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3 WCDMA系统的配置及调试

1-3 WCDMA系统的配置及调试

1-3 WCDMA系统的配置及调试
1-3 WCDMA系统的配置及调试

学习目标:

1、了解WCDMA 系统的网络结构,主要网元和接口功能

2、初步掌握基于R99、R4、R5的核心网结构及接口,不同版本核心网的特点

3、了解UTRAN接口协议模型及协议栈结构,WCDMA空中接口协议结构、各层协议功能及相

互关系

4、了解WCDMA空中接口物理层的功能,物理信道、传输信道与逻辑信道的映射关系,物理层

上下行链路的进程

5、了解IP多媒体子系统的特点、结构和功能,WCDMA网络中的编号计划

宽带码分多址(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WCDMA)是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种主流无线传输技术之一,在世界范围内WCDMA已经成为被广泛采用的通信标准。

3.1 概述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核心网基于GSM/CDMA等2G系统演进,空中接口采用WCDMA、cdma 2000和TD-SCDMA等无线传输制式,工作于2GHz频段,快速移动环境中最高传输速率可达144kbit/s,室外到室内或步行环境中最高传输速率达到384kbit/s,室内环境中最高传输速率达到2Mbit/s。

基于WCDMA技术,采用HSDPA之后,下行数据速率可达10.8~14.4Mbit/s。

HSUPA也已处于商用阶段,上行数据速率可达1.4~5.8Mbit/s。与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相比,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具有频谱效率高、支持多媒体业务、服务质量高以及无缝漫游等特点。

目前WCDMA、cdma 2000两种技术都得到了大规模的商用,中国已经开始运营TD-SCDMA商用网络。

3.1.1WCDMA网络的演进

图3-1 GSM到WCDMA的演进

WCDMA标准的演进简述如下:R99版本中WCDMA依然采用GSM/GPRS核心网的结构,但是采用新的空中接口协议。

R4版本中完成了中国提出的TD-SCDMA标准化工作,同时引入了软交换的概念,将电路域的控制与业务分离,便于向全IP核心网结构过渡。

R5版本将IP技术从核心网扩展到无线接入网,形成全IP的网络结构,在R4基础上增加了IP多媒体子系统(IMS),同时在无线传输中引入高速下行分组接入(HSDPA)技术。

目前R8版本已于2008年12月冻结,3GPP中还有R9等版本在同时进行研究。

WCDMA是从GSM演进而来,所以许多WCDMA的高层协议和GSM/GPRS基本相同或相似,比如移动性管理(MM)、GPRS移动性管理(GMM)、连接管理(CM)以及会话管理(SM)等。

移动终端中通用用户识别模块(USIM)的功能也是从GSM的用户识别模块(SIM)的功能延伸而来的。

3.1.2 WCDMA网络的特点

1.工作频段和双工方式

WCDMA 支持两种基本的双工工作方式:频分双工(FDD )和时分双工(TDD )。

在FDD模式下,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分别使用两个独立的5MHz的载频,发射和接

收频率间隔分别为190MHz或80MHz。

2.多址方式

WCDMA是一个宽带直扩码分多址(DS-CDMA)系统,通过用户数据与扩频码相乘,从而把用户信息比特扩展到更宽的带宽上去。

WCDMA系统中,数据流用正交可变扩频码(OVSF)来扩频,扩频后的码片速率为3.84Mchip/s,OVSF码也被称作信道化码。

3.语音编码

WCDMA中的声码器采用自适应多速率(Adaptive Multi-Rate,AMR)技术。

4.信道编码

WCDMA系统中使用的信道编码类型有两种:卷积编码和Turbo编码。

5.功率控制

快速、准确的功率控制是保证WCDMA系统性能的基本要求。

功率控制解决的基本问题是远近效应,即解决接收机接收到近距离发射机的信号比较容易,而接收到远距离发射机的信号比较困难的问题。

6.切换

切换的目的是为了当UE在网络中移动时保持无线链路的连续性和无线链路的质量。

WCDMA系统支持软切换、更软切换、硬切换和无线接入系统间切换,也可以表述为同频小区间的软切换、同频小区内扇区间的更软切换、同一无线接入系统内不同载频间的硬切换和不同无线接入系统间的切换。

7.同步方式

WCDMA不同基站间可选择同步和异步两种方式,异步方式可以不采用GPS精确定时,支持异步基站运行,室内小区和微小区基站的布站就变得简单了,使组网实现方便、灵活。

8.可变数据速率

WCDMA系统支持各种可变的用户数据速率,适应多种速率的传输,可灵活地提供多种业务,并根据不同的业务质量和业务速率分配不同的资源。

图3-2 WCDMA可变数据速率示意图

3.2 WCDMA网络结构与接口

3.2.1 UMTS系统结构

UMTS 与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在逻辑结构上基本相同。

如果按功能划分,UMTS 系统由核心网(CN )、无线接入网(UTRAN )、用户设备(UE )与操作维护中心(OMC )等组成。

核心网与无线接入网(UTRAN)之间的开放接口为Iu,无线接入网(UTRAN)

与用户设备(UE)间的开放接口为Uu接口,如图3-3所示。

图3-3 UMTS的系统结构

核心网是业务提供者,基本功能就是提供服务,承担各种类型业务的定义,包括用户的描述信息、用户业务的定义还有相应的一些其他过程。

UMTS核心网负责内部所有的语音呼叫、数据连接和交换,以及与其他网络的连接和路由选择的实现。

无线接入网(UTRAN)位于两个开放接口Uu和Iu之间,完成所有与无线有关的功能。

用户设备(UE)完成人与网络间的交互。

3.2.2 UMTS网元和接口功能

图3-4 UMTS网元和接口

1.用户设备(UE)

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完成人与网络间的交互,通过Uu接口与无线接入网相连,与网络进行信令和数据交换。

UE用来识别用户身份和为用户提供各种业务功能,如普通话音、数据通信、移动多媒体、Internet应用等。

用户设备(UE)主要由移动设备(Mobile Equipment,ME)和通用用户识别模块(Universal 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USIM)两部分组成。

(1)移动设备(ME)

(2)通用用户识别模块(USIM)

2.通用陆地无线接入网络(UTRAN)

无线接入网(UMTS/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UTRAN)位于两个开放接口Uu和Iu之间,完成所有与无线有关的功能。

UTRAN主要功能有宏分集处理、移动性管理、系统的接入控制、功率控制、信道编码控制、无线信道的加密与解密、无线资源配臵、无线信道的建立和释放等。

UTRAN由一个或几个无线网络子系统(Radio Network Subsystem,RNS)组成,RNS负责所属各小区的资源管理。

每个RNS包括一个无线网络控制器(Radio Network Controller,RNC)、一个或几

个Node B(即通常所称的基站,GSM系统中对应的设备为BTS)。

(1)节点B(Node B)

Node B的主要功能是Uu接口物理层的处理,如扩频、信道编码、速率匹配、交织、调制和解扩、信道解码、解交织和解调,还包括基带信号和射频信号的相互转换功能,无线资源管理部分控制算法的实现等。

Node B逻辑功能模块包括基带处理部件,射频收发放大器、射频收发系统、基带部分和天线接口单元等部件。

Node B受RNC控制,与RNC的接口为E1或STM-1。

(2)无线网络控制器(RNC)

无线网络控制器(RNC)主要完成连接建立和断开、切换、宏分集合并和无线资源管理控制等功能,分为如下3类:

①系统信息管理

②移动性管理

③无线资源管理与控制

(3)CRNC、SRNC、DRNC的概念

①控制无线网络控制器(CRNC)

②服务无线网络控制器(SRNC)

③漂移无线网络控制器(DRNC)

图3-5 CRNC、SRNC、DRNC作用示意图

(4)UTRAN接口与协议

3.核心网(CN)

核心网承担各种类型业务的提供以及定义,包括用户的描述信息、用户业务的定义还有相应的一些其他过程。

UMTS核心网负责内部所有的语音呼叫、数据连接和交换,以及与其他网络的连接和路由选择的实现。

不同协议版本核心网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4.外部网络(EN)

核心网的电路交换域(CS)通过GMSC与外部网络相连,如公用电话交换网(PSTN)、综合业务数据网(ISDN)及其他公共陆地移动网(PLMN)。

核心网的分组交换域(PS)通过GGSN与外部的Internet及其他分组数据网(PDN)等相连。

3.2.3 基于R99、R4、R5/R6的核心网结构

UMTS核心网的标准化工作由3GPP组织完成。

从网络演进的角度看,R99网络中核心网完全继承了GSM/GPRS的结构,包括电路域和分组域两部分,引入了新的无线接入技术(WCDMA),兼容GSM/GPRS无线终端接入。

