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济南市文化资源产业化现状、问题及对策 张训铭

济南市文化资源产业化现状、问题及对策 张训铭

济南市文化资源产业化现状、问题及对策  张训铭
济南市文化资源产业化现状、问题及对策  张训铭

《文化资源学》作业

济南市文化资源产业化现状、问题及对策

姓名:张训铭

学号:200900062054

学院:山大艺术学院美术学

济南市文化资源产业化现状、问题及对策历史文化是前人留下的宝贵财富,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文化资源的价值,就在于它记录着历史的真实、携带着文化的、科学的信息和寄托着人们的感情,文化资源的生命,在于它的真实性。历史悠久的文化资源是国家、民族经过长期的积累形成的。包含着一定的文化传统、民族心理等某些为广大社会成员认同的精神资源,它可具体体现为信仰和价值观等。因此,它对国家和民族产生的强大的震撼力,能够凝聚人心,积聚力量。

济南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有着深厚的文化资源,是闻名世界的史前文化——龙山文化的发祥地,诞生了许多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像中医科学的奠基人扁鹊,阴阳五行学派大师邹衍,唐代开国元勋房玄龄、秦琼,中国著名文学家李清照、辛弃疾、张养浩、李开先等;另外,李白、杜甫、苏轼、曾巩等历代杰出的作家学者,都先后在济南生活游历,故有“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的佳誉。不仅如此,济南素有“泉城”的美称,趵突泉、珍珠泉、黑虎泉、五龙潭、百脉泉、墨泉等七十二名泉,群泉汇流,在市区北部形成的大明湖,与市区南部的著名佛教胜地千佛山交相辉映,构成了济南“一城山色半成湖”的独特风景线。南依泰山、北跨黄河、泉水众多的独特自然环境,又赋予济南独有的“山泉文化”。同时,济南作为省会,出版、广电、演艺、高校单位云集,具有浓郁的文化氛围。省会的地位,使济南可以调动更多的资源与人才,这是其他地市所不能比的。

济南文化积淀深厚,历史悠长,内容独具,个性鲜明,不仅国家级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众多,而且各种传统工艺、民间风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异彩纷呈。丰

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遗产,是济南发展文化产业的宝贵资源。一个文化资源保存完整、开发最好的城市,往往也是现代化程度很高的文明城市。因此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对提高本地知名度、促进经济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作为中华民族传统轴心文化的策源地之一,数不胜数的文化遗产、文物古迹、文化典籍、历史文化名人是济南特有的文化资源。波澜壮阔的发展历史、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绚烂多彩的社会生活、乡土浓郁的民间文化,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源泉,为挖掘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经济价值提供了巨大的开发潜力。通过市场运作机制的激活,巨大的资源优势会转化为丰富的产业优势。

济南作为一个文化大市,发展文化产业的条件得天独厚,面对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时代的到来,必须重新审视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发展方式,整合济南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增强济南发展的软实力,真正实现济南从文化大市向文化强市的跨越。作为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与首善之区,自然在全省的文化产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也理应在新一轮的文化建设大潮中勇立潮头,令千年文化古城焕发新的生机。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人文资源和“山泉湖河城”的自然优势,赋予济南文化产业丰富的内涵。近两年来,在适宜的土壤培育下,济南文化产业破茧而出,成为撩动城市经济发展脉搏的美丽“蝴蝶”。目前,济南从事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单位达万余家,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2008年全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29.4亿元,占GDP比重为4.3%,成为济南市经济增长的新亮点。以动漫游戏、休闲娱乐、广告、会展等为代表的新兴文化产业异军突起、增速惊人。

济南实现从文化大市到文化强市的跨越,关键要在发展文化事业的同时,积极促进文化产业的繁荣。而文化产业要获得跨越式的发展,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

能够把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成现实的文化产业优势。那么在文化资源产业化的发展中存在了一些问题,具体为:

1、对文化资源产业化的认识有待提高

长期以来,我们只强调文化的社会属性与意识形态属性,而对文化的产业属性认识不足,造成许多人不会甚至不屑于靠市场手段激活文化资源。这就使我们对文化的投入与文化消费都处于一个低水平状态。

由于济南对文化资源产业化工作正处于起步阶段,全社会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仍存在开发意识淡薄,开发工作的体制、机制、经费、措施手段等还很不完善,如对一些资源的评定标准存在不明朗处,操作性不强。因此一些文化资源得不到科学、有效的开发,加上大规模的经济开发建设,加剧了对有关文物的破坏。.思想保守,产业意识不强。还把发展思路定在原有的文化圈子内,没有像科技产业那样主动地与其他产业结合,并提供文化支持,从而创造出新的文化产业形态,也就是说,与我市文化消费结构变化相适应的产业形态架构还没有形成。

有关资料显示,全世界文化产业每天创造产值高达220亿美元。由于具有高知识、高附加值和强融合性的特征,短短几年时间,文化产业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占GDP的比重达到了11.6%,上海为10.8%,广州也在8%以上。济南与一线城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缺少大规模、高水平、产业链完整的龙头企业。杭州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第四产业”,重点打造西湖创意谷等十大文化创意产业园;武汉以“东湖开发为核心、中心城区为主体”,规划建设了大批涵盖出版印刷、艺术设计、文化旅游、动漫网游等行业的文化园

区,投入运营的文化创意园区达到20个;西安曲江文化产业示范区、高新文化创意产业园、经开区印刷包装产业基地、浐灞生态文化产业园的建立,使古老的西安又焕发了勃勃生机;青岛在“青岛刺绣厂”旧厂房改建而成的“创意100产业园”、在原青岛丝织厂和青岛印染厂旧厂房改建而成的“青岛天幕城”,以及南京在“南京工程机械厂”衰败、破旧的原址上改造而成的“红山创意工厂产业园”,都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大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济南在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上速度较慢、创新精神不足,缺乏叫得响、有影响力的品牌。闻名遐迩的桂林“印象刘三姐”、杭州的“印象西湖”和“宋城千古情”、西安的“梦回大唐”和“长恨歌”早已打造成为知名的旅游项目,广州、武汉、哈尔滨等城市也都有类似的大型文艺演出节目。反观济南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传承发展两千多年历史文化的精彩大戏凤毛麟角,大型演出场所也不多见。

2、缺乏科学的开发措施,非物质文化遗产流失现象严重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新的娱乐方式和流行文化层出不穷,人们的生活方式急剧变化,促使传统文化和艺术越来越遭到冷落,以口传心授方式传承的各种文化艺术、技艺、民间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一些作为传统文化载体的独特语言、方言、文字正在消亡。

现有的文化体制与机制大多脱胎于计划经济时期。这与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发展文化产业的需求形成突出矛盾。比如,把经营性文化产业混同于公益性文化事业,政府统包统揽,造成本该由政府主导的公益性文化事业长期投入不足,无法形成公益文化服务体系;该由市场主导的经营性文化产业又长期依赖政府。博物馆、图书馆、群众艺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无论硬件还是软件都与济南的城市地

