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释义_第49条范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释义_第49条范文

公司设立瑕疵的法律责任和效力是什么?

一、公司设立瑕疵的法律责任?

我国《公司法》第199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虚报注册资本、提交虚假材料或者采取其他欺诈手段隐瞒重要事实取得公司登记的,由公司登记机关责令改正,对虚报注册资本的公司,处以虚报注册资本金额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十五以下的罚款;对提交虚假材料或者采取其他欺诈手段隐瞒重要事实的公司,处以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撤销公司登记或者吊销营业执照。”相应地,2005年修订的《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第68条、第69条也作出了同样的解读。

据此,在公司设立过程中,若出现虚报注册资本、提交虚假材料或者采取其他手段隐瞒重要事实取得公司登记的,只要情节不严重,此类瑕疵设立的法律后果是由公司登记机关,也即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或者地方各级工商行政管理局(分局)责令改正;只有在情节严重的情况下,公司登记机关才可撤销公司登记或者吊销营业执照。此时,企业应当停止经营活动,在15日之内成立清算组,开始清算。

此外,根据2004年《企业登记程序规定》第17条之规定: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企业登记机关或者其上级机关根据利害关系人的请求或者依据职权,可以撤销登记:

(一)滥用职权、玩忽职守作出准予登记决定的;

(二)超越法定职权作出准予登记决定的;

(三)对不具备申请资格或者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作出准予登记决定的;

(四)依法可以撤销作出准予登记决定的其他情形。

被许可人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登记的,应当予以撤销。

依照前两款规定撤销登记,可能对公共利益造成重大损害的,不予撤销,应当责令改正或者予以纠正。

二、公司设立瑕疵的法律效力?

在现代社会,公司被认为是一种契约,其设立应符合现代民法或者合同法关于契约成立的一般条件;公司设立瑕疵实际上是指公司在设立时不具备公司法所规定的实质要件。就公司瑕疵设立的法律效力,分析、总结各国公司法,法律态度大致有三:

1.瑕疵设立对公司有效。该理论主张,即便公司设立存在瑕疵,所设立的公司也是完全有效的,无论是公司股东还是公司债权人都不得以公司设立存在瑕疵为由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法院宣告该公司设立行为无效。持有该理论者认为,公司作为商事组织的基础和核心,当它经历了复杂程序和过程并最终成立时,它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法律实体,而是已经同社会公共利益紧密关系在一起。如果公司仅仅因为发起人在发起和设立公司时存在某些问题或者瑕疵而允许少数人对该公司提起无效之诉,则将会危害到大多数人的利益。

2.公司瑕疵设立无效。该理论主张,如果公司设立存在瑕疵,则公司的设立行为应属无效,公司股东或董事等可以据此向法院提起公司设立无效之诉。法院判决确认该公司设立无效后,就产生了该公司设立自始不产生法律效力、公司法人即溯及既往地不存在和消失这一法律后果。持有该理论者认为,如果法律对在公司设立过程中受到损害的某些个体不予以保护,则显然违反了利益保护原则;与此同时,如果法律容忍公司设立人的非法行为,对他们在设立公司过程中所存在的非法行为不予以严厉的打击,则势必导致法律成为怂恿他人违法的工具这一严重后果,公司法关于公司设立的强制性规定也就形同虚设。

3.瑕疵设立可撤销。该理论主张,如果公司设立存在瑕疵,则公司的设立行为不属无效行为,而仅仅是可撤销行为。此种原则为我国台湾公司法所采取。根据我国台湾公司法第九条的规定,如果公司负责人在进行设立登记时有违法的问题,如果公司股东没有实际缴付股款,而公司负责人以申请文件表明已经缴付,则有关公司登记部门可以撤销公司登记,从而使公司消灭。

公司设立瑕疵的效力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公共政策的问题,它取决于对公司组织的维持或公司少数人利益的保护的考量。对以上两种公共利益的考量都有一定的合理性,法律无法兼顾两者而采取某种平衡的方法。有鉴于此,我国法律应当站在维护大多数人利益的角度去规定公司设立的法效力问题,认为即便在公司设立过程中存在某些不符合公司法所规定的条件的地方,只要公司已经获得了营业执照,则公司法不应当允许国家有关机关以外的任何人以公司设立存在瑕疵为由而向法院提起无效之诉。

