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族地区村落家族的特性分析

民族地区村落家族的特性分析

民族地区村落家族的特性分析
民族地区村落家族的特性分析

2006年3月

第23卷第2期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Yunnan Nati onalities University Vol 123,No 12Mar .2006

【收稿日期】2005-12-29

【作者简介】陈德顺(1966-),男,云南宣威人,云南民族大学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天津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3本文是云南省“十五”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民族地区家族势力及其政治影响研究”的前期成果。

【民族学研究】

民族地区村落家族的特性分析

3

陈德顺

(云南民族大学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云南昆明650031)

摘 要:民族地区的村落家族作为一种传统的非正式的组织力量,既有与汉族家族相同的一面,即血缘纽带是它们的生物逻辑,亲属关系是它们的社会逻辑;又因其特殊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背景,而在组织形态、内部治理和文化表征上体现出少数民族的文化基因。

关键词:民族地区;村落家族;特性;制度分析;文化分析

【中图分类号】C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7X (2006)02-0043-05

由家庭而家族,联家族而成宗族,联宗族而成村落,这是中国各民族共有的现象。但因每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宗教信仰各有不同,其家族的结构、外显特征、家族文化形态也有所不同。少数民族与汉族的文化差异又决定了汉族家族与少数民族家族之间的差异也就相对大一些。因此,从体制结构上、文化特质上对少数民族的村落家族作分析,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少数民族的家族势力的特性。

一、民族地区的村落家族制度

从原始社会的氏族、胞族、部落演化为封建时代的家庭与家族,这是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个规律。家族现象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共同现象,只是在欧洲,随着现代化过程的启动,传统的贵族家族作为一种社会势力早已消逝,保留的仅仅是现代核心家庭。在我国封建社会,家族文化与宗法制度互为表里,“家国同构”是封建国家中家族与国家关系的实质。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在少数民族社区,家庭依然是少数民族的最小的社会组织。我国的少数民族,除个别生存环境极为恶劣,人口繁衍较为困难的民族外,大都形成了三代、四代同堂的大家庭

(家族),而若干个家族组成同姓宗族,由宗族结成村落。少数民族中的家族与汉族家族相比,在结构体制与功能上均有一定的特殊性,是一种不完全的家族。

首先,大多数少数民族家庭的人口数量相对

少,在少数民族地区像汉族那样的强大宗族也相对少。由于少数民族多生活在边远的山区,物质生产力普遍较低。每个家庭能养活的人口有限。在云南历史上,从汉代到唐宋时期,汉族人口少于少数民族的人口数。元代和明代中央王朝在边疆民族地区实施军屯、民屯和商屯等拓殖和移民措施,汉族人口大大增加。一些少数民族如傣族历史上就有不愿多生育孩子的传统。加之封建王朝曾多次对少数民族实施清剿和迫害,少数民族的人口增长速度比较缓慢。到解放前,少数民族的人口远远少于汉族人口,在“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格局下,少数民族村寨的人口较少、家庭数目也少。像汉族社区那样有上千人口,甚至是三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并不多。小村寨、甚或是只有两三户人家的“独家村”也不少。正因为如此,少数民族地区就不可能有那么多的大家族。而早在魏晋时期,内地汉族社会里就有了一些规模较大的强势宗族。在当代,北方由于战乱及移民等原因,少有那种由单一的大家族构成的村落。较大的宗族群落也多出现在我国南方尤其是东南地区。当然,在一些少数民族人口相对聚居的地区,强宗旺族照样存在,而且其社会影响也是明显的。

其次,少数民族的家庭一般为父系家长制,但有部分民族保留有母权制家族。宁蒗摩梭人的社会以母系家庭为主,与父系家庭和双系家庭共存。解放前,在傣族等部分少数民族残存的家族公社里,还保留着母权制的痕迹。如在勐遮曼稿寨的五个家

34—

族中,有个家族的名字叫哈滚很米依维龙,直译为

“依为大姐妈妈家的那个家族”,这个家族以母女命名,反映出这个家族是母权制传袭下来

的。[1](P223)

在少数民族的家族公社中,一般设有家族长,多由长辈或老年人担任。家族长的名称有的叫“寨老”,傣语称族长为“诰哈滚”,称家族神为“批哈滚”,是有共同血缘关系的家族成员的祖

先。哈尼族的族长制则由“直玛”

(大头人)主持部落村寨的内政外交,取代原先的长者联席会议。“直玛”之下分设“贝玛”、“爵玛”和“哈玛”,他们分别统率宗教组织、工匠群体和部落军队。第三,少数民族中大多没有设宗族祠堂。以云南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成果为例,除像白族、楚雄彝族这样吸收汉族文化较早的个别民族外,一般不设宗祠。祠堂一般是供奉祖宗灵位、召集家族会议、执行族规的重要设置和家族权威的重要象征,它是传统的家族活动中心,是维护家族道德和习惯法的准司法场所。没有了这一设施,家族的凝聚力和族权的维护就会受到影响。

少数民族的家族内部尽管一般不设祠堂,但并不等于内部管理没有秩序、没有章法。其实,少数民族都有自己严格的族规或习惯法。族人违反了族规或族内出现矛盾和冲突,他们一样遵照族规或习惯法予以制裁或调节。没有设祠堂,他们也会以自己的特有方式来祭拜祖先,召开家族会议,并且还设有类似议事会的机构。少数民族的节日较多,他们通过节庆活动联系家族、民族感情,弘扬民族传统。少数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受民族关系、民族发展历程、民族内部文化联系,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种内部联系的加强和内部约束机制的形成,首先是建立在个体与个体之间、家庭与家庭之间,以及家族与家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基础上。

第四,在通婚圈和通婚限制上,少数民族一般实行族外婚、等级内婚、禁止姨婊婚、姑舅婊优先通婚、同姓不通婚等婚姻制度。这些制度与汉族的婚姻制度有许多相似。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提倡在不同民族间通婚,只有回族对族外婚有明确限制,非穆斯林的男子娶回族女子,一般不易获得女方家

庭、家族乃至回族社区的同意。[1](P324)

在对待上门女婿上,一些少数民族甚至比汉族更宽容。在处理通奸、强奸案方面,少数民族依族规或习惯法所作的处理多为判罚赔偿或是“洗寨子”。“洗寨子”的形式多样,但主要是当事人请族中长老、寨中人吃饭或当事人以锅烟灰涂面游寨等为主要形式,是一种较轻的处罚。在汉族的传统族规中,类似情况可能会处以用火烧死或将当事人沉塘等极刑。关于寡妇再嫁,少数民族大多是鼓励的,只是在那些受儒家文化影响较深的少数民族中才会在这种事情上作难。在汉族社会中,寡妇是较受歧视的,而且一般不鼓励寡妇再嫁,并给终身守寡的妇女立“贞节牌坊”,将其事载入家谱或族谱。这种习俗在明清以后也传入一部分少数民族中。

第五,由于很多少数民族语言发展程度低,或者是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故除个别民族如彝族、白族等民族外,大多没有成文的家谱或宗谱,只有在本民族中口头传承的借以昭示后代的记忆世系。有的民族甚至就没有清晰的家族谱系。历史上少数民族的先民在取名上多采用父子连名制。如彝族文献《西南彝志》、《爨文丛刻》等都详细记载了彝族父系希母遮到其31代孙笃慕的父子连名谱系。这31代谱系是:

希母遮—遮首古—古珠诗—诗雅立—立雅密—密喳拐—喳拐作—作雅且—且雅宗—宗雅贤—雅贤已—已迫勒—迫勒道—道慕尼—慕尼赤—赤雅索—索雅德—德喜所—喜所朵—朵必额—必额堵—堵洗显—洗显陀—陀阿大—大阿武—阿武补—补珠娄—娄珠武—武洛撮—撮球笃—笃慕—(慕雅切、慕雅考、慕雅热、慕雅卧、慕克克、慕齐齐)———……

