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典文献名词解释

古典文献名词解释

古典文献名词解释
古典文献名词解释

古典文献名词解释

1.本校法:就是将本书前后文字互证,比较其异同,从而断定其中的错误的校勘方法。在没有同书别本可以对校的情况下,采纳本校法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历代校勘学家根据本书的上下文义,相同的词语,相同相近的句式,校勘出本书错误的例子很多。

3.宋佚名编,清阮元撰校勘记,嘉庆二十年(1815年)南昌府学刊本,中华书局1982年据原世界书局缩印本影印出版。十三经为儒家的经典著作,历代注疏本甚多,且单独成书。南宋绍兴间始有合刊本,共416卷。包括:《发表于2009-08-24 02:36:44 引用1 楼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周礼注疏》、《仪礼注疏》、《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春秋谷梁传注疏》、《论语注疏》、《孝经注疏》、《尔雅注疏》、《孟子注疏》。...

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周礼注疏》、《仪礼注疏》、《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春秋谷梁传注疏》、《论语注疏》、《孝经注疏》、《尔雅注疏》、《孟子注疏》。

4.唐欧阳询等奉敕编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官修类书。唐高祖武德七年(公元624年)成书。全书100卷。分为46部,包括天、岁时、地、州、郡、山、水、符命、帝王、后妃、储宫、人、礼、乐、职官、封爵、政治、刑法、杂文、武、军器、居处、产业、衣冠、仪饰、服饰、舟车、食物、杂器物、巧艺、方术、内典、灵异、火、药香草、宝玉、百谷、布帛、果、木、鸟、兽、鳞介、虫豸、祥瑞、灾异等。每部下又分各事物的细目,共计727个子目,约百万字。此书资料古稀,引用的古籍达1431种,现存者不到百分之十,且所援用者都为唐以前的古本。体例比较完善,事文兼备、先事后文,改变了以往类书偏重类事、不重采文,以及随意摘句、不录片断的缺点,对后代类书影响较大。该书用途较广,宋以后多用来校勘古籍、辑录佚文以及查找唐以前的文献资料和诗文典故,颇有学术价值。有中华书局1965年出版汪绍楹校点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重印。

5.十通:是指我国古代十部闻名的政书,包括:唐代杜佑根据刘秩所编《通典》,宋代郑樵编纂的《通志》,元代马端临的《文献通考》,清朝的《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皇朝(清)通典》、《皇朝(清)通志》、《皇朝(清)文献通考》和清末刘锦藻所编《皇朝(清)续文献通考》。“十通”使我国几千年的古代典章制度有了系统完整的记载。

6.监本:指历代国子

监所刻印的书籍。国子监是中国封建时

代的教育治理机关和最高学府。五代后唐时,宰相冯道请命判国子监事田敏等校定《九经》,刻印出售,是为国子监刻书之始。五代监本经文、注文并重,保持了六期以来经注写本的旧式,宋代仍之。宋代国子监除主刻正经正史外,还校刻了一些重要医学典籍。明代南北两京都设国子监,因而又有南监本、北监本之分,其先后刻印的《廿一史》以其内容充实和装帧美丽而著称于世。

7.简牍:古时,有以竹为简记事者,有以木为牍记事者,合称为简牍。早在汉代就发现过古代的简牍。近世以来,自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在新疆塔里木河四面出土晋代木简以后,到1949年50年间,发现竹木简并见于报导的共有7次,共计出土竹木简牍一万多枚。建国后,先后在湖北、湖南、河南、山东、江苏、江西、甘肃、新疆等地发现竹木简30余批共计约三万枚。其中湖南长沙、河南信阳、湖北江陵出土的战国楚简、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代法律文书简、甘肃武威出土的汉代《仪礼》简和医方简,以及山东临沂银雀山出土的《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等兵书简,都是考古史上的重大发现,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和8.古书装帧方式之一,详细方法是,将印好的书叶正折,版心向外,折叠起来以后,书叶左右两边的余幅齐向书脊,并在右边栏外余幅的适当位置打眼,用纸捻穿订成册,外用一张较硬的纸,包裹书背,用浆糊粘连,即成包背装。北京图书馆所藏南宋刻本《文苑英华》残本,上有“景定元年(1260)十月二十五日装背臣王润照管讫”条记,据此推测包背装当产生于南宋后期。元代较为普遍,明中叶以后渐少。惟政府官书写本,多取这种装式。如明代的《永乐大典》、清代的《四库全书》等,都用包背装。包背装的装订方法,与蝴蝶装恰好相反,它改正了蝴蝶装的缺点,翻阅方便,翻出来的都是有字的正面,可以一目了然。但由于它的书背是用纸捻装订,浆糊粘背,长期翻阅,背脊轻易被散,所以后来终于为线装所取代。

9.类书:所谓类书是我国古代采辑或杂抄各种古籍的有关资料,分门别类地加以整理,编次排列于从属类目之下,以供人们查阅的工具书。类书,“以杂见称”为其特点。所收内容往往是上自天文,下至地理,旁及社会生活、科学技术,文化知识,举凡人间的学问,世上的知识,以类相从,无所不收,是具有百科全书性质的古典文献。我国古代的类书为后人保存了大量很有价值的文化遗产,成为我国古籍辑佚、校勘和考证的重要文献资料的来源

10.辑佚:就是想方设法,希望通过其他书籍中引用的材料,把这些散佚的

文献重新搜辑、整理出来,力图恢复作者原书的面貌,使之成为足本。这便是辑佚。辑佚是随着古文献的大量散佚而产生的。辑佚也是整理古代文献的详细工作之一。

11.经厂本:明代内府刻书,由司礼监领其事。司礼监设汉经厂、番经厂、道经厂。汉经厂专刻经、史、子、集四部之书及《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等;番经厂刻佛经;道经厂刻道藏。后人把这三类经厂刊刻的书籍称为经厂本。经厂本的特点是书品宽大,行字疏朗,粗黑口,赵体字,白纸精刻,印刷装潢都比较讲究,轻易识别。但由于出自宦官之手,校勘不精,而且所刻有有用价值的书不多,后人不甚重视。

12.蜀本:宋代四川地区所刻的书,世称“蜀本”。蜀本特点是:字体多似颜体,字画肥劲朴厚,结构架势雄浑壮丽,版式疏朗悦目。版心大都是白口,左右双栏,没有耳子。版心下端多有刊工姓名。纸张雪白,校勘精当,可与浙本相媲美。宋叶梦得《石林燕语》评宋刻本书:“天下印书,以杭州为上,蜀本次之,福建最下”。由于在宋末元军进攻四川时大肆焚毁抢掠,因而蜀本流传至今,比浙本、建本要少得多了。蜀本中又可分为成都本、眉山本。

13.《通志》,宋郑樵撰。本书是仿《史记》的体例,收罗上起传说中的三皇、下迄隋唐之史料而编成的一部通史著作。高宗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成书。全书200卷,附考证3卷,内容极广,包括了本纪、年谱、世家、列传、载记和二十略。其中纪传终于隋,礼乐刑政诸略止于唐,艺文、校雠二略止于北宋。此书发凡起例,贯穿各史书志,包举历代典章制度、学术源流,提供了有关古代社会和自然的各种知识,在史学上颇有贡献。其最大价值在于“二十略”,除礼、职官、选举、刑法、食货五略多据前人典章加以论述外,余下十五略多为阐述个人见解,而且氏族、六书、七音、都邑、昆虫草木等五略为旧史所无,艺文、校雠、图谱、金石等略亦颇有可取之处,有较高的文化史、学术史价值。有商务印书馆1935年影印本,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重印本。

14.别集是指汇合某个作者所著多种文体作品为一书的文献著作,与“总集”相对而言。如《陆放翁全集》《韩昌黎集》《文山先生集》《杜少陵集》等。别集比较系统地收载了某一个作者的著作,所以这就为研究该作者的生平事迹和他的创作提供了较重要的材料,为研究所涉及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也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资料,它对保存历史文献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它也是编辑总集不可缺少的重要的依据。

