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婴幼儿功能性便秘临床指南:41 条建议须牢记

婴幼儿功能性便秘临床指南:41 条建议须牢记

婴幼儿功能性便秘临床指南:41 条建议须牢记
婴幼儿功能性便秘临床指南:41 条建议须牢记

功能性便秘的罗马Ⅲ诊断标准

国际学者根据神经胃肠病学和临床循证医学研究的结果,探讨并制定了功能性便秘的罗马Ⅲ诊断标准,目前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推荐使用。

其诊断标准为:

( 1)症状必须包括以下2项或2项以上: ①至少25%的排便感到费力; ②至少25%的排便为干球状便或硬便; ③至少25%的排便有不尽感; ④至少25%的排便有肛门直肠梗阻感或阻塞感;⑤至少25%的排便需要手法帮助(如用手指帮助排便、盆底支持) ; ⑥排便次数<=3次/周。

(2)在不使用泻药时很少出现稀便。

( 3 ) 没有足够的证据诊断肠易激综合征( IBS) 。

诊断之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且近3个月症状符合以上诊断标准。

功能性便秘的诊断须依靠病史,详细的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可为慢性便秘的进一步诊断提供重要的信息。

应从患者便秘症状的特点(排便频率、粪便性状、排便困难程度、便意) 、伴随症状、基础疾病、饮食结构、生活习惯及用药情况等多个方面进行详细问诊。

肛门直肠指检简易、方便,可了解局部结构(痔疮、肛裂、直肠脱垂、肿物等) 、粪便嵌塞、指套染血与否及用力排便时会阴部异常下降等情况,并获得肛门括约肌和耻骨直肠肌功能的第一手资料。

应特别注意患者有无报警征象,如便血、大便隐血阳性、贫血、消瘦、腹部包块、明显腹痛、有结直肠息肉史以及结直肠肿瘤家族史等。对年龄大于40岁、伴有报警症状者,应进行必要的实验室、影像学和结肠镜检查,以明确便秘是否为器质性病变所致。

在排除器质性病变导致的便秘后,可通过胃肠传输试验、肛门直肠测压等检查进一步明确便秘的类型和便秘的程度。

此外,对伴有明显焦虑、抑郁的患者应进行心理学调查,并分析判断心理状态的改变和便秘的因果关系。

婴幼儿功能性便秘临床指南:41 条建议须牢记

便秘为儿童常见问题,小学、中学及卫生保健所较为常见。为协助医疗保健工作者评估和治疗功能性便秘患儿,北美儿科胃肠病学、肝脏病学和营养学学会(NASPGHAN)和欧洲儿科胃肠病学、肝脏病学和营养学学会(ESPGHAN),共同制定了循证指南。

该指南着重解决与婴幼儿功能性便秘诊断、治疗和预后相关的9 大临床问题。在依据牛津中心的循证医学分级制度的基础上,进行证据质量分级,也采用这一方法解决其他问题。此次共有3 次会议,在会议上,所有建议均进行了讨论与表决。该小组成员以名义投票的方式对每一建议进行投票。由于未设计随机对照试验,专家观点可用于支持该建议。

有关婴幼儿功能性便秘的诊断,该指南推荐建议如下:

1. 任何年龄组患者均可采用罗马 III 标准针对功能性便秘的诊断。

2. 功能性便秘的诊断需依据病史和体格检查结果。

3. 建议根据症状体征,及早诊断潜在的便秘。

4. 若根据罗马III 标准,只有一项表现符合,未能明确诊断功能性便秘,需进行辅助检查,推荐行肛门直肠检查。

5. 患儿为顽固性便秘,或有相关临床表现,建议行肛门直肠检查。

6. 常规腹部平片检查不能辅助诊断功能性便秘。

7. 若患儿可疑粪便嵌塞但体格检查不支持,可行腹部平片检查。

8. 不推荐行结肠运输试验,以辅助诊断功能性便秘。

9. 结肠运输试验有助于鉴别诊断功能性便秘和非持续性大便失禁。

10. 不推荐行直肠超声检查,以辅助诊断功能性便秘。

11. 无相关临床表现的患儿,不建议行常规牛奶过敏的过敏原测试。

12. 根据专家意见,2-4 周的试验牛奶蛋白(CMP)脱敏试验可有助于诊断顽固性便秘。

13. 筛查甲状腺功能减退,腹腔疾病和高钙血症的常规化学检验,不能辅助诊断功能性便秘。

14. 根据专家意见,顽固性便秘儿童可行肛管直肠测压检查(ARM)。

15. 直肠活检是诊断HD 的金标准。

16. 不推荐将钡灌肠作为评估便秘患儿的首选检查。

17. 顽固性便秘患者,术前可行结肠测压,予以评估。

18. 顽固性便秘患者,若无其他神经系统异常表现,不建议行常规脊柱MRI 检查。

19. 顽固性便秘患儿,不推荐进行全层结肠活检,以诊断结肠神经肌肉疾病。

20. 顽固性便秘患儿,不推荐进行结肠显像研究。

有关婴幼儿功能性便秘的治疗,该指南推荐建议如下:

1. 保证正常的纤维摄入量。

2. 保证正常的液体摄入量。

3. 保证正常的运动量。

4. 便秘患儿不推荐常规使用益生元。

5. 便秘患儿不推荐常规使用益生菌。

6. 不推荐传统治疗方法基础上的强化行为治疗。

7. 根据专家意见,对于4 岁以上的便秘患儿,建议进行如厕训练,予以解释和指导。

8. 不推荐其他的生物反馈治疗。

9. 不建议常规使用多学科治疗。

10. 不建议使用替代疗法。

11. 粪便嵌塞患儿一线治疗:聚乙二醇电解质(福松,下文简称PEG)口服,1.5 g/(kg·d),连续服用3-6 天。

12. 若PEG 无效,粪便嵌塞患儿可行灌肠治疗,每日一次,持续3-6 天。

13. PEG 可作为一线维持治疗。起始剂量为一线维持治疗。起始剂量0.4 g/(kg·d),根据临床表现调整剂量。

14. 经PEG 治疗的患儿,无需行灌肠治疗。

15. 若PEG 无效,乳果糖可作为一线维持治疗。

16. 专家建议,补充治疗或二线治疗可采用镁乳、矿物油和刺激性泻剂。

17. 维持治疗应持续至少2 个月。待便秘症状全部缓解至少一月后,方可停止治疗。

18. 在进行如厕训练期间,若训练有效仅可停药一次。

19. 顽固性便秘患儿,不推荐常规使用鲁比前列酮、利那洛肽和普卢卡必利。

20. 顽固性便秘患儿可行顺行灌肠检查。

21. 顽固性便秘患儿不建议常规使用TNS。

该循证指南规范了功能性便秘患儿的评估与治疗,同时也关注其生活质量的提高。此外,6 月以下的患儿以及较大的婴幼儿及儿童,均应分别采用特殊的循证方法。此指南可作为日常诊疗常规以及更多临床研究的依据。而更好地评估诊断和治疗婴幼儿功能性便秘,还需进一步研究。

