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准的概念

基准的概念

基准的概念
基准的概念

基准的概念

. 基准就是确定生产对象上的某些点、线、面的位置所依据的那些点、线、面。

基准的分类

. 基准分为设计基准和工艺基准两大类。

. 1.设计基准

. 设计基准是设计工作图上所采用的基准.

. 2.工艺基准

. 工艺基准是加工过程中所采用的基准。又分为有工序基准、定

位基准和测量基准等。

. 1)工序基准

. 工序图上用来确定本工序所加工表面加工后的尺寸、形状和

位置的基准。

. 2)定位基准

. 定位基准是在加工中用作定位的基准。

. 3)测量基准是测量时所采用的基准。

. 此外还有装配过程中用于确定零、部件间相互位置的装配基准。

. 要求掌握基准的分类,定义,同等重要的是在训练中提高选择基准的

能力。

定位基准的选择

. 正确选择定位基准是制订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和进行夹具设计的关键。定

位基准分为精基准和粗基准。在起始工序中,只能选用未经加上过的毛坯表面作为定位基准,这种基准称为粗基准。用加工过的表面所作的定位基准称为精基准。

. 在设计工艺规程的过程中,当根据零件工作图先选择精基准、后选粗

基准。结合整个工艺过程要进行统一考虑,先行工序要为后续工序创造条件。

1.选择精基准

选择精基准应掌握五个原则:

. (l)基准重合原则

. 以设计基准为定位基准,避免基准不重合误差,

. 调整法加工零件时,如果基准不重合将出现基准不重合误差。

. 所谓调整法,是在预先调整好刀具与机床的相对位置,并在一批零件的加工过程中保持这种相对位置的加工方法。与之相对应的是试切法加工,

. 即试切一测量一调整一再试切,循环反复直到零件达到尺寸要求为止。试切法适用于单件小批生产下的逐个零件加工。因此请同学思考,用试切法加工时,如果基准不重合,会引起基准不重合误差吗?为什么?

. (2)基准统一原则

. 选用统一的定位基准来加工工件上的各个加工表面。以避免基准的转换

带来的误差,利于保证各表面的位置精度,简化工艺规程,夹具设计和制造缩短生产准备周期。

. 典型的基准统一原则是轴类零件、盘类零件和箱体类零件。轴的精基准

为轴两端的中心孔,齿轮是典型的盘类零件,常以中心孔及—个端面为精加工基准,而箱体类常以一个平面及平面上的两个定位用工艺孔为精基准。

. (3)自为基准原则

. 当某些精加工表面要求加工余量小而均匀时,可选择该加工表面本身作

为定位基准,以搞高加工面本身的精度和表面质量。

. (4)互为基准原则

. 能够提高重要表面间的相互位置精度,或使加工余量小而均匀。

. (5)保证工件定位准确、夹紧安全可靠、操作方便、省力的原则

. 二、粗基准的选择

. 为保证某重要加工面余量均匀,而选择该表面作为粗基准。

. 为保证工件上加工表面与不加工表面之间的相互位置和尺寸要求,而

选择不加工表面作为粗基准。

. 粗基准在同一方向只允许一次。

. 应保证定位准确、夹紧可靠,夹具简单、操作方便。

. 四条原则中粗基准在“同方向只许使用一次”的原则是必须做到的。而

其余原则是有条件执行的。

标准化概念阐释【最新版】

标准化概念阐释 标准化是指在经济、技术、科学和管理等社会实践中,对重复性的事物和概念,通过制订、发布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公司标准化是以获得公司的最佳生产经营秩序和经济效益为目标,对公司生产经营活动范围内的重复性事物和概念,以制定和实施公司标准,以及贯彻实施相关的国家、行业、地方标准等为主要内容的过程。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称为标准化。它包括制定、发布及实施标准的过程。标准化的重要意义是改进产品、过程和服务的适用性,防止贸易壁垒,促进技术合作。标准化定义 为适应科学发展和组织生产的需要,在产品质量、品种规格、零部件通用等方面,规定统一的技术标准,叫标准化。标准化可分国际或全国范围的标准化及工业部门的标准化。 国家标准《标准化工作指南第1部分:标准化和相关活动的通用词汇》(GB/T20000.1-2002)对“标准化”的定义是:“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制定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的活动。”同时在定义后注明:(1)上述活动主要包括编制、发布和实施标准的过程;(2)标准化的主要作用在于

为了其预期目的改造产品、过程或服务的适用性,防止贸易壁垒,并促进技术合作。 标准化基本方法 1、简化 2、统一化 3、产品系列化 4、通用化 5、组合化 6、模块化 标准化基本原理 标准化的基本原理通常是指统一原理、简化原理、协调原理和最优化原理。 统一原理

就是为了保证事物发展所必须的秩序和效率,对事物的形成、功能或其他特性,确定适合于一定时期和一定条件的一致规范,并是这种一致规范与被取代的对象在功能上达到等效。 统一原理包含以下要点: ①统一是为了确定一组对象的一致规范,其目的是保证事物所必须的秩序和效率; ②统一的原则是功能等效,从一组对象中选择确定一致规范,应能包含被取代对象所具备的必要功能; ③统一是相对的,确定的一致规范,只适用于一定时期和一定条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条件的改变,旧的统一就要由新的统一所代替。 简化原理 就是为了经济有效地满足需要,对标准化对象的结构、型式、规格或其他性能进行筛选提炼,剔除其中多余的、低效能的、可替换的环节,精炼并确定出满足全面需要所必要的高效能的环节,保持整体构成精简合理,使之功能效率最高。

