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伤寒论

伤寒论

伤寒论
伤寒论

一、A型题

1-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的医书是:( )

A.《伤寒杂病论》B.《黄帝内经》

C.《太平圣惠方》D.《五十二病方》

E.《三因方》

2.《伤寒杂病论》成书的年代是:( )

A.春秋时代B.西汉末年

C.战国时代D.晋代

E.东汉来年

3.下列哪一种是对《伤寒论》中广义伤筹

概念的正确论述:( )

A.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的疾病

B.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

C.感受寒邪,感而即发的疾病

D.以恶寒、发热、头痛、无汗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证候E.由伤寒杆菌引起的疾病

二、B型题

A.成无己

B.张仲景

C.张景岳

E.柯韵伯

B.张仲景

D.王叔和

1.《伤寒杂病论》的作者:( )

2.《注解伤寒论》的作者:( )

三、C型题

A.《伤寒论条辨》

C.二者均是

B.《伤寒微旨论》

D.二者均不是

1.按治法分类法研究《伤寒论》的著作是:( ) 2.按方剂分类法研究《伤寒论》的著作是:( )

四、X型题

1.关于《伤寒论》一书,正确的说法有:( ) A.是一部以外感病为主论述疾病辨证论治的医书B.是现存最早的一部理法方药一线相贯的医学著作C.作者为张机

D.约成书于东汉末年

E.创立了六经辨证体系

2.据《难经》原文,广义伤寒包括:( )

A.中风

B.伤寒

C.湿温

E.温病

3.《伤寒论》条文的排列,从整体上看具有哪几个特点:( )

A.先概论,后分述

B.先论病因病机,后论脉症方治

C.先重点论述主症、主治、主方、主药,后分别列述此方证具体的某一问题D.先论本病本证,确立中心内容,后列述兼证、变证、类似证

E。现列举方证的具体用法,后进行归纳总结

4.关于《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下列说法恰当的有:( )

A.概括了脏腑、经络、气血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B.既是辨证的纲领,又是论治的准则

C讨论了病变部位、证候特点、邪正消长及立法处方等问题

D’将外感疾病及杂病的各种证候抽象化

E.可作为一切疾病的分证纲领

5.关于《伤寒论》六经的涵义,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是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也就是三阴三阳

B。专指经络

C.概括了脏腑、经络、气血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D.既是辨证的纲领,又是论治的准则

E.只论述了热证、实证的证治

6.下列哪几项属于六经病证的基本治则:( )

A。扶正祛邪

B.调整阴阳

C.标本缓急

D.表里先后

E.病差防复

五、论述题

1.《伤寒论》是如何成书与沿革的?

2.伤寒与温病之争的焦点是什么?应如何认识寒温之争?

3.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有何关系?

4.六经辨证与脏腑辨证有何关系?

参考答案

一、A型题1.A2.E3.B

二、B型题1.B2.A

三、C型题1.D2.D

四、X型题1.ABCDE2.ABCDE3.ABCD4.ABCDE5.ACD6.ABCDE

第一章

一、A型题

1.下列哪一项是太阳病提纲:( )

A.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B.脉浮,发热恶寒,头痛

C.脉浮数,头身疼痛,恶寒

D.脉浮紧,发热恶寒,无汗而喘

E.脉浮缓,发热恶寒,汗出

2.太阳病的性质是:( )

A.表证

B.表寒证

C.表热证

D.寒热夹杂证

E.以上都不是

3.太阳中风证汗出的机理是:( )

A.阳虚不能固摄于外

B.卫气不共营气谐和

C.卫虚失固,腠理疏松

D.外邪化热,热迫津出

E.风寒外袭,卫阳不固,营不内守

4.以下除哪项外,均为桂枝汤证可见之脉症:( ) A.脉浮弱

B.脉浮数

C.身体疼痛

D.项背强

E.鼻呜干呕

5.应用桂枝汤治疗下列病证,哪项是错误的:( ) A.太阳中风证

B.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

C.营卫不和之发热,自汗出

D.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不上冲者

E.太阳伤寒证,用麻黄汤发汗后,表证未解者肝6.太阳中风证的治法是:( )

A.调和营卫

B.解表发汗,固护卫阳

C调和营卫,益气和营

D.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E.解表祛风,宣肺发汗

7.“将息”是指:( )

A.喘息

B。将养调息

C斟酌之意

D.休息

E.将就

8.太阳伤寒证的病机是:( )

A.风寒袭表,营卫失调,营阴外泄

B.风寒袭表,经气不利

C.风寒袭表,卫气被遏,营阴郁滞

D.风寒袭表,卫气被遏,阳郁内热

E.以上都不是

9.太阳伤寒证的主要脉症是:( )

A.发热,微恶寒,咳嗽,口渴,脉浮略数

B.发热,恶寒,无汗,烦躁,身痛,脉浮紧

C.发热,恶寒,无汗,项强,脉浮紧

D.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身疼痛,脉浮紧

E.发热,恶寒,咳嗽,喘息,脉浮紧

10.太阳伤寒证的治法是:( )

A.解肌祛风,宣肺平喘

B.发汗解表,升津舒经

C.发汗解表,内清郁热

D.发汗解表,宣肺除饮

E.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11.原文“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当治以:( ) A.桂枝加桂汤

B.桂枝汤

C.瓜蒂散

D.麻黄汤

E.苓桂甘枣汤

12.下列麻黄汤的煎服法中,哪项是错误的:( )

A.温覆取微汗

B.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C.先煮麻黄,去上沫是正确的

D.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

E.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13.桂枝加葛根汤证的辨证要点是()

A.汗出、项强

B.汗出、恶风

C.汗出、发热

D.无汗、项强

E.无汗、恶寒

14.桂枝加葛根汤方的组成是:( )

A.桂枝汤加葛根

B.桂枝汤加葛根、麻黄

C.麻黄汤加葛根

D.葛根汤加桂枝

E.葛根汤加桂枝、麻黄

15.桂枝去芍药汤的主症病机是;( )

A.胸阳受损、表证陷里

B.表邪人里、郁而化热

C.里热炽盛、鼓动脉促

D.表邪未解、胸阳受损

E.脾肾阳虚、虚阳外浮

16.《伤寒论》中,通过发汗而止利的汤方()

A.大青龙汤

B.麻黄汤

C小青龙汤

D.葛根汤

E.葛根芩连汤

17.下列哪一项不是大青龙汤证的主症:( )

A.发热

B.恶寒

C.无汗

D.烦躁

E.筋惕肉晌

18.大青龙汤证的病机主要是:( )

A.寒邪束表、内郁化热

B.风邪袭表、营卫不和

C.寒邪袭表、营阴郁滞

D.风寒外袭、少阴阳虚

E.外感寒邪、内伤饮食

19.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小青龙汤证的主证( )

A.干呕

B.发热

C咳

D.微喘

E.烦躁

2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针对这种病机,选方应用:( ) A.小青龙汤

B.大青龙汤

C.麻黄汤

D.桂枝汤

E.葛根汤

21.下列哪一组药不属于小青龙汤方:( )

A.麻黄、芍药、细辛

B.干姜、甘草、桂枝

C.五味子、半夏、甘草

D.麻黄、桂枝、细辛

E.桂枝、芍药、葛根

22.小青龙汤证“服汤已,渴者”,其病机是:( )

A.水饮初化、津液一时不布

B.服药辛燥、伤及津液

C.水饮阻遏、津液不达

D.里热伤津

E.引水自救

23.桂枝甘草汤证的服法,应该是:( )

A.清酒送服

B.分温三服

C.顿服

D.昼二夜一服

E.分温二服

24.桂枝甘草汤证的病机是:( )

A.发汗过多、损伤心阳

B.发汗过多、损伤卫阳

C.发汗过多、伤及营血

D.发汗不彻、邪不外达

E.以上都不是

25.桂甘龙牡汤证“烦躁”的病机是:( )

A.心阳虚

B.心阴虚

C.心火重

D.心血虚

E.心气虚

26.桂甘龙牡汤方中,桂枝的用量是:( )

A.三两

B.四两

C.半斤

D.二两

E.一两

27.下列哪一项不属112条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证:( ) A.伤寒脉浮

B.亡阳

C.医以火迫劫之

D.必惊狂

E.脉阴阳俱停

28.下列哪一组不属于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方:( ) A.桂枝、甘草

B.大枣、生姜

C.蜀漆、甘草

D.龙骨、牡蛎

E.蜀漆、白芍

29.苓桂甘枣汤的主症是:( )

A.脐下悸、欲作奔豚

B.脐周痛、欲大便

C.脐中痛、月经不利

D.脐下痛、小便不利

E.脐上悸、腹部胀满

30.原条文要求苓桂甘枣汤的煎煮溶剂是:( )

A.清酒

B.清水

C.甘澜水

D.潦水

E.麻沸汤

31.桂枝加桂汤证,重用桂枝的甩意是:( )

A.温通心阳、以制肾水

B.温阳解表

C.增强行水

D.温通太阳、调和营卫

E.通阳散寒

32.桂枝加桂汤中桂枝的用量是:( )

