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城市进入研究】新津城市进入性研究-正合

2019【城市进入研究】新津城市进入性研究-正合

城市宏观环境分析

城市外部环境

?新津东接双流区、南濒眉山市、西临邛崃市、北靠大邑县和崇州市,是成都市的南大门; ?成都整体南向发展,新津无缝对接城南主干道,距成都绕城19公里,距西南航空港10KM ;距天府新区17KM ;名副其实的城南左轴门户。

成都左轴门户

成都南向发展

新津为成都下辖县,成都南大门

新津县

19km

双区驱动,机遇与发展并存,发展利好

新津成渝经济区成都城市平原群规划

川西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和交通枢纽,是四川省经济技术向西南辐射的必经之地

?随着成渝经济区新兴城市环线和经济圈的培育形成,新津县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随着成都天府新区开发规划的持续推进,地铁10号线2019年新津方向运营、规划R6有轨电车及K1城际铁路新津-简阳贯穿天府新区。将极大缩短新津与成都的距离,

天府新区带来的利好影响将越发显著。

天府新区规划

新津

新津有轨电车规划

【天府新区利好】

经济、人口双核利好

成都天府新区将新津纳入范围内,规划成眉战略新兴产业区,以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

环保产业和科技研发为主导,对未来新津在经济发展、人才引进上起到良好的助推作用。

园区主导产业

新川创新科技园科技研发、信息服务,服务外包和总部办公

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汽车研发与制造、航空航天装备、工程机械制造为主导

空港经济开发区新能源、光伏、风电与核电装备

双流信息产业园区电子信息与科技研发、集成电路、软件服务与物联网

成眉战略新兴产业区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产业和科技研发

东山科技产业区科技研发、信息服务、中试孵化、总部办公

南部现代农业产业区农副产品深加工、现代农业科技研发、生物技术

视高经济开发区农副产品深加工、机械、电子制造

城市内部环境

【城市概述】

行政区划

成都下辖县

管辖6街道5镇1乡

幅员面积330k㎡2016年常住人口31.53万自然人文资源

自然人文资源丰富,岷江水系贯穿,支流分布;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新津观音寺;风光休闲旅游资源花舞人间景区;以及梨花溪、纯阳观、老君山等。

新兴产业发展

结合天府新区规划,新津与其共建南区产业园区;城南升级,打造“产城一体”;规划成眉战略新兴产业区,主要发展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产业和科技研发等高端科技产业。将大力打造千亿级交通装备产业基地。

四川十强县,自然人文资源丰富

?新津县属成都下辖县,是成都南大门,为川西重

要的物资集散地和交通枢纽,是四川省经济技术

向西南辐射的必经之地。

?2008年、2009年、2012年至2014年,新津荣

获“四川省十强县”称号。

?辖区范围内自然人文资源丰富,岷江水系贯穿,

支流分布;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新津观音寺;

风光休闲旅游资源花舞人间景区;以及梨花溪、

纯阳观、老君山等。

【城市发展思路】

发展总体思路:起航特色成都卫星城

一个定位、五大目标、五大战略、一个保障

一个定位:山水卫星城、幸福新津渡;

五大目标:城市大变化、民生大改善、产业大发展、生态大提升、作风大转变;五大战略:立城优城、民生提质、产业升级、治水兴水、改革创新;

一个保障: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城市发展规划】

三大城市组团

——城市空间布局

岷江新城紧邻天府新区为新津重点发展区域,牧山星城定位低密高端住区,五津老城为传统成熟老城。

五津老城

牧山星城

岷江新城

五津老城:生活配套成熟 休闲餐饮发达

新津传统核心老城,城市配套齐备、成熟,在交通方面,地铁10号线直达新津,地铁12号线、21号线计划过境新津,有效串联与成都主城区、天府新区的联系。土地储备约333亩。 牧山星城:依托牧马山生态 代表城南高品质

早期规划的低密高端住区,临近集高铁、地铁、高速路、快速路和城市公交为一体的综合交通枢纽,杨柳河蜿蜒而过,牧山星城依托牧马山的生态本底,已有金科、龙湖等众多房企抢先在此布局,土地储备约971亩。 岷江新城:属天府新区 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该区域受到中心城区和天府新区核心区的双重辐射,区位条件的优越感随着南拓机遇凸显,属于天府新区范围,未来发展潜力巨大。岷江新城将依托天府新区产业、城市的聚集效应,重点发展新兴房地产、现代商贸业、商务服务业、医疗卫生、体育健身等现代服务业,打造四态合一、功能齐全的城市生活配套核心区,土地储备约520亩。

新津总体可分为五津老城、牧山星城、岷江新城三大城市组团,五津老城发展时间较早,城市界面较为成熟,但对产业、人口的承载能力有一定局限性;牧山星城为早期规划的低密高端住区,非新津政府重点打造区域,多年发展相对滞后;而岷江新城凭借紧邻天府新区的上佳区位优势,呈现出巨大的区域发展价值。

西安郊县及周边城市进入性研究报告——正荣(2)

西安郊县及周边城市进入性研究报告

目录 Part1西安郊县进入性研究 Part2西安周边城市进入性研究

PART1西安郊县进入性研究 1、郊县指标研究 2、目标郊县进入性研究

城市高陵临潼阎良鄠邑周至蓝田距西安距离(km)44.54 31.48 62.86 43.78 83.05 41.42 宏观经济 2017年GDP总值(亿)377.1 221.01 240.21 197.41 134.26 143.39 1 3 2 4 6 5 GDP增长率15.6% 9.6% 7.0% 10.1% 7.9% 8.5% 1 3 6 2 5 4 三大产业 第一产业占比8.7% 15.0% 11.6% 14.1% 25.3% 21.0% 第二产业占比66.3% 28.0% 52.8% 41.9% 21.7% 27.2% 第三产业占比25.0% 57.0% 35.6% 44.0% 53.0% 51.7% 房地产投资在固投中占比10.9% 21.0% 3.0% 11.3% 4.9% 0.8% 3 1 5 2 4 6 产业结构现代服务业和融合产业 1 1 1 1 先进制造业 3 2 1 1 2 1 都市现代农业 1 1 人口及消费能力 城镇化率64.5% 34.7% 57.1% 42.1% 33.8% 29.6% 常住人口(万)35.7 71.72 29.08 54.93 58.94 53.02 5 1 6 3 2 4 常住人口增幅(万)0.59 0.17 0.24 0.16 0.44 0.16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31974 33261 39914 30224 29039 28596 3 2 1 4 5 6 交通配套 地铁 6 5 1 2 0 2 高铁、动车 2 2 3 3 1 0 高速 4 3 3 6 1 2

