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考古学年表

中国考古学年表

中国考古学年表
中国考古学年表

898~1899年·安阳殷墟发现的甲骨文,引起金石

学家注意。这是近代学术史上的一

件大事。

·俄国学士院派遣D.A.克列缅茨率领

的探险队到新疆吐鲁番进行考古发

掘,开帝国主义国家派人来中国盗

掘并窃取文物的先例。

1900年·敦煌石窟发现储存大量古代写本文

书和其他文物的“藏经洞”。1900~1901年·中国学者章太炎、梁启超等在自己

的著作中,论及远古时代考古资料

对历史研究的意义,介绍西方考古

学家进行史前时期研究的情况。

·英属印度政府派遣A.斯坦因率领的

考察队,首次潜入中国西北地区活

动,主要在新疆发掘尼雅遗址和丹

丹乌里克遗址。

·斯文赫定率领的瑞典考察队,在新

疆罗布淖尔附近发现并发掘古楼兰

遗址。

1902~1903年·德国考察队由A.格林韦德尔率领,

第一次到新疆活动,在吐鲁番和库

车调查发掘。

·日本伊东忠太在华北地区进行古代

建筑及云冈石窟的调查。

日本大谷考察队开始在新疆活动,

这次主要调查克孜尔石窟

和库木吐喇石窟,

窃取了一部分壁画。

1903年·刘鹗编纂的第一部甲骨著录书

《铁云藏龟》出版,

孙诒让据以作《契

文举例》,甲骨学的研究自此发端。1904~1905年·德国考察队由A.von勒科克率领,第

二次来新疆活动,在吐鲁番和哈密

调查发掘。

1905年·日本鸟居龙藏,在被日军占领的旅

大地区作过初步考古调查的基础上,

深入整个辽东半岛以至东北的大部

分地区活动,并进行发掘(延续到

1909年)。

·德国探险队由格林韦德尔和勒科克

率领,第三次来新疆调查发掘,在

库车、焉耆、吐鲁番、哈密等地活

动,直至1907年。三次窃取的文物,

最重要的是克孜尔石窟和

柏孜克里克石窟的大量壁画。1906~1909年·斯坦因第二次来中国,继续在新疆

发掘尼雅、丹丹乌里克遗址。后又

发掘楼兰遗址、米兰遗址,以及敦

煌附近出土简牍的汉代烽燧遗址,

从敦煌石窟骗取大量写本文书和其

他文物。

·法国中亚考察委员会派遣伯希和来

西北活动,起初在新疆发掘巴楚和

库车附近的遗址,并调查克孜尔、

库木吐喇石窟,1908年到达敦煌,骗

取了写本文书中的精品约5000件。

·日本大谷考察队派遣桔瑞超等来西

北活动,开始在天山南北和吐鲁番

调查,1909年由楼兰遗址窃取李柏

文书。

·俄国П.К.科兹洛夫率领的考察队在

内蒙古西部调查并发掘西夏到元代

的黑城遗址。

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关野贞于1906~

1907年调查河南巩县和洛阳龙门的

石窟,陕西的汉唐陵墓,以及山东

的汉画像石。

·法国学者E.┵.沙畹于1907年调查陕

西的汉唐陵墓、云冈石窟、

龙门石窟、四川汉阙、

山东碑刻,以及通沟高句丽墓群。1910~1912年·日本京都帝国大学滨田耕作在旅顺

刁家屯等地进行汉墓的调查发掘。

·桔瑞超于1910年发掘楼兰遗址和阿

斯塔那墓地。1912年从敦煌石窟骗

取一批写本文书。

1912年·法国传教士闵宣化调查内蒙古东部

巴林左旗林东镇辽上京遗址。

1913年·罗振玉将所藏甲骨文汇编为《殷虚

书契》出版。后又出版《殷虚书契

菁华》(1914)、《殷虚书契后编》

(1916)及《殷虚书契续编》(1933)。

殷墟正式发掘前出土的甲骨资料,

以此四书收录最多。

1913~1915年·斯坦因第三次来西北活动,除继续

在新疆考察外,主要调查发掘了敦

煌、酒泉和额济纳河流域的汉代烽

燧遗址,西夏至元的黑城遗址,吉

木萨尔的唐北庭都护府城址,以及

吐鲁番的高昌古城和阿斯塔那墓地,

再次窃取大批文物。

1914年·从此年起,法国传教士桑志华创办

的天津北疆博物院,在黄河流域及

白河沿岸开展古生物学和石器时代

考古的调查工作。

·法国V.色伽兰等人调查陕西的秦汉

陵墓、四川的汉代崖墓、石阙及广

元千佛崖石窟。

1914~1915年·俄国人C.Ф.奥尔登堡率领的考察

队在敦煌进行测绘,并劫去第263窟

的壁画和一批写本文物。

1917年·王国维发表《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

考》、《续考》及《殷周制度论》,

对甲骨学研究有较大的推进。

1918年·关野贞到河北、山西、河南、山东、

江苏、浙江等省,广泛进行古代建

筑、陵墓和佛教艺术方面的调查。1919年·桑志华在林西、赤峰一带发现若干

新石器时代遗址。

1920年·桑志华在甘肃庆阳县北面的晚更新

世黄土堆积中发现3件人工打制的

石制品,这是第一次在中国土地上

发现旧石器。

1921年·中国北洋政府聘任的矿政顾问、瑞

典地质学家安特生,约请奥地利古

生物学家师丹斯基共同在北京周口

店考察,发现龙骨山遗址,发掘出

第一颗北京人牙齿化石。

·安特生发现河南渑池县仰韶村以彩

陶为显著特征的新石器时代遗存,

并与师丹斯基、袁复礼共同进行首

次发掘,由此提出“仰韶文化”的

命名。同年,又发掘辽宁锦西县沙

锅屯遗址。

·北京历史博物馆在河北巨鹿县发掘

宋代故城遗址。

1922年·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设立考古学

研究室,马衡任研究室主任兼导师。

日本常盘大定调查河北邯郸附近的

南北响堂寺石窟。

1922~1923年·桑志华和另一法国传教士德日进,

在今内蒙古乌审旗发现并发掘

萨拉乌苏遗址,从晚更新世的地层中采

集到一批旧石器和一颗人类牙齿化

石;又在今宁夏灵武县水洞沟,发

现一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这些

遗存,被命名为“河套文化”。1923~1924年·安特生经西安去甘肃、青海二省的

洮河、湟水等地区,广泛进行史前

遗址的调查发掘。

·马衡1923年去河南调查新郑彝器出

土情况,推断出土地点为“郑伯之

墓”。1924年又去洛阳调查汉魏故

城南出土石经的太学遗址。

1925年·安特生发表《甘肃考古记》一书,

将甘青地区的远古文化分成齐家、

仰韶、马厂、辛店、寺洼、沙井六

期。

1925~1926年·美国中亚探险队考古学主任纳尔逊

调查长江三峡地区的史前遗迹。

1926年·清华学校研究院与美国弗里尔美术

馆合作,由李济邀请袁复礼共同进

行山西汾河流域的考古调查,并发

掘夏县西阴村仰韶文化遗址。这是

第一次由中国学者主持进行的考古

发掘。李济将发掘收获编撰为《西

阴村史前遗存》。

1927年·中国地质调查所与北京协和医学院

合作,由中国学者李捷和瑞典学者

B.步林负责,开始进行周口店遗址

的大规模发掘。

·中国学术团体协会与瑞典合组

西北科学考察团,由徐炳昶(旭生)和

斯文赫定分任中外双方团长。经内

蒙古前往新疆,进行包括考古学在

内的多学科综合考察。

·日本东亚考古学会由滨田耕作、

原田淑人等出面,约请北京大学考古

学会马衡、沈兼士等,在东京联合

组成东方考古学会。本年在旅大地

区共同发掘貔子窝(今皮口镇)附

近的单砣子等遗址。后中国学者陆

续退出。

1928年·吴金鼎在山东历城县龙山镇附近的

城子崖,发现以磨光黑陶为显著特

征的新石器时代遗存,后被命名为

“龙山文化”。

·日本东亚考古学会在旅大地区发掘

牧羊城遗址

·中央研究院成立历史语言研究所,

内设考古学组。派董作宾于10月13

日起在安阳小屯村进行试掘。这是

中国学术机关独立进行科学发掘的

开端。

·洛阳金村8座战国大墓被盗,出土

羌钟等重要文物,加拿大传教士怀

履光调查并记录了墓地的大体情况。1928~1929年·西北科学考察团在新疆活动。

黄文弼在吐鲁番附近调查发掘高昌古城、

雅尔湖故城及麹氏高昌墓地;在塔

里木盆地周围,调查汉唐时代的城

堡、寺庙、沟渠和屯戍遗迹;又在

罗布淖尔附近调查石器时代遗址,

发掘汉代烽燧遗址。袁复礼在吉木

萨尔附近,勘查并实测唐北庭都护

府遗址。后黄文弼将其工作收获编

撰为《吐鲁番考古记》(1954、1958)、

《塔里木盆地考古记》(1958)、《罗

布淖尔考古记》(1948)等书。

1929年·李济担任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学组

(以下简称“史语所考古组”)主

任,本年主持殷墟第二、三次发掘,

发掘地点限于小屯。第三次发掘所

出甲骨中有著名的“大龟四版”。

为及时发表殷墟发掘简报和有关研

究成果,创办《安阳发掘报告》。

·中国地质调查所成立新生代研究室,

聘请北京协和医学院教授、加拿大

解剖学家步达生为名誉主任。这是

中国第一个从事新生代地质学、古

生物学和古人类学研究的专门机构。

·新生代研究室委派裴文中负责周口

店遗址的发掘工作,12月2日发现第

一个北京人头盖骨。这是世界人类

化石研究史上划时代的重大事件,

国内外学术界为之震动。

·北平研究院成立史学研究会,内设

考古组,由徐炳昶任考古组主任。

1930年·梁思永到史语所考古组工作。前往