当然,这已是久远的历史事实,当代的彝族百姓尤其是滇中和滇东北的彝族同胞都已有自己成文的家族谱系。

在基诺族社会中,与彝语民族一样,普遍盛行着父子连名制。如第一对父母寨茨通和巴夺的长子寨巴雅,从建寨人杰右开始,共经历了右保—保杰—巴保杰—杰纳—约八—八撤—撤杰—杰白腊—白腊约—约子—不勒杰共12代。

在现代社会中,一些少数民族已有自己的母语或汉语记载的家谱,一些少数民族也像汉族一样按照辈份顺序来取名。

第六,少数民族在历史上一般没有汉族家族意义上的“族田”。汉族家族的族田主要用于接济贫困的家族成员或扶助那些科考上榜而无钱上学的学生,故又称为“义田”和“学田”。少数民族中的“公田”或“寨公田”,有其特别的含义。如傣族的“寨公田”,傣语称“纳曼”,凡是村社共同体一起生活而不脱离村社的人,都可以分得一份土地

44—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23卷

耕种。可是被批准离社的人,必须将他已经领取的那份土地交还村社。村社分配土地的时间,一般在每年的备耕之前,届时由当权头人召集各户户主进行讨论分配调整。可见它们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族田”。

不过,即便没有“族田”这一家族族产,少数民族内部同样有相互帮助、相互扶持的传统。如傣族每逢婚丧节庆、小孩入寺当和尚、举行宗教活动仪式等,都要给家族支系的人送去“纳闷”(请帖)。得到请帖者必须请人带去一份礼品,通常是用一块小手帕包上一对蜡条、若干个铜圆或银币。傣族民谚说:“干槟榔的礼重于一背箩银元”,“菜园不去管理就变成了荒地,家族若不走访就变成了外人。”族规还规定,谁要是断了这些古规,就要罚“二十头花水牛,三挑蚊子,三箩蚊蛹”,以此强调家族成员应尽力维护家族这个共同体的存在。[1](P223)

第七,在部分少数民族中,还存在“认干亲”、“拜把兄弟”等“拟制家族”的现象。如云南罗平的布依族社区就有结拜亲、“拜保爷”的习俗。所谓结拜亲,就是没有血亲关系的外姓平辈感情较好、年龄相当者结拜为干兄弟或干姊妹,俗称“打干兄弟”、“打老庚”、“打干姊妹”。所谓“拜保爷”即类似于汉族社会中的拜“干爹”、“干妈”的习俗。[1](P627)

笔者认为,从历史上儒家文化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渗透和影响过程来看,那些有打干亲家习俗的民族,一般是受儒家宗法文化影响较多的民族。

二、少数民族家族文化的特性

要想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家族势力有更深刻的认识,光从形式结构或体制上考察是不够的,有必要将其视为一个文化现象进行抽象分析。少数民族家族文化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其基本特质是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产生的,受多元文化交融及宗教教义的浸润,既有一般家族文化的共同特点,又有民族自身的特质。国内有不少学者研究过家族文化的特征,并其进行归纳。如王沪宁教授从历史———社会———文化的视角对家族文化的基质作为概括。根据王教授的观点,家族文化的基质(一般特征)有八个方面:血缘性、聚居性、等级性、礼俗性、农耕性、自给性、封闭性、稳定性。笔者认为,这种归纳是与王沪宁教授对于家族文化内涵的广义界定相联系的。本课题对家族文化的含义则是从狭义上界定的,即仅从家族的认知、情感、心理倾向和内部规范方面来理解。故将家族文化的一般特征作如下概括:

1.血缘性。家族文化存在的前提是所有成员以相同的血缘关系为联结,并从这一血缘关系出发联结其他亲属关系。所有家族共同体成员都凭血缘相同的身份证相互认同,组成一个紧密的整体,没有这一血缘关系的内在网络,这个群体便不可能存在。这一特性恐怕属于原始氏族生活的遗留。恩格斯在分析易洛魁人的氏族时曾经强调和血缘关系的关键作用,他写道:“赖有这种血缘亲属关系,它所联合起来的个人才成为一个氏族。”[2](P82)村落家族共同体的切不断的联系就是血缘关系。日本学者大谷孝太郎曾透彻地描绘过这层关系:自然性同类是在血或地的关系中的同类,而血比地更具有自然性,最有拘着性就是血的同类,同血者。家族文化的第一特性便是其血缘性,家族认同中强调血浓于水,其中道理即在于此。

2.等级性。家族文化的第二个基本特性是其等级性。这个等级性表现为一种社会关系。其实,家族文化开始时并不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而是由血缘关系决定的,后来这种血缘的等级关系获得了社会关系的意义。血缘关系本身就制作出一种生物学上的等级,每个人根据其在血缘上的亲疏远近排定地位。血缘地位是不能逾越的,而社会地位则是有可能逾越的,因此家族文化的等级性是其原有之意。费正清作为一名在西方文化下生长的学者,对此有深感,他在分析中国社会的结构时说:在大家庭里,每个孩子一生下来就陷在一个等级森严的亲属关系之中,他有哥哥、姐姐、舅母以及姑母、姨姆、婶母、叔叔、伯伯、舅舅、姨夫,各种姑、表、堂兄弟和姐妹,各种公公、婆婆、爷爷、奶奶,乃至各种姨亲堂亲,名目之多,非西方人所能确记,这些关系不仅比西方的关系名义明确,区分精细,而且还附有按其地位而定的不容争辩的权利和义务。[3](P19)由此发展出来的儒家的正式规范———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更明确地表达了其中的等级思想。这种“三纲”中“二纲”涉及家庭内部的关系,毫无疑问这是一种等级关系。需要指出的是家族文化的这种等级性是由家族共同体本身的性质决定的,社会意义与生物意义结合为一体。这种等级性的要求并没有明文规定,但它是家族文化的不可分离的部分。

3.礼俗性。礼俗性指家族共同体依照约定俗

5

4

第2期 陈德顺:民族地区村落家族的特性分析

成和继承下来的习俗和习惯来维持秩序,而没有正

式的规范和法则。当然,这种礼俗性与血缘关系是相关的。所谓中国社会是“礼俗社会”,西方社会是“法理社会”,意即在此。这些礼俗大都与家族的等级、活动、结构和权力关系有关。家族在自身长期的活动中发展出整套的礼俗规范,家族成员自幼便学习这些礼俗规范,成为他们的行为模式和心理沉淀,礼俗也就渗入进家族共同体生活。礼俗包括家政、权威、祭祀、人际关系、耕种、宗教等各个方面。礼俗实际上外化了家族共同体的秩序,调节着共同体中各个成员的关系,族员也根据礼俗认识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正如法治外化了现代社会的主导价值一样。有位学者在论述中华民族尤其注重传统时指出:无数只能靠体会领悟的格言训诫萦绕着人们的头脑,人们把它们看作是天地永存、社会生活赖以维持和延续生命的原则,由此形成中华民族特别注重传统的价值观念。[4](P211)

其实家族共同体的礼俗便是其最根本的传统,也是家族世代“体天意以施诸人事,修人事以合乎天意”的结晶,所以后代必作为不可摒弃的遗产接受下来,以求家族共同体的生存和绵延。礼俗实际上是被神圣化了的传统,传统已经融入家族文化之中,构成其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

4.狭隘性。狭隘性表现为村落共同体与外部没有什么常规性的联系,没有经济的、文化的、人际的广泛的交往,由至造成家族利益上的狭隘性和排他性。白居易有诗描绘过这样的状况:“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表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纷纷。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一村唯两姓,世世为婚姻;亲疏居有族,少长游有群。”

“生者不远别,嫁娶先近邻。”[5]

家族长期以来在居住和交往上的封闭性造成了文化、心理、风俗、习惯、性格上的保守性和自我膨胀。

5.凝滞性。凝滞性是家族文化的另一特征。由于家族共同体具有某种“超稳定”结构,如果社会没有形成促成这种稳定性变化的条件,这种稳定性也会变为动态的东西,即家族文化的代际传承形成社会成员的“家族人”人格,即使在现代社会中,要想改变社会成员的政治人格,将其改造为“社会人”和参与型公民,也依然任重而道远。林语堂认为:使种族稳定的文化因素之一首先是中国

