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3.12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

3.12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

3.12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
3.12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

3.12 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

华东交大理工学院金融学专业根据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建设相关文件的要求,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紧贴社会需求实际,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断改革创新,并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具体措施

1、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我国金融产业保持着持续迅猛发展的态势,高素质的金融人才是我国跨向世界金融强国的根本资源保障。在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国际金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以及我国金融业跨越式发展的新形势下,传统的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为现代激烈竞争的金融市场有效地输送所需的创新型、开拓型、复合型的高素质金融人才。

在此背景下,我们教学团队提出了“四轮驱动”的人才培养模式,来解决现有问题。“四轮驱动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系统中包含四个一级子系统,即:课程体系、师资力量、教学手段、实践能力,而每个一级子系统又包含若干二级子系统。

课程体系是进行金融人才培养的基础,不断优化的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源泉;师资力量是金融人才培养的保障,不断壮大的师资力量是人才培养的基石,

是实现教学手段的智力保障;教学手段是实施实践需求对人才要求的具体措施;实践能力是人才培养重要标准,它是反应师资力量、课程体系、教师手段的镜子。

2、培养目标和规格

(1)培养目标

金融专业培养应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德、智、体需全面发展,要系统地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具有金融行业实践经验,具有初步创新、创业意识,具有竞争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能适应技术进步和社会需求变化。

(2)培养规格

素质的基本要求:

1)思想道德素质方面:应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等基本原理,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有志向和责任感,敬业爱岗,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团结协作,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2)科学文化素质方面:应具有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及正确运用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积极参加社会实践,适应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能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具有一定的文学艺术修养、人际沟通修养和现代意识。

3)专业素质方面:应掌握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研究方法,具备求实创新意识和严谨的科学素养,有良好的职业意识,知识、能力、技能协调发展,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创新意识。

4)身心素质方面:身心健康,具有在胜利、成功、成就面前不骄不躁,在困难、挫折、失败面前不屈不挠的精神面貌。

知识的基本要求:

1)工具性知识:外语、文献检索等。

2)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文学、哲学、政治学、思想道德、职业道德、艺术等。

3)自然科学知识: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与数理统计等。

4)专业基础知识:宏观经济、微观经济、基础会计、财务管理、统计等。 5)专业知识:金融市场、国际金融、国际结算、货币银行、保险、投资银

行、证券投资与分析、商业银行与经营管理、风险管理、期货市场等。

能力的基本要求:

掌握金融从业人员的知识与技能,具备金融师金融实践所需的专业能力。 1)知识获取与表达的能力: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能利用现代化信息渠道获取有用知识的能力和对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知识的表达能力;具有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和行业的重要法律法规及方针政策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社会交往沟通能力,具有团队合作和组织协调能力,具有一定的社会、企业适应能力。

2)应用知识的能力:具有能够将金融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工具应用于金融实践领域的能力,具有良好的金融素养。

3、课程体系优化

在课程设置上,围绕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三个方面进行教学体系的安排,金融专业课程体系包括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两部分。

(1)重设课程模块,优化理论课程体系

理论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其中公共基础课包括微积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思想道德修养、外语知识、计算机应用知识等。

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课程体系图如下图所示。

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课程体系图

在专业课程考核上,我们进行了考试改革,对于一些实践能力要求较强的

课程,可采取较高的平时成绩比例法,注重平日在课堂的表现,不再单纯仅仅依靠期末的理论考试。平时成绩主要考查学生的出勤、回答问题、作业、课堂讨论等情况;部分实践课,如货币银行上机课,期末考试笔试+上机的考核方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且可很容易考查出学生对理论的掌握及运用情况。

(2)实践教学体系

本专业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构建了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更新实践教学内容,使学生较早参加科研和创新活动。

本专业接触实训课在每学期第17周授课,通过课程实训环节,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理论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在课程体系中加重实训环节的比重;调整和修订课程的实验内容,增加创新性实训内容。

这里需要重点介绍一下为了呈现真实的金融培训环境,经管分院结合先进的实训软件和资源,正构建一个信息充分共享、技术不断创新的开放式平台。建立金融专业实训室,充分利用先进的仿真或全真实训软件,结合教学计划开发符合市场需要的各项实训课程,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去理解理论知识,激发创新思维和培养合作精神,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通过培养实践能力强和创新能力强的人才,凝练特色,树立学院在同类型院校中的办学品牌。利用金融综合实训基地,在模拟实际的市场环境中开发独具特色的课程,如证券工作技能与业务模拟,配合学院师资力量,打造同类院校中最具特色、最接近市场需求的财经专业。保证了技能培训和市场需求的无缝连接。利用系的师资力量,在开放性的实训基地平台上,对外开设考证课程和技能培训课程。考证课程如证券从业资格课程、期货从业资格课程等,对外培训课程如证券工作技能课程、银行入职人员培训课程等。通过一系列的培训课程的运作,可以实现实训基地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利用“金融专业实训室”平台,可加强实验教学改革,打破实践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传统模式,构建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的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提升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帮助学院成为教学改革的示范基地,增强学院在区域乃至全国同类院校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4、强化师资队伍

教师整体素质提升为保障教师质量是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本科教

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和学生的素质。为使教师素质得到整体提升,在现有的基础和目标上,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对优秀教师提出了塑造名师和标兵工程、年轻教师博士化工程、骨干教师梯队建设等方案和举措,大力提倡师德师风建设,同时给教师创造良好的科研条件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学科研能力,使得本专业的师资队伍整体实力大大提高,并促进了专业建设的迅速发展。

(1)引入具有企业工作经验的高学历教师

目前全国高校的青年教师在高校教师的比例迅速提高,但是大多数青年教师从高校直接毕业就从事教育工作的比例较高,自身的金融从业经历比较缺乏,讲课主要靠自身的悟性,影响了教学效果。同时,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只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学生大部分时间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很难发挥。针对以上情况,本专业在现有师资队伍基础上,重点引入具有企业工作经验的高学历人才,在讲授课程的同时,与现阶段企业状况相比较,学生更容易理解。

(2)优秀教师示范公开讲课,带动和帮助全体青年教师成长,以提高教学水平、实现良好教学效果的目标

我们每年从学院青年教师讲课比赛获奖的名单中,优选出授课效果好,深受学生好评的教师开展全分院范围的观摩教学,并邀请资历丰富的专家教授担任评委,也邀请学生代表、全体教师和班导员共同观摩示范教学,通过一场场观摩示范教学,一方面既让我们青年教师从优秀教师身上发现自己的不足和差距,另一方面也让优秀老师成为所有教师学习的楷模,让青年教师找到了参照的目标,不断成长,最终实现提高各自的教学水平,实现良好教学效果的目标。

