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分式的通分说课稿

分式的通分说课稿

分式的通分说课稿
分式的通分说课稿

《分式的通分》说课稿

五指山市五指山中学张琨

项目内容理论依据或意图

教材所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华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

科书八年级下册第十七章的第一小节《分式

及其基本性质》的第二部分,主要内容是应

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将几个分式约分和通分。

教材在这里安排的篇幅很小,内容很简练,

学生自习的难度较高,而分式的通分不但与

分数的运算,整式的运算以及因式分解有着

紧密的联系,而且是后面分式的加减运算以

及解分式方程的基础,在整章中起着承上启

下的作用,地位非常重要。为了帮助学生更

好地理解和掌握本小节内容,我将这部分分

为两个课时,本节课为第二课时。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够理解通分的意义,能找到几个分式的

最简公分母;

(2)能够总结出分式的通分法则,并能熟练掌

握通分运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分数通分的基础上比较学习分式的

通分,并在此过程中渗透类比数学思想

方法

(2)在如何确定几个异分母分式的最简公

分母以及将异分母分式通分的过程中

渗透化归的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与态度目标:

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整个过

程,激发学生求知欲望,让学生体验成功的

喜悦,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根据教学大纲和新

课标的要求,以培养学生

能力、学习兴趣为基本目

标,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和对教材的分析,确定这

样的目标。

教学重点能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

将几个异分母分式通

分。

分式的通分是本节课的核心,也是分式的加

减以及解分式方程的基础,能正确地通分是学

好本章的关键。故确定为本节的重点。

教学难点确定几个异分母分式的

最简公分母。

找准最简公分母是正确通分的关键,在分式的

分母中有几个同底数幂的因式以及分母是多

项式的情况下,学生的判断和选择存在困难。因

此确定为本节的难点。

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思维和思想方法,对于分数的加减以及整式的运算有了一定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分式的通分困难应该不大。

教法

分析

采用类比学习、教师精讲释疑、合作学习等方法交替使用,“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为指导,主要采用类比学习法讲授。

学法

分析(一)“学会学习”是现代社会的要求。学是中心,会学才是目的。课堂上鼓励学生自主独立、类比探究学习,积极参与讨论,合作解决问题,取长补短,智慧互补。

(二)教具学具

投影仪,自制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问题引入:同学们还记得如何计算:

11

24

+

吗?在学生正确回答后,我再

提问,我们前面已经学习了分式,现在我

们一起来想一想该如何计算:y

x

1

1+

呢?你们会分几步来计算?学生会回答

出先通分后相加。我给于肯定,并板出课

题《分式的通分》。

通过第1题复习分数通

分的概念、依据、关键和方

法,了解分数的通分这个知

识的延伸点是分数的加减

法;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设

问引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

趣。通过观察第2题,引导

学生类比探究,发现分式与

分数类似,也可以通分,从

而顺势引入课题。

教学过程(二)同学们能把x

1

、y

1

这两个分式通

分吗?它们的最简公分母是什么呢?

在学生得到正确的公分母后让学生思

考:什么叫做分式的通分?

1、引导学生类比分数的通分概念得到分

式的通分概念。

然后设问:那么通分应注意什么呢?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之后得出:

(1)各分式与原分式相等;

(2)各分式分母相等。

2.设问:那么通分的依据是什么呢?(分

式的基本性质.)

3.设问:那么通分的关键是什么呢?(确

定几个分式的最简公分母)

利用几个问题逐层深

入,引导学生思考,并帮助

学生归纳,培养学生的数学

归纳能力。

通过类比、联想、比较,

让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

原有的知识联系,新旧知识

互相作用,使新知识的意义

同化。

教学过程例1 通分:

(1)

xy

2

1

,2

3y

x

(2)2

3c

10a b,2

5a

2ac,2

4

5

a

b c

设问:“分母的系数各不相同如何解决?”

“在分母中出现的字母因式有几个?”

“字母因式的指数不同如何选择?”(学

生分组讨论,由代表发言讨论结果,小组

间比对,并请两名学生上台板演。学生可

能会出现最简公分母错误或分子漏乘的

情况,应该抓住机会着重讲解)

通过实例设疑,启发学

生的思维活动,促进学生运

用已有知识和能力去主动思

考,发现、获取新知识。

教学过程

设问: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最简公分

母应该怎么确定呢?

