2)确定样地面积:应根据最小面积法确定,一般草本植物可用1×1m 样地,灌木可用5×5m 样地,乔木则根据具体情况,可适当加大尺度,如可考虑20×20m 样地。 (3)采用领接格子法在所选样地中划分小样方:一般草本可考虑0.1×0.1m 或0.2×0.2m ,灌木可用1×1m ,乔木可用4×4m 或5×5m 。也可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合适的样方大小。 (4)计数:将一小样方中待测植物的株数,记录在野外记录表格中。 (二)数据处理 将所得野外数据带回实验室,进行整理和进一步数据处理。常见数据处理方法如下: (1) 扩散系数C 法:x S C /2 = 式中S 2为方差, x 为平均数.若C<1为规则分布,C=1为随机分布,C>1为聚集分布. (2) David and Moore (1954)丛生指标法:1/2 -=x S I 式中:x -均值;S 2-方差。 若 I=0,属于随机分布:I <0,属于均匀分布;I >0,属于集群分布。 (3)格局指数法:Morisita(1959)提出的格局指数(δI )的计算式为: ∑ =--=n i i i N N x x n I 1 ) 1() 1(δ 其中,n 为样方数;N 为总株数;x i 为第i 个样方中的株数。格局指数δI ,不受均值(x )和样方中个体总数( ∑x )的影响,而是决定于取样单位的最多和最少个体数目。若δ I = 1,为泊松分布(随机分布);δI <1,为均匀分布;δI >1,为集群分布。 【思考题】 1、 种群空间格局分布类型的特点及可能形成原因的分析。 2、 各种数据处理和检验方法的优缺点有哪些。

实验一:种群密度与空间分布格局调查

实验一种群密度与空间分布格局调查 植物和固着型动物,底栖动物等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样方法和样线法进行估测。在进行种群分析时,仅给出种群密度指标往往不够,还要给出种群的空间分布状况(dispersion or population distribution)。如在用样方法取样时,可应用Poission数学模型,以样本方差与平均值的比值判断种群的分布型,比值为1时为随机分布,比值显著大于1时为集群分布,比值显著小于1时为均匀分布。一实验原理 在测定大面积范围内的植物种群数量时,由于难以对所有生物个体一一计数,必须进行抽样估测的办法。最简单且常用的方法是用一定面积的方框在研究样地范围内随机采样,采样的范围要尽量覆盖整个样地,然后对每个方框(样方)内出现的个体进行计数,再应用统计学方法求样本平均值,即可估测整个样地的平均种群密度。这样的方法即取样法。对于一些密集丛生的植物(如杂草),计数困难,也可以用该植物样方内所覆盖面积的比例来表示种群密度。如上所述,样方取样数据要符合Poission分布,用该方法还可以判断植物的空间分布型。二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操作,掌握种群野外调查和采样的基本方法;学会利用样方法估测种群密度和估测种群的分布型。 三实验材料 皮尺、记录表格,长绳、卷尺等。 四方法与步骤 1 样方法估测种群密度 (1)选择某一优势种为主的森林群落作为样地,以乔木为目标,确定其范围;(2)将学生分成几个大组,每一大组负责一条边,各个组分工合作,完成整块样地的观测; (3)采用五点法,找出5个点,划出小样方(5m×5m),记录小样方内该优势

种的存在与否和株数,各小组完成一个条带,各大组完成森林群落样地的观测。(4)重新再找2块分布类型类似的区域作为观测样地做重复试验,求平均值。(本实验由于长绳不够,没有充足的时间,只做了一次,没有重复试验,因此试验讨论时应该对数据做一定的解释。) 2 样方法判断种群个体的分布型 (1)选择一片灌木林,确定所观测林地的范围(4m×4m)。 (2)把样地划分为16个小格子,分别数出每一个格子内该种植物的棵数。(3)重复以上操作至少3次,求平均值。 五结果与分析 1 样方法估测种群密度 种群密度=五个点的平均密度/5 2 样方法估测种群个体分布格局 判断种群分布格局的原理是:假设有n个样方,x i 为第i个样方的种群个体数(i=1,2,3,……n),m为n个样方的种群个体平均数,则种群的分散度S2可以表达为: 1-n m) - (x S i 2 2∑ = 当S2/m显著小于1时,则种群分布格局为均匀分布;如果S2/m=1则为随机分布;如果S2/m显著大小1,则为集群分布。 六思考题 1样方大小会影响实验结果吗?怎样影响? 2本实验的两种密度和分布型的哪种方法适用于哪种生物?在什么环境下适用? 3 没有重复试验对真实数据有什么影响?