慢性功能性便秘的诊疗进展

慢性功能性便秘的诊疗进展 慢性功能性便秘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主要是指排便次数减少、粪便量减少、粪便干结、排便费力等。必须结合粪便的性状、本人平时排便习惯和排便有无困难作出有无便秘的判断。如超过6个月即为慢性便秘。西医学将功能性便秘分为慢传输型、出口梗阻型、混合型三种。便秘的病因是复杂的,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各种证候可相兼出现,或互相转化。辨证应以虚实为纲,阴阳气血为目。其病位在大肠,病机与脾胃肺肝肾有关。西医疾病分型与中医辨证分型有其内在规律可循,但因为疾病本身的多变性和复杂性,故不能拘泥于此。治疗时应审证求因,审因论治。 标签:功能性便秘;诊疗;进展;生物反馈 慢性功能性便秘[1](Chronic Functional Constipation,CFC)是指排便的生理机能发生了失调或者紊乱,可由多种因素引起,最终导致不能按时把粪便排出体外,持续时间超过 6 个月。对于慢性功能性便秘的分类方法,目前国内外基本上一致[2],在临床上,功能性便秘可分为慢传输型便秘(STC)、功能性出口梗阻型便秘(FOOC)和混合型便秘(CSOC)。据统计,其中STC约占功能性便秘的37.5%~45.5%。 1 病因病机 西医认为导致慢性功能性便秘的原因很多,主要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1.1精神神经因素[3]。排便动作是经过感受器感受,神经传导冲动,中枢神经处理冲动,再反馈到参与排便的肌肉。由于排便感受器分布在直肠下段,人可以有意识的使直肠排便反射消失,暂不排便。北京地区[4]30~39岁组的便秘人群中,由于精神紧张、工作疲劳引起的高达38.1%。 1.2胃肠道运动缓慢、缺乏动力。由于缺乏维生素B,胃肠道蠕动会受到影响,各种因素引起的甲状腺机能减退也可能会影响到整个胃肠道的蠕动,从而形成便秘。老年人[5]因全身肌肉张力减退,肠道蠕动减慢、动力缺乏,导致便秘。 1.3肠道所受刺激不足、肠壁反应性减弱。饮食过少,饮食结构不合理,产生的粪便量过少,对肠道的刺激不足,不易产生排便反射,形成便秘。 1.4其他因素。包括不良的生活习惯,生活饮食不规律,以及药物引起的便秘。 2 诊断标准 1994年发表的题为“功能性胃肠病:诊断、病理生理学和治疗,一项全球共识”的文章,这就是我们现在说的Rome I标准[6]。1999年在罗马对Rome I标准

婴幼儿腹泻

婴幼儿腹泻 定义: 不是一种病,是疾病的一种症状,一般定义是24小时内3次或3次以上的水样泻。 病因: 1肠道内感染:病毒(轮状病毒最多见,也就是常说的秋季腹泻),细菌感染(大肠杆菌最为多见)2肠道外感染(主要是病毒)3非感染因素(饮食和气候) 临床表现: 食欲不振,偶有溢乳或呕吐。大便次数增多,大便稀薄或带水,成黄色或黄绿色,多见未消化的食物和泡沫,或有发热,加重时出现烦躁不安或脱水等症状。 脱水:口渴、嘴干、皮肤干燥、疲累、尿量减少、感觉虚弱或晕眩、低血压、眼窝深陷、小便颜色加深 小儿常见的疾病之一,因为儿童的脾胃功能薄弱,感受风寒或伤食都可致病 伤食引起的腹泻: 症状:腹胀,腹痛,泻后痛减,大便酸臭,或想吐,不思饮食,舌苔厚腻,或微黄。 治法:消食化积

方药:保和颗粒、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健儿清解液(江西远东)、小儿至宝丸、王氏保赤丸;如腹胀加用儿泻康贴膜,丁桂儿脐贴等外用剂 受凉引起的腹泻 症状:大便清稀,且多泡沫,臭气不大,肠鸣音强,腹痛,或怕冷发热,苔白腻 治法:温中散寒消胀 方药:藿香正气、小儿至宝丸、王氏保赤丸配合敷脐膏药“儿泻康贴膜、丁桂儿脐贴”等外用剂 秋季腹泻――轮状病毒感染,多发秋冬季 症状:呕吐,腹泻,大便次数增多,水样或蛋花样大便,无腥臭味,易出现脱水。 治疗:涩肠止泻 方药:涩肠止泻散、蒙托石散等加用儿泻康贴膜,丁桂儿脐贴等外用剂;如有脱水症状建议补液;高热加用退热药 吃坏东西(腐败食品)引起的腹泻 有明显的病因,用硫酸庆大霉素颗粒、颠茄磺苄啶片(小儿泻痢停片) 头孢、青霉素类等抗生素治疗,吐泻加小儿至宝丸、王氏保赤丸;水泻加涩肠止泻散、蒙托石散;腹胀明显加“儿泻康贴膜、丁桂儿脐贴”等外用剂 常用儿科腹泻药品(带△符号是主推) 颠茄磺苄啶片(小儿泻痢停片)

