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物理-光的衍射与偏振教案

高中物理-光的衍射与偏振教案

高中物理-光的衍射与偏振教案
高中物理-光的衍射与偏振教案

高中物理-光的衍射与偏振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几何光学中所说的光沿直线传播是一种近似

2.知道光通过狭缝和圆孔的衍射现象,并能对生活中的有关现象进行解释和分析

3.知道观察到明显衍射的条件

4.知道振动中的偏振现象,了解什么是偏振现象,知道偏振是横波的特点

5.知道偏振光和自然光的区别,知道偏振光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重点难点

重点:1.光的单缝衍射、圆孔衍射和圆盘衍射现象的演示和分析

2.光的偏振实验的观察和分析

难点:1.光的单缝衍射、圆孔衍射和圆盘衍射现象的演示

2.光振动与自然光和偏振光的联系

设计思想

课本只要求学生初步了解光的衍射和偏振现象,不做理论讨论,因此与机械波类比和观察实验现象是十分重要的;要让学生能区分干涉图样与衍射图样的区别;让学生了解光的干涉和衍射说明光具有波动性;光的偏振说明光是横波。除了演示实验外,还应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进行观察(观察小孔衍射(在铝箔或胶片上打出尺寸不同的小孔,以小电珠作光源,距光源1~2米,眼睛靠近小孔观察光通过小孔的衍射花样--彩色圆环)。还可让学生通过羽毛、纱巾观看发光的灯丝(对见到的彩色花样可不作解释);由学生自己亲自动手观察偏振光等等,以补学生对这些现象的不熟悉和帮助学生理解)。

在本节教材中提到泊松亮斑--泊松原以为这下子可以驳倒菲涅尔的波动理论了,事与愿违,菲涅尔和阿拉果接受了泊松的挑战,用实验验证了这个理论结论,实验却成了波动理论极其精彩的实证,菲涅尔为此获得了科学奖金(1819年)。这个科学小故事告诉我们,在科学研究上必须重视理论的指导作用和实践的检验作用;作为科研工作者,必须有坚定的自信心和踏实勤奋的工作态度。今天的学习,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应培养自己这方面的好品质、好作风。

教学资源激光光学演示仪、单缝、小孔、圆盘、大头钉、柔软的长绳一根,带有狭缝的木板两块,细软的弹簧一根,人造偏振片两片,投影仪、投影、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设计

【课堂引入】

问题:波的基本特性有哪些?为什么我们平时较难观察到光的干涉现象?

追问:如果光的确是一种波,那么我们还应该能观察到光的衍射现象,为什么平时也较难观察到光的衍射现象?

为了进一步探索光的本性,我们将进一步研究光的波动性的其他表现——干涉与偏振。【课堂学习】

学习活动一:观察光的单缝衍射现象

问题1:平时我们很容易观察到声波的衍射现象,为什么?

我们人耳能听到的声波的波长范围为 1.7cm~17m,很容易绕过常见的障碍物而产生衍射现象。

(通过复习熟悉的知识,强调产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

问题2:为什么我们平时较难观察到光的衍射现象?

平常不易观察到光的衍射现象的原因(学生猜想):

猜想1:光波的波长可能太短,正常生活中很难遇到如此小的线度的障碍物;

猜想2:即使存在较明显的衍射现象,但周围明亮的环境也可能干扰我们清晰地观察到;

猜想3:各种光波在衍射后彼此叠加,相互抵消了。

(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分析,突出明显衍射的条件。激发学习兴趣)问题3:我们该如何解决光的明显衍射的观察这一难题?

猜想1:用亮度更高的激光作为光源,以增加衍射光的亮度;

猜想2:降低周围环境的亮度,以突出衍射光;

猜想3:靠近物体边缘,用眼睛直接观察衍射光。

演示实验:光的单缝衍射现象(教师说明并演示,学生观察,并用语言描述相应的现象)取一个不透光的屏,在它的中间装上一个宽度可以调节的狭缝,用平行的单色光照射,在缝后的墙壁上可清晰地显示明暗相间的条纹,但跟单色光的双缝干涉图案又有

不同。

总结:1、光的单缝衍射现象:中央明条纹两边对称分布明暗相间的条纹,且中央明条纹最亮最宽,其宽度约为其它条纹宽度的两倍,其余明条纹的宽度由中心向外逐渐减小;

2、主要规律:缝越窄,衍射越明显(范围增大、条纹变宽),但条纹的亮度将变暗。学生活动:学生通过两支铅笔缝观察日光灯灯光的衍射现象(强调因缝很细,故眼睛应紧靠狭缝观察;通过改变手捏的松紧程度调节狭缝的宽度,可观察到衍射条纹的变化)。

总结:对衍射现象的研究表明,“光沿直线传播”只是一种特殊情况,在障碍物的尺寸可以跟光的波长相比,甚至比光的波长还小的时候,衍射现象就十分明显,这时就不能

说光沿直线传播了;

学习活动二:观察光的圆孔衍射和圆盘衍射现象

问题1:除了狭缝,光遇到其他障碍物或小孔时的衍射是怎样的?

演示实验:光的圆孔衍射现象(明暗相间的同心圆,圆心处为亮点)

演示实验:光通过各种形状的小孔时衍射现象(衍射条纹可以反映出物体的形状信息)(说明正是对光通过DNA分子后的衍射的研究,人们发现了DNA分子的双螺旋

结构。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问题2:猜想一下当光遇到线度很小的不透明的圆形障碍物(小圆盘)时的衍射现象如何?

追问:相应阴影的中央应该是亮点还是暗点?

演示实验:光的圆盘衍射现象(泊松亮斑)

介绍泊松亮斑及其发现过程:

A.菲涅耳(法):运用数学工具分析了衍射规律;

B.数学家泊松进一步推算出,在一个不透光圆盘的阴影中心,应当存在一个亮斑;认为不可能,并以此反驳光的波动说;

C.菲涅耳和阿拉果则坚信理论的正确性,并最终用实验验证了该亮斑的存在,并因此荣获了1817年的英国皇家学会奖(书P86图);

学习活动三:列举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衍射现象

A.利用针孔(瞳孔衍射);B.利用狭缝(两支铅笔间);

C.利用细丝(自动控制);D.利用羽毛(蚊帐、衣物)等

(过渡:波除了具有干涉和衍射等特外性,还有一些其他特性,例如横波还具有偏振的特性)学习活动四:光的偏振

问题1:什么是波的偏振现象?

①举例说说什么是横波?什么是纵波?

②介绍课本图5.3.3装置,教师演示,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绳波遇到狭缝时的情况,看波能否通过狭缝传到栅栏的另一侧。

③将以上实验中的细绳换成轻弹簧,进一步演示弹簧中的纵波可以通过与传播方向垂直的任意方向的狭缝。

总结:1、横波在它的传播方向上的狭缝,只要狭缝的方向横波的振动方向相同,横波就可以毫无阻碍地传过去;如果把狭缝的方向旋转90°,横波就不能通过了,这种现象

叫偏振;

2、偏振是横波所特有的性质。

问题2:光是否也会产生偏振呢?

