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新区的经济地位与作用-王胜光

高新区的经济地位与作用-王胜光

高新区的经济地位与作用-王胜光
高新区的经济地位与作用-王胜光

国家高新区20周年纪念系列主题(1/10)

回顾高新区的本质与历史作用

王胜光、程郁1

中国改革开放30年,国家高新区历经20年,从酝酿试点到创建成长,从稳步发展到二次扩张,已经成为中华大地上冉冉绽放的绚丽琵琶,成为中国经济快速崛起和全球经济“中国奇迹”的典型代表。回顾过去,中国高新区研究中心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探索国家高新区在经济增长、创新体系、体制创新、政策脉络、国际化等方面对中国经济转型和全球崛起中的贡献和作用。作为纪念国家高新区20周年序列主题的第一篇文章,本文将重温及再析国家高新区的概念本质,然后从经济发展和创新支撑两个方面剖析高新区对中国经济转型的贡献和作用。

一、高新区的本质:兼具创新与经济的双重功能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建设已经跨过20个年头。20年来在指导高新区建设的思想层面和理解高新区发展的认识层面上都有模糊之处,特别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主导高新区发展的观念和认识上并不完全一致,这就在一定的时段内和一定的程度上导致了对高新区功能和作用的不同理解,也导致了建设路径的多元化。就当前阶段而言,很难用单一的标准来全面概括高新区的存在意义。

首先,中国的高新区是经典意义上的科学园区(Science Park)或科技园区(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吗?显然不全是。科技园区的经典意义是在大学周围开辟一块地方,用以在这里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因为其邻近大学易于知识的供给和传播,同时也便于尚在大学实

1王胜光,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导、中国高新区研究中心主任;程郁,经济学博士,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高新区研究中心副主任。

验室供职的专利持有者或成果获得者能够有空间和机会完成知识的商业化。20多年前,我国酝酿和讨论建设高新区也同样是基于这样的原始动机。但这样的导向性并没有在高新区整个的起步建设阶段乃至后来的发展壮大阶段得以完全体现。在实际过程中,我国高新区的建设总体上仍然是走产业区或工业区的发展道路。尽管近年来我们不断在原始产业区的框架下注入新的发展内涵,使其能够兼具科技园和产业区双重角色定位,但不能由此认为高新区就是经典意义上的科技园。今天看来,20年前定名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而不是定名为“智力密集开发区2”或“科技园区”,更加吻合我国的实际,也相对更加准确地反映了我国高新区建设与主流科学园区建设功能上的差异。但至今,对这样的有所区别的概念和内涵仍存在许多误解,在宏观决策部门和学界往往仍习惯于用单一“科技园区”的思维来认识高新区和判断高新区,习惯于认为高新区是一个产学研结合的空间,而不是搞产业的地方。

其次,高新区是以经济属性为重还是以科技属性为重?显然,基于中国高新区发展的现实考量,中国高新区具备产业区和科学园区的双重角色。这样的双重角色不能仅局限于从开展“研发和创新”的角度做单一的理解。从地方工作的着力点看,高新区是以经济属性为重,并且从高新区一开始建设这样的属性就不断被强化。其实,在绝大多数建设高新区的城市(不论是省会城市还是地县级城市),高新区都是被当成支撑一方经济来看待的,高新区首先被赋予了招商引资、拉动地方经济和支持地方经济增长的功能。研发、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平台建设等等都是为实现这一目标服务的。因此,如果要问高新区是一个搞产业的地方还是一个搞创新的地方,高新区首先是一个搞

21985年,当时国家科委首次立项做的对建设中国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可行性研究,开始的项目名称就是“中国智力密集区研究”

产业的地方,其次才是搞创新。这尽管有点背离了最初宏观层面设计者们的本意,但立足于产业、立足于规模经济实力再搞创新已经成为中国建设高新区一条行之有效的经验。这也是一些地方工作的同志经常谈到的,创新需要花钱,而高新区只能靠发展产业挣到钱才有可能支持和鼓励创新。

当然,创新是高新区存在的根本。高新区需要孕育和孵化创新、需要实现创新驱动型发展,这是高新区存在的理由也是国家决策部门的要求。这样,中国的高新区就有了两种价值存在,一是经济或产业价值的存在,二是创新的价值存在。在高新区里两种价值的存在是交织和共生的。

之所以要做上述概念的梳理,是因为概念上的模糊往往会造成观念上的偏差,而这些观念对高新区的政策导向会产生直接影响。回顾20年前,中央政府建设中国高新区的决策初衷是以发挥高新区的引领、辐射、带动和示范作用为目的的。这样的导向实际只是着眼于提供一个小的样板,能够在这样的样板区实现科研与生产结合的试验,但20年来高新区的发展并没有遵循初始设计者的本意。这源于两点:一是当时条件下国内科技产业发展的程度极低,而开放的国际环境带来了国外资本和技术的巨大冲击,仅仅通过实现国内科技成果转化建设高新区的路径不现实;二是国内传统产业和相对落后的区域,在发展的选择上有路径依赖,高新区对其引领辐射和带动作用并不直接。中国近30年工业经济高速发展的历史也表明,对工业经济和工业技术的进步而言,增量优化远比存量调整要容易得多。因此,在建设发展过程中,高新区不自觉地就走上了自身增量优化的道路,在这样的道路上,不是去引领、带动和辐射他人,而更多地是把自身做成为不断壮大的新型经济结构成分。引领和示范的作用更多体现的是在体

制、机制和改革层面,而并不完全在于导引其他领域和空间的工业发展及区域经济转变。所以,中国的高新区不仅仅是传统意义的创新科技园,更是作为追求产业和经济的规模发展、开展创新和实现创新驱动的复合价值而存在。她所需要实现的是产业发展和创新创造的良性互动。

二、高新区日益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撑

从20年的实践跨度看,高新区的诞生和存在首先在于极大加速了中国工业现代化的进程。回想20年前,在高新区批准建设的初期,我国的工业技术基本停留在国外50-60年代水平,特别是以电子信息等为标志的现代工业制造在我国基本还是一片空白。现代制造技术的落后、新兴工业产成品的不足、现代消费领域以及新兴商品消费市场的匮乏成为阻碍中国工业经济进步的主要矛盾,因此以建设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形式加速中国工业的进步、改善高技术产成品几乎空白的状况就成为上下广为认同的途径探索。应该说20年来高新区在这一探索的道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按目前国家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分类(主要是按产品的统计分类),2009年我国56家国家高新区营业总收入达到78706.9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15416.7亿元,年末从业人员达815.3万人,实现工业总产值61151.4亿元,实现工业销售产值58593.8亿元。特别是高技术产业产值达到28879.9亿元,占全国高技术产业产值(2009年全国高技术产业总产值60439亿元)的47.8%。其中:电子信息领域产品销售收入达到13883.4亿元;光机电达到6809.2亿元;新材料领域达到5880.8亿元;生物技术领域为3789.8亿元;其它新能源及高效节能技术3595.1亿元,环境保护技术524.4亿元,航空航天技术247.7亿元,核应用技术31.6

