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煤质对煤耗的影响

煤质对煤耗的影响

煤质对煤耗的影响
煤质对煤耗的影响

煤质与煤耗的关系

煤质下降对煤耗的影响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影响锅炉效率下降,发电煤耗上升。二是影响厂用电率上升,供电煤耗上升。煤质对锅炉效率影响的具体数值,因锅炉燃烧方式、煤种成分、制粉方式不同等因素关系错综复杂,目前还没有定量的计算公式。对锅炉效率的影响也是非线性的。由于燃煤热值下降,使耗煤量增加,输煤、制粉、除灰、除尘、风机电耗相应增加,直接影响厂用电率升高。目前我公司各电厂燃煤热值大多低于设计值300-1000大卡/千克,因煤质低于锅炉设计值影响我公司供电煤耗整体升高约5.34g/Kw.h,影响我公司厂用电率整体升高约0.39-0.49个百分点(具体情况见附表)。

(锅炉效率:热值低于设计300大卡/千克时,锅炉效率下降0.5%,发电煤上升1.6克/千瓦时,供电煤耗上升1.75克/千瓦时,超过300大卡/千克以上时,每降100大卡/千克,锅炉效率再下降0.2%,发电煤耗再上升0.65克/千瓦时,供电煤耗上升0.72克/千瓦时。循环效率:热值每低于设计100大卡/千克时,发电煤耗上升0.14克/千瓦时,供电煤耗上升0.155克/千瓦时。厂用电率:燃煤热值下降100大卡/千克,约影响厂用电率上升0.08-0.10%,影响供电煤耗上升约0.256-0.32克/千瓦时。综合影响:当入炉煤低位热值低于设计值100大卡/千克以上时,每降低100大卡/千克,供电煤耗上升0.45克/

千瓦时;当热值低于设计值300大卡/千克以上时,供电煤耗上升约3克/千瓦时,再每降低100大卡/千克,增加1.2克/千瓦时。)

煤质变化对锅炉燃烧影响及应对措施

煤质变化对锅炉燃烧影响及应对措施 近年来由于煤炭行业矿难频发,国家对煤矿的整顿进一步加大力度,随着小煤矿的关停,供热公司的煤炭供应日趋紧张,煤源由原来单一的煤矿转向为多个煤矿,煤炭质量较以往有很大的变化,煤种杂、煤质差,煤种质量严重偏离锅炉的设计煤种,引发了各供热车间司炉工劳动强度明显加大,锅炉及辅助设备故障显著增加,职工工作环境有所恶化,环境保护工作难度更加突出,造成锅炉燃烧运行困难,锅炉出口温度不能达标,严重影响了城市居民的正常供热。 1 煤碳的燃烧过程: 煤从进入炉膛到燃烧完毕,一般经历四个阶段:水分蒸发阶段,当温度达到105℃左右时,水分全部被蒸发;挥发物着火阶段,煤不断吸收热量后,温度继续上升,挥发物随之析出,当温度达到着火点时,挥发物开始燃烧。挥发物燃烧速度快,一般只占煤整个燃烧时间的1/10左右;焦碳燃烧阶段,煤中的挥发物着火燃烧后,余下的碳和灰组成的固体物便是焦碳。此时焦碳温度上升很快,固定碳剧烈燃烧,放出大量的热量,煤的燃烧速度和燃烬程度主要取决于这个阶段;燃烬阶段,这个阶段使灰渣中的焦碳尽量烧完,以降低不完全燃烧热损失,提高效率。 良好燃烧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温度。温度越高,化学反应速度快,燃烧就愈快。层燃炉温度通常在1100~1300℃。2、空气。空气冲刷碳表面的速度愈快,碳和氧接触越好,燃烧就愈快。3、时间。要使煤在炉膛内有足够的燃烧时间。 碳燃烧时在其周围包上一层灰壳,碳燃烧形成的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往往透过灰壳向外四周扩散运动,其中一氧化碳遇到氧后又继续燃烧形成二氧化碳。也就是说,碳粒燃烧时,灰壳外包围着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两层气体,空气中的氧必须穿过外壳才能与碳接触。因此,加大送风,增加空气冲刷碳粒的速度,就容易把外包层的气体带走;同时加强机械拨动,就可破坏灰壳,促使氧气与碳直接接触,加快燃烧速度。如果氧气不充足,搅动不够,煤就烧不透,造成灰渣中有许多未参与燃烧的碳核,另外还会使一部分一氧化碳在炉膛中没有燃烧就随烟气排出。 对于大块煤,必须有较长的燃烧时间,停留时间过短,燃烧不完全。因此,实际运行中,一般采取供给充足的氧气,采用炉拱和二次风来加强扰动,提高燃烧温度,炉膛容积不宜过小等措施保证煤充分燃烧。 供热公司各供热车间的锅炉基本上都是链条炉,属于层燃燃烧。 2 链条炉排的燃烧特点: 链条炉排着火条件较差,主要依靠炉膛火焰和炉拱的辐射热。煤的上面先着火,然后逐步向下燃烧,在炉排上就出现了明显的分层区域,共分五个区。燃料在新燃烧区1中预热干燥,在炉排上占有相当长的区域。在区域2中燃料释放出挥发分,并着火燃烧。燃烧进行得很激烈,来自炉排下部空气中的氧气在氧化区3中迅速耗尽,燃烧产物CO2和水蒸气上升到还原区4后,立即被只热的焦碳所还原。最后在链条炉排尾部形成灰渣区5。 在燃烧准备区1和燃烬区5都不需要很多空气,而在燃烧区2、3必须保证有足够的空气,否则则会出现空气在中部不足,而在炉膛前后过剩的现象。为改善以上燃烧状况,常常采用以下三个措施:合理布置炉拱;采取分段送风;增加二次风。 3 链条炉排对煤种的要求: 链条炉排对煤种有一定的选择性,以挥发分15%以上,灰熔点高于1250℃以上的弱黏结、粒度适中,热值在18800~21000kJ/kg以上的烟煤最为适宜。 煤中含有灰分应控制在10%~30%。粉煤(0~6mm)应不超过50%~55%,0~3mm的煤粉不超

