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 构造心理学与机能心理学的对立

第三章 构造心理学与机能心理学的对立

第三章  构造心理学与机能心理学的对立
第三章  构造心理学与机能心理学的对立

第三章构造心理学与机能心理学的对立

讲授:谢倩

通过本章学习,理解构造主义和机能主义心理学的主要思想,在基本理念和方法上对立和冲突的表现,以及对后世心理学的影响。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铁钦纳的构造心理学

?第二节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

?第三节机能主义心理学与构造主义心理学的比较

?构造心理学或构造主义是19世纪末由冯特在德国奠基、铁钦纳在美国发展起来的一种严密的心理学体系,是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科学之后的第一个心理学流派。

?关于构造心理学的创始人问题,历史上主要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构造心理学形成于1879年,由冯特创立,而为铁钦纳所完成;另一种观点认为构造心理学由铁钦纳所创立,而冯特仅是构造主义的先驱。赞成后一种观点的学者居多。

?尽管铁钦纳声称自己是冯特的忠实追随者,但是当他把冯特的心理学从德国带到美国时,他戏剧性地改变了冯特的心理学体系。铁钦纳提出了他自己的方法,称之为构造主义。但是他却仍然称它代表着冯特的心理学。事实上,两个体系大相径庭。?°构造主义?±这一标签或许只适合于铁钦纳的心理学。

?冯特承认意识元素的存在,但是冯特压倒一切的目标是元素的组织,即元素怎样通过统觉综合成较高水平的认知活动。

?铁钦纳关注的是意识的元素或内容,以及这些元素或内容通过联想过程而形成的机械联结。他抛弃了冯特的统觉学说,关注的仅仅是元素本身。在铁钦纳看来,心理学的基本任务就是去发现元素性的意识经验的特性,亦即分析意识的各种元素成分,并由此而决定意识的构造。

一、铁钦纳(E.B.Titchener)的生平

?——铁钦纳一直把自己视为忠实的冯特主义者,他接受并坚持了冯特心理学的基本理念和方法。

?培养了56名博士

?发表了约216篇论文和评论

?°铁钦纳是一个把德国心理学引进美国的英国人?±

铁钦纳是?°在美国代表德国传统的英国人?±

主要著作:

?《心理学大纲》(1896-1923)

?《心理学入门》(1898-1927)

?《实验心理学》(4卷本,1901-1905)

?——“最渊博的英文心理学著作”-屈尔佩

?《心理学教科书》(1909-1910)

?——“最能代表构造主义或铁钦纳主义的体系”

二、构造心理学的体系和方法

对这种区别,铁钦纳曾作过生动的描述:

热是跳跃;光是以太的波动;声音是空气的振动。物理世界的这些经验形式被认为是不依赖经验着的人,这既不温暖也不寒冷,既不暗也不亮,既不静也不闹。只有在这些经验被认为是依赖某个人的时候,才有冷热,黑白、色彩、灰色,乐声、嘶嘶声和砰砰声。而这些东西则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二)心理学的任务

铁钦纳认为,心理学所要研究的问题和自然科学是一样的,都必须回答以下三个基本问题:是什么、怎么样和为什么。

?铁钦纳认为心理学的任务就是“分析心理的结构;把基本过程从意识的缠结中拆解出来,或者把一定意识组织的组成成分分离出来。”

?1、将具体或实际的心理经验分析为最简单的成分;

?2 、发现元素是如何结合的以及结合的规律;

?3、把这些元素和它们的生理或身体条件联系起来。

1.是什么:经验元素的分析

?通过内省的实验分析,铁钦纳得出结论认为:

?意识经验的基本元素由感觉、意象、情感组成。感觉是知觉的基本元素、意象是观念的基本元素、情感是情绪的基本元素。

举例:

?康内尔大学的研究生们就情感状态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实验的结论使得铁钦纳拒绝了冯特的感情三维说。铁钦纳认为,情感仅有一个维度,那就是愉快/不愉快。他否认了冯特的紧张/松弛和兴奋/抑制这两个情感维度。

2 怎么样: 经验元素的结合

明确了意识的结构要素之后,第二步就要确定它们怎样结合成更复杂的心理过程。在这一问题上,铁钦纳反对冯特的统觉和创造性综合的观点,而赞成传统的联想主义,仅用联想来说明心理元素的结合问题,并将接近律作为其联想的基本规律。他是这样解释的:

联想说旨在解释事实,我们要尽力……找到描述这些事实的原则。而且我们会发现,意识中无论何时出现某种感觉或意象过程,以前与之同时出现过的所有感觉和意向过程都有可能与它一起出现(当然,是想像的用语),这就是我们所谓的联想律……现在,我们可以稍加强制地把接近律转化为一般联想律。

铁钦纳认为,通过接近联想,我们首先把两个同类元素结合在一起,然后把两个以上的同类元素结合在一起,其次再把不同类的基本心理过程结合在一起。

?3 为什么:心理过程赖以产生的条件

从身心平行论的观点出发,铁钦纳主张为了解释心理过程,必须详尽地叙述心理过程发生的条件,即找出与心理过程相对应的生理过程。他认为,用生理解释心理正如用一个国家的地图解释这个国家的地理状况一样,尽管神经系统不引起心理活动,但可以用来解释心理活动的一些特征。换言之,两者虽然是平行关系,但是了解生理过程有助于了解心理过程发生的环境。

(三)构造心理学的方法

——更加严格的内省法

?首先,在实验者的选择上,铁钦纳要求实验者必须经过专门的内省训练,坚决反对使用未受过训练的观察者。

?其次,他要求参加实验的内省者必须在情绪良好、精神饱满和身体健康时进行自我观察,内省时的周围环境必须安适,无干扰。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内省者必须客观、准确地描述意识状态自身,而不是去描述刺激物。在他看来,把心理过程与被观察的对象即刺激相混淆,就会犯?°刺激错误?±。刺激错误是

指混淆了心理过程和被观察的对象。例如,看到一只苹果,然后就把这个对象描述为苹果,而不是报告体验到的色彩、亮度和形状等经验元素。这就是犯了刺激错误。内省者所做的最糟糕的事情就是给他们内省分析的对象命名。

?第四,在内省法的应用范围方面,铁钦纳打破了冯特的限制,由只用来研究简单的心理过程推广运用到思维、想象等高级的心理过程。

?由于以这样一种方式看待内省观察者,因而,铁钦纳是把被试当作机械地记录仪,客观地报告他们观察到的刺激特征,机械地作出反应。被试不过是一台无偏见的、客观的机器。同冯特一致的是,铁钦纳认为受过训练的被试会变得如此机械化和习惯化,以至于他们的操作变成了无意识的过程。铁钦纳写道:

在集中注意于所要观察现象的时候,心理学的被试就像物理学的被试那样,完全忘掉了自己的观察状态?-?-就像我们知道的那样,观察者已经受到了足够的训练,观察状态已经机械化了。

?内省过程极其艰苦,进行这项工作的被试大都是研究生。铁钦纳的学生回忆了一项有关有机体敏感性的研究。在那个研究中,被试要在早晨吞下一根胃管,在全天的活动中都带着它,直到晚上才可以取出。最初,许多学生呕吐不止,慢慢地才适应了胃管的存在。这些被试在一天固定的时间前往实验室,通过胃管往胃里灌注热水,然后内省他们体验到的感觉。之后,再使用冷水重复这一过程。在另外一项研究中,研究生们需要随身携带着一个笔记本,记录他们在大便和小便时的感觉和感受。

?在他的晚年时,铁钦纳开始从基础上改造他的构造心理学,并试图对他的体系进行一个全新的解释。大约在1918年,他在讲课时就放弃了心理元素的概念,认为心理学研究的不应该是基本元素,而是心理生活的更大维度和心理过程。这些维度或过程包括性质、强度、持续性、清晰度和广延性等。过了几年之后,他在给一位研究生的信中写道:“你必须放弃根据感觉和情感进行思维的方式。10年之前那些都是正确的,但是现在……它已经完全过时了……你必须学会根据维度而不是根据诸如感觉那样的系统概念进行思考”。

?到1920年的时候,铁钦纳开始对?°构造心理学?±这一术语产生疑虑,而改称他的理论体系为?°存在心理学?±(existential psychology)。他开始重新思考他的内省方法,赞成一种现象学的方法。现象学的方法考察自然发生的经验,而不是尝试把经验破解为它的元素。

?这些都显示出铁钦纳理论观点的戏剧性变化。如果铁钦纳能活得更久一些,去贯彻这些观点,那么或许彻底改变了构造心理学的面貌和命运。这些观念显示出科学家所具备的那种开放性和灵活性。历史学家经过对铁钦纳的信件和讲义的仔细考证,搜集和整理了这类变化的证据。尽管这些观念并没有正式纳入铁钦纳的体系,但是它们显示出铁钦纳的发展方向。他的去世阻碍了目标的实现。

三、铁钦纳的构造心理学与冯特心理学思想的关系

(一)他把冯特的元素主义推向极端,对心理元素作了最为详尽的划分,扩充了心理元素的性质。

(二)他突破了冯特对内省法运用范围的限制,不但用内省法分析感知等基本的心理过程,而且还用内省法研究记忆和思维等高级心理过程。

(三)铁钦纳发展了冯特心理学的自然科学性质。

(四)铁钦纳突出了冯特心理学的分析性。

四、对铁钦纳和构造心理学的评价

?构造心理学是心理科学建立之后的第一个正式的学派,也是心理学史上的一个短命学派,从19世纪末建立到20世纪20-30年代消亡,持续约30多年的时间。在心理学史界,对构造心理学及其创始人铁钦纳多持负面的评价,将其作为学派兴衰的反面教材。然而,任何一个学派的出现都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任何一个学派的兴衰必有历史规律可循。构造心理学尽管只是昙花一现,但作为一种心理学思想其影响却是深远的。

