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认识世界的方法——科学与哲学讲稿

认识世界的方法——科学与哲学讲稿

认识世界的方法——科学与哲学讲稿
认识世界的方法——科学与哲学讲稿

认识世界的方法——科学与哲学讲稿

戴炜锋

2011.09.05

前言

“哲学”一词是“爱智慧”的意思,几千年来人们探寻世界、人类自身以及精神意识的动力从未真正停止过。无论是和平年代还是战争年代,无论是思想保守封闭的黑暗中世纪,还是物欲横流的当代社会,总有一群这样或者那样的人们孜孜不倦地追求他们的理想,其中有些人甚至为此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无论真理是否真正的“存在”,如果不去努力抓取,我们将一无所得,人类与其它高等动物便不会有太大的差别——人类努力认识世界和自身的行为既是社会的,也是自然的,同时也是一种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甚至个人人格的手段。

大纲

[自然哲学——人们对自然的观察自古有之]

古代的人们夜观星相,区分出了恒星和行星的概念,记录时间和运动,制作了历法,是为最早的天文学(也囊括了部分几何学);人们观察到自然界生命的演化、自然地理之奇妙,为之惊奇,博物学便由此而来;四元素说、单一本原说(如起源于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或神创说)、早期原子论等等,开启了物理学(特别是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从形而上学角度出发认识世界做出了最早最有系统的尝试);希波克拉底对医学实践的整理和详细记载奠定了医学发展的基础。在一系列的自然哲学的尝试中,可以分为两大类,一大类是基于经验事实的观察,并以此为核心;另一大类是从知识的结构出发,寻求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意图构造一个和谐统一的知识系统。我们会发现,近代物理学和自然科学的两大基本工具就是实验观察和科学理论,可以说这是古希腊自然哲学的雏形在近代以来的新发展。

[早期逻辑、数学——从判断到怀疑]

归纳和演绎法是人们所知较早的逻辑学方法,也是形式逻辑的最早基础。逻辑学脱胎于经验现象的归纳总结、推理,以及由诘问引发的真假悖论(大部分悖论当时并没有清晰准确的认识)。最有名的就是芝诺悖论,以及在现代数理产生之前的一系列悖论(如罗素悖论)。欧几里德是最早的几何逻辑系统的奠基人(即平直空间的欧几里的几何学),欧几里德用了五个基本公设和几个概念约定实现了几何学理论的基本架构。

[从自然哲学到近代科学]

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是近代物理学理论的奠基之作,加上伽利略为代表的实验物理学,构成了近代物理学的内在逻辑体系。他们实现了对古希腊自然哲学文化的继承,结合工业的发展彻底击倒了西欧封建时代的保守的自然科学体系(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体系)。从古罗马最后一位“女巫”西帕提亚(Hypatia)被愤怒的基督暴徒们砸死并焚烧图

书馆开始到牛顿绝对称得上是一次历史的循环。西帕提亚以研究圆锥曲线闻名,而牛顿力学一个重要的来源便是第谷的行星运行轨迹的观测资料和开普勒三定律得总结——实际上大部分围绕太阳的行星体都是作几乎完美的圆锥曲线运动的(椭圆、抛物线和双曲线),这奠定了万有引力理论和牛顿第二定律(或者动量、角动量守恒定律)。另一方面,虽然比萨斜塔实验并非来自于伽利略之手,但是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的观察和证实以及惯性参考系概念的确立都是来自于伽利略——实际上这些研究从实证角度终结了以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为基础的“物理学”,物理学历经沧桑回到了正轨。

达尔文(1809-1882)的《物种起源》为代表的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生物进化论

(包括达尔文和华莱士(1823-1913)、赫胥黎(1825-1895)等人的卓越贡献)开辟了一个人类对自身观察的新视角,将原本只有神创论所构造的生灵世界做出了全新的解释;结合当时地理大发现,可以说,人类将历史向前推了四十亿年左右。孟德尔的遗传学(发现了生物性状的独立遗传)、摩尔根的连锁遗传理论(最早的实验发现则由另外两位科学家进行)一直到卡文迪许实验室的詹姆斯·沃森与佛朗西斯·克里克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以及有关一系列生物化学机制的确认,科学家基本清楚了生物的基本构造和进化机制。真正意义上的人类学与自然科学开始融为一体。不过人们对生物进化的内在机制研究和智能、意识的研究则是在上世纪的事情,由此可见生命体是非常复杂的系统,是自然科学中极度复杂和庞杂的一门学科。

补充:

同一阶段,医学领域对人类社会贡献最大的进步是抗生素、免疫学,从盘尼西林的发现和接种牛

痘免疫天花开始,人类已经有勇气和一定的实力对抗人类的疾病,人类的平均预期寿命得以明显延长

(从三十多岁到五十岁以上)。特别是现代医院的产生,高度灭菌消毒的条件和严格的手术操作环境,

使得人类的出生婴儿死亡率大幅度减低。

农业技术上,基于遗传学理论的农作物杂交技术、基于生物化学的化肥和农药的应用,提高了粮

食的总产量,人类社会开始着手消除困扰了百万年的饥饿问题。

马克思说过“劳动创造了人”,而现今以科学技术为代表的先进劳动方式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

和程度改造我们的社会,影响我们的生活。

[数学和逻辑学的二次进化与统一]

阿贝尔(1802-1829)、伽罗华(1811-1832)两位英年早逝的天才数学家以及同时

期其他数学家的努力,以群论为代表的抽象代数在未来的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几乎统治了大部分数学领域,并且重新整合了一些古旧的数学理论。更加让人惊叹的是,他们的工作一直影响到了现代物理学。由于群论的出现(特别是伽罗华的贡献),几大古典数学难题得以用清晰且非技巧的方式完全解决(证明都是不可能的)。在几何领域,黎曼、罗巴切夫斯基两位先行者在突破了欧几里德几何学第五公设之后创立了不同的几何学,特别是黎曼几何学与广义相对论有着紧密联系,是用于研究宇宙学的重要工具。

与此同时,数学领域里一些极其重大的发现改变了人们对逻辑学的理解。其中以康托(1845-1918) 集合论和有关的罗素(1872-1970)悖论(理发师悖论)最为有名。通过建

立新的公理化逻辑体系,数学大厦的基石在三次地震(三次数学危机)中重建、修正而变得强健。希尔伯特提出的100个数学问题中的第一个被称作“连续统”问题,这个问题被证明是独立的(即其真伪不能被有限推理得到,而只能通过定义其真伪扩充原先的逻辑系统)。歌德尔不完备性定理的证明,则更进一步,将算术系统与逻辑系统联系起来,换句话说逻辑学与代数学实现了统一。而几何学在形式上更早地为代数学统一了(虽然解析几何的出现统一了几何学和代数学,但是几何公理体系的深刻内涵是在整个逻辑系统代数化以后才被揭示的)。

[当代前沿科学的新发展]

上世纪出以来物理学出现了重大变革,以狭义、广义相对论和量子理论的出现,使得物理学摆脱了著名的“两朵乌云”,并且促进了新技术的进步。其中,量子力学的强大影响导致了西方社会五六十年代开始从电气化(以肖克莱发明晶体管为代表)逐渐演进到了今天以半导体电子学为基础的信息时代。同时相对论的深入研究为空间科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应用工具,GPS定位系统、深空探测的发展与相对论特别是广义相对论密不可分。

