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矿物岩石学》教学大纲知识讲解

《矿物岩石学》教学大纲知识讲解

《矿物岩石学》教学大纲知识讲解
《矿物岩石学》教学大纲知识讲解

《矿物岩石学》教学

大纲

《矿物岩石学》教学大纲

(勘察技术与工程专业, 选修课, 54学时)

一、教学思想

人类的工程建筑活动是在地壳表层的一定的地质环境中进行的,任何建筑物都是以岩土体作为建筑地基、建筑介质或建筑材料,因而,岩土体的性质是决定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制约的形式和规模的根本条件。因此,地壳表层的岩土体的研究是工程地质专业的最重要的任务。矿物学和岩石学作为地质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它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研究地壳中各种岩石的物质组成及其性质。针对勘察技术与工程专业的性质与特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矿物学和岩石学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有一概括的了解,掌握十余种常见造岩矿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和鉴定特征,熟悉地表各种常见岩石的鉴定特征(包括岩石的矿物组成、岩石的结构、构造特征)及各种物理、化学性质;同时结合其他相关知识,使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岩石当前的性状,也能够分析其性质的形成条件、分析并预测岩石性质的可能变化,为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的有关矿物学和岩石学问题及其它地质问题奠定必要的基础。

二、学时分配和授课方式

本课程包括矿物学和岩石学两大部分,总学时为54学时,其中矿物学部分占24学时,主要涉及手标本矿物学,掌握十余种常见造岩矿物的物理性质和鉴定特征。岩石学部分30学时,主要涉及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三大岩介绍,包括沉积岩石学、岩浆岩石学和变质岩石学,本部分以岩类学的介绍为主,让学生掌握地表常见岩石的矿物组成及鉴定特征;第二部分为岩石的物理性质。

针对勘察技术与工程专业特点,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除了让学生了解有关矿物学与岩石学的基本概念之外,重点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时安排为:讲授27学时,实习27学时,具体教学内容和学时安排如下:

授课方式

本课程采用课堂讲授、课堂讨论、课堂实习及课外作业相结合,采用启发式教学,注意培养学生独立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试方式

本门课的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和标本口试相结合的方式。

闭卷笔试部分采用考教分离制。即由教学小组给出多套分量相当的试题,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提取试卷。

考试内容包括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综合分析三种类型。需要学生灵活运用课堂所学知识,综合分析。

第一部分矿物学部分

第一章几何结晶学基础

本章重点:1)掌握晶体与空间格子的概念,了解晶体的基本性质;

2)掌握晶体的对称和对称型的概念,以及晶体的对称分类

3)了解单形、聚形的概念以及各晶系常见单形的几何特征

第一节晶体的概念、性质及形成

一、晶体的概念(等同点—空间格子—晶体)(掌握晶体的概念)

二、晶体的空间格子规律,空间格子的基本组成要素:结点、行列、面网和单位

平行六面体,十四种布拉维格子(掌握空间格子的概念,熟悉空间格子的构

成)

三、晶体的基本性质及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从物质内部质点分布的规律性上区

分晶体与非晶体,重点掌握晶体的基本性质)

第二节晶体的宏观对称及晶体的理想形态

一、对称的概念和晶体对称的特点(注意区分晶体的对称与其他物体对称的本

质)

二、晶体的宏观对称要素和对称操作(了解晶体的宏观对称要素及其相应的对成

操作)

三、对称型的概念和32种对称型,应用特征对称要素确定晶族和晶系(了解晶

体对称型的概念及晶体的对称分类)

四、晶体的理想形态(了解单形和聚形的概念及47种几何单形中常见单形的特

征)

思考题

1、何谓晶体?晶体区别于其他物体的最本质的性质是什么?

2、等轴晶系、四方晶系和单斜晶系的对称特点各是什么?对应的晶体形态有何不同?

第二章矿物学总论

本章重点:1)配位数和配位多面体、类质同象、同质多象的概念;理解晶体的化学组成与晶体结构之间的制约关系

2)掌握矿物中各种“水”的性质、特点及存在方式

3)明确矿物的各种物性的概念、分类或分级;掌握它们在矿物鉴定中的意义及描述方法

4)晶体的形态与晶体结构之间的关系

5)标型矿物、矿物的标型特征、矿物共生组合的概念及成因意义

6)了解矿物晶体化学分类的原则,熟悉分类体系;掌握矿物种的概念

第一节矿物的晶体化学

一、矿物的化学组成与晶体结构之间的关系(了解元素的离子类型,堆积方式;

掌握配位素与配位多面体的概念)

二、形成条件对晶体结构的影响—类质同象、同质多象(掌握类质同象和同质多

象的概念,类质同象的类型及影响因素)

第二节矿物的化学成分

一、矿物的化学成分类型:(了解)

二、矿物中的“水”(掌握矿物中不同类型的水的定义、存在形式及其特征)

三、矿物的化学式(了解矿物的晶体化学式的书写方法及含义)

第三节矿物的物理性质

一、矿物的光学性质:颜色光泽条痕透明度(了解矿物的光学性质产生的本

质及鉴定意义)

二、矿物的力学性质:解理裂理断口硬度(掌握矿物的解理的概念、产生原

因;矿物硬度的概念及影响因素;掌握矿物解理和硬度的分级及在矿物鉴定

中的意义)

三、矿物的其它物理性质:磁性比重导电性荷电性(压电性和热电性)发光性

(掌握矿物比重的概念及影响因素;了解矿物的磁性、导电性和荷电性的定

义)

第四节矿物的形态

一、矿物单体的形态:结晶习性晶面特征(了解矿物的结晶习性与矿物晶体结

构之间的关系)

二、矿物连生体的形态:双晶和平行连生(掌握双晶的概念及识别)

三、矿物集合体的形态:显晶集合体隐晶集合体及胶状集合体(了解)

第五节矿物的形成与变化

一、形成矿物的主要地质作用及不同地质作用中形成矿物的特征(了解不同地质

作用过程中形成矿物的特征)

二、矿物的形成条件:温度压力 pH值 Eh值及组分浓度(了解形成条件对矿物

成分和结构及矿物组合的影响,不同地质作用条件下矿物结晶的主要控制因素)

三、反映矿物形成条件的标志:标型矿物、矿物的标型特征(掌握标型矿物和矿

物的标型特征、矿物共生组合的概念及与矿物形成条件的关系)

四、矿物的变化:溶蚀、交代、晶化和非晶质化、假象和副象(了解)

第六节矿物的分类与命名

一、矿物分类简介(掌握矿物的晶体化学分类原则与分类体系)

二、明确矿物种的概念,了解矿物命名原则(深刻理解矿物种的定义)

思考题

1、何谓矿物的类质同象?影响矿物类质同象的因素有那些?