第十章 植物群落类型与分布

第十章植物群落类型与分布 陆地植物群落的垂直分布 如在潮湿热带地区,随着海拔的升高逐渐更替出现热带雨林→山地雨林→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寒温带暗针叶林→高山灌丛、高山草甸。 我国的植被分区 原则:是分地理地带性和植被地带性,尤其是水平地带性作为基础,并结合考虑非地带性规律。 ①寒温带针叶林区域:大兴安岭北部山地、用材基地。 ②温带针阔混交林区域:垂直分布带较明显,木材重要基地。 ③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地带性植被为落叶阔叶林。 ④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植被区,占全国总面积的1/4左右。 ⑤热带季雨林、雨林区域:是我国森林类型中植被种类最为丰富的类型。广东分布于湛江、化 州、高州和阳江一线以南。 ⑥温带草原区域:是欧亚草原区域的一部分。 ⑦温带荒漠区域:本区内有一系列巨大山系,如天山、昆仑山等。 ⑧青藏高原高寒植被区域:发育着以山地森林垂直带为代表的植被。 第二节自然植被的群落类型 一、植物群落分类 分类方法: ①按外貌分类:以优势植物的生活型(生长型)作为分类基础。 森林、矮疏林、密灌丛、草地、稀树干草原、灌木稀树干草原、树丛、稀树草地、草甸、干草原、草甸性草原、真草原、灌木干草原、草本沼泽、木本沼泽、荒原 缺点:把生态学关系差异很大的群落混淆在一起。 ②按结构分类:忽视生态特征,没注意群落与环境的统一 ③按植物区系分类:注意植物生态、生活型和地理型 ④按优势度分类:以优势树种的生态学特征作为基础 ⑤按生态分类:主要以植物群落分布的生态条件或环境状况作为分类基础. ⑥按外貌——生态分类:以群落主要层优势种的外貌(群落的结构特征)、生态特征(生活型) 和生态学指标(生态环境)为划分原则。 ⑦按演替分类:强调演替在植物群落分类上的重要性。 (二)中国的植物群落分类 以群落本身的综合特征作为分类依据 1.中国的植物群落分类系统 主要分类单位分三级:植被型(高级单位)、群系(中级单位)和群丛(基本单位)。每一等级之上和之下又各设一个辅助单位和补充单位。高级单位的分类依据侧重于外貌、结构和生态地理特征,中级和中级以下的单位则侧重于种类组成。其系统如下: 植被型组:如草地

植物区系分析

植物区系分析 一个地区的植物种类总和称为该地区的植物区系。为什么此地是这样一些植物聚集,彼处又是另一些植物组成?它们是在怎样的条件下汇合到一起的?这些地区之间(通过植物)有过哪些联系?这些问题要在了解植物种属分布特征的基础上,以一定区域为单位进行分析研究。它们虽然仅直接反映该区域环境特性的一个侧面,却常关联着整个地球表层自然环境演变。 (一)植物区系成分分析——以中国为例 一个地区的植物种类组成可按它们的地理分布特征划分为若干地理成分。凡是自然分布区大体一致,或现代分布中心相近的所有类群均能合并为一种地理成分。前面列举的各种分布区类型都是不同地理成分划分的依据。 植物区系组成种类中,还可以根据各类群的起源地(起源中心)而划出若干发生成分。例如前面提到的对生叶虎耳草和仙女木都是北极-高山式地理分布(成分),但前者起源于高山,第四纪冰期才向北极扩展,应属高山型发生成分,后者则属北极发生成分。划分区系的发生成分需要研究各类群的分化进化和历史植物地理。 植物区系的历史成分根据该组成成分参加当地植物区系的地质时期划分。一个地区内通常有一些较古老的和较年青的区系成分混合生长,但起源古老的不一定很早就在该地区出现,也可能是后来从其他地区移来。确定历史成分要依靠古植物学资料和孢子花粉分析。 我国种子植物共有301科,2980属,24550种(连同蕨类可达27150种),它们的分布区类型十分复杂,根据吴征镒、王荷生(1983)的研究,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主要类型。 全世界分布的科在中国有47个,每科种类很多,生态类型丰富,因而适应性广,许多是发生上较年青的类型。世界分布属在中国有108个,占全国属数的3.7%,大多分布在西南山区、西北干旱地区、淡水和沼泽地区。这些世界分布类型很少反映当地的区系特点,在进行区系成分分析统计时常予以扣除不计。 1.热带分布或热带分布为主的科属 我国约有一半的科即168科属于热带分布类型,包括1467属和8300多种(占种数1/3以上)。它们分布的北界可以渗入各个气候带,但以热带为主要分布中心。例如樟科我国约有20属370种,广布于秦岭淮河以南地区,云南最多约18属170—180种,江南各省亦多在20种以上,个别种如三桠乌药(Lindera obtusiloba)、木姜子(Litsea pungens)等可北达晋南、山东或辽东。热带科中许多属于古老的类型,如樟科、肉荳蔻科、龙脑香科、五加科等、以及分类学上孤立的单种科和单属科,如苏铁科、买麻藤科、红木科等。这些表明中国植物区系起源久远,并在漫长地质时期内较好地保存下来。它主要包括以下几类成分:

