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通信工业发展历史回顾

中国通信工业发展历史回顾

中国通信工业发展历史回顾

https://www.doczj.com/doc/c52143052.html, 2011年06月24日 10:31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




在中国电子工业的发展过程中,通信工业是最早发展起来的行业,至今仍然是不断快速发展着拥有最广阔市场的工业。中国通信工业的发展不但长期和广播电视工业紧密结合在一起,而且在发展过程中还孕育出中国的电子计算机、导航、水声、射线仪器、电子测量仪器和电子元器件等工业,并为这些工业输送了大批的技术工作人员、企业管理干部和手艺精湛的骨干工人。



新中国成立前的中国通信工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的通信工业的基础,主要由以下三部分企业组成;

1.红色革命根据地和各解放区创办的电信器材厂

1933年4月,在江西瑞金创建的红军通信材料厂是红色革命根据地最早创建的一个通信工厂,生产无线电台、发电机和零配件。之后,随着革命战争的发展,还有著名的延安通信材料厂和张家口通信材料厂,河北阜平边区电讯北厂、山东滨北通信材料厂等。这些厂虽然规模小,设备简陋,又受日寇和国民党反动派封锁扫荡的影响,生产极端困难,但职工们以高昂的革命斗志,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出色地完成了党和人民交给的任务。1940年,毛主席亲笔给延安通信材料厂题词:“发展创造力,任何困难可以克服,通信材料的自制就是证明”。

2.接管后的官僚买办资本经营的通信企业

新中国成立前,从国民党政府手里接管了几个官僚买办资本企业,这些企业主要依靠从国外进口原材料和元器件进行装配和维修。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天津无线电厂、南京无线电厂、重庆无线电厂、南京有线电厂和上海有线电厂。5个厂共有职工2328人,厂房面积1.8万平方米,主要机加工设备850台,装配和生产无线电台、电话机和人工交换机等。此外,1949年8月,华东军区在上海组建了空军23厂,从事无线电通信和导航设备的修配与生产,后移交电子工业部门.1957年该厂迁址湖北汉口,改名为国营中原无线电厂。

3.京、津、沪等城市20余家私营工厂

其中有上海国际电话机厂、中国自动电讯器材厂、中原电话器材厂、欧亚电讯器材厂、上海亚美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无线电公司、天津中天电机厂等。此外,还有百余家修配店和电料行。这些企业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受连年战乱影响,处境均很困难。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家扶持下,迅速恢复生产,后经社会主义改造,都成为各地地方通信工业发展的基础。



1949年~1966年为中国通信工业起步阶段

1949年7月1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电信总局工业管理处成立,1950年5月,中央人民

政府政务院批准在重工业部建制内成立电信工业局,由中央军委通信部代管,负责统一管理全国的电信工业企业。

1950年10月,发美国为首的“联台国军”大举入侵朝鲜,战火燃烧到了鸭绿江边,一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正义战争拉开了帷幕,国家决定中国人民志愿军所需的通信装备全部立足国内自己生产解决。这是中央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对正在组建中的我国通信工业一次严峻的考验。

当时面临的困难是多方面的,除了工厂设备简陋,不具备大生产条件外,还有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封锁禁运,关键元器件和原材料的进口极端困难。对此,电信工业局采取措施:一是充分利用当时接管的国民党仓库的物资,组织大批技术人员和老工人进行清理,能改装的改装,能修理的修理,拆下的零部件能利用的利用。二是从苏联和匈牙利等国进口了一部分电子管和元器件,为整机试制生产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三是组织南京、天津和重庆三个无线电厂按朝鲜前线的需要加紧设计试制71型、81型、702型短波与超短波电台,50W~1000W不同功率等级的短波发报机及多种型号短波接收机,累计生产3.8万余部;组织南京有线电厂和上海有线电厂设计生产前线急需的军用电话机16.9万部和交换机13.8万门。组织各整机厂和南京电子管厂自行制造急需的元器件。

南京无线电厂研制的供团营之间联络用的2W短波调幅电台(71型电台),体积小、重量轻、灵敏度高,很受中国人民志愿军欢迎。该厂生产的150W 发报机和12灯收讯机,在战争中几乎担负了所有远距离通信任务,发挥了重大作用。

