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文学期末大题

古代文学期末大题

古代文学期末大题
古代文学期末大题

30、鲁迅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怎样认识这个评价?

鲁迅所谓的“都打破了”指的是“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以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红楼梦》没有把人物写某种思想或性格的化身,更没有把人物当作说教的工具。作者以细腻的笔墨展现了生活本身所固有的生动性、丰富性和复杂性。《红楼梦》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单线结构。它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恋爱、婚姻关系为中心线索,同时展开贵族大家庭的其他人物、事件的描写。在紧紧抓住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恋爱、婚姻悲剧的同时,展开广阔的社会环境描写,从而写出了产生这一悲剧的社会根源。这部书不像水浒、三国,写的是国家大事;又不像西厢、牡丹,纯粹的小情小爱;他写的是日常的生活,却又有着深刻的含义隐藏着;他可以把无限琐碎放在故事当中而不让你烦;他写人,每个人都极有特点,性格分明,没有纯粹的好人坏人,常常让你又爱又恨,是比较真实的人物塑造,而没有把人物完美化、英雄化,这是对古代小说的一大突破。

29、怎样认识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

一、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是时代的悲剧

二、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是命运的悲剧

三、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是性格的悲剧

四、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是历史的必然悲剧

28、试析《红楼梦》中贾宝玉形象。

(1)贾宝玉是从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出来的贵族叛逆者。他的思想与性格完全不合时宜,走的是一条与世俗和家世利益相反的路。

(2)贾宝玉叛逆的性格最明显的表现是对科举功名深恶痛绝。

(3)贾宝玉不满“钟鸣鼎食,诗礼簪缨”的贵族生活,深感压抑和束缚,选择逃避现实。

(4)贾宝玉延续几千年的“男尊女卑”、“贵贱有别”等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他把自己全部的热情和精力都用在了生活在底层的一群被侮辱、被损害的女孩子身上。

(5)贾宝玉叛逆性格另一突出表现是对自由、平等、互敬互爱的有爱情婚姻的大胆追求。

27、试析《儒林外史》中的范进形象。

范进是《儒林外史》中的一个特色鲜明的人物,是一个热衷科举,深受封建教育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他将自己的青春年华全耗在科举上,将中举取得功名利禄当作唯一的奋斗目标,几十年屡试不第,也不愿从事劳动养家糊口,其灵魂完全被科举的锁链缚住了。范进中了举,虽然物质富有了社会地位提高了,但其灵魂完全被科举毒化了,他与张静斋称兄道弟,说明他中举后也成了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员,也会与其他统治者一样欺压百姓的。课文通过对比手法写他中举前后的变化,形象揭露了封建科举对知识分子的毒害之深

26、试述《儒林外史》思想内容的突出成就。

《儒林外史》是一面封建社会的照妖镜。它通过对封建文人、官僚豪绅、市井无赖等各类人物无耻行为的真实生动的描写,深刻地揭露了行将崩溃的封建制度的

腐朽性,强烈地抨击了罪恶的科举制度,并涉及了政治制度、伦理道德、社会风气等等,客观上否定了整个封建制度。

否定、鞭挞科举制度,谴责官僚集团,揭露封建礼教,同情人民群众,这样一些内容使《儒林外史》成为一部具有进步的民主思想的名著。被科举制度害得精神失常、心理变态的范进;本是贫寒青年,但在黑暗社会的熏染下逐渐腐蚀变质,抛弃糟糠之妻,成了忘恩负义的卑鄙小人的匡超人;掠夺他人的土地,霸占寡妇的财产,专靠欺诈哄骗饱食终日的严贡生等人物形象,是中国讽刺文学中最早出现、最具影响的艺术典型。

《儒林外史》还写了一些下层人民,表现了作者对他们深切的同情和热爱,颂赞他们正义、朴实的高贵品质和非凡的才能。鄙视功名的王冕,真诚善良的伶人鲍文卿,淳朴的农村小生产者卜老爹和牛老爹,便是这类人物的代表。

《儒林外史》是中国讽刺文学中的精品,作者擅长运用典型情节,深刻地揭露社会矛盾。语言准确、精炼、形象,具有讽刺效果。《儒林外史》由多单元组成,每个单元既有联系,又可单独存在。这种特殊的长篇结构,对后人颇有影响。《儒林外史》是我国古典讽刺小说的高峰。

《儒林外史》是中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吴敬梓对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的成功塑造,以及对吃人的科举、礼教和腐败事态的生动描绘,使他成为我国文学史上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作家之一。《儒林外史》不仅直接影响了近代谴责小说。而且对现代讽刺文学也有深刻的启发。

25、分析《金瓶梅》的艺术成就。

作为一部具有近代意味的现实主义文学巨著,《金瓶梅》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里程碑。它突破了中国长篇小说的传统模式,在艺术上较之此前的长篇小说有了多方面的开拓和创新,为中国古代小说的演进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一、在创作题材上,从描述英雄豪杰、神仙妖魔转向家庭生活、平凡人物。它是第一部以家庭生活和世态人情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主要通过普通人物的人生际遇来表现社会的变迁,具有强烈的现实性、明确的时代性,这标志着我国古代小说艺术的渐趋成熟和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重大发展,为此后的世情小说开辟了广阔的题材世界,并使之成为此后小说的主流。

二、在创作主旨上,从立意歌颂理想变为着重暴露黑暗,从表现美转为表现丑。《金瓶梅》之前的长篇小说,在批评社会黑暗的同时,更多的是着力讴歌美好的理想,表现出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而《金瓶梅》则实现了中国古代小说审美观念的大转变,极写世情之恶、生活之丑,是一部彻底的暴露文学。它在表现丑的时候,常常用白描手法,揭示人物言行之间的矛盾,达到强烈的讽刺效果,这种写法对此后的讽刺文学有极大的影响。

三、在人物塑造上,从单色调变为多色调,从平面化转向立体化。《金瓶梅》的叙事重心从以往的以组织安排故事为主转向以描写人物为主,并且克服了先前小说中人物性格单一

化、凝固化的倾向,注重多方面、多层次地刻划人物性格,能细致如微地揭示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在一些人物形象中出现了美丑并举的矛盾组合,写出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流动性。

四、在叙事结构上,从线性发展转向网状交织。此前的长篇小说基本上是由一个个故事联结而成,采用的是线性发展的结构形式,而《金瓶梅》则从生活的复杂性出发,发展为网状结构。全书围绕西门庆一家的盛衰史而开展,并以之为中心辐射到整个社会,使全书组成一个意脉相连、情节相通的生活之网,既千头万绪,又浑然一体。

五、在语言艺术上,从说书体语言发展为市井口语。此前长篇小说的语言深受“说话”

伎艺影响,《三国志演义》属于半文半白的演义语体,至《水浒传》、《西游记》白话语言日渐成熟,同时也向着规范化和雅驯化的方向发展,而《金瓶梅》却代表了小说语言发展的另一方面,即遵循口语化、俚俗化的方向发展。它运用鲜活生动的市民口语,充满着浓郁淋漓的市井气息,尤其擅长用个性化的语言来刻划人物,神情口吻无不毕肖。

24、评析《牡丹亭》第十出《游园惊梦》。

“游园”只是一个小小的片断,但它喊出了封建社会中被压抑女子的心声,在那世间只有情难诉的里面,游园的主题就具有了强烈的社会意义了。也正因如此,它连那些呻吟于封建礼教重压之下的广大青年女性的心中,也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共鸣。

刻画杜丽娘的内心世界,准确把握人物的心理脉搏,是“游园”在艺术方面最值得称道的地方。展现层次的丰富性和表现手段的多样化是其两大主要特点。

杜丽娘像一只笼中小鸟,突然飞进了繁花似锦的花园,看到一个美丽的新天地,触景生情,她痛惜自己的青春埋没在小庭院中,慨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并引起她青春觉醒,女主人公游园前的心理活动,处处表现出贵族少女矜持和娇羞的特点,作者着重刻画其春情难遣的寂寞和对环境的隐隐不满。来到园中之后,则着重刻画满园春色在女主人公内心激起的巨大波澜,:惊诧、感慨、悲叹、忧怨构成了丰富的心理内涵。这里有对自然和青春的热爱,有对春色惊叹和对命运的感伤,也有对礼教的不满和无可奈何的苦闷,作品成功地写出了人物从不断的感情沉积中走向冲破临界状态的心灵历程,其间有踌躇徘徊,有回旋起伏。她前进的脚印承受着人物所特有的艰涩和沉重的负担。正是在这一点上作品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当然这种成功的获得,还有赖于构思的严谨和描写的传神。作者的笔,透过人物欲藏又露的神态动作,主客交融的景物观照,回肠九曲的心灵告白等表现手法,把读者观众引向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尤有特色。《游园》中的景物描写都是通过人物眼睛与人物当时的思绪,来写出人物对景物的感受。景中情,情中景浑然一体,巧妙叠出,无境不新,达到了炉火炖青的地步。

23、分析《牡丹亭》中杜丽娘形象。

杜丽娘是古典戏曲中最可爱的少女形象之一。出身和社会地位规定她应该成为具有三从四德的贤妻良母。她出生于一个典型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家庭里充斥着浓重的封建礼教气氛。她的家庭是个封建官僚家庭,父母对她的一举一动都关心备至。她的父亲杜宝是个儒生出身的太守,是传统道德的代表人物,为官忠于