(一)主要贡献

?1、建立了第一个从哲学中分化出来的心理学派,并充当了靶子,从负面推动了其他心理学派的发展。

?“就在新世纪的第一个10年之后,由铁钦纳所倡导的系统心理学招致了潮水般的强烈反对意见。华生倡导了心理学的一个激进的新取向,产生于德国的新的格式塔心理学对铁钦纳的构造心理学展开了一场致命的批评,挑战铁钦纳的理论观点,其他还有机能主义。机能主义在美国比铁钦纳的构造主义狭隘方法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2、严格控制的内省法增强了心理学研究的客观性和精确性。

?铁钦纳的巨著《实验心理学》对心理实验的仪器、步骤以及处理实验结果的方法等都作了详细的说明。该书曾被作为心理学实验的手册广泛流传,训练了美国一代心理学家。他创立的?°实验者?±组织,不仅后来成为美国心理学会的实验心理学分会,而且在20世纪50~60年代发展成为现代认知心理学运动的中心。所以,从现代认知心理学运动中,仍可看到铁钦纳所倡

导的实验研究精神。

?铁钦纳对美国心理学思想最持久的影响是他坚持心理学是一门科学,强调实验室是心理学研

究的主要资料来源。在康奈尔大学的心理学实验室,铁钦纳指导其学生,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室实验,并取得了许多引人瞩目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对感觉的实验研究,揭示了感觉的某些属性,如乐音的音高、强度等,这些研究成果已被吸收到现代心理学特别是感觉心理学之中。?构造主义所受到的最主要批评是内省法的极端运用。尽管铁钦纳在使用时按照科学的要求给

它附加了更多限制的条件。内省法的可信度仍受到质疑。哲学家孔德指出:如果认为心灵能观察自己的活动,它就不得不把自身分成两个部分: 一个部分进行观察,另外一个则被观察,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

?其次,铁钦纳过于贬低心理学的应用价值,忽视心理学分支学科的发展。在铁钦纳时代,心理学已在许多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如弗洛伊德在精神病学领域对潜意识的探索,机能心理学对人格、学习、心理发展和个体差异的研究等。铁钦纳对这些领域的研究是非常熟悉的。但是,由于他恪守要建立一门纯粹的科学心理学的信念,使他不仅拒绝去探索实践知识,而且顽固地将上述领域的研究拒之于心理学的正统体系之外,只承认它们是心理学的应用,是旁门别支,是心理学中的?°下里巴人?±。

?再次,构造心理学所受到的致命打击是它未能及时地吸收进化论思想。进化论的核心思想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一思想非常适合当时美国的国情,成为人们进行学术探索甚至求生存的重要信条。机能心理学就是在进化论思想指导下发展起来的美国本土心理学。铁钦纳逆潮流而行,固守“纯科学”的信念,抨击机能心理学的价值和地位,最终被历史的洪流所淘汰。

预习题:

?1,芝加哥学派和哥伦比亚学派。

?2,进化论对机能主义的影响。

?3,结构主义和机能主义的区别。

第二节美国机能主义

functionalism

机能主义与构造主义有什么区别呢?

?顾名思义,机能主义关心的是心灵怎样发挥它的功能,或者有机体怎样利用心灵去适应环境。机能心理学运动关注的是一个很实际的问题: 心理过程完成了什么?机能主义并不从构成的观点研究心灵,也就是说,它不关心心理的元素或结构,它关注心灵在现实世界中所导致的实际结果。

?铁钦纳和冯特所进行的研究对于了解心理活动的结果不能起到任何作用,因此,那不符合机能主义的目标。机能主义的这种功利主义的目标与心理学中的纯科学方法是不一致的。?机能主义有意识地对抗冯特的实验心理学和铁钦纳的构造心理学。在机能主义看来,这两种

心理学的范围都过于狭隘,它们都无法回答机能主义者提出的问题,即心灵做什么?心灵怎样工作?

?由于强调心理功能的研究,因而机能主义者对人们怎样发挥功能、怎样适应环境这样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产生兴趣。应用心理学早期的迅速发展被认为是机能主义运动最重要的遗产。

?机能主义是现代心理学史上一个重要的理论流派。也是一种研究取向。作为一个理论流派,广义的机能主义心理学包括欧洲的机能主义心理学和美国的机能主义心理学,它的主要发展和兴盛在美国,但思想和理论基础却是由欧洲的英法心理学奠定的。

?作为一种研究取向,机能主义心理学19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兴起,在机能主义心理学作为理论流派退出历史舞台之后,乃至于在当代心理学研究中,仍占有一席之地。寻找机能主义心理学理论及研究取向的源头,需要回溯到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欧洲。

——舒尔茨认为

?机能主义者不从心理构成(即要素的结构)的立场来研究心理,而从心理是一种活动(机能)的集合体来研究心理,认为这种活动或机能可以在现实世界中产生显著的实际的结果。?(杨立能等译,1981)

??°广义地说,美国心理学今天仍然是机能主义的?-?-今天,很大一部分当代的机能主义者正在进行关于人类学习的研究。在美国,学习测验和心理测验作为研究领域的流行也是有关美国心理学的机能主义风格的充分见证。作为一种系统的观点,机能主义是盖世的成功,但也是因为有这样的成就,它已不再是一个阵线分明的心理学学派。可以说,它已经被吸收在主流心理学中。任何心理学观点也不能期待更美好的命运了。?±

机能心理学的含义

一、机能心理学科学基础和先驱

(一)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科学基础

?1、拉马克的获得性遗传理论

?拉马克指出,有机体是在?°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这两条原则的调节下进化而来的。

多少世纪以来,人们一直接受圣经上关于创世纪的解释,为什么学者们这个时候开始寻求另外的解释了呢?

科学探索的发现

?19世纪30年代,英格兰和欧洲大陆上的人们第一次看到了那些令人不安地类似于人类的动物物种。在那个时期之前,只有少数勇敢的探险者曾经见到过猩猩或类人猿这类动物。1835年,即达尔文从5年周期的探险航行返回的前一年,一个被称作?°托米?±的类人猿在伦敦动物园展出。

?1837年,一只黑猩猩展示给公众,两年之后,另一只黑猩猩在动物园公开展示。动物管理员

按照儿童的衣着方式打扮了托米和两个詹尼。他们教会动物?°坐在桌子旁边使用勺子、盘子和茶杯吃饭和喝水,并能理解管理员告诉它们的东西,知道它们应该干些什么和不应该干些什么。几乎所有的人都感到这样的场面令人不安和困惑?±

?1853年,英国博物馆把一具大猩猩的骨骼和人的骨骼放到一起展览,其类似性如此令人震惊,以至于许多参观者报告他们感到难过。在这个时候,他们还能坚持认为人是独一无二的,与其它物种完全不同吗?

?人们渴望了解这些骨骼和化石对于人类的起源所揭示的意义。对于科学家来说,这类物品的逐渐积累意味着生命形式不能再被看作是自时间的开始以来静止不变的,而是从属于变化和变异。旧的物种明显地灭绝了,新的物种又出现了,其中某些物种改变了它们原有的形式。大自然中的每一个物种都是变异和变化的结果,而且仍然处于进化的过程之中。

?时代的思想氛围使得进化的观念不仅成为科学上令人尊敬的思想,而且成为社会发展所必须的东西。长时期以来,科学家们思索、推测,形成了各种假设,但是却没有提供任何支持性的证据。此时,达尔文的《论物种的起源》出版了,它提供的数据如此富有说服力,以至于人们再也不能忽视进化理论了。时代精神需要这样一种理论,达尔文成为时代精神的代言人。

达尔文的研究之路

达尔文的航行科考

?达尔文选择了马尔萨斯的环境条件调节人口增长的思想。马尔萨斯在他的《人口论》中谈到:食物的增长是有限的,人口的增长是无限的,食物以算术级数增长,而人口以几何级数增长。因此,为了保持食品供应和人口增长之间比例的平衡,必然出现战争、瘟疫、饥饿等等,来调节人口的数量。

?达尔文把这一思想应用于动物、植物和人,认为在适应环境条件的过程中,只有那些在生存竞争中获胜的人和动植物才能生存下来,而那些不能适应环境条件的变化,在生存竞争中失败的人和动植物就会被淘汰。这就是最初的?°适者生存?±的进化原则。

?达尔文把马尔萨斯的原理扩展到所有的生命有机体。他认为,那些在生存斗争中存活并成长起来的生命形式倾向于把那些使得它们得以生存的特殊技能和优点遗传给它们的子孙后代。?既然变异是遗传的一种一般定律,那么在它们的后代本身将显示变异。也就是说,某些后代将具有一些有用的品质,因而可以发展到比它们的父母更高的阶段。这些品质倾向于保存下来,经过多代,可以发展出形态上的巨大变化。这些变化如此广泛,以至于可以解释今天在同一物种之间所见到的差异。

?达尔文的《论物种的起源》第一次印刷的1250本书在出版的当天即一售而空。这本书立刻引起了舆论大哗,并导致了广泛的争论。

进化论引起的轩然大波

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

?生存竞争: 达尔文认为,所有生物繁衍后代的能力都超出了环境条件所能承受的程度。如果环境允许,有机体会尽可能地繁衍子孙,但由于食物和其他生存条件的限制,只允许一部分活下来,其他的则会由于食品的匮乏或者疾病而失去生存的机会。因此,在生物界存在着?°生存