R4网络中的主要变化是在核心网电路域提出了承载和控制独立的概念,而在无线接入网没有太多变化。

在R5网络中,核心网叠加了IP多媒体子系统(IMS),无线接入网引入了HSDPA 技术,无线接入网和核心网中采用全IP传输。

在R6网络中,网络架构变化不大,考虑更多的是增加了新的功能或对已有功能的增强。

目前R8版本已于2008年12月冻结,3GPP中还有R9等版本在同时进行研究。

1.R99网络结构及接口

(1)R99网络结构

图3-6 R99版本网络结构图

2.R4网络结构及接口

(1)R4网络结构

R4 核心网电路域变化的实体功能介绍如下。

①MSC 服务器(MSC Server )

②电路交换媒体网关(CS-MGW )

③关口MSC 服务器(GMSC Server )

图3-7 R4网络结构图

(2)R4核心网的接口与协议

表3-3 R4核心网新增接口与协议

R4核心网的新增接口及功能如下。

①Mc 接口

②Nc 接口

③Nb 接口

3.R5网络结构及接口

R5版本在无线接入网方面的改进如下。

①提出高速下行分组接入(HSDPA)技术,使下行数据速率峰值可达14.4Mbit/s。

HSDPA技术将在后面的章节介绍。

②Iu,Iur,Iub接口增加了基于IP的可选择传输方式,保证无线接入网实现全IP化。

R5版本在核心网(Core Network,CN)方面,在R4基础上增加了IP多媒体子系统(IMS),它和PS域一起实现了实时和非实时的多媒体业务,并可实现与CS域的互操作,包括IMS子系统的R5版本网络结构如图3-9所示。

图3-8 R5网络结构

图3-9 含IMS子系统的R5版本网络结构

4.R6版本网络结构

与R5版本相比,网络结构没有太大的变动,主要是对已有功能的增强,增加了一

些新的功能特性。R6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

(1)PS域与承载无关的网络框架,研究是否在分组域也实行控制和承载的分离,将SGSN 和GGSN分为GSN Server和媒体网关的形式。

(2)在网络互操作方面,研究IMS与PLMN/PSTN/ISDN等网络的互操作,以实现IMS与其他网络的互联互通;研究WLAN-UMTS网络互通,保证用户使用不同的接入方式时切换不中断业务。

(3)在业务方面,研究包括多媒体广播/多播业务(MBMS)、Push业务、Presence、PoC (Push-To-Talk over Cellular)业务、网上聊天业务及数字权限管理等。

(4)无线接入方面采用的新技术有正交频分复用调制(OFDM)技术、多天线技术(MIMO)、高阶调制技术和新的信道编码方案等,OFDM和MIMO也是后3G的重点技术。

(5)R6的高速上行分组接入(HSUPA),理论峰值数据速率可达5.76Mbit/s;R6的高速下行分组接入(HSDPA),理论峰值数据速率可达30Mbit/s。

3.2.4 IP多媒体子系统

1.IMS概述

IP 多媒体子系统(IP Multimedia Subsystem ,IMS ),首先由3GPP 标准化组织在R5 版本中提出,提出的目的是为了在移动通信网络基础上以最大的灵活性提供IP 多媒体业务。

IP多媒体子系统(IMS)是建立在Internet工程任务小组(IETF)所制定的会话初始化协议(SIP)基础上的。

IMS能把Internet的发展和无线通信的发展结合起来,是一个融合了数据、语音、图像、消息、基于Web的技术和移动网络的体系架构。

R5版本定义了IMS的核心结构、网元功能、接口、流程和IMS的基本功能;R6版本增加了部分IMS业务特性、IMS与其他网络的互通规范和WLAN接入等特性;R7加强了对固定、移动融合的标准化制定,要求IMS支持xDSL、Cable等固定接入方式,研究了IMS与电路域语音平滑切换的内容等。

R6版本已经在2005年第一季度冻结,基于R6版本的IMS已经可以满足IMS在移动通信网络中的应用。

IMS主要特点如下。

(1)IMS的重要特点是对控制层功能做了进一步的分解,实现了会话控制实体和承载控制实体在功能上的分离,体现了“业务与控制分离”、“控制与接入和承载分离”的原则,网络构架层次化为不同网络的互通和业务的融合奠定了基础。

(2)IMS继承了移动通信系统特有的网络技术,继续使用归属网络和访问网络的概念,支持用户全程全网漫游能力,具有切换功能,集中用户数据管理等。

(3)IMS中重用了IETF组织制定的互联网技术和协议

(4)IMS业务应用平台支持多种业务,能为SIP用户提供全程全网漫游能力和虚拟归属业务环境(VHE)能力。

(5)IMS由多个标准化组织定义并发展完善,如3GPP/3GPP2、ITU-T、IETF和ETSI等,IMS 越来越受到业界的关注。

2.IMS的主要功能实体

图3-10 IMS的主要功能实体示意图

按功能划分,IMS的主要功能实体大致分为6大类别:会话管理和路由类(CSCF)、数据库(HSS、SLF)、网间互通(BGCF,MGCF,IM-MGM,SGW)、业务提供类(AS,MRFC,MRFP)、支撑(SEG,PDF)和计费(CHF)类。

下面简要介绍主要功能实体的功能。

(1 )呼叫会话控制功能

①P-CSCF

②I-CSCF

③S-CSCF

(2)媒体网关控制功能

①控制IM-MGW中媒体信道与连接控制相关部分的呼叫状态;

②IMS用户和CS用户之间可以进行通信的网关;

③根据从传统网络中来的呼叫路由号码选择CSCF,与CSCF通信;

④进行CS用户与IMS的呼叫控制协议的转换,完成ISUP/BICC与SIP间的转换;

⑤接收本网络以外的信息并转发到CSCF/IM -MGW。

(3)归属用户服务器

①HSS用于存储所有用户和业务相关的数据信息。

②通过该接口IMS用户获取所要求的S-CSCF信息,将基本的IMS签约信息下载到S-CSCF;

③在注册过程中执行用户接入和漫游权限的识别,提供用户/网络所需的鉴权信息;

④HSS提供与IM-SSF接口,实现电路域的CAMEL/INAP业务在IMS网络的继承;

⑤提供与增值业务平台SIP AS,OSA-SCS,SCP接口。

(4)IP多媒体—媒体网关

IP多媒体—媒体网关(IM-MGW)提供电路交换域的网络(PSTN,GSM)和IMS 之间的用户平面连接。

(5)多媒体资源功能

多媒体资源功能(MRF)在归属网络提供多媒体信息源,包括多媒体资源功能控制器(MRFC)和多媒体资源功能处理器(MRFP)两部分,这两部分分别完成媒体流的控制和承载功能。

(6)签约定位器功能

签约定位器功能(SLF)作为一种地址解析机制,应用在网络中部署了多个独立可寻址的HSS时,SLF作为一个简单的数据库,用来将用户地址映射到不同的HSS。

(7)出口网关控制功能

出口网关控制功能(BGCF)是一个SIP服务器,根据S-CSCF的请求,负责选择到CS域或PSTN互通的出口位臵,所选择的出口点既可以与BGCF处于同一网络中,也可以处于另

一个网络中。

(8)应用服务器

应用服务器(AS)是在IMS中提供增值多媒体服务的SIP实体,不仅可以向IMS提供多媒体服务,也可以向其他网络提供业务;可以位于用户所在网络中,也可位于第三方网络中。

(9)信令网关

信令网关(SGW)连接CS(PSTN)网络,用于不同信令网的互联,负责传输层信令的转换。

3.3 UTRAN接口协议结构

3.3.1 UTRAN接口协议模型

UMTS 系统是模块化设计的,模块之间通过网络协议互联。

1.UMTS分层结构

从功能方面考虑,UMTS分为接入层(AS)和非接入层(NAS)两大部分,两者之间的接口称为业务接入点(SAP),如图3-11所示,图中各业务接入点(SAP)用椭圆来表示。

2.UTRAN接口协议模型

图3-11 UMTS分层结构

UTRAN接口通用协议模型如图3-12所示。

接口协议分为两层二平面。

两层指从水平的分层结构来看,分为无线网络层和传输网络层。

二平面指从垂直面来看,每个接口分为控制面和用户面。

UTRAN内部的3个接口(Iu,Iur和Iub)都遵循统一的基本协议模型结构。

图3-12 UTRAN接口的协议栈模型

(1)水平面

从水平的分层结构来看,协议结构分为无线网络层和传输网络层。

①无线网络层处理所有与UTRAN有关的事务,所有UTRAN相关的信息只有在无线网络层才是可见的。

②传输网络层是指UTRAN选用的标准传输技术,与UTRAN本身的功能无关,主要是已有的传输技术规范。3GPP并不对传输层的协议进行特殊定义,3GPP在R99版本中选用ATM传输技术。