云南植物种类

1.黄连木(拉丁学名:Pistacia chinensis Bunge),别名楷木、楷树、黄楝树、药树、药木,为漆树科、黄连木属植物。落叶乔木,高达25~30m;树皮裂成小方块状;小枝有柔毛,冬芽红褐色。偶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5~7对,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长5~8cm,全缘,基歪斜。花小,单性异株,无花瓣;雌花成腋生圆锥花序,雄花成密总状花序。核果球形,径约6mm,熟时红色或紫蓝色。中国黄河流域至华南、西南地区均有分布。喜光,适应性强,耐干旱瘠薄,对二氧化硫和烟的抗性较强;深根性。抗风力强,生长较慢,寿命长。枝密叶繁,秋叶变为橙黄或鲜红色;雌花序紫红色,能一直保持到深秋,也甚美观;宜作庭荫树及山地风景树种。木材坚硬致密,可作雕刻用材;种子可榨油。 形态特征:落叶(常绿)乔木,高达25~30米;树干扭曲。树皮暗褐色,呈鳞片状剥落,幼枝灰棕色,具细小皮孔,疏被微柔毛或近无毛。奇数羽状复叶互生,有小叶5-6对,叶轴具条纹,被微柔毛,叶柄上面平,被微柔毛;小叶对生或近对生,纸质,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5-10厘米,宽1.5-2.5厘米,先端渐尖或长渐尖,基部偏斜,全缘,两面沿中脉和侧脉被卷曲微柔毛或近无毛,侧脉和细脉两面突起;小叶柄长1-2毫米。花单性异株,先花后叶,圆锥花序腋生,雄花序排列紧密,长6-7厘米,雌花序排列疏松,长15-20厘米,均被微柔毛;花小,花梗长约1毫米,被微柔毛;苞片披针形或狭披针形,内凹,长约1.5-2毫米,外面被微柔毛,边缘具睫毛;雄花:花被片2-4,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大小不等,长1-1.5毫米,边缘具睫毛;雄蕊3-5,花丝极短,长不到0.5毫米,花药长圆形,大,长约2毫米;雌蕊缺;雌花:花被片7-9,大小不等,长0.7-1.5毫米,宽0.5-0.7毫米,外面2-4片远较狭,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外面被柔毛,边缘具睫毛,里面5片卵形或长圆形,外面无毛,边缘具睫毛;不育雄蕊缺;子房球形,无毛,径约0.5毫米,花柱极短,柱头3,厚,肉质,红色。核果倒卵状球形,略压扁,径约5毫米,成熟时紫红色,干后具纵向细条纹,先端细尖。喜光,幼时稍耐荫;喜温暖,畏严寒;耐干旱瘠薄,对土壤要求不严,微酸性、中性和微碱性的沙质、粘质土均能适应,而以在肥沃、湿润而排水良好的石灰岩山地生长最好。深根性,主根发达,抗风力强;萌芽力强。生长较慢,寿命可长达300年以上。对二氧化硫、氯化氢和煤烟的抗性较强。 地理分布:在中国分布广泛,在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地区均能正常生长。资源调查的黄连木的分布北界县市由西到东为:云南潞西、泸水-西藏察隅-四川甘孜-青海循化-甘肃天水-陕西富县-山西阳城-河北完县-北京,这一地理分布界限与中国境内1月均温-8摄氏度等温线大体一致,广泛分布于此线以南的地区。以北、以西地区较为少见。