15.清陈梦雷原编,蒋廷锡

奉敕校补,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体例最完善、用途最广的一部类书。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编成。全书10000卷,分为历象、方舆、明伦、博物、理学、经济等六汇编。汇编之下又分32典,典下分部,共6117部,每部设有“汇考”、“总论”、“图表”、“列传”、“艺文”、“选句”、“纪事”、“杂录”、“外编”等项,无者缺之。它集古代图书之大成,搜罗古代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历史、地理,以及天文、气象、地质、矿产、农业、牧业、渔业、手工业、工程技术、数学等各方面的资料,其中保存明代文史资料特多,西学传入也多有反映。此书不仅收罗丰富,而且分类细密,体例完善,检索甚为方便

1,甲骨:龟甲、兽骨的合称。甲为龟甲的腹板;骨为牛肩胛骨或胫骨(也包括猪、羊肩胛骨)。甲骨文为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古典文献与系统文字。其内容为记载殷商时代王室占卜及其相关记事。因其最初出土于殷墟(今河南安阳西北小屯村),又称“殷墟书契”或“殷墟卜辞”。

2,唐杜佑在最早的政书、唐刘秩的《政典》基础上,扩充为《通典》。为重要之典章制

度史著,列“十通”之首。

3,书籍经过校勘,分别异同,判断是非,然后将自己认为正确的文字记录下来,即成定本。凡重新整理编排的文献常采用定本形式。

4,清崔述之辨伪名著。但也同样迷信儒家经典,无法真正实事求是,以至有自相矛盾之处。

5,集解种类有二,名同实异。一如杜预《春秋经传集解》,略同于郑玄《毛诗笺》。一如何晏《论语集解》,聚集孔安国、包咸、马融、郑玄、王肃等诸家解说。孔颖达在疏解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时曰:“杜言集解,谓聚集经传,为之作解;何晏论语集解,乃聚集诸家义理,以解论语,言同而意异也。”后世集解多为何晏《论语集解》体例。而后世集注、集传、集说、集释均由此发展而来。

1,丛书为一种按照一定编辑原则汇聚群书的形式,其特点为仍保留各书原名和原有体例,而冠以一个总书名(如《四库全书》),一同抄刻或印行。丛书便于利用,价值重大。2,方志,又称地方志。是专门记述一地地理历史人文之文献。是历史学、地理学的新型结合,是重要的历史文献。

3,写本亦称手写本,即成书以手写形式流传的本子,为印刷术发明以前书籍的主要版本形式。唐以前的纸书均为

手写本。印刷术发明后以至明清时期,手写本仍然存在。

4,行款即行文款式,包括行格和字数,通常以半页计算。各代刻书行款复杂,但也有规律可循。不同时

代每行刻字多寡不一,横竖整齐度也不一,因此行款可作版本之重要参考。

5,简帛指古代的两种书写材料简牍和缣帛。晋代纸张广泛用作书写材料以前,文字一般书写于竹片和木制长条上,前者为简,后者为牍,简牍用绳连缀成册。

1,古人著书一般不加标点断句,读书时须对如何停顿作出判断,这项工作,古代称为“句读”。

2,工具书为搜集一种或多种资料,按照一定编排体例和检索方法编写的、主要供人查阅的知识型文献。工具书与普通文献的界限是相对的,“查阅”的含义也是相对的。3,中国古代用干支纪年、月、日、时。天干地支简称“干支”,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4,对校就是将某一文献的不同版本进行对比,从而发现并改正书面材料错误的方法。首先选择一种版本作为底本,再用其他版本逐字逐句比较,把各本异同记录下来。

5,文献训诂中,以“之言、之为言”用来释字,但释者和被释者之间还有语音关系,或同音,或音近,或是双声叠韵。此种称为声训或音训。

1,“古籍”是古书的雅称,收入列朝公私书目属于经、史、子、集的各种著作,在今天都可称为古籍。

2,元朝马端临积二十余年功力著成《文献通考》,为一部著名的典章制度通史。与杜佑《通典》、郑樵《通志》并称为“三通”。

3,对校中,将某一文献的不同版本进行对比,从而发现并改正书面材料错误的方法。首先需选择一种版本作为底本,再用其他版本逐字逐句比较,把各本异同记录下来。底

本选择为校勘之起点。其选择标准,张之洞归纳为三:一曰旧本,二曰足本,三曰精本(善本)。

4,文献的一种训释方式。《后汉书?桓谭传》:“博学多通,遍习五经,解诂训大义,不为章句。”李贤注:“章句谓离章辨句,委曲枝派也。”章句往往较传注为繁琐。

5,《甲骨文字诂林》为于省吾主编之汇集甲骨文考释资料的大型工具书,堪称集大成之作,书前列部首检字表,使用方便。由中华书局1996年出版。

1,类序包括各大类(略、部)之序和小类(种、类)之序两种。目录学有称大类之序为“大序”或“总序”,小类之序为“小序”。

2,国家图书目录即所谓“朝廷官簿”,一称官修目录,为朝廷主持对国家藏书进行校理后所编的国家图书

目录。西汉成帝、哀帝时期,令刘向等整理群书,最后编成《七略》,是为国家图书目录之始。

3,抄本为文献版本之一种,其未经作者过目,更无作者笔迹。或从稿本过录,价值仅次于稿本;或为传抄

,其价值当视具体情况而定。

4,经折装是将卷轴改为折叠式,书纸仍由多张纸粘起来的长幅,但不用卷轴,而是按一定宽度一正一反折叠成长方形的折页,前后则用两块与折页相同的硬板把折页夹起来,类似于梵夹装。

5,金文为各种镂刻和铸于青铜器上的文字,石刻即刻于石头上的文字,含石经、碑版、墓志、石阙等。对各种青铜器铭文和石刻文字进行的研究早在宋代就已形成一专门之学——金石学。

1,叙录(或称书录解题、提要等)列于书名之后,用以揭示图书的内容主旨、价值得失,介绍作者生平事迹。学术源流,以及该书的版本、校勘、流传情况等。叙录为古代图书目录中最重要的结构部分,是古代目录学具有学术性和指示读书治学作用的具体表现之一。

2,蝴蝶装简称蝶装,是将每张印好的书叶以版心为中缝线,以印字的一面为准,上下两个半版字对字地折齐。然后集数叶为一叠,以折边居右戳齐成为脊,而后再在书脊处用浆糊或其他粘连剂逐叶彼此粘连。再预备一张比书叶略长的硬浆湖的书脊上,作为前后封面,也叫书衣。最后再把上下左三边余幅剪齐,一册蝴蝶装的书就算装帧完了。这种装帧形式,打开时版心好像蝴蝶身躯居中,书叶恰似蝴蝶的两翼向两边张开,看去仿佛蝴蝶展翅飞翔,故称蝴蝶装。

3,对校就是将某一文献的不同版本进行对比,从而发现并改正书面材料错误的方法。首先选择一种版本作为底本,再用其他版本逐字逐句比较,把各本异同记录下来。

4,即辑证性辑佚。校勘至精、注释至深即是考证。古今辑佚为辑证性者少见,其需学识广博、造诣较深。

5,清朝末年,在敦煌石室里发现了一批唐、五代的俗文学写卷,学者泛称之为“变文”,变,有改编,改写的意思。

1,总集是汇合两人以上作品的合集,它可以为一个朝代或多个朝代作品,可以是一种文体或多种文体,可以为作家全部作品或部分作品。一般以诗、文或诗文合集为多。

2,巾箱本指那些版式较小、便于携带的本子。

3,丛书即搜集两种以上的文献,按照一定理念与体例编校,冠以总名,以统一的版式和装帧印行的文献类型。

4,用两个字合注另一个字的读音,取前一个字声母和后一个字韵母及声调,拼成被注音之字。此法注音即反切法。因古今字音变化,有时用现在的读音来拼读,并

不能得出正确的读音。

5,1973年长沙马王堆3号西汉墓出土的简帛文献,约29件12万字,主要有《老子》甲乙本、《黄帝内经》、《周易》、《战国纵横家书》等。

1,别集为搜集一个作家全部或部分作品之著作。刘向整理群书已有别集,当时有

集之实而无集之名。东汉以后,别集渐多,其名称亦繁多。

2,政书是专门记载各类典章制度的工具书。

3,唐杜佑所撰的《通典》;南宋郑樵的《通志》;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乾隆年间编撰《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清通典》《清通志》《清文献通考》《清续文献通考》。