的家族制度。[6]

村落家族共同体的稳定性表现在多方面,同时也内化为文化的摄取,形成传统文化中的成分。超稳定性意味着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和心态的保守性。试想一种生活方式上百年不变,怎么不会产生更为扩散的结果。孙中山曾经称中国人为

“凝滞民族”[7]

,其含义也是指社会上存在的超稳定性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以上所述五个方面的特性构成家族文化的一般特性。少数民族家族文化除了具备家族文化的一般特性之外,还有一些民族的独特性。这是由其独特的历史传统和宗教信仰背景决定的。通过对少数民族文化变迁的分析,我们发现西南少数民族的家族文化具有以下特点:

11族别差异性。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不仅在民族形成的源流上、语言的系属上有区别,而且各民族的家庭演变史也有不同。他们的家庭生活习俗、社会联系方式和组织方式均有差别。有的民族家族认同意识很强,有的民族家族规模小,家族意识相对淡漠。有的民族有完备的家族制度,有的民族则仅有简单的家庭联合体。有的民族的家族生活极端封闭和保守,而有的民族的家族生活则具有开放性和较大的宽容度。

21民族认同与家族认同的藕合性。指同一民

族的不同家族,在与其他民族的成员交错居处中,既有追求各民族和睦相处的传统,又有追求民族认同的一面。故有“天下彝胞是一家”、“天下回民是一家”等说法。在该民族面临共同的生存困难或遭遇共同的敌人时,往往不问姓氏出身,共御外敌。这种家族感情与民族意识的融合既有利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也有一定的破坏性。如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存在的“血族复仇”现象往往是起源于两个不同民族家庭或家族的矛盾,然后在强烈的民族感情助推下升级为民族冲突的。

31多层次性。前述族别差异性中本身就包含了多层次性,如解放前云南各民族就处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其社会组织方式与呈现出纵向差距。此处的层次性主要是指同一民族因居住地域及支系的不同,往往在观念、习俗、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上会有较大差别。从家族文化的角度看,这种差距是客观存在的。云南的少数民族大多有几个甚至一二十个支系。如彝族有诺苏、纳苏、聂苏、改斯、车苏、撒尼、阿细、阿哲、阿武、阿罗、阿扎、密撒、山苏、撒摩都、密岔、子君等支系;哈尼族有哈尼、豪尼、多尼、海尼、和尼、雅尼、卡尼、卡别、碧约、哦努、阿木等支系。这些少数民族的支

64—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23卷

系之间,不仅方言不同,难以交流,而且生活习俗、家族组织方式、价值观念、家族精神等也各有不同。以傣族为例,西双版纳的傣族(俗称“水

傣”

)家庭尽管也是父系制,但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较高,而且有较大的独立性。男女双方的结婚、离婚自由度比较大,子女在家庭中地位平等,“传宗接代”的观念淡漠。德宏地区的傣族(主要是“汉

傣”

)受儒家宗法文化的影响较大,汉化程度较深,男女之间恋爱自由度低,结婚、离婚受父母包办干预过多,封建色彩较浓。滇中红河沿岸的傣族为“傣亚”支系,俗称“花腰傣”,其建筑风格、家庭生活习俗与傣族的另外两个支系有明显区别,他们住的是土掌房,不信仰佛教而信仰原始宗教。花腰傣的家庭在历史上是很开明的男女结合是自由的,尽管曾受汉族封建文化的影响,其宗族意识相对强于其他的支系,但家族成员内部还是比较平等的。

41宗教对家庭成员行为的浸润性。在对社会成员成长塑型方面,信仰宗教的民族和不信仰宗教的民族之间有差别的。由于少数民族普遍信仰宗教,有的还信仰多种宗教,因而宗教对少数民族家族文化的影响是深远的。如在云南的西双版纳傣族地区,小乘佛教盛行。傣族村民普遍信仰小乘佛教,孩子呱呱坠地,就由和尚给他取名。做和尚是每个男子一生中必经的重要阶段。从八九岁起,孩子就就被送到佛寺去诵读经文,过一段清苦的僧侣生活,大约到18~20岁时方可还俗,不当和尚的人,遭人白眼,被称为“岩冷”(野人)。佛教浸透人整个社会生活,人们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婚丧嫁娶、修房盖屋、出门远行等都伴随着念经卦卜,男女老少无不笃信佛教。傣族社会中的尊老爱幼、宽和为人、重视个人修为和家族团结等美德可以说都与其小乘佛教信仰相关。道德教化提宗教的重要社会功能,宗教的教义通过潜移默化会逐步内化为宗族成员的道德价值观,宗教的教规则直接或间接转化为宗族的族规,规范着社会成员的行为,影响着少数民族的世界观,生死观,价值观的形成。宗教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对饮食起居中的禁忌,对男女交往的制约,对家族中人际关系的规定,对家族成员的政治人格和道德品质的形成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有的民族如回族热衷于经商和教育,在近现代史上造就了不少成功商人和学界巨子,但却远离政治中心。这除了历史上民族压迫政策造成对统治者的不信任外,其宗教信仰的背景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1]郭净,等.云南少数民族概览[M ].昆明:云南人民

出版社,1999.

[2]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A ].马克思恩

格斯选集(第4卷)[C ].

[3][美]费正清.美国与中国(第四版)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7.

[4]许苏民.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素质简论[M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

[5]朱陈村诗[A ].白氏长庆集[C ].呼和浩特:远方

出版中心,2005.

[6]林语堂.中国人[M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8.

[7]孙中山.建国方略[A ].孙中山选集[C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81.

A Preli m i n ary Ana lysis of the V ill age C l an i n the M i n or ity Area

CHEN De 2shun

(School of La w and Public Adm inistrati on,Yunnan Nati onalities University,Kun m ing 650031,China )

Abstract:The village clan in the m inority area,a traditi onal and non -official organizati on,is si m ilar t o the Han clan in ter m s of its consanguinity as the bi ol ogical connecti on and the kinshi p as its s ocial connecti on,but different fr om the Han clan in ter m s of its own hist ory,culture and religi on which reveal their m inority cultural genes in the as pects of instituti onal for m s,inner ad m inistrati on and cultural rep resentati on .

Key words:m inority area;village clan;trait;instituti onal analysis;cultural analysis

(责任编辑 杨镇圭)

74—第2期 陈德顺:民族地区村落家族的特性分析

传统村落空间重构

传统村落叙事空间的蒙太奇重构 肖薇朱霞 摘要: 内外环境的剧变以及多元利益主体价值取向分化共生的作用使得传统村落空间演化模式面临更替,从强调遗产的稳态转向承认空间变异的必然性,通过人为干预传统村落空间演化求解传统村落空间多维属性的矛盾成为规划师面临的新课题。本文试图重新审视传统村落的空间结构体系,以空间叙事学为理论基础,以蒙太奇为主要方法探究传统村落叙事空间重构的必要性及策略,通过“解译提炼—蒙太奇重构—文化耦合”介入传统村落空间秩序组织,解读其历史文化空间网络,整合梳理日益混乱和失去特质的村落空间秩序。以经典结合现代的时空演绎协调村落传承与发展的关系,调整传统村落空间的成长路径实现村落遗产稳态与空间变异性的动态平衡,在空间重构中寻求传统村落空间复兴的生路。 关键词: 传统村落空间叙事蒙太奇重构 1传统村落叙事空间的重构背景 1.1传统村落空间的叙事性 特定时间留存的空间性存在是历史叙事的动机,也是历史事件、集体记忆、文化认同的时空容器,这使得空间本身成为一种叙事主体。村落是空间的聚合体,各空间子系统相互作用形成一个自组织系统。空间的物质客观性和精神主观性成为理解复杂丰富的人类生活,解读地方历史印记和文化个性的媒介,使传统村落文脉可以借由物质形态被阅读和理解。良性的村落空间应当能够增强文化延续、持续种族生存、增加时空关联性、激发个体成长,实现村落空间对村落地域文化与历史传统的表达。 1.2传统村落叙事空间的演变 近年来,传统村落所处的内外环境发生巨变,引起村落空间演化模式的显著更替。以人口产业发展与观念转变为主导的内生动力以及城市化、体制改革、旅游驱动、政府调控为主导的外部驱动共同推动传统村落发展轨迹的演变。伴随其中的是村落功能演变并促使传统村落空间的现代性转型。基于多元利益主体价值取向的分化共生刺激乡村聚落空间由过去的“同质同构”转变为“异质异构”,村落格局、要素、结构的组织关系呈现加速变动,提出