中国的植物群落分类

中国的植物群落分类 我国生态学家在《中国植被》一书中,参照了国外一些植物生态学派的分类原则和方法,采用了不重叠的等级分类法,贯穿了“群落生态”原则,即以群落本身的综合特征拄为分类依据,群落的种类组成、外貌和结构、地理分布、动态演替、生态环境等特征在不同的分类等级中均作了相应的反映。所采用的主要分类单位分3级:植被型(高级单位)、群系(中级单位)和群丛(基本单位)。每一等级之上和之下又各设一个辅助单位和补充单位。高级单位的分类依据侧重于外貌、结构和生态地理特征,中级和中级以下的单位则侧重于种类组成。其系统如下: 植被型:凡建群生活型(一级或二级)相同或相似,同时对水热条件的生态关系一致的植物群落联合为植被型。如寒温性针叶林、夏绿阔叶林、温带草原、热带荒漠等。建群种生活型相近而且群落外貌相似的植被型联合为植被型组,如针叶林、阔叶林、草地、荒漠等。 在植被型内根据优势层片或指示层片的差异可划分植被亚型。这种层片结构的差异一般是由于气候亚带的差异或一定的地貌、基质条件的差异而引起。例如,温带草原可分为3个亚型:草甸草原(半湿润)、典型草原(半干旱)和荒漠草原(干旱)。 群系:凡是建群种或共建种相同的植物群落联合为群系。例如,凡是以大针茅为建群种的任何群落都可归为大针茅群系。以此类推,如兴安落叶松群系,羊草群系、红沙群系等。如果群落具共建种,则称共建种群系,如落叶松、白桦(Betulaplatyphylla)混交林。将建群种亲缘关系近似(同属或相近属)、生活型(三级和四级)近似或生境相近的群系可连合为群系组。例如,落叶栎林;丛生禾草草原;根茎禾草草原等。 在生态幅度比较宽的群系内,根据次优势层片及其反映的生境条件的差异而划分亚群系。如羊草草原群系可划出:羊草+中生杂类草草原(也叫羊草草甸草原),生长于森林草原带的显域生境或典型草原带的沟谷黑钙土和暗栗钙土;羊草+旱生丛生禾草草原(也叫羊草典型草原),生于典型草原带的显域生境栗钙土;羊草+盐中生杂类草草原(或称羊草盐湿草原),生于轻度盐渍化湿地,碱化栗钙土、碱化草甸土、柱状碱土。对于大多数群系来讲,不需要划分亚群系。 群从:是植物群落分类的基本单位犹如植物分类中的种。凡是层片结构相同,各层片的优势种或共优种相同的植物群落联合为群丛。如羊草+大针茅

青城山植物区系分析_论文

青城山植物区系分析 【摘要】青城山植物,根据《中国都江堰市植物名录》记载,初步估计约346种,其中蕨类植物51种,隶属于26属l6科,种子植物295种,隶属于192属90科。其中裸子植物8种6属5科;双子叶植物252种169属77科;单子叶植物36种22属8科。植物区系分布广泛,特有和珍惜濒危植物种类丰富,温带成分和热带成分相互交错,有明显从亚热带向温带过渡的特点,具有很大的研究意义。 关键词:青城山;种;植物区系 一、前言 青城山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在四川名山中与剑门之险、峨嵋之秀、夔门之雄齐名,有“青城天下幽”之美誉。青城山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名山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于2000年同都江堰共同作为一项世界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据2007年记载,四川省森林覆盖率仅为28.98%,全国排名第16位。而青城山的森林覆盖率高达95%。青城山自然资源对其旅游资源的持续发展具有巨大的意义,对该地区进行植物区系分析有助于保护自然资源,同时也对西南地区山地植物资源的调查和保护具有积极地意义。 二、青城山环境概况 青城山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东距成都市区68公里,处于都江堰水利工程西南10公里处。青城山景区地处四川盆地西部边缘山地著名的“华西雨屏带”的中北段,约30°54′N和103°35′E。全山有36座山峰,诸峰环绕状如城廓,山上树木茂盛,终年青翠,故名青城。全境周围120km,保护面积1522hm2.区内气候温和湿润,属亚热带温湿型气候,年平均温度15.2℃,最热月极端温度34.2℃,最冷月极端温度一7.1℃;平均相对湿度81%;年降水量1225.1mm;无霜期271d(数据由成都市气象局提供)。青城山是邛崃山脉南段的东支,地质构造复杂,奇峰叠嶂、幽谷深潭、古洞苍岩纵横其间。水秀、林幽、山雄、蔚为奇观,主要有金壁天仓、圣母洞、山泉雾潭、白云群洞、天桥奇景等景点。青城山地质地貌上以“丹岩沟谷,赤壁陡崖”为特征,土壤类型主要为山地黄壤,母岩