A.三两

B.二两

C.八两

D.五两

E.四两

33.下列哪一项不是苓桂术甘汤证:( )

A.心下逆满

B.气上冲头眩

C.起则头眩

D.脉沉紧

E.身为振振摇

34.苓桂术甘汤证的主要病机是:( )

A.脾阳虚

B.肾阳虚、水气停

C.水停下焦

D.水气凌心

E.外寒里水

35.下列哪一项是小建中汤证的主症:()

A.恶寒发热

B.汗出恶风

C.心中悸而烦

D.腹胀满

E.大便干结

36.临证用小建中汤时,必用何药才不失仲景组方原义:()

A.桂枝

B.芍药

C.甘’草

D.饴糖

E.大枣、生姜

37.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的主症腹胀满,是属下列哪一项:() A.虚胀

B.实胀

C.食湿停滞

D.虚少实多

E.虚多实少

38.干姜附子汤证的治则应该是:()

A.急救回阳

B.回阳救逆

C.滋阴回阳

D.温补肾阳

E.脾肾两补

39.干姜附子汤证的“昼日烦躁”一证,应属下列何项:() A.阳虚烦躁

B.阴虚烦躁

C.热邪烦躁

D.阴阳惧虚烦躁

E.虚中挟实烦躁

40.下列哪一项不应属真武汤证:()

A.发热、心下悸

B.头眩、身酮隅动

C.小便不利

D.四肢沉重、疼痛

E.汗出而喘

41.桂枝新加汤中,芍药和生姜的用量正确为:() A.芍药三两,生姜三两

B.芍药五两,生姜五两

C.芍药五两,生姜三两

D.芍药四两,生姜四两

E.芍药一两,生姜三两

42.太阳中风兼阳虚汗漏证的主治方为:()

A.桂枝附子汤

B.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C.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D.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E.桂枝加附子汤

43.下列除哪个方证外,均为太阳中风表虚证的兼证:() A.桂枝去芍药汤证

B.葛根汤证

C.桂枝加葛根汤证

D.桂枝新加汤证

E.桂枝加附子汤证

44.桂枝加附子汤用于:()

A.风湿相搏而身体疼痛,汗多者

B.麻黄汤证汗后所导致大汗不止者

C.太阳病发汗太过而阳虚汗漏者

D.少阴病复感寒邪

E.太阳中风误下导致阴阳两虚者

45.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治疗用:()

A.先温中扶阳,后酸甘化阴

B.桂枝汤

C.附子汤

D.桂枝新加汤

E大青龙汤

46.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病机为:()

A.过汗亡阳,经脉失养

B.太阳表虚,发汗过多而阳虚漏汗

C.阴阳两虚,表虚为主

D.阳虚自汗,阴血不足

E.表证未解,里虚不足

47。桂枝附子汤与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区别为:()

A.前者附子用量轻,后者附子用量重

B.前者去芍药,后者有芍药

C.药物组成相同,只是治疗作用不同

D.前者重用附子,后者重用桂枝

E.前者重用桂枝,后者重用附子

48.桂枝加附子汤证中的“四肢微急,难以屈伸”的机理是:( )

A.太阳中风过汗,损伤营血,筋脉失养

B.外邪未解,经气不舒,筋脉失养

C.汗伤营血,血虚寒凝,气血运行不畅

D.阳不温煦,阴不濡养,筋脉失养

E.风寒湿留着关节,肢节不利

49.原文“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其病机为:( )

A.心阳虚,心神失其温养

B.心血不足,神气浮越

C.汗伤心阳,心神不宁

D.气血不足。脉道不充,心神失养

E.心阴心阳两虚。复被邪扰

50.营气不足,筋脉失养引起的身疼痛,治用:( )

A.附子汤

B.真武汤

C.甘草附子汤

D.桂枝新加汤

E.桂枝附子汤

51.解肌祛风,升津舒经的方剂是:( )

A.桂枝汤

B.麻黄汤

C.桂枝加葛根汤

D.葛根汤

E.桂枝新加汤

52.桂枝加桂汤中桂枝的作用是:( )

A.通阳化气,兼以解表

B.温通心阳

C.助心阳而平冲降逆

D.解肌祛风

E.温阳化气

53.桂枝加桂汤证的病机是:( )

A.心阳虚,心神浮越

B.心胸阳气不足,痰饮扰心

C.心阳虚,水寒上犯心胸

D.汗伤心阳,心失所养

E.心肾阳虚,阳气不布

54.关于桂枝加附子汤证的病机,以下哪项是错误的:( )

A.表证未除

B.阳气虚弱

C.阴也不足

D.寒凝筋脉

E.筋脉失养

55.桂枝加附子汤证之阴阳俱虚,仲景之法是:( )

A.阴阳双补

B.扶阳以固阴

C.健中调阴阳

D.温肾以固本

E.解表以护正

56.以下哪项不是桂枝新加汤证的辨证要点:( )

A.身疼痛

B.脉沉迟

C.恶风寒

D.发热

E.无汗

57.栀子豉汤“虚烦”一词是指:( )

A.气虚而肺气不足心胸烦闷

B.血虚而血不养神的心烦

C.阳虚而虚热内扰的心烦

D.阴阳两虚,心神失养而烦

E.邪陷而无痰水之实邪所致的心烦

58.下列栀子豉汤证不会出现哪个症候:( )

A.心中懊侬

B.心中结痛

C.胸中窒而烦热

D.卧起不安

E.胸满烦惊

59.太阳病发汗或下后,汗出而喘,身无大热,不可更行桂枝汤,应给予:( ) A.桂枝去芍药汤

B.白虎汤

C.麻杏石甘汤

D.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E.以上都不是

60.葛根芩连汤证中“下利”的机理是:( )

A.太阳中风误下,损伤中阳

B.太阳病误下,表邪未解.内有饮邪下注

C.太阳病表邪传里,邪迫阳明

D.太阳中风误下,里热挟表邪内陷肠道

E.太阳邪郁,化热下迫大肠

6l-黄芩汤适用于:( )

A.太阳表邪不解,内迫阳明丽致的下

B.热结旁流证

C.肝热下迫大肠,湿热郁滞的下利

D.少阳火郁之邪内迫肠道而致的下利

E.以上都不是

62.下列脉征不适合用白虎汤的是:( )

A.身大热,汗出

B.发热头痛,恶风寒,汗出,脉洪大

C.脉浮滑

D.脉滑而厥

E.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

63.原文“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当治以:( ) A.白虎汤

B.附子汤

C.麻黄汤

D.五苓散

E.白虎加人参汤

64.下列症状中不属于栀子豉汤证的是:( )

A.心下痞硬

B.胸中窒

C.虚烦不得眠

D.身热不去,心中结痛

E.反复颠倒,心中懊恢

65.栀子豉汤证的禁例是:( )

A.身热汗不出

B.旧有微溏

C.咽喉干燥

D.饥不能食

E.手足温

66.下列方剂中具有清热除烦,宽中消满功效的是:( )

A.栀子豉汤

B.栀子厚朴汤

C.大承气汤

D.栀子干姜汤

E.厚朴生姜半夏人参汤

67。栀子厚朴汤的药物组成是:( )

A.栀子、厚朴、枳实

B.栀子、厚朴

C.栀子、厚朴、枳实、芒硝

D.栀子、厚朴、枳实、甘草

E.栀子、厚朴、枳实、大黄、甘草

68.黄芩汤证的治法是:( )

A.燥湿止利

B.和中止利

C.凉血止利

D.清热止利

E.解表止利

69.黄芩汤方的药物组成是:( )

A.黄芩、芍药、炙甘草、人参

B.黄芩、芍药、炙甘草、大枣

C.黄芩、芍药、炙甘草、大枣、半夏

D.柴胡、黄芩、芍药、生甘草、大枣

E.黄芩、芍药、炙甘草、大枣、茯苓

70.黄芩加半夏生姜汤证的治法是:( )

A.燥湿止利,兼降逆止呕

B.清热止利,兼降逆止呕

C.凉血止利,兼降逆止呕

D.和中止利,兼降逆止呕

E.解表止利,兼降逆止呕

71.白虎汤的药物组成是:( )

A.知母、石膏、芦根、生甘草

B.知母、石膏、粳米、生甘草

C.知母、石膏、粳米、炙甘草

D.知母、石膏、黄芩、炙甘草

E.知母、石膏、黄连、炙甘草

72.“身重”可见于诸多方证中,以下哪一项属大青龙汤的适应症:( ) A.身重,多眠睡,汗出

B.胸满烦惊,一身尽重,不可转侧

C.身不疼,但重,脉浮缓

D.四肢沉重疼痛,下利

E.腹满身重,难以转侧

73.白虎汤证与白虎加人参汤证病机的区别是:( )

A.前者津气未伤,后者津气已伤

B.前者燥热轻,后者燥热重

C前者津气损伤轻,后者津气损伤重

D.前者气伤,后者津伤

E.前者汗出少,后者汗出多

74.“烦躁”见于大青龙汤证中,其伴见症状为:( )