(2)垂直面

①无线网络控制平面用于处理接口上的控制信令协议,由各种应用协议和传输网用户面的信令承载组成。

②无线网络用户平面用于处理相应接口传输的用户数据,包括在该接口传输的数据流和与数据流对应的数据承载,数据流由接口上的一个或者多个帧协议定义。

③传输网络控制面不包含任何无线网络层的信息,包括ALCAP以及它所使用的信令承载。

④传输网络用户面包括无线网络层用户面的数据承载以及应用协议的信令承载。数据承载由传输网络控制面实时控制,信令承载由操作维护功能控制完成。

3.ATM技术简介

异步传送模式(ATM)是分组交换方式的一种,它吸收了分组交换的高效率和电路交换的高速率的特点,ATM网络被设计为高速率、低时延的复用和交换网络。

它能够根据不同速率灵活地分配带宽和QoS,并且采用固定长度的信元格式,因而便于采用硬件处理,处理速度较高,适合语音、数据和图像等业务的传送。

图3-13 ATM协议的分层结构

(2)ATM物理层

ATM物理层主要提供ATM信元的传输通路,它与ATM层之间交换的信元大小为53byte。

物理层根据物理介质的特性形成传送帧,并采用物理实体进行比特流的传送和接收。

物理层分为传输汇聚(TC)子层和物理介质相关(PMD)子层。

(3)ATM层

ATM层以信元为单位进行通信,并为上层的AAL提供服务,它与物理介质的类型,以及物理层所具体传送的业务类型无关。

(4)ATM适配层(AAL)

AAL位于ATM层之上,主要作用是将高层的应用层信息映射到ATM层的信元结构中,用于扩展和增强ATM层的能力,以适合各种特定业务的需要。

AAL的具体功能包括数据的分割和恢复、差错控制、同步和时钟恢复、流量控制和多种数据流的复用等。

表3-6 ATM业务分类和对应的AAL类型

3.3.2 Iu接口

1.Iu接口结构及功能

Iu 接口是UTRAN 与核心网之间的接口,也可以看作RNC 与CN 之间的一个参考点。

UTRAN与核心网电路域的接口称为Iu-CS,与核心网分组域的接口称为Iu-PS,与小区广播系统之间的接口称为Iu-BC,Iu接口结构如图3-14所示。

图3-14 Iu接口结构

Iu-CS和Iu-PS接口由控制面和用户面构成。

Iu-BC接口只有一个平面,既包括控制信息也包含用户信息。

(1)Iu-CS和Iu-PS

①Iu-CS和Iu-PS接口的控制面。

②Iu-CS和Iu-PS接口的用户面。

(2)Iu-BC

RNC与CN的广播域(也称为小区广播中心)之间的接口称为Iu-BC,服务区内广播协议(Service Area Broadcast Protocol,SABP)是Iu-BC接口的应用协议,完成消息处理、负载处理等功能,使CN中的小区广播中心通过小区广播业务发送移动用户小区广播信息。

2.Iu接口协议栈

Iu接口协议栈完全符合UTRAN接口协议的通用模型,总体来说,采用3层共享异步传输模

式(ATM)或全IP传输方式(R5版本),但由于分组域与电路域的业务特性以及传输技术有所不同,对于Iu接口而言,Iu-PS和Iu-CS的协议栈结构也有所不同。

(1)Iu-CS接口协议栈

Iu-CS接口协议栈的结构如图3-15所示。

图中的物理层为与物理介质的接口,可以选择不同的传输规范,如E1等。

图3-15 Iu-CS接口协议栈的结构

R5版本规定的Iu-CS接口协议栈相应于ATM传输方式增加了全IP传输方式。

Iu-CS接口用于支持电路域的实时业务,典型的电路域业务有AMR语音服务、64kbit/s的可视电话业务等。

(2)Iu-PS协议栈结构

Iu-PS协议栈的结构如图3-16所示。

Iu-CS是RNC与MSC之间的接口,它负责完成电路域相关的呼叫流程。

Iu-PS则是RNC与SGSN之间的接口,负责处理数据业务。

图3-16 Iu-PS协议栈结构

图3-17 Iu-BC接口协议栈结构

3.RANAP协议主要功能及实现

(1)RANAP协议主要功能

RANAP 协议位于Iu 接口协议栈的最高层,属于Iu 接口应用层协议,负责处理UTRAN 和CN 之间的信令交互。

①RANAP 协议主要功能。

②根据业务接入点(SAP)的不同,RANAP业务可以分为3组。

1、通用控制业务(GC)

2、寻呼及通告业务(Nt)

3、专用控制业务(DC)

③信令传送将为RANAP提供面向连接的数据传送业务和无连接的数据传送业务两类业务模式。

(2)RANAP功能的实现

RANAP功能通过一个或多个RANAP基本过程(Elementary Procedures,EP)实现。

一个EP是一个RNS与CN之间的交互单元。

每个RANAP功能可以通过一个或多个EP过程完成。

按照请求信息和响应信息,EP分为3类。

①第1类EP:包含请求、响应信息的EP。响应信息为成功或失败,成功表示EP接受并处理,失败表示EP不成功或超时。

②第2类EP:只有请求,没有响应信息的EP,通常认为都发送成功。

③第3类EP:包含一个请求、多个响应信息的EP。

3.3.3 Iub 接口

1.Iub 接口的协议栈

Iub 接口作为RNC 与Node B 之间的接口,负责所有RNC 与Node B 之间的通信过程。

Iub 接口的协议栈结构如图3-18 所示。

图3-18 Iub 接口的协议栈结构

2.NBAP 协议的功能及实现 (1)NBAP 的功能

① 小区的配臵和管理 ② 公共传输信道的管理 ③ 系统广播信息的管理 ④ 资源事件管理 ⑤ 配臵协调功

⑥ 无线链路管理功能

⑦ 公共资源测量和专用资源测量过程 ⑧ 下行链路功率漂移的调整功 ⑨ 通用错误形式的报

(2)NBAP功能的实现

NBAP协议包含CRNC与Node B之间交互的基本过程(Elementary Procedures,EP),由请求信息和可能的响应信息组成。

EP分为两类,第1类EP需要应答,用以表示成功接收或者不成功接收,第2类EP 无须应答,都被认为正确接收。

R99定义的NBAP基本过程分别如表3-10和表3-11所示。

3.3.4 Iur接口

在GSM网络中,两个BSC之间是没有逻辑接口的,而在WCDMA中,为了更好地满足对用户移动性的支持,引入了任意两个RNC之间的逻辑接口Iur。

与Iu接口相同,水平方向分为无线网络层和传输网络层;垂直方向分为控制面和用户面,如图3-19所示。

图3-19 Iur接口协议栈结构

在无线网络层控制面是无线网络子系统应用部分(RNS Application Part,RNSAP)协议,用户面是Iur FP协议。

1.Iur接口协议栈结构

Iur接口传输网络层的传输网络用户面由基于SAAL的MTP3-b和SCCP组成,或者基于SCTP和M3UA组成。

SAAL包含SSCF、SSCOP和AAL5等3部分。

2.RNSAP主要功能

无线网络层协议(RNSAP)负责RNC和RNC之间的信令交换,接收来自传输层的数据传送服务,是Iur接口的应用层协议,其主要功能如下。

(1)无线链路相关功能。

(2)公共控制信道信令在Iur接口的传输。

(3)公共传输信道资源管理。

(4)寻呼。

(5)通用错误报告。

3.4 WCDMA空中接口

3.4.1 Uu接口协议结构

WCDMA 系统中Uu 接口,有时也称为空中接口,是指UE 和UTRAN 之间的接口,通过使用无线传输技术(RTT )将UE 接入到系统固定网络部分。

Uu接口协议用于在UE和UTRAN之间传送用户数据和控制信息,建立、重新配臵和释放无线承载业务。

空口接口的协议结构如图3-20所示(图中只包括了在UTRAN中可见的协议)。

每一个方框代表一个协议实体,椭圆表示业务接入点(SAP),协议实体间的通信通过SAP进行。

图3-20 空口接口的协议结构

空口接口的协议结构分为两面三层,垂直方向分为控制平面和用户平面,控制平面用来传送信令信息,用户平面用来传送语音和数据。

水平方向分为3层:

4、第1层(L1):物理层;

5、第2层(L2):数据链路层;

6、第3层(L3):网络层。

3.4.2 物理层

1.物理层的功能

物理层位于空中接口协议模型的最底层,给MAC 层提供不同的传输信道,并且为高层提供服务。

在3GPP规范中,详细描述了物理层及功能。

物理层主要实现以下一些功能:

(1)为传输信道进行前向纠错编/解码;

(2)无线特性测量,如误帧率、信干比等,并通知高层;

(3)宏分集合并以及软切换实现;

(4)在传输信道上进行错误检测并通知高层:

(5)传输信道到物理信道的速率匹配;

(6)传输信道至物理信道的映射;

(7)物理信道扩频/解扩、调制/解调;

(8)频率和时间(位、码片、比特、时隙和帧)同步;

(9)闭环功率控制;

