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六年级下册语文11《十六年前的回忆》类文阅读强化训练题(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 格式:docx
  • 大小:18.21 KB
  • 文档页数:9

下载文档原格式

  / 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11《十六年前的回忆》类文阅读强化训练题

李大钊是这样教育子女的

李大钊父母早逝,由祖父李如珍一手带大。祖父管教很严,不准他外出去看赌博,更不许他骂人、打架,否则就要受到种种处罚。如此严格的家教,对李大钊的影响很深。

李大钊自己做父亲后,从祖父的家教中受到启发,同样对子女进行严格的教育。扫雪就是他教子实践中的一则小故事。

一年冬天,下了很大的雪。李大钊对他的儿女们说:“雪下得多大啊,你们快拿着扫帚到院子里去扫雪。要高兴的话,堆个大雪人也好。”孩子们的外祖母心疼孩子:“天这么冷,你还叫孩子们去扫雪,要是冻病了怎么办?”李大钊笑着说:“孩子应当从小养成吃苦的习惯,免得长大了什么也不会做。身体经常活动,也会增强抵抗力。呆在家里不动弹,就更怕冷了。”说完,他和孩子们拿了簸箕与扫帚,走到院子里。他一面扫雪,一面对孩子说:“将来谁也不能当寄生虫,谁要是不劳动,谁就没有饭吃!”孩子们边扫雪,边听父亲讲新奇的故事,一点儿也不觉得冷,反而越扫越有劲……

1.写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

处罚-()严格-()新奇-()

2.读句子,用加点的词语造句。

他一面

..对孩子说。

..扫雪,一面

3.李大钊为什么孩子们去扫雪?而孩子们的外祖母为什么不让去呢?

结果如何?

4.从这则李大钊教子实践扫雪的小故事中,你受到了哪些启发?

李大钊(节选)

1920年初,李大钊与爱国志土陈独秀分别在北京和上海两地进行活动,积极准备筹建中国共产党。李大钊在北京聚集了邓中夏、高君宇、张国焘等大批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知识分子,组成了中国第一个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为建党作准备。此外,李大钊还多次在北京会见共产国际的代表,商谈建立中国共产党的事宜。同年秋,为了和在上海的陈独秀相配合,李大钊还建立了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和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他们两人相互配合,为筹建中国共产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因此,“南陈北李,相约建党”成为了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段佳话。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李大钊和陈独秀成为党的主要创始人。此后,李大钊全面负责党在北方的工作,还担任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方区分部主任,并多次当选中央委员。在1922-1924 年间,李大钊奔走于中国的大江

南北.为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勾结帝国主义列强,在北京逮捕了李大钊等爱国人士80余人。在狱中,军阀对李大钊处以极刑,但是大义凛然的李大钊始终坚守党的秘密,坚贞不屈。不顾社会舆论的谴责和人民的心声,张作霖将李大钊等人于4月28日在西交民巷看守所内绞杀。

临刑前,李大钊慷慨激昂地说:“不能因为反动派今天绞死了我就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在中国必然得到光辉的胜利。”他带领其他人一起高呼“共产党万岁”,时年38岁的李大钊英勇就义。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大义凛然:

慷慨激昂:

2.“南陈北李,相约建党”中,“南陈”指的是,“北李”指的是,相约建的是。

3.下列事项是由李大钊主导完成的是()。(可多选)

A.独自在北京和上海两地进行活动,积极准备筹建中国共产党。

B.组成了中国第一个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C.多次在北京会见共产国际的代表,商谈建立中国共产党的事宜。

D.建立了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和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

4.你是怎么理解李大钊在临刑前的发言的呢?

5.学习了短文,你能从李大钊身上体会到什么精神呢?

怀鲁迅

郁达夫

真是晴天的霹雳,在南台的宴会席上,忽而听到了鲁迅的死!

发出了几通电报,荟萃了一夜行李,第二天我就匆匆跳上了开往上海的轮船。

二十二日上午十时船靠了岸,到家洗一个澡,吞了两口饭,跑到胶州路万国殡仪馆去,遇见的只是真诚的脸,热烈的脸,悲愤的脸,和千千万万将要破裂似的青年男女的心肺与紧捏的拳头。

这不是寻常的丧葬,这也不是沉郁的悲哀,这正像是大地震要来,或黎明将到时充塞在天地之间的一瞬间的寂静。

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这些问题与感觉,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鲁迅死的彼岸,还照耀着一道更伟大,更猛烈的寂光。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鲁迅的一死,使人们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也因鲁迅之一死,使人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鲁迅的灵柩(jiù),在夜阴里被埋人浅土中去了;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

1.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的修辞手法,形容。

2.短文第2、3自然段中、、、等词语表现了作者急切而又悲痛的心情。

3.作者对鲁迅之死发表议论的段落是()。

A.第5、6自然段

B.第5、6、7自然段

C.第4、5、6自然段

4.对第6自然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许多中国人对鲁迅之死麻木不仁,浓厚的奴隶性让人看不到希望。

B.鲁迅这样伟大的人物死了,预示着我们的民族没有希望。

C.鲁迅之死让更多人认识到了他的伟大,表明我们的民族还有希望,但不少人麻木不仁,浓厚的奴隶性让人憎恨。

5.结尾“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你对此是怎么理解的?写一写吧。

不负寸光阴(节选)

在北洋法政学堂的6年里,李大钊如饥似渴地阅读着各类书籍,时常挑灯夜读到深夜而不自知,为了勉励自己学习,他还将自己的名字改为“钊”,意为努力、勤勉,并为自己取字“守常”。由于十分仰慕荆轲、高渐离那样的义士,李大钊还将自己的书斋取名为“筑声剑影楼”,典出战国时期荆轲和高渐离刺秦的故事。在这座书斋中,李大钊整整奋斗了6年。

1913年,李大钊从北洋法政学堂毕业,因为“仍感学识之不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