A.虚烦不得眠

B.心烦不得安

C.短气躁烦

D.烦躁而无汗

E.心下满而烦

75.太阳病发汗或下后,汗出而喘,身无大热,不可更行桂枝汤,应给予:( ) A.桂枝去芍药汤

B.白虎汤

C.麻杏石甘汤

D.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E.以上都不是

76.太阳病,汗下之后,表无大热,汗出而喘者,治宜:( )

A.葛根汤

B.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C.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D.葛根黄芩黄连汤

E.以上都不适用

77.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的病机是:( )

A.表病误下,外证不解,气逆于肺

B.风寒束表,肺气不宣

C.汗下后,邪气内传,热壅于肺

D.外有风寒,内有郁热

E.以上都不是

78.“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其汗出的病机是:( ) A.仍属营卫不和

B.汗后卫阳愈虚,不能固外

C.表邪化热内传壅肺,热蒸液泄

D.肺合皮毛,肺气虚皮毛不固

E.虚阳外浮,腠理失于致密

79.麻杏石甘汤证与葛根芩连汤证主要的鉴别点是:( )

A.前者无大热,后者身大热

B。前者汗出而喘,后者喘不出汗

C.前者脉数,后者脉促

D.前者以喘为主症,后者以下利为主症

E.前者烦渴证轻,后者烦渴证重

80.太阳病误下,出现下利不止,喘而汗出,脉促的,选用以下哪一方治疗:( ) A.葛根汤

B.麻杏石甘汤

C.桂枝人参汤

D.葛根黄芩黄连汤

E.黄芩汤

81.根据原文填空:“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省略处为:( )

A.必自下利,脉促者

B.腹痛不止,脉促者

C.下利不止,脉浮者

D.协热而利,脉促者

E.利遂不止,脉促者

82.葛根芩连汤的主症是:( )

A.发热,喘而汗出,下利不止

B.发热恶寒,无汗,下利

C.下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

D.发热,下利不止,心下痞硬

E.发热,胸胁苦满,腹痛,自下利

83.下列何脉症均可见于麻杏石甘汤证和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 )

A.口渴

B.脉数、无汗

C.苔黄

D.喘、汗出

E.头项强痛

84.下列何证可用葛根芩连汤治疗:( )

A.太阳与阳明合病,必自下利者

B.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喘而汗出

C.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

D.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

E.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

85.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当选用何方治疗:( )

A.小柴胡汤

B.葛根汤

C.葛根黄芩汤

D.柴胡桂枝汤

E.黄芩汤

86.对葛根芩连汤证下利机理的分析,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

A.太阳误下,风寒化热下迫阳明大肠

B.太阳误下,中焦脾胃阳气受伤

C.太阳闭郁,风寒不得外解,反下迫阳明大肠

D.太阳闭郁,风寒化热下迫阳明大肠

E.以上都不是

87.葛根芩连汤中喘而汗出的机理是:( )

A.兼太阳病不解,肺气不宣

B.邪热内传阳明,大肠传导失职

C.大肠热盛,上蒸于肺,外蒸于体表

D.太阳病误下,邪陷胸中,正气尚能抗邪外出

E.表邪内陷,肺热壅盛

88.葛根黄芩黄连汤证的治法是:( )

A.清热和中止利

B.清热燥湿止利

C.清热坚阴止利

D.清热解表止利

E.以上均不是

89.患太阳中风,医师初诊误予攻下,药后证见发热,不恶寒,喘而汗出,利下不止,治疗宜用:( )

A.理中汤

B.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C。麻杏石甘汤

D.桂枝加人参汤

E.葛根芩连汤

90.“虚烦”意指:( )

A.正气虚致心烦

B.心烦由阴血虚所致

C.心烦内无形邪热所致

D.虚热扰心所致

E.心烦由心阳不足,空虚无主所致

91.黄连汤的主要症候为:( )

A.饥不能食,食谷欲吐

B.腹中急痛

C.腹中痛,欲呕吐

D.食人口即吐

E.以上都不是

92.下列症候,可以考虑用栀子豉汤的是:( )

A.心烦不得眠。小便不利

B.烦热,胸中窒

C.心中烦,不得卧,脉沉细数

D.心烦不眠,虚赢少气

E.昼El烦躁不得眠,脉沉微

93.下列哪项症状如与“虚烦不得眠”并见,直接可用栀子豉汤而不用加减:( ) A.心中结痛

B.腹满

C.呕

D.少气

E.宿食

94.栀子干姜汤证的病机是:( )

A.脾胃不和,寒热错杂

B.热扰胸膈,下焦有寒

C.热扰胸膈,中焦虚寒

D.上热下寒,寒热格拒

E.上焦有热,下焦水停

95.以下除哪一项外,均为白虎汤证可见的症状:( )

A。身重

B.厥逆

C.腹满

D.下利

E.谵语

96.下列诸证中,哪一证不宜用白虎汤:( )

A.发热,汗出,口渴,腹满,脉滑

B.发热,汗出,大烦渴不解,背微恶寒,脉大

C.发热,汗出,身重,腹满,口不仁,面垢,时谵语,遗尿

D.发热,口渴,四肢厥冷,脉滑

E.发热,面赤,气粗,烦渴引饮,汗出脉滑

97.“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其中“自下利”的病机是:( ) A.少阳邪热,内迫阳明,迫液下趋,传导失职是:

B.太阳少阳合病,三焦壅滞,水液下趋

C.太阳少阳合病,枢机不利,胆热犯胃

D.太阳少阳合病,表邪未尽,内迫阳明,迫液下趋

E.以上均不是

98.据伤寒原文发汗后,腹胀满者,可用:( )

A.理中汤

B.栀子厚朴汤

C.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D.小承气汤

E.调胃承气汤

99.黄连汤证的病机是:( )

A.胃虚痰阻,胃气上逆

B.脾胃不和,寒热错杂

C.中阳虚损,阴寒气逆

D.寒热错杂,气机升降失常

E.上热下寒,脾胃不和

100.黄连汤证治法是:( )

A.寒热并用,和胃化痰

B.清上温下,调和脾胃

C.和中降逆消痞

D。清上温下,和胃降逆

E.和胃补中,降逆消痞

101.黄连汤中桂枝的目的在于:( )

A.解表

B.温下

C.和解上下阴阳之气

D.降冲逆

E.以上都不是

102.栀子豉汤证的治法是:( )

A.清热理气

B.清热和中

C.清胃宣中

D.清宣郁热

E.清胃利胆

103.“胸中窒”意指:( )

A.胸中有疼痛感

B.胸中烦闷,不可言状

C.呼吸不畅,胸中有压榨感

D.如结胸状,按之疼痛

E.胸中有闭塞不舒之感

104.半夏泻心汤和黄连汤方药物的区别( )

A.前方有半夏无黄连,后方有黄连无半夏

B.前方有黄芩无桂枝,后方有桂枝无黄芩

C.前方有桂枝无黄芩,后方有黄芩无桂枝

D.前方有干姜无人参,后方有人参无干姜

E.前方有人参无干姜,后方有千姜无人参

105.黄连汤证的主要症状表现为:( )

A.饥不能食,食谷欲吐

B.腹中急痛

C.腹中痛,欲呕吐

D.食人口即吐

E.以上都不是

106.黄连汤的药物组成为:( )

A.黄连、干姜、黄芩、人参、半夏、甘草、大枣

B.于姜、黄连、人参、桂枝、甘草、半夏、大枣

C.黄连、人参、干姜、黄芩、甘草、生姜、半夏

D.黄连、干姜、黄芩、白术、半夏、茯苓、甘草

E.黄连、黄芩、甘草、半夏、干姜、大枣、茯苓

107.太阳蓄水证的病机是:( )

A.水停下焦,波及中焦,脾失健运

B.水停中焦,深入下焦,气化失职

C.阳虚不化,水寒互结

D.阴虚内热,水热互结

E.膀胱气化失职,水饮内停,水寒互结

108.原文:“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该方是:( ) A.猪苓汤

B.五苓散

C.茯苓甘草汤

D.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E.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109.原文:“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治宜:( )

A.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B.多饮暖水,汗出愈

C.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

D.五苓散主之

E.以上都不适宜

110.原文:“中风发热,六七H不解而烦,有表里证……,名日水逆,五苓散主之。”省略处为:( )

A.小便不利,饮水多者

B.消渴烦渴,饮水多者

C.渴欲饮水,水人则吐

D.小便不利,饮水则吐者

E.小便不利,苦里急者

111.原文“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也。”其中“里急”是指:( )

A.腹部拘急疼痛

B。时时欲泄,肛门重坠,便出不爽

C.少腹部有急迫不舒之感

D.心下阻塞不适感

E.以上都不是

112.原文“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其中“脉浮”的机理是:( )

A。虽经发汗,外邪未解

B.过汗致阳浮于外

C.发热时,热盛于外

D.大汗时,阳盛于外

E.以上都不是

113.五苓散证之“消渴”的病机是:( ),

A.发汗太过,耗伤津液,胃中干燥

B.外邪人里化热,伤津耗液

C.阳虚不化,津不上承

D.水热互结,热伤阴津

E.水停下焦,气不化津,津不上承

114.太阳蓄水证出现心下痞的机理是:( )

A.表邪不解,邪热内陷,气机痞塞

B.水停心下,胃气痞塞

C.水停下焦,上逆凌心

D.水气内停,阻碍中焦气机升降

E.以上都不是

115.下列症候中,哪项是太阳蓄水证的辨证要点:( )

A.发热恶寒,汗出头痛,脉浮数

B.心下痞

C.小便不利

D.烦渴欲饮水

E.少腹痛

116.六七日前患太阳中风延误未治,现症见发热,烦渴,渴欲饮水,水入则吐,小便不利。治宜:( )

A.桂枝去桂加茯苓自术汤

B.苓桂术甘汤

C.茯苓甘草汤

D.五苓散

E.栀子豉汤

117.五苓散证的治法是:(.)

