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评分表
- 格式:docx
- 大小:61.13 KB
- 文档页数:13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评价量化评分表
授课老师: 评委老师: 时间:评价项目评价要点评价得分
教学目标目标明确,具体,切实可行。
富有音乐学科特点(15分)
教学内容教材分析正确,概念讲解清楚。
内容分量和安排适当,重点突出。
注重学生实际,重视能力培养,寓艺术性,思想性于音乐教学中(15分)
教学过程体现体验,参与,愉悦等特点。
突出探究,创造,合作综合等学习方式。
教学氛围好,教学节奏张弛有序,教学环节衔接自然。
(20分)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灵活,多样,针对性强,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课堂调控得力,师生互动。
(20分)
教学效果学生能较好的掌握所学的知识与技能(15分)
教师基本素质教态亲切自然,语言规范生动,范唱准确,富有感染力,弹奏规范流畅,指挥动作准确,指示性强。
(15分)
总分。
课堂教学效果评分表课堂教学效果评分表(标准版)使用说明一、评分表概述本《课堂教学效果评分表(标准版)》旨在为课堂教学质量提供一个全面、客观、量化的评价标准。
通过详细列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效果、教师素质及教学特色等六个主要维度,以及各维度下的具体评分标准,帮助评分人员系统地评估课堂教学活动的质量。
二、评分项目与标准教学目标(10分)符合课标要求(6分):要求教学目标符合课程标准,体现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全面要求。
具体明确且具有操作性(4分):教学目标应具体、明确,便于师生理解和操作,能够指导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教学内容(10分)教材处理得当,教学重难点突出(4分):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应得当,能够准确把握并突出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课程容量适度,课时划分合理(3分):课程内容安排应适中,既不过于冗长也不过于简略,课时划分应科学合理,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3分):能够结合实际和学科特点,在教学中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学过程(40分)激发求知欲望,增强自学能力(5分):依据课程特点,提出具体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增强学生自学能力。
创设良好学习氛围(10分):能够创设师生平等交流、生生合作互动的学习氛围,促进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和互动。
关注个性差异,注重优生培养和差生转化(5分):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优生的培养和差生的转化,实现因材施教。
释疑过程清晰,突出重点难点(10分):体现教师释疑过程,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并做适当的拓宽和延伸,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知识。
及时反馈学习效果(5分):及时组织课堂训练或落实,反馈学习效果,提高课堂效率,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
灵活选用教学方法(5分):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灵活选用教学方法,科学有序地组织开展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效果(20分)实现课时目标(5分):基本实现课时目标,大部分学生能完成作业并得到不同的发展。
课堂教学量化评分表课堂教学量化评分表(40分)一二级级评价标准要求结果分数目目标标教学目标完整、具体、合理。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3 教学能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实施教学:既重视知识技目标 2 能的落实,又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设计 1 尊重和关爱学生,注意面向全体。
(3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师“点8 拨、启发、引导、激励”下,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教教学与教学活动,给学生充分的思考、表达、观察、操师6 过程作、实践和探究的空间,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教操作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能恰当运用教学评价,调动学学4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8分) 行为正确理解和把握教材,教学设计指导思想科学,重10 教学表点突出,难点突破合理。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真正内容 8 现变“教本”为“学本”。
教学含量、教学密度、课时处理 6 安排合理。
(10分)教学5 语言规范、准确、生动,教态自然大方,板书工整、基本清楚、设计合理,具有一定的课堂应变能力,若条 4 功的件具备要求,能熟练的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5分) 3 表现4 自学生在课堂上能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学习热情饱满,学主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对所学内容充满信心。
能运用生3性所学方法,自主获取知识。
(4分) 学2 习能在教师的启发、引导和点拨下,通过观察、发现、5 探究活质疑、思考、动手操作与探究等方式,找出解决问性合动题的方法、途径等。
师生共同合作,平等交流。
在4 作互表互动中实现任务分担成成果共享,体验被他人接受动性现 3 信任和认同的情感。
(5分) 学生通过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5 教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顺利达成学习目标,体验到学习成4 学功的愉悦,有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在“活动”中学习,在“主效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
(53 果分)总分执教者: 课题: 评课人:。
教练上课课堂评分表评分标准- 准备工作(10分):教练是否提前准备好上课所需的教材、教具和其他辅助材料。
- 课堂组织(20分):教练是否能够合理安排课堂时间、组织教学内容和活动,并使学生参与其中。
- 教学方法(30分):教练是否能够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解、示范、练和讨论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研究需求。
- 教学效果(30分):教练是否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及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动力。
- 课堂管理(10分):教练是否能够有效地管理课堂秩序,保持良好的教学环境。
评分等级- 90~100分:优秀。
教练在准备工作、课堂组织、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和课堂管理等方面表现出色,对学生的研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 80~89分:良好。
教练在准备工作、课堂组织、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和课堂管理等方面表现较好,能够满足学生的研究需求。
- 70~79分:一般。
教练在准备工作、课堂组织、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和课堂管理等方面表现一般,有待进一步提高。
- 60~69分:及格。
教练在准备工作、课堂组织、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和课堂管理等方面表现不足,需要加强相关能力。
- 60分以下:不及格。
教练在准备工作、课堂组织、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和课堂管理等方面表现非常差,需进行严肃整改。
使用说明- 请根据评分标准对教练的上课表现进行评分,将得分填写在相应的评分栏中。
- 每一项评分的最高分为10分,评分等级根据总分来确定。
- 评分等级将根据总分在各个等级的分数范围内自动计算得出。
> 提示:评分等级会自动根据总分计算而来。
根据等级对教练的上课表现进行总结和反馈。
*注意:本评分表仅供参考,具体评分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
*。
课堂教学评价表打分表1. 课堂内容与设计(30分)1.教学目标明确,讲解条理清晰(10分)2.课堂内容充实,贴近实际应用(10分)3.课堂设计合理,有足够的互动环节(10分)2. 教学方法与策略(30分)1.教师引导能力强,能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10分)2.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10分)3.教学策略独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0分)3. 学生参与与互动(20分)1.学生能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和活动中(10分)2.学生之间的互动频繁,合作氛围良好(10分)4. 教学反馈与评价(20分)1.教师能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和建议(10分)2.学生的学习成果及课堂表现能够得到适当的评价(10分)评价说明:1.每个评价指标最多可得分10分,总分为100分。
2.每个评价指标的评分标准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添加或调整。
通过以上的评价表,可以对一堂课堂教学进行全面的评价和打分。
评价表共分为四个维度,分别是课堂内容与设计、教学方法与策略、学生参与与互动以及教学反馈与评价。
每个维度下又包括了具体的评价指标。
•在课堂内容与设计维度中,主要评价教学目标的明确程度、讲解的条理清晰程度以及课堂内容的充实程度。
•在教学方法与策略维度中,主要评价教师引导能力的强弱、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以及教学策略的独特性。
•在学生参与与互动维度中,主要评价学生积极参与程度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情况。
•在教学反馈与评价维度中,主要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反馈和建议的及时性以及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课堂表现是否得到适当的评价。
每个评价指标的评分标准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在评价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给予相应的分数并记录评语。
通过评价表的使用,可以让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全面的反思,同时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明确的评价和反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在实际评价过程中,建议教师根据评价表的指标逐一进行评分,并给予相应的评语。
评价表不仅可以作为教师的教学反思工具,也可以作为学生的学习参考。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