2、晶体化学式为MgCa[CO3]和(Mg,Ca)[CO3]的是否表示同一种矿物?

3、矿物的结构水和结晶水都可进入矿物的晶格,他们之间有何不同?

4、矿物的颜色、条痕、光泽、透明度之间有何关系?

5、解理与裂开有何异同?

6、同一种矿物的理想晶休形态和实际(天然)晶体有何异同?

7、为什么鲕状集合体不能称为粒状集合体?

8、钟乳石称为方解石的柱状集合体对吗?为什么?

9、何谓标型矿物和矿物的标型特征?学习他们有何地质意义?

10、矿物形成后为什么会变化?会发生哪些变化?

11、褐铁矿和铝土矿是否为两种独立矿物?为什么?

第四章自然元素、卤化物、硫化物矿物

本章重点:了解自然元素、卤化物、硫化物矿物大类的基本特征,掌握自然硫、石墨、石盐、黄铁矿和黄铜矿的物理性质和鉴定特征

第一节自然元素、卤化物、硫化物矿物概述(各大类矿物的化学组成、形态和物理性质、鉴定特征)

第二节自然硫、石墨、石盐、黄铁矿和黄铜矿的形态、物理化学性质和鉴定特征第五章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矿物

本章重点:了解氧化物矿物通性,掌握赤铁矿、磁铁矿、石英及其亚种的物理化学性质和鉴定特征,了解铝土矿和褐铁矿的组成和意义

第一节本大类矿物通性概述,铝土矿和褐铁矿的特殊组成和特殊意义

第二节赤铁矿、磁铁矿、石英及其亚种的物理化学性质和鉴定特征

第六章硅酸盐矿物

本章重点:了解硅酸盐矿物中络阴离子类型及其亚类的划分,掌握常见硅酸盐矿物橄榄石、石榴子石、普通辉石、普通角闪石、云母类、绿泥石、钾长石

和斜长石的形态、物理化学性质和主要鉴定特征

第一节本类矿物中络阴离子类型及其亚类的划分

第二节岛状、环状结构硅酸盐矿物化学组成、物理性质、形态和鉴定特征;常见矿物橄榄石、石榴子石、电气石、蓝晶石、绿柱石、电气石

第三节链状结构硅酸盐矿物化学组成、物理性质、形态和鉴定特征;常见矿物普通辉石和普通角闪石

第四节层状结构硅酸盐矿物(层状结构特征及对矿物力学性质的影响,粘土矿物的概念、特性及其在工程地质方面的应用);常见矿物滑石、叶蜡石、云

母类、绿泥石

第五节架状结构硅酸盐矿物化学组成、物理性质、形态和鉴定特征;常见矿物钾长石和斜长石、霞石

第七章碳酸盐和硫酸盐矿物

本章重点:了解碳酸盐和硫酸盐矿物的通性,掌握方解石、白云石、石膏和硬石膏的化学组成、物理和化学性质及鉴定特征

第一节概述碳酸盐和硫酸盐矿物大类的晶体化学特征,物理性质,晶形及成因特征

第二节方解石白云石石膏硬石膏和重晶石的化学组成、形态、物理和化学性质和主要鉴定特征

第二部分岩浆岩石学

第一章岩浆岩石学总论

本章重点:岩浆、岩浆岩岩石学等基本概念;结构的概念及主要结构类型;构造的概念及主要构造类型;岩浆岩的主要判别标志;六种主要的岩浆岩矿物共

生组合。

第一节岩浆及岩浆岩石学的概念(掌握)

第二节岩浆作用及岩浆岩产状(侵入作用与侵入岩产状;喷出作用与喷出岩产状)第三节岩浆岩的造岩矿物

第四节岩浆岩的结构及主要结构类型(岩浆岩的结晶程度、岩石中矿物的颗粒大小、岩石中矿物的自形程度、岩石中矿物颗粒间的相互关系;主要结构类

型)

第五节岩浆岩的构造及主要构造类型(构造的概念及典型构造类型)

第六节岩浆岩的分类原则与分类简表(各类岩浆岩主要矿物成分及含量)(了解)第七节岩浆岩的命名原则

第八节六种典型的岩浆岩矿物共生组合

第九节岩浆岩区别于沉积岩和变质岩的主要标志

第二章超基性岩类(橄榄岩-苦橄岩类)

本章重点:超基性岩类的化学成分、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特征及主要岩石类型。

第一节超基性岩类的基本成分及结构、构造特征(超基性岩的化学成分及矿物成分特征)

第二节超基性岩的主要岩石类型及特征(橄榄岩、辉石岩的鉴定特征)

第三章基性岩类(辉长岩-玄武岩类)

本章重点:基性岩类的化学成分、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特征及主要岩石类型。

第一节基性岩类的基本成分及结构、构造特征(基性岩浆岩的的化学成分及矿物成分特征)

第二节基性岩的主要岩石类型及特征(辉长岩、辉绿岩及玄武岩的鉴定特征)第四章中性岩类(闪长岩-安山岩类)

本章重点:中性岩类的化学成分、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特征及主要岩石类型。

第一节中性岩类的基本成分及结构、构造特征(中性岩的化学成分和矿物成分特征)

第二节中性岩的主要岩石类型及特征(闪长岩、闪长玢岩、安山岩的鉴定特征)

初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 化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它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化学与社会生活、生产有着广泛的联系,对于我国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初级中学的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面向全体学生,以化学基础知识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为学生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初步基础。 一、化学教学的目的 1.使学生学习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学习几种 常见的元素和一些重要的化合物的基础知识,学习一些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的基本技能,初步认识化学在实际中的应用。 2.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 学的学习方法,以及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会初步运用化学 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4.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教育。 二、初中化学的教学内容 (一)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 根据教学的目的、课程计划中规定的课时和学生的接受能力确定教学内容。 1.加强基础,培养能力 教学内容要有利于加强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培养 能力。要选择学生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进一步学习化学所必需的一些元素化合物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要选编一些有助于学生学习 化学基础知识并能培养他们的技能、能力的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 2.坚持联系实际 教学内容要联系实际。多介绍一些与日常生活、科学技术和生产劳动等方面有密切联系的化学知识和技能。 3.注意课程间的联系 选择教学内容应注意与自然、数学、物理、生物、地理等课程间的联系。 (二)初中化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认知心理学教学大纲