云南特色生物资源

云南特色生物资源 云南省地处祖国西南边陲,地理位置位于北纬21°08′32"~29°15′08"与东经 97°31′39"~106°11′47",与缅甸、老挝、越南三国毗邻,国土面积39.4万平方公里,国境线长4060公里,人口4300多万。境内江河纵横,有大小河流600多条,分属于伊洛瓦底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红河和珠江六大水系,境内全长5632.1公里。湖泊星罗棋布,有大小湖泊33个,集水面积9000多平方公里,总蓄水量300亿立方米。丰富的渔业水域为云南的渔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云南省地形地貌复杂,立体地形构成立体气候,气候资源多样,地跨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暖带、温带、寒温带等七个气候带,气候降水充沛,干湿分明,但分布不均。光热条件较好,自然条件的复杂性和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孕育了云南生物的多样性,物种分化多样,鱼类品种丰富,各种冷水性、温水性和热带暖水性优质水生生物在云南都能找到最适宜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安家落户。截至1997年,云南省已有432种鱼类记录,分属于9目27科143属,种数占全国淡水鱼类总的物种数1023种的42.2%。其中,在中国仅分布于云南省的有双孔鱼科(Gyrinocheilidae)等四个科;异鲴(Aspi-doparia)等45个属;大头鲤(Cyprinuspellegri-ni)等290个种,分别占云南省总科数的14.8%,总种数的67.1%,并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白鲟、达氏鲟和鼋。云南省水生生物的多样性、水生生态的多样性与其它生物物种和生态系统相互依赖,相互作用,有机地结合,构成绚丽纷繁的生态多样性,使云南省享有“动物王国,植物王国”的美称。 云南省是中国植物种类最多的省分,素有“植物王国”的美誉。几乎集中了从热带、亚热带至温带甚至寒带的所有品种。在全国约3万种高等到植物中,云南省有274科,2076属,1.7万种。在众多的植物种类中,热带、亚热带的高等植物约1万种,中草药2000 多种,香料植物69科,约400种,有2100多种观赏植物,其中花卉植物1500种以上,不少是珍奇种类和特产植物。 云南独特的气候和地理环境,供养了种类繁多的野生动物栖息。形成了寒温热带动物交汇的奇特现象。云南拥有脊椎动物1737种;昆虫1万我种,脊椎动物中兽类有300种,鸟类有793种,爬行类143种,两栖类102种,淡水鱼类366种。鱼类中有5科40属249种为云南特有。鸟兽类中有46种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54种为二级保护动物。 在云南,各种珍贵动植物得到有效的保护,对生物资源的合理开发正在进行,烟草、药材、热带水果具有了相当的规模,花卉,咖啡、香料等产业正在兴起。 云南的珍禽异兽很多。在那浓密幽深不同类型的森林里,在那辽阔起伏的山野上,栖息着种类繁多的动物。有些珍禽异兽,在国内仅云南才有,许多经济价值较高的动物种类,云南的产量居全国之首。云南有脊椎动物达1638种,占全国的54.9%,其中哺乳类259种,占全国的55.1%;鸟类776种,占全国的65.4%;淡水鱼类366种,占全国的的。45.7%,两栖类92种,占全国的43.8%;爬行类145种, 占全国的45.6%;昆虫类,全国见于名录的有75000种,云南就有13000

四川省兰科植物区系分析

题目:植物区系分析 所修课程名称:植物地理学 所修课程时间:2015 年 9 月至 2015 年 12 月考查方式:课程论文 考查日期: 2015年 12 月 考查成绩: 考查意见: 评阅教师签名:年月日

四川省兰科植物的区系分析 李琰 (四川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四川成都 610101) 摘要:在野外调查、文献查阅和资料收集整理的基础上,分析了四川省兰科植物(Orchidaceae)的种类组成和分布区类型。结果显示,四川省兰科植物共有3亚科77属311种,特有种类稀少,其中中国特有种3种,占四川省兰科植物总种数的3.90%;单种属和寡种属合计60属,占四川省兰科植物总属数的77.92%,表明属内种的数量贫乏是四川省兰科植物区系成分的突出特点之一。四川省兰科植物区系成分复杂,在中国种子植物属的50个分布区类型中,四川兰科植物具有18个分布区类型,其中,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分布类型所占的比例最高,达22.08%。热带分布型的属、种分别占总属数的50.66%和总种数的37.94%,说明四川省兰科植物区系为热带性质。研究结果可为四川省兰科植物的资源保护和利用、资源监测及栖息地评估提供研究的基础资料和数据。 关键词:四川省;兰科植物;区系分析 兰科(学名:Orchidaceae):单子叶植物,是被子植物中最大和最进化的家族之一,全球约有700属20 000种[1-4],广泛分布于除两极和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的陆地生态系统,主要是在热带地区具有极高的物种多样性。兰科植物是起源古老而进化不同步的分类群,种类极为丰富,是地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兰科植物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广泛应用于观赏和医药等方面,是极其珍贵的植物资源,特别是兰花和文学、艺术、道德、情操结合在一起,形成中华民族文化中特有的兰花文化。由于适生环境的破坏,使许多野生兰科植物失去了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分布区缩小、生境破碎化、加上人们对其野生资源的过度挖掘和利用,兰科植物的种群数量急剧减少,甚至到了濒危或即将灭绝的程度[5]。目前,全球野生兰科种类均被列入《野生动植物濒危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保护范围,占该公约应保护植物种数的90%以上,是应保护植物中的“旗舰”类群[3]。 通过野外调查和对四川省兰科植物的资料收集整理,对四川省兰科植物区系进行了系统分析,以期为四川省兰科植物后期的资源保护和利用、资源监测及栖息地评估提供研究的基础资料和数据。 1 研究区概况和研究方法 1.1研究区概况 四川省位于中国中部偏西南,长江上游。简称川或蜀,介于北纬26°03'~34°19',东经97°21'~110°12'。四川西为青藏高原所扼控,东有长江三峡之险,北有秦岭巴山屏障,南为云贵高原拱卫。东邻湖北,湖南,北接陕西,甘肃,南通贵州、云南,西接青藏高原,是联接中国西南、西北和华中三大地区的天然纽带。四川地跨青藏高原、横断山脉、云贵高原、秦巴山地、四川盆地几大地貌单元,是中国多山省份之一。地势总体上呈西北高东南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相对高差显著。四川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全省土地面积的97.46%,除四川盆地底部平原和丘陵外,大部分地区岭谷高差均在500米以上。最低的东部长江三峡,海拔仅70余米;而最高点是西部的大雪山主峰贡嘎山海拔7556米,二者相差7400米以上,地表起伏

