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缺血性肠病28例临床护理

缺血性肠病28例临床护理

缺血性肠病28例临床护理
缺血性肠病28例临床护理

护理个案

个案护理 姓名:方梓浩学校:新华学院医院: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儿科血液) 个人资料: 姓名:陈嘉豪性别:男年龄:3岁床号:13A 住院号:779449 主诉: 发现血象异常一月余。 现病史: 一月余前,患儿因“发热咳嗽4天”至东莞市莞城医院就诊,查血常规示:WBC 4.68×10^9/L,HB 87g/L,PLT 73×10^9/L,无寒战、抽搐、流涕、咳嗽、呕吐、腹痛、腹泻、关节肿痛、皮疹、血尿、黑便等不适,完善相关检查后诊断为“支气管炎”,予哌拉西林舒巴坦、红霉素等治疗,体温正常,咳嗽减轻,复查血常规示:WBC 11.94×10^9/L,PLT 77×10^9/L,遂出院,建议院外动态观察。20天前至东莞市人民医院就诊,查血常规示:WBC 10.9×10^9/L,HB 96g/L,PLT 105×10^9/L,考虑轻型地中海可能性较大,遂行地中海贫血基因检测,10天前结果回示:地中海贫血基因均为阴性,未予进一步诊治。2天前再次至上述医院就诊,查血常规示:WBC 29.6×10^9/L,HB 92g/L,PLT 45×10^9/L,幼稚细胞占30%,考虑急性白血病可能,遂以“急性白血病”为诊断收住院。自发病来,患儿神志清,精神可,饮食一般,睡眠可,体重减轻1kg。 既往史: 平素体健。否认“结核”等传染病史,否认“先天性心脏病”等病史,否认外伤、手术史,无输血及血制品史,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预防接种随当地社会进行。 个人史: 第二胎第一产,足月剖宫产,出生时体重3.2kg,出生时无外伤、窒息及抢救史。生后混合喂养,生长发育与正常同龄儿。 家族史: 父母非近亲结婚,父亲体健,母亲体健,外祖父患“肺结核”,否认“地中海贫血、红细胞G-6-PD缺乏症“等遗传史,否认精神病,肿瘤家族史。 体格检查 T:36.9℃,P:105次/分,R:25次/分,Wt:14kg 一般情况:神清,反应好,发育正常,营养中等,查体欠合作。中度贫血貌,全身皮肤黏膜稍苍白,可见散在针尖大小出血点,鲜红色,不高出皮肤,压之不褪色,颈部、颌下、腋窝、腹股沟可触及数个黄豆至花生大小淋巴结,质中,活动度可,无黏连及压痛。 头部:头颅五官无畸形,双眼睑无浮肿胀,结膜稍苍白,无充血,巩膜无黄染;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良好;耳鼻外观无畸形,口唇稍苍白,口腔黏膜光滑,咽稍充血,双侧扁桃体II o,无疱疹及脓苔。 颈部:颈无抵抗,气管居中,左右对称,甲状腺无肿大。 胸部:胸廓无畸形,三凹征(—),双侧呼吸运动均匀,触觉语颤无增加及

老年人缺血性肠病诊治中国专家建议

老年人缺血性肠病诊治中国专家建议(2011) 缺血性肠病诊治中国专家建议(2011)写作组 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缺血性肠病分为急性肠系膜缺血(acutemesenteric ischemia,AMI)、慢性肠系膜缺血 (chronic mesenteric ischemia,CM I)与缺血性结肠炎(ischemic colitis,IC)。本建议拟通过介绍缺血性肠病得临床特点、诊断标准、治疗原则,为临床医师提供诊断与防治依据,本建议不包括门静脉高压所致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引起得肠缺血。 流行病学 一、患病率 随着人口老龄化、动脉硬化相关疾病发病率增加,缺血性肠病得患病率也有所增加,但目前有关缺血性肠病患病率得流行病学资料尚不多见。国外研究表明,急诊监护病房每1000例患者中就有1例AMI患者;我国90%IC患者为老年患者(≥60岁)。 二、危险因素 静息状态下胃肠道动脉血流量占心排血量得10%,而运动或进餐后消化道血流量变化较大。引起本病得主要病理基础就是局部血管病变、血流量不足或血液得高凝状态。危险因素主要有: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房颤动、各种原因所致得休克、动脉血栓形成、机械性肠梗阻等。医源性因素有动脉瘤切除术、主动脉手术、冠状动脉搭桥术、肠切除术、肠镜、钡灌肠、妇科手术等;药物因素有可卡因、达那唑、地高辛、雌激素、苯异丙胺、利尿剂、非甾体抗炎药等,均可导致老年人缺血性肠病发生。 三、预后 缺血性肠病常无特有得临床表现,误诊、漏诊率较高,因此早期症状与体征特别重要。对于年龄大于70岁,诊断延迟超过24h,伴休克、酸中毒得患者,预后差。国外报道,AMI患者