认知心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06058 课程名称: 认知心理学 英文名称 : Cognitive Psychology 学分: 3 总学时: 54 实验(上机)学时: 适用年级专业(学科类) : 心理学专业三年级 一、课程说明 (一) 编写本大纲的指导思想 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 是心理学系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本大纲以 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为指导, 注重科学性、 系统性和完整性,兼顾理论性和应用性。 内容 上深入浅出, 尽可能全面深入地介绍认知心理学的基本原则、 方法和各种认知理论以及国内 外有关的新近研究成果。 课程目的和要求 通过学习本课程, 使学生了解人是如何获得客观环境中的信息, 即信息是如何作为知识 得以再现和转换、 如何被储存、 以及如何被用于指导人的心理和行为; 了解从知觉到思维范 围内人的心理活动的特点与规律,运用这些知识,使人能够更好地发挥出自己的认知能力。 要求在学习过程中注意比较认知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对于同一种心理现象在研究方法 与研究结果上的本质差异,重点掌握认知心理学的实验技术。 (三) 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主要涉及对认知理论及新近研究成果的评介。主要包括: 意、记忆、言语、概念形成、推理和问题解决等。 教学难点主要涉及对各种认知模型的深入理解及应用。 (四)知识范围及相关课程的关系 认知心理学涉及的知识范围主要包括以信息加工观点对人的高级心 理过程 过程,如注意、知觉、表象、记忆、思维和语言等)的理解。相关课程主要包括: 学、发展心理学、生理心理学等。 认知心理学认为注意、知觉、记忆、 思维等认知现象是交织在一起的, 了解有助于说明另一组现象, 由于它们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很可能会发现人类认知过程的 统一加工模式。 认知心理学不仅要把认识过程统一起来, 而且要把普通心理学各个领域统一 起来, 也就是要用认知观点研究和说明情绪、 动机、个性等方面。 认知心理学的观点还进一 步扩展到了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工程心理学等领域。 (五)教材及教学参考书的选用 教材:王甦,汪圣安, 《认知心理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01810-X /C .54 教学参考书: 陈煊之,《认知心理学》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知觉、 模式识别、 注 (主要是认识 普通心理 对于一组现象的 2001 年 7 月。 ISBN 7- 301 2006 年 12 月。 ISBN 7- 5361-3418- 5

《二语习得》课程教学大纲讲解学习

【二语习得】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8024053 【课程类别】专业任选课 【学分】2 【总学时】34 【讲授学时】34 【实验学时】 【先修课程】《英语教师职业技能》 【适用专业】英语专业师范方向高年级学生 【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第二语言(外语)习得的性质、特点、内容、理论研究流派、研究热点、教学原则、教学内容与方法等。本课程采用多元视角,对二语习得与教学进行多学科、全方位的介绍与探讨,以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二语习得与教学全过程的诸方面,学习和研究二语习得与教学理论,从而加深对二语教学这一认知活动的理性认识,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二语习得与教学打下基础,提高科研能力,提高运用理论探讨和解决英语教学问题的能力,力争成为积极、自觉的思考者和有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学习者、研究者。 【内容提要】 第一章【语言、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 [基本要求] 了解语言教学中几个最基本的议题,即语言、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 [重点难点] 使学生掌握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理论基础的全貌,并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经过认真、审慎、理智、全面的思考,从中悟出自己的语言教学思路或理论。 [讲授学时] 2 学时 第一节 [语言、学习与语言教学] 语言 学习与教学 语言学与心理学的趋势 第二节 [语言教学理论与方法] 应用语言学 语言教学理论与方法 第二章【第一语言习得】

[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第一语言习得是认识第二语言学习原理的基础、掌握第一语言习得所涉及的主要议题、概念和主流理论观点。 [重点难点] 使学生意识到虽然本章议题都尚无定论,但第一语言习得研究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关系密切相关,其导向和成果对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颇具启示。 [讲授学时] 2 学时 第一节 [第一语言习得理论] 行为主义 内在论 功能主义 第二节 [第一语言习得中的主要问题] 能力与行为 理解与产出 先天本质与后天培养 普遍语法 系统性与变化性 语言与思维 模仿 实践 输入 语篇 第三章【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对比】 [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可做的三类对比及三类比较重涉及的6个议题(关键期假设;神经学的研究成果;精神运动协调方面的探讨;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情感因素的作用;语言发展的因素) [重点难点] 对本章所论述的因素进行综合思考,就任何一类比较形成自己的认识。 [讲授学时] 2 学时 第一节 [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的对比与对照] 对比与对照的类型 关键期假说 第二节 [对比与对照中的关键问题] 神经学问题

《模具拆装》教学大纲讲解

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广州市机电高级技工学校 教 学 大 纲 课程名称:典型模具拆装 适用对象:中、高职________ 修订人员:王赞开、蔡职华 修订时间:2013年5月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数控编程与加工》教学大纲 、说明 1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1)性质:《典型模具拆装》是模具设计与制造岗位必须掌握的工作技能,也是模具专业学习过程中重要的教学环节,对模具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有关键的影响,是模具专业建设的重点。本课程通过多媒体、虚拟软件、实物操作等教学手段,主要学习典型模具(包括注塑模具与冷冲压模具)的结构、运动原理、拆装方法与绘制装配图等知识技能,为必修课,周课时4节,总课时72节。 (2)任务:典型模具拆装一般在专用实训室进行,学生通过操作虚拟软件、拆装和测量模具实物或教学模型,绘制装配图等方法,达到了解模具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掌握模具拆装,巩固模具设计知识等教学目标。并使学生在训练中形成脚踏实地、尊重科学、精益求精、文明生产的职业素养,提高综合素质,并注重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创业思想的培养。为就业奠定扎实的基本技能。 2、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参照实物叙述出典型模具的结构与工作原理,手动完成典型模具的装配与拆卸,并读懂及绘制典型模具的装配图。

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广州市机电高级技工学校 教学大纲 3、教学注意事项 (1)先导课程以《机械制图》《机械设计与制造基础》等课程为主。 (2)根据目前企业运用模具的实际情况,选择4种典型的注塑模具和3种典型的冷冲模具作为教学载体。 (3)本门课程所用虚拟软件、CAD制图对计算机性能也有一定要求,应配置合适性能要求的多媒体电脑系统。 二、学时分配表