通过科学和先进技术,人类开始逐渐实现哲学诞生之初智者们思考宇宙、人生的理想。

例如宇宙学和高能物理学正在从两个极端逼近宇宙的起源和终结。两位无线电工程师无意中对微波背景辐射的发现,人们发现了宇宙膨胀最直接的证据;以杨振宁等人为代表的新一代物理学家创立的标准模型正在经受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G H C)的终极考验。G H C的实验可

以在很大程度上对大统一理论中最后一个问题(即万有引力和量子力学的统一)的检验。超前于物理实验的M-理论(W itt en(1951-)统一了几种不同超弦理论之后起的名字,W itt en

因此卓越贡献获得了菲尔兹奖)是否可以有自己的实验证据、Verl i nde(1962-)等人对引

力的最新理解是否能掀起物理学再一次革命呢?我们拭目以待。

阿兰·图灵(1912-1954)、冯·诺依曼(1903-1957)等人奠定的现代计算机理论,对现代社会的影响相当深刻。而图灵本人不仅仅是一位天才数学家,同时他也是人工智能之父;冯·诺依曼则提出了现代计算机的基本架构。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人工智能技术的窗口已经打开,一些实验性项目正在开展和测试(聊天机器人、国际象棋人机对战、双足机器人行走等)。计算机硬件方面则面临着量子物理极限的挑战,人们能否跨越这一极限呢?

在复杂科学物理化方面,借助计算机技术和现代数学工具,一些问题开始逐渐有眉目。生物演化问题、宇宙自然与人类的演化问题、大脑处理信息的机制问题等待。“细胞自动机”证明了一定条件下简单的初始条件和对称的演化方程可以导出复杂的结构。普利高津(1917-)和昂萨格(1903-1976)等人对不可逆热力学的研究提供了物理化学上的支持,特别是普利高津创立的耗散结构理论,为生物进化等复杂系统演化理论提供了理论支持。普利高津因此获得了1977年诺贝尔化学奖。

补充:

生物医学领域中,转基因技术、克隆技术、单克隆抗体治疗技术、微创疗法、干细胞技术等再一

次推进了人类健康的极限。现代化学技术的进步也为生物制药提供了强大武器,特别是大分子制造技术

为一些靶向药物的制造提供了可能。改进的X光成像技术、计算机断层成像技术(Com p u t ed

Tomogr ap h y)、超声波成像技术和核磁共振技术的出现,一些疾病可以更早的风险,从而可以接受更为

有效的治疗。

一些生物医学实验表明人类有可能能至少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癌症、艾滋病甚至衰老问题。目前这

些疾病已经有一定的应对方式,虽然还不是非常理想,但是在方法上已经至少打开了一扇能看到未来曙

光的窗户。

[科学哲学的兴起与科学社会学的产生]

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现代社会的进步,但同时一些哲学家们也在思考科学本身的问题。一些关于科学的基本问题被提出来:

[第一类问题][*]

“科学的定义是什么?”

“科学方法和其他方法有什么不同?”

“科学是否是接近真理的最好方式?”

“真理是什么?”

“人类是如何思考的,科学是如何‘工作’的?”

[第二类问题]

“如何看待科学的革命?”[*]

“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是否会引发伦理危机?”

“科学和技术的高度专业化是否会对大众的知情权带来问题?”

“人工智能是否可以产生类人意识甚至智慧?而人类的意识究竟是什么?”[*]

“科学是否是社会建构的吗?”[*]

“科学研究的规范是什么?”

[其他问题——我的问题]

“能否用科学方法解决社会学问题?”

“历史是什么,科学的视角看待历史主义会怎样?”[*]

“如何理解社会上种种流行理论?”

“如何看待当代社会的伪科学现象?”

“如何看待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形而上学、辩证法?”[*]

“近代科学为何没有在中国产生?中国文化能产生科学吗?”(李约瑟难题)[*]

“如何看待人文学界和科学界的分裂?”[*]

“人类社会会不会毁灭?”

“人类社会将往何处去?”

“现代科学和科学社会学问题对艺术创作领域的重大影响有哪些?”

“如何看待宗教与科学的恩恩怨怨?”

“如何理解宇宙的起源、演化和终结?”[*]

“现代科学如何理解‘因果关系’?”[*]

“上帝是否存在?”

注:[*]表示比较重要的话题。

第一类问题属于科学方法论和认识论问题,关系到科学方法和其他思维方法的分野和在哲学领域中的地位;第二类问题则属于目前学术界高度热门的科学社会学问题

(So c i olog y o f S c i en c e K no w ledge,SS K)。第三类问题是一些更加具体和大众化的问题,也是当前争议很多的问题。

[当代哲学分野]

当代哲学主要分为以德国思辨哲学、法国存在主义哲学为代表的大陆哲学体系和以英美语言学、逻辑学等为代表的英美哲学。其中,德国的思辨哲学曾经拥有很大的影响力,康德(1724-1804)是这以前分野的源头。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的问题非常重要,特别是关于人对世界的认识的方式的探讨影响着后人。从康德开始,德国哲学走向了辩证法为代表的思辨哲学,本质是一种关于思维方式的哲学,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以黑格尔(1770-1831)为代表的辩证法。稍晚的时期,以罗素为代表的近代逻辑学家则开创了语言形式分析的先河。其中有代表性的除了罗素以外,维特根斯坦(1889-1951)提出的语言逻辑学和后期对语言工具的进一步反思,让人们看到了古典哲学中一系列命题的“无意义性”或者某种程度上可以被消解的可能性。胡塞尔(1859-1938)是现象学派的开创者。这些人的思想对后来大陆和英美的哲学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18世纪以后随着教会的衰落,奥古斯丁(354-430)以来将哲学与神学结合的方式开始受到动摇和挑战,由于欧洲大陆和英国美国的不同宗教环境,宗教哲学也发生了异化。

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早期存在主义的两位先驱,索伦·克尔凯郭尔(1813-1855)、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他们是宗教哲学在新时代的重生;尼采(1844-1900)事实也是一位存在主义者,但是他在思想上反对基督教神学;20世纪以来,以德国哲学家海德

格尔(1889-1976)、法国哲学家加缪(1913-1960)、萨特(1905-1980)、梅洛-庞帝(1908-1961)等几位存在主义哲学家是当代大陆哲学的高峰,他们对当代文学艺术的发展

起到了无可估量的作用。而德里达(1930-2004)为代表的解构主义将艺术哲学推向了极致。与此相反的“建构主义”由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1896-1960)提出,并实践儿童认知过程,实际上一种是人类学习和认知的心理学哲学。

评注:解构主义实际上是一种高度强调受众对知识和信息的重组,借助自身经验和思维方式对外来信息

的重新理解;建构主义则是强调知识形成的过程需要学习者自身心理的全面参与。要区分解构和解构主义,建构和建构主义。

英美哲学方面,语言学、逻辑学演化而来的分析哲学在二十世纪初及以前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迄今依然是哲学思维训练所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代表人物有:罗素、维特根斯坦、弗雷格(1848-1925,德国移居美国)、卡尔纳普(1891-1970,德国移居美国)、蒯因(1908-2000)等等。他们推崇用语言逻辑的分析方法研究一系列哲学命题,判断其真伪或

