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份特殊的家庭作业

一份特殊的家庭作业

一份特殊的家庭作业
一份特殊的家庭作业

一份特殊的家庭作业

——今天我当家

浙江省温州市第八中学吴月凡

案例背景:

坐公交车回家,偶尔听到车上两位母亲正在交流自己的育儿心得,一位母亲很是感慨地说:“现在的孩子真的不知道什么叫感恩,我每天下班回家辛辛苦苦给他烧饭,他还挑三拣四,每天拉着脸不是嫌我做菜味道不好就是花样太少。花钱大手大脚,总叫自己零花钱太少,老拿自己和班上花钱最多的孩子比。唉!真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就是就是,多说几句就嚷嚷我们罗嗦,不讲吧,看他都这么大了还不知道整理自己的房间,里面东西扔得一塌糊涂!”“是啊,以前我们可不是这样……”渐渐地,我的思绪随着这位母亲的话飘向窗外,曾几何时,我们的素质教育成了变相的知识教育,培养出了多少高分低能的孩子,多少冷漠自私的孩子,多少有知识没文化的孩子……班主任的工作该怎样才能细到孩子们的心灵世界,才能真正是培养人的灵魂工程?无独有偶,值周班时我又看到这样触目惊心的一幕:在一位女生的卫生包干区内,远远地就看见她一只手拿着扫把,另一只手捏着鼻子,扫把在地面上划来划去,大半天还扫不进一两片落叶,一个初中的女生竟然还不会扫地!而一个男孩子居然不会拧干一块抹布,就这样湿漉漉地一路拎到教室,留下一道歪歪斜斜的水迹……该怎样适当教育才不会让学生觉得是僵硬的说教?于是,我一直在寻找教育的契机。

案例描述:

不知不觉中又到了“五一”节,恰巧今天晚上召开家长会。五一节是劳动节,顾名思义那应该是劳动的节日,我很自然想到公交车上那位母亲的感慨,想到那次值周班孩子们的表现,想到孩子们平日里花钱的心安理得……于是我想借此机会给孩子布置一份特殊的家庭作业——五一节让孩子当家作主一天:包揽家中一切家务活,为自己的父母服务一天,然后写下自己这一天的感受,同时也让父母亲为你今天的表现打打分,并给孩子回一封信谈谈自己的想法。设计这个作业的目的很简单即换位思考让孩子通过劳动体会父母的辛劳,通过互写信件加强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思想交流,培养感情,同时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与感恩意识。不过我也有顾虑:因为现在很多家长对学习的事情相当重视,至于这样的作业也许有人会认为浪费时间;更何况有些家长水平有限也写不出感受会持反对意见。看来事先得和家长通通气,达成共识。当我在家长会上宣布这个计划时,出乎我的意料许多家长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也有些家长按耐不住性子在下面就热切地讨论开了。从他们兴奋微笑的表情上看得出家长对这项计划很支持。我有些激动了,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五一长假终于结束了,我一直惦记着这份特殊的家庭作业的完成情况。学生和家长的信终于收上来了,我迫不及待地打开第一封来信:“今天早上我7点多去买菜,结果手里拿着30元钱在菜场转了大半天也不知道该买些什么,只好买

了许多蔬菜,大包小包地回到家8点多,于是开始整理房间,回头一看时间,呀!10点多了,于是准备午饭。洗菜,淘米,刷锅,烧肉……呼!整个厨房象个火炉,蒸得我汗流浃背,还真不知道父母平时是怎么过来的!好不容易凑和了一顿饭,可接下来工程更浩大:还得洗碗,洗地板,洗衣服。得,下午本想上网冲冲浪,看来报销了!……好不容易熬到晚上,收拾妥当已是腰酸背疼!……”看来,要完成我这份特殊的作业还真得花些时间和精力,继续往下看吧!“平时偶尔做点家务活并不觉得怎么累,要是一天干下来,甚至于一年都这样周而复始,单调无聊且不说,辛苦自然不在话下。到今天我才真正明白了父母的辛劳,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嫌弃父母做的菜呢?还有什么理由冲父母发脾气呢?”毫无疑问,这是学生内心的真情告白,望着眼前这些信件,我的眼睛有些湿润了。于是我又打开了这位学生家长的回信:“吴老师,您好!感谢您的创意,让我和孩子有了共同学习交流的好机会。今天郑拓一大早独自一人去菜场买菜……等他四菜一汤作好了高喊‘开饭了!’我和他爸围拢餐桌一看菜的颜色食欲减了一半,这叫什么菜啊!不过我们异口同声地说:“不错,挺香的!”孩子一脸的兴奋。……晚上等孩子全部结束一天的任务然后气喘吁吁地坐在我的旁边时,终于说出了一句:‘妈妈您平时好辛苦啊!’在这里真的非常感谢老师您平时不仅教他知识还教他做人的道理,经常鼓励他力争上游,在您的精心培养下加上他自身的努力,相信他在德智体方面会得到全面的发展!再次感谢老师!”看到这,我很很欣慰还有什么比父母子女之间这中真诚的交流更让人感动的呢?一封,两封,三封……看的出每一个孩子对待这份作业都是认真的,而且是有收获的!正如班长所说:当了一次家,我才真正体会到父母是多么的不容易啊,我是有空当家,而他们呢是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挤出时间辛苦地做家务,打理这个家让我有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我们做一天就怨声载道可他们却默默无闻年复一年,毫无怨言,为了我们他们不惜付出一切,现在我真的理解了什么叫做可怜天下父母心!……下面我就引一位家长的回信作为结束语吧!“通过这次劳动,我真的希望我的女儿能够学会体谅,学会勤快,学会懂事。我觉得老师的这一提议很值得提倡,是个很有意义的点子,有可能在孩子的心灵里留下终生难忘的深刻的美好回忆!谢谢老师!”

案例反思:

其实这个计划我已经酝酿很久了,最早是受《读者》杂志上一篇有关洗脚文章的启发,记得文中写着日本一家大公司招聘员工只提了这么一个问题:给母亲洗过脚吗?就这么简单,结果很多人被刷下马。这是一个意味深长的考试:它考得不是知识能力却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孝顺爱心善良……由此我想到当今我们的学生每天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不仅忽视父母的辛勤劳动忽视他们的感受,还大言不惭地埋怨指责自己的父母不理解自己,动不动就冲他们发脾气,这是多么强烈地反差!也清楚地记得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个建议》一书中曾特别指出“学生在十年过程中脱离了劳动,脱离了生活,精神生活是空虚的,没有劳动技能,没有做好生活准备,特别是没有劳动情感,这无论从社会对青年一代的期望来说,还是对青少年的个性发展来说是一种失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