东北调查试掘昂昂溪史前遗址,又

去西喇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进行考

古调查。

·北京大学考古学会、

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

等单位合组燕下都考古团,

由马衡率领进行燕下都遗址的调查

发掘。

·陈万里从本年前后开始,在浙江一

些地方进行古代越窑和龙泉窑遗址

的调查。

·山西公立图书馆与美国弗里尔美术

馆合作,发掘山西万泉县阎子屹塔

汉汾阴后土祠遗址。

1930~1931年·中央研究院与山东省政府合组山东

古迹研究会,由李济、梁思永相继

主持发掘城子崖遗址,参加工作的

还有吴金鼎、郭宝钧等。通过发掘,

对龙山文化的内涵有了初步认识。

发掘收获由梁思永主持编写为《城

子崖》(1934),这是中国第一部大

型田野考古报告。

·西北科学考察团中的瑞典学者F.贝

格曼在额济纳河流域,调查发掘汉

代烽燧遗址,获简牍1万余支。其考

古报告于1956~1958年在瑞典出版。

后汉简部分汇编为《居延汉简图版

之部》(1957)、《居延汉简释文之

部》(1975)和《居延汉简甲乙编》

(1982)。

1931年·裴文中主持发掘周口店遗址的“鸽

子堂”洞穴,首次发现大批人工打

制的石英制品,又发现人类用火的

痕迹,从而确认北京人文化遗存的

存在。贾兰坡开始参加周口店的发

掘。

·梁思永参加李济、董作宾分别主持

的殷墟第四、五次发掘,发掘方法

有较大的改进,开始在小屯辨识夯

土建筑基址。刘燿(尹达)、石璋

如开始参加殷墟发掘。

·梁思永、吴金鼎、刘耀在安阳后冈遗址

的发掘中,第一次从地层上判

定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商代文化

的相对年代。梁思永撰写《小屯龙

山与仰韶》和《后冈发掘小记》进

行论证。这是中国史前时代考古研

究科学化的重要标志。

·山西公立图书馆、北平女子师范学

院研究所与美国弗里尔美术馆合作,

发掘山西万泉县荆村仰韶文化遗址。

·郭沫若著《甲骨文字研究》出版,

开辟了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进行甲骨

文研究的新途径。

1932年·李济主持殷墟第六、七次发掘,发

掘地点除小屯外,还有侯家庄高井

台子和王裕口霍家小庄。在小屯发

现更多的夯土建筑基址,并有排列

整齐的柱础。

·董作宾发表《甲骨文断代研究例》,

提出甲骨断代的十项标准,对甲骨

学研究有重要的推进。

·中央研究院与河南省政府合组

河南古迹研究会,

由郭宝钧主持发掘了

浚县辛村西周时期的卫国贵族墓地

(发掘延续到1933年),又由刘燿、

吴金鼎等发掘浚县大赍店新石器时

代遗址。辛村的发掘收获,后由郭

宝钧撰写为《浚县辛村》(1964)。

·华西大学博物馆对四川广汉县月亮

湾遗址进行试掘。

·中国营造学社调查大同云冈石窟。1933年·裴文中主持发掘北京周口店山顶洞

遗址,发现3个完整的晚期智人头骨

化石、一部分躯干骨、少量石器和

多量装饰品。贾兰坡参加了发掘。

郭宝钧主持殷墟第八次发掘,发掘

地点在小屯村北,继续发现夯土建

筑基址。又由刘燿进行后冈的发掘,

第一次发现有两条墓道的商代大墓。

·日本东亚考古学会在被日本占领的

东北,发掘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

日本人还以其他名义发掘了

顾乡屯地点,调查了辽代帝陵。

·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考古组由徐

炳昶率领,前往陕西长安、兴平、

凤翔、宝鸡等县,进行周秦遗址的

调查。

·董作宾去山东调查临淄齐国故城和

滕县滕国故城。

·郭沫若出版《卜辞通纂》。

1934年·董作宾主持殷墟第九次发掘,在小

屯村北发掘夯土建筑基址等遗迹,

在侯家庄南地,发现夯土建筑基址、

墓葬和有字甲骨,甲骨中有“大龟

七版”。

·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考古组徐炳

昶、何士骥、苏秉琦等,在陕西宝

鸡斗鸡台地区发掘仰韶文化遗址,

先周、西周及战国至西汉时期的墓

葬。沟东区的发掘收获,后由苏秉琦

撰写为《斗鸡台沟东区墓葬》(1948)。

又在西安唐中书省遗址进行发掘,

发现宋吕大防刻唐大明宫、兴庆宫

图残石。

·史语所考古组李景聃、王湘前往安

徽寿县朱家集,调查寿县楚器出土

地李三孤堆情况,以及寿县境内的

新石器时代遗址和寿春故城等遗址。

·容庚、徐中舒、董作宾、商承祚等

发起组织的考古学社在北平成立。1934~1935年·梁思永主持殷墟第十、十一、十二

次发掘,参加工作的有石璋如、刘

燿、胡厚宣等,1935

年还有夏鼐、高

去寻。主要发掘侯家庄西北冈的10

座商代王陵及其附近的上千座“人

牲”祭祀坑。这是中国考古学史上

少有的大规模发掘。

·郭沫若将其1931年写成的《两周金

文辞大系》初版本,在重新进行深

入探讨的基础上,扩充为《两周金

文辞大系图录考释》,为两周青铜

器及铭文的研究初步建立了体系。

·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调查南京附近

的六朝陵墓、洛阳龙门和安阳宝山

等石窟。

1935年·裴文中在广西武鸣县的苞桥、芭勋、

腾翔和桂林附近,发现并发掘4处洞

穴遗址,有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共

存,但不见陶片。

·郭宝钧主持发掘汲县山彪镇战国墓。

又发掘辉县琉璃阁战国墓(发掘延

续到1937年)。两地的发掘收获,

后由郭宝钧撰写为《山彪镇与琉璃

阁》(1957)。

·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调查河北邯

郸附近的南北响堂山石窟。

·日本东亚考古学会在热河发掘赤峰

红山后遗址。日本人还在东北发掘

了通沟高句丽壁画墓(发掘延续到

1936年)。

1932年·李济主持殷墟第六、七次发掘,发

掘地点除小屯外,还有侯家庄高井

台子和王裕口霍家小庄。在小屯发

现更多的夯土建筑基址,并有排列

整齐的柱础。

·董作宾发表《甲骨文断代研究例》,

提出甲骨断代的十项标准,对甲骨

学研究有重要的推进。

·中央研究院与河南省政府合组

河南古迹研究会,

由郭宝钧主持发掘了

浚县辛村西周时期的卫国贵族墓地

(发掘延续到1933年),又由刘燿、

吴金鼎等发掘浚县大赍店新石器时

代遗址。辛村的发掘收获,后由郭

宝钧撰写为《浚县辛村》(1964)。

·华西大学博物馆对四川广汉县月亮

湾遗址进行试掘。

·中国营造学社调查大同云冈石窟。1933年·裴文中主持发掘北京周口店山顶洞

遗址,发现3个完整的晚期智人头骨

化石、一部分躯干骨、少量石器和

多量装饰品。贾兰坡参加了发掘。

·郭宝钧主持殷墟第八次发掘,发掘

地点在小屯村北,继续发现夯土建

筑基址。又由刘燿进行后冈的发掘,

第一次发现有两条墓道的商代大墓。

·日本东亚考古学会在被日本占领的

东北,发掘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

日本人还以其他名义发掘了

顾乡屯地点,调查了辽代帝陵。

·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考古组由徐

炳昶率领,前往陕西长安、兴平、

凤翔、宝鸡等县,进行周秦遗址的

调查。

·董作宾去山东调查临淄齐国故城和

滕县滕国故城。

·郭沫若出版《卜辞通纂》。

1936年·贾兰坡主持周口店遗址发掘,发现3

个北京人头骨化石。

·梁思永、刘燿发掘山东日照县

两城镇遗址。

·李景聃、赵青芳等调查发掘永城县

造律台、黑孤堆龙山文化遗址。

·西湖博物馆在杭州良渚镇附近发掘

几处史前遗址,发现与龙山文化相

似又有显著区别的新石器时代遗存,

后被命名为“良渚文化”。

·郭宝钧、梁思永分别主持殷墟第十

三、十四次发掘,发掘地点主要仍在

小屯村北,参加工作的有石璋如、高

去寻等。第十三次发掘中发现的127

坑,出土主要属武丁时期的17096片

有字甲骨,其中完整卜甲近300版。

·《田野考古报告》创刊(1936年改

名《中国考古学报》)。

·日本京都东方文化研究所水野清一、

长广敏雄进行响堂山石窟、

天龙山石窟和龙门石窟的调查。1937年·石璋如主持殷墟第十五次发掘,地

点在小屯村北,参加工作的还有高

去寻等。第十三、十四、十五三次

发掘,采取全面揭露的方法,共发

现宫殿基址50座,以及排成方阵状

的祭祀坑。

·中国地质调查所与历史语言研究所

合组西康古迹考察团,由安特生、

祁延霈前往今甘孜地区的道孚、炉

霍一带,进行史前遗址的调查。

·刘燿作《龙山文化与仰韶文化之分

析——论安特生在中国新石器时代

分期问题中的错误》,最早指出仰

韶村遗址包含仰韶和龙山两种文化

遗存,安特生所说的“仰韶文化”