儿科 小儿便秘(功能性便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小儿便秘(功能性便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诊断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994年)。 (1)排便时间延长,严重者每次排便时间可长达30分钟以上,便次少于3次/周,粪便干燥坚硬。 (2)重者大便困难,干燥如栗,有排便不尽感,可伴少腹胀急,神倦乏力,胃纳减退,便时肛裂出血等症,长期依赖开塞露等药。 (3)排除肠道器质性疾病。 2.西医诊断:参照《新生儿/幼儿功能性便秘(FC)罗马Ⅲ诊断标准》、《儿童/青少年FC罗马Ⅲ诊断标准》。 新生儿/幼儿FC罗马Ⅲ诊断标准: 新生儿~4岁幼儿至少出现以下2条症状,达1个月。(1)每周排便2次或小于2次;(2)在自己能控制排便后每周至少有1次失禁发作;(3)有大便潴留病史;(4)有排便疼痛和费力史;(5)直肠内存在大量粪便团块;(6)粪便的最大直径曾堵塞过厕所;伴发症状包括易激惹、食欲下降和(或)早饱。随着大量粪便排出,伴随症状可很快消失。 儿童/青少年FC罗马Ⅲ诊断标准: 年龄至少为4岁儿童,必须满足以下2条或更多,且不符合肠易激综合征(IBS)的诊断标准;(1)每周排便≤2次;(2)每周至少有1次大便失禁;(3)有大量粪便潴留或有与粪便潴留有关姿势;(4)有排便疼痛或困难病史;(5)直肠内存在大粪块;(6)大块粪便曾堵塞厕所管道病史。确诊前至少2个月满足上述标准,并且每周发作至少1次。 (二)证候诊断 1.实证 (1)肠道实热证:大便干结;口干口臭。腹中胀满或痛;五心烦热;小便短赤;脉滑数;舌红苔黄厚或燥。 (2)肠道气滞证:欲便不得出,或便而不爽,大便干结或不甚干结;腹满胀痛。肠鸣矢气;嗳气或口苦;胸胁胀满、烦躁易怒或郁郁寡欢;纳食减少;舌苔白厚、脉弦。 2.虚证

儿科腹泻病诊疗指南

儿科腹泻病诊疗指南 腹泻病是大便次数或大便性状的改变的统称。感染腹泻病是由多种病原体引起的急性肠道感染。常见病原体包括轮状病毒、诺沃克病毒、大肠杆菌、空肠弯曲菌、耶尔森菌、志贺痢疾杆菌、沙门菌等。按病程分:急性腹泻,病程<2周;迁延性腹泻:病程2周至2个月;慢性腹泻:病程>2个月。 一、病史采集 (一)入院24小时内完成病历,首次病程记录于入院8小时内完成。 (二)大便性状、次数及病程。 (三)有无脱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表现。 (四)有无中毒症状。 (五)有无明显病因及诱因。 二、临床表现(包括症状、体征) (一)可有不洁饮食史。 (二)共同表现呕吐、腹痛、腹泻。重症呕吐、腹泻频繁,可吐出黄绿色或咖啡色液体,大便每日可达十余次至数十次。 (三)伴有精神委靡、嗜睡、面色苍白、高热或体温不升等感染中毒症状。 (四)腹部平软或腹胀,肠鸣音活跃。 (五)重者合并脱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1、脱水程度 (1)轻度脱水:失水量约为体重5%。患儿精神稍委靡,略有烦躁,尿量减少,口唇稍干燥,眼窝和前囟稍凹陷。 (2)中度脱水:失水量约为体重5%~10%。患儿精神委靡或烦躁不安,尿量明显减少,口唇干燥,哭时泪少,皮肤苍白,弹性较差,眼窝和前囟明显凹陷,四肢稍凉。 (3)重度脱水:失水量约在体重10%以上。患儿精神极度委靡,表情淡漠,昏睡甚至昏迷。尿量极少或无尿,口唇极度干燥,哭时无泪,皮肤干燥、有花纹、弹性极差,眼窝前囟极度凹陷,甚至出现休克症状。 2、脱水性质 (1)等渗性脱水:最常见,血清钠为130-150mmol/L。

(2)低渗性脱水:血清钠<130mmol/L,可出现头痛、嗜睡、抽搐、昏迷等神经系统症状。 (3)高渗性脱水:血清钠>150mmol/L。出现皮肤黏膜干燥、烦渴、高热、昏睡、惊厥等。 三、实验室检查 (一)大便常规病毒或非侵袭性细菌感染者,大便外观常为水样或蛋花汤样便,显微镜检查无或仅有少数白细胞;侵袭性细菌所致者外观多为脓性便或黏液脓血便,镜检有较多白细胞,或同时有红细胞。常规尿液分析。 (二)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提示细菌感染。 (三)大便病毒抗原检测和细菌培养有助明确病原体。 (四)肝肾功能、心肌酶谱、电解质。 (五)病情严重需行血气分析检查。 四、诊断要点 (一)大便性状有改变,呈水样稀便、黏液便或脓血便。 (二)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 (三)便常规、便培养等检查有助于诊断。 五、几种常见类型肠炎的鉴别 (一)轮状病毒肠炎:秋冬季节多发,常见于6个月至2岁婴幼儿,起病急,常先有发热和呼吸道感染症状,并有呕吐,之后出现腹泻,为黄色水样或蛋花汤样,常合并脱水和酸中毒。病程约3~8天。大便轮状病毒检测有助鉴别。 (二)大肠杆菌肠炎:5~8月份多发。1、致病性大肠杆菌肠炎:多见于婴幼儿和新生儿。感染后12~24小时发病,多为水样便。病程1~2周。2、产毒性大肠杆菌肠炎:2岁以下婴幼儿多见,大便呈蛋花汤样或水样。病程3~7天。 3、侵袭性大肠杆菌肠炎:主要感染学龄儿童,表现为黏液脓血便。 4、出血性大肠杆菌肠炎:常先有腹痛,后出现腹泻,初为稀便或水样便,随后转为血水便。 (三)空肠弯曲菌肠炎:夏季多发,6个月至2岁小儿发病率最高。起病急,大便初为水样,迅速转为黏液样或脓血便。大便镜检可见大量白细胞和数量不等的红细胞。 (四)细菌性痢疾:由志贺菌属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3岁以上儿童多见,

