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隶书,笔画,结构,变化

隶书,笔画,结构,变化

隶书,笔画,结构,变化
隶书,笔画,结构,变化

隶书、笔画、结构、变化

隶书之名源于东汉。卫桓《四体书势》中说:“隶书者篆之捷也”。由于汉代社会文字使用量增多。战事纷沓。士族参政。百家争鸣。文学兴盛。文化下移。民事商事等各种因素。使篆文繁缛的书写方式无法负担。

于是书写便捷简约的隶书诞生也就势在必然了。

隶书对篆书的改革包括笔画和结构两个方面。隶化的方法有变圆为方。变曲为直。调正笔画断连。省减笔画结构等等。其中以横向取势和保留毛笔书写自然状态两面点最为重要。横向取势能左右发笔,上下运动受到制约。最终形成左掠右挑的八分笔法。而毛笔的柔软性以使汉字笔画产生了粗细方圆。藏露等各种变化。还有字距宽。行距窄也是其章

法上的一大特点。

汉隶表现在帛画。漆器。画像。铀镜中精美绝伦。而在碑刻中更显其宽博的气势和独特的韵味。汉隶主要有两大存在形式:石刻与简牍。汉隶之后的隶书几不足言说。魏晋南北朝隶书大多杂以楷书笔法;唐朝隶书不乏徐浩等书家。但失之肥弱。宋元明三朝的隶书也难振汉隶雄风。直至清朝。汉隶才得以复苏。初有郑板桥。继有金农。邓石如。后有

何绍基等。均不落伍。别有建树。

一,隶书口诀的分析

中国书法经过数千年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先后经历了篆、隶、草、楷、行书的演变。篆书种类众多,主要包括甲骨文、大篆和小篆三种。甲骨文是商代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卜辞以及占卜有关的记载文字,是我

国现有的最古老的书法艺术遗产,至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大篆有两种:一种叫钟鼎文,又称金文,是商、周两代铸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用笔于环转之中略带方势,结体严整而疏朗,字型参差不一,但却分布天然,显得气度宏伟。另一种叫石鼓文,是刻在10个鼓状石墩上记载田猎等事情的韵文,其体态更趋严谨,显得雄强浑厚,朴茂自然,端庄凝重而又生动活泼。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进行“书同文”的改革,把各国所使用的文字收集起来,存其所用,去其各异,加以综合整理,定为全国统一使用的规范文字,称为小篆,亦称秦篆。到了秦代,由于小篆书写太慢,也太吃力,不能适应当时紧急的军事文书和浩繁的监狱文字的需要,官吏们便将书体进一步整理加工,遂成为一种新型的书体,并且应用在公文上,并受到了秦始皇的高度赞赏。因为当时办公文的小官叫“徒隶”,人们就将这种书体取名为隶书。

在漫长的书法史中,出现了很多著名的大书家,而有很多书写得很好的碑刻、墨迹,却是出自无法考查的民间书法艺术家。于是,在民间就流传着这样一首“隶书口诀”:方劲古拙,如龟如鳖。蚕头雁尾,笔必三折。雁不双飞,蚕无二色。点画俯仰,左挑右磔。重浊轻清,斩钉截铁。这首隶书口诀,概括了隶书的主要特点及写法要求,是人们长期实践的总结。解剖这首口诀,对我们认识隶书的面貌、

写法会有诸多帮助。

“方劲古拙,如龟如鳖”。隶书是从篆书演变而来的,使汉字从原来的单一的笔画发展成为多变的笔画,把篆书圆转笔画变为了方折,所以有篆圆隶方的说法,而隶书是比较古老的字体,它的笔画要写得古朴、

苍老,给人一种沧桑残缺美,方劲古拙道出了隶书的概貌。篆书和楷书多取纵势,形状成竖长方形,使笔画纵向延伸;而隶书字形较扁,笔画向横的方向发展,用扁形动物龟、鳖比喻隶书字身的形状最恰当无疑。

“蚕头雁尾,笔必三折”。指的是隶书特有的横画波横,写波横时先用逆锋向左行笔,再往左下按笔,然后慢慢提起向右运行,这就是平出;最后写挑脚时,笔峰向下按,再慢慢提起,向右上挑出,形状好似大雁之尾,一般为露锋收笔。在波横需要变化时,雁尾也可轻挑出,使笔尖拖长,产生秀气美,如清代郑簠的隶书的波横。写挑脚应采用提引的方法,这样笔势舒展自然;不能“扭甩”出去,否则摇摆、轻浮。笔必三折概述了隶书的笔画要注意落笔、行笔、收笔三个步骤,亦称“三折法”,藏锋逆入,有的用“回锋”,有的用“停驻”。

“雁不双飞,蚕无二色”。如一个字有两笔或两笔以上的横画,只能把其中的一横写成波横,其余写成平横,这就叫“雁不双飞”。蚕无二色是指起笔的蚕头写法不能相同,要有轻重、肥瘦变化。在练习隶书中,应做到以下几点:①上下两横不能都写成波横,形成“双飞”,应将其中一横写成平横。②多笔横画不能都写成波横,呈“一路飘飞”,波横只能保留一笔,其余写成平横。③上下出现两个捺笔,称为“二捺”,应将其中一笔改变笔形,保留一个捺笔。④波横与撇捺共用,也属于“双飞”,应将波横写成平横,保留撇捺。⑤包围结构的笔画不应有挑势,

不要随意挑出。

“点画俯仰,左挑右磔”。隶书的笔画以方折伸开,中宫收紧,撇、捺、弯勾放纵,体型方扁为结体的基本特点。隶书字型的方扁取横势,

很多笔画对称的展开,撇捺的组合犹如“雁展双翅”,俯仰势增强。

“重浊轻清,斩钉截铁”。隶书派生出了8个基本笔画和更多的变化笔画,他们的笔画变化多端,粗细不一,重的笔画要写得饱满,轻的笔画要写得秀气。隶书用笔时,有较好的力量和自然的节奏,从微小的动作中流露出笔意,但须写出方劲有力的效果。

以上口诀只是隶书的一般特征及写法要求,是隶书的共性,为初学者必须掌握的。不同的碑帖,其用笔、结体和个性是多样的。如《张迁碑》的方劲沉稳,《曹全碑》的飘逸秀美,《史晨碑》的端庄秀雅,《乙英碑》的峻严峭谨......。书法爱好者们亦不能按照上面口诀或碑帖呆板的进行创作,要敢于打破常规,力争创新,写出自己的个性来,这样才能在书法上有所造诣。正如米芾《海岳名言》中自谓:“壮岁未能立家,人谓吾书为集古字,递取诸长,总而成之,既老始自成家,人见

之,不知以何为祖也”。

隶书创始于秦代,盛行于汉代。东汉隶书是成熟期的字体。这种书体,既古体巧拙又规矩易认,既工整严谨又生动活泼,不仅有其艺术价值,在书法园地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还有实用价值。

写法

A、汉隶秦代而起的西汉王朝,在许多方面承袭秦制,书体依然是小篆、隶书并行。篆书多用于重要的官方文献、符玺、幡信及碑额的装饰,隶书的使用则更普遍。从『战国纵横家书』、『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等简帛书中,可看出西汉初期的隶书和秦隶是一脉相承的,并

没明显的差别,只是汉隶比秦隶波磔明显些,篆意少一点而已。西汉经文景之治到汉武帝时期,国家统一强盛,经济繁荣发达,文化艺术也随之昌盛。在这种有利的历史背景下,加快了隶书迈向成熟的步伐。至西汉宣帝年间(公元前七三~前四九年),隶书已基本完成从秦隶到汉隶的转变。这个结论可从河北定县四十号汉墓出土的文物--西汉宣帝五凤二年(公元前五六年)的简书上,得到验证。汉代的墨迹隶书主要还有『居延汉简』和『武威汉简』等。这些汉简用笔自由奔放,结体富于变化,不事雕琢,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广阔的生命力。

