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结构整理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结构整理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结构整理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结构整理

高中化学、必修二

目录(人教版)

第一章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元素周期表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

第三节化学键

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

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

第三节化学反应的速率与限度

第三章

有机化合物

第一节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第二节来自石油与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

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

第四章

化学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第一节开发利用金属矿物与海水资源

第二节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一、原子结构

质子数与质量数,中子数,电子数之间的关系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二、元素周期表与周期律

(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A、周期序数=电子层数

B、原子序数=质子数

C、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元素的最高正价数

D、主族非金属元素的负化合价数=8-主族序数

(2)元素周期律(重点)

A、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强弱的比较(难点)

a、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氢的难易或与氢化合的难易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b、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或酸性强弱

c、单质的还原性或氧化性的强弱(注意:单质与相应离子的性质的变化规律相反) B、元素性质随周期与族的变化规律

a、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变弱

b、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c、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

d、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C、第三周期元素的变化规律与碱金属族与卤族元素的变化规律(包括物理、化学性质)

D、微粒半径大小的比较规律:

a、原子与原子

b、原子与其离子

c、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

(3)元素周期律的应用(重难点)

A、“位,构,性”三者之间的关系

a、原子结构决定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b、原子结构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c、以位置推测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

B、预测新元素及其性质

三、化学键(重点)

(1)离子键:

A、相关概念:带相反电荷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称为离子键。

B、离子化合物:大多数盐、强碱、典型金属氧化物

C、离子化合物形成过程的电子式的表示(难点)

(AB,A2B,AB2,NaOH,Na2O2,NH4Cl,O22-,NH4+)

(2)共价键:

A、相关概念:原子之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相互作用,叫做共价键

B、共价化合物:只有非金属的化合物(除了铵盐)

C、共价化合物形成过程的电子式的表示(难点)(NH3,CH4,CO2,HClO,H2O2)

D、极性键与非极性键

(3)化学反应的本质:旧键的断裂与新键的生成。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一、化学能与热能

(1)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化学键的断裂与形成

(2)化学反应吸收能量或放出能量的决定因素: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a、吸热反应: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b、放热反应: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3)化学反应的一大特征:化学反应的过程中总就是伴随着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变化

(4)常见的放热反应:

A、所有燃烧反应;

B、中与反应;

C、大多数化合反应;

D、活泼金属跟水或酸反应;

E、物质的缓慢氧化

(5)常见的吸热反应:

A、大多数分解反应;氯化铵与八水合氢氧化钡的反应。

(6)中与热:(重点)

概念:稀的强酸与强碱发生中与反应生成1mol H2O(液态)时所释放的热量。

二、化学能与电能

(1)原电池(重点)

A、概念:

B、工作原理:

a、负极:失电子(化合价升高),发生氧化反应

b、正极:得电子(化合价降低),发生还原反应

C、原电池的构成条件:关键就是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能形成原电池

a、有两种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导体作电极

b、电极均插入同一电解质溶液

c、两电极相连(直接或间接)形成闭合回路

D、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

a、负极:电子流出的电极(较活泼的金属),金属化合价升高

b、正极:电子流入的电极(较不活泼的金属、石墨等):元素化合价降低

E、金属活泼性的判断:

a、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b、原电池的负极(电子流出的电极,质量减少的电极)的金属更活泼;

c、原电池的正极(电子流入的电极,质量不变或增加的电极,冒气泡的电极)为较不活泼金属

F、原电池的电极反应:(难点)

a、负极反应:X-ne=Xn-

b、正极反应:溶液中的阳离子得电子的还原反应

(2)原电池的设计:(难点)

根据电池反应设计原电池:(三部分+导线)

A、负极为失电子的金属(即化合价升高的物质)

B、正极为比负极不活泼的金属或石墨

C、电解质溶液含有反应中得电子的阳离子(即化合价降低的物质)

(3)金属的电化学腐蚀

A、不纯的金属(或合金)在电解质溶液中的腐蚀,关键形成了原电池,加速了金属腐

B、金属腐蚀的防护:

a、改变金属内部组成结构,可以增强金属耐腐蚀的能力。如:不锈钢。

b、在金属表面覆盖一层保护层,以断绝金属与外界物质接触,达到耐腐蚀的效果。(油脂、油漆、搪瓷、塑

料、电镀金属、氧化成致密的氧化膜)

c、电化学保护法:

牺牲阳极阴极保护法,外加电流保护法

(4)发展中的化学电源

A、干电池(锌锰电池)

a、负极:Zn -2e - =Zn 2+

b、参与正极反应的就是MnO2与NH4+

B、充电电池

a、铅蓄电池:

铅蓄电池充电与放电的总化学方程式

放电时电极反应:

负极:Pb + SO42--2e-=PbSO4 正极:PbO2 + 4H+ + SO42- + 2e-=PbSO4 + 2H2O

b、氢氧燃料电池:它就是一种高效、不污染环境的发电装置。它的电极材料一般为活性电极,具有很强的催化

活性,如铂电极,活性炭电极等。

总反应:2H2 + O2=2H2O

电极反应为(电解质溶液为KOH溶液)

负极:2H2 + 4OH- - 4e- == 4H2O

正极:O2 + 2H2O + 4e- ==4OH-

三、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

(1)化学反应速率

A、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

B、计算(重点)

a、简单计算

b、已知物质的量n的变化或者质量m的变化,转化成物质的量浓度c的变化后再求反应速率v

c、化学反应速率之比=化学计量数之比,据此计算:

已知反应方程与某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求另一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

已知反应中各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之比或△C之比,求反应方程。

d、比较不同条件下同一反应的反应速率

关键:找同一参照物,比较同一物质表示的速率(即把其她的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转化成同一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