(完整版)婴幼儿腹泻的护理

浅谈婴幼儿腹泻的护理 郑州市妇幼保健院黄莉 婴幼儿腹泻是由不同病因引起的临床综合征,以6个月~2岁的的婴幼儿发病率较高,为婴幼儿时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也是婴幼儿死亡的原因之一。发病季节以夏秋季为主,秋季腹泻以病毒感染为主。轻型腹泻:每天数次至十余次,粪便呈蛋花汤样,偶有溢乳及呕吐,轻微腹胀等;重症腹泻:每天十次以上,多达数十次,水样便,呕吐、发热、面色发灰、烦躁不安、甚至昏迷、惊厥,伴有失水、电解质紊乱。严重脱水时,常伴有酸中毒,表现为精神萎靡、口唇樱红、呼吸深快,甚至出现皮肤花纹、脉搏细弱、四肢厥冷、少尿等休克症状。如不及时治疗,可由腹泻所致的身体脱水和体内电解质紊乱而导致死亡。治疗腹泻主要是:控制感染、调整饮食、消除病因、纠正脱水及水电解质紊乱。因此除合并细菌感染外,一般不用抗生素。对腹泻患儿进行积极治疗的同时,护士应严密观察病情,提供全方位整体护理服务,可收到满意效果。现将护理措施阐述如下: 1.饮食护理 要想取得满意的疗效,合理的饮食是重要环节之一。对呕吐、腹泻严重患儿可禁食6~8小时,以利肠道休息,腹泻次数减少后,给予流质或半流质如粥、面条,少量多餐,从稀薄到浓稠,随着病情稳定和好转,逐步过渡到正常饮食。少食脂类和蛋白质食物,因为这些食物会加剧腹泻,导致胀气。对于母乳喂养者延长喂哺的间隔时间。重症应禁食8~24小时,并静脉补液。 2. 严格消毒隔离 护理患儿前后及更换尿不湿后要认真洗手,防止交叉感染。奶具每日应煮沸消毒一次,每次用完要洗净,在用时开水烫一下。不要用不洁净的手去摸奶具,注意消毒隔离和患儿卫生,病房每天紫外线灯进行空气消毒,防止感染。 3.根据病情,补充液体 3.1 口服补液:适用于轻度脱水或呕吐不重者,补液量按每公斤体重100毫升/日计算,分数次服用口服补液盐。 3.2静脉补液:用于中重度脱水,必须尽快补充血容量及早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建立静脉通路,保证液体按计划输入,尽快补充血容量,按照先盐后糖、先浓后淡、先快后慢、见尿补钾,补钾浓度应小于

婴幼儿腹泻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药敏分析

儿童感染性腹泻是婴幼儿时期的常见病, 主要是由于婴幼儿时期消化系统发育还不完善, 并且机体的防御功能较差, 该病对儿童的健康危害严重, 治疗不及时或不恰当可导致死亡, 故加强对其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为明确青岛市儿童感染性腹泻的病原学分布特点及耐药性情况, 本研究对2013年青岛儿童医院肠道门诊就诊的急性感染性腹泻患儿粪便标 作者单位:266012 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检验科(薛爱国 丁伟), 呼吸科( 李海燕), 中心注射室(宋冬) 通讯作者:丁伟 婴幼儿腹泻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药敏分析 薛爱国 李海燕 宋冬 丁伟 【摘要】 目的 研究青岛市2013年儿童感染性腹泻的病原菌的分布、流行病学特征及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情况, 为临床预防以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2013年1月~2013年12月临床初步诊断为感染性腹泻患儿的新鲜粪便标本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和血清分型鉴定, 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 并以免疫层析双抗体夹心法定性检测A 群轮状病毒抗原。结果 526份粪便培养共检出病原菌6种80株, 检出率为15.2%(80/526)。检出沙门菌38株(47.5%), 志贺菌8株(10.0%), 致泻性大肠杆菌8株(10.0%), 金黄色葡萄球菌4株(5.0%), 铜绿假单胞菌19株(23.7%), 白假丝酵母菌3株(3.75%)。8株志贺菌7株为福氏志贺菌, 1株鲍氏志贺菌。沙门菌和志贺菌的耐药率分别为氨苄西林(68.7%、76.9%)、复方新诺明(21.1%、38.5%)、环丙沙星(15.8%、15.4%)、头孢曲松(6.25%、15.3%)。526份标本中A 群轮状病毒阳性107份。结论 2013年青岛市儿童细菌性腹泻的病原菌以沙门菌为主, 易感人群以2岁以下婴幼儿为主;而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以1岁以下婴儿为主;铜绿假单胞菌和白假丝酵母菌引起的腹泻主要是由于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使肠道菌群失调所导致;A 群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秋冬季腹泻的主要病原。应规范临床用药, 加强细菌耐药监测。 【关键词】 儿童;感染性腹泻;病原学;耐药性;轮状病毒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athogens associated with infectious diarrhea in children from Qingdao district in 2012 and its sensitivity analysis XUE Ai-guo, LI Hai-yan, SONG Dong, et al. Department of Clinical Laboratory, Qingdao Women and Children Hospital, Qingdao 266012, China 【Abstract 】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distribution of pathogens causing infectious diarrhea in children from Qingdao district in 2013 and analyze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corresponding drug-sensitivity, in order to guide clinical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Methods Pathogens were isolated and identified from fresh faeces of children preliminarily diagnosed with infectious diarrhea from January 2013 to December 2013. Drug-sensitivity testing was performed using paper disc diffusion method, and rotaviruses of A group were identified qualitatively with double antibody sandwich method to detect viral antigen. Results 80 strains of pathogens belonging to six species were isolated from 526 samples of faeces with the detection rate of 15.2% (80/526), including 38 strains of Salmonella (47.5%), 8 strains of Shigella (10.0%), 8 strains of diarrheogenic Escherichia coli (10.0%), 4 strains of Staphylococcus aureus (5.0%), 19 strains of Pseudomonas aeruginosa (23.7%) and 3 strains of Candidid albicans (3.75%). 7 strains of Shigella belonged to S. flexneri, 1 strain of Shigella belonged to S. boydii. Drug-sensitivity testing showed that for Salmonella and Shigella, the rates of drug resistance are as follows, to ampicillin, 60.5% and 87.5%, to SMZ-TMP, 21.1% and 37.5%, to Ciprofloxacin, 15.8% and 25%, to Ceftriaxone, 21.1% and 25%, respectively. A total of 107 samples were positive for rotavirus of group A. Conclusion The main pathogens causing bacterial diarrhea in children from Qingdao distrinct in 2012 are Shigella, mainly infecting infants below two years old, while Staphylococcus aureus prefer to infect infants below one year old. And bacterial diarrhea caused by Pseudomonas aeruginosa and Candidid albicans are induced mostly by enteric dysbacteriosis owing to long-term use of broad-spectrum antibiotics. Rotavirus of group A is the most common pathogen causing diarrhea of infants in autumn and winter. Therefore, clinical usage of antibotics should be regulated towards standardization and drug resistance should be monitored regularly. 【Key words 】 Children; Infectious diarrhea; Pathogens; Drug-resistance; Rotavirus 本的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进行分析, 以期为临床的预防治疗 提供依据。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采集2013年1月~2013年12月本院肠道门诊中粪便常规镜检显示WBC ≥10/HPF、RBC ≥0/HPF, 临床初步诊断为急性腹泻病患儿的新鲜粪便标本526份, 置Carry-Blair 运送培养基, 立即做细菌培养, 检测沙门菌、志贺菌、致泻性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同时做快速A 群轮状病毒(RV)抗原检测。

