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川东地区传统农村民居的聚落空间探讨

川东地区传统农村民居的聚落空间探讨

川东地区传统农村民居的聚落空间探讨

The Spatial Organiz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Houses in Eastern Sichuan

邓蜀阳 高其腾 DENG Shuyang, GAO Qiteng

摘 要: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人们对于传统民居特色的传承,已经不局限于对传统民居建筑形式模仿,而是逐渐转向对传统民居的文化内涵和生态经验的借鉴。本文试图深入发掘川东民居的地方性营建特色,通过从整体聚落组织到个体空间形态的梳理,探讨川东民居是如何由“形态”向“状态”转变的。关键词:营建,民居,聚落

Abstract: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rural development, people are no longer limited to the imitation of traditional dwellings in the form, but gradually turn to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residential areas and ecological experience.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explore in depth the local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vernacular residence in eastern Sichuan, and discusses how residential areas change from the “form” to “state”.

Keywords: Construct, Vernacular Residence, Settlement

1. 聚落空间营建的基本理念

川东传统农村民居历史悠久,目前在川东中还保存不少明清年代的民居。其中以广安、华蓥山区域等地的民居尤具有代表性。无论在土地利用、平面布局、空间处理及内部装修等方面都不失为这方面的典范。川东民居与其他地区民居有诸多区别,在建筑布局上有自身的特征模式和格

局,建筑一般都随形就势、布局灵活、因势利导,具有平面布局紧凑、用地经济、选材与建造质量

严格、室内外空间处理灵活、装饰艺术特点鲜明等特点。

1.1 传统风水的天人合一理念

说到川东传统农村聚落的选址布局,就不能不谈到传统的风水观念。风水观念是中国古代社会用于指导聚落选址布局的重要思想,对聚落、街道和住宅的选址都有很大影响。

传统风水观念的核心思想,其实就在于巧妙地利用山形水势,化不利为有利,变自然天成为天人合一。从现存的传统川东农村聚落来看,许多聚落用地条件其实都不太好,恶劣的环境促使川东先民反复实践,自觉地将一些朴素的风水理念运用到聚落空间营建中去。在经过一系列改造建设后,复杂的山水环境终于不再是聚落发展的桎梏,反而变为聚落自然环境特色的组成部分(图1)。川东农村传统聚落体现出来的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合而为一,是几千年劳动人民的经验积累,也是传统风水观念在聚落空间布局中的具体体现。

作者单位:

邓蜀阳,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高其腾,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2008

级硕士研究生

图1

图1 与山水环境相融的聚

1.2 匹配环境容量、化整为零的理念

环境容量是聚落选址时应予以考虑的首要因素,所谓环境容量就是区域环境可容许的人工营建的扩张限度。在区域环境中对人工扩张起限定性作用的主要因素是土地资源和水资源。

川东地区地处我国西南丘陵地区,地形复杂。从地理学的角度来看,不是聚落选址的理想区域。然而在漫长的时间里,广大劳动人民经过长期的建设实践,积累了一定的选址经验,逐渐在这里建成了独具特色的山水民居聚落。那么这其中的要点何在呢?从众多的实例来看,聚落在选址时己经注意到了其规模与所在区域土地和水资源的对称关系,同时还兼顾考虑到了城镇在一定时期内的扩张量,留有一定的发展空间,从而使整个聚落的物质能量循环能够在有限的空间内有序进行。从聚落空间与环境容量的关系来看,传统川东农村聚落多采取一种“化整为零”的方式来主动适应所在区域有限环境容量。

2. 川东民居的聚落空间布局

川东地区是一个有着独特自然山水、经济格局、社会文化背景的地区,其衍生出的聚落空间具有相应的空间特征,体现出与其他地域截然不同的布局特征。概括起来大致有如下三个方面:

2.1 依山傍水,布局灵活

川东地区丘陵纵横、水系发达,具备聚落形成发育的良好自然条件,数量众多的聚落因贸易、交通、生活或战事等原因在这里“诞生”。

从其布局特点来看,初始聚居点多“逐水而居”,有相当部分布局在山水相夹的带状阶地上,背山而水。这样的布局方式一方面可以使得城镇居民方便地获取生产生活用水,另一方面又可利用水道进行交通运输和商业贸易,同时山环水抱的环境格局还为民居聚落提供了天然的保护屏障。因此,在西南地区独特的山水环境中,这种背山而水的地区因具有这些便利而通常成为川东农村民居选址的首选,从现有川东民居聚落情况来看,依山傍水的情况占了川东民居聚落的大部分。如酉阳的龚滩(图2)、江津的塘河都是选址在这样的环境里的。

从川东地区地形地貌条件来看,高低起伏的丘陵和盘曲自由的河流构成了整个川东地区外部自然形态。大多数聚落的用地条件都十分恶劣,缺乏平整且具规模的用地。为了尽可能地适应这种特点,古镇在布局上不得不做出妥协和调整,它们“虔诚地匍匐”在天地之间,尽可能地利用一切可建设的用地,向恶劣的地形争取空间,形成了各种自由灵活的聚落聚居形态。

2.2 聚落具有簇群的形态

川东地区复杂的地形对传统民居聚落发展造成了明显的限制作用,形成传统聚落发展的内敛力。这种内敛力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促使整个聚落建筑产生一种“高密度”聚集的倾向,再者是使建筑向“天”、“地”两个方向发展。促使聚落不断收缩整体的规模,