竞争?±。

??°生存竞争?±不仅存在于不同的物种之间,也存在于同一物种内部。在同一物种的不同个体之间,存在着如力量、形状、偏好、速度等方面的差异,导致有些个体因为更能适应环境的变化而存活下来,而另一些个体由于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而灭亡,这就是?°适者生存?±的原理。

?遵循达尔文的路线,普林斯顿大学的生物学家考察了加拉帕戈斯群岛,观察13种鸣雀怎样适应剧烈的环境改变,以及其后代所产生的适应性变化。这一研究计划开始于1973年,持续时间长达20多年之久。研究者目击到正在发生的进化过程,观察到一代鸣雀与另一代鸣雀之间的差异。并且得出结论认为,达尔文低估了自然选择的力量。就鸣雀这一事例来说,进化过程比人们期望得更快。

?他们观察到,在严酷的干旱条件下,一种鸣雀开始产生变异,因为干旱严重影响了鸣雀的食物供给,使得它们的食物只剩下了坚硬带壳的种子。只有那些长着厚厚的嘴巴的鸣雀才能啄开硬壳,获得其内的种子作为食物。那些长着细长嘴巴的鸣雀,由于无法破开种子,很快就死亡了。因此,在这种干旱的条件下,厚厚的嘴巴是适应环境的必要的工具。

?当那些厚嘴巴的鸣雀生育后,它们的后代通过遗传获得了这个特征,其嘴巴比比干旱前的祖先的嘴巴平均大出4%到5%。仅仅经过了一代,自然选择就发挥了作用,导致了能更好地适应环境的一代。

?然后那个地方开始下雨,暴雨和洪水冲击着这个群岛,冲走了那些较大的种子,鸣雀的主要食物源仅仅剩下了那些微小的种子。现在厚嘴巴的鸟开始处在不利地位,无法获得足够数量的食物。很明显,细长嘴巴对于生存是必要的了。

?自然选择的钟摆已经向另一个方向运动,开始对那些鸣雀产生不利影响。长着大嘴巴的鸟面临着死亡。细长嘴巴的鸟却繁荣起来。自然选择在循环发生着作用。到随后的一代,鸣雀嘴巴的平均长度明显变小了。这一种系再次进化,适应着环境中所发生的变化。就像达尔文所预测的那样,只有那些最能适应环境的,才能生存下来。

毒蛤蟆进化神速成为达尔文进化论经典案例

?据法新社16日报道,70年前,澳大利亚政府从海外将百余只毒蛤蟆(学名蔗蟾蜍,Bufo marinus)引入昆士兰州,用来对付吃甘蔗的昆虫。然而未曾想到,这些蔗蟾蜍不仅胃口大,而且繁殖速度快,用它们消灭害虫的目的非但没有达到,反而演变成一场生态灾难。现在,科学家又发现,它们的进化速度惊人,已经进化出长而有力的后腿,生存能力剧增。

?蔗蟾蜍体态丰满,模样丑陋,有毒性,而且不停地变异。目前,这一重两公斤的蟾蜍种类已将活动范围扩展到澳大利亚热带和亚热带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地区,无情地挤压本地物种的生存空间。澳大利亚悉尼大学一个研究小组在蔗蟾蜍入侵的前线(达尔文市以东60公里处)找到它们的位置,接着用时10个月捕捉,在给其中一些做上记号后,再将它们放回野外。随后,研究人员惊奇地发现,蔗蟾蜍在潮湿天气时每晚能跳跃1.8公里,这可是任一种类青蛙和蟾蜍的记录。

?现在这已被看作是达尔文进化论的经典案例:动物越强壮,速度越快,越聪明,它们就越有能力开辟新领地,防止那些软弱、速度缓慢和笨拙的动物进入它们的领地。从上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蔗蟾蜍每年的活动范围仅仅扩展10公里。而今天,它们正以每年50多公里的速度扩展地盘。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原因就是在长腿的帮助下,活动范围更大,行动更快。?这个由悉尼大学生物学学院教授理查德?¤辛尼领导的研究小组警告说,?°蔗蟾蜍事件?±应引起各国政府警惕,并引以为戒,在入侵物种进化成更加危险的对手之前就尽快消灭它们。

关于进化的思索

进化心理学

进化心理学关于性别差异的解释

达尔文的进化心理学研究

?对表情的研究

为了证明人类与动物在生理和心理上的连续性,达尔文深入研究了动物与人的表情。在1872年出版的《人类和动物的表情》一书中,达尔文使用大量资料论证了人类和动物的表情具有共同的发生根源。

1872年,出版《人和动物的表情》一书

?例如,在有机体进化过程中,出于生存的需要,动物需要使用咆哮、露出牙齿等表情动作吓退攻击它的侵略者,因此,这些表情和动作总是同愤怒的情绪联系在一起的。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尽管这些表情的原始功能已经退化,但它们同愤怒这一情绪之间的联结却被保留下来。现代人在攻击和防御过程中,仍然会出现同样的表情。

?达尔文认为,人类的情绪表达具有普遍性,不同文化条件下的人具有基本相同的表情特征。因此,不论在哪一种文化条件下,人们都可以通过面部表情来判断对方究竟是高兴,还是悲伤;是愤怒,还是痛苦;是紧张,还是放松。

?达尔文在19世纪后半期所做的工作对当代心理学产生如下影响:

(1)关注动物心理,形成了比较心理学的基础。

进化理论提出了在人和低等动物心理机能之间存在连续性的有趣问题。如果人的心灵是从更为原始的心灵进化而来的,那么动物和人的心灵之间不是存在着类似的特点吗?

心理学家意识到,动物行为的研究对于人类行为的理解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心理学家关注动物心理机能的研究,为心理学的实验室研究引入了一个新的课题。

?有证据表明,达尔文的进化论刺激了动物心理学的发展。在达尔文出版《论物种起源》之前,科学家没有任何理由关注动物心灵,因为动物被认为是自动机,没有心理或灵魂。毕竟笛卡尔曾经强调指出,动物与人类没有类似的特性。

?达尔文的工作改变这个的观点。认为在人的心灵和动物心灵之间并不存在泾渭分明的界线。因此,科学家们可以设想在人与动物的心理和生理的各个方面之间都存在着连续性,因为人类是在经过连续的进化发展过程后从动物衍生而来的。

?达尔文相信低等动物也能体验到愉快和痛苦、幸福和悲伤。它们也具有生动的梦境,甚至也有一定程度的想象。即使对于蠕虫来说,在摄取食物时也表现出愉快,同时也表现出性的激情

和一些社会性的感受。这些都是动物心灵存在的证据。

?《论物种起源》出版之后,动物智慧不仅在科学家那里,而且在公众领域都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在19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许多人写文章给科学杂志和通俗杂志,报告一些动物行为的事例,支持动物心理能力的假设。一些故事也广泛传播着,描绘了宠物猫、狗、马、猪、蜗牛和鸟在智慧方面令人感叹的技艺。

(2)强调意识机能的研究而不是意识构造的研究。

进化理论同样导致了心理学研究对象和研究目标的变化。构造主义思想学派的关注点是意识内容的分析。达尔文的工作促使部分在美国工作的心理学家开始考虑意识所发挥的作用。对于许多研究者来说,探究意识的作用或机能似乎比揭示所谓的意识结构因素更为重要。这样一来,随着心理学家越来越多地关注适应环境过程中的人和动物,那种心理元素的繁琐分析失去了吸引力

(3)促使心理学接受来自许多不同领域的数据和方法。

在冯特的实验室中所使用的方法主要来源于生理学,使用得最多的是费希纳的心理物理法。达尔文的方法所揭示的研究结论既可以应用于人类,又可以应用于动物,达尔文所搜集的数据来源于许多渠道,如来自于地质学、考古学和人口学; 来自于野生和圈养动物的观察; 来源于动植物的培育。来自于所有这些领域的信息为达尔文的理论提供了有力支持。

4、进化论对心理学的另一个影响是心理学越来越关注个体差异。

在贝格尔号航行期间,达尔文观察到许多物种形式,因此,达尔文确信在同一物种的成员中存在着变异这一事实。如果物种的每一代都与它的祖辈相同,那么就不会有进化。因此,变异,即个体差异是进化论的重要原则。

因此,当构造心理学家持续不断地探究支配所有心灵一般定律的时候,受达尔文影响的心理学家开始研究个体心灵在哪些方面产生了不同,而且在不久以后,进化心理学家就发明了测量个体差异的方法和技术。

?因此,根据我的判断,我作为科学家所取得的成功是由复杂的和多种多样的心理品质和条件决定的。在这些品质和条件中,最重要的是对科学的热爱,是那种对任何问题进行长时间思索的巨大耐心,是在观察和搜集事实方面的勤勉。就我这样一个仅仅具备中等程度能力的人来说,对科学家的信念和某些重要问题能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实在令人惊奇。

二、机能主义的先驱

(一)高尔顿

?1、高尔顿的生平和研究经历

?他是达尔文的表弟,较之达尔文,高尔顿对心理学的发展具有更为直接的影响。

?创立优生学

?最早采用谱系调查法、双生子研究法、测量法

?创立数学统计研究法如相关法、回归研究法《遗传的天才》1862/1869

?高尔顿具有超群的智慧,其智商估计有200。在他的头脑中,总是具有丰富的新观念。他所研究过的课题有: 指印(被警

方采纳,用于鉴别的目

的)、时尚、美丽的地

理分布、举重和祈祷的

有效性。他发明了早

期的电传打字机和一种

潜望镜,这种潜望镜在观看游行时,可以看清人群的人头。

?个体差异是进化论的重要原则。正是个体之间的身体和心理方面存在的差异,使得某些个体被环境选择,存活了下来,而某些个体无法适应环境的变化,惨遭淘汰。

?既然个体差异对于进化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差异是怎样产生的呢?怎样测量个体之间的差异呢?这些问题构成了高尔顿关注的焦点。