A.健脾利水,兼以解表

B.健脾和胃,调和行卫

C.化气行水,兼以解外

D.温阳化气,健脾利湿

参考答案一

、A型题1.A2.A3.E4.C5.D6.D7.B8.C9.D10.E11.B12.B13.A14.A15.D16.D17.E18.A19.E20.A21.E22.A23.C24.A25.A26.E27.E2 8.E29.A30.C31.A32.D33.E34.A35.C36.D37.D38.A39.A40.E 41.D42.E43.B44.C45.D46.B47.C48.D49.E50.D51.C52.C53.C54.D55.B56.C57.E58.E59.C60.D61.D62.B63.E64.A65.B66.B67.A68.D69.B70.B71.C72.D73.C74.D75.C76.C77.C78.C7 9.D80.D81.E82.A83.D84.B85.E86.A87.C88.D89.E90.C91.C 92.B93.A94.C95.D96.B97.A98.C99.E100.D101.C102.D103.E 104.B105.C106.B107.E108.B109.C110.C111.C112.A113.E114.D115.C116.D 117.C

干货分享伤寒论113方集锦后附剂量换算

【干货分享】伤寒论113方集锦(后附剂量换算) 1桂枝汤方:12条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右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服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2桂枝加桂汤方:117条 桂枝五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桂满五两。所以加桂者,以能泄奔豚气也。3桂枝加芍药汤方:279条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生姜三两,切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4桂枝加大黄汤方:279条 桂枝三两,去皮大黄二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

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5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43条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擘厚朴二两,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右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6桂枝加附子汤方:20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7挂枝去芍药汤方:21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将息如前法。8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22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附子,将息如前法。9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方:112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牡蛎五两,熬蜀漆三两,洗去腥龙骨四两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10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118

(完整word版)伤寒论整理总结,推荐文档

经方《伤寒论》17方整理总结(转载) 经方之一,许多名医成名方---乌梅丸。 乌梅丸 中国国务学位委员医学科学评议组成员,北京中医学院教授任应秋的老师刘有余以善用乌梅丸治杂病蜚声一时,任老在一旁待诊时,曾见刘有余老师半日曾四次疏用乌梅丸,一用于肢厥,二用于消渴,一用于腹泻,一用于吐逆。毕诊后问难于老师,他说,凡阳衰于下,火盛于上,气逆于中诸证都可以随证施用。 记得有一位名医说的话,《伤寒论》你要弄懂一字一方,即可受用一生,看来说的一点也不假,上面的刘有余可谓是持一方乌梅丸即可蜚声一时。 一、从木土理论看待理肝重剂乌梅丸 肝属木,脾属土,木能克土,而土得林而达之,木能疏土脾滞以行,见肝之病,知肝传脾,见木一动必乘脾胃。 厥阴提纲之症多属肝风内扰乘克脾胃之象,即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其中,消渴,饥而不欲食乃是肝风内扰中消脾胃之症,食则吐蛔乃是肝风内扰,上逆胃口之症,下之利不止,乃是肝风内扰下揎脾土之症,提纲六症属肝风乘土则四。 厥阴主方乌梅丸,有泄木安土之法,其中君药乌梅酸敛肝泻风,佐苦辛之黄连,干姜之类。辛开苦降相伍,可以升降胃气,调和中焦。以参归补虚安中,总体构成泄风木之有余,安中土之不足。使风木得静,中土得安,脾胃得和。则扶土抑木,达到源流并治,治已防变之效果,确有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意。此乃泄肝安胃一大法也。

乌梅丸的应用木土不和是治验的主要类型,以肝脾不和,肝胃不和为主。辨证要紧扣肝风同夹寒热,乘虚内扰脾胃,治疗勿忘重用酸收和调理寒热比例,此乃临证取效的关键。 二、从调理阴阳说乌梅丸 乌梅丸本来是治疗蛔虫症药物,既有酸甘化阴配伍,又有辛甘温阳、酸苦泄热、苦辛顺其升降等方法。这可谓寒热并用,刚柔共济,气血兼顾,扶正祛邪集于一身。 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例如慢性胃炎、胃溃疡、胃粘膜脱垂、胃肠神经官能症、慢性胆囊炎等疾病时,如果病程绵长,有形体消瘦、精神郁闷、体倦乏力、四肢发凉、心烦口苦、食欲差、头晕耳鸣、恶心呕吐等症状时,可以抓住其阴阳错杂的病机,用乌梅丸加吴茱萸、煅瓦楞子、橘络等来治疗,来针对病症的寒热虚实俱存、上下内外均病等具体情况。治疗高血压病,对一些老年病人,如果长期精神紧张、多愁善感,除了常见的头晕耳鸣症状外,还出现颜面潮红、口干、舌红的上热症状,以及四肢发凉、畏寒、脉沉迟等下寒症状,两者互相交错,此时可用乌梅丸,去掉干姜、川椒、而加用吴茱萸、生姜,取吴茱萸汤(由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组成)之意,治疗胃中虚寒,胸膈满闷,手足逆冷。如果失眠多梦,则取肉桂代替桂枝,用交泰丸(由黄连、肉桂组成)之意,交通心肾,治疗失眠。治疗窦性心动过缓,传导阻滞等心率缓慢症状时,如果病程长,有精神忧郁、头晕、胸闷、头面烘热、出汗口苦等上热症状,又有四肢厥冷、畏寒等心阳虚的症状,此时可用乌梅丸,加生地、白芍、琥珀、茯神等药物,以清心安神,活血化瘀。

伤寒论113方完整版

伤寒论113方完整版

1.桂枝汤 【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煎法】右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方歌】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功。 2.桂枝加桂汤 【原文】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组成】桂枝五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 【功用】温阳祛寒,平冲降逆。 【煎法】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3.桂枝加芍药汤 【原文】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芍

药六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生姜三两。 【功用】温脾和中,缓急止痛。 【煎法】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 4.桂枝加大黄汤 【组成】桂枝三两、大黄二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 【功用】发表疏里,外解太阳之表,内攻太阴之里实。 【煎法】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5.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原文】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厚朴二两、杏仁五十枚。 【功用】解肌发表,降气平喘。 【煎法】右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6.桂枝加附子汤 【原文】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三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

读伤寒论心得

---------------------------------------------------------------范文最新推荐------------------------------------------------------ 读伤寒论心得 《伤寒论》,古代汉医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阐述外感病治疗规律的专著。在你度过伤寒论之后,你有些什么不同的想法分享?下面是带来的读伤寒论心得体会,欢迎查看。 读伤寒论心得篇一 在这春雨纷纷的夜晚,窗外寂静无声,我独自坐在窗边,看着窗外的行人纷纷,不经意看到桌上的《伤寒论》,手不由地打开台灯,细细读起了起来。这已经不是我第一次翻阅它,但每一次翻阅它,都带给我一种新的感悟体会。它不仅让我惊喜,也让我困惑。但却又让我忍不住去思考、钻研,这一次次的思考、钻研都化作无数的对《伤寒论》以及中医的深情。 说道《伤寒论》就不得不提到他的作者??张仲景,张仲景先生在历史上的主要贡献不是他的仕途成就,而是他身居高位却愿意造福百姓,为百姓生命健康之根本所日夜寻求探索,从而留下了著作《伤寒论》,为万千饱受病痛折磨的人民指引了一条出路。而其著作《伤寒论》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其留下了几百个经方,更在于建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开创了理,法,方,药的先河。自此以后,中医不再是师徒相传的经验之谈,而是成为了一门拥有理论的学科,使中医的各种看病方法都有理可寻,有法可依。由此观之,张仲景之于中医犹如门捷列夫之于化学,称其为医中之圣一点也不为过。 1 / 35