缺血性肠病

肠道疾病在我国常见[1-16],但缺血性肠病亦称缺血性肠炎则较少,它是一组因小肠、结肠血液供应不足导致的不同程度局部组织坏死和一系列症状的疾病. 自1963年Boley[17]、1966年Marston[18]报告该病以来,随着人口的老龄化,报告病例正在增加. 凡全身循环动力异常,肠系膜血管病变及其他某些全身性或局部疾病引起进入肠管的血流量减少,不能满足肠管的需要致肠壁缺血时,均可发生本病. 本病常在一些疾病基础上发生,最多见于心脑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等. 也有不少作者认为该病可无任何先驱疾病,而表现为特发性[19]. 根据发病机制可分为血管阻塞性缺血和非血管阻塞性缺血两种. 1 血管阻塞性缺血1.1 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肠缺血的最常见病因,病变动脉的横径缩小至正常的2/3以下时,就会出现缺血的症状. 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于较大的血管,在肠系膜上动脉最常发生于腹主动脉开口的2cm以内,也是血栓的好发部位,肠系膜上动脉有12~16个分支向十二指肠及空肠回肠分布,另有回结肠动脉、右结肠动脉及中结肠动脉等,其中中结肠动脉以侧支形成与腹主动脉相连接,其口径也大,易接受栓子的卡入,腹腔动脉与腹主动脉以90°角相连,因此不易进入栓子,肠系膜下动脉老年人常易发生粥样硬化闭塞,但由于侧支血供丰富,故很少有症状. 供应肠道粘膜及粘膜下的小血管,随着年龄的增长而管腔变小,这些小血管也可因炎症而闭塞,可导致溃疡性小肠结肠炎,局限性溃疡,极易穿孔,引起腹膜炎等. 这些小溃疡多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及结节性多动脉炎. Byun et al[20]对31例有急性腹痛症状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进行CT检查,发现31例患者具有缺血性肠病的典型改变. 说明全身血管病变也是肠缺血的常见原因. 1.2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及血栓形成由于肠系膜上动脉管腔较粗,从腹主动脉发生的角斜行,因此由于二尖瓣狭窄伴心房纤维颤动、细菌性心内膜炎、心肌梗塞、动脉粥样硬化的栓子脱落的各种栓子易进入肠系膜上动脉发生急性梗塞. 栓子来源大多为心房纤颤或近期内心肌梗塞引起者,也可来自人工瓣膜或心脏搭桥术后,其他如动脉瘤内栓子或有溃疡形成的动脉斑块脱落及主动脉病变引起但少见. 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如发生过程较慢,由于侧支循环的建立,可以毫无症状,但突然发生的血栓可引起肠梗塞. 一般在原有广泛动脉硬化基础上发生血栓形成时,也可发生在夹层动脉瘤、系统性血管炎、口服避孕药或高凝状态. 在三支动脉中,肠系膜上动脉由于管腔大,从腹主动脉以锐角斜行分出,容易发生栓子栓塞,但无论哪一个动脉发生病变,严重的损伤将与该动脉分布的肠组织有关,也与该动脉的侧支循环有关. 腹腔动脉的血栓和血管病十分罕见,而肠道小血管和大动脉的闭塞可产生的症状,如缓慢闭塞或小血管病为肠绞痛、肠梗阻、局部溃疡、缺血性结肠炎及缺血性狭窄,而急性闭塞主要为肠梗塞. 恶性肿瘤栓子,手术的损伤及血管造影的并发症等也可引起肠壁的缺血. 肠壁血流主要由小动脉壁的张力变化来调节,肠粘膜大约接受肠壁血流量的50%~70%,对缺血最为敏感,一旦肠襻血流突然受阻,粘膜上皮脱落、溃疡、坏死,毛细血管壁因缺氧通透性增加,血浆或血液漏出肠壁、肠腔或腹腔内,细菌侵入肠壁,炎性细胞浸润,病变可向深层发展到肌层及浆膜层,引起全层肠壁梗塞甚至穿孔[21]. 如为暂时性缺血或缺血程度不重,侧枝循环建立,病理改变可恢复. 如侧枝循环不充分,在炎性改变基础上肌层纤维化,肠壁增厚,发生狭窄. 1.3 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继发性病因包括肝硬变、脾肿大、门脉高压造成的肠系膜上静脉血流滞缓、手术创伤、腹腔化脓性感染等,某些药物造成的高凝状态也可导致血栓形成,常见药物包括:可卡因、麦角胺、雌激素、苯丙胺、洋地黄、加压素以及口服避孕药等[22,23]. 静脉的阻塞多与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有关,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夜间阵发性血红蛋

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

2008年 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 国标码口口口口口口病例编码口口口口 1.一般情况 1.1 病人姓名王春付 1.2 性别(1)男(2)女 1 口 1.3 年龄(岁) 24 口口 1.4 民族(1)汉(2)少数民族 1 口 1.5 工作单位无 1.6 职业(1)农民(2)民工(3)渔民(4)工人(5)学生(6)干 部职员(7)医务人员(8)家务及待业(9)不详(1 ) 1.7 详细地址肇州县(市、区)托古镇(乡)新华村(街道)火炬 窝棚_号 1.8 发病日期 2008 年 05 月 23 日 1.9 发病地点肇州县省大庆市肇州县托古乡(镇)新华村 (街) 1.10 确诊日期 2008 年 05 月 28 日 1.11 确诊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2. 主要症状体征 2.1 发热天数 14 口口 2.2 最高体温(℃) 38 2.3 疼痛部位(1)头痛(2)腰痛(3)眼眶痛(1)(2)(3) 2.4 消化道症状(1)腹泻(2)恶心(3)呕吐(1) 2.5 皮肤潮红(1)面(2)颈(3)胸(1) 2.6 眼结膜充血水肿(1)有(2)无(1) 2.7 皮肤出血部位(1)腋下(2)上臂(3)胸部(4)其他(1) 2.8 出血点形’态(1)散在(2)条状(3)淤斑(4)其他(1) 2.9 黏膜出血部位(1)口腔(2)眼结膜(3)鼻腔(2) 2.10 其他出血情况(1)血尿(2)便血(3)呕血(4)咯血 2.11 低血压天数 3 2.12 最低血压 40 mgHg 2.13 少尿天数 1 2.14 尿液检查 (1) 尿膜状物(2)尿沉渣红细胞(3)白细胞(4)管型 口(4) 2.15 第 6 病日白细胞计数最高最高数量×109/L 2.16 第血小板计数最高最高数量 2.17 第血清IgG阳性 1:检测方法 2.18 第血清lgM阳性 1:检测方法 2.19 确诊病名流行性出血热疑诊病名 2.21 临床型 (1)危重型 (2)重型 (3)中型V(4) 轻型 (5) 非典型 2.21 血清型 (1)汉滩病毒型 (2)汉城病毒型 (3) 未定型出院 2.22 出院 2008 年 6 月 5 日 2.23 死亡年月日