亿元,地球、空间、海洋工程152.4亿元。

不仅如此,高新区在迅速完成自身工业体系建立的同时,在制造加工能力方面逐步迈上了与发达国家同步的国际工业技术台阶。2006年至2009年,高新区产品出口中64%以上来自于高技术产品,而同期高技术产品出口占全国出口额比重均值只有30%左右。2009年,国家高新区高新技术产品实现出口创汇产品品种达59703种,实现产品出口创汇1382.8亿美元,高新区高技术产品出口比重为总出口的68.94%,比同期全国水平高出近一倍。应该说,高新区的建设完成了中国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的工业制成品从无到有的过程,高新区的发展也大大缩短了与发达工业国的工业技术差距。

高新区极大地促进或支撑了地方经济增长。实际上,自高新区诞生开始各地就把其作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抓手,建设高新区、振兴地方经济成为各地争相建设高新区背后的主要动机。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在1988年批准设立时,北京市人民政府上报国务院的申请中就把建设高新区作为振兴北京经济、扩大北京就业的主要目标之一。20年的发展,高新区在完成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目标和使命上取得了巨大成就,高新区对其所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贡献越来越大。到2009年,据对56家国家高新区的统计,已有23家高新区的工业增加值在其所在城市中所占份额达到30%以上,16家高新区的园区生产总值占当地城市GDP达到20%以上。在城市财政收入及净利润方面,2009年各高新区上缴税收及净利润在其所在城市中的比重均值分别达35.56% 和32.38%,19个高新区上缴税收占比超过重40%。

图1 经开区与高新区的产值规模比较

并且就整体而言,高新区的规模经济总量对国民经济的支撑作用也逐渐显现。2006年,国家高新区实现园区生产总值12048.7亿元,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5.8%;2010年56个国家高新区园区生产总值(GDP)已达到28276.1亿元,比2009年增加5159.6亿元,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397983亿元)比重达7.1%。四年内,国家高新区在数量规模没有显著扩张的条件下,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就提升了1.3个百分点。尽管过去人们总习惯认为: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搞产业的,高新技术开发区是搞创新的。但事实并不如此,高新区的产业价值存在意义已经日益凸显,目前国家高新区占有的空间区域、园区工业规模和产值、以及从业人员人数等都高于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特别是国家高新区对全国的产值规模贡献从90年代中期开始就超越了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2010年56家国家高新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比重已经达到12.04%(参见图1)。可以说,国家高新区作为我国高技术生产力的典型代表已经成为中国工业化的重要支柱。

尤其值得重视的是,高新区的这种贡献规模和力度会持续加大,

这主要是受到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现有的国家高新区在不断扩区,各地从整合资源和优化配置的角度考虑,普遍把高新区当成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撑性区域,普遍扩大高新区的行政管辖范围和增加工业开发用地的指标配置,比如武汉东湖高新区规划面积扩至518平方公里、常州高新区扩大到了439.2平方公里、南昌高新区扩大到了231平方公里等等;二是考虑到区域间的平衡发展和地方创新发展的内在要求,升级和新批国家高新区的数量在持续增长,如果考虑新升级的27家高新区,2010年83家高新区园区生产总值为31703.4亿元,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8.0%,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进一步提升至13.38%。;三是国家高新区的经济增速远远高于国民经济得增长速度,随时间的推演,经济总量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会越来越大。20年来,国家高新区营业总收入、工业总产值、实现利润、上缴税额、出口创汇五项经济指标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为42.35%、41.71%、39.53%、41.42%和43.52%,经济增长绩效大大超出全国平均水平。以10年平均增长率初步测算,至2025年仅原有56家高新区内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比例将达30.04%,如果考虑2010年新升级的高新区,这一比例将进一步上升为39.08%。由此可以推论:在未来10年至15年的时段内,国家高新区会崛起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至少对工业经济而言),会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依靠力量。

所以,中国的国家高新区已经远不是传统意义上仅发挥引领、辐射和带动作用的科技工业园区,高新区日益成为有力支撑中国整体工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国家高新区通过不断壮大的自身的创新经济规模和提升经济质量与效益,逐渐提高新型经济结构成分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由此带来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效应比其辐射

带动效应更加直接和显著。

三、高新区创新引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经过20年的发展,国家高新区不仅通过聚集和培育科技型企业实现了自身经济的高速发展,而且以高科技的创新突破不断提升生产效率、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孕育新兴产业发展,走出了一条以创新为驱动的内涵式经济增长之路,成为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引领增长方式转变的强大动力引擎。

首先,高新区基本建立起了以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为标志的高新技术产业基础,体现了现代产业结构的发展方向,发挥着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作用。作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高新区集中了全国一半左右的高技术产业,不仅在推动我国高新技术制造业发展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也带动了高技术服务业和高新区技术性收入的快速增长,形成高端化、轻型化、知识型的产业结构。高技术服务业产值近年以年均30%以上快速增长,2009年,高技术服务业收入额达9230.29亿元,在技工贸收入中的比重为11.73%;2009年技术性收入总额达5920亿元,是1991年的近348倍,技术收入占技工贸总收入的7.5%,2005年技术性收入占全国技术收入的25.3%。同时,随着创新产出、创新转化效率的提高,高新区的创新经济体特征也日趋明显,成为我国创新驱动型经济的典型代表。高新区的新产品销售收入的绝对额逐年增加,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稳步上升。2003年高新区新产品销售收入4466.66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21.33%,2009年新产品销售额增加了近3.39倍,达到19619.56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提升至24.83%,比同期全国大中型企业高出7.66个百分点。2003年至2009年间,高新区新产品收入在全国大中型企

业的新产品销售收入中保持着30%左右的比重。

其次,以科技创新为支撑高新区实现了资源要素的集约利用,成为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和可持续发展的典型示范,引领和推动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在保持了高增速的同时,高新区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率大大领先全国平均水平。20年来,高新区净利润率及产值利润率均值分别为 6.36%和7.53%。2009年,高新区产值利润率达7.53%,比同期全国工业及规模以上企业产值利润率分别高出2.95和2.24个百分点。从人均产出效益来看,2009年,高新区人均工业增加值达到19.03万元/人,是同年全国人均工业增加值的3.05倍;高新区人均工业净利润分别达到5.51万元/人,而同年全国人均工业净利润仅为3.19万元/人。从资本产出效益来看,2009年高新区单位新增固定资本投入的工业总产值产出率、工业增加值率和利润率分别为11.81%、2.98%和86.27%,分别是全国的2.07、2.11和2.4倍。从资源环境的节约效益来看,2007和2008年高新区单位工业增加值的工业废水排放量分别为6.96吨/万元和3.9吨/万元,而同期全国水平分别为22.31吨/万元和18.55吨/万元,仅为全国的1/3和1/5;2007年高新区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为1.17吨/万元,同期全国水平为1.81吨/万元;并且发展较好的高新区万元GDP能耗在0.2—0.4吨准煤之间,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5—1/3(全国1.077吨标准煤/万元)。