尽可能地集约性的发

图2

图3

图2 依山伴水的聚落选址图3 簇群的聚落形态

展,形成相对紧凑的结构形态。当聚落发展到一定规模后,一旦需要突破这个“门槛”,而原有聚落周边缺乏必要的容纳条件时(主要指的是地形条件),聚落的发展就跳出原来的地界,到条件相对较好的用地重新发展,而这种发展同样也遵循着老聚落的方式进行,不断反复,最后就形成了所谓的“簇群形态”。大聚落除了本身由若干这样的子簇群组成外,其内部街区的组成有时也反映出这样的结构形态。在有些山地,微地形比较复杂,高差变化剧烈,建筑往往根据地形的变化灵活构筑,互相因借而成,最后也形成了成组成群的内部街区簇群形态(图3)。

2.3 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的有机融合

从传统聚落自然环境来看,川东地处丘陵地带,拥有较好的自然山水条件,聚落在选址时往往掺杂了许多风水的因素。传统的风水观认为,聚落应“相地而建”,同时顺应自然形势,尽量将自然元素考虑到聚落的营建中去。在这种思想引导下,川东地区的许多聚落都体现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态势,人们将朴素的“山水城市”思想贯穿到聚落的营建中去,使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相互渗透,形成所谓的“山水聚落”。

再从聚落人工环境来看,其建筑群的构成也明显带有这种思维模式的印记。中国古人内聚心理使传统建筑具有恋土的品格,建筑群体的向地性十分明显。滨水地区聚落建筑群的组织同样如此,民居之间紧密衔接、比邻相生,与街道组成整体,谦和地贴近大地,形成建筑、山地、水系的自然环境成和谐的统一体。这样的整体形态,反映了人与自然的结合,新旧建筑的交替,传统文化的传承,构成了传统聚落以步行交通为主、方便居民生活和交往的聚落空间尺度和结构关系,以及建筑高密度下冬暖夏凉的环境物理条件。

3. 川东民居的空间形态特征

3.1 灵活架空的干栏与吊脚形态

干栏建筑是由巢居建筑发展来的,以南方居多。川东地理气候特征分明,具有复杂的山地地形,河流纵横,植被茂密,物产丰富,气候温热潮湿,降雨频繁,湿度大,因而产生出适应其气候及物源特征的“干栏建筑体系”,多用于民间住宅,并逐渐演变出“吊脚”的空间处理形式,更能灵活适应山地变化。干栏与吊脚建筑则相对集中分布在川东南地区,一些少数民族民居至今仍保留使用较为典型的干栏式建筑(图4)。

川东山区生产方式以农作为主,居民自给自足,家庭劳作多有饲养牲口家禽,干栏的架空层提供了适应这种农作生活方式的家务空间,多被利用作牲畜圈栏或晾晒、储藏粮食作物以及柴草等杂物堆放空间。这种建筑空间格局以渝东南地区最为常见。重庆地区的“吊脚楼”就是干栏建筑为适应特殊复杂的山地地形所衍生发展出来的独特的建筑形态。“吊脚楼”与干栏的区别在于吊脚楼的架空空间多不做功能空间使用,并且几乎不改变地表形态,保持原由自然地貌,更为灵活自由。

3.2 讲究形制、结合室外的合院形态

川东的汉族大部分居住在生存条件较为宽松的平坝地区,以商贸、农耕为主要经济生产方式。受中原文化影响,在普通民居中的四合院、二合院、混合多重院落等得以体现,许多庄园、会馆、祠庙等大型建筑也以合院形式来组织空间,规模尺度略大。川东自成风格的“天井建筑”也深受合院文化的影响(图5)。

川东民居合院的空间特色:无论干栏还是其他民居,日常生活行为大都在集中在的房屋中进

图4

图5

图4 干栏与吊脚

图5 川东地区混合式的合院

行,空间的使用根据功能不同稍作划分,缺乏一定的空间等级区划,这与使用群体的文化发展紧密相关。相比言,合院建筑由于“院”的使用,从空间上产生了若干个不同使用功能、不同私密程度、不同等级的场所。川东由于文化的融合,合院建筑成其主流,并适应了逐渐增多的人口对大规模宅院的需要。“院落空间”是合院建筑的核心,并以此为中心,组织有序空间。川东由于地域环境与文化的自由性与复杂性,礼制上并没有北方严格,建筑院落的尺度、空间布局关系、规模与形式上都相对比较自由。

4. 小结

目前川东地区一些较富裕的农村,已开展了一些建筑地域特色的实践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对于传统民居特色的传承,大多还局限于对传统民居建筑形式和外观符号的模仿、拼贴,而对于传统民居的文化内涵和生态经验借鉴相对涉及较少,笔者认为今后对农村住宅建筑地域特色的研究重点应有所改变,即从个体形态转为对群体组织的重视,由单纯的形式研究转为功能、文化内涵和生态可持续探索。

参考文献:

[1]季富政.巴蜀城镇与民居[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

[2]戴志中,杨宇振.中国西南地域建筑文化[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图片来源:

图1-3:作者拍摄

图4-5:作者绘制

收稿日期:2011-02-25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