标准化概论 基本概念

第1部分:单项选择题 ? A.多样性; ? B.先进性; ? C.国际性; ? D.综合性。 正确答案:C ? A.服务标准; ? B.工作标准: ? C.产品标准; ? D.图形符号标准。 正确答案:B ? A.专利技术: ? B.实践经验; ? C.工艺规程; ? D.先进技术。 正确答案:B ? A.企业自己; ? B.企业的主管部门; ? C.企业听取主管部门意见后; ? D.市场及客户。 正确答案:A ? A.统一; ? B.适用; ? C.简化; ? D.合并。 正确答案:A ? A.人工属性; ? B.自然属性; ? C.社会属性; ? D.市场属性。 正确答案:B 第2部分:多项选择题 ? A.出口标准; ? B.行业标准; ? C.地方标准; ? D.企业标准; ? E.联盟标准。 正确答案:B,C,D

? A.产品分类; ? B.质量特性及技术要求; ? C.设计及工艺要求; ? D.试验方法及合格判定准则; ? E.产品营销。 正确答案:A,B,D ? A.技术规范、规程; ? B.技术报告; ? C.试制总结; ? D.指南; ? E.指导性技术文件。 正确答案:A,B,D,E ? A.语言文字; ? B.计量器具; ? C.达芬奇的名画; ? D.建筑物结构; ? E.托尔斯泰的小说。 正确答案:A,B,D 第3部分:判断题 正确答案:错误 正确答案:错误 正确答案:错误 第4部分:简答题 正确答案:标准是标准化活动的产物,标准化的目的和作用,都要通过制定和实施具体的标准来体现。所以,标准化活动不能脱离制定、修订和实施标准,这是标准化的基本任务和主要内容。标准化的效果只有当标准在社会实践中实施以后,才能表现出来,绝不是制定一个标准就可以了事的。有了再多、再好的标准,没有被使用,那就什么效果也收不到。 正确答案:标准化是为了在一定范围内 获得最佳秩序,对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制定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的活动。标准是为了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 正确答案:“适应市场为本,实现跨越发展。”的标准发展思想,就要不断提高技术标准的市场适应性,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自愿性标准体系,是标准的使用被认为是一种市场行为,是使用者的自愿行为而不是政府行为。 标准化概论 标准化原理

安全标准化的内涵及基本概念

安全标准化的内涵及基本概念 一、什么是安全标准化? 通过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排查治理隐患和监控重大危险源,建立预防机制,规范生产行为,使各生产环节符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要求,人、机、物、环处于良好的生产状态,并持续改进,不断加强企业安全生产规范化建设。 标准化——是动态的、是一个过程 1、危险化学品企业实施安全标准化的意义 安全标准化是企业安全工作常规化、规范化的重要措施,是预防事故加强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基础。安全标准化是贯彻实施《安全生产法》、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的重要手段,是实施安全生产行政许可制度,强化源头管理的有力措施。安全标准化为企业专项整治、安全评估,实现企业分级管理、分类指导提供了更高层面的平台,这是企业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一种有效途径。开展安全标准化活动,能有效提高企业自身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的能力,同时有助于推动安全监管部门依法行政。 1)安全标准化是预防事故、杜绝“三违”,加强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基础大量的统计数据和研究成果表明,事故的发生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每一起伤亡事故的后面都伴随着几千次的违章行为。安全标准化是以承诺、安全生产方针、目标为核心,以风险管理为基础,强调风险管理意识,将传统的事后处理转变为事前预防。 2)安全标准化是实施《安全生产法》,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重要手段 实现安全生产状况的根本好转,必须从企业安全管理的基础工作抓起,落实

安全责任主体,建立自我约束、持续发展的安全生产管理机制,提高企业本质安全水平,做好安全生产“双基”工作。 3)安全标准化是国家实施安全生产许可制度,强化源头管理的有力措施 2004年,国务院颁布了《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对高危行业实施许可制度,从制度保障、相关措施、作业条件几个方面对高危行业安全生产提出了13项基本要求,这13项基本要求要求企业对生产经营活动,从制度、规章、标准、操作、检查等各方面制定具体的规范和标准,促使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规范化、标准化,从而满足高危企业的市场准入条件。 4)安全标准化是安全专项整治、安全评估和实现企业分级管理、分类指导的进一步要求 从企业的安全基础工作入手,制定各种工种、各岗位的安全操作规程,每个从业人员按照岗位标准进行操作,促使企业安全管理上水平、上台阶,从根本上解决本质安全的问题。 5)开展安全标准化活动,是企业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一种有效途径 安全标准化是我国安全生产管理的一个创新、一个发展,突出了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地位,关系企业生存发展和从业人员的根本利益,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和满足从业人员安全生产的愿望。 6)开展安全标准化工作,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发展和不断完善,“以人为本”观念不断深化,企业要生存、发展,必须要有一个好的安全状况。安全标准化是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基础,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安全工作做不好,失去了市场准入条件,企业就没有立足之地,要发展只能是一句空话。 2、危险化学品企业如何实现安全标准化