职守,为人坚持礼教,而母亲甄氏则是个夫唱妇随的贤妻良母式的女子。作者特别写了他们对杜丽娘的教育。杜丽娘因为春日昼长,白日犯困小憩,杜宝也要训斥她;而甄氏因为杜丽娘去了自家花园,衣裙上绣了一对花,一双鸟,也大惊失色,生怕女儿因此而学坏,并且还给她安排了丫环和道学先生,前者监视她的行动,后者负责她的教育。因此,他们的爱带上了深深的社会功利色彩,目的是要将女儿培养成一个封建社会所要求的模范淑女。作者如此描绘杜丽娘的生活环境、周围人物,深刻地揭示了她所面临的对手不是某些单个人物,而是由这些人物所代表着的整个正统意识和正统社会势力。她的人生第一课是《诗经》的首篇《关雎》。传统说法认为它是“后妃之德”的歌颂,是最好的闺范读本,她却直觉地认出这是一支恋歌。在婢女春香的怂恿下,她偷偷地走出闺房私自游园。杜丽娘准备游春,先是梳妆打扮。这时对镜,内心进入恍惚痴想状态,明明是为自己的美色自豪,但又不好意思。打扮本是为人看,但她说“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提防沉鱼落燕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又怕被人看见。这确实是青春期少女很典型的心理状态。“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春天的大自然唤醒了她的青春活力。她生活在笼罩着封建礼教气氛,几乎与世隔绝的环境中,眼睁睁地看着青春即将逝去,她却无能为力,不由自主,只好把炽热的感情压制在心中。汤显祖安排杜丽娘在游园之后和情人在梦中幽会.<惊>是杜丽娘郁积在心中的热情的爆发,也是她反抗现实世界的实际行动。剧中杜丽娘日常的行为举止,丝毫不违背她作为名门闺秀的身份,她在作品开始时,是一个美丽聪明的少女,带有贵族小姐普遍的特点,温柔、驯顺、稳重。她本人也打算严格地用礼教来约束自己的言行,她幼小心灵中,充满了封建礼教。她去游玩空寂无人的花园,还想到“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这是现实环境造成的她的性格的一面;但在另一面,当杜丽娘独处深思时,却不由自主地发出对“才子佳人”“密约偷期”的倾慕;在更深的一层,当完全摆脱现实束缚进入梦境时,她的潜在欲望便充分地活跃起来。主人公杜丽娘在礼教束缚下的复杂细腻的哀愁和坚定执着的反抗性格,被作者以文采瑰丽的妙笔,描绘得淋漓尽致:“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数百年来,为人们唱得口角生香.《牡丹亭》的感人力量,在于它具有强烈地追求个性自由,反对封建礼教的浪漫主义理想。这个理想作为封建体系的对立面而出现。善良与美好的东西都属于杜丽娘。汤显祖描写杜丽娘的美貌很成功,而描写杜丽娘的感情和理想的那些片段更具魅力,她不是死于爱情被破坏,而是死于对爱情的徒然渴望。通过杜丽娘的形象,《牡丹亭》表达了当时广大男女青年要求个性解放,要求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呼声,并且暴露了封建礼教对人们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的摧残。杜丽娘,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有特色的典型。她对爱情执着地追求和对礼教地彻底反对,在古代文学史上叛逆女性的画廊中是最前列的。

22、分析《水浒传》的艺术成就。

作者以其对社会生活的广泛了解、深刻的人生体验和丰富的艺术形象,对人

物的描写和刻画达到了初步个性化的程度,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的人物塑造从类型化典型向个性化典型过渡。

小说把人物置于矛盾冲突的一步步发展中,写出了性格的变化。

小说的叙述和描写语言也达到了准确精炼、生动传神、富有表现力。

《水浒传》之所以成为我国文学史上影响巨大的作品,不仅在于它思想内容的丰富,而且也由于它艺术的成熟。《水浒传》继承并发展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优秀传统,而且把二者结合起来。《水浒传》的艺术成就,最突出地表现在英雄人物的塑造上。全书巨大的历史主题,主要是通过对起义英雄的歌颂和对他们斗争的描绘中具体表现出来的。因而英雄形象塑造的成功,是作品具有光辉艺术生命的重要因素。在《水浒传》中,至少出现了一二十个个性鲜明的典型形象,这些形象有血有肉,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水浒传》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表现了鲜明的民族风格,这是继承话本的传统而来的。它的语言成就:有口语化的特点。

21、分析《三国志演义》的艺术成就。

(1)虚与实的结合。《三国志演义》是在陈寿《三国志》等历史记载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美学理想所创作的一本历史演义小说,有虚有实。在按照一定的政治道德观念重塑历史的同时,也根据一定的美学理想来进行艺术创造,使实服从虚,而不是虚迁就实。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已经全非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情节故事也多经过张冠李戴、移花接木、添枝加叶等艺术处理。它已不是真实的历史,而是借三国史实的基干和框架,另描了一副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

(2)非凡的叙事才能。《三国志演义》“陈述百年,该括万事”,人众事繁、矛盾复杂,却组织得有条不紊,主次分明,充分显示了作者的叙事才能。小说在叙事时,将各个空间分头展开的故事化成以时间为序的线性流程。这样的艺术构思,使全书的结构既宏伟又严整、看来头绪纷繁却又脉络分明。在这一构架上,作者又兼用了顺序、倒叙、插叙、补序等不同笔法,时而实写、明写、正写、详写、时而又虚写、暗写、略写、侧写,使全书的故事详略得当、摇曳多姿。

(3)全景式的战争描写。就所述事件而言,《三国志演义》以描写战争为主,可以说是一部全景性军事文学作品。它描写战争的时间之长、次数之多、形式之多样、规模之宏大,在世界文学史上是罕见的。四十多次战役、上百个战斗场面,写得各有个性、绝少雷同。《三国志演义》描写战争,又突出智斗特别是在写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等重大战役时,将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外交斗争等交织在一起,重视写统帅部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战略决策以及战术的运用。作者笔下的战争,多数并不表现得惨烈可怕,而如一曲英雄的史诗,在

激扬高昂的格调中,往往洋溢着诗情画意。有时在激烈的战争中又穿插着一些比较轻松的场面。总之,这部小说的真正描写,不是仅仅歌颂了力更重要的是赞美了智传递了美。

(4)特征化性格的艺术典型。作为一部优秀的历史演义小说,《三国志演义》不仅善于叙事而且也长于写人。塑造人物形象的显著特点,即是突出甚至夸大历史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舍弃性格中的次要方面,创造了一批具有特征化性格的艺术典型。小说在塑造这种特征化人物性格时所采用的手法主要有:一,出场定型;二,反复皲染,围绕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多角度、多层次地加以强化、深化,使其性格在单一中呈现出丰富性、复杂性。三,多用传奇故事和生动的细节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四,善用对比、烘托等手法。

(5)历史演义体语言.《三国志演义》所用的语言是“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浅近文言,有利于营造历史的气氛;有时直接引用一些必要的史料,也能使读者“易观易入”雅俗共赏,形成了一种适用于历史演义的独特的语体风格。它从讲史而来,故偏于叙述而少描写,其叙述语言以粗笔勾勒见长,简洁、明快、生动、有力洋溢着一种阳刚之气。人物语言已开始注意个性化。

20、评析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长亭送别”一折。

《长亭送别》这一折,历来被誉为写离愁别恨的绝唱。崔莺莺对张珙缠绵依恋,两人刚刚订下白首之约,就要劳燕分飞,莺莺自然是难舍难分,在送别之中,她满心装的都是离愁别恨之情,但这些离愁别恨在送别的前前后后也经历了一些起伏变化。《长亭送别》这一折,莺莺对“情”字作出了最好的诠释。

(1)从“情、景、”的角度《长亭送别》是《西厢记》中情、景、境交融得极出色的一折。莺莺的离愁别情与不同环境中的特殊景物融合在一起就营造出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下面请同学们看[端正好]和[一煞]这两支曲子[端正好]一曲,是莺莺乘车去长亭时唱的,为我们展现一种非常开阔的境界。头上是一方青天,脚下是一片菊花地,境界是如此的空旷,人站在其中,一定会感到自身的渺小,感到无依无靠、空荡荡的孤独。这支曲子,莺莺唱到碧云、黄花、西风、归雁、霜林这些深秋之景,而这些深秋之景中,最惹人愁思就是霜林,“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一个“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它让人联想到莺莺的血泪在一夜之间将枫林全部染红。所以此时的霜林已经不是普通的霜林,它已经成为莺莺愁思的见证。这一支曲子将途中之境、深秋之景、离人之情完美的融合在一起。[一煞]一曲,写莺莺目送张生离去,青山无情,挡住了送行人的视线,疏林不与人方便,没有挽留住斜阳,一骑绝尘去,转山坡,穿疏林,熟悉的身影在淡烟暮霭中依稀可见。分别后陪伴莺莺的只有冷清清的斜阳,秋风掠过禾黍,飘来声声马嘶,都撕裂了莺莺的心。这一曲描写的是四顾无人的郊外之境,又时值黄昏,因而这比[端正好]中途中之境更见凄凉。“青山”、“古道”、“夕阳”、“烟霭”不仅是这种自然环境下特有的自然景象,同时它们