者独立性或者是否可以被消解等。其中的维也纳学派(V i enn a C i r c le),是现当代科学方

法论影响非常大的一支学派,包括了石里克(1882-1936)、卡尔纳普、汉斯·哈恩(1879-1934)、哥德尔(1906-1978)等人。石里克是逻辑实证主义的创始人;哥德尔是汉斯·哈

恩的学生,证明了著名的“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这个定理被无数人引用,也被无数人误用,对于学习数理逻辑的人来说,这个定理有着很好的锻炼思维的作用。1936年石里克被

纳粹主义者刺杀身亡,维也纳学派不久便解散,但是分析哲学从此由欧洲大陆传播到美国,加上英国的分析哲学传统,我们现在所说的分析哲学一般等同于英美分析哲学。分析哲学目前是英美哲学界的主流哲学。

[科学哲学与科学社会学]

科学的发展使得一些科学家开始思考哲学问题,同时期也有一些哲学家开始思考科学的问题。这就是科学哲学的起源。科学哲学主要包括了科学方法论,也包含了一些科学社会学的内容。但由于哲学流派的差别,狭义的科学哲学一般只包括科学作为认识世界方法的一系列问题;而科学社会学严格来说属于社会学领域,即从社会学视角查看科学的社会意义。

科学哲学属于分析哲学的一个主要分支,其流派也不少,包括:

(1)逻辑经验主义,先驱人物:马赫(1838-1916)、庞加莱(1854-1912);代表

人物:石里克、卡尔纳普、亨普尔(1905-1970)、赖辛巴赫(1891-1953)。

(2)批判理性主义(证伪主义),代表人物:卡尔·波普(1902-1994)、拉卡托斯(?-1974)、约翰·沃特金斯(?)还有早期的费耶阿本德。

(3)历史主义,代表人物包括前面的拉卡托斯,和著名的库恩(1922-1996)和费耶阿本德(1924-1994),也包括夏皮尔。

(4)科学实在论,代表人物包括普特南(1926-)、夏皮尔(1928-)

(5)系统科学哲学,代表人物是贝塔朗菲(1901-1972)和拉兹洛(),前者提出了一般系统论,后者提出了广义进化论。

科学社会学,主要是从社会学视角看科学对于人类社会的意义和价值。其中目前探讨较多的是科学知识的社会学,即SS K(So c i olog y o f S c i en ti f i c K no w ledge)。代表人物

是布鲁尔,其重要的作品是《知识和社会意象》;其他代表人物还有拉图尔等。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布鲁尔、巴恩斯等人提出了SS K的强纲领,指出他所认为的科学知

识应当具有四个要素:(1)因果性;(2)客观性;(3)对称性;(4)反身性。有趣的是,由于最后的一个反身性,即将其理论反过来用在强纲领上,结果导致了布鲁尔等人走向了社

会学有限主义。或许我们用系统论的观点来看社会和科学体系的相互作用更为恰当——他们相对独立,又有交集,在不断地反身过程中证伪或强化一些信念,中途可能导致科学范式的变革,进而走向新的科学,产生新的知识,而新的科学知识带来新的技术又反过来影响人类的社会,如此循环不止。

[科学技术的伦理学和科学的反思]

《寂静的春天》是美国海洋生物学家雷彻尔·卡森(女)的作品,作者在书中提到了化学农药DD T对人类健康的巨大危害是在发明之后几十年才逐渐显现的事实,提醒了大众对新技术应用需要保持一定的警惕性。虽然作者身体抱恙,在两年后便去世了,但这本书深刻地影响了后来几十年里关于科学技术的伦理学讨论。在科学技术领域,环境保护、生态友好的技术开始得到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关注,人们力图使得新技术对自然和社会的不利影响尽量减到最低,并且严格控制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而在社会运动方面,二十世纪下半夜西方世界开始兴起一场环保主义运动,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也开始逐渐影响到我国。世界各国出现了以绿色和平组织为代表的非政府环保组织。同时由于社会政治思潮的变迁,一股反科学思潮开始兴起。种种力量相互结合和影响,甚至出现了少数极端环保主义,以致有人说极端环保主义将是二十一世纪的新恐怖主义。

科学该如何反思?技术又该如何反思?如何构建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

正确地认知自我和世界

正确地认知自我和世界 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往往受限于自己的认知力。一般而言,我们的学识、经历和经验会形成一个隧道,人对事物的所有认知和判断都会局限在这个隧道内,并且还会想当然地认定真相就是如此。 但是,一旦有新事物出现时,我们的认知就会被顷刻颠覆。 在发现澳大利亚之前,欧洲人认为世界上只有白天鹅,没有其他颜色的天鹅,在他们的认知中,这是存在了1000多年的“常识”,就是真理。但是,在踏上澳大利亚看到第一只黑天鹅的那一刻,欧洲人的认知崩塌了。 由此,“黑天鹅”成了欧洲人相互交流和往来信件中的常用语,喻指非常难以预料的、不同寻常的事物。 每个人对世界的认知都不是世界本身。没有人能绕过自身的感知形式去认识客观世界,客观世界在人的脑海中所呈现的样子必然受到其主观认知形式的塑造,这就是著名的“黑天鹅理论”。 创业,就是创业者带领一群未知的人,去一个未知的地方,干一件未知的事情。自始至终,创业都在与不确定性为伍。 对创业者来说,只有练就“躲刀”“避炮”“防止掉坑”以及“掉坑后爬出坑”的能力,才有可能赢得未来。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正确地认知自我和世界。 1.认知自我

认知自我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几乎没有人会觉得自己不了解自己,但实际上,人很难恰如其分地评价自己的光彩和晦暗。 一个成功的创业者,会将自己的成就归功于自己的能力和远见卓识;一个失败的创业者,会将自己的败绩归罪于运气和环境。 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倡导:修身正心,知行合一。如果人的心不正,认知就不准确,就会出现偏差,进而导致错误判断。 通常我们会认为,朋友圈是一个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创业者认知力水平的地方。如果一个人在朋友圈中表现得极为自负,一副“老子天下第一”的派头,最好谨慎地看待他,弱小和无知从来都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 不过,自负≠吹牛。 从某种角度看,“吹牛”是一个褒义词,它是年轻人的标签,我们年轻时都吹过“牛”,而且还为吹过的“牛”拼搏过,这样的“吹牛”,可以把它看作是梦想。 总的来说,认知自我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包括对自己行为和心理状态的认知。 在创业中,认知自我就是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知道自己拥有哪些可以对创业活动产生帮助的能力和资源,知道自家产品的优点和缺点、能否满足用户的需求,以及自己能创造什么、能为社会带来什么等。