(3)加强师资培训交流,提升队伍建设水平

培训交流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提升教师教学与学术能力的基本途径,经管分院非常重视师资队伍培训交流工作,分院逐步构建教师学位教育、学科知识技能培训和高层次研究“三位一体”的培训体系。

1)坚持基本素质培训交流与能力提升培训交流相结合,形成全程培训交流体制

经管分院注重将教师组织构建成学习型组织,将培训交流渗透到教师成长发

展的全过程中,针对不同时期师资队伍发展实际,制定个性化的培训交流计划,开展双语讲课大赛、中青年教师讲课大赛等多种提升教学能力的交流;鼓励教师多参加国家重点高校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等,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提升教师综合素质,教师可在不同发展阶段根据学校安排,选择不同类型的培训形式。

2)坚持中长期培训交流与短期培训交流相结合,确立教师个性化培训交流方案

短期培训交流工作重在补充教师对某一领域的专项知识,在培训交流中深化对某一特定研究领域的认识。中长期培训交流更侧重于通过中长期的教学或学术研究实践,扩宽研究思路、提升研究技能、积淀研究经验等。

基于两者的特点,学院将短期培训交流与中长期培训交流有机结合起来,根据教师研究方向和个人特点,重点选派有一定学术造诣的教师参加短期培训交流,强化其在某一领域的研究深度,助力其将工作做深、做透;重点选派青年教师参加中长期培训交流,帮助其补充教学和研究工作的薄弱环节,助力其将新思想、新方法渗透并运用至教学和科研工作中。教师可依托自身发展路径针对性选择相应的培训形式,确立个性化的培训交流方案。

3)坚持实地培训交流与网络培训交流相结合,营造培训交流普及化氛围

开放式、多层次、多规格的网上教师培训交流平台不仅为教师提供大量相关理论知识文字、图片、资料,还提供名师授课视频和优质示范课录像,让教师领略名师授课风采等,为教师提供了宝贵的资源。近年来,分院为教师提供网络培训信息,激励教师进行相关专业领域的网络化培训并进行在线互动交流。网络化培训交流使得教师培训的受众面更广,逐渐营造出教师培训交流普及化的氛围。

4)坚持“送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构建双向培训交流体系

本专业所在学院注重将优秀教师“送出去”汲取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研究方法,宣传学校的思想和文化,同时,还注重将专家学者“请进来”汇聚一大批高端人才与我院教师进行广泛深入的沟通交流,逐步构建了送请结合的双向培训交流体系。

5、优化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本专业教师们注重教学方法研究,多年来不断的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以期达到更好的授课效果。根据金融专业不同课程的知识结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

法,在教学上使用讲授、案例分析、演示辅导、课堂实操训练、归纳总结和课后练习等方式,并结合启发式、讨论式、师生互动等形式以使课堂变得更为生动。在课堂上注重处理好难点与重点、概念与应用、经典与现代的关系,做到精讲多练、边讲边练、讲练结合。以“必需、够用”为度,经常选择实用性、趣味性、有典型特色的教学实例,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专业课学习的兴趣。

本专业部分课程实行了项目教学。现以《国际金融理论与实务》课程来具体介绍一下项目教学的教学方法。通过2014年的项目教学的理论学习和实际参与,对《国际金融理论与实务》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进一步的改革,初步形成了以项目教学方法为主线,在项目的实施和讲授过程中穿插课堂讨论、集中讲授、案例分析、分组竞赛等的综合性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积极思考、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学习效果有明显提高。

(2)教学手段多样性

本专业教师重视教学方法改革和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把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专业课程的教学中,综合使用了多媒体教学、电子教案等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提高教学效果。

1)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

专业依托学院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室和实验室都安装了多媒体投影设备。课程教学100%采用多媒体投影教学,大课教学播放多媒体课件,清晰而生动,教学内容直观、形象、丰富,信息量大。实验课的教师可以用采用多媒体投影、视频播放及现场演示教学,使每个学生清晰看见每一步操作过程。

2)上机实践课程

如设有金融投资实战、商业银行综合业务仿真实训、证券投资实务等课程。初步形成了以实践上机教学方法为主线,在上机的实施和讲授过程中穿插集中讲授、案例分析、分组竞赛等的综合性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积极思考,学习效果有明显提高。

现阶段正在筹办金融专业实训室,室内拥有柜台职员桌、柜员座椅、捆钞机、密码小键盘等基础设备,以特色的金融专业实训基地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实践技能,以银行和证券实训基地作为培训基地,全面开展对外培训。

3)网络资源的开发

校园网络资源丰富,实验室、教室都有网点,计算机房所有机器都是联网的,并且与外网相连。通过校园BBS,E-mail等手段,开展师生学术交流和答疑。

6、实践能力培养

在人才培养中注重从实践出发,遵循人才培养模规律,按照教改先行的原则,积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1)实训基地的建设

广泛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模式,从实际操作中,提取科研题目,使得科研题目、毕业设计(论文)源于实践,注重从系统性角度考核、验证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成果,实现毕业设计(论文)从假戏假作向假戏真做,进而向真戏真做的逐步转变,最大限度地将写毕业设计(论文)阶段的学生推向工作实际,缩短了就业后学生从校门到行门的距离,就业后可以很快承担具体工作,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从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突出了专业人才培养的实用型特色。

校外实践基地情况

经管分院与多家企业合作,将参加实训的学生推荐到相关企业,从而实现毕业生零距离的高质量就业。

(2)课外活动的建设

经管分院学院通过创造条件使学生较早参加学科竞赛和创新活动,并选派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活动的培训与指导,在政策上给予倾斜。

制定鼓励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及参加科技竞赛的有关政策,要求教师应从社会、企业、公司获得真实的课题,组织相关学生共同参加完成,激发学生参加科研、创新的兴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鼓励能力出众的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活动,学校每年举办:华东交大理工学院股票模拟交易大赛,华东交通大学理工学院‘无领导小组面试’模拟大赛等。如,本专业在人才培养理念上注重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准和人文素养,坚持“以生为本、因材施教、发展个性”,成立了“理财投资协会”,培养学生理财意识。协会由专业指导教师,每年开展投资大赛并取得了优异成绩。在第四、第五届“全国大学生金融投资模拟交易大赛团体赛(股票组)”中,均取得了华东赛区第一、全国赛区第二的好成绩,在“2014年江西省科技创新与职业技能比赛(证券投资赛)”中,12金融邓鹏同学获得全省第一名。