B、八分书时至东汉,只在册命三公时还用小篆,一般均用隶书。这时的隶书已不再限于原来的「隶、佐、史」之义,它受到了朝野上下的广泛重视。在实用的基础上,人们进而讲究点画和字形的美观,对隶书加以藻饰,使之俯仰遒丽、波磔俊美、分张外拓、整齐端庄,成为既正规又富艺术性的字体。因其笔画分背、结体扁方,形若「八」字,因此被称作「八分书」。「八分」之名起于东汉,前人已做过不少解释,比较可信的有唐张怀瓘『书断』说的:「渐若八字分散,故曰八分。」清包世臣『艺舟双楫』说的:「言其势左右分布相背然也。」近人胡小石『书艺略论』说的:「隶书既成,渐加波磔,以增华饰,则为八分。」『唐六典』卷十说的:「四曰八分,谓石经碑碣所用。」综合这些说法可以断定,「八分」乃是成熟、规范化了的隶书别名,它以东汉著名的碑刻为代表。东汉章帝曾下诏公卿用隶书上书,因而确立隶书的正统地位,使其完全取代篆书。至桓、灵之世(公元一四七~一八九年),隶

书已高度成熟,在艺术上也达到了颠峰。传世的汉隶名碑多出于这个时

期,约有一百七十余种。

C、汉碑汉代发展了秦代刻石记功的风气,立碑之风大兴,或用以表彰功德,或替当时的儒教做思想上的倡导,尤其桓、灵之世,盛行厚葬,「碑碣云起」给书法家们创造了一个广阔的用武之地,从而产生了众多被视为隶书典范的著名碑刻。在东汉时,擅长隶书的书法家以蔡邕和锺繇的名气最大,所以有些东汉名碑,都被人附会成他俩的手笔。而汉碑上一般无书碑者的姓名,这也许与当时的习惯及书碑者地位低下有关。只有少数汉碑留下了书碑者的姓名,如『华山碑』的郭香察、『西狭颂』的仇靖、『郙阁颂』的仇拂、『衡方碑』的朱登等人。他们的姓名虽不见于记载,但他们精美的书艺却赖碑刻流传后世。

D、汉隶的特色

一、汉隶的特征

(一)字形扁方,左右分展汉隶大多是写在竹简上的,为节约竹料,减轻「书」的重量,方便阅读和携带,需要在狭长的简面上容纳更多的字,于是笔划上下紧缩。又为了要使字迹清楚,所以点画左右分展,以尽量利用简面的宽度(简书多为一简一行),这样就形成了隶书内紧外松,左右分展,形体扁方的特征。

(二)变圆为方,变连为断篆体的字框呈「○」形;隶体以方折为主,提按分明,或有圆转,也含有方意,字框呈「□」形。篆书圆

转的拐弯,在隶书中变为直线的方折,这是汉字书写速度加快的必然结果。因为两点之间直线距离最近,再者直线较弧线易于书写。篆书中不少连贯的笔画,在隶书中每断为短画。

(三)欹侧之势,变化之妙篆书「取力弇气长」笔势缓慢且多对称之体,呈现出端庄静穆之美;隶书「取势险节短」奋笔短速,流露出欹侧变化之妙。即使是全包围结构的字,如「固、国、圆」之类,隶书也要采取独骏一角的手段,来打破篆书的圆润均衡。

(四)独奋一笔,摇曳生姿最具隶书特色的笔画是集「蚕头」、「雁尾」于一身的波画,其次是具有波画某些特征的掠(撇)和磔(捺)。掠尾之形近似「蚕头」,磔尾即雁尾,磔的形状酷似斜置的波画。波、掠、磔因具有浓厚的装饰性和抒情味,而成为独奋一笔的对象。所谓独奋一笔,是指在一个字中,特意突出某一笔道,将它写得格外雄建超拔。只要其它笔画安置得当,独奋一笔非但不会破坏字的整体均衡,反而能形成点画的鲜明对比。而体势得摇曳多姿,又可获得于不平衡处取平衡,

险绝中见平正的艺术效果。

(五)笔法复杂,点画众多隶书作为由篆及楷的过渡字体,它的笔法和点画,比篆书多而比楷书少。篆书只有点、直、弧三种笔画,且粗细相同,缺少变化,被称为「一笔书」。隶书的行笔加大了提按的幅度,丰富了快慢节奏,由此形成许多不同型态的笔画。

隶书在中国文字演变上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它变自篆体,由圆易直,渐趋简易,下启行、楷,使中国文字逐渐定型。隶书在中国书法史上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左右伸张的横势结构,突显了隶书的结构美学,也深深影响了后世书家的风格。所以研究中国文字,不能忽略隶书的关键地位;研究中国书法,也不能忽视隶书的深远影响。因之,学习隶书,既能了解中国文字的演变,对中国书法也能有深切的认识,而且隶书不若篆体的难识难写,接近楷书,其结构重心低,很容易掌握,是很值得