4、影印本指采用照像制版等工艺使原书或原稿得以再现的复制本。有石印本、胶印本等。影印本能保持文献原貌,出版成本相对亦较低。但影印本的价值主要依赖其所依据的原本价值。

5,简称“蝶装”,从唐五代开始出现,宋元时期流行。方法是将雕版印刷的每张版叶,从版心中缝线反折,有字的一面向里,对齐,然后逐叶用浆糊把中缝线一边粘连在用以作书面的厚纸上,阅读的时候,字对字的两面展开就像蝴蝶的双翅一样,因此叫“蝴蝶装”。

1,类书为古代分类式资料汇编的工具书,多采辑文献中有关典故史实、名物制度、诗文词语等方面资料,分门别类编排,每一门类下又可分若干子目,供读书写作时查阅、征引。类书搜集资料广泛,内容丰富,被成为中国古代之百科全书。古代类书还可为科举考试之参考资料。

2,善本即珍贵难得的古籍刻本、写本,其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或某一方面的特殊价值。原本或接近原本的版本属于善本,经过名家精校的版本均可视为善本。

3,讹也称误,为文献中最常见的错误现象。文献在传抄或刻印过程中脱漏一字或数字称为脱文,也称夺文或阙文。原稿所无而传抄或出版过程中误增的文字称为衍文,亦称衍字、羡字。倒指文献在流传过程中产生文字前后次序颠倒错乱的现象。

4,文献学上的伪书是指那些作者不真、年代不实以及内容造假的古典文献。

5,理校即推理式校勘,是校勘的重要的补充方法。当文献材料存在明显错误,而又缺乏足够资料可供比勘时,可采用推理之法加以合理改正。

1,竹简剖开成片后,为防蛀和便于书写,需用火烤干其水分,谓之“杀青”,亦称“汗青”。

2,文献学之辑佚,是指将散见于现存图书文献中的散佚、亡佚文献的残篇散句等各种佚存之文字逐一摘录,按一定的方法原则加工后编辑成册(篇),使之集中复现流传的文献整理活动,或以此为手段的研究方法

3,四分法指关于典籍文献的四部分类法。起源于魏晋之际,初步成熟于东晋时期。唐初修《隋书?经籍志》,继承前代,正式确立经、史、子、集名称,概括各类书籍性质内容。

4,线装书为纸书的一种装式,在前后各加一张护页,连同正文用线装订在一起,不包书背。线装克服

了以前各种装帧的缺点,因而最终成为古代图书装帧的主流。线装书约出现于宋代,至明代中叶以后成为主流。

5,索引,古今又称玉键、针线、韵检、通检、备检、引得等。最先出现于明代。“索引”一词,原从日语引进,一度依据英文index译为“引得”。现通行和规范术语为“索引”。

古典文献学复习题及答案(名词解释和问答)

古典文献学复习参考题 (仅为名词、问答两种,不含填空、断句标点、文献翻译等) 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 文献:原指典籍与贤者,后专指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物资料。今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的统称,即用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各种载体。 第二章古典文献的载体 甲骨文:甲,龟甲;骨,兽骨。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古典文献与系统文字。因其最初出土于殷墟,又称“殷墟书契”或“殷墟卜辞”。其内容为殷商时代王室占卜的相关记事。由金石收藏家王懿荣偶然发现,后刘鹗选择其收集甲骨中字迹完好者印成《铁云藏龟》,成为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专书。 甲骨四堂:罗振玉、王国维、董作宾、郭沫若四位研究甲骨文学者的合称。罗号雪堂,王号观堂,董字彦堂,郭笔名鼎堂,王子展教授评价早期甲骨学家时提出“甲骨四堂,郭董罗王”,后为学界广泛接受。 金石:金,指青铜器。铸于青铜器上的文字即金文,与石刻文字合称金石文字。金文,又称铭文、铭辞、钟鼎文。石刻文字极为丰富,主要分为三种:碣、碑、摩崖。金石研究至宋代形成专门之学“金石学”。有吕大临《考古图》,欧阳修《集古录》,赵明诚《金石录》等。 熹平石经:著名石刻文字。汉灵帝熹平四年(175)蔡邕受命用隶书把《周易》、《尚书》等七部经书写在石版上,立于首都太学门外,作为经书的标准本颁行天下。史称熹平石经、一字石经。 正始石经:曹魏正始年间用古文、篆书、隶书三种字体,刻了《尚书》、《春秋》两部书,称为正始石经,又称三体石经。 简牍:竹简木牍合称简牍,古代的一种文献载体。将竹剖开单支竹片为“简”,连缀后为“策(册)”,多以帛或丝连缀。简牍出现于殷商,主要使用于战国至汉、晋时期。东晋以后,基本为纸张取代。 汗青:制作竹简的工艺。竹简剖开成片后,为防蛀和便于书写,需用火烤干其水分,谓之“杀青”,亦称“汗青” 孔壁书:西汉景帝末年拆毁孔子旧宅发现的一批逃避秦火的古文经典竹简书。包括《尚书》、《礼记》、《论语》和《孝经》等,史称“孔壁书”。 汲冢书:西晋太康年间,河南汲郡人不准盗掘战国魏襄王墓,得竹书数十车,凡书75篇,10万余言。史称“汲冢书”。后整理得《竹书纪年》、《穆天子传》等。 第三章古典文献的积聚与散佚 汲古阁:明末常熟人毛晋私家藏书阁,藏书达48000册,多宋元善本。毛氏既藏书又刻书,汲古阁刻书为古今私家刻书之冠,刻有《十七史》、《十三经》、《六十种曲》等。

参考文献里的字母都代表什么意思

参考文献里的字母都代表什么意思? 参考文献的类型 根据GB3469-83《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规定,以单字母标识: M——专著(含古籍中的史、志论著) C——论文集 N——报纸文章 J——期刊文章 D——学位论文 R——研究报告 S——标准 P——专利 A——专著、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 Z——其他未说明的文献类型 电子文献类型以双字母作为标识: DB——数据库 CP——计算机程序 EB——电子公告 非纸张型载体电子文献,在参考文献标识中同时标明其载体类型: DB/OL——联机网上的数据库 DB/MT——磁带数据库 M/CD——光盘图书 CP/DK——磁盘软件 J/OL——网上期刊 EB/OL——网上电子公告 一、参考文献著录格式 1 、期刊作者.题名〔J〕.刊名,出版年,卷(期)∶起止页码 2、专著作者.书名〔M〕.版本(第一版不著录).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3、论文集作者.题名〔C〕.编者.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4 、学位论文作者.题名〔D〕.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份 5 、专利文献题名〔P〕.国别.专利文献种类.专利号.出版日期

6、标准您身边的论文好秘书:您的原始资料与构思,我按您的意思整理成优秀论文论著,并安排出版发表,扣1550116010 、766085044自信我会是您人生路上不可或缺的论文好秘书编号.标准名称〔S〕 7、报纸作者.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8 、报告作者.题名〔R〕.保存地点.年份 9 、电子文献作者.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文献出处,日期 二、文献类型及其标识 1、根据GB3469 规定,各类常用文献标识如下: ①期刊〔J〕 ②专著〔M〕 ③论文集〔C〕 ④学位论文〔D〕 ⑤专利〔P〕 ⑥标准〔S〕 ⑦报纸〔N〕 ⑧技术报告〔R〕 2、电子文献载体类型用双字母标识,具体如下: ①磁带〔MT〕 ②磁盘〔DK〕 ③光盘〔CD〕 ④联机网络〔OL〕 3、电子文献载体类型的参考文献类型标识方法为:〔文献类型标识/载体类型标识〕。例如: ①联机网上数据库〔DB/OL〕 ②磁带数据库〔DB/MT〕 ③光盘图书〔M/CD〕 ④磁盘软件〔CP/DK〕 ⑤网上期刊〔J/OL〕 ⑥网上电子公告〔EB/OL〕