流行性出血热个案护理

流行性出血热个案护理 一、案例介绍:患者李XX,男,63岁。患者于4月4号受凉后出现发热,伴咳嗽,无恶心、呕吐,无腹痛、腹泻等不适,在当地给予输液治疗(具体用药不详)症状好转不明显,且于4月7号出现大小便失禁,为求进一步诊治入我院,门诊于4月8号以“发热待查”收入感染科;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肝炎、结核”等病史,否认手术外伤史,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起病来,患者精神、食欲、睡眠欠佳,大小便有失禁,体力下降,体重无明显下降。既往史:1995年患有败血症,有长期抽烟、饮酒史。体格检查:T37.8℃,P108次/分,R 21次/分,BP95/48mmHg ,神清,精神差,皮肤巩膜未见黄染,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颈软,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啰音及湿罗音,心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部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移动性浊音(—),双下肢无水肿。病理征阴性。请我科会诊后转入我科。体格检查可见右侧颈部见一5×5cm2皮下血肿,面部皮肤及胸部皮肤潮红,眼睑充血,无尿。行机械通气,床边CVVH,升血压,输血等对症支持治疗,后病情逐渐稳定,于4月13号家属放弃治疗出院。阳性结果:淋巴细胞16.5%,异型淋巴细胞13.5% ,白细胞32.42* 10^9/L, 红细胞数 6.25*10^12/L, 血小板数 18.0 *10^9/L ,血红蛋白192.0g/L, 尿镜检细菌计数 36.30 /μL, 葡萄糖 +, 隐血 3+,胆红素阴性,尿蛋白2+,红细胞3178.1/μL,尿比重1.014。 二、诊断:出血热 三、诊断依据:1、根据病史:发热四天 2、血生化检查:异型淋巴细胞13.50% 四、入院后治疗: ①针对患者躁动焦虑的神经症状使用力月西+吗啡各2mg/h静脉; ②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改善呼吸功能; ③胃肠道保护:奥美拉唑40mg(Q12h),翰康6mg24h静脉泵入; ④病原体:病毒唑0.5q12h ⑤肺部感染:美罗培南0.5q12h ⑥血小板减少症:吉巨芬3mgiH ⑦增强抵抗力:迈普新1.6mgiHq12h ⑧肾衰竭:行床边CVVH 五、知识回顾: 出血热即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传染病,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汉坦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以发热、出血、充血、低血压休克及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 1.宿主动物和传染源 主要是小型啮齿动物、包括野鼠及家鼠。 2.传播途径 主要传播为动物源性,病毒能通过宿主动物的血及唾液、尿、便排出,鼠向人的直接传播是人类感染的重要途径。呼吸道、消化道、接触、母婴传播。 3.人群易感性 一般认为人群普遍易感,隐性感染率较低,一般青壮年发病率高,病后有持久免疫力。 临床表现: 1.发热期 (1)发热起病急骤,畏寒、发热,体温达到39~40℃,以稽留热和弛张热多见,持

35例缺血性肠病病人的护理

35例缺血性肠病病人的护理 颜 蕾 摘要:[目的]总结缺血性肠病病人的护理。[方法]对35例缺血性肠病病人采取内科保守治疗,同时加强病情评估与观察、一般护理、腹泻与便血的护理、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结果]31例治愈,4例治疗好转,无一例护理并发症发生。[结论]加强缺血性肠病病人的护理,有利于预后。 关键词:缺血性肠病;腹痛;腹泻;便血;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4-4748.2012.025.024 文章编号:1674-4748(2012)9A-2336-02 缺血性肠病是由各种原因导致的肠壁缺血、缺氧,最终发生肠管梗死的疾病,病变多以结肠脾曲为中心呈节段性发生,近年来发病率有所升高,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早期诊断较困难[1]。2009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消化科收治35例缺血性肠病病人,经积极治疗及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将护理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消化科收治缺血性肠病病人35例,男16例,女19例;年龄44岁~82岁,平均65岁;既往有高血压病18例,冠心病7例,伴心房颤动4例,糖尿病10例,脑梗死11例;均经CT、B超、电子结肠镜检查及病理组织活检确诊;临床表现:均有腹痛,多表现为腹痛、腹泻和便血三联征,初为隐痛或胀痛,程度轻重不等,定位不确切,可局限或弥漫,渐进性加重,可出现阵发性绞痛,最后持续性剧痛,腹泻23例,腹胀26例,其中腹痛后24h出现少量便血22例;恶心、呕吐13例,早期呕吐物均为咖啡色样;血便多呈鲜血便,个别病例为黏液血便或脓血便;35例顺利完成电子肠镜检查,发病部位左半结肠1例,右半结肠3例,内镜下主要表现:阶段性分布的黏膜充血水肿,脆性增加,斑片状出血灶,部分见大小不等溃疡及褐色黏膜坏死结节,间有正常黏膜;均行CT检查,4例CT可见不同程度的肠壁增厚及肠腔狭窄[2]。 1.2 治疗与结果 35例病人采取内科保守治疗,卧床休息、禁食、胃肠减压及肠道外营养支持,积极补充血用量,改善黏膜缺血状态,采用静脉输注扩血管药物丹参注射液、血疏通注射液及潘生丁等治疗,使用抗生素预防肠道继发感染。治疗原发病,纠正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35例病人中治愈31例,治疗好转4例,无一例护理并发症发生,平均住院10d。 2 护理 2.1 病情评估与观察 缺血性肠病三联征:腹痛、腹泻、血便,严重病例可出现肠麻痹坏死和腹膜刺激征。因此,老年病人合并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病慢性病史出现腹痛、腹泻和便血三联征时,必须充分评估病人的病情,了解评估腹痛诱因、部位、程度、性质,症状与体征是否相符,使用解痉药物效果如何。30min~60min观察1次生命体征,病情变化出现异常情况或加重时,及时报告医生,配合医生做好相关检查,尤其是CT检查、B超检查、电子结肠镜检查,以便早期确诊缺血性肠病,便于早期的治疗与护理干预。重点观察腹痛、腹胀、恶心、呕吐情况,重视病人的腹痛、腹胀主诉,老年病人机体反应迟钝,必须充分关注其主诉及病情变化,即便是轻微的变化。观察并记录便血的次数、量、颜色以及24h出入量,及时留取标本送验大便常规。加强对基础疾病的观察与护理,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2.2 一般护理 ①卧床休息,帮助病人适应环境,保持环境安静舒适,限制探视,各种医疗护理活动与操作,力争轻柔、熟练、快捷。②观察病人腹痛,协助病人采取舒适的体位,如出现急腹症时,尽快报告医生处理。腹痛可采用肛管排气,胃肠减压、 解