然后在多次阅读《伤寒论》后我却发现想要真正读懂它并不是件易事,不仅需要知识积累更需要一颗探求的心。要深刻细读《伤寒论》,首先就必须要有一种中医思维框架,不仅是要翻看医案著作,领悟前人经验,更要自己结合日常多多思考书中为何如此阐释?而不是死背医案记录。其次,在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应当结合基础理论思考,不能以自己的意念为主导去排斥它,甚至怀疑它。最后在知识与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上,就可对《伤寒论》提出质疑,在疑问的过程中不仅是自身领悟的更高层次发展,更是医学造诣的升华。如此这般,方能读领略到古人张仲景先生蕴藏在书中的智慧,也能使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得到收获。 读伤寒论心得篇二 自仲景之《伤寒论》的出现,后世医家多对此有所发挥,或依原文而解,或有所补益,但于临床较为实用,讲得很是朴实的,我多遵刘渡舟、陈瑞春,二老多以临床为出发点,无累赘之言,指导我们后学有很深的实际意义。笔者近日再读《伤寒论》时,突有所感悟,现笔录于此,分享与同仁。 笔者近日坐门诊,接触的上感病人较多,这个疾病本身不是重病,就是老百姓常说的普通感冒,如无并发症,一般经5-7d痊愈。但若治疗不及时、不彻底,可能会引动很多旧病复发,比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加重原有心脏疾病,比如导致心衰、心律失常等等。忽然想起,早在1800多年前的《伤寒论》中,仲景仙师就对此有详细的论述,我们一起来看《伤寒论》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

伤寒论-太阳病篇-期末复习资料

伤寒论-太阳病篇-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辨太阳病脉症并治 第一节太阳病纲要 一、太阳病脉症提纲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病因病机——太阳主表,卫外。外感先病太阳。 症状解读——脉浮:邪在外,卫气浮于外抗邪。正气未虚。 头项强痛:太阳经循行头项,外邪易犯,风寒外束,经气受阻。 恶寒:外邪束表,卫气被遏,不能“温分肉”。 二、太阳病分类提纲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病因病机——风寒袭表、营卫失调。 症状解读——发热:风寒袭表,阳浮抗邪。 汗出、恶风:风性疏泄,伤于卫阳。卫外失固,营不内守,营阴外泄。 脉缓:营阴外泄。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症状解读——或已发热或未发热:与感邪、体质、卫气郁闭有关。(风寒甚,卫气郁闭重未能达表则不发热。)体痛:寒性凝滞。风寒束表,卫阳被遏,营阴

郁滞,经气运行不畅。 呕逆:风寒束表,表气郁闭,里气不和,胃失和降。 脉阴阳俱紧:***寒性凝滞,郁闭营卫,无汗脉紧。(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症状解读——发热而渴,不恶寒:温邪犯表,化热伤津。 误治解读——误汗:温病误用辛温发汗,则变为风温。热邪鼓动气血,身灼热、脉浮盛有力。热盛迫津外泄,自汗出。伤津,身重。热扰神明,多眠睡、语言难出。邪热壅肺,鼻息必鼾。 误下:攻下伤阴伤津,小便不利。肝肾阴精不能上承于目,直视。热盛神昏,关门不固,二便失禁。 误火:热盛伤津,动风,惊痫、瘛疭。热伤肝胆,水不涵木,黄疸。 三、辨病发于阳、发于阴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

《伤寒论》学习心得体会

《伤寒论》学习心得体会 中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学习经典后更是深有体会。以下就我对《伤寒论》的心得体会做个分享。 一、以理解伤寒论原文为重点,多读多背。 在原文上下功夫,弄懂原作,求其本意,旁参诸家。多读多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伤寒论》主要是继承仲景的学术思想,探索其精微大义,因此就要在原文上下功夫,弄懂原作,求其本意。《伤寒论》由于成书年代久远,条文失真,文法多样,文字古奥,论理广深,因此,我们要想学好她学透她,依靠后世注家,以注家作为向导,不失为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至于背诵,我觉得背诵一定的原文对于中医入门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伤寒论》来说,不能背诵,头脑就不能在前后原文之间任意穿梭引用,也就无法全面细致的理解《伤寒论》的含义。经典著作中的条文,乃是从无数病例中总结出来的具有规律性的东西,也就是俗话所说万变不离其宗之宗。记住它,背诵它,就能在临床上触发思绪,吃透精神,从熟生巧,别出心裁 二、我对六经的认识。 《伤寒论》六经体系是疾病共性规律的概括,以六经生理为基础,阐释其病理变化,不单是外感,实可以统万病。《伤寒论》从内难二经基础上的进一步之经典著作,补内难二经之不及,其首创六经证治。故我对六经之认识有一读之必要,打的中医治病,皆从整体出发,依据病者盛衰强弱、病势之缓急进退来作为施治方针。所谓六经,三阴

三阳是也,大抵三阴经病,属寒、属里、属虚者多,故太阴治宜温,少阴治宜补,厥阴治宜清;而三阳经病,恰与三阴经病相反,大抵属热、属实、属表者多,故表证宜汗,实证宜下,独少阳属于半表半里,既不宜汗又不宜下,而治宜和解。 六经的划分具有辨证与论治的双重意义,具体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提示中风或伤寒,以确定解肌或发汗的治法。第二,提示病位的表里,可定表、和、攻救之法,对于部位的归类,可做为论治的根据。第三,提示病情的寒热,决定用药的温凉。第四,提示邪止消长的情况,可知如何祛邪或扶正,在辨证归类时以实证属三阳,虚证属三阴。第五,提示受邪的经脉脏腑可以分经用药,有的放矢。由于六经能提示受邪部位在何经脉脏腑,给立法方药指明方向,故伤寒六经辨证的过程,即是确立治则,治法及选方遣药的过程,所以辨证与论治是两个步骤,合而观之辨证与论治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六经传变是有规律的,不同的传变条件,会有不同的传变情况:在感邪轻、正气强的条件下,如治疗得当,可不传而愈。在感邪重、正气强的条件下,病发于阳而反应强烈,且不论病在一经或合病,或并病都在三阳,但若治疗不当,消耗了正气,则可传入三阴。由阳经传入阴经的,病多属热,易于亡阴。在感邪重,正气弱的条件下,病发时直中三阴,但若治疗适当,邪衰正胜也可阴证转阳。在感邪轻,正气弱的情况下,病可发于阳也发于阴。 三、关于伤寒在临床上的运用体会。 总结起来,首先应抓住主证,然后辨析病机,最后在了解方义的

伤寒论太阳病篇 郭杰

2016届六安中医院安徽中医药大学实习生读《伤寒论》太阳病篇有感 姓名:郭杰 专业:中西医结合临床 年级:12级中西医临床 时间:2016年6月11日

正文:《伤寒论》出自东汉医圣张仲景之手,是一部阐述外感病治疗规律的专著。全书10卷,又以太阳病篇的论述最多。太阳病篇主要是论述外感病的传变与转归,以及失治误治之后的各类兼证、变证和疑似证等。因此有丰富的临床研究价值和指导意义。 从《伤寒论》“太阳病篇”原文来看,太阳病的病变部位涉及到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太阳膀胱腑,也涉及到太阳所主的肌表营卫。由于太阳主表,而肺主皮毛,所以当体表的阳气受邪时,往往会导致肺气宣发肃降的功能失调而出现咳嗽或气喘。因此,手太阴肺经的病证也在“太阳病篇”中体现出来。当然,《黄帝内经》中用“太阳”命名小肠经和小肠腑,即手太阳小肠经和手太阳小肠腑。但是根据临床实际情况的判断,在外感病的早期阶段,《伤寒论》中并没有涉及到关于小肠经、腑的相关病变特征,这也是值得现代临床考究的一个方面。 从太阳病的提纲证来看,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反映了风寒邪气侵袭太阳经脉和肌表,正气奋起与邪气抗争的病机。三者必须兼备,方可辨为太阳病,不可独为一证。太阳病往后又分为:中风、伤寒和温病。 太阳中风为外感风寒卫强营弱,以发热恶寒汗出脉浮缓为特征,又称太阳中风表虚证,治以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方用桂枝汤证。若兼项背强几几,太阳经气不利,方用桂枝加葛根汤。兼气息喘急者,是风寒迫肺,肺气不利,方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兼汗漏不止,甚则小便不利,四肢拘急者,是表扬虚弱为主,方用桂枝加附子汤。兼胸闷脉促者,是外邪欲陷胸阳不展,方用桂枝去芍药汤。若胸闷恶寒甚,脉微而不促者,是外邪已陷胸中,胸阳受损,然表邪还在,方用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兼身痛不休,脉沉而迟者,是表邪未解而气营两亏,方用桂枝新加汤。

