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探究哲学对生活的意义

探究哲学对生活的意义

探究哲学对生活的意义
探究哲学对生活的意义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Exploration of the philosophical meaning of life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前言 (1)

二、西方哲学家对生活意义的探究 (2)

三、中国哲学家对生活意义的探究 (3)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生活意义的研究 (4)

五、哲学生活 (4)

六、结语 (10)

参考文献 (10)

致谢 (12)

探究哲学对生活的意义

摘要

哲学源于生活、哲学指导生活、哲学与生活辩证统一。人类真正的理想或目的是在追寻一种对生活哲学即探究理论上为人类生活意义起指导作用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学问。哲学的生活使人们从自己的平常生活中悟到一些东西,对具体科学以及生活进行了一种概括总结和升华,它是来源于生活又反馈给生活的,使人们的生活具有意义以及更加幸福。每一个人都与哲学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程度不等的关系。只要细心观察,你就会发现,哲学问题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它与我们相互融合、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关键词

哲学;生活;意义;探究

Exploration of the philosophical meaning of life

Abstract

The philosophy comes from life, philosophy guiding the dialectical unity of life, philosophy and life. Ideal or purpose of the real human world outlook and methodology of learning in pursuit of a philosophy of life that explore theoretically play a guiding role in human life meaning. Philosophy of life so that people realized something from their own everyday life in a summarized and sublimation of specific scientific life, it is feedback to life comes from life, so that people's lives have meaning and happier . Everyone has this or that varying degrees of relationship with philosophy. Careful observation, you will find that philosophical problems in our daily lives, it is merging with us, ever, everywhere.

Key words

Philosophy; Life;Significance; Probe

前言

哲学需要生活、哲学源于生活。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在一定意义上,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另一方面哲学指导生活。哲学就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它的任务就在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二、西方哲学家对生活意义的探究

西方古代哲学家有时探讨抽象的、形而上的本体问题,但他们一般都不脱离生活,他们试图理解世界,他们教导人们如何生活。那时的哲学教人们正视贫穷、疾病和死亡,那时的哲学家也总是力图奉行自己的生活哲学。他们的哲学与生活密切相关,哪怕是悲观主义的哲学。“古希腊时期的哲学家伊壁鸠鲁,快乐主义创始人,这一派认为个人就是完全独立的自由个体,而个体存在是自由的、偶然的、完全个体性的。因此,伦理观、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世界观都应以个体为标准,即:个人的快乐就是一切快乐,个人的生命就是一切生命,个人的世界就是一切世界。换言之,我感觉快乐就是一切。”[1] 到了中世纪,宗教开始扮演哲学曾经扮演过的角色。这时的哲学与生活关系异化了。宗教哲学家奥古斯丁认为:“既然你确实存在,那么你只有活着才能知道这一点,因此你也确实活着,你知道这两件事绝对为真。”[2]托马斯也认为:“我们可以使用哲学批判违反信仰的言

论,显示其错误或不必要”。[3]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家蒙田恢复了古代哲学的传统,他试图理解人生,探讨与生活有关的题目。培根(文艺复兴时期的另一位哲学家)除了对科学有极大的兴趣外,也向人们提出如何生活好的建设性意见,认为:“要用适当的拒绝和排斥的办法来分析自然”。[4]

文艺复兴以后,哲学家爱默生和梭罗继承蒙田的传统,探讨生命的意义;还有赫尔德、黑格尔和斯本格勒,他们不注重个人本性,而注重社会本性;他们试图发现社会的生命周期,即历史发展的模式。黑格尔认为:“理性是宇宙实体”。[5]

黑格尔认为哲学可以定义为对于事物的思维着的考察。海德格尔说:“哲学这个词告诉我们,哲学是某种决定着希腊人的生存的东西。不止于此,哲学也是决定着我们西方——欧洲历史的最内在的基本特征。”“哲学,就我对这个词的解释来说,乃是某种介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这是罗素对哲学的定义。北大教授胡军认为“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的艺术或智慧。”

三、中国哲学家对生活意义的探究

在中国,孔子历来都被认为是一个具有实践理性的哲学家,其哲学思想亦有着积极的入世意义。孔子的中庸思想,既是孔子的哲学方法论,也是其最高道德标准。《说文》中提到“中,正也。”《尔雅》“庸,

常也。”也就是说一定事物的质,总是与它的量联系在一起,要保持其质的相对稳定性,其量就要保留在一定的界限内。“孔子的中庸观念是孔子的一大发现,一大功绩,是哲学的重要范畴,值得很好的解释一番。”[6]老子思想中的哲学法则则是讲顺应自然。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他认为道是万物创生的根源,所以人、地、天、都要法“道”,但道并不是毫无规则的,为所欲为的,还必须以自然为法则。老子的思想体现在人生的哲学上时,就是无欲、无私、无为、无争。因为无欲所以能够知足,因为不争所以能够谦和。知足者常乐,谦和者受益。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生活意义的研究