也都是传情寄恨的载体。而且这一支曲子通过时间的变化,写出了莺莺对张生的痴情:那种欲见不能的惆怅和不忍离去的眷恋之情。这一曲又是情、景、境的高度融合。(2)从“曲、词、意”的角度《西厢记》是一部杂剧,以唱为主,由于古代的音乐没有音响资料流传,因此宫调的问题就成为曲学的难点。现在,我们只能从一些文字记载来揣测唱腔的风格。那么什么是“宫调”呢?宫调是音响的高低组成的调式。古代音乐有七声宫、商、角、变徵、徽、羽、变宫。以宫为主的调式称“宫”,余称“调”,合称“宫调”。元杂剧常用“五宫四调”,即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大石调、双调、商调、越调,合称“九宫”。《长亭送别》用正宫,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说正宫的声情是“惆帐雄壮”。可见《长亭送别》这一折的音乐应是惆怅的、悲壮的。上面我们说了宫调,下面我们说一说曲牌和曲词。曲牌就是曲的名称。比如[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等等,曲词是按照一定的曲牌填写的文字,一般要压韵,讲究对仗。《西厢记》的曲词历来被人称道。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说“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长亭送别》这一折又尤其突出。首先,曲词熔炼了很多古典诗词,比如化用范仲淹的词《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化用范仲淹的词句的作用是:取其秋景凄凉的意境,以烘托送别的凄冷氛围。此外,在曲词中还零散可见一些对古典诗词原句或者表现手法的的化用,作一个总结:(1)“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化用苏轼《满庭芳》,表现莺莺珍视爱情、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2)“未饮心先醉”:化用柳永《诉衷情近》中“未饮心如醉”一字之差,更加夸张,语意更加沉重,表现莺莺饯别时的极端愁苦(3)“柳丝长玉骢难系”:柳丝是“留”“思”的谐音(4)“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化用“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极言愁多。化用原句或手法的作用:以原句特有的语意、情味和表达效果来与剧中的语境相契合,增添了语言的文采和表现力。其次,善于运用民间口语,并加工为富有文采的文学语言。例如[叨叨令] 这一支曲的词汇、语句都具是民间口语,但通过加衬字“儿”;通过变换叠音形容词,通过设置成排比句,造成一种音韵的回环反复,产生一唱三叹,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把莺莺柔肠百结的离别苦痛,写得哀哀切切,见情见态。最后,全折巧用修辞。比喻、夸张、用典、对比、对偶、排比、反复、叠音、设问等等。特别是巧用夸张,并与比喻、用典、对比相结合,因情随物而设。下面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1)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同下)(2)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夸张)表现情感折磨下的身心交瘁。(3)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五岳低。(夸张兼比喻)写离别之情,达到愁极恨绝,无以复加的地步。(4)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张兼用典)形容伤心之至(5)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夸张、比喻和对比)以厌酒表现愁苦至极。

《长亭送别》的艺术特点:情景浑然天成曲词妙笔生花

19、简论《西厢记》的人物塑造。

《西厢记》的人物个性鲜明,血肉丰满,成功地塑造了莺莺、张生、红娘、老夫人等戏剧典型。首先,作者善于通过错综复杂的戏剧冲突来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达到了人物性格与戏剧冲突的完美统一。其次,作者善于通过心理活动的描写来揭示人物的性格,惟妙惟肖,纤毫毕现,这样就大大开掘了人物隐秘奥妙的内心世界。最后,作者还善于通过动作描写来刻划人物,《西厢记》的人物动作大都不甚复杂,却能很好地揭示出人物的精神状况和心理态势,蕴涵有丰富的潜台词。

18、简论窦娥的悲剧命运和性格特征。

窦娥的性格是顺从和对抗的统一体,窦娥对道德的顺从pk 对社会恶势力的对抗,顺从和对抗相辅相成,构成了窦娥的性格。在《窦娥冤》中有贯穿全曲的窦娥对道德律令的自觉践履与无条件遵从,她顺从命运、忍受苦难。甘心被父亲送给蔡婆当童养媳,然后与蔡婆相依为命,恪守妇道和孝道。也有贯串全文全曲窦娥对社会恶势力的反抗,没有遵从婆婆,嫁给张驴儿,敢于与官府抗争,拒不认罪,许下三桩誓愿来证明自己的清白,变成冤魂请求自己的父亲为自己平反自己的冤屈。窦娥是一位具有悲剧性格的人物,她的性格是孝顺与抗争的对立统一。正是这种对立统一,关汉卿才把窦娥塑造成了一个具有千古震撼力的女性形象。

17、简析元杂剧和南戏的异同。

二者之异

1、产生的地点不同。元杂剧以元大都为中心,包括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而南戏则产生于浙江永嘉(温州)一带,所以南戏又被称为“永嘉杂剧”南戏圈以杭州为中心,包括温州、扬州、江西、福建等东南地区。

2、剧本结构不同。杂剧一般由四折一楔子组成一个剧本,杂剧的题目证明放于剧本末,一般用来作剧名;南戏的剧本由若干“出”组成,“出”数不作规定。南戏的题目证明放在剧本开头,一般由四句七言诗来作。

3、扮演角色不同。杂剧一般由“末、旦、净”三类组成;而南戏则由“生、旦、净、末、丑”等各类组成。

4、演唱形式不同。杂剧只能由正末或正旦来唱,而且只能有一个人唱,一唱到底。杂剧当中,如果是由正末演唱的则叫“末本”,如果是由正旦演唱的则叫“旦本”;南戏的演唱多种多样,既有独唱、又可对唱、轮唱、合唱等,不似杂剧一唱到底。

5、宫调上的不同。杂剧的每一折只能有一个宫调,并且每折的宫调不能重复。南戏则不作规定。

6、表现的题材不同。北方戏剧圈的剧作,较多水浒故事、公案故事、历史传说等为题材,例如:关汉卿的《窦娥冤》、《单刀会》等。南戏则注重表现爱情婚姻、家庭伦理等社会问题,例如郑光祖的《倩女离魂》、乔吉的《两世姻缘》、《金钱记》等。

7、音乐曲风上的不同。杂剧在音乐曲风上表现得高亢,激昂;南戏则表现得缠绵,温婉、凄凉。这与杂剧和南戏产生和发展的地域环境、人文环境有关。

二者之同

杂剧和南戏皆有完整的故事情节,都是在戏剧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剧本的唱词,则更多表现人物在特定场景中的思想情绪,甚至是透露作者的心声,具有强烈的抒情性。杂剧和南戏都是综合性极强的艺术。

16、简述吴文英词的艺术特征。

吴文英的词善用典故,体物入微,遣词清丽,实为难得。

吴文英一生的心力都倾注在词的创作上。他力求自成一家,但辛弃疾和姜夔这两座艺术高峰横亘眼前,而他胸襟气魄远逊稼轩,才情天赋不及白石,要在情思内容上有所超越突破,已不可能,于是专在艺术技巧上争奇斗胜。

首先是在艺术思维方式上,彻底改变正常的思维习惯,将常人眼中的实景化为虚幻,将常人心中的虚无化为实有,通过奇特的艺术想象和联想,创造也如梦如幻的艺术境界。

其次是在章法结构上,继清真词后进一步打破时空变化的通常次序,把不同时空的情事、场景浓缩统摄于同一画面内;或者将实有的情事与虚幻的情境错综叠映,使意境扑朔迷离。吴文英作词师承周邦彦。清真词的结构也具跳跃性,但起承转合,或用虚字转折或用实词提示,尚有线索可寻。而梦窗词的结构往往是突变性的,时空场景的跳跃变化不受理性和逻辑次序的约束,且缺乏必要过渡与照应,情思脉络隐约闪烁而无迹可求。这强化了词境的模糊性、多义性,但也增加了读者理解的难度。

15、简述姜夔词的主要风格和艺术特点。

白石詞風:清空騷雅

“清”:中國古典詩學中的重要審美概念。“空”:空淡深遠、空靈含蓄。“騷”:楚騷傳統在白石詞中的體現。“雅”:崇雅黜俗的時代風氣與姜夔的主觀追求。

所謂“清空”,大致由四個方面的因素構成:一是詞中的情感,多屬

於文人士大夫那種高潔清雅的意趣,既很少有世俗的香豔繁雜,也很少有豪壯激烈的情懷;二是表現手法,多追求言外之意,空靈的神韻,而避免質實粗重的筆觸;三是詞中的語言、意象,多數不是色彩鮮麗或雍容華貴的,而是偏向于淡雅素淨;四是詞的意境,一般都避免過於狹小逼仄或密集擁擠,而以疏朗開闊居多。

14、简述范成大田园诗、使金纪行诗的主要特点。

范成大詩中最有價值的是使金詩和田園詩。

他的使金詩記載自己在淪陷區的親自見聞,描寫了山河破碎的景象,中原人民遭受蹂躪、盼望光復的情形以及憑弔古代愛國志士的遺跡以表示自己誓死報國的決心。

他的田園詩把反映隱逸情趣和農事生活兩個傳統合為一體,全面、真切的描寫了農村生活的各種細節,使田園詩成為名副其實的反映農村生活之詩。范成大詩的語言自然清新,風格溫潤委婉。

13、简述李清照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李清照是中國文學史上創造力最強、藝術成就最高的女性作家。

她以女性的身份,真摯大膽地表現對愛情的熱烈追求,豐富生動地抒寫自我的情感世界,不僅比“男子作閨音”更為真切自然,而且改變了男子一統文壇的傳統格局,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有崇高的地位。

12、简论《琵琶记》的悲剧意蕴。

(1)书生负心婚变现象的普遍性。高明的《琵琶记》以同情宽恕的态度,刻画蔡伯喈的形象,正体现了当时的社会情态,书生贪新弃旧,攀龙附凤的行为使他们成为社会谴责的对象。南戏对负心汉形象进行改造,符合元代社会以及戏剧精神的新审美观。