实际上,我国公司法体现了这样的公司企业维持原则。我国公司法第二十八条规定: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后,发现作为出资的实物、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土地使用权的实际价额显著低于公司章程所规定价额的,应当由交付该出资的股东补交其差额,公司设立时的股东对其承担连带责任。据此可以看出:一方面,即便由于股东的出资高估使公司的最低注册资本实际低于法定最低注册资本,我国公司法也认可此种公司的人格独立,无论是公司股东还是公司债权人都不得以公司设立时其资本低于法定最低资本而主张公司无效。另一方面,在确立公司企业维持的前提下,我国公司法也对公司债权人的利益加以保护。即在公司资本没有达到法定的最低注册资本的要求的情况下,在确保公司人格独立的前提下,明确了股东的担保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释义:第49条

第四十九条【保险标的的转让】保险标的转让的,保险标的的受让人承继被保险人的权利和义务。

保险标的转让的,被保险人或者受让人应当及时通知保险人,但货物运输保险合同和另有约定的合同除外。

因保险标的的转让导致危险程度增加的,保险人自接到前款规定的通知之日起30日内,可以按照合同约定增加保险费或者解除合同。保险人解除合同的,应当将已收取的保险费,按照合同约定扣除自保险责任开始之日起至合同解除之日止应收的部分后,退还投保人。

被保险人、受让人未履行本条第二款规定的通知义务的,因转让导致保险标的危险程度显著增加而发生的保险事故,保险人不承担赔偿保险金的责任。

【释义与适用】本条是关于保险标的转让的规定。本条对原《保险法》第34条的定作了较大修改,改变原保险合同不经变更不发生权义转让的规定,改为保险合同权义随保险标的转让而当然转让,同时增加规定了当事人保险标的转让的通知义务及责任。

一、保险标的的转让。按照原《保险法》第34条规定,保险标的的转让并不必然导致保险合同的转让,也就是说,保险标的的转让并不可视为保险合同的转让。保险合同并非保险标的的附属物,它并不随着保险标的的所有权的转移而自动转移。一般情况下,保险标的所有权发生转移,被保险人必须在保险标的所有权转移时,事先通知保险人,经保险人同意,并将保险合同或保险凭证批改后方有效。否则,保险合同从标的所有权转移时即终止。财产保险合同存续期间,如果保险标的因买卖、赠与等发生转让,转让后发生保险事故的,保险公司赔不赔?按照原《保险法》,原保险合同必须经保险公司批注办理合同主体变更后原转让人的保险合同才对新受让人生效。未经保险公司变更,保险合同不随保险标的所有权的转移而当然转移;原保险合同因原转让人失去对标的的投保权益而失效。但是修订后的《保险法》明确:保险合同随着保险标的的转移而当然发生转让。

保险标的转让时受让人承继被保险人的权利和义务是修订后的《保险法》的一个大的突破,按照传统思维,保险标的转让,投保人就不再享有保险利益,发生保险事故时被保险人也没有权利主张保险金,保险合同已经无实际意义,所以不存在被保险人权利义务转让的问题。实践中保险标的转让后的情况是保险公司

既不退还保险费,也不承担保险责任。即便有“保险标的转让后,要办理批单手续”的约定,也基本只出现在车险中,其他财产保险基本没有;即便有,是否办理批单的权利完全掌握在保险公司手里,所以在原保险法的框架下,保险标的转让的最大受益者是保险公司,作为保险标的的受让人并不能直接地、当然地取得附在保险标的上的保险权益,而需要到保险公司办理变更批单手续,否则原保险合同因失去保险利益而无效,这对保险标的受让人的保护是不利的。

国外保险法就有关于保险合同权利义务随保险标的转让而当然继受的规定。《日本商法典》第650条规定:“(一)被保险人将保险标的转让他人时,推定其同时转让保险契约的权利。(二)于前款规定情形,保险标的的转让显著变更或增加危险时,保险契约即丧失效力。”《韩国商法典》第679条规定:“(一)被保险人转让保险标的时,推定为受让人承继保险合同中的权利与义务。(二)在第(一)款之情形下,保险标的的转让人或者受让人应毫不迟延地将事实通知保险人”。两国的规定略有差别,日本规定只有在转让保险标的显著增加危险而没有过户批改的情况下,保险人才可以拒赔,韩国则规定保险标的转让应当通知保险人,但不通知会产生何种后果未加规定。

此次《保险法》修订对保险标的转让作出的如下规定更为合理:(1)被保险人将保险标的转让他人时,推定其同时转让保险合同的权利。(2)保险标的的转让人或受让人应当及时将保险标的转让的事实通知保险人,保险人可以根据保险标的的危险状况增加而决定调整保险费或者解除合同。(3)保险标的转让未通知保险人的,如果保险人能够证明因转让导致保险标的危险程度增加而发生的保险事故,保险人不承担赔偿责任。