缺血性肠病的治疗 祝春华

缺血性肠病的治疗祝春华 发表时间:2012-08-03T16:50:17.73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17期供稿作者:祝春华[导读] 缺血性肠病多见于60岁以上男性老人,常在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心力衰竭、休克、心肌梗死、外伤等基础上发生。 祝春华(大兴安岭地区加格达奇区人民医院 165000)【中图分类号】R57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17-0251-02 【关键词】缺血性肠病治疗缺血性肠病多见于60岁以上男性老人,常在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心力衰竭、休克、心肌梗死、外伤等基础上发生。具有一系列结肠缺血损伤的临床表现特点:可逆性结肠病变(黏膜下或壁内出血)、一过性结肠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狭窄、坏疽和爆发性弥漫性肠炎。 (一)临床表现 缺血性肠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在大多数患者仍不明确,有一系列原因可引起结肠缺血,包括医源性的和非医源性的,阻塞性的和非阻塞性的,全身性的和局灶性的。如血栓、栓塞、动脉硬化、血管炎、微小血管痉挛、低血压等血管因素和便秘、腹泻等引起肠内压升高及进食后肠管蠕动增强、氧需求加大等肠管自身因素的综合作用,致使某段结肠绝对或相对缺血而发生组织损害。可能引起结肠缺血的药物有可卡因、麦角胺、雌激素、苯丙胺、洋地黄、美西麦角(me thysergide)、加压素、口服避孕药、假麻黄碱等。 缺血性肠病临床上分成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慢性缺血性肠病包括腹绞痛、腹腔动脉压迫综合征;急性缺血性肠病包括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和血栓形成、急性非肠系膜血管阻塞性肠梗阻、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和缺血性结肠炎。其临床表现取决于受累肠管的范围、程度、持续时间、吻合枝丰富程度与可能形成的侧支循环状况。 慢性缺血性肠病常表现为餐后10~30分钟出现逐渐加重的腹绞痛,持续1~3小时缓解,部分伴恶心、呕吐、腹泻、腹胀、消瘦及营养不良。有时可闻及血管杂音。 急性缺血性肠病常表现为:①腹痛,突然出现于脐周的阵发性绞痛。随病情加重转为持续性且范围扩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者初始腹痛较轻,以后逐渐加重,90%就诊时常已有数天或达2周以上的腹痛史;缺血性结肠炎多为左侧及下腹痉挛性疼痛。②呕吐、腹泻,由于肠道缺血导致肠功能紊乱,可出现恶心、呕吐、嗳气、腹胀、腹泻等症状,腹泻多为短暂出现水样或血水样便。③消化道出血,血便多在腹痛之后24小时内,为鲜红色或暗红色,血与粪便混合,出血量常不多,呕血少见,严重者可出现休克。肛门指诊可发现直肠周围有压痛,指套有血。④后期表现,心动过速、血压下降、发热、肠梗阻、腹膜炎、血性腹水、脓毒血症等,早期诊断与正确处置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综合多家临床报道,缺血性肠病时腹痛、便血发生率为63.6%~100%和72%~92%,而由于肠功能紊乱所致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为16%~20%,腹胀、腹泻、便秘的发生率分别为20%~69%,27.3%~44%和9%~25%。 (二)病理生理学 缺血性肠病的病理组织学改变是非特异性的,主要表现为腺管破坏、上皮细胞脱落、水肿,少见炎症细胞浸润,严重者可见广泛的透壁性纤维化和黏膜萎缩,最后导致缺血后纤维性狭窄,一旦发现小血管内纤维性血栓形成具有重要意义。胃肠系统要进行一系列耗能的加工处理过程,如运动、消化、分泌、吸收和细胞更新,这些重要功能均需适当的营养和氧气供给,否则,这些功能就不能正常进行。结肠的重要功能是对由小肠转运来的液性食糜巾的水和电解质进行重吸收以及暂时贮存粪便,结肠的收缩运动在这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由于肠壁微循环是由来自肠系膜的直小血管穿透肠壁,发出分支到浆膜、外肌层、黏膜下血管丛,因此肠缺血本身产生的损伤从可逆性功能改变到穿透性肠壁坏死,肠黏膜对缺血最敏感,损伤从肠腔面向浆膜面进展.黏膜的完整性首先受到损伤,直接影响大肠的重吸收功能,造成吸收不良性腹泻。当肠道发生缺血时,除了结肠本身局部缺血性组织损伤之外,缺血还可以导致炎症细胞因子和其他炎症递质的释放,如血管活性肠肽(VIP)、前列腺素(PG)、5-羟色胺、 P物质等,这是黏膜通透性增加和机体处于应急状态而引起内毒素血症的结果。缺血后的再灌注和氧自由基释放增加与缺血性损伤的毒性代谢产物也有关。有报道,VIP可引起胃容受性舒张,抑制胃酸分泌,刺激大、小肠分泌,松弛胃肠道平滑肌,抑制结肠和直肠的紧张性。 (三)实验室检查 结肠镜检查具有确诊意义,特别是在便血期的急诊内镜检查,是早期诊断的关键,并能确定病变的范围及病变的阶段,同时能获取组织学检查,有助于与其他炎性肠病、结肠癌的鉴别诊断。根据结肠病变缺血持续时间及缺血严重程度,缺血性肠病分为2型。 (1)非坏疽性缺血性肠病又分为一过型和慢性型。一过型病变为一过性短暂缺血,病变涉及黏膜及黏膜下层,表现为黏膜充血、水肿、瘀斑,黏膜下出血,黏膜呈暗红色。血管网消失,可有部分黏膜坏死,继之黏膜脱落、溃疡形成,呈环形、纵形、蛇形及散在溃疡糜烂,溃疡在亚急性期边界清楚,可长达3~4cm,宽1~2cm,周边黏膜水肿、充血,至发病7天左右,溃疡一般不再进展,2周内结肠基本恢复正常。慢性型见持续性缺血黏膜,损害较重,病变涉及固有肌层,数周或数月后组织替代受损的黏膜及黏膜下层组织,形成慢性溃疡和持续性节段性结肠炎,受损肌层被纤维组织替代,常致结肠狭窄。一过型与慢性型肠镜表现有时在2周内不易鉴别,都可有狭窄,需动态观察。 (2)坏疽性缺血性肠病见严重缺血或肠系膜动脉血栓形成,肠黏膜病变为全壁坏死、形成深大纵形溃疡、脓肿需要手术切除病变肠段。由于脾曲至乙状结肠是肠系膜上、下动脉及肠系膜下动脉与髂动脉血管交界处,血管发育不良、狭窄易缺血,且与小肠动脉吻合枝少。左半结肠是肠系膜下动脉供血,它与腹主动脉呈锐角,亦影响血液灌注,因而病变多为左半结肠。肠镜下可见病变部与正常肠段之间界限清晰,病变部位几乎均见于左半结肠,直肠侵犯较少,这与溃疡性结肠炎多有累及直肠不同,一旦缺血改善,其症状消失快,病变恢复快,即“两快”,亦是与其他炎性、非特异性肠炎相鉴别的关键之一。病理组织学黏膜下层有大量纤维素血栓和含铁血素细胞为此病特征,也是与其他肠病鉴别的关键,对诊断有意义。 内镜检查时,应注意事项:①如有持续腹疼、便血及腹膜刺激征应考虑坏疽性,镜检为禁忌证;②禁用盲目滑镜、钩拉、解袢等手法,以免加重出血,甚至穿孔;③结肠镜下注空气压力超过3.9 kPa(30mmHg)时,因肠内压过高可导致肠壁变薄血流减少,加重结肠缺血,如注以CO2气体可使血管扩张,有利于结肠的血供;④黏膜下出血通常很快被吸收或被溃疡替代,因此发病后72小时内进行内镜检查非常重要。