1、智力遗传与优生

主张遗传决定论,认为人的能力是由遗传决定的。

?《遗传的天才》中,记载了他的实际研究结果。

?《人类的才能及其发展研究》中,进一步通过双生子研究来支持其遗传决定论。

?《科学的英国人:本性与教育》,通过问卷调查的调查结果。

?为了证明智力的遗传决定论,高尔顿采用了多种方法对智力的相关因素进行了研究。例如,他采用家谱研究的方法对1768年——1868年间英国包括首相、将军、政治家、科学家、艺术家、法官、著名医生、诗人等在内的977个名人和4000个普通人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大多数名人出自望族,他因而断定,“聪明”、“天才”、“天赋”具有家族遗传性。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

证据1:谱系调查法

《遗传的天才: 其规律及其结果的研究》一书中,他选取了977个名人,包括英国的首相、将军、政治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法官和著名医生、诗人等,对其家谱进行分析,发现89个父亲、129个儿子、114个兄弟也具有极高的声望。换句话说,977个名人的家族中有322个也是名人,但是在普通人口中,4000人才能出现一个有声望的人。这说明,?°聪明?±、?°天赋?±、?°天才?±是遗传的。

?高尔顿还通过双生子研究来支持他的遗传决定论。在1883年出版的《人类的才能及其发展研究》一书中,他公布了自己对80对双生子研究得出的结论:

?同卵双生子即使分开抚养,他们在智力水平上的差异也不大;而异卵双生子即使在一起抚养,他们的智力差异仍大于同卵双生子的智力差异,

?这就说明人的智力和能力是由遗传决定的。高尔顿采用双生子比较的方法进行心理学研究,这在当时具有先进性。

?高尔顿的目标是鼓励那些在社会上更为杰出,或更能适应的人生育,而阻止那些不能适应的人生育。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建立了?°优生学?±(eugenics)。优生学这个词是他创造出来的。

他倡导智力测验,以便于挑选杰出的男女进行选择性的生育。他提议说,那些在智力测验

上得分高的人应该得到财政支持,鼓励他们结婚和生孩子。

高尔顿倡导的优生学

难道菲尔普斯就是优生学的产物?

?高尔顿的优生学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社会意义,即使在今天也是如此。但是他试图通过人工选择造就所谓的优良人种,使他的生物遗传论走向了极端,产生了不良的社会影响。二战时还被法西斯用来作为屠杀犹太人的理论借口。

?高尔顿研究忽略了环境和其他社会因素的作用,陷入了遗传决定论。遗传只是人身心发展的生物基础和前提条件,给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一定的可能性,其本身不具有决定作用,起决定作用的是个体后天的努力、社会环境和教育。

?后来,高尔顿认识到了其理论的不足,对遗传决定论作了修改,提出由遗传获得的那些天赋和智力必须与适当的环境相结合才可发挥作用。

?在对遗传和天赋关系的研究中,高尔顿需要对个体的身体结构、智力和心理能力进行测量以取得相关资料。1884件,在伦敦国际卫生展览会上,他开设了人体测量学实验室。前来作测量的人,只需花费很少的钱,就可做一系列的测量,比如视觉和听觉的敏锐度、视觉距离的判断、肺活量、拉力和握力等等。

?他不但开设了心理测量室,设计了心理测量问卷,将统计学用于心理学,而且还发明了一些测量仪器,其中包括测量听觉的“高尔顿哨”,测量色觉的光度计和测量视觉和听觉反应时的分度钟摆等。

?3、统计方法的应用

?高尔顿是心理学史上最具首创精神的心理学家之一。他在论证智力遗传理论的过程中,采用多种方法研究个别差异问题,其中许多是他个人的发明创新。这些方法比他的心理学思想本身意义更大。

?在研究智力和个体差异的过程中,发明了一种数学统计方法。他使用?°相关?±和?°回归?±两个概念来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互相关系。现在心理统计常用的相关、回归等概念均出自高尔顿的这一统计方法。

4、对高尔顿的评价

?如果说,冯特是把实验法引入心理学的第一人,那么,高尔顿则是把问卷调查、心理测验和统计方法引入心理学的第一人。

?高尔顿受达尔文的进化论影响很深,主要从事对人类个体差异特别是智力差异的研究。高尔顿首开智力研究先河。他率先对智力差异形成的原因进行探讨,第一次使用量化方法对智力进行测定,这些都大大激发了后继者对智力研究的兴趣和关注。

?当时,以冯特为代表的学院心理学热衷于研究正常人的共同的心理特点或心理规律,个体差异尚处于心理学研究的盲点。高尔顿心理学研究的目标是发现人类的个体差异,寻求人与人之间的独特性。这种研究方式在当时的欧洲并没有产生很大的影响,但它被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带回美国后,在美国实用主义的文化背景下获得广泛传播,促进了机能主义心理学在美国的发展。个体差异心理学随后成为机能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并为其他应用心理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比纳

?比纳有关智力的研究

?比纳-西蒙智力量表

学前教育心理学__第三章 婴儿的生理发展

第二部分0-3岁婴儿的心理发展第三章婴儿的生理发展 婴儿生理发展的四个阶段—— ?胎儿期 ?新生儿期(0-1个月) ?乳儿期(1-12个月) ?学步儿期(13-36个月) 何谓学前儿童的生理发展? ?生长发育 ?脑及脑功能发展 ?感知觉发展 ?运动机能发展 第一节身体的生长发育 ?一、胎儿期和新生儿期的身体生长发育 ?(一)胎儿的身体生长发育 ?1、胎儿的产生 ?2、胎儿的发展阶段 ?3、胎儿发展的敏感期 ?(二)新生儿的身体生长发育 ?身高 ?体重 ?头围 ?脑重 ?二、乳儿期和学步儿期的身体生长发育 ?(一)生长发育的原则和规律 ?1、身体生长发育的原则和规律 ?“头尾发展”原则 ?2、身体系统发展的不同步性

?(二)生长发育的特征 ?1、身高和体重的迅速增加 ?2、身体结构上的变化 ?3、身体生长的长期趋势 第二节脑与脑功能的发展?一、胎儿和新生儿的脑发育 ?(一)神经元的发育 ?(二)皮质抑制机能的发展 ?二、乳儿和学步儿的脑发育 ?(一)神经元和大脑皮层的发育?1、神经元的发育 ?2、大脑皮层的生长发育 ?(二)婴儿的大脑发育特点 ?1、脑发育的敏感期 ?2、大脑的可塑性 ?3、大脑的偏侧优势 第三节感知觉的发展 ?一、胎儿期和新生儿期的感觉发展?(一)胎儿期的感觉发展 ?1、触觉的发展 ?2、味觉的发展 ?3、嗅觉的发展 ?4、听觉的发展 ?5、视觉的发展 ?6、痛觉的发展

?(二)新生儿期的感觉发展 ?1、视觉探索 ?2、颜色视觉 ?3、听觉发展 ?4、味觉发展 ?5、嗅觉发展 ?6、触觉发展 ?二、乳儿和学步儿的知觉发展 ?1、颜色知觉的发展 ?2、婴儿的形状知觉的发展 ?3、对音乐的感知 第四节运动机能的发展?一、胎儿期和新生儿期的反射运动?(一)胎儿期的活动发展 ?1、胎儿的探索活动进程 ?2、胎儿的反射性运动 ?(二)新生儿的反射运动 ?1、生存反射 ?吸吮反射 ?觅食反射 ?呼吸反射 ?2、原始反射 ?巴宾斯基反射 ?抓握反射 ?摩罗反射 ?游泳反射 ?踏步反射 ?二、乳儿期和学步儿期的运动机能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概括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发心界说 一.普心分类 (一)心理过程(由个性心理抑制) 认知(基础)反映客观事物本身 情感、情绪(生理需要,与社会需要相关)反映客观事物与需要的关系 意志(目的)反映主观目的与客观条件之间的关系 情感情绪和意志相互影响,共同反作用于认知。 (二)个性心理(在心理过程中形成、发展) 个性倾向性 ↓ 需要(主要)反映个人与社会的客观需求 能力 个性心理特征气质 性格具有社会意义 自我意识 二.什么是发心? 认知——思维(最复杂) 各种心理现象的发展路线图 社会性——人格 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 1)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 2)生理发展(18岁以前); 3)动作与活动的发展; 4)语言的发展。 第二节心理的种系发展与个体发展 (一)种系心理 1.动物心理怎样变成人类心理? 1)原生动物心理——刺激感应→在一定范围内,动物针对外界环境作出趋利避害的反应2)环节动物——感应阶段 3)知觉阶段——脊椎动物 4)思维萌芽阶段——哺乳动物标志:学会手语,能模仿人的动作,利用工具。 劳动的特点:制造并使用工具,集体劳动。 2.古人心理向现代人心理转变 文化(在劳动中产生):人类创造出现的供人类享用的物质、精神。 (二)个体发展 人类:0~18岁逐渐社会化社会化:完全的自我→非我(环境的限制)→无我