上海近代城市规划历史及其范型研究(1843~1949)

李百浩郭建黄亚平上海近代城市规划历史及其范型研究(1843~1949) 图11840年以前上海县城图 资料来源:christianHennot&zhengzu’an, Atlasde ShanghaiEspacesecr。presentations de1849anosJours 1上海近代城市规划的历史分期 在中国近代城市史上,上海与汉口、天津等开埠城市一样,其城市规划都不是以T业化为起点的。1843年的开埠通商、建立租界是上海城市近代化的起点,西方国家借助租界的殖民化促成了上海的城市化、近代化,其实质是商贸化。商贸化带来了新市区、大城市的产生。1927年上海特别市建立,成立市中心区域建设委员会,近代城市规划逐步形成。上海loo余年的发展建设.虽然有三方四界的行政主体.但城市规划的成立.也是由局部规划到整体规划的发展过程。 根据上海近代城市规划特点,结合中国社会政治的变革,其演变历史分期可划分为以下3个阶段6个时期(表1): 1.1第一阶段:近代城市形成与新市区建设、老城区改造(1843~1927) 第1期:租界形成与发展兴盛(1843~1895) 第2期:既有城市改造与发展(1895~1927) 1.2第二阶段:近代城市规划形成与城市局部地区规划(1927~1942) 第3期:上海特别市政府成立.城市规划的兴盛与确立(1927~1937) 第4期:日本侵占上海,殖民主义规划的延续(1937—1942) 1.3第三阶段:近代城市规划成熟及 城市总体规划(1942—1949) 第5期:太平洋战争爆发,欧美近 代主义城市规划的导人(1942~1945) 第6期:抗日战争胜利,城市总体 规划的复兴与搁浅(1945~1949) 第1期与第2期,以1895年中国 第一个市政机关——上海南市马路工程 局的成立为区分.并且同年,甲午战争 爆发、中日《马关条约》订立。第一、 二阶段的区分是1927年7月(民国十 六年),上海被定为特别市,开始大上 海市中心区计划。第3期与第4期,以 1937年的“八一三”事变.日本军队全 面侵入上海为区分。第二、三阶段的区 分是1942年太平洋战争之后.日军完 全占领租界.将租界纳入进行整体规 划,制定了上海近代史上第一个“总体 规划”——《上海城市规划改订案》。第 5期与第6期.则以1945年抗日战争胜 利,国民政府全面接收上海为区分。 2近代城市形成与新市区建设、 老城区改造(1843~1927) 2.1租界形成与发展兴盛(1843~ 18951 1840~1842年,清政府因鸦片战争 被迫签订《南京条约》,规定上海为中 国5个通商口岸(TreatyPort)之一。 1843年的《虎门条约》又规定英商可在 五口通商,并能在一定地区内租房或建 房长期居住。1843年11月17日,上海 正式开埠通商.标志着上海城市近代化 的开始。 1844年,《望厦条约》(也称《中 美五口贸易章程》)、中法《黄埔条约》 的签订使美国与法国人比英国获得了在 上海的更多特权。1845年11月29日, 因《上海土地章程》的订立,划定了英 租界。此后,美租界(1848)、法租界 (1849)也相继建立(图2)。上海的租 界是中国近代所有租界中设立最早.存 在时间最长.面积最大,管理机构发展 最充分的租界。 图2上海公共租界和法租界扩展示意图 资料来源:孙平主编,上海城市规划志. 1846年12月.由租地外商推选3 名代表组成了“道路码头委员会”( CommitteeonRoadsandJetties).负责 税收和市政T-务建设。1853年前后.租 界形成了“华洋杂居”的局面,并成立 了T部局(ShanghaiMunicipalCoun— cil),辟筑道路网,修建码头,增设市 政设施,租界走向繁荣兴盛。T部局的 成立.意味着外国人已经取得了租界的 完全治理权.从此租界的性质从根本上 改变了,成为“国中之国”。 1863年.美英租界合并成立“公共 租界”(IntelnationalSettlement).法租 界则脱离英美公共租界工部局成立公董 局,管理租界的各项建设事务。由于人 口大幅增长.经贸繁荣,用地紧张,西 方殖民者多次迫使清政府扩张租界,并 不断“越界筑路”。公共租界成立之前, 英美两国在租界外先后修筑了12条马 路(多数马路在1899年扩充英美公共 租界时强行划归租界范围)。 西方人在上海要建设一个适合自己 居住与贸易的世界.作为殖民地.又与 他们在亚非美洲等地的西方殖民地相 似,这实际上就是上海租界建设的原 型。 辟筑道路,修建码头,先港后市, 以港兴市.由港区向陆地推进,成立市 政机构,制订建设法规,进行土地买 卖,统一规划基础设施,越界筑路,形 成了殖民主义城市规划及其建设的一般

近代上海城市地名研究(续).