小城镇建设论文(精选8篇)

小城镇建设论文(精选8篇) 小城镇建设论文(精选8篇) 小城镇建设论文(一): 论文题目:新型城镇化助力镇宁同步小康 摘要:镇宁自治县大力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着力打造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山水城市和美丽乡村,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百花齐放”。 镇宁自治县以”产业兴城镇、绿色显安宁”为主题,按照”全域镇宁、产城互动、景城一体、城乡统筹”要求,大力建设以”五型城市”为载体的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力求”建一流精品,传千年经典”。 应势而谋提高城镇化质量

镇宁抢抓安顺被列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和镇宁深化县城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试点县的政策机遇,大力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着力打造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山水城市和美丽乡村,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百花齐放”。 抓产城融合。坚持以园区建设为平台,以三次产业为支撑,产、城、园联动,实现空间上产城共进、布局上功能分区,建设充满活力的开放创新型城市。 优化工业园区布局,构成三大工业产业园区鼎足成型,就地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6260人就业。促进山地农业产业与城镇化互动融合,各级各类农业产业示范园各具特色,带动1.07万农民增收致富。推动总部经济与城镇化耦合发展,晨春石业、顺立达纺织、汇景纸业、天韵石尚等基地总部先后启动建设,西南石材交易中心、镇宁电商物流产业园建设如火如荼,实现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互动、相互支撑。

抓绿色协调。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规划设计充分融合镇宁独特的自然风光与历史文化元素,建设内涵多元的山水田园型、绿色生态型、历史文化型城市。 做好山与水的文章。紧紧围绕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目标,依山傍水进行规划发展,建设真武山、云盘山、蝴蝶山、青龙山等一批山体公园,打造红旗湖公园,推进白马湖森林公园建设,美化穿城河沿岸生态景观,山水田园城市初具规模。经营好绿色生态资源。重点实施城市绿化工程,推进山体、通道、道路、景观绿化建设,打造百里绿色长廊,全县森林覆盖率达49.32%,绿色生态的城市概念深入人心。 丰富城市内涵。充分运用好民族元素和历史文化元素,推进城镇化与旅游产业化结合,开发旅游景区景点,新建陆瑞光纪念馆、安庄卫古城门,打造独具民族特色的千年布依古寨--高荡村,重塑马鞍山合作社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季节包工”改革创新精神,新型城镇的历史文化内涵更加丰富。抓城乡统筹。经过示范带动、梯次推进、辐射发展,不断优化城乡布局,做大城区、做特城镇、做美乡村,着力

古村落镇的价值与作用

古村落镇的价值与作用 南昌工程学院严鹏编制 论文摘要:古村古镇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历经朝代的更替,见证历史的变迁,反映独特的民风民俗,传承着文化的延续,是不可再生和不可代替的历史文化遗产,必须加以保护开发和继承利用。 论文关键词:古村古镇以人为本历史文化 1.正确认识保护古村古镇的价值与作用 近年来,国内国外对古村古镇历史文脉的保护和利用予以极大的关注,积极采取法律、行政和经济手段,切实加 以保护利用。 保护古村古镇就是保护人类的精神文明财富。古村古镇特别是相对完整的古村古镇,保留着当地或者一定时期比较重要的建筑,显示了当时建筑艺术的精华和成就,蕴藏着传统优秀的民风民俗,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的历史风貌,传承着历史的文脉和足迹,是人类的精神文明财富。通过保护,可以继承和挖掘利用其历史文明财富,古为今用,建设特色村镇,促进人类现代文明建设。 保护古村古镇催生较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保护中开发利用古村古镇是当今国内外的潮流。在保护古村古镇中开发利用‘赢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效益主要表现在促进旅游业和村镇建设发展之上。国外的不说,国内比较著名的湖南凤凰和韶山、江苏周庄、山西平遥、云南大理和这次参观浙江嘉善县西塘镇和桐乡市的乌镇等

众多的历史古镇古村及名镇名村,通过保护和开发利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旅游业快速发展,旅游收人成为当地的主要财政收人,旅游业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随之村镇建设突飞猛进,现代化城镇村庄与古村古镇融为一体,相得益彰。近年来,大芦古村实施保护和开发利用战略,仅旅游门票收入就达10万多元,带动农副特产收入500多万元,仅这项年人均增加收入达到1000多元,同时也促进新村建设步伐加快,成为远近闻名的生态和小康示范新村。 2.沉思正视古村古镇保护利用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和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一些古村古镇实施大规模拆迁改造,一些镇民出于对现代生活的追求对住房进行拆除改建和大动作改造,传统的粉墙黛瓦、砖木结构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高墙阔路、钢筋水泥楼房。传统民居、历史建筑被新建的方形建筑弄得支离破碎,古村古镇风貌受到日益严重的侵害,地方特色和民俗风格正在逐渐消失。 人们对古村古镇的保护意识仍然比较淡薄。笔者曾多次深人县内古村古镇调查了解,一些古民宅十之五六已不同程度改造和翻新,相邻周边新建楼房比较普遍,部分房屋破损严重,有如风中残烛,岌岌可危,有的已倒塌破败。问及居民,古村古镇古屋为何不加以保护。回答几乎一样,破旧之屋修之何用;拆旧建新,住之舒适又风光。 政府对古村古镇缺乏有力的保护措施。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前提下,一些当地政府对古村古镇缺乏足够的重视,甚至不闻不问,任其自生自灭更有甚者采取大拆大建改造古城古村,全部推倒重建,

2020届重庆市巴蜀中学高三高考一模地理试题(解析版)

重庆市巴蜀中学2020届高三文综地理高考一 模试卷 一、单选题 1. 2015年,中国和秘鲁开始产能合作;2018年3月20日,秘鲁圣加旺水电站项目首批中国设备顺利抵达项目现场。下图为秘鲁位置图和秘鲁年降水量分布图。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中国设备运到项目现场的交通运输方式是() A. 海运转公路 B. 空运转公路 C. 海运转铁路 D. 空运转铁路 (2)秘鲁首都利马被称为“无雨之都”,下列因素中对利马降水影响不大的是() A. 纬度位置 B. 太阳辐射 C. 地形 D. 洋流 2.下图为达里诺尔湖位置图。该湖湖水只有补给,没有外泻,补给全靠四条河流的淡水注入。湖中生长着对环境极为挑剔的华子鱼,每年5月,湖冰开始消融,华子鱼就要从达里诺尔湖湖口出发,沿河道逆流而上,找到合适的地方产卵。产卵后的华子鱼和孵出的幼鱼会游回大湖栖息、生长,冬季进入深水处过冬。由于生态退化、水草稀少,每年5月,当地渔民就会在入湖的四条河流上游打下竹桩、铺设羊胡草把。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依据图文信息,判断下列有关该湖泊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冰川侵蚀形成的湖泊,是咸水湖 B. 火山熔岩阻塞形成的湖泊,是淡水湖 C. 地壳凹陷形成的湖泊,是咸水湖 D. 风力侵蚀形成的湖泊,是淡水湖 (2)推测渔民捕捞华子鱼的最佳时间是() A. 12月~1月 B. 4月~5月 C. 6月~7月 D. 9月~10月 (3)每年5月,渔民在入湖河流上游打下竹桩、铺设羊胡草把的目的是() A. 减缓流速,阻挡鱼类洄游