在内容上有所混淆,并对安特生划

分的甘肃远古文化的六期提出了质

疑。

·梁思成等在山西五台县发现唐大中

十一年(857)佛光寺大殿。这是当

时所知年代最早的中国古代木构建

筑。

·抗日战争爆发,中央研究院历史语

言研究所和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

迁往内地。

·日本京都东方文化研究所水野清一、

长广敏雄等,从本年起至1944年8次

前往日军侵占的山西大同,对云冈

石窟进行调查和实测,并发掘第9、

10、19、20等窟,以及冈上的北魏

佛寺遗址和阳高汉墓等。

·日本东亚考古学会发掘元上都遗址。

·郭沫若出版《殷契粹编》。

1938年·冯汉骥在四川西北部岷江上游的羌

族地区,调查古代的石棺葬。

·日本人原田淑人调查北魏平城遗址。1938~1939年·吴金鼎在云南大理附近,调查马龙、

龙泉、下关、佛顶等史前遗址,以

及南诏时期的五华楼、太和城等遗

址。

1939年·金毓黻等在重庆沙坪坝中央大学校

园内清理汉代画像石棺墓,并调查

附近的崖墓和石阙。

1939~1940年·史语所考古组与中央博物院筹备处

合作,由吴金鼎、曾昭燏等发掘大

理附近的马龙、清碧、佛顶、中和、

龙泉、白云等遗址,发掘收获编撰

为《云南苍洱区考古报告》(1942)。1940年·日本东亚考古学会和东亚文化协议

会,在日本侵占的华北地区活动。

由原田淑人主持发掘邯郸赵王城。1940~1941年·日本人关野雄又调查临淄齐国故城

和滕、薛二国故城。此间,还有其

他日人在周口店和殷墟等地进行发掘。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原由北京协和

医学院美国人保管的北京人和

山顶洞人的全部化石被弄得下落不明。

容庚著《商周彝器通考》出版

1941~1942年·史语所考古组、中央博物院筹备处、

中国营造学社合作,由吴金鼎主持

发掘四川彭山汉代崖墓,参加工作

的有夏鼐、高去寻、曾昭燏等。1942年·尹达在延安附近的大砭沟发现龙山

文化遗址。

1942~1943年·史语所考古组、中央博物院筹备处、

四川省立博物馆合作,由吴金鼎主

持发掘成都附近的五代前蜀王建墓,

参加工作的有冯汉骥、王振铎等。

发掘收获由冯汉骥撰写为《前蜀王

建墓发掘报告》(1964)。

·历史语言研究所、中央博物院筹备

处等单位合组西北史地考察团,考

古方面由劳干、石璋如负责,开始

在敦煌附近的额济纳河流域考察汉

代长城和烽燧遗址;后又转往关中

地区,调查史前时期遗址、传说中

的周都以及汉唐帝陵。

·尹达撰写的《中国原始社会》一书

在延安出版。

·原田淑人发掘曲阜汉鲁灵光殿遗址。1944~1945年·历史语言研究所、中央博物院筹备

处、中国地理研究所、北大文科研

究所合组西北科学考察团,考古方

面由向达、夏鼐、阎文儒负责。开

始在敦煌附近发掘魏晋和唐代墓葬,

继而考察汉代阳关、玉门关和长城、

烽燧遗址;随后,在河西走廊和洮

河流域,调查发掘史前时期及其他

时代的遗迹。夏鼐在甘肃宁定县阳

洼湾齐家墓葬的发掘中,第一次从

地层上找到仰韶文化早于齐家文化

的证据。又在武威发掘唐代吐谷浑

慕容氏墓葬。

1946年·尹达在华北解放区邯郸附近清理一

座汉墓,第一次发现散乱的玉衣片。1947~1948年·裴文中等在甘肃的渭河、汉水上游、

洮河流域、河西走廊和兰州附近,

以及青海的湟水流域和青海湖附近,

进行史前时期的调查与试掘。

1948年·解放区东北行政委员会根据《土地

法大纲》成立东北文物管理委员会,

并颁布《东北解放区文物古迹保管

办法》等文件,注意在土改中保护

文物。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对吉林西团山

石棺墓进行试掘。

·华北人民政府派人收集河北景县

封氏墓群出土的重要文物。

·为准备和平解放北平建立的军事接

管委员会,所属文化接管委员会下

设文物部,由尹达任部长,王冶秋

任副部长。

1949年·北平解放后不久,华北人民政府颁

布禁止文物出口的法令。

·华北人民政府高教会图书文物处印

发《全国建筑文物简目》,以便中

国人民解放军南进时注意保护。

·周口店遗址的考古发掘中断12年后,

9月27日重新开始。

这次发掘由贾兰坡、刘宪亭负责,

裴文中指导。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

政府在文化部设立文物局,由郑振

铎任局长,王冶秋任副局长。

·中国科学院于11月接收前北平研究

院史学研究所和前中央研究院历史

语言研究所北平图书史料整理处,

酝酿成立考古研究所。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5月24日发

布关于古迹、珍贵文物图书及稀有

生物的保护办法,并颁发《古文化遗

址及古墓葬之调查发掘暂行办法》、

《禁止珍贵文物图书出口暂行办法》。

·中国科学院派出郭宝钧率领的发掘

团前往安阳,恢复中断13年的殷墟

考古工作,发掘武官村大墓等遗迹。

·文化部文物局派裴文中率领的雁北

文物勘查团前往山西北部,进行古

代遗址、墓地、石窟和建筑的调查。

·文化部文物局派裴文中率领的东北

考古发掘团,进一步发掘吉林西团

山石棺墓。分布于吉林、长春地区

的这种青铜文化,后来被称作

“西团山文化”。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以下简称

“科学院考古所”)于5月开始筹备,

8月1日正式成立,由郑振铎任所长,

梁思永、夏鼐任副所长。

·科学院考古所派出夏鼐任团长、郭

宝钧任副团长、苏秉琦任秘书长的

发掘团前往河南辉县,进行琉璃阁、

固围村等地点的大规模发掘(延续

到1952年)。在琉璃阁的发掘中,第

一次找到比安阳殷墟为早的商代遗

迹,第一次成功地剥剔出古代木车

的痕迹。又在固围村发掘3座战国

时期魏国王室大墓,并发现当时的

铁质生产工具。另外还发掘一些商

代和汉代的墓葬。整个发掘的收获,

编撰为《辉县发掘报告》(1956)。

·南京博物院由曾昭燏主持发掘江宁

牛首山附近的南唐二主陵墓(发掘

延续到1951年),发掘收获编撰为

《南唐二陵发掘报告》(1957)。

·东北博物馆(1959年改名辽宁省博

物馆)由李文信主持发掘辽宁义县

清河门辽代中期的肖氏族墓。

·故宫博物院陈万里等开始进行古代

窑址调查。本年主要调查河南临汝

县的几个地点。

·文化部文物局主办的《文物参考资

料》创刊(1959年改名《文物》)。1951年·四川资阳县城附近的黄鳝溪出土人

类头骨化石,经鉴定属晚期智人,被

命名为“资阳人”。

·科学院考古所派出夏鼐率领的河南

省调查发掘团,调查渑池县仰韶村

及成皋青台、点军台等史前遗址。

并确认郑州二里冈遗址是早于安阳

殷墟的又一处重要的商代遗址。苏

秉琦率领的陕西省调查发掘团,前

往长安县沣河两岸,调查了马王村、

客省庄及斗门镇附近的一些遗址。

·华东文物工作队赵青芳在江苏淮安

县境发现青莲岗新石器时代遗址,

由此提出“青莲岗文化”的命名。

·南京博物院发掘江宁县湖熟镇附近

相当于西周时期的遗址,由此提出

“湖熟文化”的命名。发掘收获编

撰为《南京附近考古报告》(1952)。

·东北博物馆李文信等在辽阳北郊的

棒台子、三道壕,清理3座汉魏时期

的壁画墓。

·文化部文物局派赵正之、宿白等对

敦煌石窟进行全面勘查。

1951~1952年·科学院考古所派出夏鼐率领的发掘

团,前往长沙进行战国和两汉时期

墓葬的发掘,发掘收获编撰为《长

沙发掘报告》(1957)。

·河南省文管会、科学院考古所及文

化部文物局等单位,先后派人前往

河南禹县配合白沙水库工程,发掘

战国至唐宋时期的墓葬。其中3座

宋墓仿木建筑结构复杂,壁画内容

丰富,是同类宋墓中保存较好的一

组。后由宿白编撰为《白沙宋墓》

(1957)。

·科学院考古所发掘北京董四墓村的

两座明代万历帝嫔妃墓。

1952年·文化部、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联

合举办考古工作人员训练班,对各

省新成立的文物管理委员会中从事

考古工作的干部进行为期3个月的

培训。本年至1955年,4期共培训341

人。裴文中兼任历届训练班的主任。

·第一届考古工作人员训练班在郑州

二里冈和洛阳东郊进行田野考古实习。

·文化部、中国科学院共同支持北京

大学创办考古专业,由苏秉琦兼任

专业主任。

·江苏徐州市郊茅村发现一座东汉晚

期的画像石墓,王献唐、王振铎等

前往调查。后来在画像石上找到熹

平四年(175)的铭刻。

·文化部文物局派出吴作人、常书鸿

率领的勘查团,对炳灵寺石窟进行

全面勘查。

1953年·郑州市文物工作组(1954年改名河

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第一队)从

本年开始,配合基本建设在郑州市

区进行清理发掘。通过二里冈、人

民公园两遗址出土物和层位关系的

比较,判定二里冈遗址是早于安阳

小屯的商代较早遗存。二里冈的发

掘收获,由安金槐编撰为《郑州二

里冈》(1959)。

·科学院考古所石兴邦、吴汝祚等在

陕西长安的丰镐一带进行考古调查。

·河北兴隆县发现一批战国铁范。

·由文化部文物局、科学院考古所和

洛阳文管会(后改名河南省文化局

文物工作队第二队)人员组成的洛

阳地区考古发掘队,在裴文中、夏

鼐的领导下,配合基建工程发掘洛

阳烧沟汉墓,为中原地区汉墓的编

年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标尺。后由蒋

若是将发掘收获编撰为《洛阳烧沟

汉墓》(1959)。

·陕西绥德发现有汉永元十二年(100)