推行的书法字体。

基本笔画的变化

点的变化十六种

上分点虽然中间有笔画相隔,但左右仍需基本对平,形成遥相呼应、相互顾盼之势。

下对点此二点为左撇点和右捺点的结合,书写时应注意错落有致,

变化活泼。

下分点此二点在书写时起笔应大致相对,然后向左下和右下出锋,

宜粗短些。

左二点二点的起笔方向和用笔应有所不同,或方笔或圆笔,上下

宜紧凑些,气势必须连贯。

横的变化

长横逆锋起笔,稍停转锋向右,中锋行笔,收笔时或笔锋转势向

左回提,或略停即提笔空收。

粗细横逆锋起笔,转笔向右,边行边提,至收笔处,轻提回分锋,

呈前粗后细状

弧横此笔画在书写时,应注意起笔后先往右上运行,至中间再往

右下运笔,略呈弧形。

细横有的字结体的变化,其横画不宜粗长,应写的瘦劲点。

竖的变化

长竖起笔藏锋,转锋向中锋运行,回锋收笔,应粗状有力、刚劲

挺拔。

弧竖与弧横类似,在起笔后往下运行时应先向右下运笔,至中间

时再往左下运笔,略呈弧行。

斜竖此笔画在起笔后,往下运笔时应向左下方运行,切忌垂直。

撇的变化十二种

竖撇起笔后向下中锋运笔,约至三分之二处转锋向左,转弯处宜

圆转,回锋收笔。

逆锋起笔,稍顿后转锋向左下运笔,斜势大些,收笔时或圆转回锋,

或略停空收。

弯撇逆锋起笔后转锋向下,至中间出圆转向左,圆弧的大小及位

置,根据结体的需要来定

平撇起笔后向左撇出,它的上沿线基本相平,下沿线略呈弧行,或收笔出锋、或向左之间出锋。

短撇或露锋或藏锋起笔,向左下顿挫运行,回锋收笔,书写时要

做到短促有力。

尖头撇出于结构变化的需要,该笔画起笔应露锋入笔,头呈尖状。

尖尾撇此笔画在书写至接近尾部时,应边行边提,渐轻,较快出

锋,力到尖锋,尾呈尖状。

圆尾撇行笔至尾部,锋尖向上或向下圆转回锋,尾部略圆均,

忌过于肿大。

捺的八种变化

直捺此捺较挺直,运笔时应畅快直率向右下行,边行边按,中部

切忌弯曲。

平捺起笔后向右下边行边按,同时根据结体的需要,有一定的弯

曲状,做到生动活泼。

斜捺运笔的斜侧和弯曲的程度在直捺和平捺之间,忌生硬和过于

弯曲。

短捺起笔后向右或向下边行边按,中部宜竖直,整个笔画应短粗

状实

小捺出于字的结构等因素,有时的捺画应写的细小点,以此来

衬托其他笔画。

长捺此笔画为整个字的主笔,书写时粗重点也无妨。起笔转锋后即向右下边行边按,中部要挺拔有力,尾部宜雄强自然。

走之捺该笔画的起笔往往与前一笔或前几笔相联系,在书写时要

在注意上下左右大小粗细关系。

心底捺在书写该笔画时要根据整个字中其他部分的大小多少

来决定该笔画的斜直、大小、粗细,使之整体协调和谐。

四、结构变化四十种

一、横平竖直

横画平稳,竖画正直,整个字既要平直,又不失生动,笔画力求平而不僵,直而不硬。写出和谐匀称、端庄整齐、生动活泼的优美之感。

二、蚕无二设

隶书中的波捺之笔处于主笔地位,然而使用较严格,一个字中不允许出现二个以上的蚕头,在书写时必须避免重复出现。

三、雁不双飞

与蚕头一样,在一个字中不的有二个以上的雁尾出现。如多横的字应选取最关键的一横作为雁尾,使结构主次分明活泼生动。

四、左右舒展

隶书字形一般为扁方,上下紧缩,而左右的撇捺之笔尽量伸展,形

成横势。

五、上下精密

一般情况下,字的结体避免写的过高过长,横画较多、字形高大的字,要尽量写的细点、紧凑点,笔画宜清秀遒劲。切记过分压缩,须加

强左右伸展。

六、重心平稳

每个字都有他的重心,掌握的好字就平稳端庄,掌握不好,字就倾斜跌倒。字的重心笔画,须落在字的份量较重、位置较关键的中心点上,

以保持平衡。

七、相互呼应

一人字出现上下或左右相对称的部分时要注意他们之间的呼应、顾

盼、配合关系,要贯气生动。

八、重浊轻清

字的左部或上部,笔画较多较密的要清,右部或下部笔画较少较稀的要浊。清就是轻或瘦些,浊就是重或粗些,但不要使笔画粗细相差较

大,力求整体匀称。

九、比例相等

字的各个组成部分的上下、左右搭配要适当,分布均匀,各占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力求上下、左右平稳,比例均等。避免相互疏密不匀、

大小不等。

十、参差错综

形态相似的笔画在一个字中出现二笔以上,要避免雷同和呆板,力求生动多变,参差不乱,跌宕生姿。笔画排列疏密适度,稳中寓险,气

韵统一。

十一、捺画宜上

为字的结构美观起见,有两画以上的横画出现时,某些字型的波画应选取上部的横画,使整体更协调和生动。

十二、捺画宜中

有的字型如出现若干横画时,力求其字势活泼,应选取中间的横画

做波画,以突出关键的主笔。

十三、捺画宜下

曹全碑写法

一、《曹全碑》简介 《曹全碑》全称《郃阳令曹全碑》,碑高253厘米,宽123厘米,隶书,字共20行,满行45字,有碑阴5列,篆额佚失无存。东汉中平二年(公元185年)十月立,明万历初出土于陕西郃阳(今陕西合阳)莘里村,1956年移立陕西博物馆碑林。 该碑是汉代隶书的重要代表作品。它以风格秀逸多姿和结体匀整著称于世,因此历来为书家所重。清孙承泽《庚子销夏记》称:“字法遒秀逸致,翩翩与《礼器碑》前后辉映,汉石中之至宝也。”清朱履贞在《书学捷要》中称:“惟碑阴五十余行,拓本既少,笔意俱存。虽当时记名、记数之书,不及碑文之整饬,而萧散自适,别具风格,非后人所能仿佛于万一。此盖汉人真面目,壁坼、屋漏,尽在是矣。”清万经《分隶偶存·汉魏碑考》称:“书法秀美飞动,不束缚,不驰骤,洵神品也。” 《曹全碑》在隶书的诸多风格品类中,是典雅秀美一路者,在技法上以精到整饬胜。对于学习隶书的朋友来讲,选该碑作为范本应该是正确的。 二、临习《曹全碑》应注意的问题 1.此碑的艺术风格以秀为主,同时又极具骨力,在临习时,就应表现其挺拔的一面。点画宜写得丰润,避免枯瘠。行笔多提按顿挫,笔势圆熟潇洒,用笔不宜过于涩滞,用墨不宜太干。结构方面应注意其重心变化规律,疏朗和紧密相映成趣,结构变化力求丰富。在笔的选择上,宜采用羊毫笔,这样可较好地表现出其线条刚柔相济、圆润丰腴的特点。 2.临习时不宜一味求快,每一笔画都应快慢有致。比如,起收笔要慢一些,中段要快一些,然后再追疾、涩的结合。 3.临习初期以忠实于原作的特点为主,要对原帖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和认真的体会,重点放在用笔中的“藏锋虚势入纸”和“藏锋实势入纸”的比较训练上。训练时要求笔法精到,一丝不苟,认真揣摩结构,注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结构训练要正确地把握其特征,不可马虎了事。 4.在临摹时必须有钻探精神和攻坚毅力,先约后博,再由博返约,才可获得成功。千万不可朝秦暮楚,见异思迁。根基未固,却忙于创造,此乃学书之大忌。 《曹全碑》的结构特点主要表现为疏朗平整,舒展奔放,字形多取横势,间有长、方结体,横向开张流畅,纵向含蓄稳健,从而使结构显得雍容大度、飘逸多姿。《曹全碑》结体之舒展、用笔之放纵、意态之醇美,体现了书家于动荡中求稳定,于自由中见奔放的艺术匠心和创作自信,使作品秀美之中存豪气。该碑飘逸风格的独特个性与具体内涵,远非其他汉隶所能比拟。 在具体分析《曹全碑》的结构特色之前,我们先谈谈临习该碑结构应注意的问题。 写好《曹全碑》的结构应做到“纵横占位力求准,呼应笔势应分明”。“纵横占位”是指每一笔画所处位置以及纵向和横向各占多少位置。笔画所处位置不同,则纵横各占的位置也不同。吃准纵横占位和写好结构有直接的关系。然后再理清各个笔画或部位之间的呼应关系,同时还必须看清笔势,并能在笔下表现出来。依照此法来临《曹全碑》可以很快掌握多种用笔之方法,临习效果十分显著。但此前首先要认真读帖,即观察字帖一定要细致,从每一笔到整个字的面貌都要熟记于心。只有眼睛看得真切,观察细致入微,注意字帖中的点画结构安排,行笔提按、转折或方圆一一默记心中,才能更好地把握字体的风格,提高欣赏能力。这是临帖的第一步。 其次,观察字要准。正如王羲之所说:“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而下笔前要动脑子,用心思揣摩所写字的长短、斜正、粗细、转折、提按及其间架结构的安排,并牢记于心,下笔才能准确无误。 第三,运笔要稳。即书写过程中行笔要稳当,力送笔端,下笔要做到胸有成竹。这就要求临习者要下真功夫,有真本事。只有反复地练习,才能做到游刃有余,运用自如。 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曹全碑》的结构特点。 1.扁平舒展。结构呈扁方形是汉隶的共性,这是由汉隶结字多取横势而决定的。但《曹全碑》中有些字的结构之扁到了几乎不能再扁的地步,这是在其他汉碑中所罕见的。如图一“共”

隶书笔法

隶书笔法 一、隶书折的变化八种 方折:该笔画为横画和竖画的组合,转折处稍提起,调整笔锋后于远处入纸向下徐行。 上角折:此种类型的折法,在书写时笔锋至转弯处微提,向右上方换向转笔向左下运行。 右折角:将笔行至转角处,即向左下方换锋运笔,右角明显外突。 > 圆折:转折时笔锋稍转,宜圆润灵活,切记顿挫粗重运行。 > 竖折:行笔至转折处,将笔锋调整后向右运行,竖与横及转角要连接自然,和谐统一。 > 下斜折:书写至转角处,即转笔向左下斜势徐行,使折角一下的竖画向内收。

> 上斜折:逆入向左下运笔,至适当处即转锋向右,使折角以上的画成斜势,转折处宜大些。 > 绞丝折:由于该笔画的折角较多,在书写时要注意它们之间的参差错落,力求生动多变,形容各异。 "> 二、隶书波的变化八种 底尾波:行笔接近尾部,向右下边行边按,然后向右出锋,整个笔画略成弧行。 > 大尾波:该笔画在书写时宜稍重顿按,使其下部粗大有力,上沿线较平。 > 竖折波:此笔画是竖画和波画的组合,在书写时要注意衔接自然。

