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0.课改实施过程中的做法、想法、看法(郭志勇)

10.课改实施过程中的做法、想法、看法(郭志勇)

10.课改实施过程中的做法、想法、看法(郭志勇)
10.课改实施过程中的做法、想法、看法(郭志勇)

课改实施过程中的做法、想法及看法

肇庆市教育局教研室郭志勇

2004年秋,广东省同其它三个兄弟省一起拉开了高中课程改革的序幕,这场上演的大片,不管它的导演与制片人是谁,作为基层的教研员,毫无选择地要参与演出,那么教研员究竟是何角色?我个人认为,第一,是课程改革实验的参与者(被动角色:不得不干);第二,是课程改革实验的操作者之一,是学生与家长的责任人之一(主动角色:尽量干好一点)。下面把一年多来我们的一些做法、想法及看法向大家作个汇报,请批评指正。

肇庆市经济欠发达,普高滞后,近两年正大力发展普通高中,学校由原来的一个年级几个教学班增到十几个、二十几个,三十几个,最多的有五十几个。这样一来,高一、高二的教师80%没有教学经验,一部分教师能照本宣科讲清楚就不错了,更不用说如何把握与处理好课标与教材了,因此对教师的培训与引领就显得格外重要。

一、做法

1.学习打基础。六、七月份,我们为将要上高一的教师准备三份资料,一是教育部、教育厅及市教育局下发的有关课程改革的文件材料,二是学科课程标准,三是学科教材等,要求教师认真学习上述材料,达到对课改有所了解的目的,以便能更快、更好地进入角色。

2.培训进角色。暑假期间,尽量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力争做到骨干培训与全员培训相结合,理念培训与教材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校外培训与校内培训相结合,培训的最终立足点是学校的高一年级备课组。

3.宣传减压力。有一部分教师,特别是年纪大一些的教师对课改心存畏惧,总觉得自己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心理有点害怕,不敢到高一。因此,我们向教师宣传本次课程改革提出的教育教学理念、教育教学方式、评价观念、课程目标等等,都不是从未有过的新东西,而是对以往千千万万个优秀教师好的做法、好的经验加以概括总结,并以政府行为加以推广。这样一来,教师们容易接受,不至于觉得课改来了,不知如何是好。

4.设计开课方案指导教学。过去的一年,由于我们手里没有整套教材,因此课程的开设按部就班,从必修到选修按顺序进行,没有作调整。现在,有了全套教材,参考07年的考试大纲后,我们可能调整课程方案,其本想法是分三条线。第一条线:数学1→数学4→数学5→选修2—2→选修4—5;第二条线:数学2→选修2—1→选修4—1→选修4—4;第三条线:数学3→选修2—3→选修4—2。

5.下校听课抓常规教学。常规教学五环节:备、教、批、辅、考,我们认为在全面落实的基础上,要主抓龙头:备与教。备课,在组织形式上强调年级组集体备课,并且要求四定,即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主讲人;在内容上强调目的明确,要求教师每节课的教学目的要且只要写上一句话:本节课要让学生学会什么,接下来思考一个问题怎样教才能使学生更快更好地学会?在教的过程中,要求教师们时刻不忘“类比、推广、特殊化、化归”等九个字(本册导引倒数第二行)。

6.要求学校配备资源搞好教研。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求教师搞好教学教研,没有资料不行。因此,要求学校:第一,给教师订教材,要求给所有数学教师每人订一整套教材,这样有利于教师整体把握高中教学内容,

不然的话,教师们教了上学段不下学段教什么,并且要求学校要把所有版本的教材都订齐,这样便于更好把握课标;第二,增加数学课时。根据课标要求,一个模块36课时,一学期分两学段,每学段要完成一个模块的教学。从实际情况来看,确实难以完成,必须增加课时。现在学生和教师提起数学就叫苦。第三,增加现代信息技术的投入等。

7.评价问题。评价是个难题,我们也没有好的办法,这次来向大家取取经。我个人认为,学科教学有两个方面的价值取向,一是教育价值,也就是培养学生适应工作、生活、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升学价值,即培养学生获取高分的能力。如何把这两方面有机地结合好,是我们评价要考虑的问题。

二、想法

1.课标的定位。从学科能力方面来说,课标是最低标准,考纲是最高标准。

2.教材的定位。教材是素材,教学时需要处理和加工。

3.三种学习方式的关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三者的辩证关系,我们认为是以自主学习为主,以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为辅。

4.三维课程目标的关系。三维目标的关系,知识与技能目标是基础,其它两维目标是在知识与技能目标达到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

5.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关系。终结性评价不可缺少,因此练习要做,测验考试要搞。

6.教学常规的定位。教学常规的落实是教学质量提高的根本保证。

7.校本教研的立足点:备课组的集体备课。

8.课改后的课堂应是怎样的?有人总结了课改后教学的六大转变:第一,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主体”;第二,变“师道尊严”为“平等合作”;第三,变“教教材”为“用教材”;第四,变“单纯传授知识”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第五,变“教师满堂灌”为“学生主动学”;第六,变“结果性评价”为“过程性评价”。课堂上,我们追求两点:一是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的头不再是抬着的;二是学生回答问题时,说的不仅仅是结果,而是得到结果的思维过程。

三、看法

1.有距离。第一,硬件有距离,学校的设施设备不能满足课程改革的要求;第二,软件有距离,教师的水平(知识结构)跟不上,教辅材料不齐全等。

2.有偏差。第一,模块化与学科体系有偏差;第二,教学内容与教师知识结构有偏差;第三,教学任务与教学时间有偏差;第四,课程目标与教学实际有偏差;第五,高考与课程改革理念有偏差。

3.有过程。新课程的适应要有过程。

四、问题

普通中学的校长有放弃数学的想法。

三套教材对照表

注:1.学完以上课标教材12本,需360学时,3.80页/学时;

2.学完以上试验修订本教材5本,需288学时,2.58页/学时;