马克思指出: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社会科学。

五、哲学生活

中国生活学首倡者黄现璠给生活的定义是:生活,狭义上是指人于生存期间为了维生和繁衍所必需从事的不可或缺的生计活动。广义上指人的各种活动。[7]其实生活是在不断的经历中才会感

悟最深的;人活着就是为了生活更快乐,更幸福,而幸福的生活要自己努力争取来的。人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他就有了为之奋斗的欲望,为了人生的奋斗目标人必须使自己努力工作,在工作中寻找乐趣,让单调乏味的工作充满生趣,使自己无忧无虑,身心健康,生活和平而安逸,快快乐乐过好每一天。如果没有追求,没有理想,没有目标,将会迷失自己,会活的很空虚,很迷茫,不知道自己为了什么而活着。我们必须清楚的知道自己要什么东西。当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有时感到孤独、寂寞的时候,他就会从一些甜美的回忆中得到某种难以言传的慰藉和快乐;这快乐恐怕不下于历史学家和地质学家追溯某个王朝的兴衰史和自然界的演化史所得到的乐趣。因为这些科学家崇奉这样一句格言:“使已死的东西复活,其愉快不下于创造。况且,“使已死的东西复活”还有另一层更重大的意义:串起记忆中那早巳散落的明珠,是为了借助于昔日这面反射镜来照亮当前人生的道路,增强憧憬未来的信心和勇气。谁也不信,生活中的痛苦“只要这种痛苦是真挚的,善良的”,等到了回忆时,往往也会觉得它有淡淡的甜美,化成深沉的诗。普希金写道:“而那过去了的,就会变成亲切的怀恋。”[8]这就像枯藤、老树、昏鸦这些令人伤感的对象一经成了诗歌和绘画的题材,往往就会给人以最高的美学享受。因此,我们只有实现自己的理想,完成自己的使命,这一生就是有意义的。人生时刻面临困境和挑战,敢

于面对生活的波浪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人生也是如此,我们只有正确地的面对它,理智地剖析它,我们才会懂得剖析人生中的痛苦,才会学会放弃,才会懂得珍惜。

我们这样才能真正的懂得生活呢?生活,在现实社会中是一个比较大的概念。生存就包含在内。如果我们连生存都成问题的话,我们就很难保证我们的生活。所以说生存是生活的前提,没有生存就谈不上生活,生存的延续过程就是生活,生活的质量高低其实就是生存的价值体现。在生存的基础上,我们来寻求我们理想的生活。宇宙中所有事物在不断地运动,并有规律的。人类生命的存在,就是宇宙精华的表现。现在有很多事物是我们不知道的,我们对它们无能为力,是因为我们不知道它们的运动规律,没有驾驶这些规律的能力,因此,当人类进化到:掌握了宇宙的一切事物的运行规律,并能自觉运用规律改变客观世界时,人类就可创造其所需要的一切,包括完善人类自身,成为全面发展的自由人。

然而现如今人类创造了高度文明,生活层次也有了质的飞跃,生存早已不是人的唯一目标了。可是有的人却越来越倾向那种原始的生活状态,还美其名曰:还朴归真。也有的人他们以物质享受为人生的目的,到处钻营赚钱,千方百计谋取私利,甚至于视法律而不顾。他们认为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就满足了,就达到了理想。他们根本

不懂得人生的真谛,他们以物质享受为人的人生价值,他们这样活在世上其实只是生存,而不是生活。生活对我们来说每个人来说都是无比的重要,因为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的目的,就是生活并不是为了生存。

我们都知道,人类真正的理想或目的是在追求一种对生活哲学即探究理论上为人类生活意义起指导作用的学问。哲学的生活使人们从自己的平常生活中而悟到一些东西,对具体科学以及生活进行了一种概括总结和升华,它是来源于生活又反馈给生活的,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幸福而具有意义。与其他的科学截然不同,哲学所探讨的东西是与我们本身休戚相关的,人或人的生活的本质就是哲学的,哲学在我们的生命最深处拨动着我们的心灵之弦。或者说,哲学就存在于我们自身之内。或者进一步说,人的生活就是哲学性的。中国现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认为,哲学就是对于生活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哲学的功用就在于使人成其为人。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简直可以说,哲学就是人学,就是生活的哲学。生活是哲学的,或者说哲学是生活的本质。如果你不懂哲学,不学哲学,那么你就可能对什么是人的生活的本质属性这一问题不会有深切的了解,你就很难理解什么是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生活。

人类需要哲学的生活。罗马哲学家西塞罗说:“哲学!人生的导师,

至善的良友,罪恶的劲敌,假使没有你,人生又值得什么!”[9]学习哲学肯定不能为你提供生活中所需要的柴米油盐酱醋及其他的生活必需品。当然生活并不仅仅意味着就是这些东西,它有着更为丰富的内容。你如果想要使自己的生活更为丰富、更为幸福、更为美好,那么哲学是少不了的。哲学是通向美好生活的保障。哲学并不神秘,也不高深莫测,它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就是关于我们生活的学问或者艺术。