近代上海城市地名研究(续) 郑 祖 安 三、以商业点(中心)、交通枢纽、居民区 为特色的近代区片的形成及其名称来历 近代上海经济发展,人口增长,自开埠以后不断地在形成新的市镇、商业点和居民点。小居民点在逐渐扩展为居民区,在居民点、居民区周围,工商发展,自然地在形成商业点甚至商业中心。与此同时,一些工商企业的开设,使人口集聚,在其周围也自然地形成了新的居民点、居民区。此外,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必然要促成交通的发达,纵横交叉的道路街巷会推出若干位置重要的地段成为交通枢纽。因为新的商业点(中心)、交通枢纽、居民区的形成与发展,使一些地域具有了自己的特色或突出于四周。这一切使近代上海形成了许多新的区片,产生了许多习称地名。这些习称地名有些来自于旧地名,但含义已经伸缩或根本改变,有些则完全是新加习称命名的,是近代上海社会的直接产物。考察上海近代一些比较闻名的习称地名的来历,可以看到主要有以下六种情况:1.原镇城城门名称和附近的旧地名的沿用 上海在明代嘉靖年间筑城,开陆门六座。进入近代以后先后又加开四座,形成十座陆门。除正名以外,人们习惯以其听处方位而称呼这些城门,它们是:小东门、大东门、新东门、小南门、大南门、老西门、小西门、老北门、小北门、新北门。这些城门因是城内外的出入孔道,周围民宅密集、商肆毗连。一九一四年县城城墙拆除后,城门随之消失。但除新东门外各城门之名却因其极大的影响而留用了下来,城门之名成了原周围一带区域(区片)的习称地名。这。周围一带”,即这些区片的实际范围,经逐步的发展己远过于当初城墙存在时各门地名的含义范围。例如所称的“小东门”者,大致范围达到:东从今人民路、东门路口,西到今方浜中路、光启路口;南从今中华路、刘家弄口:北到今人民路、龙潭路口。 在县城的附近,比较重要并在上海声名极大的习称地名有“十六铺”。据《上

重庆城市化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收稿日期:2008-06-24 基金项目:重庆市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CS TC,2007CE9023);重庆市教委科技项目(KJ070803)资助。 作者简介:梁振民(1981 ),男,内蒙古赤峰人(回族),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城市规划与城市经济学研究。 重庆城市化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梁振民,冯维波,陈国建,董国仓 (重庆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 400047) 摘要:采用实证和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重庆市城市化的现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重庆市的城市化进程较快、城市化质量较差、城乡二元结构突出。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对策:逐层分级,完善重庆市的城镇体系;完善制度,逐步消除二元结构;完善城市功能,拓宽多元融资渠道,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提升城市竞争力,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关 键 词:城市化水平;城市化质量;对策;重庆市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924(2008)11-0078-04 城市化与工业化、现代化一样代表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发展进步的程度[1],因此提高一个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对现实和将来一段时间内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目前,重庆市作为西部最年轻的直辖市、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试验区;同时面对重庆二元经济结构突出、大城市带动大农村等现象,减少农民、走城市化道路不失为一条良策。目前国内学者对重庆市的城市化模式和进程中的问题研究比较多[2-5],但是都以理论和综述方式进行,专门从基础定量的角度研究重庆市城市化水平的文章还很少。该文运用定量分析对重庆城市化水平速度、城镇结构体系、重庆市城市化质量进行科学评价,最后从多角度勾画并提出合理的对策,以期为重庆的城市化实现健康、和谐、有序发展,重庆市城市化进程提速上档、缩小城乡二元结构、提高城市化质量提供有意义的借鉴。 1 重庆市城市化规模分析 1.1 重庆城市化水平体现出 起点低、进程快 的特点。目前国际上通常采用城市地区的人口占本地区总人口的百分比来表示城市化水平。本文选用的是重庆市城镇(市镇)人口占地区总人口的百分比来表示重庆市城市化率。重庆市到2006年城市化率为46.7%,按美国地理学家R.M.Northam (1979年)研究,城市化进程呈 S 型曲线发展[6]。根据城市化 S 型曲线,把城市化进程划分为3个阶 段,重庆市在2006年城市化水平为46.7%,按上述阶段划 分方法,重庆城市化水平正处于第二阶段,即加速发展阶段,城乡二元结构正逐步消失。2006年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排名第15名,在西部12省区直辖市中排名第2名。重庆市在1997年直辖时,城市化水平比较低,仅为29.5%,城市人口为848.21万人。与全国同期水平低一个百分点。到2006年重庆的城市化率46.7%,城市人口为1311.0万人,已经超过了全国的平均水平43.9%(见表1)。增幅速度快于全国平均水平。在1996年至2006年期间,重庆城市化率提高了17.5个百分点。尤其是2000年到2006年,城市化发展速度最快,每年增长幅度达到了1.9个百分点,比1996年到2000年均增长速度快0.2个百分点。 1.2 重庆市城镇体系结构的不合理。重庆市城镇体系结构不合理,到2006年重庆市仅有一个2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其中主城区人口368.48万),20万人口以上的中等城市仅有万州(48.65万)和涪陵(3 2.22万)两区,其余县城的规模普遍偏小,秀山、武隆、城口、巫溪4个县城的规模才达到5万人。重庆中等城市数量少,且大城市更少,而区县较多,没有形成完善的大、中、小相结合的合理的城市体系,目前大城市还是个断层,缺乏中等50~10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同时主城区与第二级城市万州之间的首位度达到了7.5,特大城市与中小城市之间的这一断层,使得重庆市主城区好像一座孤城,没有缓冲的卫星城,阻碍了各级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和梯度扩散。虽然重庆主城区所承担 第22卷 第11期Vol.22 No.11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Journal of C hongq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2008年11月Nov.2008