中国煤炭分类煤质指标的分级

煤质指标的分级

(2008-06-19 10:04:30) 中国煤炭分类 中国煤炭分类: 首先按煤的挥发分,将所有煤分为褐煤、烟煤和无烟煤;对于褐煤和无烟煤,再分别按其煤化程度和工业利用的特点分为2个和3个小类; 烟煤部分按挥发分>10%~20%、>20%~28%、28%~37和>37%的四个阶段分为低、中、中高及高挥发分烟煤。 关于烟煤粘结性,则按粘结指数G区分:0~5为不粘结和微粘结煤;>5~20为弱粘结煤;>20~50为中等偏弱粘结煤;>50~65为中等偏强粘结煤;>65则为强粘结煤。对于强粘结煤,又把其中胶质层最大厚度Y>25mm或奥亚膨胀度b>150%(对于Vdaf>28%的烟煤,b>220%)的煤分为特强粘结煤。 在煤类的命名上,考虑到新旧分类的延续性,仍保留气煤、肥煤、焦煤、瘦煤、贫煤、弱粘煤、不粘煤和长焰煤8个煤类。 在烟煤类中,对G>85的煤需再测定胶质层最大厚度Y值或奥亚膨胀度B值来区分肥煤、气肥煤与其它烟煤类的界限。当Y值大于25mm时,如Vdaf>37%,则划分为气肥煤。如Vdaf<37%,则划分为肥煤。如Y值<25mm,则按其Vdaf值的大小而划分为相应的其它煤类。如Vdaf>37%,则应划分为气煤类,如Vdaf>28%-37%,则应划分为1/3焦煤,如Vdaf在于28%以下,则应划分为焦煤类。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对G值大于100的煤来说,尤其是矿井或煤层若干样品的平均G值在100以上时,则一般可不测Y值而确定为肥煤或气肥煤类。 在我国的煤类分类国标中还规定,对G值大于85的烟煤,如果不测Y值,也可用奥亚膨胀度B值(%)来确定肥煤、气煤与其它煤类的界限,即对Vdaf<28%的煤,暂定b值>150%的为肥煤;对Vdaf>28%的煤,暂定b值>220%的为肥煤(当Vdaf值<37%时)或气肥煤(当Vdaf值>37%时)。当按b值划分的煤类与按Y值划分的煤类有矛盾时,则以Y值确定的煤类为准。因而在确定新分类的强粘结性煤的牌号时,可只测Y值而暂不测b值。 (中国煤煤分类国家标准表)

浅淡火电厂煤耗指标的管理

浅淡火电厂煤耗指标的管理 摘要:煤耗率是火电厂的综合性经济指标,是衡量火电厂运行水平及经营管理水平的标志。随着电煤价格的一路飙升,加强煤耗指标的管理,努力促使其不断降低,是火电厂降低燃料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火电厂煤耗指标管理 一、引言 我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能源消费以煤为主的国家,在我国电源结构中,火电设备容量约占总装机的75%,火电机组年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80%以上,火力发电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在中国电源结构中占主要地位。随着电力技术的不断发展,火电机组结构不断优化,大容量和新技术机组所占比例的不断提高,全国火电机组的平均供电煤耗由2000年的394g/kWh降低到2004年的379g/kWh,2005年300MW机组平均供电煤耗338.6 g/kWh,平均厂用电率为5.26%;600MW 机组平均供电煤耗326.86 g/kWh,平均厂用电率为4.75%;各类机组的运行可靠性和经济性水平逐年提高,但全国火电机组平均效率仅约33.9%(比国际先进水平低6-7个百分点),平均供电煤耗比国外仍高约50克标煤,我国火电机组的整体运行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存在较大的下降空间。 随着我国电力体制的改革,电力市场的竞争机制已逐步形成,发电企业已从“生产性企业”向“经营性企业”转变。受国家“市场煤、计划电”的影响,近几年电煤价格一路上涨,火电厂的燃料成本达到了发电总成本的70%甚至更高。因此,火电厂要在恶劣的经营环境下生存下去,就必须要降低燃料成本,燃料的价格、煤质与煤耗是影响火电厂燃料成本的三个最主要因素,燃料价格以及煤质受外部市场环境的影响,属于不可控因素。因此,加强煤耗指标的管理,努力促使其不断降低,是火电厂降低燃料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 二、供电煤耗的计算 供电煤耗是火电厂的一项重要经济技术指标,它反映火电厂管理和生产的综合水平,影响供电煤耗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设备的健康水平、负荷率、运行调整、节能管理、燃料质量、发电量、厂用电率、锅炉效率、汽机效率、管道效率等指标。供电煤耗的计算有正平衡法和反平衡法两种,原电力工业部《火力发电厂按入炉煤量正平衡计算发供电煤耗的方法(试行)》规定,火力发电厂供电煤耗统一以入炉煤计量煤量和入炉煤机械取样分析的低位发热量按正平衡法计算,按照反平衡计算进行校核。正平衡法计算煤耗通常作为表征机组运行性能的轮廓指标,反平衡计算煤耗可为改善机组的性能提供决策依据。 发改委2004年发布的《火力发电厂技术经济指标计算方法》(DL/T 904)进一步对煤耗的计算进行了明确:

浅析煤质对航天炉运行的影响

[收稿日期]2013-09-30 [作者简介]童维风,男,安徽凤台人,助理工程师,从事航天炉煤气化工作。 浅析煤质对航天炉运行的影响 童维风 (安徽晋煤中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安徽临泉236400) [中图分类号]TQ 052.71[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4-9932(2014)03-0012-03 我公司气化车间原料气的制备采用的是航天 炉粉煤加压气化技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航天炉经济、稳定运行的煤种一直是我们努力的任务和方向。通过对原煤水分、灰分、挥发分、固定碳、灰熔点、热值等指标的分析,可以对煤质的性质做出初步判断,确定其应用的范围,达到充分、高效利用煤资源,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1 水分对气化过程的影响 根据煤中水分的结合状态,分为内在水分、外在水分和结晶水3大类。水分对气化过程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干燥粉煤用的热风炉燃料气消耗增加为满足粉煤的加压输送,避免在输送和贮存过程中产生结块、架桥,磨煤机干燥单元必须控制合格的粉煤水分含量,一般要求粉煤水分含量≤2%(质量分数,下同)。为控制合格的粉煤水分,对于制出相同质量的粉煤,水分越高的原煤消耗量就越多,用于原煤干燥的燃料气消耗量也就越多。根据我公司的实际情况,通过估算, 每烘干1t 水,需耗燃料气约263m 3 ,我公司的2套气化装置的日投煤量在1600t 左右,若原煤 水分增加1%,则每天多耗燃料气4208m 3 。 (2)磨机功耗增加 原煤水分越高,对于磨出水分合格的相同质量的煤粉,所需要的原煤量也就越多,磨机的功耗和磨损就会增加。 (3)煤单耗增加 对于气化来说,原煤中的水分增加,也就相对降低了煤中的有效成分,从而增加了原料煤的 消耗。 总之,原料煤中的水分越低越好。因此,要严格控制原料煤的水分,同时原料煤要堆放在煤棚中,避免外来水分进入煤中。2 灰分对气化过程的影响 灰分指煤样在规定条件下完全燃烧后所得的残留物。从气化反应角度来说,灰分在气化反应中是有害而无用的物质,不参加化学反应,也不产生合成气的有效成分,灰分熔融要消耗热量,增大比氧耗和比煤耗。灰分越高,原煤中的有效成分就相对降低,同样的原煤量所产的气量就下降,原料煤消耗就会越高。通过估算,煤种灰分每增加1%,吨氨煤耗就会增加0.1t 。但对于采用以渣抗渣原理的航天炉来说,煤中的灰分尤其重要且具有特殊的意义。 航天炉燃烧室内设有水冷盘管,水冷盘管上有密集的抓钉,用于固定炉内向火面的耐火材料以保护水冷壁的安全运行。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单靠耐火材料保护水冷壁是不够的,还要通过气化燃烧后的熔渣被甩到耐火材料上形成相对稳定的隔热层来有效保护水冷盘管的安全运行,因此原煤中必须要有足够的灰分才能够在燃烧后产生足够的渣用于保护气化炉水冷盘管。 粉煤进入气化炉和氧气燃烧后产生的渣一部分进入渣锁斗被排出,一部分进入灰水系统,少量的渣被甩到气化炉水冷壁的耐火材料上,用于保护水冷壁,这部分渣量虽少,但作用却很大。原煤中的灰分过少时,燃烧后形成的渣量少,导致水冷壁耐火材料上无法挂渣,水冷盘管受辐射热较高而使耐火材料损坏,严重时对水冷盘管造成损害,因此,对于灰分较低的煤种,只能采取降低气化炉操作温度的方法维持运行。2013年初,我公司就对灰分较低(5%左右)的新疆黑山煤进 第3期2014年5月中氮肥 M-Sized Nitrogenous Fertilizer Progress No.3May 2014

煤质变化对锅炉燃烧影响及应对措施(最新版)

Safety is the goal, prevention is the means, and achieving or realizing the goal of safety is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safety prevention. (安全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煤质变化对锅炉燃烧影响及应对 措施(最新版)

煤质变化对锅炉燃烧影响及应对措施(最新 版) 导语:做好准备和保护,以应付攻击或者避免受害,从而使被保护对象处于没有危险、不受侵害、不出现事故的安全状态。显而易见,安全是目的,防范是手段,通过防范的手段达到或实现安全的目的,就是安全防范的基本内涵。 概述: 近年来由于煤炭行业矿难频发,国家对煤矿的整顿进一步加大力度,克拉玛依周边小煤矿被全部关停,导致供热公司的煤碳供应日趋紧张,公司的煤源由以前单一的和丰煤矿转向为以和丰、铁厂沟、大红沟等为主的煤矿,煤炭质量较以往有很大的变化,煤种杂、煤质差,引发了各供热车间司炉工劳动强度明显加大,锅炉及辅助设备故障明显增加,职工工作环境有所恶化,环境保护工作难度明显突出,更有甚造成锅炉燃烧运行困难,锅炉出口温度不能达标,严重影响了城市居民的正常供热。 1煤碳的燃烧过程: 煤从进入炉膛到燃烧完毕,一般经历四个阶段:水分蒸发,当温度达到105℃左右时,水分全部被蒸发;挥发物着火阶段,煤不断吸收热量后,温度继续上升,挥发物随之析出,当温度达到着火点时,挥

发物开始燃烧。挥发物燃烧速度快,一般只为煤整个燃烧时间的1/10左右;焦碳燃烧阶段,煤中的挥发物着火燃烧后,余下的碳和灰组成的固体物便是焦碳。此时焦碳温度上升很快,固定碳剧烈燃烧,放出大量的热量。煤的燃烧速度和燃烬程度主要取决于这个阶段;燃烬阶段,这个阶段使灰渣中的焦碳尽量烧完,以降低锅炉热损失,提高效率。 良好燃烧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温度。温度越高,化学反应速度快,燃烧就愈快。层燃炉温度通常在1100~1300℃。2、空气。空气冲刷碳表面的速度愈快,碳和氧接触越好,燃烧就愈快。3、时间。要使煤在炉膛内有足够的燃烧时间。 碳燃烧时在其周围包上一层灰壳,碳燃烧形成的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往往透过灰壳向外四周扩散运动,其中一氧化碳遇到氧后又继续燃烧形成二氧化碳。也即,碳粒燃烧时,灰壳外包围着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两层气体,空气中的氧必须穿过外壳才能与碳接触。因此,加大送风,增加空气冲刷碳粒的速度,就容易把外包层的气体带走;同时加强机械拨动,就可破坏灰壳,促使氧气与碳直接接触,加快燃烧速度。如果氧气不充足,搅动不够,煤就烧不透,造成灰渣中有许多未参与燃烧的碳核,另外还会使一部分一氧化碳在炉膛中没有燃烧就

煤种分类及煤质特征

煤种分类及煤质特征 分为十四大类,24小类,大类为: 1)无烟煤:煤化程度最高,含碳量高达90%—98%,含氢量较少,一般小于4%。外观呈黑至钢灰色,因其光泽强,又称白煤。硬度高,不易磨碎。纯煤的真密度为1.4—1.9g/cm3,燃点高,火焰短,化学反应弱.主要生产氮肥和民用,少数电厂也用。. 2)贫煤:是煤化程度最高的烟煤,受热时几乎不产生胶质体,所以叫贫煤。含碳量高达90%—92%,燃点高,火焰短,发热量高持续时间长,主要用于动力和民用。 3)瘦煤:是煤化程度最高的炼焦用煤。特性和贫煤一样,区别是加热时产生少量的胶质体,能单独结焦。因胶质体少,所以称瘦煤。灰融性差,多用于炼焦。 4)1/3焦煤:介于焦煤、肥煤与气煤之间的含中等或较高挥发分的强粘结性煤。单独炼焦时,能生成强度较高的焦炭。