3.学完以上高级中学课本4本,需303学时,2.83页/学时。结论:课改满足黄宗曦定律

摘自《数学教学》2005第12期(华东师大)

有关教育改革两则寓言

张奠宙赵小平

新加坡李秉彝教授发来电子邮件,告诉我一个真实故事,同时也是一则关于数学教育改革的寓言。说的是非洲有一个民族,一向居住在一种木屋内,晚上燃火照明。后来,“欧洲人”来了。告诉他们电灯比燃火照明要文明得多。于是,所有木屋都装上了电灯,开始大家都说好。但是一年之后,所有木屋忽然都倒塌了。

原因何在?原来每天燃火时会冒烟,烟把各种昆虫赶出屋外。现在使用电灯,没有烟薰,昆虫大量繁殖。屋顶被昆虫蛀坏,木屋轰然倒塌。

寓言告诉我们,那个非洲民族的原来生活方式,尽管原始,却十分和谐的。电灯当然更为先进、文明。但是引进先进的技术,必须和原来的环境相适应。要用好电灯,则必须采取防虫、除虫措施。不然会办成坏事。

正如电灯之于木屋,西方的教育理念也许很先进,但是未必都适合现代的中国。至于西方的有些理念,本来就未必十分科学,我们更应该仔细分析,有所选择。目前在教育改革过程中,这样盲目引进,高速推广的理念,后果堪虑。

另一则寓言取自李瑞环的《学哲学、用哲学》一书,其中有一个故事是“老妇和茶山”。说的是老妇将一把用了多年的宜兴老茶壶到街上卖。茶壶内有茶山(垢),能够不放茶也有茶香。开价5钱,一买主愿出三两银子买下。但身边未带钱,嘱老妇等半个时辰后取钱来买。老妇好心,觉得买主肯出大价钱,应该将茶壶用沙子把茶壶的里外都擦洗干净才好。半个时辰之后,那买主一看,茶山已经没有了。不要说3两银子,连5钱银子也不愿买这把壶了。

有的传统文化象茶垢,看上去其貌不扬,贸然改掉,损失很大。例如中国的数学双基教育,有些人很看不起,往往将它和“死记硬背”、“重复演练”联系在一起。可是一旦丢掉了这些优良传统,中国的数学教育也就失去原来的价值了。

盲目引进国外教育理论,丢弃自己的优良教育传统,是很危险的。

论对“课改”的认识

论对“课改”的认识 【摘要】:作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只有深刻认识“课改”吃透“课改”精神并见将“课改”精神贯彻到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才能肩负起教书育人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课改” 认识体会共勉 遵从教育局、学校的安排我参加了陕西省举办的教改研讨会学习。这次学习使我的思想和灵魂都得到极大的震撼有脱胎换骨的感觉。通过学习使我深深感受到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感。现我就对“课改”认识谈一下自己体会与同行共勉。 一、什么是课改 所谓课改就是指九年义务阶段的课程改革它体现了时代精神和教育宗旨。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国家一直提倡素质教育、进行课改但到一直没有实质性的进展仍以单纯应试教育为主以分数衡量学生的好坏。而这样做不仅矮化了学生品格弱化了孩子的能力而且磨损了整个民族创造力。就象精神鸦片一样损害了整个民族的机体想想这样的教育行吗?随着时代进步人类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对时代的人才支持已不能适应出现人才短缺。所以在新世纪、新的科技大潮前面国家在教育试点改革二年的基础上将先进的教学模式推行到全国全面提倡课改。

据调查美国高质量教育研究专家认为二十一世纪人才必备素质:会学习能根据自己需要去使用一切学习资源具有创造性、会与人共享知识和学术。 日本:培养具有丰富创造力的学生突出参与适应能力。 英国强调:学生从精神、道德、社会、文化四方面发展。 由此可见各国都在课改且普遍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材的要求这足以说明在新世纪教育必须课改中国也不例外。 现在人类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困境和威胁综合国力等方面都需要人才而全球性人才短缺就要从培养、教育、课改入手以课改为切入点新课程为载体为素质教育打开一条新通道开拓一个新局面并让它有突破性发展。 二、课改改什么? 就是改课程功能、结构、内容、教学模式、评价、管理六个方面。一切为学生发展要由知识域向发展域转变。 1、改课程功能就是倡导和谐发展的人才教育是每一个学生能熟练掌握劳动技能具备社会生存的基本能力。教改后新课程必须具备三个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2、改课程结构:各年级增设了实践活动课丰富学生的社会经验。

课改的必要性和意义

课改的必要性和意义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新课改下英语有效课堂的探索 郑静玲 一.课改的必要性和意义: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过去我们的教育是“学生是适应教育”的教育,现在,教育必须适应学生,去满足不确的定社会的变化与需求.这颠覆了教育思想的习惯性思维.教学也就从灌输中心转化为对话中心,教师也由孤独的熟练技术工人转化为伙伴式的实践团队.时代改变了,社会的需求变了,学生改变了, 在诸多的变化因素下,我们要提升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传统的依赖知识灌输式的课堂为什么不好---这样的课堂在培养厌学的人,或者说在培养憎恶学习的大多数。因为课堂的不快乐、被胁迫、被顺从、被修正,才长期以往造成“受教育者”心灵的被扭曲,我们实施这样的教学就犹如施暴。而课改是拯救课堂的良药.课改就是要学生获得安全感,变得自信甚至自恋,让学生越来越留恋课堂. 二.课改成长的基础. 1.不断的教学反思是课改成长的基础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虽然遗憾不可避免,但科学、有效的教学反思则可以促进英语课程的改革,减少遗憾.着名心理学者林崇德就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作为老师如果没有反思,便只是重复。新课程要求教师既要成为教学研究的主体,更要成为反思的实践者。作为课程改革者,我们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改变自

己的教学行为以促进课程的改革. 2.集体研讨是课改有效实施的基础. 集备的流程化即个人初备--集体研讨--个人补充(二度设计)--教学实践--课后反思,就是一个集思广益,分享交流的过程.而集体研科(研讨课),”多人上一课".更是能促进教师之间教学思想的跟进,比较,优化整合的功效,以利于课改的不断深入. 三.课堂模式 1.3+X英语"先学后教”的课堂模式 英语课改教学模式既要有对传统课堂的传承又要有创新突破. 将英语的"五步教学法"Revision-Presentation-Drill-Practice-Consolidation.与”先学后教"的理念相结合,提出先学后教的 3+X 课堂模式. “3”指预习交流、展示点拨、当堂训练三个必备环节;“x”表示灵活机动,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课型(如听说课、阅读课, 写作课 ,练习课.复习课等)、个人风格等自行调整,灵活嵌入。几个x由教师掌握. 在此基础上能形成一系列的具体课堂教学模式. 听说课 . 预习交流--情境导入---模仿操练(drill)--替换练习(practice)-展示点拨--当堂检测(听力检测. 对话创新检测.和书面知识检测.)