文献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文献学 【名词解释】 1.《三体石经》 2.《穆天子传》 【老师笔记】“信史”,即可信的历史。《穆天子传》虽然影响很大,但传说的成分更多。因此,它不是信史。 【百度解释】记述周穆王事迹而带有虚构成分的传记作品。又名《周王传》﹑《周穆王游行记》,是西周的历史神话典籍之一。。作者不详。为晋咸宁五年(279)汲县民盗掘魏襄王墓所得竹书之一。共6卷。前5卷记周穆王驾八骏马西征之事﹔后1卷记穆王美人盛姬卒于途中而返葬事﹐别名《盛姬录》。后虽有人疑为伪书﹐但一般认为它是周穆王至魏襄王间的传闻记录。 西晋初年(太康二年),在今河南汲县发现一座战国时期魏国墓葬,出土一大批竹简,均为重要文化典籍,通称“汲冢竹书”,竹简长二尺四寸(古尺),每简四十字,用墨书写。其中有《穆天子传》﹑《周穆王美人盛姬死事》,后合并为至今流传的《穆天子传》。由荀勖校订全书六卷。 3.善本 善本最早是指校勘严密,无文字讹误,刻印精美的古籍,后含义渐广,包括刻印较早、流传较少的各类古籍。实际上,真正的善本仍应主要着眼于书的内容,着眼于古籍的科学研究价值和历史文物价值。 善本的完整定义: (1)元代及元代以前刻印或抄写的图书。 (2)明代刻印、抄写的图书(版本模糊,流传较多者不在内)。 (3)清代乾隆及乾隆年以前流传较少的印本、抄本。 (4)太平天国及历代农民革命政权所印行的图书。 (5)辛亥革命前在学术研究上有独到见解或有学派特点,或集众说较有系统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 (6)辛亥革命前反映某一时期,某一领域或某一事件资料方面的稿本及较少见的刻本、抄本。 (7)辛亥革命前的有名人学者批校、题跋或抄录前人批校而有参考价值的印、抄本。(8)在印刷上能反映我国印刷技术发展,代表一定时期印刷水平的各种活字本、套印本,或有较精版画的刻本。 (9)明代印谱,清代集古印谱,名家篆刻的钤印本(有特色或有亲笔题记的)。 4.类书

文献学复习

文献学复习 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文献学 填空题 1、“版本”之称,始于唐五代雕版印刷书之后,是相对于“写本”而言,所以前人论及版本学,多称始自宋人尤袤(读若“冒”,南北曰袤,东西曰广)的《遂初堂书目》。 2、《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隋书.突厥传》突厥人“无文字,刻木为契。” 3、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的石刻文字,是唐代初年在陕西凤翔县发现的“石鼓文”,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 4、最长的简是二尺四寸,用来书写经史、法律。木制的版牍多写公文或画地理图,故称国土为“版图”。又常有用版牍(长一尺)写书信,故有称书信为“尺牍”。 5、《汉书.赵飞燕传》说,赵飞燕用名叫“赫蹄”的小薄纸包药丸,其实这种纸也是缣帛。 6、宋代最为流行的装订方式是“蝴蝶装”(亦作“蝶装”)。 7、所谓建本,是就地域而言,指福建建阳县的麻沙、崇化两镇书坊所刻之书。 8、宋代刻书最精者是杭州刻本,即“浙本”。 9、元代地方官刻,由各路儒学和书院刻印,其中书院最优。 10、善本八字标准“精校精注、不缺不讹”。而版本鉴别八字经验则是“眼别真赝,心识古今”。 11、“凡读书最切要者,目录之学。目录明,方可读书;目录不明,终是乱读。”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 12、宋人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清人朱彝尊撰写《经义考》仿照马端临的目录体例;章学诚《史籍考》;谢《小学考》。 13、马端临的目录学体例——自序、总序、大序、小序。 14、古人写字都带着刀和笔,故有“刀笔”一词,《史记》称萧何为秦之“刀笔吏”,后来“刀笔吏”贬称从事文字记录工作的小官。

文献检索复习题(名解-简答)

文献检索复习题(名解-简答)

文献检索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二次文献信息:二次文献也称二级文献,它是将大量分散、零乱、无序的一次文献进行整理、浓缩、提炼,并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和科学体系加以编排存储,使之系统化,以便于检索利用。 2.学科化服务:指图书馆设专人与某一学科专业作为对口单位建立联系,在院系、学科专业与图书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相互沟通,为用户主动地,有针对性的收集和提供文献信息的服务。 3.网络电子图书:以电子图书形式发行,以互联网为流通渠道,以数字内容为流通介质,以网上交易为主要支付手段的图书。 4.专利文献:是实行专利制度的国家、地区及国际性专利组织在审批专利过程中产生的官方文件及其出版物的总称。 5.引文分析法:引文分析法,就是利用各种数学及统计学的方法进行比较、归纳、抽象、概括等的逻辑方法,对科学期刊、论文、著者等分析对象的引用和被引用现象进行分析,以揭示其数量特征和内在规律的一种信息计量研究方法。

6.书目数据库:是指存储某些或某一个领域的二次文献书目数据的一类数据库。 7.个性化导读服务:又称阅读指导服务,是图书馆针对各类型读者,采取各种措施主动诱导读者的阅读行为,提高其阅读意识,阅读能力和阅读效益的一种教育活动。 8.双词频控制检索:指对一个检索项中的两检索词分别实行词频控制,也就是一个检索项使用了两次词频控制。是针对单项双词组合检索而设置的。 9.专利法:专利法是确认发明人(或其权利继受人)对其发明享有专有权,规定专利权人的权利和义务的法 10.网络信息资源:网络信息资源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利用的各种信息资源的总和。具体的说是指所有以电子数据形式把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形式的信息存储在光、磁等非纸介质的载体中,并通过网络通信、计算机或终端等方式再现出来的资源。 11.参考数据库:指为用户提供信息线索的数据库,它可以指引用户获取原始信息。参考数据库包括书目数据库(Bibliographic Database)和指南数据库(Referral Database)。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国际商会.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2010[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1 [2]杨琪.百科论坛【J】.2010 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的变化及贸易术语的合理选择,2010:399-400 [3] 余昕.浅析 FO B 、 C FR 、 C IF 贸易术语的风险转移【N】.科技经济市场,2008(3):84~85 [4]王传丽.国际贸易法[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5]刘岭.论FOB、CFR和CIF贸易术语下的货物风险转移[D].复旦大学,2009 [6]冯智慧.透析国际贸易术语的选用[J].北方经贸,2000,(4) [7]石玉川.国际贸易实务[M].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5 [8]王溶花,鲍平平.我国进出口业务中选择FOB和CIF术语的风险及防范【J】.经济论坛,2009(9):55~57 [9]罗苏莉.浅析进出口贸易中 FOB、CIF 贸易术语的选用———基于风险规避的分析[J].企业家天地,2008,(05). [10]杨庆文 . D / P付款方式和 FOB价格条件下怎样控制风险 [ J].国际商报 , 2004, ( 6): 5- 6.

[11]白锐文.FOB 下无单放货有风险[J].进出口经理人,2008,(01). [12]杨兰波、王秀.浅谈CIF 术语在国际贸易中的运用[J].国际经贸,2007,(05). [13]吴仁波出口方选用D组贸易术语的风险及其防范.[J]外贸业务探讨 [14]张路.贸易术语选择探讨.[J]现代商业工贸.2009(17) [15]周厚才.《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的特点与使用[J].对外经贸实务,2010,(7):40 [16]尚雅楠,李志.析常用贸易术语的选择问题及应对方法[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09.7 [17]赵常华.海洋运输中装卸费用负担问题[J].对外经贸实务,2002,(9):46 [18]徐文锋.进出口贸易实操手册[ M] .广东经济出版 社,2007. [19]CIF OR CIP--从一则案例看内陆地区产品出口中贸易术语的选择【C】.对外经贸实务,2001.7 [20]郭幸、刘卫翔.国际贸易术语的正确选择[J]. 经济论坛,1994,(15):42~44