上海市城市景观格局的分析研究

上海市城市景观格局的分析研究 发表时间:2018-09-03T11:05:20.693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9期作者:周亦昀[导读]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1999年~2008年城市化速度较快,而2008年~2015年,景观格局特征的改变较小,但仍趋于破碎化。 周亦昀 上海海事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上海 201306 摘要:本文以上海市作为研究对象,采用1999年、2008年和2015年三个时相的Landsat遥感影像,利用GIS技术和景观格局指数对上海市的景观格局特征及其动态进行研究。通过分析可以看出1999年~2008年城市化速度较快,而2008年~2015年,景观格局特征的改变较小,但仍趋于破碎化。 关键词:上海市;景观格局;城市化 1.概论 如今越来越多城市规划中注意到构建生态网络的重要性,那么对于上海市近二十年来景观格局演变进行探讨对了解上海市目前的宏观格局,以及未来如何优化景观格局,更好地构建生态网络具有重要的意义。 2.研究方法 2.1遥感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本文选择的数据来源分别是Landsat7 ETM+获取到的上海市1999年,2008年2月29日与Landsat 8 OLI获取到的2015年7月1日的数据。并且数据的云覆盖率都在5%以下。 利用ENVI对图像进行几何校正、去云和去阴影、图像增强、图像拼接和裁剪的预处理操作。 2.2研究区的遥感解译 该研究将土地利用分为城镇用地,植被用地,裸地和滩涂水体四类。图1 上海市土地分类结果图(左:1999年中:2008年右:2015年) 2.3分类精度评价 随机选取了200个参照地物,并利用误差矩阵方法对分类结果进行了精度验证,1999、2008、2015年分类结果的kappa系数分别为0.7775、0.8260、0.7825,基本达到后续分析的精度要求。 2.4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利用景观格局指数来分析景观格局的演变,也即景观的时间异质性。景观格局指数是高度浓缩的景观格局信息,是反映景观结构组成、空间配置特征的简单量化指标[1]。 本文结合上海市的实际情况,选取了具有生态意义的6个斑块类型水平指数和8个景观水平指数。 3.结果与分析 3.1上海市斑块类型水平格局特征 上海近二十年来土地类型面积显著增长的为城镇用地,尤其是1999年至2008年增长的幅度较大,将近十年间城镇用地的面积由1999年的99291.6000公顷到2008年上升至了276081.3公顷。而植被用地的面积却大大减少,1999年上海市仍以植被用地为优势景观,占总面积的75.10%,到了2015年,植被用地与城镇用地的占总面积比基本持平。滩涂水系的面积和裸地的面积则有所减小。 而上海市近20年各斑块类别最大斑块指数LPI的变化最大的为城镇建设用地,由1999年的5.33%增长到2015年的38.09%,尤其是1999年到2008年的十年间,增长了25%。这是因为城市化快速扩展时期,大量集约化的经济开发区,工业开发区的建立,尤其是浦东新区的快速建设。而植被的最大斑块指数呈稳定下降的趋势,由1999年的17.89%下降至2015年的14.12%。而滩涂水系的最大斑块指数比较稳定,裸地则有下降的趋势,呈更加零星的分布。 3.2上海市景观水平格局特征 从表1可以得知1999年至2008年上海市斑块密度,蔓延度指数、聚合度和平均分维数有所下降,景观形状指数、香农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边界密度都上升。斑块密度、边界密度、聚合度主要反映景观的破碎化,斑块密度、边界密度越大,聚合度越小,则景观的破碎化越高。边界密度和聚合度的减小仍说明上海市景观在城市化快速扩展阶段趋于破碎化。景观形状指数的上升表明上海市景观斑块的形状趋于复杂化。香农多样性指数SHDI能反映景观的异质性,上海市1999年与至2008年的香农多样性指数的明显上升表明上海市土地利用变得更加丰富,分布也更加均匀。可以均匀度指数SHEI来换算景观的优势程度,由1999年0.4983上升至了2008年的0.6381,也同样表明上海市景观占优势的斑块类型减少。1999年至2008年间平均分维数的增长则说明斑块受到干扰作用增加。 而2008年与2015年景观格局指数的差异则较小,说明城市化进入了稳定扩展阶段。斑块密度、边界密度、聚合度的下降说明景观仍趋于破碎化。景观形状指数有明显的上升,说明上海市各斑块的形状已经趋于复杂化。而变化最小的是香农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表明上海市景观中的各斑块类型分布已经趋于平衡。 表1 1999年、2008年和2015年上海市景观水平格局指数

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

一、规划策略 1、经济、社会、人口、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策略 2、生态空间发展策略 3、“多中心组团式”发展策略 4、集中紧凑发展策略 5、新区拓展与旧城更新相结合策略 6、交通适应及引导发展策略 二、城乡协调发展与城市空间结构 (一)城乡协调发展 构筑都市区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格局,加快城镇化进程,缩小城乡差异;加强郊区小城镇建设,提升小城镇对郊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和服务功能,形成聚集效应,促进土地集约利用;保护郊区生态环境,改善人居环境质量。 城镇空间布局与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逐步形成分工合理、高效有序的网络状城镇空间结构。加强农村居民点的整合和建设,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公共服务设施水平。 (二)都市区空间层次 都市区在空间上分为主城区和郊区两个部分。主城区为集中进行城市建设的区域,范围为2737平方千米,其中,中心城区位于中梁山、铜锣山之间,是主城建设的主要区域和旧城所在地,范围为1062平方千米。郊区范围为2736平方千米。 (三)城市主要拓展方向 城市拓展的主要方向为内环线以北、中梁山以西以及铜锣山以东。 (四)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空间结构为“一城五片、多中心组团式”。 主城由中部、北部、南部、西部、东部五大片区组成。多中心包含一个城市中心和六个城市副中心。主城城市建设用地分为十六个组团和八个功能区。 三、城市规模 (一)人口规模 规划至2010年,都市区总人口73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660万人;规划至2020年,都市区总人口98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930万人。 规划至201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520万人;规划至2020年,城市人口635万人。 (二)用地规模 规划至2010年,都市区城镇建设总用地为580平方千米,人均城镇建设用地为88平方米;规划至2020年,城镇建设总用地为865平方千米,人均城镇建设用地为93平方米。 规划至2010年,中心城区城市建设总用地为401平方千米,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为77.1平方米;规划至2020年,城市建设总用地为520平方千米,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为81.89平方米。 四、城市功能布局 (一)片区 以片区为格局有机组织城市人口和功能,各片区具有相当的人口规模,城市功能完善,既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相互协调发展。每个片区包含若干组团和功能区。 中部片区为中梁山以东、铜锣山以西,长江和嘉陵江环抱的区域。主要为现状建成区。重点加强和提升城市中心品质,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改善城市人居环境,逐步疏解人口和功能,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用地布局,大力发展以金融、商贸、现代物流以及都市区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以重钢搬迁为契机,提升大渡口的城市功能,分担杨家坪城市副中心的部分职能。 北部片区为嘉陵江以北,中梁山和铜锣山之间的区域。以北部新区、江北城现代商务区为重点,