新课程改革的认识和感受

新课程改革的认识和感受 ——xxx 新课改经历了一段时间了,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我是一名高中语文教师,下面我就简单谈一下我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和感受。 首先,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是课改的前提和基础。 如果没有正确、先进的教育观念,就不会有自觉而有效的实践,一切先进的教育改革都是从先进的教育观念中生发出来的,而先进的教育观念来自不断的学习。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切实贯彻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实现五个转变:1、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引导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生存;2、由重教师向重学生转变,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怎样教,更要精心研究学生怎样学;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教师不但要使学生“学会”,而且要培养学生“会学”4、由居高临下的权威向平等融洽的朋友转变,师生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目的;5、由教材的接受和传递向教材的开发和创造的转变,教师不再是教材忠实的阐述者和传授者,而是教材开发者和创造者。 其次,教师要重视学生活跃的思维方式培养。 长期以来,传统的课堂是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地听,直到如今,课堂气氛是否活跃仍是我们评价一堂课的重要标准。为了打破这种局面,学校从学生一入学开始就把活跃学生思维和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作为首要问题来探索。教师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大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并对教师的观点提出疑问和异议;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知识的传授者,而是以一个平等的对话者的姿态与学生共同学习和探讨,课堂上民主的气氛已逐渐形成。此外,教师还应注重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培养和合作精神的培养。为了改变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和学生被动学习的习惯,我有了一些设想:课上先由学生阅读,课下自主搜集材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涉及课文内容的题材,制作资料册或小报,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

先进教育理念学习心得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先进教育理念学习心得 篇一:教育新理念学习心得 《教育新理念》学习心得体会城郊小学倪朝辉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没有高素质的学生。当然,没有成功的教师,成功的学生也就无从谈起。《教育新理念》一书的理念,使我感受很深。 历史是发展的,教育是变化的,思想是流动的。一成不变的教育和不思变革的教育思想是缺乏生命力的,不断根据时代的特点调节我们的思想、发展我们的观点才能成为教育改革的主动者。 好的教育是相对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绝对的、统一的“好”教育是没有的,好教育不能通过模仿和抄袭而获得,教育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我们应该根据特定的教育目的、教育场景、教育对象、教育任务和教育者自身的条件确定一种相对较好的教育行为方式,选择和创造自己认为好的教育。 教育是哲学,是艺术,是诗篇,是思想与思想的碰撞,

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教育需要我们的热情和生命去拥抱。 每一位从事教育工作的人,都可以努力成为一名教育家,而不是教书匠,关键在于要有自己对教育独立的理解,有自己对教育的理想,有自己对教育的持久的追求,并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 面向未来的社会,是学习型的社会,面向未来的学校,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必须是一名学习型的教师。学习型的教师,能善于获取、创造、转移知识,并以新知识为指导,勇于修正自己的不足之处;并且 不断超越自己,培养全新、前瞻、开阔的思维方式。新课程改革是一项观念和实践相统一的系统工程,其中观念的变革是最基本的。“观念领先”是实施课程改革的重要基础 和先决条件。更新教育理念,首先是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没有现代教育思想就不可能有现代教育行为。在新课程中,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于者,教学活动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地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 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置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