由学生讨论交流后归纳最简公分母

的思路。

通过对两个例题的讨

论,理清分母在各种情况下

的最简公分母的找法,并培

养学生的整体观。同时让学

生在讨论完两个例题后,在

脑海中构筑一个通分的步

骤,弄懂通分的本质是利用

分式的基本性质作恒等变

换。在此过程中通过合作讨

论学习使学生智慧互补,平

等交流,发扬团队精神。

教学过程例2 通分:

(1)1

+

x

x

,2

2

1

+x

(2)

x

2(x1)

+,2

1

x x

-

(3)2

1

x4

-,

x

42x

-

设问:“对于分母为多项式的分式通分如

何找最简公分母?”“在分母中出现的

含有字母因式有几个?应该如何确定它

们的最简公分母?”先由学生练习,请三

名学生学生上台板演。其他学生分组讨

论,由代表发言讨论结果,小组间比对,

可能会出现最简公分母

2(x2)(x2)

+-)

2(x

-的错误,应

该抓住机会着重讲解)

发挥例题的示范指导作

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渗

透类比变换的思想方法。并

且通过练习加以巩固,提高

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

能力。

教学过程

由学生归纳一般分式通分的步骤,教师

补充完整。(幻灯展示)

1.将各个分式的分母分解因式;

2.取各分母系数的最小公倍数;

3.凡出现的字母或含有字母的因式都要

取;

4.相同字母或含字母的因式的幂取指数

最大的;

5.将上述取得的式子都乘起来,就得到了

最简公分母

6. 原来各分式的分子和分母同乘一个适

当的整式,使各分式的分母都化为最简公

分母。

由学生小结,有助于学

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有一

个清晰的认识,有助于培养

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培养学生

言之有据的科学态度

作业布置教材P.5中练习2

教材P.5中习题4.

这两道题与例题的形式

相象,学生通过练习能够进

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培养技

能,为教师发现问题、查缺

补漏提供信息

充练习问题发散:把分式2

3

2+

+a

a

a

1

2

2

2+

+a

a,6

3

1

+

-

a通分后各分式

的分子之和是多少?

分层次深入引导培养学生

(特别是优生)的发散思维

能力,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

课堂,为下一节课作铺垫。

板书设计分式的通分

一般分式通分的步骤

1.将各个分式的分母分解因式;

2.取各分母系数的最小公倍数;

3.凡出现的字母或含有字母的因式都要

取;

4.相同字母或含字母的因式的幂取指数

最大的;

5.将上述取得的式子都乘起来,就得到了

最简公分母

6. 原来各分式的分子和分母同乘一个适

当的整式,使各分式的分母都化为最简公

分母。

使学生能一目了然地了

解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为课

后复习加深印象。

分式的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15.2.2分式的加减法(第2课时)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 分式的混合运算. 2.内容解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式的乘方、乘除法、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混合运算.混合运算也是将整式的因式分解和分式的通分、约分进一步运用巩固的过程,是知识积累的一次升华.分式混合运算也是数的混合运算的推广,它们的本质相同,对于运算方法的归纳,体现了类比的思想方法.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熟练进行分式的混合运算.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目标 明确分式混合运算的顺序,熟练进行分式的混合运算. 2.目标解析 学生已经有了多年数的运算经验,并且前几节课已经涉及了分式的多种相关运算,所以对于目标中的“运算顺序”还是易于把握的.对于达到“熟练运算”的目标,计算结果是否正确是重要衡量标准,但更应关注学生在运算过程中的基本方法(如通分、约分等)能否熟练准确进行,从中查出“病因”,从而改正和巩固.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运算能力是学生的一种基本功.虽然他们能够掌握分式的运算法则,但在独立进行实际计算时,还是分出现很多问题,如多项式不能正确因式分解,找不准最简公分母,变号细节的不注意,结果不化到最简等,这样都会倒致计算结果不正确,因此还需要一个长期强化和巩固的过程.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熟练进行分式的混合运算.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温故知新 1.回忆分式加减、乘除、乘方法则. 2.应用法则,实际计算. (1)2232324ab a b c cd -÷ (2)21 11x x x x x ++÷-- (3)2 22231036x y y y x x ??-? ÷ ?-?? (4)a b b b a a -+- (5)112---x x x (6)221y x -+xy x +2 1 师生活动:教师展示相关法则,让学生有一个感性认识后,再去实战计算, 由学生板书过程.关注运算过程中暴露的不足,可开展“师生互助”和“生生互助”.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化了通分、约分等基本方法的训练,为熟练进行混合运算做好帮助工作. (二)混合运算,做好总结 例1. 例2.x x x x x x x x -÷+----+4)4 4122(22 22a 1a b b a b b 4-÷-()·

分式的加减法教学设计教案

§ 分式的加减法(2)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异分母的分式的加减; 2.积累通分的经验; 3.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进一步体会分式的模型作用。 教学重点:通分、化简. 教学难点:通分、化简.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对于异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必须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化成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然后才能运算.下面我们再来看几个异分母的加减法. 做一做:在分数的加减法中,我们把异分母的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的过程叫做通分. 二、讲授新课 下面可尝试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将“做一做”中的异分母分式的加减法通分化成同分母的分式加减法,计算并化简. (让同学们分组讨论交流完成,教师可巡视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把异分母的分式加减法,通过通分,每个分式都化成同分母的加减法.你是怎样通分,把异分母的分式化成同分母的? 同学们可根据“做一做”的每个步骤,总结你是怎样通分的?(小组讨论完成) 我认为通分的关键是几个分式的公分母,从而确定各分式的分子、分母同乘以什么样的“适当整式”,才能化成同分母. 确定公分母的方法:系数取每个分式的分母的系数的最小公倍数,再取各分母所有因式的最高次幂的积,一起作为几个分式的公分母. 同学们概括得很好.下面我们来看一个例题 [例1]通分: (1) x y 2,23y x ,xy 41;(2)y x -5,2)(3x y -; (3)31+x ,31-x ; (4)412-a ,2 1-a 分析: 通分时,应先确定各个分式的分母的公分母:先确定公分母的系数,取各个分母系数的最小公倍数;再取各分母所有因式的最高次幂的积. 解:(1)三个分母的公分母为12 xy 2,则 x y 2=22626y x y ??=2 3126xy y ; 23y x =x y x x 4342??=22124xy x ;