在校表现优异的学生我们会推荐去参加全省乃至全国的比赛,现列举2013-2016近四年全省及省级以上的学科竞赛获奖情况(仅列举50例,详细名单可见附件的支撑材料3.12-9):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实施效果

通过上述我们在执行该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所采取的措施,确实取得了一

些成绩,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人才质量显著提高

近几年来,经管分院金融专业毕业生整体上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随着我们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深入,学生能力的提高,我们的学生也正在越来越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分院积极开拓校外实习基地,与多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扩大了校外实训基地的规模,实现了实训由校内到校外的连续与延伸,保证了专业教学和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逐年提升。聘请合作企业专业人才到学院兼职专业课程并指导毕业生论文撰写工作,同时学院委派专职教师到合作企业兼职锻炼,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由于有多家实训基地,能够持续为学生实践、实训、毕业论文提供教学资源,锻炼了学生、培养了能力、增强了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实际的认知。到目前为止,该专业通过与外校企业合作,企业直接接收顶岗实习学生达到 100%,4年的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超过 90%,毕业生的就业质量高,起薪平均 3000元 /月左右。出口畅、入口旺,近年来我专业源质量逐年提高。我们的学生在校期70%以上通过了证券从业资格的考试,60%以上考过了英语四级,每一年考上研究生、国家公务员的人数也不少,毕业后成为单位骨干力量的也大有人在,可以从优秀毕业生资料中见证。

2、师资力量日显实力

为了实现卓越的金融人才培养,我们注重师资队伍的多元化建设,注重引入有5 年以上企业经验的高级技术人员和中高级管理人员充实专职教师队伍,多名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大赛获得优异成绩并获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3、学生大赛成绩显赫

由于我们采取的一系列的措施,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改变传统理论学习的机械记忆法,由学生在实践中寻找理论知识的应用,通过理论学习加深理解理论知识的应用价值和应用局限,同时又很好的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相关支撑材料

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2020级创新人才培养试点班

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2020级创新人才培养试点班 招生选拔方案 为加强创新人才培养,进一步提升优秀初中毕业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积极稳妥地做好2020级创新人才培养试点班招生的各项选拔工作,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1.进一步深化中考制度改革,完善普通高中招生办法,促进我县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2.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努力丰富课程质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特长发展,加大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的力度。 3.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实施阳光招生,确保规范有序,平稳圆满。 二、组织领导 建立由校党委、校长室成员组成的领导小组,王继兵任组长,负责全面考核工作;张必忠、马蔚、顾小京、管建华任副组长,负责考核过程组织、纪检监督等工作;建立以党政办公室、课程与教学处、学生工作处成员参与的实施小组,具体负责推荐生资格审核、选拔测试考务等工作。整个选拔过程由如东县纪委监察部门、如东县教育局和招生办全程参与指导和监督。 三、招生人数及报名条件 1.在应届初三毕业生中预录取90名学生。 2.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可自愿申报参加我校提前招生选拔考试。

条件⑴:学科成绩优秀,综合成绩进入初中就读学校应届毕业生前列。 条件⑵:具备创新人才发展潜质,数理化竞赛成绩优异的应届毕业生。 四、报名确认方式和选拔测试安排 ㈠报名方式 报名方式Ⅰ:学校推荐。根据各初中学校应届毕业生人数及历年招生录取情况,确定初中学校推荐人数(见附表1),由各初中学校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确定推荐名单,公示一周无异议后,填写推荐表(见附表2),由初中学校汇总后,于2020年1月10日前寄送如东中学党政办公室,并将报名汇总表由智慧教育云平台发送我校。 报名方式Ⅱ:学生自荐。凡没有进入学校推荐名单但有数理化学科优势的学生可自荐报名,填写自荐表,于2020年1月13日前寄送到如东中学党政办公室。 ㈡资格确认 我校创新班招生领导小组将依据考生初中阶段的学业成绩和数理化 竞赛获奖情况,确认符合条件的考生,并于2020年1月17日,在我校园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发布符合报名资格的考生名单。 ㈡选拔测试 考生于1月19日8:30前凭带有照片的身份证明(身份证或学生证)到如东中学德馨楼大厅报到,领取准考证,参加选拔测试。具体测试时间安排如下: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惠州学院2012年度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立项选题指南 本课题指南为选题的大体范围,申请者可以在本选题指南的指导下,根据学校和个人的实际情况确定申报选题。重点资助项目主要在立项项目中择优选择。 项目立项起始时间可从本年度项目实际研究的开始时间算起。教学研究项目的研究周期通常为一年,重点项目的研究周期可适当延长;教学改革项目可以按实际见效时间设计周期,通常为两年。 教学研究项目结项至少应提交项目研究报告和在正式刊物上发表的1篇以上相关教研论文(增刊除外);教学改革项目结项需要提交教学改革项目完成与绩效评价报告、在正式刊物上发表的1篇以上相关教改论文(增刊除外)。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教学改革的切入点,是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重要方面,构建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强国的普遍经验。本类选题侧重于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综合研究与实践,突出创新特色与推广应用,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建立一流人才培养的优越环境或基地。重点研究我校现有人才培养的特点、问题,通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资源配置,提出集教育理念、人才培养目标与层次结构、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等为一体的提出人才培养的新思路。 参考选题方向包括: 1-1.我校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问题及对策研究 1-2.我校人才培养社会评价研究(毕业生社会需求及适应性情况) ※1-3.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研究与实践 ※1-4.基于职业化、专业化、个性化、多样化等某个视角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1-5.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与实践 1-6.多学科渗透交叉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1-7.中文专业写作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1-8.服装专业校企合作的实践与模式研究 1-9.人才创新素质培养的实践与模式研究