课改带来的新变化

“课程改革实验已经使学校、教师、孩子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果坚持下去,我们的下一代会真正成为有希望的一代。”可见,课程改革给教育的方方面面带来了深刻的变化。课改确立了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突出幼儿发展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注重早期幼儿的潜能开发和个性化教育,为每一个幼儿的健康成长提供条件,为每一个幼儿的多元智能的发展创造机会。我们园于2003年实施了课改,通过了两年的时间,我觉得课改中,最大受益者是孩子。 一、培养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 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特点决定了幼儿教育必须是整体性的教育,幼儿教育需要高度的整合。新课程改变单一的学科课堂教学模式,而是融语言、数学、常识于一体的综合课。除教学活动外,还编入了游戏活动、生活活动、环境创设、家长工作等内容,以便对幼儿进行立体开放的综合教育,以适应幼儿发展多方面的需要。 (一)故事中设提问,培养了孩子的想象力。 新课程多了一些故事,通过故事让幼儿从中明白一定的道理,而故事中间会设一些提问 ,让幼儿自己去思考,培养孩子们的想象力。如有一个故事叫《斑纹真有用》,讲的是斑马遇见狮子后, 吓得跑起来,身上的斑纹弄的狮子头晕眼花,便不再追了。教材中提出问题:斑马还会遇见谁?它们怎样对付大狮子?小朋友们经过几分钟的思考,纷纷举起了手,回答的答案真是五花八门。有的说:“斑马遇见了大象,大象用长鼻子把大狮子卷起来,扔到河里去了。”有的说:“斑马遇见了泰罗奥特曼,奥特曼把大狮子给爆炸了。”还有的说:“斑马遇见了孙悟空,用他的金箍棒把大狮子给打死了。”“斑马遇见了猎人,用猎枪把狮子打死了。”“来了一辆大卡车,把大狮子拉到动物园去 了。”孩子们想出了好多奇妙的办法。 (二)通过绘画等方式培养了幼儿的动手能力 新课程突出了可读性、趣味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注重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如《美丽的夏天》中,先让小朋友说出夏天美好的景色,然后进行绘画,再用剪刀剪下来,贴在一张大白纸上,组成一幅完整的图画。小朋友们设计得非常漂亮。地面上有小草、小花、大树、小朋友;水里有小鱼、小蝌蚪、青蛙、荷花;天空中有太阳、飞机、火箭、小鸟、蝴蝶、蝉、彩虹等,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得到了充分发挥。 二、促进了幼儿的交往能力 幼儿的学习探索活动已从课堂拓展到了家庭、社区、社会。新课程非常注重幼儿的社会活动。社会活动指幼儿在家庭、学校以外的社区环境中进行各类活动。社区的自然环境会使幼儿能真正接触大自然,呼吸新鲜空气,感受充足的光照,也提高了对气候及环境的适应能力。社区活动为幼儿提供了广阔、自由的活动场所和空间及更自然的活动氛围,也为幼儿创造了亲近自然、接触社会的机会,促进了幼儿的交往能力和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如春天来了,春暖花开,阳光明媚,孩子们对绿色的田园充满了向往。我们便带领着孩子们来到了田园,进行了《亲亲绿田园》活动。我们先来到一望无际的麦田,和小朋友一起观察了小麦的外形特征和生长情况,并把小麦和小草进行了比较。农民伯伯正在田间干活,小朋友对农民伯伯进行了询问,“小麦有什么用?”“怎样种植小麦?”“什么时候收获?”农民伯伯作了详细解释:小麦是在秋天种植的,在地里越过一个冬天。春天来了要进行浇水、施肥、喷药等方面的管理,夏天才能收获。并且告诉孩子们粮食的来之不易,要爱护植物、爱惜粮食。我们还和孩子们参观了《面包房》和《蛋糕店》。参观过程中,孩子们和阿姨互相交流,“缴面机是做什么用的?”“鸡蛋怎样才能拌碎?”“烤盘都有什么形状的呀?”最后,了解了制作蛋糕的全过程:先绞面,再打鸡蛋,放入白糖和适量水,最后混合,放在烤盘里,再放入烤箱。通过社区 活动,孩子们大开眼界,丰富了知识,懂得了面类食品的来历,培养了孩子们爱惜粮食的情感。 三、课改使幼儿和教师的关系更加融洽 课改中,教师不再是简单的灌输,解答疑惑,而是引导幼儿去发现、探索知识,由原来的“被动

课改心得体会

课改心得体会 汪胜春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十年前就在我们学校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一切以学生为本",“倡导积极,自主,合作的探究方式",“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它的许多理念都让广大教师耳目一新,唤起了广大老师们勇于拼搏的干劲,激活了僵化多年的课堂,也让师生关系有别于以往,是朋友,是长辈,是指导者,是参与者,平等尊重;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改变了接受性学习方式,学会探究式学习。极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增强探究意识,使学生学会了探究方法,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而今,经过十年时间不断的学习,实践,教师们在课改的路上渐行渐远,理论修养和业务水平都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在享受课改带给我们成功体验的同时,本人对课改的认识也在逐步清晰,深入。 一、平等对话,合作学习 新课改改变了以往的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居高临下地问,学生规规矩矩地听,小心翼翼地学。当学生平等、互尊的情感得到满足时,才会轻松、愉快地投入学习,才会主动探究,因此,现代课堂教学应确立师生平等的教学观念,构建平等对话的教学平台,使教学"在师生平等的过程中进行"将师生关系"理解为愉快的合作,而不是意志间的冲突,对权威、尊严的威胁",让学生在率真、坦诚、互尊的环境里一起学习。这个过程不再是应该使学生处于一种心理放松、精力集中状态,思维活跃,敢想敢问,敢说敢做。

1、给学生机会。比如在教学《颐和园》一课时,让学生以导游的身份向前来参观的朋友介绍颐和园。学生也以游客的身份提出问题。通过这样的学习,不仅考查了学生收集的资料,培养了学生表达能力。而且变老师枯燥的讲解为学生自主地我想说,我能演。再通过读书,进一步了解颐和园。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使师生、生生、生文对话达到融合,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学会了学习。再如:教学《詹天佑》一课时,发散学生思维。想想说说如果是你,会设计什么样的铁路。学生说出很多S型、T型、直线等等。追问詹天佑为什么用了“人”字形线路呢?进一步分析人字形线路的优点。平等对话使学生在课堂上成为学习的主动者,把自己想说的,能说的都说出来,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 2、虚心请教。教师不是万能之人。作为教师应该放下架子向学生学习。使学生明白,不管是谁都要学习,不管是谁,只要会就能成为别人的老师。给学生以自信,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3、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也是平等对话。老师参与学生的合作中。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说话。学会合作,增强自信。 二、创设情境,另辟奇径 探究性学习的起始点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设置一些问题的情境,利用一定的"诱因"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点燃学生探究问题的灵感和热情。比如:教学《生命生命》一课时,布置了这样的作业:《给杏林子的一封信》让学生大胆表达,把我们对生命的认识,对杏林子的崇敬以及对生命的敬畏表达出来。由此体会生命的珍贵,来激