(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重点)

A、决定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反应物自身的性质(内因)

B、外因:

a、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b、升高温度(任何反应,无论吸热还就是放热),加快反应速率

c、催化剂一般加快反应速率

d、有气体参加的反应,增大压强,反应速率加快

e、固体表面积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f、光、反应物的状态、溶剂等

(3)化学反应的限度

A、可逆反应的概念与特点

B、绝大多数化学反应都有可逆性,只就是不同的化学反应的限度不同;相同的化学反应,不同的条件下其限度

也可能不同。

a、化学反应限度的概念:

一定条件下,当一个可逆反应进行到正反应与逆反应的速率相等,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浓度不再改变,达到表面上静止的一种“平衡状态”,这种状态称为化学平衡状态,简称化学平衡,这就就是可逆反应所能达到的限度。

b、化学平衡的曲线:

c、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

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浓度保持不变

正反应速率=逆反应速率

消耗A的速率=生成A的速率

d、怎样判断一个反应就是否达到平衡:

(1)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

(2)反应物与生成物浓度不再改变;

(3)混合体系中各组分的质量分数不再发生变化;

(4)条件变,反应所能达到的限度发生变化。

A、化学平衡的特点:逆、等、动、定、变、同。

B、化学平衡移动原因:

v正≠ v逆 : v正> v逆正向; v正< v逆逆向

浓度: 其她条件不变, 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 正向移动;反之,逆向移动。

压强: 其她条件不变,对于反应前后气体,总体积发生变化的反应,增大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缩小的方向移动, 反之…

温度: 其她条件不变,温度升高,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反之…

催化剂: 缩短到达平衡的时间,但平衡的移动无影响

勒沙特列原理:如果改变影响化学平衡的一个条件,平衡将向着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发生移动。

第三章有机化合物

(一)甲烷

一、甲烷的元素组成与分子结构 CH4 正四面体

二、甲烷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通明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

三、甲烷的化学性质

1、甲烷的氧化反应

实验现象:淡蓝色火焰

反应的化学方程:

2、甲烷的取代反应

甲烷与氯气在光照下发生取代反应,甲烷分子里的四个氢原子逐步被氯原子取代反应能生成一系列甲烷的氯取代物与氯化氢。

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另一种原子(或原子团)所替代的反应,叫做取代反应。

(二)烷烃

烷烃的概念:分子中碳原子之间只以单键结合,剩余的价键全部与氢原子结合,达到饱与状态,这样的烃叫做饱与链烃,或称烷烃。

1、烷烃的通式:C n H2n+2

2、烷烃物理性质:

(1)状态:一般情况下,1—4个碳原子烷烃为气态,5—16个碳原子为液态,16个碳原子以上为固态。

(2)溶解性:烷烃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3)熔沸点:随着碳原子数的递增,熔沸点逐渐升高。

(4)密度:随着碳原子数的递增,密度逐渐增大。

3、烷烃的化学性质

(1)一般比较稳定,在通常情况下跟酸、碱与高锰酸钾等都不反应。

(2)取代反应:在光照条件下能跟卤素发生取代反应。

(3)氧化反应:在点燃条件下,烷烃能燃烧发生氧化反应。

(三)同系物

同系物的概念:结构相似,在分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者若干个CH2原子团的物质互称为同系物。

掌握概念的三个关键

(1) 通式相同;

(2)结构相似;

(3)组成上相差n个(n≥1)CH2原子团。

(四)同分异构现象与同分异构物体

1、同分异构现象: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分子式,但具有不同的分子结构现象。

2、同分异构体: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分子式,不同分子结构的物质互称为同分异构体。

3、同分异构体的特点:分子式相同,分子结构不同,性质也不相同。

〔知识拓展〕

烷烃的系统命名法:

选主链——碳原子最多的碳链为主链;

编号位——定支链,要求取代基所在的碳原子的编号代数与为最小;

写名称——支链名称在前,母体名称在后;先写简单取代基,后写复杂取代基;相同的取代基合并起来,用

二、三等数字表示。

(五)烯烃

一、乙烯的组成与分子结构

1、组成:含碳量比甲烷高。

2、分子结构:含有碳碳双键。双键的键长比单键的键长要短些。

二、乙烯的氧化反应

1、燃烧反应:C2H4+2O2→CO2+2H2O

2、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作用,乙烯被氧化,高锰酸钾被还原而退色,这就是由于乙烯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的缘

故。(乙烯被氧化生成二氧化碳)

三、乙烯的加成反应

1、与溴的加成反应(乙烯气体可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退色)

CH2═CH2+Br-Br→CH2Br-CH2Br 1,2-二溴乙烷(无色)

2、与水的加成反应

CH2═CH2+H-OH→CH3—CH2OH 乙醇(酒精)

乙烯与氢气反应

乙烯与氯气反应

乙烯与溴化氢反应

[知识拓展]

四、乙烯的加聚反应:

nCH2═CH2 → [CH2-CH2] n

(六)苯、芳香烃

一、苯的组成与结构

1、分子式C6H6

2、结构特点

二、苯的物理性质:无色、有特殊气味的有毒液体,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小,熔点为5、5度,沸点为80、1度。

三、苯的主要化学性质

1、苯的氧化反应

苯的可燃性,苯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与水,在空气中燃烧冒浓烟。

2C6H6+15O2 =12CO2+6H2O

2、苯的取代反应

在一定条件下苯能够发生取代反应

苯与液溴反应,FeBr3催化,注意苯与溴水不反应。

与硝酸反应 ,浓硫酸加热条件

3、在特殊条件下,苯能与氢气、氯气发生加成反应

(七)烃的衍生物

一、乙醇的物理性质

无色、具有特殊香味的液体。密度比水小,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易挥发,能溶解多种无机物与有机物, 就是良好的有机溶剂。