上海城市文化发展指标体系研究

上海城市文化发展指标 体系研究 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上海城市文化发展指标体系研究 作者:上海艺术研究所《上海城市文化发展指标体系研究》课题组来源:添加日期:10年08月27日 一、研究背景 21世纪是世界城市大竞争的时代,这意味着国际化大都市之间的竞争程度更为激烈,竞争范围更为广泛。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与之间、城市之间的竞争内容,已经从经济综合竞争力层面逐步扩大到文化竞争力的层面。当国际化大都市的“硬实力”——经济综合竞争力具备了相当的条件时,“软实力”——文化竞争力则成为竞争的重要“筹码”。这表明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程度,已经从单一指标转向多重指标。根据世界城市发展的实际,在城市的经济力、政治力要素指数相差无几的情况下,最具竞争意义、发展潜力、时效性的要素,往往是城市拥有的文化实力。从城市发展的角度看,文化既是经济、政治发展水平的精神投影,也是经济、政治发展的物质表现,是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体系中最难以把握却又必须把握的要素,在未来的城市竞争力要素中将会占很大比重,城市之间新型竞争将基于文化领域与经济领域的双重博弈。本世纪成功的城市将是文化的城市,有文化竞争力的城市。① 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文化底蕴的深厚和文化发展体制的现代化。许多发达国家在经历工业文化的长期发展之后,已经认识到城市文化的复兴对于城市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近年西欧展开城市复兴运动,其中文化旗舰项目成为城市复兴的重要战略,这项重要的发展战略计划包括对一些传统产业已经衰落的城市进行复兴。因为在产业衰落的同时,城市的社会、经济、环境均遭到破坏。城市复兴计划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手段,在物质空间、社会、经济、环境和文化等方面,对城市进行全面改善,使城市的经济活力重生,恢复已失效的社会功能,改善生态平衡与环境质量,并解决相应的社会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举办盛大庆典活动、文化旅游、体育赛事等文化措施,使这些城市综合提升其文化、经济和城市形象。这一举措将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在采取经济手段激活城市发展力的同时,国际组织及各国文化部门相继出台一系列的文化政策,以实现文化的长期与稳定的发展。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文化政策促进发展政府间会议”。会议制定的《文化政策促进发展行动计划》指出,“发展最终可以用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

武汉与重庆城市定位城市规模城市形态的比较与分析DOC

武汉与重庆总体规划的比较及分析 一、城市简介 1.武汉 武汉是湖北省省会,简称汉,由武昌、汉口、汉阳合并组成,地处中国腹地中心,江汉平原东部。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水在此交汇,造就了武汉隔两江立三镇地理特征,市内江河纵横、湖港交织,全境水域面积2217.6平方公里,占地四分之一,构成了武汉滨江滨湖水域生态环境。因此武汉自古又称江城。 武汉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是全国重要的水陆空综合交通枢纽,是承东启西、接南转北的国家地理中心,历来有九省通衢之称。其高铁网辐射大半个中国,是中国铁路大型中转站及内河重要港口。 武汉是中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数仅次于北京、上海,居全国城市第三,在校大学生130万人。 水域:武汉是全世界水资源最丰富的特大城市之一,水域面积占全市市区面积的1/4,构成了武汉气势恢宏、极具特色的滨江、滨湖水生态环境。 气候:武汉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具有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夏高温、降水集中,冬季稍凉湿润等特点。 交通:武汉是中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公路、铁路网辐射全国,也是中国最繁忙的国际空港之一。 教育:武汉是中国高等教育资源最集中的五大城市之一,科教综合实力居全国大城市第三位。

经济:2013年,武汉GDP超过9000亿元,以9051.27亿元“收官”,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再次稳居第四位。 旅游:武汉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市内遍布有名胜古迹339处,革命纪念地10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处,5A级旅游景区2家,4A级景区16家。 文化:武汉文化底蕴深厚,博大精深。泱泱大武汉,处两江四岸,三镇鼎立,“九省通衢”,物华天宝;为盘龙之城、黄鹤之乡、明清重镇、首义圣地;载录着大禹治水、屈子行吟、伯牙鼓琴、李白放歌的佳话;上演了北伐战争、“二七罢工”、“八七会议”、“浴血”抗日的史诗。武汉文化之大气、之厚重,历来为世人瞩目。 2.重庆 重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直辖市,简称“渝”,别称山城,重庆位于中国西南部,东邻湖北、湖南,南靠贵州,西接四川,北连陕西。地处长江上游地区,长江、嘉陵江两江环抱。 重庆是巴渝文化的发祥地。因嘉陵江古称“渝水”,故重庆又简称“渝”。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改渝州为恭州。南宋淳熙16年(1189年)正月,孝宗之子赵惇先封恭王,二月即帝位为光宗皇帝,称为“双重喜庆”,遂升恭州为重庆府,重庆由此而得名。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定重庆为战时陪都,1997年确定为直辖市后,重庆老工业基地改造振兴步伐加快,形成了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综合化工、材料、能源和消费品制造等千亿级产业集群,农业农村和金融、商贸物流、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并重庆拥有国家级新区——两江新区。