老年病科 老年便秘(老年功能性便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老年便秘(老年功能性便秘)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功能性便秘诊疗指南》(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年)。 主要症状: 便意与便次减少,排便艰难或排便不畅,或有便质干结。 次要症状: 腹胀、腹痛、乏力。 具有主要症状,且符合中医辨证之虚证范畴者,即可诊断。 2.xx诊断标准 参照功能性便秘罗马Ⅲ诊断标准(Rome Committee.Rome criteria[J].Gastroenterology,2006年): 必须包括下列2个或2个以上的症状: ①至少有25%的排便感到费力;②至少25%的排便为块状便或硬便;③至少有25%的排便有排便不尽感;④至少有25%的排便有肛门直肠的阻塞感;⑤至少有25%的排便需要人工方法辅助(如指抠、盆底支持);⑥每周少于3次排便。如果不使用泻药,松散便很少见到。诊断肠易激综合征依据不充分。患者须在诊断前6个月出现症状,在最近的3个月满足诊断标准。 (二)证候诊断 1.中气不足证: 虽有便意,但排便困难,汗出气短,便后乏力,神疲懒言。

舌淡苔xx,脉弱。 2.脾肾xx: 排便困难,腹中冷痛,四肢不温,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弱。 3.津亏肠燥证: 大便干结,口渴喜饮,皮肤干燥。舌红苔燥,脉细。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中气不足证 治法: 升清降浊。 推荐方药: 补中益气汤加减。生白术、生黄芪、麻子仁、陈皮、当归、枳实、莱菔子、升麻等。 中成药: 芪蓉润肠口服液等。 2.脾肾xx 治法: 温补脾肾。2011年)、《慢性便秘中医诊疗共识意见》(北京中医药,2011)动态观察中医证候的改变。 临床痊愈: 便秘、腹部不适等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

婴幼儿腹泻试题

婴幼儿腹泻考试题 .单项选择题 (每题 3分,共 20题) 1.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特点下列哪项不正确( ) A 新生儿贲门括约肌发育不成熟 B 婴儿胃呈水平位 C 婴儿幽门括约肌发育不成熟 D 婴儿肠道相对较长 E 婴儿肠道固定性较差 2. 婴儿体内含水量较成人相对多,其主 要增多部分是( ) A 细胞外液 B 血浆 C 间质液 D 细胞内液 E 脑脊液 3. 引起小儿腹泻的最常见的病原是( ) A 产毒性大肠杆菌 B 侵袭性大肠杆菌 C 空肠弯曲菌 D 金葡菌 E 白色念珠菌 4. 不造成肠粘膜损伤的腹泻致病菌是( ) A 空肠弯曲菌 B 耶尔森菌 C 金葡菌 D 产毒性大肠杆菌 E 侵袭性大肠杆菌 5. 婴幼儿秋冬季腹泻的最常见病原是( ) A 腺病毒 B 诺沃克病毒 C 轮状病毒 D 埃可病毒 E 柯萨奇病毒 6. 中度脱水的临床表现哪项是不正确的( ) A 失水量为体重的 5%?10% B 皮肤弹性较差 C 眼窝、前囟明显凹陷 D 四肢厥冷 E 尿量明显减少 失水量为 50? 100ml/kg D 尿量极少或无尿 E 眼 ) B 多见于营养不良伴腹泻的病儿 C 易高热,烦 ) 肌张力高、 惊厥 C 细胞内, 外液均减少 D 无 ) 有水、电解质紊乱 D 大便含粘液、 腥臭 E 镜 11. 婴儿腹泻重度脱水的主要诊断依据是( ) A 眼眶前囟深凹 B 皮肤弹性极差 C 哭无泪,尿量极 少 D 精神极度萎靡 E 外周循环 衰竭 12. 中度脱水的临床表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 A 精神萎靡或烦躁不安 B 眼窝及前囟明显凹陷 冷,血 压下降 E 皮肤干燥,弹性极差 13. 小儿腹泻轻度酸中毒时,早期诊断的可靠依据是( A 呕吐、腹泻次数 B 脱水程度 C 酸中毒症状 14. 哪一项提示低血钾( ) A 神经肌肉兴奋性增加 B 肠鸣音消失, 深大 E 肠鸣音亢进 15. 婴儿腹泻治疗原则包括以下内容,哪项除外( ) A 调整和适当限制饮食 B 纠正水、 电解质紊乱 C 加强护理, 防止并发症 D 控制肠道 内外感染 E 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 1 6.婴儿腹泻的饮食治疗,下述哪项不正确( ) A 腹泻严重者应禁食 B 母乳喂养者可继续哺乳,暂停辅食 C 双糖酶显着缺乏者慎用 糖类食品 D 病毒性肠炎应暂停乳类,改为豆制代乳品 E 人工喂养者,可给等量米汤 或水稀释的牛奶,或脱脂奶 17. 高渗性脱水补液应选择( ) A 等张含钠溶液 B 5%葡萄糖 C 1/2 张含钠液 D 1/3 张含钠液 E 2/3 张含钠液 18. 不能测血钠时补液种类应选择 ( ) 7. 重度脱水临床表现哪项是错误的( ) A 口腔粘膜极干燥 B 四肢厥冷 C 窝和前囟深 陷 8. 除哪一项外,均为低渗性脱水的特点( A 主要是细胞外液减少重点为低钠血症 渴 D 易脱水,休克 E 易嗜睡,昏迷 9. 除哪一项外,均为高渗性脱水的特点( A 高热、出汗多而饮水不足 B 烦燥不安、 明显口渴 E 可出现脑出血或脑血栓形成 10. 婴儿腹泻重型与轻型的主要区别点是( A 发热、呕吐 B 每日大便超过 10 次 C 检有大量脂肪滴 C 哭时泪少, 尿量明显减少 D 四肢厥 ) D 呼吸症状 E 血气分析 四肢肌力低下 C 心音亢进, 心率减慢 D 呼吸