5)气肥煤:挥发分高、粘结性强的烟煤。单独炼焦时,能产生大量的煤气和胶质体,但不能生成强度高的焦炭。 6)1/2中粘煤:粘结性介于气煤和弱粘煤之间的、挥发分范围较宽的烟煤。 7)贫瘦煤:变质程度高,粘结性较差、挥发分低的烟煤。结焦性低于瘦煤。 8)焦煤:是结焦性最好的炼焦煤,也称主焦煤。中等挥发分,一般大于18%—30%,大多能单独炼焦。Y 值一般大于12%—25%,主要是炼焦用。 9)气煤:是煤化程度最底的炼焦煤,干燥无灰基挥发分均大于30%,胶质层最大厚度大于5—25mm,隔绝空气加热能产生大量煤气和焦油。主供炼焦,也作为动力煤和气化用煤。煤质低灰低硫,可选性好,是我国炼焦煤中储量最多的一种。 10)肥煤:中等煤化程度的烟煤,高于气煤。挥发分一般为24%—40%,胶质层最大厚度大于25mm,软化温度低,有很强的粘结能力,是配煤炼焦的重要成分。主要用于炼焦,也作动力用煤。

各指标对煤耗影响精选文档

各指标对煤耗影响精选 文档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

600MW机组各项指标对煤耗影响 1.负荷降低1%,机组的热耗将会增加%~%,煤耗大约增 加%,1.1 g/kWh 2.主汽压降低1MPa,煤耗增加1.53g/kWh; 3.主汽温提高1℃,煤耗降低0.059 g/kWh; 4.再热汽温提高1℃,煤耗降低0.032 g/kWh; 5.再热器喷水减少1t/h,煤耗降低0.103 g/kWh; 6.凝汽器端差下降1℃,煤耗0.68 g/kWh; 7.真空上升1kPa,煤耗下降1.2 g/kWh; 8.给水温度提高1℃,煤耗下降%,0.16 g/kWh; 9.排烟温度下降10℃,煤耗下降1.88 g/kWh; 10.锅炉效率提高1%,煤耗下降4 g/kWh; 11.氧量比标准上升1%,煤耗增加1.57 g/kWh; 12.空冷机组影响煤耗10 g/kWh;国电600MW亚临界机组 对标供电煤耗332 g/kWh; 300MW机组省煤节电经验数据 1.负荷降低10%,煤耗大约增加 2.95g/kWh,降低20%增加 6.92g/kWh,降低30%增加18.90g/kWh,降低40%增加 26.23g/kWh

2.主汽压降低1MPa,煤耗增加2.1g/kWh;降低2MPa,煤 耗增加3.58g/kWh; 3.主汽温降低5℃,煤耗增加0.95 g/kWh;主汽温降低 10℃,煤耗增加1.51 g/kWh; 4.再热汽温降低5℃,煤耗增加0.79 g/kWh;再热汽温降 低10℃,煤耗增加1.68 g/kWh; 5.真空度下降1%,煤耗增加3.6 g/kWh; 6.端差上升1℃(夏/冬),煤耗增加 /0.85g/kWh 7.高加解列/低加解列,煤耗增加8.02g/kWh 8.给水温度下降10℃,煤耗增加0.95g/kWh; 9.给水调门压差增加1MPa,煤耗增加0.36g/kWh; 10.排烟温度上升10℃,煤耗增加1.66g/kWh; 11.空气预热器漏风率增大1%,煤耗增加0.14g/kWh; 12.飞灰含碳量增加1%,煤耗增加1.23 g/kWh; 13.排污率增大1%,煤耗增加1.18g/kWh; 14.厂用电率上升1%,煤耗增加3.78g/kWh;

煤质变化对锅炉燃烧影响及应对措施标准版本

文件编号:RHD-QB-K3528 (解决方案范本系列) 编辑:XXXXXX 查核:XXXXXX 时间:XXXXXX 煤质变化对锅炉燃烧影响及应对措施标准版本

煤质变化对锅炉燃烧影响及应对措 施标准版本 操作指导:该解决方案文件为日常单位或公司为保证的工作、生产能够安全稳定地有效运转而制定的,并由相关人员在办理业务或操作时进行更好的判断与管理。,其中条款可根据自己现实基础上调整,请仔细浏览后进行编辑与保存。 概述: 近年来由于煤炭行业矿难频发,国家对煤矿的整顿进一步加大力度,克拉玛依周边小煤矿被全部关停,导致供热公司的煤碳供应日趋紧张,公司的煤源由以前单一的和丰煤矿转向为以和丰、铁厂沟、大红沟等为主的煤矿,煤炭质量较以往有很大的变化,煤种杂、煤质差,引发了各供热车间司炉工劳动强度明显加大,锅炉及辅助设备故障明显增加,职工工作环境有所恶化,环境保护工作难度明显突出,更有甚造

成锅炉燃烧运行困难,锅炉出口温度不能达标,严重影响了城市居民的正常供热。 1煤碳的燃烧过程: 煤从进入炉膛到燃烧完毕,一般经历四个阶段:水分蒸发,当温度达到105℃左右时,水分全部被蒸发;挥发物着火阶段,煤不断吸收热量后,温度继续上升,挥发物随之析出,当温度达到着火点时,挥发物开始燃烧。挥发物燃烧速度快,一般只为煤整个燃烧时间的1/10左右;焦碳燃烧阶段,煤中的挥发物着火燃烧后,余下的碳和灰组成的固体物便是焦碳。此时焦碳温度上升很快,固定碳剧烈燃烧,放出大量的热量。煤的燃烧速度和燃烬程度主要取决于这个阶段;燃烬阶段,这个阶段使灰渣中的焦碳尽量烧完,

以降低锅炉热损失,提高效率。 良好燃烧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温度。温度越高,化学反应速度快,燃烧就愈快。层燃炉温度通常在1100~1300℃。2、空气。空气冲刷碳表面的速度愈快,碳和氧接触越好,燃烧就愈快。3、时间。要使煤在炉膛内有足够的燃烧时间。 碳燃烧时在其周围包上一层灰壳,碳燃烧形成的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往往透过灰壳向外四周扩散运动,其中一氧化碳遇到氧后又继续燃烧形成二氧化碳。也即,碳粒燃烧时,灰壳外包围着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两层气体,空气中的氧必须穿过外壳才能与碳接触。因此,加大送风,增加空气冲刷碳粒的速度,就容易把外包层的气体带走;同时加强机械拨动,就