演示实验:光的偏振现象

1、自然光:从普通光源直接发生的天然光是无数偏振光的无规则集合,所以直接

观察时不能发现光强偏于一定方向。这种沿着各个方向振动的光波的强度都相同的光

叫自然光;太阳、电灯等普通光源发出的光,包含着在垂直于传播方向的平面内沿一

切方向振动的光,而且沿着各个方向振动的光波强度都相同,这种光都是自然光。

2、让太阳光或灯光通过一块用晶体薄片作成的偏振片P1,在P1的另一侧观察,可

以看到它是透明的。以入射光线为轴旋转偏振片P1,这时看到透射光的强度并不发

生变化。

3、再取一块同样的偏振片P1,放在偏振片P1的后面,通过它去观察从偏振片P1

透射过来的光,就会发现,从偏振片P1透射过来的光的强度跟两偏振片P1、P2的相

对方向有关。这一现象说明光波是横波。(书P88图)

(要求学生总结上述现象,尝试类比机械波的偏振来解释上面的实验现象:自然光通过第一个偏振片P1(叫起偏器)后,相当于被一个“狭缝”卡了一下,只有振动方向跟“狭缝”方向平行的光波才能通过.自然光通过偏振片P1后虽然变成了偏振光,但由于自然光中沿各个方向振动的光波强度都相同,所以不论晶片转到什么方向,都会有相同强度的光透射过来.再通过第二个偏振片P2(叫检偏器)去观察就不同了;不论旋转哪个偏振片,两偏振片透振方向平行时,透射光最强,两偏振片的透振方向垂直时,透射光最弱。)

总结:光的偏振现象并不罕见。我们通常看到的绝大部分光,除了从光源直接射过来的,基本上都不是自然光,只是我们的眼睛不能鉴别罢了。如果用偏振片去观察从玻璃或水面上反射的光,旋转偏振片发现透射光的强度也发生周期性的变化,从而知道反射光是偏振光。

问题3:偏振现象有哪些应用?

①拍摄水面以下或橱窗内的物品时,在镜头前加装的滤光片

②立体电影

③汽车的挡风玻璃及头灯罩

④液晶显示器等

【课堂小结】

问题1:常见的衍射现象有那些?

问题2:为什么平时很难见到光的衍射现象?

问题3:什么是“泊松亮斑”?

问题4:什么是光的偏振现象?光的偏振现象说明了什么?

问题5:光的偏振现象有哪些典型的应用?

【板书设计】

第三节光的衍射与偏振

一、光的单缝衍射现象

1.现象:对称分布、明暗相间,且中央亮纹最亮最宽

2.主要规律:缝越窄,衍射越明显(范围增大、条纹变宽)

二、圆孔衍射和圆盘衍射(泊松亮斑)

三、单缝衍射现象与双缝干涉现象的异同

四、光的偏振

1.偏振现象自然光和偏振光横波才有偏振现象

2.偏振现象的常见应用

【课堂反馈】

1.在杨氏双缝干涉实验中,若将其中的一缝挡住,则()

A.屏上出现一条与缝一样宽的亮条B.屏上一片模糊

C.仍为原来的干涉条纹D.屏上将出现一种新的明暗相间的条纹2.“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原因是()

A.光波是电磁波,而声波是机械波B.光波是横波,而声波是纵波

C.光速太大而声速则较小D.声波波长大而光波的波长很小

3.对衍射现象的定性分析,不正确的是()

A.光的衍射是光在传播过程中绕过障碍物发生弯曲传播的现象

B.衍射图样是光波相互叠加的结果

C.光的衍射现象为光的波动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D.光的衍射现象完全否定了光的直线传播结论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机械波都能产生偏振现象

B.光的偏振现象说明光是横波

C.自然光不能产生偏振,说明自然光是纵波

D.光波的感光作用和生理作用等主要是由磁感应强度B的振动引起的

5.两个偏振片紧靠在一起,将它们放在一盏灯的前面以致没有光通过。如果将其中的一片旋转180°,在旋转过程中,将会产生下述的哪一种现象()

A.透过偏振片的光强先增强,然后又减弱到零

B.透过的光强先增强,然后减弱到非零的最小值

C.透过的光强在整个过程中都增强

D.透过的光强先增强,再减弱,然后又增强

6.夜间行车时,对面来车的车灯的强光刺眼会使司机看不清路况,因此两

车交会前要交替灭灯,同时减速,这样很不方便。科学家设想,把每辆车前

大灯罩玻璃换成偏振片,把车前挡风玻璃也设计一块偏振片,偏振片的透振

方向一致,且都与水平面成45°角,如图所示,当夜晚行车时,就能避免对方灯光刺眼,且司机对自己车灯发出的光感觉和不加偏振片相同。试述其原理。

参考答案:

1、D

2、D

3、D

4、B

5、A

6、相向运动的车偏振片透振方向互相垂直,彼此的挡风玻璃上的偏振片使对方车灯的偏振光不能通过,但能通过自己车灯的偏振光。

【课后测评】

1.如图所示,在挡板上开一个大小可以调节的小圆孔P,用点光源S照射小孔,小孔后面放一个光屏MN,点光源和小孔的连线垂直于光屏,并于光屏交于其中心。当小孔的直径从1.0mm 逐渐减小到0.1mm的过程中,在光屏上看到的现象将会是()

A.光屏上始终有一个圆形亮斑,并且其直径逐渐减小

B.光屏上始终有明暗相间的同心圆环,并且其范围逐渐增大

C.光屏上先是形成直径逐渐减小的圆形亮斑,然后是形成范围逐渐

增大而亮度逐渐减弱的明暗相间的同心圆环

D.光屏上先是形成直径逐渐减小的圆形亮斑,然后是形成范围逐渐减小而亮度逐渐增大的明暗相间的同心圆环

2.图7所示的(a)(b)两图是由单色光分别入射到圆孔而形成的图

样。其中图(a)是光的_______(填“干涉”或“衍射”)图样。由此

可以判断出图(a)所对应的圆孔的孔径_______(填“大于”或“小于”)

图(b)所对应的圆孔的孔径。

3.在观察光的衍射现象的实验中,通过紧靠眼睛的卡尺测脚形成的狭缝,观看远处的日光灯管或线状白炽灯丝(灯管或灯丝都要平行于狭缝),可以看到()

A.黑白相间的直条纹B.黑白相间的弧形条纹

C.彩色的直条纹D.彩色的弧形条纹

4.沙尘暴是由于土地沙化引起的一起恶劣的气象现象,对人类的生存造成极大的危害,发生尘暴时能见度只有几十米甚至几米,天空变黄发暗,这是由于在这种情况下()A.只有波长较短的一部分光才能到达地面

B.只有波长较长的一部分光才能到达地面

C.只有频率较高的一部分光才能到达地面

D.只有频率较低的一部分光才能到达地面

5.平行光通过小孔得到的衍射图样和泊松亮斑比较,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A.在衍射图样的中心都是亮斑

B.泊松亮斑中心亮点周围的暗环较宽

C.小孔衍射的衍射图样的中心是暗斑,泊松亮斑图样的中心是亮斑

D.小孔衍射的衍射图样中亮、暗条纹间的间距是均匀的,泊松亮斑图样中亮、暗条纹间的间距是不均匀的

6.有关偏振和偏振光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A.只有电磁波才能发生偏振,机械波不能发生偏振

B.只有横波能发生偏振,纵波不能发生偏振

C.自然界不存在偏振光,自然光只有通过偏振片才能变为偏振光

D.除了从光源直接发出的光以外,我们通常看到的绝大部分光都是偏振光

7.奶粉的碳水化合物(糖)的含量是一个重要指标,可以用“旋光法”来测量糖溶液的浓度,从而鉴定含糖量。偏振光通过糖的水溶液后,偏振方向会相对于传播方向向左或向右旋转一个角度α,这一角度称为“旋光度”,α的值只与糖溶液的浓度有关,将α的测量值与标准值相比较,就能确定被测样品的含糖量。如图所示,S是自然光源,A、B是偏振片,转动B,使到达O处的光最强,然后将被测样品P置于A、B之间,则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到达O处光的强度会明显减弱

B.到达O处的强度不会明显减弱

C.将偏振片B转过一个角度,使得O处强度最大,偏振片B转过的角度等于α

D.将偏振片A转过一个角度,使得O处强度最大,偏振片A转过的角度等于α

8.你能解释交通灯为什么用红、黄两色作为安全信号吗?

9.你能解释光学显微镜的放大率为什么会受到限制吗?