0> 藏锋波:书写该该笔画的尾部时,稍重按后向右提笔运行些许即将笔锋回转裹藏收势。 0> 长平波:逆锋向左下方顿挫,势饱劲足,形成蚕头,中部微细,至尾部稍停顿后向右偏上逐渐顺势提锋,形成一波三折之势。 > 方头波:落笔取逆势,然后向下切入成方笔,似刀切状,转笔向右运行,中部很尾部的运笔和长波相似。 > 翘尾波:行笔接近尾部,稍重按后向右上方逐渐提出比锋,尾部上翘。 小尾波:此笔画在运行时,宜瘦劲些,至尾部处微按(有的甚至不按)后,即向右出锋,雁尾不太明显。

> 三、隶书钩的变化十二种 竖钩:藏锋起笔后转笔向下,宜挺直,至转弯处要圆转,然后向左运笔,边行边提出锋。 > 斜钩:此笔画在(向右下或左下)运行时,要视整个字的结体来决定其斜度,保持重心平衡,钩不宜粗大。 > 右折钩:藏锋或露锋起笔后向下行笔,至适当处转折调整笔锋向右运行,要求活泼渐粗,尾部微上翘。 > 短钩:该笔画在行至转弯处,要求圆转,其钩不宜粗大,微向上钩。 > 长钩:该钩略呈半圆状,斜势,转角处忌方折,向左钩出应舒展有力,收笔或出锋或回锋。

隶书书写口诀及笔画和结构变化规律

隶书书写口诀及笔画和结构变化规律 隶书之名源于东汉。卫桓《四体书势》中说:“隶书者篆之捷也”。由于汉代社会文字使用量增多。战事纷沓。士族参政。百家争鸣。文学兴盛。文化下移。民事商事等各种因素。使篆文繁缛的书写方式无法负担。于是书写便捷简约的隶书诞生也就势在必然了。 隶书对篆书的改革包括笔画和结构两个方面。隶化的方法有变圆为方。变曲为直。调正笔画断连。省减笔画结构等等。其中以横向取势和保留毛笔书写自然状态两面点最为重要。横向取势能左右发笔,上下运动受到制约。最终形成左掠右挑的八分笔法。而毛笔的柔软性以使汉字笔画产生了粗细方圆。藏露等各种变化。还有字距宽。行距窄也是其章法上的一大特点。 汉隶表现在帛画。漆器。画像。铀镜中精美绝伦。而在碑刻中更显其宽博的气势和独特的韵味。汉隶主要有两大存在形式:石刻与简牍。汉隶之后的隶书几不足言说。魏晋南北朝隶书大多杂以楷书笔法;唐朝隶书不乏徐浩等书家。但失之肥弱。宋元明三朝的隶书也难振汉隶雄风。直至清朝。汉隶才得以复苏。初有郑板桥。继有金农。邓石如。后有何绍基等。均不落伍。别有建树。 一.隶书口诀的分析 中国书法经过数千年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先后经历了篆、隶、草、楷、行书的演变。篆书种类众多,主要包括甲骨文、大篆和小篆三种。甲骨文是商代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卜辞以及占卜有关的记载文字,是我国现有的最古老的书法艺术遗产,至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大篆有两种:一种叫钟鼎文,又称金文,是商、周两代铸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用笔于环转之中略带方势,结体严整而疏朗,字型参差不一,但却分布天然,显得气度宏伟。另一种叫石鼓文,是刻在10个鼓状石墩上记载田猎等事情的韵文,其体态更趋严谨,显得雄强浑厚,朴茂自然,端庄凝重而又生动活泼。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进行“书同文”的改革,把各国所使用的文字收集起来,存其所用,去其各异,加以综合整理,定为全国统一使用的规范文字,称为小篆,亦称秦篆。到了秦代,由于小篆书写太慢,也太吃力,不能适应当时紧急的军事文书和浩繁的监狱文字的需要,官吏们便将书体进一步整理加工,遂成为一种新型的书体,并且应用在公文上,并受到了秦始皇的高度赞赏。因为当时办公文的小官叫“徒隶”,人们就将这种书体取名为隶书。 在漫长的书法史中,出现了很多著名的大书家,而有很多书写得很好的碑刻、墨迹,却是出自无法考查的民间书法艺术家。于是,在民间就流传着这样一首“隶书口诀”:方劲古拙,如龟如鳖。蚕头雁尾,笔必三折。雁不双飞,蚕无二色。点画俯仰,左挑右磔。重浊轻清,斩钉截铁。这首隶书口诀,概括了隶书的主要特点及写法要求,是人们长期实践的总结。解剖这首口诀,对我们认识隶书的面貌、写法会有诸多帮助。 “方劲古拙,如龟如鳖”。隶书是从篆书演变而来的,使汉字从原来的单一的笔画发展成为多变的笔画,把篆书圆转笔画变为了方折,所以有篆圆隶方的说法,而隶书是

隶书特点

隶书的发展 隶书也叫“隶字”、“古书”。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就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分“秦隶”(也叫“古隶”)和“汉隶”(也叫“今隶”),隶书的出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 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它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也有说法称隶书起源于战国时期。 隶书是相对于篆书而言的,隶书之名源于东汉。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国的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基础。隶书结体扁平、工整、精巧。到东汉时,撇、捺等点画美化为向上挑起,轻重顿挫富有变化,具有书法艺术美。风格也趋多样化,极具艺术欣赏的价值。 隶书相传为秦未程邈在狱中所整理,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方,笔划改曲为直。改"连笔"为"断笔",从线条向笔划,更便于书写。"隶人"不是囚犯,而指"胥吏",即掌管文书的小官吏,所以在古代,隶书被叫做"佐书" 。隶书盛行于汉朝,成为主要书体。作为初创的秦隶,留有许多篆意,后不断发展加工。打破周秦以来的书写传统,逐步奠定了楷书的基础。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统一下,是汉代隶书逐步发展定型,成为占统治地位的书体,同时,派生出草书、楷书、行书各书体,为艺术奠定基础。 过去一般相信隶书之由来为“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佐书,曰隶字”。但近来指出“隶”字亦有“附属”的含意,可能意旨其为篆字之衍生。 秦隶 秦始皇在“书同文”的过程中,命令李斯创立小篆后,也采纳了程邈整理的隶书。汉朝的许慎在《说文解字》记录了这段历史:“……秦烧经书,涤荡旧典,大发吏卒,兴役戍,官狱职务繁,初为隶书,以趋约易”。由于作为官方文字的小篆书写速度较慢,而隶书化圆转为方折,提高了书写效率。郭沫若用“秦始皇改革文字的更大功绩,是在采用了隶书”来评价其重要性(《奴隶制时代·古代文字之辩正的发展》) 汉隶 西汉初期仍然沿用秦隶的风格,到新莽时期开始产生重大的变化,产生了点画的波尾的写法。到东汉时期,隶书产生了众多风格,并留下大量石刻。《张迁碑》、《曹全碑》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汉隶在笔画上具有波、磔(zhe)之美。所谓“波”,指笔画左行如曲波,后楷书中变为撇;所谓“磔”只右行笔画的笔锋开张,形如“燕尾”的捺笔。写长横时,起笔逆锋切入如“蚕头”,中间行笔有波势俯仰,收尾有磔尾。这样,在用笔上,方、圆、藏、露诸法俱备,笔势飞动,姿态优美。在结构上,有小篆的纵势长方,初变为正方,再变为横势扁方汉隶具有雄阔严整而又舒展灵动的气度。隶书对篆书的改革包括笔画和结构两个方面。隶化的方法有变圆为方。变曲为直。调正笔画断连。省减笔画结构等等。其中以横向取势和保留毛笔书写自然状态两面点最为重要。横向取势能左右发笔,上下运动受到制约。最终形成左掠右挑的八分笔法。而毛笔的柔软性以使汉字笔画产生了粗细方圆。藏露等各种变化。还有字距宽。行距窄也是其章法上的一大特点。