更新教育理念改变教学方法

更新教育理念改变教学方法 ——新课程实施以来的一些做法与体会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1)获得适应未来社会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2)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3)体会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4)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而要实现《标准》中的目标,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改变教学方法。下面是在使用新教材过程中的一些做法与体会: 一、教师要改观念,建立同学型的师生关系。 为了实现《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科书在提供学习素材的基础上,还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提供大量的操作,思考与交流的机会。如提出了大量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设立了“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栏目,这样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就会提出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回答出许多令人意外的答案,也会对老师的答案提出异议。这就要求教师改变观念,不能象以前那样就课本教课本,不要认为自己的观点都是正确的,而应该建立起共同学习的观念和学生共同讨论,这样学生对老师会产生一种心理认同感。这无论对教师来说,还是对学生来说都是一种情感享受,也是课堂教学取得成功的一个关键。 二、课堂应成为学习生活的一部分,教师不要刻意追求课堂结构的完整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复习、新授、练习、巩固、小结”五个环节一个环节也不能少。在教学研究中,我们也常把一堂课是否完整作为评课的重要指标。但新课程为学生提供了众多有趣而富有数学含义的问题,在保证基本要求的同时,也为更多有数学学习需求的学生提供发有效的途径。如数学在现实世界和科学技术中的应用实例,有趣的或有挑战性的问题讨论等。这样,在课堂上就会出现这种情况,教师在某堂课中设计了一个活动,原计划用十分钟的时间完成,可是在活动中出现老师未曾预料到的情节,这一情节激起了学生们探究欲望。这时,教师就应延长学生的活动时间,并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深化对问题的理解。如在上到画三角形的中线怎么画时,我顺口讲了一句“目前,我们画三角形的中线是用刻度尺算出线段的中点,再连接对边的顶点和中点,而中点的确定还可以用尺规来找。”有一学生马上就说:“老师,用尺规怎么找中点,能不能说一下。”我说“这一说,今天这节课就完不成任务,你们对这个问题感兴趣吗?”全班学生齐声回答:“感兴趣。”我只好停下当天的教学内容,讲起用尺规如何找中点,刚讲完,又一学生问:“老师,为什么这个点就是中点?”我又给他们分析了菱形的性质。后来,我又把如何用尺规作三角形的角平分线、高都告诉他们。虽然本节课还有一些问题没有解决,但全班同学加深了对尺规作图的理解,为后继课程做了准备,且及时满足了学生们的学习欲望,激发了学习兴趣。 课堂上出现的这些意外事件,也使我认识到,在某种情况下,一堂课的不完整,正是为了求得一个学习过程的完整,求得学生真正有效的学习。 三、活动应成为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 新教材中有这样的两节课,一节是“截一个几何体”。上这节课时,我先让学生用白箩卜,红箩卜为原料,切出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等。课堂上让学生动手用小刀切出截面,再研究截面的形状,虽然制作出来的几何体不规范,截出来的面也不规范,但学生觉得这节课有趣,整节课都在动手,都在展示自己几何体的截面。所以,这节课的内容也掌握的很好。课堂小

浅谈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

浅谈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 发表时间:2015-01-05T14:06:49.53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4年11月总第138期供稿作者:阿里木·达吾提[导读] 课程改革是时代的需要,社会发展的必然。江泽民总书记早就提出,创新是中华民族发展的不竭的动力,是力量之源。 阿里木·达吾提新疆库尔勒市第十一中学841000 课程改革是时代的需要,社会发展的必然。江泽民总书记早就提出,创新是中华民族发展的不竭的动力,是力量之源。教育创新,课程改革是应时代的需要而产生的。作为教师,我们无法漠视这一点,否则就有可能负罪于国家、人民,这是任何一个有良知的教师都不愿看到的结果。 一、课程改革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阻碍 随着新课程的推进,课程改革的紧迫性越来越突现于我们的面前,我们一方面面临着改造旧人的痛苦,另一方面面临着新课程中存在的种种困惑和迷茫。何去何从,作出选择已属不易,教育教学实践与发展任重而道远。 几十年来,教育事业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道路,教育工作者一方面在艰辛地探索着教育发展的道路,另一方面又承受着来自社会和政治等方面施加的种种影响,应试教育作为特殊时代的产物,到今天仍然发挥着深刻的影响力。使我们无法摆脱这一旋涡。以考试成绩论好坏,仍是教育管理和社会评价的重中之重。试问在这种环境中,谁还敢真心去致力于素质教育,还是明则保身重要。当然,这也有新课程实施还没有完善的缘故。另一方面,大多数教师也适应了应试教育的模式,在头脑中形成了一套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的思想和习惯,要改变这一点,谈何容易,如果不下大决心,不花大力气,要扭转这种倾向是可想而知的。其次,书面考试成绩仍是学生升学天平上的重中之重。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社会对应试教育的偏爱,也使得教育不得不被其左右。导致有些学校为争得社会信誉和生源,在应试教育的道路上又大大向前跨越了一步,学生变成了知识的奴隶,而不是学习的主人。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这难道不是教育的悲哀吗!书面考试与素质教育是否能够相容?回答是肯定的。素质教育并不排斥考试,只不过素质教育考试与应试教育考试有着本质的区别,素质教育考试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而应试教育的考试是给教师和学生一锤定音,其过程和结果是截然不同的,认识了这一点,有利于我们调整思考问题的角度。 二、新课程需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简而言之,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一切从学生出发。一切为学生服务,以学生能否获得全面的发展为标准。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家庭环境和教师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思想认识指导着教育的方法和过程。在应试教育时代,学生只能是装载知识的容器。学生的责任和义务就是接受知识,对所学知识不能怀疑,不能挑战,只能遵循。久而久之,学生在学习中只能是被动的学习知识,接受着所谓纯知识的教育。至于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到底有多少联系,知识的实用价值如何,则很少有人去关心。纯技能化的训练,导致学生的发展被严重异化,从而形成了高分低能的怪现象。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扼杀,教育的结果就好比工厂里的产品,以统一的面貌掩盖了个性差异,教师的眼中只有分数,学生的眼中也只有分数。分数取代了一切。除了成绩,什么也不关心,冷漠化的教学,造就了冷漠的学生,情感冷漠,心灵冷漠。试问这样的学生能以积极的心态去应对社会吗?能够与人进行合作,共同发展吗?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原则,素质教育更注重对学生的个性教育,只有当教育和个性特点相适应时,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的效益。所以,“以人为本”就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特点出发。去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环境。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生活,感受学习,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和表达方式。教师在课堂中与学生的关系是参与、合作、引导的关系,而不是居高临下,唯我独尊,要真正地放下架子,到学生中去,努力去发现学生的优点,用赞赏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用期待的语言去鼓励学生。 “教学生六年,要想到学生六十年。”这是教师的社会责任,教师教育学生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和策略,要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态和主动探求知识的欲望,并能在学习中不断去体验着成功,享受着辛勤之后的喜悦,让学生拥有成就感,并使之不断成为学生前进的动力,作为教师如果真正做到这一点,那就真正实现了“以人为本”教育理念。 三、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课程改革 走进新课程,最重要的是我们该怎样想,怎样做的问题,怎样给自己作一个明确的定位,是每一个教师都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我们都知道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她需要广大一线教师和课程专家的共同参与,才能使课程改革得以顺利的进行。因此,我们首先需要的是学习,在课程专家的指导下,把握课改的精神和实质。其次,我们需要的是务实精神,认真剖析自身与教改存在着哪些差距。在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再次,要重视教师在课改中的合作、交流,集众人的智慧去探索未知的领域。在平时的工作中,要注意不采用高利害的评价,尽可能多的采用低利害的评价。考试目前还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如果我们过分看重了结果,必然会产生高利害的评价。对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必然会产生一种打击,影响学生在后一阶段的学习,这是以阻碍学生的发展为代价的。本次期中考试后,对于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我没有责怪他们,而是对他们表示理解,希望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努力,我感到这些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不再是一种恐惧,一种抵触,而是情绪比较激动,有的甚至流下了眼泪,这就是采用低利害的评价产生的结果,对于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可以在数次的考试中挑自己最满意的成绩带回家,要掌握批语的艺术,要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受,而不是在教师的威压下作表面的妥协。 灵性的学生,呼唤灵性的教学,让我们以全新的风貌,走进新课程,创造美好的未来。