每个人都想拥有美好的生活。有人认为,有一份薪水颇丰的工作,身体健康,在山清水秀的处所有一套豪华的别墅,能与系心相印善解人意的爱人长相厮守,过着物质方面无忧无虑的生活,这样的生活在他们看来无疑是最美好的生活了。毋庸置疑,对美好生活的这些看法有其合理性,物质生活确然是美好生活的必要因素。但事实告诉我们,即便拥有充裕的物质生活,我们也不一定能过上我们所想要的美好生活。生于钟鸣鼎食之家的贾宝玉,在时下的很多人看来,应该是很幸福的。然而到头来他却选择了出家这一条道路。因为在大观园中封建礼教的重压,爱情生活的缠绕,给他的精神生活带来了无穷的苦恼。在这样的环境下,最终,他不得已选择了出家这一条道路。这说明,生活的美好并不决定于外在的环境。中国现代著名思想家梁漱溟年幼时原以为美好的生活取决于外在世界。有一次他问家中终日辛苦劳作

的保姆,她的生活苦还是不苦,保姆答道:“不苦啊!”这一回答使梁漱溟突然醒悟,意识到所谓的美好生活并不存在于外在世界之中,美好本来就是我们对生活的一种看法。物质生活的虽然重要,但对于人的生活而言最重要的是精神世界。于是他沉溺于佛学典籍,想在其中寻找生活的哲学,抛却青春期的无限烦恼。[10]如果我们用哲学来知道我们的生活,我们就有着崇高伟大的精神世界,那么我们无论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都能感觉到生活的美好与幸福。

由此可见,关于什么是美好生活大家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更罔论怎样追求美好生活这一更加复杂的哲学问题。哲学不是抽象概念的思辨、分析,也不是课堂上宣读的教科书中的理论体系。哲学只不过是关于生活的艺术,它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真正美好的生活,人类需要怎样哲学的生活。固然人人都在生活中,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明白什么是哲学的生活、怎样哲学的生活以及哲学对于我们生活的重大意义。苏格拉底指出:未经审视的生活还不如没有的好。因此美好的生活必须经过我们的哲学理性的审视才有可能得到。如果想要有美好幸福的生活,你就得学习哲学。哲学是美好生活的向导,是精神生活的守护者,是心灵的活水。一般人的生活没有精神、思想和心灵的源头活水,所以他们的思想、精神和心灵枯竭如化石,生活中没有天光云影,没有善,没有德行,没有幸福,没有一切美好的东西,生活当然

也就空虚不实,枯燥乏味,苦不堪言。生活对他们而言毫无意义和价值,当然也就谈不上什么幸福了。他们孜孜以求物质生活的享受,得到了所需要的物质,到头来却全然享受不到生活的乐趣。因为他们不知道生活的幸福指的是精神生活的幸福,是必须内求于心才能得到的。不仅我们的身体需要食粮,我们的精神、思想和心灵也同样需要食粮。而且后一种食粮对于人的精神生活而言更为重要。

六、结语

由此可知,哲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是我们学习和研究哲学的强烈动机。这样说来,我们每一个人都与哲学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程度不等的关系。只要细心观察,你就会发现,哲学问题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它无处不在,只是我们“日用不知”、“习焉不察”。可以说,哲学思想就是最好的生活矿产资源。

参考文献

[1] 享受哲学.66.

[2] 奥古斯丁.论自由意志.2卷3章7节.

[3] 托马斯.神学大全.1集1题2条.

[4]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册.商务印书馆.1982:360.

[5] 黑格尔.历史哲学.三联书店.1956:47.

[6] 毛泽东书信选集.141.

[7] 陶黎宝华.甄景德.生活的意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9.

[8] 普希金.普希金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9] 胡军.哲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43.

[10] 胡军.哲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50.

致谢

感谢郭向阳老师一学期来在《西方哲学简史》这门课程上的对我的指导,使我能对西方哲学思想有浅显的了解。感谢我所引用的资料的作者以及资料的整理者,正是你们的劳动成果,使我能完成此论文。

生活与哲学期中考试模拟试卷

2012年秋期高二年级期中模拟考试 政治试题 注意事项:1、本考卷分Ⅰ卷和Ⅱ卷,Ⅰ卷为选择题,Ⅱ卷为非选择题; 2、Ⅰ卷和Ⅱ卷的答案都必须书写在答题卷上的指定位置; 3、本考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大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 1.《淮南子·人间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孔子的三位弟子在某方面都比孔子强,但用颜回之“仁”、子贡之“辩”、子路之“勇”换孔子之“道”,孔子并不愿意。这里所说的“道”,指的是() A.对自然万物的迷惑和惊讶 B.认识改造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方法 C.对世界必然性的正确认识 D.关于思维和存在关系的科学回答 2.每年的11月第3个星期四是“世界哲学日”。之所以我们要重视对哲学的学习,是因为它是() A.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B.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C.哲学家思维活动的科学总结 D.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3.钱学森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同时又是一名哲学家,他曾经说过“没有科学的哲学是跛子,没有哲学的科学是瞎子”。这句话告诉我们 A.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基础 B.具体科学为哲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C.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D.哲学和具体科学密切联系、不可分割 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 B.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关系问题 D.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B.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水、火、气、土等形态