(2)三不从戏剧冲突的深刻性。《琵琶记》基本上继承了《赵贞女》故事的框架,它保留了赵贞女的“有贞有烈”,但对蔡伯喈的形象做了全面的改造。让他成为“全忠全孝”的书生,为了终养年迈的父母,他本来并不热衷于功名,只是辞试不从,辞官不从,辞婚不从,三不从加剧了戏剧冲突的深刻性,蔡伯喈成为了一个努力按照封建伦理行事的“孝子”却因为伦理纲纪的不合理以及伦理纲纪自身的矛盾,成为可怜可悲的牺牲品,最终落了个“可惜之亲饥寒死,博换得孩儿名利归。”的结局。

(3)赵五娘与封建礼教的女性生活。赵五娘,作者的意图是将她塑造成一个贞烈孝道的化身,通过她来宣传封建道德。但戏中赵五娘并不是一个概念化的人物,她的行为都很有个性特点,在对公婆的态度上,突出的显示了一个下层妇女,所具有的自我牺牲的可贵精神,《琵琶记》尽管从正面肯定了封建伦理,但通篇展示的却是“全忠全孝”的蔡伯喈和“有贞有烈”的赵五娘的悲剧命运,从而引发对封建伦理合理性的怀疑,在封建时代,恪守道德纲常的知识分子,经常陷入情感与理智,个人意愿与门第伦理的冲突之中,其悲剧意蕴具有深刻性和普遍性。

(完整版)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题目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题目 中国文学史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 名词解释 1、初唐四杰 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位初唐诗人。他们官小而才大、名高而位卑,心中充满了博取功名的幻想和激情,郁积着不甘居人下的雄杰之气。他们的诗重视抒发一己之情.出现了一种壮大的气势和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同时,他们还反对继承齐梁遗风的纤巧绮靡的上官体,积极开拓诗歌的思想题材领域,倡导富有“骨气”的刚健之诗,为因循的初唐诗坛吹进了一阵清新空气,使声律风骨兼备的唐诗开始形成,但他们的诗仍残留不少南朝遗风。 2、上官仪与上官体(不确定) 上官体:指唐初以宫廷诗人上官仪为代表的一种诗体,他的诗多为奉合应诏之作,绮靡浮艳,是齐梁宫体诗的余风。据《旧唐书?上官仪传》记载,上官仪“工五言,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贵显,故当时颇有学其体者,时人谓之上官体”。上官体代表了追求形式技巧与声辞之美的宫廷化倾向,但有一种天然媚美之敛,体现了较为健康开朗的创作心态和雍容典雅的气度,成为代表当时宫廷诗人创作最高水平的典型范式,对律诗形式的发展也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3、沈宋 沈、宋:“沈”指沈佺期,“宋”指宋之问,二人都曾在初唐时做过宫廷侍臣,媚附权贵,品格低下。他们所作律诗多应制奉和之作,佳篇不多,但词采精丽,且数量较多,格律形式完整,为后人所推崇,为近体诗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贡献。沈宋以前,律诗前后失粘的相当多,且多为五律。沈宋使五律更趋精密,完全定型,又使七律体制开始规范化。他们的五七言近体诗歌作品标志着五七言律体的定型。据《新唐书·宋之问传》记载:“及之问、佺期,又加靡丽,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之,号为沈、宋。” 4、大历十才子 大历十才子:大历,是唐代宗李豫的年号。十才子指大历年间的十位诗人,即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翊、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伟、夏侯审。他们的生平大都不详,因大历初年在长安参加重要的唱和活动而为世人所瞩目。他们的创作成就高低不一,钱起被公认为十才子之冠。他们的诗主要写日常生活细事、自然风物和羁旅愁思,抒发寂寞清冷的孤独情怀,表现超然世外的隐逸风调。艺术表现上以谢胱为宗,讲究格律词藻,追求清雅闲淡,工于白描写景,技巧趋于细腻雕琢,大都写得精致工整,带有大历诗特有的情思韵味。“十才子”之名,最初见于中唐诗人姚合编的《极玄集》。 5、韩孟诗派 韩孟诗派:这是中唐时期与新乐府运动同时崛起的一个影响较大的诗派。以韩愈、孟郊为代表。他们进一步发展了杜甫诗歌奇崛的一面,力求瑰奇怪谲。孟郊诗风幽冷,尤善以“寒”字为中心,刻画对生活的特殊感受;韩愈则形成雄怪的诗风,不仅以雄大气势见长,且常跃

中国古代文学史.大二下学期复习资料【明代诗文-清代戏剧】)

中国古代文学史.大二下学期【明代诗文-清代戏 剧】) 1、填空 明初 1、浙东宋濂:字景濂,号潜溪,“屡推为开国文臣之首”,作品《送东阳马生序》《王冕传》 刘基:字伯温,寓言体散文集《郁离子》、杂文《卖柑者言》 2、吴中高启:字季迪,号槎轩,自号青丘子七言歌行《青丘子歌》 吴中四子:高启、杨基、徐贲、张羽 3、闽高棅:编选《唐诗品汇》 4、袁凯:因《白燕》诗得名“袁白燕” 明中叶 1、台阁体主要代表诗人:杨士奇、杨荣、杨溥 2、于谦:字廷益,号节庵,钱塘人,经历“土木堡”惨败,《石灰吟》 3、李东阳:字宾之,号西涯《怀麓堂诗话》怀麓堂茶陵诗派领袖 4、前七子李梦阳:字献吉,号空同子 何景明:字仲默,号大复 5、后七子李攀龙:字于鳞,号沧溟 王世贞: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 6、杨慎:字用修,号升庵《升庵诗话》 7、唐宋派归有光:字熙甫,号项脊生,人称震川先生,著有《震川集》 茅坤:字顺甫,号鹿门,编选出《唐宋八大家文钞》 8、徐渭: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杂剧《四声猿》 9、李贽:号卓吾,温陵居士 10、三袁袁宗道:字伯修,号石浦 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 袁中道:字小修,号凫隐居士

1、明后期诗人:陈子龙(明末诗坛盟主),夏完淳 2、张岱:号陶庵,明末小品文最后一位大家,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代表作《西 湖七月半》,《湖心亭看雪》 清初 1、明入清: 殉节诗人:陈子龙,夏完淳 仕清诗人:“江左三大家”钱谦益:字牧斋,号绛云老人绛云楼 吴伟业:字骏公,号梅村,梅村体《圆圆曲》 龚鼎孳 遗民诗人:黄宗羲:字太冲,世称梨洲先生,《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总结明代学术思想概貌) 顾炎武:字忠清、宁人,称亭林先生,《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音学五书》提出经世 致用思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口号 王夫之:字而农,号姜斋,船山先生,《楚辞通释》,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吴嘉纪:反映苏北地区盐民生活《海潮叹》 屈大均:以屈原后裔自居 2、清朝:国朝六大家:南施北宋:施润章,宋琬 南朱北王:朱彝尊,字锡鬯,号竹垞 王士禛,号阮亭,渔洋山人 南查北赵:查慎行,赵执信 清中叶 1、郑燮:字克柔,号板桥 2、赵翼:字云崧,号瓯北,《瓯北诗话》

中国古代文学期末考试先秦文学试题1

一、文学史名词解释(20分) 赋比兴春秋笔法楚辞《山海经》 二、填空题(5分) 1.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是————。 2.《论语》一书属于————体散文。 3.“揠苗助长”的寓言出自————。(书名) 4.“行道迟迟,载渴载饥。——,——。”(《诗经·小雅·采薇》) 5.“——,——。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诗经·卫风·氓》) 三、词语解释(5分) 1.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诗经·卫风·氓》)爽:过错,差错 2.穹窒熏鼠,塞向墐户。(《诗经·豳风·七月》)向:朝北的窗户 3.师直为壮,曲为老,岂在久乎?(《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老:士气不旺盛 4.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左传·僖公三十年》)鄙:边境 5.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孟子·梁惠王上》)赡:充足,足够 四、简答题(30分) 1.简述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过程。 1、甲骨文、金文为萌芽时期。《尚书》是第一部散文集子,政府文告性质,具有文学色彩。《春秋》是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国语》为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左传》《战国策》标志着历史散文达到了新的阶段,写人、叙事均有独特的成就。 2.《庄子》在艺术上有哪些成就? 2、《庄子》的艺术成就有:大量用寓言说理;夸张想象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境界奇异;善于用比喻;语言如行云流水。 3.中国古代神话有哪些主要特征? 3、内容方面:具有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精神;思维方面:以己观物、以己感物、具体形象、隐喻象征;形式方面:零散片段、浪漫主义。 五、分析作品题(20分) 分析《离骚》的艺术特点。 要点:坚贞高洁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独特的艺术结构(两条线索、抒情诗中有故事情节等);绚丽的浪漫主义色彩(夸张想象等);香草美人为代表的比兴象征手法;诗歌体制的新发展(变四言为六、七言)。 六、论述题(20分) 试论《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 要点:反映阶级剥削与压迫,反映生产劳动,反映婚姻爱情,反映战争徭役,贵族宴飨,揭露弊政,还有周族的发展历史等。