浅谈新课改下学生观的转变

浅谈新课改下学生观的转变 李彩 新课程改革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掀起的新教育改革浪潮。新课程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要求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在新一轮英语课程改革中,知识观、学生观以及评价观的变革呼唤英语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的任务不再局限于“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要“启智、陶情、冶性、砺志”。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英语教师一定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与时俱进,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经常听到有学生说初中英语难学。有些初中英语教师也抱怨说,怎么学生就是不入门,学不会呢?这些都是当今普遍存在的现象,其主要根源就是我们初中英语教师平时没有认真学习研究,对现代的教育方法一无所知,抱残守缺,把自己停留在陈旧的教学模式当中,使学生处于一种死记硬背的状态。在这样的情况下,肯定是教师教着没意思,学生学着没兴趣,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那么,怎样解决这一现状呢?怎样让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呢? 一、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初中英语课程的教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特别要注重培养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传达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用英语思维和表达的能力。英语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和探究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技能,要特别强调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交往中得体地使用英语。由于学生现有语言能力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教师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只有尊重学生的差异并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那才能真正实现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教学目标。 二、注重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新《课标》强调教学内容的人文性,要求教师尊重学生,树立平等意识,确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中学阶段的学生都有着自己的性格和思想见解,这就要求教师应转变观念,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从权威者的位子走下来,走到学生当中去,正如美国教育学家多尔说的那样:教师在师生关系中的地位是“平等中的首席”。新《课标》突出的“人文性”特点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强调教育平等化、民主化、个性化,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张扬

导数的几何意义的教学设计

导数的几何意义 【教学目标】 1.理解切线的定义 2.理解导数的几何意义 3.学会应用导数的几何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导数的几何意义及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难点:发现、理解及应用导数的几何意义。 【教学过程】

第二步:求瞬时变化率()0000 () ()lim x f x x f x f x x ?→+?-'=?. (即0x ?→,平均变化率趋近..于的确定常数....就是该点导数.. ) (2) 类比平均变化率得出导数,同样我们可以利用平均变化率的几何意义,得出导数的几何意义,我们观察函数()y f x =的图象,平均变化 率()00() f x x f x y x x +?-?=?? 的几何意义是什么 生:平均变化率表示的是割线n PP 的斜率 教师板书,便于学生 数形结合探究导数的几何意义。 突破平均变化率的 几何意义,后面在表示割线斜率时能直接联系此知识。同时引出本节课的研究问题——导数几何意义是什么 二、引导探究、获得新知 1.得到切线的新定义 要研究导数的几何意义,结合导数的概念,即要探究0x ?→,割线的变化趋势....... , ◆多媒体显示: 曲线上点P 处的切线PT 和割线n PP ,演示点n P 从右边沿着曲线逼近点P ,即0x ?→,割线n PP 的变化趋势。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割线与切线是否有某种内在联系呢 生:先观察后发现,当0x ?→,随着点n P 沿着曲线逼近点P ,割 以求导数的两个步骤为......... 依据.. ,从平均变化率的几何意义入手探索导数的几何意义,抓住0x ?→的联系,在图形上从割线入手来研究问题。 用逼近的方法体会割线逼近切线。