(10)RF处理等。

图3-21 WCDMA的物理信道帧结构

2.物理信道

物理信道的特征可由载频、扰码、信道化码(可选的)和相对相位来体现。

按照信息的传送方向,物理信道可分为上行物理信道(UE至Node B)和下行物理信道(Node B至UE);按照物理信道是否由多个用户共享还是一个用户使用分为专用物理信道和公共物理信道,如图3-22所示,其中HS-SCCH、HS-PDSCH、HS-DPCCH为在R5中引入的信道,将在后面的章节介绍。

图3-22 WCDMA物理信道示意图

(1)上行专用物理信道

上行专用物理信道包括上行专用物理数据信道(DPDCH)和上行专用物理控制信道(DPCCH)。

图3-23 上行DPDCH/DPCCH的帧结构

(2)上行公共物理信道

上行公共物理信道包括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RACH)和物理公共分组信道(PCPCH)。

①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RACH)

WCDMA核心网原理及关键技术

WNC_100_C1 WCDMA核心网原理及关键技术 课程目标: z掌握WCDMA网络结构及网元功能 z了解WCDMA核心网接口及协议 z了解2G/3G核心网主要差异 z了解移动网络的区域划分和编号计划 z了解WCDMA核心网关键技术 参考资料: z3GPP TS23.002 V3.4.0 z3GPP TS23.002 V4.3.0 z3GPP TS23.002 V5.4.0 z《中兴通讯WCDMA基本原理》

第1章WCDMA网络结构 知识点 z WCDMA系统网络结构 z WCDMA系统接口与协议 1.1 WCDMA网络的演进 WCDMA网络的规范是按R99-R4-R5阶段演进的,演进过程中,核心网基本网络逻辑 上的划分没有变化,都分为电路域和分组域,只是到R5版本增加了多媒体子系统 (IMS)。网元实体的变化主要体现为,R99的MSC到R4阶段逻辑上分为MGW和 MSC Server,同时增加了传输信令网关(T-SGW)和漫游信令网关(R-SGW),到R5 阶段在R4的基础上增加了IMS(多媒体子系统)。同时,R4和R5阶段增加了相应的 接口。 各版本发展的情况: ●–R99:标准已完成,已商用  功能冻结:1999.12,商用版本:2001.6  基于2.5G网络结构,电路域基于传统的TDM ●–R4:标准已完成,已商用  功能冻结:2001.3  采用软交换技术,控制与承载(TDM/ATM/IP)分离  引入TD-SCDMA ●–R5:标准已完成  功能冻结:2002.6 引入多媒体域(IMS)和无线新技术HSDPA

WNC_100_C1 WCDMA核心网原理及关键技术 1.2 UMTS系统网络结构 1.2.1 UMTS网络子系统的划分 从网元功能上将UMTS系统分为无线网络子系统和核心网子系统两部分介绍,结构图 见下图。 下面UMTS网络结构是基于R99的,UE、UTRAN和CN构成了完整的UMTS网络 (UE在图中未体现),从规范的角度来看,CN侧网元实体沿用了GSM/GPRS的定义, 这样可以实现网络的平滑过渡;而无线侧UTRAN则基于WCDMA技术的R99定义, 其变化是革命性的。 图 1.2-1 UMTS系统网络结构图 此外,UMTS网络的规范是按R99---R4---R5阶段演进的,上图是基于R99系列规范 描述的网络结构,在R4/R5阶段的规范制定中,核心网的网元的定义接口发生了变化。 1.2.2 UMTS R99网络基本构成 UMTS R99网络基本构成如下图所示。 核心网分为电路域(CS)和分组域(PS),电路域基于GSM Phase2+的电路核心网的 基础上演进而来,网络单元包括移动业务交换中心(MSC)、访问位置寄存器(VLR)、 网关移动业务交换中心(GMSC),分组域基于GPRS核心网的基础上演进而来,网络

ISO软件工程模板概要设计说明书

ISO软件工程模板概要设计说明书 摘要 大伙儿在平常的系统开发中需要编写一些文档模板,这此将我收集整理的ISO软件工程模板标准贴出,供大伙儿参考。(2002-07-22 18:06:09) By 风过留枫 1.引言 1.1编写目的 [说明编写这份概要设计说明书的目的,指出预期的读者。] 1.2背景 a.[待开发软件系统的名称;] b.[列出本项目的任务提出者、开发者、用户。] 1.3定义 [列出本文件中用到的专门术语的定义和外文首字母组词的原词组。] 1.4参考资料 [列出有关的参考资料。] 2.总体设计 2.1需求规定 [说明对本系统的要紧的输入输出项目、处理的功能性能要求。包括] 2.1.1系统功能 2.1.2系统性能 2.1.2.1精度 2.1.2.2时刻特性要求

2.1.2.4可靠性 2.1.2.5灵活性 2.1.3输入输出要求 2.1.4数据治理能力要求 2.1.5故障处理要求 2.1.6其他专门要求 2.2运行环境 [简要地说明对本系统的运行环境的规定。] 2.2.1设备 [列出运行该软件所需要的硬设备。说明其中的新型设备及其专门功能。] 2.2.2支持软件 [列出支持软件,包括要用到的操作系统、编译(或汇编)程序、测试支持软件等。] 1 2.2.3接口 [说明该系统同其他系统之间的接口、数据通信协议等] 2.2.4操纵 [说明操纵该系统的运行的方法和操纵信号,并说明这些操纵信号的来源。] 2.3差不多设计概念和处理流程 [说明本系统的差不多设计概念和处理流程,尽量使用图表的形式。] 2.4结构 [给出系统结构总体框图(包括软件、硬件结构框图),说明本系统的各模块的划分,扼要说明每个系统模块的标识符和功能,分层次地给出各模块之间的操纵与被操纵关系。] 2.5功能需求与系统模块的关系 [本条用一张矩阵图说明各项功能需求的实现同各模块的分配关系。] [系统模块1][系统模块2][……][系统模块m] [功能需求1]√

系统概要设计报告模板

<项目名称> 系统概要设计报告 版本<1.1> [注:以下提供的模板用于*******有限公司CMMI标准的模版。其中用尖括号括起来并以蓝色显示的文本,它们用于向作者提供指导,在发布此文档之前应该将其删除。] [要定制Microsoft Word 中的自动字段(选中时显示灰色背景),请选择“文件>属性”,然后将标题、主题、作者和公司等字段替换为此文档的相应信息。关闭该对话框后,通过选择“编辑>全选(或Ctrl-A)并按F9,或只是在字段上单击并按F9,可以在整个文档中更新自动字段。对于页眉和页脚,这一操作必须单独进行。按Alt-F9,将在显示字段名称和字段内容之间切换。有关字段处理的详细信息,请参见Word 帮助。]

文档信息及版本历史 版权信息 本文件内容由【上海*****(集团)有限公司EPG】负责解释本文件的版权属于【上海*****(集团)有限公司】和 【XXXXXXX此处写用户单位名称】 任何形式的散发都必须先得到本文档版本所属单位的许可

【目录】 1 概述 (4) 1.1 编写目的 (4) 1.2 适用范围 (4) 1.3 读者对象 (4) 1.4 术语和缩写 (4) 1.5 参考资料 (5) 2 设计概述 (5) 2.1 设计约束 (5) 2.2 设计策略 (5) 2.3 技术实现 (5) 3 系统概述 (6) 4 系统总体架构 (6) 4.1 平台架构 (6) 4.2 功能架构 (6) 5 模块1 (7) 5.1 模块结构 (7) 5.2 子模块1 (7) 5.3 子模块2 (7) 6 模块2 (7) 6.1 模块结构 (7) 6.2 子模块1 (8) 6.3 子模块2 (8) 7 运行环境 (8) 7.1 软件平台 (8) 7.2 硬件平台 (8) 8 接口设计 (8) 9 系统备份设计 (8) 10 系统容错设计 (9) 11 设计约定 (9) 12 待解决问题 (9)

系统概要设计模板

XX项目 信息系统概要设计(版本号) XXX单位/部门 XXXX年XX月

文档修改记录

目录 1概述 (1) 1.1编写目的 (1) 1.2术语与定义 (1) 1.3参考资料 (1) 2标准和规范 (1) 2.1引用的标准和规范 (1) 2.2拟制定的标准和规范 (2) 3系统总体框架 (2) 3.1项目概览 (2) 3.2总体设计原则 (2) 3.3总体技术路线 (2) 3.4架构遵从 (3) 4业务能力视图 (5) 4.1业务目标 (5) 4.2组织单元 (5) 4.3岗位 (5) 4.4业务流程 (5) 4.5业务活动 (5) 4.6业务信息 (5) 5功能视图 (5) 5.1角色定义 (5) 5.2功能视图 (5) 5.3功能清单 (6) 5.4非功能性设计 (6) 6系统数据视图 (6) 6.1概念数据模型 (6) 6.2逻辑数据模型 (6) 6.3数据分类 (6) 6.4数据流转 (6) 6.5数据存储与分布 (7) 7系统组件视图 (7) 7.1系统逻辑分层 (7) 7.2组件关联设计 (7) 7.3组件时序设计 (7) 7.4功能组件设计 (7) 7.5接口组件设计 (8) 7.6公共组件设计 (8) 8系统集成视图 (9)