中国古代文学史 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 文学史期末考试参考答案整理 总版

请尊重原版,答案仅供参考,勿依赖中国古代文学史(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文学史期末考试答案整理(总版)1.建安诗歌的特征。 建安文学是指从汉末建安元年起始到曹魏前期,指曹氏三祖时期的文学,其中诗歌的成就最高,乐府诗向文人诗转化,五言诗达到了成熟,开启了文人诗的时代,并建立了“建安风骨”这一诗美典范。建安诗歌的主要特点有其独特的时代特征, 1.政治理想的高扬是当世文人的写作特点之一;东汉末年的动乱,使当时的文人饱受乱离之苦,也激起了他们的政治热情,建功立业、扬名后世,成为当时文人的共同追求。 2.其次一个建安诗歌的主题是人生苦短的哀叹。其造成的主要原因同为社会的动乱及造成的生灵涂炭的结果; 3.建安诗歌的特征还包含了强烈的个性表现,在进行诗歌创作的时,不肯效法前贤或同辈,多为另辟蹊径,努力展现自己的风格。如曹操诗的古直悲凉,气韵雄沉,曹丕诗的便娟婉约,有文士气,曹植的“骨气奇高,辞藻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等等。 4.其次建安诗歌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其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又由于建安诗人处于时代和个人的双重悲剧的交汇点上,都敢于正视苦难的社会与人生,勉励自己及他人惜时如金,及早建功立业,赢得不朽声名的积极向上的特征。

2.建安诗歌与正始诗歌的异同。 建安七子时期,处于曹魏政权创立之期,同样也是鼎盛之期,文士也是政权的把握者,此时的诗风是把咏叹世事哀坚和建功立业的渴望结合在一起,一三曹为中心形成了慷慨悲壮的“建安风骨”。而曹魏后期,政局混乱,曹芳、曹髦等皇帝既荒淫无度又昏庸无能,司马懿父子掌握了政权,废曹芳,弑曹髦,大肆诛杀异己。此时文人的处境和命运与建安时期大不相同。许多文人被司马氏杀害,或者逃避司马的统治却也大部分不得善终。正始时期的诗人,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此时诗歌的风格也就与建安时期迥异了,反应民生疾苦和抒发豪情壮志的作品减少了,抒写个人忧愤的诗歌增多了。 从诗人构成来看,建安时期的写作生力军为三曹和建安七子,而正始时期是由竹林七贤构成主体。三曹及七子是曹魏时的政权中心,同时也构成了当时政治与文化的中心;而竹林七贤是处于一个和司马氏背离的对立位,七贤基本上处于政治的边缘地域。这是两个时代诗人不同的本质所在,也造成了两个时期诗风的风格变化。建安的诗风慷慨悲凉,却不是对政权的不满,而是一种积极向上,昂扬慷慨的建功立业之心;除此之外还有对于人生苦短的哀叹,还有岁月短促、功名未立,却仍努力追求的主题。而正始颇多感慨之词,抒发个人忧愤。 而从历史文化背景来看,建安时期的文学走向自觉的时代,也是诗人创作个性高扬的时代,还有从两汉时期儒家一统刚刚走过的思想解放;正始玄学与魏晋风度是与司马氏标榜的“名教”抗衡的产物。在建安时期,由于思想解放,写作风格颇为“通脱”,像曹操《短歌行》采用了乐府古题写时,为曹操的代表作之一。竹林七贤之一阮籍的代表作是《咏怀诗》八十二首,是其政治感慨的记录。这些诗抒发感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 神魔(怪)小说:出现于明代后期的白话章回小说。它以神魔怪异为主要题材,参照现实生活中政治、伦理、宗教等方面的矛盾和斗争,比附性的编织了神怪形象系列,将一些零散片段的故事系统化、完整化。风格上尚“奇”贵“幻”。它是在“三教合一”思想主导下,接受了古代神话、六朝志怪、唐传奇、宋元话本的影响和道教仙话、佛教故事和民间传说的养料产生的。代表作品有《西游记》《封神演义》等。 历史演义:所谓历史演义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战争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这种独特的文字样式受到了素重历史传统的中国人民的喜爱,所以明代“罗贯中氏《三国志》一书,以国史演为通俗演义,汪洋百馀回,为世所尚,嗣是效颦日众,因而有《夏书》《商书》《列国》《两汉》《唐书》《残唐》《南北宋》诸刻,其浩瀚几与正史分签并架”形成了一个创作历史演义的传统。而《三国志演义》是我国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 前七子:也叫弘正七子。它是明代弘治、正德年间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一个复古主义文学流派,其成员有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借助复古手段而欲达到变革的目的,这是前七子文学复古的实质所在。

临川派:以临川剧作家汤显祖为首的戏曲流派,又叫“玉茗堂派”。此派创作主才情,不拘音律,常以男女至情反对封建礼教,以奇幻情节承载浪漫风格,以绮词丽语体体现优美文采。成员有吴炳、阮大铖、孟称舜等人。 清初古文三大家:侯方域、魏禧、汪琬三人。魏禧以观点卓越、析理透辟见长,汪琬写人状物笔墨生动,侯方域的影响最大,继承韩、欧传统,融入小说笔法,流畅恣肆,委屈详尽。 “四声猿”:“四声猿”语出郦道元《水经注》:“猿鸣三声泪沾裳”,是一组杂剧,包括《狂鼓史渔阳三弄》(1折)《玉禅师翠乡一梦》(2折)《雌木兰替父从军》(2折)《女状元辞凰得凤》(5折)四本短戏。创作活泼畅快、汪洋恣肆,在一定意义上反映出价值的世俗观念和相对进步的市民精神,带有甚为浓厚的民间文学色彩。徐渭欲借此剧,呼喊久积于胸的牢骚,张扬狂放不羁的个性,表现愤世嫉俗的精神。 公安派:中国明代文学流派。代表人物为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其籍贯为湖广公安(今属湖北),故世称公安派。其重要成员还有江盈科、陶望龄、黄辉、雷思霈等人。文学主张主要有以下3点:①反对剿袭,主张通变。他们猛烈抨击前后七子的句拟字摹、食古不化的倾向,主张文学应随时代而发展变化,应冲破一切束缚文学创作的藩篱。②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所谓“性灵”就是作家的个性表现和真情发露。他们认为“出自性灵

古代文学大二期末复习(专科)

名词解释 1、沉郁顿挫:是杜甫诗歌的主要风格。这是杜甫在《进雕赋表》中评价自己作品的话。所谓沉郁,是指杜诗反映现实广阔深厚,意境雄浑壮大,感情深沉苍凉;所谓顿挫,是指与沉郁相适应的艺术表现形式,主要指表达感情时曲折跌宕、反复低回,音调起伏变化,韵律屈折有力。这种风格的形成,与诗人所经历的多灾多难的时代,诗人漂泊乱离和忧国忧民之心密切相关。这种风格体现在杜甫诗歌的总体创作中,由于诗人极善用诗表现自己深厚又深沉的感情,剖析自己曲折矛盾的内心世界,诗从个人遭遇写到社会苦难,反复咏叹,往往起伏跌宕,具有特别感人的艺术力量。 2、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盛唐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在陶渊明以来的田园诗和谢灵运以来的山水诗的基础之上。偏重于写山水风光和田园生活,大多表现自然之美和闲适心情,偶或反映农家生活现实。所作以五言为主,风格多清淡恬静,具有较高的艺术技巧和审美价值。在创造情景交融、物我契合的意境,发掘和开拓绚丽多姿的自然美方面作出了贡献。代表诗人有储光羲、裴迪、丘为、常建等,而以王维、孟浩然为首,故后世又称“王孟诗派” 3、边塞诗派:盛唐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其诗长于七言,特别是七言歌行,善于描写边塞风光和战争生活,表现征人思妇的思想感情,大多具有爱国感情和进取精神,显示浓厚的生活气息,风格多慷慨悲壮。代表诗人有王昌龄、王之涣、王翰、崔颢、李颀等,而以高适、岑参为首。故后人也称“高岑诗派”。 4、古文运动:是韩愈、柳宗元领导,李翱、皇甫湜等参与的一次散文革新运动。它针对南北朝以来骈文创作的浮艳空洞的流弊,以恢复孔孟儒学为号召,以学习先秦两汉散文为目标,在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诸方面进行变革。“文以明道”是古文运动的基本主张,强调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是一次名为复古、实为革新的文学运动。 5、新乐府运动:是中唐贞元、元和年间,由白居易、元稹倡导的,以创作新题乐府反映现实为中心的诗歌革新运动。新乐府运动以杜甫为发蒙,元结顾况为先驱,张籍、王建、李绅为开始,到元白形成高潮。力求用诗歌干预现实,以使诗歌发挥社会作用。在艺术上,力求平易、通俗、浅显,形成了尚实、尚俗的美学特征。 6、韩孟诗派:唐贞元、元和年间以韩愈、孟郊为代表的一个诗歌流派,成员还包括贾岛、卢仝、李贺、刘叉等人。他们大都出身贫寒,仕途坎坷,性格狷介,常用诗抒愤世嫉俗之情。在诗歌理论方面主张“不平则鸣”和“笔补造化”之说,创作上注重主观化,崇尚雄奇怪异之美,注重苦吟和刻意的推敲锤炼,形成奇崛险怪、生新瘦硬的风格。 7、二晏:是指北宋词人晏殊与其子晏几道,两人都擅长以小令表现男女恋情的婉约词,以其相映成辉的艺术成就影响了一代词风,被词话家们并成为二晏,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父子文学家。晏殊,工于造句,以词著名于文坛,尤擅小令,有《珠玉词》一百三十余首传世,风格含蓄宛丽,多表现男女恋情、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风格雍容和缓,纯净雅致,语言清丽,温润秀洁,也常表现对生命的忧思,并将其与情爱的缺失交融在一起,构成了晏殊词“情中有思”的特质;晏几道,继承其父所传承的“花间”传统并加以创新,善于言情,词风哀感缠绵,清壮顿挫,有《小山词》,所写恋情都有着明确的思恋对象,情感非常真挚,他善于用平淡的语言,常见的景物,表现不同寻常的深情,形成语淡情深的风格特色。 8、花间词派:西蜀词坛以“花间词派”为中心。“花间词派”因《花间集》而得名,是后蜀赵崇祚辑录温庭筠等十八家西蜀文人的词集。其词的题材内容大都是歌舞宴乐之事,男女欢爱之情。风格秾艳香软,柔靡绮丽。其中韦庄、欧阳炯等人的一些作品写得清新质朴,富有诗情画意。 9、诗中有画:出自苏轼的《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是唐代诗人王维的诗歌作品的艺术特征。王维兼诗人与画家于一身,把诗画艺术融为一体,“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也就体现在各个重要的创作环节上。在结构上,王维