四川流行性出血热监测方案

四川流行性出血热监测方案 部门: xxx 时间: xxx 制作人:xxx 整理范文,仅供参考,可下载自行修改

四川流行性出血热监测方案(草案> [发布日期:2018-12-22来源:四川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浏览次数:1832] 一、背景 我省自1960年首次由南充报告流行性出血热<以下简称出血热)以来,至2003年底,疫情报告系统共报告本病55418例,死亡2619例.除甘孜州无报病外,疫情波及全省20个市、地、州.1980年报病4131例,占全国发病数地13.56%.我省重疫区相对集中,主要分布在南充、达川、广安、凉山等老少边穷地区.1988年以来我省地报病数下降,在全国疫情中所占比例也有所下降,但局部地区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如2002年盐源县报病507例,发病率高达167.15/十万,在全国以县为单位地疫情中处于高发水平,严重影响了当地 正常地生产生活次序和经济建设. 1998年以来在我省陆续在几个医学实验室地大白鼠中发现严重地出血热鼠间疫情,并有几名实验人员患病,影响了实验室工作地正常开展. 四川省自1984年始开展出血热监测工作,同时设立南充、成都市两个全国监测点,进行了大量地人间和鼠间疫情监测工作.1992年在全省建立南充、广安、开江和现属重庆市地涪陵、武隆等5个监测点组成地监测网络,1998年设立盐源监测点.现有南充、广安、开江、盐源共4个监测点. 20年来,监测工作为我省出血热地防治工作提供了依据,为我省近年来将发病控制在一个较低地水平作出了贡献.各监测点在监测工作中共布放鼠夹近20万夹次,捕获并检测各类啮齿动物和家禽、家畜及小型野生动物2万多只,发现12种动物携带汉坦病毒,经统计分析后确认,我省疫区已由姬鼠型

流行性出血热个案调查表

附表1 出血热个案调查表 县(市)名称:国标码:□□□□□□病例编号:□□ □□□ 一、基本情况 1. 患者姓名:_________ (如患者年龄<14岁,则家长姓名:_____________) 2. 性别:1男,2女□ 3. 年龄:___ __岁□□□ 4. 民族:1汉族,2壮族,3维吾尔族,4其他少数民族□ 5. 职业:□(1)幼托儿童(2)散居儿童(3)学生(4)教师(5)保育保姆(6)饮食从业人员 (7)商业服务(8)医务人员(9)工人(10)民工(11)农民(12)牧民(13)渔(船)民 (14)干部职员(15)离退人员(16)家务待业(17)其他 6.所在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___ 7.家庭住址:____省(自治区/直辖市)____县(市区)_____乡(镇/居委会)____村(街道) 二、发病情况 1. 发病日期:_______年______月_______日□□□□/□□/□□ 2. 就诊日期:_______年______月_______日□□□□/□□/□□ 3. 发病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住院医院:____________________ 5. 住院号: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住院日期:_______年______月_______日□□□□/□□/□□ 7. 出院日期:_______年______月_______日□□□□/□□/□□ 8. 入院诊断:□(1)出血热疑似病例,(2)临床诊断病例,(3)实验室确诊病例,(4)其他 9、临床诊断日期:_______年______月_______日□□□□/□□/□□ 10. 出院诊断:□ (1)出血热疑似病例,(2)临床诊断病例,(3)实验室确诊病例,(4)其他 11.临床分型:1轻型,2中型,3重型,4危重型□ 12. 转归:1 痊愈,2 好转,3 死亡(日期: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三、症状和体征及一般实验室检查 1. 起病急:1是,0否□ 2. 乏力:1有,0无□ 3. 发热:1有,0无□ 4. 头痛:1有,0无□ 5. 腰痛:1有,0无□ 6. 眼眶痛:1有,0无□ 7. 脸红:1有,0无□