近五年来儿童功能性便秘中医进展

2012年9月 摘要:近五年来,国内中医临床医生在儿童功能性便秘的诊断、分型、治疗等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研究,为发挥中医特色优势治疗该 病提供了依据。关键词:儿童功能性便秘 中图分类号:R725.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0979(2012)18-0095-03 近五年来儿童功能性便秘的中医研究进展 陈奇志*韩新民** *澳门科技大学中医药学院**南京中医药大学(210000)2012年7月1日收稿 便秘是指大便干燥坚硬,秘结不通,排便次数减少,排便间隔 较久或虽有便意而排出困难的一种病症。 亦称便闭、秘结、大便不通。便秘既可作为一种独立的疾病,也可继发于其他疾病的过程中。本病在儿科发病率较高,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属于中医学便秘 的范畴[1] 。1中医诊断 1.1中医诊断标准:目前,国内比较常用的诊断依据是国家中医药 管理局1994年6月28日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2]:①每周排便2次或不到2次;②有大量粪便滞留史;③有排便疼痛或排便困难史;④直肠内有巨大的粪块;⑤排出的粪便粗大以至于堵塞厕所下水道。符合以上5项中的2项并持续1个月即可确诊。 有研究者采用《实用中医儿科学》[3] 所提出的儿童便秘诊断标 准:经常性排便困难,大便干燥如羊屎,大便次数减少, 2~5d1次。也有研究者采用各地颁布的地方性中医诊疗常规,如《上海 市中医病证诊疗常规》 。瘀证和痰阻心脉证,单纯证型易出现单支病变而合并气虚、阳虚及相关病理产物的复杂证型易出现冠脉多支病变。气虚血瘀证与右冠状动脉高度狭窄相关性紧密;痰阻心脉证与前降支高度狭窄相关性紧密;心血瘀阻证与回旋支高度狭窄相关性紧密。朱萱萱[23]等研究表明随冠脉病变部位及程度不同,CHD 的证型分布各有特点,CAG 结果与中医证型有一定的相关性。张鹏等[24]将中医辨证分型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相结合,研究显示冠状动脉狭窄重,多支病变者中医证型多以气滞血瘀型、气虚血瘀型、痰阻心脉型、气阴两虚证、阳气虚衰型等为主,而冠状动脉病变较轻者,单支病 变者中医辨证多以气滞血瘀型、 气虚血瘀型为主。随着狭窄程度加重,血瘀型、痰浊型、气阴两虚型、阳气虚衰型增多,而气滞血瘀型减少。林钦等[25]研究发现,在不稳定型心绞痛中,中医证型以痰阻心脉证和心血瘀阻证最为常见,提示痰浊和瘀血是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主要发病因素。以上研究均表明,CHD 中医证型与冠状动脉病变之间有一定的内在关联,冠脉造影结论可为临床辨证提供一定参考并指导冠心病的中医诊疗。 现代医学对冠心病的形成和病理过程已有了系统全面的认 识,中医药对防治心血管疾病有其独特的治疗效果。 近年来,颈动脉超声对中医症候分析有了较多的研究,冠状动脉造影和中医症候也有许多研究,但是颈动脉超声与冠状动脉造影两方面结合与中医辨证论治方面的研究较少。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色,证候研 究是中医科研的基础。 将中医证型与现代检测指标及实验室数据融为一体是实现中西医结合的一条重要途径,把三者结合起来,中西医优势互补,有利于明确胸痹的定性、定量等客观化依据,为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提供方法和手段。参考文献[1]李彦斌,张志花,韩立民.冠心病(胸痹心痛)中医文献及病证研究[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0,30(2):321-322. [2]吴启相.冠心病中医辨证论治概述[J].光明中医2010, 25(4):672-673. [3]郑峰, 曲丹,徐浩,陈可冀.冠心病稳定期患者中医辨证与超敏C 反应蛋白相关性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29(6):485-488. [4]赵益业, 林晓忠,邓铁涛,等.邓铁涛教授以心脾相关学说诊治冠心病经验介绍[J].新中医,2007,39(4):5-6.[5]李鹏,沈宝藩,何立人,等.心痛宁加味方对实验性急性心肌缺血大鼠心律失常记分的影响[J].福建中医药,2004,35(4):43-45.[6]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35-137.[7]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08-109.[8]钟新林,匡肇,刘雄.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62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2008,14(5):672. [9]王阶, 邢雁伟,陈建新,等.1069例冠心病心绞痛证候因子分析方法的分类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1(5):344-346. [10]邢丽, 李鑫.辨证分型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浅识[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7,21(5):39. [11]Giral P , Bruchert https://www.doczj.com/doc/cb7042922.html,efulness in predicting coronary disease byultrasound ecaluation of carotid arteries in asymptomation by per-cholesterolmic patient with positive exercise stress tests[J].AMJCardi -ol ,2004,84(1):14-17. [12]KotsisUT ,Pitiriga VCH ,Stabouli SV ,et al?Carotid artery in -tima -mediathickness could predict the presence of coronary artery lesions?Am JHy-pertens ,2005,18(5Pt1):601-606. [13]Takash W ,Tsutomu F ,Kentaro F.Ultrasonic correlates ofcom -mon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in patients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J].Angiology ,2002,53(2):177-183. [14]Demircan S ,TekinA ,TekinVG ,et a.l Comparison of ca -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 in patientswith stable anginapectoris versus patients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J].Am J Cardio ,l 2005,96(5):643-644. [15]Ksblak-Ziembicka A , Traez W ,Przewloeki T ,etal ,Association ofincreased ,mild intima media thickness with the extent of coronar -yartery disease[J].Heart ,2004,90:1286-1290. [16]程康林, 覃勇,陈仁山,张敏州.痰浊型冠心病患者痰浊证与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分析[J].新中医, 2006.8(38):20-21.[17]王玉燕,杜武勋,魏营,宋启刚.冠心病不同证型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关系的研究[J].山西中医,2009,,25(2):34-36.[18]魏峥,富蓉.冠心病血瘀证及痰浊证与其他证型颈动脉彩超的对比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8,6(8):899-900.[19]邢亚楠,田金洲,时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血瘀证与颈 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关系探讨[J].北京中医药, 2008,6,(27):413-416.[20]Dewood A.reporting system on patients evaluated for coronary arterydisease [J].Circulation ,1975,51(1):40. [21]ShishehborMH ,BhattDL.Treating patientswith non-STEMI:stent the culpritartery only or address all lesions [J].Curr Treat Options Cardiovasc Med , 2008,10(1):93-97.[22]朱翠玲,闫奎坡,朱明军.冠心病中医证型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9,12,(34):3289-3291.[23]朱萱萱,秦晓康.冠心病中医证型与冠状动脉造影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0,8,(28):1579-1581. [24]张鹏.中医证型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研究[J].中西医 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7,2,5(2):101-103.[25]林钦.胸痹和不稳定型心绞痛中医证型与冠状动脉造影的相 关性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8,8,6(8):893-895.95