再次,高新区以持续的创新突破不断创造和引领发展的变化,并在完善的创新孵化和产业培育体系下逐步形成特色化的新兴产业集群,成为我国新兴产业的重要策源地和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载体。经过20年的发展,高新区已经基本建立了从技术研发、技术转移、企业孵化到产业化基地、产业集聚的一整套技术创新和产业孵育体系,在重要高新技术领域实现了一批重要关键技术的突破,形成了

中关村的芯片设计和生物医药研发外包、上海张江的集成电路制造、武汉东湖的光纤光缆和激光设备、无锡高新区的太阳能光伏和物联网、包头稀土高新区的稀土材料、保定高新区的新能源等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随着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家高新区进一步加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部署,通过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中试转化和产业化示范基地以及专业园等强化创新支持和集群培养功能,通过设立创业投资和产业基金、政府采购和示范项目支持、吸引和培养人才和推动产业体系整合等方式加强对产业发展的全程扶持,形成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化生态体系。

中国私营经济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私营经济的地位和作用 中共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公有制经济“对满足人们多样化需要,增加就业,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这些重要论点,进一步明确了私营经济的地位和作用,由此引申开去,还有许多重大问题值得探讨。 (一) 中国私营经济的出现和发展是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突破,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1、突破计划经济的模式,向市场经济转变和发展。2、由单一公有制向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转变和发展。3、由封闭转向开放。这个重大转变不仅适应中国落后生产力的水平,而且具有根本和长远意义。 私营经济(包括个体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至今不可逾越的一种所有制和经济形式,它的存在形式随着经济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变化,而且具有极大的生产力发展的包容力。改革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理论。共产党取得政权,按照不成功的模式走了一大程,重新回到起点,这应该说是批判了教条后的真正的实事求是和符合历史发展的选择。 (二)个体私营经济实现了生产要素和资源的有效的结合 中国以重工业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用行政手段和计划实现生产要素和资源的配置,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但这种体系存在越来越明显的低效益和恶性循环,牺牲了人民利益,牺牲了农业和轻工业、第三产业的发展,牺牲了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社会发展至今,私营经济和它不断发展的形式是最有效的载体和容器。 私营经济不仅不需要国家直接投入,而且它和市场经济共生,是生产要素和资源有效的配置形式。中国的私营企业没有国家投入,1997年注册资本已达 5140.12亿元,这是资源优化组合的有力的证明。私营经济的发展,政府的政策和指导十分重要,但它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在生产要素和资源配置上有许多特点,主要是:l、以劳动力投入为主,资本、技术、自然资源自然结合。2、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优胜劣汰,使私营经济自发地进行优化和调整。地区的私营企业,在全国市场出现萧条时期,他们的产品仍然畅销不衰。同样在这一时期,那些一般消费品,由于供给过剩,企业倒闭。这种现象是市场规律作用的结果。 (三)中国私营经济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出现持续发展,主要支撑力是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1978~1995年国有经济比重由77.63%降至 33.94%,集体经济由22.37%上升至36.59%,而非公有制经济由0上升至29.44%,包括个体私营经济为主的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已经达到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局面,而个体工商户年增长幅度在10%左右,私营企业年均增长20-30%,为国有和集体经济所不及。中国工业品、特别是日用工业品供给迅速增长,主要依靠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

总经济师岗位职责正式版

Through the joint creation of clear rules, the establishment of common values, strengthen the code of conduct in individual learning, realize the value contribution to the organization.总经济师岗位职责正式版

总经济师岗位职责正式版 下载提示:此管理制度资料适用于通过共同创造,促进集体发展的明文规则,建立共同的价值观、培养团队精神、加强个人学习方面的行为准则,实现对自我,对组织的价值贡献。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 1. 贯彻国家和上级有关质量、环境及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工作的方针、政策、法律和指令,协助公司总经理贯彻落实公司质量、环境及健康安全管理工作的方针、目标。 2. 负责全公司经济管理工作。加强对工程合同、项目工程分部分项分包、材料采购等合同审核,各项单价控制在中标预算的综合单价内。 3. 督促完成预(结)算的编制、送审、以及完成投标预算书的编制,严禁出现预算废标。

4. 加强公司项目工程结算工作,确保各类项目工程结算目标任务的完成。 5. 建立健全信息网络,随时掌握市场材料价格信息,为项目施工实行标价分离,作好预测预算工作和及时提供成本分析的相关资料。主持公司清单报价的内部定额的测定,及时为经营管理工作提供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价格。 6. 参与公司结算收款小组的工作。 7. 随时掌握项目预算编制的执行情况,对项目预算工作进行指导,督促工程预结算书的审核,送审工程造价合价控制在审定结果的±5%以内(不含变更因素)。 8. 负责督促部门加强预算人员的管理,定期组织学习培训。

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科技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呈现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协同发展的总趋势。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显著,知识、技术与经济的结合将更加密切,科学物化的速度越来越快,知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科技进步成为经济发展中第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科技进步提高了生产率,改变着世界经济结构,带来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变革,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同时,经济的发展使得各国纷纷重视增加对科技要素的投入,投资大规模流向科技领域,强大的社会需求促进与刺激了科技进步,经济积累中分配给科技的份额更为科技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因此,经济发展为科技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后盾,科技进步使投资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二者形成一个循环式的相互作用的过程。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发展是社会系统的整体的、综合的发展,是科技进步与社会大系统及其内部要素间在有机协调条件下,逐渐进化的发展趋势。党的十六届二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紧接着,在十六届四中会又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理念,这一系列的重要思想都充分肯定了科技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二.科技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新经济增长理论揭示了科技与经济的内在联系,从经济学的角度揭示了知识的积累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是经济长期增长的保证。科技进步被视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不是可有可无、随机出现的外在因素,科技进步是影响经济增长的关键。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在知识经济形态中着重表现为促进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 1.科技创新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主要途径 科技进步可以缓解资源的稀缺性程度,一方面,科技进步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使最大可能的产量组合尽可能向生产可能性边界靠近。另一方面,科技进步可以使未预见利用价值的自然物成为现实的宝贵资源,使同样的资源投入,就可以使生产可能性从原有的低利用率提高到较高的位置。科技进步使等量资源投入产出更多的产品组合,这为人类突破资源供给的限制带来了希望,从而使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扩张。 从世界科技发展史来看,科学技术在推动经济增长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越来越大。世界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20世纪50年代,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都超过了生产要素投入量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总和。20世纪70年代初期,在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0%,现在已达到80%。我国的资源状况决定了经济发展不可能走高耗、浪费、粗放经营的道路,而必须选择低耗、节约、集约经营的道路。虽然要素投入量的增长是有限的,但技术进步则是无限的,所以,经济增长不仅要靠要素投入增加,更加需要科技进步推动的来实现。 2.科技进步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源泉 科技进步主要表现在生产设备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生产工艺水平的改善。技术水平的提高可以提高产出水平,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消耗。生产设备的大型化、生产的自动化等可提高企业生产的规模效益,降低成本,提高投入产出率。生产工艺水平是技术水平的主要标志之一,它的高低对生产消耗、产品质量、产品成本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劳动者素质是影响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之一,而科技进步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科技进步不仅影响劳动者的生活方式、生活水平、改善健康、延长寿命等方面,更重要的是能提高劳动者的智力、知识、劳动技能等,使之能与先进的设备、先进的工艺相互配合,并充分发挥作用,从而使经济效益也获得相应提高。此外科技进步也包括宏观和微观决策管理水平的改善和提高,这是软科学技术进步的主要内容。与提高设备水平、改善生产工艺等硬技术