(三) 种系心理与个体心理的关系 1. 区别:本质不同, 2. 联系:霍尔复演说→个体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复演种系发展 胎儿的发展复演动物的进化过程 儿童的发展复演人类的进化过程(心理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改变) ↓ ↓ 无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 第三节 发心的研究内容P 8 (一) 心理发展理论 1. 遗传和环境的作用 Which :提出“遗传决定论”——霍尔 提出“环境决定论”——华生 How much ——“共同决定论” How ——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 2. 发展的内因与外因 ↓ 心需要(动力) 3. 连续性和阶段性(量变和质变) (二) 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1. 年龄阶段 0~1s :乳儿期↘ 1~3s :婴儿期→婴儿期 3~6、7s :幼儿期 6、7~11、12s :童年期 11、12~14、15s :少年期 14、15~17、18s :青年初期 18、19~35s 35~60s :成年中期 60~ :成年晚(后)期 2. 个体年龄特征 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统一 内在一致性与不平衡性 ↓ ↓ 认知、情意都不发展 情感、意志滞后

儿童心理学知识点

儿童心理学知识点

儿童心理学考点知识 一、名词解释 1.超出预期策:是从情感维度处理教材、呈现教学内容的策略。它的内涵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处理教学材料,使呈现的教学内容超出学生的预期,引发学生的兴趣情绪,以有效调节学生的学习心向,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 2.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原学习任务本身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包容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 3.记忆策略:是指主体对自己记忆活动的有意识控制和由主体所使用的那些能增强记忆效果的方法或认知活动。 4.元记忆:是人们对自己记忆过程的理解和认识,主要包括元记忆知识和元记忆监控。 5.强化:是语言学习的必要条件,特别强调“强化依随”(即紧跟在言语行为之后的强化的刺激)在儿童言语行为形成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6.纵向研究:也叫追踪研究,是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的研究。 优点:系统地、详尽地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量、质变的规律。 缺点:样本的减少反复测量时间较长 7.元认知:是关于认知的认知,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的自我察觉、自我反省、自我评价与自我调节,它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个部分。 8.最近发展区:是指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前者由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定,后者则是指在成人的指导下或是与能力较强的同伴合作时,儿童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 9.文化比较法:不同文化间比较,可以了解人类发展是否存在普遍性规律,防止将在一个文化背景下得出的结论过度类化;了解文化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10.儿童(小学生)心理学:小学生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小学生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二、填空 1.小学生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①遗传与环境的问题②发展的普遍性和个别差异问题 ③发展的连续性和可变性④发展的质变和量变 2.注意的品质包括哪些方面? ⑴注意的广度 —也称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所注意到对象的数量。 ?小学生注意的广度随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丰富而逐渐发展。 ?女生注意广度高于男生。 ⑵注意的稳定性 —指把注意集中保持在某一对象(事物或操作活动)上时间的长短。 ?年龄—小学低年级学生可以连续集中注意20分钟左右,中年级学生可达25分钟左右,高年级可保持30分钟左右; ?与学生的知识经验、个性特点及刺激的性质,呈现方式有关; ?性别—女性注意的稳定性高于男生。

第三章心理学

第三章:体育参与的动力调节系统 一:体育参与的动力调节系统对参加体育活动有何作用 1选择行为的定向功能 2激发行为的使动功能 3促进行为的强化功能 4持久行为的维持功能 二:那些动机因素有利于人们参加体育活动 1体育活动的需要 2 有利于健康的需要 3 追求运动带来的快乐,振奋,放松感 4 在运动情景中获得友谊和社会交往的机会 5 作为工作和学生活动的补偿和调整,借以转换和调整情绪 6 追求成功的动机 7 目标定向 8 成败归因

1 广泛开展思想教育,让学生了解到学好体育的重要性 2 情感先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喜欢上体育课 3 创新教法,激发兴趣,让学生乐学活学 4 因材施教,分层递进,让学生学有所得 5 教学内容搭配得当,让学生轻松愉快的完成任务 五:通过实例分析积极体育态度形成的条件 体育态度的形成实际上是学生通过观察和模仿等社会学习方法获得体育价值观和相应行为方式的社会化过程。体育态度的观察学习是指学生以旁观者的身份观看他人的行为表现,从他人的经验中获得新经验的过程。这一过程不需要经过亲身的经历就可学到体育态度和运动行为方式,因此,又被称为“勿需练习的学习”。而模仿则是仿照别人的态度和行为举止采取行动,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榜样的一致。 体育态度的模仿学习包括三种类型。一是直接模仿,学生通过榜样行为的示范,直接学到积极的体育态度和行为方式;二是象征性模仿,学生通过模仿报刊、广播、电视、电影等媒介所展示的榜样来形成自己的体育态度和行为;三是创造性模仿,学生将各种榜样的体育态度和行为方式综合成全新的态度体系表现出来。 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学生的观察和模仿学习还受到强化的作用与影响。强化为学生对体育学习和身体锻炼的认知提供了反馈信息,其种类包括外部直接强化,如实物、表扬和其他形式的对合乎要求的体育态度和行为的奖励;替代性强化,即学生观察到他人的行为受到强化而使自己受到鼓励,进而使相应态度和行为出现频率增加的趋势;自我强化,学生因为实现了自己设置的体育活动目标而对自己的态度和行为给予的积极肯定。 在学生体育态度形成过程中,体育教师、班主任及家长,甚至学校运动队的队员,都应当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利用各种机会和渠道向学生灌输体育活动的意义、价值,并带头从事运动锻炼,对学生表现出的良好体育态度与行为给予积极强化。

2017年4月学前教育心理学答案

学前教育心理学试题2017年4月 课程代码: 00882 -、单项选择題(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 .蒙台梭利认为,幼儿精神的某种能力在某个时期里对某种环境能敏感地反应和发展,并 称之为42 A.关键期 B.准备期 c.发展期 D.敏感期 2.下位学习包括两种学习模式,一种是派生下位学习,另一种是162 A.相关下位学习 B.变式下位学习 C.同化下位学习 D.推理下位学习 3.我们如果口渴了就找水喝,出汗了就需要毛巾,这类决策的知识表征方式是149 A.概念 B.表象 c.图式 D.产生式 4.幼儿可以说出笔是用来写字的,这是145 A.陈述性知识 B.程序性知识 c.信息类知识 D.数据类知识 5 .在知识系统化的过程中,首先要确定一个155 A.具体目标 B.网络系统 C.变式 D.核心经验 6.感觉与统合障碍称为 A.感觉统合下降 B.感觉统合误差 c.感觉统合失调 D.感觉统合失误 7.按照内部和外部动作将技能分为动作技能与173 A.知觉技能 B.运动技能 c.操作技能 D.智力技能 8 .幼儿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得社会性经验并改变其行为的过程就是 A.幼儿社会性 B.幼儿社会性学习 c.幼儿社会化 D.幼儿社会学习 9 .学前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是幼儿学习心理和幼儿 A.教学心理 B.游戏心理 C.认知心理 D.发展心理 1 o. 幼儿园情结智力教育模式包括赏识教育模式和222 A.情境教学模式 B.活动教学模式 c.暗示教学模式 D.角色扮演教学模式 1 1 .儿童的发展是一种服从自然规律按照成熟类型进行的过程,它并不依赖于教学。这是下列哪位心理学家的观点? A.皮亚杰 C.桑代克 B.维果茨基 D.考夫卡 12.学前教育研究中最基本、最常用的研究方法是 A.实验法C.观察法 B.调査法D.测量法

心理咨询师考试习题第三章发展心理学

心理咨询师考试习题 · 第三章 · 发展心理学 温馨提示: 请点击上方导航栏连接, 进入相关页面。 单项选择题1、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指( )。(A )个体 心 理经常出现波动 (B ) 个体一生的心理发展并不随年龄匀速发 展 (C )心理发展过程中会出现阴阳失调 (D )心理发展和行 为发展不协调【答案】 B 【解析】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指 在人的一生中心理发展并不随着年龄增长而匀速前进,有发 展的加速期,也有停滞期。 【知识点扩散】本题不常考,相 对简单,容易理解。2、个体心理发展的首个加速期是 ( A 【解析】个体一生的心理发展呈现不平衡性,有发展的快 速期和非快速期。其中发展的加速期有两个,一是婴幼儿时 期、二是少年期。 【知识点扩散】本题相对简单,这个加速 期主要是指生理发展的加速期,这样结合我们的日常实际, 也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3、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认为心理起 源于( )。(A )先天的成熟(B )动作(C )后天的经验(D )吸吮 答案】 B 【解析】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是主体和客体相互 作用的结果,即心理起源于动作,动作是心理发展的源泉。 最早的动作是与生俱来的无条件反射,而后是随之发展起来 的各种活动与心理操作。 【知识点扩散】 在发展心理学中, )。 (A )婴幼儿期 (B )童年期(C )少年期 (D )青年期【答案】 皮亚杰的观点很重要, 注意结合题目理解并记忆。 ★ 4、根据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观点,对儿童心理发展最有利的是 与()交往。 (A )能力比自己差的同伴(B )能力差不 多的同伴(C )能力比自己强的同伴 (D )能力比自己强的大 人【答案】C 【解析】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的观点: 知识点扩散】维果斯基提出教育教学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1)、最近发展区( 2)、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3)、学 习和指导的最佳期限 (以个体的发育成熟为前提;要以 定的心理技能发展为条件。重要的是某些心理特征处在开始 形成而尚未达到成熟的地步时, 进行有关教学效果最佳) 5、 (B)2 ?6、7 岁(C)6、7 岁?11,12 岁 (D )11,12 岁及其以后【答案】 B 【解析】皮亚杰以认 知结构发展特点为标准划分心理发展年龄阶段,其中前运算 阶段指的是 2-6、 7岁,也就是幼儿时期。 【知识点扩散】皮 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 6、用“心理社会危机”来划分人格发展 (A )弗洛伊德 (B )皮亚杰(C )艾里克森 (D )罗杰斯【答 案】 C 【解析】艾里克森提出人格发展学说,他既承认性本能和 生物因素的作用,又强调文化社会因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他认为人的心理危机是个人的需要与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 乃至失调所致,故称为心理社会危机,并用此来划分人格的 发展阶段。【知识点扩散】 本题考点较细, 有一定难度。 ★7、 按照皮亚杰的观点,认知发展的前运算阶段一般在 ( )。 (A)0?2岁 阶段的学者是 ( )。