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实施要点

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实施要点 摘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最核心的教育改革,改革传统的传输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当务之急。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一一研究性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以及研究性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最后还提出了研究性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六个要点。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实施要点 一、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创新人才,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却一直把学习已有的工业文明成果作为大学生培养的首要目标,注重知识的传授,把教学过程理解为知识的积累过程,对大学生的评价立足于掌握知识的多少,而忽视了学生潜能、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我国的高等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亟待创新。 观念的创新是教育创新的先导。高等教育应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大学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一个“育人为本”的机构。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以及对人才素质要求的不断变化,促进了大学从组织形式到办学功能不断拓展,但“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始终是大学办学的根本。科学大师钱学森一直非常关心培养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他去世后,“钱学森之问”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创新人才,是教育研究的一个时代课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笔者认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大学的使命。当前学生的个性特长、知识掌握程度和能力发展水平,以及对未来角色定位、求学意愿、态度、价值观等都呈现出明显多样化趋势,高校生源结构和毕业生流向也显得日益复杂和多元,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内在特殊规律性的必然反映。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首先要坚决冲破传统教育观念,大力倡导创新教育理念;其次要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创新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一般来讲,人才培养模式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制约,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都会有所不同。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的高等教育照搬了前苏联的专才教育模式,强调专业教育,形成了一套窄、专、深的专业课程体系,这在当时人才紧缺的时代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以及社会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传统的专才人才培养模式的弱点也逐渐暴露出来。在竞争日益激烈、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那些知识面较窄、适应能力差、创新能力低的大学生越来越难找

高中创新实验班项目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精选教育文档

高中创新实验班项目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文献标识码:B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支持有条件的高中与大学、科研院所合作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研究和试验,建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中学依托高校进行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通过开设创新实验班,探索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厦门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指出:“实施高等学校与特色高中联合育人计划。通过联合开发课程、开放高校实验室等方式,对有特殊才能的高中生进行联合培养,加快创新人才选拔培养。” 科技创新教育是我校的办学特色。作为厦门大学附属科技中学,我校联合厦门大学设立“高中创新实验班”,该创新班项目是福建省教育改革试点项目、厦门市教育发展规划重点项目,以“创新班”为主要载体的“大中学衔接培养科技创新人才”项 目获得教育部重点课题立项。厦门大学针对“创新班”项目成立了由厦门大学教务处及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海洋与环境、信息等学院负责人组成的专家委员会,负责落实创新班工作的具体事项。 一、依托科技创新活动培养高中生科技创新能力

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电脑机器人、航模、海模、科幻画、电脑作品、信息学竞赛、发明创造、无线电制作比赛、环保设计大赛、创意海报设计大赛、海洋知识竞赛、辩论赛等各类竞赛活动,模拟联合国大会、科技节游园、建立“海洋珍稀物种馆”和让广大学生参与建立“海洋贝类馆”、微课题研究、拓展课程等,是促进高中生积极从事创新活动的重要途径,也是彰显高中生创新激情和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1.通过科技创新活动激发高中生主动学习和创新激情 学生在参与各种创新活动项目过程中,需要接触各学科知识,学生会强烈感受到自己知识的严重缺乏,会深切感受到高中各学科基础知识的“有用”,会体会到各学科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联系,这从根本上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方向性,并对各科知识的学习融会贯通,养成自主拓展学习知识面和查找、比较、选择学习资料的学习习惯。开展和参加各级各类竞赛活动和设立各类创新性活动项目,教师指导过程中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新知识的主动性为目的。使学生处于创造的激情状态中。 2.通过科技创新活动培养高中生创新品格 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必须要求整个团队合作面对问题,学生按照各自的长处分工合作,有的偏重技术开发,有的负责论文修改,学生们看到其他同学和指导老师修改、补充的内容和指导意见,从他人身上学到长处,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也尝到分工合作的甜头。

高层次人才培养办法

高层次人才培养办法 (草案) 为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培养达到省内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发展潜力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形成一批优秀创新团队,使我校高层次人才梯队的培养与教育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以及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工作相衔接,优先做好人才储备,全面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制定本培养计划。 一、总体目标 高层次人才培养共分四个梯队:第一梯队为入选省部级及以上人才工程和省高校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第二梯队为院级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第三梯队为院级骨干教师;第四梯队为系部级骨干教师。通过选拔和培养,到2018年,力争使学校拥有1-3名省级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5-10名院级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10-20名院级骨干教师和20-30名系部级骨干教师。 二、培养周期 培养期为四年。动态管理,二年进行一次中期考核,四年进行一次期满考核。 三、选拔条件 (一)省部级及以上人才工程和省高校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选拔条件按省人事厅、省教育厅有关文件要求。 (二)院级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选拔条件 1.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热爱教育事业,德才兼备,为人师表,有强烈的事业心和奉献精神。 2.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工作,具有副教授专业技术以上职务,年龄55周岁以下(以申报当年1月1日为限,下同)。 3.学风端正,治学严谨,有较强的开拓创新精神;善于团结协作,具有组织带领学科梯队建设的能力。 4.已系统熟练地讲授过两门及以上课程,教学工作、教学改革或实验室建设等方面成绩突出。 5.具有本学科、本专业领域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较深的学术造诣,能在本学