天津无线电厂于1951年试制成功了供部队营连之间通信联络用的702型步话机,是志愿军中装备最多的一种电台。同时,该厂还研制成功了供部队师团之间通信联络用的15W 短波调幅电台(81型电台),颇有信誉。

抗美援朝战争不但使中国通信工业从修配迅速转入工业化生产,大大提高了通信设备设计工艺水平。同时,也带动了各类电子元器件和相关原材料工业的发展,并促进了我国收音机、扩音机、电唱机等

消费类广播产品的快速发展,为整个电子工业的发展积累了非常有益的经验。

到1952年,我国的通信工业已经由修理装配达到能自制中短波收音机、短波报话机、小型电台等多种通信设备。度盘、底座、各种变压器、云母电容器、真空管座、波段开关、线圈、喇叭、插头、耳机、话筒等元件也都能够自制了,特别是开始掌握了一套收音机用的收讯放大管的生产技术。

1953年4月10日政务院批准原第一机械工业部电信工业局划归第二机械工业部(国防

工业部),电信工业局改名为第二机械工业部第十局。十局的主要任务为:第一,为陆、海、空三军提供战略战术通信装备;第二,为航空、兵器和造船等军工部门提供配套的通信、导航等产品;第三,为国民经济各部门通信建设提供有线和无线电通信设备;第四,为宣传毛泽东思想,发展我国广播事业提供成套播送设备;第五,向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收音机、扩音机和电唱机等消费类产品。上述通信、导航与广播产品的科研生产任务基本上都是在通信工业企业进行的,任务是繁重的。

中央和政务院很重视通信工业的发展,在1953年~1966年期间,对通信工业共投资2.77亿元,新建12个厂,搬迁1个厂,对6个重点老厂(南京无线电厂、天津无线电厂、重庆无线电厂、中原无线电厂、南京有线电厂和天津广播器材厂等)进行技术改造,还扶持了l6个省市66个地方企业的发展。由于部局采取了这些重大的战略部署和措施,为我国通信工业的长远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1953年,我国开始执行国民经济发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苏联向中国提供9项重大援建项目,通信占2项,即北京有线电厂和成都航空无线电设备厂。此外,中国还从苏联成系列地引进了陆、海、空三军几十种短波、超短波无线电台、发射机、接收机、通信终端设备技术和水声探测技术,以及载波机、军用电话机、交换机与舰船用有线通信设备技术。苏联向中国提供了全套产品设计、工艺和工装技术资料,新产品样机,关键工艺装置和原材料等,派遣大批专家帮助中国企业掌握生产技术和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这使中国通信工业向国际先进技术水平和现代化企业管理水平大大迈进了一步。

1963年2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将第三机械工业部第十总局从部的建制中分离出来,单独成立无线电工业部即第四机械工业部。四机部设4个生产技术司,其中第二生产技术司主管通信、导航、计算机、射线仪器、水声和广播电视等产品的生产技术管理工作。1963年9月,四机部在北京召开中小型通信机专业会议。部署中功率中短波发射机、接收机的系列化和战术电台的半导体化、小型化的统一设计试制工作;1964年6月,四机部又在北京召开大型发射机系列化会议,制定了9种大型发射机和相关大型电子管的系列化方案。在这两次会议上,王净部长对于产品的标准化、通用化、系列化、半导体化问题,主机和元器件的配套问题,科研、生产和使用部门三结合问题,以及在战略上迎头赶上国际先进水平和战术上循序渐进问题等都作了重要的指示。这两次重要会议标志着中国通信工业坚持以“自力

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方针,大规模积极展开自主设计创新工作的开端,并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上述产品先后在70年代初中期定型和大量投入生产,为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作出了贡献。