缺血性肠病的护理体会

缺血性肠病的护理体会 发表时间:2017-08-08T11:44:15.217Z 来源:《心理医生》2017年14期作者:张倩[导读] 综上所述,对于缺血性肠病患者运用全方位护理,能有效提升患者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湖北省武汉市中心医院消化内科湖北武汉 430014)【摘要】目的:分析运用全方位护理对缺血性肠病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将我院消化内科2015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300例缺血性肠病患者作为本次临床观察的观察对象,根据患者的护理意愿将300例患者平均分配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150例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150例患者采用全方位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150例患者经全方位护理后治疗总有效率为 92.66%;对照组150例患者经常规护理后治疗总有效率为76.66%,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也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缺血性肠病患者运用全方位护理,护理效果明显,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提升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中广泛应用。【关键词】缺血性肠病;患者满意度;常规护理;全方位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14-0208-02 缺血性肠病是一种多发于中老年人,因结肠部位缺血或缺氧导致部分肠坏死或梗阻[1]。常见的临床症状以出血为主并伴有痉挛性疼痛,腹泻也为较为常见的症状之一,缺血性肠病因无特异性,会常常出现误诊现象[2],延误患者最佳的治疗时间,造成治愈率低下的情况。我院为提升缺血性肠病的治愈率,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护理服务,特将消化内科2015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300例缺血性肠病患者,运用不同的护理方式对治疗进行干预,并进行观察,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患者资料 选取我院消化内科2015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300例缺血性肠病患者,按照患者本人的护理意愿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共有患者150例,男性患者87例,女性患者63例,年龄(52~82)岁,平均年龄为(64.2±2.6)岁;对照组共有患者150例,男性患者90例,女性患者60例,年龄(53~81)岁,平均年龄为(63.0±3.1)岁。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1)经肠镜检查后确诊为缺血性肠病。(2)患者均认可护理方案,并签署之情协议书。(3)患者均出现腹泻、排便次数增加、腹胀、呕吐等临床症状。 1.2 护理方法 两组缺血性肠病患者均接受保守治疗,保守治疗包括为患者进行肠胃减压,疏通患者微循环等。对照组150例缺血性肠病患者,按照本人的护理意愿进行常规护理干预,护理人员要做好患者的基础护理,包括保持病房清洁、密切观察患者的体征、给予患者常规的营养支持、用药监督、健康宣教等。观察组150例患者采用全方位护理干预治疗,具体护理方法如下:(1)环境护理:护理人员要为患者提供舒适整洁的病房患者,嘱咐患者要多注意休息,为患者更换更舒适的卧具,在病房外粘贴禁止喧哗的标语,保证患者的睡眠质量。护理人员定期要对病房内的器具进行消毒清洁。(2)饮食护理:对于症状较轻的患者,要给予患者易消化、易吸收的食物如:蜂蜜、酸奶、水果等。流食或半流食是最佳选择,要少食多餐,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对于症状严重便血、剧烈腹痛的患者,给予肠外静脉营养,对患者进行2~4d的禁食,减少食物对患者胃肠道的刺激,防止患者临床症状加重。(3)便血及腹痛护理:腹部绞痛是缺血性肠病最为常见的临床症状,当患者出现腹部绞痛时,护理人员应给予患者肛管排气治疗,并观察患者的状态,并询问患者接受治疗后症状是否缓解,若无缓解护理人员应立即通知患者的主治医生,必要时进行手术治疗。对于便血的患者,护理人员要仔细观察患者血便的颜色,并认真进行记录,给予患者治疗肠管缺血的治疗药物,若患者是腹痛24小时之内出现的便血症状,应立即通知患者的主治医师,患者可能为肠梗阻。护理人员可给予患者温开水坐浴,保证患者肛门周围皮肤清洁。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经不同的护理方式干预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及患者满意度情况。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3]。 显效:经护理后患者的临床消失80%以上。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消失80%~30%。无效:患者经护理后临床症状无明显好转,或加重。患者满意度=(非常满意+基本满意)/总例数*100%,由本科自制的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结果获得,满分100分。非常满意:分数≥85分;基本满意:84~60分;不满意:分数<60分以下。 1.4 统计学分析 通过SPSS21.0软件对本次临床观察的300例缺血性肠病患者的临床护理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治疗结果进行卡方检验分析,计数资料以(x-±s)表示,使用t检验分析计量数据,若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 观察组150例患者经全方位护理干预后,治疗总有效率为92.66%;对照组150例患者经常规护理后治疗总有效率为76.66%,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见表1。表1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表

