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1842—1949)复习提纲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1842—1949)复习提纲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1842—1949)复习提纲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1842—1949)复习提纲

中國近現代經濟史(1842—1949)复习提纲

考试题型:名词解释(5分×5)、简答题(10分×2)、材料题(15分×1)、论述题(20分×2)

名词解释:

钱庄

钱庄是明清时期的一种金融组织。它最初是经营不同货币的兑换,称钱店。大的钱庄在明末时开始经营存放款业务。在北京、上海、汉口、杭州等地均有。鸦片战争后,钱庄主要在上海发展。钱庄实际上是一种早期的银行。但它不向社会公开办理存放款,他的存款主要来自关系户、熟人,放款亦然。后来由于资本主义的入侵,旧式封建钱庄慢慢开始具有近代资本主义的性质。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前,中国的钱庄在金融活动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其作用和影响超过银行。

票号

票号,一种旧式金融组织,又称票庄、汇划庄。多为山西人所经营,因此又称为山西票号或“西号”。明末清初首设。票号一般为合股组织,资金比钱庄雄厚,他的主要经营业务是进行地区之间的汇兑,信用工具叫“汇票”或“会票”。票号也从事存放款业务。但不对个人,只对钱庄办理。鸦片战争以后,票号不仅办理私人汇款,而且代理清政府汇解京饷和军协各饷,并收存官款。辛亥革命以后,由于它无法收回对官府的放款,受重大打击,相继停业,或改为钱庄和银行。

值百抽五

所谓“值百抽五”,就是征收百分之五的税率。它是协定关税时期中国关税中最基本的税率。“值百抽五”最初来自于《中英通商章程》,但由于其所列货物十分有限,以后新增的贸易品名称就一律按值百抽五来定税率。而后来签定的《中英天津条约》,第一次确定进出口海关关税“值百抽五”的原则。但是,在实际征收过程中,由于帝国主义列强以多报少,以大报小,以高报低,实际关税税率远远没有达到5%,只有3—4%,这种税率一直延续到1928年关税自主。

二五减租

所谓“二五减租”,是指粮食收获后,优先提取百分之二十五的粮食给佃农,剩下的百分之七十五由地主和佃农对半分。“二五减租”是国民党在大陆时期曾提出的土地政策。陈诚主政台湾后,同样推行这一制度,只不过是把名称改成了“三七五减租”。而所谓“三七五减租”,是指佃农租种地主的土地,所交地租最多不能超过农业产量的千分之三百七十五,并且规定此后以1948年产量为标准来收租。所以“二五减租”和“三七五减租”是一个意思。

上海土地章程

《上海土地章程》是由英国驻泸第一任领事巴富尔,根据《南京条约》及其“善后条款”,同当时的上海道台宫慕久于1845年所签订。它建立起中国第一个租界——“英租界”,并开始具有英国人专管区域的性质。但清政府仍保留部分主权,是该文件最显著的特点。后来,随着外国侵略的加深,清政府在租界的这些权力也被逐渐排斥,租界逐渐发展成为脱离中国主权的“国中之国”。《上海土地章程》影响重大,被视为租界设立之根本依据。

实银

所谓实银,就是指那些在实际流通中客观存在的白银。当时,在全国流通的各种宝银,虽然他们的名称、形式、重量、成色各不相同,但是,他们都是实有其物,都是流通中现实存在的银货,故如其名。而与实银对应相反的就是那些在实际流通中并不存在的虚银。

虚银

所谓虚银,就是指那些在实际流通中并不存在的、只是作为一种计算单位并没有实物的银两。由于虚银是一种计算单位,所以,它虽然没有实物,但它却有一定的成色和重量,来作为价值符号和换算依据。例如纹银、漕平银、关平银就是虚银。而与虚银对应相反的就是那些在实际流通中客观存在的实银。

纹银

由于白银是冶炼而成的,百分之百的纯银很难得到。而在全国各地铸造的银两中,成色(即含银百分比)又不一样,那么,在各地银两交换时,就要进行换算。在这种换算过程中,有一个通行的成色标准银,叫纹银,或足银,作为全国性的假想标准银,它的成色是93.5374‰,它是作为全国各地不同成色的宝银在使用时折算的依据和标准。各地银两在换算过程中,都折成纹银,然后计算多寡。纹银是一种虚银,他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只是作为一种换算的单位而被接受和使用。

厘金

厘金,创立于咸丰三年,因初定税率为一厘,故名厘金,又称厘捐或厘金税。其按课税品种不同分为四类,其中对社会各方面影响最大的是百货厘。厘金在全国通行后,不仅课税对象广,税率也极不一致,且不限于百分之一,有的高达百分之二十以上。开设厘金税是晚清赋税体系的重要特点之一,但由于其从一开始就是为维护清政府的反动统治、镇压太平天国服务的,并严重阻碍了商品的流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因此在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厘金一直起着十分消极的作用。

其他题型:

1935年币制改革(法币政策)

法币政策是国民党政府废止银本位制、采用纸币制的一次币制改革。该政策实施于1935年11月4日,主要内容是: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后加中国农民银行)所发行的纸币为法币;禁止白银流通,并将白银收归国有,移存国外,作为外汇准备金;规定汇价为法币一元等于英币一先令二便士半,并由三银行无限制买卖外汇。由于最初英国推动施行,改革使中国成为英镑集团的附庸。法币政策虽有其积极意义,但总的来说它是一次失败的改革。

背景:①币制改革是清末民初以来中国各界要求金融币制改革的必然趋势;

②国民政府建立以后,主要代表资产阶级利益,而旧的币制越来越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因此,也成

为国民政府的大敌;

③国民政府为了巩固中央的统一,必须进行币制改革,因为地方实力强大的原因,是由于它的经济实力强

大,而地方掌握了货币发行权,是地方经济的一大支柱,因此,必须将它破除;