EDI的基本概念和标准

EDI 140403121 定义 电子数据交换简单地说就是企业的内部应用系统之间,通过计算机和公共信息网络,以电子化的方式传递商业文件的过程。 换言之,EDI就是供应商、零售商、制造商和客户等在其各自的应用系统之间利用EDI技术,通过公共EDI网络,自动交换和处理商业单证的过程。全称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译名:电子数据交换。它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推出使用的国际标准,它是指一种为商业或行政事务处理,按照一个公认的标准,形成结构化的事务处理或消息报文格式,从计算机到计算机的电子传输方法,也是计算机可识别的商业语言。例如,国际贸易中的采购订单、装箱单、提货单等数据的交换。 特点 EDI最大的技术特点主要体现在如下: EDI单证是通过专用的EDI增值网络进行交换的。由于EDI单证大多是具有一定商业价值的商业单证,通过有专门机构管理的EDI增值网络进行交换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这一点是目前Internet技术还不能解决的问题。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EDI技术也在与包括Internet技术在内的其他先进技术不断融合,为用户提供更灵活、多样、简便的使用方式,使其自身拥有更广阔的电子商务服务领域。不论用户内部MIS系统的应用程序和数据格式有何不同,在通过EDI增值网络进行交换之前,都采用一种叫做“翻译器”的软件将不同的数据格式翻译成为了符合国际标准的EDI格式。正是这种方法,使得在不同用户的不同应用系统之间自动交换数据成为可能。 标准及三要素 1.资料用统一的标准 2.利用电信号传递信息 3.计算机系统之间的连接 操作过程 1.发送方将要发送的数据从信息系统数据库中取出,转换成平面文件; 2.将平面文件翻译为标准 EDI 报文,并组成 EDI 信件; 3.发送方将 EDI 信件传送到接收方的 EDI 信箱; 4.接收方从 EDI 信箱收取信件; 5.接收方将 EDI 信件拆开并翻译成为平面文件;

标准及标准化定义

标准及标准化定义 (一)什么叫标准 国家标准GB 3935.l-83标准化基本术语第一部分对标准作如下定义:"标准是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所做的统一规定。它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经有关方面协商一致,由主管机构批准,以特定形式发布,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 该定义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 (l)标准的本质属性是一种"统一规定"。这种统一规定是作为有关各方"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规定,我国标准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两类。强制性标准必须严格执行,做到全国统一。推荐性标准国家鼓励企业自愿采用。但推荐性标准如经协商,并计入经济合同或企业向用户作出明示担保,有关各方则必须执行,做到统一。 (2)标准制定的对象是重复性事物和概念。这里讲的"重复性"指的是同一事物或概念反复多次出现的性质。例如批量生产的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重复投入,重复加工,重复检验等;同一类技术管理活动中反复出现同一概念的术语、符号、代号等被反复利用等等。 只有当事物或概念具有重复出现的特性并处于相对稳定时才有制定标准的必要,使标准作为今后实践的依据,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劳动,又能扩大"标准"重复利用范围。 (3)标准产生的客观基础是"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这就是说标准既是科学技术成果,又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并且这些成果和经验都是经过分析、比较、综合和验证基础上,加之规范化,只有这样制定出来的标准才能具有科学性。 (4)制定标准过程要"经有关方面协商一致",就是制定标准要发扬技术民主,与有关方面协商一致,做到"三稿定标"即征求意见稿一送审稿一报批稿。如制定产品标准不仅要有生产部门参加,还应当有用户、科研、检验等部门参加共同讨论研究,"协商一致,"这样制定出来的标准才具有权威性、科学性和适用性。 (5)标准文件有其自己一套特定格式和制定颁布的程序。标准的编写、印刷、幅面格式和编号、发布的统一,既可保证标准的质量,又便于资料管理,体现了标准文件的严肃性。所以,标准必须"由主管机构批准,以特定形式发布"。标准从制定到批准发布的一整套工作程序和审批制度,是使标准本身具有法规特性的表现。 (二)什么是标准化 GB 3935.1对标准化的定义是"在经济、技术、科学及管理等社会实践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该定义的含义如下。 (1)标准化是一项活动过程,这个过程是由3个关联的环节组成,即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标准化3个环节的过程已作为标准化工作的任务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的条文中。《标准化法》第三条规定:"标准化工作的任务是制定标准、组织实施标准和对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这是对标准化定义内涵的全面面清晰的概括。

标准与标准化的定义

标准与标准化的定义 2012-09-07 1、什么是标准? 【答】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的和重复使用的一 种规范性文件。 注:标准宜以科学、技术和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以促进最佳的共同效益为目的。 关于标准:我国国家标准GB20000.1-2002《标准化工作指南第1部分:标准化和相关活动的通用词汇》中规定:标准是“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的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并注明:“标准宜以科学、技术和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以促进最佳的共同效益为目的”。这个定义也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ISO/IEC导则2:1996》中 对标准的定义。 什么是标准,它包含了6大要义: 对象——重复性的事物; 目的——获得最佳秩序(确保质量,提高效益……); 制定规则——各方协商一致; 批准发布——公认的权威机构; 内容——科学技术成果和生产经验的总结; 适用范围——一定范围内共同实施。 注意:是最佳秩序,不是最佳经济效益或最佳社会效益等。 2、什么是标准化? 【答】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现实的问题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的活 动。 注:①上述活动主要是包括编制、发布及实施标准的过程。 ②标准化的主要作用在于为了其预期目的改进产品、过程和服务的适用性,防止贸易壁垒,并促进技 术合作。 关于标准化:我国国家标准GB20000.1-2002《标准化工作指南第1部分:标准化和相关活动的通用词汇》中规定:标准化是“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制定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的活动”。并有两条注明:“1.上述活动主要包括编制、发布和实施标准的过程;2.标准化的主要作用在于为了其预期的目的改进产品、过程或服务的适用性,防止贸易壁垒,并促进技术合作”。同样,这个定义也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ISO/IEC导则2:1996》中对标准化的定义。 标准化与标准相比多一个“化”字,标准的定义明确了,标准化也就好理解了。标准是规范性“文件”;标准化指的是制定标准、实施标准的一系列“活动”,如标准的制定,依据标准所进行的培训、检验检测、认证、监督抽查等等。简单地来说,标准化是有目的的制定、发布、实施标准的活动。 2012-09-04 什么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和工作组? 【答】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是制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它是一定专业领域内从事全国性标准化工作的技术工作组织,简称“TC”。下设分技术委员会简称“SC”和工作组简称“WG”。