二、乙醇的分子结构

三、乙醇的化学性质

1、乙醇能与金属钠(活泼的金属)反应

2、乙醇的氧化反应

(1)乙醇燃烧

(2)乙醇的催化氧化

(3)乙醇还可以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或酸性重铬酸钾溶液反应,被直接氧化成乙酸。

〔知识拓展〕

1、乙醇的脱水反应(强碱,醇)

(1)分子内脱水,生成乙烯

(2)分子间脱水,生成乙醚

四、乙酸

乙酸的物理性质: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液体,俗称醋酸。当温度低于16、6度,乙酸凝结成像冰一样的晶体,所以纯净的乙酸又叫冰醋酸,乙酸乙溶于水与乙醇。

酯化反应:酸跟醇作用而生成酯与水的反应,叫做酯化反应。

五、基本营养物质

1、糖类、油脂、蛋白质主要含有 C、H、O、N 元素,分子的组成比较复杂。

2、葡萄糖与果糖,蔗糖与麦芽糖分别互称为同分异构体,由于结构决定性质,因此它们具有不同的性质。

第四章化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化学研究与应用的目标:用已有的化学知识开发利用自然界的物质资源与能量资源,同时创造新物质(主

要就是高分子)使人类的生活更方便、舒适。在开发利用资源的同时要注意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走可

持续发展的道路;建立“绿色化学”理念:创建源头治理环境污染的生产工艺。(又称“环境无害化学”)

目的: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发展的需求!

一、金属矿物的开发利用

1、常见金属的冶炼:

①热分解法:如氧化汞、氧化银,加热分解分别产生汞与银

②热还原法:氧化铁、氧化铜、氧化钨热还原

③电解法:氯化钠、氯化钾、氯化钙、氧化铝

2、金属活动顺序与金属冶炼的关系:

金属活动性序表中,位置越靠后,越容易被还原,用一般的还原方法就能使金属还原;金属的位置越靠前,

越难被还原,最活泼金属只能用最强的还原手段来还原。

二、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1、海水的组成:含八十多种元素。其中,H、O、Cl、Na、K、Mg、Ca、S、C、F、B、Br、Sr等总量占99%以上,

其余为微量元素;特点就是总储量大而浓度小,以无机物或有机物的形式溶解或悬浮在海水中。总矿物储量约5 亿亿吨,有“液体矿山”之称。堆积在陆地上可使地面平均上升153米。如:金元素的总储量约为5×107吨, 而浓度仅为4×10-6g/吨。另有金属结核约3万亿吨,海底石油1350亿吨,天然气140万亿米3。

2、海水资源的利用:

(1)海水淡化:

①蒸馏法;

②电渗析法;

③离子交换法;

④反渗透法等。

(2)海水制盐:利用浓缩、沉淀、过滤、结晶、重结晶等分离方法制备得到各种盐。

三、资源综合利用与环境保护

1.环境:

2.环境污染:主要就是指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而造成生态环境破坏,以及工农业生产与人类生活

所造成的污染。

环境污染的分类:

按环境要素:分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

按人类活动分:工业环境污染、城市环境污染、农业环境污染

按造成污染的性质、来源分:化学污染、生物污染、物理污染(噪声、放射性、热、电磁波等)、固体废物污染、能源污染

3.绿色化学理念(预防优于治理)

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减少与消除工业生产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又称为“环境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

从学科观点瞧:就是化学基础内容的更新。(改变反应历程)

从环境观点瞧:强调从源头上消除污染。(从一开始就避免污染物的产生)

从经济观点瞧:它提倡合理利用资源与能源,降低生产成本。(尽可能提高原子利用率)

热点:原子经济性——反应物原子全部转化为最终的期望产物,原子利用率为100 %

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归纳 ★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一(能量最低)二三四五六七 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 3.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对于原子来说) 二、元素周期表 1.编排原则: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

排成一纵行。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第ⅠA族碱金属元素:Li Na K Rb Cs Fr (Fr是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位于周期表左下方) 第ⅦA族卤族元素:F Cl Br I At (F是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位于周期表右上方) ★判断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方法: (1)金属性强(弱)——①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生成氢气容易(难); ②氢氧化物碱性强(弱);③相互置换反应(强制弱)Fe+CuSO4=FeSO4+Cu。 (2)非金属性强(弱)——①单质与氢气易(难)反应;②生成的氢化物稳定(不稳定);③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含氧酸)酸性强(弱);④相互置换反应(强制弱)2NaBr+Cl2=2NaCl+Br2。 相互连接的电极插入电解质溶液构成闭合回路。 (4)电极名称及发生的反应: 负极: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电极反应式:较活泼金属-ne-=金属阳离子 负极现象:负极溶解,负极质量减少。 正极:较不活泼的金属或石墨作正极,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电极反应式:溶液中阳离子+ne-=单质 正极的现象:一般有气体放出或正极质量增加。 (5)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