“一五”计划期间,中国从苏联引进了军用电话机、交换机、舰船内部有线通信设备及明线三路载波机等技术。仅仅一种载波机的设计工艺资料就有近百册,放满了几个大书架。当时有的产品我们是“一丝不苟”地仿造,但有的则按照中国情况和实际使用要求进行自主设计,只学习其对我国有益的设计与工艺技术。如三路载波机设计试制时,我们认为苏联的技术体制不可取,必须采用国际电报电话咨询委员会(CCITT)4kHz间隔的技术体制,这样才有利于今后载波通信技术的发展;又如研制野战40门磁石式交换机时,我们将原适于整体装车的结构设计改成按功能划分的模块设计,以适于中国人马驮人背的实战情况。中国的通信工程技术人员是聪明的,也是具有创造性的,在缺乏技术资料和样机,物质条件又相当困难的情况下,先电子管后半导体化,在10多年时间内先后自主设计试制成功了从1路、3路、12路、300路、960路、1800路和3600路载波机;为电力部门研制成功110kV、220kV、330kV、500kV和750kV电力载波机;12路~120路海底电缆载波机等。

50年代中期开始,四机部还组织有线通信企业大力开发人工长途交换设备和电报终端机等设计试制工作,先后完成成套的人工长途交换设备(每套约20余种设备);文字传真机、平面扫描传真机、气象传真机、相片传真机、新闻传真机;纸条式和纸页式电传打字机;各种速率的调制解调器和其他重要专用通信装置等。在苏式步进制自动电话交换机大量投产的基础上,中国企业在60年代成功地开展了纵横制自动电话交换机的设计试制工作,并顺利投入生产,大批装备国家通信网使用。

中国于1958年开始研制和生产微波通信没备.经10多年努力已设计试制成功17种供通信和广播电视用的微波通信设备,频率范围从400MHz~likHz、通路容量12路~1800路;还试成了500MHz/12路、2000MHz/24路和5000MHz/16路等数字化散射通信设备。



1966年~1978年为中国通信工业缓慢发展阶段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对中国通信工业的科研与生产的破坏是巨大的,它使我国通信工业的技术发展和国际先进技术水平拉大了差距。

1970年中国开始研究卫星通信技术,1975年11月26日成功地发射了自己设计制造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同年12月,南京无线电厂、南京电子技术研究所和长江机器制造厂联合设计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座模拟制10m天线卫星通信地

球站。1976年12月29日电子工业部石家庄通信技术研究所和贵州都匀红旗机械厂又联合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座数字制15m天线卫星通信地球站。1977年电子工业部和航天工业部联合组织地星地系统大联试;1978年,电子工业部和德国联合组织第二次系统大联试,利用德法研制的交响乐卫星和中国的卫星地球站进行电视广播节目、报纸版型传真、数模电话、时间同步、低速电报业务段电视会议传输试验,举行了相距万里的两国间4次卫星电视通信技术研讨会。现场试验充分证明我国自己设计研制的卫星通信设备是成功的。从此,为我国卫星通信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从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30年的发展与建设,中国通信工业已形成了一个科研与生产相结合,中央与地方相结台,沿海与内地相结合的产品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为“四化”建设提供了大量通信导航设备,保障了战时通信联络,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49年~1978年国家为通信工业基本建设总投资为13.89亿元。全国通信工业共有企业179个,其中中央直属企业47个、地方企业132个;固定资产原值13.4亿元;从业人员17.91万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23061人,工人10.9万余人。



1978年~1987年为中国通信工业迅速发展阶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国策。我国的通信工业从此走上了“抓革命、促发展”之路。为了加大改革力度,促进工业结构军转民的调整,1978年9月,国务院批准成立了国家广播电视工业总局,在此基础上,1982年,组建了“通信广播电视工业管理局,这对进一步推动我国通信工业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国家高度重视下,根据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与时代的要求,分阶段进行了一系列政府机构体制的深化改革与调整,为我国通信工业产业的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电子工业主管部门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提出了“转变观念、转换职能、对行业和企业实行分级管理”的要求。1984年2月,在北京召开的电子工业厅局长会议上,明确了我国电子工业到2000年的奋斗目标,响亮地提出“打基础、上水平、抓质量、求效益、翻三番、超十年的行业发展蓝图。1985年根据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按照政企分开、简政放权、扩大企业自主权的原则,进行企业下放地方的工作,当时归部通信管理局业务归口管理的26个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全部下放。根据“企业放下去,行业管起来”的大政方针,整个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加速完成军转民、军民结合、以民为主的产品结构大调整。多数