政治必修四原理与方法论经典总结

《生活与哲学》原理及方法论 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方法论 1、〖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2、〖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3、〖错误倾向〗: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二、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三、意识能动作用原理及方法论 1、〖原理〗(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1)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的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2)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2、〖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错误倾向〗: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四、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2)〖方法论〗:一方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另一方面,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

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 易混易错知识点小结

【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易混易错知识点小结】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哲学的来源: 哲学来源于社会实践(生活),不是凭空产生的。常见错误说法“哲学是哲学家头脑里自发产生的”。 2.哲学的定义: ①本意角度:爱智慧。注意爱智慧≠智慧本身。哲学给人以智慧,使人变聪明,而不是等同于智慧本身。 ②世界观角度:哲学是系统理论化的世界观。注意:从主体角度看——世界观人人都有,而哲学是哲学家,并非人人;从特点角度看——世界观是零散的、不系统的、朴素的、不自觉的,而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 ③方法论角度:哲学是也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的统一,而不是仅包含其中的某一个方面。 ④具体科学角度: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注意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常见错误说法: 第一种情况颠倒二者的顺序,如哲学是具体的基础,或是具体科学以哲学为基础; 第二种情况乱加定语,如“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能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直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从性质上来看,有科学和非科学之分,非科学的哲学不能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故而,简单的说哲学能促进社会或是人的发展的说法都是错误的。 第三种情况混淆关系,误认哲学与具体科学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实际二者是共性与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不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此外常见错误说法还有夸大哲学的作用,如哲学=科学、哲学是科学之科学、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哲学与具体科学互为前提、没有哲学就没有具体的产生或发展等等。 ⑤时代精神角度:哲学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注意不是任何哲学都是时代的精神,只有正确反映时代任务和要求、牢牢把握时代脉搏、正确总结和概括时代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的哲学才是真正的哲学。但是,任何哲学都是对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政治的反映。此外还要注意真正的哲学≠马哲,在不同的时代,真正的哲学是不同的,而在当下,马哲就是真正的哲学,所以说“真正的哲学就是马哲”说法错误,说“马哲是真正的哲学”说法正确。 3.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常见错误将二者的位置颠倒,注意哲学有科学和非科学之分,世界观也有科学和非科学之分,所起的作用也是双重的,正确的促进、错误的阻碍(即正促错阻)。 4.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思维——存在、物质——意识,这两组词语是固定搭配,不能混着用如“思维——物质、存在——意识”。 5.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观点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含两个方面,一思维和存在何为本原问题,二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第一方面是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标准,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哲学的基本观点就是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的本原,即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观点。 6.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 关系问题包含思维和存在何为本原问题,以及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而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属于马哲的范畴,其内容为存在决定思维,思维对存在具有能动作用。 7.不能简单的认为凡是唯物主义的都是正确的,凡是唯心主义的都是错误的。 唯物主义分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将世界本原复杂问题简单化,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具体的物质形态,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但本质是正确的坚持了唯物主义这个大方向。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是半截子唯物主义,在自然观上坚持了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自然学科意义上的原子,在历史观上犯了唯心主义错误,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总体来说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缺点。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自然观赏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在历史观上坚持实践的观点,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综上所述,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本质正确同时也有缺陷不足,所以不能一概而论进行简单定性。 唯心主义分为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态。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是世界的本原;客观唯心主义认为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是世界的本原。 正确区分主观精神和客观精神,关键在于理解这种精神是在人自身之内,还是在人自身以外。对该部分知识的考察通常是通过古人的话来分析属于哪一种派别。常常容易犯错的如下: ①存在即被感知——某一事物存在与否取决于是否为人所感觉到,这是主观唯心主义。类似比如“我思故我在”、“心想事成”、“吾心即宇宙”、“心外无物”等等。 ②未有此气,先有此理——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这里的“理”是客观精神。常见的如“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理生万物”、“理在气先”、“理在事先”、“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等等。 ③气者,理之依也——与“理在气先”截然相反的观点,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气”,“气”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类似举例,如“形者,有生之本”(王安石认为先天的心理能力是从物质产生的,这种物质就是形体)、“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元者,无形之类,自然之根,作于太始,莫之与先”、“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天地和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等等。 特别提醒: 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根本对立的,从根本观点上看,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这里一定要注意是“从根本观点上看”。 ②既不能对所有的唯物主义一律提倡,也不能对所有的唯心主义全盘否定。 ③不能把追求物质满足看成是唯物主义,也不能把追求精神满足看成是唯心主义。 ④不能认为一切唯物主义者都是不可知论者,都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生活与哲学》主观题归纳整理