B. 阻挡途中天敌,保护鱼类 C. 利于鱼卵附着,确保幼鱼成活 D. 利于扰动湖水,为鱼类提供饵料 3.下图为某山脉东、西两坡气候资料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垂直带谱分布符合图示山脉的是() A.A B.B C.C D.D (2)该山脉所处地区的地带性植被最可能是() A.温带落叶阔叶林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D.温带草原 4.API(原料药)是用于生产各种制剂的原料药物,世界原料药产能正逐渐从欧美市场向新兴市场转移。目前印度是全球的API强国,来来10年中国有望成为全球API中心。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全球API高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A. 科学技术的发展 B. 原料来源更加广泛 C. 老龄化趋势加快 D. 医药市场日趋规范 (2)中国与印度相比,发展API产业的最大优势是() A.人力成本更低 B.语言、法规体系较易对接国际客户 C.技术水平更高 D.原材料更加丰富,尤其是发酵类产品 5. 2016年4月,国务院批复了《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根据该规划,到2020年,基本建成经济充满活力、生活品质优良、生态环境优美的国家级城市群;到2030年,实现由国家级城市群向世界级城市群的历史性跨越。2019年4月8日,国家发改委网站公布的《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再次指出开展《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

古村落的生长与其传统形态和历史文化的延续X

古村落的生长与其传统形态和历史文化的延续Ξ ———以太湖西山明湾、东村的保护规划为例 王一丁,吴晓红 (南京工业大学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9) 摘要:许多古村落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后到今天,正面临着走向没落和衰亡的危险,其保护与利用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分析了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后,结合两个村的保护规划,提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些设想:试图建立一种经济模式来解决古村落的生长问题。 关键词:古村落;生长;历史文化传统;保护与利用 Abstract:M any ancient villages are n ow facing the danger of declination or even extinction.H ow to pr otect and reuse them has becom e an urgent pr oblem.A fter s om e analysis,this paper,combining the conservation pr ograms of tw o ancient vil2 lages,presents s om e plans to settle the pr oblem:to develop the ancient villages by m eans of an econ om ic m ode. K eyw ords:ancient villages;developm ent;historical and cultural tradition;conservation and reuse 【中图分类号】 C9121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7287(2005)03-0076-03  正如国家的历史文化名城,我国数目众多的小城镇、村落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长期作为人类的定居点,保留下来大量的历史遗迹,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成为人类历史文化遗产的集中载体。 一、古村落在发展上面临的问题及其原因。 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交通、通讯不便等原因,在一些地区,大量的古村落仍旧相对完整地保留着其长期以来形成的独特的空间形态和传统文化,地域特征十分鲜明,蕴含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很值得我们保护、研究和开发利用。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各地区开放的程度日渐提高,尤其是旅游业的飞速发展,这些地方的地域特色和传统文化正经受着巨大的冲击和破坏,从而使得对它的保护工作更显得迫在眉睫[1](P1125-126)。 目前来看,像周庄、同里、乌镇、西塘等一些古镇在传统风貌的保持和古建筑的保护、开发利用方面做得比较好,古镇区和古建筑得到了较好的修缮和保护,并被开发出来作为旅游的景点,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这主要是因为小城镇属于城市型居民点,历史遗存比较集中,加之各项功能相对完善,容易吸引旅游者前来,旅游业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能够拿出一部分资金来修缮和保护历史建筑。 与古镇相比,许多古村落在其历史文化传统的保护和延续上存在很多问题。种种原因,主要是经济发展滞后和村民保护意识的欠缺,许多古村落特有的空间形态正在逐渐解体,特有的生活习惯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正在慢慢丧失,它们正缓慢地走向没落和衰亡。所以,如何在村落这一级上展开保护与开发,使古村落能够继续正常、健康地生长,显得尤为重要。 结合苏州市吴中区西山镇的明湾、东村两个村保护和利用规划,通过多次深入的走访、调查发现造成现在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 11人口的流失对古村落的发展是个巨大的影响。一项对明湾村近五年来农业人口变动情况的调查统计(见下表)显示:四年来,明湾村的人口没有增长,反而呈一种缓慢下降的趋势。另据村干部介绍,这还只是户口簿上的统计数字,实际在村中居住的人数、户 67古村落的生长与其传统形态和历史文化的延续 Ξ【收稿日期】2004-12-27  【作者简介】王一丁(1977- ),男,河北石家庄人,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助教。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行动方案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行动方案 作为城市建设的工作者,我们知道怎么样开展城镇化建设行动工作吗?以下是小编精心准备的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行动方案,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 浙江省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建设行动实施方案【1】 为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行动方案的通知》(发改规划〔xx〕1098号),提出以下实施方案。 一、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一)全面放宽重点群体落户限制。以农村学生升学和参军进入城镇的人口、在城镇就业居住5年以上和举家迁徙的农业转移人口以及新生代农民工为重点,促进有能力在城镇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全面放开对高校毕业生、技术工人、职业院校毕业生、留学归国人员的落户限制。杭州市要区分主城区、郊区、新区等区域,分类制定落户政策,通过流动人口积分落户方式重点解决符合条件的普通劳动者落户问题。大中城市均不得采取购买房屋、投资纳税等方式设置落户限制,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的城市不得采取积分落户方式。(省公安厅负责,xx年12月底前完成) (二)全面落实居住证暂行条例。督促各地落实居住证制度,确保居住证领取门槛不高于国家标准、享受的各项基本公共服务和办事便利不低于国家标准。鼓励有条件的地区赋予居住证持有人更多公共服务和办事便利,不断提高居住证含金量。(省公安厅、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民政厅、省人力社保厅、省建设厅、省卫生计生委

负责,xx年9月底前完成) (三)全面落实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财政政策。根据《国务院关于实施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若干财政政策的通知》(国发〔xx〕44号),研究出台具体实施办法,建立省级财政转移支付规模、结构根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情况动态调整机制,加大省级财政对农业转移人口落户较多地区的资金奖励力度。(省财政厅负责,12月底前完成) (四)全面落实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政策。结合上年度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情况,调整完善土地利用计划指标分配办法。研究出台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的实施细则,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的合理用地需求。(省国土资源厅负责,12月底前完成) (五)建立进城落户农民农村“三权”维护和自愿有偿退出机制。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农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等合法权益,鼓励引导其依法自愿有偿退出。稳妥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农村集体资产股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省农办、省农业厅、省国土资源厅、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浙江银监局负责) (六)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常住人口。各地区要有序扩大城镇义务教育学位供给,坚持“两为主”,落实“两纳入”,建立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入学办法,确保进城落户农民子女受教育与城镇居民同城同待遇。统一城乡义务教育学生“两免一补”政策,