位、经济水平不相称。

济南曾被誉为“曲山艺海”且盛极一时,而今却盛况难再。国有院团虽有好剧目却“有场无市”,只能“墙内开花墙外香”。民营剧院效益欠佳,经营坎坷。文化消费不足,严重制约了演出市场的健康发展。尽管如此,在济南的地面上,省市各有6家艺术院团,其中有2个京剧院、2个吕剧院、2个杂技团,算上部队有3个歌舞团。艺术院团重复设置导致本就不大的市场同质化竞争,谁都吃不饱、谁都吃不好,产业结构的不合理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以及成本的提高,不利于演出市场的健康发展。

3、文化基础设施滞后,人才匮乏,使传统文化资源难以形成精品

山东一些地区都有舞龙、旱船、高跷等民间艺术,由群众自己编创,具有浓厚的地域色彩。但这些珍贵的传统文化资源缺乏专业人士的指导,在艺术价值和艺术层次上局限于自娱自乐型,水平难以提高,故无法形成产业,缺乏大学中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学科,不能培养提供保护文化遗产所需的社会人才。山东琴书、山东大鼓这些具有浓厚民间特色的文化遗产因人才培养断层的缘故失去了往日的活力。许多院团没有剧场、排练场,没有艺术产品必备的生产条件,博物馆、图书馆、艺术馆等场地狭小、设备落后,甚至缺乏必要的安全和卫生条件。

泉城路322—2号一座不起眼的小楼,是市民俗艺术馆,它的任务是抢救与保护济南市民间文化。济南民俗文化样式丰富,剪纸、面塑、烙画、葫芦等等,都具备产业化的基础。艺术馆一直在考虑如何将济南的民俗文化产业化,但缺少产业化的启动资金、人才和相关硬件设施,使许多项目都无法实施。

文化产业绿色环保,能再生、可增值、高回报,符合低碳经济时代要求,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与丰厚的文化资源相比,济南的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应把发展文化产业当成全市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措施加以实施,使文化产业成为济南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建议如下:

1、制定科学、持久发展的总体规划

结合“十二五”规划编制,加快制定文化产业五年发展规划,确定文化产业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完善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与对策,制定完善财税优惠等配套政策措施,为建设文化济南奠定坚实的基础。制定科学、持久发展的总体规划。近年来,文化主管部门虽然制定过一些规划和计划,但对于全市来说,难以做到各项产业乃至经济的协调发展,对于广大基层文化单位来说开发文化产业便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当前的头等大事是要以最快的速度和最大的动作,摸清我市文化消费需求,有的放矢地制定出具有科学性、可行性的发展规划,规划构建相应的保障措施体系,文化主管部门要在总体思考文化建设方面发挥主导、协调、规划作用,使我市整个文化产业形成统一、有序发展的良好局面。

2、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加大对发展文化产业的舆论支持营造浓厚氛围,借鉴文博会舆论宣传的成功经验,充分运用省市新闻媒体和各种社会宣传形式,统一部署,统一策划,加大对省城重点文化产业单位、文化产业项目、文化设施建设、文化演艺活动等的宣传力度。按照省委宣传部要求,继续在省市媒体统一挂牌“发展省城文化产业”,

设立相应专栏专题,通过动态消息、深度报道、专家访谈、理论文章等大力宣传省城文化产业,引导城乡居民更新消费观念,转变消费方式,提高审美情趣和鉴赏水平,为发展省城文化产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市场意识、法制意识和大文化产业意识,为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奠定思想基础。首先,要把握住“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快市场建设和管理,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一手抓文化事业改革、发展,一手抓文化产业发展、提高。统一思想、抓住机遇,把文化产业的发展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变部门行为为政府行为。其次,文化部门认识文化产业不能单纯从自身业务出发,要站在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综合竞争的立场上去看待文化,特别是民族文化生存的空间问题。要摆脱计划经济模式、观念,以市场为基础来发展文化,寻找新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机制、办法、途径。下决心向市场要资金,向改革要机制,向群众要办法。政府主管部门要以全面、科学、真实的统计资料为发展文化产业提供决策依据,抓好典型,总结经验,要特别注意抓好试点工作,搞好文化产业发展的宏观调控工作。

3、从“济南制造”向“济南创造”迈进

结合“文化强省”、“文化济南”建设,利用济南文化、文物资源,发展优势文化产业和特色文化产业,推出一批融合济南名士、曲山艺海、山泉湖色等历史、人文、自然景观的大型文化演出品牌,并研发相关文化产业链。济南应当用好积淀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打造富有独特气质的文化创意产业,推动整座城市从“济南制造”向“济南创造”迈进。当务之急是尽快筹划一批文化产业项目、塑造一批知名文化品牌、培育一批文化产业“龙头”,使历史文化资源转化成先

进的现实生产力。文化产业门类繁多,济南应根据资源禀赋和优势特色,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扬长避短、因地制宜、有选择地予以扶持发展。如发展以工业设计为主线的文化产业,推动制造业升级,为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创造条件;依托软件产业,发展以数字内容为代表的文化产业;发挥旅游产业初具规模的优势,大力发展以出版、广播影视、文娱演出、文化旅游为支撑的文化产业;利用农村的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资源,大力发展文化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模式,构建持续健康发展的农村产业体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深化改革管理体制和创新经营机制

文化产业的发展有赖于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体制和新机制,特别要改革管理体制,解决政出多门,互相扯皮,谁都管又谁都不管的问题,讲效益、讲核算、讲投入产出,积极稳妥地推进文化企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如文化系统能否尝试由办文化向管文化体制转变,或者建立充满活力的文化产业运营机制,鼓励发展联合经营、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扩大规模,向规模要效益;发展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国经营的文化市场和组建竞争力较强、规模化经营、效益较好的文化产业集团;促进文艺创作、演出、文化交流、服务等资源要素的优化,生产更多、更好的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

5、吸引和培养文化产业人才

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人才是关键。文化人才的集聚,一是靠自身培养,依托高校和学术界的现有力量和资源优势,把对文化管理与文化产业专业人才的培养纳入规划,形成从本科到博士生教育的人才后备资源基地,以解决文化产业发

展中“人”的问题,从而保证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可持续的人力资源。二是靠引进,引进一定数量的高质量人才,可以形成强大的聚集效应,吸引更多的人来济南发展,使我们选择的余地更宽、更广。三是落实保护老艺人的相关政策,各地区根据实际成立民间艺术传承人工作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推介搭建平台,支持民间艺人在创新题材、开拓市场上下大功夫,使一些具有较大生存空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当前,我们一定要紧紧抓住这些有利时机,乘势而上,完善相应文化产业链,使之成为济南文化产业的魅力名片。

6、加大政府投入,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政府投入,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在把握文化产业发展总体趋势,进一步摸清全市文化产业底数,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要求,争取近年内分期分批完成重点文化标志性设施建设。二是建议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对我市现有文化设施进行资源整合,更新改造。三是尽快出台文化设施建设的相关法规政策,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等社会力量参与我市文化设施建设。

最近一首名为《泉城说唱》的MTV风靡济南,受到众多市民的喜爱。它把传统曲艺艺术与流行音乐的RAP巧妙结合起来,通过既带有传统韵味,又不乏现代时尚的形式,生动活泼、诙谐幽默、通俗扼要地展现了济南的历史文化与充满生机的现代城市特色。恰逢此次文博会主题词定为“文化、创意、财富”。文化产业以文化为基础,以创意为手段,以市场为目标,通过创新为既有的文化资源赋予新的价值,从而创造利润。文化资源产业化是连接经济和文化的纽带,是

文化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当前,我们必须抓住机遇,完善机制,全民参与,为富民强市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闲言碎语不要讲……”

“表一表好汉武二郎。”

“老爷爷,你还唱武二郎啊!?”