中国古代史历史学教学大纲下

课程编号:16014202 《中国古代史》课程教学大纲 (The Syllabus of Ancient Chinese History) 适用专业:历史学本科 总课时:72(其中理论72 ) 学分:4 制定单位:历史文化系执笔者:王芳审核人:赵元编写日期:2010年9月20日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中国古代史是历史学本科的主干基础课。它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指导,科学地、系统地阐明中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及其规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专业相关理论和历史基本知识独立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扎实掌握历史学科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发展动态,了解学科前沿发展动态,增强学生为社会服务的自信心和能力。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目标 第十章隋朝:统一帝国的再建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一节隋朝前期的政治 掌握隋初的各项政治制度及隋与少数民族的关系;熟练掌握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大索貌阅、输籍定样等重要概念; 第二节隋朝政治经济的发展 了解隋朝政治经济的发展的概况,熟练掌握隋代大运河开凿的目的及其影响。 第三节隋朝的文化和对外文化交流 了解隋朝的文化和对外文化交流的发展概况。 第四节农民起义与隋朝的灭亡 掌握隋末农民起义的具体经过及结果,熟练掌握隋末农民起义的背景及其意义。了解隋朝在中国古代史上的历史地位。 第十一章唐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 第一节唐前期的政治和经济 掌握唐初的各项政治制度及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熟练掌握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武则天的统治等重要史实。分析唐代前期繁盛局面产生的重要原因。 第二节唐后期的政治和经济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 数学的研究对象是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在当代社会中,数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是人们参加社会生活,从事生产劳动和学习、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工具,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已广泛渗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成为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初中数学是义务教育的一门主要学科。它是学习物理、化学、计算机等学科以及参加社会生活、生产和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对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有积极作用。因此,使学生受到必要的数学教育,具有一定的数学素养,对于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是十分必要的。 一、教学目的 初中数学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学好当代社会中每一个公民适应日常生活、参加生产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代数、几何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进一步培养运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使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逐步形成数学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基础知识是指:初中数学中的概念、法则、性质、公式、公理、定理以及由其内容所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基本技能是指:能够按照一定的程序与步骤进行运算、作图或画图、进行简单的推理。思维能力主要是指:会观察、实验、比较、 猜想、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会用归纳、演绎和类比进行推理;会合乎逻辑地、准确地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会运用数学概念、原理、思想和方法辨明数学关系。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思维水平。 运算能力是指:会根据法则、公式等正确地进行运算,并理解运算的算理;能够根据问题条件寻求与设计合理、简捷的运算途径。 空间观念主要是指:能够由形状简单的实物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的形状;能够由较复杂的平面图形分解出简单的、基本的图形;能够在基本的图形中找出基本元素及其关系;能够根据条件作出或画出图形。 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是指:能够解决带有实际意义的和相关学科中的数学问题,以及解决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够使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展开交流,形成用数学的意识。 初中数学中要培养的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并用数学方法加以探索、研究和解决。 数学教学中,发展思维能力是培养能力的核心。 良好的个性品质主要指:正确的学习目的,学习数学的兴趣、信心和毅力,实事求是、探索创新和实践的科学态度。初中数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主要是指: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观点;数学内容中普遍存在的对立统一、运动变化、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等观点。 二、教学内容的确定与安排 根据上述教学目的,应当精选一个公民所必需的代数、几何中最基本最有用的部分作为初中数学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份量要适中,要留有余地,在理论要求和习题难度方面,应当适当。“六·三”制初中与“五·四”制初中的教学内容在基本要求上相同。两种学制的毕业班级,都可以根据各地的需要,选学一些应用方面(例如数学在储蓄、税收方面的应用)的知识或适当加宽加深的内容(例如概率初步知识)。 教学内容的安排,既要注意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又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要处理好数学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特别是数与形的结合,初中内容与小学内容的衔接;还要注意与物理、化学等邻近学科的配合。每学年至少要组织一次探究性活动。“五·四”制初中可以在一年级只安排代数,二年级至四年级同时安排代数和几何;“六·三”制初中可以在一年级上学期安排代数,一年级下学期至三年级同时安排代数和几何。农村初级中学可根据具体情况安排代数和几何的数学。 三、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面向全体学生。 大纲中规定的必学内容的教学要求是基本要求,是全体学生都应当达到的。面向全体学生,就是要为所有的学生打好共同基础,并发展他们的个性和特长,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由于各种不同的因素,学生在数学知识、技能、能力方面和志趣上存在差异。教学中要承认这种差异,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应根据基本要求和通过选学内容,适应学生的各种不同需要。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特别予以关心,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指导他们改进学习方法,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困难,使他们经过努力,能够达到大纲中规定的基本要求。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通过讲授选学内容和组织课外活动等多种形式,满足他们的学习愿望,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二)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这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它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思想教育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来进行。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阐述教学内容,使学生从中领悟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以及反映在数学中的辩证关系,从而受到初步的辩证唯

认知心理学教学大纲

《认知心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认知心理学 2、课程类别:必修课 3、适用专业:应用心理学专业 4、课程地位:专业主干课程 5、总学时:54学时(其中理论36学时,实验18学时) 6、总学分:3学分 7、先修课程:预修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学 二、课程目标 认知心理学是在普通心理学的基础上开设的专业性很强的深化课程,主要探讨信息加工的机制和知识的表征方式。认知心理学是一门方法论课程。它精密、科学、巧妙的实验设计是心理学专业学生所要学习的科学研究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认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特别是要学生弄清楚信息加工的内部机制和知识的表征方式;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研究范式,学会认知心理学的几种主要的实验设计。 二、课程内容 第一章绪论(4学时) 教学目的要求: 使学生对认知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及研究对象、方法及其发展有初步的了解。 第一节认知心理学的对象 一、信息加工的一般原理 二、认知心理学的实质 第二节认知心理学的方法 一、减法反应时实验 二、相加因素法实验

三、“开窗”实验 四、出声思考 五、计算机模拟 第三节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及影响 一、认知心理学的兴起 1.内部原因: 2.外部因素: 二、认知心理学的影响 第四节关于认知心理学的争论 一、关于人与计算机的类比 二、关于加工方式 第二章知觉(6学时) 教学目的要求: 了解和掌握知觉领域中的一些重要的研究和存在地问题。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知觉信息与知觉过程 一、知识经验在知觉中的作用。 二种对立的知觉理论:假设考验说和刺激物说 三、知觉加工 (一)自下而上加工和自上而下加工 (二)整体加工和局部加工 四、模式识别 (一)模板说 (二)原型说 (三)特征说 “鬼城”模型 (四)优势效应