古代文学史考试复习题4

中国古代文学史(4)复习题 体”。台阁主要指当时的内阁与翰林院,又称“馆阁”,台阁体则指以当时馆阁文臣杨士奇、杨荣、杨博等为代表的一种文学创作风格,其内容大多比较贫乏,多为应制、题赠、酬应而作,题材常是“颂圣德,歌太平”,艺术上追求平正典丽。 2、前七子:明代中期,文学复古思潮发轫于前七子的文学活动。前七子主要活动在弘治、正德期间,成员有李梦阳、何景明、王九思、边贡、康海、徐祯卿、王廷相,这是一个以李梦阳为核心的文学群体。在文学上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虽为复古,实是求真,以性情为主的格调论,“真诗在民间”等。面对文坛萎若卑冗的格局,他们以复古自命,所谓“凡古俗而变流靡”,在某种意义上具有重寻文学出路的意味,借助复古手段而达到变革的目的,这是钱七子文学复古的实质所在。前七子多拟古之作,也重视时政题材,具有较强的危机感和批判意识,同时注意从民间汲取题材,反映社会下层庶民的生活,但他们过多注重古人诗文法度格调,影响作家情感自由发挥。 3、临川四梦:或称“玉茗堂四梦”,指汤显祖创作的四部戏剧,即《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和《紫钗记》,其中以《牡丹亭》最为著名。纵观“临川四梦”,从题材内容上看,《紫钗记》和《牡丹亭》属于儿女风清戏,《南柯记》和《邯郸记》属于官场现形戏或政治问题戏,或许四剧“皆有梦境”才有“临川四梦”之说,或许四剧本身就是汤显祖毕生心血凝成的人生之梦,其艺术造诣之高,对人生处境之探索之深,对角色内心刻画之细,可说在中国昆剧传统中无人可比。 (明代作家汤显祖的传奇有《紫钗记》《牡丹亭还魂记》《南柯梦记》《邯郸梦记》,代表了作者戏剧创作的全貌,其中又均与梦有关,故而合称“临川四梦”。“临川四梦”是作 者以戏剧形式表现出自己对人性、人生极其意义的思考。汤显祖所重的情包括两个方面:一 是“真情”,二是“矫情”。“临川四梦”中的前二梦写的上男女青年的爱情,表现“真情” 的力量;后二梦则写士人仕途生涯和宦海沉浮,意在劝戒世人超越对“矫情”的贪恋。《牡 丹亭》是“临川四梦”影响最大,并奠定了作者作为中国古代戏曲大家地位的一部传奇。) 4、神魔小说:明代后期,在通俗小说领域中兴起了编著神怪小说的热潮,这批神怪小说,在儒、道、释“三教合一”的思想指导下。接受了古代神话、六朝志怪、唐代传奇、宋代说经话本和“灵怪”、“妖术”、“神仙”等小说话本的影响,吸取了道家仙话、佛教故事和民间传说的养料后产生的。其主要特征是尚“奇”贵“幻”,以神魔怪异为主要题材,参照现实生活中政治、伦理、宗教等方面的矛盾和斗争,比附性地编制了神怪形象系列,并将一些零散、片面的故事系统化、完整化。 5、公安派:在晚明文学领域,公安派是一个具有相当影响的文学流派,以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为代表,其中袁宏道的影响尤为突出,是公安派的主要人物,其次是袁中道,袁宗道次之,因他们是湖北公安人,所以人称公安派。公安派提出以“性灵”为核心的文学主张,并力挢前后七子文学复古所难以克服的拟古蹈袭的弊病,在作品创作上注重有感而发、直抒胸臆,作品也多

大一下学期古代文学笔记

第四节汉大赋 汉大赋(散体赋、新体赋) 时代:汉武帝初年——东汉中叶 1.内容:主要歌颂国势、国威,表现王侯生活。末尾稍作讽喻劝诫,即所谓“劝百讽一”,以体物为主。 2.形式:篇幅长,规模大,句式参差(以三、四、六言为主)、韵散行间(首尾用散,篇中入韵),多用主客问答形式。“兮”字基本不用,多用“若乃”“尔乃”“于是”转接递进连接成文。行文铺张扬厉,语言堆砌、华丽。 3.代表作:枚乘《七发》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班固《两都赋》 Ⅰ《七发》枚乘 一、内容:以七件事启发太子。辞赋假设太子有疾,吴客往,以七事问之①欣赏音乐②品尝饮食③驰遂争胜④游乐遣兴⑥观涛⑦妙言要道 开篇以楚太子有病,吴客来探病为开端(1-2段主客问答) “四患”的陈述惊心动魄,一字千金 “纵耳目之欲,恣支体之安者,伤血脉之和。且夫出舆入辇,命曰蹷痿之机;洞房清宫,命曰寒热之媒;皓齿蛾眉,命曰伐性之斧;甘脆肥脓,命曰腐肠之药。 →用自然的壮美来开拓太子的心胸,升华他的灵魂 二、七事 第一件事:用欣赏音乐来启发太子(第3段) 1.首先写制琴材料(龙门之桐……) 2.次写制琴“于是背秋涉冬,使琴挚斫斩以为琴,野茧之丝以为弦,孤子之钩以为隐,九寡之珥以为约。使师堂操畅,伯子牙为之歌。歌曰:‘麦秀兮雉朝飞,向虚壑兮背槁槐,依绝区兮临回溪。” 3.再写操琴,并以歌和之。“使师堂操畅,伯子牙为之歌。歌曰:‘麦秀兮雉朝飞,向虚壑兮背槁槐,依绝区兮临回溪。” 4.最后是对音乐效果的渲染(飞鸟闻之……) 枚乘的音乐观①功利的社会音乐观②尚悲的音乐审美观③极致的艺术美学追求 第二件事:用珍美的饮食来启发太子(第4段) 第三件事:驰车赌赛的竞技活动(第5段) 第四件事:游观(第6段) 第五件事:盛大规模、威武雄壮的田猎活动。太子受鼓舞,他虽不能参加,但疾已有起色。(第7-9段) 第六件事:广陵观涛(两节)(第10-11段) 第七件事:妙言要道(第12段) 三、主题内容

中国古代文学史Ⅰ期末复习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卷) 绪论 1.文学自身发展变化的九个因素: 创作主体、思想内容、艺术表现、接收对象、文学体裁、文学语言、文学流派、文学思潮、文学传媒。 2.“三古”、“七段”: (1)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 第一段:先秦 第二段:秦汉 (2)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 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 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 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 (3)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期) 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 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919) 3.上古文学的内容及文体: 远在文字发明创造以前,文字艺术就已经产生。由此可以推测:上古文学与现实生活的结合得非常紧密。其中有同自然作斗争的神话,有和生产密切结合的诗歌,也有表示愿望趋吉避凶的咒语式的祷祝辞。 4.上古文学的特点:集体性、口头性、综合性。 5.中国诗歌(最古老的文学形式之一)的特点: (1)先秦诗歌经历了一个明显的发展过程,由宗教颂赞祷祝诗演进到言志抒情诗。这些诗歌奠定了中国诗歌发展的发展方向。 (2)诗、乐、舞三者紧密结合。 (3)在楚地、民俗及民间曲调基础上,屈原“依《诗》取兴,引类譬喻”,借鉴了《诗经》的艺术精神和手法,创作出奇伟瑰丽的诗篇,与《诗经》一起,奠定了以风、骚为基础的传统诗歌的创作规范。 6.先秦诗歌的概况: 在北方文化中产生了《诗经》,在南方楚文化中孕育了《楚辞》,多见于神话,富有浪漫气息。 《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和朴素的艺术手法显示出巨大的艺术魅力,并以“经学”的地位和传播方式深远地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化与文学。 《楚辞》是文人的个体创作,并出现了以屈原为代表的南楚作家群,揭开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篇章。《楚辞》的浪漫精神、自由的形式、华美的词彩以及艺术表现技巧,对后世文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是中国传统文学精神的源头之一。 第一章——先秦文学 1.中国古代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 2.《山海经》的文学常识: 在所有古代文献中,以《山海经》最具有神话学价值。《山海经》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应是由巫师、方士根据各地的自然神灵传说及祭祀状况汇编而成。《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内容及其驳杂。《山