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政治、经济政策、行动,受帝国主义影响。当时,英美日本都在争取对

中国金融和经济的控制,英美对中国的这种既落后又脱离于英美货币体系的旧货币,非常不满,要求改

革,并且同英美货币加强联系;而日本也想把中国货币拉入日元体系。中国要想抗日,就必须依赖英美,

在经济上、在货币上就要加入英美集团;

⑤1932年的废两改元,为币制改革铺平了道路。

原因:国民党政府在1935年11月实施法币政策,是有它的客观原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①长期紊乱的货币制度迫切需要改革;

②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经济危机,美国白银政策对中国货币的巨大冲击,造成中国白银外流,金融紧缩和经

济萧条,迫使中国必须放弃银本位而谋划新的改革。

③日本的侵略加紧,中国民族危机加重,必须统一货币并加入英美集团。

内容:①统一货币发行权。中国货币即日起由中国银行、中央银行、交通银行三行发行,次年加上中国农民银行,即所谓的中中交农四大银行,其他银行不准发行。已发行的可继续流通,到哪即日起不准增发。原有货

币逐步掉换成法币,调完为止。

②集中保管法币发行准备金。法币准备金的保管由财政部组织专门委员会负责,由政府同私人银行家共同

组成,委员会监督货币的发行,每月公布一次发行准备金与货币发行的情况、数目。

③白银收归国有。一切公私款项、税收、钱粮均以法币为准,不准使用银元,公私所有银币,由发行委员

会兑换法币,白银作为准备金使用,并公布兑换办法八条。各地所有白银,在三个月内兑换法币完毕。

同时国民政府采取一系列相应措施,并延长兑换时间。

④确立法币对外币的汇率。根据中国货币近五年来对英镑的平均汇价规定,法币一元等于英镑一先令二便

士半。法币本身无法定的含金量,也不能兑换银币,但还不能算一种纯纸币制度,而是一种金汇兑本位

制,因为它可以自由买卖外汇。以外汇为本位,信用由外汇的价格决定,这是法币的买办性的基本特点。

中国的法币同英镑的汇价发生了固定的联系,说明它已被纳入英镑集团了。

⑤推行新的辅币。辅币即零星小币。规定辅币有两种:镍币和铜币。镍币有20分、10分和5分三种,铜

币有1分、2分和半分三种。

中国封建经济的特点

中国封建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即在铁制农具、牛耕技术的出现与普及和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以后。它是以封建地主阶级占有土地,剥削农民(或农奴)剩余劳动力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制度,其基本剥削形式是封建地租。中国封建经济包括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两部分。

所谓自然经济,就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其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交换,而是为了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的需要。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经济的主流。自然经济主要表现为小农经济形式,即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

而商品经济,由于它受到中国封建经济的主流思想——“重农抑商”(即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的影响,一直都受到打击。甚至到明清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这种思想仍然贯彻于政策。

综上,中国封建经济的特点是以“重农抑商”为指导思想,以封建土地私有制为核心,以自然经济为主流、压制商品经济的一种自给自足、农业手工业相结合的经济形式。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已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台湾五六十年代土改经验

国民党到了台湾并反思总结经验以后,就立即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土地改革。国民党在台湾的土地改革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三七五减租、公地放领、耕者有其田。这三个阶段也是土地改革的三大措施。

第一阶段即通过三七五减租,在承认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利用政权强行分离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以保障佃农的利益,使佃农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社会政治经济的稳定。

而第二阶段的“公地放领”和第三阶段的“耕者有其田”,使许多佃农成了自耕农,成为土地的主人。农民受到激励后,更努力劳动,资本投入也在增加,结果是农业生产大幅增长,保证了粮食供应,减缓了战后人口骤增和通货膨胀的压力,创造了一个起飞前所需的政策经济稳定的环境。

经过土地改革,台湾原有的地权结构和土地经营规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根本上动摇了台湾传统农村社会的结构。台湾农业从少数地主占有大多数土地的租佃式经营变成了以自耕农为主的独立分散经营,一方面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和经营的灵活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另一方面又使得政府能够更有效地“压挤”农业,把农业创造的剩余用以发展工业。

土地改革的结果,使台湾农业能够更大限度地发挥为工业发展提供原料、资本、人力以及市场的作用,为台湾工业化的开展创造了要素条件。

怎样评价币制改革

就积极方面而言,主要有以下三点:

①法币政策它不是在中国孤立地进行的,是通过因果联系在一起的,它是国民党内英美派势力增长的表现,是

国民党对日抗战政策转变的开始。

②从货币制度本身的发展来看,用信用货币代替金属货币,是世界货币发展的趋势,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

果,是货币发展的一个重大进步。

③货币改革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它统一了货币,稳定了金融,对工商业的发展起了促

进作用。

而就消极方面而言,过去,我们曾一度对币制改革持完全否定,其根据实际是来自陈伯达的《中国的四大家族》一书。但其所讲的法币的掠夺性也好,垄断性也好,通货膨胀也好,其本身的这种经济属性是它的自然属性,是无可指责的。我们不能因为法币具有这些属性,就因噎废食,忽视信用货币的必然性及其进步作用。只是由于掌握着这种信用货币的政权,他的政治是反动的,腐朽的,才使得信用货币的副作用得以猖獗,国民党政府正是这样。所以,我们应当批判的应当是其政治的反动性,而不是他在经济上为适应历史潮流而进行的改革。

怎样评价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资本的积累,英、美、法、德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陆续完成了第二次产业革命,引起经济从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对原料来源和商品输出市场的强烈需求,使列强之间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在利润的驱逐下,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开始全球化,表现为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