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答:(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二者之间存在着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辩证统一关系。(2)它们之间的区别表现在:具体科学以世界某一特殊领域的具体规律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其理论具有个别性和特殊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其理论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3)它们之间的联系表现在: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没有具体科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既不可能产生,也不可能发展;另一方面,具体科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基本问题及内容? 答:在哲学研究的众多问题中,有一个重大的基本问题,那就是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即谁先谁后,谁决定谁,谁是世界的本质、本原。二是,精神和物质之间有无同一性,人们能否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在这个问题上,哲学史上历来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是辩证法的观点,他把世界看作是普遍联系的整体和永恒发展的过程,一切事物都是由内部矛盾推动而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着;另一种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它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世界,把世界的各种现象看作是各自孤立、静止不变的东西,认为世界是没有矛盾的,是不会发展的,有变化也只是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认为这种变化纯粹是外力推动的结果。 怎样区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即谁先谁后,谁决定谁,谁是世界的本质、本原,也就是世界是什么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也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唯物主义;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唯心主义。精神和物质有无同一性问题:即世界的状况是怎么样的——是划分辩证法的观点和形而上学的观点的标准。辩证法的观点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和永恒发展的过程,一切事物都是由内部矛盾推动而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着;另一种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它把世界的各种现象看作是孤立、静止、片面的东西,认为世界是没有矛盾的,变化只是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是纯外力的结果。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从研究对象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明确地规定自己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它的任务是揭示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普遍本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从内容上看):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一个完整严密的科学体系,它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高度统一,是唯物辨证的自然观和社会历史观的高度统一。(从特征、特点上看):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实践性是根本特征。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理论。 小结: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一切哲学有着本质的区别,它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从研究对象上说,它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3)从内容上说,它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完整、严密的科学体系。4)从作用上来说,它是指导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说明物质与运动的相互关系? 答: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第一,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世界上没有脱离运动的物质,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以自己特定的形式在不断地运动着,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二,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世界上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第三,离开物质讲运动,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休,是唯心主义;离开运动讲物质,否认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是形而上学。

哲学与科学之间的关系

哲学与科学之关系的问题史考察 李芳明 摘要:哲学的自我反思的自觉是西方哲学的一个基本特征。而对“哲学是什么”的不懈探问, 在康德以来的西方哲学中, 几乎总是和哲学与科学的关系问题的思考交织在一起。对哲学与科学之关系的问题史考察表明, 这一问题的思考对于康德以来的西方哲学的自我反思和形态建构具有前提性和规导性的意义。而反过来, 以哲学与科学的关系问题的考察为切人点, 也为我们研究西方哲学尤其是康德以来的西方哲学提供了一个基本视角。 关键词西方哲学科学问题史 对于“哲学是什么” , 即哲学的研究领域、研究方式、理论特质和理论旨趣的不懈探问, 换言之, 哲学的自我反思的自觉, 是西方哲学在其历史演进中所呈现出来的一个基本特征。哲学的自我反思和哲学观的创新, 也是西方哲学历史演进中理论形态更新和理论转向的基本前导因素和推动力。而在思考“哲学是什么”这一问题时, 康德以来的西方主流哲学总是不可避免地要追问“哲学与科学的关系问题” , 对后一问题的追问和思考成为哲学家进人前一问题和思考前一问题的切人点, 并在理路的展开过程中相互交织。那么何以会如此呢?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何以会成为一个问题?它何以会成为康德以来的西方主流哲学不得不面对和思考的?个非常基本而又重要的问题?该问题对于康德以来的西方主流哲学的自我理解、理论定位和理论建构具有什么样的理论意义?该问题是否以及如何内在地规范和制约着康德以来的西方主要哲学范型的构想、更替及其理论特质? 诸如

此类的问题, 在研究康德以来的西方哲学时就进人了我们的视野。 一、问题的历史发生 哲学与科学之关系作为一个问题凸显出来, 这一点始于康德。那么, 哲学与科学之关系为什么直到康德才成为一个问题呢?原因在于哲学与科学之关系要成为一个问题, 没有较为成熟的哲学与科学形态, 没有哲学与科学之间观念层面的分化, 没有作为一门不同于各门具体科学的科学或学科的哲学观念, 是根本不可能的。而在西方哲学与科学的历史发展中, 哲学与科学之间观念层面的分化和明确区分, 恰恰是从康德开始的。在康德以前, “哲学”与“科学”的概念虽早已出现, “哲学”与“科学”的理论特性等虽然也被系统地探究过, 但是, 在此前的“哲学家”和科学家的理论阐发和理解中, “哲学”一直是一个总括性的概念, 它指称的是各门科学的总体:与此相联系, 在康德之前的“哲学家”和科学家的心目中, 并不存在区别于各门具体科学的一门独立的哲学学科:实际上, 我们只有从康德以来的作为一门独立于各门具体科学的学科的哲学观念出发, 回溯看待此前西方“哲学”(作为科学知识之总体)的历史发展, 才可能谈论康德以前的西方哲学, 才可能研究此前的西方哲学的历史发展。 康德在观念层面对哲学与科学的明确区分, 是“哲学与科学之关系”问题化的逻辑前提;而反过来, 我们对“哲学与科学之关系问题”的历史发生的探究, 又是以康德对哲学与科学的区分及其理解为基点的.那么,康德又是如何来理解哲学的呢。在康德看来, 哲学即形而卜

艺术概论 王宏建

艺术概论王宏建 第一章艺术本质论 第一节艺术的社会本质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以及此一事物同其他事物的内部联系。 因为艺术的发生和发展都离不开人类社会,任何创造艺术品的人也是社会的人,没有社会,就没有现实的人,也就没有艺术,所以社会性是艺术的首要本质和第一层面的本质 一、艺术在社会中的位置 (一)艺术石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 艺术这种社会事物是一种相对于物质关系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从根本上说是为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上层建筑,它反映经济基础,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二).几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它们的共性 1)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宗教、艺术等观点或观念,以及这些观点或观念相适应的政治、法律等制度。 2)上层建筑包括两个部分:1、政治、法律等制度及相应的机构、措施。 2、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意识形态主要指:政治观点、法律观点、道德观念、以及哲学、宗教、艺术、各种不同的情感、幻想等等。 3)艺术与其他意识形态的关系:1、他们都是经济基础的反映,都决定于经济基础;2、它们反过来有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即反作用于经济基础,3、而且它们之间也都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这是他们的共性。 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艺术,同其他形式的社会意识形态一样,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它发生和发展,归根到底是为经济基础所决定的。这种决定作用,表现在艺术的发生和发展上,经济基础最终决定了各个历史阶段的艺术的主要内容和形态。 (三).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艺术、文学宗教、哲学等等在各种不同的意识形态中,是“更高的”“悬浮于空中的”“更远离经济基础的”特殊的意识形态。而政治、法律及道德属于艺术等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之间的“中间环节”。 它们和经济基础的距离上有所不同,它们并不是一种平行的关系,分出不同的地位。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方式与程度也使不同的。艺术通过政治、道德、法律等“中间环节”联系于经济基础。艺术与“中间环节”的关系:直接和密切。