句容历史文化古村落 茅山镇

xxxx 春城 春城地名源自境内鼍龙庙庙门上的一副楹联。 三国赤乌八年(公元245年)八月,孙权遣校尉陈勋率兵三万开赴句容,开凿一条从句容通往丹阳的运河,这条运河途经春城境内,从春城的小其、何庄至吕坊寺、南塘庄入丹徒境内的宝堰镇,因要开山劈岗,故名“破岗渎”。 陈勋率兵开挖破岗渎时,在城壒村南面300米处,挖到一种黑黑的爬行动物,这条动物体大,身长,身上有麟,百姓讲是“鼍龙”。鼍念tuó,实为扬子鳄。 这件事被记入南朝·宋·刘敬叔《异苑·句容水脉》: “吴孙权赤乌八年,遣校尉陈勋漕句容,中道凿破瑶,掘得一黑物,无有首尾,形如数百斛舡,长数十丈,蠢蠢而动。有顷,悉融液成汁,时人莫能识得此。之后,遂获泉源,或谓是水脉。每至大旱,余渎皆竭,惟此巨流焉。”这也是成语“蠢蠢而动”的典故。 开挖破岗渎,挖出了鼍龙,老百姓担心了,担心破岗将龙体凿断了,败坏这里的风水,后来,为祭拜“鼍龙”,有城盖、任巷、南塘、西村等四个自然村的村民自愿捐资,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在城壒村南300米处,破岗渎遗址内(今自来水塔处)半山腰建座大庙---“鼍龙庙”,庙门上有副对联“春城回北斗,烟树发南枝”。 民国十八年六月(1929年),建立区、乡制时,取联中“春城”二字为建乡名称,定名为春城乡,乡公所设在庙内。2005年区划调整,春城镇改为茅山镇,镇所在地集镇城壒又称为“春城”。 城壒,《弘治句容县志》记载中为成壒,时属句容乡。城壒以“成”姓得名,后“成”误写为“城”。壒,汉语拼音ài,音同“爱”,但这里读“盖”。“壒”是尘埃的意思,幽泥化轻壒,指丘陵地带缺水。长城 长城原名常城,为明《弘治句容县志》记载的句容乡二十六村之一。

毕节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毕节市推进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建

毕节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毕节市推进山地特色新型 城镇化建设任务分解表》的通知 【法规类别】村镇集镇建设 【发文字号】毕府办通[2016]75号 【发布部门】毕节市政府 【发布日期】2016.10.19 【实施日期】2016.10.19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毕节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毕节市推进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任务分解表》的 通知 (毕府办通〔2016〕75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市直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黔府发〔2016〕14号)、《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贵州省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黔府发〔2016〕15号)精神,统筹推进毕节市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各项工作,现将《毕节市推进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任务分解表》以下简称(《分解表》)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一、提高思想认识

各县(区)和市直有关部门要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按照“遵循规律、道法自然、试点示范、创新驱动、补齐短板、重点突破、城乡一体、统筹推进”的原则,深刻领会城镇化建设的“新”与“特”,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提高质量为关键,以城镇组群为主体形态,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紧紧围绕“十三五”期末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0%、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3%的目标,加快转变城镇发展方式,充分释放新型城镇化蕴藏的巨大内需潜力,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二、强化组织保障 切实加强对新型城镇化工作的领导,毕节市城市建设管理工作推进领导小组要做好全市推进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工作的统筹和谋划布局,加强调查研究,集中力量破除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重点、难点、痛点问题。市直各职能部门要按照《分解表》的任务分工,对于牵头负责的事项,制定年度工作计划,研究有关配套政策和措施,开展好对各县(区)的指导工作;对于配合落实的工作,要加强沟通、衔接,确保上下之间、部门之间信息互通、工作联动,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各县(区)政府(管委会)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实施主体,要结合《分解表》中的各项任务,研究制定工作推进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 三、细化考核督导 要健全完善考核机制,将新型城镇化建设任务和城镇化率指标的完成情况作为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市实绩考核办要建立工作考核机制,将城镇化推进情况作为考核县(区)政府(管委会)和市直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的重要内容。要切实加大督查力度,加强对全市城镇化建设情况的督查,市督办督查局要会同市城市建设管理工作推进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定期对全市各地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进行跟踪督查、随机抽查、定点检查,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督促各地采取有效措施,把各项目标任务落细

古村落的的价值与意义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保护意识淡漠,财力不济,外出务工等原因,以致古村落乡土建筑“老龄化、空巢化”的“自然性颓废”趋势正在蔓延。 2、长期实行“旧房宅基不拆、新房地基不批”的用地政策不完善,加之“农村规划无序性”以及村民改变居住条件、无序地“拆旧建新”等原因,造成古村落格局风貌“自主自建性破坏”难以遏制。 3、加快城镇化、美丽乡村、新农村建设中“旧村改造”决策误导,“急功近利”追求政绩的弊端,“涂脂抹粉”的“形象工程”等原因,导致古村落“大拆大建”的“建设开发性破坏”仍在延续。 4、历史文化名村“重申报、轻保护”“重旅游开发、轻文化保护”,商业化过度开发中“拆旧建新”“保护性拆除”为借口的“拆真造假”等原因,导致古村落不断遭受“旅游性开发破坏”时而发生。 5、古村落长期来“萎缩性管理”和“多头管理”的弊端,保护法规、制度、政策相对滞后,新农村建设中“鼓励新建”(按投入补贴)的政策缺陷,农村乡土建筑产权不清等,这些都是给古村落保护带来诸多问题的重要原因。

6、古村落保护范围广、乡土建筑多,维修规模大、费用高,财政投入普遍不足,还有保护资金及专业人才严重匮乏等问题,都是制约古村落保护利用的现实困境。 “保护好古村落”的对策建议 未来5年,我国古村落将面临“加快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美丽乡村建设”的多重挑战。如不及时加强保护,分散在全国各地、各具特色的古村落乡土建筑,随时面临着被“拆、迁、整、改、并”等危险。为此,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各级政府应坚持文化自觉,将古村落保护作为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任务。将之纳入政绩考核指标,建立“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古村落保护领导小组”;各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职、配合抓好古村落的保护、利用、管理等。 2、各级人大、政协应加强古村落保护的巡回督查和指导。组织专家检查团对加强保护利用提出法规性、政策性、可操作的意见和措施。各级新闻媒体应充分发挥舆论宣传作用,努力营造全社会重视古村落保护利用的良好氛围。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应设置

全县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方案

全县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方案 为全面推进我县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提升城镇发展水平,根据《X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X政发〔X〕35号)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省市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围绕让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安居乐业为目标,以人口城镇化为核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动力,以打造关中西部城镇群为重点,以国家和省级新型城镇化试点为抓手,着力增强城镇化发展的质量和水平,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优化城镇布局和体系,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为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二)基本原则 ——坚持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做美城市、做强县城、做大集镇、做优社区,推动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坚持点面结合、统筹推进,深化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总结推广成功经验。 ——坚持纵横联动、协同发力、完善推进机制,优化政策组合,推动户籍、土地、财税、住房等相关政策和改革举措配套。

——坚持补齐短板、重点突破,瞄准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快体制机制创新,确保改革措施和政策落地生根。 (三)主要目标 年均实现1万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到X 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力争达到60%,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4%以上。“一市一区一路”城镇空间格局和“X镇级市—西周文化景区(县城)—重点镇—一般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的城镇体系基本形成,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城市环境更加生态宜居;中心城区带动能力显著增强,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显著改善,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城乡居民生活品质显著提高。 二、重点任务及责任分工 (一)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1.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根据国家和省市相关政策,逐步剥离户籍上附着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确保进城落户人员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权利、履行同等义务。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三个1亿人”战略和《X市推进“三个1亿人”城镇化实施方案》,加快落实《X县推进“三个1亿人”城镇化实施方案》,实施差别化落户政策,逐步放宽落户限制条件,允许农业转移人口在就业地落户,优先解决农村学生升学和参军进入城镇的人口、在城镇就业居住一定年限和举家迁徙的农业转移人口以及新生代农民工落户问题。高校毕业生、技术工人、中职学校毕业生、留学归国人员、优秀农民工凭相关证件和证明可在