伤寒论112方证

《伤寒论》112方证 1.汤证:桂枝汤(12) 病机:汗孔失固(表虚),汗出伤营,故曰“营弱”;风邪乘虚而入,在腠理,故曰“卫强”。天津市公安医院中医科李岩 脉症:发热,汗出,恶风,头项强痛,口和不渴,脉浮缓(阳浮而阴弱)。 治法: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处方:桂枝6g 芍药6g 炙甘草3g 生姜6g 大枣4枚 应用:外感病初期,项背部诸疮病的初期,见桂枝汤证者,及自汗等证可用此方。此外,现代临床还多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多形性红斑,湿疹,荨麻疹,皮肤瘙痒症,肩凝症,无脉症,妊娠反应,人工流产后发热等。 2.汤证:桂枝加葛根汤(14) 病机:同桂枝汤证,但经脉郁滞较突出。 脉症:发热,汗出,恶风,项背拘急,脉浮缓。 治法:调和营卫,疏利经脉。 处方:葛根9g 桂枝4.5g 芍药4.5g 生姜6g 炙甘草3g 大枣4枚 应用:麻疹初期,疹见未齐,见桂枝汤证者;痢疾初期,或胃肠病兼见桂枝汤证者。他如落枕、颈椎病、头痛亦可酌用此方。 注:原书中有麻黄,于理不合。从林亿、朱肱之说,去麻黄。 3.汤证:桂枝加附子汤(20) 病机:在桂枝汤证基础上,又兼见因阳虚而漏汗之症,可由太阳中风误汗而致。 脉症:恶风,汗出不止,小便难,四肢拘急,难以屈伸,或见手足冷,肢节微痛,脉沉微。治法:扶阳止汗,调和营卫。 处方:桂枝6g 芍药6g 炙甘草3g 生姜6g 大枣4枚炮附子3~4.5g 应用:治阳虚自汗。 4.汤证:桂枝去芍药汤(21) 病机:太阳病而胸阳轻微受损,可由误下伤阳而致。 脉症:表证未解,但觉气上冲胸,胸满而微闷,苔薄白,寸口脉较关尺部为盛。 治法:扶阳解表。 处方:桂枝6g 炙甘草4.5g 生姜6g 大枣4枚 应用:本方加味可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属阳虚证型者。 注:因胸满故桂枝汤去芍药。本方为桂枝甘草汤加姜枣而成。 5.汤证: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22) 病机:太阳病,里阳虚,表邪内陷,可由误下伤阳而致。 脉症:胸满,畏寒,指尖不温,苔薄白,脉促或虚数。 治法:温里复阳,辛散逐寒。 处方:桂枝6g 炙甘草4.5g 生姜6g 大枣4枚炮附子3~4.5g 应用:本方可用于阳虚阴盛之胸痹证。 注:因阳虚较桂枝去芍药汤证为重,而出现畏寒,故加附子。本方与桂枝附子汤药味相同,但附子用量轻,意在复阳为主。

伤寒论汤证总结

《伤寒论》汤证小结 太阳病篇 【汤证小结】 证:恶寒发热,头项强痛,汗出,口不渴,鼻鸣干呕,舌苔薄白而润,脉浮缓(无力)。 理:外感风寒,卫气不固,营阴失守(正气抗邪无力) 法:辛温解表,缓汗兼补(扶卫敛营) 方:桂枝汤 药:桂枝白芍炙甘草生姜大枣 【汤证小结】 证:恶寒发热,项背强几几,口不渴,汗出,苔白润,脉浮缓。 理:表寒虚兼太阳经气不利 法:缓散表寒,升津柔筋 方:桂枝加葛根汤 药:桂枝汤加葛根 【汤证小结】 证:恶寒发热,头项强痛,口不渴,汗出,喘咳,苔白润,脉浮缓。 理:表寒虚诱发宿喘或表寒误下气逆致喘 法:缓汗兼补,降气平喘 方: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药:桂枝汤原方加厚朴二两杏仁五十枚 【汤证小结】 证:恶风寒发热,汗漏不止,小便难,四肢挛急,舌苔白,脉沉迟而微。 理:表邪未解,过汗气阴二亏,阳虚欲脱 法:解肌祛风,扶阳固表 方:桂枝加附子汤 药:桂枝汤原方加炮附子壹枚 【汤证小结】 【汤证小结】 证:恶寒发热,汗出恶风,兼脉沉迟,身疼痛 理:汗不如法,表虚而兼气阴不足 法:缓汗解表,佐补气阴 方: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药:桂枝汤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 【汤证小结】 证:恶寒发热,头项强痛,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苔白润滑,脉沉紧。

理:汗、下后,表邪未解,水气内停(表里同病) 法:利小便兼以通阳达表 方: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药:桂枝汤原文去芍药加茯苓、白术各三两 【汤证小结】 证:恶风寒发热,头项强痛,身痛,腰及骨节疼,呕逆,喘咳,无汗,口不渴,苔薄白而润,脉浮紧。 理:外感风寒,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正气抗邪有力) 法:辛温解表,峻汗攻邪(泄卫畅营) 方:麻黄汤 药:麻黄桂枝炙甘草杏仁 【汤证小结】 证:恶寒发热,项背强几几,口不渴,无汗,苔白润,脉浮紧 理:表寒实兼太阳经俞气机不利 法:峻汗攻邪,升津柔筋 方:葛根汤 药:桂枝加葛根汤加麻黄(葛根麻黄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 【汤证小结】 证:恶寒发热,头痛,无汗,口不渴,无汗,下利或呕,苔白润,脉浮紧 理:表寒实兼邪犯于胃或肠 法:峻汗攻邪,升津止泻或止呕 方:葛根汤或葛根加半夏汤 药:葛根汤或加半夏半升 【汤证小结】 证:恶寒发热,不汗出而烦躁,身疼痛(或但重,乍有轻时),口渴,苔黄白相兼,脉浮紧(缓)理:表寒实兼里热 法:外解风寒,内清郁热 方:大青龙汤 药: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生姜大枣石膏 【汤证小结】 证:恶寒发热,无汗,脉紧(或沉或浮);干呕,咳喘吐白色清稀泡沫痰,背寒如掌大,舌苔白滑或水滑;或渴,利,噎,小便不利,少腹满。 理:表寒实兼里饮 法:发散表寒,温化里饮(表里双解) 方:小青龙汤 药:麻黄芍药干姜五味子甘草桂枝半夏细辛 【汤证小结】 证: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如疟状,一日二三度发,头痛,面色反有热色(面赤),身痒,无汗,脉浮缓,苔白润。

9.伤寒论太阳病概论9(伤寒条文重要名词解释)

2013年5月14日 鹰飞天(986679928) 10:07:21 李克邵伤寒论解惑 继续上周学习的内容,继续贴一些要在伤寒条文中出现的名词解释。 和、和之:和即无病。如“口中和”即口中清爽不燥不渴,“表和里实”是无表症而里已成实。“荣气和”是荣无病。“表未和”“里未和”、“卫气不和”是表里卫气处于病理状态。和之是指用小剂量的药物治之使和,如“桂枝汤小和之”、“微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比常规汗下为轻故称和之。口不仁即口不和。是黏腻不清爽,但尚未至于燥渴,旧注解释为口不知味,不够理想。 脏:若与腑对举是指五脏,若不与腑对举便是包括六腑在内的体内全部脏器。如“诸病在脏”(金匮要略)、“脏无他病”、“脏有寒”、“脏结”、“脏厥”、“脏寒”等都是,这和《内经》“愿闻十二脏之相使”和“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也的脏字,都是广义的是统指所有的脏腑而言。 鹰飞天(986679928) 10:12:41 胃:《伤寒论》中的胃,是指整个消化管道说的。譬如“胃家实”胃而称家,显然不是仅仅指仓廪之官的胃。又如“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这显然是指的大肠。

心下、心中:这是单指的胃或胃的周围,不包括大肠、小肠。如“烦躁心下硬”,“心中痛热,饥而不欲食”、“心下痞硬”等都是。 血室:即子宫,有的注家指为肝经,有的注家指为冲脉,都是错误的。 强:亢进的意思,是病理现象。如“荣弱卫强”、“浮则胃气强”都是。 少气:《灵枢●五味篇》“故谷不欲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是气息微弱不是短气。 鹰飞天(986679928) 10:15:18 短气 (短气者,气短而不能相续,似喘而非喘,若有气上冲,而实非气上冲也。似喘而不摇肩,似呻吟而无痛。《金匮》云∶平人无寒热,短气不足以息者实也) 能食:对不能食而言,是食欲正常,如“下痢后当便硬,硬则能食者愈”。“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 颇能食:是较能食、略能食、食欲尚可的意思。如“到后经中颇能食”。 消谷善饥:即食欲亢进,是病理现象,如“合热则消谷

伤寒论113方

《伤寒论》113方 ------------------------------------------------------------------------------- 1.桂枝汤:12 【条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处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煎服方法】:右五味,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服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 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2.桂枝加桂汤:117 【条文】: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处方】:桂枝五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煎服方法】: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桂满五两。所以加桂者,以能泄奔豚气也。 3.桂枝加芍药汤:279 【条文】: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处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生姜三两,切,【煎服方法】: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 4.桂枝加大黄汤:279 【条文】: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处方】:桂枝三两,去皮大黄二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 【煎服方法】: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5.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43 【条文】: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处方】: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擘厚朴二两,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煎服方法】:右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6.桂枝加附子汤:20 【条文】: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处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煎服方法】: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7.挂枝去芍药汤:21 【条文】: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