哲学和科学关系

【作者简介】李醒民,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教授,主要从事科学哲学、科学思想史、科学文化研究。 关于科学与哲学的关系,其回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总归起来,不外乎两种看法:无关或有关。在谈到现代哲学对科学的反映时, 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第一种态度的表现有两种方式:其一是把哲学的所有课题让与其他科学,而哲学尚可保留有关自身的历史知识,也就是退缩到哲学史上;其二是把哲学的论点尽量变得合乎科学,成为一种具有科学性基础的学问,如数理逻辑等。第二种态度与第一种相反。他们认为哲学自有其他天地,和科学无关。 基伯格持有无关的见解:“哲学是人文学科之一,科学就是科学……我们在这里有截然不同的文化,它们的居民罕见能够完全相互交流。人文学科聚焦于人的成果、历史、观念的游戏;科学聚焦于世界、事实、新的和切实的知识积累。” 蔡元培却不作如是观。他论及科学、哲学、文学三者的关系时说:“治文学者,恒蔑视科学,而不知近世文学,全以科学为基础……治自然科学者,局守一门,而不稍涉哲学,而不知哲学即科学之归宿,其中如自然哲学一部,尤为科学家需要;治哲学者,以能读懂古书为足用,不耐烦于科学之实验,而不知哲学之基础不外科学,即最超然之玄学,亦不能与科学全无关。”[3] 科学(Science)即指其本来的含义自然科学(Natural science)。哲学(Philosophy)就是通常意义上所谓的哲学。 一、科学与哲学在特征上的不同之处 王星拱:(1)哲学与科学之范围不同而其方法亦不同:哲学是研究本体的,科学是研究现象的;哲学是研究知识的,科学是研究事实的;哲学是研究形式的,科学是研究实质的。由此言之,研究科学须用经验,研究哲学须用理性。唯其要用经验,所以要在观察试验上做工夫。唯其要用理性,所以注重纯粹的推论。(2)哲学与科学之范围相同而其方法不同:哲学在前而科学在后,即先有哲学做急先锋,探险于未知之疆域,然后有科学一步一步地切实布置起来;科学在前而哲学在后,即它俩也是以全世界为领土,但是科学先从局部方面详细考察,把局部研究所得的结果,聚在一处,于是哲学集其大成,组织一个系统起来,安置于一个普遍的原理之下;哲学是全部的,科学是局部的,即哲学立原理以统事实,科学就事实以求原理。他进而表明:“哲学是偏重理论的,科学是偏重事实的;哲学是偏重思想的,科学是偏重试验的;哲学家多用脑,科学家多用手。”[4 王平陵举:(1)哲学以实有的全体性及直接性为对象,所以它的原理是具体的、根本的。科学则以实有之部分性及间接性为对象,所以它的原理是抽象的、表面的、假定的。(2)哲学的目标,在创造其规范和价值;科学的目标,在说明或运用其法则与事实。(3)哲学的机能,为人格的基本性性质,而科学的机能,则为理知作用。(4)哲学之统一原理,对于实有为内在的,故哲学为“自我之学”,或“主观之学”;科学之统一原理,对于实有为外在的,故科学为“非我之学”,或“客观之学”。(5)哲学以解决根本疑问,满足根本要求为职能,科学则以解决实际疑问,满足实用要求为职能。 吴怡指出,哲学和科学的分歧在于:(1)科学追求事物的真相,哲学探索事物的意义和价值。(2)科学考察的对象是局部的对象,哲学的对象是整体的概念。(3)科学重视客观的分析,哲学重视主观的反省。(4)科学把握的是量度,哲学把握的是生命[6]。 二、科学与哲学在特征上的相同之处 科学在历史上与哲学关系密切:科学脱胎于哲学母体,而且在17世纪科学革命后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还被称为自然哲学。在词源上,二者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乃至科学本来就是哲学的一部分。

浅谈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科学与哲学人类发展进程中有着密切的关系,哲学孕育了科学,而科学推动了哲学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成,在任何时候都不可改变。 一、科学与哲学关系史 科学与哲学从古至今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古希腊时代,二者处于原始的一体化时期。从根本上说,二者是同源的。历史发展中,经历了宗教与反宗教时期,科学不断从哲学中独立分化出来。科学与哲学的高度分化又萌发出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的关系。直至今日,科学与哲学高度综合,再次呈现新的一体化特征。 二、科学技术与哲学的相互关系 1、科学与哲学的区别 科学是一种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是一种社会建制。其任务就是要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而哲学,是人类的自我理解、自我反思、自我意识的一种理论形态。哲学所关心、表达的并非一定就是世界的真正本质或规律,而是人自己的生存状态或存在方式。 2、科学与哲学的相互作用 科学影响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也影响着科学的探索,两者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科学需要哲学的帮助才能更加进步,而哲学往往是建立在对具体科学的总结、概括、抽象的基础之上的。科学与哲学之间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 科学是推动哲学前进的根本动力,是哲学思想产生和发展的源泉。科学的发展指引人们想的进步,更加清晰的认识事物,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但是科学的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也使一些人歪曲理解,形成错误的认识,只为发展,不计后果。例如破坏环境,食品添加剂的应用,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等,无不警示着我们科学是有双重作用的。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科学家进行具体科学的研究都是在某种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进行的,比如我们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进行食品科学的研究,就是把食品科学的理论运用于科学研究的实践,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食品科学的理论。假如缺乏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科学研究就会失去正确的方向,甚至陷入混乱和失败。可见,哲学对科学的指导作用其实具有双重性,其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是相互交织,难以剥离的。 总之,在现时代科学与哲学相辅相成,相互渗透。在对事物的研究过程中,必定是科学方法与哲学思维相结合,才能更加清晰的认知。 三、科学技术与哲学之关系的未来发展趋势 科学与哲学关系发展的轨迹是合→分→更高层次的融合。科学与哲学正处于这种更高层次的融合中,具体表现在: 第一, 科学越发展, 科学哲学化趋势越明显。科学将越来越渗透着哲学精神、哲学理念。以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发展科学,促进社会进步。 第二, 哲学科学化趋势增强, 哲学将变为科学的升华。哲学家将更关注科学的前沿,会出现一旦新的科学成果诞生,那么哲学就会发生深刻的变革,以适应发展。 总之, 科学与哲学关系的未来发展的基本趋势是: 科学哲学化、哲学科学化,最终科学哲学一体化,即科学与哲学达到更高层次的融合。

中西方艺术审美方式之差异

浅 谈 中 西 方 艺 术 审 美 形 态 之 异 同 姓名:陈昊 学号:20114150302 班级:111503 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

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诸多文化各自都是相对独立的体系,每一个体系都有其普遍的事实基础,在世界诸文化中,只有西方文化从一开始起就产生了民主制度,并以大起大落,重心不断转移的旋律突飞猛进,成为人类前进的火车头;在世界诸文化中只有中国文化数千年来毫不间断地延续了下来,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在一个不变的宇宙观,不变的政治制度,不变的伦理信条,不变的人生理想中毫不间断地延续下来。而中西方人艺术审美方式的差异也正是由于中西文化传统的不同,中西艺术审美也就具有了个不同的特色。中国人面对艺术的审美对象运用的是散点观察与体悟,而西方人用的是焦点透视与认识的方法。 1、散点透视与中国艺术审美何为散点透视,即是中国人在审美时采取的仰观俯察,远近往还的散点观照方式。中国人审美不是固定在某一点进行审美,而是在来回走动中进行审美,在人走动的同时,视觉也在移动,在人游动中进行审美,即所谓的“步步移”、“面面看”,如中国的山水画。散点透视在根本上确立了中国画的审美造型格局、从而将画家从精确描绘客观对象的追求,拉到了写心的自由王国。画家从“如实描绘”的圈子中走出,是没有更多选择的一只能走到“写意”的领域,精神的表现提到了第一位,这是合乎逻辑的进程。中国画走向了这么一条路,完全是中国文化精神的必然归宿。玄学精神的浩盛与科学精神的不足。使文人以‘道”心看待世界,艺术美学的精神受哲学思想的制约,形成了与西方焦点透视不同的中国散点透视的艺术审美方式。