企业从过去只能生产低端产品向中高档产品发展,从过去只能生产单一产品向全工程系列产品发展,产品质量大幅面提高,不断延伸服务领域。民用产品和消费类通信产品的大量生产使通信设备制造业大多数企业从过去单纯为军工服务而迅速地成为为全民服务的生力军。民用通信产品的比重由过去的20%上升到80%。在1978年~1987年这个重要的发展时期,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借助国家改革开放的大好政策,顽强拼搏,成绩十分显著,销售收入达到40.15亿元,利润总额达到3.93亿元,税金总额达到1.78亿元,工业增加值为12.8亿元。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企业生产迅速回升,如1982年全国通信工业总产值为14. 67亿元,1983年已上升到19.34亿元,年增长31. 83%。1983年主要产品的年产量为:电话机116万部、交换机125万门、载波机29511部、微波机878部、短波和超短波电台61900部、传真机4300余部等。

我国通信工业的迅猛发展,推动了通信运营业的腾飞。全国刚解放时,只有31万门交换机。经过30年的建设,到1980年时,全国交换机增长到664万门、电话机达418万都,但电话普及率仍很低,每100人只有0.43部电话机,通信成了国民经济建设中的“瓶颈”。有人用三句话形容当时落后的通信状况,即:“装不上,接不通,听不清”。



1988年~1997年为中国通信工业快速发展时期

1988年~1997年的10年间,是我国通信工业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充分利用外资与国外企业进行多方面的合作而带动整个行业对主要技术领域进行突破的关键时段。

1.程控交换技术群体突破

“七五”期间,国家对程控交换机、电子计算机等4个重点产品实行优惠政策,特别建立了电子发展基金,给予重点扶持。电子工业部更是加大了对程控交换机的支持力度。为了加快数字程控交换机的发展,经国家批准,电子部、邮电部等有关单位成立了联合对外谈判组,统一对内选点、对外招标,1988年通广一北电引进的第一条数字用户交换机生产线项目在京签约。1992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届代表大会上,党中央向全党、全国人民提出将电子工业列为国家新的经济增长点。国家这一重要举措的出台和随后的一系列产业政策的导向,极大地激励了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在数字程控交换机领域有了群体性的突破。由郑州信息工程学院与邮电工业总公同合作,成功地开发了具有先进水平的HJD-D4数字局用程控交换机,其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C&C08局用程控交换机设备推向市场,中兴通讯公司ZXJ-10局用程控交换机、合资企业西安大唐SP-30数字局甩程控交换机、五十四所和华中理工

大学合作的EIM-601数字局用程控交换机也纷纷问世。这些可喜的成绩、被当时的通信界誉为“五朵金花”。在交换机领域,实现了产业整体的突破。这些业绩的取得,不仅仅证明了我国通信制造业整体综合实力的提升,同时也打破了国外技术的垄断,截止到1997年,国内已引进7条6个型号大容量局用程控交换机生产线和10条7个型号的用户交换机生产线。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用户交换机年生产能力已达到200万线以上,成为可以出口程控交换机的大国。到l997年,我国电话交换机总容量突破l亿门,程控交换机年产量为2838.7万线,其产量是1988年的73万线的39倍,1997年程控交换机的销售总收入达到222 8亿元。

2.光纤通信设备、系统研发速度加抉

1993年清华大学研制成功4*622Gbps光纤通信系统,1996年7月,我国首条大规模长距离、高速率光缆干线——2.5Gbps SDH扩容工程通过设备验收。1996年6月,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推出8*2.5Gbps DWDM光纤通信系统通过信息产业部初审,取得我国首张系统设备入网证。同月,原邮电部“九五”重点建设项目、“八纵八横”光缆网重要组成部分——京外环光缆通信干线工程通过验收并投入使用。这些技术突破和相关通信设备的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光通信器件、光纤通信设备、光通信网络设备等技术又有了新的进展。

3.卫星通信技术设备形成一定规模

我国卫星通信的研发,是在自主研发、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基础上,先后完成了“706”“331”卫星通信地面站等多项国家重点工程。