科主流和前沿领域指导和开展研究工作。有较高的外语水平,掌握计算机等现代教学科研手段。 6.近两年年度考核在合格及以上。 7.近两年科研、教学成果较丰硕,出版学术专著1部或编写两部以上教材; (三)院级骨干教师选拔条件 1.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热爱教育事业,德才兼备,为人师表,有强烈的事业心和奉献精神。 2.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工作,具有博士学位或副教授专业技术职务,年龄45周岁以下。 3.具有本学科领域内较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独立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能力,能在本学科前沿开展工作;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4.已系统讲授过两门及以上课程,教学工作、教学改革或实验室建设等方面取得较好的成绩,教学效果突出。 5.近两年年度考核在合格及以上。 6.具有稳定的科研或教学研究方向,在该方向上有较明显的研究成果,近两年科研、教学成果较丰硕,出版学术专著或编写教材1部以上; (四)系部级骨干教师选拔条件 1.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热爱教育事业,德才兼备,为人师表,有强烈的事业心和奉献精神。 2.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工作,具有博士学位(含在读,下同)或讲师专业技术职务,年龄40周岁以下。 3.具有本学科领域内较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独立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能力;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和培养前途。 4.已系统讲授过一门课程,教学工作和教学改革方面取得较好的成绩,教学效果较好。 5.近两年的教学科研成果条件:由各系部根据实际自行制定。 四、选拔程序 省部级及以上人才工程和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选拔程序和办法按省人事厅、教育厅的有关文件要求。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我校预防医学专业于2007 年开始招收第一届本科生,至今已向社会输送400 余名公共卫生专业人才,现有在校生400余名。 本专业经过13年的不断探索,为适应社会经济对公共卫生专业人才的需求,遵循教育部、卫生部制定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公共卫生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中相关要求,借鉴兄弟院校办学经验,并结合我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学生应用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我校预防医学专业以“培养适应现代化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具备初步创新精神、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能在疾病控制、卫生防疫、环境卫生、食品卫生监测等机构从事疾病预防与控制和卫生事业管理或在科研、教育部门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的专门人才”为目标,按照“加强实践、突出特色”的思路,不断改革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优化培养方案。总结近年来的工作,本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及实施效果如下: 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 (一)优化培养方案,构建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我校预防医学专业经过十余年的发展,通过每年的专业实习检查和学生座谈,结合各实习单位的建议和学生的反馈意见,参照《公共卫生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中相关课程要求,制定符合我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的培养方案并不断完善。经过培养计划的修订,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更加准确,课程体系更加完善,行业特色更加突出。 (二)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1.开展实验教学改革 为了使学生建构系统、全面的专业知识体系,专任教师开展了“整合构建预防医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实践研究”。如《环境卫生学》课程将原有四个分散的与水质检测相关的实验,整合为一个设计性实验,由学生事前做好实验设计,利用两天时间完成从水样采集到水质分析和消毒的全过程实验,将片段式的知识点融合,极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技能水平;《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将乳类粗脂肪、蛋白质含量测定及其卫生质量检验整合为一个综合性实验,使学生系统性掌握乳类的卫生质量及营养价值检测方法及相关指标的国家标准。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第十一章人才培养体制改革 (三十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 (摘自教育规划纲要第三部分体制改革) ■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孙霄兵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核心环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做到“三个注重”,即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这是针对当前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重灌输轻启发、重理论轻实践、重共性轻个性等弊端提出的,是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与精髓。 注重学思结合,就是要改变过去以知识灌输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注重学生思考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思考,在思考中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和思维习惯。首先,要改变偏重于记忆和理解的课堂教学方式和立足于被动接受教师灌输的学习方式,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把学习的主动权和责任交给学生。其次,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推进和深化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教学内容改革,不断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联系,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积极作用,努力解决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问题。 注重知行统一,就是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不仅学会知识,还学会动手动脑,学会做事做人,学会与别人共同生活。陶行知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育只有与生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为人的职业生涯和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当前,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重点是加强教学的开放性和实践性,强化社会实践、科研实践等培养环节。要善于从实践中吸取鲜活的教育素材,开发实践课程、活动课程,通过完善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等制度,增强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 注重因材施教,就是要在统一教学要求的同时,关注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教育的悲剧往往缘于用一个标准要求所有的学生,而只有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实施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才是真正以人为本的教育。为此,要探索分层教学、走班制、导师制等多种教学形式,形成适应不同学生特点、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和管理制度。要特别关注学习上的“优异生”和“后进生”两类学生。对优异学生,要改进培养方式,在跳级、转学、转换专业以及选修高一学段课程方面给予支持和指导,对具有特殊禀赋和潜能的学生要实施个性化的培养。对学业困难学生,则要建立相应的帮助机制,努力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在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因地制宜地探索推进素质

提高高中学生物理学科能力培养创新人才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c65368750.html, 提高高中学生物理学科能力培养创新人才 作者:王维留 来源:《成才之路》2013年第10期 摘要:新课程改革,对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要求最为强烈。目前,对于基础教学中研 究最为一致的看法,是让学生在教育资源之上进行自主式学习。这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就是,在面对学习上的问题时,要敢于问为什么,要在自己提问的基础之上找出问题的答案,要在学生时代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并勇于迈出行动的一步。这样在日后的生活中才能养成迎难而上的好品质,这才是素质教育的根本。 关键词: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探究能力;创新人才 在教学过程中,高中物理教师的物理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是要按照新课程改革要求,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当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贯彻课堂教学的改革体制,努力使教学效率得到提高,培养具备创新和科研能力的新一代英才。 一、新课程改革和高中物理教学的关系 新改革对于高中物理而言,其实就是为了适应现代发展的需要,它趋向于让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呈现发展的理论,这对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一个变革。正是基于这样的关系,新课程改革应运而生。 (1)教育观念的变化。教育中出现的困难是各种各样的,对此,每个人的想法也都是千奇百出的,因为每个人对于教育的理念是不一样的。这之间可能存在是非的观念,可能囿于环境的约束有先进和落后之分。那么具体到高中物理而言,它是一门比较特殊的学科,因为需要严谨的科学思维,要能够对一些抽象的事物进行合理想象。其实,对于高中物理而言,最基础的就是对一些基本的东西的理解和运用。因为未来世界是千变万化的,是不断在发展的,要想利用自己在学校学到的东西获取工作的效率,那么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是必不可少的。 (2)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首先,对于任何科目而言,兴趣都是最好的老师。对于物理这门学科也是这样,要想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首先就必须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因为只有主动去学习,教师才能将自己的要求传达下去并贯彻下去。其次,在对物理进行讲解的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进行举例,因为高中物理学科的特点就是比较枯燥,比较抽象,只有这样进行举例,才能使课堂显得更加生动。学生的学习激情一旦被激发出来,求知欲才能被激发出来,才有可能对物理知识的一些结构、概念等过程进行探索。最后,为了维持学生学习物理学科的积极性,还可以有限制地组织一些教学活动,这是和我们的课程改革相统一的。只有多多参加一些这样的活动,学生的整体素质才能不偏不倚成长,才能得到全面的健全的人格。

(完整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措施及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措施及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根据我省实际,就职业教育而言,应该如何主动地适应市场,找准位置,以就业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已引起全社会广泛的关注。我校多年来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主动面向市场,积极探索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法,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下面结合我校的实际做法,进一步就“以就业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和各位同仁探讨和交流。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指导下,由教育对象、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方法、途径、质量评价标准等要素构成并且集中为教育教学模式的相对稳定的教育教学组织过 程的总称。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首先要考虑两个问题:一是当前就业;二是后续发展。为此,职业学校应当着重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后续能力为目的,加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培养。我校以市场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从专业开发设置、课程体系改革、职业能力培养、职业指导开展、教育质量评价等几方面入手: 一、按市场需要开发设置专业 以开发人力资源为己任,以就业为终极目标的职业教育,必须首先面对市场,根据本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的需要设置相关的专业。我校在专业设置时还充分考虑到:一是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的劳动