高一化学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学点归纳 一、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 1、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2、能量是守恒的; 3、E(反应物的总能量)>E(生成物的总能量)化学反应放出热量 E(反应物的总能量)<E(生成物的总能量)化学反应吸收热量 二、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放热反应: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 吸热反应: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 三、中和热的测定 四、能量的分类 典例剖析 【例1】下列有关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凡是伴有能量的变化都是化学反应 B.在化学反应过程中,总是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C.在确定的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一定不等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D.在确定的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总是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解析:在化学变化中,既有物质的变化,又有能量的变化;但有能量的变化不一定有化学变化,如NaOH固体溶于水中放出热量,NH4NO3晶体溶于水吸收热量,核反应的能量变化等。在确定的化学反应中,E (反应物总) ≠E (生成物总),当E (反应物总) >E (生成物总)时,反应放出热量;当E (反应物总) <E (生成物总)时,反应吸收热量。B、C正确,A、D错误。 【例2】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与反应后相比较,肯定不变的是( ) ①元素的种类②原子的种类③分子数目④原子数目 ⑤反应前物质的质量总和与反应后物质的质量总和⑥如果在水溶液中反应,则反应前与反应后阳离子所带的正电荷总数⑦反应前反应物的总能量与反应后生成物的总能量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⑤⑥ C. ①②④⑤ D. ②③⑤⑥

答案: C 解析:依据能量守恒定律可知:①②④⑤正确,但化学变化中物质的分子数会变化,且一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例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任何化学反应都伴随有能量变化 B.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都变现为热量的变化 C.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时,发生放热反应 D.反应物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时,发生吸热反应 解析: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通常变现为热量的变化,也可变现为光能、动能等能量形成,B是错误的;A从能量变化角度去认识化学反应,正确;C、D都是关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正确描述,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多余的能量以热能释放出来就是放热反应,当反应物总能量小于生成物总能量,所差能量通过吸收热量来完成,表现为吸热反应。 答案: B 【例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化学反应中,随着物质的变化,既有化学键的断裂,又有化学键的形成,还有化学能的变化 B.化学反应过程中是放出热量还有吸收热量,取决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C.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化学反应,则该反应进行后一定是吸收热量的 D.物质具有的能量越低,其稳定性越大,反应越难以发生;物质具有的能量越高,其稳定性越小,反应越容易发生 答案: C 解析: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反应后不一定是吸收能量的,如碳在空气中燃烧时需要加热才能进行,但反应后放出大量的热量。ABD都是正确的。 【例5】已知反应X+Y=M+N为吸热反应,关于这个反应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X的能量一定低于M的,Y的能量一定低于N的 B.因为该反应为吸热反应,故一定要加热反应才能进行 C.破坏反应物中的化学键所吸收的能量小于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所放出的能量 D.X、Y的总能量一定低于M、N的总能量 解析:根据能量守恒定律,该反应为吸热反应,则X、Y总能量一定小于M、N的总

高中化学必修二有机化合物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二有机化合物知识点总结
绝大多数含碳的化合物称为有机化合物,简称有机物。像 CO、CO2、碳酸、碳酸盐等少数 化合物,由于它们的组成和性质跟无机化合物相似,因而一向把它们作为无机化合物。
有机物
烷烃: 甲烷
烯烃: 乙烯
主要化学性质
①氧化反应(燃烧) CH4+2O2――→CO2+2H2O(淡蓝色火焰,无黑烟) ②取代反应 (注意光是反应发生的主要原因,产物有 5 种) CH4+Cl2―→CH3Cl+HCl CH3Cl +Cl2―→CH2Cl2+HCl CH2Cl2+Cl2―→CHCl3+HCl CHCl3+Cl2―→CCl4+HCl
在光照条件下甲烷还可以跟溴蒸气发生取代反应, 甲烷不能使酸性 KMnO4 溶液、溴水或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①氧化反应 (ⅰ)燃烧 C2H4+3O2――→2CO2+2H2O(火焰明亮,有黑烟) (ⅱ)被酸性 KMnO4 溶液氧化,能使酸性 KMnO4 溶液褪色。

②加成反应 CH2=CH2+Br2-→CH2Br-CH2Br(能使溴水或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在一定条件下,乙烯还可以与 H2、Cl2、HCl、H2O 等发生加成反应 CH2=CH2+H2――→CH3CH3
CH2=CH2+HCl-→CH3CH2Cl(氯乙烷) CH2=CH2+H2O――→CH3CH2OH(制乙醇) ③加聚反应 nCH2=CH2――→-CH2-CH2-n(聚乙烯) 乙烯能使酸性 KMnO4 溶液、溴水或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常利用该反应鉴别烷烃和烯烃,
如鉴别甲烷和乙烯。
①氧化反应(燃烧)
2C6H6+15O2―→12CO2+6H2O(火焰明亮,有浓烟)
②取代反应
苯环上的氢原子被溴原子、硝基取代。

+Br2――→ +HBr
+HNO3――→ +H2O
③加成反应
+3H2――→
苯不能使酸性 KMnO4 溶液、溴水或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同系物、同分异构体、同素异形体、同位素比较。
概念
同系物
同分异构体
同素异形体
同位素
定义
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 分子式相同而结
相差一个或若干个 CH2 原 构式不同的化合
子团的物质
物的互称
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不
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 同单质的互称
子的互称
分子式
不同
相同
元素符号表示相同,分 子式可不同
——
结构
相似
不同
不同
——
研究对象
化合物
化合物
单质
原子
6、烷烃的命名:
(1)普通命名法:把烷烃泛称为“某烷”,某是指烷烃中碳原子的数目。1-10 用甲,乙,
丙,丁,戊,已,庚,辛,壬,癸;11 起汉文数字表示。区别同分异构体,用“正”,“异”,
“新”。
正丁烷,异丁烷;正戊烷,异戊烷,新戊烷。
(2)系统命名法:
①命名步骤:(1)找主链-最长的碳链(确定母体名称);(2)编号-靠近支链(小、多)的一端;
(3)写名称-先简后繁,相同基请合并.
②名称组成:取代基位置-取代基名称母体名称
③阿拉伯数字表示取代基位置,汉字数字表示相同取代基的个数
CH3-CH-CH2-CH3
CH3-CH-CH-CH3