《生活与哲学》知识归纳整理 导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包括辩证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辩证法三个部分。历史唯物主义包括历史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部分。 一、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论9、认识论3、唯物辩证法19) 第一部分:辩证唯物论(物质和意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共9条原理)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原理内容: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 2.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原理内容: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和永恒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和暂时的,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 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4.人与规律的关系 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人在规律 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5.物质决定意识 方法论: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6.意识的能动作用 原理内容:⑴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⑵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也即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要求要重视意识的作用、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7.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5+原理6 原理内容:⑴物质决定意识;⑵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要求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8.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和普遍的,尊重客观规律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方法论: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9.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⑴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⑵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⑶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⑷从辩证法角度:认识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把握变化的客观实际;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一分为二地对待客观实际。 第二部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包括实践观和真理观)(共3条原理) 10.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内容: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意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⑵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方法论:要求既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又要重视认识的反作用,特别是科学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11.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和有条件的 原理内容: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客观的、具体的和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2.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原理内容:⑴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⑵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⑶认识具有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方法论: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检验和发展真理。 第三部分:唯物辩证法(联系6+发展3+矛盾7+创新3)(共19条原理)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认矛盾,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1

试题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 生活与哲学 期中测试题

试题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期中 测试题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思想政治必修四期中测试题 考查范围:《生活与哲学》第一、第二单元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25×2=50分) 1、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主张将修心悟道导向现实生活,所谓“平常心即是道心”、“挑水劈柴,无非妙道”,从而达到对世间万象深刻独到的感悟。这种哲学智慧表明【】A.哲学并非高悬于空中的思想楼阁,哲学智慧源于生活与实践 B.哲学是理性和智慧的明灯,指导人们睿智地对待人生与实践 C.哲学源于对世界的追问与思考,为人们改造世界提供正确的方法论指导 D.人人都在生活,都有对世界的思考,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人都是哲学家 2、“比”“从”“北”“化”四个字由“人”字以不同结构构成(右图为甲骨文),高度概括了人生的成长历程,体现了中国古代 后,总哲学的内在逻辑体系。我们可以体会到,与人“比” 会模仿学习他人的优点,即“从”;之后会产生叛逆,即“北”;最后,能从正反两个方面思考,一切为我所用,进入“化”的阶段。上述材料说明【】 ①哲学智慧概括了人们的生活与实践,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②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辩证统一 ③哲学的根本任务就在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④从意识的内容看,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A.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3、蔡元培在《北京大学月刊》中指出:“治自然科学者,局守一门,而不肯稍涉哲学,而不知哲学即科学之归宿,其中如自然哲学一部,尤为科学家所需要。”这说明 【】 ①自然科学与哲学是相互联系的 ②哲学的重要性之一就在于它是“科学之科学” ③研究自然科学的归宿和目的就在于推动哲学的进步和发展 ④自然科学需要哲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④ 4、刘禹锡指出:“大凡入形器中,皆有能有不能。天,有形之大者也;人,动物之尤者也。天之能,人固不能也;人之能,天亦有所不能也。”刘禹锡这段话所阐明的是 【】 ①天与人交相胜的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②天人相分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思想 ③世界万物都以一定的物质存在为其基础④天下万物都具有各种具体的规定性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提出,“侵略”的定义在学术界或国际上都没有定论,在国与国的关系中,从不同的角度看这一问题的结论也不同。安倍晋三的言论意在为日本的侵略历史翻案,体现了其【】 A.否认历史客观性的历史唯心主义观点 B.历史认识中的主观能动性思想 C.关于真理的具体性、条件性思想 D.英雄创造历史的唯意志主义思想 6、一位哲学家说,“没有幸福就没有德行。如果没有条件取得幸福,那就缺乏条件维持德行。德行和身体一样,需要饮食、衣服、阳光、空气和住居。如果缺乏生活上的必需品,那么也就缺乏道德上的必要性。”这一观点【】

《生活与哲学》原理及方法论

《生活与哲学》原理及方法论 辩证唯物论(第四、五课) 一、世界的物质性统一性原理及方法论 1、【原理内容】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先有物质后又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2、【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3、【错误倾向】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它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二、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1、【原理内容】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2、【方法论】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无力,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3、【错误倾向】反对否认规律客观性和企图改变创造规律或消灭规律的唯心主义,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冒险盲干的主观主义。 三、规律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1、【原理内容】 ①尊重客观规律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是人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利用规律,造福人类;二是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改变或创造条件,发挥对人们有利的作用,限制其破坏作用甚至变害为利。 ③主观能动性与规律客观性二者是有机结合的。 2、【方法论】 ①想问题办事情要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②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握规律。 ③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的统一。 3、【错误倾向】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的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错误;也反对片面夸大规律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错误。 四、意识能动作用原理及方法论 1、【原理内容】 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有目的性、计划性,自觉选择性、主动创造性。人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