“今天啊,俺唱新词……”

依托民族文化资源-创建学校办学特色——民族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案例

依托民族文化资源,创建学校办学特色 ——融水苗族自治县融水县民族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案例 ——民族小学走出了一条特色之路 引言:(引用陶行知的一句话) ……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陶行知 融水县民族小学建于1990年秋,现有师生1677人,是一所环境幽美,设施齐全的学校,近年来,各种殊荣接踵而至,学校先后荣获:柳州市素质教育综合评估一等奖,市“文明学校”“优秀学校”、“优美校园”、“和谐校园”、“平安校园”等光荣称号,获国家级区市级团体奖达数十项,师生获奖达五百人次。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悉心指导以及兄弟学校的大力支持,让我们这所座落在大苗山的民族小学,脱颖而出。学校一直坚持以人为本,本着“办特色学校,育全面人才”的原则,努力探索以民族文化进校园为教育特色的素质教育之路,形成了以艺促教、以美育人、以体健身的艺体教育特色,以民族文化教育为突破口,走出了一条适合学校素质教育发展的新路子。如今学校形成“春绿满眼,夏荫成凉,桂花飘香”的靓丽风景,绿化覆盖率为82%,是融水县名符其实的美丽校园。 背景分析 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艺体特长、创建学校特色,全面推进学生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提倡: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发展,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个性化学生”。 作为一所处在少数民族聚集区,有多个少数民族成分学生的学校,我们在艺体教育方面,独树一帜,敢为人先。在实践教学中,根据地域特点和学校办学实际把艺体教育作为学校发展的特色,并确定了“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校本课程研究为主形式,以特色教育活动为载体,以校园文化为依托,突破制约发展瓶颈,实施整体推进战略”的创建特色学校的工作思路。学校立足科学发展,以学生为本,将现代教育思想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结合学生爱活动、好模仿、自尊心强等心理特点,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努力形成以弘扬国学经典文化、传承科技创新文化、开发校本研究课程、打造学校“特色大课间活动”、开展“大家唱、大家跳”民族艺术教育活动及阳光体育运动等多元化发展的艺体教育特色发展格局。形成具有民小特色的课程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载体,让家、校形成教育合力。 基本做法 1.统一认识,加强领导,为美丽校园的创建创建营造氛围。 (1)组织学习,统一认识

文化资源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文化资源是一种可供文化产业开发利用的,凝聚了某一群体独特精神价值的资源。和自然资源一样,文化资源也是人类生存发展需要的重要资源。文化资源具有无形、传承性、稳定性、共享性、持久性等特征。文化资源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方向性、支撑力、凝聚力、推动力的作用。 从传统文化方面来看,所谓文化资源,并不仅仅指有形的古老建筑,还有广泛的内容。如日本与韩国制定对文化财产进行保护的国家法律,对文化财产的界定就包括以下五类:(1)有形文化财产,如建筑、绘画、雕塑等(2)无形文化财产,如戏剧、音乐、工艺技术等(3)民俗文化财产,如衣食住行与宗教信仰等风俗习惯(4)纪念物,如各种古代庭园、陵墓、名胜与自然景观等(5)传统建筑群,如故宫等。范围很广几乎把所有与文化有关的事物都包含在内。 文化资源对经济的直接影响在于文化产业。1998年我国文化产业的增加值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75%、第三产业增加值的2?33%,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仅占就业人员总数的0?4%。而在许多发达国家,文化产业早已成为经济增长和吸纳劳动力的支柱产业之一。1998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仅占其消费性支出的2?27%,这种状况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一般的发展中国家。据有关部门初步测算, 1997年我国的实际文化消费总量大约为650亿元,而文化的潜在消费能力或需要约为3000亿元,差距可谓巨大。在开发城市文化资源方面,全国各城市都认识到这一点,都在大力挖掘自己的历史文化资源。如河南新郑是黄帝故里,相传农历三月三是轩辕黄帝一统天下、成就伟业的日子,后人为表达对轩辕黄帝的敬仰之情,从春秋时期就举行拜祖活动,延续至今。1992年新郑市开始举办炎黄文化旅游节。11年来,每年都有海内外的炎黄子孙前来登山朝圣、寻根拜祖、观光旅游,并因此促进了新郑市的对外经贸合作。 通过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文化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尤其是在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首先,文化资源是现代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本”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这是中国人引以为自豪的“本钱”。但是,我们不能只守着一座金灿灿的文化资源宝库,而应有把文化资源“变现”的意识、勇气和能力,即把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现代产业资本,把文化需求转化为市场机制。 文化产业的兴办与发展必须以文化资源为依托。离开文化资源这一基础,文化产业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北京是历史文化名城,文化资源异常丰富。这些文化资源种类繁多,文化蕴含丰富,与经济的可渗透性强,可开发程度高,这就为北京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总体优势。 首先,北京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它是50万年前北京猿人的发祥地,又是传说中上古时期的幽州古战场。春秋时期的燕国就已经在这里建蓟城为都。此外,北京在宋代以前一直是北部边陲军事重镇,而自辽代开始便成为国都,并一直延续五朝。都城的历史文物古迹,独特的皇城文化景观,更是一份至为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据统计,北京的古代文化遗存共有7309项之多,其中,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长城、故宫等三项已被列入联合国世界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名录。从国际国内上看,历史文化资源如北京这样丰富的屈指可数。当前,北京的历史文化资源绝大部分尚未被当作一种产业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甚至还有相当