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

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结构 1. 原子(A z X )原子核质子(Z 个) 中子( N 个) 核外电子( Z 个) 注意:质量数 (A) =质子数 (Z) +中子数 (N) 原子序数 =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熟背前 20 号元素,熟悉 1 ~ 20 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2.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 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 2n2 ;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 8 个( K 层为最外层不超过 2 个),次外层不超过 18 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 32 个。 电子层:一(能量最低)二三四五六七 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 3. 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 对于原子来说 ) 二、元素周期表 1. 编排原则: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2. 结构特点: 核外电子层数元素种类 第一周期 1 2 种元素 短周期第二周期 2 8 种元素 周期第三周期 3 8 种元素 元( 7 个横行、第四周期 4 18 种元素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结构 质子(Z个) 原子核注意: 中子(N个) 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1.)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核外电子(Z个) ★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 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一(能量最低)二三四五六七 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 3.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对于原子来说) 二、元素周期表 1.编排原则: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 ......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 ..。(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2.结构特点: 核外电子层数元素种类 第一周期 1 2种元素 短周期第二周期 2 8种元素 周期第三周期 3 8种元素 元(7个横行)第四周期 4 18种元素 素(7个周期)第五周期 5 18种元素 周长周期第六周期 6 32种元素 期第七周期 7 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 表主族:ⅠA~ⅦA共7个主族 族副族:ⅢB~ⅦB、ⅠB~ⅡB,共7个副族 (18个纵行)第Ⅷ族:三个纵行,位于ⅦB和ⅠB之间 (16个族)零族:稀有气体 三、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 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实质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的必然结果。

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41796

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单元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结构 质子(Z个) 原子核注意: 中子(N个)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1.X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 核外电子(Z个) ★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一(能量最低)二三四五六七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 3.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对于原子来说) 二、元素周期表 1.编排原则: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 ..。(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 ........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2.结构特点: 核外电子层数元素种类 第一周期 1 2种元素 短周期第二周期 2 8种元素 周期第三周期 3 8种元素 元(7个横行)第四周期 4 18种元素 素(7个周期)第五周期 5 18种元素 周长周期第六周期 6 32种元素 期第七周期 7 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表主族:ⅠA~ⅦA共7个主族 族副族:ⅢB~ⅦB、ⅠB~ⅡB,共7个副族 (18个纵行)第Ⅷ族:三个纵行,位于ⅦB和ⅠB之间 (16个族)零族:稀有气体 三、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 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实质是元素原子核外电 .......... 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的必然结果。 2.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必修二政治生活知识结构图

《政治生活》知识结构 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 一、关于公民 1)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2)公民依法享有……权利,履行……的义务. 3)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原则、坚持国家利益个人利益集体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4)公民要依法有序的政治参与, 依法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5)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政治责任感,积极参与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

二、关于政府: 1)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决定了政府的性质是人民意志的执行者人民利益的捍卫者. 2)政府的职能是…. 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 3).宗旨是…..原则是……. 4)政府要依法行政, 审慎用权,坚持科学、民主决策 5)自觉接受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切实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6),树立政府权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三、中国共产党 1、为什么? 1)国家性质.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2)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地位、指导思想(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执政理念。 3)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需要。 4)坚持这样做的意义,结合材料。(p63-64,三个只有才…) 2、怎么做? 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始终保持性质,坚持宗旨) 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提高与时俱进的执政能力,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4)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5)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践行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6)党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二单元 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完整word版)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全册

必修2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一、元素周期表 1、元素周期表是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发明的 2、写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3、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7个周期(三短、三长、一个不完全),周期数=电子层数 7个主族、7个副族、一个零族、一个Ⅷ族,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4、碱金属元素 (1)碱金属元素的结构特点:Li 、Na 、K 、Rb 的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对其性质的影响。 (2)Na 与K 分别与水、氧气反应的情况 分别与出K 、Na 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从上到下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性质的递变规律 (4)同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 5、卤族元素 (1)卤族元素的结构特点:F 、Cl 、Br 、I 的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对其性质的影响。 (2)单质与氢气发生反应的条件与生成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3)卤素间的置换反应 (4)从上到下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性质的递变规律 (5)同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 结论: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3、核素 (1)核素的定义: A P X (2)同位素: 1 1H 、 2 1H 、 3 1H (3)原子的构成: 二个关系式:质子数 = 核电荷数 = 核外电子数 质量数A = 质子数P + 中子数N (3)几种同位素的应用: 126C 、146C 、 2 1H 、 3 1H 、238 92U

二、元素周期律 1、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能量高的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能量低的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2)电子总是先从内层排起,一层充满后再排入下一层,依次是K、L、M、N (3)每个电子层最多只能容纳2n2个电子。最外层最多只能容纳8个电子(氦原子是2 个);次外层最多只能容纳18 个电子;倒数第三层最多只能容纳32 个电子。 2、元素周期律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性质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原子的电子层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 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 3、第三周期元素化学性质变化的规律 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1)钠镁与水反应现象,比较钠镁与水反应的难易(方程式书写) (2)镁铝与盐酸反应的难易(现象,方程式) (3)比较钠镁铝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 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1)比较硅、磷、硫、氯与氢气反应的难易以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2)比较它们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 (3)向硫化氢水溶液中滴入氯水的现象 结论: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4、元素的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5、在周期表中一定区域可以寻找到一定用途的元素 (1)寻找半导体材料 (2)寻找用于制造农药的材料 (3)寻找催化剂、耐高温、耐腐蚀的合合金材料 6、推测钫(与K同一主族在K的下面)的性质 推测铍的性质 推测量114号元素的位置与性质 三、化学键