2018商丘城市进入性报告(终)

商丘城市进入性研究报告 易居企业集团·河南公司 2017.12

01 城市基本面研究目 录 contents 02土地市场研究 03房地产市场研究 04典型企业研究 05企业进驻建议

分目录 01 城市地位 城市交通 产业结构 城市GDP 人均GDP 固定资产投资 人均可支配收入 人文历史 城市人口Sub directory 城市基本面研究

—城市地位— 商丘市位于豫、鲁、苏、皖四省结合部区域性中心城市,是河南省的东大门。 河南省中部战略规划布局中,商丘处于以郑州为中心呈“十”字型规划的最东端; 辖2区6县,辖1个副厅级新区(商丘新区)、16个省级开发区(1个省级综合保税区、1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个省级工业园区、10个省级产业集聚区),下辖25个街道办事处、108个镇、23个乡,总人口586万人

—城市交通— 中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国家东西南北经济联系的“十字路口”。 东临沿海,西扼中原,南襟江淮,北接齐鲁 商丘—— ◆河南省实施“东引西进”战略的“桥头堡”; ◆河南省区域性物流中心城市; ◆交通部确定的交通枢纽城市; ◆河南省距出海口最近的省辖市; (距连云港港口300公里、青岛港500公里、上海港700公里) ◆国家南北、东西交通大动脉陇海铁路、京九铁路、商杭高速公 路、徐兰高铁、连霍高速公路、济广高速公路、105国道、310国 道在商丘纵横交汇。

—产业结构— 商丘市是以能源深加工为主导,复合制造、冶金、医药等产业为一体的工业化农业大市。 第一产业, 2007, 30.6 第一产业, 2008, 27.3第一产业, 2009, 26.2第一产业, 2010, 24.68 第一产业, 2011, 24.1第一产业, 2012, 22.8第一产业, 2013, 22.3第一产业, 2014, 22.4第一产业, 2015, 20.9第一产业, 2016, 19.6第二产业, 2007, 41.2第二产业, 2008, 44.7第二产业, 2009, 44.7第二产业, 2010, 45.69 第二产业, 2011, 49第二产业, 2012, 47.5 第二产业, 2013, 46.8第二产业, 2014, 46.1第二产业, 2015, 42.2 第二产业, 2016, 41.2第三产业, 2007, 28.2 第三产业, 2008, 28第三产业, 2009, 29.1第三产业, 2010, 29.63 第三产业, 2011, 26.9第三产业, 2012, 29.7第三产业, 2013, 30.9第三产业, 2014, 31.5第三产业, 2015, 36.9 第三产业, 2016, 39.22007 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商丘市历年来三产结构占比图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2016年商丘市全年全市生产总值1974.02亿元,比上年增长8.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86.26亿元,增长4.4%;第二产业增加值814.64亿元,

(整理)上海城市交通政策研究.

项目背景 本课题被列入了市府重点研究课题,本所通过规划局下达的任务成为该课题的第一研究单位。从1997年开题,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97-1998),确定了上海交通政策研究的基本框架;第二阶段(1998-1999),针对近期进行了城市交通结构的多方案比选;第三阶段(1999-2000),完成了交通政策的实施与立法。 确定上海交通政策研究的基本框架(第一阶段) 1.回顾90年代上海交通的发展情况 第一,交通投资力度加大,交通规划项目提前实施。1991年,上海用于交通建设方面的投资为8.78亿元,到1998年达到96亿多元,年均增长40.7%,人均交通投资额度已领先于国内其它大城市。交通规划项目的提前实施,对改善上海交通状况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二,交通设施迅速增长,道路容量不断提高。与90年代初相比,上海道路的各项指标都有了显著提高。全市道路长度从1991年的4817.6公里,增长到1998年的6677.9公里,增幅达40%;道路占地面积以年均7%的速度递增,到1998年全市道路面积已经达到9763万平方米,是1991年的2.6倍。 第三,交通管理水平显著提高,带来新的车辆增长空间。交通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对交通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交通信息化水平以及道路施工期间的相应管理水平均有提高。另一方面,上海在道路交通管理上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如开辟了一批机动车专用道,把一些支路改为非机动车通道,在市区某些道路上实行单向交通,并对主要交叉路口进行了多相位的渠化管理。 第四,公交设施较快增长,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地铁一号线的通车,标志着上海的公共交通向快速、立体、多层面的多元交通体系发展。地铁一号线的线路不到地面公交的0.5%,客运量却占公交总运量的5%左右,日均客运量达35万人次,显示了轨道交通的优势。作为公共交通主力军的地面公交依然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1998年常规公交与专线公交车辆总数已经达到了15000多辆,线路条数发展到近1000条。线路和车辆的增加,使公交车的拥挤程度明显降低。 2.指出当前城市交通亟需解决的三个突出问题: 第一,公交吸引力下降。 1995年第二次全市交通大调查与1986年第一次全市交通大调查的结果相比,全市居民以公交方式出行的比重从24%降到了17%。 第二,道路交通压力大。