安徽师范大学 古代文学史复习思考题

1.名词:元曲,元杂剧,旦本,末本。 2.元代文学的特点和成就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元杂剧的体制特征主要有哪些? 4.元杂剧兴盛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第一章关汉卿及其创作 1.为什么说关汉卿是元杂剧的奠基人? 2.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主要有哪些方面? 第二章元代其他杂剧作家 1.《西厢记》题材的流变情况如何? 2.白朴的《墙头马上》、《梧桐雨》各写了什么内容? 3.马致远《汉宫秋》的主题是什么? 4.元杂剧衰微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5.《倩女离魂》的情节有何特点? 第三章南戏 1.名词:南戏,南戏之祖,荆刘拜杀。 2.南戏和北杂剧在体制上有什么不同? 3.何谓四大戏文?它们在题材内容方面有何共同点? 第四章元代诗文 1.名词:元散曲。 2.散曲与词有何异同? 3.元散曲与元杂剧的关系如何? 1.名词:章回小说。 2.明代文学的主要特征如何? 3.明代长篇小说繁荣的原因和特点是什么? 4.明代长篇小说有哪些主要类型? 5.章回小说的文体特征是什么? 第一章《三国志演义》的成书与流传 1.名词:历史演义。 2.《三国志演义》的题材主要来源于哪些方面? 3.嘉靖本《三国志演义》和毛本《三国演义》在体式上有什么区别? 第二章《水浒传》的成书与流传 1.名词:英雄传奇。 2.《水浒传》的成书与《三国演义》有何相似之处? 第三章明代诗文 1.名词:台阁体,茶陵派,前后七子,唐宋派,公安派,竟陵派。 2.前后七子的文学复古有何得失和影响? 3.唐宋派的文学创作和他们的文学主张是否一致?请举例说明。 第四章《西游记》的成书与流传 1.名词:神魔小说。

2.《西游记》成书过程中有哪些重要的典籍和文学作品? 第五章明代短篇小说 1.名词:话本,拟话本,“三言二拍”,“灯话三种”。 2.什么是话本?话本和拟话本的重要区别是什么? 3.明代白话短篇小说兴衰的原因何在? 第六章明代戏曲 1.名词:明代传奇,明代中期三大传奇。 2.明代杂剧的演变趋势是什么? 3.明代三大传奇戏的题材有何特点和意义? 第七章汤显祖与《牡丹亭》 1.名词:沈汤之争,吴江派,临川四梦,临川派。 2.如何评价“沈汤之争”? 3.汤显祖为什么说“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 清代文学绪论 1.清代学术思想的基本走向如何?它对文学思想有何影响?2.清代文学的基本特征和主要成就是什么? 3.名词:才子佳人小说。 4.李渔的拟话本小说有何艺术创新? 5.明清才子佳人小说的情节有何共同特点?其意义如何? 第一章清代诗词 1.名词:梅村体,神韵说,格调说,肌理说,性灵说,浙西词派,阳羡派,桐城派,桐城三祖。 2.清初诗坛创作有哪些主要成就? 3.如何理解清词的中兴? 4.清初“学人之文”和“文人之文”有何区别? 5.桐城派理论主张和散文创作有哪些主要内容? 第三章清代戏曲 1.名词:苏州派,一人永占,南洪北孔,地方戏。 2.清代戏曲创作走向如何? 3.“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是什么意思? 第四章蒲松龄与《聊斋志异》 1.蒲松龄的生活经历对他的小说创作有何作用? 2.《聊斋志异》与《阅微草堂笔记》的创作理念有何不同? 第五章吴敬梓与《儒林外史》 1.吴敬梓的家庭环境和个人经历对他创作《儒林外史》有何影响? 2.《儒林外史》的文学史意义体现在哪些方面? 第六章曹雪芹与《红楼梦》 1.名词:脂评,红学。 2.《红楼梦》的版本系统主要有哪两大类?各自的特征是什么?3.红学有哪些主要流派?你如何评价?

中国古代文学史1考试试题及答案

《诗经》“六义”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神话:由人民集体口头创作,表现对超能力的崇拜、斗争及对理想追求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属民间文学的范畴,具有较高的哲学性、艺术性。千百年来一直是文人墨客与民间艺人进行创作的不朽源泉,对后世影响深远。 楚辞:又称“楚词”,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诗歌题材。刘向辑集屈原、宋玉、东方朔及汉人的楚辞作品名为《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散体大赋:是汉代辞赋的代表,它师承屈原、宋玉及《诗经》的“雅颂”与战国时期的纵横游说之风。内容多属为统治者扬威颂圣,思想空泛。普遍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篇幅巨大,文字排铺堆砌,对事物进行铺陈描写。直接继承了先秦散文。代表作有枚乘《七发》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扬雄《长杨赋》《羽猎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两京赋》等。 汉赋:在汉朝涌现出的一种有韵的散文,特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赋是汉代最流行的文体,后世往往把它看成是汉代文学的代表。 乐府诗:汉武帝时重建乐府,采集汉族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乐府诗集:是继《诗经·风》之后,一部总括中国古代乐府歌辞总集,由北宋郭茂倩所编,是现存收集乐府歌辞最完备的一部。 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诸子百家之流传中最为广泛的是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兵家、医家。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鉴赏:这首诗通过一个男子在河边遇到一个采摘荇菜的姑娘,并为姑娘的勤劳、美貌而动心,随之引起了强烈的爱慕之情,在梦里也会梦见那位姑娘的一系列追求过程,充分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内心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本篇是诗经的首篇,更加表明了《关雎》在古代人们心中的地位。这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兴”,即先从别的景物引起所咏之物,以为寄托。这是一种委婉含蓄的表现手法,优点在于寄托深远,能产生文已尽而意有余的效果。还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如“窈窕”是叠韵;“参差”是双声;“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用这类词修饰动作,如“辗转反侧”;描写景物,如“参差荇菜”,无不活泼逼真,声情并茂。用韵方面,这诗采取偶句入韵的方式,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就诗义而言,它是“民俗歌谣”,就是把古代男女恋情作为社会风俗习尚描写出来的。就乐调而言,全诗重章叠句都是为了合乐而形成的。《关雎》重章叠句的运用,说明它是可歌的,是活在人们口中的诗歌。 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七月鸣鵙,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四月秀葽,五月鸣蜩。八月其获,十月陨萚。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言私其豵,献豣于公。 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大二下学期计划与目标(20210222190735)

大二下学期计划与目标 篇一:大二下学期计划与目标新的学期又开始了,时间过的很快,转眼间,我们已经大二下了。在这近 2 年的时间里,我们班的同学一起努力,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班级同学彼此间的感情也不断加深。作为班长,我决心尽我的力量为同学们服务。 在一个班级中,如果全班同学都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那么没有什么事情是不能办到的。同时,在这样的氛围中,也将更容易调动大家的学习积极性以及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热情。 鉴于此,我认为,班级工作应从集体凝聚力中入手。这一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也将迎刃而解。 所以,我这学期的工作目标是以下 3 点: 1、增强同学们的集体荣誉感、增强集体凝聚力。 2、学生以学为本,力求班级整体成绩更上一层楼;同 时丰富课余文化生活。 3、在上一届班委工作基础之上,树立班级形象、争创 院级、校级先进班级 具体工作计划: 1、积极开展文体活动。在本学期开展一至二次文体活动,比如说羽毛球比赛、男女混合的篮球比赛等,还有,在

期中组织一次集体出游,以此达到增强同学间感情及锻炼身体的目的 2、发挥班级集体的温暖,向每一位需要帮助的班级成员伸出最无私的援助之手。计划与青年志愿队联系,参与一次大型的公益活动,如慰问老人院等。 3、实行班务公开。设立班务公开日,是班级事务更加公开化、透明化,使班级里的同学人人都可以参与到集体事务中来。同时,广泛采纳同学们对班级事务的意见,集思广益,争取使班级工作更上一层楼。 4、建立学习互助对子。让学习成绩较为落后的同学得到及时的帮助,同时也能培养同学们的互助精神,增强同学间的友谊。建立互助对子以自愿为原则,形成互助对子后通知班级便可,并根据两人的学期期末成绩在其综合测评中做适当加分。 5、在已建立班级群的基础上,创建班级校友录或主页,在网络上展现班级的风采。班级校友录或主页也可以作为同学们心与心交流的无限空间,让大家更好地溶入到班级体这个大家庭中。还可以建设成为宣传班级形象的阵地,提高班级影响力,方便今后组织交流及活动通知,并有利于先进班级的评定。还要建立个人档案、个人简介,向来访者展示水政班每位同学的独特魅力。可能的话,还将成为日后用人单位认识本班同学的窗口。