历史必修二知识结构图

第一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一、农业的起源 二、农业生产的不断进步 四、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第二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二、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封建社会)

第三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难移 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 二、 三、

第四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二、纺织业 三陶瓷业 四、 1、五、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①②③④(笔记)

第五课农耕时代的商业和城市 一、商业的发展(各时期及不同发展概况) 1、原始社会时期 2、商朝 3、周朝 4、春秋战国时期 5、隋唐 6、宋代 7、元代 8、明清 二、城市的发展 汉:丝绸之路沿线城市的兴起: 唐宋:沿海港口城市的兴起: 明清工商业城市的兴起: 原因:①②③(笔记) 三、重农抑商政策 1、含义 2、原因:①②③④⑤(笔记) 3、演变历程(书本):战国前---战国到秦汉---中唐以来(唐宋)---明清 4、评价:封建社会前期(积极)、封建社会末期(消极)

第六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一、近代前夜的发展 (一)、农耕经济的高度发展 1、表现:农业①②③④ 手工业: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并占据了主导地位 商业:①②③④ 2、作用:耕地面积扩大和人口增长;GDP在世 界总值中占比重年增长率远高于欧洲;50 万人口城市多;是当时世界经贸中心之一; 会经济全面高涨、综合国力强盛。 (二)、资本主义萌芽 1、含义(书本) 2、出现时间、地点、部门 3、本质特征及表现 4、发展情况:发展缓慢 二、近代前夜的迟滞 (一)、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原因①②③④ (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 1、含义 2、原因:①②③ 3、影响:积极、消极 (三)、近代前夜的危机:政治、经济、对外关系、思想文化、综述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 1——原子半径 (1)除第1周期外,其他周期元素(惰性气体元素除外)的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减小;(2)同一族的元素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 2——元素化合价 (1)除第1周期外,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最高正价由碱金属+1递增到+7,非金属元素负价由碳族-4递增到-1(氟无正价,氧无+6价,除外); (2)同一主族的元素的最高正价、负价均相同 (3) 所有单质都显零价 3——单质的熔点 (1)同一周期元素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增,非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减;(2)同一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减,非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增 4——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及其判断) (1)同一周期的元素电子层数相同。因此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越容易得电子,从左到右金属性递减,非金属性递增; (2)同一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因此随着电子层数的增加,原子越容易失电子,从上到下金属性递增,非金属性递减。 判断金属性强弱 金属性(还原性)1,单质从水或酸中置换出氢气越容易越强 2,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 非金属性(氧化性)1,单质越容易与氢气反应形成气态氢化物 2,氢化物越稳定 3,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1—20号,F最强;最体一样)5——单质的氧化性、还原性 一般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单质的还原性越强,其氧化物的阳离子氧化性越弱; 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单质的氧化性越强,其简单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弱。 推断元素位置的规律 判断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应牢记的规律: (1)元素周期数等于核外电子层数; (2)主族元素的序数等于最外层电子数。 阴阳离子的半径大小辨别规律 由于阴离子是电子最外层得到了电子而阳离子是失去了电子 6——周期与主族 周期:短周期(1—3);长周期(4—6,6周期中存在镧系);不完全周期(7)。 主族:ⅠA—ⅦA为主族元素;ⅠB—ⅦB为副族元素(中间包括Ⅷ);0族(即惰性气体) 所以, 总的说来 (1) 阳离子半径<原子半径 (2) 阴离子半径>原子半径 (3) 阴离子半径>阳离子半径 (4 对于具有相同核外电子排布的离子,原子序数越大,其离子半径越小。 以上不适合用于稀有气体! 专题一: 第二单元

高中生物必修二全套知识结构图

高中生物必修 2 教案 《遗传与进化》 人类是怎样认识基因的存在的?遗传因子的发现 基因在哪里?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基因是什么?基因的本质 基因是怎样行使功能的?基因的表达 基因在传递过程中怎样变化?基因突变与其他变异 人类如何利用生物的基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 生物进化历程中基因频率是如何变化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主线一:以基因的本质为重点的染色体、DNA、基因、遗传信息、遗传密码、性状间关系的综合; 主线二:以分离规律为重点的核基因传递规律及其应用的综合; 主线三:以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自然选择为重点的进化变异规律及其应用的综合。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隐性遗传因子 控制 隐性性状 自交 性状分离杂合子相对性状 显性遗传因子显性性状 表现 一、孟德尔简介 二、杂交实验(一)1956----1864------1872 1.选材:豌豆自花传粉、闭花受粉纯种 性状易区分且稳定真实遗传 2.过程:人工异花传粉一对相对性状的正交 P(亲本)高茎 DD X矮茎 dd互交反交 F1(子一代)高茎 Dd纯合子、杂合子 F2(子二代)高茎 DD :高茎 Dd:矮茎 dd 1:2:1分离比为3: 1 3.解释 ①性状由遗传因子决定。(区分大小写)②因子成对存在。 ③配子只含每对因子中的一个。④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4.验证测交( F1) Dd X dd F1是否产生两种 高 1 : 1 矮比例为1:1 的配子 5.分离定律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完整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知识点归纳总结