力和人才的变化及其发展趋势;二是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对职业演变的影响;三是以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为培养目标;四是在专业开发过程中,和相关行业保持经常、密切的沟通。根据学校自身的条件和特点,保持专业设置的相对稳定,以保证教学质量和开发新专业以提高活力之间的辩证关系;五是专业培养目标具体、具有可操作性,使学生不但具有在某个岗位就业的竞争力,而且具有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具有在相应职业群中就业、转岗、晋升的基础。 二、建立灵活适用的课程体系 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要根据一个或几个相关职业群对从业者的素质要求,从众多知识、能力要求中筛选出来并按教学规律组织起来的内容及其实施过程。课程是对育人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及其实施过程的落脚点。课程是专业培养目标的具体化,是对从事某一职业的从业者所必备的职业能力的层层分解、层层落实,是为学生构建通向就业的桥梁。设置的职教课程应强调以职业分析为依据来筛选、组织教学内容。 我校对已开设专业所相关的职业进行分析,并以职业分析为依据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组织,以“必须”和“够用”为教学内容提供依据。在职业分析中既考虑当前某一职业岗位对从业者的要求,还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即要兼顾未来若干年某一职业岗位对从业者的要求,在确保当前就业能力的同时,提高其就业的后续力。职业分析是对工作过程的分析,是把完成一项工作的工作内容、劳动组织关系、所需要的

重点专科扶持、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1

费县人民医院 重点学科扶持、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一流的学科要有一流的梯队。我院按照专科带动、突出特色、发挥优势、科学发展的建设思路,为努力打造专业学科品牌,增强医院实力和发展动力,我院特制订了重点学科扶持、开展新技术新项目以及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 一、创新重点学科发展思路,实现优势资源的整合 (一)明确目标,科学规划 重点专科建设是医院发展的核心。我院要坚持“院有重点,科有特色,人有专长”的学科发展及建设指导思想,凝练学科发展方向,集中力量打造一批优势学科群体。目前心血管内科已批准为临沂市的重点专科,保持重点专科良性发展的基础上,我院继续选择基础好、有创新能力的其他科室,如普外科、神经内科、妇科、消化科,利用1-3年的时间,按照医院的发展目标及群众的健康需求,努力建设为市级重点专科。 (二)增加投入,保障措施 在专科建设中,对重点专科建设实行四优先原则:优势专业与重点专科我们采取优惠政策、经费优先投入,科研优先立项,设备优先购置,人员优先进修。医院每年提取业务收入的10%-15%,作为重点专科建设与学科发展建设的专项基金,对重点专科开展新业务、新技术所需设备进行优先、重点配置,对优势专业与学科所需人才,进行优先引进。这些政策和措施可以充分调动业务科室争创重点专科的积极性,使重点专科建设促进医疗业务整体水平提高,带动全院医疗业务的向前发展,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医疗优势。按照学科

结构调整的原则,保证重点专科有足够的规模发展空间,以及足够的相关条件支持。提供开展该学科研究的专项经费,并制定有该学科五年发展规划和阶段性目标,并制定经院务会通过的配套政策和措施。 二、发挥重点专科作用,提升业务技术水平 (一)加强人才培养,鼓励技术进步 人才是医院发展的关键环节,医院要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全面启动科教兴院工作。一是完善制度建设,制定了人才梯队建设制度、人才梯队建设规划与管理制度,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二是注重人才培养,重视和加快学科带头人制度建设。积极创造条件,出台优惠政策大力扶持引进高新技术,并对科技创新与科技进步奖励项目人才进行奖励,鼓励与支持科技进步。加强对外联系,积极争取与上级医院合作申报科研课题,以促进各科特别是中青年骨干积极开展科研活动。加强科研项目的跟踪管理及进度考核,定期组织鉴定及向上级推荐申报工作,努力提高科研项目的内涵质量。积极配合卫生系统开展推荐学科带头人、拔尖人才、申报临沂市重点专科评审等工作。进一步促进我院医疗事业的发展,增强医疗技术水平的科技含量。 (二)加强科研工作,鼓励业务创新 业务创新是学科建设的主线,各科室要积极引进、吸收现代医学的新理论、新技术,围绕业务创新,形成优势互补,提高疗效和医疗质量。以开展新技术新项目来推动重点专科建设,每年对获得新技术新项目的科室和个人进行奖励,同时作为评定职称和晋级的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方案 一、计算机应用专业行业背景及需求分析 国家“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文件的出台,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纲要“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确立,宝鸡市“关于加快关天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施以及眉县关于引进高端技术产业,兴建信息化产业园区五年规划蓝图的绘制,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目前,学历教育提供的人才数量远远满足不了需求。教育部关于紧缺人才的报告称,我国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的需求每年将增加100万,陕西省2011年计算机职位需求3万多个。伴随我县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将达到数千人。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我县信息产业建设,我校将重点建设计算机专业,培养大量优秀的技能型人才,以应对人力资源岗位空缺的不利局面。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总体建设目标 (一)专业建设目标 加强校企合作,全面构建“校企对接、能力本位”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体系,推行并完善以“任务驱动法”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两年建设期内,主要完成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完善。 同时,学校围绕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为中心,构建双线齐进的教学模式,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实施“订单式”培养,突出实践应用特色,促进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及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结合行业资格准入政策,实施毕业生的“一书多证”制度,以区域市场为导向,以行业为依托,以“双师”素质教师为保证,把计算机应用专业建成培养目标定位准确,专业理论知识够用,实践教学体系完善,产学研结合紧密,具有鲜明中职特色的示范专业。 (二)课程建设目标 与合作企业共同组建专业团队,加强校本教材、实训教材开发,建设核心课程2门,特色课程2门。完成相关实习实训教材编写。 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在已有的课程教学改革和建设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更新课程教学内容体系,跟踪最新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改革课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强网络实验室和教学环境条件的建设,加强课程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争取达到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建设水准。 (三)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一方面到企业聘任兼职教师,另一方面选派教师到合作企业参加专业技能培训,打造一支业务素质过硬、实践操作能力突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并利用2年时间,培养出1名平面设计和1名网络技术专业带头人,4名核心骨干教师7名双师型教师、4名兼职教师。 根据专业建设的需要,分析学校原有计算机专业教师的现状,师资队伍建设将以巩固提高现有教师队伍为主,引进高水平人才为辅的策略,同时聘请本专业优秀的校外兼课教师。将高素质、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建设始终放在专业办学的首位,树立“专业办学,师资为先”的理念。力争组建一支专兼职的专业师资队伍,逐步建立起专业水平较高、教学经验丰富、科研成果显著、专业方向明确、中青骨干为主、结构层次合理的高素质校内专任师资队伍。同时不断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培训,逐年派遣师资到产学合作企业进行专业调研或技术实践,或参加专业性的技术研讨会,或参加技术培训学习,进一步加强建设双师型的教师队伍的力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彰显特色办学之道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彰显特色办学之道 ——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特色教育巡礼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航空乘务专业的学生还未毕业离校就被用人单位定购一空,动漫创意专业学生在国家和省市各类大赛中频频获奖,演艺传媒专业学生参加各类大型社会演出博彩众多……诸如此类关于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的新闻不断出现,各种媒体聚焦争相报道。经过十年的办学发展,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现今已有八届毕业生,向国家输送了上万名人才,遍及长三角地区和周边各地,成为文化艺术领域内的主力军,在社会上形成了良好的口碑。 “动手能力过硬,实践经验丰富,创新意识强。”用人单位在评价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毕业学子时,都不约而同地竖起了大拇指:“我们所需要的,就是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培养的这种高技能型专业人才。”前不久,学院03级校友返校,也都感言江影教学模式得法、毕业后好就业、工作上手快。而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的就业之所以得到用人单位和校友们的一致好评,则正是源自于学院独创的特色育人模式。 特色理念:顺时应势谋发展 办学理念是学院发展的灵魂。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高职院校也必然发生一场根本性变革。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作为一所专门培养文化艺术人才的高校,审时度势,大胆创新,积极向实践学习,扎实推进教学改革。利用民办院校办学机制灵活自主的优越性,在能力型应用人才的培养模式问题上作出不懈的探索和努力,形成一套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打造中国最具特色专科院校。2012年12月25日,教育部相关部门领导亲临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授予“全国特色教育示范单位”殊荣。 特色教学:专业门类凸亮点 学院秉承“品质+能力”的育人宗旨,依据能力型应用人才的教学目标,把培养“集导编演管能力于一体的演艺人才”、培养“集采编播制能力于一体的传媒人才”、培养“集语言形体礼仪服务规范于一体的航空旅游人才”、培养“集创