导游人员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导游人员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导游员在旅游业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导游员也就成了旅游业中最积极最有代表性的从业人员。 导游员在旅游业中的作用,有着丰富的内涵。首先表现为经济意义。因为旅游业是经济产业,导游员的工作,可以实现旅游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可使旅游资源转化为财富。但旅游业又是一项特殊的经济产业,旅游是一种以文化为主,带有经济属性和政治色彩的综合社会现象。导游员在旅游业中的作用又表现为其文化和审美意义。通过导游的服务,旅游者可在旅游活动中增长知识,陶冶情操,获得审美享受。同时,由于旅游活动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导游员的作用,还表现为政治意义。导游员在来自不同国家的外国游客面前,代表着祖国,通过导游员的服务工作,可以让世界各国的游客体验和感受社会主义国家的精神风貌。 尽管旅游有其经济性、文化性和政治色彩,人们外出旅游,是出于不同的动机,但究其本质,旅游活动主要是为了满足人的精神需求,满足人们对自然美、艺术美、生活美的欣赏和享受。正如著名美学家王朝闻先生所说:人们旅游的目的不是有力无处使,有钱无处花,而是为了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因此,旅游活动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以审美为突出特征的消闲活动,是综合性的审美实践。正因为如此,从旅游的本质属性出发,正确认识导游员在旅游审美活动中的地位,认真探讨其在旅游者综合审美实践中的作用和探究如何有效发挥其作用,有着特殊的意义。 一、导游在旅游审美活动中的地位 旅游是一种综合性审美实践活动,在大众化、社会化的现代旅游中,尤其是团队旅游中,导游员在旅游者的旅游审美活动中的地位,越发显得重要,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旅游者旅游审美中直接的审美对象 旅游者外出旅游时,最先和全程自始至终接触的是导游员。旅游者从一接触到导游员开始,到旅游活动结束,都会对导游员从生理的角度(男女)、心理的角度(喜怒)、审美的角度(美丑)和伦理的角度(善恶)等进行全方位的审视。由于旅游活动是一种综合的审美实践,导游员在旅游者旅游活动中又处于一种特殊的地位,旅游者自觉不自觉的会对导游员产生审美需求,要求导游员要从外表到内心都给人一种美的感觉,每一位旅游者都愿意在自己的路途中,有一位美的使者陪伴自己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因此,在旅游者的旅游审美活动中,导游员自然就成为旅游者旅游审美活动中直接的审美对象。 2、旅游审美信息的传递者 旅游者在旅游审美活动中,由于个性差异(素质、阅历、能力)、文化差异(不同的文化板块、不同的文化圈)和语言障碍等因素的存在,对同一旅游审美观照物――景观,在旅游审美感受上会有很大的差异。一个来自异国他乡的旅游者,当他一踏上异国他乡的土地,便不期而然地进入一场异质文化的精细而无声的碰撞;眼前的一切都是陌生的,新奇的,有可理解的,也有不可理解的。一般的说,异质文化既能满足人们的猎奇之心,又会带来莫名其妙的陌生感,甚至会把人引入一种懵懵懂懂、不知所云、手足无措的尴尬境地。所以,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由于旅游景观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旅游者在较短的时间内从事旅游这种

机械制造在国民经济的地位和作用

机械制造技术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国家要发展、要强盛,需要强大的国民生产力,而这一切的基础就就是机械发展。简而言之,国家离不开机械制造行业。 制造业就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就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十八世纪中叶开启工业文明以来,世界强国的兴衰史与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机械制造业,就没有国家与民族的强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机械制造业,就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 机械制造业就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它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也影响到国计民生与国防力量的加强。例如,生活中的生活用品,穿的衣服,吃的食品,住的房子,出进车辆,都需要机械业的制作。再到国家强大与安全稳定,如强大的经济与军事实力,公路铁路与高铁,导弹火箭,航天卫星。因此,各国都把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放在首要位置。随着机械产品国际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各大公司都把高新技术注入机械产品的开发中,作为竞争取胜的重要段。 机械制造业就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国民经济中的任何行业的发展,必须依靠机械制造业的支持并提供装备;在国民经济生产力构成中,制造技术的作用占60%以上。 当今制造科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生物科学等四大支柱科学相互依存,但后三种科学必须依靠制造科学才能形成产业与创造社会物质财富。而制造科学的发展也必须依靠信息、材料

与生物科学的发展,机械制造业就是任何其她高新技术实现工业价值的最佳集合点。没有机械制造业,就不可能有这一切。 从实际出发,国际发展快的国家如美国,德国,日本。 先从美国开始吧。从50年代以来,在美国大学中设置工业工程专业,培养机械制造系统人才,着眼于世界市场竞争,企图霸占国际制造业市场。70年代美国转向吸取德、日经验,使中、小批量生产通过成组技术实现生产系统柔性化与自动化。使得美国迅速成为强国。 而在机械制造业的国际竞争中,德国与日本就是胜利者。机械制造业就是德国传统优势产业之一,产品出口额及国际市场份额均居全球首位,在其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德国公司在全球化浪潮里巧妙地利用优势发展自己。德国在工业化完成之前一直属于落后的农业国家,手工作坊所生产的产品向来被认为就是次等劣质货。“德国制造”曾经就是一个耻辱的标志。不过,这个原本带有侮辱色彩的字样,若干年后则成为质量与信誉的代名词,德国机械制造、化工、环保技术等行业在世界享有盛誉。 对于日本,二战以后,由于技术革新的成功,使得日本的相机、手表与时钟这些精密仪器行业,瞬间成为站在了世界舞台前列的成功者。以相机为例,朝鲜战争中相机由于占领军需求的增加而增加,日本国内的需求也开始扩大。低价相机的上市,迎来了照相机的鼎盛时期,确立了相机作为一种面向大众的耐用消费品的地位。当相机从一种奢侈品演变成为一种大众消费品时,厂商开始