8.1总体集成 (9) 8.2集成场景 (9) 8.3集成设计 (9) 9系统逻辑部署视图 (10) 9.1部署单元设计 (10) 9.2部署节点设计 (10) 10系统物理部署视图 (10) 10.1部署拓扑 (10) 10.2容量规划 (10) 10.3硬件环境设计 (10) 10.4软件环境设计 (11) 11系统灾备视图 (11) 11.1关键技术选择 (11) 11.2灾备策略设计 (11) 11.3灾备架构设计 (11) 11.4灾备设备配置 (12) 12系统安全视图 (12) 12.1总体安全视图 (12) 12.2应用安全 (12) 12.2数据安全 (12) 12.3主机安全 (12) 12.4网络安全 (12) 12.5终端安全 (12) 12.6其他 (13) 13系统交互视图 (13) 13.1界面框架设计 (13) 13.2系统控件选择 (13) 14附录 (13) 14.1系统组件视图 (13) 14.2逻辑数据实体分项定义 (14) 14.3系统安全设计子方案 (14)

广东移动,WCDMA关键技术

WCDMA关键技术 广东移动通信有限责任公司企业发展部 200x-x-xx

WCDMA 关键技术 第一章 概述 本文是一篇讨论WCDMA 关键技术的文档。其中列出的功率控制、切换技术、负荷平衡、动态信道分配、准入控制、拥塞控制、动态AMR 调整等几个专题都是构成WCDMA 系统的空中物理层接口的核心技术。本文在对各关键技术原理进行介绍的基础上,还重点的分析了这些关键技术所涉及到的一些参数的设置问题。希望能通过本文,对公司未来的WCDMA 网络建设有所帮助。 第二章 功率控制 一、技术描述 1、 上行开环功率控制 1.1 PRACH 信道 对于PRACH 信道的功率控制主要是由UE 根据UTRAN 侧配置的参数进行计算, PRACH 前缀的初始发射功率的计算公式如下: Preamble_Initial_Power = Primary CPICH TX power – CPICH_RSCP + UL interference + Constant V alue (3.1.1.1-1) 其中: Primary CPICH DL TX power :PCPICH 发射功率; CPICH_RSCP :UE 接收到的PCPICH 信号强度 UL interference :是上行干扰,通过系统信息广播给UE Constant V alue :是修正值 PRACH 的功率控制方式如下:当UE 发出前缀后,在规定的时间未收到NODEB 的应答,则UE 会在下一个发前缀的时刻把前缀的发射功率在前一个前缀功率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个调整步长Power_Step 。PRACH 消息部分控制信道的发射功率就等于UE 发送的最后一个AP (收到nodeB 肯定的应答)的发射功率基础上增加P p-m 。PRACH 消息部分数据信道的发射功率可以根据UTRAN 侧为其配置的控制信道和数据信道的功率增益因子c β和d β来得到。 其中: Power Ramp offset :连续的两个前缀之间的功率偏差; Pp_m :消息部分控制信道和最后一个前缀之间的功率偏差 1.2 上行DPCH 信道 对于UE 来说,当建立DPCCH 时,UE 将按照以下功率水平启动上行内环功控:

系统概要设计报告(模板)

xx平台 系统概要设计 版本<1.0>

文档信息及版本历史 版权信息 本文件内容由【xx公司】负责解释 本文件的版权属于【xx公司】 任何形式的散发都必须先得到本文档版本所属单位的许可

【目录】 1概述 (4) 1.1编写目的 (4) 1.2适用范围 (4) 1.3读者对象 (4) 1.4术语和缩写 (4) 1.5参考资料 (4) 2设计概述 (5) 2.1设计约束 (5) 2.2设计策略 (5) 2.3技术实现 (5) 3系统概述 (5) 4系统总体结构 (6) 4.1物理结构 (6) 4.2逻辑结构 (6) 5短息服务器 (7) 5.1短信发送流程............................................................................. 错误!未定义书签。 5.2短信接收流程............................................................................. 错误!未定义书签。 5.3订阅流程(短信方式) (7) 5.4取消订阅流程(短信方式)..................................................... 错误!未定义书签。6医疗短信平台WEB系统.. (8) 6.1医院注册流程............................................................................. 错误!未定义书签。 6.2后台管理流程............................................................................. 错误!未定义书签。 6.3订阅/取消订阅流程(WEB方式) (9) 7运行环境 (9) 7.1软件平台 (9) 7.2硬件平台 (9) 8系统备份设计 (10) 9系统容错设计 (10) 10设计约定 (10) 11待解决问题 (10)

汽车电子控制系统概述模板

汽车电子控制系统 概述

第四章汽车电子控制系统概述 第一节汽车电子技术的发展背景 汽车既可作为生产运输的生产用品, 又可作为代步、休闲、旅游等消费用品, 汽车技术的发展是人类文明史的见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汽车成为人类密不可分的伙伴。当然, 汽车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如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 交通条件、安全、环境污染也成了日益严重的问题。汽车的安全、环保和节能是当今汽车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 一、安全、环保和节能推动了汽车技术的发展 汽车的安全性是人类社会的一大祸害, 车辆的制动安全性、驱动安全性与行驶安全性是道路交通安全事故的三大主要根源。全世界每年由于交通事故死亡约50万人, 排在人类死亡原因的第10位; 中国当前每年因交通事故死亡占全国总死亡人数的1.5%, 约每年10万人。为此, 科技人员从汽车的主动安全性和被动安全性两个方面着手, 设计了防滑控制系统、车辆姿态控制系统、智能防撞预警与应急保护系统、碰撞后的保护系统等一系列电子控制装置。 HC和NOx 混合在一起, 在强烈的阳光照射下, 会发生一系列光化学反应, 产生臭氧和各种化合物。臭氧( O3) 具有很强的氧化性和毒性。1963年美国洛杉矶地区发生了光化学烟雾事件, 促使各国对大气污染的重视研究。据统计, 城市大气污染物一氧化碳( CO) 、碳氢化合物( HC) 和氮氧化物( NOx) 的主要污染源是汽车排气。因此, 世界各国都相继制订了日益严格的汽车排放物限制法规。另外,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 汽车噪声也是环境保护的重点治理对象。于是, 现代轿车普遍装有喷油与点火控制、废气再循环及三元催化等发动机尾气控制装置。人们还在降低机械噪声、隔振、隔音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实验与改进工作。 进入二十世纪70年代, 全球的石油危机, 使汽车节能问题受到

系统设计说明书(架构、概要、详细)模板

虽然这些文档一般来说公司都是有模板的,但我写这些文档以来基本上是每写一次就把目录结构给改一次,应该说这是因为自己对这些文档的理解开始加深,慢慢的越来越明白这些文档的作用和其中需要阐述的东西,觉得这三份文档主要阐述了一个系统的设计和实现过程,从系统分解为层次、层次内的模块以及相互的接口、模块分解为对象以及对象的接口、实现这些对象接口的方法。这次又整了一份,^_^,欢迎大家指正。 XXX架构设计说明书 (架构设计重点在于将系统分层并产生层次内的模块、阐明模块之间的关系) 一. 概述 描述本文的参考依据、资料以及大概内容。 二. 目的 描述本文编写的目的。 三. 架构设计 阐明进行架构设计的总体原则,如对问题域的分析方法。 3.1. 架构分析 对场景以及问题域进行分析,构成系统的架构级设计,阐明对于系统的分层思想。 3.2. 设计思想 阐明进行架构设计的思想,可参考一些架构设计的模式,需结合当前系统的实际情况而定。 3.3. 架构体系 根据架构分析和设计思想产生系统的架构图,并对架构图进行描述,说明分层的原因、层次的职责,并根据架构图绘制系统的物理部署图,描述系统的部署体系。 3.4. 模块划分 根据架构图进行模块的划分并阐明模块划分的理由,绘制模块物理图以及模块依赖图。 3.4.1. 模块描述 根据模块物理图描述各模块的职责,并声明其对其他模块的接口要求。。 3.4.2. 模块接口设计

对模块接口进行设计,并提供一定的伪代码。 XXX概要设计说明书 (概要设计重点在于将模块分解为对象并阐明对象之间的关系) 一. 概述 描述本文的参考依据、资料以及大概内容。 二. 目的 描述本文的编写目的。 三. 模块概要设计 引用架构设计说明书中的模块图,并阐述对于模块进行设计的大致思路。 3.1. 设计思想 阐明概要设计的思想,概要设计的思想通常是涉及设计模式的。 3.2. 模块A 3.2.1. 概要设计 根据该模块的职责对模块进行概要设计(分解模块为对象、描述对象的职责以及声明对象之间的接口),绘制模块的对象图、对象间的依赖图以及模块主要功能的序列图,分别加以描述并相应的描述模块异常的处理方法。 3.2.2. 模块接口实现 阐明对于架构设计中定义的模块接口的实现的设计。 XXX详细设计说明书 (详细设计重点在于对模块进行实现,将模块的对象分解为属性和方法,并阐述如何实现) 一. 概述