云南药山植物区系分析

云南药山植物区系分析 引言 根据相关的文献资料,总结云南药山的植物区系起源古老,种类丰富,特有成分突出,过渡特征明显。属的地理成分有14个类型以及各个类型中所拥有的一些属,同时也根据以上的分析得出该自然保护区的植物区系的一些特点,更多的了解该自然保护区的植物多样性。 关键词 药山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地理分布区系特点 正文 一、植物区系 在植物区系的区划上,药山自然保护区属于东亚植物区,中国-喜马拉雅森林植物亚区,云南高原地区,滇中高原亚地区。但该植物已是中国-喜马拉雅森林植物亚区的东部边缘,同时也是云南高原地区的东部边缘,属于中国-喜马拉雅森林植物亚区和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的过渡地带,同时也是属于华中地区,云南高原地区和横断山脉地区的过渡地带。如水青树属,连香树属等均同时出现于该植物区系,又如热带分布的苏铁属,重阳木属,黄杞属和温带分布的冷杉属,红豆杉属,铁山属等也均同时出现于该植物区系。 在药山自然保护区的植物区系中,离生心皮类的几个科,如木兰科,八角科,五味子科,领春木科,水青树科和连香树科等,均集中出现在该自然保护区中,这在国内自然保护区中石少见的。根据被子植物起源的真花学说理论,离生,心皮类是被子植物起源的原始类型,离生心皮类在药山自然保护区的集中出现,说明该自然保护区的植物区系是起源古老的植物区系。 该植物区系不仅起源古老,而且种类丰富,特有成分突出,据目前所知,该自然保护区有维管束植物193科,742属1639种。其中蕨类植物33科68属177种;裸子植物7科14属17种,被子植物153科660属1445种。该自然保护区有杜仲属,珙桐属和巴山木竹等13个中国特有属,拥有巧家五针白皮松等约10种药山自然保护区特有物种,拥有攀枝花苏铁,急尖长苞冷杉,大王杜鹃等约