北大古典文献学考研真题【名词解释全编】

北大中文1989古文献专业试题 1.三通、九通 2.十驾斋养新录 3.考信录 4.考据、义理 5.别录、七略 6.影宋、覆宋 7.史记三家注8.释事忘义 9.不校校之10.审辞气 北大中文1989古文献专业基础试题 1.七略 2.右文 3.四部 4.小令 5.錯簡 6.監本 7.平水韵8.四六文 9.四書五經10.一條鞭法 北大中文1991古文献专业试题 1.解老喻老(4分) 2.以意逆志(2分) 3.望文生訓(2分) 4.釋事忘義(3分) 5.不校校之(3分) 6.版式(3分) 7.讀若、讀曰、當為(6分)8.四部正訛(2分) 9.讖緯(3分)10.尚書古文疏證(2分) 北大中文1991古文献专业基础试题 1.春秋外傳(2分) 2.以訓詁代本字(2分) 3.史注二體(4分) 4.疏不破注(3分) 5.二重證據法(3分) 6.互著,別裁(4分) 7.覆宋、影宋(4分)8.玄學(3分) 9.廣雅疏證(2分)10.七緯(3分) 北大中文1992古文献专业基础试题 1.錯簡 2.底本 3.租庸調 4.三家詩 5.黨錮之禍 6.九流十家 7.六朝8.四書 9.黃巾起義10.樂府古詩 北大中文1993古文献专业试题 伏生2、司马迁 刘歆4、梅颐(赜) 孔颖达6、朱熹 7、阮元8、张元济 北大中文1996古文献专业试题 1.春秋内外傳 2.周官(2分) 3.先鄭后鄭 4.底本之是非,立說之是非(4分)5.詩本義 6.玄學(3分) 7.剩文、奪文8.一聲之轉(3分) 9.疏不破注10.影宋本(3分) 北大中文1996古文献专业基础试题

簡答下列著作的著者或編者,成書的朝代(10分) 楚辭章句 2.文選 經典釋文4.一切經音義 5.史通 6.通典 7.唐詩三百首8.古文觀止 9.讀書雜誌 簡明解釋下列詞語的内容要點,不作評論 1.律賦 2.八股文 3.十家九流4.三教九流 5.六藝 6.四書 7.郡國8.花甲 9.五行相生10安史之亂 北大中文2002古文献专业试题 1.离经释意 2.影宋覆宋 3.一声之转 4.石渠奏议 5.互训递训 6.桐城派 7.汲古阁8.五德终始 9.三豕涉河10.三体石经 写出著作的著者及其年代 周易正义 2.书集传 诗集传 4.诗三家义疏 春秋左传诂 6.尔雅义疏 7七经小传8. 潜夫论 9.酉阳杂俎10.杜诗详注 北大中文2002古文献专业基础试题 1.祓禊 2.四库全书 3.次韵 4.三家分晋 5.郭店楚简 6.三舍法 7.庙号8.祠禄 9.安史之乱10.三省六部 写出下列人物的著作 王应麟王引之钱大昕刘向洪迈刘知几司马光王夫之阮元北大中文2003古文献专业试题 1.理校 2.大题小题 3.刊成不统 4.中秘书 5.疏不破注 6.始一终亥 7.轻唇音8.顾广圻 9.十驾斋养心录10.元典章校勘释例北大中文2003古文献专业基础试题 1.博士弟子 2.三统历 3.安史之乱 4.门阀士族 5.九流十家 6.四库全书 7.居延汉简8.三辅 9.五行10.类书

参考文献中的名词解释

荧光粉(俗称夜光粉),通常分为光致储能夜光粉和带有放射性的夜光粉两类。光致储能夜光粉是荧光粉在受到自然光、日光灯光、紫外光等照射后,把光能储存起来,在停止光照射后,在缓慢地以荧光的方式释放出来,所以在夜间或者黑暗处,仍能看到发光,持续时间长达几小时至十几小时。带有放射性的夜光粉,是在荧光粉中掺入放射性物质,利用放射性物质不断发出的射线激发荧光粉发光,这类夜光粉发光时间很长,但因为有毒有害和环境污染等,所以应用范围小。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利用夜光粉长时间发光的特性,制成弱照明光源,在军事部门有特殊的用处,把这种材料涂在航空仪表、钟表、窗户、机器上各种开关标志,门的把手等处,也可用各种透光塑料一起压制成各种符号、部件、用品(如电源开关、插座、钓鱼钩等)。这些发光部件经光照射后,夜间或意外停电、闪电后起床等它仍在持续发光,使人们可辨别周围方向,为工作和生活带来方便。把夜光材料超细粒子掺入纺织品中,使颜色更鲜艳,小孩子穿上有夜光的纺织品,可减少交通事故。目前国内外夜光材料主要是以ZnS(硫化锌),SrS(硫化锶)和CaS(硫化钙)制成的,发出绿光和黄光。不过SrS,CaS材料易潮解,给广泛应用带来困难。所以市场上主要是以ZnS为基质的夜光材料。但它的余辉时间只有1~3小时,而且在强光(如太阳光)、紫外光和潮湿空气中容易变质发黑,所以在许多领域中应用受到限制。添加钻、铜共激活的ZnS夜光粉虽然有很长的余辉时间,但它有红外淬灭现象,在电灯光(包含较多的红光)照射下,余辉很快熄灭。 钼酸钡是一种白色或浅绿色粉末或块状物。钼酸钡主要用作用作搪瓷产品的粘着剂,亦可用于除去石脑油中的硫。钼酸钡不溶于水,微溶于酸。想买钼酸钡的话,我推荐【琨蒂金属科技】他们的钼酸钡产品在国内占有相当高的钼酸钡市场份额。钼酸钡质量一直很稳定,含量也充分。 稀土就是化学元素周期表——镧(La)、钐(Sm)、铕(Eu)、钆(Gd)、铽(Tb)、镝(Dy)、钬(Ho)、铒(Er)、铥(Tm)、镱(Yb)、镥(Lu),以及与镧系的15个元素密切相关的两个元素——钪(Sc)和钇(Y)共17种元素,称为稀土元素。 锶元素名称:锶元素原子量:87.62 元素类型:金属发现人:克劳福特、戴维发现年代:1808年发现过程:1808年,英国的克劳福特和戴维先后由铅矿和锶矿中发现了锶。元素描述:银白色软金属。密度2.6克/厘米3。熔点769℃。沸点1384℃。化合价+2。第一电离能5.695电子伏特。化学性质活泼,于空气中加热时能燃烧;易与水和酸作用而放出氢;在到熔点时即燃烧而呈红色火焰。元素来源:锶是碱土金属中丰度最小的元素。主要的矿物有天青石和碳酸锶矿。可由电解熔融的氯化锶而制得。元素用途:用于制造合金、光电管,以及分析化学、烟火等。质量数90的锶是一种放射性同位素,可作β射线放射源,半衰期为25年。元素辅助资料:钡、锶、钙和镁同是碱土金属,也是地壳中含量较多的元素。不过钡和锶在地壳中的含量与钙、镁相比,还是较少的。再加上它们的化合物的实际应用不及钙和镁的化合物广泛。因此它们的化合物比钙和镁的化合物晚些被人们认识,只是戴维把钡和锶和钙、镁同时从化合物中电解分离出来。大约在1787年间,在欧洲一些展览会上展出从英国苏格兰思特朗蒂安(strontian)地方的铅矿中采得的一种矿石。一些化学家认为它是一种萤石。大约在1791到1792年间,英国化学家、医生荷普研究了这种矿石,明确它是碳酸盐,但是与碳酸钡不同,肯定其中含有一种新土,就从它的产地Strontian 命名它为strontia(锶土)。1789年拉瓦锡发表的元素表中就没有来得及把锶土排进去。而戴维却赶上了,他在1808年利用电解法,从碳酸锶中分离出金属锶,

中国古典文献学习题与答案

中国古典文献学习题 一、名词解释题: 1.本校法 2.《玉海》 3.《十三经注疏》 4.《艺文类聚》 5.十通 6.监本 7.简牍 8.包背装 9.类书 10.辑佚 11.经厂本 12.蜀本 13.《通志》 14.别集 15.《古今图书集成》 二、问答题: 1.宋刻本书有何特点? 2.如何进行古书辨伪? 3.我国历史上采用过的文献载体有哪些? 4.蝴蝶装和包背装图书各有什么优缺点? 5.荀勖《中经新簿》与刘歆《七略》相比有何优劣之处? 6.如何鉴定活字印刷本书籍的版本? 7.版本有何作用? 8.辨伪通常采用哪些方法? 9.四部分类法是怎样形成的?