1984年,我国成功地发射了实验通信卫星,电子工业系统为通信卫星的研制和发射提供了各种设备、仪器1500台(套)从1989年开始,我国生产的卫星通信地球系统设备批量出口缅甸,并为缅甸建立起了卫星通信和广播两大系统。1994年,“北斗一号”卫星导航系统立项,在1988~1997年的10年间,国内完成了37座大型卫星通地面站的建设,开通了23400条国内双向公用线路及25000条国际线路。卫星通信网的建设使我国“村村通”工程得到实施。近几年。随着我国空间技术的、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的发展,我国卫星通信技术的研发制造已形成一定的规模水平。



1998年至今为中国通信工业展翅腾飞阶段

1998年3月,原电子工业部和邮电部两部合并成立了信息产业部。标志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更加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同时给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机遇,有助于加强党和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极大缓解了制造业和电信运营业之间由于体制管理带来的矛盾,有助于两者之间融合及协调发展。在这种良好的大改革、

大环境、大背景、大市场的促进下,为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的腾飞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这10年间,成就十分突出。移动通信网络系统和终端产品等技术领域更是从无到有,实现了零的突破,成绩斐然,令世界瞩目。

1. 移动通信设备制造领域不断突破

(1)我国早期的第一代移动通信产品主要用于军事、专业通信领域、公众通信领域,最后随着技术和市场的不断发展延伸到个人用户,给移动通信产业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我国第二代移动通信产品起步于1994年,经过几年的拼搏,一批具有民族自主知识产权通信系统设备的研制取得突破。

1998年,刚成立的信息产业部洞察世界经济环境的发展,站在国家的高度,提出要加快发展我国移动通信产业,特别是移动通信制造业的战略决策。为支持产业的健康发展,逐步扩大中国移动通信设备及品牌产品,尽快在中国移动通信网中增加国产设备的市场份额,1998年11月,信息产业部 北京召开了“内移动通信设备生产企业用户协调会”,此举为移动通信设备制造企业提供了和运营商供需双方见面的机会,中国自主研发的移动通信系统设备在市场上受到重视。从1999年开始,为加速推动我国移动通信设备的研制工作,国家还特别建立了“移动通信产品研究与开发专项基金”。此基金的设立,扶持了国内多家手机生产企业和系统生产企业,一批具有民族自主知识产权研发能力的企业(如大唐、华为、中兴、普天等)迅速崛起,通信终端及系统设备的制造获得群体突破。完全掌握了从移动交换、基站、基站控制器的整套系统技术。在政府宏观调控和大力支持下,开启了国内生产企业在移动通信设备制造方面群体突破的崭新局面。

(2)移动通信终端产品——手机成为发展的亮点。

1998年以前,我国的手机制造几乎全是外国公司的品牌,国产手机的研发只是刚刚起步。1999年,国家颁布了《加快我国移动通信产业的发展措施意见》并建立了国家“移动通信产业发展专项基金”,由信息产业部负责组织实施落实。在国家一系列政策的积极推进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下,不断加大研发资金的投入,培养自己的科技人才队伍,使手机的研制速度加快,由早期的模拟机向数字手机演变,产品的功能不断完善,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不断提高。十几年来,国产手机的研制从无到有,实现零的突破。在通信设备制造领域,手机研制的进展是异军突起,以跨越式的进程发展。在促进出口创汇等方面的表现更为出色。手机发展的成功。说明,只要我们充分重视科技创新,在成熟的技术和上乘的质量保证下,我们完

全可以在不长的时间内靠实力挤身于世界通信制造业的前列。1998年以来,我们逐步扩大了国内外市场份额,产品产量有了大幅度增长。到2003年,国内品牌的手机占据了国内市场的半壁江山。近几年,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外国企业依靠强大的资金和技术优势,开发低端市场,使国内品牌手机的市场份额持续下降,由2004年的44.5%降到目前的30%。目前的下降趋势减缓,出口量逐年大幅度增长(见表9.1)。