2、焦点透视与西方艺术审美西方实体的宇宙观决定了西方人认识世界的方法,从而也就决定了西方人的艺术审美方式。中国人认识事物,只有上升到了天道,才算从根本上把握了该事物,由此产中了远近俯仰的审美方式;而西方人认识事物必须将这一事物独立出来进行明晰的观察,这种思维方式终于导致了在文艺复兴时期实验科学的产生,在艺术审美领域就形成了焦点透视。中国人用散点透视的远近俯仰来寻找客观对象的气韵,而西方人以寻找最佳的视点来认识和表现事物最美的方面。 3、体悟与中国艺术审美在对艺术审美的问题上,远近俯仰仅仅讲了中国传统艺术审美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我们传统的艺术审美还有一个由外而内的审美方式。中国画来讲,中国画的传统是直追玄理,它不是以科学的知识培养艺术家对于“物”的结构的把握,而是以玄理陶冶画家的主观“悟性”,画家将主观的精神与客观的现象混融一体,与其说是画山水、花鸟,倒不如说是画心。中国的传统哲学,是将宇宙看成一个有机的生命,画家每以皮、肉、骨、血论画,天地万物与画家的心灵是息息相通的。这种世界观注定要强调悟性的培养,因而.艺术审美必然是“神会”、“会心’、“迁想”、“得意”,这就是体悟的功夫,“悟”的必然结果是“忘形”、“忘形”才能“得意”,所谓“得意充象”,“得意忘形”。 4、认识与西方艺术美西方文化是实体的文化,中国艺术审美是要具体悟出艺术的神韵。而西方艺术审美则是要认识对象的本质和规律性。因而西方艺术审美首先要求对对象定性,以理性的精神反映自

谈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自然科学是研究无机自然界和包括人的生物属性在内的有机自然界的各门科学的总称

浅谈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要研究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关系,首先我们必须要了解二者的定义。自然科学是研究无机自然界和包括人的生物属性在内的有机自然界的各门科学的总称。认识的对象是整个自然界,即自然界物质的各种类型、状态、属性及运动形式。认识的任务在于揭示自然界发生的现象以及自然现象发生过程的实质,进而把握这些现象和过程的规律性,以便解读它们,并预见新的现象和过程,为在社会实践中合理而有目的地利用自然界的规律开辟各种可能的途径。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社会科学。综上所述,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关系是具体和一般,实践和理论的关系。二者是互为联系,互相促进。研究自然科学离不开哲学的思维、判断、与逻辑,研究哲学也要以自然科学为基础,二者是不同的学科,但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第一、自然科学是哲学发展的基础。首先要了解哲学的起源。早期的哲学家研究的对象是自然,探讨的问题是什么是万物的本原,宇宙万物是如何从本原产生变化而成的。由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动物、社会与自然、物质和精神等问题的显现,急待解决,哲学家后期放弃了对自然的研究,把注意力转向政治和有益于人类美德的问题。研究人的内心活动,研究人的观念和意志力,

人生事务和社会问题。研究的是人和社会,探讨的是什么是正义以及国家与法律是如何产生的问题,目的是更好的认识人和社会。哲学在以前是人们为了研究自然科学而分离出来的。哲学最先是被判断成自然科学的,但是由于科学的发展,逐渐被自然科学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所以,以前西方的自然科学家许多都是哲学家。 第二、自然科学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哲学渊源。任何一门自然科学的发展都离不开哲学.必然受着哲学思想的支配和制约。特别是古代社会,哲学与自然科学尚未彻底分开之时,显得尤为密切。例如:中医学属于古代自然科学范畴,其理论体系始终没有脱离古代自然哲学。中医学以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即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构建其理论体系。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不仅为中医学提供了朴素的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生命观,并确立了中医学的整体的研究方法,使中医学以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去认识自然、认识生命,借以阐明人与自然、生命本质、健康与疾病等。中医学运用哲学的概念和范畴,去观察事物,借以阐明中医学中的一系列问题,并贯穿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使之成为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学虽然来自长期的经验积累,但并没有像其他经验科学而被科学实验方法所淘汰,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医学理论充满了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 第三、哲学为自然科学提供逻辑范畴。范畴是人的思维对客

艺术概论重点整理

●艺术观念:艺术观念是人们对艺术的基本问题的思考的统称,主要回答艺术是什么?来 自何处?以及为什么人等问题,构成关于艺术的性质、属性或特征的基本看法系统。艺术观念问题历来是艺术理论的核心内容。其中何为艺术是一个核心问题,艺术观念不是恒定不变的,不同历史时期,民族国家或文化传统中的人们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艺术观念,艺术观念是随着时代条件和文化思想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 ●中国艺术观念的演变,一、儒家礼乐合一的艺术观念, …… ●西方艺术观念的演变 …… ●马克思提出掌握世界的四种方式 第一种是理论的方式,这种方式以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为方法,对感性世界进行概念化,从具体上升为抽象,提炼出各种科学、哲学等理论范畴和体系,以此在认识上来掌握世界, 第二种是宗教的方式,这种方式以超越的彼岸世界为对象,采用幻想的方式,将世界把握为各种宗教形象、教义和故事 第三种是实践精神的方式,这种方式以现实物质世界为对象,通过种种实践活动改造客观世界,并使主体的精神和存在也得到改造, 第四种就是艺术的方式,不同于其他三种方式,艺术通过人的审美能力与对象世界直接沟通,而获得一种对世界的整体与细节、内容与形式、表象与本质、个性与共性的相统一的把握。艺术可以为人们提供认识和把握世界的途径,是一种高级的智性活动,而非单纯娱乐。艺术的掌握,是凭借情感形象、形式和直观,而非依靠概念和逻辑。艺术作为一种掌握世界的独特方式,这一个论断是马克思对艺术特性和价值的准确概括,马克思将艺术看作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这一论断再次强调了艺术和世界的关系,所谓的掌握世界,也不仅仅是认识世界,而是人与对象世界之间更全面的关系。人们可以通过艺术来认识世界,体验世界和改造世界,同时实现对人的本性的真正占有。艺术掌握世界的方式的特殊性,在于它的想象性,典型性和形式性。 ●艺术的主要功能 1审美认识功能指的是人们通过艺术活动可以独特而又影响至深地认识人、社会、自然与历史等。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则生动地展现了12世纪中国都市生活的风貌。通过美术,我们可以回溯广泛的文化和历史,这就是强调的艺术的认知意义。 2审美教育功能主要是指接受者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领略其中展示的真善美,从而潜移默化的接近、认同,甚至激赏这种真善美所汇成的价值与力量,进而得到人生观,世界观和人文精神的提升和跃迁。哈姆雷特莎士比亚的戏剧,会令人回肠荡气,久久不能忘怀。 3审美娱乐功能,艺术与娱乐的联系是非常重要的联系,艺术可以给予人们娱乐感和幸福感。4审美体验功能,艺术接受者可以进入艺术家的语言的形式状态中,仿佛自己也经历了艺术家体会的从不确定,压抑到充分表达后的轻松自如的解救状态。无论是创作或者是欣赏,都是与情维系在一起的,在艺术欣赏中的情感过程,就是一种体验。 任何的艺术作品都离不开审美价值,艺术的主要功能需要用审美这一核心将所有的功能整体的联系起来,这样才能更好的欣赏艺术。 ●艺术构思 指艺术家在创作动因的驱使下,依据自我秉承的创作观念,运用不同艺术类别各自拥有的创作方法、技法,营造审美意象,酝酿、谋划新作品的思维过程。 ●艺术媒介 是指在艺术活动的总体过程中,艺术家将内在艺术构思外化为艺术作品并对其进行展示、传