中国古典文献学习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题: 1.本校法:就是将本书前后文字互证,比较其异同,从而断定其中的错误的校勘方法。在没有同书别本可以对校的情况下,采用本校法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历代校勘学家根据本书的上下文义,相同的词语,相同相近的句式,校勘出本书错误的例子很多。 2.宋王应麟编。此书专为参加科举考试而编,元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刊行,全书200卷,分为天文、律历、地理、帝学、圣文、艺文、诏令、礼仪、车服、器用、郊祀、音乐、学校、选举、官制、兵制、朝贡、宫室、食货、兵捷、祥瑞等21门,门下再分类,共240多类。书中采辑丰富,自经、史、子、集至百家传记,宋代掌故多取材于实录、国史、日历等文献。编排也比较特殊,每类之下按隶属关系以事物或图书名称列若干小标目。每一类、目,先有“提要”简释类、目名称或概述事实梗概,然后才汇集有关资料。类目之间,时有“参见”。每遇异说,还略引古籍加以考证。有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浙江书局重刊本,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7年影印。 3.宋佚名编,清阮元撰校勘记,嘉庆二十年(1815年)南昌府学刊本,中华书局1982年据原世界书局缩印本影印出版。十三经为儒家的经典著作,历代注疏本甚多,且单独成书。南宋绍兴间始有合刊本,共416卷。包括:《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周礼注疏》、《仪礼注疏》、《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春秋谷梁传注疏》、《论语注疏》、《孝经注疏》、《尔雅注疏》、《孟子注疏》。 4.唐欧阳询等奉敕编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官修类书。唐高祖武德七年(公元624年)成书。全书100卷。分为46部,包括天、岁时、地、州、郡、山、水、符命、帝王、后妃、储宫、人、礼、乐、职官、封爵、政治、刑法、杂文、武、军器、居处、产业、衣冠、仪饰、服饰、舟车、食物、杂器物、巧艺、方术、内典、灵异、火、药香草、宝玉、百谷、布帛、果、木、鸟、兽、鳞介、虫豸、祥瑞、灾异等。每部下又分各事物的细目,共计727个子目,约百万字。此书资料古稀,引用的古籍达1431种,现存者不到百分之十,且所援用者都为唐以前的古本。体例比较完善,事文兼备、先事后文,改变了以往类书偏重类事、不重采文,以及随意摘句、不录片断的缺点,对后代类书影响较大。该书用途较广,宋以后多用来校勘古籍、辑录佚文以及查找唐以前的文献资料和诗文典故,颇有学术价值。有中华书局1965年出版汪绍楹校点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重印。 5.十通:是指我国古代十部著名的政书,包括:唐代杜佑根据刘秩所编《通典》,宋代郑樵编纂的《通志》,元代马端临的《文献通考》,清朝的《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皇朝(清)通典》、《皇朝(清)通志》、《皇朝(清)文献通考》和清末刘锦藻所编《皇朝(清)续文献通考》。“十通”使我国几千年的古代典章制度有了系统完整的记载。 6.监本:指历代国子监所刻印的书籍。国子监是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五代后唐时,宰相冯道请命判国子监事田敏等校定《九经》,刻印出售,是为国子监刻书之始。五代监本经文、注文并重,保持了六期以来经注写本的旧式,宋代仍之。宋代国子监除主刻正经正史外,还校刻了一些重要医学典籍。明代南北两京都设国子监,因而又有南监本、北监本之分,其先后刻印的《廿一史》以其内容充实和装帧优美而著称于世。 7.简牍:古时,有以竹为简记事者,有以木为牍记事者,合称为简牍。早在汉代就发现过古代的简牍。近世以来,自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在新疆塔里木河附近出土晋代木简以后,到1949年50年间,发现竹木简并见于报导的共有7次,共计出土竹木简牍一万多枚。建国后,先后在湖北、湖南、河南、山东、江

文献学期末考试参考

(一)名词解释 1、文献:所谓的文献,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古人最初把文献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指书面材料,即文章或典籍,另一部分指口头材料,即贤人所讲述的材料。后发生变化,专指典籍和文字资料。(《辞海》定义文献为:文献,原指典籍与贤者。……后专指具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资料。如历史文献。后指与某一学科有关的重要图书资料。如医学文献。今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的统称,即用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以记录人类知识的各种载体。《辞源》则定义:文,指有关典章制度的文字资料;献,指熟悉掌故的人。……后指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 2、文献学:文献学在一定程度上是“文献”概念的自然延伸,或者说“文献”的学问化、学科化就形成了“文献学”郑鹤声、郑鹤春先生最早提出“文献学”概念:“续集、翻译、编纂诸端,谓之文,审订、讲习、印刻诸端谓之献。叙而述之,故曰文献学。(赵国璋、潘树广主编的〈文献学辞典〉解释文献学为:“即研究文献的产生、发展、整理和利用的专门学科。在我国通常有两个含义,一指传统意义上的文献学(或称古典文献学),即指研究我国古典文献的源流、特点、处理原则和方法(含目录、版本、辨伪、校勘、注释,编纂和辑佚等)及其利用的一门学科;一指现代文献学。) 3、总集:总集是汇集了两个人以上的作品的合集,它可以包括一个朝代和多个朝代的作品也可以包括一种体裁和多种体裁的作品。一般来说,古代的总集多为诗、文的合集。如《文选》便是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后面的简答题作进一步介绍) 4、别集:别集是相对总集而言的,它是指搜集一个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的个人作品集。一般分他人编集和作者自编两种。其体例主要是分类、分体、编年三种。分类即按作品的内容来分类编排,如《门类增广十注杜工部诗》;分体即按作品的体裁或文体来编排,如《李太白文集》;编年即按作品写作年代顺序来编排,如《稼轩词编年笺注》。 5、单行文献:指单独印行的某一位或某几位作者的某一种作品或著作,又称作单行本。 6、丛书:指搜集两种以上的文献,按照一定的念和体例编校,冠以一个总的名称,用统一的版式和装帧印行的文献类型。丛书又名“丛刊”、“丛编”、“丛刻”、“类编”、“汇抄”等。按内容来分,丛书主要分为综合性丛书和专科性丛书两大类。综合性丛书是指包罗各种各类著作的丛书,如《四库全书》;专科性丛书是指专收某一学科、某一文体、某一类别的丛书。 7、类书:是我国古代分类式的资料汇编性的工具书。类书采辑古典文献中有关典故史实、名物制度、诗文词语等方面的各种资料,分门别类编排,每一门类又分为若干子目,以供读者读书或写作时查阅、征引。在古代,类书还有帮助人们应付科举考试的功用。如《皇览》《北堂书钞》《初学记》《太平广记》等。 8、方志:又称地方志,是记载一地自然和人文方面历史与现状的综合性的地方文献。它在某种意义上具有查找地方文献的工具书性质。它可以说是“地方史与地理的结合”。其种类很多,有府志、州志和县志等。如《元和郡县图志》《大清一统志》《浙江通志》。 9、目录:目、录两词在目录学中,目是指书的篇目或书名;录即叙录(也称书录或序录),后世称为解题、提要等,是对书的内容,著者事迹及写作、出版等情况的概要说明。将目与录二者结合在一起,即把一部书的篇名或一批书的书名与叙录编次在一起就是目录。换言之,目录是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书名及其叙录,它是简介图书内容和形式,反映出版、收藏等情况,指导阅读和检索图书等文献资料的工具。它分为一书目录和群书目录,前者如《诗》《书》之序,《周易》之《序卦传》;后者如《别录》和《七略》。 10、目录学:目录学是研究目录的形成与发展,探讨目录工作一般规律的专门学术,它是目录实践活动的理论概括和总结。它也是编次群书目录,介绍图书主旨,说明学术源流,指导求书治学的专门学术。 11、叙录:又称解题、提要,列于书后,是用以提示图书的内容主旨、价值得失,介绍作者生平事迹,学术源流,以及该书的版本、校勘、流传情况等。叙录是古代目录书中最重要的结构成分,是古代目录学具有学术性和指示读书治学作用的具体表现之一。如《别录》《直斋书录解题》《郡斋读书志》等。 12、六分法:“六分法”是我国最早的图书目录分类法,它创始于《七略》。据〈汉书〉载,刘向等进行大规模校书工作时,其分工在一开始就按学术性质分为六类,即经传类、诸子类、诗赋类、兵书类、数术类和方技类。这六类分别对应于〈七略〉中的六艺略、诸子类、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和方技略。 13、四分法:四部分类法,起源于魏晋之际,成熟于东晋时的李充。曹魏时期,秘书郎郑默制成国家内部藏书目录