(完整版)中国古代文学史2_期末复习重点

1建安风骨:是人们对建安大时期美学风格的概括。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指作品内在的“雅好慷慨”的品格,和语言表达上简练刚健的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艺术风貌。代表人物“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2建安七子: 指东汉末建安时期曹氏父子之外的七位著名诗人。他们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其中以王粲陈旧最高 3宫体诗: 盛行于南朝梁陈时期的诗体,宫体之称始于梁简文帝萧纲时,作为永明新体诗的“新变”,内容,内容上不独以“止乎衽席之间”“恩极闺房之内”为主。形式上也有“清辞巧制”“雕琢蔓藻”代表人物萧氏父子,庾信等 4初唐四杰:初唐时期诗坛上出现的以“文章齐名天下”的四位杰出诗人,他们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又称“王杨卢骆”。他们在诗歌创作上,大大扩大了诗歌创作领域与题材,并把诗歌从宫廷引向市井,从京都引向边塞荒漠。在艺术上有博大之象。对唐诗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他们有着相同的审美追求,起着继往开来的作用。他们的诗文各有特点,王杨擅于五言律诗,卢骆长于七言歌行 5竹林七贤:识见于世说新语。任诞。魏晋之际的文学七个代表作家,常集于竹林之下,故名竹林七贤。以阮籍嵇康文学成就最高,七人分别为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 6大历十才子:十才子最初见于中唐诗人姚合的极玄集。其中包括十才子为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洞(一作峒)、耿湋、夏侯审。其主要创作诗风相像,他们或寄情山水景物或写羁旅之情。 7元和体:是指元、白在元和年间写的次韵相酬的,穷极声韵的长篇排律,以及杯酒光景间感叹自身遭遇的小碎篇章,再加之艳体诗在内统称为元和体。形成诗到元和体是体裁变新的局面。 8象外之象:司空图在《与极浦书》中提出的文论诗主张。诗歌创作具有象外之象。其中第一象是诗歌中具体,鲜明所感可言的形象画面。第二象指形象画面中所蕴含的无穷韵味,是无象之象。 9玄言诗:东晋时期出现的一种诗风,代表人物有孙卓,许洵等。理过其辞,淡乎寡味,平典似道德论 10骈文:齐梁时期,骈文是文章的代表。骈偶平整,声韵谐美,用典繁复,辞藻华美,四六句型是其最基本的文体要素。骈文在两汉时期孕育而出。在齐梁时期确立体势,并进入鼎盛期。 11永明体:南朝齐永明年间,沈约等人发现诗歌韵律,以晋宋以来诗歌中对偶形式相结合出现的新诗体,注重对偶,讲求音律,守护四声八病之说,对篇短小,是我国诗歌由古体向近体的过渡诗体,反映了诗歌创作由较为自由发展到讲求格律的必然趋势,代表人物有沈约,谢朓,王融

古代文学史复习题简答题及答案修订稿

古代文学史复习题简答 题及答案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二、简答题 1、简述《庄子》“三言”的创作方法。 《寓言》篇自称其创作方法是“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天下》篇说“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这就是“庄子三言”。寓言,即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言语。重(读音chóng或zhòng)言,有两种解释:一是解释为是重复、增益之言;另一解释为借重之言,即引用长者、尊者和名人的言语,来证明己言,以便被他人接受。这些名人言语,基本都是虚构的。卮(zhī)言,即出于无心,自然流露的语言,这种言语层出无穷,散漫流衍地把道理传播开来,并能穷年无尽,永远流传下来。庄子阐述他的哲学思想、政治观念、人生理想等,不是用抽象的概念表述和理性的分析,而是运用形象思维的方法,把他的思想融入到一个个寓言、神话、虚构的人物故事中,把枯燥的哲学思想讲得趣味盎然,让读者去领悟体会其真谛。 2、《史记》的抒情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史记》的抒情性主要表现在: (1)在写人叙事中寄托着爱憎好恶的感情。即“寓论断于序事中”(顾炎武《日知录》),在冷静客观的叙述中,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2)通过夹叙夹议的手法,表达作者见解和抒发感情。这一写法以《伯夷列传》、《屈原列传》、《游侠列传》为代表。 (3)创造性地运用了“太史公曰”的论赞体,直接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予以评价,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具有很强的抒情性。

3、简述苏轼记叙文的特点。 苏轼的记叙文包括传记文、碑传、山水游记、亭台堂阁记等,在苏文中艺术价值最高,最富有独创性。其传记文善于用所写对象日常生活中的素材和细节刻画其个性,以突现奇人异才的高风亮节。他的游记文,往往将叙事、抒情、议论结合得水乳交融,具有深厚的人文精神,表现手法灵活多变,吸收其他体裁的表现方式(如赋体、问答、赞颂之类),从而使体式为之一变。写景记游,融入诗情雅趣,无不脍炙人口。苏轼是继柳宗元之后大量创作山水游记的作家,他的游记不仅记叙、描写、议论并重,而且议论成分占的比重较大,往往凭借议论给文章辟出新的境界。 4、简述“讲史”话本的体式特征。 (一)篇幅较长,分卷分目。一般均有四、五万言,最长的《五代史平话》有十多万字,有的话本因为篇幅较大,所以要分卷分目。 (二)都有“开场诗”和“散场诗”。 (三)采用断代编年的方法叙述历史。讲史话本大多按朝代断限,依据正史中的朝代兴衰的帝王将相的历史活动为主要内容,采取按年目顺序的讲叙方法。 (四)语言多为半文半白,以讲说为主。语言比较质朴粗糙。 5、简述《三国演义》“七实三虚”的艺术构思。 章学诚批评《三国演义》。所谓“七分实事”,是指作品的主要框架、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是按照史书记载的真实情况来设计和组织安排的,

古代文学史考试题型及举例

填空题 1.最有神话学价值的一部中国古代文献是《》。保留在《淮南子》中的我国古代著名的四大神话分别是《》、《》、《》和《嫦娥奔月》。 2.《诗》到了代被统治者奉为经典,称作《诗经》9.“桑之未落,。桑之落矣,。”《诗经?氓》 3.关于《诗经》的编集,主要有三种说法,分别是、和。 4.《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名《》、《》,后世儒家尊之为“经”。它主要收录了至五百多年间的篇作品(不包括笙诗)。 5.《诗经》中被清代王夫之评为“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的四句诗是:,。,。 6.《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今我来思,。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7.《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主要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________大约五百多年间的_______篇作品。 8.《诗经》的六义,是指、、、、、。 9.《春秋》选词准确,义含褒贬,被后人称为“”。 10.《》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 11.中国最初的诗歌是和、结合在一起的。》 12.被刘知几赞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的著作是《________》。 13.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约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以《_______ 》和《________ 》为代表。第二个阶段以《________》和《________》为代表。第三个阶段以《________》和《_______》为代表。 14. “春秋三传”指《》、《》、《》。 15.“春秋三传”指的是《》、《》、《》,其中文学成就最高的是《》。 16. 《春秋》是我国第一部体史书;《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体史书。 17.被刘知几赞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的著 作是《》;一般认为它的作者是。 18.《论语》是一部记述及其弟子言行的典籍。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 19.先秦说理散文中文学价值最高的两部著作是《》和《》。 20. 历史上最早为《楚辞》作注解的著作是东汉时的《楚辞章句》。 21.“长太息以掩涕兮,。”(屈原《离骚》) 22.“,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23. 、、三者紧密结合,是中国诗歌发生期的一个重要特征。 24.《齐桓晋文之事》记述了孟子同的谈话。 25.先秦叙事散文中,突出表现纵横家思想的著作是《》。 26.“路漫漫其修远兮,。”(屈原) 27.屈原的作品中,《》是我国历史上最长的政治抒情诗;《九章》共篇;《》是屈原的第二长篇,全诗以发问的形式,一口气提出170多个问题。 28.《_______》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______》是楚辞中一首奇特的诗歌,全诗由172个问题构成。 29.“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见于屈原的《________》。 30.“老吾老,______________;幼吾幼,_______________;天下可运于掌。”(《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 31.保留在《淮南子》中的我国古代著名的四大神话分别是《》、《》、《》和《》。

古代文学期末复习题大二上

古代文学期末复习题(大二上)三号公寓复印社 名词解释 1、神话:神话是原始人类幻想和想象的产物。它反映的是人类对自 2 3 4 5 理上互相展开攻击和争辩。于是,在学术上出现了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名家、农家、杂家、纵横家、阴阳家、小说家等派别,墨翟、孟轲、庄周、荀子、韩非子就是这一时期出现的各家的代表人物,他们的作品有《论语》、《孟子》、《庄子》、《韩非子》等。其中,以儒、

墨、道、法四家影响为最大,各派学者或进行演讲游说,或撰写文章,著书立说,出现了学术上的繁荣景象,后世称为“诸子散文”。 6、《史记》的五种体例:《史记》共130篇,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组成。虽然这五种体例各种区别,但它们却是相互配合,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十二本纪按帝王世代顺序记叙各朝兴衰终始,十表排列帝王侯国间大事,八书是有关经济、文化、天文、历法等方面的专门论述,世家主要是贵族之家的历史,列传是 7、“究天人之际, 察和记载, 记》 8、《史记》三家注 义》 9、互见法 示。

中,却使人看到邦形象的另外一些侧面。 10、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之名最早见于肖统《文选》。肖统把失去作者姓名的十九首五言古诗选编在一起,题为《古诗十九首》, 11 12 13 和谐、对仗工整的格律诗,称为“永明体”。在约等人的倡导下,新体诗作者很多,成就较高的有谢朓、阴铿、何逊等人。 14、志人小说:志人小说是品评人物和崇尚清淡的结果,其容可分为三类:①笑话,如淳的《笑林》;②野史,如歆《西京杂记》;③逸闻

轶事,义庆《世说新语》是成就和影响最大的一部。志人小说篇幅短小,叙事简单,只是粗故事梗概,而且基本上是按照传闻加以直录,没有艺术的想象和细节的描写,虽有人物性格的刻画,但还不能展开, 简述 1 2 3 1 等 2、 3 尤》、 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如《七月》叙述农夫在一年十二个月中的生活,就是用赋法;《卫风·硕人》描绘庄姜之美,用了一连串的比:“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再如《周南·桃夭》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起兴,茂盛的桃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