缺血性肠病的诊治

缺血性肠病的诊治 缺血性肠病是指由于支配肠道的血管本身结构改变(闭塞) 和/或功能异常(挛缩),或者全身血液动力学变化(低灌注)导致肠道血流减少而引起的肠壁器质性损害及肠功能障碍。包括小肠缺血和结肠缺血。根据发病情况和病变范围,肠缺血可以分为3类:急性肠系膜缺血,慢性肠系膜缺血,缺血性结肠炎。急性肠系膜缺血是指突然发作的肠 道供血不足,常表现为急性重度腹痛,诊断一般不困难。慢性肠系膜缺血(肠绞痛)是间断或持续的肠道供血不足,无法满足餐后肠道活动的代谢需求。缺血性结肠炎是肠道供血不足导致的结肠损伤。 1 急性肠系膜缺血 1.1 分类 包括急性肠系膜动脉性缺血和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前者又包括肠系膜上动脉栓塞,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非阻塞性肠系膜缺血和局灶性节段性动脉缺血。各种类型所占比例见表1。 1.2 诊治概要1. 2.1 急性肠系膜动脉性缺血的诊治概要 1.2.1.1 临床特点 (1)突然发作的重度腹痛为首要症状,血管内应用血管扩张剂可缓解腹痛。 (2)剧烈的腹痛和不显著的腹部体征之间不相称。 (3)腹痛后可出现腹泻、便血、腹胀等。 (4)在肠坏死时出现腹膜刺激征。 (5)小肠局灶性缺血为节段性,因充分的侧枝循环,一般不发生贯壁坏死,临床有以下三种类型:①阑尾炎类似的急性肠炎;②与Crohn病类似的慢性肠炎;③出现伴有细菌增殖和“盲袢”综合征的肠梗阻。 (6)多存在本病的易患因素。 1.2.1.2 诊断要点 (1)具有以上典型临床特点者,提示有本病可能。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100083) 吕愈敏 Lv Yu-min 作者简介: 吕愈敏,女,主任医师,教授。主要从事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治疗等临床工作,经验丰富。研究方向以肠道疾病为主,共发表相关学术论文80余篇。曾获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点基金及卫生部基金和吴阶平医学研究三等奖。

缺血性肠病临床路径

缺血性肠病临床路径 (2016年版) 一、缺血性肠病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缺血性肠炎(ICD-10:K55.015),局限性缺血性肠病(ICD-10:K55.901),缺血性肠炎(ICD-10:K55.902)。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中华胃肠病学》2008年人民卫生出版社 主编萧树东、许国铭。《老年人缺血性肠病诊治中国专家建议(2011)》(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 1.临床表现:最常见是腹痛,突然发生,位于脐周及下腹部,阵发性绞痛,程度不同,坏死型可出现恶心、呕吐、发热、心动过速、血压下降等急腹症症状。其次为便血,呈鲜红、暗红或果酱色,可伴腹泻。体征可有下腹部压痛。 2.结肠镜检查:发病48小时内,粘膜充血与苍白区交替,随后粘膜下水肿,高低不平,粘膜下岀血,呈现散在分布红色瘀斑,融合后出现蓝紫色小结节,继后出现粘膜浅表糜烂和溃疡,酷似溃疡性结肠炎。但病变呈区域性分布,与正常段分界清楚。7天左右溃疡融合延长,变深,可出现纵

行、匍行性溃疡,类似结肠克罗恩病。 (三)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缺血性肠炎(ICD-10:K55.015),局限性缺血性肠病(ICD-10:K55.901),缺血性肠炎(ICD-10:K55.902)。 临床病情排除急性坏死型。 (四)标准住院日为10-14日。 (五)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 (2)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输血前检查(乙肝五项、HCV抗体、HIV抗体、血型)、D-二聚体、C反应蛋白; (3)胸片、心电图、立位腹平片、腹部B超 (4)不愿接受结肠镜检查或存在结肠镜检查禁忌症的患者,可选择其它影像学检查(包括腹部CT、MRI、DSA)。 2.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的检查项目 (1)肿瘤标志物 (2)其它与本病发病机制相关的病因学检查项目 (六)治疗方案的选择。 1、支持治疗:静脉补液、纠正水、电解质平衡和酸中毒,必要时给予禁食和胃肠减压。

护理个案——DIC

香港大学深圳医院 护理个案报告 题目DIC患者的护理 姓名张倚婷 专业护理学 指导老师汪旸(ICU) 中国·广东·深圳 2014年10月

DIC患者的护理 前言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 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是指在某些致病因子作用下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激活,大量可溶性促凝物质入血,从而引起一个以凝血功能失常为主要特征的病理过程(或病理综合征)。在微循环中形成大量微血栓,同时大量消耗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纤溶)过程加强,导致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碍和贫血等临床表现的出现。 DIC的病因来自于基础疾病。感染性疾病和恶性疾病约占2/3,产科灾难和外伤也是DIC的主要病因。 诱发DIC的基础疾病包括:①感染性疾病:包括革兰氏阴性或阳性菌感染、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性心肌炎等。②肿瘤性疾病:转移性癌、肉瘤、恶性淋巴瘤等。③血液性疾病:急慢性白血病、溶血性疾病、异常蛋白血症等。④妇产科疾病:感染流产、死胎滞留、妊娠毒血症、羊水栓塞、胎盘早剥等。⑤创伤及手术:严重软组织损伤、挤压伤综合征、大面积烧伤、大手术等。⑥其他:如严重肝衰竭、严重中毒或蛇咬伤、输血反应、器官移植排异反应等等。 根据病情进展速度,DIC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 DIC的分类及各类型特点 基本特点常见病因 急性DIC 在几小时或1-2天内发生,病情凶险,进展迅 速;症状明显,以休克和出血为主败血症休克、异型输血、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等 亚急性DIC 在数日到几周内逐渐发生恶性肿瘤转移、宫内死胎等 慢性DIC 病程可达数月至数年,症状轻微,轻度出血, 少见休克,以器官功能障碍为主恶性肿瘤、胶原病、溶血性 贫血等 DIC通常分为三期,即高凝期、消耗性低凝期和继发性纤溶亢进期。 DIC的分期及各期特点 基本特点表现高凝期凝血系统被激活,血中凝血酶量增多,导致微 血栓形成 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消耗性低凝期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因消耗而减少,继发纤维蛋 白原减少,纤溶过程逐渐加强 出血 继发性纤溶亢 进期纤溶系统异常活跃,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形成且 具有很强的抗凝作用 出血十分明显