铭刻的王得元墓,是为陕北第一次

发现画像石墓。

·华东文物工作队清理山东梁山县后

银山一座东汉晚期壁画墓。

·洛阳发掘数十座晋墓,其中包括元

康九年(299)徐美人墓。

·华东文物工作队罗宗真等发掘江苏

宜兴晋周处及其家族墓地。

·陕西省文管会着手调查关中唐十八

陵。其中,历年进行重点勘查的有

献陵(高祖)、昭陵(太宗)、乾

陵(高宗和武则天)、桥陵(睿宗)、

建陵(肃宗)。

·文化部文物局派出吴作人率领的勘

查团,对麦积山石窟进行全面勘查。

·文化部文物局组织勘查团前往山西

勘查,发现中国已知年代最早的唐

建中三年(782)建南禅寺大殿,以及

平遥镇国寺大殿(五代)、永济

永乐宫(元代)等多处重要古代建筑。

·《中国考古学报》改名《考古学报》

继续出版。

1953~1954年·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系发掘台北市

圆山贝丘遗址。

1954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室在贾

兰坡的主持下开始发掘丁村旧石器

时代中期遗址,发掘收获编撰为《山

西襄汾县丁村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

报告》(1958)。

·中国科学院举行北京人第一个头盖

骨发现25周年纪念会。

·第三届考古工作人员训练班在西安

半坡进行田野考古实习,后由中国

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派石兴邦主持进

行大规模发掘,第一次揭示出仰韶

文化聚落遗址的大致轮廓,并区分

出仰韶文化的半坡类型,发掘收获

编撰为《西安半坡》(1959)。

·湖北省文管会配合石龙过江水库工

程,发现京山县屈家岭遗址,后与

科学院考古所共同进行发掘,该处

的新石器时代遗存,被命名为“

屈家岭文化”。张云鹏将发掘收获编

撰为《京山屈家岭》(1965)。

·福建文管会等单位开始发掘闽侯县

昙石山遗址,其中,下层新石器时代

遗存,后被命名为“昙石山文化”。

·江苏丹徒县烟墩山出土西周早期的

宜侯夨 等铜器。

·陈梦家著《西周铜器断代》,开始

在《考古学报》上连载。

·陕西省文管会在长安县普渡村发掘

一座西周墓,出土有穆王生称铭文

的铜盉及3件一组的编钟铜器。

·山西洪洞县坊堆村首次发现西周时

期的有字卜骨。

·科学院考古所派出郭宝钧率领的发

掘队,前往洛阳进行东周王城、汉

魏故城和隋唐东都城的勘查工作。

并发掘东汉时期的河南县城遗址。

·科学院考古所、河南省文物工作队

二队共同发掘洛阳中州路范围内发

现的古代墓葬。考古所在苏秉琦主

持下发掘的260座东周墓,经整理分

期,为中原地区东周墓的断代提供

了标尺,后编撰为《洛阳中州路》(1959)。·西南博物院等单位在四川巴县冬笋

坝、昭化县宝轮院发掘一批年代相

当于战国晚期至西汉初期的船棺葬。

后由冯汉骥主持将发掘收获编撰为

《四川船棺葬发掘报告》(1960)。

·华东文物工作队在山东沂南县发掘

一座大型画像石墓,后由曾昭燏主

持编撰为《沂南古画像石墓发掘报

告》(1956)。

·河北省文管会发掘望都附近的两座

东汉壁画墓(发掘延续到1955年),

后编辑出版为《望都汉墓壁画》

(1955)、《望都二号汉墓》(1959)。

·陕西省文管会在西安东郊发掘隋大

业六年(610)姬威墓。随后连年在

西安附近发掘大批隋唐墓,总计约

2000多座。

·热河省博物馆郑绍宗等发掘赤峰大

营子辽庆历九年(959)驸马赠卫国王墓。

·北京历史博物馆、河北省文管会发

掘曲阳县修德寺遗址,获北魏至唐

石刻造像2200躯,其中247躯有纪年铭。1955年·文化部、中国科学院合组黄河水库

考古工作队,由夏鼐、安志敏兼任

正副队长。第一次调查工作有40余

人参加,分10个组前往三门峡水库

区各地,进行古代遗址、墓葬和其

他遗迹的全面普查。

·甘肃省文管会发掘兰州白道沟坪

马家窑文化马厂期制陶窑场。这是目

前发现的中国新石器时代最大的制

陶窑场。

·科学院考古所由王伯洪主持发掘长

安县客省庄遗址,首次发现后来被

命名为“客省庄二期文化”的新石

器时代遗存。后连同张家坡的发掘

资料编撰为《沣西发掘报告》(1963)。

·南京博物院由赵青芳主持发掘南京

北阴阳营新石器时代遗址。

·中山大学历史系、广东省博物馆合

作调查南海西樵山大型采石场和石

器制作地。

·河南省文物队由安金槐主持在郑州

白家庄发现商代前期的夯土城墙。

经多年的勘查发掘,查明城墙周长

6960米,并在城内东北部发现面积

(发掘延续到1956年)。

·北京市文物调查研究组清理长安街

双塔庆寿寺元代海云、可庵墓塔。

·科学院考古所主办的《考古通讯》

创刊(1959年改名《考古》)。

1956年·中国科学院、文化部于2月21~27

日联合召开考古工作会议,参加会

议的有来自21个省、市、自治区的

考古工作者和大学考古教师共180

人。在开幕式上,中国科学院院长

郭沫若讲话,文化部副部长兼科学

院考古所所长郑振铎作了题为《考

古事业的成就和今后努力方向》的

报告,会议宣读和讨论了各地考古

发掘的专题报告26篇。

·黄河水库考古工作队在甘肃刘家峡

水库区进行考古调查。

·湖北长阳县下钟家湾的一处洞穴堆

积中,发现属于早期智人的“

长阳人”上颌骨化石。

·青海湖西南的霍霍西里附近,发现

可能属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打制石器。·黄河水库考古队由安志敏主持发掘

河南陕县庙底沟、三里桥新石器时

代遗址(发掘延续到1957年)。由此

确认了仰韶文化的庙底沟类型,发

现了属龙山文化较早阶段的

庙底沟二期文化,

发掘收获编撰为《庙底

沟与三里桥》(1959)。

·浙江省文管会发掘吴兴钱山漾遗址,

在内容丰富的良渚文化层中,发现

了保存较好的水稻堆积和丝麻织物

(发掘延续到1958年)。

·陈梦家著《殷墟卜辞综述》出版。

·科学院考古所由王伯洪主持开始在

长安县张家坡附近进行西周遗址和

墓葬的大规模发掘。

·黄河水库考古队在陕县上村岭,发

掘200多座西周晚期到春早期的虢

国墓葬,后由林寿晋编撰为《上村

岭虢国墓地》(1959)。

·科学院考古所由王仲殊

主持进行汉长安城遗址

的勘察发掘工作,勘查

和实测城墙的位置,发掘宣平门、

霸城门、西安门、直城门,并判明

其他城门的位置(发掘延续到1958年)。·辽宁省西丰县西贫沟发现一处年代

相当于西汉中晚期的墓地,一般认

为应属匈奴,也有人主张属于乌桓。

·山东肥城县栾镇村发现一座建初八

年(公元83)的画像石墓。

·东北博物馆派人前往高句丽早期政

治中心的桓仁地区,着手调查高力

子等地的积石墓群。

·安徽省博物馆清理安庆市棋盘山元

尚书右丞相范文虎墓。

·科学院考古所与北京市文化局合组

的工作队,在夏鼐的主持下,开始

发掘明神宗万历帝定陵(发掘延续

到1958年)。

·浙江省文管会朱伯谦、王士伦等着

手对龙泉青瓷窑址进行全面调查和

重点发掘。

·浙江省文管会清理建于北宋嘉祐七

年(1062)的金华万佛塔塔基。

·建筑科学院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室

调查宁波保国寺大殿,判明其建造

年代应在北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

~1016)。这是在江南第一次发现

的北宋木构建筑。

·黄河水库考古队详细勘查三门峡汉

唐时代漕运遗迹。后由俞伟超编撰

为《三门峡漕运遗迹》(1959)。

·广州市文管会发掘北宋时期的西村

窑址。

·西安西北大学历史系设立考古专业

(1960年以后停办,1974年恢复)。1957年·北京大学考古专业吕遵谔等发掘赤

峰红山后遗址。

·甘肃省博物馆发掘武威

皇娘娘台遗址,

第一次在齐家文化地层中成批

发现红铜工具。

·北京大学考古实习队由宿白率领,

与河北省文物队合作发掘邯郸涧沟

和龟台寺遗址;又调查实测南北响

堂山石窟,并发现小响堂石窟。

·四川省博物馆发掘年代相当于商代

的新繁水观音遗址。

·山西省文管会在侯马西北发现春秋

晚期的晋国都城遗址。

·河南省文物队裴明相等在信阳长台

关发掘两座规模较大的战国中期楚

墓,发现保存甚好的木构椁室,以

中国考古学通论教案

中国考古学通论教案 中国考古学通论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考古学及其研究对象 一。考古学的定义。 1(“考古”一词的来源。“考古”这一名词,在汉语中出现很早,如北宋时期的学者吕大临就曾著《考古图》(1092)一书,但当时所谓“考古”,仅限于对一些传世的青铜器和石刻等物的搜集和整理,与近代意义上的考古学含义有很大的区别。 2(“考古学”一词的来源。中国近代“考古学”一词,可能是从西文Archaeology一次翻译而来的。Archaeology一词源于希腊语,义为“研究古代之学”,在17和18世纪,一般是指对含有美术价值的古物和古迹的研究,到了19世纪,才泛指对一切古物的研究。 3(考古学的定义。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的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学科。 二、考古学的研究对象。 主演对象是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的实物资料 1( 遗物。 2( 遗迹。 3( 遗址。 4( 考古学文化 三、考古学年代与分期。 年代的基本概念 相对年代:绝对年代:

分期方法。 二分法:三分法:六分法 考古学研究方法 考古地层学。 考古地层学的基本概念。 (1)、叠压关系。 (2)、打破关系 (3)、共存关系。 二、考古类型学 考古类型学的基本概念。借用生物进化论和生物分类的原理,对考古发掘出土的遗物、遗迹。进行科学地整理、分类分析、比较研究的方法。“标型学”或“器物形态学”。 考古类型学的原理。 器物的类、型、式的划分。 (1)、器物的分类。 (2)、器物的分型。 (3)、器物的分式。 4(器物组合与分期 三、考古区系类型论。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论。区系类型的研究是建立在考古地层学和考古类型学研究的基础之上,宏观地进行遗址间、文化间、文化系统间比较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目的在于建立史前 文化发展的基本时空框架体系。 1(文化区。 2(文化系统

2016年人大国关学院《国际关系史》五十年代国际关系笔记

2016年人大国关学院《国际关系史》五十年代国际关系笔记 五十年代国际关系 一、美国推行敌视中国的政策及其在亚洲的侵略扩张活动 1.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的发展 同各国建立外交关系 方式:首先,在“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的外交方针影响下,新中国同社会主义国家无需谈判直接建立外交关系。此举对于巩固新生政权,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以及打破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的孤立和封锁是强有力的保证。其次,先谈判后建交,积极建立同民族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外交关系。前提要求对方明确“三个是否”。到1955年底,先后同23个国家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表明新中国真诚愿意在独立自主和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上同世界一切国家发展平等、和平与友好的关系,也表明上述国家对新中国的理解和支持。 《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 1950年2月14日中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同时废除1945年8月14日同国民党政府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作废。中国承认外蒙独立,苏联将其从日本人在东北获得的财产无偿移交给中国政府。意义:《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的签订巩对固新生政权,打破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孤立和封锁,加速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密切两国人民的友谊,保障两国安全,以及维护远东和世界和平意义重大。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与实施 1953年12月31日印度派代表团就西藏问题谈判,周恩来首次提出和平共 处五项原则。既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

共处。1954年6月29日,中、印、缅发表联合声明,倡议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国际关系的准则,这对于制止侵略,反对干涉他国内政,缓和紧张局势,保障亚洲和世界和平意义重大。此后中国继续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先后与周边国家通过谈判协商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有利于中国与上述国家建立和发展睦邻友好关系,打破帝国主义对华孤立和封锁政策。 中美大使级会谈 从1955年8月到1970年2月,中美大使级会谈共举行136次会议,使得两国在互不承认的对立情况下有了一个保持某种接触的联系渠道。 2.美国对朝武装干涉 二战期间,美国就企图把整个朝鲜半岛置于自己控制之下,使其成为控制亚洲和阻止苏联在亚洲扩张的前哨阵地。1945年9月8日美国登陆朝鲜,在其操纵下,朝鲜分裂,韩朝分别建立政权。南北对峙局面最终形成。1950年6月25日内战爆发。美国对朝鲜的武装侵略严重威胁中国安全。中国人民掀起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10月25日志愿军入朝作战。经过五次大型战役,将美军赶回三八线附近,为胜利奠定基础。53年7月27日,双方在板门店正式签署《关于朝鲜军事停战协定》。中朝人民的伟大胜利粉碎了美国企图以武力吞并朝鲜半岛和扼杀新中国的阴谋,打击了美国的嚣张气焰,维护了远东及世界和平,鼓舞了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革命斗争。 3.美国单独对日媾和与日美安全体系的确立 中国人民革命的伟大胜利,彻底打乱了美国在远东的战略部署。美国决心把对亚洲政策的重点转向日本,以挽回其对华政策失败的影响。力求在远东继续维持有利于美国的战略格局。为了把日美关系由原来的敌对国转变为同盟国,美国决定结束对日占领,通过缔结和约使日本恢复所谓的合法地位。1951年9月4日,在旧金山召开对日和会。1952年4月28日《日美安全条约》《日美行政协定》《对日和约》同时生效。和约的生效给日本的独立披上一层合法外衣,但由于《日美安全条约》是个不平等的军事同盟条约,日本的国家主权受到极大损害和限制。对日和约生效后,美国改变对外战略,提出通过和平手段颠覆社会主义国家的“解放政策”,1954《日美共同防御援助协定》,两国军事同盟进一步加强,美国在东京设立军事顾问团,向日本提供军事装备和技术,加速扶植日本的