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 1.关于其流派。在我看来,伤寒论可以分为两大流派,一派是占据绝对主流的辨证论治学派,主张治病要根据脏腑经络阴阳五行的理论来辨“证型”,代表人物有刘渡舟,熊曼琪,梅国强,李克绍等,主流医家几乎都是主张“辨证论治”;一派是人数较少的主张辨六经辩方证药证的“方证对应学派”,代表人物有日本吉益东洞、尾台榕堂、汤本求真等,中国的有胡希恕、黄煌、刘志杰等。 2.关于其论证的内容。伤寒是温病、中风、伤寒、中湿等外感疾病的统称,或者说由于起居饮食不甚引起的突发性疾病。例如汗出当风、久坐湿地等等。而在所有外感疾病中伤寒是最严重最普遍的一类疾病,这是伤寒论重点讨论的对象,当然也同时讨论了另外几种突发疾病。所以伤寒论重点讨论的是外感突发疾病的证状、脉象、传变规律及治愈方法。 3.对六经的认识及其和脏腑关系的几个简要介绍。中医治病都是从整体出发的,以病者盛衰强弱为依据,病势之缓急进退来作为施治方针。所谓六经,三阴三阳是也,大抵三阴经病,属寒、属里、属虚者多,故太阴治宜温,少阴治宜补,厥阴治宜清;而三阳经病,恰与三阴经病相反,大抵属热、属实、属表者多,故表证宜汗,实证宜下,独少阳属于半表半里,既不宜汗又不宜下,故治宜和解。昔俞根初先生曰:“以六经铃百病,为确定之总诀”。又曰:“百病不外六经,正治不外六法,按经审证,对症立方”。 (1) 阳明病与心阳明病。无论寒邪热邪,一律表现为高热,另外有谵言妄语的证状。其实阳明与心有莫大关系。《内经》“二阳之病发心脾”,二阳就是阳明,说明阳明的病可能发自于心,也可能发自于脾。所以心病可以引起阳明病。而瞻谵言妄语是神志疾病,与外邪攻击心包有关,也正因为心包是禁宫要地,正邪交争最猛烈,所以才会出现高热症状。另外阳明病的脉象是洪脉,这正是心脉。由此推知,阳明经病的主方白虎汤,其实最重要的是解心热。在高烧、神志昏迷的时候,后世很多名医都在白虎汤的基础上加上犀角、羚羊角等味以解心热。(2)阳明病与肠胃。《灵枢·经脉》说足阳明胃经主津液所生病。足阳明病引起的一个问题就是津液大亡。因此阳明病的一大特点是大汗出。汗出也是身体正邪交争后把外邪排除体外的过程。但是大汗出后出现的问题就是“胃家实”排便困难。依我个人的理解是这样的:正常的人体防御机制,可以通过高热、汗出的方式战胜外邪病排除,在体表可以排邪,那么机体是否也有可能在肠胃之内,以分泌物的形式将外邪排除,随粪便外出。但是,由于排便困难,外邪无法排除,反而在粪便上滋生,排便困难除了破坏正常代谢外,也使外邪在粪便中滋生。因此排便就成了主要矛盾。三个承气汤就是解决排便问题,大便出来了,外邪也就随之而去了。当然并非所有的阳明病都会伴随便秘,而是肠内有燥矢、有宿食、或肠胃机能有问题才引发便秘。(3)太阳病与肺。外感症初发,通常表现为“太阳病”。所谓“太阳”并非抽象概念,因为“太阳病”会引起手足太阳经循行部位的不适感受。如头项强痛,腰背痛。例外鼻鸣、鼻塞、流涕等有时也是太阳经的病症,因为足太阳经过睛明穴而络鼻窍。太阳病是表证,病在皮毛。肺主皮毛,所以太阳病与肺部疾病通常同时出现。所以太阳病经常伴随咳嗽、喘息、浊痰的出现。所以在治疗太阳伤寒的方剂中,多有润肺、止咳的药物出现。如杏仁、五味子、生姜等。另外,太阳病为什么现浮脉?浮脉是肺脉,所以是太阳经与肺同病。 4.对于药物使用的看法。在我看来伤寒论中其主要用药特点是“有是证,用是药”。最典型的就是《伤寒论》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痞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小柴胡汤主之。”方后7加减:“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瓜蒌实一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加瓜蒌根四两;若腹中痛

伤寒论-太阳病篇 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辨太阳病脉症并治 第一节太阳病纲要 一、太阳病脉症提纲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病因病机——太阳主表,卫外。外感先病太阳。 症状解读——脉浮:邪在外,卫气浮于外抗邪。正气未虚。 头项强痛:太阳经循行头项,外邪易犯,风寒外束,经气受阻。 恶寒:外邪束表,卫气被遏,不能“温分肉”。 二、太阳病分类提纲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病因病机——风寒袭表、营卫失调。 症状解读——发热:风寒袭表,阳浮抗邪。 汗出、恶风:风性疏泄,伤于卫阳。卫外失固,营不内守,营阴外泄。 脉缓:营阴外泄。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症状解读——或已发热或未发热:与感邪、体质、卫气郁闭有关。(风寒甚,卫气郁闭重未能达表则不发热。)体痛:寒性凝滞。风寒束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滞,经气运行不畅。 呕逆:风寒束表,表气郁闭,里气不和,胃失和降。 脉阴阳俱紧:***寒性凝滞,郁闭营卫,无汗脉紧。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症状解读——发热而渴,不恶寒:温邪犯表,化热伤津。 误治解读——误汗:温病误用辛温发汗,则变为风温。热邪鼓动气血,身灼热、脉浮盛有力。热盛迫津外泄,自汗出。伤津,身重。热扰神明,多眠睡、语言难出。邪热壅肺,鼻息必鼾。 误下:攻下伤阴伤津,小便不利。肝肾阴精不能上承于目,直视。热盛神昏,关门不固,二便失禁。 误火:热盛伤津,动风,惊痫、瘛疭。热伤肝胆,水不涵木,黄疸。 三、辨病发于阳、发于阴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四、辨太阳病传变与否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脉静:脉律缓,未变化。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8)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10)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风家:太阳病患者 五、太阳病欲解时 (9)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第二节太阳病证 一、太阳病经证 (一)中风表虚 1.桂枝汤证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

趣味记忆伤寒论中方剂歌诀

趣味记忆伤寒论中方剂歌诀 1、桂枝汤:桂枝用勺炒枣姜。发热汗出桂枝汤,桂枝芍药草干姜。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2、桂枝葛根汤:桂枝用勺炒枣姜,葛麻黄。汗出恶风项背强,桂枝汤中葛麻黄。 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 芍药二两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桂枝二两(去皮) 3、桂枝加附子汤:桂枝用勺炒枣姜,附子来帮忙。发汗不止人恶风,桂枝汤中附子藏。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4、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炒枣姜。下后脉促胸又满,桂枝去芍是良方。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5、桂枝去芍加附子汤:桂附无芍炒枣姜。恶寒去芍加附子,桂附无勺草枣姜。 桂枝甘草生姜附子 6、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汤中杏麻黄。面热身痒各半汤,桂枝汤中杏麻黄。 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麻黄杏仁 7、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汤中杏麻黄,关键在用量。汗出脉洪形似虐,桂二麻一莫彷徨。桂枝汤中杏麻黄,取名桂二麻一汤。 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麻黄杏 . 资料. .. .

仁 8、白虎加人参汤:知母石膏炒迷人。汗后烦渴脉洪大,就用人参白虎汤。 知母石膏粳米人参 9、桂枝二越婢一汤:桂麻炒芍、姜枣膏。 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麻黄石膏10、四逆汤:四逆汤,附子炒干姜。 附子甘草干姜 11、调胃承气汤:调胃承气硝炒黄。 大黄甘草芒硝 12、葛根加半夏汤:桂枝汤半葛麻黄。 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半夏葛根麻黄13、干姜甘草汤 干姜甘草 14、芍药甘草汤 芍药甘草 15、麻黄汤:麻桂炒杏仁。 麻黄桂枝甘草杏仁 16、小柴胡汤:人炒芩柴半枣姜。 人参柴胡黄芩甘草半夏大枣生姜17、大青龙汤:麻桂炒杏、姜枣膏。 桂枝麻黄甘草杏仁生姜大枣石膏18、小青龙汤:好细辛、麻桂勺炒姜夏味。 麻黄桂枝芍药甘草半夏五味子生姜细辛19、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汤中朴杏仁。 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厚朴杏仁20、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新加汤,人参放进桂枝汤 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人参 21、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杏草膏 . 资料. .. .