隶书书写口诀及笔画和结构变化规律84

隶书书写口诀及笔画和结构变化规律84 隶书书写口诀及笔画和结构变化规律;隶书之名源于东汉;隶书对篆书的改革包括笔画和结构两个方面;汉隶表现在帛画;一.隶书口诀的分析;中国书法经过数千年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先后经历了篆;在漫长的书法史中,出现了很多著名的大书家,而有很;“蚕头雁尾,笔必三折”;“雁不双飞,蚕无二色”;“点画俯仰,左挑右磔”;“重浊轻清,斩钉截铁”;【隶书口诀】:;方劲古拙,如龟如鳖;隶书书写口诀及笔画和结构变隶书之名源于东汉。卫桓《四体书势》中说:“隶书者篆之捷也”。由于汉代社会文字使用量增多。战事纷沓。士族参政。百家争鸣。文学兴盛。文化下移。民事商事等各种因素。使篆文繁缛的书写方式无法负担。于是书写便捷简约的隶书诞生也就势在必然了。 隶书对篆书的改革包括笔画和结构两个方面。隶化的方法有变圆为方。变曲为直。调正笔画断连。省减笔画结构等等。其中以横向取势和保留毛笔书写自然状态两面点最为重要。横向取势能左右发笔,上下运动受到制约。最终形成左掠右挑的八分笔法。而毛笔的柔软性以使汉字笔画产生了粗细方圆。藏露等各种变化。还有字距宽。行距窄也是其章法上的一大特点。

汉隶表现在帛画。漆器。画像。铀镜中精美绝伦。而在碑刻中更显其宽博的气势和独特的韵味。汉隶主要有两大存在形式:石刻与简牍。汉隶之后的隶书几不足言说。魏晋南北朝隶书大多杂以楷书笔法;唐朝隶书不乏徐浩等书家。但失之肥弱。宋元明三朝的隶书也难振汉隶雄风。直至清朝。汉隶才得以复苏。初有郑板桥。继有金农。邓石如。后有何绍基等。均不落伍。别有建树。 一.隶书口诀的分析 中国书法经过数千年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先后经历了篆、隶、草、楷、行书的演变。篆书种类众多,主要包括甲骨文、大篆和小篆三种。甲骨文是商代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卜辞以及占卜有关的记载文字,是我国现有的最古老的书法艺术遗产,至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大篆有两种:一种叫钟鼎文,又称金文,是商、周两代铸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用笔于环转之中略带方势,结体严整而疏朗,字型参差不一,但却分布天然,显得气度宏伟。另一种叫石鼓文,是刻在10个鼓状石墩上记载田猎等事情的韵文,其体态更趋严谨,显得雄强浑厚,朴茂自然,端庄凝重而又生动活泼。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进行“书同文”的改革,把各国所使用的文字收集起来,存其所用,去其各异,加以综合整理,定为全国统一使用的规范文字,称为小篆,亦称秦篆。到了秦代,由于小篆书写太慢,也太吃力,不能适应当时紧急的

隶书的结构章法教学

隶书的结构章法教学 --> 隶书的波磔是向左右分开,整个字呈横势。故粗一看每个字有些呈扁平形。初学者往往把隶书的每个字都写成扁方形的,这就不对了。横势不等于扁方,字的笔画有多有少,写的字要顺乎自然,就必然有长短大小的变化。我们一起来看下吧。 1、因字立行 隶书的波磔是向左右分开,整个字呈横势。故粗一看每个字有些呈扁平形。初学者往往把隶书的每个字都写成扁方形的,这就不对了。横势不等于扁方,字的笔画有多有少,写的字要顺乎自然,就必然有长短大小的变化。如书和爵字横画较多,写得就长一些。而一和如字横画较小,所以字一定是扁的。这就叫因字立形。但在整篇章法的处理上,就不一概而论了,如接连几个字都很长,就应适当地进行一些避让,将其中的某些字写得扁一些,反之遇到接连几个字都很扁,则应适当地将其中某些字写得略长一些,以求平衡。总之要随机因变,灵活处理。在这方面清代书法家伊秉绶的隶书结构处理得很有特色。 2、偏旁独立 隶书的各个偏旁均能独立存在,自成形体。这是因为它从篆书独立偏旁演变而来。下面我们举几个字例说明。 河字孔字的左右偏旁,分开均能独立存在而不欹斜。

再如鲁名字的上下两部分也是能独立存在。各个偏旁能独立平稳,则完整一个字就更显得稳重了。故隶书有一种端庄、厚重的韵味。 3、点画避就 要使每个字写得都有不同的形态,就要讲求点画的在整个字的结构安排上的避让关系。 如平字的二横画,往往把下面的一画写成波画,使整个字显得生动,隶书的波画在一个字中一般只有一笔,所谓燕不双飞。但有些字中有两个同样的波画,如钱字,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有所避让,为了突出下面的捺尾,而将上面的捺尾有所收敛。 点画避就得例子很多,如子石字,为了突出竖钩这一主笔,往往将横画写成平画。如果将横画也写出波画,这样就竖钩没有主次之分了。所以在汉末碑刻中所见到的子字,石字都是将横画写成平画的。 隶书的撇画与波画在一个字中也应有主次的变化。如规字为了突出波尾,就将二撇收敛。府字为了突出竖撇,就将波画收敛些。 4、错落参差 上面讲了隶书结构特点是各自形成,偏旁独立。为了求得变化,常常采用偏旁的错落。如辞字头字的左偏旁略高于右边的偏旁。再如曹字字的上半部是在正中求偏,富有变化,而整个字又不失重心。

隶书结构变化40种

隶书结构变化40种 一、横平竖直 横画平稳,竖画正直,整个字既要平直,又不失生动,笔画力求平而不僵,直而不硬。写出和谐匀称、端庄整齐、生动活泼的优美之感。 二、蚕无二设 隶书中的波捺之笔处于主笔地位,然而使用较严格,一个字中不允许出现二个以上的蚕头,在书写时必须避免重复出现。 三、雁不双飞 与蚕头一样,在一个字中不的有二个以上的雁尾出现。如多横的字应选取最关键的一横作为雁尾,使结构主次分明活泼生动。

四、左右舒展 隶书字形一般为扁方,上下紧缩,而左右的撇捺之笔尽量伸展,形成横势。 五、上下精密 一般情况下,字的结体避免写的过高过长,横画较多、字形高大的字,要尽量写的细点、紧凑点,笔画宜清秀遒劲。切记过分压缩,须加强左右伸展。 六、重心平稳 每个字都有他的重心,掌握的好字就平稳端庄,掌握不好,字就倾斜跌倒。字的重心笔画,须落在字的份量较重、位置较关键的中心点上,以保持平衡。

七、相互呼应 一人字出现上下或左右相对称的部分时要注意他们之间的呼应、顾盼、配合关系,要贯气生动。 八、重浊轻亲清 字的左部或上部,笔画较多较密的要清,右部或下部笔画较少较稀的要浊。清就是轻或瘦些,浊就是重或粗些,但不要使笔画粗细相差较大,力求整体匀称。 九、比例相等 字的各个组成部分的上下、左右搭配要适当,分布均匀,各占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力求上下、左右平稳,比例均等。避免相互疏密不匀、大小不等。

十、参差错综 形态相似的笔画在一个字中出现二笔以上,要避免雷同和呆板,力求生动多变,参差不乱,跌宕生姿。笔画排列疏密适度,稳中寓险,气韵统一。 十一、捺画宜上 为字的结构美观起见,有两画以上的横画出现时,某些字型的波画应选取上部的横画,使整体更协调和生动。 十二、捺画宜中 有的字型如出现若干横画时,力求其字势活泼,应选取中间的横画做波画,以突出关键的主笔。