阳丹高中“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选拔方案

阳丹高中“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选拔 方案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经镇江市教育局推荐、江苏省教育厅批准,我校被确定为“江苏省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基地”,并与清华大学等单位合作,共同举办“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同时,我校被镇江市教育局确认为热点高中“自主招生学校”。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遵循“三个有利于”的指导思想。有利于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推进中小学教育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拔尖创新人才。 (二)遵循“三个坚持”的原则。坚持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坚持积极推进、稳妥操作的原则,坚持评价方法多元化和评价主体多元化的原则,力求全面、客观、科学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开班计划 130人左右。初三学习结束后,根据学生的个人

志愿、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进行分流。一部分与中考招收的学生一起编班学习,另一部分编为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学习。 三、日程安排 1.报名日期:7月1—7日(含个人申请、学校推荐、公示)。 2.资格审查:7月8日 3.领准考证:7月9日 4.考核日期:7月11日 5.公布培养对象名单:7月16日 四、推荐与报名 (一)报名条件 2013年入学,具有阳丹市学籍的初中学生;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文化成绩优秀,在开拓创新方面有特长;身体健康。 (二)报名程序 1.个人申请:填写《省丹中2015年“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选拔报名表》,表格请从省丹中网站下载。 2.学校推荐:由所在学校依照学生综合素质进行初审,按分配参加考试的人数推荐参加选拔的学生,名单由所在校公示不少于三日。

加强人才培养关于全员素质提升工程的实施措施

加强人才培关于全员素质提升工程的实施措施 随着我矿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设备的更新,各种工艺的改进,科技含量一直增加, 当今企业能否按照市场规律和价值规律运作,并掌握竞争的主动权和制胜权,以求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其内在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最为关键的还是取决于企业职工的整体素质。在煤矿企业,职工的"安全技术素质"、"岗位技能素质"和"科学管理素质"尤为重要。无论是地面管理还是井下现场的操作,对矿工的知识水平、业务能力 操作能力有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为了适应不断提高的机械化水平 要加强技术型、管理型、业务骨干及复合型人才的建设 来解决这一棘手的问题。特制定煤矿企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管理制度 一、抓干部 人才队伍建设干部是决定的因素。当前,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发展处于关键时期,大量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去探讨,去解决,在这种新形势新任务面前,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尤为重要。我认为,要建设与跨越式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应该始终做到“坚持一个标准,强化四个观念,严把三个环节,健全五个机制”。坚持一个标准,就是“德才兼备”的干部标准。德才兼备是我们的党培养和提拔干部的唯一标准,德就是干部政治觉悟、思想意识,道德品质和思想作风;才就是干部工作能力,业务知识,理论水平和文化素养,德与才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一个优秀干部必须德才兼备,如果片面强调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都会降低干部的素质,就难以胜任领导工作。 只有有效地把住了用人关,有力地保证了干部队伍素质的提高。强化“四个观念”就是把握时代特征,适应跨越式发展要求的新的选人用人关。一是强化发展观念。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干部工作更应讲效益,用好一个人,就可以救活一个企业,兴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如果衡量经济工作的效益可以用加法来算,那么,做好干部工作效益就可以用乘法甚至用几次方来计算。强化效益观,比如讲对应调整的班子要及时调,不要等垮了再调,用干部要用当其时,不要错过了最佳时期;用人才要用其所长,避免用其所短,等等。 关于选拔领导干部,公开选拔的关键在于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完善和成熟的方向是规范化、制度化。因此,要切实明确公开选拔的适用范围,认真掌握基本条件和任职资格,严格执行各项程序,提高工作的规范化水平。要结合领导班子调整充实或职位空缺,定期、不定期的集中公开选拔一批领导干部,形成制度坚持下去。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最大的难点是解决干部能上不能“下”的问题,尤其是解决“下”的问题,健全“下”的机制,一要健全干部评价体系,科学、客观、公正的评价干部;二要健全推行好领导干部任职试用期制度;三要不断完善干部待岗制;四要实行辞职辞退制;五要继续推行好最高任职年龄和最高任职年限制度。当然,对因各种原因“下”的干部,应区别不同情况,合理安排工作,使其各得其所,人尽其能,同时,可安排待岗干部培训,促使其素质不断提高,为再“上”积累实力。五是健全完善后备干部培养机制。 对高管层人员,通过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与高等院校联系举办高管培训班、专家辅导班、利用网能大学对口系统学习等形式,重点开展战略决策、管理创新、资本运作、人力资源管理、危机风险管理、廉洁从政、依法治企及职业经理人资格等高新企管理论的培训。对科、区队级基层管理人员分期分批举办党支部书记、科区队长、工程师以上专技人员、后备青年管理人员培训班,重点进行党务、企业文化、管理实务和政策法规等内容的系统培训,着力强化安全质量管理、项目合同管理、绩效管理、精细化管理意识,加快知识和观念更新,提高组织、领导、协调、沟通能力。到年底,争取把所有基层管理人员基本轮训一遍。 二、抓组织建设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调研报告