标准预防概念

标准预防 standard precaution 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措施。包括手卫生,根据预期可能的暴露选用手套、隔离衣、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屏,以及安全注射。也包括穿戴合适的防护用品处理患者环境中污染的物品与医疗器械。 标准预防基于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非完整皮肤和黏膜均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的原则。 7 不同传播途径疾病的隔离与预防 隔离原则 7. 1.1 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医院应根据疾病的传播途径(接触传播、飞沫传播、空气传播和其它途径的传播),结合本院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隔离与预防措施。 7.1.2 一种疾病可能有多重传播途径时,应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取相应传播途径的隔离与预防。 7.1.3 隔离病室应有隔离标志,并限制人员的出入,黄色为空气传播的隔离,粉色为飞沫传播的隔离,蓝色为接触传播的隔离。 7.1.4 传染病患者或可疑传染病患者应安置在单人隔离房间。 7.1.5 受条件限制的医院,同种病原体感染的患者可安置于一室。 7.1.6 建筑布局符合第五章中相应的规定。 接触传播的隔离与预防接触经接触传播疾病如肠道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皮肤感染的患者,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采用接触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7.2.1 患者的隔离 7.2.1.1 应限制患者的活动范围。 7.2.1.2 应减少转运,如需要转运时,应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对其他患者、医务人员和环境表面的污染。 7.2.2 医务人员的防护 7.2.2.1 接触隔离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离开隔离病室前,接触污染

物品后应摘除手套,洗手和/或手消毒。手上有伤口时应戴双层手套。 7.2.2.2 进入隔离病室,从事可能污染工作服的操作时,应穿隔离衣;离开病室前,脱下隔离衣,按要求 悬挂,每天更换清洗与消毒;或使用一次性隔离衣,用后按医疗废物管理要求进行处置。接触甲类传染 病应按要求穿脱防护服,离开病室前,脱去防护服,防护服按医疗废物管理要求进行处置。空气传播的隔离与预防接触经空气传播的疾病,如肺结核、水痘等,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采用空气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7.3.1 患者的隔离 7.3.1.1 无条件收治时,应尽快转送至有条件收治呼吸道传染病的医疗机构进行收治,并注意转运过程中医务人员的防护。 7.3.1.2 当患者病情容许时,应戴外科口罩,定期更换,并限制其活动范围。 7.3.1.3 应严格空气消毒。 7.3.2医务人员的防护 7.3.2.1 应严格按照区域流程,在不同的区域,穿戴不同的防护用品,离开时按要求摘脱,并正确处理 使用后物品。具体流程与操作见 7.9.2.3。 7.3.2.2 进入确诊或可疑传染病患者房间时,应戴帽子、医用防护口罩;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诊疗操作时,应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穿防护服,当接触患者及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 7.3.2.3 防护用品使用的具体要求,应遵循第6章的规定。 飞沫传播的隔离与预防接触经飞沫传播的疾病,如百日咳、白喉、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腮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采用飞沫传播的隔离预防。 7.4.1 患者的隔离 7.4.1.1 遵循的要求对患者进行隔离与预防。 7.4.1.2 应减少转运,当需要转运时,医务人员应注意防护。 7.4.1.3 患者病情容许时,应戴外科口罩,并定期更换。应限制患者的活动范围。

第一章标准化基础

标准化基础 第一章标准化概论 第一节标准化基本概念 第二节标准化发展历程 第三节新中国标准化管理发展的三阶段 第四节标准的价值 第五节标准化原理和方法 第一节标准化基本概念 一、标准(Standard) 是对一定范围内的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所做的统一规定。 统一的一致性要求其实就是标准 事物具有重复出现的特性,才有制定标准的必要。 二、标准的对象(传世之作,绝版艺术品?) 重复性的概念和重复性的事物 三、标准的本质 反映的是需求的扩大和统一。 标准的运用使重复出现和无限延伸的需求简单化。 (度、量、衡、文字、鋳币、配方、车轮和轮子外形 规矩) 四、标准的载体 标准的核心内容(重要内涵):技术指标、技术要求、检测方法、规则以及实现形式等等。 没有一定的载体作为标准的外在表现形式,标准的内在要求就无从谈起,也无法供多人共享和传递。 标准的载体即标准的表现形式是一种文件(纸质、磁盘、光碟等)。 五、标准制定的十要素 1.须有专家组成的技术委员会起草或审定; 2.须经过一定的程序产生,这些程序一定要体现出充分协商的一致性; 3.标准的内容涉及的是技术(某些标准中也涉及一些管理性条款,但这些条款也是 与技术条款配合使用的); 4.标准要有一定的科学性; 5.制定标准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生产、加强管理、发展贸易、扩大交流; 6.制定、使用标准的动力是谋求利益的共同性; 7.标准的最终效果体现为自愿执行,通过社会和企业自愿实现,体现为促进社会和 经济发展; 8.标准要具备统一的格式; 9.标准须经权威部门审批发布; 10.标准要实施一系列的动态管理。 六、标准化 定义: 1.“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制定共同使用和重复