关于认识自己的范文与素材

关于认识自己的范文与素材 导读:【篇一:认识自己】 我很平凡很普通,在英雄遍地高手如云的今天,人常常感到自卑,以致有时会产生即使没有我,世界也不是一样的想法。 就这样,我一直自以为无足轻重的活着。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这样一句话:“没有我地球照样转,但有我不一样。”突然觉得这句话是如此的可笑,大千世界,到处充满着竞争的火药味,你的存在也只是空气中的尘埃而已。于是,将这句话抛之脑后。渐渐的,发现这句话是如此的美妙它让我明白了自我存在得意义,也让我珍惜每个自我存在的权利,更让我开始重新认识自己! 我,很平凡,没有横溢的才华,没有非凡的本领,没有惊人得力量,没有超众的智慧,没有显赫的地位,没有巨额的财富,没有传奇的经历,没有丰富的经验……,但我明白,我始终都在走一条路,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我始终都在营造一处风景,一道涂抹着个性色彩的风景。 我,很平凡,平凡如海里的一粒沙,但又有谁不是沧海一粟呢?我不是世界的惟一,然而每个人在世界上又是惟一的。 我,很平凡,在平淡的日子里过着平淡生活,但又有谁能体会的到平淡生活中的安逸。 朋友,也许我们没有蓝天的深邃,但可以有白云的飘逸;我们没有大海的辽阔,可以有小溪的清澈;我们没有太阳的光耀,可以有星星的闪烁;我们没有苍鹰的高翔,可以有小鸟的低飞。每个人都有自

己的位置,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发出自己的声音,踏出自己的通途,作出自己的贡献。我们应该明白:正因为有了千千万个“我”世界才变的丰富多采,生活才变的美好无比。 认识自己,让个性伴随你,自信的站在自己的位置上,展示内心世界的丰富内涵,给苍白的四周以绮丽,给庸俗的日子以诗意,给沉闷得空气以清新。 【篇二:认识自己】 玫瑰花总是那样娇艳欲滴惹人喜欢,但它又总是带着锐利的尖刺,毒蛇总让人想到那丑陋的外表,锐利的毒牙,火红的芯,还有那至命的毒液,但蛇毒也是一种昂贵的可救人性命的药物。由此看来世上万物都是有好有坏的,那么我们人类也同样如此,我们应该认识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 秦始皇勇猛强大,凭借着自己无穷的力量统领七国并使社会向前跨进一大步。可是他却不知道自己的心坚硬如石,推行的政策残暴胜于虎,民怨久积,终于在秦二世秦王朝就被推翻了。在街亭一战中,马谡自持懂得兵法,骄傲自大,盲目轻敌,笑孔明“多心”,笑王平“真女子之见”,笑司马懿“彼若有命,不来围山”,不能知己知彼,最后失街亭,断头颅。倘若这些人能够知道他们的这些缺点,对他们能造成终生的严重后果,那么即使这些缺点已经到了根深蒂固的程度,也还是可以矫正的。怕就怕有些人不能发现自己的短处,还在那里沾沾自喜,自我感觉良好。 齐威王原本受奸臣小人蒙蔽,不是一位明君,但当邹忌虚言自己

浅谈科学与技术的关系1

浅谈科学与技术的关系1

浅谈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薛飞 (贵州师范大学山地环境重点实验室贵州贵阳550001) 摘要:通过科学与技术的含义、其性质、任务、内容、方法、研究过程、劳动特点、评价标准和价值意义等方面对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做逻辑的分析、概括、总结。 关键词:科学技术 科学与技术是技术哲学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一直有争议的问题。在对科学与技术的研究中,最复杂的问题之一就是两者之间的关系[1]。所以,对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做历史与逻辑的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现代的科学更加技术化,现代的技术更加科学化,科学与技术逐渐一体化”[2],已成为现代科技发展的特点和趋势。但是科学与技术仍然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名词,具有不同的概念,不同的性质,在许多问题上不能混为一谈。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一、科学与技术的涵义 “科技”一词作为“科学技术”的简称,在当今社会的使用频率很高,但究其涵义,在学术界却未有定论。实质上科学与技术的概念是有本质区别的。 科学,英文叫“SCIENCE”,据新华字典解释为: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是对事物的正确判断;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及其规律的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是对现实世界的不断深入认识的过程,是一种持续不断的认识活动;是一种方法,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手段;是一种社会

建制,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社会功能不断增强,社会地位日益提高;科学也由个人的业余爱好,发展成为众多的人组织起来共同从事的社会活动事业;是通过特殊的社会创造活动而形成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及其规律的知识体系,是知识体系和知识的社会创造过程的统一。科学作为一种知识体系,一般由五部分有机构成:实验事实、基本概念、原理及定律、演绎体系及理论体系应具备的逻辑和谐性、可预见性和可检验性。作为知识体系,本身不属于上层建筑,没有国界、阶级性、民族性。作为社会实践活动,从全局上体现着社会文明、国家利益,联系着国家目标。它是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其本身没有阶级性。它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属于“一般社会生产力”的范畴。它揭示的内容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具有重复性,再现性和可比性的特点,具有连续性和创造性的特点。科学随着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永远没有止境。 技术,英文叫“TECHNOLOGY”,解释为:进行物质生产所凭借的方法和能力,从事某项项目所具有的专门的技能。技术可分为经验性技术和科学性技术。经验性技术主要是根据长期实践经验而创造发明的各种物质手段以及方法、技能等。是人工自然物及其创造过程的统一;是在人类历史过程中发展的劳动技能,技巧,经验和知识;是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规律的方式和方法;是构成社会生产力的重要部分。技术具有自然和社会两重属性。自然属性:指人们在运用技术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也就是说要符合科学。社会属性:技术的发展是由社会需要所推动的,同时也必然会受到经济、政治、军事、科学、教育、文化、民族传统等各种社会条件的制约,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使得根据同样科学原理转化成的具有相同功能的技术,在不同的时代,不同地区也会产生不同的风格和特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技术又具有许多新的特征和特性:系统性和整体性,综合性和集成性,通用性和适用性,依存性和连锁性,先进性和经济性。 二、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科学不是技术,但又关涉技术。从历史上看,技术先于科学,科学源于技术,技术是科学之母;从近代后期以来看,科学上先有重大发现,技术上才有重大突破,科学是技术之父,技术是科学发展的延伸和应用。科学是“知”,技术