交互作用分析学派(TA)的理论与实践

交互作用分析简介 所有的儿童,在出生后的第一年和第二年就得到了结论:“我不行--你行”。这个结论是他们在童年环境中的依赖地位的产物,并永久的刻印在心里。在出生的头五年,许许多多事情夹杂着强烈的情感,被印在我们幼小的心灵里,并且在以后,随时可能再现。如果现在我们发现自己正处于一种依赖的情形中,我们就又回到了"小孩",并体会到与幼年时同样的情感。或许我们又感到"我不行--你行"。在毕生的时间中,我们都把时间用来抛弃、战胜、证实或者推翻这个幼年得出的结论。 当我们长大后,就忘了儿时眼中的世界,忘了我们是多么软弱无能,甚至忘了“我不行--你行”这个结论。但这个结论一旦得出,就被永远的印记下来,即使这种结论对自己、对他人都不愉快,却很有生命力。 但为什么有的儿童一开始就像小公主,小王子一样快乐呢?难道他们不认为“我不行--你行”吗?事实上,只有父母无私的倾注爱于孩子,在他们思考时,始终如一的给予可靠的指导,并亲自示范他们是如何去做,儿童才会感到快乐。这样,儿童在以后的思考和行动中,增长了知识,培养出自己的胜任感。这种胜任感也被印记下来,并可以伴随着自信感而再现。 然而,和成人一样,即使是自信的儿童也同样有“不行”的时候。当我们出于一种依赖和无助的环境中时,就会唤起幼年埋藏在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我不行"。 但是我们是如何得到另一半结论:“你行”的呢?“你行”,是因为父母给予了儿童生活中所需要的物质和情感的交往,我们将这些交往称为“抚慰”。 然而、我们曾经得出的结论是可以更改的。“我行--你也行”的态度更多的来自有意识的思考,来自于我们的信念和对行动后果的预期,而不是情感。它摒弃了我们童年的结论,并且断言,我们不再是软弱无能和依赖他人的孩子。 交互作用分析简介 无论人们是以坚决还是非坚决的方式相互影响,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作出回应时,存在一种社会交互作用。这种对人们之间的社会交互作用的研究叫做交互作用分析(transactional analysis, TA)。50年代,Eric Berne创造了交互

关于国际经济法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作用和地位

目前,对于我国经济发展而言,除了要占據国内的市场外,国际市场份额的占据也很重要。但在进行国际贸易时,不可避免会遭遇一些问题,对于这一些问题的处理,一般依靠的法律就是国际经济法。这一法律的运用,对于我国对外贸易而言很重要,接下来就进行细致的分析。 一、国际经济法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作用 (一)保护知识产权 对于我国外贸交易而言,借助国际经济法的应用,不仅可以保护国内企业的知识产权安全,在这一方面,没有指定被保护的对象,还可以促进企业的发展,使其借助正规渠道购买他国的专利,进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为此,出于充分发挥国际经济法的考虑,我国企业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操作。第一点,有关于创新方面,要培养企业创新意识,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对于企业发展而言,创新是前提,为此,要加大企业创新力度,加快企业创新步伐,使企业研发出更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第二点,在注意创新的同时,也要注意自身知识产权的保护,一旦有新的研究成果出现,要充分发挥法律的作用,通过正规途径申请产品专利。如果有其他人盗用自己的专利,可以把法律作为武器,发起法律诉讼,进而保证自身合法权益不受侵害。第三点,对于外贸纠纷方面,关于这一内容,企业要深入挖掘法律内涵,了解其含义,以便在发生贸易纠纷时,有法可依,借助法律的正规渠道解决问题,避免不良事件的出现。 (二)应对倾销与反倾销

对于市场的运作而言,不论是倾销,还是反倾销,都会产生不好的影响,都不利于市场的正常运转。有关于倾销这一内容,是这样介绍的,卖方出于自身经济利益的考虑,将大量低于市价的产品投放至市场,使买方市场呈现出混乱状态,不利于市场平稳的运行下去。而关于反倾销,则与之相反,买方出于预制倾销情况的发生,会使用一定的市场调节措施,一旦方式使用不当,也会影响市场经济秩序。关于这一方面的内容,有如下例子可以思考。在我国加入世贸伊始,由于产品成本比较低廉,为此销售价格也很低,因而很容易进入其他国家,对此,买方就会采取反倾销的手段,减少我国产品的进入。针对这一情况,我国就可以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国家的利益,比如深入了解国际经济法,使用其所蕴含的反倾销条例为武器,切实保护企业权益,同时配合买方调查,消除其对我国误解,一旦出现不公正现象,要进行投诉,以保证调查结果是公正的,从而形成良好的市场定位。 二、国际经济法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 对于国际经济法而言,其由两部分组成,一方面是国际货物贸易法;另一方面是国际技术贸易法。接下来就这两个法律进行分析,以解释国际经济法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 (一)国际货物贸易法 对于国际货物贸易法而言,其所包含的内容有很多,其中称得上是核心法律有两部,其一是《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成立统一法公约》;其二是《国际货物买卖统一法公约》。在这两部法律中,声明了许多内容,既包括贸易双方所具有的义务,又有其具备的经济权利,并为