煤种分类及煤质特征

煤种分类及煤质特征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煤种分类及煤质特征 分为十四大类,24小类,大类为: 1)无烟煤:煤化程度最高,含碳量高达90%—98%,含氢量较少,一般小于4%。外观呈黑至钢灰色,因其光泽强,又称白煤。硬度高,不易磨碎。纯煤的真密度为—1.9g/cm3,燃点高,火焰短,化学反应弱.主要生产氮肥和民用,少数电厂也用。. 2)贫煤:是煤化程度最高的烟煤,受热时几乎不产生胶质体,所以叫贫煤。含碳量高达90%—92%,燃点高,火焰短,发热量高持续时间长,主要用于动力和民用。 3)瘦煤:是煤化程度最高的炼焦用煤。特性和贫煤一样,区别是加热时产生少量的胶质体,能单独结焦。因胶质体少,所以称瘦煤。灰融性差,多用于炼焦。 4)1/3焦煤:介于焦煤、肥煤与气煤之间的含中等或较高挥发分的强粘结性煤。单独炼焦时,能生成强度较高的焦炭。 5)气肥煤:挥发分高、粘结性强的烟煤。单独炼焦时,能产生大量的煤气和胶质体,但不能生成强度高的焦炭。 6)1/2中粘煤:粘结性介于气煤和弱粘煤之间的、挥发分范围较宽的烟煤。 7)贫瘦煤:变质程度高,粘结性较差、挥发分低的烟煤。结焦性低于瘦煤。

8)焦煤:是结焦性最好的炼焦煤,也称主焦煤。中等挥发分,一般大于18%—30%,大多能单独炼焦。Y值一般大于12%—25%,主要是炼焦用。 9)气煤:是煤化程度最底的炼焦煤,干燥无灰基挥发分均大于30%,胶质层最大厚度大于5—25mm,隔绝空气加热能产生大量煤气和焦油。主供炼焦,也作为动力煤和气化用煤。煤质低灰低硫,可选性好,是我国炼焦煤中储量最多的一种。 10)肥煤:中等煤化程度的烟煤,高于气煤。挥发分一般为24%—40%,胶质层最大厚度大于25mm,软化温度低,有很强的粘结能力,是配煤炼焦的重要成分。主要用于炼焦,也作动力用煤。 11)弱粘煤:粘结性较弱,煤化程度较低的煤,介于炼焦煤和非炼焦煤之间,结焦性较好,低灰低硫高热量,可选性较好。部分炼焦,多部分作动力煤和民用。 12)不粘煤:挥发分相当于肥煤和肥气煤,但几乎没有粘结性,水分高,发热量低,主要作动力煤。 13)长焰煤:煤化程度仅高于褐煤的最年轻烟煤,挥发分高,水分高,不粘,主要是发电和其他动力用煤。 14)褐煤:是煤化程度最低的煤,外观呈褐色或黑色,与烟煤最主要的区别是褐煤含有数量不等的原生腐植酸,而烟煤不含。高水分高挥发分,低发热量低灰熔点,热稳定性差,主要是发电和动力用煤。

各指标对煤耗影响

600MW机组各项指标对煤耗影响 1.负荷降低1%,机组的热耗将会增加0.089%~0.1%,煤耗 大约增加0.3%,1.1 g/kWh 2.主汽压降低1MPa,煤耗增加1.53g/kWh; 3.主汽温提高1℃,煤耗降低0.059 g/kWh; 4.再热汽温提高1℃,煤耗降低0.032 g/kWh; 5.再热器喷水减少1t/h,煤耗降低0.103 g/kWh; 6.凝汽器端差下降1℃,煤耗0.68 g/kWh; 7.真空上升1kPa,煤耗下降1.2 g/kWh; 8.给水温度提高1℃,煤耗下降0.05%,0.16 g/kWh; 9.排烟温度下降10℃,煤耗下降1.88 g/kWh; 10.锅炉效率提高1%,煤耗下降4 g/kWh; 11.氧量比标准上升1%,煤耗增加1.57 g/kWh; 12.空冷机组影响煤耗10 g/kWh;国电600MW亚临界机组 对标供电煤耗332 g/kWh; 300MW机组省煤节电经验数据 1.负荷降低10%,煤耗大约增加 2.95g/kWh,降低20%增加 6.92g/kWh,降低30%增加18.90g/kWh,降低40%增加 26.23g/kWh 2.主汽压降低1MPa,煤耗增加2.1g/kWh;降低2MPa,煤耗 增加3.58g/kWh;

3.主汽温降低5℃,煤耗增加0.95 g/kWh;主汽温降低10℃, 煤耗增加1.51 g/kWh; 4.再热汽温降低5℃,煤耗增加0.79 g/kWh;再热汽温降低 10℃,煤耗增加1.68 g/kWh; 5.真空度下降1%,煤耗增加3.6 g/kWh; 6.端差上升1℃(夏/冬),煤耗增加1.93 /0.85g/kWh 7.高加解列/低加解列,煤耗增加9.55/8.02g/kWh 8.给水温度下降10℃,煤耗增加0.95g/kWh; 9.给水调门压差增加1MPa,煤耗增加0.36g/kWh; 10.排烟温度上升10℃,煤耗增加1.66g/kWh; 11.空气预热器漏风率增大1%,煤耗增加0.14g/kWh; 12.飞灰含碳量增加1%,煤耗增加1.23 g/kWh; 13.排污率增大1%,煤耗增加1.18g/kWh; 14.厂用电率上升1%,煤耗增加3.78g/kWh;

煤种分类及煤质特征精编WORD版

煤种分类及煤质特征精 编W O R D版 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

煤种分类及煤质特征 分为十四大类,24小类,大类为: 1)无烟煤:煤化程度最高,含碳量高达90%—98%,含氢量较少,一般小于4%。外观呈黑至钢灰色,因其光泽强,又称白煤。硬度高,不易磨碎。纯煤的真密度为1.4— 1.9g/cm3,燃点高,火焰短,化学反应弱.主要生产氮肥和民用,少数电厂也用。. 2)贫煤:是煤化程度最高的烟煤,受热时几乎不产生胶质体,所以叫贫煤。含碳量高达90%—92%,燃点高,火焰短,发热量高持续时间长,主要用于动力和民用。 3)瘦煤:是煤化程度最高的炼焦用煤。特性和贫煤一样,区别是加热时产生少量的胶质体,能单独结焦。因胶质体少,所以称瘦煤。灰融性差,多用于炼焦。 4)1/3焦煤:介于焦煤、肥煤与气煤之间的含中等或较高挥发分的强粘结性煤。单独炼焦时,能生成强度较高的焦炭。 5)气肥煤:挥发分高、粘结性强的烟煤。单独炼焦时,能产生大量的煤气和胶质体,但不能生成强度高的焦炭。 6)1/2中粘煤:粘结性介于气煤和弱粘煤之间的、挥发分范围较宽的烟煤。 7)贫瘦煤:变质程度高,粘结性较差、挥发分低的烟煤。结焦性低于瘦煤。 8)焦煤:是结焦性最好的炼焦煤,也称主焦煤。中等挥发分,一般大于18%—30%,大多能单独炼焦。Y值一般大于12%—25%,主要是炼焦用。 9)气煤:是煤化程度最底的炼焦煤,干燥无灰基挥发分均大于30%,胶质层最大厚度大于5—25mm,隔绝空气加热能产生大量煤气和焦油。主供炼焦,也作为动力煤和气化用煤。煤质低灰低硫,可选性好,是我国炼焦煤中储量最多的一种。 10)肥煤:中等煤化程度的烟煤,高于气煤。挥发分一般为24%—40%,胶质层最大厚度大于25mm,软化温度低,有很强的粘结能力,是配煤炼焦的重要成分。主要用于炼焦,也作动力用煤。