系统集成公司简介范文

系统集成公司简介范文 系统集成商是指具备系统资质,能对行业用户实施系统集成的企业。下 面是系统集成公司简介范文,欢迎参阅。 系统集成公司简介范文1 广州系统集成公司,专业为客户提供结构化布线系统、网络技术工程、程控交换机系统安装、监控安防系统、一卡通系统、音视频系统、机房建设等系统方案设计、施工及维护的服务。 “全面满足,不断超越,永创新高,打造行业领跑者形象”,公司一直秉承“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团结、务实、拼搏、创新”为宗旨,不断苦练内功,随时为广大客户提供最优质的产品与服务。 系统集成公司长久以来一直努力的目标,就是协助客户建立最具竞争力的信息化系统,即协助客户去规划、建设和维护高性能的网络系统、可靠的网络安全建设、智能建筑系统等。并在业界树立了良好的口碑和有了很好的发展。如今,开建智能的服务网络覆盖多个地方并都设有办事机构。自建立以来,开建智能坚持的目标从不曾改变,凭借着其日益成熟的经营理念和专业水平,开建智能必将协助客户获取更强的竞争力。 专业而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力资源。开建智能的全体员工拥有专业的技术知识,并在大型系统、结构化网络系统、远程通讯、办公自动化、系统技术支 持,和软件编写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 系统集成公司简介范文2 中国电信集团系统集成有限公司成立于1996 年,是中国电信集团公司

的全资子公司。公司旨在为大客户提供ICT整体解决方案、为电信运营商提供应用软件开发和IT 服务支撑、为中小企业客户提供综合信息化服务。 公司依托于中国电信全国垂直一体化的三级营销服务体系和运 行维护体系,凭借中国电信丰富的网络资源、专业的电信及IT技术、优秀的技术团队、广泛的客户资源和行业知识,致力于为电信运营商、政府、金融、企业提供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网络升级及改造、网络管理服务、网络及设备代维服务、设备租赁、应用软件集成及开发、IT 服务支撑等“一站式”服务。 公司在为电信运营商、全国性大客户进行一系列大型网络建设和服务的过程中,归纳总结了一整套项目管理方法,形成了独特、完善的项目管理体系和实力强大的核心团队。公司通过了ISO9001(2000)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同时,还获得了信息产业部颁发的“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一级资质”和“通信信息网络系统集成甲级资质”,是国内第一家拥有“双一级”资质的系统集成企业。 公司将站在客户的角度思考客户的业务运营,通过对客户业务运营流程以及信息化需求的全面理解,为客户提供创新而适用的综合信息化解决方案和ICT支撑服务,提升客户价值,与客户共同成长。 系统集成公司简介范文3 联通系统集成有限公司是中国联通的全资子公司,注册资金亿元,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国有大型高新科技企业,旨面向电信运营商、政府、环保、低保、医疗、教育、能源、公安、金融、交通等行业客户提供整体ICT解决方案。 公司依托中国联通覆盖全国的网络资源、客户资源和服务体系,凭借自

系统概要设计说明模板

系统概要设计说明书 文档编号: 文档信息:公司级别模板文件 文档名称:系统概要设计说明书模板 文档类别:工程开发类 密级: 版本信息: 建立日期: 创建人: 审核者: 批准人: 批准日期: 保管人: 存放位置: 编辑软件:

文档修订记录 文档审批信息

目录 1 导言 (5) 1.1 目的 (5) 1.2 范围 (5) 1.3 命名规则 (5) 1.4 术语定义 (5) 1.5 相关文档 (6) 1.6 参考资料 (6) 2 总体结构设计 (7) 2.1 总体结构图设计 (7) 2.2 运行环境设计 (7) 2.3 子系统清单 (8) 2.4 功能模块清单 (8) 3 模块(部件)功能分配 (9) 3.1 专用模块功能分配 (9) 3.2 公用模块功能分配 (9) 3.3 模块的关系 (9) 4 全局数据结构设计 (10) 4.1 数据库表名清单 (10) 4.2 数据库表之间关系说明 (10) 4.3 数据库表的详细清单 (10) 4.4 视图的设计 (10) 4.5 数据结构和程序的关系 (10) 4.6 主要算法设计 (11) 4.7 其它数据结构设计 (11) 5 外部接口设计 (11) 5.1 外部接口1设计 (11) 5.2 外部接口2设计 (11) 6 运行设计 (12) 6.1 运行模块组合 (12) 6.2 运行控制 (12) 6.3 运行时间 (12) 7 出错处理设计 (12) 7.1 出错输出信息 (13) 7.2 出错处理对策 (13) 8 其它设计 (13)

文档类别使用对象 文档类别 本文档是软件系统概要设计说明书的模板,是概要设计说明书的书写标准及规范,是技术文档。 使用对象 该文档使用人员包括: ●系统分析人员 ●系统设计人员 ●系统编码人员 ●系统测试人员 ●系统维护人员

WCDMA下行分集技术

摘要众所周知WCDMA系统中在上行采用了分集接收技术,实际上在下行也采用了分集技术即称为下行发射分集技术。文章对下行发射分集技术的种类及原理进行了阐述,并对采用不同的发射分集技术的效果进行了定量的分析总结。 由于无线传播环境的恶劣,在蜂窝移动通信中,基站的发射信号往往是经过多次反射、散射和折射才到达移动台的接收端的。这样很容易就造成了信号的多径衰落。在衰落环境中,多天线分集技术可以有效地改善无线通信系统的性能。在3G系统中,多天线的发射分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技术。信号通过多个空间上分开足够远的天线发射出去,实现空间分集。天线之间的间隔足够远,可以保证每个天线发射出去的信号经过信道后所遭受的衰落是不相关的。WCDMA系统使用了开环和闭环发射分集技术。 一、开环发射分集 在WCDMA系统使用了两种开环发射分集方案,分别是空分发送分集(STTD)和时间切换发射分集(TSTD)。 空分发送分集(STTD)是将在非分集模式下进行信道编码、速率匹配和交织的数据流在4个连续的信道比特块中使用STTD编码。STTD 编码方式如下图所示。空分发送分集(STTD)除了同步信道(SCH)以外均可使用。 图1 STTD编码方式 时间切换发射分集(TSTD)是根据时隙号的奇、偶,在两个天线上交替发送基本同步码和辅助同步码。例如奇时隙时用第1个天线发送,偶时隙则用第2个天线发送。采用TSTD,在移动台中可以很简单地获得与最大比值合并相当的效果,大大提高了用户端正确同步的概率,并缩短了同步搜索时间。时间切换发射分集(TSTD)专用于同步信道SCH。 二、闭环发射分集 专用物理控制信道(DPCCH)和专用物理数据信道(DPDCH)共同组成的专用物理信道,经扩频/扰码后被天线的特定复数加权因子W1和W2加权处理(加权因子由UE决定),用户设备根据接受到的下行公共导频信道(CPICH)的某个时隙来估计各发送天线的信道响应。闭环发射分集的结构如下图所示。 图2 闭环发射分集示意图 闭环模式发射分集关键是加权因子的计算,按加权因子计算方法不同分为两种模式:模式一采用相位调整量,两个天线发射DPCCH 的专用导频符号不同(正交);模式二采用相位/幅度调整量,两个天线发射DPCCH的专用导频符号相同。 (1)闭环发射分集模式一 在用户端,若对应的时隙号为奇,则第二个天线的信道响应先旋转90度再计算,若时隙号为偶则不旋转。基站端则实际使用相邻的且处于不同旋转集的两个时隙所对应的相位调整量,进行第二个天线的相位调整。当信道变化速率较低时,本模式实际可起到2 bit反馈控制的效果,而当信道变化速率较大时,也有一定的平滑作用。