标准化作业定义

标准化作业,是指在标准时间内,一个作业者担当的一系列多种作业的标准化而成的。标准化作业有3个要素是:周期时间、作业程序、标准手头存活量。 1、周期时间:是指完成一个工序所需的必要的全部时间。 在我们的工作中,如果没有周期时间限制,而是我们任意的按照自己的想法,推迟或提前完成规定的工作,这两种情况均是不可取的。作为销售部来讲,前者会造成客户不满或损害公司形象,后者会造成公司资金或人员的浪费。同时两者都会给下一道一工序的进行造成不好影响。比如说:在合格证问题上,由于没有固定的周期时间限制,而是完全的灵活,一旦合格证没有在客户期望的时间内到达,客户肯定会不満,严重的是对公司信任下降。同时也增加了销售人员的工作难度,也损害公司形象。再来说后者,比如在拷车问题上,如果我们将客户要的车提前两周拷回来了,很明显这就占用了公司资金,而影响到急需车型的提取。或者是没有将钱花在最需要的地方,造成浪费。所以说,不管我们在做那一道工序,我们都需要一个标准的工作时间,同时保证“3W”的实现,保证服务的及时、准确。 2、作业程序:顾名思义,作业程序就是将要做的事情按预先设定的好的步骤进行工作。 如果没有作业程序或者作业程序不明确,或不遵守。都会造成延迟工作的完成,造成工作完成质量的不合格,或者根本就完不成工作。如果我们每一道工序都没有标准程序,试想整个工作现场将会变得如何的混乱不堪,将会造成多大的浪费,多少不均衡,不合理的现象发生。这种状况,除了客户不满意外,就连本公司的员工也很难满意。作业程序既是作业者执行的标准也是上级考核下级的依据。所以,要想创造客户、员工满意度,各个工序就必须制定一个严格的、益于执行的作业程序。按照作业程序进行作业也是确保在周期时间内完成工作的重要保障。 3、标准手头存活量:是指维持正常工作进行的必要的库存量,其中包括即将消化的库存。所有事情的发生不会绝对按人们的计划来发生,而是充满了可变性和不可预见性。为了预防这种情况的发生,而给工作造成的不便与紧张,我们必需备有适当的,可以随时调用的资源。这一步,是保证前两步实现基础。是保证所有工作进行前提,因此无论什么时候都必须有标准手头存活量。综上所述:标准作业是现场有效地担高生产的基础,是监督人员管理自己所管工序的依据,也是进行改进的基础。要实现“3W”即在需要的时候(When)把需要的东西(What)送到需要的地方(Where),必须有一个制度过程来保证其实现,否则也只能是一纸空谈了。标准化作业,是做到“3W”的保障,也是树立好的服务形象的保证。标准作业中的三点是互为前提的,而周而复始的。要想提高客户的满意度,我们就必须想客户之所想,做客户之所愿如何让员工按照标准去作业?标准制订出来了,如何让员工自觉地执行,并成为一种好惯,这是每一个管理者所面临的难题。在标准执行比较好的公司,其主要法宝总结起来有以下几条: 灌输遵守标准的意识就是培训,首先在日常的管理过程中要向每一位员工反复地输入这样的理念,标准人人都要遵守,而作为领导者更要成为遵守标准的楷模。这样全公司才会形成一种以遵守标准为荣的良好的风气。:有一家企业实施了将近两年的标准化,最后失败得很惨。为什么说挫败得很惨呢?刚开始他们请了一个非常不错的职业经理人,担任这个公司高层领导的职务。这位职业经

质控概念的标准化

质控概念的标准化 从1949年美国College of American Pathologists(简称CAP)首先开始研究临床实验室室内质量控制(简称质控)问题,美国学者Levery 和Jenning于1950年发表第一篇关于使用质控图的实验室室内质控,临床检验实验室的室内质控工作正式拉序幕。 到70年代,实验室质量控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全面质量管理,推行Good Laboratory Parctice(简称GLP)。进入80年代末期,GLP 的统一标准产生了,发展到"认证实验室"管理阶段。 全面质量管理的宗旨在于预防差错的产生。质控图的统计学质控的目的是检出差错。统计学的实验室室内质控是全面质量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本章节主要介绍免疫学检验的统计学室内质控方法。因为ELISA 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一种免疫学检验方法,就以ELISA检验为例,介绍一下有关问题。 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免疫质控室从1988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乙肝标志物检验的质量评价活动,一直采用这一套质量评价方法,并在实践中不断实践、提高和完善,希望能找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行之有效的质量管理的道路。 5.1 基本概念 5.1.1 质量控制(Quaility Control,Q.C)

质量控制是监视全过程,排除误差,防止变化,维持标准化现状的一个管理过程。这一过程是通过一个反馈环路进行的。 1)确定控制的对象; 2)规定控制对象的标准(预期值); 3)制定或选择控制方法和手段; 3)测量实际数据; 4)比较或较对实际数据与预期值之间的差异,并说明产生这一差异的原因。超出预定误差范围,报警系发出信号,反馈通道中断。 5)采取行动,解决差异。恢复原状(原标准状态)的手段发挥作用。 质量控制主要采用质控图进行。质控图是把某一检验的性能数据与所计算出来的预期的"控制限"进行比较的图。这种性能数据是在按规程正常进行时,按时间顺序而抽选出来的,其目的是检测检验过程中变异的"可追查"性原因。"可追逆"性的误差原因,是指除去随机误差以外的其他原因。"控制限"是通过统计计算出来的,在后我们将详细介绍(见5.3.室内质控程序)。 5.1.2 误差 实验误差分为三种:系统误差、随机误差和过失误差。 系统误差是指一系列测定结果与真值或靶值存在有同一倾向的误差,有明显的规律性,可在一定条件下重复出现,是可以通过质控预防和校正的。