在此背景下,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对中国社会各方面的影响是深刻的。

政治上,中国不再是一个完全独立的主权国家,领土与主权的完整遭到严重破坏,半殖民半封建统治秩序逐步确立,清政府日益成为外国资本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但客观上加速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经济上,它掠夺中国财富和资源,造成中国资本主义和重工业的发展困难,并逐步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但同时它打破了中国大一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社会结构,客观上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和市场,促进了中国商品阶级的发展,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文化上,中国传统文化受到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空前的挑战和冲击,开始形成中国近代文化,各种思潮不断涌现。

而就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而言,它初期客观上对民族资本主义有刺激作用,同时也推动了近代社会的发展,这个是值得肯定的。但由于资本主义的反动性和侵略性,决定了外国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激烈矛盾是不可消除的,这就表现为外国资本主义对民族资本主义的排斥、抑制。

综上,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确实是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一些变化,但这是次要的、非根本性的、分主流性的影响。我们既要肯定其正面影响,也必须要认识到: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在用中国人民的血汗和尸骨堆积着资本主义的文明,这才是近现代历史占主要的、根本性的、主流性的影响。我们要用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主义,实事求是看问题。

官僚资本主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所谓“官僚资本主义”,就是指依靠帝国主义,勾结封建主义,直接利用国家政权,形成的垄断资本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作为一种经济形态,一个阶段,是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特有的、政治不民主、经济不发达的产物。其特征是与国家政权相结合,具有买办性、封建性和垄断性。三者缺一不可。

依据这些特征,官僚资本主要是指清政府、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政府的官办、官督商办和军阀官僚私人投资的企业。

19世纪后期,清政府洋务派大官僚采取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形式开办的近代军事企业和民用企业,是中国官僚资本的雏形。以后北洋政府由外债支持建立的一些官办企业也构成官僚资本的一部分。

到了抗战时期,国民党统治集团的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四大家族利用自己的政治特权和战时经济统制手段大发横财,进而控制了国家经济命脉。同时,由于官僚资本主义具有垄断性和封建性,对民族资本主义不断排挤,民族工业陷入萎缩。国民党政府统治下的中国是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它的官僚资本除具有垄断资本主义的一般特征外,又具有买办的封建的特征。

官僚资本主义的存在和发展,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中国的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因而是一种反动的生产关系,是中国人民在民主革命时期的革命对象。另一方面,官僚资本本身又是一种高度集中的社会化大生产,它集中了一定的现代化设备和科技力量。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人民政府在全部没收官僚资本的基础上,直接建立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整理

中国近代史纲要 主讲——冯聚才 第一讲近代中国的危机与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一、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中国跨入近代的状态:——“三条线的交叉” 封建社会的衰落期、清王朝的衰落期、和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2、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1)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6月——1842年8月,资本主义的英国发动了第一场侵华战争,结果:清王朝战败,被迫签订了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及其附件《虎门条约》、《五口通商章程》,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一个享有独立主权的国家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畸形发展道路。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逐渐开始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因为如此,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典型人物:林则徐)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1860年,英法两个资本主义国家发动侵华战争,迫使清政府在1858年签订了中——英法俄美《天津条约》,1860年签订中-英法俄美《北京条约》,这些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 (3)中法战争:1884年-1885年,法国发动侵华战争,结果: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在中国近代史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清政府表现的软弱进一步助长了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气焰。

(4)甲午中日战争:1894年—1895年,日本挑起对华战争,清王朝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进一步地加深了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 (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年6月,西方八个国家联手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由于清王朝的不堪一击,北京沦陷,被迫在1900年9月签订了中国历史上最为屈辱的《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基本上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与主要矛盾 (1)特点:(1)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日益成为通知中国的决定性力量,帝国主义是近代中国的一切灾难和祸害的总根源; A、中国的封建势力是近代中国最黑暗、最反动的势力,是近代中国走向现代化的主要障碍; 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被破坏,但封建剥削制度的根源依然存在; C、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一些发展,但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D、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 E、近代中国人民经济上的贫困和政治上的不自由在世界史上是少有的。 帝国主义侵华的手段: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文化渗透(二)、主要矛盾: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后其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中国人民

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提纲考试用

1、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之前,中国属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近代中国诞生的新的阶级特点: 旧的阶级发生了变化,新的阶级产生出来,旧的封建统治 地主阶级继续占有大量土地,掌握国家政权,对人民进行 专制统治,但地主阶级发生变化,地主从乡村迁往城市成 为城居地主。旧的被统治阶级农民阶级仍然是人数最多的 被剥削阶级。新兴的被压迫阶级为工人阶级,也是近代最 革命的阶级。同时在外国资本入侵的成长刺激下新产生了 中国资产阶级。 (新兴阶级:中国资产阶级,工人阶级。 被压迫阶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 人数最多的被压迫阶级:农民阶级。 统治阶级:封建通知的地主阶级) 3、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 第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第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关系: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 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制度,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人民赋予创造前提,开辟道路也只有 通过人民解放和民族独立,中国人民才有可能集中力量进 行现代化建设,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的富强和 人民的富裕。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是民族独立、人民 解放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中华民族在近代主要是完成 前一任务,在现代主要是完成后一任务.两大任务是统一 的,统一于解放和发展中国的社会生产力. 第一章 4、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方式 军事侵略(战争、侵占土地、勒索赔款) 政治控制(控制内政外交、镇压反抗、扶持收买代理人)经济掠夺(控制通商口岸、剥夺关税自主权、实行商品倾 销和资本输出、操纵经济命脉) 文化渗透(披着宗教外衣进行侵略、制造侵略舆论) 5、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的危害: 阻碍了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对农业经济也造成严重破 坏,加速了中国传统农业的萎缩和衰败。使得中国在经济上丧失了独立性,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体系,成为了经济附庸,除了沿海城市的畸形繁荣,广大经济濒临破产,导致了近代中国的落后和人民的贫困。 6、近代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 一是社会制度的腐败,一是经济技术的落后,前者为根本 原因,因为政治制度的腐败使得经济落后的情况长期无法 得到改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阻碍了中国人民群 众的广泛动员和抵抗。对抗中相比于经过工业革命经济技 术飞速发展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国落后的经济技术和 作战能力已被远远抛在后面,双方武器装备军队素质综合 实力相差悬殊,并且反动统治阶级一直实行错误方针,政 策压制人民群众的反抗动员。 第二章 7、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农民阶级无法克服小生产者固有的阶级局限性,并不是新 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不能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 团腐败的现象,也无法保持内部团结。太平天国靠宗教组 织群众并不是科学的思想理论,不能正确指导战争,还给 农民战争带来了危害,以虚幻力量代替起义者自身的努 力,未能正确对待纲常伦理。对西方资本主义侵掠者缺乏 理性认知,其失败表明,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民族 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8、洋务派举办的洋务事业: 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 主张引进、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设近代企业,兴办洋务,以“自强求富”为口号,这些 官员被称为“洋务派”,洋务事业主要归纳为三个方面 1.兴办近代工业,首先兴办的是军事工业,企业都为官办。 还兴办了一些民用企业(多采取官督商办)。 2.建立新式海陆军(湘军,淮军,北洋海军) 3.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翻译学堂,工艺学堂, 军事学堂,赴美幼童) 9、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虽然办起了一些企业建立了海军却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甲午中日战争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洋务运动的失败。 首先其具有封建性,企图吸取西方近代生产技术为手段,达到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决定了它必然失败的命