隶书书写口诀笔画和结构变化规律

隶书书写口诀及笔画和结构变化规律隶书之名源于东汉。卫桓《四体书势》中说:“隶书者篆之捷也”。由于汉代社会文字使用量增多。战事纷沓。士族参政。百家争鸣。文学兴盛。文化下移。民事商事等各种因素。使篆文繁缛的书写方式无法负担。于是书写便捷简约的隶书诞生也就势在必然了。 隶书对篆书的改革包括笔画和结构两个方面。隶化的方法有变圆为方。变曲为直。调正笔画断连。省减笔画结构等等。其中以横向取势和保留毛笔书写自然状态两面点最为重要。横向取势能左右发笔,上下运动受到制约。最终形成左掠右挑的八分笔法。而毛笔的柔软性以使汉字笔画产生了粗细方圆。藏露等各种变化。还有字距宽。行距窄也是其章法上的一大特点。 汉隶表现在帛画。漆器。画像。铀镜中精美绝伦。而在碑刻中更显其宽博的气势和独特的韵味。汉隶主要有两大存在形式:石刻与简牍。汉隶之后的隶书几不足言说。魏晋南北朝隶书大多杂以楷书笔法;唐朝隶书不乏徐浩等书家。但失之肥弱。宋元明三朝的隶书也难振汉隶雄风。直至清朝。汉隶才得以复苏。初有郑板桥。继有金农。邓石如。后有何绍基等。均不落伍。别有建树。 一.隶书口诀的分析 中国书法经过数千年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先后经历了篆、隶、草、楷、行书的演变。篆书种类众多,主要包括甲骨文、大篆和小篆三种。甲骨文是商代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卜辞以及占卜有关的记载文字,是我国现有的最古老的书法艺术遗产,至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大篆有两种:一种叫钟鼎文,又称金文,是商、周两代铸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用笔于环转之中略带方势,结体严整而疏朗,字型参差不一,但却分布天然,显得气度宏伟。另一种叫石鼓文,是刻在10个鼓状石墩上记载田猎等事情的韵文,其体态更趋严谨,显得雄强浑厚,朴茂自然,端庄凝重而又生动活泼。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进行“书同文”的改革,把各国所使用的文字收集起来,存其所用,去其各异,加以综合整理,定为全国统一使用的规范文字,称为小篆,亦称秦篆。到了秦代,由于小篆书写太慢,也太吃力,不能适应当时紧急的军事文书和浩繁的监狱文字的需要,官吏们便将书体进一步整理加工,遂成为一种新型的书体,并且应用在公文上,并受到了秦始皇的高度赞赏。因为当时办公文的小官叫“徒隶”,人们就将这种书体取名为隶书。 在漫长的书法史中,出现了很多著名的大书家,而有很多书写得很好的碑刻、墨迹,却是出自无法考查的民间书法艺术家。于是,在民间就流传着这样一首“隶书口诀”:方劲古拙,如龟如鳖。蚕头雁尾,笔必三折。雁不双飞,蚕无二色。点画俯仰,左挑右磔。重浊轻清,斩钉截铁。这首隶书口诀,概括了隶书的主要特点及写法要求,是人们长期实践的总结。解剖这首口诀,对我们认识隶书的面貌、写法会有诸多帮助。 “方劲古拙,如龟如鳖”。隶书是从篆书演变而来的,使汉字从原来的单一的笔画发展成为多变的笔画,把篆书圆转笔画变为了方折,所以有篆圆隶方的说法,而隶书是

教案隶书曹全碑的结构特点 (1)

详案---隶书《曹全碑》的结构特点 学校:山西示范大学 班级:初三年级2班 执教者:王晓庆 课题:隶书--《曹全碑》的结构特点 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书法的热爱和传承精神。 ·知识目标—1.掌握《曹全碑》的结构特点; 2.教会学生书写“上、下、年、主、三、王、直、民、城”;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临摹能力和对字形敏锐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字形基本的结构方法; ·正确书写“上、下、年、主、三、王、直、民、城” 教学难点 ·把握好字的结构和对线条的锤炼; ·培养学生鞋毛笔字的兴趣 教法:讲授。欣赏、分组讨论、练习、举例等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示范用笔、纸、磁铁、墨、书本等 学具准备:毛笔、毛边纸、墨、毛毡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3分钟)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上节课所讲的内容,我们学了《曹全碑》笔画的写法,包括各个笔画的起笔,行笔和收笔。大家还记得我们学了哪些笔法吗? 生:有中锋,藏锋,露风,方笔,圆笔… 师:同学们答得非常好,大家知道构成书法的有那三大要素吗? 生:笔法、结构、章法…… 师:对,非常好,看来大家都认真复习了,那么接下来书法的三大要素之二—结构就是我们要讲的内容。 二、教学过程(21分钟) 师:首先,同学们仔细看一看字帖。通过看字帖,大家认为《曹全碑》在结构方面有怎样的特点呢? 生:比平时的字扁、飘逸…… 师:《曹全碑》是隶书成熟期书法的典型之作。在结构,它表现出字形扁平,左右舒展的特点,因此它的结构给人以稳定和协调的感觉,甚至就像一位翩翩君子,个性中正平和既符合规范又飘逸秀丽。 《曹全碑》的第一个特点,横平竖直。我们在楷书中也讲横平竖直,但实际上它的横是向右上倾斜大概7°的,而隶书中的横是纯粹的横,完全水平的横,也就是无论它是否有笔画粗细的变化,无论是方笔还是圆笔,横画都是水平的。当然,竖也是同样的道理。 举例字:“上,下,年”。教师示范 第二个特点是雁不双飞,大家知道“雁”是什么意思吗?

隶书结构的特点

隶书结构的特点 书法五种字体“篆隶楷行草”,其实篆书是五体之起始状态,而隶书是在篆书基础上演变、发展起来的,是新的书体革命,有6大基本特点。她以点画代替线条,总体趋势为扁方,但也不乏正方、长方之字。下面我就说说隶书结构的一些特点。检测看看你写的是不是“假隶书”? 1、字体扁方,横向扩张 隶书之所以成为扁方体,与其笔画横向伸展有很大关系。这不仅表现在独体字上,也表现在合体字上,或字中点画横向,或字部件横向。 2、头重脚轻,气息飞逸 由于隶书主要突出横画,不突出上下的坚画,故字往往“头重脚轻”,这种特质让隶书有腾起之势,气息飞逸。

3、燕不双飞,宜为主笔 波磔(波横、波捺、右斜钩)在隶书中—字之内,只允许有一个,前人谓之“燕不双飞”,在选择时一般以是否在字中处于主笔为妥。使用正确,会使字有一种动态的美感,这是书写隶书的一个原则。

4、惊鸿一“掠”,洒脱动人 隶书中掠画(撇画)要根据字形确定长短、伸缩以及斜度。但无论长掠、竖掠、横掠、弯掠…一般收笔时均回锋收结,虽不出锋却掠得洒脱。

5、外散其形,形散神聚

隶书中点画组合表面看较为四散,但其实不仅只有任道长,和道长类似的所谓“书法家”有很多,在“权威”、和“广受崇敬”的光环下,甚至还是在国家、社会、法律的“保护”下,销售着那些分文不值的书法,这种行为该如何定义?。点画与点画、部件与部件,或相向、或相背、或相随、或相互吸纳、或相互承受。 6、拙中见巧,意境悠远 隶书中的有些字,在我们今天看来,结体是很笨拙的,但细细琢磨,就可看出这是古人打破常规结构,故意夸张某一部分,以达到拙中见巧的意境,使隶书独具风格。