系统概要说明模板

软件的概要设计又称为软件系统(程序系统)的设计,本文件应说明软件系统即程序系统设计的总体考虑,包括系统的基本处理流程、软件系统的组织结构、模块划分、功能分配、数据结构、接口、运行、出错处理和系统维护等方面的设计,为详细设计提供基础。1引言 1.1 编写目的 说明编写本设计说明书的目的,指出预期的读者。 1.2 背景 a. 说明待开发软件系统的名称。 b. 列出开发此软件系统的提出者、开发者、和用户。 1.3 基线 说明本系统设计的设计基线。 1.4 范围 说明本设计说明书所涉及的设计内容范围。 1.5 定义 列出本设计说明书中用到的专门术语和外文字母组词的原词组。 1.6 参考资料 a. 属于项目的其他已发表的文件; b. 本设计说明书中引用到的文件、资料,包括所用到的软件开发标准。 列出这些文件资料的标题、编号、发表日期、出版单位和查找来源。 2 总体设计 2.1 概述 2.1.1 需求规定 说明本系统主要的输入、处理、输出的功能和性能要求等。 2.2.2 运行环境 说明本系统运行的硬件环境和支持环境。 2.2 设计 2.2.1 设计构思 说明对本系统设计的构思、采用的关键技术、主要算法和关键数据结构。 2.2.2 系统流程 a. 用流程图示出本系统的主要控制流程和处理流程; b. 用流程图示出本系统主要的数据通路,并说明处理的主要阶段。 2.2.3 结构设计 a. 系统元素 确定本系统的元素及其功能,用一览表说明本系统的系统元素(各层模块、子程序、公用程序等)的划分,按层次给出它们的标识符和功能。 b. 系统层次结构 用框图分层次地给出各个系统元素之间的控制和被控制的关系。 2.2.4 功能需求与程序的关系 用功能需求与程序的矩阵图表形式,示出各项功能的实现与各系统元素之间的分配关系。 3 系统数据结构设计 3.1 数据结构 列出本系统所使用的主要数据结构,包括名称、标识符及数据项等。 3.2 数据结构与系统元素之间的关系

信息中心系统运行维护报告(模板)概要

信息中心2014年06月 信息系统管理运行报告起始日期:2014/04/01-终止日期:2014/06/30

前言 1、本报告主要就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各项工作,包括应用系统、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网络系统、机房管理、其它事项说明、附件等七个部分进行记录、分析、汇总和报告,以保障信息安全,实现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定、高效运行,支持公司业务、管理及各项工作的开展。 2、本报告为季度报告,报告期为公历每季度首月第一日至季度末的最后一天,在出现重大事件时,实时提交《重大事件报告》。 运行态势类别及说明(请选择其中之一): 运行正常无故障、性能和资源已经处于或接近临界状态 运行基本正常有轻微故障,本季度非正常停机次数少于3次且每次非正常停机不超过5分钟运行不正常有重故障,本季度非正常停机次数高于3次或单次非正常停机超过5分钟

一、应用系统部分(一)应用系统运行 1、主要业务系统 2、其它相关系统 3、系统间接口

4、运行情况总体描述(分系统) ●客户报装管理与营业收费系统服务器端、客户端运行良好。 ●数据库管理系统运行良好。 ●委托银行代售气系统客户端运行基本良好(2014年4月1日至今)。 ●金蝶财务管理系统运行良好。 ●信息系统设备整体运行良好。 ●监控系统设备整体运行良好。 (二)应用系统升级 1、主要业务系统升级

2、升级情况说明 无升级计划、目前处于稳定运行中。

(三)应用系统运行日志检查 1、系统运行日志检查 2、运行日志(系统日志、运行日志、事件日志、登陆日志等)检查 ●数据库系统服务器运行日志显示系统、设备、应用、接口运行良好。 ●银证系统(报装管理与营业收费)运行日志显示系统软硬件运行良好。 ●委托银行售气系统日志显示系统升级后(2014-2-17)软硬件截止目前为止运行良好。

WCDMA技术简析

WCDMA技术简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通信业务种类和数量需求的剧增已不再满足于使用第二代系统。于是,一种能够提供全球漫游,支持多媒体业务且具有足够容量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就应运而生了。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是一种能提供多种类型、高质量的多媒体业务,能实现全球无缝覆盖,具有全球漫游能力,与固定网络相兼容,并以小型便携式终端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进行任何种类的通信系统。 3G的三大主流国际标准包括:WCDMA、CMDA2000和TD-SCDMA。移动通讯系统的演进如图所示,本文将主要对WCDMA技术进行解析和介绍。 WCDMA(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 Access)简介 WCDMA由欧洲标准化组织3GPP 所制定,由于它的物理层具有同时支持不同类型业务的能力,因此受全球标准化组织、设备制造商器件供应商运营商的广泛支持,将成为未来3G 的主流体制。 WCDMA全称为宽带码分多址接入,每个载频的所有用户共享频率、时间、功率资源,用户之间只依靠特征码来区分。其核心网基于GSM/GPRS 网络的演进,保持与GSM/GPRS 网络的兼容性。核心网络可以基于TDM 、ATM和IP 技术,并向全IP 的网络结构演进。核心网络逻辑上分为电路域和分组域两部分,分别完成电路型业务和分组型业务。 WCDMA系统基本特性包括:采用宽带CDMA技术,带宽为5MHZ;物理层可灵活的在单载波上传输各种速率的数据;多用户检测技术;传输分集技术;自适应天线技术;RAKE接收机技术。 WCDMA与TD-SCDMA、CDMA2000的技术参数的比较下图所示:

WCDMA与其他两个标准相比,有其自身的技术优势: 1、在利用CDMA技术方面,在小区复用系数、利用多径能力、可变扩频增益、软切换及软容量方 面较好; 2、在同步方面,WCDMA不需要小区同步; 3、在功率控制方面,WCDMA采用“开环+自适应闭环功率控制”,提高了功率控制的速度,可 抵消一般的快衰落; 4、系统容量和覆盖方面,从单载扇小区容量来看,WCDMA容量最大,拥有60个语音信道, CDMA2000拥有30个语音信道,TD-SCDMA为24个语音信道;从系统覆盖范围看,WCDMA 和cdma2000较TD-SCDMA系统更具优势,覆盖半径更大; WCDMA系统结构 UMTS (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通用移动通信系统是采用WCDMA 空中接口技术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通常也把UMTS系统称为WCDMA通信系统。UMTS系统采用了与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类似的结构,包括无线接入网络(Radio Access Network ,RAN)和核心网络(Core Network ,CN)。其中无线接入网络用于处理所有与无线有关的功能,而CN处理UMTS 系统内所有的话音呼叫和数据连接,并实现与外部网络的交换和路由功能。CN从逻辑上分为电路交换域(Circuit Switched Domain, CS )和分组交换域(Packet Switched Domain, PS ),电路域为用户提供“电路型业务”或提供相关信令连接,而分组域则为用户提供“分组型数据业务”。UTRAN 、CN

汽车电子控制系统概述模板

汽车电子控制系统 概述 第四章汽车电子控制系统概述第一节汽车电子技术的发展背景汽车既可作为生产运输的生产用品, 又可作为代步、休闲、旅游等消费用品, 汽车技术的发展是人类文明史的见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汽车成为人类密不可分的伙伴。当然, 汽车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如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 交通条件、安全、环境污染也成了日益严重的问题。汽车的安全、环保和节能是当今汽车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 一、安全、环保和节能推动了汽车技术的发展汽车的安全性是人类社会的一大祸害, 车辆的制动安全性、驱动安全性与行驶安全性是道路交通安全事故的三大主要根源。全世界每年由于交通事故死亡约50 万人, 排在人类死亡原因的第10位; 中国当前每年因交通事故死亡占全

国总死亡人数的 1.5%, 约每年10 万人。为此, 科技人员从汽车的主动安全性和被动安全性两个方面着手, 设计了防滑控制系统、车辆姿态控制系统、智能防撞预警与应急保护系统、碰撞后的保护系统等一系列电子控制装置。 HC 和NOx 混合在一起, 在强烈的阳光照射下, 会发生一系列光化学反应, 产生臭氧和各种化合物。臭氧( O3) 具有很强的氧化性和毒性。1963 年美国洛杉矶地区发生了光化学烟雾事件, 促使各国对大气污染的重视研究。据统计, 城市大气污染物一氧化碳( CO) 、碳氢化合物( HC) 和氮氧化物( NOx) 的主要污染源是汽车排气。因此, 世界各国都相继制订了日益严格的汽车排放物限制法规。另外,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 汽车噪声也是环境保护的重点治理对象。于是, 现代轿车普遍装有喷油与点火控制、废气再循环及三元催化等发动机尾气控制装置。人们还在降低机械噪声、隔振、隔音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实验与改进工作。 进入二十世纪70 年代, 全球的石油危机, 使汽车节能问题受到世界各国高度重视, 汽车耗油量被相应的法规限制, 并成为汽车报废的一个主要标志。到二十世纪末, 美国政府提出了耗油为3L/100km 的” 3 升车”计划。传统的化油器等发动机部件虽然有了很大的改进, 依然满足不了排放和油耗两大法规的要求。可见, 传统技术已无能为力, 只有采用汽油喷射及电子点火等易于应用的电子控制新技术, 才能有所突破。 二、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推进了汽车技术向集成与智能迈进汽车技术特别是汽车电子控制技术在世界较发达国家发展迅猛, 其先决条件是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二十世纪物理学的革命, 促使半导体技术的迅速发展, 特别是集成电路( IC) 和大规模集成电路( LSI) 及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VLSI) 的发展, 使电子元件过渡到了功能块和微型计算机, 不但功能极强, 而且价格便宜, 可靠性好, 结构紧凑, 响应敏捷, 迅速推动了汽车电控技术的发展。