对新课程改革的几点认识与看法

对新课程改革的几点理解与看法 新课程自实施课改两年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暴露了一些问题,联系我校的实际情况和本人的教学实践,也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理解与看法:这个问题也许广大教育工作者都是满头雾水,到底什么是新课改谁也说不出一个头道来,综合各种对新课改的释义也只能归纳出一个模糊的概念即:通过新课程改革促使教师的教育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使教育教学真正进入素质教育的轨道。它讲究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位一体的教育功能。 众所周知某种教育方式的确立是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因素制约的,传统的教学方式也许适合当时的经济发展,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体制的变化,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的更新越来越短,面对这些新情况,传统的教学方式必然有其不适合的地方。 过去的教学是有很多弊病的。如强调共性,忽视个性,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水平的培养,重视学习结果,忽视学习过程。 我们现在强调的是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要求学生实质性地参与教学过程,自主地实行反思与总结,而不是被动的应试,要把育人放在第一位,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 教育是培养人的,是要培养社会需要的人的。所以,新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三、新课程改革在我校推行过程中所出现的新情况 现今,在新课改口号的推动下,学校的课堂教学有了明显的变化:教师启发式教学多了,学生提问和发言多了,课堂气氛也变得活跃起来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和手段也被大量使用,课堂“满堂灌”的现象减少了。但伴随着这些繁荣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否认的新的问题: 1、新课改的教育观点没有真正树立起来。学校订阅了很多相关新课改的书籍,但这些书籍不能转化成老师们的思想武器。对于如何样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没有一套完整的清晰思路,仍停留在以前的我教,你学。认为在课堂上师生互动了,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了,或学生提出了问题,教师解答了就是课改的新模式。在课改教研课中,经常能够看到学生分组讨论,自主学习的形式,这确是推动课改的学习方法,因为老师知道新课程改革要培养学生自主性、探究性,合作学习的水平。但效果如何,调查学生,问他为什么这样做?学生说:老师要我们这样做的,问他你们讨论出了什么结果没有?学生无言以对,空有其名,而无其实。 2、“穿新鞋,走老路” 打起了新课程改革的大旗,实行的是旧有的教学模式。要课改,学校大会、小会天天讲,落实上,组织几堂公开课,组织教师听一听课,评一评课,管它是否符合新课改精神,讲完了,任务完成了。新课程改革又能够暂告一段落,此为一。班级是原来的班级,班额过大,试想一个教学班学生人数70多人,甚至80人,还谈何去引导学生控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既便是分组讨论,四人一组,也达20组,教师无法即时掌握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此为二。教学设备是原来的设备,教学场地也是原来的场地,硬件变化不大,此为三。教师是原来的教师,我认为新课程改革应是一项系统工程,单纯地在会上强调几次其重要性,就能让广大教师实行角色的转变,是行不通的。应该要有一个教师培训机制来促使教师角色的转变,否则仅靠让教师自己摸着石头过河,这个实验的重任我们的老

浅谈我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认识71201

浅谈我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认识 学院:班级:姓名:学号: 【摘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本文首先就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情况进行浅述。其次,通过我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认识,把课程改革的重点主要通过三方面(课程结构的改革、教学过程的改革和课程评价的改革)进行理解与分析。进而讨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影响。 【关键词】 基础教育改革;课程改革;改革;教师;影响; 【正文】 一、基本情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立足于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提升综合国力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门类、更新课程内容、改革课程管理体制和考试评价制度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必将对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对推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素质教育的实施,为培养新一代创新人才发挥重大作用。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辉煌成就,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我国基础教育总体水平还不高,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为贯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决定,大力撞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在这里,新的课程体系涵盖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话说回来,但就目前看来,基础教育仍未取得根本的突破。学生负担过重,学习被动,缺乏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等现象仍广泛存在,而进入课改实验的中小学基本上限于按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开设国家规定的学科课程,而综合实践活动课(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和选修课整体上没有得到落实。据调查,目前影响素质教育推进的有社会历史、就业压力、传统体制、队伍素质、办学条件、课程设置等因素。除课程设置外,其他均非短期内所能解决。所以就此比较而言,当前基础教育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应该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二、课程改革的重点 面对教材及教参教辅等之间的不协调问题(仓促、滞后);指导与操作者之间的不协调问题(教师究竟如何操作实施新课程,有关的具体指导跟进严重不到位);课程评价与内容之间的不协调问题(缺乏课改实施的具体指导性评价方案;高考改革方案滞后等)等等,我认为,当前课程改革的重点应当是改革课程结构、

新课改使课堂教学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新课改使课堂教学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面临自身内涵发展有限,学科教学专业素养缺失。又该何去何从?如何提高专业素养? 新课改使课堂教学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了提升。然而,不可忽视的是教师的内涵发展有待加强,教师的学科教学专业素养较缺失。 化学新课程教材新的教学要求常常令农村中学教师感到束手无策。比如课文中的观察与思考、调查与研究往往就很难进行。更不要说是上网获取信息,就是从广播电视报纸等方面搜集资料,绝大多数学生也难以做到的。有些问题,既使是教师也不容易完成,因为很多农村学校的电脑才刚接入互联网,且不说还有相当多的教师根本就不会上网,甚至还有学校连“古老”的幻灯机都进不了教室,落后的教学手段可想而知。另外,大部分的初中教师,特别是教龄较长的化学教师,由于长期脱离高中知识,根本不了解最新的知识动态,每天接触只是一些一看就知道答案的知识,或非常简单的实验操作,以及一些本来就不甚准确的概念,造成知识陈旧老化,思维呆板迟钝,几乎不具备一个化学教师应该具有的科学素质。 另一方面教材中的有些实验很难完成,如面粉爆炸实验。有些实验因为仪器设备有欠缺而难以完成,如,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一氧化碳的燃烧实验等,实验的可信度大大减弱,有些结论仅凭教师的猜测得出,其结果是老师讲实验,学生背实验,毫无探究的

意味可言。又如知识的深浅和范围,教师只能由教师个人来推断,很容易在教学中迷失方向,而且仔细一看,其中内容与原教材如出一辙,与新课程出入很大,使教师在教学研究中左右为难,不知如何是好。如果教师在教学中随意拓宽,更容易使教学内容难以完成,无形中加大教学压力,很显然教学设施的完善和教师素质的提高是搞好化学实验教学的基础,否则新课程的实验就成为新的肥皂泡,只是一个漂亮的气泡而已。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迫切需要重视教师专业素养的发展。 二、怎样提高农村初中化学教师的专业素养 (一)、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行为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帅的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理念中产生的;一切教学改革的困难都来自于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一切教学改革的尝试都是新旧教育观念斗争的结果。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育观念不改变,教学改革无从谈起,教育观念一但改变,许多困难将迎刃而解。 化学新课程的实施,要求化学教师教学行为产生根本性的改变:首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善于挖掘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对学生的进步、成功都要关注并及时给予鼓励、评价、赞赏,要善于倾听