流行性出血热护理

56 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临床护理体会 管桂兰135000吉林省梅河口市爱民医院 管桂鑫135000吉林省梅河口市妇幼保健院 【摘要】 2005年1月至12月在我院住院的56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其中轻型32例,中型18例,重型6例;并发肺水肿2例,急性心力衰竭1例,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1例,上消化道出血1例,死亡1例。经抗感染、抗休克和血液透析治疗,除1例死于糖尿病并发症外全部痊愈。笔者认为,减少出血热并发症的发生,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和治疗,护理人员的护理经验、操作技术和责任心在抢救成功中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流行性出血热并发症护理; 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 EHF)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本病的主要病理变化是全身小血管广泛损害,临床上以发热、出血和肾损害为主要表现。典型病例病程中有五期经过[1],不典型可以出现越期现象[2]。临床表现错综复杂,并发症较多,病程较长,病死率较高。在该病的诊治过程中,严密观察和精心护理对控制病情、预防并发症及提高抢救成功率起重要作用。我院自2005年1月至12月收治EHF患者56例,护理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56 例EHF患者男43 例,女13 例,年龄15~60 岁,以农民为主,占85.5%,其次是工人占8%。地区分布也以农村为主,占90.71%,城区占9.29%。居住或工作环境中均有鼠类活动。住院天数15~42天,平均21天。 1.2结果本组56例患者中,轻型32例无并发症;中型18例其中1例并发上消化道出血;重型6例中,患糖尿病8年者1例,因并发急性心、肾功能衰竭死亡;并发肺水肿2例,急性心力衰竭1例,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1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1例。临床上经过抗炎、抗休克、血液透析、支持治疗,本组56例患者中1例死亡,55例痊愈出院。 2 临床特点与护理 2.1 发热期的特点与护理 汉坦病毒侵入机体后随血液达到全身组织,进一步增殖后释放入血引起病毒血症。一方面病毒能直接破坏感染细胞功能和结构,另一方面病毒感染诱发人体的免疫应答和各种细胞内因子的释放,导致机体组织损伤,能引起多器官损害。病毒血症及免疫功能紊乱,引起发热和中毒症状。本组56例患者均表现为稽留热,持续6~10 d,体温39~40℃,但患者中典型的“三痛”症状(头痛、眼眶痛、腰痛)表现不突出,其中21 例患者头痛明显,17例患者眼眶痛显著,15 例有腰痛症状患者,23 例患者表现为双下肢膝关节酸痛。 护理原则:严格遵循绝对卧床休息的原则,以物理降温为主,勿用解热镇痛剂,避免大汗诱发休克。为减少对皮肤的刺激,避免加重血管扩张诱发皮下出血,禁用乙醇擦浴。鼓励患者多饮水,利于毒素排

缺血性肠病护理常规

缺血性肠病护理常规 一、定义:缺血性肠病是因为小肠,结肠血供不足,导致不同程度的局部组织坏死,以及一系列症状的病变,以急腹症和血便而就诊。 二、护理评估: (1)评估是否为老年人 (2)评估患者是否患有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肝硬化等既往病史(3)评估患者的病情及腹痛情况 三、护理 1.病情观察: (1)每30-60分钟观察一次生命体征、面色、神志、意识、瞳孔等变化 (2) 观察腹痛、腹胀、恶心、呕吐,重视老年人的腹痛、腹胀主诉,特别是对存在高凝状况的老年人要做到早发现,为成功救治赢得宝贵时机。 (3)观察便血的次数、量、颜色的变化及24小时出入量,及时留取大便标本送检。(4)加强对基础疾病的观察,缺血性疾病多为老年患者,常伴有其他系统疾病,要加强观察,加强基础护理,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2.饮食护理:腹痛、腹泻、便血明显者,禁食3-5天,直到腹痛减轻时科进少许流质,以后逐渐加量,但为防加重胃肠道负担,应严格控制饮食量、品种及烹饪方法,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适量蛋白质,少量多餐。 3.疼痛护理:缺血性肠病均有明显腹痛史,具有症状与体征不相符的特征,即腹痛重体征轻,早期腹肌软,压痛点不固定的特点。注意腹痛部位、的性质等,腹痛最明显的部位多为病变处。如突然出现剧烈腹痛、腹肌紧张,表明肠穿孔可能,应立刻通知医生,给予处理,在未明确诊断之前禁用镇静剂,以免掩盖病情。可采用肛管排气、胃肠减压等方法。 4.肛周护理:腹泻、便血病人因大便次数频繁,每次便后应擦净,保持臀部清洁、干燥,以防发生湿疹和褥疮。保持床铺清洁、干燥,便后及时清洁用 物。

5. 心理护理本病患者早期均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现象,出现时均未给予正确认识,认为是胃肠炎症状,后期出现便血了,才入院治疗,并且心里伴有恐惧感,怀疑是恶性肿瘤等相关疾病,造成很大的心里负担,对于此类患者入院后先安抚其心里,并配合医生进行相关检查,待检查回报后,向患者介绍疾病知识,注意事项,并告知积极配合治疗可很快达到痊愈效果。减轻心理顾虑,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6. 药物指导因本病的发生大多与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及低血容量为主要病因,其用药多以扩张血管、改善循环、预防感染、补充血容量,治疗原发病为主要原则。用药时禁用缩血管及激素类药物,避免增加出血。伴有肝功能损坏、高血压、糖尿病等患者,应给予对应治疗。急性期并伴有并发症的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生活护理由护理人员及家属共同完成,以确保病人的安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