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提纲——个人整理精华版

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提纲 上篇 近代中国历史轨迹发生改变的原因(内因和外因) (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原因) 1.中国集权官僚制的消极影响; 2.晚清政治的衰败与晚清政府 的贫困化; 3.西方列强的侵略; 4.中国文化传统的障碍:中央帝国观念、重农抑商传统、重义 轻利传统、崇古薄今取向。 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 1.基本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 众的矛盾。 2.相互关系:两大基本矛盾互相交织,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 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1.历史任务: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 富裕。 2.相互关系: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 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有利维护民族独立、促进人民解放。 3. 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必由之路: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 主革命。

资本——帝国主义入侵的表现,影响 一、军事侵略 1、发动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 2、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 围 3、勒索赔款,抢掠财富 二、政治控制 1、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 2、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3、扶植、 收买代理人 三、经济掠夺 1、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 2、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3、实行 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 4、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 四、文化渗透 1、披着宗教外衣,进行侵略活动 2、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 【课件版本】 鸦片贸易给中国造成了严重的灾难 1、打破了中国对外贸易的长期优势,是中国有多年来的出超国变成入超国,使中国白银外流,国库空虚。 2、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影响了人民生活。 3、严重破坏了社会风尚,破坏了生产力。

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要点(精心整理)

自考《纲要》复习要点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 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社会结构上,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制度。 2. 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主要是: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文化渗透 3.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1)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中国割让台湾全岛及所属各岛屿和澎湖列岛给日本,并赔款白银2亿两(单个国家赔款数额最多),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3)1901年《辛丑条约》规定,赔款4.5亿两(赔款总额最多),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 把持中国海关大权长达40多年的是英国人赫德。 5.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6.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政治方面: (1)资本—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2)中国的封建势力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外国列强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中外反动势力对中国人民实行联合专政) 经济方面: (3)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依然存在,在社会经济中占显著优势,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4)中国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在中国政治、文化生活中有一定作用,但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

社会方面: (5)在列强争夺和间接统治下,加之地方性农业经济所形成的地方割据势力的存在,使近代中国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极不平衡性。 (6)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人民群众毫无政治权利和生活的极端贫困化。(贫困和不自由世界少见) 7.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旧的封建统治阶级是地主阶级,旧的被统治阶级是农民阶级;新产生的阶级是资产阶级,分为官僚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革命性的两面性特征);新诞生的被剥削阶级工人阶级。 8.中国工人阶级的特点:(1)深受三重压迫和剥削,革命性最强;(2)人数虽少,但相对集中,便于形成革命力量和传播先进思想;(3)同农民有着天然联系,便于结成工农联盟。 9.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要矛盾及其关系: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关系: (1)当外国列强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时,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2)当外国列强同封建政权勾结,共同镇压中国革命时,阶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3)国内战争威胁帝国主义利益和封建主义的统治时,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完全勾结。10. 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关系:相互区别、相互联系。 区别:二者的主体、内容不一样。第一个历史任务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要从根本上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解决生产关系问题;第二个历史任务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是要解决生产力问题。 联系:第一个历史任务是第二历史任务的前提条件;第二个历史任务时第一个历史任务的最终目标。 11.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是:1841年广州三元里人民的反英斗争。 12.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图谋破产的原因: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相互制约是重要原因;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饶的反侵略斗争是最根本原因。 13.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社会制度的腐败(最根本原因);经济技术的落后。 14.林则徐: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组织编撰《四洲志》。 15.魏源:编撰《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中国近代史纲要期末考试试题一(这套题整理的不错)

中国近代史纲要期末考试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120分) 1.1936年10\ 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于(D ) A.陕北保安地区 B.陕北洛川地区 C.陕北瓦窑堡地区 D.甘肃会宁、静宁地区 2. ( C) A.毛泽东朱德、周恩来 B.毛泽东、朱德、王稼祥 C.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 D.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 3.中华民族进入全民族抗战是在(D ) A.九一八事变后 B.一二八事变后 C.华北事变后 D.卢沟桥事变后 4.1935年12 是(B ) A.遵义会议 B.瓦窑堡会议 C.洛川会议 D.晋绥干部会议 5. 胜利的战役是(A ) A.台儿庄战役 B.桂南战役 C.枣宜战役 D.中条山战役 6. 的阶段是( B)

A.战略防御阶段 B.战略相持阶段 C.战略反攻阶段 D.战略决战阶段 7.1945年4 表是(C ) A.周恩来 B.刘少奇 C.董必武 D.王若飞 8. 表会谈纪要》的时间是( C) A.1945年8月 B.1945年9月 C.1945年10月 D.1945年11月 9.1947年10月10(C ) A.和平、民主、团结 B.向北发展、向南防御 B.C. D.将革命进行到底 10.1949年6 著作是(D ) A.《新民主主义论》 B.《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C.《论联合政府》 D.《论人民民主专政》 11.1898 (C ) A.李鸿章 B.左宗棠 C.张之洞 D.刘坤一 12.