从古村落文化保护到村落文化景观保护

从古村落文化保护到村落文化景观保护 朱隽 摘要随着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名录的公布和《贵阳建议》的出台,古村落的保护再度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文化景观作为世界遗产的重要类型因其“自然与人类的共同作品”的特点,折射出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古村落保护提供了新思路和新内涵。本文通过对古村落保护相关概念的阐述,分析了古村落文化保护、文化景观以及村落文化景观三个概念,并就古村落文化保护及村落文化景观进行了细致比较。另外以宏村和南屏村为典型案例作对比分析,指出古村落保护中的问题,应将其扩展到村落文化景观的保护,并提出了一些村落文化景观保护的策略和建议。 关键词 古村落文化保护 文化景观 村落文化景观 1 引言 2008年10月31日,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名录公布,安徽黄山市呈坎镇呈坎村等村镇名列其中,村落及村落文化的保护话题,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1]至此,中国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总数已经达到了251个。 在此之前一周,在“中国·贵州村落文化景观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来自国内外的80余名专家、学者围绕“村落文化景观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主题,结合国际、国内的实践案例进行深入探讨,最终形成关于村落文化景观保护与发展的《贵阳建议》。[2] 2008 年10月17日至21日,第四届中国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研讨会在上海召开,并启动了第二届中国景观村落的评选活动。 密集而频繁的会议及评选活动让古村落保护的话题顿时成为热点,对于古村落保护的关注由此变得轰轰烈烈。 2 古村落保护的相关概念 2.1 古村落文化保护 对古村落文化保护并无直接的定义,但必须体现自然生态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审美价值及游憩价值。对其内容各方都有较为相似的共识,古村落文化保护的主要内容包含整体空间形态、传统街巷格局、建筑风格、古文化遗址、古建筑(构筑)物、古树名木;地方特色方言、戏曲、传统工艺、产业、民风民俗等。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于历史保护的关注,人们开始意识到,古村落一旦被破坏便再

云南省新型城市化模式探索

云南省新型城市化模式探索 摘要:正确的城市化模式,能够确保城市化进程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一致,同时促进社会经济朝更合理的方向发展。本文拟根据城市化模式的选择因素,分析云南省新型城市化道路的必要性、可行性与突破口。 关键词:城市化模式;“城镇上山”;研究城市化是展现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城市化的发展对经济的增长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根据有关专家通过相关指标估计,中国城市化增长速度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城市的基础设施投资将新增1400亿元,最终将带来3360亿元的GDP。城市化是解决经济与社会运行中诸多矛盾的关键,加速城市化的发展必然成为2l世纪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一个重要选择。然而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总体来讲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很低,还有巨大潜能可以释放。与此同时,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云南的城市化水平更要低,这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云南省经济发展的瓶颈。 一、城市化模式的分类 所谓城市化模式是指城市化实践过程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特定格局和形态,是社会、经济结构转变过程中受到各国文化传统、经济发展战略以及经济体制制约的城市化发展状况及动力机制特征的总和。城市化模式与所在国家和所处时期的历史背景、经济水平和社会条件等息息相关,因而展现出不同的类型与特征。城市化模式可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分成不同的类型。城市化模式的分类有多种依据,依据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可分为同步城市化、过度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根据城市化的空间聚集关系可分为集中型城市化和分散型城市化;根据城市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可分为发达型城市化和发展型城市化;根据城市化规模和结构不同,可分为小城镇化模式、大城市主体模式、中等城市主体模式、多元模式、城乡一体化模式、城乡双轨制模式及分区域选择模式,这也是中国选择城市化模式时探讨最多的分类方法。 二、我国城市化模式的选择因素分析 (一)区位因素 区位就是自然地理区位、经济地理区位和交通地理区位在空间地域上有机结合的具体表现。区位理论认为,城市是一种社会生产方式,它以社会生产的各种物质要素和物质过程在空间上的集聚为特征。城市的集聚创造的社会经济效益大于分散系统的社会经济效益,这是城市化的动力源泉。每一地区的区位因素不可能与其他地区完全相同,不同的区位条件所形成的城市化模式也不尽相同,因此我们在选择城市化模式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其区位因素。从世界城市发展历程来看,区位条件好的地区一般易于形成规模较大的城市,甚至城市带或城市群,进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而区位条件恶劣的地带一般只是形成一些规模较小的城市,以点状发展为主。 (二)经济发展水平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数量与规模,从根本上说,是由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站在历史的角度看,城市是在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推力和非农产业发展的拉力双重作用下形成与发展的,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和数量不断增加是以农业和二、三产业得到快速的发展、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实力不断提高为基础的。城市中二、三产业的增加和聚集是城市吸纳更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和扩大自身规模的前提,同时城市规模的扩大又有助于发挥城市的规模经济效益,促进专业化和劳

如何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如何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城镇化,也称为城市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人口向城市或城镇转移的过程。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一个国家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标志。目前,我国已步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我们应抓住这一重大机遇,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存在差异。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粮食和农业、生态和环境为代价,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保护农民的根本利益,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新型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规模扩大,而是强调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实现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按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顺应发展规律,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稳妥扎实有序推进城镇化,对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一、重大意义 城镇化的推进是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的重要保证。以往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式过于粗放,具有明显的“三高一低”的特点,且经济增长方式过于单一,片面依赖投资和出口的拉动,从而导致了城乡发展不均衡。未来我国要保证经济的持续健康增长,必须重视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全面刺激内需,而扩大内需的潜力在于城镇化。2013年,我国常住城市人口比率达到了53.72%,而其中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却只有36%,这远远低于与我国人均收入接近的发展中国家60%的平均水平。随着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会有更多的农民转移到城镇就业,从而使城镇消费群体的规模不断扩大,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消费也将得到更大程度的释放。同时,也将带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的巨大投资需求,这将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城镇化是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有力支撑。目前,我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占GDP比重居高,而忽视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仅为46.1%,远远低于中等收入国家53%的平均水平。城镇化的推进与服务业的发展紧密联系。城镇化过程中人口不断集聚,将会扩大居民的消费服务需求,带动

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保护与延续

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保护与延续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历史的变迁,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当前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时候,村落中空间形态的保护和延续往被忽视。本文以江苏省张家港恬庄整治规划为例,从功能布局、街巷空间、滨水空间、建筑整治模式等方面探讨了对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保护和延续。 一、背景 恬庄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集市型古村,位于无锡、江阴、常熟三市交汇处,处于张家港南大门——凤凰镇的东北角,地理位置优越。204国道、苏虞张、沿江高速、锡张高速等多条公路通过,交通条件十分便利。现为苏州市控制保护古村落,正在申报全国历史文化名村。目前,恬庄内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榜眼府”、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杨氏孝坊”等古建筑已经修复完成,恬庄中街完成了立面整治改造,恬庄保护整治工作初见成效(见图1),但地块内还存在部分建筑破损、环境脏乱、传统空间形态受到破坏等诸多问题。因此为了更好地保护古村传统特色,使村落空间形态得以保护和延续,村庄整治工作亟待加强和深化。 二、现状分析

(一)功能布局 恬庄地块内以传统民居用地为主,恬庄北街两侧分布一些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传统建筑,其中有省文物单位榜眼府、市文物单位杨氏孝坊、控制保护单位陈宅。商业主要集中在恬庄中街和204国道沿线,包括酒店、超市、棋牌室、医院等。地块西南靠近恬庄中街有一处工业厂房用地。绿化用地以庭院绿化、宅前宅后自留田为主,零散分布,没有形成完整的生态景观系统(见图2)。对恬庄起防御作用的历史河道玉带河,目前散落地分布在地块内,河道两岸驳岸风格特征不显著,滨水空间没有较好地利用,不成体系(见图3、图4)。 (二)街巷空间 恬庄中街为主要车行道路,现状道路人车混行,交通组织无序。古街主要有恬庄北街、大弄堂和小弄堂,街巷肌理大多保存了原有的空间尺度。恬庄北街是一条以花岗岩大石板铺设的特色老街,石板下有排水设施,街两旁建筑大多保留清代、民国时期的原有风貌,主要有榜眼府、杨氏孝坊和陈宅(见图5、图6)。大弄堂位于恬庄北街中段西侧,旧时是恬庄东、南街人们到横街道院进香、入塾读书或经浜梢岸往张市、塘桥的主要通路;解放后,弄堂中段上空有通弄跨越,是杨、孙姻亲内眷往还的通道。小弄堂位于恬庄北街南段,是通往横街、浜梢岸的通道,弄南为杨氏家族宅第,弄北为陈氏家族宅第,弄西口外为陈氏家祠。内部其余的步行道以生活性为主,道路通达街坊内部,路面大部分为水泥地 面(见图7)。

公需课标准答案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一)