《隶书的结构》说课稿

《隶书的结构》说课稿 白城一职高中贾天英 说书法课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书法课是我校为广告艺术设计班开设的一门基础课。 从宏观上说,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写好的中国字是最起码的要求,是继承和发扬祖国传统文化,实施素质教育的完美体现。 从微观上说,做为广告艺术设计班的学生不仅要写好字,还要把写字与艺术相结合,使之成为一种表现手段,应用于艺术设计。 那么,为什么我为学生选择隶书作为切入点来学习书法呢?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学生从小学甚至从幼儿园开始学习写字,就学楷书,至今也有八九年了,如果现在还让他们从楷书学起,他们肯定会产生厌倦和抵触情绪,不利教学的顺利进行;第二,隶书应用广泛。我们的培养目标毕竟不是书法家,而是能适应未来社会工作需要的专业设计人才。隶书不仅具有艺术性还具有实用性,除了对联、条幅等书法作品,书报标题、商品包装、广告牌匾、说明文字等都常用到隶书。因此,掌握隶书很重要。 说学生情况:我所教授的是一年级上学期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个月的书法,基本 掌握了钢笔隶书的笔画特点和写法,但不够熟练。17、8岁的学生思维活跃,爱说爱动,坐不住板凳,书法练习对他们来说确实是耐心和毅力的考验,为了解决笔画练习中的枯燥感,把笔画练习与结构训练结合起来,不仅可以提高学习兴趣,而且可以使学生早一点体会到写字的成就感,使他们自我欣赏、自得其乐,学以至用。 针对《隶书的结构》说它在本学科中的地位:学习任何一种书体,笔画、 结构、章法都是学习的重点内容。古人云:一字之法贵在结构,结构有道则字无不佳。因此,结构是学习书法的重要课题。 根据高中生的心智发展和目前书法教学进展,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隶书的结构特点。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对书法艺术的感悟能力及对书法理论的实际运用能力。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及审美意识。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和教学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隶书的结构特点。根据学生现有水平和对书法艺术的感悟能 力,把难点确定为对隶书结构的正确分析和判断。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主要采取了以下教学方法: 1、应用电教媒体演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印象。 2、示范与讲解相结合。单纯的口头传授,学生获得的印象自然是空洞的、片面的,只有通过教师的示范,才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新奇,给学生提供多种感官刺激,调动学习兴趣。 3、采取七步教学模式: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2)复习旧课引出新知

隶书的结构特点及用笔

隶书的结构特点及用笔 隶书的学习需要知道源头。书是从篆书发展而来的,隶书是篆书的化繁为简,化圆为方,化弧为直。 一、隶书的结构特点 1、形扁方左右分展 隶字一反篆字纵向取势的常态,而改以横向左右取势,造成字形尚扁方,笔画收缩纵向笔势而强化横向分展。 2、起笔蚕头收笔雁尾 这是隶书用笔上的典型特征,特别是隶字中的主笔横、捺画几乎都用此法。所谓“起笔蚕头”,即在起笔藏锋的用笔过程中,同时将起笔过程所形成的笔画外形写成一种近似蚕头的形状。“收笔雁尾”,即在收笔处按笔后向右上方斜向挑笔出锋。 3、化圆为方化弧为直 这是隶书简化篆书的两条基本路子。不过如果不了解篆书的圆,就不易掌握好隶书的方。因为隶笔中的直画或方折,还无不包藏着篆字的弧势,所以隶笔的直往往有明显的波动性,富于生命力。实际上隶书的笔意,是建立在笔画运动方式基础上的。 4、变画为点变连为断 我们知道篆字不用点,即使用点也只是一种浑圆点。而隶书中点已独立了出来,不再依附于画,而且点法也日益丰富,有平点、竖点、左右点、三连点水旁、四连点火旁等等。 此外,隶书还将篆字中许多一笔盘旋连绵写成的笔画断开来写,大开了书写的方便之门,后来楷书更发挥了这种方式,更允许笔与笔间出现衔接痕迹,甚至笔断意连。 5、强化提按粗细变化 写篆书时用笔的纵向提按要求不现痕迹,而隶书则有意强调提按动作,形成笔画轨迹显著的粗细、转承变化,起、行、收用笔的三过程都有了明确的体现。这与后来的楷书已很相近。 二、隶书的用笔 1、笔画有形方圆锐顿 隶书用笔的进步,在于笔画形态的不断丰富,方圆锐顿兼而有之。点、横、撇、捺、竖、折、勾也都已具备,故笔法的运动就要注意顺应隶书笔画的个性色彩与特征。 撇、捺笔的出现,以及横竖画出挑的写法,是书法技巧发展的一大进步。实际上这是一种笔

隶书基本的结构方法

隶书基本的结构方法 隶书基本的结构方法,大家可参考借鉴。其实法无定法,贵在灵活变通的。 一、横平竖直 横画平稳,竖画正直,整个字既要平直,又不失生动,笔画力求平而不僵,直而不硬。写出和谐匀称、端庄整齐、生动活泼的优美之感。 二、蚕无二设 隶书中的波捺之笔处于主笔地位,然而使用较严格,一个字中不允许出现二个以上的蚕头,在书写时必须避免重复出现。 三、雁不双飞 与蚕头一样,在一个字中不的有二个以上的雁尾出现。如多横的字应选取最关键的一横作为雁尾,使结构主次分明活泼生动。 四、左右舒展 隶书字形一般为扁方,上下紧缩,而左右的撇捺之笔尽量伸展,形成横势。

五、上下精密 一般情况下,字的结体避免写的过高过长,横画较多、字形高大的字,要尽量写的细点、紧凑点,笔画宜清秀遒劲。切记过分压缩,须加强左右伸展。 六、重心平稳 每个字都有他的重心,掌握的好字就平稳端庄,掌握不好,字就倾斜跌倒。字的重心笔画,须落在字的份量较重、位置较关键的中心点上,以保持平衡。 七、相互呼应 当字里出现上下或左右相对称的部分时要注意他们之间的呼应、顾盼、配合关系,要贯气生动。 八、重浊轻亲清 字的左部或上部,笔画较多较密的要清,右部或下部笔画较少较稀的要浊。清就是轻或瘦些,浊就是重或粗些,但不要使笔画粗细相差较大,力求整体匀称。 九、比例相等 字的各个组成部分的上下、左右搭配要适当,分布均匀,各占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力求上下、左右平稳,比例均等。避免相互疏密不匀、大小不等。

十、参差错综 形态相似的笔画在一个字中出现二笔以上,要避免雷同和呆板,力求生动多变,参差不乱,跌宕生姿。笔画排列疏密适度,稳中寓险,气韵统一。 十一、捺画宜上 为字的结构美观起见,有两画以上的横画出现时,某些字型的波画应选取上部的横画,使整体更协调和生动。 十二、捺画宜中 有的字型如出现若干横画时,力求其字势活泼,应选取中间的横画做波画,以突出关键的主笔。 十三、捺画宜下 有的字形为求字坚实稳重,应选取下横画作为波画,以托起上部字架,求得字形稳健有力,不失重心。波画的长短可视上部情况而定。

隶书,笔画,结构,变化

隶书、笔画、结构、变化 隶书之名源于东汉。卫桓《四体书势》中说:“隶书者篆之捷也”。由于汉代社会文字使用量增多。战事纷沓。士族参政。百家争鸣。文学兴盛。文化下移。民事商事等各种因素。使篆文繁缛的书写方式无法负担。 于是书写便捷简约的隶书诞生也就势在必然了。 隶书对篆书的改革包括笔画和结构两个方面。隶化的方法有变圆为方。变曲为直。调正笔画断连。省减笔画结构等等。其中以横向取势和保留毛笔书写自然状态两面点最为重要。横向取势能左右发笔,上下运动受到制约。最终形成左掠右挑的八分笔法。而毛笔的柔软性以使汉字笔画产生了粗细方圆。藏露等各种变化。还有字距宽。行距窄也是其章法上的一大特点。 汉隶表现在帛画。漆器。画像。铀镜中精美绝伦。而在碑刻中更显其宽博的气势和独特的韵味。汉隶主要有两大存在形式:石刻与简牍。汉隶之后的隶书几不足言说。魏晋南北朝隶书大多杂以楷书笔法;唐朝隶书不乏徐浩等书家。但失之肥弱。宋元明三朝的隶书也难振汉隶雄风。直至清朝。汉隶才得以复苏。初有郑板桥。继有金农。邓石如。后有何绍基等。均不落伍。别有建树。 一,隶书口诀的分析 中国书法经过数千年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先后经历了篆、隶、草、楷、行书的演变。篆书种类众多,主要包括甲骨文、大篆和小篆三种。甲骨文是商代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卜辞以及占卜有关的记载文字,是我国现有的最古老的书法艺术遗产,至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大篆有两种:一种叫钟鼎文,又称金文,是商、周两代铸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用笔于环转之中略带方势,结体严整而