重庆城市化发展进程及未来展望

XX城市化发展进程及未来展望 [摘要] XX设市以后,近年来,城市化步伐加快,已经逐渐成为了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对于XX城市化的进程,我们是有目共睹的,究竟这个新兴的都市发展背后有着怎样的艰辛以及对于这个十分有前景的都市我们应该寄予怎么样的期望,这些问题都有待我们去进行一个全方位的思考。 [关键词] 城市化新型工业化人口迁移发展展望 1、XX城市化发展与新型工业化 XX的城市化发展与新型工业化息息相关。新型工业化是指国家坚持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再通过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与传统工业化相比,具有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特征。城市化也称城镇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二者的发展在理论上具有密切联系,其相互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1新型工业化对城市化的作用 新型工业化为城市带来新的发展机遇、要求和动力。在新型工业化条件下,中国必须加快城市化进程,改变城市化落后局面;采取多途径发展方略,形成合理的城市体系;把握国际化发展趋势,推进信息化城市建设。这样,才能使城市化发展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成为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支撑。 新型工业化有利于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与节约。新型业化道路的核心是经济发展的低成本、高效益,特别是资源的低消耗,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1.2城市化对新型工业化的作用

城市化是新型工业化发展的主战场。城市是第二、三产业的载体,聚集了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多种经济活动,直接为新型工业化提供公共基础设施,是工业生产的基地。通过整合城市内部的各种创新体系,增强综合实力,能够提高城市的经济发展速度,使城市成为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强力支撑。 城市化为新型工业化的深入发展提供支撑。城市是服务业的重要载体,相比于工业,服务业对非农产业有更强的带动效应,能够吸纳更多劳动力,减少城镇登记失业率和农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优化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为新型工业化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配套合理的经济、人力结构。 在XX,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在初期能够相互促进,当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城市化对工业化的促进作用不再明显,当二者发展到一定水平时,再次表现出相互促进的作用,新型工业化对城市化的促进作用显著于城市化对新型工业化的拉动作用。城市化进程不足,成为制约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良性互动的主要因素,探索合理有效的城市化发展道路至关重要。 2、XX城市化发展与人口迁移 自1937 年7 月7 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 我国许多地方相继成为沦陷区, 内迁成为保存中国抗战力量唯一而正确的选择。抗战时期的被迫内迁固然是中华民族的不幸, 然而对于迁入地而言却并非是不幸的。大量的人口迁移为XX城市的近代化发展提供了契机, 给XX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国民政府1942 年对XX抗战以来的巨变这样描述道: 数年前, 城区之一隅,道路狭隘, 房屋简陋, 犹遗有古城市之残迹。自抗战军兴, 国府西迁, XX一埠, 成为全国政治、文化及工商业之中心。XX设市以后, 虽市政建设和城市经济均有一定发展。但总体而言, 抗战前的XX, 城镇化水平较低, 而且城市发展水平不高。后来抗战时期XX成为陪都, 使

丰都城市进入研究基础数据整理

重庆丰都城市进入基础数据整理研究 一、丰都县概况 1.基本情况 丰都位于重庆东部,三峡库区腹心,距重庆主城约172公里,随着2013年底沿江高速(涪丰石段)公路以及渝利铁路的建成通车,目前从丰都开车至重庆主城约1小时,坐动车至主城仅40分钟。丰都是重庆市体系规划确定的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2006年,丰都县被纳入重庆市“两翼”中的渝东北翼,成为重庆腹心的重要水陆交通要道。 丰都县东依石柱,南接武隆、彭水,西靠涪陵,北邻忠县和垫江。长江横贯县境47公里,全县幅员面积平方公里,辖21个镇7个乡2个街道,2012年户籍总人口万人。 丰都是著名的旅游名城,AAAA级名山景区和丰都“鬼文化”历史悠久。此外,丰都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具有开发价值的矿产资源20多种,其中天然气、水泥用灰岩、硫铁矿、铝土矿等资源量尤为丰富。 2.丰都产业布局

丰都是“西南肉牛产业之乡”,是历史悠久的“鬼城”。目前丰都已初步形成以“生态农业、新型工业和精品旅游业”三大产业共同发展的格局,2012年丰都县三产比例为::,农业占比较大,工业产值占比较低。 目前,丰都以肉牛产业作为特色效益农业的主打,大力实施“三百工程”,2012年新增肉牛饲养量万头,存出栏总量及增量居重庆市第一,并成功创建为国家级出口牛肉质量安全示范区,2012年承办“中国产业扶贫·肉牛发展峰会”。近年来,丰都商贸旅游业得到快速发展,“一山一湖一洞”精品景区格局基本形成。2012年丰都接待游客605万人次。 然而,丰都工业基础较为薄弱,2012年丰都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分别为135亿元、亿元,全市排名居于下游。目前丰都全力打造以机械电子、新型建材、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为主的水天坪综合工业园,以天然气精加工为主的镇江精细化工园,以生产竹浆纸为主的龙河东工业园,和以开发藠头、榨菜、果汁产品为主的高家镇特色食品工业园。努力将丰都工业园区建设成库区新型特色工业园区。 二、丰都城市发展规划 1.规划目标:到2016年,城市扩建至50平方公里、人口30万人以上的中等城市,城镇化率超过50%,初步建成重庆大都市卫星城。 2.城市布局:六大城市组团为四个居住组团和两个工业组团。 长江南岸、丁庄溪组团:以物流交通为主的交通组团,未来,渝利铁路丰都站、汽车中转站都将建设在这一组团,区域内还有港口,组团面积4平方公里。 长江南岸、王家渡组团主要规划为行政中心。 龙河东组团是丰都县的商业中心,与雪玉洞、澜天湖和工业园区相承接。设置了3个大型商场、1家三甲医院、3所学校和旅游集散中心等等。 天水坪组团是市级特色工业园区组团,目前国内最大灯具生产商已经签订意向性协议,将在此建设LED生产基地。 长江以北、名山组团是城市副中心,建设风格融入了历史性和民族文化,是一个以旅游业为中心的组团。 镇江组团:以精细化工等产业为主的工业组团,目前已经有5家大型企业入驻。