参考答案:

1、C

2、衍射、小于

3、C

4、BD

5、AB

6、BD

7、B

8、为避免云雾小水滴及空气中的尘埃阻挡光的传播(红光波长长易发生衍射)

9、(1)人眼最小分辨距离约为0.2mm

(2)由于人视网膜宽度有限,为增加放大率就应物镜及目镜的孔径。当孔径小到一定程度可见光将发生衍射,在这种情况下再增大放大率已不能提高清晰度。所示光学显微镜的放大率受到限制。只能达到上千倍。

(3)为避免上述现象就必须降低光的波长,人眼就无法识别且有害。必须进行光电转换。这就是光电显微镜。

(完整版)光的波粒二象性教案

光的波粒二象性 教案示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微粒说的基本观点及对光学现象的解释和所遇到的问题. (2)了解波动说的基本观点及对光学现象的解释和所遇到的问题. (3)了解事物的连续性与分立性是相对的,了解光既有波动性,又有粒子性. (4)了解光是一种概率波.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初步建立光与实物粒子的波粒二象性以及用概率描述粒子运动的观念. 3.情感目标 理解人类对光的本性的认识和研究经历了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辩证发展的过程.根据事实建立学说,发展学说,或是决定学说的取舍,发现新的事实,再建立新的学说.人类就是这样通过光的行为,经过分析和研究,逐渐认识光的本性的. 二、重点、难点分析 1、这一章的内容,贯穿一条主线——人类对光的本性的认识的发展过程.结合各节内容,适当穿插物理学史材料是必要的.这种做法不但可使课堂教学主动活泼,内容丰富,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唯物辩证思想教育.本节就课本内容,十分简单,学生学起来十分枯燥.课本所提到的内容,都是结论性的,加入一些史料不仅可能而且必要. 2、本节中学生初步接触量子化、二象性、概率波等概念,由于没有直接的生活经验,所以在教学中要重点让学生体会这些概念. 三、主要教学过程 光学现象是与人类的生产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人类在对光学现象、规律的研究的同时,也开始了对光本性的探究. 到了17世纪,人类对光的本性的认识逐渐形成了两种学说.

(一)光的微粒说 一般,人们都认为牛顿是微粒说的代表,牛顿于1675年曾提出:“光是一群难以想象的细微而迅速运动的大小不同的粒子”,这些粒子被发光体“一个接一个地发射出来”.用这样的观点,解释光的直进性、影的形成等现象是十分方便的. 在解释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时,同样十分简便.当光射到两种介质的界面时,要发生反射和折射.在解释反射现象时,只要假设光的微粒在与介质作用时,其相互作用,使微粒的速度的竖直分量方向变化,但大小不变;水平分量的大小和方向均不发生变化(因为在这一方向上没有相互作用),就可以准确地得出光在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这一与实验事实吻合的结论. 说到折射,笛卡儿曾用类似的假设,成功地得出了入射角正弦与折射角正弦之比为一常数的结论.但当光从光疏介质射向光密介质时,发生的是近法线折射,即入射角大,折射角小.这时,必须假设光在光密介质的传播速度较光在光疏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大才行. 一束光入射到两种介质界面时,既有反射,又有折射.何种情况发生反射,何种情况下又发生折射呢?微粒说在解释这一点时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为此,牛顿提出了著名的“猝发理论”.他提出:“每一条光线在通过任何折射面时,便处于某种为时短暂的过渡性结构和状态之中.在光线的前进过程中,这种状态每隔相等的间隔(等时或等距)内就复发一次,并使光线在它每一次复发时,容易透过下一个折射面,而在它(相继)两次复发之间容易被这个面所反射”,“我将把任何一条光线返回到倾向于反射(的状态)称它为‘容易反射的猝发’,而把它返回到倾向于透射(的状态)称它为‘容易透射的猝发’,并且把每一次返回和下一次返回之间所经过的距离称它为‘猝发的间隔’”.如果说“猝发理论”还能解释反射和折射的话,那么,以微粒说解释两束光相遇后,为何仍能沿原方向传播这一常见的现象,微粒说则完全无能为力了. (二)光的波动说 关于光的本性,当时还存在另一种观点,即光的波动说.认为光是某种振动,以波的形式向四周围传播.其代表人物是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他认为,光是由发光体的微小粒子的振动在弥漫于一切地方的“以太”介质中传播过程,而不是像微粒说所设想的像子弹和箭那样的运动.他指出:“假如注意到光线向各个方向以极高的速度传播,以及光线从不同的地点甚至是完全相反的地方发出时,光射线在传播中一条光线穿过另一条光线而相互毫不影响,就能完全明白这一点:当我们看到发光的物体时,决不可能是由于从它所发生的物质,像穿过空气的子弹和箭一样,通过物质迁移所引起的”.他把光比作在水面上投入石块时产生的同心圆状波纹.发光体中的每一个微粒把振动,通过“以太”这种介质向周围传播,发出一组组同心的球面波.波面上的每一点,又可以此点为中心,再向外传播子波.当然,这样的观点解释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比微粒说的“猝发理论”方便得多,以水波为例,水波在传播时,反射与折射可以同时发生.一列水波在与另一列水波相遇时,可以毫无影响的相互通过.

光的衍射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光的衍射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光的衍射现象,使学生对光的波动性有进一步的了解. (2)了解光产生明显衍射的条件,及衍射图样与波长、缝宽的定性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观察、表述、概括能力. (2)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表述物理现象,概括规律特征的能力,学生亲自做实验培养学生动手的实践能力. 3、态度、情感、价值观 (1)通过对“泊松亮斑”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任何理论都必须通过实践检验,实验是检验理论是否正确的标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1)通过众多的光的衍射实验事实和衍射图片来认识光的波动性. (2)光的衍射现象与干涉现象根本上讲都是光波的相干叠加. (3)正确认识光发生明显衍射的条件. (4)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教育学生重视实验,重视实践. 三、教学过程 1、常见的衍射现象有那些? 小孔衍射、小屏衍射、单缝衍射、边缘衍射。 例1、在观察光的衍射现象的实验中,通过紧靠眼睛的卡尺测脚形成的狭缝,观看远处的日光灯管或线状白炽灯丝(灯管或灯丝都要平行于狭缝),可以看到() A.黑白相间的直条纹 B.黑白相间的弧形条纹 C.彩色的直条纹 D.彩色的弧形条纹 例2、在双缝干涉实验中,以白光为光源,在屏幕上观察到了彩色干涉条纹.若在双缝中的一缝前放一红色滤光片(只能透过红光),另一缝前放一绿色滤光片(只能透过绿光),这时() A.只有红色和绿色的双缝干涉条纹,其他颜色的双缝干涉条纹消失 B.红色和绿色的双缝干涉条纹消失,其他颜色的干涉条纹依然存在 C.任何颜色的双缝干涉条纹都不存在,但屏上仍有光亮 D.屏上无任何光亮 2、为什么平时很难见到光的衍射现象?(发生衍射现象的条件) 因为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为:逢、孔、障碍物的尺度与波长接近时。由于光的波长很短,所以生活中很难看到光的衍射现象。 例1、如图4-2所示,A、B两幅图是由单色光分别 入射到圆孔而形成的图案.其中图A是光的_____ (填“平行”或“衍射”)图象,由此可判断出图A 所对应的圆孔的孔径_____(填“大于”或“小于”) 图B所对应的圆孔的孔径. 3、什么是“泊松亮斑”?谁提出了“泊松亮斑”?提出的目的是什么?谁证实了“泊松亮斑” 的存在?你从中能体会到什么? 著名数学家泊松根据菲涅耳的波动理论推算出:把一各不透光的小圆盘放在光束中,在小圆盘后方的光屏上,圆盘阴影中央出现一个亮斑。后人称此亮斑为泊松亮斑。泊松

物理人教版高中选修3-4《光的偏振》教学设计讲课教案

物理人教版高中选修3-4《光的偏振》教 学设计

《光的偏振》教学设计 江西石城中学:温树平 342700 教材内容:新课标人教版选修3-4 第十三章第六节《光的偏振》高二年级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振动中的偏振现象,知道只有横波才有偏振现象 2.知道偏振光和自然光的区别,知道光的偏振说明光是横波二.能力目标: 1.学习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体会科学发展的严密性。 2.培养学生为问题设计实验、通过实验现象总结结论的能力。三.情感目标: 1. 培养良好的物理实验习惯,学会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验来验证理论. 2. 知道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做好实验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 使学生了解偏振现象及运用光的偏振知识来解释一些常见的光学现象 2. 知道只有横波才有偏振现象,知道光有偏振现象所以光是一种横波 难点:

通过两个演示实验让学生接受光有偏振现象,因为偏振是学生接触的一个新概念,所以做好演示实验并通过设疑如何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类比、推理、判断得到结论是本节教学的关键和突破口。 教学方法: 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双边活动,教师在课前必须对学生有一定了解。高二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光的偏振现象对他们来说是完全陌生而又抽象的,而机械波的偏振现象相对形象些。故要本着由浅入深,新旧联系,全面系统的原则去讲课,先做好机械波模拟实验,使学生认识机械波的偏振,进而认识偏振是横波特有的现象作为知识铺垫后然后再做光的偏振实验,在分析光的偏振实验时,要引导学生理解实验的设计思路且与机械波实验相类比。偏振现象的应用属于了解性的,采用老师用幻灯片展示语言介绍,学生分析思考的方法,而不让学生课前预习查找,减轻学生课外学习负担,同时让学生知道光偏振并不是陌生的,而是在生产生活中很常见,激发学习兴趣。由于光的偏振现象的抽象性及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限,所以在教学中主要采用教师设疑,学生探讨的问题探究教学模式,让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充分发表意见,这样既有利于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具:长绳、长轻弹簧、有狭缝的纸板、激光源、偏振片、powerpoint课件、flash课件、有摄像头的电脑 教学过程:

大学物理光的偏振试题及答案

电气系\计算机系\詹班 《大学物理》(光的偏振)作业5 一.选择题 1. 两偏振片堆叠在一起,一束自然光垂直入射时没有光线通过。当其中一偏振片以入射光线为轴慢慢转动180°时透射光强度发生的变化为 (A) 光强单调增加; (B) 光强先增加,然后减小,再增加,再减小至零 (C) 光强先增加,后又减小至零; (D) 光强先增加,后减小,再增加。 【 D 】 2.一束光强为I 0的自然光,相继通过三个偏振片P 1、P 2、P 3后,出射 光的光强为I= I 0/8,已知P 1和P 3的偏振化方向相互垂直,若以入射光线为轴,旋转P 2,要使出射光的光强为零,P 2最少要转过的角度是 (A )30° (B )45° (C )60° (D )90° [ B ] [参考解] 设P 1与 P 2的偏振化方向的夹角为α ,则 82sin 8sin cos 2020220I I I I === ααα ,所以4/πα=,若I=0 ,则需0=α或πα= 。可得。 3.一束光是自然光和线偏振光的混合光,让它垂直通过一偏振片,若以此入射光束为轴旋转偏振片,测得透射光强度最大值是最小值的5倍,那么入射光束中自然光与线偏振光的光强比值为 (A )1/2 (B )1/5 (C )1/3 (D )2/3 【 A 】 4.自然光以60°的入射角照射到某两介质交界面时,反射光为完全偏振光,则知折射光为 (A )完全偏振光且折射角是30° (B )部分偏振光且只是在该光由真空入射到折射率为3的介质时,折射角是30° (C )部分偏振光,但须知两种介质的折射率才能确定折射角 (D )部分偏振光且折射角是30°

【最新】高中物理 53 光的衍射和偏振教案 教科版选修3 4

5.3 光的衍射和偏振 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光的衍射现象,使学生对光的波动性有进一步的了解; (2)了解光产生明显衍射的条件,及衍射图样与波长、缝宽的定性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观察、表述、概括能力; (2)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表述物理现象,概括规律特征的能力,学生亲自做实验培养学生动手的实践能力。 3、态度、情感、价值观 (1)通过对“泊松亮斑”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任何理论都必须通过实践检验,实验是检验理论是否正确的标准。 教学重点:通过众多的光的衍射实验事实和衍射图片来认识光的波动性;光的衍射现象与干涉现象根本上讲都是光波的相干叠加。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光发生明显衍射的条件;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教育学生重视实验,重视实践 1、常见的衍射现象有那些? 小孔衍射、小屏衍射、单缝衍射、边缘衍射。 例1:在观察光的衍射现象的实验中,通过紧靠眼睛的卡尺测脚形成的狭缝,观看远处的日光灯管或线状白炽灯丝(灯管或灯丝都要平行于狭缝),可以看到 ( ) A.黑白相间的直条纹 B.黑白相间的弧形条纹 C.彩色的直条纹 D.彩色的弧形条纹 例2:在双缝干涉实验中,以白光为光源,在屏幕上观察到了彩色干涉条纹.若在双缝中的一缝前放一红色滤光片(只能透过红光),另一缝前放一绿色滤光片(只能透过绿光),这时( ) A.只有红色和绿色的双缝干涉条纹,其他颜色的双缝干涉条纹消失 B.红色和绿色的双缝干涉条纹消失,其他颜色的干涉条纹依然存在 C.任何颜色的双缝干涉条纹都不存在,但屏上仍有光亮 D.屏上无任何光亮 2、为什么平时很难见到光的衍射现象? (发生衍射现象的条件)因为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为:逢、孔、障碍物的尺度与波长接近时。由于光的波长很短,所以生活中很难看到光的衍射现象。 例1:如图4-2所示,A、B两幅图是由单色光分别入射到圆孔而形成的图案.其中图A是光的_____(填“平行”或“衍射”)图象,由此可判断出图A所对应的圆孔的孔径_____(填“大于”或“小于”)图B所对应的圆孔的孔径。 3、什么是“泊松亮斑”? 谁提出了“泊松亮斑”?提出的目的是什么?谁证实了“泊松亮斑”的存在?你从中能体会到什么? 著名数学家泊松根据菲涅耳的波动理论推算出:把一各不透光的小圆盘放在光束中,在小圆盘后方的光屏上,圆盘阴影中央出现一个亮斑。后人称此亮斑为泊松亮斑。泊松指望这 用心爱心专心- 1 -

大学物理实验- 光的偏振

实验27 光的偏振 一、实验目的 1、观察光的偏振现象,加深对光的偏振的理解。 2、了解偏振光的产生及其检验方法。 3、观测布儒斯特角,测定玻璃折射率。 4、观测椭圆偏振光与圆偏振光。 5、了解1/2波片和1/4波片的用途。 二、实验原理 1、光的偏振状态 光是电磁波,它是横波。通常用电矢量E表示光波的振动矢量。 (1)自然光其电矢量在垂直于传播方向的平面内任意取向,各个方向的取向概率相等,所以在相当长的时间里(10-5秒已足够了),各取向上电矢量的时间平均值是相等的,这样的光称为自然光,如图27-l所示。 (2)平面偏振光电矢量只限于某一确定方向的光,因其电矢量和光线构成一个平面而称其为平面偏振光。如果迎着光线看,电矢量末端的轨迹为一直线,所以平面偏振光也称为线偏振光,如图27-2所示。 (3)部分偏振光电矢量在某一确定方向上较强,而在和它正交的方向上较弱,这种光称为部分偏振光,如图27-3所示。部分偏振光可以看成是线偏振光和自然光的混合。 (4)椭圆偏振光迎着光线看,如果电矢量末端的轨迹为一椭圆,这样的光称为椭圆偏振光。椭圆偏振光可以由两个电矢量互相垂直的、有恒定相位差的线偏振光合成得到。 (5)圆偏振光迎着光线看,如果电矢量末端的轨迹为一个圆,则这样的光称为圆偏振光。圆偏振光可视为长、短轴相等的椭圆偏振光。 图27-4 椭圆偏振光