临床检验基础教学大纲

临床检验基础教学大纲 (适用于医学检验专业) 课程性质与目的 临床检验基础课程是一门高度综合性的应用科学,它的任务是借助细胞学、临床生物化学、临床微生物学、临床免疫学、寄生虫学、分子生物学等实验室先进的检测技术,对病人来自离体的血液、尿液、粪便以及分泌物和排泄物等标本进行理学、化学、病原学、显微镜形态学等检查,为临床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观察疗效、预后判断提供重要依据。临床检验基础课程是为适应我国检验专业教育改革的需要,培养目前临床需要的检验专业专门人才而设定。课程主要介绍临床检验基础中最常用的一般检验,但确是临床最需要的部分,通过这些实验而得到简便、快速的检测结果,基本满足临床医学检验筛选疾病的需求。 课程的设置与要求 临床检验基础是一门以理论为基础同时注重实践的课程,课程设置在学生完成公共基础课程向临床学习过度阶段,是医学检验专业必修课程,由医学检验系临床血液教研室负责教学安排。课程目的是使该专业的学生掌握临床检验基础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为今后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分为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部分。实验包括血细胞计数、血涂片检查、尿干化学检测、尿沉渣镜检、阴道分泌物检查、精液常规检查、脑脊液常规检查及脱落细胞学检查等内容。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掌握临床检验的基础理论,熟悉临床检验相关基础知识;掌握常规检验的实践技能;熟悉检验方法学的评价;掌握各检验项目的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 课程的组织与实施 临床检验基础课程教学在1个学期内完成,医学检验专业学生为教学主体,安排在四年制医学检验专业第二学年的第二学期。课程总学时90学时,其中理论课44学时,实验课44学时。本课程设定5学分。 临床检验基础课程教学理论课与实验课平行进行,理论和实验课每次各安排4学时。实验课以分组形式进行,每组5~6人,实验带教老师先进行讲解及演示,然后由学生单独操作或分工操作完成实验内容。每位学生应参加每次实验,认真完成操作,并客观、真实、及时地记录实验结果,按时完成并上交实验报告。

幼儿园教学大纲说课讲解

幼儿园教学大纲

小班第一学期 完成各科教育大纲方面 生活卫生习惯l、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用自巳的毛巾擦手。2、在成人的帮助下,能按次序穿脱衣和鞋袜并把它们放在固定的地方。3、逐步养成勤理发,洗头,洗脚,洗澡剪指甲的习惯。4、知道牙齿的用处,养成早晚刷牙和饭后漱口的习惯。 体育活动l、会跑走交替和在指定范围内散跑。2、学在15—20厘米斜坡上走上走下。3、会两手膝着向前爬行和攀架上爬下。4、会听口令、看齐、齐步走、跑步走,立定。 5、初步学会拍皮球 6、会双脚站立,由高15—25厘米往下跳,并会双脚向前行进跳 思想品德1、能和小朋友一起、友好地玩,不争夺和独占玩具不打人不骂人。2、爱护树木花草,不乱采折3、学会做自己能做的事。4、学习在日常用语中、对大小使用尊称和礼貌用语(问早,好、再见、谢谢) 语言1、学说普通话,逐步能正确发出感到困难和容易发错的音。2、学会运用理解的常用词、主要是动词、形容词和人称代词。3、学会昕成人和同伴讲话、愿意和别人交谈能用简短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请求和愿望。4、学会用简单句讲出图片主要内容,学会4—6首儿歌在老师的帮助下复述一、二个故事。 常识 1.知道自己的姓名、性别,年龄和家庭主要成员的姓名。2、认识幼儿园,老师 和同班小朋友。 3、认识日常接触的玩具、餐具和家具的名称用途并会正确使用。 4、认识四季里给幼儿印象最深的特征和人们的活动。 计算1、复习“1”和“许多”及其关系。2、复习在两组物体中,一一对应进行比较,则物体有多少或一样多。3、认识前后、长短。 音乐l、训练听觉、逐步做到唱准曲调,吐字清楚。2、学会5—6首歌曲(音域一般在c—A1) 3、喜欢跳舞和做音乐游戏。4、能按音乐节拍做动作、如开火车、小鸟飞、小兔跳、拍手、点头、碎步、跳步。 绘l、养成正确的绘画姿势,手跟头保持一定的距离握笔自然。2、认识并会使用六种颜色(红、绿、蓝、黄、黑褐色)。3、认识泥工的材料和工具的名称(粘土、橡皮泥或面团),知道它们的性质是柔软的可以塑造的。4、进一步学会用搓、团圆、扁 压、粘合等方法简单地塑造一些物体、并能按自己的愿望制做。

历史教学大纲

高中历史课程: 一、高一年级历史课程介绍: 高一历史是衔接初中与高中历史的重要环节,一方面,我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对中国史、世界史的基本知识一定的了解,是“知其然的阶段”,到了高中,历史的学习开始深入,需要学生们“知其所以然”。高一历史课程在2010年新课改之后,课程体系和结构同以往相比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打破了中国史、世界史的界限,而是以专题的方式进行历史的学习。高一年级的历史分政治史和经济史两个专题,分别在上下两个学期完成学习任务。 二、高二历史课程介绍 历史学博大精深、包罗万象的特点在诸学科中最为显著,真可谓"上下五千年,纵横千万里",乃至于我们的先贤纷纷感慨:"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天地间无非史而已""我们仅仅知道一门惟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等等,声声感叹道出了史学对象的广大和浩淼。高二年级学生在学习历史学科时,需要注重理解,将知识灵活解读,培养独立分析的能力,才能纵横捭阖,处变不惊。高二历史是文化史专题,主要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这一过程共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各有时代特色。概要如下:(1)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2)汉武帝时代形成儒术独尊的局面;(3)宋明时期程朱理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儒学发展到新阶段;(4)明清时期一些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批判继承,与时俱进,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 三、高三历史课程介绍 今年高三同学仍旧采用旧课程标准,他们是旧课程标准的最后一届考生。高三历史全一册学习的是中国古代史部分的内容,以朝代分期为纵向线索,而每一历史时期,又按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对外交流的体系结构进行横向学习。全书共分六章,分别讲述了:先秦、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辽宋夏金元、明清时期的历史,时间线索明了,侧重点清晰。 高中历史课程大纲