煤质对鲁奇加压气化炉的影响

浅析煤质对鲁奇加压气化炉的影响 新疆庆华集团有限公司潘连冬李群祥 摘要:本文阐述了煤质、煤种对鲁奇加压气化工艺操作的影响,以及不同工艺要求对于煤种及操作的要求。 关键词:鲁奇气化煤质挥发分灰熔点 一.前言 由于鲁奇气化炉在国内的广泛应用,尤其是近几年内蒙、新疆、贵州等地煤化工快速发展,而且以鲁奇气化工艺居 多,但是各地煤种的差异导致部分工艺操作存在一些问题,在此对该问题进行客观分析,进而在生产运行中不断优化 工艺流程、改进操作方法,保证装置能够安全稳定长周期 运行。 二.. 煤的工业成分对鲁奇气化操作的影响 1、煤中挥发份: 挥发分越高转化为焦油的有机物越多。煤焦油产生大约在320℃开始,在450℃时达到最大值。温度高于400℃ 时,生成的脂肪类碳氢化合物随挥发份升高煤热解失重(即 脱挥发份数量增加)焦油产量增加,剩余半焦在炉内随温 度升高生成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氢气、甲烷。焦油产量 和干馏层温度和干馏层高度,气化炉内的反应温度(即灰 熔点)有关。当原料挥发份高时,则转入到焦油,轻油和

酚中去的碳就愈多,而转入到煤气中去的碳量就愈少,煤气的产率就低,当在较高的压力和较低的温度下进行气化,碳原子易生成多原子分子转入到焦油轻油或酚中,因此煤气的产率也会降低。 2、煤中固定碳: 煤中碳含量高,灰分含量下降,有利于制气,但随着碳含量升高煤的活性降低,炉内反应速度减慢,煤在炉内的停留时间增加,燃烧层拉长,还原层、干馏层缩短,同时容易引起气化炉出口温度高、灰锁温度高、灰中残碳增加、夹套耗水量增加,当碳含量达到45%以上时,燃烧层、还原层床层拉长,干馏层缩短或消失,焦油产量降低,有利于煤气水处理,同时煤气产率增加,蒸汽分解率提高。 3、原料煤中水分: 煤中所含的水份随煤的碳化度加深而减少,水分较高的煤,挥发份往往比较高,则进入气化层的焦碳的气孔率也大,因而使反应速度加快,生产的煤气质量较好,另外,在气化一定的煤质时,其焦油和水分存在着一定的关系,水分太低,会使焦油产率降低,由于加压气化炉的生产能力很高,煤在各层的加热速度很快,一般在20~40℃/min之间,因此对一些热稳定性差的煤,为防止热解,就要求煤中含有一定的水分,但煤中过高的水分又会给气化带来不良的影响. 1)、过高的水分,增加了干燥所需要的热量,从而增加

煤质分类

煤质分类

中国煤炭分类 (2008-06-19 10:04:30) 中国煤炭分类: 首先按煤的挥发分,将所有煤分为褐煤、烟煤和无烟煤; 对于褐煤和无烟煤,再分别按其煤化程度和工业利用的特点分为2个和3个小类; 烟煤部分按挥发分>10%~20%、>20%~28%、28%~37和>37%的四个阶段分为低、中、中高及高挥发分烟煤。 关于烟煤粘结性,则按粘结指数G区分:0~5为不粘结和微粘结煤;>5~20为弱粘结煤;>20~50为中等偏弱粘结煤;>50~65为中等偏强粘结煤;>65则为强粘结煤。对于强粘结煤,又把其中胶质层最大厚度Y>25mm或奥亚膨胀度b>150%(对于Vdaf>28%的烟煤,b>220%)的煤分为特强粘结煤。 在煤类的命名上,考虑到新旧分类的延续性,仍保留气煤、肥煤、焦煤、瘦煤、贫煤、弱粘煤、不粘煤和长焰煤8个煤类。 在烟煤类中,对G>85的煤需再测定胶质层最大厚度Y值或奥亚膨胀度B值来区分肥煤、气肥煤与其它烟煤类的界限。当Y值大于25mm时,如Vdaf>37%,则划分为气肥煤。如Vdaf<37%,则划分为肥煤。如Y值<25mm,则按其Vdaf值的大小而划分为相应的其它煤类。如Vdaf>37%,则应划分为气煤类,如Vdaf>28%-37%,则应划分为1/3焦煤,如Vdaf 在于8%以下,则应划分为焦煤类。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对G值大于100的煤来说,尤其是矿井或煤层若干样品的平均G值在100以上时,则一般可不测Y值而确定为肥煤或气肥煤类。 在我国的煤类分类国标中还规定,对G值大于85的烟煤,如果不测Y值,也可用奥亚膨胀度B值(%)来确定肥煤、气煤与其它煤类的界限,即对Vdaf<28%的煤,暂定b值>150%的为肥煤;对Vdaf>28%的煤,暂定b值>220%的为肥煤(当Vdaf值<37%时)或气肥煤(当Vdaf值>37%时)。当按b值划分的煤类与按Y值划分的煤类有矛盾时,则以Y值确定的煤类为准。因而在确定新分类的强粘结性煤的牌号时,可只测Y值而暂不测b值。 (中国煤煤分类国家标准表)