云南野生蔬菜资源调查研究

文章编号:1001-4829(2004)01-0090-07 收稿日期:2003-03-11 基金项目:科技部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前期研究专项(2001CCC00-600) 作者简介:杨敏杰(1956-),女,副研究员,主要从事蔬菜资源的调查收集和野生蔬菜驯化栽培工作。 云南野生蔬菜资源调查研究 杨敏杰1,龚亚菊1,张丽琴1,秦 荣1,张思竹1,龙洪进1,刘发万1,李锡香2,沈 迪 2 (1.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园艺所蔬菜中心,云南昆明 650205;2.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北京 100081) 摘 要:综述了2000~2002年对云南省14个地州24个县市的野生蔬菜资源实地调查、收集、整理的结果。调查到的212种野生蔬菜分属于82科;收集并种植野生蔬菜活体82种,种子50份;对其中22种野生蔬菜进行了营养成分分析。试分析云南省野生蔬菜开发利用的意义,提出开发野生蔬菜资源的初步建议。关键词:云南;野生蔬菜;资源调查;开发利用中图分类号:S647 文献标识码:A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of wild vegetables in Yunnan province YANG M in -jie 1,GONG Ya -ju 1,ZHANG Li -qin 1,QING Rong 1,ZHANG Si -zhu 1,LONG Hong -jin 1,LIU Fa -wan 1,LI Xi -xiang 2,SHEN Di 2(1.The Hort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e ,Yunn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 ciences ,Kunming 650205,China ;2.Institute of Vegetables and Flow ers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Beijing 100081,China ) Abstract :The article s ummarized the result in an on -the -spot investigation of 82families ,212species of wild vegetables in 24counties of 14p refectures of Yunnan province .82varieties of living materials and 50sam ples of seeds w ere collected ,the nutrien ts of 22w ild vegetables w ere analyzed .The article assessed the s ignificance of exploitation of the wild vegetabl e in Yunnan ,and some suggestion of exploiting the res ources w ere proposed . Key words :Yunnan ;w ild vegetable ;investigation of res ources ;expl oration and utilization 野生蔬菜生长在空气清新的荒地,山坡、山箐、 丛林等处,没有受到现代工业及城市垃圾污染,加之野生蔬菜本身的抗逆性抗病性强,不施用化肥农药,自生自长,是天然的绿色食品。许多野生蔬菜风味独特,清香、美味可口,作为风味菜肴,历来深受云南各族人民的喜爱,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膳食结构的改变,野生蔬菜作为传统蔬菜的一种补充,其需求量越来越大。 云南省山地面积占全省土地面积的94%,海拔差异大,地形复杂,立体气候特征明显,并且大部份地区属亚热带气候,雨量充沛,生态环境为各种植物的生长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是我国植物资源最丰富的省份。全国高等植物约3万多种,云南省就有1.7万多种,占全国高等植物总数的62.9%。全国可以作为蔬菜的植物资源约有213科815属 1800余种;其中云南约有400余种(不含规模化栽培的传统蔬菜),野生蔬菜资源占全国可食用蔬菜资源的1/5多。为了摸清云南省野生蔬菜资源的种类、分布、利用价值和利用现状,为进一步科学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云南野生蔬菜资源提供科学依据,2000~2002年在国际遗传资源所、云南省科技厅及国家科技部973前期专项基础研究项目的支持下,我们开展了云南野生蔬菜资源(不含菌类和笋类)调查工作。目前调查了14个地州24个县市,已进行分类统计的野生蔬菜212种,分属于82科。 1 调查方法及资源的分类 1.1 调查范围 滇南地区:景洪市、勐腊县、思茅市、墨江县、元江县、金平县、绿春县。 滇西地区:瑞丽市、潞西市、梁河县、腾冲县、保山县、临沧市。 滇西北地区:香格里拉县、维西县、丽江县、大理市。 滇中地区:昆明市、嵩明县、富民县、禄劝县、宜 90 西 南 农 业 学 报Sou thw est China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 ciences 2004年17卷1期 Vol .17 No .1 DOI :10.16213/j .cn ki .scjas .2004.01.023

贵州省珍稀濒危植物的区系分析

贵州省珍稀濒危植物的区系分析 贵州位于我国西南部,处于东经103°31ˊ∽109°30ˊ、北纬24°30ˊ∽29°13ˊ之间,全境皆处于亚热带的范围。全省平均海拔1 000m左右,其中海拔1 000m以上地区占全省面积的56.1%。贵州在地貌上是云贵高原东侧的梯级状斜坡地带,也是高耸于四川盆地和广西丘陵之间的亚热带山原。地势从西到东逐渐倾斜,使整个高原面也由西向东逐级下降。贵州气候属中亚热带东部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常年温暖湿润,适于植物的生长,省内大部分地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雨量充沛,多阴雨,少日照,气候差异大。贵州的土壤类型也极为复杂,高原主体为黄壤地带,所以地带性土壤为黄壤,局部地方还有砖红壤、红壤、山地黄棕壤、山地灌丛草甸土、岩性土—石灰土、紫色土以及水稻土等多种土类分布。 由于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环境条件错综复杂,加上人为因素的长期影响,使得贵州植被也表现出复杂的特性。贵州植被可分为3个系列、9个植被型组、26个植被型、146个群系(贵州植被)这3个系列为:1.酸性土植被2.钙质土植被3.水生植被及沼泽植被。贵州植被在其自然环境的影响下,中部、北部大部分地区表现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特性,西南部低纬度河谷地区,则具有南亚热带性质,而在广大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又具有从东部湿润性常绿林向西部半湿润常绿林过度的特性。根据贵州植被的区域特征,可把贵州植被划分为1大植被区域(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2大植被亚区域(东部湿润常绿阔叶林亚区域和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亚区域)及8个植被区。 1种类 贵州由于复杂的地理地貌、优越的水热条件,为植物区系的演化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因此,贵州省植物种类非常丰富。根据《贵州植被》的统计,贵州省维管束植物248科、1543属、5593种(包括变种),在全国占较大的比重。与国内各省、区比较中,仅次于云南、四川、广东等省。 贵州丰富的维管束植物中,有许多是中国特有植物和珍稀濒危植物,它们对中国植物区系的起源、组成、植物群落和生态等科学研究以及国民经济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保护云南药用植物资源 阅读理解含答案