2、布儒斯特定律 反射光的偏振与布儒斯特定律 如图27-5所示,光在两介质(如空气和玻璃片等)界面上,反射光和折射光(透射光)都是部分偏振光。当反射光线与折射光线的夹角恰为90°时,反射光为线偏振光,其电矢量振动方向垂直于入射光线与界面法线所决定的平面(入射面)。此时的透射光中包含平行于入射面的偏振光的全部以及垂直于入射面的偏振光的其余部分,所以透射光仍为部分偏振光。由折射定律很容易导出此时的入射角 α 满足关系 1 2 tan n n = α (27-1) (27-1)式称为布儒斯特定律,入射角 α 称为布儒斯特角,或称为起偏角。若光从空气入射到玻璃(n 2约为1.5),起偏角约56°。 3、偏振片、起偏和检偏、马吕斯定律 (1)由二向色性晶体的选择吸收所产生的偏振 自然光 偏振光 偏振片 P 1P 2 I 0 起偏器 检偏器 自然光 I ' 图a 偏振片起偏 图b 起偏和检偏 图27-6 偏振片 有些晶体(如电气石)、长链分子晶体(如高碘硫酸奎宁),对两个相互垂直振动的电矢量具有不同的吸收本领,这种选择吸收性称为二向色性。在两平板玻璃间,夹一层二向色性很强的物质就制成了偏振片。自然光通过偏振片时,一个方向的电矢量几乎完全通过(该方向称为偏振片的偏振化方向),而与偏振化方向垂直的电矢量则几乎被完全吸收,因此透射光就成为线偏振光。根据这一特性,偏振片既可用来产生偏振光(起偏),也可用于检验光的偏振状态(检偏)。 (2)马吕斯定律 用强度为I 0的线偏振光入射,透过偏振片的光强为I ,则有如下关系 θ 20cos I I = (27-2) (27-2)式称为马吕斯定律。 θ是入射光的E 矢量振动方向和检偏器偏振化方向之间的夹角。以入射光线为轴转动偏振片,如果透射光强I 有变化,且转动到某位置时 I =0,则表明入射 光为线偏振光,此时θ =90°。 4、波片 (1)两个互相垂直的、同频率的简谐振动的合成 设有两各互相垂直且同频率的简谐振动,它们的运动方程分别为 )cos() cos(2211?ω?ω+=+=t A y t A x (27-3) 合运动是这两个分运动之和,消去参数t ,得到合运动矢量末端运动轨迹方程为 )(sin )cos(2122 12212 22212????-=--+A A xy A y A x (27-4) 上式表明,一般情况下,合振动矢量末端运动轨迹是椭圆,该椭圆在2122A A ?的矩形范围内。如果(27-3)式表示的是两线偏振光,则叠加后一般成为椭圆偏振光。下面讨论相位 差 12???-=?为几种特殊值的情况。 ①当π?k 2=?( k =0, ±1, ±2, …)时,(27-4)式变为

最新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含答案)

第4课时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 导学目标 1.掌握光的干涉现象产生的条件,特别是双缝干涉中出现明暗条纹的条件及判断方法.2.掌握光产生明显衍射的条件,以及衍射与干涉现象的区别.3.掌握光的偏振现象,了解偏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一、光的干涉 [基础导引] 1.在双缝干涉实验中,光屏上某点P到双缝S1、S2的路程差为7.5×10-7m,如果用频率 6.0×1014 Hz的黄光照射双缝,试通过计算分析P点出现的是亮条纹还是暗条纹.2.描绘地势高低可以用等高线,描绘静电场可以用等势线,薄膜干涉条纹实际上是等厚线,同一干涉条纹上各个地方薄膜的厚度是相等的.利用光的干涉检查平整度时,观察到了干涉条纹的形状,就等于知道了等厚线的走向,因而不难判断被检测平面的凹下或凸出的位置.为什么薄膜干涉条纹是等厚线? [知识梳理] 1.双缝干涉:由同一光源发出的光经双缝后形成两束振动情况总是________的相干光波.屏上某点到双缝的路程差是________________时出现亮条纹;路程差是半波长的________时出现暗条纹.相邻的明条纹(或暗条纹)之间的距离Δx与波长λ、双缝间距d及屏到双缝的距离l之间的关系为____________. 2.薄膜干涉:利用薄膜(如肥皂液薄膜)____________反射的光相遇而形成的.图样中同一条亮(或暗)条纹上所对应的薄膜厚度________. 特别提醒 1.只有相干光才能形成稳定的干涉图样. 2.单色光形成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白光形成彩色条纹. 二、光的衍射 [基础导引] 太阳光照着一块遮光板,遮光板上有一个较大的三角形孔.太阳光透过这个孔,在光屏上形成一个三角形光斑.请说明:遮光板上三角形孔的尺寸不断减小时,光屏上的图形将怎样变化?说出其中的道理. [知识梳理] 1.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现象叫光的衍射. 2.发生明显衍射的条件:只有在障碍物的尺寸比光的波长小或者跟波长相差不多的条件下,才能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 3.泊松亮斑:当光照到不透光的小圆板上时,在圆板的阴影中心出现的亮斑(在阴影外还有不等间距的明暗相间的圆环). 特别提醒 1.光的干涉、衍射和光的色散都可出现彩色条纹,但光学本质不同. 2.区分干涉和衍射,关键是理解其本质,实际应用中可从条纹宽度、条纹间距、亮度等方面加以区分. 三、光的偏振 [基础导引]

光的衍射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光的衍射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让学生认识光的衍射现象,知道发生明显的光的衍射现象的条件,从而对光的波动性有进一步的认识. 2.通常学习知道“几何光学”中所说的光沿直线传播是一种近似规律.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讨论和对单缝衍射装置的观察,理解衍射条件的设计思想. 2.在认真观察课堂演示实验和课外自己动手观察衍射现象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比较推理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泊松亮斑”等科学小故事的学习,培养学生坚定的自信心、踏实勤奋的工作态度和科学研究品德. ●教学重点 单缝衍射实验和圆孔衍射实验的观察以及产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 ●教学难点 衍射条纹成因的初步说明. ●教学方法 1.通过机械波衍射现象类比推理,提出光的衍射实验观察设想. 2.通过观察分析实验,归纳出产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以及衍射是光的波动性的表现. 3.通过对比认识衍射条纹的特点及变化,加深对衍射图象的了解. ●教学用具 JGQ型氦氖激光器25台,衍射单缝(可调缝宽度),光屏、光栅衍射小圆孔板,两支铅笔(学生自备),日光灯(教室内一般都有),直径5 mm的自行车轴承用小钢珠,被磁化的钢针(吸小钢珠用),投影仪(本节课在光学实验室进行).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复习水波的衍射 [投影水波衍射图片(试验修订本第二册P14图10—26,10—27)] [师]请大家看这几幅图片,回忆一下相关内容,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什么是波的衍射? 2.图10—27中哪一幅衍射现象最明显?说明原因. [生1](议论后,一人发言)波能绕过障碍物的现象叫波的衍射.图10—27中丙图衍射最明显,因为这里的孔宽度最小. [师]前一个问题回答得很好,后一个问题有没有同学还有其他看法? [生2]我认为丙图中孔的尺寸虽然是最小,但不一定就是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原因,我们应该用它跟波长比. [师]很好,大家一起来说说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是什么? [生总结]障碍物或孔的尺寸比波长小或者跟波长相差不多. 二、新课引入 (一)光的衍射实验

光栅衍射和偏振光

光栅衍射和偏振光

12.7 衍射光栅和光栅光谱 一.光栅( grating ) 1. 光栅:由大量等宽、等间距的平行狭缝 (或反射面)构成的光学元件。 广义讲,任何具有空间周期性的衍射屏 都可叫作光栅。 2.光栅分类:透射光栅 反射光栅 我们只讨论透射光栅。 3.光栅常量(grating constant) a :相邻两刻痕边缘间距(透光宽度) b :刻痕宽度(不透光宽度) 光栅常量 d = a + b (相邻两狭缝中心之间距) 是光栅的重要参数。 反射光栅 d d 透射光栅 光栅 (a) (b)

·实用光栅:刻痕数 几十条/mm ~ 几千条/mm ·用电子束刻制刻痕数可达几万条/mm ?d ~ 数万?。 ·光栅是现代科技中常用的重要光学元件。 二.实验装置 1.光栅衍射装置 衍射角:θ o P f 缝平面透镜L λ θ d sinθ d θ