(A ) A.《时务报》 B.《国闻报》 C.《湘报》 D.《万国公报》 13.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 B) A.兴中会 B.中国同盟会 C.中华革命党 D.中国国民党 14. 是(D ) A.湖南 B.湖北 C.广东 D.四川 15.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是(D ) A.《中华民国宪法》 B.《钦定宪法大纲》 C.《中华民国约法》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6.1913年领导革命党人发动了( A) A.二次革命 B.护国战争 C.护法战争 D.北伐战争 17.1930年成立的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又称第三党) 主要领导人是(D ) A.梁漱溟 B.黄炎培 D.张君劢 D.邓演达

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抗战胜利及其意义_毙考题

下载毙考题APP 免费领取考试干货资料,还有资料商城等你入驻 邀请码:8806 可获得更多福利 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抗战胜利及其意义 中国近代史纲要是考研政治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小编整理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帮助大家梳理本科目重点,把握知识框架。下面是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之抗战胜利及其意义部分: 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抗战胜利及其意义 1.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结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也胜利结束:日本天皇和政府以及日本大本营的代表在东京湾美军军舰密苏里号上签署向同盟国的投降书。 2.中国政府在台湾举行受降仪式。9月3日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根据波茨坦公告,台湾和澎湖列岛由中国收回。这成为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重要标志。 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第一,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第二,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对中国的援助。 4.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第一,是近代历史上一次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第二,捍卫了主权和领土完整;第三,弘扬了中国精神;第四,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产生影响。 5.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第一,共产党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第二,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民族团结和英勇抗争是决定性因素;第三,国际力量的帮助也很重要。 为什么说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①共产党将马列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②共产党是引领全民族走向抗战胜利的一面旗帜。③积极倡导、促成、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为凝聚全民族力量的组织者和鼓舞者。④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⑤共产党人以富于献身精神的爱国主义,不怕流血牺牲的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夺取胜利的民族先锋。 6.抗日战争胜利的经验:第一,人民的团结是力量源泉;第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精神动力;第三,提高综合国力是基本保证;第四,中国人爱好和平,反对战争,但不惧怕战争;第五,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捍卫自己生存的权利。 考试使用毙考题,不用再报培训班

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提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提纲 1、为什么说1840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的开端? 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中国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西方资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主要手段有哪些?在文化上对中国进行渗透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其中掠夺中国领土最多的侵略者是哪个国家? 手段:A军事侵略B政治控制C经济掠夺D文化渗透 目的:宣扬殖民主义奴化思想,麻醉中国人民的精神,摧毁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俄国 2、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是什么?如何看待“西方对落后地区的殖民统治促进了这些地区的近现代文明”的观点? 影响: 1.中国的主权被破坏,逐步沦为列强的半殖民地。 2.大规模的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使中国逐步沦为外国侵略者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掠夺地,是造成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长期落后的根源。 3.列强在进行侵略的同时,也把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传入中国,对中国的旧制度、旧观念以前所未有的冲击,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4.进一步瓦解传统经济,有利发展资本经济。 近代西方的殖民扩张和掠夺给亚非拉地区带来深重灾难,他们在掠夺资源奴役殖民地人民的同时,为了更大程度上榨取在殖民地所在的利益,大力发展工业,掠夺人口和劳动力,同时也把先进的生产方式传播到殖民地,打破了殖民地原有的落后制度和经济文化的格局,并且将殖民国先进的思想文化和制度带入到当地,推动了世界历史的近代化,成为近代文化传播不可否定的巨大力量。 3、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什么?主要矛盾有哪些?面临的两大使命和任务是什么?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指的是什么? 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中国近代史复习要点(精华版)

第一单元列强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 1、英国鸦片战争根本原因:为了开辟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走私鸦片的直接原因:为了扭转贸易逆差。 2.两大历史任务:a.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b.改变中国经济技术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的富强和人民解放。 3、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年(意义):鸦片战争以后,《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4、1856-1860年,英法联军为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原因),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 5.沙俄是割占我国领土最多的国家,《瑷珲条约》是割占我国领土最多的条约。 6、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军的历史任务。 8、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牺牲,是我国的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失败后,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地化程度。 9、1900年春,义和团运动矛头直指帝国主义侵略势力。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八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0.反侵略战争失败原因:社会制度的腐败;经济技术的落后。 11.启示:侵略战争是列强为实施对外扩张政策而挑起的,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落后是中国一次次挨打的主要原因。失败给中华民族带来的震撼与刺激,促成了中华民族的奋起。唯有不断变革、自强、自立,才能使自己的祖国屹立于民族之林,受到世界的尊重。 时间不平等条约影响 鸦片战争1840-1842 《南京条约》中国开始被列强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 《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起步 11洋务运动的目的:为了镇压农民起义,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洋务运动的时间: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代表人物:奕忻(中央),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地方) 洋务运动的内容:(1)前期以“自强”为口号,采用先进生产技术,创办军事工业。如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 (2)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开办了一些民用工业。如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3)从70-80年代筹建了南海、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4)创办新式学堂。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 评价洋务运动:是失败的封建统治者自救运动。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技术……为中国近代化开辟道路。对外国经济势力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12、1895年春,康有为领导的“公车上书”揭开了变法维新的序幕。 13、戊戌变法:1898年6月到9月,内容:(课本P34—P35)。性质: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影响:是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提出了比较全面的资本主义改良方案,有利 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就一步发展。启示:戊戌变法的失败说明资本主义的改良运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走不通。康有为等人勇于向先进的国家学习,敢于开拓进取、创新变革和高度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值得我们学习。 14、1894年,孙中山组织了革命团体兴中会。(第一个革命团体,成立地点:檀香山)1905年,他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中国同盟会(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孙中山为总理。通过了推翻清朝统治,废除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改革土地制度的革命纲领。它的成立,大大推动了全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创办的机关刊物《民