一篇伤寒论的学习体会

这是一篇伤寒论的学习体会! 一,背诵为先 以前阅读了《名老中医之路》,从中看出,名老中医们反复强调,中医入门的最佳门径就是踏踏实实背诵。《伤寒论》是中医里面最光辉璀璨的明珠,刘渡舟教授称她为“中医之魂”。日本人尾台榕堂先生说:“研究张氏方,能自幼而壮而老,造次颠沛,必在于斯,犹如身在当时,亲受训诲,则自然术精技熟,遇病开方,灵机活动,意之所向,无不如法,操纵自在,左右逢源,病虽万殊,又何难应之有!”。深入学习《伤寒》《金匮》应该是每个中医的基本功。我学习《伤寒论》是从背诵开始的。 寒假同学们都离开学校的时候,我和另外一个同学就在空荡荡的教学楼顶读诵《伤寒论》,来年又花费了大约四个月的时间读诵,现在对《伤寒论》条文的熟悉,全是那个时候打下的功底。现在想起来,我深深感谢这段时光。 背诵《伤寒论》没有便捷的方法,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一遍一遍按着性子读,反复清晰地朗读,时间长了就会背诵了。每天只需要读,不需要用力去背诵,要求吐字清楚,声声入耳,不可贪快。有时候看起来最慢最笨的方法却是最快最好的方法。按照我的经验,一个学期加一个假期,就可以比较熟练背诵《伤寒论》398条原文。我觉得背诵一定的原文对于中医入门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伤寒论》来说,不能背诵,头脑就不能在前后原文之间任意穿梭引用,也就无法全面细致的理解《伤寒论》的含义。经典著作中的条文,乃是从无数病例中总结出来的具有规律性的东西,也就是俗话所说万变不离其宗之宗。记住它,背诵它,就能在临床上触发思绪,吃透精神,从熟生巧,别出心裁。后来我又背诵了全部经方的准确组成成分,以及后世的三百首方剂的组成。 我每每向人强调背诵原文的极端重要性,就有人说背诵会成为死读书,“尽信书不如无书”,要“灵机活动”之类的话。我也无可奈何。 我认为早期读书,强调背诵,对初学来说,确是一个最值得重视的好方法。清·章学诚说:「学问之始,非能记诵。博涉既深,将超记诵。故记诵者,学问之舟车也。」(《文史通义》)涉山济海,少不了舟车,做学问也是如此。只要不是停留在背诵阶段,而是作为以后发展的基础和出发点,那么,这样的背诵便不得以「读死书」诮之。 二,千经万论皆过目,一方一药最关心 对《伤寒论》的学习应该是一生一世的事情,我仅仅才刚刚开始,思路不成熟,有摸着石头过河的感受。历代注解《伤寒论》的书籍汗牛充栋,各有特色,如何慎重挑选合理的注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这可能关系到一生研究《伤寒论》的大体思路。从我的阅读来看,研究《伤寒论》的中医基本可划分为两大流派,一派是占据绝对主流的辨证论治学派,主张治病要根据脏腑经络阴阳五行的理论来辨“证型”,代表人物有刘渡舟,熊曼琪,梅国强,李克绍等,主流医家几乎都是主张“辨证论治”;一派是人数较少的主张辨六经辩方证药证的“方证对应学派”,代表人物有日本吉益东洞、尾台榕堂、汤本求真等,中国的有胡希恕、黄煌、刘志杰等。 我进行了一些力所能及的文献的考察之后,认为仲景本人的思想可能更倾向于辨六经辩方证药证的“方证对应学派”。这是我始料不及的,是我学医思路的一个大转变。这个学期,在学校学生学术活动中,我申报了一个《从大历史角度审视伤寒论》的小课题,准备继续深入研究《伤寒论》的本源特色,现在正在进行中。为何更倾向于“方证对应”?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个是仲景原文以及其它文献证据支持“方证对应”是仲景医学的主要特点;第二个是,作为入门的学习方法,方证对应更容易尽快看到实际疗效,可以提高青年中医学医的信心。 于是除了教材之外,我认真听了胡希恕《伤寒》《金匮》讲课录音,研读了《皇汉医学》以及黄煌教授的书籍,开始治疗一些疾病,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本科的时候学习哲学,知道中医受哲学思想的影响非常大。个人感觉现在的中医界有把问题复杂化神秘化的倾向,一个好的理论一定是简单的,可重复验证的,对于各种眩人眼目的新思想,神秘化的解释,我往往选择敬而远之。或许是自己悟性不够,我更倾向于实实在在的东西。春天,阅读黄龙祥所著《中国针灸学术史大纲》,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其治学态度之严谨,立论证据之充分,给我很深的教益。极大影响了我的治学思想,是我选择方证相应的思路的助力之一。

伤寒论太阳病篇

2016届六安中医院安徽中医药大学实习生 读《伤寒论》太阳病篇有感 姓名:郭杰 专业:中西医结合临床 年级:12级中西医临床 时间:2016年6月11日 正文:《伤寒论》出自东汉医圣张仲景之手,是一部阐述外感病治疗规律的专著。全书10卷,又以太阳病篇的论述最多。太阳病篇主要是论述外感病的传变与转归,以及失治误治之后的各类兼证、变证和疑似证等。因此有丰富的临床研究价值和指导意义。 从《伤寒论》“太阳病篇”原文来看,太阳病的病变部位涉及到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太阳膀胱腑,也涉及到太阳所主的肌表营卫。由于

太阳主表,而肺主皮毛,所以当体表的阳气受邪时,往往会导致肺气宣发肃降的功能失调而出现咳嗽或气喘。因此,手太阴肺经的病证也在“太阳病篇”中体现出来。当然,《黄帝内经》中用“太阳”命名小肠经和小肠腑,即手太阳小肠经和手太阳小肠腑。但是根据临床实际情况的判断,在外感病的早期阶段,《伤寒论》中并没有涉及到关于小肠经、腑的相关病变特征,这也是值得现代临床考究的一个方面。 从太阳病的提纲证来看,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反映了风寒邪气侵袭太阳经脉和肌表,正气奋起与邪气抗争的病机。三者必须兼备,方可辨为太阳病,不可独为一证。太阳病往后又分为:中风、伤寒和温病。 太阳中风为外感风寒卫强营弱,以发热恶寒汗出脉浮缓为特征,又称太阳中风表虚证,治以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用桂枝汤证。若兼项背强几几,太阳经气不利,方用桂枝加葛根汤。兼气息喘急者,是风寒迫肺,肺气不利,方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兼汗漏不止,甚则小便不利,四肢拘急者,是表扬虚弱为主,方用桂枝加附子汤。兼胸闷脉促者,是外邪欲陷胸阳不展,方用桂枝去芍药汤。若胸闷恶寒甚,脉微而不促者,是外邪已陷胸中,胸阳受损,然表邪还在,方用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兼身痛不休,脉沉而迟者,是表邪未解而气营两亏,方用桂枝新加汤。 太阳伤寒证为风寒外束,卫闭营郁,以发热恶寒无汗脉浮紧为特点,又称太阳伤寒表实证。治宜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方用麻黄汤。因寒主收引,经气不利,故常伴身疼腰痛等证。若经气闭郁,项背强

伤寒论113首方歌(刘渡舟整理)

伤寒论113首方歌(刘渡舟整理) 1.桂枝汤类方歌(二十一首) 一、桂枝汤:桂枝汤方桂芍草,佐用生姜和大枣。啜粥温服取微汗,调和营卫解肌表。 二、桂枝加葛根汤:桂加葛根走经输,项背几几反汗濡。解肌驱风滋经脉,用治柔痉理不殊。 三、桂枝加附子汤:桂加附子治有三,风寒肢痛脉迟弦。汗漏不止恶风甚,肌肤麻木卫阳寒。 四、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意何居,胸满心悸膻中虚。若见咳逆和短气,桂甘姜枣治无遗。 五、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桂枝去芍避阴寒,加附助阳理固然。脉促无力舌质淡,胸痹治法非等闲。 六、桂枝麻黄各半汤:桂加麻杏名各半,肌表小邪不得散。面有热色身亦痒,两方合用发小汗。 七、桂枝二麻黄一汤:桂二麻一名合方,寒热如疟治法良。大汗之后表未解,祛邪同时正亦匡。 八、桂枝二越婢一汤:桂加麻膏量要轻,热多寒少脉不丰。小汗法中兼清热,桂二越一记心中。 九、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桂枝汤中去桂枝,苓术加来利水湿。小便不利心下满,颈项强痛热翕翕。 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桂加厚朴杏子仁,喘家中风妙如神。如今肺炎求治法,媲美麻杏说与君。 十一、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桂枝加参新加汤,增姜加芍效力彰。身疼脉沉非表证,血虚营弱汗多伤。 十二、桂枝甘草汤:桂枝甘草补心虚,两手叉冒已浇漓。汗多亡液心阳弱,药少力专不须疑。十三、小建中汤:桂加饴糖小建中,倍加芍药方奏功。虚劳里急心烦悸,伤寒尺迟梦失精。十四、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桂枝去芍恐助阴,痰水犯心狂躁纷。龙牡安神桂枝助,蜀漆涤饮有奇勋。 十五、桂枝加桂汤:桂枝加桂剂量增,奔豚冲心来势凶。平冲降逆解外寒,补心代肾立奇功。十六、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