浅谈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成绩 课堂教学平时作业 (2014 —2015 学年度第1 学期) 作业题目浅谈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原理基本概论 任课教师 姓名 班级 学号

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是一种研究自然、社会、历史和思维的哲学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组成部分。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世界存在的两个总的基本特征,从总体上揭示了世界的辩证性质。矛盾(即对立统一)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 唯物辩证法揭示了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而且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同样,当马克思主义科学地解释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规律时,也内在包含了唯物主义。所以唯物辩证法的一系列规律和范畴,都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的观点和方法。这就要求我们能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用发展的思路和办法解决实际问题。 唯物辩证法认为:规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是发展的必然趋势。规律具有客观性、稳定性、可重复性和普遍性。换言之,规律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既不能被人创造,也不能被人消灭,只要条件具备就一定要发生作用,所以必须尊重规律。但辩证法也强调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其一,在认识世界时,

由于规律隐藏在事物的内部,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透过现象、把握规律;其二,在改造世界时,也要依靠主观能动性,根据实践的目的、因势利导地改变规律赖以起作用的条件,从而引导规律起作用的具体方式。 我们大学生都处于一个动态的变化发展中,知识的积累,道德情操的养成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的明辨是非的能力也是渐进的过程。大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参加各种各样的社团来充实自己,来提高自己能力,不为其他的,仅仅是为了将来的发展,所以在此过程中,无论遇到多大的挫折,我们均会勇往直前,用发展的眼光一步一步地促进自己的发展。 现在很多大学生都想去找工作,做兼职,但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这样的做法,凡事必须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要用唯物辩证法来看待这个问题,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做兼职时可以培养交际、处事等方面的能力,但也会浪费我们的学习时间,导致学科知识没有学好。所以我们做事情要权衡利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经过慎重考虑后再做决定,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 总而言之,不管是对自然、社会、思维这三大领域的矛盾运动规律的本质上的归纳,还是对错综复杂的矛盾的现实世界的具体分析,唯物辩证法都有普遍的方法论意义。用唯物辩证法来指导我们改造世界,就能达于应事而变,顺势而为,运筹帷幄,高瞻远瞩。所以唯物辩证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是我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所必须遵循和把握的思维逻辑系统。

浅谈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浅谈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自然科学是研究无机自然界和包括人的生物属性在内的有机自然界的各门科学的总称。认识的对象是整个自然界,即自然界物质的各种类型、状态、属性及运动形式。认识的任务在于揭示自然界发生的现象以及自然现象发生过程的实质,进而把握这些现象和过程的规律性,以便解读它们,并预见新的现象和过程,为在社会实践中合理而有目的地利用自然界的规律开辟各种可能的途径。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社会科学。 综上所述,自然科学与哲学是的关系是具体和一般,实践和理论的关系。二者是互为联系,互相促进。研究自然科学离不开哲学的思维、判断、与逻辑,研究哲学也要以自然科学为基础,二者是不同的学科,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第一、自然科学是哲学发展的基础。首先要了解哲学的起源。源出希腊语philosophia,意即“热爱智慧”。早期的哲学家研究的对象是自然,探讨的问题是什么是万物的本原,宇宙万物是如

何从本原产生变化而成的。由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动物、社会与自然、主题和课题、物质和精神等问题的显现,亟待解决,后期放弃了对自然的研究,哲学家把注意力转向政治和有益于人类美德的问题。研究人的内心活动,研究人的观念和意志力,人生事务和社会问题。研究的是人和社会,探讨的是什么是正义以及国家与法律是如何产生的问题,目的是更好的认识人和社会。 哲学在以前是人们为了研究自然科学而分离出来的。哲学最先是被判断成自然科学的,但是由于科学的发展,逐渐被自然科学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所以,以前西方的自然科学家许多都是哲学家。 第二、自然科学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哲学渊源。任何一门自然科学的发展都离不开哲学.必然受着哲学思想的支配和制约。特别是古代社会,哲学与自然科学尚未彻底分开之时,显得尤为密切。中医学属于古代自然科学范畴,其理论体系始终没有脱离古代自然哲学。中医学以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即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构建其理论体系。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不仅为中医学提供了朴素的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生命观,并确立了中医学的整体的研究方法,使中医学以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去认识自然、认识生命,借以阐明人与自然、生命本质、健康与疾病等。中医学运用哲学的概念和范畴,去观察事物,借以阐明中医学中的一系列问题,并贯穿于中医学理论

《艺术与哲学的交融---科学》

艺术与哲学的交融---科学 摘要:艺术是感性的,哲学是理性的。二者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艺术与哲学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科学源于对自然,宇宙,整个世界规律的探求。而艺术也是源于对自然,对世界的表现,哲学源于对自然,对世界的思考。艺术是美的,科学也是美的;哲学是思辨的,科学也是思辨的。科学兼具了艺术的感性与哲学的理性,是艺术与哲学交融的代表,科学反过来也影响着艺术与哲学的发展。 关键词:艺术哲学科学几何绘画量子力学 1 引言 在人类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是时代的潮流。然而艺术与哲学仍未褪色,仍然是人类永恒的追求。艺术表现方式比较具体,哲学则很抽象。艺术用形象来说话,而哲学是用命题来说话。科学取二者之精华,既具体又抽象,既讲究感性理解又讲究严谨计算,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艺术的美感中包含着科学原理,而科学的思考方法,研究方法本身也是一种艺术。哲学思考世界如何变化,而科学解释世界变化的规律,科学与哲学,界限已然不那么明显。本文旨在就艺术与科学,哲学与科学的关系阐述科学是艺术与哲学的交融的代表。 2 艺术与哲学 如果说艺术是对“美”的追求,那么哲学可以说是对“美”的追问。 艺术是人类以情感和想象为特性,通过具体的艺术形象来把握和反映世界,表示对世界和自身及其两者关系看法的一种特殊方式。艺术总是为人类展现一个审美的世界,一个深化了人的感觉与体验的世界。在艺术世界中,人的生活获得了美的意义和价值。而正是对美的追问,构成了哲学与艺术的密切联系。 哲学,是人类把握世界的“理论方式”,艺术是人类把握世界的“审美方式”,它们作为人类创造能力的特殊表现,哲学以理论方式为人类创造概念的世界,艺术则以审美的方式为人类创造形象的世界。 理论要通过逻辑论证来“以理服人”,即以逻辑论证的方式去阐述事物的普遍性、必然性和规律性,体现其“逻辑性”;艺术则要通过艺术形象来“以情感人”,即以其所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该致力与实现劳动人民为主题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彻底的科学性是最根本的。 2、恩格斯总结和概括了哲学发展的历史事实,并吸取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有关思想,第一次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意思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自然界的本质,既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反映现实?”既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和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辨证法的统一。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4、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5、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会依赖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取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是仍然是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第三,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实践是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6、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第一;时间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 7、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务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辨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8、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9、掌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的原理: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根本矛盾贯穿事务发展过程的始终,规定着事务的性质,矛盾中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10、度是保持事物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看两端叫关节点和临界点。超出度的范围,一物就转化为他物,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原则。 11、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是: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参透的。 12、辨证否定的基本内容: 第一.否定是事务的自我否定,是事务内部矛盾矛盾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来的,第四,辨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即批判又继承,即客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