国际金融复习提纲(整理版)

一、单项选择题 1.国际收支是流量 2.对实际资源在国际间的流动行为进行记录的账户为经常帐户 3.外国人在美国发行的美元债券称为扬基债券 4.国内吸收的表达式为A=C+I+G 5.以下能导致IS曲线向右移动的是实际汇率上升 6.CA曲线是资金完全不流动时国际收支平衡的曲线 7.固定汇率制下,本国货币供应量增加会导致本国外汇储备减少 8.假设价格在短期内存在“粘性”的汇率决定理论为超调模型 9.揭示汇率变动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关系的理论为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 10.汇率政策属于需求转换政策 11.根据有效市场分类原则以货币政策实现外部均衡,以财政政策实现内部均衡 12.关于货币自由兑换,目前我国实行的是经常帐户下的自由兑换 13.布雷顿森林协议在对会员国缴纳的资金来源中规定会员国份额的25%以黄金或可兑换成黄金的货币缴纳,其余75%的份额以本国货币缴纳 14. 一国货币升值对其进出口收支产生何种影响出口减少,进口增加 15. 在采用直接标价的前提下,如果需要比原来更少的本币就能兑换一定数量的外国货币,这表明本币币值上升,外币币值下降,通常成为外汇汇率下降 16.在不考虑错误与遗漏因素时经常账户余额与资本与金融帐户余额相等且符号相反 17.外国人在英国发行的美元债券称为欧洲美元债券 18.以单位外币折合本币数量的方式来表示汇率,是直接标价法 19.以下能导致IS曲线向右移动的是减税 20.BP曲线是同时考虑经常帐户和资本与金融帐户时的国际收支平衡曲线 21.货币需求函数是收入的正相关函数,利率的负相关函数 22.浮动汇率制下,本国货币供应量增加会导致本国实际汇率上升 23.以资产回报率来分析汇率决定的理论为利率平价理论 24.揭示汇率与货币购买力之间关系的理论为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 25.财政政策属于需求增减型政策 26.马歇尔-勒纳的条件是指一国出口需求弹性和进口需求弹性的绝对值之和大于1 27.下列国际间政策协调形式中,程度最高的是合作确定中介目标 28. 一国货币贬值对其进出口收支产生何种影响出口增加,进口减少 29.特别提款权SDR是IMF创设的储备资产和记账单位 30. 汇率波动受黄金输送费用的限制,各国国际收支能够自动调节,这种货币制度是国际金本位制

智慧树知到《中国近代史纲要》章节测试答案

对应章节第一章 1.【单选题】()是近代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 A. 日本 B. 俄国 C. 美国 D. 英国 正确答案:俄国 2.【单和鼠 B. 牛和猪 C. 马和选题】 2009年法国佳士得拍卖行拍卖了()兽首 A. 兔羊 D. 鸡和鼠 正确答案:兔和鼠 3.【多选题】中国人民粉碎列强瓜分中国图谋的原因()? A. 帝国主义太弱 B. 列强之间的矛盾和相互制约 C. 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 D. 帝国主义寻找到新的目标 正确答案:列强之间的矛盾和相互制约###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 4.【判断题】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A. 对 B. 错 正确答案:对

5.【判断题】甲午战争后,魏源翻译了《天演论》。 A. 对 B. 错 正确答案:错 对应章节第二章 1.【单选题】洪秀全看到了一本介绍基督教的书叫() A. 《盛世危言》 B. 《劝世良言》 C. 《资政新篇》 D. 《天朝田亩制度》 正确答案:《劝世良言》 2.【单选题】洋务运动中最早兴办的军工企业是() A. 汉阳铁厂 B. 轮船招商局 C. 安庆军械所 D. 福州船政局 正确答案:安庆军械所 3.【多选题】北洋水师全军覆灭的原因() A. 军事实力不如日本 B. 经济动员力不如日本 C. 社会动员力不如日本 D. 轻敌所致

正确答案:军事实力不如日本###经济动员力不如日本###社会动员力不如日本 4.【判断题】中国修建的第一条铁路是京张铁路。 A. 对 B. 错 正确答案:错 5.【判断题】百日维新共进行了100天。 A. 对 B. 错 正确答案:错 对应章节第三章 1.【单选题】孙中山先生创立的第一个革命团体是()。 A. 同盟会 B. 光复会 C. 华兴会 D. 兴中会 正确答案:兴中会 2.【单选题】“三民主义”学说中,民权主义对应的是()。 A. 创立民国 B. 驱除鞑虏 C. 恢复中华 D. 平均地权 正确答案:创立民国