中 国 书 法 简 明 历 史 年 表 编辑:王端宝

西汉东汉前206年-公元8年 公元25年-220年 篆书 隶书 行书 东汉中期 章草 东汉末期 楷书 东汉末期 《石门颂》 《礼器碑》 《华山庙碑》 《景君碑》 《鲜于璜碑》 《史晨碑》 《乙瑛碑》 《曹全碑》 《冠军帖》 崔瑗 杜操 刘德昇 蔡邕 张芝 许慎《说文解字》 崔瑗《草书势》 蔡邕《篆势》《笔赋》 赵壹《非草书》 托名蔡邕《笔论》 托名蔡邕《九势》 不兴立碑,因此西 汉的篆书作品很少 传世,我们今天所 见的西汉篆书多为 铜器刻文,分书意 味已逐渐加重。到 东汉时,篆书的使 用范围缩为两个: 一是碑额题字,一 是祭文拜册。其他 书写摹刻多为隶 书,这时期的隶书 已经非常成熟。 两汉时,简、帛依 然是十分重要的书 写材料,东汉宦官 蔡伦改进了造纸 术,使纸得到普及。 隶书又名分 书,隶书的草写 未脱隶意,被称 作章草,张芝变 章草为今草,史 称草圣。

三国魏蜀吴 两晋西晋东晋 南北朝公元220-公元280年 公元265-公元420年 公元420-公元581年 魏碑 隶书 楷书 行书 草书 《天发神谶碑》 《爨宝子碑》 钟繇《宣示表》 索靖《月仪帖》《出师颂》 陆机《平复帖》 王羲之《兰亭序》 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 陶弘景《瘗鹤铭》 《龙门二十品》 《郑文公碑》 《张猛龙碑》 钟繇 卫觊、卫 瓘、 卫恆、卫 宣、 卫夫人 索靖 陆机 琅琊王氏 (羲之、献 之等) 王僧虔 卫恒《四体书势》 杨泉《草书赋》 王羲之《笔阵图》 王羲之《自论书》 王珉《行书状》 虞龢《论书表》 王僧虔《书赋》《论书》 楷书自汉末至两 晋逐渐成熟。 到魏晋时代,行 书基本成熟,传刘 得昇创行书。王羲 之《兰亭序》被誉 为天下第一行书。 魏晋书法尚韵 北魏时的摩 崖、墓志等的书 体,摆脱隶法, 史称“魏碑”, 是楷书的一种, 对后世书法有 着重要影响。 钟繇行书始 学刘德昇,卫 氏、王氏家族皆 学钟繇,王羲之 师从卫夫人。 爨音cuan 繇音you 瘗音yi 觊音ji 谶音chen

历史年表(中外对照版)

历史年表(中外对照版) .国史大事国史朝代西元世界史分期世界大事备注 史前时代 前1500000年 前10000年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埃及历法之始 黄帝前3000年上金字塔时代(前3000-2500) 夏禹治水夏(前2183) 前2000年1 巴比伦法典(前2100) 商代青铜器 甲骨文 商(前1751) 前1000年+ 周公制礼作乐 封建制度 井田制度 西周(前1111) 前900年+ 前800年 东周(前770) 前700年古建立罗马城(前753) 前600年 孔子(前551-479) 前500年佛陀诞生(前557-477) 前400年 孟子(前372-289) 屈原(343-277) 前300年 万里长城秦(前221) 前200年时 张骞通西域(前136-126) (前119-115) 佛教初传中国(前2)

西汉(前206) 前100年罗马并希腊(前150) 蔡愔求经(65) 张衡(78-139)造地动仪 蔡伦造纸(105) 新(9年) 西元元年罗马帝国始(前27) 耶稣诞生(前4年) 东汉(25年) 100年 三国(220年) 200年 西晋(265年) 300年日尔曼大迁徙 五胡乱华(311) 北朝(386-581) 东晋(317年) 400年代罗马定基督教为国教(379-395) 西罗马帝国亡(476) 南朝(420-589) 南北朝(420年) 500年中穆罕默德(570-623) 隋朝(589年) 600年 玄奘取经(596-664) 唐朝(618年) 700年 800年古 辽兴起(916) 五代十国(907年) 900年 北宋(960年) 1000年I十字军东征(1096-1099) 金兴起(1115) 南宋(1127年) 1100年时 成吉思汗兴起(1206) 蒙古西征(1218-1224) (1237-1242) (1252-1258) 元(1279年) 1200年VII十字军东征(1248-1254) 明(1368年) 1300年 郑和下西洋(1405-1433) 1400年代哥伦布进入西印度群岛(1492) 李时珍本草纲目(1518-1593) 1500年近麦哲伦绕航世界(1519-1522) 宗教改革(1517) 清(1644年) 1600年宗教战争 1700年工业革命(1769) 美国独立革命(1776) 法国大革命(1789)

中国考古学年表

中国考古学年表(1898~1984) 1898~1899 年安阳殷墟发现的甲骨文,引起金石学家注意。这是近代学术史上的一件大事;·俄国学士院派遣D.A.克列缅茨率领的探险队到新疆吐鲁番进行考古发掘,开帝国主义国家派人来中国盗掘并窃取文物的先例。1900 年敦煌石窟发现储存大量古代写本文书和其他文物的“藏经洞”。 1900~1901 年中国学者章太炎、梁启超等在自己的著作中,论及远古时代考古资料对历史研究的意义,介绍西方考古学家进行史前时期研究的情况;·英属印度政府派遣A.斯坦因率领的考察队,首次潜入中国西北地区活动,主要在新疆发掘尼雅遗址和丹丹乌里克遗址;·斯文赫定率领的瑞典考察队,在新疆罗布淖尔附近发现并发掘古楼兰遗址。 1902~1903 年德国考察队由A.格林韦德尔率领,第一次到新疆活动,在吐鲁番和库车调查发掘;·日本伊东忠太在华北地区进行古代建筑及云冈石窟的调查;·日本大谷考察队开始在新疆活动,这次主要调查克孜尔石窟和库木吐喇石窟,窃取了一部分壁画。 1903 年刘鹗编纂的第一部甲骨著录书《铁云藏龟》出版,孙诒让据以作《契文举例》,甲骨学的研究自此发端。 1904~1905 年德国考察队由 A.von 勒科克率领,第二次来新疆活动,在吐鲁番和哈密调查发掘。 1905 年日本鸟居龙藏,在被日军占领的旅大地区作过初步考古调查的基础上,深入整个辽东半岛以至东北的大部分地区活动,并进行发掘(延续到1909 年);·德国探险队由格林韦德尔和勒科克率领,第三次来新疆调查发掘,在库车、焉耆、吐鲁番、哈密等地活动,直至1907 年。三次窃取的文物,最重要的是克孜尔石窟和柏孜克里克石窟的大量壁画。 1906~1909 年斯坦因第二次来中国,继续在新疆发掘尼雅、丹丹乌里克遗址。后又发掘楼兰遗址、米兰遗址,以及敦煌附近出土简牍的汉代烽燧遗址,从敦煌石窟骗取大量写本文书和其他文物;法国中亚考察委员会派遣伯希和来西北活动,起初在新疆发掘巴楚和库车附近的遗址,并调查克孜尔、库木吐喇石窟,1908 年到达敦煌,骗取了写本文书中的精品约5000件;·日本大谷考察队派遣桔瑞超等来西北活动,开始在天山南北和吐鲁番调查,1909 年由楼兰遗址窃取李柏文书;·俄国П.К.科兹洛夫率领的考察队在内蒙古西部调查并发掘西夏到元代的黑城遗址;·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关野贞于1906~1907 年调查河南巩县和洛阳龙门的石窟,陕西的汉唐陵墓,以及山东的汉画像石;·法国学者E.┵.沙畹于1907 年调查陕西的汉唐陵墓、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四川汉阙、山东碑刻,以及通沟高句丽墓群。 1910~1912 年日本京都帝国大学滨田耕作在旅顺刁家屯等地进行汉墓的调查发掘;·桔瑞超于1910 年发掘楼兰遗址和阿斯塔那墓地。1912 年从敦煌石窟骗取一批写本文书。 1912 年法国传教士闵宣化调查内蒙古东部巴林左旗林东镇辽上京遗址。 1913 年罗振玉将所藏甲骨文汇编为《殷虚书契》出版。后又出版《殷虚书契菁华》(1914)、《殷虚书契后编》(1916)及《殷虚书契续编》(1933)。殷墟正式发掘前出土的甲骨资料,以此四书收录最多。 1913~1915 年斯坦因第三次来西北活动,除继续在新疆考察外,主要调查发掘了敦煌、酒泉和额济纳河流域的汉代烽燧遗址,西夏至元的黑城遗址,吉木萨尔的唐北庭都护府城址,以及吐鲁番的高昌古城和阿斯塔那墓地,再次窃取大批文物。 1914 年从此年起,法国传教士桑志华创办的天津北疆博物院,在黄河流域及白河沿岸开展古生物学和石器时代考古的调查工作;法国V.色伽兰等人调查陕西的秦汉陵墓、四川的汉代崖墓、石阙及广元千佛崖石窟。 1914~1915 年俄国人 C.Ф.奥尔登堡率领的考察队在敦煌进行测绘,并劫去第263 窟的壁画和一批写本文物。1917 年王国维发表《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续考》及《殷周制度论》,对甲骨学研究有较大的推进。1918 年关野贞到河北、山西、河南、山东、江苏、浙江等省,广泛进行古代建筑、陵墓和佛教艺术方面的调查。1919 年桑志华在林西、赤峰一带发现若干新石器时代遗址。 1920 年桑志华在甘肃庆阳县北面的晚更新世黄土堆积中发现 3 件人工打制的石制品,这是第一次在中国土地上发现旧石器。 1921 年中国北洋政府聘任的矿政顾问、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约请奥地利古生物学家师丹斯基共同在北京周口店考察,发现龙骨山遗址,发掘出第一颗北京人牙齿化石;安特生发现河南渑池县仰韶村以彩陶为显著特征的新石器时代遗存,并与师丹斯基、袁复礼共同进行首次发掘,由此提出“仰韶文化”的命名。同年,又发掘辽宁锦西县沙锅屯遗址;北京历史博物馆在河北巨鹿县发掘宋代故城遗址。 1922 年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设立考古学研究室,马衡任研究室主任兼导师;·日本常盘大定调查河北邯郸附近的南北响堂寺石窟。