光栅常量:d,缝数为N,单色光垂直入射 2.光栅衍射(多缝衍射) (1)每条缝发的光都是单缝衍射光。 各条缝的衍射光在屏上的光强分布位置相同。 (2)多缝衍射是N束单缝衍射光的干涉。或N个单缝衍射图样的相干叠加 (3)光栅衍射是单缝衍射和多光束干涉的综合 三.条纹特点 1.主极大 (1)明纹条件: 光栅方程 d sinθ = ±kλ (k = 0,1,2,…) ·是主极大的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 (还有缺级问题,见后)。 (2)位置: x=f(tgθ)=f(sinθ)=±f(kλ/d) (k = 0,1,2,…)

和缝数N 无关 (3)亮度:各条缝的光在主极大处引起的分振动同相。 主极大处的合振幅是同一方向(同 θ 角)单缝衍射光振幅A 单 的 N 倍。 主极大处的亮度是同一方向(同 θ 角)单缝衍射光强I 单 的N 2 倍。 (4)主极大的最高级次: 1sin 2 0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教案 波的衍射和干涉

课时12.4波的衍射和干涉 1.通过观察水波的衍射现象,认识衍射现象的特征。知道衍射现象是波特有的现象,知道什么是波的衍射现象和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 2.了解波的叠加原理。通过实验认识波的干涉现象和波的干涉图样。 3.知道干涉现象是波所特有的现象。知道波发生干涉现象的必要条件。 重点难点:波的衍射的定义及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波的叠加原理、波的干涉现象、产生干涉的条件及有关计算。 教学建议:衍射和干涉是波特有的现象,也是学生后面学习光的衍射的基础。对于波的衍射,教学的关键仍在于实验的演示、观察和对实验现象的分析。为了有助于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和研究,可以在观察真实现象的同时,利用课件进行模拟,以便于使学生对衍射留下更加清晰的印象。在波的干涉学习中,从波叠加的一般原理到满足相干条件下的干涉现象,学生对“波是振动形式的传播”的理解得到加深,其中波的相干条件是学习的难点。 导入新课:泰山佛光是岱顶奇观之一。每当云雾弥漫的清晨或傍晚,游人站在较高的山头上顺光而视,就可能看到缥缈的雾幕上,呈现出一个内蓝外红的彩色光环,这个光环将整个人影或头影映在里面,恰似佛像头上五彩斑斓的光环,故得名“佛光”或“宝光”。你能解释这种现象吗? 1.波的衍射 (1)定义:波可以①绕过障碍物而继续传播的现象叫作波的衍射。 (2)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只有缝、孔的宽度或障碍物的尺寸跟波长②相差不多,或者比波长③更小时,才能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

(3)衍射是波特有的现象,故一切波均可发生衍射现象。“闻其声而不见其人”是④声波的衍射。 2.波的叠加 大量的事实和实验表明,几列波相遇时能保持各自的⑤运动特征继续传播,在它们重叠的区域里,介质中的质点同时参与这几列波的振动,质点的位移等于几列波单独传播时⑥引起的位移的矢量和,这就是波的叠加原理。 3.波的干涉 (1)定义:频率相同的两列波叠加时,某些区域的⑦振幅增大,某些区域的⑧振幅减小,这种现象叫作波的干涉。 (2)产生干涉的两个必要条件:一是两列波的⑨频率必须相同;二是两个波源的⑩相位差必须保持不变。 (3)干涉图样的特点:在加强区两列波引起的振动总是相互加强的,振幅等于两列波的振幅之和;在减弱区两列波引起的振动总是相互减弱的,振幅等于两列波的振幅之差。 (4)干涉是波特有的现象,声波、电磁波等一切波都能发生干涉。 1.教材波的衍射的演示中图1 2.4-1中甲、乙哪个图象衍射现象更明显? 解答:乙图象衍射现象更明显。 2.医院中探测仪器“B超”为什么用超声波而不用普通声波? 解答:超声波的波长短,不易发生衍射,故波能反射回来并被接收。 3.波的干涉的示意图中振动加强的区域就是波峰或波谷吗? 解答:振动加强的部分有波峰、波谷、平衡位置等,只是它们的振幅最大。 主题1:波的衍射

第18章衍射教案

第十八章光的衍射 教学要求 * 理解惠更斯-菲涅耳原理及半波带法; * 理解单缝衍射条纹分布规律、缝宽及波长对衍射条纹分布影响; * 了解圆孔衍射和光学仪器分辨本领; * 掌握光栅衍射公式、光栅衍射谱线位置确定及条纹分布特征; * 分析光栅常数及波长对衍射谱线分布影响,理解缺级现象; * 了解X射线衍射。

教学内容(学时:4学时) §18-1单缝衍射 §18-2圆孔衍射光学仪器的分辨本领 §18-3光栅衍射 §18-4 X射线衍射 教学重点 * 单缝衍射的条纹分布规律, * 光栅衍射的条纹分布规律, * 半波带法及缺级现象。 作业 18-01)、18-03)、18-04)、18-06)、18-08)、 18-10)、18-12)、18-14)、18-16)、18-19)、 ------------------------------------------------------------------

第十八章光的衍射 (光的衍射___绕过障碍物传播“绕弯”___且产生明暗相间条纹) §18-1 单缝衍射 一惠更斯–菲涅耳原理 1、光的衍射现象 光作为一种电磁波,在传播过程中若遇到尺寸比光的波长小或差不多的障碍物时, 它就不再遵循直线传播的规律,而会传到障碍物的阴影区并形成明暗相间的条纹, 这就是光的衍射现象。

(图: 针和细线的衍射条纹) 利用惠更斯原理可以定性说明光线绕过障碍物边沿的现象,但它不能确切地说明为 什么出现明暗相间的条纹,菲涅尔用“子波相干”的思想补充了惠更斯原理,解释 了各类衍射现象并得出与实际相符的结果。 2、惠更斯—菲涅耳原理: 从同一波阵面上各点发出的子波,在传播到空间某点时,各个子波间也可以相互叠

高中物理-光的偏振练习

高中物理-光的偏振练习 1.(辽宁省大连市高二下学期期中)在下列各组的两个现象中都表现出光具有波动性的是( C ) A.光的折射现象、色散现象 B.光的反射现象、干涉现象 C.光的衍射现象、偏振现象 D.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解析: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现象证明了光的波动性,故选C。 2.(多选)(沈阳二中高二下学期期中)以下关于光的说法正确的是( AC ) A.光纤通信是利用了全反射的原理 B.太阳光是偏振光 C.当正在鸣笛的火车向着我们急驶而来时,我们听到汽笛声的音调变高,是多普勒效应 D.光的双缝干涉实验中,在光屏上的某一位置会时而出现明条纹时而出现暗条纹 解析:光纤通信利用了全反射原理,A对;太阳光是自然光,B错;火车汽笛音调变化是多普勒效应,C正确;光的双缝干涉实验中,光屏上某一位置条纹亮暗不变,D错。 3.(山东省潍坊一中高二下学期月考)夜晚,汽车前灯发出的强光将迎面驶来的汽车司机照得睁不开眼,严重影响行车安全(如图)。若考虑将汽车前灯玻璃改用偏振玻璃,使射出的灯光变为偏振光;同时汽车前窗玻璃也采用偏振玻璃,其透振方向正好与灯光的振动方向垂直,但还要能看清自己车灯发出的光所照亮的物体。假设所有的汽车前窗玻璃和前灯玻璃均按同一要求设置,如下措施中可行的是( D ) A.前窗玻璃的透振方向是竖直的,车灯玻璃的透振方向是水平的 B.前窗玻璃的透振方向是竖直的,车灯玻璃的透振方向是竖直的 C.前窗玻璃的透振方向是斜向右上45°,车灯玻璃的透振方向是斜向左上45° D.前窗玻璃和车灯玻璃的透振方向都是斜向右上45° 解析:此题要求自己车灯发出的光经对面车窗反射后仍能进入自己眼中,而对面车灯发出的光不能进入自己的眼中。若前窗的透振方向竖直、车灯玻璃的透振方向水平,从车灯发出的光照射到物体上反射回的光线将不能透过窗玻璃,司机面前将是一片漆黑,所以A错误;若前窗玻璃与车灯玻璃透振方向均竖直,则对面车灯的光仍能照射得司机睁不开眼,B错误;若前窗玻璃的透振方向是斜向右上45°,车灯玻璃的透振方向是斜向左上45°,则车灯发出的光经物体反射后无法