旅游发展中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旅游发展中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以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满族屯满族乡为例 内容摘要:文化体验型旅游产品日益受旅游消费者的青睐,民族传统文化日渐成为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少数民族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传统文化成为发展旅游的重要资源。同时,旅游发展中如何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也成为社会各界研究讨论的焦点。本研究采用实地调查法对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满族屯满族乡文化旅游资源进行调查,对旅游发展中如何保护与开发民族文化进行探讨。本文前部分介绍了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旅游规划中对满族屯满族乡的定位、满族屯满族乡的文化资源、开发现状及问题等内容,后部分重点对旅游资源开发中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的措施进行了全面探讨,以期在满族屯满族乡文化产业化中为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兴安盟科右前旗满族屯满族乡,旅游,发展,民族文化,保护,传承 一、科尔沁右翼前旗旅游规划中对满族屯满族乡的具体定位 满族屯隶属于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据2008年8月北京京师天成旅游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应兴安盟旅游局要求制作的《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右翼前旗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8-2020)(纲要)》可知,在兴安盟区域旅游市场中科尔沁右翼前旗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客源市场以分流阿尔山客流为主。并将科尔沁右翼前旗在兴安盟旅游市场中的位置定位为“中途岛型休闲旅游度假目的地”,其具备中途岛型旅游目的地的区位条件、资源条件、市场条件。并将整个科尔沁右翼前旗的旅游资源功能定位发展分为三个阶段:过境通道、短途休息地→逗留地、短途度假地→旅游目的地。在充分考虑与阿尔山差异化、互动发展的基础上,设置有生命力的草原旅游项目、完善旅游产业体系,最终把科尔沁右翼前旗打造成与阿尔山联动发展的中国新兴草原旅游目的地。 科尔沁右翼前旗旅游形象定位为:草原嘉年华,梦回科尔沁。主题特色分为红色草原、诗意草原、浪漫草原、生态草原、休闲草原、欢乐草原等六部分。空间发展布局为“一头两翼八节点”,一头:科尔沁右翼前旗旗政府所在地大坝沟;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摘要:随着世界旅游业成为“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民俗文化旅游产品也以独立的资格和奇特的风采昂首进入旅游市场。但是,由于旅游事业本身过于年轻,由于民俗文化旅游者的钟爱者们忙于享受“异乡情调”或经营“万种风情”,忽略了对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造成了民俗资源的破坏。因此,把开发民俗旅游与文化的交流结合起来, 同时将民俗旅游的开发与保护结合起来, 做到统筹规划, 合理发展。 关键词: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保护 正文: 随着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 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合理利用不断向纵深发展, 既要挖掘、整理、开发其科学、文学、史学、美学和社会学等文化内涵, 扩大其职能, 又要不断探索建立各类旅游资源的外延机制, 启动综合整体优势, 以带动和促进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民俗文化对异地他乡的旅游者来说, 其神秘、罕见、趣味等都构成了一种强大的诱惑, 使其成为必然的旅游资源。把民俗文化作为一种旅游资源来开发、利用, 不仅可以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更可以弘扬民族的传统文化, 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繁荣。 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早在汉代就有“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说法,即民俗风情。民俗旅游者越多,对民俗旅游资源的损害也随之加大。在文化旅游浪潮的推动下,我国出现了一批以深邃的文化内涵,优美的园林环境,优质的服务和管理的民俗村,风情园,文化村等。但也出现了急功互利,假冒伪劣的民俗经典,乱修乱造石艺粗糙,形式和格调庸俗低下的庙宇及鬼城,组织封建迷信活动,肆意渲染某些不健康的民俗的倾向。如何开发民俗旅游资源成了旅游事业一门重要课程。 民俗即民间风俗习惯, 是广大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文化, 包括饮食、服饰、居住、节日、民间歌舞、游戏竞技等各方面的民俗风情。旅游学的理论一般把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型, 其中,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共同构成人文旅游资源,例如我国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民俗文化,是世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尚的总称,包括存在于民间的物质文化、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口头语言等各种社会习惯、风尚事物。它是民

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理论研究

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理论研究 马海霞 (新疆师范大学法经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54) 摘要:目前国内外有关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理论的研究,主要包括了对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的理论建构, 文化产业的政策制定和发展战略研究,文化产业的行业分析、区域分析、比较分析和典型案例分析等。但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的区域研究偏重于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对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关注较少;缺少对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的比较研究;缺少对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相结合的系统研究,以及缺少对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的统计分析。 关键词:文化资源;文化产业;研究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245(2008)01-0089-05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发展,文化产业日益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自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推动有关文化产业发展”以来,为适应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增强我国文化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党和政府提出一系列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基本思想。文化产业的发展必然伴随着文化资源的开发,于是关于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的理论研究近年来逐渐增加。由于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各国对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研究的具体内容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一、国内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理论研究 文化产业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 日益显示 出对推动经济发展、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增加就业等的积极作用。国内许多专家和学者逐渐开始关注文化资源的开发与文化产业的发展,针对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的概念、本质特性、范围划分,结合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分析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联系区别,介绍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并分析我国文化产业所面临的发展机遇,提出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解决方案及发展对策。 (一)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的理论构建 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的概念,一直成为国内学术界争论的焦点,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依据研究的范围和内容的差异,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揭示出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的内涵和范畴。我国文化部将文化产业界定如下: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 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主要包括文化艺术、文化出版、广播影视、文化旅游等四个领域。 程恩富提出,文化资源是人们从事文化生产或文化活动所利用的各种资源总和。文化资源可分为文化自然资源和文化社会资源,还可以分成物质文化资源和精神文化资源。文化资源具有以精神形态为主要存在形式的无形性、地域差异性、更新和发展性、无限性的特点。文化资源的开发是指为发挥、提高和改善文化资源的利用率,并使文化生产顺利进行所采取的一系列技术经济措施与活动。开发的实质是尽可能的发现和利用各种文化资源,通过劳动加工使其具有较高文化价值的产品。开发有两种形式:单项文化资源开发和多项文化资源的综合开发。 吴圣刚提出, 文化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需要 的、以一切文化产品和精神现象为指向的精神要素。和自然资源一样,文化资源也是人类生存发展需要的重要资源。文化资源具有无形性、传承性、稳定性、共享性、持久性、效能最大性、递增性等特征。文化资源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方向性、支撑力、凝聚力、推动力的作用。在现代社会,信息技术也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 李东红、杨利美认为,文化资源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遗产的总和,它对人类社会的意义,就像生物多样性对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一样重要。资源有价,文化资源的“自然成本”与“使用成本”,应纳入文化资源消耗型企业的成本与效益核算。以文化为资源基础的产业,必须为资源的使用与消耗付费,把生产能力的增长建立在科学的资源观之上。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 收稿日期:2007-09-14 作者简介:马海霞(1973-),女,新疆乌鲁木齐人,新疆师范大学法经学院教授、博士后,主要从事区域经济研究。 经济学研究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Xinjing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s) 2008年3月 第29卷第1期 Mar.,2008Vol.29,No.1

民俗资源及民俗文化产业现状的调查报告

民俗资源及民俗文化产业现状的调查 报告

关于吉林省民俗资源及民俗文化产业现状的调查报告 文管一班三组

第一部分研究方法和目的

1、研究目的:为了了解吉林省民俗的发展状况,促进民俗产业健康发展,我们组织了这次面向吉林省居民的调查。 2、研究方法:本次调查采用无记名调查问卷形式,由我们调查员随机寻找调查对象形成的调查结果。 第二部分样本总量和构成 1、样本总量(总166人,男86,女80)和样本的民族(汉104人,回7人,满13,朝12,蒙34人)分布(附图) 2、样本的年龄(20岁以下17%,20-25岁40%,30-45岁25%,45岁以上19%)构成(附图) 3、样本的收入(500以下16.7%,500-1000元25.7%1000-3000元34.3%,3000以上17.7%)构成(附图) 4、样本文化程度(博士0.3%,本科64%,大专24%,中专3%,高中9%,初中2%,小学1%)构成(附图) 5、综合分析(附图) 第三部分调查主要发现 以下所有内容都能够结合样本的属性进行分析如:不同的年龄、区域、性别、收入、文化程度等,同时也能够根据其中的几项进行多元对应分析。 一、调查结果显示:调查问卷18个条目,都是关于民俗文化的陈述,分为如下4个维