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学生健康为主 要目的的必修课程。 2、健康:指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并且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都完美的 状态。 3、运动技能:指在体育运动中有效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包括神经系统调解下不 同肌肉群间的协调工作的能力。 4、体能:指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身体活动中表现的能力。 5、练习密度:是指一堂课中,学生练习时间与实际上课总时间的比例。 6、《体育课程标准》的水平目标:指不同阶段学生在各个学习领域中预期达到的 学习结果。 7、教学原则:是体育教学过程客观规律的反映,是通过长期教学实践积累起来的 经验总结,对体育教学活动具有普遍的指导性意义. 8、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向学生传授专项知识、技术、技能, 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教学途径和手段。 9、身体素质:是指人体肌肉活动的基本能力,是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肌肉活 动中的综合反映,它主要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 10、运动量:指人体在身体练习中所完成的生理负荷量。 11、体育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体育教学活动结构和活动程序。 12、练习轨迹:指在体育锻炼中,身体和身体某些部位的移动路线。 13、体育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参加下,按照教育计划和体育教学大纲,由教师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发展学生身体、增强体质,对学生进行良好思想、道德意志品质教育的过程。 14 路:学生前后重叠成一行。 15、列:左右并列成一排。 16、步长:步长是指跑时两脚着地点间的距离。 17、步频:步频是指单位时间内两脚交换的次数。 18、径赛:是指运动会中把以时间计算成绩的竞走和跑的项目。 19、田赛:是指运动会中把以远度和高度计算成绩的跳跃、投掷项目。 20、帮助:帮助是指给练习者以助力,使其体会到用力的时机、方向、幅度等, 协助其完成动作。 21、正握(单杠):两手大母指相对握杠。 22、反握(单杠):两臂外旋、两手打拇指向外握杠。 23、基准学生:教师指定作为看齐动作目标的学生。 24、学校体育:是指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与 技能,使他们形成体育锻炼意识,提高体育活动能力,增进健康的教育活动。 二、填空题 1.编写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材的四条原则是教育性原则、健康性原则、兴趣性原则、发展性原则。 2.新课标对学生学习成绩评定形式有哪三种:自我评定、相互评定、教师评定。 3.新课程将课程学习内容划分为哪五大领域,包括运动参与和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 4.新课标选择教材内容的基本要求是地域性、科学性、简易性和健身性、兴趣性、实效性。

古典文献学 复习资料

古典文献学 名词解释5*4 简答2*10 标点翻译20 修改判断20 文学辨伪20 校勘(字词、历史、重要依据)20 1 .文献”定义 文指文章;献指贤(贤才),谓博学多闻、娴熟掌故之人,约相当于今日之谓“活字典”。(文章、典策) 文献”由“典籍与贤才”到专指“典籍” 。(贤才、秉礼之贤大夫) 现代定义:“文献,原指典籍与贤者,后专指具有价值或与某学科相关的图书文物资料。今为记录知识的各种载体的统称,即以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各种载体(如竹帛、纸张、胶片、磁带、磁盘、光盘等)。” 2 “古典文献学”定义 古典文献学:研究我国古典文献的源流、特点、处理原则和方法及其利用的一门学科。 文献学是以文献和文献的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它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利用和保存文献资料。版本、目录、校雠(校勘)等为传统文献学的主要部分。 3 “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发展趋向 其研究对象包括以研究古代典籍的分类、编目、版本、校勘、辨伪、辑佚、注释、编纂、校点、翻译和流通等。 1980s以来,古典文献学出现一些新的趋向,分支文献学和专科文献学受到重视,如文学文献学、文学批评文献学、文献目录学等。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对象:古典文献。 古典文献,一般指“五四”运动以前用雕版、活字和手抄的古籍文献,同时包括文书、卷册、碑铭、拓本等。凡是近代铅印出版物以外的文字材料,均属古典文献的范畴以内。 4 古典文献学的知识范围 古典文献学的主要范围:目录、版本与校勘 古典文献学的其他内容:辨伪、辑佚、标点、注译、检索等 5 古典文献学的意义 大而言之,在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对国家历史政治文化之重大意义。 小而言之,对个人了解历史文化,从事学术研究,文献学均为基础必备之知识。 6 中国古典文献学发展概况 (1)先秦两汉古典文献学的主要成就 ①孔子及其弟子(子夏等)文献整理之功②秦及楚汉之交对文献的破坏 ③西汉对文献的恢复与整理(刘向、刘歆父子等)④司马迁特殊的文献整理贡献 ⑤后汉郑玄等大儒的文献整理⑥熹平(173-178)石经:最早之官定儒家经本 (2)魏晋南北朝及隋唐五代古典文献学的主要成果 ①魏晋南北朝文献破坏与整理(破坏:西晋灭亡;萧梁灭亡。整理:裴松之《三国志注》、刘孝标《世说新语注》、郦道元《水经注》等) ②西晋太康元年(280)左右汲郡发掘之战国魏襄王冢中文献,共16种75篇,至今流传有《穆天子传》、《竹书纪年》③陆德明《经典释文》、孔颖达等《五经正义》等 ④唐咸通九年(868)雕版刻印之《金刚经》⑤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之佛经翻译与整理 (3)宋辽金元古典文献学的主要成果 ①北宋初年宋太宗命李昉等人编纂《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册府元龟》等大型类书 ②宋目录学著述“官修《崇文总目》;私著有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尤袤《遂初堂书目》 ③宋元杰出文献学家有郑樵、洪迈、朱熹、王应麟、胡三省、马端临等 (4)明清及近代古典文献学的辉煌成就 ①明成祖永乐初年由解缙等奉诏编纂《永乐大典》共计22877卷,3.7亿文字,收录大量古书之片断或全文 ②自宋至清佛教典籍《大藏经》编纂 ③清代文献整理工程最大者为《四库全书》之编纂(79337卷,约7亿字) ④明清刻书发达、藏书大家辈出、文献整理学者极多 7、目录、版本、校勘为文献学的三位一体

核心期刊评价常用名词解释

核心期刊评价常用名词解释 来源:医学论文发表——辑文编译 辑文编译小编知道论文查重,是对学术不端、抄袭的现象的一种检测,那么什么是论文查重呢?关于论文查重,我们需要了解些什么样的内容呢? 什么是学术不端与论文查重? 学术不端是指学术界的一些弄虚作假、行为不良或失范的风气,或指某些人在学术方面剽窃他人研究成果,败坏学术风气,阻碍学术进步,违背科学精神和道德,抛弃科学实验数据的真实诚信原则,给科学和教育事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极大损害学术形象的丑恶形象。 各高校为了解决毕业生在论文写作过程中遇到的学术不端问题,使用了一些论文检测系统,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论文查重软件”。由于每个学校对于抄袭比的要求不一样,有些要求严格的要低于10%,有些松的要求30%以下,不管怎么样,只要没有低于那就是不通过,哪怕是多出那么一点。处罚的轻,就是延期毕业,相反就可能取消学位。 论文检测都有哪些系统? 国内论文检测查重有以下系统:万方,维普,知网,paperpass,gocheck,paperrater等。 每个检测系统的收录和检测范围都不完全相同,检测相似的计算方法也不太一样,因此就算同一篇论文检测不同的系统结果可能相差也比较大。一般来说万方的收录比较小,知网的收录范围相对来说是比较广而且是比较权威的。而大部分的高校也是采用知网系统。 哪些系统可以检测英语的论文? 知网,paperrater,维普和gocheck都可以检测带有英文或者是全英文的论文,当然同时也可以检测中文的论文,而万方和paperpass只能检测纯中文的论文。 我究竟要选择哪个检测系统才适合我的论文? 因为不同的论文或者不同的学校采用不同的系统,一般可以先了解清楚再进行检测查重,具体可以问问自己的指导老师。一般来说,期刊和职称发表性质的论文和硕士短篇基本采用知网期刊小论文系统,硕士研究生博士生等毕业论文绝大部分采用的是知网VIP5.0系统,至于大学生毕业论文一大部分采用的是知网pmlc系统,还有一部分采用万方和维普检测系统,剩下小部分的采用paperpass和gocheck,paperrater