中国考古学通论

中国考古学通论 导论 考古学及其研究对象 一。考古学的定义。 1(“考古”一词的来源。“考古”这一名词,在汉语中出现很早,如北宋时期的学者吕大临就曾著《考古图》(1092)一书,但当时所谓“考古”,仅限于对一些传世的青铜器和石刻等物的搜集和整理,与近代意义上的考古学含义有很大的区别。 2(“考古学”一词的来源。中国近代“考古学”一词,可能是从西文Archaeology一次翻译而来的。Archaeology一词源于希腊语,义为“研究古代之学”,在17和18世纪,一般是指对含有美术价值的古物和古迹的研究,到了19世纪,才泛指对一切古物的研究。 3(考古学的定义。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的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学科。 二、考古学的研究对象。 主演对象是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的实物资料 1(遗物。 2(遗迹。 3(遗址。 4(考古学文化 三、考古学年代与分期。 年代的基本概念 相对年代:绝对年代:

分期方法。 二分法:三分法:六分法 考古学研究方法 考古地层学。 考古地层学的基本概念。 (1)、叠压关系。 (2)、打破关系 (3)、共存关系。 二、考古类型学 考古类型学的基本概念。借用生物进化论和生物分类的原理,对考古发掘出土的 1 遗物、遗迹。进行科学地整理、分类分析、比较研究的方法。“标型学”或“器物形态学”。 考古类型学的原理。 器物的类、型、式的划分。 (1)、器物的分类。 (2)、器物的分型。 (3)、器物的分式。 4(器物组合与分期 三、考古区系类型论。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论。区系类型的研究是建立在考古地层学和考古类型学研究的基础之上,宏观地进行遗址间、文化间、文化系统间比较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目的在于建立史前文化发展的基本时空框架体系。 1(文化区。

中国简明书法史(附简明历史年表)

中国简明书法史(附简明历史年表) 【先秦书法】 甲骨文章法特点:字行有自右向左,也有自左向右。艺术特点:结体简洁,清俏劲健 甲骨文 金文商周时期定义:古代刻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图形文字指的是金文艺术特点:均匀对称线条圆润富有装饰性和表现性大盂鼎,毛公鼎,墙盘,散氏盘虢季子白盘 石鼓文战国时期秦国的石刻文字石刻之祖是中国发现的最早的刻石艺术特点:结体方整匀称,舒展大方;线条饱满圆润,书写笔意浓厚 古文是指战国时期东方六国所用的文字 大篆狭义:石鼓文广义:小篆以前所有的文字 石鼓文 小篆代表碑刻:泰山刻石,峄山刻石,琅琊台刻石,会稽刻石艺术特点:笔画圆转流畅,结体呈纵势长方形,左右对称均衡,结构严谨工整玉箸篆:秦小篆/铁线篆:唐篆 秦诏版统一法度衡石丈尺的诏书,刻在衡器上的铜

版中 秦简《青川木牍》:甘肃;《云梦睡虎地秦简》:湖南 《青川木牍》【汉代书法】 隶书隶变:圆转笔画变为方折,纵势字形变为横势中国古今文字的分水岭在东汉时期,篆、隶、真、行、草五体都已具备,并在民间流行 西汉代表作(记住出土地)孙膑兵法:山东; 居延汉简:内蒙; 武威汉简:甘肃; 鲁孝王刻石 东汉碑刻三大风格 一:优美整齐,秀逸端庄:《礼器碑》、《乙瑛碑》、《史晨碑》、《曹全碑》、《熹平石经》二:古朴劲健,方整雄浑:《张迁碑》、《鲜于璜碑》、《衡方碑》三:古朴自然潇洒,意趣盎然而浪漫多姿(摩崖):《石门颂》、《西峡颂》、《杨淮表记》西峡颂末尾刻有书写者仇靖,是迄今见到的最早的署有书写者姓名的碑刻石※后人评价:汉隶正则※秦八体与汉六体的对应:小篆→小篆;隶书→佐书;摹印→缪篆;最早的书法理论家:蔡邕他最著名观点:书者,散也第一部书法理论专著:东汉崔瑗《草书势》最早探讨书法理论:萧何 《乙瑛碑》 《西峡颂》

中国考古学.秦汉卷(考验笔记整理)

中国考古学.秦汉卷(考研笔记整理) 第一章——秦代都城、行宫与直道 第二章——秦始皇陵 第三章——秦代官吏与平民墓葬 第四章——秦各项统一措施 第五章——汉代都城 第六章——秦汉地方城邑与长城 第七章——汉代帝陵与王侯大墓 第八章——汉代官吏与平民墓 第九章——秦汉时期农业 第十章——秦汉时期工商业 第十一章——秦汉时期的简牍、帛书和铭刻 第十二章——秦汉时期边远和少数民族地区的考古学文化第十三章——秦汉时期的中外交流及同周边地区的联系

第一章——秦代都城、行宫与直道 秦都城遗址 秦咸阳城遗址位于今陕西咸阳市东约15km的窑店一带,南临渭河水,北依咸阳塬。秦孝公十三年,秦国正式迁都咸阳,秦惠文王时期,对咸阳城宫室进行了扩建,后直至秦统一全国前,秦咸阳城从渭河北岸向渭河以南发展,最终形成了秦都咸阳的渭北咸阳城与“渭南”宫室苑囿的格局。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对秦都咸阳进行了更大规模的扩建。 秦咸阳城遗址考古工作已开展40多年,已发现战国时代中晚期秦代大量宫殿建筑基址、手工业作坊遗址、居址和墓地,以咸阳塬上今聂家沟至姬家沟之间的遗址最为密集,宫殿建筑遗址群周围大显墙垣遗存,推断这里应为秦咸阳宫殿遗址,以宫殿建筑遗址群为中心,在其西部发现有制陶、冶铸等官府手工业遗址,东部可能为“兰池”及“兰池宫”遗址所在地,西南部大量手工业作坊遗址,秦咸阳城遗址西部发现发掘了大批秦墓,西北部和远郊东南部分布有帝陵区。 宫城城址内发现有西北区、中区和东北区共7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属战国中晚期至秦代,位于亲都咸阳遗址中部地势较高的咸阳塬上。秦咸阳宫发掘的一、二、三号三处大型建筑遗址中,出土遗物主要包括砖、瓦、瓦当、丝绸等。 “渭南”有秦国的南宫(甘泉宫)、章台、诸庙、阿房宫、上林苑等建筑,其建设始于战国晚。秦咸阳城遗址考古发现说明,秦咸阳城的宫殿区安排在都城的高亢之地,宫城宫殿区居东西居中位置,手工业作坊区和居民区邻近渭水;秦都咸阳置南宫、北宫是就其方位而言,南、北宫建筑功能不同,秦北宫当为秦咸阳城之王宫或皇宫,亦秦咸阳宫,为都城之宫城,大朝正殿所在,一直作为秦咸阳城的政治中枢,渭南甘泉宫即为南宫,秦王政上台后,甘泉宫取代了作为外交活动场所的章台,并安排太后居住,使之成为太后之宫,因此甘泉宫与咸阳宫才有南、北宫之称,异于西汉长安城的两宫制,秦代都城“两宫制”是初期中央集权封建帝国都城的布局特点之一。秦咸阳城中,秦统治者一改过去宗庙与宫殿“平起平坐”的局面,大朝正殿居于宫室区的中心地位,宗庙居次要地位,且离开了宫城或宫殿区,被安排在渭南地区,充分反映了中央集权封建帝国的国家政治特点。 渤海湾西岸秦行宫遗址 辽宁绥中行宫遗址——宫城平面呈曲尺形,东南部建筑密集,北部和西部较为稀疏。 河北秦皇岛秦行宫遗址——金山嘴秦代建筑群遗址、山海关区石河口遗址。 渤海湾西岸秦代建筑遗址与秦汉碣石宫——姜女石建筑群、石河口建筑群、金山嘴建筑群。 秦直道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于始皇25年令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兴建,南起云阳,北至九原,全长“千八百里”,是连接中原与北方草原地区唯一的一条交通纽带,也是支援北方长城沿线地带军事防务的运输线,与长城共同构成秦朝北疆的防御体系。据近年来陕西、内蒙两省的考古调查结果,秦直道除部分地段有小的弯曲处,其他地段基本上是南北直线走向。在秦直道途经路线,目前已发现许多秦汉城址,其中包括南部起点林光宫遗址、北部终点九原郡址以及位于中部的成梁古城等,沿线还出土了大量遗物。考古调查表明,秦直道的施工很好地利用了地形特点,因形就势,不同地段使用不同修筑方面,南段大多利用子午岭的山脊稍加平整而成。秦直道及沿线古城遗迹,对于研究秦汉北方地区的历史,特别是交通通信史和民族关系史,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考古学通论复习资料

《考古学通论》复习资料 第一部分考古学概论 遗迹是古代人类活动所遗留下来的、不可移动的文化遗存;通常分为房屋、水井、陶窑、村落、运河、墓葬等人工建筑和设施。 考古学中的地层学最初来自地质学,是指地层堆积和遗迹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即在考古发掘中判明地层和遗迹的相对年代关系;考古地层学主要有先后关系和共存关系两种基本情况。 人类居住在一地,一般都会在原来的天然堆积或沉积的生土上面,堆积起一层熟土,这种熟土常夹杂着人类无意遗留下来的或有意抛弃的器物;这种包含文化遗物的熟土层,考古学上称为“文化层”。 考古学文化是指考古发现中可供人们观察到的属于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具有共同特征的一群遗存。 判断考古遗存年代的方法可分为“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前者是指各种遗迹和遗物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后者是指它们的作成距今已有多少年。断定相对年代,通常是依靠地层学和类型学的研究,地层学断代的要旨,是先确认各文化层次序的先后以断定它们的相对年代,然后再以各层所含的遗物断定各层的绝对年代;类型学断代的要旨,是将遗物或遗迹按型式排比,把用途、制法相同的遗物(或遗迹)归成一类,并确定它们的标准型式(或称标型),然后按照型式的差异程度的递增或递减,排出一个“系列”,从而体现了它们之间的相对年代。断定绝对年代,在历史考古学的领域内,主要是依靠文献记载和年历学的研究;无文字记载的史前考古学的绝对年代的断定,则借助于自然科学的方法,如放射性碳素断代、热释光断代、树木年轮断代等。 利用死亡生物体中碳-14不断衰变的原理进行断代的技术称为放射性碳素断代;一般适用的年代范围是5万年以内;美国芝加哥大学W.F.利比是该方法的创始人。 我们将以青铜作为制造工具、用具和武器的重要原料和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叫做青铜时代。 利用航空摄影和航天摄影探寻到的遗迹大体可分为三类:根据土色明暗判别的,如坑穴、壕沟、道路等;阳光斜射阴影显示的,如堤坝、坟丘、城墙等;植物的绿色深浅差异判断,如村落、都市、运河等。 金石学:形成于北宋时期,是以古代青铜器和石刻碑碣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偏重于著录和考证文字资料,以达到正经补史的目的。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笔记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笔记 13404班 严泽川