度: 1、对吉林省民俗资源和民俗文化产业现状的认识:共7项 2、对吉林省民俗资源和民俗文化产业现状的态度:共5项 3、获得吉林省民俗资源和民俗文化产业现状知识的渠道:共1项 4、对整改与发展吉林省民俗资源和民俗文化产业的意见和态度:共2项对所有的问题,都要求受试者在A、B、C、D中作出一个选择。 二、结果与分析: 1、对吉林省民俗资源和民俗文化产业现状的认识 (1)在对“能吉林省旅游特色品牌”的调查中,有 58%的人选择吉林雾凇,43%的人选择长白山,而选择吉 林美食和民俗文化的人比例相对较低。 在调查结果来看,人们不但把雾凇看作是吉林的特 色,更把它看做是吉林旅游特色品牌。而在全国范围内都 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长白山则稍微逊于吉林雾凇。在多山 的中国,这个现象是能够理解的,毕竟雾凇更具有地域特 色。 (2)在对“吉林民族风俗的了解”的调查中,有58% 的人选择“长春国际雕塑展净月潭冰雪旅游节电影 节”,60%的人选择“长春冰雪节森林旅游节国际旅游 节”。而选择“藏族传统节日”和“延边寒食习俗”的均 不足5%。

产业化视角下的文化资源开发_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 OU RNAL OF OCEAN UNIV ERSIT Y OF CHINA(Social Sciences Edition)2008年第3期NO.3.2008 产业化视角下的文化资源开发:问题及其解决方案3 张胜冰 (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青岛266071) 摘 要:开发文化资源已成为文化产业的一种普遍模式。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背景下,我国文化资源的生 存状况面临着严峻挑战,不顾文化资源保护需要的滥开发、过度开发、制造大量“伪文化”的现象十分突出,造成严 重的生态灾难和后果。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要纳入生态学的视野,在有效实施文化资源保护的基础上循序进行。本文就还就我国文化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 关键词: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产业化;生态学视野;解决方案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335X(2008)0320029205 一 从全球范围来看,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为世界各国所重视,开发利用文化资源已经成为当今文化产业的一种普遍模式,成为各地发展文化产业的主要路径。但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能只是从经济上考虑问题,把文化资源当作攫取经济利益的手段,而是要有生态学的视野。所以,在当代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背景下,更应当正确处理好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促进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永续利用。这里有两个典型案例值得我们深思。 第一个案例是湖南著名自然名胜风景区武陵源。该风景区1992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名录,它位于湖南的西北部,面积26000多公顷。景区内最独特的是3000余座尖细的砂岩柱和砂岩峰,大部分都有200米高。在峰峦之间沟壑、峡谷纵横,分布着池塘和瀑布,还有各种不同类型的石洞和巨大石桥。武陵源自然名胜风景区由3部分组成:张家界森林地质公园、索溪峪、天子山。除地貌景观奇特外,还有大量的珍稀动植物资源,仅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就达13种之多,构成一个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但是,近年来该景区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加大了开发的力度,在景区内建造了巨大的升降电梯,目的是为了让游客能更容易到达山峰的顶部去观赏。这个人工工程不仅 耗费了巨大的资金,还造成了对生态景观人为的破坏,投入运营以来一直受到国内外激烈的批评,最后被国家有关部门强令拆除,恢复其自然生态原貌。 另一个案例是广东开平市的碉楼与古村落。刚刚申请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广东开平市碉楼与古村落,在2007年10月迎来了首个黄金周,前来参观的游客蜂拥而至。据当地旅游部门的统计,来开平碉楼参观的游客是平时的3倍,很多来自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城市的游客都开着私家车,还有不少省外的游客慕名而来,使得平日宁静的小镇充满了喧嚣与热闹。尤其是村民的生活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经营碉楼农家饭、在路边摆摊叫卖本地产的花生、陈皮、红薯干等土特产品,一派繁忙的景象,村民都在忙着经商赚钱,使得商业味越来越浓。很多游客感叹道:原来想象中这里应该是一个古朴、宁静的乡村,没想到到处都是经商叫卖的,完全没有那种古村落的感觉。如果这里古老的民风民俗发生了变化,只剩下几座碉楼又有什么用呢? 这样的例子不仅仅是发生在湖南和广东,在全国还有很多。比如,由张艺谋导演的大型实景演出《印象?丽江》,沿袭了广西桂林《印象?刘三姐》的演出模式,以此加大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拉动当地的旅游业。由于是在著名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地丽江自然风景区内上演,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包 92 3收稿日期:2005212206 作者简介:张胜冰(19572 ),男,山东邹平人,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主要从事文化产业和文化研究。

论我国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3/2005 论我国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 张彩凤 摘要:文化产业作为正在勃兴的朝阳产业在各国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现。我国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举措之一 就是对文化资源进行合理、科学的开发,以实现文化资源的产业化价值。该文对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中应关注和解决的 几个问题进行了理性阐述。 关键词:文化产业;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 作者简介:张彩凤,山东大学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副编审(邮政编码 250100)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359(2005)03-0077-04 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朝阳产业日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现。我国文化产业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其发展潜力巨大。对文化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深入挖掘文化资源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从而获得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大举措。但是从资源到产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其中的转化之路到底有多远?实现文化资源产业化的有效路径是什么?这些问题都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艰巨课题。 我国地域广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具有灿烂的文化资源。资源可分为两类:一是自然界赋予的自然资源;一是人类社会的劳动创造的各种资源。文化作为一种资源,它体现在有形的物质载体和无形的精神遗产,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文化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存在的,可作为文化生产原材料的物质及文化生产所必需的环境条件”,“文化社会资源,包括社会、经济、技术因素中可用于文化生产的各个方面,主要有教育、科学、文艺、道德、法律、风俗、信仰以及其他从社会上后天获得的能力和习惯等等”。[1]我国有五千年文明史,文化积累十分丰富,这是我国发展文化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 文化资源不同于农业资源、工业资源,作为一种独特的资源具有特殊的性质。文化性、潜在性、流失性、传承性、共享性等是文化资源的主要特性。 文化性。文化属性是文化资源的基本特点。无论是文化自然资源还是文化社会资源,都具有进行文化生产和文化服务的功能和属性。文化资源的文化属性使文化资源具有提升人类精神境界的价值,任何一种文化资源都从不同的侧面呈现出真、善、美的文化特质。 潜在性。文化资源是一种客观存在,无论是文化自然资源还是文化社会资源都具有一定的潜在性。如果不被发现、不被认识、不被利用,它就仅仅是一种客观存在,对主体而言是没有价值和意义的。比如有些文化自然资源存在了漫长的岁月,只有当人类发觉了它的价值,它才会成为有价值意义的文化资源。 流失性。一些历史文化资源、民俗民风文化资源等具有一定的流失性。如历史建筑这类文化资源,如果不被维护,就会被岁月所侵蚀;民俗民风等文化资源如果不被传承弘扬下来,也会断代消失。 传承性。有些文化资源尤其是历史文化资源具有一定的传承性,将这种文化资源发扬光大,代代相传,它就会作为人类文化的永恒财富保留下去;如果不加以保护、传播,就会随岁月而失。 共享性。文化资源具有地域归属性,但从欣赏和享用的消费视角来看,它具有人类的共享性。作为人类文化资源宝库中的一部分,任何文化资源的被认知和被欣赏都不具有排他性。如,美国迪斯尼公司根据中国传统民间故事创作了动画片《花木兰》。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亚洲某国在2004年准备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端午节”为本国的文化遗产。[2]中国确实是端午节的根,但是它在世界的影响包括在一些欧美国家影响都是比较大的。到了今天,端午节已经成为人类一个共同的文化遗产。这些事实都表明了文化资源具有人类共享性。 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的实践历程表明,充分利用和开发各种文化资源,有效地挖掘文化资源的价值,将现有