煤质灰分对气化生产的影响

煤质灰分对气化生产的影响 烯烃气化装置设计使用原料煤的灰分为6.28~11.49%,气化装置自试车以来,所用原料煤2011年的平均灰分为15.45%,2012年的平均灰分达到了17.49%(截至到3月18日)。2012年截至到目前吨甲醇平均耗原料煤1.92吨。 煤的灰分对气化反应存在很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GSP粉煤气化炉采用水冷壁结构,以渣抗渣。如果灰分过低,气化炉的热损大,且不利于炉壁的抗渣保护,甚至形成不了挂渣,影响气化炉的使用寿命。因为我们使用的煤粉灰分始终高于设计值,此问题在烯烃装置暂时不存在。 二、灰分是煤中不直接参加气化反应的惰性物质,但灰的熔化却要消耗煤在气化反应过程中的大量热。灰分过高气化时由于少量碳的表面被灰分覆盖,气化剂与碳表面的接触面积减少,降低了气化效率;同时灰分的大量增加不可避免将增大炉渣的排出量,随炉渣排出的碳损失量也必然增加。 三、随着煤种灰分的增加,气化的各项消耗指标均增加,如氧耗、汽耗、煤耗指标均增加,而粗煤气的产率下降,气化后的有效气体成分就减少,整个气化过程中损失大量的热量。 四、在同样反应条件下,灰分增加1%,氧耗将增大0.7%~0.8%,煤耗增大1.3%~1.5%,灰分越高气化煤耗、氧耗越高,灰渣对炉内构件的冲刷磨蚀越快。按照化工公司制定的2012年吨甲醇耗煤上半

年1.83,下半年1.73的考核指标,结合目前烯烃公司的单耗为1.92吨,原料煤的灰分应降低 3.13~6.59%,也就是说灰分应控制在 10.9~14.36%之间。 五、灰分越高则气化炉产生的渣量越大,对气化炉渣水处理系统的影响越大,气化炉及渣处理的系统除渣负荷越重,对管道和设备的磨蚀也随之加快,大大的影响了气化炉的长周期运行,严重时会影响气化炉的正常运行。由于气化装置设计的不合理,文丘里系统没有达到本身的洗涤效果。灰分增高,文丘里系统水循环的设备、管道、阀门磨损现象就更严重,同时粗煤气还会将大量的细灰带入变换系统,堵塞下游装置换热器,被迫停车。(开车至今已清理11次) 六、灰分的波动对气化的影响 在粉煤气化的实际运行过程中,粉煤流量测量的准确性是一大难题,为氧量的自动调整设置了巨大的障碍。在灰分变化频繁的煤质时,氧量调整相对困难,如果灰分高频率波动时,氧量的调整几乎无法对应和及时,如此将会导致氧煤比偏高或者偏低,直接导致冷煤气效率的降低,影响整个气化反应。 七、提高装置运行成本。为了降低气化炉的灰分含量,烯烃气化装置的原料煤供应在前期使用精煤和沫煤掺混,2012年1月份原料煤掺混后每生产1吨甲醇原料煤的成本就达533元,如果只采用末煤生产1吨甲醇原料煤的成本仅为445元。每生产一吨甲醇仅在原料煤的成本上将减少533-445=88元。按照今年120万吨产量的话,这一块将节省出1.056亿元。

防止煤质差锅炉灭火安全运行措施示范文本

防止煤质差锅炉灭火安全运行措施示范文本 In The Actual Work Production Managemen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Process, And Consi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Link,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Each Link To Achieve Risk Control And Planning 某某管理中心 XX年XX月

防止煤质差锅炉灭火安全运行措施示范 文本 使用指引:此解决方案资料应用在实际工作生产管理中为了保障过程顺利推进,同时考虑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每个环节实现的具体要求而进行的风险控制与规划,并将危害降低到最小,文档经过下载可进行自定义修改,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与使用。 根据我公司入炉煤质较差、偏离设计值较多等情况, 结合潍坊公司#2锅炉灭火事件的安全通报,制定以下防止 因煤质差导致锅炉灭火的安全运行措施。 一、防止煤质差锅炉灭火安全运行措施: 1、值长依据负荷情况积极与燃料部协调做好入炉煤配 掺工作,保证入炉煤质稳定。 2、值长加强与煤场联系,及时了解入炉煤质情况,并 做好应对雨雪天气对煤质外水影响的预防 措施。 3、输煤运行人员在上煤期间观察入炉煤中杂质(三 块)、水份等情况及时汇报值长,煤种变化较大时应做好

应对措施。 4、入炉煤外水较高,输煤运行上煤期间应严格控制叶轮给煤机出力,严密监视落煤筒、三通、碎煤机防止堵煤,发现堵煤时及时停止设备进行处理。加强监视原煤仓下煤情况,发现贴壁时及时控制低仓位运行,并汇报值长做好堵煤应对措施。 5、煤质差时通知各岗位做好事故预想。 6、严格执行油枪定期试验制度,保证油枪良好备用。 7、低负荷煤质差时,加强对FSSS火检信号的监视,发现火检信号较弱时及时投油助燃,并可通过二次风压、二次风门开度,调整火检信号充满度。火焰检测信号有缺陷时及时联系热工处理。 8、入炉煤发热量较低时,应依据煤质决定带负荷能力,给粉机转速较高时应适当提高一次风压运行(3.2KPa 左右),防止堵塞一次风管。

中国煤炭分类、煤质指标的分级

煤质指标的分级 中国煤炭分类 (2008-06-19 10:04:30)

??中国煤炭分类: 首先按煤的挥发分,将所有煤分为褐煤、烟煤和无烟煤; 对于褐煤和无烟煤,再分别按其煤化程度和工业利用的特点分为2个和3个小类; 烟煤部分按挥发分>10%~20%、>20%~28%、28%~37和>37%的四个阶段分为低、中、中高及高挥发分烟煤。 关于烟煤粘结性,则按粘结指数G区分:0~5为不粘结和微粘结煤;>5~20为弱粘结煤;>20~50为中等偏弱粘结煤;>50~65为中等偏强粘结煤;>65则为强粘结煤。对于强粘结煤,又把其中胶质层最大厚度Y>25mm或奥亚膨胀度b>150%(对于Vdaf>28%的烟煤,b>220%)的煤分为特强粘结煤。 在煤类的命名上,考虑到新旧分类的延续性,仍保留气煤、肥煤、焦煤、瘦煤、贫煤、弱粘煤、不粘煤和长焰煤8个煤类。 ????在烟煤类中,对G>85的煤需再测定胶质层最大厚度Y值或奥亚膨胀度B值来区分肥煤、气肥煤与其它烟煤类的界限。当Y值大于25mm时,如Vdaf>37%,则划分为气肥煤。如Vdaf<37%,则划分为肥煤。如Y值<25mm,则按其Vdaf值的大小而划分为相应的其它煤类。如Vdaf>37%,则应划分为气煤类,如Vdaf>28%-37%,则应划分为1/3焦煤,如Vdaf在于28%以下,则应划分为焦煤类。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对G值大于100的煤来说,尤其是矿井或煤层若干样品的平均G值在100以上时,则一般可不测Y值而确定为肥煤或气肥煤类。 ????在我国的煤类分类国标中还规定,对G值大于85的烟煤,如果不测Y值,也可用奥亚膨胀度B值(%)来确定肥煤、气煤与其它煤类的界限,即对Vdaf<28%的煤,暂定b值>150%的为肥煤;对Vdaf>28%的煤,暂定b值>220%的为肥煤(当Vdaf值<37%时)或气肥煤(当Vdaf值>37%时)。当按b值划分的煤类与按Y值划分的煤类有矛盾时,则以Y值确定的煤类为准。因而在确定新分类的强粘结性煤的牌号时,可只测Y值而暂不测b值。 (中国煤煤分类国家标准表)