《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

第一讲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概念和形成。 (一)概念:一种社会发展形态——特殊的,过渡性的 半殖民地:从政治上概括——是封建国家遭受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而形成的政权的性质,形式上是一个独立的国家,而实质上丧失独立,由西方列强实行间接统治。 半封建:从经济上概括——是封建国家遭受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形成的社会经济形太。表面上,封建经济遭到破坏,资本主义在中国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又能成为社会经济的主要方式。 (二)概念的形成和提出 提出:《帝国主义论》——1905.列宁——半殖民地——》首次用其指称近代中国 《德国的革命与反革命》——1851.恩格斯——》半封建 毛泽东1939年12月《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做了系统的,科学的论证,标志其概念的正式形成。 (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 四条绞索,五次斗争——概括 四条绞索:(1)1840——1842第一次鸦片战争及《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1865——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第二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加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进程。 (3)1894_1895中日甲午战争及《马关条约》的签订,中国进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 问题:1、为什么说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了半殖民地的中国? 1)国家主权遭到严重破坏。 ①领土②司法③关税④贸易自主权⑤片面最惠国待遇⑥允许传教士进人内地⑦允许外国公使驻扎北京。 2)清政府开始沦为洋人的朝廷 ①“北京政变”后,清政府开始与外国列强勾结②“总理各国事物衙门”成立 2为什么说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了半封建的中国? 1)中国成为列强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供应基地 2)列强在华经济势力加强。 1、经营商业与轮船航运业。 2、开办工矿企业 3、开设银行。 3)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 中国农村逐步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的市场体系 2 东南沿海一带开始畸形繁荣 3 租界开始出现 4)大批华工被虐卖出国。

中国近现代史复习资料 1.

一、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额开端? 1.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签订了第一批不平等条约,使独立的中国开始逐步变为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的中国开始逐步变为半封建的中国。 2.近代中国阶级关系的变化。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在原有的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外,又先后出现了产业无产阶级、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 3.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开始变为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4.中国发展面对两大新的历史任务。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二、近代早期反侵略斗争的意义 1.近代中国人包括统治阶级中以林则徐、冯子材等为代表的爱国人士,在反侵略战争中表现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凝铸成近代中华民族不屈的魂魄。它极大地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并形成中国近代民族精神的主流。 2.正是中国人民和爱国官兵不畏强暴、顽强抵抗、宁死不屈的英勇战斗,才使我们的国家历尽劫难而未毁、屡遭侵略而未忘,为最终实现中国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的原因★ 1.帝国主义列强决不允许中国独立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成为自己的对手。 2.中国的封建势力依旧强大,始终压制和限制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3.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都过于软弱,自身没有能力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4.中国人民已经觉醒,他们进行革命的目的,是为了打碎所有的桎梏,而不是改用资产阶级的文明镣铐来换下封建的野蛮枷锁,广大民众不希望任何一种压迫与

2019年高考历史必修知识专题复习提纲:专题三 新中国的经济建设

专题三新中国的经济建设 一、1949——1956的经济建设(过渡时期) (一)1949——1952的经济建设(重点:恢复发展国民经济) 1、背景:一穷二白、千疮百孔的经济烂摊子 2、措施:土地改革、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合理调整工商业等 3、意义: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 (二)1953——1956的经济建设(重点:开展一五计划,包括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 1、工业化建设 (1)时间:1953一五计划的执行,标志着国家工业化建设的开始,到1957年提前完成 (2)特点:政府主导、苏联援助、优先发展重工业 (3)成效:各项指标大都大幅度超额完成,建成汽车、飞机等重要工业部门和东北重工业基地,初步改变工业落后面貌。 2、社会主义改造 (1)背景:分散的小农经济、手工业经济、资本主义经济无法满足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2)时间:1953——1956底 (3)内容: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4)方式:加入农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合作化运动)、公私合营和和平赎买 (5)意义:标志着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3、注意:分析一五计划必须从工业化建设和三大改造两个角度入手。 二、1956——1978的经济建设 (一)成功探索 1、1956年4月《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成为探索社会主义的良好开端(新考内容) 2、1956年9月中共八大的召开 (1)背景: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胜利,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2)内容:科学分析国内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A.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农业国现实 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 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矛盾 B.主要任务:把中国尽快地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3)意义:体现共产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取得的初步成

经济史复习提纲

经济成长历程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一、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3) ⑴ ⑵ ⑶ 二、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 1、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时间)(工具:汉犁壁三翻唐筒曲) 2、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三、自耕农经济(小农经济)(课本5、28、46、83页) 1.出现时间: 2、出现的原因 ⑴ ⑵ 3、概念含义: 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生产,与家庭手工业结合,男耕女织4、特点:(1)自给自足(封闭保守) (2)落后性(规模狭小、简单分工、近代阻碍发展) (3)脆弱性(在天灾、战乱、苛政影响下容易破产) 5、发展:(1)明清时期,成为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的主要因素 (2)鸦片战争后,小农经济开始解体(解体的含义) (3)1953-1956年,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建立农业合作社。(私变公) 四、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 2、商周时期:井田制(性质:) (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 3、战国-明清:土地私有制(君主、地主、自耕农) 4、土地兼并现象:原因:土地私有(根本),土地买卖;影响:影响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 荡解决:均田制(国家控制的土地分给农民,不准买卖) ★五、中国古代手工业成就: 1、青铜时代:是指从到 2、春秋时期:发明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是世界冶铁史上的奇迹 3、汉代:人们开始用煤作燃料冶铁,中国是世界最早发现和使用煤的国家 4、南宋末年:开始用焦炭冶铁,明朝流行开来 5、汉代:丝绸远销欧洲,获“丝国”称号 6、唐代:丝织业出现技艺 7、宋元以来:棉花种植由边疆向内地传播,棉纺织业成为新兴的手工业部门。 8、元代:黄道婆全面推广先进技术,发明脚踏三锭纺车;松江在元明时期成为全国的 棉纺织业中心。 9、明代后期:棉布已取代丝麻毛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 10、制瓷业:汉青、南白、元彩、唐独立、宋瓷都、明清出口