酒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调查报告 目前,中职学校在人才培养结构、办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方面还比较机械、保守。从课程层面看,传统课程重理论、轻实践,忽视知识与具体工作任务的联系,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岗位工作能力;从市场供需层面来看,酒店教育受教育传统模式及世俗偏见的影响与酒店业的需求严重脱节。这就需要我们重新审视酒店教育,注重研究酒店业市场,加强与酒店的沟通、合作,借鉴国外酒店教育的经验,科学办学定位、人才定位,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理念,构建适应时代发展、市场需求的酒店教育模式。 一、建立以就业核心能力为主体的课程体系,强化实践环节。在顶岗实习的基础上,实现轮岗定岗、五星定位。 酒店行业是服务性行业,酒店企业的从业者是为消费者提供服务的工作人员,酒店和酒店产品是及时消费品,所接受的是面对面的服务,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消费者。因此,酒店企业对员工的要求就直接体现为服务质量,这就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操作知识和娴熟的操作技能。由于专业的实践性强,酒店企业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摆在第一位,而且要提升实际操作能力的标准,以五星级酒店的标准制定实训方案。酒店服务与管理的技能训练、酒店礼仪规范尤其重要。前厅管理与服务能力、客房管理与服务能力、餐饮管理与服务能力、康乐管理与服务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非常重要。食品营养与卫生方面的知识、酒店市场营销、酒店财务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会展概论、形体训练、计算机应用及实习、普通话的训练、英语听说的训练等实践环节都非常重要。我们以集中训练和分散训练相结合的方式,要求学生积极主动的对上述的主要课程进行训练,掌握主要的操作要领。 完善专业实习及社会实践,引导学生通过志愿者、义工、临时工等方式进行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设置专门学分。五星级酒店的实习实践是为了让学生更好

团队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团队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培养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是21世纪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 如何为社会培养创新人才,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探索和实践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国内外高校围绕这一问题,进行了诸多理论和实践上探索。华北电力大学素有培养创新人才的优良传统,笔者总结了本校电气工程实践中心独具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期能对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有所启发。 关键词:团队式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引言 2010年7月29日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缺乏创新性人才是中国教育一直以来的一个顽疾。传统的中国教育,过分强调严谨认真,按部就班,过于注重学生的考试分数而轻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造成大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很多学生仍然把考试当做自己唯一的目标,因此很难大范围营造创新氛围。鉴于此,探讨一种合理高效的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华北电力大学工程实践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成立于2006年,在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方面做了大量的实践探索,所组织的大学生科技活动以参与面广、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新颖以及与专业知识学习联系紧密等特征,已成为我校大学生课外活动的主体。中心始终把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在多年的教育改革实践中,理清了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路,以科研项目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为目标,创建了一种基于团队合作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团队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解析 联合校外企业和科研院所成立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咨询委员会,全面负责本科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管理工作,包括规划、实施、指导、评价、经费落实以及成果汇编等;定期公布科技创新项目信息;每个项目限4-5名本科生参加,时间为1年,入选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指定课题研究及各种科研活动,培养自身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这种创新培养模式的核心是创新团队。创新团队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导老师团队,即有一个团队在指导本科生从事科技创新,而不是单独一个老师在指导;二是形成梯队的本科生团队。确定了一批创新项目后,团队中的本科生自由报名参加,经中心审核调整后组成项目组。项目组内组长、组员分工明确,力争合理利用每一个成员的知识和技能协同工作,一般要求有2~3名核心成员,所有项目组成员拥有合理的专业结构和年级结构,具有一定的互补性,从结构上保证了研究项目的顺利完成。我们采纳的创新项目的技术设计难度和工作量一般来说需要多人配合才能完成,因此团队成员之间的协同就变得格外重要。从指导老师的角度来看,主要工作就是一方面要给团队提供必要的环境保障和技术指导,另一方面就是做好规划和进度检查工作。 3、团队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3.1 零起点、递进式培养方案 考虑到本科生往往缺乏基本的科研经历,而且以往所参与的科研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学生得到的科研与创新思维训练都是肢解的、不系统的,我们的科技创新活动本着从零开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原则分阶段实施,对学生形成持久吸引力。对于刚刚加入团队的学生,实行低年级入门培训和高年级创新实践相结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与创新点(1)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与创新点 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精神,学院确立了“培养具有职业道德良好、上岗竞争能力强劲、具有创新素质和专业拓展能力,能快速胜任岗位、适应一群岗位、面向装备制造业和湖南省地方经济建设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如下: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装备制造行业相应岗位必备的理论基础知识和专门知识;具有较强的机械设备装配、维护、维修的能力,机械产品装配工艺编制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和健全的体魄;能从事机械装备制造行业产品装配、设备维护维修等相应岗位的生产、技术和管理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与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专业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规格定位准确,符合企业用人需求。 在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专业培养方案时,本专业进行了广泛的调研,深入企业了解岗位需求。成立了以企业代表为主的机械类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聘请企业经验丰富的专家和机械制造行业的负责人进行专业教学指导和咨询。专门召开专指委会议对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和规格、专业培养方案等进行深入研讨,各专职委成员都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我们还通过对企业走访调查,问卷调查,了解更多企业人才需求信息,了解企业对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 在就业市场调查、访谈与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讨论的基础上,经过反复论证,确定了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装备制造行业相应岗位必备的理论基础知识和专门知识;具有较强的机械设备装配、维护、维修的能力,机械产品装配工艺编制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和健全的体魄;能从事机械装备制造行业产品装配、设备维护维修等相应岗位的生产、技术和管理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培养目标及职业定位准确合理,符合企业实际需要。通过对培养目标的分解,进一步明确了本专业对学生知识、技能、态度、业务规格定位。 (一)总体规格:培养具有职业道德良好、上岗竞争能力强劲、具有创新素质和专业拓展能力,能快速胜任岗位、适应一群岗位、面向装备制造业和湖南省地方经济建设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