临床血液学与检验课程教学大纲

《临床血液学与检验》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临床血液学与检验 英文名称:clinical hematology and inspection 课程类型:专业课必修考试 总学时:122 学分:6.5 理论课学时:58 实验课学时:64 适用对象:医学检验专业本科学生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临床血液学检验是临床医学中不可缺少的实验性学科,随着分子生物学、物理学、电子学等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新的检验技术促进了预防医学及临床医学不断前进。临床血液学检验是应用血细胞生理学、血液生化学、血液免疫学、遗传血液学、血液流变学、实验血液学等学科的科学方法,检查造血微环境、造血细胞、骨髓细胞及血栓与止血的各种凝血因子等。因此,临床血液学与检验是以血液学的理论为基础、以检验学的实验方法为手段、以临床血液病为工作对象,创造了一个理论-检验-疾病相互结合、紧密联系的新体系。是医学科学中不可缺少的应用学科,是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专业课之一。 通过临床血液学检验的学习,要求学生在理论上弄清实验原理,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以及各类造血细胞的生理、病理形态与各类常见血液病的临床基础及检验技术,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结合临床培养有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能力及具有初步科研工作能力的医学检验医师。 在临床血液学检验教学中重点讲授造血检验、细胞形态学、细胞组织化学染色、各类贫血、白血病、出凝血疾病等疾病的检查原理、操作方法、评价注意事项及临床意义等。 二、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 血液学检验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实验、考试等。其中课堂是通过教师对指定教材部分章节的讲解,结合多媒体课件及细胞形态的图示以启发式方法教学。实验是教师在实验室里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实验标本、挂图、图谱等,并结合电化教学、多媒体实验教学、要求学生细胞绘图等手段,强化记忆,并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尽早到医学检验室轮流进行实习,更好地配合理论教学。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篇绪论

《写作》课程教学大纲知识讲解

《写作》课程教学大 纲

《写作》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933000、0933001 课程名称:写作(1)、写作(2) 总学时数:40+40=80学时 实验学时:15+15=30学时(另见“实验大纲”) 一、说明部分 1.课程性质和任务 《写作》是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基础必修课,面向一年级新生开设。 2.教学目标及意义 本课程传授写作理论(含传统与现代),指导写作实践,培养专业素质和学科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使之能熟练运用写作技能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分析阅读各种体裁的文章从而为进入更高层次的写作活动奠定基础。 3.教学内容和要求 本课程讲授写作学的基本理论“写作四体”、“写作过程”和“写作技法”;讲授并训练写作的基本文体“新闻写作”、“文学写作”、“理论写作”和“应用写作”四大类型。 学生应了解写作的特性,熟悉文体的基本特征,掌握写作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法,能写出文风端正、语言流畅、思路清晰、条理分明的文章。 4.教学重点、难点 上学期,即《写作》(1)着重讲解写作“四体理论”,即写作主体、客体、载体、受体的概念及其内在联系;写作的基本表达方式及表达技巧;“写作过程”理论,涉及到思维学、心理学和哲学等相关知识,是学生较难理解的部分。 下学期,即《写作》(2)着重介绍各大类型文体的特征以及写法,着重训练各大类文体中的基础文体。社会评论和文学评论的写作对学生来说是难点,应用文的实用性操作也是教学的难点。 5. 教学方法和手段 讲授法、讨论法、课堂提问法、当堂实验操作法、课后自我练习法等综合运用。

以课堂讲授和课堂训练为主,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结合;以课后阅读和写作实践为辅。讲评和理论学习相结合,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6.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课程教材:董小玉主编.《现代写作教程》(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面向二十一世纪课程教材”.2008年6月版 主要参考书: ①路德庆主编.《普通写作学教程》(修订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2月版 ②张佐邦主编.《现代写作学》.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1月版 ③刘孟宇,诸孝正主编.《写作大要》(第三版).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5年4月版 ④姚承嵘著.《写作学》.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版 ⑤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组编.《应用写作》.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3月版。 ⑥张德实主编.《应用写作》.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版 ⑦尹德刚,周胜著.《当代新闻写作》.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2月版 ⑧康贻祥编著.《现代应用文写作大全》.北京:金城出版社。2004年1月版 ⑨江少川主编.《新编大学实用写作》.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版 ⑩江少川,张泽萱主编.《新编大学实用写作训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版 7.其他 (1)关于本大纲的使用说明:本大纲严格按照《合肥学院本科教学工作规程(试行)》编写,以“国家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课程体系”为本大纲的教学体系,并注意运用“教学内容改革的新成果”;我院“中国语言文学系”本科生为非师范类学生,因此,国家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现代写作教程》中的“写作教学论”等章节未被纳入。在具体使用中应结合学生写作的实际水平和当代写作新现象、新规律以及写作学的新理论,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训练方法,以适应新世纪写作技能的需要。 (2)本课程为“考查”科目,总课时为96,周学时为3。考核方式为“N+2模式”: 3≤N≤5,占50%;1为课堂笔记,占10%;1为期末考查占40%。 二、正文部分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和二十四个学科教学大纲(试用)的通知.doc

国家课程计划 国家教委关于印发《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和二十四个学科教学大纲(试用)的通知 一、为了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国家教委制定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方案(试行)》(以下简称《课程方案》)。《课程方案》由《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以下简称《课程计划》)和小学思想品德、语文、数学、自然、社会、音乐、美术、体育、劳动等九科,初级中学思想政治、语文、数学、英语、俄语、日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音乐、美术、体育、劳动技术等十五科(共二十四科)教学大纲(试用)组成。现将《课程计划》和二十四科的教学大纲(试用)印发给你们,自1993年秋季起在全国逐步试行。 二、《课程方案》是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委员会、教育厅(局)要组织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干部、教研人员及广大中小学校长、教师认真学习、贯彻执行。 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委员会、教育厅(局)可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对《课程计划》进行必要的调整。调整后的《课程计划》报我委备案。学校要严格执行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的《课程计划》。承担教育、教学改革试验 的学校,确需改动课程计划的,要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批准。