发展心理学知识

发展心理学知识 第一节概述 1.心理发展,广义包括心理的种系发展(动物心理学)、心理的种族发展(人类心理的历史发展)和个体的心理发展,狭义仅指个体的心理发展。 发展心理学以个体从出生到衰亡的一生全程的心理发展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出心理发展的规律。 心理发展的性质:整体性、社会性、活动性、规律性。 心理发展的规律性: (1)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个性的心理活动,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体,即遵循着普遍性和特殊性统一的规律。 (2)方向性和顺序性。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3)不平衡性。出生后的第一年是个体一生中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婴幼儿期属第一发展加速期;童年期是发展速度较快的缓慢发展期;少年期(主要指青春发育期)是第二个加速发展期; 青年期发展达到高峰,进入成熟期;中年期处于平稳发展变化阶段;老年期呈下降趋势。 2.心理发展学的研究内容: (1)心理发展中各年龄阶段的特征 心理发展与年龄有密切联系,表现在: a.时间是心理发展的一个维度; b.心理发展与年龄大致对应,绝非同步对应; c.年龄和心理 发展不是因果关系。 (2)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a.遗传和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问题,这是心理发展的动因,是心理发展的本质问题; b.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关系问题,这是心理发展过程的问题; c.心理发展的内动力和外动力的关系问题; d.“关键期”问题 3.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功能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四种。 4.发展心理学研究的设计方式 (1)横向研究设计——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同时对不同年龄组的被试者进行比较研究的设计方式,又称为横向比较研究。 优点:适用性和时效性; 缺点:人为的联结性、可能存在组群效应。 (2)纵向研究设计——对相同的研究对象在不同的年龄或阶段进行的长期的反复观测的设计方式,也称为纵向跟踪研究。 优点:能够系统地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揭示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 缺点:时效性较差(耗费时间、人力、物力),被试者容易流失,可能出现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应。 (3)纵横交叉研究设计 对不同年龄组的被试者进行横向研究,然后再进行纵向研究,将两种设计方式的优缺点取长补短。

2011年学前教育心理学

浙江省2011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学前教育心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0088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维特罗克提出了学生学习的( ) A.同化模式 B.顺应模式 C.生成模式 D.启发模式 2.“经典条件作用理论”是由哪位心理学家提出来的( ) A.华生 B.弗罗伊德 C.斯金纳 D.巴甫洛夫 3.布鲁纳提出了下列哪三种表征系统( ) A.动作表征、肖像表征与符号表征 B.形象、线性排序与图式 C.命题网络、图式与产生式 D.命题、线性排序与产生式 4.游戏的表征形式包括( ) A.交往行为、友善行为与意志行为 B.认知行为、情感行为与意志行为 C.交往行为、攻击行为与宣泄行为 D.认知行为、交往行为与宣泄行为 5.下位学习包括哪两种学习模式( ) A.派生下位学习与相关下位学习 B.连锁下位学习与归属下位学习 C.联结下位学习与分化下位学习 D.经典下位学习与操作下位学习 6.幼儿道德情感发展三个时期依次为( ) A.他律性时期、过渡性时期与自律性时期 B.“原伦理状态”时期、前道德情感时期与他律性时期 C.前道德情感时期、道德情感时期与后道德情感时期 D.“伦理状态”时期、“社会状态”时期与“心理状态”时期 7.影响幼儿创造性发展的主要因素有( ) A.先天图式与后天习得图式 B.智力与性情 C.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 D.遗传、环境教育与个体主观因素 8.以保育和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为依据,根据幼儿一日生活各环节中的教育侧重点,可以把教育活动划分为( ) A.课堂教育活动、体育活动与游戏活动 B.生活教育活动、游戏活动和教学活动 C.教学活动、娱乐活动与游戏活动 D.学习活动、娱乐活动与体育活动 9.幼儿园教育活动情境创设的原则包括( ) A.通用性、有效性、适龄性与针对性 B.客观性、科学性、实用性与安全性 C.普遍性、适用性、特殊性与教育性

第3章 发展心理学知识习题讲课教案

第3章发展心理学 知识习题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知识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个体从出生到衰亡一生全程的心理发展现象) 2.狭义的心理发展是指(个体心理发展) 3.个体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生全过程各个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 4.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指(人一生的心理发展并不是以相同的速率前进的) 5.第一发展加速期是指(从出生到幼儿期)。 6.第二发展加速期是指(青春发育期)。 7. 心理发展进程表现为(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 8. 普莱尔是(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标志是(普莱尔于1882年出版《儿童心理》一书)。 9. 科学儿童心理学建立的时间为(1882)年。 12.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的重要标志是(1957年美国的《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作为章的名称 )。 13.在短相同时间段内,同时考查不同年龄组群被试者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发展水平,以了解随年龄增长被试组间的心理变化。这种研究方式叫(横断研究 )。 14.最常用的设计方式是(横断研究)。 15.在较长的时间系列内对被试个体或同一被试组群进行定期的系统的考查,以了解心理随时间进程而发生的连续变化。这种研究方式叫(纵向研究)。 16.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相结合的交叉设计,其特点包括(兼有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两方面的优点)。 17.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高尔顿)。 18.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华生)。 19.相互作用论的代表人物是(皮亚杰)。 20.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认为心理起源于(动作)。 21.动作或活动的结构或组织叫(图式)。 22.主体将环境刺激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图式之中,以加强和丰富原有的认知结构。这个过程叫(顺应)。 23.主体已建立的认知结构不能同化外界新的刺激,就要按新刺激的要求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或创造新的认知结构,以适应环境的需要。这个过程叫(顺应)。 24.皮亚杰认为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包括(成熟、经验、社会环境和平衡)。 25.皮亚杰把儿童的心理发展划分为( 4 )个阶段。 26.处于感知运动阶段的儿童的特征主要是(只限于对当前直接感知的环境施以动作)。 ※27.客体永久性是指(当某一客体从儿童视野中消失时,儿童知道该客体并非不存在了)。 ※28.泛灵论是指(儿童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 29.皮亚杰所说的守恒是指(不论事物的形态如何变化,儿童都知道其本质是不变的)。 30?皮亚杰把儿童道德认知发展阶段划分为(前道德判断阶段、他律道德判断阶段、自律道德判断阶段)。 31?处于前道德判断阶段的儿童的特征主要是(尚不能进行道德判断)。 32?处于自律道德判断阶段的儿童的特征主要是(道德判断受儿童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所支配)。 33?艾里克森把人格发展分为(8)个阶段。 34?艾里克森划分人格发展阶段的标准是(心理社会危机)。 35.艾里克森婴儿前期(0岁~2岁)主要发展任务(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希望品质) 37.艾里克森婴儿后期(2岁一4岁)主要发展任务(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意志品质) 39.艾里克森幼儿期(4岁~7岁)主要发展任务(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目标品质) 41.艾里克森童年期(7岁~l2岁)主要发展任务(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能力品质)。 43.艾里克森青少年期(12岁~l8岁)主要发展任务(形成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良好的人格特征是(诚实品质) 45.艾里克森成年早期(18岁~25岁)主要发展任务(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爱的品质)。 47.艾里克森成年中期(25岁一50岁)主要发展任务(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关心品质)。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一、什么是发展? 发展是指个体从受孕到死亡的过程中,连续性和系统的变化。 系统性——有序、模式化、相对持久 连续性——跨时间的稳定性、对过去反应的的连续性 二、发展的过程: 成熟(maturation):由成长过程而非学习、受伤、疾病或者别的生活经历导致的身体或行为上的发展变化。 学习(learning):由个体的经历或实践导致的个体行为(或行为潜能)相对持久的变化。 三、发展的基本特点: 是一种持续和渐变的过程 是一种整体过程 具有可塑性 受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四、研究发展的目的: 描述:描述所有人都会遵循的一般道路(发展的典型道路),包括变化的典型方式(常态发展)和个体的差异(特殊发展)。 解释:解释观察到的变化及变化产生的原因。 优化发展(预测和控制):通过提供研究的结果帮助人们向积极的方向发展,达到优化的目的。 什么是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development psychology)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衰老的生命全程(life-span)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简言之,就是研究个体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发展心理学研究各种心理活动的年龄特征。 广义发展心理学是指研究种系和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的科学。 ?所谓种系心理发展,指的是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这个演变过程包括: ?动物心理学 ?民族心理学 ?个体发展心理学 狭义发展心理学即个体发展心理学:所研究的是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到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各阶段的心理特点和规律。 ?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体掌握和积极再现社会经验、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过程。 发展心理学研究中的基本问题 发展心理学具体研究问题: 1.有关心理发展原理或规律的理论问题 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 先天VS后天 主动VS被动 阶段VS连续 发展的终点是开放的还是有最终目标的? ●遗传决定论V.S. 环境决定论