新课改下的评价方式

新课改下的评价方式 摘要:当今的教育形势日新月异,传统的那种只用一张考卷就评定一个学生的陈旧的评价理念越来越显示出它的评价弊端。在国家再次提出新课程改革的宏观背景下,怎样对学生进行合理评价,什么样的评价方式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掘学生的才能等问题,等待着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实践中探寻。 关键词:课程改革;教学过程;评价方式 “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学生的命根”,这句话是我国传统教育对学生评价方式的真实写照。一卷定终身,一考定终身,耗尽了多少学子的青春岁月,埋没了多少有为青年的雄心抱负。当今的教育形势日新月异,传统的那种评定一个学生的陈旧的评价理念越来越显示出它的评价弊端。在国家再次提出新课程改革的宏观背景下,怎样对学生进行合理评价,什么样的评价方式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掘学生的才能等问题,亟待解决。对于上述问题,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看法:一、评价方式的转变 (一)强调动态化 评价与教学一样,嵌入课程之中,评价是教与学主要的、本质的、综合的一个组成部分,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 (二)突出互动化 评价的最大效益是让被评价者最大限度地接受评价结果,评价是为学习服务,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的,旨在促进人的发展。 (三)体现多元化 评价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关注个体的处境和需要,尊重和体现个体的差

异,激发个体的主体精神,建构个体的发展。 二、新课改下评价方式的实施 (一)注重学生的日常评价 日常评价主要是对学生日常学习的记录,包括作业记录、课堂表现记录、测验成绩等。学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从而也就显现出了日常评价对于学生的重要性。明清之际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卓越的教育家王夫之就提出人性“日生日成”的著名论断。他说:“性也,生也,日生而日成之也。”对于学校、教师和家长来说,我们的责任就在于满怀期待的去促进学生的变化,鼓励学生在自我比较中获得继续进步的信心和勇气。 (二)将学生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 在教学中时时刻刻把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放在首位,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评价的客观程度。在自评的同时,学生之间展开互评,可以起到相互督促、相互学习的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你追我赶的上进心。通过评价使学生体会到努力程度、学习方法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从中受到启发。 (三)将学生的知识评价与能力评价相结合 我认为将知识评价与能力评价相结合,应该更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评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再如传统教育中,只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注重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知识的运用。现代教育研究表明:机械的知识掌握,对人的发展只能起暂时的作用,如果将知识由别人的变成自己的,实现知识的内化,那么对于知识的掌握者来说,将受益终身。 (四)将校内评价和校外评价相结合

教育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1

教育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1.课程结构单一,内容陈旧,脱离实际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课程结构进行了重大的调整,在保留了传统学科课程的同时,加强了旨在培养学生素养和实用技能方面的课程,科学、综合实践等课程的比重呈上升趋势。小学课程设置以综合课程为主,教学内容呈综合化的趋势,而目前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仍然是以学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实践课程明显不足。由于课程结构单一,尤其是实践性课程不足,教学实习时间短,导致师范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欠缺,难以胜任小学教学工作;学科教学内容陈旧,脱离小学实际,尤其是教育理论的有关课程在如何指导学生开展多样化学习方面的建构亟待完善。 2.教学技能培养观念落后,形式封闭 目前的教学技能培养观念落后,强制性的要求(有的学校明确规定,不达标则不发毕业证等)、一刀切、整齐划一的做法,与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及个性化的培养要求相冲突,难以真正调动师范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学技能培养难以收到实际的效果。教学技能培养以课堂教学、单一技能培养为主,情景性、实践性、综合性不足,是导致师范生教学能力不高的主要原因。 3.教学技能培养目标及内容定位低,体系不完善 目前国家对本科水平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教学技能培养目标及相应的培养内容没有一个基本设定。我国职前本科教师教育教学技能培

养应达到怎样的专业水准,在实施中缺少可依据的文本参照。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目前的教学技能目标的不足也日渐显露出来。培养目标定位水准偏低(目前的教学技能训练仍然以教学基本功为主),教学技能培养内容单一,专业教学技能训练不足,这些已明显不适应学生及小学教育的需要。因此,提出科学有效的培养目标是目前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4.学生素质不高,学习动力不足 目前小学教育专业的生源基本上是由各中学学习成绩居于中等的高中生构成,而且进入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有些对专业选择并不是发自内心,而是出于无奈。近十几年来,随着社会发展,教师的社会地位有所改善,但相比之下,教师的实际收入还是较低,尤其是小学教师的工作繁重而又复杂,教师的付出和他们的实际待遇很不相称。笔者近几年对小学教育专业学生作了未来职业选择调查,结果发现,只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真正愿做小学教师。因此,大部分学生进人大学后,学习动力不足,对专业技能培养不感兴趣;虽然是高中毕业生源,但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文化素质及能力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由于受就业选择市场化、选择多元化等(一些学生有考研打算或考公务员等其他想法)的影响,学生一入学,就为就业做准备,忙于各种过级,对教学技能训练热情不高,对教学技能训练时间投入不足,这些不利因素对学生教学技能的培养带来一定的困难。 5.高师教学重学术、轻培养,教学质量受到影响 目前在高师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学理念落后,教学

我对新课改的认识

我对新课改的认识 我通过多年来的教学积累,对我校新课改有一些浅浅浮的认识.下面我就针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谈一点心得体会.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向学生充分提供学习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思想与方法,获得了广泛的学习活动经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学习是学生的主体,教师必须转变角色,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设计探索性和开发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去理解一个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是如何形成的,一个结论是怎样探索和猜测的,以及这个结论是如何被应用的。通过这样的形式,使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得到落实。下面我从五个方面来谈。 一、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创设宽氛围,竞争合作的班风,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控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课堂上老师是主角的旧教学模式。因为这种课堂教学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与教和学,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创造想象的能力,其次,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这也是营造创新环境发扬教学民主环境的表现,学生在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已见,学生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集体创新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合作,都不要让有的学生处于明显的从属地位,责任确定到每个学生,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潜 二、创设良好的导入情景,激发学生探索动机。 在导入阶段应当弱化复习作用,强化情景创设功能,创高好奇、疑惑、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进而产生主动探索的强烈愿望。在创设情境时应遵循以下的几个原则: 1.导入要有生活性,要关注学生的生活背景。以学生的背景出发,设计生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