2016《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点

《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点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1、哲学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 (注意:马克思主义哲学) 2、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总和 (注意:概括和总结) 3、具体科学以哲学为基础,并且随着哲学的发展而发展 (注意:颠倒了二者的关系) 4、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注意:不一定是科学的关系) 5、具体科学知识揭示的是世界变化发展的最一般规律 (注意:哲学)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6、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派别. (注意: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7、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后,出现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 (注意: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不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后才出现的) 8、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注意: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不等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9、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注意:承认物质决定意识是唯物主义,但不一定是辩证唯物主义) 10、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 (注意:应该是两个根本对立的观点)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1、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使事物处于显著的变化之中 (注意: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不一定是显著的变化) 2、发展是一种运动和变化,运动和变化也是一种发展 (注意:运动和变化不一定是一种发展) 3、运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静止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注意:颠倒了二者) 4、春夏秋冬四季更替,昼夜循环,苹果落地,属于自然规律 (注意:规律不能等同于规律的表现形式) 5、人们可以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也可以制定,废除,创造,消灭和改变规律 (注意:规律不可以制定,废除,创造,消灭和改变) 6、解放思想就是要打破一切传统观念的束缚 (注意:对传统观念要一分为二地对待) 7、规律就是我们常讲的定律. (注意:规律是定律的内容,定律是某种客观规律的主观映象) 8、任何规律都是永恒存在,万古不变的. (注意:任何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都是随着事物存在的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即具体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 9、规律有好坏的. (注意:规律是客观的,无好坏之分) 10、思维规律是主观的. (注意:思维规律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思维规律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无论人们是否意识到思维规律的要求,是否遵循思维规律进行认识活动,思维规律都在起作用.) 11、规律是无条件的,是永恒不变的 (注意:规律是客观的,但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依赖一定条件的,如价值规律存在和起作用的条件是商品经济,把规律看作永远不变的,是属于形而上学的静止的观点.) 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 12、意识是大脑特有的机能 (注意: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13、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形式是客观的 (注意: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14、物质与意识不可分离,相互依赖 (注意:不能理解为相互依赖,意识依赖于物质,而物质是独立于意识之外而存在的) 15、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错误的意识则是人脑主观自生的 (注意:无论意识正确与否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16、意识的能动作用就是指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直接的推动作用 (注意:意识的能动作用具有二重性,也不能直接作用) 17、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只有正确意识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才对事物有反作用 (注意:不论意识正确与否都有反作用) 18、人类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需要去改造自然 (注意:要看是否符合规律和客观条件) 19、正确意识的反作用大于错误意识的反作用 (注意:反作用的大小不是由意识的正确与否决定的) 20、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注意:不一定是正确反映) 21、正确的意识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 (注意:客观实际是出发点) 22、是否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办事情能否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注意:是否符合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 23、因为规律是正确的,所以我们必须把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注意:规律无所谓正确与错误之分) 24、决策者要避免失误,关键要做到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注意:关键是要尊重客观规律) 25、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想问题,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 (注意: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26、只要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能认识和利用规律 (注意:还要受客观规律和条件的制约) 27、发挥主观能动性是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和基础

哲学与生活--备战2021年高考政治二轮复习主观题精选精练

哲学与生活--备战2021年高考政治二轮复习主观题精选精练 1.(21届陕西省汉中市高三政治第一次模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30年前,党中央作出了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重大决策。30年来,浦东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以全国1/8000的面积创造了全国1/80的国内生产总值、1/15的货物进出口总额;核心竞争力大幅度增强;2019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1647元。新征程上,党中央将赋予浦东新区改革开放新的重大任务。浦东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努力成为更高水平改革开放的开路先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排头兵。 浦东要全力做强创新引擎,打造自主创新新高地。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大的突破,更好发挥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同长三角地区产业集群加强分工协作,开展全球科技协同创新。要加强改革系统集成,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力。要在改革系统集成协同高效上率先试、出经验,探索开展综合性改革试点,要深入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增创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要更好发挥中国(上海)自贸区作用,要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努力成为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更好发挥龙头辐射作用。要发展更高能级的总部经济,成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重要枢纽。要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把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作为提升治理能力的重要一环,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诞生地。要传承红色基因、红船精神,践行初心使命,确保改革开放正确方向。促进经济爬坡过坎,化危为机,企业家精神不可或缺。发扬企业家精神锐意进取、永不言败的精神,推动企业不断发展,发挥好“头羊效应”。企业家要在爱国、创新、诚信、社会责任和国际视野等方面不断提升自己,推动中国经济提质增效、行稳致远。 (1)结合材料,运用“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的相关知识,提出浦东努力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排头兵的有效方式。(12分) 【参考答案】 (1)①联系具有普遍性,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同长三角地区产业集群加强分工协作,努力成为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3分); ②发展的普遍性,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明确全国发展大局中明确自我发展定位,要加快培育开放高地,要加快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全面塑造创新驱动发展新优势,发展更高能级的总部经济,成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重要枢纽;(3分) ③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浦东发展要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要求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要全力做强创新引擎,打造自主创新新高地。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更好发挥龙头辐射作用。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围绕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以国内大循环为中心节点均体现了这一点。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则均体现了两点论(3分); ④辩证否定观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改革原有的发展要求,用创新思路思想突破发展,要深入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增创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更好发挥自贸区作用,在若干重点领域率先实现突破,全面塑造创新驱动发展新优势。(3分)(如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结合改革率先试,出经验回答也可)