第一章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与欧洲国际关系 学习提示:地理大发现和殖民掠夺活动推动了世界贸易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也对欧洲各国的政治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进入 17 世纪,神圣罗马帝国走向衰落,各诸侯与皇帝之间,天主教派与新教派之间斗争激烈,并导致“三十年战争”。 “三十年战争”和《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标志着近代国际关系史的开端,欧洲进入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时代。和约划定了欧洲大陆各国的国界,承认了德意志各诸侯国享有独立主权,以及瑞士、荷兰为独立国。缔约以后,各国普遍建立了常驻外交使节,进行专门的外事活动,正式国际关系逐步建立。和约破除了罗马教皇神权统治体制的世界主权论,明确了国家主权、国家领土和国家独立等国际关系中的基本原则,促进了近代民族主权国家的形成。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是各交战国妥协的产物,勉强调和了错综复杂的利害关系,在欧洲建立了一个相对均势的国家体系,但也为以后欧洲列强发起新的战争埋下了隐患。在 17 世纪后半期和 18 世纪的欧洲战争中,宗教利益、王朝利益和道德原则不再是决定国家对外政策的主要依据,国家利益和理性原则逐渐指导着国家的主要行动。这一时期,欧洲列强用战争来解决矛盾,用和约和妥协来结束战争。战后的和约主要对所争夺的利益进行再分配,而不公正之处又引起新的战争。其中的一些条款丰富了近代国际法的内容。以国家主义为特征的近代专制国家体系逐步形成。 “三十年战争”前的五大强国法、奥、英、荷、瑞在战后地位各有升降。到法国大革命之前,欧洲国际体系的主要参与者基本上确定为英、法、俄、普、奥五国。在欧洲国际事务中,英国的主要角色是制衡者,其他四国是欧洲大陆的霸权争夺者。 学习要点: 1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性质、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2 欧洲主要国家的力量消长与矛盾转化。 3 欧洲国际政治重心的转移。 4 重要战争、和约及其影响。 5以现代国际关系理论分析该时期的欧洲国际形式。 第一节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形成 一、17 世纪初的欧洲各国 君主专制国家成为国家形态的主流。英国、丹麦、瑞典和德意志的部分诸侯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较快,且新教势力比较强大。西班牙、波兰、奥地利及其他德意志诸侯国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缓慢的天主教国家。 1 英国 海外扩张,工商业较为繁荣,对外贸易扩展。新贵族和资产阶级争取政治权力。新教已确立国教地位。均势政策是介入欧陆事务的基本战略。17 世纪上半期无暇顾及欧陆事务,对“三十年战争”影响少。为维持欧洲均势及其在大陆的权益,在同欧陆国家交往时,保持独立姿态。 2 法国 受宗教改革影响大。南方新教贵族集团同北方天主教贵族集团的教派冲突与战争。亨利四世(1589-1610)宣布天主教为国教,颁布南特敕令,承认新教合法地位。加强国家统一,平定地方大领主的反叛。国内政局稳定,经济恢复,发展对外贸易。对外关系上,针对长期被哈布斯堡家族三面包围的状态,追求两个目的:削弱哈布斯堡家族的实力,并维持欧洲列强之间业已形成的有利于法国的均势。1610 年,亨利四世遇刺身亡。贵族分裂活动重起,宗教战争再度爆发。黎塞留沿袭亨利四世的外交政策,致力于打击哈布斯堡王朝。信奉“国家利益至上”

中国考古学诞生标志

中国考古学诞生标志 中国很早就具有一定学术系统的金石学,产生于1000年前的北宋,到清代更为发达,形成中国考古学的前身。下面由为你整理中国考古学诞生标志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中国考古学诞生标志 1928年10月董作宾前往安阳小屯进行调查试掘,准备大规模地展开工作。这是中国考古学诞生的重要标志。1929年,李济作为当时中国唯一具有近代考古学知识和发掘经验的学者,被聘任为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主任。同年,中国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及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考古组分别成立。从此,中国有了自己的从事考古研究的学术机构。 新生代研究室的周口店发掘 1929年在裴文中的主持下,发现第一个北京人的头盖骨化石。随后,发现大批石制品和人类用火痕迹,使北京人的文化遗存得到确认。1933年由裴文中和贾兰坡发掘山顶洞人及其文化。 历史语言研究所的殷墟等项发掘 1928~1937年间进行了15次发掘,累计发掘面积达46000多平方米。开始发掘小屯遗址的时候,发掘水平不高,主要目标是有字甲骨,还缺乏分辨复杂遗迹的能力。1930年,在国外专攻考古学专业的梁思永学成归来,不久参与山东历城县城子崖遗址的发掘,辨识

了仰韶文化以外的又一种新石器时代遗存,后被命名为龙山文化。梁思永后又进行安阳后冈遗址的发掘,从地层上解决了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商代文化的相对年代问题。他还参加小屯遗址的发掘,在发掘方法上有明显的改进。 从此,殷墟发掘走上科学的轨道,取得了较大的收获。在小屯村一带,先后发现50多座夯土建筑基址,获得22000多片有字甲骨和其他珍贵文物;又在侯家庄商王陵区发掘10座规模特大的商代大墓以及上千座“人牲”祭祀坑,从而为中国考古学和中国上古史的研究积累了极为宝贵的科学资料。与此同时,又发掘浚县辛村西周卫国墓地、汲县山彪镇和辉县琉璃阁的战国时期魏国墓葬,以及日照两城镇、永城造律台等地的龙山文化遗址。 现代自然科学方法的广泛采用 国际上从50年代初期开始应用放射性碳素断代的方法,被视为史前考古学中一场划时代的革命。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1978年后划归中国社会科学院)于1965年底建成中国第一个放射性碳素断代实验室,1972年开始公布年代数据。后来,北京大学考古专业等单位,也相继建立这种实验室。各实验室已公布考古年代数据1000多个,其中绝大多数属于史前时期。放射性碳素断代已成为中国史前考古学的必要手段。这为建立各种文化类型的年代序列,提供了更加可靠的科学根据。在探寻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遗存,进行夏文化的探索和先商、先周文化的研究方面,放射性碳素断代也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其他几种断代方法,例如热释光断代、古地磁断代、钾-氩

张之恒《中国考古通论》【章节题库】(第6章 夏商周考古)【圣才出品】

第6章夏商周考古 一、名词解释 1.偃师商城 答:偃师商城是商代早期城址,在今河南省偃师市。商城城址包括大城、小城、宫城三重城垣。大城平面近长方形,城墙四周有5座城门,城内有纵横交错的道路若干条。在大城的西南部,还有一个平面呈长方形的小城。大城、小城的建筑方法一样,都是先挖基槽,然后层层夯筑而成。小城的年代早于大城,大城是在小城的基础上扩建而成。城内有密集的宫殿建筑群,分布于宫城的中、南部。可早到二里岗下层早期,邹衡先生认为是太甲桐宫。 2.利簋 答:利簋,又称“武王征商簋”,是西周早期的青铜器,为周武时器。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县零口镇,其特征为侈口,兽首双耳垂珥,垂腹,圈足下连铸方座。器身、方座饰饕餮纹,方座平面四角饰蝉纹。器内底铸铭文4行32字,铭文载武王伐商之事。因而为西周铜器断代提供了重要标准,而且证实了古文献对武王伐商史事的记载。利簋是迄今能确知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 3.甲骨文字 答:甲骨文字,又称“契文”、“甲骨卜辞”、“龟甲兽骨文”,主要指中国商朝晚期(公元前14~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者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殷商灭亡,周朝

兴起以后,甲骨文还绵延使用了一段时间。甲骨文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成,上承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4.妇好墓[川大2006年] 4.妇好墓 答:妇好墓的墓主是妇好,为商王武丁的配偶之一,1976年发现与河南安阳小屯村西北。墓圹为长方形竖穴,南北向,墓内有二层台和腰坑,有棺椁、殉人、殉狗。墓内出土大量铜器、玉石器、骨器、陶器等,所出带铭文铜器为武丁时期断代的标准器物。妇好墓的发现,对于研究商代晚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5.盘龙城 答:盘龙城遗址于1954年发现,1974、1976年进行较大规模发掘,其位于湖北省黄陂县叶店。年代约为公元前15世纪前后,属于商代中期的城市遗址。这一遗址的发现对于了解商代文化的分布、城市性质、宫殿的形制和建筑技术等都有重要的意义。古城位于府河北岸高地偏东南部,平面略呈方形。遗迹的分布状况表明,城内仅有宫殿,具有宫城形制,城外侧则是居民区和手工业区,表明该古城尚属早起城市的形态。 6.人祭 答:人祭是用活人来祭祀祖先(人鬼)、神灵或自然界万物,主要流行于原始社会末期到奴隶制社会的整个历史时期中。在中国,人祭约出现在4000多年前的原始社会末期。河南陕县邯郸涧沟、河南洛阳王湾、陕西沣西客省庄的遗址中,曾发现龙山文化杀祭坑。到了东周时期,已逐渐衰落,且越来越遭到社会舆论的反对,秦汉及其以后保留了献俘的传统,

外交学院的简明国际关系史笔记

外交学院的简明国际关系史笔记!!!! 冷战时期(1945-1991) 一、冷战形成的原因(二战后苏美为何形成对抗关系)? 国际因素: 1、二战使国际力量对比发生变化,美、苏最强。二极化使力量对抗成为可能。 (美:本土远离战场,政治、经济、军事力量增强;苏:军事实力在战争中增强,仅次于美国;得到东欧国家支持;亚洲、西欧共产党力量壮大) 2、动荡和混乱的国际局势使美苏被拖入国际纠纷中。 3、意识形态差异驱使。 4、出于维护各自国家利益的考虑。(安全、经济、威望及势力扩张)国家因素: 苏战后目标:东西边界稳定;良好国际环境;严惩德国,防止其再度侵略;避免与英美的对抗;有民族利己主义、大国沙文主义成分——(追求安全) 美战后目标:政治、军事安全;保护西方世界不受东方威胁;反苏;有进攻性、威胁性的一面(称霸反苏) 领导人个人因素: 斯大林\ 对战后世界的战略构想不同 杜鲁门/ 二、冷战表现 美苏之间直接危机的不断爆发: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越南战争…… 核军备竞赛:核弹头、核运载工具、“星球大战计划”…… 经济战: (1)西方对东方的经济压力:“马歇尔计划”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封锁和禁止…… (2)东方的反抗:社会主义阵营的自我孤立…… 未表现为美苏直接参加的热战。原因:核武器的问世构成核威慑。美苏之间更多的是政治性冲突。两极化格局使两国势均力敌,谁也不敢轻易发动战争。世界和平力量的遏止。