保护云南药用植物资源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30.0分) 1.保护云南药用植物资源 周俊 云南地处我国西南,为低纬度高原,地势北高南低,拥有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和高原气候区7种气候类型。复杂的地形和多样的气候条件造就了丰富的植物资源:云南有高等植物1.7万种,占全国种总数的63%左右;我国1.1万余种药用高等植物中,云南有近6200种,居全国首位; 云南还是三七、天麻、石斛、冬虫夏草、和红景天等众多重要和名贵药材的地道产地。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聚居地,有25个少数民族,由于各民族居住地的自然环境和生活习惯不同,形成了以彝、藏、傣、苗和佤药为代表的各具特色的民族医药,多达1000多种,成为我国医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和多样性的民族医药是云南医药产业发展的基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云南的野生药用植物资源消耗巨大,生态环境也遭到了比较严重的破坏。最近一次大规模的药用植物资源普查距今已有20多年。目前,存在资源量数据不准确和滞后的问题,难以帮助相关机构制定保护措施。 云南的药用植物资源虽然丰富,但多数分散、不集中。制药厂的规模化生产需要以规模化种植为基础,目前仅三七、银杏、天麻、当归、灯盏花、石斛和杜仲等少数品种实现了规模化种植。野生药用植物的人工种植和驯化研究投入也不足,仍有60%以上的原料依靠野生采集。最尚未全面认识云南药用植物资源蕴藏量的情况下,建立药用植物种子库和基因库、加大人工种植技术研究、实现科学的人工种植,应该是目前最有效和直接的保护方式。 对于大多数药用植物,传统中医药一般仅利用某些部位,对其余部分往往弃之不用。现代植物化学研究发现,许多药用植物整株的化学成分基本相同,仅含量有差异,因此通过升级提取工艺有望充分利用以往丢弃的部分,通过多层次开发减少资源浪费。 我国已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条例》《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和《中国植物红皮书》等法规或条例来规范药用植物资源的保护。 云南省已经建立2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8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和103个州、市或县级自然保护区,其中不少是以保护珍稀、濒危的药用植物资源及其生境为目标的。 随着人们生态保护意识的增强,破坏生境的事件越来越少了。国家有关部门最宏观和投入上加以调控,将有助于药用植物资源保护这一问题更好更快地得到解决。 (选自《大自然》2015年第1期) (1)阅读-段,作者认为为什么要保护云南药用植物资源? (2)阅读-段,作者提出了哪些保护云南药用植物资源的方式? (3)第段画线句主要运用了哪一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实验一 种群空间分布格局调查

实验一种群空间分布格局调查 一、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认识群落中不同种群个体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的不同类型(即随机分布型、集群分布型、均匀分布型),学会用 2检验法判断种群空间格局类型的方法。 二、仪器、设备及材料 皮卷尺、铅笔、野外记录表格、计算器 三、野外调查步骤 (1)准备工作 每5-6名学生为一组,选择所需研究的植物种群,并确定合适的样地位置。出发前先画好野外记录表格(见附表1),并带齐调查所需物品。 (2)确定样地面积 应根据最小面积法确定,一般草本植物可用1m×1m的样地,灌木可用5m×5m样地,乔木则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加大尺寸,如可用20m×20m的样地。 (3)采用邻接格子法在所选样地中划分小样方 一般草本可考虑0.1m×0.1m或0.2m×0.2m,灌木可用1m×1m,乔木可用4m×4m或5m×5m。 (4)计数 将每一小样方中待测植物的株数,记录在野外记录表格中。

四、数据处理 将所得野外数据进行整理,并用χ2 检验法进一步数据处理(见附表2)。 如果一个种群的个体分布是随机的,那么各样方包含0, 1, 2, 3,…,n 个个体的概率分布都应符合泊松级数。级数可为下列形式: e m e m me e m -n m -2m -m -n 2!!,。。。,,, 其中m 为样方中的平均个体数,即均值x 。 检验是用χ2值来检验实测值(即含0,1,2,3,…,n 个个体样方的分布频次)与理论期望值(即泊松理论的期望频次)是否吻合,有无显著差异。其统计量为: ∑理论期望值)(实验值-理论期望值=22χ 查χ2分布百分表,比较χ2 的计算值与查表值,通常可作出以下判断: 若χ2χ 20.01(f)≥,属于非随机分布; 若χ2< χ20.05(f),即是随机分布; 若χχχ2 0.05(f)220.01(f)≥ ,认为可能不适合泊松分布。 检验时每一级的理论值必须大于5,若小于5,可将相邻区间合并直至满足要求。 数据处理表(见附表2)计算得χ2值,查表得 χ20.01(f)和χ20.05(f), 再与χ2比较,确定所研究是否为随机分布。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