光的衍射习题教案

光的衍射 一、选择题:( B )( D )( C )( B )( C )( B )( D )( B )( D )( B )( A ) 1.在单缝夫琅和费衍射中,波长为λ的单色光垂直入射在宽度为3λ的单缝上,对应于衍射角30°方向,单缝处波阵面可分成的半波带数目为( ) (A ) 2个; (B ) 3个; (C ) 4个; (D ) 6个。 【提示:根据公式sin /2b k θλ=,可判断k =3】 2.在单缝衍射实验中,缝宽b =0.2mm ,透镜焦距f =0.4m ,入射光波长λ=500nm ,则在距离中央亮纹中心位置2mm 处是亮纹还是暗纹?从这个位置看上去可以把波阵面分为几个半波带?( ) (A) 亮纹,3个半波带; (B) 亮纹,4个半波带;(C) 暗纹,3个半波带; (D) 暗纹,4个半波带。 【提示:根据公式sin /2b k θλ=?2 x b k f λ=,可判断k =4,偶数,暗纹】 3.在夫琅和费单缝衍射实验中,对于给定的入射单色光,当缝宽度变宽,同时使单缝沿垂直于透镜光轴稍微向上平移时,则屏上中央亮纹将: ( ) (A)变窄,同时向上移动; (B) 变宽,不移动; (C)变窄,不移动; (D) 变宽,同时向上移动。 【缝宽度变宽,衍射效果减弱;单缝位置上下偏移,衍射图样不变化】 4.在夫琅和费单缝衍射实验中,对于给定的入射单色光,当缝宽度变小时,除中央亮纹的中心位置不变外,各级衍射条纹 ( ) (A) 对应的衍射角变小; (B) 对应的衍射角变大; (C) 对应的衍射角也不变; (D) 光强也不变。 【见上题提示】 5.在如图所示的夫琅和费单缝衍射实验装置中,S 为单缝, L 为凸透镜,C 为放在的焦平面处的屏。当把单缝垂直于凸透 镜光轴稍微向上平移时,屏幕上的衍射图样 ( ) (A) 向上平移; (B) 向下平移;(C) 不动;(D) 条纹间距变大。 【单缝位置上下偏移,衍射图样不变化】 6.波长为500nm 的单色光垂直入射到宽为0.25 mm 的单缝上,单缝后面放置一凸透镜,凸透镜的焦平面上放置一光屏,用以观测衍射条纹,今测得中央明条纹一侧第三个暗条纹与另一侧第三个暗条纹之间的距离为12mm ,则凸透镜的焦距f 为: ( ) (A) 2m ; (B) 1m ; (C) 0.5m ; (D) 0.2m 。 【提示:根据衍射暗纹公式sin b k θλ=?x b k f λ=?f x b λ?=,由题意可判断?x =2mm 】 7. 波长为550nm 的单色光垂直入射到光栅常数为d=1.0×10-4cm 的光栅上,可能观察到的光谱线的最大级次为( ) (A )4; (B ) 3; (C ) 2; (D ) 1。 【提示:根据衍射光栅公式(')sin b b k θλ+=,取θ=900? 1.82k =,可判断max 1k =】 8. 波长为600nm 的单色光垂直入射到光栅常数为2.5×10-3mm 的光栅上, 光栅的刻痕与缝宽相等,

高中物理光的偏振知识点归纳

高中物理光的偏振知识点归纳 1、高中物理光的偏振发现说明 1808年,马吕斯在试验中发现了光的偏振现象。在进一步研究光的简单折射中的偏振时,他发现光在折射时是部分偏振的。因为惠更斯曾提出过光是一种纵波,而纵波不可能发生这样的偏振,这一发现成为了反对波动说的有利证据。1811年,布吕斯特在研究光的偏振现象时发现了光的偏振现象的经验定律。 2、高中物理光的偏振产生方法 从自然光获得线偏振光的方法有以下四种: 1、利用反射和折射。 2、利用二向色性。 3、利用晶体的双折射。 4、利用散射。 另外,线偏振光可以经过波晶片产生圆偏振光和椭圆偏振光。 3、高中物理光的偏振度 在部分偏振光的总强度中,完全偏振光所占的成分叫做偏振度。 特征:偏振度的数值愈接近1,光线的偏振化程度就愈纯

粹,一般偏振度都小于1。 4、高中物理光的偏振应用 页 1 第 电子表的液晶显示用到了偏振光 两块透振方向相互垂直的偏振片当中插进一个液晶盒,盒内液晶层的上下是透明的电极板,它们刻成了数字笔画的形状。外界的自然光通过第一块偏振片后,成了偏振光。这束光在通过液晶时,如果上下两极板间没有电压,光的偏振方向会被液晶旋转90度(这种性质叫做液晶的旋光性),于是它能通过第二块偏振片。第二块偏振片的下面是反射镜,光线被反射回来,这时液晶盒看起来是透明的。但在上下两个电极间有一定大小的电压时,液晶的性质改变了,旋光性消失,于是光线通不过第二块偏振片,这个电极下的区域变暗,如果电极刻成了数字的笔画的形状,用这种方法就可以显示数字。 在摄影镜头前加上偏振镜消除反光 在拍摄表面光滑的物体,如玻璃器皿、水面、陈列橱柜、油漆表面、塑料表面等,常常会出现耀斑或反光,这是由于光线的偏振而引起的。在拍摄时加用偏振镜,并适当地旋转偏振镜面,能够阻挡这些偏振光,借以消除或减弱这些光滑物体表面的反光或亮斑。要通过取景器一边观察一边转动镜面,以便观察消除偏振光的效果。当观察到被摄物体的反光

大学物理实验光的偏振思考题答案

1、首先,光强的计算并不是利用合成矢量来计算的,光强与振幅的平方成正比,振幅即矢量的模;其次,不论是人眼还是探测器,都不可能接收瞬时光强,即光矢量的振幅大小;最重要的一点,矢量的合成是有条件的,这一点物理光学中有很详细的解释,即必须是相干光才能合成,而自然光一般为非相干光。非相干光的光强叠加只是不同光线光强的简单叠加。因而,只要有光线,光强恒大于0。但相干光与此不同,会有等于0的情况。 2、因为其不是偏振光,所以光强I不发生变化。 3、光的偏振实验中,如果在一组相互正交的偏振片之间插入一块半波片,使其光轴和起偏器的偏振轴平行,则透过检偏器的光斑还是暗的。因为经过起偏器后的线偏振光的偏振方向与波片光轴平行,与波片光轴垂直方向没有分量,此时不发生双折射效应,经过波片后仍然是原方向振动的线偏振光,所以消光。 将检偏器旋转90度后,光斑的亮暗有变化,变亮,因为经过波片后仍然是原方向振动的线偏振光,检偏器旋转90度后正好与线偏振光振动方向一致。 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波片的光轴和起偏器偏振轴平行,线偏振光经过后不改变偏振方向。我们知道线偏振光经过1/2波片偏振方向是要关于光轴(或者快轴,或者慢轴)对称的。当线偏振光偏振方向平行或者垂直与快轴或者慢轴时,波片不起改变偏振态的作用,不仅1/2波片如此,其它波片也这样。 4、用一个偏振片就能分辨。当自然光通过偏振片时,无论偏振片怎么旋转或者是静止(以光的传播方向为轴)光的强度都不会发生变化。 当圆偏振光通过偏振片时,保持偏振片不动,你会发现光的强度呈周期性变化,而且会出现消光。当圆偏振光与自然光的混合光通过偏振片时,保持偏振片不动,你也会发现光的强度呈周期性变化,但不会出现消光。