必修2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 化学能与热能 1、在任何的化学反应中总伴有能量的变化。 原因: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吸收能量,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E 反应物总能量>E 生成物总能量,为放热反应。E 反应物总能量<E 生成物总能量,为吸热反应。 2、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与缓慢氧化。②酸碱中和反应。③金属与酸反应制取氢气。 ④大多数化合反应(特殊:C +CO 22CO 是吸热反应)。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以C 、H 2、CO 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如:C(s)+H 2O(g) CO(g)+H 2(g)。 ②铵盐和碱的反应如Ba(OH)2·8H 2O +NH 4Cl =BaCl 2+2NH 3↑+10H 2O ③大多数分解反应如KClO 3、KMnO 4、CaCO 3的分解等。 需要加热,吸热反应都需要加热,这种说法对吗?试举例说明。 点拔:这种说法不对。如C +O 2=CO 2的反应是放热反应,但需要加热,只是反应开始后不再需要加热,反应放出的热量可以使反应继续下去。Ba(OH)2·8H 2O 与NH 4Cl 的反应是吸热反应,但反应并不需要加热。 第二节 化学能与电能 (1)概念: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的转移)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3)构成原电池的条件:(1)电极为导体且活泼性不同;(2)两个电极接触(导线连接或直接接触);(3)两个相互连接的电极插入电解质溶液构成闭合回路。 △ △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1、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氧化反应CH4(g)+2O2(g)→CO2(g)+2H2O(l) 取代反应CH4+Cl2(g)→CH3Cl+HCl 烷烃的通式:CnH2n+2n≤4为气体、所有1-4个碳内的烃为气体,都难溶于水,比水轻 碳原子数在十以下的,依次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同系物: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物质互称为同系物 同分异构体:具有同分异构现象的化合物互称为同分异构 同素异形体:同种元素形成不同的单质 同位素:相同的质子数不同的中子数的同一类元素的原子 2、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重要化工原料 乙烯C2H4(含不饱和的C=C双键,能使KMnO4溶液和溴的溶液褪色) 氧化反应2C2H4+3O2→2CO2+2H2O 加成反应CH2=CH2+Br2→CH2Br-CH2Br(先断后接,变内接为外接) 加聚反应nCH2=CH2→[CH2-CH2]n(高分子化合物,难降解,白色 污染) 乙烯的产量是衡量国家石油化工发展水平的标志

苯是一种无色、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有毒,不溶于水,良好的有 机溶剂 苯的结构特点:苯分子中的碳碳键是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一种独特的键 氧化反应2C6H6+15O2→12CO2+6H2O 取代反应溴代反应+Br2→-Br+HBr 硝化反应+HNO3→-NO2+H2O 加成反应+3H2→ 3、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 乙醇 良好的有机溶剂,溶解多种有机物和无机物,与水以任意比互溶,醇官能团为羟基-OH 与金属钠的反应2CH3CH2OH+Na→2CH3CHONa+H2 氧化反应 完全氧化CH3CH2OH+3O2→2CO2+3H2O 不完全氧化2CH3CH2OH+O2→2CH3CHO+2H2O(Cu作催化剂) 乙酸CH3COOH官能团:羧基-COOH无水乙酸又称冰乙酸或冰醋酸。 弱酸性,比碳酸强 CH3COOH+NaOH→CH3COONa+H2O2CH3COOH+CaCO3→Ca(CH3COO)2+H2O+C O2↑ 酯化反应醇与酸作用生成酯和水的反应称为酯化反应。 原理酸脱羟基醇脱氢。 CH3COOH+C2H5OH→CH3COOC2H5+H2O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结构图

讲学稿()世界史知识结构与框架(必修二部分) 年级:高三学科: 历史主备人:杨臣时间:2016年10月25日 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1、背景:①农业文明的特点:自给自足,相对隔绝 ②西欧资本主义的经济芽 A经济根源: B社会根源: ①背景 C商业危机: 一、世界市场 D思想、宗教根源: 拓展(开始 E客观条件: 形成)(1)新航路的开辟②过程:迪亚士、哥伦布等开辟的新航路 (雏形出现) A引起了“商业革命” B引起了“价格革命” 2、途径③影响 C推动殖民扩张 D冲击了西欧的思想文化领域。 E使各地区各民族的联系日益紧密 走(2)早期的殖民扩张:①殖民扩张概况:英荷、商业资本、欺诈,抢掠向②殖民扩张的影响:对殖民地,对西欧、对世界世(1)政治前提:资产阶级革命以后,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界 1、工业革命(2)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资本、资源、海外市场) 的发生背景(3)圈地运动(国内市场、劳动力) 资(4)手工工场发展和政府对科技的支持和奖励 本①开始:18世纪60年代 主二、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英国工业革命②纺织→动力→交通运输 义(工业革命) 2、工业革命的进程③重大成就 市(2)工业革命的扩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 场(1)大幅度提高了社会生产力,蒸汽时代 (2)改变了经济结构 3、工业革命(3)改变了经济地理状况和人口结构 的影响(4)改变了社会关系 (5)促进了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6)推动列强的对外扩张,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1)政治前提: 1、背景(2)经济基础:市场、资本等 (3)技术条件:自然科学的突破性进展(如电磁感应现象)。 (1)发源地和“中心”:美国和德国 2、概况(2)开始标志:1866年德国西门子发明第一台大功率发电机 三、世界市场的形成(3)主要成就: (第二次工业革命)3、特点: (1)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电力时代” (2)经济结构变化:, 4、影响(3)促进社会关系变化 (4)促进了全球性文化交流的扩大 (5)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大全

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结构 质子(Z个) 原子核注意: 中子(N个) 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1.)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核外电子(Z个) ★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 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一(能量最低)二三四五六七 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 3.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对于原子来说) 二、元素周期表 1.编排原则: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 ......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 ..。(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2.结构特点: 核外电子层数元素种类 第一周期 1 2种元素 短周期第二周期 2 8种元素 周期第三周期 3 8种元素 元(7个横行)第四周期 4 18种元素 素(7个周期)第五周期 5 18种元素 周长周期第六周期 6 32种元素 期第七周期 7 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 表主族:ⅠA~ⅦA共7个主族 族副族:ⅢB~ⅦB、ⅠB~ⅡB,共7个副族 (18个纵行)第Ⅷ族:三个纵行,位于ⅦB和ⅠB之间 (16个族)零族:稀有气体 三、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 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实质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的必然结果。