三、冷战结束的标志及原因 标志:东西方关系改善,销毁军备设施:“中导条约”; 苏决定从阿富汗撤军,双方达成协调、合作解决地区冲突的协议;1989年开始的东欧巨变; 1990年11月柏林墙的倒塌,德国统一; 1991年苏联解体。 四、冷战的教训及影响 教训:各国领导人之间应当相互理解和沟通; 国家应把提高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放在首位。 影响:朝鲜半岛南北对峙局面是冷战直接产物; 台湾问题; 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及核威慑的依旧存在。 此次“政治地震”引起的震荡不可能短期内消失,民族、种族、宗教矛盾的突现和激化…… 五、冷战时期美的遏止目标及手段 1、“杜鲁门主义”P18-25(八千字电报、X先生、三个层次……) 2、(1)经济手段:“马歇尔计划”P25-28、封锁禁运…… (2)军事手段:建立军事集团、同盟,“北约”P45-48 (3)文化思想:和平演变 六、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美对外政策及调整 “尼克松主义”:由攻到守的转折点,霸权主义消退的表现。 “关岛主义”P208-211提出三重关系 七、欧洲一体化进程及动力(P129-134)

世界近现代史上册大事年表(详细版)

世界近现代史上册大事年表 第一章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14-16世纪) 本单元叙述了14-16世纪资本主义经济在欧洲产生、兴起的过程及其在思想文化领域方面的反映——文艺复兴。 14世纪文艺复兴在意大利兴起 14、15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开始萌芽并发展 15世纪后期文艺复兴逐渐扩展到西欧其他国家 15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被称为扩张时代、发现时代、勘察时代。 1488年迪亚士到达非洲好望角 1492年哥伦布到美洲的西印度群岛 1497—1498年达.伽马由好望角到达印度 1500年葡萄牙占领巴西(1822年巴西获得独立) 1517年葡萄牙开始与中国通商 1519-1522年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 1553年入居澳门,鸦片战争后窃据澳门,实行殖民统治。(1999年回归)第二章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东西方世界(17-18世纪) 17、18世纪是资本主义的工场手工业时期,出现了英、法、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在思想领域出现了启蒙运动,民族解放运动首先在美洲兴起。 15世纪末到17世纪初都铎王朝加强专制统治建立海上霸权 16世纪英国为资本主义发展积累了资本 17世纪初斯图亚特王朝开始统治英国 17世纪英国出现早期启蒙思想家霍布斯和洛克 1607年英国建立第一个海外殖民地佛吉尼亚 1638年英国革命的导火线-苏格兰人民起义 1640年新议会召开革命爆发 1642年英国内战爆发 1649年内战结束,处死查理一世,成立共和国 1653年克伦威尔成为“护国主”,军事独裁者。 1660年查理二世复辟,英国政坛发生分化,出现辉格党和托利党。1688年光荣革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 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 18世纪法国出现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狄德罗 1773年美国独立战争的导火线-波士顿倾茶事件 1774年第一届大陆会议召开 1775年来克星顿的枪声战争爆发;第二届大陆会议召开 1776年《独立宣言》发表,宣告独立。 1777年转折点-萨拉托加大捷 1781年英军主力在约克镇投降,战争结束。 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1787年美国制定了一部宪法 1789年华盛顿当选为第一任总统,美国组成了第一届联邦政府;

中国考古学考点归纳

中国考古学考点归纳与总结 ——Collected by QQ 考古学导论 名词解释 【分支学科】金石学、古器物学、考古学、新考古学、后进程考古学、公众考古学、女权考古学、环境考古学、聚落考古学、民族考古学、田野考古学、功能考古学、 实验考古学 【物质资料】遗物、遗址、遗存、遗痕、灰坑、窖藏 【相关著作】考古图、宣和博古图、金石录、水经注、梦溪笔谈、武经总要、营造法式【田野考古学】洛阳铲、探方、探沟、隔梁、关键柱、磁方位角、罗盘、水平方格法、大面积揭露法、浮选法 【考古三大杂志】 【考古学年代】相对年代、绝对年代、地层学原理、类型学原理、标准型器、旋回地层学、地质年代学、气候年代学、三大气候信息库、年轮法、放射性时钟、C14、 AMS、达曼表 【考古学文化研究】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中间理论 【环境考古学】三大气候系统、六大环境系统、植物考古学、动物考古学、孢粉分析学、植硅酸分析、脂肪酸分析 【技术与经济】失蜡法、合金、Polanyi模式 论述 1·考古学与历史学、人类学关系(北大赵辉写的论文) 2·中国考古学史 旧石器时代考古 名词解释 【人类化石】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腊玛古猿、禄丰古猿、巨猿、爪哇人、元谋人、郧县人、建始人、蓝田人、北京人、金牛人、南京人、和县人、马坝 人、柳江人、河套人、山顶洞人 【文化遗址】周口店、萨拉乌苏、西侯度文化、丁村、观音洞、水洞沟、硝灰洞、泾渭文化、匼河文化、寺裕文化、百色盆地、富林文化、富源大河遗址 【工具类】 《石器》石片石器、石核石器、砾石石器、石叶、细石器、小石器、尖状器、刮削器、砍砸器、石球、盘状器、大三棱尖状器、球状器、雕刻器、手斧

简明国际关系史笔记 肖月.朱立群

2+4方案:由美国提出的关于德国统一问题的方案。随着1989年包括民主德国在内的东欧局势的巨大变化,德国统一问题出现新情况。同年11月8日,民主德国宣布开放同西德和西柏林的边界。11月28日,联邦德国总理科尔提出统一德国的十点计划,统一进程明显加快。由于德国统一的问题历来是牵动欧洲全局的最敏感问题,引起了相关国家的密切关注。1990年2月13日美国提出“2+4”方案,即先由两德讨论有关统一的政治,经济和法律等“内部问题”,然后由两德和美英法苏四大国就未来德国在欧洲的军事政治地位,欧洲结构,柏林地位,结束四大国的权利与义务,波德边界,对德和约等“外部问题”谈判,其结果提交欧安会35国首脑会议确认。方案得到两德和苏英法的赞同,按照2+4方案,两德和苏英法美召开了多轮“2+4外长”会议,就德国统一的内外部问题达成协议,从而为德国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五国外长会议:二战结束后,为缔结和约做准备而设立的专门性协商机构。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美,苏,英三国政府首脑在波茨坦会晤后,发表公报宣布,将“设立五大国外长会议,继续进行关于缔结和约所必需的准备工作”“外长会议当前重要任务为受权起草对意大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及芬兰的和约,以提交联合国家,并就欧战结束时未决之领土问题,拟出解决方案,会议将负责准备对德和约”为执行上述每一项任务,会议将由在本任务所涉及的某一敌国投降书上签字的国家代表组成,在研究对意和约时,法国将被认为是在意大利投降书上签字的国家。其他成员国将在讨论与之直接有关的问题时,应邀参加会议。从1945年至1949年共举行了六届外长会议。 布鲁塞尔条约组织:全称《合作与集体防御条约》组织。英,法,荷,比卢五国在美国运行下组成的政治军事组织。1948年3月17日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签署,8月25日条约生效时正式成立。表面上是为了防止德国重新侵略,实际上是为了对抗苏联的威胁。主要内容是,加强相互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合作;当任何一缔约国受到“武装攻击”时,其他缔约国应提供力所能及的一切援助;同时建立咨询理事会作为条约的执行机构。条约有效期为50年。1950年12月,该条约组织的军事机构并如北约。1954年10月23日,意大利和联邦德国加入。1955年5月6日,该组织改名为西欧联盟。 东京审判:1946年5月3日至1948年11月12日在日本东京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首要战犯的国际审判。根据1943年10月3日苏,美,英莫斯科宣言精神,以及1945年7月中,美,英《波茨坦公告》规定,同盟国授权远东盟军最高司令部于1946年4月19日颁布《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宪章》,宣布由中,苏,美,英,法,荷兰,印度,加拿大,新西兰,菲律宾,澳大利亚等11国代表组成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东京审判日本首要战犯。1946年5月3日开庭,控告被告犯有反和平罪,战争罪和反人道罪等罪行,并列举55项罪状。审讯历时2年零5个月,开庭818次。法庭判决25名被告有罪,其中东条英机,土肥原贤二,广田宏毅等7人处绞刑。由于美国包庇,一些重要战犯为交付审判,1950年起又释放了在日服刑的所有战犯。中国政府对此提出了抗议。 纽伦堡审判:1945年11月20日—1946年10月1日在德国纽伦堡对二战祸首纳粹德国首要战犯的国际审判。根据1943年11月2日签订的《苏美英关于德国暴行的宣言》精神,1945年8月8日,苏美英法四国在伦敦签署《关于控诉和惩处欧洲轴心国首要战犯和协定》和《欧洲国际军事法庭宪章》。1945年11月,由上述四国组成的国际军事法庭开始对被告按共同策划或阴谋破坏条约,筹划侵略战争和杀害人民,破坏和平罪,战争罪,反人道罪等四项主要罪行进行起诉。历时十个月,216个审判日。最后判处戈林,等绞刑;冯克等无期徒刑;施佩尔等20年徒刑。宣布纳粹党领导机构,秘密警察,保安处,党卫队为犯罪组织。 波茨坦协定:《柏林(波茨坦)会议议定书》和《柏林(波茨坦)会议公报》两个内容基本相同的文件的通称。苏,英,美三国首脑于1945年8月2日在波茨坦会议上签订。公报当时公开发表,内容有14项,议定书当时未发表,内容有21项,包括公报中的14项。主要内容有:(1)设立中,苏,美,英,法五国外长会议,进行二战后缔结和约的准备工作和商讨成员国间有关的其他问题。(2)确立了处理德国的基本政治原则和经济原则。正是原则是:非军国主义化,民主化和肃清纳粹主义。为此素,美,英,法四国共同占领德国,解除德国武装,铲除或控制可供军事生产的德国工业,摧毁纳粹党的一切组织和制度,并禁止他的复活,逮捕和审判纳粹战犯,是德国沿着和平民主的道路发展。经济原则:消灭德国之作战潜力,禁止军事生产,消灭垄断造成的过分集中,重建着重于农业及国内和平工业发展的经济,并把德国视为一个经济单位。(3),有关德国的赔偿,德国,波兰等国的疆界,同意大利,保加利亚,芬兰,匈牙利和罗马尼亚五国缔结和约等问题的规定。 柏林问题:1945年5月德国投降后,美,英,法,苏分区占领德国和柏林。由于柏林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围绕着柏林的法律问题,长期以来成为美,苏争夺欧洲的焦点之一。苏联巴西柏林看成是长在民主德国领土上的一个毒瘤,千方百计予以割除。而美国则利用西柏林的地理优势,把它作为向民主德国和东欧进行渗透活动的基地,并把保护美国在西柏林的权力看作是“考验西方的勇气和意志的伟大场所”。1948年6月,就柏林实行何种货币问题,导致了东西方对峙的第一次柏林危机。1958年11月,就柏林的法律地位问题再次导致了第二次柏林危机。1971年9月,苏,美,英,法四国就柏林问题签署了《关于柏林问题的四方协定》。协定规定:四国相互尊重各自的权利和责任,不得单方面改变既成局面;苏联保证西柏林通过民主德国境内至联邦德国的交通畅通无阻,并享受优惠待遇;西柏林不是联邦德国的一个组成部分,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