专题笔谈 功能性便秘的诊断和分型

临床消化病杂志2013-10-09分享 作者:北京协和医院方秀才柯美云 大部分慢性便秘患者为功能性疾病,功能性疾病引起的便秘包括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 constipation,FC)、功能性排便障碍(functionaldefecation disorders,FDD)和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BS-C)。 诊断应首先排除器质性疾病、代谢性疾病和药物因素导致的便秘,FC的诊断要符合罗马Ⅲ功能性便秘的诊断标准,FDD的诊断要求在符合功能性便秘诊断的基础上有排便障碍的客观证据,IBS-C的诊断要符合IBS的诊断和分型标准:对排除器质性疾病的“度”的拿捏取决于患者的年龄、便秘症状的程度和伴随症状、是否有警报征象、拟诊疾病、既住接受检查的情况以及患者对疾病的担心程度,还耍考虑到患者对进一步检查的耐受程度和经济负担。医生根据个人经验作出清晰的判断量得尤为重要。可以说,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对拟诊为功能性疾病的便秘患者,相当一部分不需要进一步的辅助检查,不需要每年复查一次结肠镜或结肠造影。对诊断为功能性疾病的便秘患者,要明确告知他们随诊注意事项,注意对警报征象的监测,警惕在功能性疾病的基础上新发肿瘤和炎症性肠病等。 功能性便秘可以和结直肠盆底的形态改变并存,且从便秘症状的具体表现、病程和疾病发展情况,根难区别孰因孰果,如不协调性排便和直肠前突。因此,对存在结肠冗长、直肠前突、内套叠、直肠脱垂和盆底下降等形态改变的患者,如有结肠传输延缓、肛门直肠排便功能异常的证据,应同时诊断功能性便秘和形态改变。在沿用出口梗阻型便秘的同时,建议具体描述患者功能和形态改变。这样的诊断,也有利于从全面的角度有效治疗便秘,如以单纯手术治疗直肠前突,不纠正不协调性排便,便秘难以得到根本的改善,术后直肠前突也势必复发。 根据功能性便秘患者肠道动力和肛门直肠功能改变的特点将功能性便秘分为3型: ①以结肠传输延缓为主要表现的功能性便秘,主要症状为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硬、捧便费力。此型便秘即为慢传输型便秘。 ②以排便障碍为表现的功能性便秘,主要症状为排便费力,排便时肛门直肠堵塞感,排便费时,需要手法帮助排便,排便不尽感等,即功能性排便障碍。此型便秘既往称之为出口梗阻型便秘。罗马Ⅲ:功能性胃肠病,将此型便秘归入功能性肛门直肠病中,强调其诊断应在符合功能性便秘的基础上有肛门直肠排便功能异常的客观证据(表2),并进一步分为不协调性排便和直肠推进力不足2个亚型。不协调性排便是指在试图排便过程中,盆底肌不协调性收缩成括约肌基础静息压松弛率小于20%,但有足够的推进力。直肠推进力不足是