疏朗,字型参差不一,但却分布天然,显得气度宏伟。另一种叫石鼓文,是刻在10 个鼓状石墩上记载田猎等事情的韵文,其体态更趋严谨,显得雄强浑厚,朴茂自然,端庄凝重而又生动活泼。公元前221 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进行“书同文” 的改革,把各国所使用的文字收集起来,存其所用,去其各异,加以综合整理,定为全国统一使用的规范文字,称为小篆,亦称秦篆。到了秦代,由于小篆书写太慢,也太吃力,不能适应当时紧急的军事文书和浩繁的监狱文字的需要,官吏们便将书体进一步整理加工,遂成为一种新型的书体,并且应用在公文上,并受到了秦始皇的高度赞赏。因为当时办公文的小官叫“徒隶”,人们就将这种书体取名为隶书。在漫长的书法史中,出现了很多著名的大书家,而有很多书写得很好的碑刻、墨迹,却是出自无法考查的民间书法艺术家。于是,在民间就流传着这样一首“隶书口诀”:方劲古拙,如龟如鳖。蚕头雁尾,笔必三折。雁不双飞,蚕无二色。点画俯仰,左挑右磔。重浊轻清,斩钉截铁。这首隶书口诀,概括了隶书的主要特点及写法要求,是人们长期实践的总结。解剖这首口诀,对我们认识隶书的面貌、写法会有诸多帮助。 “方劲古拙,如龟如鳖”。隶书是从篆书演变而来的,使汉字从原来的单一的笔画发展成为多变的笔画,把篆书圆转笔画变为了方折,所以有篆圆隶方的说法,而隶书是比较古老的字体,它的笔画要写得古朴、苍老,给人一种沧桑残缺美,方劲古拙道出了隶书的概貌。篆书和楷书多取纵势,形状成竖长方形,使笔画纵向延伸;而隶书字形较扁,笔画向横的方向发展,用扁形动物龟、鳖比喻隶书字身的形状最恰当无疑。 “蚕头雁尾,笔必三折”。指的是隶书特有的横画波横,写波横时先用逆锋向左行笔,再往左下按笔,然后慢慢提起向右运行,这就是平出;最后写挑脚

隶书结构技法

隶书结构技法 文 | 书画界艺术 Official 隶?书 一、横平竖直 横画平稳,竖画正直,平而不僵,直而不硬。 二、蚕无二设 波捺之笔出于主笔地位,一个字中不允许出现二个以上的蚕头。 三、雁不双飞 一个字中不能有二个以上的雁尾出现。如多横的字应选取最关键的一横作为雁尾。 四、左右舒展 隶书字形为扁方,上下紧缩,而左右的撇捺之笔尽量伸展,形成横势。 五、上下精密 避免写得过高过长,横画较多、字形高大的字,尽量写细点、紧凑点。切记过分压缩,须加强左右伸展。 六、重心平稳 每个字都有重心,重心笔画,须落在字的份量较重、位置较关键的中心点上。 七、相互呼应 出现上下或左右对称的部分时要注意呼应、顾盼、配合。 八、重浊轻清 字的左部或上部,笔画较多较密的要清(轻或瘦),右部或下部笔画较少较稀的要浊(重或粗),但要注意整体匀称。 九、比例相等 上下、左右搭配适当,分布均匀,各占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力求上下、左右平稳,比例均等。 十、参差错综 形态相似的笔画在一个字中出现二笔以上,要避免雷同和呆板,力求生动多变,疏密适度,稳中寓险,气韵统一。 十一、捺画宜上 有两画以上的横画出现时,某些字型的波画应选取上部的横画,使整体更协调和生动。 十二、捺画宜中

有的字出现若干横画时,力求其字势活泼,应选取中间的横画做波画,以突出主笔。 十三、捺画宜下 有的字求坚实稳重,应选取下横画作为波画,以托起上部字架,求得字形稳健有力,不失重心。波画的长短视上部而定。 十四、捺画宜小 如波画下面有两肩相垫,其蚕头雁尾不宜过大,应略瘦薄。 十五、左旁宜平 字的左边部首小,应把左部与右边大的主体平头,以让右边主体部分充分展示其笔画。 十六、右旁宜中 字的右边部分小,应把右部分与左边大的部分相靠近,并居于中间,切忌偏上或偏下。 十七、宜丰勿瘦 笔画少、结构疏的字,要以丰衬疏,宜把笔画写得粗壮丰满开张些。 十八、宜瘦勿肥 笔画繁多、结构宽大的字,应以瘦衬密,宜略细和紧密些。运笔时注意间架结构匀称,不局促或松散。 十九、宜穿勿粘 笔画交叉多的字,应注意上下或左右间隔布白及交叉笔画的疏密、长短、宽窄,穿插交叉处切不要粘连拥挤,要笔画清晰,穿插要得体。 二十、偏旁揖让 左右偏旁的大小要根据主体部分的大小而定,如主体较大,则偏旁略小。 二十一、避同求异 有两个以上相同部分组成的并列或重叠,其相同部分的写法应各有区别。 二十二、画距均等 字形端正、横竖笔画较多的字,笔画之间的距离要匀称,笔画要整齐,切勿过空或过密、过偏或过连。 二十三、斜中求正 字形、笔画偏斜的字,要在点画形态、中心线、支撑点上下工夫,掌握好重心,偏中求正,使字灵动。 二十四、内外适中 包围结构的字,内部要均匀、充实,内部不宜过大或过小,位置要居中,不可与外围相逼,不得有空旷或臃肿之感。

隶书结构的变化四十种

隶书结构的变化四十种 一、横平竖直 横画平稳,竖画正直,整个字既要平直,又不失生动,笔画力求平而不僵,直而不硬。写出和谐匀称、端庄整齐、生动活泼的优美之感。 二、蚕无二设 隶书中的波捺之笔处于主笔地位,然而使用较严格,一个字中不允许出现二个以上的蚕头,在书写时必须避免重复出现。 三、雁不双飞 与蚕头一样,在一个字中不的有二个以上的雁尾出现。如多横的字应选取最关键的一横作为雁尾,使结构主次分明活泼生动。 四、左右舒展

隶书字形一般为扁方,上下紧缩,而左右的撇捺之笔尽量伸展,形成横势。 五、上下精密 一般情况下,字的结体避免写的过高过长,横画较多、字形高大的字,要尽量写的细点、紧凑点,笔画宜清秀遒劲。切记过分压缩,须加强左右伸展。 六、重心平稳 每个字都有他的重心,掌握的好字就平稳端庄,掌握不好,字就倾斜跌倒。字的重心笔画,须落在字的份量较重、位置较关键的中心点上,以保持平衡。 七、相互呼应 一人字出现上下或左右相对称的部分时要注意他们之间的呼应、顾盼、配合关系,要贯气生动。

八、重浊轻亲清 字的左部或上部,笔画较多较密的要清,右部或下部笔画较少较稀的要浊。清就是轻或瘦些,浊就是重或粗些,但不要使笔画粗细相差较大,力求整体匀称。 九、比例相等 字的各个组成部分的上下、左右搭配要适当,分布均匀,各占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力求上下、左右平稳,比例均等。避免相互疏密不匀、大小不等。 十、参差错综 形态相似的笔画在一个字中出现二笔以上,要避免雷同和呆板,力求生动多变,参差不乱,跌宕生姿。笔画排列疏密适度,稳中寓险,气韵统一。 十一、捺画宜上 为字的结构美观起见,有两画以上的横画出现时,某些字型的波画应选取上部的横画,使整体更协调和生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