标准化相关概念

标准化相关概念 1、标准化 GB/T 20000.1-2002对标准化的定义是: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制定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的活动(主要包括编制、发布和实施标准的过程),其作用在于为了其预期目的改进产品、过程或服务的适用性,防止贸易壁垒,并促进技术合作。 标准化是指,为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制定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的活动。该定义等同釆用第号指南定义,含义如下: 其一,标准化是一定范围内的活动。标准化的范围即标准化的领域,由一组相关的标准化对象组成,标准化对象泛指产品、过程和服务,具体包括材料、元件、设备、系统、接口、协议、程序、功能、方法或活动。 其二,标准化是一系列活动组成的过程,该过程主要包括标准的编制、标准的发布、标准的实施和标准的修订等活动。这是一个不断循环、螺旋式上升的运动过程,每完成一个循环,标准化的水平就上升一个层次。 其三,标准化是一项有目的的活动。其目的是总结以往的经验或教训,选择最佳方案,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作为今后实践的目标和依据,从而改进产品、过程或服务的适用性,防止贸易壁垒,并促进技术合作。这样既能最大限度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劳动,又能扩大最佳方案的重复利用范围。 其四,标准化活动是制定“规范性文件”的活动。“规范性文件”是标准、技术规范、规程和法规等文件的通称。标准化定义中所说的“条款”,是规范性文件内容的表述方式,一般采取陈述、指示、推荐或要求的形式。这些条款是针对当前已存在的现实问题或将来可能发生的潜在问题而制定的,可以被共同使用或者重复使用。 其五,标准化活动通常由用户发起,因为他们期望能够借助标准化摆脱对具体生产厂商的依赖。 2、标准 标准是指,为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标准宜以科学、技术和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以促进最佳的共同效益为目的。该定义等同采用第号指南的定义,含义如下: 其一,制定标准的出发点是获得“最佳秩序”和促进“最佳的共同效益”。其中,“最佳秩序”是指,通过制定和实施标准,使标准化

5S标准化概念

9月5S标准化推行 标准化的概念是指在公司生产、技术、资源和管理等工作实践中,对重复性的事物和概念,通过制订、发布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经营秩序和生产效益为主要内容的过程。其形式分为统一化、简化、系列化、通用化、组合化、模块化等。 现我厂5S标准化工作首先从统一化着手,统一化就是为了确定一组对象的一致规范,其目的是保证事物所必须的秩序和效率;应能包含被取代对象所具备的必要功能;并且是相对的,确定的一致规范,只适用于一定时期和一定条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条件的改变,旧的统一就要由新的统一所代替。如规章制度、工艺要求、技能水平等。 规章制度是一个团队的重要特性,纪律意识的好坏直接影响团队工作效率。在我国军队管理上,200多万军队,依据的就是3本共同条令:《内务条令》、《队列条令》和《纪律条令》。从将军到士兵,叠出来的被子没有第二种样子;东北的尉官喊口令,海南的兵列队,首都的校官检查绝对没问题;内部纪律和外出纪律等等,这些都是保证全军步调一致形成强大战斗力的基础。如果要在企业中做比较,可以看海尔。在海尔宣传片或实地参观中有这样的细节,所有员工在厂区的道路上都是靠右边行走,并且人多人少没有三三两两并排走路,都保持一个跟一个的串行行走。想想海尔从一个亏损濒临倒闭的小厂到今天的跨国集团,想想海尔改革初期颁布的第一条规章是;“不准在车间随地大小便”,我们会发现严格的纪律要求是海尔成功的保证。我们相信能串行行走的员工是不会在厂区或办公楼穿拖鞋,不会上班玩手机,不会提前吃饭,不会在集会培训时闲聊,不会在班车上过早... 标准化在工艺技能上的重要体现更不言自明,在我们工作中有大量的案例,比如:液压软管安装过紧过松,法兰螺钉安装错误导致漏油;尺寸模糊导致装配工件报废;工艺更改不及时,导致装配散件大量闲置或额外添购等等。 标准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系统性、动态性、超前性、经济性。标准化模式是符合ISO文件化的管理体系,坚持预防为主、贯彻实施、持续改进的思想,使工作在循环往复中螺旋上升,以达到我厂业绩效率提高的目的。从9月份起公司将开展各领域的标准化建设,如着装要求、现场通用设施、生产管理看板等,并纳入到9月的5S考评活动中。 5S小组 2010.08.31

标准及标准化定义

标准及标准化定义

标准及标准化定义 (一)什么叫标准 国家标准GB 3935.l-83标准化基本术语第一部分对标准作如下定义:"标准是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所做的统一规定。它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经有关方面协商一致,由主管机构批准,以特定形式发布,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 该定义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 (l)标准的本质属性是一种"统一规定"。这种统一规定是作为有关各方"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规定,我国标准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两类。强制性标准必须严格执行,做到全国统一。推荐性标准国家鼓励企业自愿采用。但推荐性标准如经协商,并计入经济合同或企业向用户作出明示担保,有关各方则必须执行,做到统一。 (2)标准制定的对象是重复性事物和概念。这里讲的"重复性"指的是同一事物或概念反复多次出现的性质。例如批量生产的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重复投入,重复加工,重复检验等;同一类技术管理活动中反复出现同一概念的术语、符号、代号等被反复利用等等。 只有当事物或概念具有重复出现的特性并处于相对稳定时才有制定标准的必要,使标准作为今后实践的依据,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劳动,又能扩大"标准"重复利用范围。 (3)标准产生的客观基础是"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这就是说标准既是科学技术成果,又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并且这些成果和经验都是经过分析、比较、综合和验证基础上,加之规范化,只有这样制定出来的标准才能具有科学性。 (4)制定标准过程要"经有关方面协商一致",就是制定标准要发扬技术民主,与有关方面协商一致,做到"三稿定标"即征求意见稿一送审稿一报批稿。如制定产品标准不仅要有生产部门参加,还应当有用户、科研、检验等部门参加共同讨论研究,"协商一致,"这样制定出来的标准才具有权威性、科学性和适用性。 (5)标准文件有其自己一套特定格式和制定颁布的程序。标准的编写、印刷、幅面格式和编号、发布的统一,既可保证标准的质量,又便于资料管理,体现了标准文件的严肃性。所以,标准必须"由主管机构批准,以特定形式发布"。标准从制定到批准发布的一整套工作程序和审批制度,是使标准本身具有法规特性的表现。 (二)什么是标准化 GB 3935.1对标准化的定义是"在经济、技术、科学及管理等社会实践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该定义的含义如下。 (1)标准化是一项活动过程,这个过程是由3个关联的环节组成,即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标准化3个环节的过程已作为标准化工作的任务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的条文中。《标准化法》第三条规定:"标准化工作的任务是制定标准、组织实施标准和对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这是对标准化定义内