公需课答案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一)

————————————————————————————————作者:————————————————————————————————日期: 2

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一):新型城镇化总论 (仅适合于2014年公需课) 1、中心城区环境保护“退二还一”强调的“一”指:()。 A、农业为主的退耕还林, B、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 C、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D、生态基础设施与环境 2、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才是有质量的城镇化表述正确的是()。 A、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理念 B、将全省城镇化的重心转移珠三角地区 C、将城市发展作为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内容 D、以上表述都正确 3、英国“工业革命“时代例证证明,()是任何人口集聚的物质前提。 A、生产的集聚 B、交通的集聚 C、市场的集聚 D、产业的集聚 4、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是()的集聚与扩散。 A、工业化水平相适应的要素和人口 B、工业化水平相适应的要素和商业 C、商业化水平相适应的要素和产业 D、工业化水平相适应的要素和产业 5、“大都市区”是在()时期出现在美国、英国。 A、20世纪30年代 B、20世纪40年代 C、20世纪50年代 D、20世纪60年代 6、马克思和()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费尔巴哈》中,以“交往”的起源和扩大为主线,全景式的阐述了城镇化进程的全貌。 A、马恩 B、凯文·林奇 C、塞尔 D、恩格斯 7、田园城市理论是由()提出。 A、柯布西耶 B、简·雅各布斯 C、埃比尼泽·霍华德 D、奥姆斯特德 二、多选题(共6 小题,每题5 分) 1、安虎森主编的《区域经济学通论》一书描述了产生最早城市的“功能性动因”,其主要观点是()。 A、不同专业化生产者之间进行交易,必然产生交易成本 B、如果交易效率很低,也就是交易成本很高,人们就不进行交易,人们就不进行交易,因而只能选择自给自足,此时没有市场,也没有城市 C、分工是城市形成的必要条件 D、分工网络的扩大与交易费用成倍增加之间权衡的结果,导致交易活动的地理集中,这种狭小的地理范围就是城市 2、13至14世纪出现于德国沿莱茵河各城市的“莱茵同盟”以及后来的“汉萨同盟”,出现于中世纪晚期的威尼斯、热那亚、佛罗伦萨等意大利城市国家,都是这一时期城市复兴和发展的典型标志,这些重新复兴的城市里,城市生活包括那些要素()。 A、贸易 B、农业 C、市民 D、市政府 3、当城市集群发展成为“都市区”和“大都市连绵带”后,会出现以下()基本形态。 A、产业空间结构以“夹工夹农夹三产” B、城市空间结构以“夹城夹镇夹村落” C、生态空间结构以“夹山夹水夹绿带” D、经济空间结构以“夹产夹人夹发展” 4、城市的辐射效应包括()。 A、交通辐射 B、经济辐射 C、文化辐射 D、产业辐射 5、凯文·林奇将城市的“功能的模式”归纳为()。 A、城市是独特的历史现象 B、城市是人类聚落的生态系统 C、城市是一个相互关联的决策系统 D、城市是一个矛盾斗争的舞台

2020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基本思路和推进情况汇报材料(仅供参考)-精品文档

2020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基本思路和推进情况汇报材料(仅供参考)-精品文档【小雅为你整理的精品文档,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欢迎你的阅读下载。】内容如下-2020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基本思路和推进情况汇报材料(仅供参考) 加快城镇化进程,是国家、省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部署,是推进经济大发展、城乡大变样、文明大提升的战略举措,对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带动农业农村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如何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已成为我去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 一、我区城镇化发展的概况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小,在上级部门的指导关心下,我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统筹城乡、合理布局、节约土地、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发展原则,抓建管提品味,抓经营报投入,抓产业强后劲,城镇建设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呈现出速度快、特色显、后劲足的良好态势。 二、我区城镇化发展的现状 1、城镇缺乏集聚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差,绿化覆盖率较低;断头路较多、环卫及消防设施不足,城镇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设施滞后,公共服务设施不能满足城市的需求。产业基础总体薄弱。城镇文化气息不浓,大多特色不明显,城镇应有的凝聚力、感染力和辐射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2、产业缺乏拉动力。近年来,在全区上下共同努力下,我区形成了出具规模的产业支柱,但受科技创新能力低、产业链条短、品牌影响力不强等因素影响,发展空间受到制约,无法形成真正特色的主导产业。 3、规划缺乏制约力。在建设规划上投入较少,资金短缺,规划内容深度不够,科学性不强,没有把城镇规划、区域规划、产业规划及经济发展规划有机的结合起来。规划建设只是对自发无序建设的改进,缺乏统一协调的区域性规划指导和调控机制。 4、政策缺乏推动力。一些制约城镇化发展的政策措施没有及时加以调整,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政策规定没能适时完善,制约了城镇化的发展。 三、加快城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通过调研分析,我区城镇化应遵循的总思路是:发挥中心城区的带动左右,按照“中心隆起、沿线组团、错位发展”的原则,通过中心到周边的聚集效应逐级传导,递次推进,最终形成中心牵动、轴线辐射、城乡一体的城镇群、产业带、经济圈。具体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1、坚持规划先行,把城镇起点做“高” 一要大气做总归。高起点是财富,低水平是包袱。要按照生态环境优、山水特色明、文化品位高、现代气息浓、带动能力强的要求,坚持规划先行,谋定而动,深化规划的统筹性,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编制出功能明确、错位发展的总体规划,合理布局基础设施和

传统村落空间形态、艺术特色及保护利用

传统村落空间形态、艺术特色及保护利用 村落作为聚落初始原型中的重要形式,研究它对城市发展有深远意义。本文从路径、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等方面阐述江西省吉安市陂古村的空间形态及艺术特色,分析保护陂古村的不利因素,并针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提出了相应对策与措施。 标签:传统村落;空间形态;艺术特色;保护 从原始时代的树巢土穴到村镇再到城市,没有聚落的概念不能完全解释人类的建筑活动。村落在中国传统社会聚落体系中所处的层次较为基础,是聚落初始原型的一种。研究它对当今村镇、城市发展,以及人类对环境建设的要求有重要意义。中国是个传统农业大国,村落数量众多,但是随着城镇膨胀,大量古村落遭到破坏。如何对现存古村落进行合理保护利用显得愈发重要。 1 陂古村空间形态、艺术特色 陂古村地处江西省庐吉泰交汇点,有“庐陵文化第一村”的美称,村内建筑保存基本完好。我们对古村落的保护研究从本源入手,探寻其生长的记忆,使村落的发展脉络连续而清晰。 1.1 村落空间形态 美国学者凯文.林奇在对城市空间形态的认知意象分析中认为,城市空间环境是可识别和可意象的[1],并概括出城市意象的五要素即:路径(Path)、边界(Edge)、区域(District)、节点(Node)、标志(Landmark)等。这五种元素构成了人对空间认知的基本框架,整个村落的布局是该理论在空间设计中的运用。 1.1.1 边界——传统外立面。从陂村来看,实际上是以传统建筑的立面来提示空间特色。陂村建筑虽历经千年岁月的沧桑,但仍保留众多精美绝伦的门楣石刻,青砖马头墙线雕琢细致,外墙窗框和门框清一色的用当地一种叫红石的材料勾边,“古色”与“红色”相得益彰,与巷道围合形成一种具有丰富、深刻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的空间环境,体现古村落的特色,加深人们对其认知。 1.1.2 区域——村落。身临古村落,便有回到旧时领略故人风采的意境。不仅是看一眼,而且是深入其中之后,获得一种心理和生理感受。 1.1.3 节点——宗祠、书院、教堂。自宋代开始,陂村先人便重视宗祠的建造。自古奉行尊师重教,修建有养源、明新、敬德、振翰等书院、学舍,教育后人;被称作小洋屋的教堂则是民国初年的建筑,曾是重要的革命活动地,其外观体现了中西合璧的思想以及古代建筑向现代建筑形式的过渡,正立面和山墙面分别是中式和欧式风格。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