近几年,随着3G的到来,我国手机产业的发展更是具有了充足的动力。目前在手机视频技术领域有了重大的突破,中兴公司研制的高清3G视频手机已经问世,它具有自动对焦、画面自由切换等功能,在动态、静态视频通话环境下效果上乘,避免了视频通话时容易出现延迟、拖影和马赛克等现象的出现。具有在全球高速漫游的优势,充分满足了商业人士的需求。此技术的重大的突破,更彰显了目前我国手机研发水平和实力,表明我国在通信设备制造领域的关键技术与国际的差距进一步缩小,为进一步占领更大的国际、国内市场份额奠定了基础。

2007年我国手机产量达到5.48亿部,增长了14%,出口手机达到48亿部,手机的普及率达到41.6%,比上年增加了6.3个百分点,2007手机用户增长了8622万户,总量超过5.47亿户,2007年核发手机进网许可证2366张,增长了61%,手机制造企业达到115家,产能经超过6亿部。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手机制造、消费大国。

(3)自主知识产权的3G系统设备稳步发展。

我国第三代移动通信即TD-SCDMA技术是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G标准的移动通信系统。由大唐移动承担的该项目已由信息产业部组织专家组先后对其标准、样机、产品开发等完成验收,并有18项国家专利获得授权。此项目的完成有效地促进了TD-SCDMA系统器和端产品技术的成熟,为系统大规模商用奠定了基础。大唐移动与系统、终端厂商合作,促进了系统产业链的完善。随着2008年奥运会的到来,我们迎来了我国3G技术应用的时代。它将给我们带来全新的数据移动通信的新体验,也会给我国通信制造业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

2.光通信技术迅速发展

随着局域网、宽带网、光接入网的迅猛发展,相应地促进了光通信器件、光纤通信设备和光通信网络系统等的研制、开发进程。

2000年~2004年五年间,信息产业部通过电子发展基金培育了武汉东湖高新区内56个项目,投入资金达到7800万元,这对进一步巩固光通信工业的领先地位,拓展消费类光电子产品、不断扩大产业规模,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十五”期间,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

通信标准研究所等单位联合开发的40Gbps SDH光纤通信设备与系统,是世界上第一套符合国际电联标准的40G光抟输通信设备,拥有29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18项,该产品的技术突破标志我国在光通信技术研究领域己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目前光通信工业发展势头良好,成为行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3.集群通信系统设备研制成功

集群通信在突发事件出现时具有高效的指挥调度功能,数字集群通信系统是移动通信的高级发展阶段。我国对数字集群通信系统的开发和使用起步于1998年。在信息产业部领导下,成立了国内具有一定实力的二十多个企、事业单位(如广州七所、公安部一所、北方交通大学、中兴通讯公司、武汉中原集团公司等)参加的数字集群通信联合体,研制开发并参与国家对数字集群通信技术标准的讨论、制定等工作,2000年底,国家发布了有关数字集群通信技术体制标准。在国家主管部门高度重视下,给我国数字集群通信的发展带来新的生机。不久,中兴和华为两大公司相继宣布,我国自主研发的数字集群通信系统GoTa和GT800获得成功。到2007年8月,我国13个研发生产企业的集群通信手机、车台和基站总共有4种体制的62款设备通过了国家无线电检测中心的检测和核准,其中集群通信手机32款、车台18款、基站12款。以上成果表明在政府部门强有力的支持下,我国数字集群产业有了群体突破。在国家的许多重要部门,如地铁、港口、江湖水库、森林防火、油田、水利等领域都得到广泛的应用,其技术成熟度和技术支持程度都具有明显的优势。

4.卫星导航定位技术不断提升

国家“十五”发展纲要强调了要以国家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的基本方针,将卫星导航定位确定为高技术工程专项之一。

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扶持,我国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研发、制造应用产品研发迈上了一个新台阶,2000年两颗“北斗导航实验卫星”发射成功,完成了我国完全自主研发的导航定位系统。目前,我国从事卫星导航定位车船应用等相关产品研发、生产的企业已有300多家,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产业规模日益壮大。

中国通信工业根据国家发展与时代的要求,随着政府体制的不断改革,经过产业结构升级,顺利地完成了军转民的大调整。整个行业变换角色,积极参与到激烈的市场竞争的主战场中。如今,电话、传真机. BB机. GPS定位仪以及今天已普及到乡村和孩子们手里的手机,再也不是身份的象征,而是普通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广泛使用的通信工具。通信制造业勃发展带动了整个信息产业的巨变,成为促进国民经济繁荣发展的动力。今天我国