高中生物必修二全套知识结构图【最新整理】

高中生物必修2教案 《遗传与进化》 人类是怎样认识基因的存在的? 遗传因子的发现 基因在哪里? 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基因是什么? 基因的本质 基因是怎样行使功能的? 基因的表达 基因在传递过程中怎样变化? 基因突变与其他变异 人类如何利用生物的基因? 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 生物进化历程中基因频率是如何变化的?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主线一:以基因的本质为重点的染色体、DNA 、基因、遗传信息、遗传密码、性状间关系的综合; 主线二:以分离规律为重点的核基因传递规律及其应用的综合; 主线三:以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自然选择为重点的进化变异规律及其应用的综合。 第一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 一、孟德尔简介 二、杂交实验(一) 1956----1864------1872 1.选材:豌豆 自花传粉、闭花受粉 纯种 性状易区分且稳定 真实遗传

2.过程:人工异花传粉一对相对性状的正交 P(亲本)互交反交 F 1 (子一代)纯合子、杂合子F2(子二代) 分离比为3:1 3.解释 ①性状由遗传因子决定。(区分大小写)②因子成对存在。 ③配子只含每对因子中的一个。④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4.验证测交 F1是否产生两种 比例为1:1的配子 5.分离定律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三、杂交实验(二) 1. 亲组合 重组合 2.自由组合定律 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四、孟德尔遗传定律史记 ①1866年发表②1900年再发现 ③1909年约翰逊将遗传因子更名为“基因”基因型、表现型、等位基因

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

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_人教版(High school chemistry knowledge required 2 induction _ Renjiaoban) The first chapter is the periodic law of matter structure elements The same cycle, the cycle number = the number of electrons Class periodic ordinal stop elements include the number of elements and the number of electrons outside the nucleus Short period 1 H - He 21 2 Li - Ne 82 3 Na - Ar 83 Long period 4 K - Kr 184 5 Rb - Xe 185 6 Cs - Rn 326 7 incomplete Fr - 112 (118) 26 (32) 7 Seventh cycles, atomic number 113114115116117118 A number = number of electrons in the outermost shell A A A III IV V VI VII A A 0 The family number of elements of a family group element = the

outermost electron number of an element (or: the principal family number = the outermost electron number) 18 longitudinal (7 main group; 7 sub group; a group 0; a group VIII (8, 9, 10 and three longitudinal)) The main group A 7 consists of short cycle elements and long cycle elements Sub group B 7 completely by long period of elements of Group VIII and all sub group known as transition metal elements VIII 1 3 longitudinal Neutral 1 rare gas element is not very lively Alkali metal lithium, sodium, potassium, rubidium, cesium, francium (Li, Na, K, Rb, Cs, Fr) Structure because the outermost layer is only one electron, easy to lose electrons, showing +1 price, The density of physical properties increases gradually and gradually increases The melting point gradually decreases (abnormally) Chemically, the number of electrons outside the nucleus increases, and the outermost electrons are farther away from the nucleus,

完整word版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律

2知识点归纳总结高中化学必修元素周期律第一章物质结构一、原子 结构 Z个)质子(注意:原子核 个)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中子((N) N A 1.原子( X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Z 核外电子(Z个) ★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22. 纳的电子数是2n;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 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一(能量最低)二三四五六七 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 3.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对于原子来说) 二、元素周期表 1.编排原则: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③ 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主族序数 =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2.结构特点: 核外电子层数元素种类 第一周期 1 2种元素 短周期第二周期 2 8种元素 周期第三周期 3 8种元素 元(7个横行)第四周期 4 18种元素 素(7个周期)第五周期 5 18种元素 周长周期第六周期 6 32种元素 期第七周期 7 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 表主族:ⅠA~ⅦA共7个主族 族副族:ⅢB~ⅦB、ⅠB~ⅡB,共7个副族 (18个纵行)第Ⅷ族:三个纵行,位于ⅦB和ⅠB之间 (16个族)零族:稀有气体 三、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 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实质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 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2.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高中化学必修二总结高中化学必修一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高中化学必修二总结高中化学必修一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人 教版 必修一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2 一、常见物质的分离、提纯和鉴别2 1.常用的物理方法——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上差异来分离。2 2、化学方法分离和提纯物质3 3、物质的鉴别4 二、常见事故的处理5 三、化学计量6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7 一、物质的分类7 二、分散系相关概念7 三、胶体8 四、离子反应10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16 一、金属的物理通性:16 二、金属的化学性质:16 三、金属化合物的性质:17 四、金属及其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18 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19 一、分类19

二、本章知识结构梳理20 (一)硅及其化合物20 (二)氯20 (三)硫、氮21 必修二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23 一、原子结构23 二、元素周期表23 三、元素周期律23 四、化学键24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25 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25 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26 第三节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26 第三章有机化合物27 一、烃27 二、烃的衍生物29 三、基本营养物质30 第四章化学与可持续发展31 第一节开发利用金属矿物和海水资源31 第二节化学与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32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一、常见物质的分离、提纯和鉴别 1.常用的物理方法——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上差异来分离。 混合物的物理分离方法 方法 适用范围 主要仪器 注意点 实例 固+液 蒸发 易溶固体与液体分开 酒精灯、蒸发皿、玻璃棒 ①不断搅拌;②最后用余热加热;③液体不超过容积2/3 NaCl(H2O) 固+固 结晶 溶解度差别大的溶质分开 NaCl(NaNO3) 升华 能升华固体与不升华物分开 酒精灯 I2(NaCl)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