教师幼儿学前教育心理学串讲笔记第三章学习理论

第三章学习理论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学习理论的产生、学习理论的发展以及学习理论的学派分类 2.了解条件作用学习理论的基本特点和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理论”,并理解和掌握桑代克的学习“联结说”、格思里的邻近性条件作用学习理论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理论。 3.了解认知学习理论的基本思想,并理解和掌握格式塔心理学的学习“顿悟说”和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 4.了解折中注意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注意学习理论的基本思想,并六届和掌握托尔曼的“认知—期待学习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康布斯和罗杰斯的学习理论。 本章重点:桑代克的学习“联结说”、格思里的邻近性条件作用学习理论、格式塔心理学的学习“顿悟说”、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托尔曼的“认知—期待学习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罗杰斯的学习理论。 本章难点:学习理论的发展,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理论”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学习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一)学校理论的产生 1. 学习心理思想的产生 2. 学习理论产生的标志

3. 学习理论产生时期所形成主要学习理论 4. 学习理论产生时期的主要特征 (二)学校理论的发展 1. 学习理论发展时期所形成的主要学习理论 2. 学习理论发展时期的主要特征 (三)学习理论流派的分类 第二节条件作用学习理论 (一)桑代克的学习“联结说” 1. 桑代克学习联结说提出的标志 2. 桑代克对学习实质的解释 3. 学习联结说的主要内容 4. 学习的三大定律(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 (二)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理论 1. 巴甫洛夫对学习实质的解释 2. 巴甫洛夫的学习律 (三)格斯里的邻近条件作用学习理论 1.格思里在学习理论的提出上与桑代克和巴甫洛夫的区别 2.格思里对刺激、反映的理解 3.邻近条件作用学习理论及其对学习实质的解释 4.格思里的学习律 (四)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论 1.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学习理论

发展心理学知识

发展心理学知识 第一节概述 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心理发生、发展(从出生到衰亡生命全程)规律的学科。 发展心理学广义包含:心理的种系发展、心理的种族发展和个体心理发展;狭义指个体心理 发展。 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方向性和顺序性;不平衡性;普遍性和差异性;增长和衰退的辩证统一;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发展心理学研究:1.遗传素质与环境和教育因素究竟是以什么样的关系制约着心理的发展; 2?心理的连续不断发展与阶段性跳跃之间是如何有机统一的;3?在心理发展中个体的自生成、 自发展的内在动力与外在动力之间是怎样取得平衡的;4?不同心理机能发展过程中是否有各 自的“关键期”,这一时期与发展可塑性的关系如何。 福禄贝尔“恩物” 1882普莱尔《儿童心理》标志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1957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作为文章名称,从此确立了发展心理学在心理学中的地位。 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横断研究(最常用),纵向研究,两者相结合的交叉设计。 单因素论:遗传决定论高尔顿“人的能力得自遗传”,霍尔“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詹森 “智商的80%来自遗传”。环境决定论华升12个婴儿…… 二因素论:施太论、吴伟士相互决定论:皮亚杰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心理发展实质是适应;动作是源泉;过程是构建。 认知结构的发展射击图式、同化(整合到已有,量变)、顺应(质变)、平衡。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成熟、经验、社会环境和平衡。 儿童心理发展分4个阶段: 3 8

班杜拉(新行为主义)的社会学习理论 三元交互决定论,观察学习(观察学习是一种示范行为学习,是通过替代强化),主体的自 我调节作用。 维果斯基文化-历史发展论和心理发展观 最近发展区、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学习的最佳时期(建立在正在开始又尚未形成的机能之上)。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研究)道德发展的先后次序是固定不变的。人的道德判断基本分3种水平,6个阶段 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婴儿期年龄范围0-3岁。 婴儿动作的发展始于新生儿的无条件反射和继而发展起来的条件反射。 婴儿动作发展是心理发展的源泉或前提;是心理发展的外部表现;促进了空间认识的发展;促进了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婴儿动作发展遵循一定的规律:从整体动作向分化动作发展;从不随意动作向随意动作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头尾原则、近远原则、大小原则)。 独立行走是婴儿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成熟是训练的前提条件,训练对成熟只能起到加速或延缓作用。 感知觉是个体发展中最早发生、最早衰退的,婴儿感知觉的发展不是被动的过程,而是主动 的、有选择的心理过程。 吉布森通过视崖装置发现6个月婴儿具有深度知觉。 婴儿方位知觉的发展为:先上下(3)、次前后(4)、再左右(5、7-8)。 延迟模仿的出现标志着婴儿表象记忆和再现能力的初步成熟。 婴儿直觉行动思维特点:直观性和行动性;间接性和概括性;缺乏对行动结果的预见性和计划性;思维的狭隘性;思维与语言开始联系,开始出现形象性特点。 语言发展理论:后天学习论(斯金纳、班杜拉);先天成熟论(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理 论,语言获得装置);环境和主体相互作用论(皮亚杰)。 婴儿笑的发展:自发性微笑、无选择性社会性微笑、有选择性社会性微笑。 婴儿哭的发展:生理反射性哭、应答性哭、操作性哭、社会性哭。 婴儿恐惧的发展:本能的恐惧、与知觉和经验相联系的恐惧、怕生、预测性恐惧。 婴儿气质类型:容易型、困难型、迟缓型、混合型。 鲍尔比婴儿依恋的发展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特殊情感连 结阶段。 艾斯沃斯婴儿依恋类型: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反抗型依恋。婴儿期自我意识的发展表现为主体我与客体我的发展。 第三节幼儿期的心理发展幼儿期的年龄范围是3-6 岁。

单项训练之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知识

班次:学号:姓名:成绩:……………………………………………………………精品资料推荐………………………………………………… 单项训练之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知识 第一部分 一、单选题 1、最先卓有成效地运用临床法于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心理学家是( )。 (A)霍尔 (B)皮亚杰 (C)布鲁纳 (D)普莱尔 2、在同一时间内考查不同年龄组被试者的心理发展特点和水平的研究叫做( )。 (A)纵向研究 (B)横断研究 (C)个案研究 (D)追踪研究 3、如果儿童的思维形式能够从具体内容中解放出来,能够提出假设,进行推理、归纳来解决问题,那么这样的儿童的 认知就处于( )。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4、皮亚杰认为幼儿期儿童的思维带有明显的( )性。 (A)直观行动性 (B)具体形象性 (C)抽象概括性 (D)都有 5、弗洛伊德认为心理发展的动力来自于( )。 (A)环境 (B)遗传 (C)性本能 (D)超我 6、在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中,个体自我同一性形成与自我同一性混乱相冲突的时期是( )。 (A)儿童早期 (B)学前期 (C)青年期 (D)成年早期 7、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与弗洛伊德的观点区别在于( )。 (A)他承认生物因素与社会因素的作用 (B)是否承认儿童发展的阶段性 (C)是否属于环境决定论 (D)没有区别 8、下列属于心理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相统一的观点有( )。 (A)心理发展包含着量变和质变的矛盾运动 (B)心理发展是平衡的,不间断的 (C)心理发展是匀速的 (D)心理发展只有量变,没有质变 10、最近发展区是指( )。 (A)心理发展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最小可能水平 (B)近期个体心理发展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 (C)个体不依赖外界帮助,独立解决问题的水平 (D)在指导下解决问题水平与独立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13、整体而言,儿童身体发展具有( )。 (A)匀速性 (B)非匀速性 (C)突变性 (D)平缓性 15、婴儿动作发展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其中"中心外周指向"是指( )。 (A)大小原则 (B)上下原则 (C)远近原则 (D)里外原则 16、( )等都是揭示婴儿感知能力的关键性研究方法。 (A)习惯化范式和手眼协调范式 (B)习惯化范式和优先注视范式 (C)手眼协调范式和优先位移范式 (D)手眼协调范式和优先注视范式 17、( )使用视崖装置实验研究婴儿的深度知觉。 (A)吉布森 (B)范兹 (C)洛克 (D)詹姆斯 18、美国人工“野孩”的个案研究公布以后,对( )理论的冲击最大。 (A)班杜拉的模仿理论 (B)皮亚杰的主客体相互作用理论 (C)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说 (D)斯金纳的强化说 19、儿童身体发展遵循“近远原则”的含义是( )。 (A)儿童的活动范围逐渐扩大 (B)儿童运动的发展顺序是从躯干向四肢 (C)先发展手指和脚趾的小肌肉运动 (D)通过不同范围的活动促进儿童身体发展 20、根据托马斯-切斯关于儿童气质类型的划分,( )的儿童行为反应积极,所以更容易得到成人的最大的关怀和喜爱。 (A)容易型 (B)困难型 (C)迟缓型 (D)混合型 21、( )的形成是人最初的社会稳定交往的开始。 (A)气质 (B)依恋 (C)思维 (D)情感 22、婴儿依恋的性质最根本的取决于( )。 (A)婴儿的体型 (B)婴儿的气质 (C)与婴儿有关的母亲的行为 (D)与其他家庭成员有关的母亲的行为 23、皮亚杰的单的判断的三个阶段中( )又叫做道德相对主义。 (A)前道德判断阶段 (B)他律道德判断阶段(C)自律道德判断阶段 (D)完全道德判断阶段 24、( )的出现标志着儿童记忆发展上的一个质变。 (A)理解记忆 (B)意义记忆 (C)抽象记忆 (D)有意记忆 26、( )是个性发展水平的标志。 (A)情绪特点 (B)自我意识 (C)日常心态 (D)社会关系 27、( )是自我意识、心理自我迅速发展并走向成熟的时期。 (A)青春期到青年后期(B)少年期到青年后期(C)青年期到成年早期 (D)少年期到成年早期 28、人的“第二个青春期”是指( )。 (A)青少年时期 (B)更年期 (C)成年中期 (D)成年晚期 29、( )流体智力发展达到最高峰。 (A)青少年期 (B)中年早期 (C)中年晚期 (D)老年期 30、( )是指婴儿对多次呈现的同一刺激的反应? (A)习惯化 (B)去习惯化 (C)二次习惯化 (D)习惯化范式