自学考试现代科学技术与当代社会复习资料

第一章,科学与技术概论 第一节科学与技术的基本概念一、什么是科学 (一)科学的含义辞海解释: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看成是知识、知识发展和知识运用过程的统一。(二)科学的特征1 它是一种知识形态的理论、概念或原理、学说。 2 它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具有重复性、再现性和可比性的特点(检验科学的三性的基本原则,符合三性――真科学、否则假科学)。3 它具有连续性、深入性和创造性的特点。 4 它的发展变化没有止境。 二、什么是技术 (一)技术的含义愿意:是指个人所掌握的技巧、手艺等技能或本领。表现形式:知识形态和物质形态两个方面。根本目的:在于对自然界的控制和利用。价值标准:在于是否实用和带来何种经济效益。 (二)技术的特征1 综合性与集成性2 通用性与适用性3 依存性和连锁性4 先进性与经济性5 技术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 6 个性化 (三)技术的本质为实现预期结果而重复进行的优化操作。 三、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一)两者的区别1、职能性质上的区别科学的根本职能是认识世界,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着重回答“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技术的根本职能是改造世界,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控制、利用和保护,着重回答“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科学――精神财富,技术――物质财富。成果表现:科学――新现象、新规律、新法则的发现,技术――新工具、新设备、新方法、新工艺的发明。2、发生地的区别科学以大学为中心,技术以企业为主体(企业是技术发明与技术开发的主体)(二)两者的联系相辅相成科学中有技术、技术中有科学,在科学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中,技术是中间环节,技术是科学原理的物化和应用,技术是科学的延伸,科学是技术的升华。 (三)两者关系发展的新趋势科学的技术化是现代科学发展的重要特点,技术的科学化是现代技术生命力所在。 第二节科学技术系统 一现代自然科学的分类与结构 (一)科学技术——自然科学-科学研究经历的三个阶段:基础性研究、应用性研究、开发性研究。三个层次: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及应用科学 (二)现代自然科学的四大门类—— 理、工、农、医四大门类(理-基础科 学、工-工程科学、农-农业科学、医 -医学科学) (三)现代科学的网状结构1、边缘科 学,2、横断科学,3、综合科学 (四)关于软科学人们把研究解决如何 管理科技、经济与其他社会课题的学 科,如科学学、管理学、决策科学、领 导科学、系统科学、技术经济学、人才 学以及各种政策研究和发展战略研究 等,统称为软科学。研究自然科学某一 领域的各个学科,如基础科学各学科及 工、农、医等应用科学,统称为硬科学。 二现代技术分类三大类:实验技术、 基本技术、产业技术 三当代科技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1、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呈现知识爆炸 的状态,科学的发展按指数级增长。 2、科学技术创新的速度日益加快,科 学成采商品化周期大大缩短。 3、科学技术领域相互渗透、交叉和融 合,科学交叉点往往是发展前沿。 4、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密切结 合。5、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的国际 化趋势明显加快。 6、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已经成为经 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 7、大科学时代,科技研究方式和组织 方式将发生很大的变化。8、原始性创 新成为科技竞争的制高点。 四21世纪科技发展趋势 1、科学与技术结构中心发生转化。 2、 高度数学科学化。3、跨门类科学与 技术整合化。 4、科学与技术一体化 5、科学技术 高度社会化、社会高度科学技术化。 6、向人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方向发展。 五人文社会科学 1、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含义 人文科学:是关于人的自身的学说或者 理论体系,是对人的存在、本质、价值 和发展等问题,对人的自然属性、社会 属性、特别是精神文化属性进行探研的 学问。 社会科学:是关于人类社会的学说或者 理论体系,它以人的共同体的经济活 动、政治活动、精神文化活动等社会现 象为研究对象,目的在于探索和揭示人 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2、人文社会科学的分类五类:基本社 会科学、应用社会科学、规范性的社会 科学(法律学)分析性的社会科学(统 计学)及记在行的社会科学(历史学)。 3、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联系(二者共同点)人文社会科学,具 有一切科学所具有有的基本图特性,是 人类客观存在的认识过程,是一种理论 知识体系,是创造性的社会活动,是推 动力是发展的实践性力量。无论是人文 社会科学理论的形成或者运用,都不能 与A特定时代的背景性因素向分离。这 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个性特征,也是人文 社会科学与自然社会科学主要区分点。 B民族性、C某种阶级倾向性。 4、人文社会科学的社会功能:认识功 能、价值导向功能(思想、文化、政治 建设功能)、调控管理功能(经济建设、 社会管理功能、社会决策功能、咨询功 能)等。 5、科学与人文分离的几个方面。 ①自然科学与技术愈演愈烈的学科分 化和扩张,使人文学科的领地日见狭 窄。②学问普遍的科学化和功力化。③ 重视培养专业人才的教育体制,人为地 造成了科学与人文之间的疏远与隔绝。 ④自然科学自许的道德中立,使得科学 家们发现心安理得地拒绝人文关怀。 6、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总体特 点。 ①社会实践与科学理论的交互作用日 趋明显。②人文社会科学社会自身已经 形成了一个开放的有机统一体。③人的 解放和发展受到广泛关注。 7、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社会的发展趋势 ①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总体文化 背景名,出现了东西方文化在碰撞中互 补的趋势。②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 主导性价值取向,出现了科学主义与人 文主义交融的趋势。③思维方式上,当 代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出现了由分析 综合走向系统化的趋势。④应用性研究 比重加大。⑤从具体研究方法和手段 看,出现了高技术化的趋势。 第三节科学思想、科学与人文精神 一、现代科学思想:系统、发展、生 态化 ①古代、近代科学思想古代――古希 腊人的自然哲学观念。近代――机械论 世界观。 ②生态有机论与系统整体观是现代科 学思想的基本理念。 二、科学与人文精神:求真求善的理 性精神 1、科学与人文精神的含义,科学精神: 是关于“事实的知识”,是对“事实”的 “真”追求,要求知识符合事实,解决“是

有色金属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作用、现状和前景

有色金属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作用、现状和前景 (一)什么是有色金属 有色金属non-ferrous metal,狭义的有色金属又称非铁金属,是铁、锰、铬以外的所有金属的统称。广义的有色金属还包括有色合金。有色合金是以一种有色金属为基体(通常大于50%),加入一种或几种其他元素而构成的合金。有色合金的强度和硬度一般比纯金属高,电阻比纯金属大、电阻温度系数小,具有良好的综合机械性能。常用的有色合金有铝合金、铜合金、镁合金、镍合金、锡合金、钽合金、钛合金、锌合金、钼合金、锆合金等。 (二)有色金属的分类 有色金属可分为四类: 1. 重金属:一般密度在4.5g/cm3以上,如铜、铅、锌等; 2. 轻金属:密度小(0.53~4.5g/cm3),化学性质活泼,如铝、镁等. 3. 贵金属:地壳中含量少,提取困难,价格较高,密度大,化学性质稳定,如金、银、铂等; 4. 稀有金属:如钨、钼、锗、锂、镧、铀等。 中国在1958年,将铁、铬、锰列入黑色金属;并将铁、铬、锰以外的64 种金属列入有色金属。这64种有色金属包括:铝、镁、钾、钠、钙、锶、钡、铜、铅、锌、锡、钴、镍、锑、汞、镉、铋、金、银、铂、钌、铑、钯、锇、铱、铍、锂、铷、铯、钛、锆、铪、钒、铌、钽、钨、钼、镓、铟、铊、锗、铼、镧、铈、镨、钕、钐、铕、钆、铽、镝、钬、铒、铥、镱、镥、钪、钇、硅、硼、硒、碲、砷、钍。 应用分类: A:有色金属中的铜是人类最早使用的金属材料之一。现代,有色金属及其合金已成为机械制造业、建筑业、电子工业、航空航天、核能利用等领域不可缺少的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 B:实际应用中,通常将有色金属分为5类: 1.轻金属。密度小于4500千克/立方米,如铝、镁、钾、钠、钙、锶、钡等。 2.重金属。密度大于4500千克/米3,如铜、镍、钴、铅、锌、锡、锑、铋、镉、汞等。 3.贵金属。价格比一般常用金属昂贵,地壳丰度低,提纯困难,如金、银及铂族金属。 4.半金属。性质价于金属和非金属之间,如硅、硒、碲、砷、硼等。 5.稀有金属。包括稀有轻金属,如锂、铷、铯等; 稀有难熔金属,如钛、锆、钼、钨等; 稀有分散金属,如镓、铟、锗、铊等; 稀土金属,如钪、钇、镧系金属; 放射性金属,如镭、钫、钋及阿系元素中的铀、钍等。 (三)有色金属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作用

总经济师岗位职责实用版

YF-ED-J6341 可按资料类型定义编号 总经济师岗位职责实用版 In Order To Ensure The Effective And Safe Operation Of The Department Work Or Production, Relevant Personnel Shall Follow The Procedures In Handling Business Or Operating Equipment. (示范文稿) 二零XX年XX月XX日

总经济师岗位职责实用版 提示:该管理制度文档适合使用于工作中为保证本部门的工作或生产能够有效、安全、稳定地运转而制定的,相关人员在办理业务或操作设备时必须遵循的程序或步骤。下载后可以对文件进行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调整使用。 1. 贯彻国家和上级有关质量、环境及职业 健康安全管理工作的方针、政策、法律和指 令,协助公司总经理贯彻落实公司质量、环境 及健康安全管理工作的方针、目标。 2. 负责全公司经济管理工作。加强对工程 合同、项目工程分部分项分包、材料采购等合 同审核,各项单价控制在中标预算的综合单价 内。 3. 督促完成预(结)算的编制、送审、以 及完成投标预算书的编制,严禁出现预算废 标。