动态称重系统的概念与规范标准

动态称重系统的概念与规范标准 近年来随着交通调查、超限治理和计重收费工作的不断深入,汽车动态称重系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关于动态称重系统都有哪些标准和规范?对这些受到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将作一介绍。 为保证公路的使用性能、车辆和乘员的安全,对于进入公路行驶的车辆进行轴重和总质量的超限进行合理的控制是必要的。因此对车辆的称量技术近年来得到重视和发展。 什么是动态称重?通常把车辆质量的称重分为静态和动态两种方式,由于公路管理主要是针对进入公路行使的车辆,因此应采取动态称重的方式进行监测管理。目前产品在技术上较多的采用应变式传感器,其优点是制作容易、成本较低,但由于应变片频率响应区域窄的特性,因此只使用于静态和准动态。与其比较石英压电传感器具有频率响应区域宽和对温度不敏感的特性,更适合动态监测的工作要求。值得注意是目前国内普遍装用的均为静态称重系统,但由于商业需要和技术上的混淆都标称是“动态”,但实际只能测量在静态和很低车速行驶的车辆(收费口)。对目前交通流量已饱和的公路,若在收费口分流卸载必将大幅减低公路的通行效率。 动态称重和动态称重系统的概念 称重分为静态称重和动态称重,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是静态称重,然而在实际生产中,例如流水线生产、食品加工、医药生产、生产计量、交通运输等大多涉及的是动态称重。因为动态称重可以缩短作业时间、改善操作条件、提高生产效率和加强企业管理,从而推进了工业生产的自动化和管理的现代化。因此,动态称重控制系统的研究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意义。动态称重是指通过测量和分析轮胎动态力测算一辆运动中的车辆的总重和部分重量的过程。 动态称重系统是一组安装的传感器和含有软件的电子仪器,用以测量动态轮胎力和车辆通过时间并提供计算轮重、轴重、总重(如车速、轴距等)的数据。 由于动态称重控制系统是具有测量行驶车辆重量的特点,决定了它在交通轴载调查、治理超限超载运输和计重收费系统中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正是因为这一特点,它必须测量运动中轮胎的动态力而不是静态荷载,在性能和使用上都与传统的静态汽车衡有着显著区别,因而静态汽车衡的相关标准交不适用于动态称重系统。 有关动态称重控制系统的规范标准 此项为美国材料试验会,公路动态称重系统标准规范及用户要求与试验方法。这是目前国际上惟一一个正式发布的动态称重系统标准,最早的版本发布于1990年,也是公认的权威标准,被国际上和中国的民有专业动态称重设备生产商所采用。它首次对动态称重控制系统进行了定义了分类,规定了性能要求、用户要求(使用条件)以及试验方法等。该标准有以下几个特点:规定高速称重系统与低速称重系统的分界车速16km/h(10mph),规定用于执法目的高速称重系统(Ⅲ类)总重误差为6%,用用执法目的低速称重系统(IV类)总重误差为1100Kg(按最小秤重4%计算);对于精度误差不采用绝对的最大允许误差概念,而采用置信度,符合动态称重的真实理论特性以及概率原理。 此项为欧洲科技委员会,欧洲动态称重系统规范。 继ASTM 之后,欧洲推出了动态称量系统规范,但不是一个官方标准,而是一份指导各成员国以及制造商编写标准的指导性文件。在总体上,这份指南与ASTM E 1318是一脉相承的,但由于它是建立在欧美及其他国家的经验基础之上,而且2000年才出版,因此具有更丰富、更先进的内容和更适合当前的发展水平,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建议高低速称重控制系统的分界在 15-20km/h~ 间;对于用途具有法律效力(如限重执法、计重收费)的称重系统、总重、误差统一规定为5%,仍有高低速的区别,对于称重精度误差,同样采用置信度的概念,在对动态称重系

心理健康的概念与标准

第一节心理健康的概念与标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对自身认识的深化,人们对健康概念的认识不断丰富和完善。在现代社会中,健康不仅指生理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三者的和谐统一构成了健康的基础。心理健康的标准是动态的,不同年龄、不同社会文化、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标准。 一、健康的概念 健康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健康的观念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过去,人们对健康的理解强调的是身体没有缺陷和疾病,即大部分人会认为“身体没病就是健康”。但是,随着医学水平的提高和人们对精神世界的认识逐渐加深,人类对健康的认识也发生了质的变化。 (一)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简称WHO)成立时,在宪章中把健康定义为:“健康乃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日臻完满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1977年恩格尔(Engel)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著名的论文,在该论文中他提出了一个基本的假设:健康和疾病是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即生物—心理—社会模式(biopsychosocial model) Engel, G.L. The need for a new medical model: A challenge for biomedicine. Science, 1977, 196, pp.129-136。这立即在医学和健康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导致由单纯生物医学模式转向了当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与此相一致,1989年WHO又将健康的定义修改为:“健康不仅仅是身体没有缺陷和疾病,而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WHO还提出了健康的十条标准: 第一,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担负日常工作和生活而不感到疲劳和紧张; 第二,态度积极,勇于承担责任,不论事情大小都不挑剔; 第三,精神饱满,情绪稳定,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第四,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应变能力强; 第五,自我控制能力强,善于排除干扰; 第六,体重得当,身体匀称,站立时头、肩、臂的位置协调; 第七,眼睛炯炯有神,善于观察,眼睑不发炎; 第八,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无出血现象,牙齿和牙龈颜色正常; 第九,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标准化作业的定义及目的和好处