WCDMA第三代无线通信系统无线技术介绍-1

一、前言 属于第三代无线通信技术的WCDMA服务之所以可以提供更高的频宽,以符合各式多媒体与无线宽频需求,所注重的一点就是它比原来的第二代GSM无线通信系统来说,大幅改进了无线部分的多工技术,使得我们可以在有限的无线通信频带中,透过更新的无线传输技术来提供更为丰富与大量的使用者资料。 我们都知道,3GPP R99核心网络与GSM/GPRS核心网络是可以存在同一个架构下的,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可以保有GSM/GPRS系统业者原有的投资,并且沿用了现在最为稳定的核心网络架构,减少系统过渡到3G通信系统时,所产生的诸多相容问题。不过在无线通信接收端的部分,可就没有这么容易解决了,WCDMA所采用的无线通信多工技术与GSM/GPRS完全不相同,也就是说虽然他们可以共用相同的核心网络设备,不过在无线通信的接收端技术,彼此就是差异相当大的部分,因此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可以让各位真正的了解这些技术上的不同差异。 二、无线网络Cell的概念 如图一所示,在无线网络的环境中,我们会通过基地台来传送与接收使用者手持设备的资料,不过无线网络的资源是有限的,在有线的网络环境中,如果我们需要更多的频宽,可以通过更多的物理线路来提升两端点的可用频宽,可是无线网络的环境里,因为实际的传输媒介为我们生活的空间,而这部分的资源并不会因为我们需要更多的频宽而增加。

图一,无线网络Cell覆盖的示意图 因为这样的因素,所以每个基地台无线电所覆盖的范围就需要经过适当的考虑。例如:如果在一个认可稠密的区域,每一个无线电所覆盖的范围就要缩小,这样在同一个区域中,就可以建构一个以上的基地台无线通信区域,如此就可以增加该区域可容纳的使用者数目。相对的,如果我们把一个基地台无线电所覆盖的范围加大,那样在这个大区域范围中,所能接受的使用者数目,就仅限于一个基地台无线通信范围中,所能接受的人数了。 三、FDMA、TDMA、CDMA与SDMA 以目前常用的无线通信多工技术来说,我们可以大略的把各种技术区分为四类。FDMA(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如图二所示,FDMA主要是通过切割许多小的无线通信频带,而每个无线通信频带都属于一个专属的使用者来传输资料,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可以在一个大的频带范围中,切割出许多小的频带,让多个使用者可以同时传输资料。

系统简介

CT 系统简介 在科技发展迅猛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从有病治病发展到无病防病的阶段啦,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对医疗器械有着或多或少的好奇心。因此,人们不再局限于为医是从,更多的是去了解一切于自己健康有关的事物。 人们最难接触到的就是医院里庞大的医疗器械,因此有人会对这些稀奇古怪的东西有着无限大的探索欲。在这里我对CT 做一简单的介绍。CT 是“计算机X 线断层摄影机”或“计算机X 线断层摄影术”的英文简称,是从1895年伦琴发现X 线以来在X 线诊断方面的最大突破,是近代飞速发展的电子计算机控制技术和X 线检查摄影技术相结合的产物。CT 由英国物理学家在1972年研制成功,先用于颅脑疾病诊断,后于1976年又扩大到全身检查,是X 线在放射学中的一大革命。我国也在70年代末引进了这一新技术,在短短的 30年里,全国各地乃至县镇级医院共安装了各种型号的CT 机数千台, CT 检查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地层开,成为医学诊断中不可缺少的设备。 计算断层摄影(Computed Tomography ),简称CT ,是电子计算机和X 线相结合,应用到医学领域的重大突破,它使传统的X 线诊断技术进入了计算机处理、电视图像显示的新时代。 一、CT 的工作原理 CT 机扫描部分主要由X 线管和不同数目的控测器组成,用来收集信息。X 线束对所选择的层面进行扫描,其强度因和不同密度的组织相互作用而产生相应的吸 课程名称 光机电一体化技术 专 业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姓 名 叶宁军 学 号 20090077 教 师 汪 敏

收和衰减。探测器将收集到X线信号转变为电信号,经模/数转换器(A/D converter)转换成数字,输入计算机储存和处理,从而得到该层面各单位容积的CT值(CT number),并排列成数字矩阵(Digital matrix)。这些数字可储存于硬磁盘(Hard disk)、软磁盘(Floppy)和磁带(Magnetic tape,MT)中,也可用打印机印用。数字矩阵经数/模(D/A)转换器在监视器上转为图像,即为该层的横断图像。图像可用多幅照相机摄于胶片上,供读片、存档和会诊用。 二、 CT扫描的基本概念 应用于计算机轴向断层扫描(CAT)中的扫描仪可产生X光,这是一种强大的电磁能。X光的光子与普通可见光的光子基本相同,但是它们携带的能量更多。这种较高的能量水平可以使X光直接穿过人体大多数的软组织(请参阅X光浅说以了解X光穿透软组织的原理,以及X光机是如何产生X光光子的)。 常规的X光成像技术利用的是光影原理。从人体一侧照射“光线”,此时,人体另一侧的胶片可记录骨骼的轮廓。 阴影只能反映物体轮廓的一部分(图1)。想象一下,您站在一堵墙的前面,右手拿一个菠萝,放在胸前;左手伸出,拿一个香蕉。您的朋友只看墙,不看您。如果您面前有一盏灯,您的朋友就只能在墙上看到您拿着香蕉的轮廓,而看不到菠萝——身体的影子挡住了菠萝。如果灯在左边,您的朋友就只能看到菠萝的轮廓,而看不到香蕉。 图1 香蕉实验 同样的现象也会在常规X光成像技术中出现。如果一块较大的骨骼恰好位于X 光机和一块较小的骨骼中间,大骨骼的图像将会盖掉小骨骼。为了看清这块较小的骨骼,必须转动身体或移动X光机。

wcdma技术简介

WCDMA技术简介 一.通信系统概述 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是模拟制式的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时间是本世纪七十年代中期至八十年代中期,1978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研制成功先进移动电话系统AMPS,建成了蜂窝式移动通信系统。其它工业化国家也相继开发出蜂窝式移动通信网。这一阶段相对于以前的移动通信系统,最重要的突破是贝尔实验室在七十年代提出的蜂窝网的概念,蜂窝网,即小区制,由于实现了频率复用,大大提高了系统容量。 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典型代表是美国的AMPS系统(先进移动电话系统)和后来的改进型系统TACS (总接入通信系统)等。AMPS使用800MHz频带,在北美、南美和部分环太平洋国家广泛,使用TACS使用900MHz频带,分ETACS(欧洲)和NTACS(日本)两种版本,英国、日本和部分亚洲国家广泛使用此标准。 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的主要特点是采用频分复用FDMA 模拟制式,语音信号为模拟调制,每隔30kHz/25kHz一个模拟用户信道。第一代系统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其弊端也日渐显露出来: (1)频谱利用率低 (2) 业务种类有限 (3) 无高速数据业务 (4) 保密性差易被窃听和盗号 (5) 设备成本高 (6) 体积大重量大 第二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典型代表是美国的DAMPS系统、IS-95和欧洲的GSM系统。GSM(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发源于欧洲,它是作为全球数字蜂窝通信的TDMA标准而设计的,支持64kbit/s的数据速率,可与ISDN互连。GSM使用900MHz频带,使用1800MHz频带的称为DCS1800。GSM采用FDD双工方式和TDMA多址方式,每载频支持8个信道,信号带200kHz ,GSM标准体制较为完善,技术相对成熟,不足之处是相对于模拟系统其容量增加不多,仅仅为模拟系统的两倍左右,无法和模拟系统兼容。 DAMPS(先进的数字移动电话系统)也称IS-54(北美数字蜂窝),使用800MHz频带,是两种北美数字蜂窝标准中推出较早的一种,使用TDMA多址方式。 IS-95是北美的另一种数字蜂窝标准,使用800MHz或1900MHz频带,使用CDMA多址方式,已成为美国PCS 个人通信系统网的首选技术。 由于第二代移动通信以传输话音和低速数据业务为目的,从1996年开始,为了解决中速数据传输问题,又出现了2.5代的移动通信系统,如GPRS和IS-95B。 CDMA系统容量大。相当于模拟系统的10~20倍,与模拟系统的兼容性好。美国、韩国、香港等地已经开通了窄带CDMA系统,对用户提供服务。由于窄带CDMA技术比GSM成熟晚等原因,使得其在世界范围内的应用远不及GSM ,国内有北京、上海、广州、西安四地的窄带CDMA系统在运行。但从发展前景看,由于自有的技术优势,CDMA技术已经成为第三代移动通信的核心技术。 移动通信现在主要提供的服务仍然是语音服务以及低速率数据服务。由于网络的发展,数据和多媒体通信有了迅猛的发展势头,所以第三代移动通信的目标就是宽带多媒体通信。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是一种能提供多种类型、高质量的多媒体业务,能实现全球无缝覆盖,具有全球漫游能力,与固定网络相兼容,并以小型便携式终端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