修订后的《保险法》规定受让人承继被保险人的权利和义务,比较好地保护了受让人的利益,平衡了受让人和保险人之间的力量,但修订后的《保险法》对“保险权益承继”的规定还是非常谨慎的。该条第2款“货物运输保险合同和合同除外另有约定的”以及第3款“保险公司可以解除合同”的例外规定大大地限制了受让人的承继权益的实现。我们都知道保险合同都是格式条款,大多数保险公司的保险合同中规定“保险标的发生转让的,保险合同自动终止”、“保险标

的发生转让,没有及时通知保险公司,保险公司对同之前发生的保险事故不承担保险责任”、“保险标的转让后没有及时通知(甚至明确多少天内通知)保险人的,发生保险事故保险公司不承担保险责任”、“保险标的发生转让的,保险人可以根据情况增加保费(理由是个案保险风险增加,完全不管保险风险的增加和减少是按风险类别来计算或测算的)”,而这样的约定今后就属于违反《保险法》的规定,需要纠正。保险公司今后应当在合同中规定:“保险标的发生转让,保险公司继续承担保险责任”,“保险标的转让的,被保险人或者受让人应当及时通知保险人,未及时通知的,因转让导致保险标的危险程度增加而发生的保险事故,保险人不承担赔偿责任”。保险标的转让即使没有通知保险人,保险人也要继续承担保险责任,除非该事故是由于保险标的危险程度增加而发生的。保险人免责的前提仅限于保险事故是由于保险标的转让导致危险程度增加而发生的。

第3款规定了保险公司接到通知后的处理方式为“三十天内,增加保费或解除保险合同”。该规定对保险公司增加保费或者解除保险合同的权利时限作出了严格限制。受让人承继保险权利义务,主要是权利的承继,类似于债权转让,承继的程序和后果应当与《合同法》中的债权转让相同,即只要通知受让人即可生效,照理不应给作为债务人的保险人变更或解除的权利。修订后的保险法赋予保险人增加保险费和解除保险合同的权利,同时又有时限的限制,是对保险人和被保险人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的一种平衡。不过该第三款的规定对被保险人是不利的,因为:(1)保险人增加保费或解除保险合同的前提条件为”保险标的转让导致危险程度增加”。但如何判断危险增加实非易事。因此本条使保险人随意性的增加保费或解除合同,对于受让人来说是不公平的,因为受让人承继该项权利一般都会付出对价,当受让人支付对价取得承继权利后,保险人却又要增加保费或解除保险合同,将会使受让人的权益落空。(2)即便是保险人有权解除合同,也应当明确规定保险人应当将未到期部分的保费退给受让人,否则保险人就会形成不当得利。修订后的《保险法》之所以这样规定,可能是考虑到保险标的转让可能会使保险标的的风险增大,故赋予了保险人增加保费或解除合同的权利。但如果受让人受让保险权利义务后使保险人的风险成本增加,保险人完全可以依据修订后

的《保险法》中的其他条款的规定,增加保费或解除保险合同,而不需要再专门规定。例如,保险标受让后使其危险程度增加,根据修订后的《保险法》第49条规定,保险人可以要求增加保费或解除保险合同。

二、保险标的转让通知的例外。按照本条第2款的规定,保险标的的转让,被保险人或者受让人应当及时通知保险人。但这并不是绝对的,依照本条规定,存在两点例外:

(一)货物运输保险合同。对于货物运输保险合同中货物保险的保险单或保险凭证,允许其随同货物所有权的转移而自动转移,而不需征得保险人的同意。因为货物运输,特别是海上运输,路程遥远,流动性大;货物在远地买卖易主,一般很难先行征得保险人的同意。如果奉行前述原则,必然丧失交易良机。有鉴于此,货物保险合同的保险标的可以不经保险人同意而转让。同时保险合同主体变更时,一般不涉及内容的变更,原被保险人与保险人建立的保险关系即行消灭,受让人与保险人的保险关系随即建立。

(二)合同另有约定的除外。如果保险人与被保险人约定保险标的转让可以不用通知保险人,那么可以依此约定。这里约定的效力高于本条前段的规定。若没有约定,适用本条前段的规定。

三、标的转让未及时通知的后果。按照本条第4款的规定,因保险标的的转让导致危险程度增加的,保险人自接到前款规定的通知之日起30日内,可以按照合同的约定调整保险费或者解除合同。保险标的转让的,被保险人或者受让人应当及时通知保险人,但货物运输保险合同和另有约定的合同除外。当将已收取的保险费,按照合同约定扣除自保险责任开始之日起至合同解除之日止应收的部分后,退还投保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