通信工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到2006年底,通信工业销售总收入达到7388 69亿元,其中交换机总销售收入达到1214.76亿元,移动通信终端设备制造销售总收入达到4995.95亿元,是2003年销售总收入的5.17倍。年增长率为25%以上,产业规模持续在国民经济各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我国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总数达到9亿户,居世界之首。



改革开放后中国通信工业取得的辉煌成就

改革开放给我国通信工业注入了新生的活力。经过30年的努力奋斗,中国通信工业已由过去规模小、研发能力有限的产业发展成为在世界占有重要地位的制造业大国,成为促进信息产业发展的支柱产业和先导产业。

1. 通信工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

30年来特别是近10年来,通信工业保持着高速增长势头。1987年通信工业的销售总收入是40.15亿元,到2006年销售总收入达到7388.69亿元。与1987年相比,增加了180余倍。2006年实现利润总额339.56亿元,与1987年的3.93亿元相比增加了85倍。税金总额达128.85亿元,与1987年的1.17亿元相比增加了71.38倍。“十五”期间,通信工业出口年平均增长率达到44.6%,位于信息产业之首。其中,手机、电话机、程控交换机等产量均位于世界首位。2007年,通信工业出口达到了767.69亿元 。程控交换机的产量达到5387万线,手机产量达到5.84亿部,出口4.8亿部。因此,在通信工业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对带动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不断扩大出口成绩十分明显。

整个行业的飞速发展、技术领域的不断创新和突破对我国运营产业的发展起到关键的支撑作用。同时,由于通信系统设备、手机等产品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相关配套产品,如集成电路、片式元器件、功率器件、LCD显示器件、锂离子电池等产业的发展,移动通信关键配套原件的产业规模与技术水平显著提高。因此,通信工业不仅是引领我国迈进世界制造大国的主力军行业,更是拉动整个信息产业快速增长的骨干力量之一-

2. 在国家级重大工程中发挥作用

30年来,在国家一系列的产业政策支撑下,我国通信工业从艰难的起步发展到今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国家每项重要科技成果及国家重点工程的背后,都有通信行业的强大的支撑和默默奉献。20世纪80年代初期,随着国民经济全面发展,中国通信工业企业通过技贸结合、引进技术、国产化等工作,先后为远洋轮、出口船、海上采油、川-汉、川-沪输气管线等国家重点工程提供了符合国际规范的通信设备系统.。1982年10月,我国水下发射运载火箭实验成功,当时的电子工业为火箭的研制与实验提供了通信引导、

测量、控制、计算机、电子仪器400多台(套)。1983年5月,我国第一座长波授时台竣工,其中两部2000kW长波脉冲发射机是北京广播器材厂的产品,这个第一工程的建成,将授时精度从毫秒级提高到微妙量级。1984年4月,中国成功发射了实验通信卫星,电子工业企业为此系统的研制与实验提供了通信引导、测量、控制、计算机及星上电子设备500多台(套)。同年9月,南京无线电厂等单位开发研制的13m卫星通信地面站在拉萨建成,并与我国发射的同步道信卫星连通,使西藏人民第一次实时收看到首都国庆35周年大典。

3.通信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30年来,通信工业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国家的开放发展迅猛。通信工业的通信产品不仅顺利完成军转民产品结构的调整,还渗透到国民经济各领域和人民的生活中。20世纪90年代的BB机、电话机、传真机,以及今天普及到乡村和孩子们手里使用的手机,再也不是身份的象征而成为千家万户广泛使用的通信工具。在改革开放前,我国的电话普及率是每百人0.43部,20世纪80年代有钱也不能安装电话,必须具备一定“级别”再登记排队等待;而如今,填个表就马上开通了。到2007年,电话普及己达到城市每百人41.7部,是1978年城市每百人部的96.97倍。这个数字代表了我国整个信息产业、通信工业的巨大变化,这个变化就是改革开放的成果。通信工业繁荣的发展,给整个社会和人们的生活带来深远的变化,成为推动国民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通信不仅拉近了人们的距离,更丰富了人们的情感世界,它创造了非凡的生产力并在促进我国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现在通信产品门类齐全、手段多样,最大程度地满足了不同人们的物质需求。在拉动内需、极大丰富人民群众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带给人们精神上的享受,成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无形的精神支柱。