民族文化经济与产业化研究综述

民族文化经济与产业化研究综述 摘要:20世纪末以来,随着世界全球化进程加快,文化日益在综合国力竞争中 的起着重要的作用,文化已经变为一种诱人的“软实力”。因此,对于文化经济的 运作及发展便在学术界掀起了一股研究热潮。通过文献分析,对民族文化经济与 产业化研究进行归纳总结,将为合理开发与有效保护我国民族文化资源、发展和 创新民族特色文化品牌,促进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和文化经济的发展,为民族地区 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及和谐社会建设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民族文化;经济;产业化 1 文化产业的内涵及范围 世界各国对文化产业的定义并没有达成共识。文化产业最早被译作文化工业(culture Industry),源于1926年法兰克福学派瓦尔特?本杰明(Walter Ben jamin)发 表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一文。1947年西奥多?阿多诺(TheodorwiesengrundAdorno)与马克斯?霍克海默(M.MaxHorkheimer)出版的《启蒙 的辩证法》一书中专列一章“文化工业:欺骗群众的启蒙精神”,首次系统的使用了 文化工业概念。英国学者大卫?赫斯蒙德夫认为文化产业就是与社会意义的生产(the production of socialmeaning)最直接的相关机构,这些机构包括营利性公司、 国家组织以及非营利组织,文化产业的定义内涵广泛,应当包括电视、无线电广播、电影、书报刊出版、音乐的录音与出版产业、广告以及表演艺术等。这些文 化活动的核心就在于与受众沟通并创作文本。1997年欧盟委托当时的轮值主席国 芬兰结合对欧洲文化发展现状的调研下了一个定义,认为文化产业就是生产文化 意义内容的活动,除传统的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网络、文学艺术和音乐创作外,还包括一切表现现代文化内容的产品及贸易活动(摄影、舞蹈、艺术场馆、博物馆、艺术拍卖、文化演出等)。美国在同期出台的北美行业分类系统中把新闻出版、影视、通信和信息四大类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文化产业体系。澳大利亚则把 文化和休闲作为一个整体来定义文化产业,认为“文化和休闲活动是娱乐、放松和消遣活动,视觉、音乐、写作、动感和戏剧等形式的艺术表演,体育运动技能的 应用、训练和开发,文化内容和精神价值的创造、发展、保存和传播,以及为了 促进和推动上述各项活动而开展的相关活动等以从事文化和休闲活动为目的的行业、产品和服务都可归为文化和休闲产业。 2 文化产业的属性 文化产业的文化性是文化产业相较于一般产业更为本质的属性,所谓文化性,是指文化产业整个生命运动的本质是关于文化的生产、流通、传播与交流,其能 够满足人类社会精神发展需求以及实现人们的文明生存,本质上都是要实现精神 地和艺术地把握世界,在把握世界的过程中把握人自身。所以文化产业的属性主 要分为四个方面:一是文化产业将文化资源产品化、服务化,转变成可供消费的 形态,整个生命构成都是关于文化符号和意义的生产,从而为社会成员提供丰富 的产品以繁荣和发展文化。文化产品背后的内涵、意义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行动,它以内在的价值观、审美取向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生活,进而影响全社会的精 神面貌和文明进步。二是由各种文化产品和服务构成的文化市场实际上意味着不 同文化间的对话,一个文化产品往往蕴含着古人的智慧结晶和今人的创造,人们 对文化产品的消费偏好都是基于自己成长的文化环境,不同的人对同一文化产品 的消费以及同一人对不同文化产品的消费,往往都是文化对话、文化交流的结果。在文化市场上,文化通过文化产品得以传播交流,古今交汇,不同的文化传统纵

浅论中国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方略(一)

浅论中国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方略(一) 〔论文关键词〕文化资源文化产业发展方略 论文摘要”中国是文化资源大国,发展文化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要充分发挥文化资源在国家文化经济中所起的基础性作用,使我国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充分发挥功能效用,促进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的转化,使文化资源潜力转化为文化产业实力、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这就需要重视文化资源产业化的发展方略问题研究,而可持续发展方略、整合规划方略、市场化开发方略、创新推动方略、人才资源开发方略等五个方略的实施可以为我国文化资源产业化的实现提供思维导向和根本保证。 中国是文化资源大国,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历史文化积淀十分深厚,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而博大精深,文化生态系统多姿多彩,文化资源察赋独特、丰厚,发展文化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随着小康社会目标及和谐文化建设任务的确立,社会各界对我国文化资源所蕴含的多层次价值的认识逐渐深人,对其需求也显得更为迫切和直接。发达国家发展文化经济的经验告诉我们,要充分发挥文化资源在国家文化经济中所起的基础性作用,推动其产业化进程,宏观的思考和方略的制定必不可少。要使我国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充分发挥功能效用,促进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的转化,文化资源潜力转化为文化产业实力,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就必须重视文化资源产业化的方略选择问题。 我们认为,就方略思路而言,中国的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需要坚持实施五大方略,即可持续发展方略、整合规划方略、市场化开发方略、创新推动方略、人才资源开发方略。这五个方略的实施可以为我国文化资源产业化的实现提供思维导向和根本保证。本文即以此为基础,就这五个方略的选择与实现途径展开探讨。 一、可持续发展方略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是人类社会走向21世纪文明的共同道路,是现实社会、经济、环境和人口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文化资源具有消耗性与非消耗性、可再生性与不可再生性辩证统一的特征。许多文化资源如作为旅游文化的自然生态景观,作为无形资源基础的文化传统、民俗风情、品牌资源等,都可以反复利用,具有非消耗性特征。然而,对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产业化开发如果不遵循客观规律,以“资源消耗型”和“环境污染型”模式来开发文化资源,盲目的发展消耗型文化产业,忽视文化积累和文化资源的再造,就会导致文化资源的严重破坏与消耗。因此,在文化产业领域,文化资源可持续发展价值观的重要性尤其突出。 文化的延续性和传承性是文化发展的基本动力之一,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决定了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必须尊重和保护人类的精神遗产,并对人类精神文化的延续作出有益贡献。(一)科学、有效地保护我国丰富的文化资源遗产 全面理解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方略,对文化资源进行科学有效的保护是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的根本保障。首先应该对我国文化资源进行科学的梳理与归类,准确把握各类文化资源的特性,站在产业化开发的高度来审视文化资源,并建立一整套国家标准的文化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其次,加强制度化保护,健全和完善分级分类保护制度,建立一套有规制标准和规范约束的完整保护体系。第三,强化多样化保护方式,完善保护规划和保护措施,实行重点保护、专项工程保护和强调科学性保护。第四,实行法制化保护,将文化资源的保护纳人法制化管理轨道。 (二)在保护中求开发,在开发中促保护,保护与开发并举 对文化资源的保护应该放在国家社会发展,现代化、市场化进程加快,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加以考虑。文化资源的科学有效保护必须在开发中才能得以实现,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实际上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所谓保护,实际上是开发性的保护,是动态的、创造性的保护;所谓开发,实际上是保护性的开发,是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开发。对于文化资