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官方版.doc

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目的及依据)为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 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重庆市城乡规划条例》等法律法规以及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结合本市实际, 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规定适用于本市城市、镇规划区内 的详细规划(含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下同)编制,以及本市城市、镇规划区内国有土地上的各类建设项目的规划管 理。 在本市城市、镇规划区外国有土地上实施建设的,其修建性 详细规划的编制应当符合本规定。 临时建设、城镇房屋解危等建设项目的规划管理按照市人民 政府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在本市制定城市规划和实 施规划管理应当采用重庆市平面坐标系统和国家高程基准,并与 国家坐标系统相联系。 第二章建设用地 ― 1―

第四条(用地分类)本市城市建设用地的分类按照国家有关 标准执行,其详细规划编制应当符合本规定主城区容积率、建筑密度控制指标表(附表 1)和远郊区县(自治县)容积率、建筑密度控制指标表(附表 2)的规定。 第五条(用地功能混合)鼓励居住用地( R)和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 B)功能混合布局。用地性质编号排在首位的为主要用地性质,其后的为次要用地性质。 控制性详细规划未明确建设地块中各类建筑的建筑面积比 例的,按以下规定执行: (一)非居住用地不得用作住宅功能; (二)居住为主要用地性质并与其他性质混合布局的用地, 居住计容建筑面积不得大于总计容建筑面积的70%; (三)商业服务业设施( B)等为主要用地性质并与居住混合布局的用地,居住计容建筑面积不得大于总计容建筑面积的 40%。 第六条(零星用地)城市建设用地应当符合集约利用、整 体实施的原则。零星用地应当与周边用地整合使用。不具备整合 条件的零星用地,禁止实施经营性居住、公建项目,可以实施解 危改造、市政基础设施项目,鼓励实施绿地、广场等公益性建设 项目。实施其他建设项目的,应当先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依据 依法审定的修建性详细规划确定规划条件。

重庆市大学城某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科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1项目总述 1.1科苑项目坐落于重庆虎溪大学城,科技大道主干道上,比邻重庆科技学院新校区用地东北角,东临歌乐山国家级森林公园,西靠缙云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北有大学城入口3Km2的人工湖及景观大道,南临梁滩河、寨山坪。远离城市闹市。 1.2用地性质为商业住宅用地 1.3规划面积:10公顷(1公顷=1万平方米=15亩,1亩=667平方米); 1.4场地现状:地面上建筑物已拆迁,场地正进行平整,场地地形地貌和周围道路情况见现状; 1.5该项目拟建规模为160000平方米。科苑项目选址位于重庆大学城东南边缘。 2市场分析 2.1 宏观政策及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2.1.1国家政策及经济发展 房地产行业一直是国家十分关注的行业,房地产行业的发展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所以政府对房地产行业的控制也是十分谨慎和重视的从2009年初,银行信贷流入房地产的资金来看,增长幅度快速下降。更为重要的是,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在2008年全年的基础上严重萎缩。2009年处的住房按揭贷款仅为532亿,与2008年同比仍然是负增长。住房按揭贷款是房地产市场命脉,如果没有住房按揭贷款,房地产市场要想发展与繁荣是艰难的。在这一艰难的数据下在2009年初,国家为了刺激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做了一系列政策的调整,主要为下: 1〉调购买普通住房契税税率 2〉暂免个人买卖印花税和营业税 3〉免个人转让出售的土地增值税 4〉降低购买首付比和个贷利率 各地方政府根据中央精神,纷纷出台细则促进房产市场健康发展。尤其在对第一套住房的解释上,采用了宽松的标准。 进入第二季度以来,北京、上海、广州、天津等重点城市的楼市迅速回暖,房地产开发企业表现出强烈的拿地意愿并频频出手,开始了继2007年之后的新

上海城市历史街区保护与振兴研究

上海城市历史街区保护与振兴研究 摘要:随着上海经济的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的城市美景后有着不少老旧的建筑、街区被新楼所取代。所以对城市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振兴并寻找正确、适合的改造模式是紧迫的使命 关键字:历史街区、改造、保护、振兴 一、引言 伴随着上海经济的腾飞,城市中心地块也越来越被地产商们看中。然而一些极具城市历史意义的风貌区往往就位于城市中心地带,对于这些地块是拆是留的矛盾日益突出。这些有着城市历史痕迹、体现出成熟时文化命脉的建筑风貌区,如今有被叫做,“历史街区”、“历史性传统街区”、“历史文化街区”等。“历史街区”这一概念最早是1933年《雅典宪章》中所被提到,而我国这一概念被正式提及是在1986年的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这个概念的被普遍认同,也是因为人们意识到仅仅保护一栋历史文化建筑是不够的。单栋建筑无法充分体现城市历史文脉与原有的历史风貌。所以人们扩大了保护范围,由单体建筑到建筑环境,到城市景观,到建筑群。 但是,我们究竟如何保护,用什么程度的保护?特别是在众多经济利益下如何进行保护成为本文讨论的重点。 二、上海城市历史街区改造案例分析 在讨论城市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振兴之前,我们先来研究当下热门“成功”改造上海城市历史街区的案例。其一,就是中西结合,体现老上海石库门的上海新天地商业圈;其二,是运用与新天地不同开发理念的,体现上海特色里弄文化的田子坊。 2.1 上海新天地 上海新天地成形于明嘉靖三十二年,后来随着人口的增多这里逐渐发展成卢湾区一街三市之一,成为该区域的商业中心。1997年瑞安集团提出了对太平桥石库门(现在的新天地)改造的新理念:就是将原有的居住功能与商业功能进行完全的置换,使这个区域完完全全的变成了一个纯高档商业区。此项目共投资1.5亿美元,一期于2001年完工。上海新天地已然成为上海文化商业的新地标,可以说是上海以石库门为背景的商业区的典型代表。 新天地的改造模式给予当时的人们不少启发,让人们对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不在局限于一栋或单体建筑中,而是扩展到对街区、环境的整体保护。如今的新天地已经是上海历史文化风貌休闲的旅游景点,新天地是一个以老上海石库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