4. 自主知识产权是打造制造强国的关键

目前我国研发制造通信设备的企业,凡是能走出国门的大集团、大企业,都十分重视知识产权、专利技术的保护工作。例如,华为技术公司到2007年9月,申请的专利总量达到12728件,其中发明专利总量11503件。中兴公司到2008年2月,其申请的专利总量也已达到1200。件。由于占有自主研发和拥有众多的专利技术,使他们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不断扩大市场份额。2007年华为海外收入占到全公司收入的65%以上。目前,华为的营销网络己遍布全世界,他们的网络解决方案己在全球50个运营商中的28个里得以应用,服务全球10亿以上的用户,并在海外建立了多家研发中心,与多

家世界一流运营商结成合作伴关系,其交换机、NGN、宽带光网络等设备均位于世界先进水平。WCDMA和CDMA2000产品在全球很多国家和地区实现了规模商用,网络已遍布全世界。

中兴公司自主研发的数字集群通信系统GoTa拥有100多项技术专利。2007年,GoTa在国际市场的收入已超过国内市场收入,年销售收入近20亿元,其中主要收入来自欧洲市场,成为应用范围最广、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国产数字集群系统。

华为公司与中兴公司之所以能在国际市场站稳脚跟,不仅凭借其产品可靠的性能、到位的技术服务、良好的企业管理水平,更重要的是凭借拥有专利技术的优势。他们的成就是我们国人的骄傲,也是该行业为打造更多的民族品牌,走向国际大市场,取得的辉煌成就。

5. 通信工业成为出口创汇的生力军 ,

30年来,我国出口的通信设备产品逐年增加,我国民族产业在不断发展1995过程中,逐步加快了国际化步伐。出口交易值逐年大幅增加,为国家积累了大量外汇。l995年我国通信设备产出口额是21.7l亿美元,2000年通信设备产出口额增加到68.5亿美元’到2007年通信设备产出口额更是激增到767.69亿美元。我国手机产量达到5.84亿部,在通信产品产能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对带动我国信息产业的出口作用也十分明显,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十五”期间,通信设备制造业出口年平均增长率达到44.6。目前出口额超过100亿美元的优秀企业有: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兴通讯公司、海尔集团公司、TcL集团公司等。其中'华为技术有限公司2007年的出口交货值更是达到了300多亿元,列居国内通信设备制造企业榜首,成为该行业的一面旗帜。l995~2007年通信工业产品的出口创汇额及增长率见图

6. 利用集团优势打造品牌,储备人才

我国通信工业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OEM、ODM模式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以自主品牌出口为主OBM模式。在国家走出去的政策鼓励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如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兴TCL业,上海贝尔阿尔卡特股份公司、中国普天集团、TCL等,发挥集团优势,积极开展以资源整合、产品结构调整为主要战略目标的跨国并购,在很大层面上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逐步加大国际市场的占有率,他们参加国际大工程、系统的承包等,积极培养科研技术队伍储备人才。为了打造国际舰队,华为公司将年销售额的10%用在研发工作上,每年的研究费用均超过了50亿元。在这种资金拉动下,使得他们有了创新的底气,有了培养人才的基础,有了良好的人才队伍,有了创新的后劲。有了创新就有了市场,人才和创新是提升我国民族产业品牌和形象的根本保证,是

不断增强企业在市场竞争力的核心。

今天,我国通信工业已经不再是刚打开国门之时,我国经过30年的拼搏和积累,在通信设备制造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优势。目前我们已经造就了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品牌、能生产世界一流产品、承担系统集成和国际重大工程的大型集团企业,我们不仅拥有巨大的国际、国内市场,而且有丰富的高素质科技队伍,这些为我国的高新技术升级提供了可靠的保证。打造国家品牌、核心技术创新的同时,我们大力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研制人才,这是30年来我国通信工业对国家的巨大贡献。



责编:周兴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