生活与哲学主观题归纳

2014年新高考政治冲刺考典 ——《生活与哲学》主观题设问角度归纳整理 导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包括辩证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辩证法三个部分。历史唯物主义包括历史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部分。 ★哲学主观题综合角度设问(具体原理见后) 1.请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分析1-31 2.请运用辩证唯物论的原理分析1-9 3.请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10-12 4.请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原理分析13-31 5.请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原理分析13-18 6.请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原理分析19-21 7.请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原理分析22-28 8.请运用矛盾分析法的相关知识分析22-28 9.请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创新观原理分析29-31 10.请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知识分析=唯物论+认识论 11.请运用“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的知识分析=唯物辩证法 12.请运用“探究世界的本质”的知识分析=辩证唯物论的原理2、3、4、5 13.请运用“把握思维的奥妙”的知识分析=辩证唯物论的原理6 14.请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的知识分析=认识论 15.请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的知识分析=联系+发展 16.请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的知识分析=矛盾观 17.请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分析1-10 18.请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原理分析1-4 19.请运用历史唯物主义人生观价值观的原理分析5-10 20.请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知识分析=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 ★哲学主观题答题模板 1.如何运用唯物论的知识分析问题 →唯物论常用的观点 ⑴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⑵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对阻碍事物的发展。要求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⑶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⑷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条件,要求我们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另外应注意的观点 ⑴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⑵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⑶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2.如何运用认识论的知识分析问题 →认识论常用的观点 ⑴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实践是

高二生活与哲学期中考试题()

梅峰中学2009—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 高二政治试卷 <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66分) 1.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基本问题是 A.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B.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物质世界是否具有可知性的问题2.河南济源煤业公司有一个煤矿在新疆,因为当地没有烧纸的习俗,公司的领导不惜花钱,从济源运送两车冥纸,带着神汉神婆坐飞机到新疆,烧香、拜佛、跳大神,企求神灵“保佑平安”。该公司领导的这一做法体现的世界观是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B.近代机械唯物主义 C.主观唯心主义???????????? D.客观唯心主义 3.“任何哲学只不过是在思想上反映出来的时代内容”,这表明的是A.任何哲学都可以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 B.哲学的产生与当时时代的经济、政治有着密切的关系 C.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对社会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 D.哲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因为它实现了 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②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有机统一③实践基础上 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有机统一④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2007年10月24日,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据此回答5—9题。 5.卫星以传说中飞上月球的女神“嫦娥”命名。嫦娥奔月传说有多种版本,但是< ) A.正确的说法只是其中的一个B.这些传说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C.这些传说都是人脑主观自生的 D.这些传说都是不同时期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6.人们很早以前就猜测潮汐现象和月球有关,事实也确实如此。科学的发展揭示了造成潮汐的根本原因是万有引力,月球和太阳对地球的引力作用造成了地球表面海水的起伏。这体现了 ①人的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反作用②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③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④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7.科学家们在对月球的探测过程中,发现在月球上也存在类似地球上的大西洋百慕大三角区的神秘地区。美国的“月球轨道探测器”在飞近月球神秘区域的上空时,发现下面的吸引力特别强,科学家把这种地区形象地称为“质量瘤”。目前,月球上已发现了12个质量瘤,但科学家们只知道这些质量瘤是一种既密又重的物质,其余就一无所知了。这表明 A.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能力是十分有限的B.人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_原理及方法论总结大全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辨证唯物论) 【原理内容】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的意识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A人们在实施行动之前要预先制定蓝图、目标、行动方式和行动步骤等。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B 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①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方法论】 一方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另一方面,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错误倾向】 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和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辨证唯物论) 【原理内容】 规律是客观普遍的,(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但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方法论】 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错误倾向】 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的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规律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错误。 六、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原理内容】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意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真理的客观性,不仅在于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且在于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只有实践才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客观标准。实践成为检验真理性的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应该是能把主观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从而确定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在的东西。而唯一能够满足这个要求的,便是人们的社会实践。因此,通过实践检验人的认识是否与客观实在相符合,才能使真理具有客观的确定性,经得起反复检验。人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直接地把指导实践的认识同实践产生的客观结果相比较对照,使真理获得现实的证据)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含义与特点: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 客观物质性活动。实践的特点是:①客观物质性; ②自觉能动性; ③社会历史性;④直接现实性。=对象性活动(最主要的特点) (2)实践有三大基本形式:生产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验,其中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具有巨大的指导实践的作用错误的认识不 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方法论】要求我们首先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还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树立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坚持正确的认识科学的引导作用。