专题笔谈功能性便秘的诊断和分型

专题笔谈功能性便秘的诊断和分型 临床消化病杂志 2013-10-09 分享 作者:北京协和医院方秀才柯美云 大部分慢性便秘患者为功能性疾病,功能性疾病引起的便秘包括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 constipation,FC)、功能性排便障碍(functionaldefecation disorders,FDD)和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BS-C)。 诊断应首先排除器质性疾病、代谢性疾病和药物因素导致的便秘,FC的诊断要符合罗马Ⅲ功能性便秘的诊断标准,FDD的诊断要求在符合功能性便秘诊断的基础上有排便障碍的客观证据,IBS-C的诊断要符合IBS的诊断和分型标准:对排除器质性疾病的“度”的拿捏取决于患者的年龄、便秘症状的程度和伴随症状、是否有警报征象、拟诊疾病、既住接受检查的情况以及患者对疾病的担心程度,还耍考虑到患者对进一步检查的耐受程度和经济负担。医生根据个人经验作出清晰的判断量得尤为重要。可以说,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对拟诊为功能性疾病的便秘患者,相当一部分不需要进一步的辅助检查,不需要每年复查一次结肠镜或结肠造影。对诊断为功能性疾病的便秘患者,要明确告知他们随诊注意事项,注意对警报征象的监测,警惕在功能性疾病的基础上新发肿瘤和炎症性肠病等。 功能性便秘可以和结直肠盆底的形态改变并存,且从便秘症状的具体表现、病程和疾病发展情况,根难区别孰因孰果,如不协调性排便和直肠前突。因此,对存在结肠冗长、直肠前突、内套叠、直肠脱垂和盆底下降等形态改变的患者,如有结肠传输延缓、肛门直肠排便功能异常的证据,应同时诊断功能性便秘和形态改变。在沿用出口梗阻型便秘的同时,建议具体描述患者功能和形态改变。这样的诊断,也有利于从全面的角度有效治疗便秘,如以单纯手术治疗直肠前突,不纠正不协调性排便,便秘难以得到根本的改善,术后直肠前突也势必复发。根据功能性便秘患者肠道动力和肛门直肠功能改变的特点将功能性便秘分为3型: ①以结肠传输延缓为主要表现的功能性便秘,主要症状为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硬、捧便费力。此型便秘即为慢传输型便秘。 ②以排便障碍为表现的功能性便秘,主要症状为排便费力,排便时肛门直肠堵塞感,排便费时,需要手法帮助排便,排便不尽感等,即功能性排便障碍。此型便秘既往称之为出口梗阻型便秘。罗马Ⅲ:功能性胃肠病,将此型便秘归入功能性肛门直肠病中,强调其诊断应在符合功能性便秘的基础上有肛门直肠排便功能异常的客观证据(表2),并进一步分为不协调性排便和直肠推进力不足2个亚型。不协调性排便是指在试图排便过程中,盆底肌不协调性收缩成括约肌基础静息压松弛率小于20%,但有足够的推进力。直肠推进力不足是指在试图排便过程中,直肠推进力不足,伴或不伴盆底不协调性收缩/栝钓肌基础静患压松弛率小于20%。 ③混合型:同时存在结肠传输延缓和肛门直肠排便功能异常引起便秘的证据。 在临床实际工作中,有相当部分慢性便秘患者被诊断为FC,但没有接受结肠和肛门直肠功能评估检查,其FC诊断属于“广义的功能性便秘’范畴,而明确有结肠传输延缓的FC属于“狭义的功能性便秘”,即慢传输型便秘。FDD与出口梗阻性便秘也并非同义词,后者包括了除FDD以外,肛门直肠和盆底形态改变所引起的便秘,如直肠前突、直肠内套叠,这些患者可以伴有或不伴有明显的肛门直肠排便功能的异常,也就是说引起“出口梗阻”的原因可以是功能性的(不协调性排便),也可以是形态改变所致(如直肠前突),或二者同时存在。表3可以帮助读者比较理解以上的内容。因此,不能强求以FDD取代出口梗阻性便秘一词。

小儿功能性便秘与罗马Ⅲ标准

小儿功能性便秘与罗马Ⅲ标准 临床消化病杂志2007年第19卷第5期 功能性便秘指不是由器质性因素引起的便秘。健康婴儿和儿童的排便次数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减少,母乳喂养儿通常每天可达到12次,而很罕见的情况下为3~4周1次。在奶粉喂养儿生后第1周大便即可成形。这些婴儿排便时往往伴有疼痛,有发展为功能性便秘的倾向。生后第1周的新生儿平均排便次数通常为4次以上,而到4岁时减至每天1~2次。大约97%的婴幼儿每天排便次数从1岁时的3次降为4岁时的1次。早期或高强度的排便训练并不能提前控制排便, 18个月时大多数婴儿能部分控制排便,完全能控制排便的年龄则因人而异。到4岁时98%的健康儿童都能自行排便。与排便有关的问题占到小儿消化门诊病人数的25%。小儿便秘的发生率大致为013%~8% ,占儿科门诊病人的3%~5%。28%~50%便秘儿童有家族史,发病年龄高峰为2~4岁(相当于排便训练的年龄) 。罗马Ⅱ标准中小儿排便紊乱分为婴儿排便困难、功能性便秘、功能性粪滞留与非潴留性粪溺,但功能性便秘、功能性粪滞留在临床上难以区分,罗马Ⅲ标准统称为功能性便秘。功能性便秘占儿童便秘的90%以上,大约40%功能性便秘的患儿在生后第1年即有症状。 罗马Ⅲ标准中功能性便秘的诊断标准依年龄不同而有所不同。 4岁以下小儿功能性便秘的诊断标准:至少符合下列2项条件,并持续1个月。①每周排便2次或不到2次; ②能够自行排便后每周至少有1次大便失禁; ③有大量粪潴留史; ④排便疼痛或排便困难史;⑤直肠内有巨大的粪块; ⑥排出的粪便粗大以至于堵塞厕所。伴随的症状包括易激惹、食欲减退和/或早饱。一旦大量粪便排出,这些症状很快会消失。 临床评价:功能性便秘通过病史及体格检查就可作出诊断,不需做特别的化验。好发于3个阶段: (1)在婴儿期从乳汁喂养过渡到奶粉或添加固体辅食后,大便变得坚硬; (2)幼儿期要求排便训练时,他们试图控制排便但发现排便有疼痛; ( 3)幼儿园阶段在学校里尽量避免排便。如果医生能取得病儿和家长的配合可做直肠指检。功能性便秘时如强行进行直肠指检会引起病儿强烈的恐惧和不良的行为反应。当粪块周围的大便漏出,或盆底肌肉或肛门括约肌松驰时(无论在睡眠不注意时、疲劳时、肛门排气时)大便渗出即为大便失禁。大便失禁(结肠内容物不自主地排出)可发生于直肠有粪块潴留的婴儿和幼儿,而常被一些家长误认为是腹泻。 治疗上首先是家庭教育,要让他们相信功能性便秘是儿科非常常见的问题,不是疾病,能得到安全和有效的治疗。但需要时间来解决,并没有危险性,使其及时消除顾虑,对治疗充满信心。其次要帮助家长了解儿童的特点,幼儿期要停止继续排便训练直至对排便疼痛的恐惧消失,告之家长过早地进行排便训练并不一定能较早地控制排便(27个月前进行排便训练并无益处) 。再次,临床医生、家长和患儿需制定一个排空直肠粪块的计划。许多专家倾向于每天使用非剌激性泻药如聚乙二醇、矿物油、乳果糖、镁乳等,逐渐软化粪块直至几天或几周后排出。有效维持的关键是保证无痛性排便直至患儿觉得排便是舒适的,并愿意进行排便的训练。 大于4岁儿童功能性便秘的诊断标准:符合下列2项或以上,症状每周至少1次,持续2个月以上,但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依据不足。(1)每周排便2次或不到2次; (2)每周至少有1次大便失禁; (3)有大量粪潴留史或有与粪潴留有关的姿势; ( 4)排便疼痛或排便困难史; (5)直肠中有巨大的粪块; ( 6)排出的粪便粗大以至于堵塞厕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