中国古典文献学期末考试试题卷A

4、我国古籍经史子集四分法的制度定型于(B)。 A汉书艺文志B隋书经籍志C隋书艺文志D四库全书总目5、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中与《史记》并称西汉最伟大的两部着作的是(A)。 A《七略》B《别录》C《汉书》D《世说新语》 四、名词解释(20分) 五厄:(5分:每一要点1分)隋代牛弘所总结的书籍被焚毁的五次厄运。即:秦始皇下令焚书,坟籍扫地皆尽,此为第一厄;王莽末年,长安兵起,宫室图书,并从焚烬,此为第二厄;汉献帝移都时,吏民扰乱,图书缣帛,皆取为帷囊,此为第三厄;刘曜、石勒覆灭京华,朝章国典,从而失坠,此为第四厄;周师入郢,梁萧绎悉焚典籍于外城,此为第五厄。 伪书:(1)一书的公认着者及时代并非这书的真正着者及时代,这书就称之为伪书。(2)不能清晰地判断一书的真伪,往往会给我们阅读研究利用古籍带来误解。(3)伪书具有史料、文学、语言学、思想等多方面价值。(4)因此,我们辨伪的根本目的并非要从古文献中剔除伪书,而是要弄清这些文献的真实着者、书名和着作内容、年代等,使人们能准确地了解其价值和正确利用。(5)要了解中国古籍中的伪书状况,可以借助梁启超《古书真伪及其年代》、罗根泽《诸子考索》、张心澄《伪书通考》、郑良树《续伪书通考》等专门着作。 善本:(5分:每个要点1分,例证2分)(1)文物价值与学术价值较高的版本叫善本。(2)从文物标准来看,时代较早、稀见程度较强的版本

是善本。(3)学术意义上的善本可归纳为八个字:精注精校,不缺不讹。 ⑷善本是个随时间发展而变化的概念。 五、文献阅读(20分) (一)阅读以下材料,并结合教材论述,完成文后各题:(10分:每一小题2分) (二)阅读以下材料,并结合教材论述,完成文后各题:(10分:每个要点1分) 六、简答题(10分) 1,我们研究文献学的目的是什么?(3分:每个要点2分) 文献学是通向文献宝库的门径,是打开文献宝库的钥匙。我们研究文献学的目的在于:⑴全面认识文献,学会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用比较少的时间,找到尽可能全的自己所需要的文献资料,⑵同时还要有能力对这些资料的不同版本进行鉴别,确定较早的较全的较可靠的版本。⑶而且有能力对原始文献作整理加工,自己使用以外,还可供更多的人使用。 2,作业典藏散佚 七、论述题题(20分)(1)2分,(2)—(7)每要点3分。 中国古代图书分类法的演变过程大致如何? (1)古籍分类的目的,一是为了查找方便;二是总结学术源流。我国古籍分类的方法大致经历的演变过程是:六分法→九分法→七分法→四分法→五分法→六分法。 (2)六分法。中国最早的图书分类法产生于西汉。当时刘歆编撰的《七略》,将图书分为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六大类三

文 献 名 词 解 释

文献名词解释——冯帅 ●《考信录》:是一部辩证古书真伪的专著,作者是清代学者崔 述,乾隆举人。在乾嘉之世,崔述坚持“考而后信”的求实立场,竭尽毕生之力著成《考信录》,以“经”为信史,以经书里的记载驳斥诸子及后儒附会于古史中的种种神话传说,相似地揭示了中国古代历史的真相。崔述的研究方法是“剥皮主义”的方法,这种方法具有比较明显的进化特色。 ●《古史辨》:是一部研究、考辨中国古代史的论文集,1926至 1941年间编辑出版,由顾颉刚等人汇编而成。全书共七册,收入文章350篇,其内容包括对《周易》、《诗经》等经书的考辨,对儒墨道法诸家的研究,对夏以前有关问题的考辨与研究,等等。 ●《四部正讹》:是一部辨伪学的专书,其作者是明朝著名文献 学家胡应麟。该书将辨伪的范围从子部扩大到四部,辨识伪书104种,并从宏观上分析了伪书的范围和作伪的程度,最多的是子部,经、史、集。该书集前人辨伪思想、方法之大成,是辨伪学发展的里程碑性著作。 ●《古书真伪及其年代》:该书系根据梁启超先生1927年在燕 京大学的讲义整理而成,包括总论和分论两部分。《总论》包括《辨伪及考证年代之比较》、《辨伪学的发达》的等内容;《分论》则对易书诗礼春秋等文化典籍的真伪作分别评价。附书目三种:《读书分月课程》、《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要籍解题及其读法》。

●《伪书通考》:这是一部集大成的辨伪论著。以书名为纲,将 诸儒辨伪该书之说列其下,引文均注明出处,编者暗语则列于各说之末,考证内容相当丰富,也颇便查阅。现收录1104种,是目前所见包罗最丰富,也是最完备的一部综合性辨伪工具书。 ●《玉函山房辑佚书》:丛书名。清道光中济南学者马国翰辑, 凡五百九十四种。是一部规模巨大的辑佚书,辑录唐以前已散亡的古籍,分经、史、子三编。所辑大部分书皆为作序录,介绍作者、卷数、内容及流传情况,对了解佚书大有裨益。所辑佚书包含丰富的内容,为研究古代思想、学术、科技等方面,提供了大量资料。 ●《汉学堂丛书》:又名《黄氏逸书考》、《汉学堂经解》,共 计141种,分易书诗礼春秋、五经总义、小学、河图、杂书、乐、论语、孝经等类,均为自汉至六朝之逸书,皆为一种一卷。 ●简答题之辑佚的方法 1. 按原书的顺序排纂轶文 2.要研究原书的体例,尽量按原书的顺序排列 3.对于轶文要进行校勘。有些轶文见于不同书中,文字不同,要列出异文 4.轶文要注明出处。从哪部书的几卷、几页辑出。要注明,方便使用者查对 5.要注意,古人引书有时截取,有时引起大意。辑佚时要特别注意轶文的起止。

参考文献的类型及字母含义

参考文献的类型: 根据GB3469-83《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规定,以单字母标识: M——专著(含古籍中的史、志论著) C——论文集 N——报纸文章 J——期刊文章 D——学位论文 R——研究报告 S——标准 P——专利 A——专著、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 Z——其他未说明的文献类型 电子文献类型以双字母作为标识: DB——数据库 CP——计算机程序 EB——电子公告 非纸张型载体电子文献,在参考文献标识中同时标明其载体类型: DB/OL——联机网上的数据库 DB/MT——磁带数据库 M/CD——光盘图书 CP/DK——磁盘软件 J/OL——网上期刊 EB/OL——网上电子公告 一、参考文献著录格式 1 、期刊作者.题名〔J〕.刊名,出版年,卷(期)∶起止页码 2、专著作者.书名〔M〕.版本(第一版不著录).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3、论文集作者.题名〔C〕.编者.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4 、学位论文作者.题名〔D〕.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份 5 、专利文献题名〔P〕.国别.专利文献种类.专利号.出版日期 6、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 7、报纸作者.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8 、报告作者.题名〔R〕.保存地点.年份 9 、电子文献作者.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文献出处,日期 二、文献类型及其标识 1、根据GB3469 规定,各类常用文献标识如下: ①期刊〔J〕 ②专著〔M〕 ③论文集〔C〕 ④学位论文〔D〕 ⑤专利〔P〕 ⑥标准〔S〕 ⑦报纸〔N〕 ⑧技术报告〔R〕 2、电子文献载体类型用双字母标识,具体如下: ①磁带〔MT〕 ②磁盘〔DK〕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