2017届《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201612

《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 2016/12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1-2课) 1.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科学。 (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或学说。) 2、哲学就是世界观,世界观就是哲学。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3.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并不是所有哲学都是科学的,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4.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自然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世界观是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5、哲学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6、世界观与方法论相互决定,相互影响。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7、牛顿第二定律是唯物主义世界观。(是具体科学知识,不是世界观) 8、哲学“科学之科学”,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 (那种把哲学看作“科学之科学”,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看法是错误的。书本P9)9、哲学是全部科学研究之母,说明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是全部科学研究之母,说明哲学对具体科学的研究具有指导作用) 10、凡哲学都能给人们提供具体、正确的指导方法。 (凡哲学都能给人们提供提供方法指导,不一定都是具体的、正确的) 11、具体科学以哲学为基础,并且随着哲学的发展而发展。 (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并且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 12.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具体科学指导哲学。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指导具体科学) 13.哲学可以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 (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

2017高考生活与哲学主观题答题技巧(全)

哲学生活类主观题答题技巧(附哲学原理总结) 一、辩证唯物论 1、宏观角度 (1)(辩证)唯物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作用;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2)单元标题和课题:(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探索世界的本质;把握思维的奥妙) 2、中观角度: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意识的(能动)作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3、微观角度:意识的特点(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物质与运动关系;运动与静止关系等 二、唯物辩证的认识论 1、宏观角度 (1)(唯物辩证的)认识论:(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真理三性;认识三性) (2)单元标题和课题:(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求索真理的历程) 2、中观角度: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3、微观角度:的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三性;认识三性 三、唯物辩证法 1、宏观角度 (1)(唯物)辩证法: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创新观 (2)单元标题、课题等: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发展);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唯物辩证法 的发展观;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观);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2、中观角度 “普遍联系的观点”(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永恒发展的观点”(发展普遍性和实质;总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状态:量变与质变的统一);“矛盾观”(矛盾对立统一;矛盾普遍性;矛盾特殊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创新观”(辩证否定观;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创新作用;发展实质) 3、微观角度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系统优化的方法;发展普遍性和实质;发展总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发展状态:量变与质变的统一;矛盾对立统一(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特殊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主次矛盾;矛盾主次 方面;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辩证否定观;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创新作用 四、历史唯物主义 1、宏观角度 (1)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基本规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生价值;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人生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2)单元标题: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2、中观角度 课题:寻觅社会的真谛(社会历史观);实现人生的价值(人生价值观); 群众观(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最高标准) 3、微观角度:独考查其中某个原理 导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包括辩证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辩证法三个部分。历史唯物主义包括历史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部分。 ★哲学主观题答题模板 1.如何运用唯物论的知识分析问题 →唯物论常用的观点 ⑴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⑵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对阻碍事物的发展。要求自觉树立正确的 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⑶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点200道

《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汇总 【哲学的基础知识部分】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哲学是世界观和具体知识的统一; 2、哲学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 3、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是一切知识的总汇 4、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总和、科学的科学、科学之母 5、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6、哲学是关于宇宙和人生的本质与规律的科学 7、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们的好奇心;哲学是美好生活的源泉 8、哲学可以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 9、世界观是关于世界具体问题的观点;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科学观点 10、世界观和方法论相互决定、相互体现 11、哲学的发展就是用新观点代替旧观点 12、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具体科学指导哲学 13、哲学对社会变革具有决定作用 14、只有哲学才是使人聪明的学问;有哲学才有生活 15、科学的世界观决定了科学的方法论,二者构成了哲学 16、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每个人的世界观都各不相同 17、旧哲学是唯心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论 18、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和根本出发点是群众路线 19、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哲学推动了时代的进步;所有哲学都是对时代的正确反映;哲学理论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20、哲学直接作用于社会制度,引起社会形态的变化;哲学对社会变革起决定作用;哲学对社会变革总是起促进作用 2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哲学的基本问题展开的 22、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 23、哲学的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24、哲学是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25、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直接吸收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而形成的 26、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往哲学(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27、哲学是人们头脑中自生的、是人们努力想象出来的;是与生俱来的 28、在生活实践中产生的思想都是哲学思想 29、哲学是哲学家对自己实践活动的总结;科学家取得的成就都是学习哲学的结果 30、哲学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31、有的人有世界观,有的人没有世界观 32、哲学是一个理论体系,具体科学则不是 33、哲学是世界观,具体科学就是方法论 34、哲学是对社会知识的概括,具体科学是对自然知识的概括 35、哲学决定世界观,世界观决定具体知识 36、哲学是研究整个世界的,具体科学研究某一特定领域,二者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37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对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 38、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不足在于在自然观上是唯物的,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的;同时缺少辩证法思想,不能把世界看成是不断发展的物质世界 39、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够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物质基础和精神力量;马哲是人类哲学发展史上的巅峰 40、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4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后,开始出现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42真正的哲学是对问题的高明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巧妙方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