四、各地全日制小学的起始年级,从1 9 9 3年秋季开学开始实施本《课程方案》。全日制初级中学起始年级开始实施本《课程方案》的时间,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委员会、教育厅(局)决定。有条件的可以在1 9 9 3年秋季与小学同时实施本《课程方案》。 五、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必须认真做好实施《课程方案》前的校长、教师培训等准备工作。各地师范院校和 教育学院要协助教育行政部门做好教师使用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培训工作。 六、实施本《课程方案》要同时使用根据《课程方案》编写的教材。有关教材的选用工作,我委将另行发文指导。 七、实施《课程方案》是我国普及义务教育的一件重要工作,各地应注意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做到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各地要将实施过程中的情况、问题和经验,及时告我委基础教育司。 附件:一、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 二、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二十四科教学大纲(试用)(略)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是依据《中 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制定的。 本课程计划遵循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

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心理学》教学大纲

《教育心理学》教学大纲 总学时:32学时 课程类别:公共基础必修课 考核方式:考试 基本面向:适用于专科体育教育专业 第一部分课程的性质、任务、基本要求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教育心理学是体育教育专业(专科)的一门公共基础必修课。该课程主要阐述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规律和原理及其在学校教育实践中的应用。该课程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水平及实际应用能力,是一门既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又具有很强的应用性的课程。 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第一,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探索学校教育的心理规律,能够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各种心理问题,为学生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和质量提供心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指导;第二,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教育心理学理论素养,形成现代教育心理观念,为学习其它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包括教育心理学概述、心理发展与个别差异、学习理论、现代认知心理学关于知识获得的新观

点、概念、原理学习与问题解决、技能的形成、学习的迁移、品德的形成、学习策略、学习动机、教学心理、课堂学习管理、教学评价和教师心理等内容。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发展观、学习观与教学观;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个别差异;掌握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并按其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评价。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教学要求 1.了解教育心理学产生、发展的简史。 2.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3.掌握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教育心理学的对象与性质 2.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与范围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1.早期的教育心理学思想 2.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3.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原则 2.教育心理学的主要方法

《临床技能课》实验教学大纲

《临床技能课》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临床技能课》 英文名称:《Clinical skill training》 课程类型:专业课 总学时:200学时 学分:12.5 适用对象:临床医学专业、麻醉专业 选修课程: 临床技能课五年制本科实验教学大纲 基本要求 临床技能教学是临床医学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临床技能是医生和医学生的基本功,医学生能否熟练掌握临床技能是衡量临床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临床技能主要包括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伦理和医患沟通技巧等人文技能,问诊和病历书写、全身体格检查、外科手术学基本技能、临床常用操作技术、无菌术、判读心电图、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等临床技能,以及医学生的临床思维及综合临床分析能力等。依据“全球医学最基本要求”的内容,按照“昆明医学院教学计划”的安排和要求,课程开设于临床医学(麻醉学)专业学生进入毕业实习之前,教学内容主要包括3个模块:人文技能教学模块,临床技能教学模块和OSCE 考试模块。临床技能课总学时为200学时,其中专题讲座30学时,170学时均为实验课教学。 临床技能课着重于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临床实际动手能力,学生应首先相互之间反复训练问诊的技巧及体格检查的基本手法,再通过临床技能中心各实验室的教学模型模拟教学、临场综合能力训练、计算机模拟病人临床思维训练、动物手术操作训练等方式的教学,达到熟练掌握临床基本技能的教学目的。

第一单元人文技能教学模块 实验一医患沟通 目的要求: 熟悉有效的医患沟通技能,会运用沟通技巧创造一个便于与病人及其亲属交流和同行之间进行相互学习的环境。 学时安排:专题讲座:5学时 教学内容: 1.沟通的技巧和艺术; 2.医患沟通的方法。 实验二医疗纠纷防范 目的要求: 掌握敬业精神和伦理行为是医疗实践的核心内容,认识医学职业的基本要素,包括职业的基本道德规范、伦理原则和法律责任。 学时安排:专题讲座:5学时。 教学内容: 1.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态度; 2.医学伦理、卫生法律; 3.医疗纠纷防范。 第二单元临床技能教学模块 实验三病历书写规范 目的要求:熟练掌握病历及其他常用医疗文书的书写规范。 学时安排:专题讲座:5学时 教学内容: 1.病案书写的一般要求及注意事项;

《谱图解析》教学大纲

《谱图解析》教学大纲 英文课程名称:Spectroscopy 课程编号:SS022016 总学时:32 (其中理论课学时:32 实验学时:0 ) 总学分:2 先修课程:生物化学、分析化学 适用专业:生物工程、发酵工程 开课单位:生物工程学院 执笔人:杨亲正审校人:王燕 一、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基础知识 紫外光谱基本原理,电子光谱的产生;电子跃迁选择定则;有机分子电子跃迁类型;紫外光谱常用术语;紫外光谱溶剂效应 第二节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吸收 共轭烯烃及其衍生物;共轭炔化合物;不饱和醛、酮;不饱和酸、酯、酰胺、芳香族化合物 第三节紫外光谱在有机化合物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紫外光谱提供的结构信息;紫外光谱解析实例;紫外谱图和数据检索;紫外光谱的应用第二章、红外光谱及拉曼光谱 第—节基础知识 分子能级与分子光谱;红外吸收与拉曼散射; 振动自由度;分子的振动方式与谱带; 红外光谱仪结构及工作原理;激光拉曼光谱仪 红外光谱中-2500cm-1);第二峰区(2500-1900cm-1); 第三峰区(1900-1500 cm-1); 第四峰区(1500-600 cm-1) 第二节红外光谱解析及应用 红外光谱解析一般程序;红外谱图的检索; 红外光谱解析实例; 红外光谱的应用 第三节拉曼光谱在生物分子结构分析中的应用 拉曼光谱的应用;拉曼光谱的特征谱带;表面增强激光拉曼光谱的应用;用子生物大分