云南少数民族语言文化资源的开发和语言文化产业化发展研究.

云南少数民族语言文化资源的开发和语言文化产业化发展研究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语言文化资源;语言文化产业化云南文化处于多种文化的交汇叠合的边缘地带,是汉文化的西南边缘,青藏文化的东南边缘和东南亚小乘佛教文化的北部边缘。云南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不仅是少数民族生产生活的交流工具,更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在现代化进程中使用人口少的少数民族语言在强势语言的交融中能否稳定传播使用和发展?是否会出现语言衰退和语言濒危?在文化日益繁冗的新时期如何开发和利用宝贵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化资源?语言文化资源的开发能否朝着产业化方向发展?这些问题都值得深入思考研究。 一、云南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发展的大文化背景 2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绚丽多姿的云南民族文化。由于各民族生产生活状况、社会发展水平不一,这些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正是在与此相应的复杂的地理环境和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一是居住于坝区交通便利的民族往往比较开放,如白族、纳西族等,他们既保持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又较多地接受汉文化和其他民族的文化;二是居住于边远山区的民族则比较封闭,如拉祜族、部分彝族等,他们居住地区离中心城市较远,交通不便,不易接受外来文化;三是一些民族在历史实践活动中创造和积累的文化成果较多并趋于定型化,或者表现为物质载体(如建筑、雕塑、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等),或者表现为语言文字,或者表现为抽象的思想和性格(如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四是一些传统文化积累较浅和后进的民族,如基诺族、景颇和部分佤族,在一定条件下反而容易接受外来的新鲜事物,这些民族都信仰原始宗教,也容易改信外来的人为宗教,如佛教、基督教等。 从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少数民族地区商品经济得到发展,资源得到开发,到当今全新的、自主的得以积极发展的阶段。从总体上来说,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具有整合化、现代化、艺术化和产业化的发展趋势。 二、云南少数民族语言文化资源的开发 少数民族语言文化是语言的资源、文化的资源、经济发展的资源,在开发过程中存在许多有利和不利的因素。 (一)有利条件 第一,国家政策。我国政府历来都很重视云南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成立专门机构,帮助各少数民族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国家共为壮、彝、布依、苗、侗、哈尼、傈僳、佤、白、纳西和景颇等民族设计了十几种拉丁字母形式的新文字,很受欢迎。

浅论中国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方略

浅论中国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方略 〔论文关键词〕文化资源文化产业发展方略 [论文摘要」中国是文化资源大国,发展文化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要充分发挥文化资源在国家文化经济中所起的基础性作用,使我国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充分发挥功能效用,促进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的转化,使文化资源潜力转化为文化产业实力、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这就需要重视文化资源产业化的发展方略问题研究,而可持续发展方略、整合规划方略、市场化开发方略、创新推动方略、人才资源开发方略等五个方略的实施可以为我国文化资源产业化的实现提供思维导向和根本保证。 中国是文化资源大国,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历史文化积淀十分深厚,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而博大精深,文化生态系统多姿多彩,文化资源察赋独特、丰厚,发展文化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随着小康社会目标及和谐文化建设任务的确立,社会各界对我国文化资源所蕴含的多层次价值的认识逐渐深人,对其需求也显得更为迫切和直接。发达国家发展文化经济的经验告诉我们,要充分发挥文化资源在国家文化经济中所起的基础性作用,推动其产业化进程,宏观的思考和方略的制定必不可少。要使我国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充分发挥功能效用,促进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的转化,文化资源潜力转化为文化产业实力,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就必须重视文化资源产业化的方略选择问题。 我们认为,就方略思路而言,中国的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需要坚持实

施五大方略,即可持续发展方略、整合规划方略、市场化开发方略、创新推动方略、人才资源开发方略。这五个方略的实施可以为我国文化资源产业化的实现提供思维导向和根本保证。本文即以此为基础,就这五个方略的选择与实现途径展开探讨。 一、可持续发展方略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是人类社会走向21世纪文明的共同道路,是现实社会、经济、环境和人口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文化资源具有消耗性与非消耗性、可再生性与不可再生性辩证统一的特征。许多文化资源如作为旅游文化的自然生态景观,作为无形资源基础的文化传统、民俗风情、品牌资源等,都可以反复利用,具有非消耗性特征。然而,对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产业化开发如果不遵循客观规律,以“资源消耗型”和“环境污染型”模式来开发文化资源,盲目的发展消耗型文化产业,忽视文化积累和文化资源的再造,就会导致文化资源的严重破坏与消耗。因此,在文化产业领域,文化资源可持续发展价值观的重要性尤其突出。 文化的延续性和传承性是文化发展的基本动力之一,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决定了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必须尊重和保护人类的精神遗产,并对人类精神文化的延续作出有益贡献。 (一)科学、有效地保护我国丰富的文化资源遗产 全面理解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方略,对文化资源进行科学有效的保护是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的根本保障。首先应该对我国文化资源进行科学的梳理与归类,准确把握各类文化资源的特性,站在产业化开发的高