4. 加强公司项目工程结算工作,确保各类项目工程结算目标任务的完成。 5. 建立健全信息网络,随时掌握市场材料价格信息,为项目施工实行标价分离,作好预测预算工作和及时提供成本分析的相关资料。主持公司清单报价的内部定额的测定,及时为经营管理工作提供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价格。 6. 参与公司结算收款小组的工作。 7. 随时掌握项目预算编制的执行情况,对项目预算工作进行指导,督促工程预结算书的审核,送审工程造价合价控制在审定结果的±5%以内(不含变更因素)。 8. 负责督促部门加强预算人员的管理,定期组织学习培训。 9. 根据图纸会审时间,制定项目部预算施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如果将国民经济比作一座高楼大厦,那么农业就是这座大厦的基石。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在:农业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业是工业等其他物质生产部门与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农业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障。 的基础。农业问题主要是粮食问题。解决12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头等大事,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手中有粮,

心中不慌”;“无农不稳,无粮则乱”。一个国家如果吃饭问题要依靠别的国家来解决,那么这个国家的自立就失去了最起码的基础,在国际竞争中就会受制于人,听人摆布。 (2)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一条普遍性的经济规律。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这条规律都是普遍适用的。农业的基础地位和作用是由其自身的性质所决定的,不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的下降而改变。直到有一天,科技的进步使得人类能在工业生产中把石头、泥沙、水加工成面包、牛奶等食物,农业基础地位才会动摇。

(3)把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更是由我国的具体国情所决定的。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仍然比较脆弱,表现在:我国农业生产的技术装备水平与劳动生产率水平均比较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灾害能力差(1998年发生在长江流域的特大洪涝灾害以及华北的旱灾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我国农产品供给尤其是粮食供给始终处于基本平衡但偏紧的状态,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着可耕地少、人口多的具体国情,农业资源人均占有量在世界上属于低水平,这极大地制约了我国农业的发展。 (4)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也是我

总经济师岗位职责

中铁二十四局上海铁建公司 项目总经济师岗位职责 一、认真执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规定,熟悉“统计法”有关统计工作的规定,熟悉“经济合同法”和“建筑安装工程承包合同条例”及签订合同的具体事项。 二、负责在建项目的预算、验工计价、竣工结算、合同管理、变更索赔,以及清算工作。 三、负责编制切合实际的年、季、月施工计划,并上报下达。 四、负责对分包单位的结算及付款控制。认真编制内、外部承包单价,按公司项目管理的要求提供上缴公司费用计算资料。 五、参与本单位物资供应,材料采购、技术措施和主要经济合同审查及招标比价,检查计划和经济合同的执行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对物资付款进行控制。 六、负责本项目投标书和合同的评审,负责主要分承包方评价并建立合格分承包商档案、台帐、名册,作好顾客投诉质量记录工作。 七、负责核实各工点每月底实际完成工作量,掌握建设单位的施工要求和施工单位的施工能力,做到计划合理。 八、负责范围内各种质量记录,相关文件的管理。 九、负责最终及过程审计(审价)的有关工作。

中铁二十四局上海铁建公司 项目总经济师岗位职责 一、认真执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规定,熟悉“统计法”有关统计工作的规定,熟悉“经济合同法”和“建筑安装工程承包合同条例”及签订合同的具体事项。 (主要是指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和掌握,包括建筑法、税法等) 二、负责在建项目的预算、验工计价、竣工决算、合同管理、变更索赔,以及清算工作。 1.负责在建项目的预算:即是当图纸出来以后,整个工程的总造价是多少要有资料;清单中没有的项目需要总经济师编制预算资料并报审。 2.验工计价、竣工结算:这主要是指对甲方的验工计价、竣工决算等。 3.合同管理:项目部除物资采购合同由物资人员保管以外,其他的合同如房屋租赁、机械租赁、工程分包、劳务分包等所有经济合同都应由总经处保存留底。 4.变更索赔,以及清算工作:项目总经应对项目的清算索赔全程控制,包括在施工过程中的详细资料的收集,如市场材料价格的掌握,譬如地材。 三、负责编制切合实际的年、季、月施工计划,并上报下达。 四、负责对分包单位的结算及付款控制。认真编制内、外部承包单价,按公司项目管理的要求提供上缴公司费用计算资料。 五、参与本单位物资供应,材料采购、技术措施和主要经济合同审查及招标比价,检查计划和经济合同的执行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对物资付款进行控制。 六、负责本项目投标书和合同的评审,负责主要分承包方评价并建立合格

TA交互作用分析理论

交互作用分析(transactional analysis, 简称:TA) 一、TA的由来: 国际沟通分析协会对TA的定义是:TA是一种人格理论,是一种针对个人的成长和改变的有系统的心理治疗方法。TA由Eric Berne于19世纪50年代在美国加州创立,他将传统的理论加以提升创立了整套的TA理论。1962年国际TA(ITAA)组织成立。 二、TA的应用: 目前TA的应用主要有四个方面:用于心理治疗,教育,咨询,企业管理等方面。 三、TA理论: TA理论将人相互交往的心态分为三种:家长式自我心态,成人式自我心态,孩童式自我心态。在公开交互作用中,发出者和接受者的心态决定沟通效率。 根据Berne的理论,两人在相互交往时,会采取三种被称为自我心态的心理定位中的一种。也就是刚才所提及的三种自我心态: 1、家长式自我心态(Parent ego state): 表现出保护,控制,呵护,批评或指导倾向。他们会照搬政策和标准,发表类似如下的意见:“你知道规则,规则必须遵守。” 2、成人式自我心态(Adult ego state): 表现出理性,精于计算,尊重事实和非感性的行为,试图通过寻找事实,处理数据,估计可能性和展开针对事实的讨论,来更新决策。 3、孩童式自我心态(Child ego state): 反映了由于童年经历所形成的情感。它可能是本能的,依赖性的,创造性的或逆反性的。如同真正的孩童一样,具有孩童心态者希望得到别人的批评,更喜欢立即的回报。从那易动感情的语调中就可以辨别出这种心态,就象当一名员工向他的主管提意见说:“你是对我吹毛求疵!”时所用的语调。 四、交互作用的类型: 交互作用(语言、动作或非语言信号的交换)可以是互补式的或非互补式的。在公开交互作用中,如果发出者和接受者的心态在回答中仅是方向相反,则交互作用是互补式的。如果用图表示发出者-接受者的心态交互作用的交互模式,线是平行的。在这种关系中,主管对员工说话就象家长对孩子一样,员工的回答就象孩子对家长一样。例如,主管说:“Janet,我希望你停下手中的活,赶快去供给室把为我准备的箱子取回来。”员工回答道:“我不想去,因为我很忙;但既然你是我的上司,我不得不去取。” 如果主管以家长对孩子的模式开始交流,员工往往会以孩童的心态作出反应。不幸的是,传统的上级-下属式关系往往会导致家长-孩童式的交互作用,特别是当发出指示或进行评估时。如果主管的行为主要以这种交互作用模式进行,人际和群体效果将会降低。 当刺激和反应线不平行时,非互补式的交互作用,或者称为交叉式的交互作用就会出现。在此例中,主管努力按照成人对成人的模式来对待员工,但是员工按照孩童对家长的模式作出回答。例如,主管问:“George,你认为我们应如何处理IC订单的推迟交货问题?”员工则不是以成人的心态回答,而是以孩童对家长的模式说:“那不关我的事。你拿了钱,该由你来做主。”当出现交叉式交互作用时,沟通往往被堵塞,不会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冲突经常是紧跟其后。 一般来说,工作中最有效的交互作用是成人对成人的交互作用。这种交互作用促使问题得到解决,视他人同自己一样有理性,降低了人们之间感情冲突的可能性。但是,互补式的交互作用也能令人满意地发挥作用。例如,如果主管想要扮演家长的角色,员工想要扮演孩童的角色,他们之间可以形成一种比较有效的工作关系。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员工无法成长、成熟,不知如何贡献自己的想法。因此,虽然互补式的交互作用确实能发挥作用,但在工作中能够得到最优结果并且最不可能带来问题的是成人对成人的交互作用。