子的研究 第三章、核磁共振 第一节核磁共振的基础知识 原子核的磁矩;核磁共振;弛豫过程;核磁共振仪;连续波波谱仪 第二节氢核磁共振 电子屏蔽效应;化学位移;核磁共振氢谱图示;诱导效应;化学键的各向异性;共轭效应;浓度、温度、溶剂对化学位移值的影响;各类质子的化学位移及经验计算;(M十1)规律;核的等价性;偶合常数与分子结构关系;同碳质子间的偶合;邻碳质子间的偶合;远程偶合;氢核磁共振谱解析一般程序;氢核磁共振谱解析实例;氢核磁共振谱图检索 第三节碳核磁共振 核磁共振碳谱图示;碳核磁共振谱解析一般程序;碳核磁共振谱解析实例;碳核磁共振谱图检索 第四节二维核磁共振 二维核磁共振谱解析实例;二维核磁共振谱图检索;二维核磁共振应用 第四章、质谱 第一节质谐的基本原理 离子化的方法;质量分析器;质谱术语及质谱中的离子 第二节质谱中的主要离子 分子离子峰的识别;分子离子峰的相对强度;分子式的推导 第三节离子开裂类型 研究有机质谱裂解反应的实验方法,反应机理;有机化台物的—般裂解规律;质谱常见碎片离子及共可能来源 第四节基本生物分子的质谱 有机类化合物的质谱;基本生物分子的质谱 第五节质谱解析程序 质谱解析一般程序;质谱解析实例;质谱应用实例 第五章生物药物分子结构的综合分析 第一节生物药物分子结构分析的一般程序 谱图综合解析一般程序 第二节综合解析练习

日本历史课程教学大纲

《日本历史》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D30768B0 课程属性:限选 学时:30 学分:1.5 先修课程:高级日语、日本学概况 考核方式:考查 使用教材: 刘建强主编,《新编日本史》,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2002年 主要参考书: 贺静彬主编,《日本历史与文化》,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年 井上清主编,《日本历史》,陕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 坂本太郎主编,《日本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通过对日本史的学习,让学生掌握日本历史发展、变迁的基础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注意与所学专业的相辅相成,及时补充相应的日文词汇。同时注意结合日本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组成结构、习俗、文化等内容,结合各个时期历史的若干课题,加强学生独立搜集、整理资料、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加深对日本民族的理解和认识。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为三年级第一学期专业选修课。本课程旨在通过课堂讲授、讨论和观看相关影像资料等方式,有系统地介绍日本如何从先史时代走向近现代,让学生对近代日本的国家属性和文明发展有正确的认识。一方面掌握日本语周遭国家关系的互动,另一方面,对于日本以中国为文化母国又保有自己特征的文明吸收方式有所认

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促使学生去主动搜索资讯,考察资料,培养阅读日文的历史资料的语言能力。 三、学时分配: 章节课程内容学时 1 日本原始社会的基本情况 2 2 日本古代社会的基本情况 2 3 律令国家的形成的基本内容 2 4 古代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2 5 中世的日本社会概况 2 6 中世幕府社会概况 2 7 近世日本社会概况 2 8 近世江户幕府的社会政治特征 2 9 日本近代社会初期特别是明治维新时期的改革内容 2 10 明治维新后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 2 11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日本的社会概况 2 12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社会 2 13 中日战争的过程和影响 2 14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社会 2 15 复习 2 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为佳 各种教学方法都是一定历史背景和环境下的产物。本课程作为日语专业学生全面了解日本历史的一种有效途径,应在任课教师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心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用生动性较强的教学方式来传授知识。 2、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认知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概要

《认知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英文名称:《Cognitive Psychology》课程编号: 学时数及学分:学时:54。学分:3 教材名称及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认知心理学》,王甦、汪安胜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4月。 本大纲主笔人:林海亮 一、教学目的、要求和任务 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本科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认知心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认知心理学起始于本世纪50年代中期,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Neisser《认知心理学》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认知心理学已成为一个独立的流派立足于心理学界了。认知心理学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认知心理学是指凡是研究人的认识过程的,都属于认知心理学,狭义的认知心理学,也就是所谓的信息加工心理学,它是指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和术语,通过与计算机相类比,模拟、验证等方法来研究人的认知过程,认为人的认知过程就是信息的输入、编码,贮存、交换、操作、检索、提取和使用的过程,并将这一过程归纳为四种系统模式:即感知系统、记忆系统、控制系统和反应系统。强调人已有的知识和知识结构对他的行为和当前的认知活动起决定作用。其最重大的成果是在记忆和思维领域的突破性研究。 认知心理学既是一门专业课,也是一门方法论课程。它是在普通心理学的基础上开设的专业性很强的深化课程,主要探讨信息加工的机制和知识的表征方式。这就要求学生一方面要掌握包括模式识别、选择性注意、记忆、思维和言语等高级心理活动信息加工过程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也要求学习者通过认知心理学课程中提供的科学的实验设计,了解并掌握认知心理学科学的研究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认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特别是要学生掌握信息加工的内部机制和知识的表征方式;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研究范式,学会认知心理学的几种主要的实验设计。 二、大纲的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6课时)

光谱解析教学大纲解析

光谱解析教学大纲 适用本科药学专业 审定人:田燕 教研室主任:田燕 学院负责人:姚继红 大连医科大学教务处 2004年7月

光谱解析教学大纲 适用本科药学专业 一、课程简介 《光谱解析》是研究四大光谱(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和质谱)应用于有机化合物结构确定及有关知识的科学。 从天然物质中提取,分离得到的有机化合物,都需要确认其结构。光谱解析是应用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质谱等波谱技术测定有机化合物的结构,这些测试手段的出现与应用,使有机分子的结构测定更加准确,快速和简便,而且用量少,常在毫克乃至毫微克水平。对于新化合物的结构确定,需要以上光谱综合起来分析,也可用于判断未知物是否为某个已知化合物。首先查阅原始文献或有关手册获得已知物的标准光谱图或光谱数据,然后与测得的未知物的光谱图或光谱数据进行对照。 本课程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四大光谱进行结构确定的原理及利用其综合解析有机化合物结构的方法。了解光谱学发展的最新动态和技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大纲依据大连医科大学出版的《光谱解析》(田燕主编)校内教材制订,理论学时数36,总学时为36。 本课程是药学专业的指定必修课。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紫外光谱 一、基础知识 峰位的经验规则 二、推测不饱和化合物λ max 三、紫外光谱在有机化合物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掌握: 1.掌握紫外—可见光谱的基本定义,Lambertt —beer定律。 2.掌握共轭体系越长,吸收峰的波长也越长的道理 3.会计算共轭烯烃,α、β不饱和醛、酮、酸、酯及某些芳香化合物的最大吸收波长(λmax)。 熟悉: 1.了解电磁辐射能与分子吸收光谱类型之间的关系。 2.了解电子跃迁类型、发色团类型及其与紫外光吸收峰波长的关系。 3.了解溶剂对π一π*及n—π*跃迁的影响。 4.计算最大摩尔吸光系数(εmax)。 了解:紫外光谱(ultraviolet spectra)在有机化合物结构分析中的应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