浅论中国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方略

浅论中国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方略(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论文关键词〕文化资源文化产业发展方略 [论文摘要」中国是文化资源大国,发展文化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要充分发挥文化资源在国家文化经济中所起的基础性作用,使我国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充分发挥功能效用,促进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的转化,使文化资源潜力转化为文化产业实力、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这就需要重视文化资源产业化的发展方略问题研究,而可持续发展方略、整合规划方略、市场化开发方略、创新推动方略、人才资源开发方略等五个方略的实施可以为我国文化资源产业化的实现提供思维导向和根本保证。 中国是文化资源大国,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历史文化积淀十分深厚,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而博大精深,文化生态系统多姿多彩,文化资源察赋独特、丰厚,发展文化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随着小康社会目标及和谐文化建设任务的确立,社会各界对我国文化资源所蕴含的多层次价值的认识逐渐深人,对其需求也显得更为迫切和直接。发达国家发展文化经济的经验告诉我们,要充分发挥文化资源在国家文化经济中所起的基础性作用,推动其产业化进程,宏观的思

考和方略的制定必不可少。要使我国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充分发挥功能效用,促进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的转化,文化资源潜力转化为文化产业实力,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就必须重视文化资源产业化的方略选择问题。 我们认为,就方略思路而言,中国的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需要坚持实施五大方略,即可持续发展方略、整合规划方略、市场化开发方略、创新推动方略、人才资源开发方略。这五个方略的实施可以为我国文化资源产业化的实现提供思维导向和根本保证。本文即以此为基础,就这五个方略的选择与实现途径展开探讨。 一、可持续发展方略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是人类社会走向21世纪文明的共同道路,是现实社会、经济、环境和人口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文化资源具有消耗性与非消耗性、可再生性与不可再生性辩证统一的特征。许多文化资源如作为旅游文化的自然生态景观,作为无形资源基础的文化传统、民俗风情、品牌资源等,都可以反复利用,具有非消耗性特征。然而,对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产业化开发如果不遵循客观规律,以“资源消耗型”和“环境污染型”模式来开发文化资源,盲目的发展消耗型文化产业,忽视文化积累和文化资源的再造,就会导致文化资源的严重破坏与消耗。因此,在文化产业领域,文化资源可持续发展价值观的重要性尤其突出。 文化的延续性和传承性是文化发展的基本动力之一,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决定了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必须尊重和保护人类的

云南民族文化资源

云南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 测试题目共:30 ,总分值:100 ,测试时间:60分钟 第1题、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的遗产,应当从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利益考虑予以承认和肯定。(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2题、每个民族的每个支系以各自生活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文化特征。(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3题、族群这个概念,就是每个民族里面可能有一个支系。(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4题、云南文化只有通过多样化的发展,我们就能发展。(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5题、云南的支柱产业基本上全部是跟城市有关的。(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6题、云南是我国民族文化多样性丰富,而且是目前保护和传承很好的一个地区。(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7题、文化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方具有各种相同的表现形式。(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8题、保护好村落的文化土壤,才有可能不断的产生民间文化的精英.(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9题、多样性不是世界文明的基本的特征。(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10题、各种文明在交流中相互学习和借鉴不断丰富和发展,将使我们的世界更加绚丽多彩,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11题、文明是人类在环境()的前提下,不断导致进步的一种状态。(单选题)(分值:3) A.变化 B.发展 C.破坏 D.平衡 第12题、19世纪末,()的人类学家泰勒对文化的一个很著名的定义。(单选题)(分值:3)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完整版)文化产业发展与文化资源的关系

文化产业发展与文化资源的关系 ——以西塘古镇旅游纪念品开发为例我国是一个文化资源大国,但并不是一个文化产业强国,这是因为对文化资源优势的认识有偏颇。其实,文化资源的优势并不能天然地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文化产业发展的实质是文化资源不断转化为文化产品、服务的过程,文化产业的发展不能为文化资源所累,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有去资源化的思想。 那么如何利用丰富的文化资源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少不了创意的支撑、技术的支持和合理的营销手段。 文化资源的一大特性是非独占性,即文化资源是一种可供全人类共享的精神财富,是可供其他人进行文化再创造的资料,谁的借鉴、创新能力强,谁就能占有更多的文化资源,利用异地文化资源开发自己文化产品的例子比比皆是。所以更要充分利用好本地的特色文化资源加速文化产业的发展。 位于我国浙江省嘉善县的西塘古镇的旅游产业开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西塘是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最具水乡魅力影视基地,人文资源丰富,自然风景优美,是古代吴越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有"吴根越角"之称。但是,在富饶美丽的江南,这样的古镇非常多,风格大多类似,商业化气息浓重,西塘与其他古镇最大的不同就是她保持了水乡的原生态,被人们称为生活着的千年古镇。 西塘的另一个特色就是它的旅游纪念品颇具特色。旅游纪念品是旅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近年来我国各大景点的旅游纪念品趋同化严重,游客常常抱怨在某地买到的所谓特色纪念品到了另一个地方也可以看到。前面提到,利用丰富的文化资源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少不了创意的支撑,西塘古镇的旅游纪念品具有丰富的创意,也成为其旅游快速发展的动力之一,下面就分析一下西塘古镇的旅游纪念品是如何利用当地文化资源得到发展的。 首先,西塘的旅游纪念品能与当地风土人情充分结合,展示西塘特色文化,比如根据当地放河灯的风俗习惯,会出售各种式样代表各种愿望的河灯供游人许愿。而且会结合游客的特点开设一些特色店面,由于西塘古镇商业化气息较淡,常常吸引艺术家、学者和一些释放压力的游客来到这里,所以这里的旅游纪念品小店会与酒吧、咖啡屋等结合,在舒缓慵懒的情调中使游客感到放松。比如著名的猫的天空之城概念书店,它是一个书店,更是一个明信片主题店,主要经营明信片,手绘地图,某些特定的书籍和小众杂志。游客可以坐在这里,欣赏音乐,边喝咖啡边读书,同时还可以给未来的自己寄张明信片。其实,明信片的利润并不是很高,但是寄给未来的自己的明信片就需要书店代寄,会收取高额的代寄费用,但是游客对于这种从未接触过的新颖形式还是乐于接受的。而相比较其他景区旅游纪念品随便“宰人”的现象,这种高额的代寄费也显得更具有价值。另外还有一些以绿色环保、枕水人家为主题的店面,其商品的创意性和独一无二性让游客愿意为之慷慨解囊。 其次,西塘的旅游纪念品特别注意自主品牌的开发与保护。例如前面所说猫的天空之城概念书店,还有其他一些旅游纪念品小店,拥有自己的品牌,全部自行策划、设计、生产、销售,有自己的加工工厂,销售渠道多元化,除实体店以外还进行网上销售。而正是因为许多旅游纪念品都做成了品牌,所以除了物品本身价值以外,特别注意物品的内涵意义以及购物的情调和氛围,为纪念品增加了品牌附加值,也增加了游客对于产品的品牌忠诚度。 再次,旅游纪念品特别注意展现其现场性与参与性。我们通常在景区购买现成的纪念品,都是已经完成的、千篇一律的成品。西塘有很多现场为游人展示制作的纪念品,比如手绘T 恤衫手绘布鞋的制作、木器的制作、特色小吃的现场制作、民族风耳环项链等的现场制作,甚至可以根据游客要求打造特色化的个性化专属纪念品,特别符合时下游客追求个性的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