论述经济法地位

论述经济法地位 经济法的地位问题一直是法学界争论的焦点,经济法的地位问题其实就是经济法是不是一个法律部门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明确经济法的概念,证明其独立和重要,并在理论和现实的基础上对相关部门法加以区分。本文谨从经济法的概念入手探求 经济法的独立,并在回顾经济法历史演进的基础上分析论证经济法历史上是重要的法律部门,而且现实仍是重要的法律部门,当然要更加明确经济法的独立法律部门地位,还须与相关的法律部门进行比较,最后以经济法的特殊分析经济诉讼和经济审判。 经济法,法部门,经济法的地位,经济法的现实,市场失灵,公共失灵经济法 的地位问题其实就是经济法是不是一个法律部门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明确经济法的概念,证明其独立和重要,并在理论和现实的基础上对相关部门法加以区分。一、经济法的概念经济法从其萌芽至今已走过了100多年风风雨雨的历程,它的产生以至发展都伴随着争吵,目前学界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作为理论思维的第一步就是给经济法下定义,这也是经济法研究学者的首要任务。前人在此已做了相当的工作,总的说来,对经济法的定义可以分为两类观点:一是承认经济法是一个法部门,进而在此基础上进行定义;二是不承认经济法的独立地位,认为经济法是一个学科或是一种规范的综合等等。否定经济法的普遍观点认为“经济法没有统一的调整对象和方法,所以无论是单个的经济法规或是这些法规的总合,都不能构成独立的法律部门”.而肯定派则认为经济法有独立的调整对象和方法,坚持经济法的独立法律部门地位。 从现实的情况看,以下几个方面必须由经济法重点加以调整和规范的: 一、宏观经济调控方面。经济法是平衡协调法,通过管理协调和处理好社会整体与社会个体之间的意志、行为和利益的矛盾十分重要。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重视国家经济部门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以市场为基础并加以国家调节这一辅助手段达到资源的最佳配置,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帕累托最优”。这方面主要体现在按一定的程序制定经济政策等行为,如利率、税率的调整,宏观经济调整有利于克服市场的盲目和滞后,使“市场失灵”带来的损害降到最低。 二、市场竞争方面。市场经济的活力来源于竞争,没有竞争就没有新技术的迅速开发和利用,经济就会放缓,因而维护并鼓励正常的经济竞争是经济法的重要使命。但同时市场经济的发达天决定了一部分经济主体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并逐渐取得相对优势 的地位,甚至走向垄断,而垄断者会维持自己的垄断价格剥夺消费者,更为严重的是导致技术和服务止步不前。另外恶的竞争损害了平等民事主体的利益,还损害了整个市场竞争机制。对此,传统的民法调整显然是力不从心。最后,经济法的调整为市场和国家经济的稳定提供保障。市场越是开放发达,稳定的要求就越高,特别是金融体系对此要求更高。如果金融监管不力,则会导致金融投机猖獗,从而严重影响经济的稳定。1998年的亚洲金融风暴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所以经济法必须从主体资格、程序运作等方面加以规制和监管。当然,需要经济法调整的地方还有许多,这里不可能一一详叙。总之,经济法都是顺应时代而存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保障。经济基础的客观决定了经济法部门必须存在并发挥作用。 三、经济法与相关部门法的关系前面仅从理论上以部门划分的标准阐明了经济法的独立地位,同时就经济法存在的重要进行了分析和论证,但若要进一步明确其部门法的地位,须与相邻的部门法加以比较,不能区别就难说经济法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经济法涉及公私权利的问题,一方面它与民法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方面它的主体是行政机关,与行政联系紧密,所以准确的区分经济法与民法和行政法的关系才能说明经济法的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相较而言,其他部门法就没有什么可比较的必要,本文由

浅析技术创新对生态环境和经济的影响

浅析技术创新对生态环境和经济的影响 摘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 是科学发展观下技术创新的应有之义。但在当前的市场机制下, 存在着技术创新“失灵”问题,其原因主要源于技术创新本质及创新动因的某种程度的非生态理性,本文主要从创新主体着手,研究技术创新的本质,分析“技术、经济、生态”三者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技术创新,生态环境,市场经济 在目前的知识经济条件下,一方面,技术创新越来越成为一国或地区、企业实现持续成长的主要途径;另一方面,作为生产力实践的重要形式,人们关注和追求技术创新的物质与经济效益,并以此衡量一国或地区、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终极意义,却忽视这一过程中已经显现或潜在的、大量消极的生态外部性,主要表现为:人与自然二元分立的“技术-经济”二维创新模式下,过度强调人的主体性和人之于自然的实践张力,因而创新结果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自然生态系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整体性自在运行规律,导致生产边际外部费用的增加,造成生态环境迅速恶化。 当代发展观认为,人与自然应是平等交流和自觉协同的和谐关系,落实在技术创新中,即是创新活动在满足人类物质文化和精神需要的同时,能够维护和增进自然生态的良性发展,这体现了对自然生态系统内在规约的尊重。本文将这一凸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技术创新实践称之为生态化的技术创新。我们认为,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技术创新实践的应有之义。因而从“技术-经济-生态”而不仅仅是“技术-经济”的视角探讨市场经济机制下技术创新“失灵”的经济学规律,是十分必要的。 从历史上看,人类的社会生产实践总是与同时期的科学技术认识水平相联系。同样,一定阶段的技术创新理论反映了对相应阶段人类技术创新活动的升华总结,而一定时期的技术创新活动模式又总是受制于同时期创新理论的发展水平。对技术创新本质的经济学认识, 以及对创新动因的解读,有助于我们理解“技术、经济、生态”三者关系的现实处境。 对技术创新本质的认识与人们对于技术的理解有直接关系。对技术的理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