影响发电厂煤耗指标的因素精编版

影响发电厂煤耗指标的 因素精编版 MQS system office room 【MQS16H-TTMS2A-MQSS8Q8-MQSH16898】

发电厂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指标是煤耗,因此如何降低煤耗是发电厂节能的重点工作。降低机组的发电煤耗从反平衡角度分析,取决于降低汽轮机热耗和提高锅炉效率,同时加强管道的保温,提高管道传热效率。 对煤耗影响较大的几个因素具体分析如下: 1、汽轮机汽耗 降低汽轮机热耗的方法有: (l)通过对汽轮机通流部分及相关热力系统的改造,提高热循环效率、降低热耗; (2)运行中应及时地对主辅机进行调整,以保证机组在相应工况下参数、真空等指标处于经济运行状态; (3)提高设备健康水平,确保系统无负压泄漏,无额外热源漏人凝汽器,无回热系统故障等影响经济运行的缺陷。 2、锅炉热效率 提高锅炉效率应根据需要进行受热面、燃烧器等主辅设备的技术改造。运行中要及时调整燃烧和辅机运行,减少锅炉各项损失,特别是排烟损失和机械不完全燃烧损失。另外,要加强对来煤煤质的预报,杜绝严重偏离设计煤种的燃煤入厂、入炉。 3、负荷率和机组启停次数 机组启停次数对热耗和发电煤耗影响很大,统计资料表明,每次启停消耗的燃料约为本机组在满负荷下2~3h消耗的燃料,机组每次启停增加热耗约为3kJ/(kw˙h),相应煤耗增加约~(kw˙h)。负荷率每变化1%,机组热耗将变化%~%,大型机组的热耗增加 8~10kJ/(kw˙h),煤耗增~(kw˙h)。因此降低煤耗,一方面要增加负荷率,另一方面 要做好经济调度;必须提高大小修质量,减少停机次数;重要设备要有运行状态检测 手段,逐步实行状态检修。 4、凝汽器真空 气候变化引起凝汽器真空降低及真空系统泄漏均会引起热耗上升。真空每降低1kPa,热耗增加80kJ/(kw˙h),煤耗增加3g/(kw˙h)。凝汽器真空是影响机组发电煤耗的主要因素。 提高真空的主要措施是: ①降低循环水入口温度。当循环水人口温度在规定范围内时,循环水入口温度每降 低1℃,煤耗约降低10~(kw˙h)。 ②增加循环水量。 ③保持冷凝器管子的清洁,提高冷却效果。 ④维持真空系统严密。 5、主蒸汽参数的影响 (1)主蒸汽温度的影响 主蒸汽温度每升高1℃,煤耗减少(kw˙h)。但是如果主蒸汽温度升高超过允许范围,将引起调节级叶片过负荷,造成汽机主汽阀、调节汽阀、蒸汽室、动叶和高压轴封 等部件的机械强度降低或变形,导致设备损坏,因此汽温不能无限升高。如果主蒸汽温度降低,不但引起煤耗增加,而且使汽轮机的湿汽损失增加,效率降低。 (2)主蒸汽压力的影响 主蒸汽压力每升高1MaP,煤耗减少~2g/(kW˙h)。但是主蒸汽压力升高超过允许范围,将引起调节级叶片过负荷,造成主蒸汽压力管道、蒸汽室、主汽门、汽缸法兰及螺 栓等部件的应力增加,对管道和汽阀的安全不利;湿气损失增加,并影响叶片寿命。

煤质变化对锅炉燃烧影响及应对措施(通用版)

煤质变化对锅炉燃烧影响及应对措施(通用版) Security technology is an industry that uses security technology to provide security services to society. Systematic design, service and management.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AQ-SN-0568

煤质变化对锅炉燃烧影响及应对措施(通 用版) 概述: 近年来由于煤炭行业矿难频发,国家对煤矿的整顿进一步加大力度,克拉玛依周边小煤矿被全部关停,导致供热公司的煤碳供应日趋紧张,公司的煤源由以前单一的和丰煤矿转向为以和丰、铁厂沟、大红沟等为主的煤矿,煤炭质量较以往有很大的变化,煤种杂、煤质差,引发了各供热车间司炉工劳动强度明显加大,锅炉及辅助设备故障明显增加,职工工作环境有所恶化,环境保护工作难度明显突出,更有甚造成锅炉燃烧运行困难,锅炉出口温度不能达标,严重影响了城市居民的正常供热。 1煤碳的燃烧过程: 煤从进入炉膛到燃烧完毕,一般经历四个阶段:水分蒸发,当

温度达到105℃左右时,水分全部被蒸发;挥发物着火阶段,煤不断吸收热量后,温度继续上升,挥发物随之析出,当温度达到着火点时,挥发物开始燃烧。挥发物燃烧速度快,一般只为煤整个燃烧时间的1/10左右;焦碳燃烧阶段,煤中的挥发物着火燃烧后,余下的碳和灰组成的固体物便是焦碳。此时焦碳温度上升很快,固定碳剧烈燃烧,放出大量的热量。煤的燃烧速度和燃烬程度主要取决于这个阶段;燃烬阶段,这个阶段使灰渣中的焦碳尽量烧完,以降低锅炉热损失,提高效率。 良好燃烧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温度。温度越高,化学反应速度快,燃烧就愈快。层燃炉温度通常在1100~1300℃。2、空气。空气冲刷碳表面的速度愈快,碳和氧接触越好,燃烧就愈快。3、时间。要使煤在炉膛内有足够的燃烧时间。 碳燃烧时在其周围包上一层灰壳,碳燃烧形成的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往往透过灰壳向外四周扩散运动,其中一氧化碳遇到氧后又继续燃烧形成二氧化碳。也即,碳粒燃烧时,灰壳外包围着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两层气体,空气中的氧必须穿过外壳才能与碳接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