高中物理第十三章光第56节光的衍射光的偏振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

第5、6节光的衍射__光的偏振 1.衍射条纹是一些明暗相间的条纹,中央条纹最 宽、最亮,离中央条纹越远,亮条纹的宽度越小, 亮度越低。 2.白光的单缝衍射条纹是中央为白色亮纹,两侧 为彩色条纹,外侧呈红色,靠近白色亮纹的内侧为 紫色。 3.偏振光:在垂直于传播方向的平面上,只沿着 某个特定的方向振动的光。 一、光的衍射 1.定义:光通过很小的狭缝(或圆孔)时,明显地偏离了直线传播的方向,在屏上应该出现阴影的区域出现明条纹或亮斑,应该属于亮区的地方也会出现暗条纹或暗斑的现象。 2.衍射图像:衍射时产生的明暗条纹或光环。 3.单缝衍射:单色光通过狭缝时,在屏幕上出现明暗相间的条纹,中央为亮条纹,中央条纹最宽最亮,其余条纹变窄变暗;白光通过狭缝时,在屏上出现彩色条纹,中央为白条纹。 4.圆孔衍射:光通过小孔时(孔很小)在屏幕上会出现明暗相间的圆环。 5.泊松亮斑:障碍物的衍射现象。在单色光传播途中,放一个较小的圆形障碍物,会发现在阴影中心有一个亮斑,这就是著名的泊松亮斑。 二、衍射光栅 1.衍射光栅的结构 由许多等宽的狭缝等距离地排列起来形成的光学仪器。 2.衍射图样的特点 与单缝衍射相比,衍射条纹的宽度变窄,亮度增加。 3.衍射光栅的种类 反射光栅、透射光栅。 三、光的偏振 1.横波与纵波的特点 横波中各点的振动方向总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纵波中,各点的振动方向总与波的传播

方向在同一直线上。横波有偏振现象。 2.自然光和偏振光 (1)自然光:太阳、电灯等普通光源发出的光,包含着在垂直于传播方向上沿一切方向振动的光,沿着各个方向振动的光波的强度都相同。 (2)偏振光:在垂直于传播方向的平面上,只沿着某个特定的方向振动的光。 3.光的偏振 偏振现象只有沿偏振片的“透射方向”振动的光波才能通过偏振片 结论偏振现象表明,光是一种横波 偏振光的 形成①自然光通过偏振片后,得到偏振光 ②自然光在介质表面反射时,反射光和折射光都是偏振光 偏振现象的应用①把偏振片装在照相机镜头前 ②电子表的液晶显示 1.自主思考——判一判 (1)白光通过盛水的玻璃杯,在适当的角度,可看到彩色光,是光的衍射现象。(×) (2)菜汤上的油花呈现彩色,是光的折射现象。(×) (3)用两支圆柱形铅笔并在一起,形成一个狭缝,使狭缝平行于日光灯,会看到彩色的衍射条纹。(√) (4)凡是波都有偏振现象。(×) (5)反射可以引起自然光的偏振。(√) (6)拍摄水中游鱼时,在镜前装一偏振片是利用光的偏振现象。(√) 2.合作探究——议一议 (1)衍射和干涉条纹都是明暗相间的,两种条纹是否完全一样? 提示:不一样。衍射条纹是中间最宽、最亮,从中央向两侧逐渐变窄、变暗;干涉条纹是等间距的条纹,即宽度和亮度相同。 (2)自然光和偏振光有什么不同? 提示:自然光沿各个方向振动的光波的强度都相同,而偏振光只在垂直于传播方向的平面上,沿着某个特定的方向振动。

第五章 第3、4节 光的衍射与偏振 激光

第3、4节光的衍射与偏振__激光 1.障碍物或孔的尺寸比波长小或与波长相差不多时,光将发生明显的 衍射现象。 2.单色光的单缝衍射图像是中央一条较宽较亮的条纹,两边是对称 而明暗相间的条纹,亮条纹的强度向两边很快减弱。白光通过单 缝产生的衍射图像中央是一条白条纹,两边是很快减弱的彩色条 纹。 3.自然光透过偏振片后形成线偏振光,偏振光通过偏振片的情况与 光的偏振方向和偏振片的偏振方向的夹角有关。 4.激光是人工产生的相干光,是原子受激辐射产生的光,具有频率 单一、强度大、相干性好等特点。 (1)定义:光通过很小的狭缝(或圆孔)时,明显地偏离了直线传播的方向,在屏上应该出现阴影的区域出现亮条纹或亮斑,应该属于亮区的地方也会出现暗条纹或暗斑。 (2)衍射图样:衍射时产生的明暗条纹或光环。 (3)单缝衍射:单色光通过狭缝时,在屏幕上出现明暗相间的条纹,中央为一条较宽较亮的条纹,两边是对称而明暗相间的条纹,亮条纹的强度向两边很快减弱。白光通过狭缝时,中央为白条纹。两边是很快减弱的彩色条纹。 (4)圆孔衍射:光通过小孔时(孔很小)在屏幕上会出现明暗相间的圆环。 (5)泊松亮斑:障碍物的衍射现象。 在单色光传播途中,放一个较小的圆形障碍物,会发现在阴影中心有一个亮斑,这就是著名的泊松亮斑。 [跟随名师·解疑难] 1.三种衍射图样的特点比较 (1)单缝衍射图样: ①中央条纹最亮,越向两边越暗;条纹间距不等,越靠外,条纹间距越小。 ②缝变窄通过的光变少,而光分布的范围更宽,所以亮纹的亮度降低。 ③中央亮条纹的宽度及条纹间距跟入射光的波长及单缝宽度有关,入射光波长越大,单缝越窄,中央亮条纹的宽度及条纹间距就越大。 ④用白光做单缝衍射时,中央亮条纹仍然是最宽最亮的白条纹。 (2)圆孔衍射图样: ①中央是大且亮的圆形亮斑,周围分布着明暗相间的同心圆环,且越靠外,圆形亮条

第4章 第6节 光的衍射和偏振

第六节光的衍射和偏 振 1.(3分)用红光做双缝干涉实验时,在屏上观察到干涉条纹.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改用紫光做实验,则干涉条纹间距将变________;如果改用白光做实验,在屏上将出现________色条纹. 【解析】在双缝干涉实验中,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干涉条纹的间距与入射光的波长成正比,紫光波长小于红光波长,所以改用紫光做实验,干涉条纹间距将变小;若改用白光做实验,由于七色光的波长不同,各自干涉条纹的间距不同,在光屏上单色光加强的位置不同,于是出现彩色条纹,即发生了色散现象. 【答案】小彩 2.(3分)在“用双缝干涉测量光的波长”实验中,为使光屏上单色光的干涉条纹间距增大些,可采取的措施是() A.换用缝距大些的双缝片 B.换用缝距小些的双缝片 C.适当调大双缝片与屏的距离 D.适当调小双缝片与屏的距离

【解析】 根据公式Δx =L d λ知B 、C 两项正确. 【答案】 BC 3.(4分)两列光干涉时,光屏上的亮条纹和暗条纹到两个光源的距离与波长有什么关系?声的干涉也遵从类似的规律。设想在空旷的地方相隔一定位置有两个振动完全一样的声源,发出的声波波长是0.6 m ,观察者A 离两声源的距离分别是4.5 m 和 5.4 m .观察者B 离两声源的距离分别是4.3 m 和5.5 m 这两个观察者听到声音的大小有什么区别? 【解析】 观察者A 距两声源的路程差Δs A =(5.4-4.5) m =0.9 m ,Δs A λ2 =0.90.3 =3,Δs A 为半波长的奇数倍,声音在A 处减弱;观察者B 距两声源的路程差Δs B =(5.5-4.3) m =1.2 m ,Δs B λ2 =1.20.3=4,Δs B 为半波长的偶数倍,声音在B 处加强, 所以B 听到的声音比A 听到的大. 【答案】 见解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