标准化作业的定义及目的和好处标准化作为一门科学,毫无疑问应该有它自己的理论,标准化活动是为数众多的人们的一种社会实践,而且是有组织,有目的的实践,那么,伴随着这种实践的总结便是理论的提炼。否则,标准化实践既不可能取得成功,更不可能上升到它的高级阶段。近百年,世界各国际标准化专家,学者一直致力于标准化原理等基础理论的研究,也发表了一些著作。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1952年成立了标准化原理研究常设委员会(STACO),它的首要职责是在标准原理,方法和技术方面充当ISO理事会的顾问,在考虑标准化经济问题的同时,使ISO的标准化活动取得最佳效果,这对标准化理论的研究工作起了相当的推动作用。 尔后,一些国家也设立了相应的机构,如日本在1958年设立了标准化原理委员会(JSA/STACO),开展了标准实施状况的调查以及标准化经济效果的计算方法和标准化术语的研究。次年,官城精吉提出了标准化的两个基本原理(经济性的基本原理和对策规则的基本原理)和一系列分原理。 原苏联标准化学者在标准化理论研究上做了不少工作,1989年决定在莫斯科仪表学院等高、中等院校设立19·06专业—标准计量和产品质量管理专业,至于开设《标准化与产品质量管理》、《互换性与标准化》、《标准化与质量》等课题的院校就达三分之二以上。 此外,各国的标准化专家还对标准化概念,原理、方法、经济效果的测定及其它理论问题的研究日渐活跃。尤其是出现了一些有关标准化原理的专著,并就标准化的基本原理提出自己的粗浅意见。 标准化作业形成方法 标准化的形式是标准化内容的表现方式,是标准化过程的表现形态,也是标准化的方法,标准化有多种形式,每种形式都表现不同的标准化内容,针对不同的标准化任务,达到不同的目的。 标准化的形式是由标准化的内容决定的,并随着标准化内容的发展而变化,但标准化的形式又其相对的独立性和自身的继承性,并反作用于内容,影响内容,标准化过程是标准化的内容和形式的辩证统一过程。 研究各种标准化形式及其特点,不仅便于在实际工作中根据不同的标准化任务,选择和运用适宜的标准化形式,达到标准化的目标,而且能够根据标准化工程的发展和客观的需要,及时地创立新形式取代旧形式,为标准化

标准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充分认识标准化建设的重大意义 一是开展标准化建设,是深化窗口建设的需要。按照89年国家标准化法对“标准化”含义的解释是:“在经济、技术、科学及管理等社会实践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定、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的过程”。主要指的是工业产品、重要农产品、环境保护、建设工程等生产领域统一的技术要求。2006年3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在北京召开全国标准化工作会议,提出全面实施标准战略,争取到2010年,使我国的标准化总体水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同年5月,国家发改委召开行业标准化工作会议,明确要求实施标准战略,促进我国相关行业由大变强。从去年到今年,全国从最初的生产领域逐步发展到了管理、安全、学校、后勤、电子政务等管理层面。从去年开始,国土资源部突出“金土工程”,开展了信息化建设的标准化建设工作;今年,河北省建设厅开展了机关工作标准化建设;最近,国家电网公司提出了“优质服务必须加强标准化建设”的初步设想。可见,标准化建设已引进到各行各业、各个层次,把标准化建设作为工作创新发展的突破口,在逐步形成管理层、公共服务职能部门的共识。 总结回顾窗口建设20年的工作历程,窗口建设每一次大的发展都是靠几项重点工作来推动。近两年来,通过ISO9000质量标准认证,我局窗口建设已经出现质的转变趋势,标准化建设已初显雏形。标准化建设就是通过认证工作的启示,对新形势下窗口建设发展进行理性思考的结果,主要以ISO国际标准组织的国际标准为基本依据,结合国土房管窗口建设实际,把国际标准和窗口建设内容紧密的进行了结合,按照落实人民群众满意的总的工作标准,细化并确定了房管站91项工作标准化内容,产权交易市场34项工作标准化内容。 二是开展标准化建设,是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标准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办事公开标准化。今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草案)》已由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4月24日公开发布,2008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条例的制定旨在推进法治政府、责任政府、效能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建设,条例的出台改变了中国两千年来传统的“统治观”,明确了公民的“知情权”。最根本的突破,是把政务公开变成政府的法定义务。它的意义不亚于《行政诉讼法》和《行政许可法》的制定,行政诉讼法确立了民告官制度,通过事后补救的方式来制约行政行为。行政许可法是在行政权力行使过程中加强对它的监督,确定了两项重要制度,一是参与,二是公开。参与的前提是知情,条例的实施代表着行政法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条例对行政机关不提供相关公开信息,为群众提供了三种渠道,即申诉、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并对信息公开过程中的监督、责任追究等作了具体规定。因此,在正确认识法定义务的同时,要充分认识到相应的责任。 三是开展标准化建设,是贯彻落实九次党代会会议精神的需要。九次党代会,是在天津发展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贯彻落实九次党代会议精神,关键是紧密结合窗口建设工作实际,紧紧围绕着“三个关键”和“和谐社会建设任务”来确定窗口建设的任务和目标,严格按照“三个用心”的工作要求开展工作。第一,开展标准化建设,着眼于实现窗口建设的科学发展。更新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是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