中国近代史纲要期末试题

中国近代史纲要期末试题 1、为什么《天朝天亩制度》的主张是难以实现的? 《天朝田亩制度》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但他并未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他所描绘的理想天国,仍然是闭塞的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传统生活方式;同时又是一个没有商品交换的和绝对平均的社会。这种社会理想具有不切实际的空想的性质。因此,《天朝田亩制度》的主张难以实现。 2、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是什么? 失败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3、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第一,太平天国革命达到了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第二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加速了清朝统治的衰落和崩溃。第三,打击了外国侵略者,阻滞了中国半民地化的进程。第四,太平天国的反抗精神鼓舞了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意志。第五太平天国革命也是当时世界人民革命斗争的一部分,推动了亚洲民族解放运动,同时也震动了欧洲大陆 4、辛亥革命的意义、失败原因和教训是什么? 历史意义: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近代历史上,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1).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 5、近代中国所进行的反侵略斗争具有什么意义? 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巨大历史灾难。但是列强发动的侵略战争以及中国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从反面教育了中国人民,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思考,探索和奋起。鸦片战争以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了,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中国的仁人志士正是怀着强烈的危机感和民族意识,历尽千辛万苦,不怕流血牺牲,去探索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道路。 6、试析帝国主义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的原因? ( 1 )帝国主义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正是包括义和团在内的中华民族为反抗侵略所进行的前赴后继、视死如归的战斗,才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灭亡和瓜分中国的图谋。 ( 2 )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互相制约,也是列强不能瓜分中国的一个重要原因,但并非是瓜分中国的阴谋破产的根本原因。因为帝国主义列强在世地争夺殖民地时,都存在着利害冲突,瓜分非洲和东南亚时,都是如此。它们或者通过协商,或者直接采取战争的手段,还是把非洲、东南亚地区等瓜分了。

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资料教学内容

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资料

Microsoft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资料 [仅供参考]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资料 上编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1.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落后封闭的封建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封建社会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 3.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战后主要矛盾则包括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及中华民族与外国殖民侵略者的矛盾,也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复杂化。 4.是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原先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旧民族主义革命。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3)基本特征 1.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2.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3.中国的自然经济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近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4.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作用,但是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下,他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而且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5.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中国长期处于不统一状态。 6.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致大批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力的生活。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及其特征,是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扩大,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势力结合的加深而逐渐形成的。 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1)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1.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2.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的相互关系: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历史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 第一,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制度,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争得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第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一章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1.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造成中国近代的贫穷与落后。 2.,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组滞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资料_(选择题)_2(4)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选择题(单、多) 选择题 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 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1.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是(B) A.封建社会B.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C.半资本主义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 2.中国近代史的起点是(A) A.第一次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近代中国人数最多的被剥削阶级是(A) A.农民阶级B.工人阶级C.小资产阶级D.无产阶级4.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是(D) A.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B.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C.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D.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5.我国与列强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C) A.《北京条约》B.《马关条约》C.《南京条约》D.《天津条约》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1.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是(B) A.太平天国农民战争B.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C.中日甲午战争D.义和团运动 2.列强未能瓜分中国的最根本原因在于(C) A.列强之间的矛盾B.国际舆论谴责列强侵略中国C.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D.中国的实力 3.被称为“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A) A.林则徐B.魏源C.郑观应D.康有为 4.“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一思想出自(B) A.《资政新篇》B.《海国图志》C.《天演论》D.《盛世危言》 5.近代以来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最根本原因在于(C) A.帝国主义的强大B.经济技术的落后C.社会制度的腐败D.中国军队军事素质差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1.近代中国第一个比较系统地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是(C) A.《海国图志》B.《天朝田亩制度》C.《资政新篇》D.《四洲志》 2.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D)

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复习提纲 人教版

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复习提纲 一. 本周教学内容: 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复习提纲 【学习过程】 近代后期(19世纪80年代——1919) 特征:半殖民地社会程度加深;旧民主革命进入高潮。 一. 帝国主义侵略活动 1. 特征:①掀起新的侵华高潮。 ②传统侵略方式延续加剧并带有新特征。 2. 侵略战争与不平等条约 ⑴战争: ①此期有三次大规模侵华战争,根本原因:世界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②战争的新特点:多起源于中国边疆地区的危机,反映了帝国主义分割世界领土、争夺亚洲和世界霸权的要求。 ⑵结果: ①经过洋务运动,清政府经济、军事实力虽有一定的增长,但仍战败。 ②加剧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⑶关于不平等条约: ①传统侵略方式延续加剧,如割地、赔款、开通商口岸。 ②使中国周边地区成为殖民地,形成对中国的战略包围,为变中国为殖民地准备条件。 ③提出了资本输出的新要求,使帝国主义经济侵略进一步深入。 3. 帝国主义的瓜分狂潮 ⑴两种形式: ①对中国的政治分割:划分“势力范围”,强占租借地。势力范围:是列强在华约定俗成的利益范围的划分。目的是防止列强之间的矛盾发展。 政治含义:加强对中国内政的控制,增强各国在远东的实力,反映了帝国主义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特点。 经济含义:直接用政治特权,保护各国资本输出的利益和对当地经济的垄断地位。 ②资本输出: 政治上:获取中国经济特权,控制中国经济命脉,强化对华控制。 经济上:掠夺中国的原料和廉价劳动力,获取超额垄断利润。 压制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进一步占领中国市场。 ⑵关于列强在华势力的消涨 “门户开放”政策与美国在华势力的增长: ①“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与列强分享侵略权益,利用美国经济优势,取得在华优势地位,进而谋求在远东霸权。 ②原因:美国的侵略愿望与军事、经济实力相对较弱的矛盾。 列强对华争夺的矛盾,给美国提供了机会。 ③“门户开放”政策的作用:打破了列强利用势力范围,所形成的贸易壁垒,满足了各国扩大对华经济侵略的要求,形成新的侵略同盟。 日本势力的增长与美日矛盾的形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