2016考研发展心理学知识要点:青少年自我发展

2016考研发展心理学知识要点:青少年 自我发展 2016考研发展心理学知识要点:青少年自我发展 1.青少年自我发展的一般特征 (1)初中生自我意识高涨 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第一个在1-3岁),他们的内心世界越发丰富,常常用很多心智用于内省。这也导致了个性上的主观偏执,一方面总认为自己正确;另一方面总感到别人在挑剔自己。初中者这种突然高涨的自我意识,使个性出现了暂时的不平衡性,即并普遍存在反抗心理和情绪上的矛盾。 (2)高中生自我意识高度发展 高中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对于其形成稳定的人格特征以及价值观等方面均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基本特点归结如下: ①自我意识中独立意向的发展 ②自我意识成分分化(形成自我和超我) ③强烈地关心着自己的个性成长 ④自我评价的成熟 ⑤较强的自尊心 ⑥道德意识高度发展 自我形象:个人对自己的态度,包括三个互相联系的成分,即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品行成分 自我形象在高中阶段已趋于稳定。 自我评价:个体对自身思想、能力、水平等方面所作的评价,是自我调节机制的主要成份 自我评价能力只有在高中阶段才开始成熟 2.自我同一性的发展 (参考P6 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关于自我同一性的结构、内容、过程、功能目前处于极大的争议中。——MJ注) 个体在青少年期必须对自己和他人有较充分的了解。当然,这里的他人是指与自己有重要关系的人。同一性的概念具有双重含义,一是指坚持自我整合感,二是指坚持与他人分享一些基本经验(Erikson,1959) 处于青少年晚期的个体,会对自己的核心本质产生强烈的好奇和疑问。在努力为自己心中的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他们必须把自己过去已经与他人建立的关系和未来的志向结合起来进行考虑,通过重新检验获得有选择的反馈。在这一过程中,同一性就好比一个基点,使个体在社会关系中获得必要的、连续性的经验。许多女性不符合同一性发展标准,他们趋向于被动地社会化,通过留心别人的行为来界定自己的同一性。 同一性获得:个体成功将自我许多成分统合,形成明确的世界观和前景目标。 将内部的信仰和价值观与新的外部的社会需求整合在一起,促进个体从事积极有意义的行为。

第三章 发展心理学知识1

---------------------------------------------------------------最新资料推荐------------------------------------------------------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知识1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知识 1 1、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它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属于基础理论学科。 2、心理发展包含如下方面的内容: ★心理的种系发展指动物种系演进过程中的心理发扁.一般认为,明确而稳定的条件反射的出现就是动物心理开始的标志。 发展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叫比较心理学★心理的种族发展心理的种族发展指人类心理的历史发展。 ★个体心理发展个体心理发展指人类个体从出生到衰亡的整个过程中的心理发展。 3、通常所说的发展心理学指人的个体心理发展。 4、心理发展的性质: 1.心理发展的整体性 2.心理发展的社会性 3.心理发展的活动性 4.心理发展的规律性★心理发展的规律性表现在心理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心理发展的方向性和顺序性、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等方面。 ★心理发展过程中,出生后的第一年是个体一生中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婴幼儿期属第一发展加速期;少年期(主要指青春发育期)是第二个加速发展期。 5、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两大重点问题: 一是心理发展中各年龄阶段的特征;二是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1 / 23

6、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第一,遗传和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问题,这是心理发展的动因,是心理发展的本质问题。 第二,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关系问题,这是心理发展过程的问题第三,心理发展的内动力和外动力的关系问题第四,关键期问题。 7、发展心理学研究的设计方式★横向研究设计横向研究设计是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同时对不同年龄组的被试者进行比较研究的设计方式,又称为横向比较研究。 发展心理研究大多采用横向研究设计。 1.横向研究设计的优点: 适用性和时效性。 2.横向研究设计的缺点: 人为的联结性和可能存在组群效应: ★纵向研究设计纵向研究设计是对相同的研究对象在不同的年龄或阶段进行的长期的反复观测的设计方式,也称为纵向跟踪研究。 1.纵向研究设计的优点 2.纵向研究设计的缺点★纵横交叉研究设计首先对不同年龄组的被试者进行横向研究,然后再对这些被试者进行纵向跟踪研究。 8、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新趋势: (一)跨文化比较研究(二)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研究(三)研究方法的整合(四)训练研究和教育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什么是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发展的内涵 广义: 心理的种系发展——动物种系演进——比较心理学 心理的种族发展——人类历史发展——民族心理学 个体心理发展——一生全过程——个体发展的心理学 狭义: 个体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的规律性 (1)心理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2)心理发展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1)方向性:简单到复杂,低级到高级 2)顺序性:从婴儿、幼儿、童年、少年、青年到中老年期 心理发展方向和顺序是先天的、固定的。 (3)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 一生全程发展按不均衡速率向前进展,时快时慢 一般趋势: 第一发展加速期:婴幼儿期 缓慢发展期:童年期

第二加速发展期:少年期(主要指青春期发育期) 成熟期(平稳变化阶段):中年期 下降期:老年期 心理发展的动因 之一:遗传因素决定心理发展(高尔顿) 之二:环境因素决定心理发展(华生) 之三:遗传与环境因素决定心理发展(二因素论) 之四:通过社会学习获得行为发展(班杜拉) 之五:社会文化因素决定心理发展(维果斯基) 之六:心理发展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皮亚杰) 主要观点:心理发展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1)在心理发展中,主体和客体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即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2)主体和客体相互转化的互动关系。 3)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受个体主观能动性的调节。 ●认知发展本质的适应理论和主动建构学说 1. 图式:认知结构 功能:对客体信息进行整理、归类、改造和创造 作用:使主体有效地适应环境 发展:不断建构,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方式:同化和顺应 2. 同化:主体将环境中的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作用:强化并丰富已有的认知结构。使图式得到量变。

学前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名词 学前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前教育,特别是幼儿园教育情境中学习与教学的心理现象极其发展变化的科学;是教育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幼儿教师能力---是幼儿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直接或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成效和质量,决定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与完成的某些能力的结合,是从事幼儿教育教学活动所必需的专门能力。教师人格---是指教师个人稳定、持久的整体素质,是教师个人行为和品质的高度统一的集中表现,核心是教师的德行品质、专业精神。 情绪劳动---是指个体管理自身的感受,以产生能够迎合他人心理状态的公共可见的表情和身体表达。情绪管理---在客观认识自我情绪情感特征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培养健康、积极的情绪情感,建立科学的情绪宣泄和控制机制,自觉克服和消除负面情绪的影响 应激---是指人的心理和生理上的适应能力的一种需求。 学习---广义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通过实践或训练而获得由经验引起的相对持久的适应性心理变化,即有机体以经验方式引起的对环境相对持久的适应性的心理变化。狭义主要是指人的学习。 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以掌握书本上的间接经验为主的,为参与未来生活实践做准备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特殊认知活动。 儿童的学习---指儿童在教育环境中掌握系统科学文化知识和社会经验的活动。 内隐学习---是指有机体在与环境接触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获得了一些经验,并因之改变其事后某些行为的学习。 有意义学习---是指语言文字符号所表述的新知识能够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旧知识建立一种实质性的和非人为的联系。 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订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真创造---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用新颖、独创的方法产生出具有社会价值的劳动产品的思维过程。(个人价值-类创造) 移情---是指对另一个人在某一特殊情境中情绪体验的理解和分享。 移情训练法---是通过故事、情境表演等形式使幼儿理解和分享别人的情绪体验,以使儿童在日后的生活中对他人类似的情绪体验会主动地、“习惯地”产生理解和分享。 体验思考法---是指幼儿在实践中,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会有许多体验,幼儿对这些体验经过思考后,调节自身的行为,从而获得社会性的过程。 情绪智力---是识别和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绪状态,并利用这些信息来解决问题和调节行为的能力。 早期阅读---是指0-6岁的学前儿童凭借变化着的色彩、图像、文字或凭借他人的读、讲来理解读物的活动过程。 运动教育---就是把身体活动与问题解决有机结合,培养动作技能的一种教育模式。 智力技能---也称认知技能或心智技能,是指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的智力活动方式。 动作技能---也称运动技能、操作技能,是指由一系列外部动作所组成的系统。 技能学习---就是通过练习去逐步掌握特定动作、活动模式的过程。 社会性学习---是指人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社会性经验并改变其行为的过程,社会成员为满足社会需要而逐步了解和掌握某些知识与技能的过程。 感觉统合---是指人脑将各种感觉器官传来的感觉信息进行多次分析,综合处理,并做出正确的应答,使个体在外界环境的刺激中和谐有效地运作。 感觉统合训练---是指基于儿童的大脑和身体相互协调的需要,引导儿童对感觉刺激做出适当反应的训练。 变式---概念正例的变化,就是使提供给幼儿的各种直观材料或事例不断变换呈现的形式。 技能---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一定的动作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 表象---是人们头脑中形成的与现实世界的情境相类似的心理图像。 知识学习---广义的知识学习既包括个体对知识的发现,也包括个体对知识的接受;狭义的知识学习是间接经验的学习主要依赖于知识掌握的过程。儿童的学习是把人类的知识转化为个体知识的过程。 学习情境---主要是指通过想象、手工、口述、图形等手段高效学习的方式。 学习准备---学习者在从事新的学习时,他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程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