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镇地质报告2013

  • 格式:docx
  • 大小:27.33 KB
  • 文档页数:11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班级:日期:2013-6

金山镇地区综合地质报告

班级:

学号:

姓名:

指导老师:温长顺魏玉帅

开课时间:2013年春

目录

金山镇地区综合地质报告 (1)

第一章引言 (3)

第二章地层 (4)

2.1 上古生界 (4)

2.2中生界 (4)

2.3新生界 (5)

第三章岩浆岩及变质 (5)

第四章地质构造 (6)

4.1构造层划分 (6)

4.2褶皱 (6)

4.3断层 (7)

4.4 断层与褶皱关系分析 (9)

第五章地质发展史 (9)

第六章结束语 (10)

参考文献

附图I 金山镇地区联合地质剖面图

附图II 金山镇地区构造纲要图

图区位于伏牛山东南麓金山镇地区,图区面积约151.94平

方公里。

图区最高峰为北部的渚岭主峰,海拔1800米,有名的山峰

还有伏牛山、雨峰、奇峰、孤峰。

从河流体系特点判断,地势为北西高南东低。

有三条较大的逆断层,四条平滑断层四条正断层和7个背向斜以及有一条由北向南的大河流。

图区人口1.3万,村镇主要分布在东部和南部,主要村镇有五里河,王庄,桑园,金山镇,王家庄,河北村。

所用资料为比例尺为(1:100000)的地形图。

本报告主要由xx同学于2013 年6月完成。工作主要包括

金山镇地区的地质构造及其年代,主要断层的分布和断层的种类,以及褶皱的分布及其种类和地质地形的演变过程。最后绘制该地区的剖面图和构造地质纲要图。

金山镇地区主要发育晚古生代以来地层,但缺失早三叠世(T1)、整个侏罗世(T3-J3)和整个新生代(N)等时代地层。

该地区的地层走向基本为北东南西向,倾向随构造的变化而有不同。其中包含三条主要的大逆断层。

2.1上古生界

主要出露了中泥盆统(D2)、上泥盆统(D3)、上石炭统灰岩(C3)中石炭统灰岩(C2)、下石炭统灰岩(C1)、上二叠统灰岩(P2)和下二叠统灰岩(P1)地层,其岩性及分布特点分述如下:中泥盆统(D2)砂岩、砾岩主要呈小区域方行状分布于图区金山镇及河北村东南部,出露面积约为2平方公里。上泥盆统(D3)砂岩,页岩主要呈小区域带状分布,主要在图区集中分布于河北村正断层系一带。下石炭统(C1)灰岩主要呈带状分布于图区奇峰、雨峰之间和金山镇东南方向。上二叠统(P2)岩主要呈带状分布于图区与五里河东南部份地区以及金山镇的南东小部分地区。

2.2中生界

主要出露了上白垩统砂(K2)、下白垩统砂(K1)、上三叠

统灰岩(T3)和中三叠统灰岩(T2)地层,其岩性及分布特点

分述如下:上白垩统砂(K1)和下白垩统砂 (K2)主要呈区域状

分布于图区中的北西伏牛山附近一带。上三叠统灰岩(T3)和中三叠统泥灰岩(T2)呈区域带状分布于图区的五里河一带。

2.3新生界完全消失

第三章岩浆岩及变质

金山镇地区的岩浆岩主要由花岗岩和斑岩组成,位于东北角面积较小,其构造与岩体边界产状平行。花岗岩侵伏早期岩层,边界线被陵庄—五里河逆冲断层切割,由此可以判断花岗岩的形成早于此处逆

冲断层的形成,而花岗岩又于下盘的T3、T2、P2之上,说明花岗岩的形成晚于下盘褶皱的形成;斑岩于花岗岩之上,其边界线也被K2截断,说明斑岩的形成晚于花岗岩而早于K2。

图区没有变质岩显示,但可以推知在侵入岩体或岩脉附近存在小规模接触变质现象,在断层中可能存在碎裂岩等动力变质岩。

第四章地质构造

4.1构造层划分

构造层是由角度不整合所限定的地层序列,金山镇地区的地层可划分为两个构造层,即D2—T3构造层和K1—K2构造层,它们代表着不同的地质演化阶段。其中D2—T3构造层由于T2与

P2的平行不整合面所限定的地层系统和构造系统,可再划分为两个亚构造层,即D2-P构造层与T2构造层。结合所学理论分析地质构造演化如下:

研究区缺失上三叠统(T1),使得上二叠统(P3)及中三叠统(T2)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缺失侏罗统(T3-J3),使得下白垩统(K1)与下伏地层之间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缺失新近系(N)及以上地层。

因此,将构造层划分为D2-T2构造层、K1-E构造层,其中D2-T2构造层又划分为D2-P3亚构造层和T2亚构造层。

4.2褶皱

褶皱总体组成及特点描述:

f1:河北村—金山镇线性褶皱(以背斜为例):该褶皱分布于河北村至金山镇一带,核部为D2,翼部由D3、C1、C2组成,两翼走向北东南西,倾角约40度,中间低并向两边倾角,略向北西倾,枢纽螺旋略倾伏,两翼夹角约110度,形成时间晚于C3,早于河北村正断层。形成时间晚于C2,早于河北村正断层。

f2:孤峰—陵庄褶皱组:由孤峰和陵庄两处褶皱组成,核部均为T3,翼部由T2、P3组成,两翼走向北东南西,北西翼倾角80度,南东翼倾角40度,中间低并向两边扬起,由此可恢复原转折端形态,即圆弧形态,轴面斜歪略向北西倾,两翼夹角约60度。孤峰处呈现短轴褶皱状态。

f3:五里河、诸岭短轴倒转褶皱:短轴背斜的核部均为C1,翼部由C2、P1组成,北西翼走向北东—南西,倾向北西,倾角45度;南东翼为倒转岩层,走向北东—南西,倾角80度。褶皱枢纽向两侧倾伏,由此可恢复原转折端形态,即圆弧形态,轴面向北西倾,两翼夹角约35度。

f4:奇峰—雨峰—王庄短轴背斜褶皱组:核部均为C1,翼部由C2、C3组成,北西翼走向北东—南西,倾向北西,倾角45度;南东翼转为倒转岩层;走向北东—南西,倾角75度,但是由于此处的逆冲推覆构造导致南东翼被剥蚀得所剩无几。中间低并向两边扬起,由此可恢复原转折端形态为圆弧形态,轴面倾向北西。

金山镇地区总体的组合形式为背向斜的组合,背向斜的交替出现,整个区域中所有褶皱的轴迹平行,是平行是排列褶皱,反映了垂直于褶皱延伸方向的挤压应力场。

4.3断层

断裂按运动方向可分为正断层、逆断层和平移断层,根据断层与岩层关系可分为走向断层、倾向断层、斜向断层和走滑断层。F1:陵庄—五里河逆冲断层:该地区的断层为北西—南东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