初中数学_分式的加法与减法第3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分式加法、减法第3课时 【学情分析】 学生认知基础:学生在小学时已经学习过同分母分数加减及异分母分数加减的运算法则,并且经历过用字母表示现实情境中数量关系的过程。由此类比分式的加减法,可以猜想分式的加减运算法则。 活动经验基础: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历过一些从实际问题建模的思想,因此本节课从实际问题入手,能够引起学生的有意记忆;同时,还与整式运算、分解因式等有密切联系,因此可以加强知识之间的纵向联系。 分式的加法、减法第3课时 【效果分析】 学生前面已学习了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约分,对学好本课时内容有一定的帮助。

八年级学生有一定逻辑推理能力、代数式的运算的能力,主动探索知识的学风也初步形成。但数与式的差别也制约着学生的学习,特别是分子、分母为多项式的乘除法运算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 在分式的乘除法这一课的教学中,采用了类比的方法,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分数的乘除法的运算方法,提示学生分式的乘除法法则与分数的乘除法法则类似,要求他们用语言描述分式的乘除法法则。学生反应较好,能基本上完整地讲出分式的乘除法法则。做到了巧妙的引入,符合我们研究的导入形式。 接下来的教学,是分两块分别进行。在分式的乘法中,举了两个例题,分子、分母都是单项式,先分子乘以分子,分母乘以分母,然后上下约分,分子、分母都是多项式,先分子乘以分子,分母乘以分母,然后要分解因式,再上下约分。分式的除法,也是遵循这样的框式。在例题的讲解中,我讲得比较慢,讲得清,讲得透。但在讲解过程中,也出现了些纰漏,之前细节没注意,约分时,一开始把约完的字母就把它擦掉了,虽然版式看上去很干净,但学生的作业本上不可能擦擦涂涂,在后面例题中我老师又修正了这种做法,干脆把字母保留,约在旁边,这样也很清楚明了。 在学生做习题时,我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做小老师,一批学生做好题目,再让一批学生上去批改,如果错的,直接让他把正确的做在旁边,这样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使同一组题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借此也提高了学生的观注性。 3.5分式的加法与减法第3课时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整式的四则运算、多项式的因式分解的基础上,首先通过学生已有的分数概念,对比着引出分式的概念,然后通过与分式类比的方法得出分式的基本性质和四则运算法则,最后运用上述知识讲解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学习这些内容把学生对“式”的认识扩充到了有理式范围,对于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恒等变形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都有着重要作用。同时,学好本章知识也为今后学习函数和方程等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做好铺垫。教授本章知识所用的类比、转化的研究方法对于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指导学生独立研究问题的方法有着深远的影响。通过应用题的教学,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对于数学大众化的推进有着积极的意义。 2、教学目标分析

分式的通分教案.doc

分式的通分教案 目标:1、理解通分与最简公分母的意义。 2、会将几个分母不同的分式通分。 重点:确定最简公分母。 难点:分母是多项式的分式的通分。 程序: 一、进入情景 1、(出示幻灯1)把下列分式约分成最简分式: (1);(2);(3)。 2、观察: (1)上面三个分式约分前有什么共同点?(同分母分式)(2)约分后所得分式还是同分母分式吗? 3、提问:你能把这些异分母分式化成同分母分式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内容。(板书课题) 二、师生共同酝酿,构建“最简公分母” 1、学生回顾:异分母分数是如何化成同分母分数的?(通分) 2、提问:什么是分数的通分?其根据和关键是什么? 3、启发:分式的通分与分数的通分类似,那么什么是分式的通分呢?其根据又是什么? 4、尝试概括:你能通过类比分数的通分归纳分式通分的定义吗? 5、提问:

(1)的公分母是如何确定的? (2)你能确定分数的公分母吗? (3)若把上面分数中的3,5用来代替,即分式又如何确定公分母呢? 6、思考: (1)上面三个分式的公分母能否是:或或或…… (2)你为什么确定其公分母是? 7.、提问:你能概括最简公分母的定义吗? 三、体验琢磨,感悟内涵 1、(出示幻灯2)指出下列各组分式的最简公分母。 (1); (2); (3)。 2、提问:如何确定最简公分母?(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并板书) 四、学会运用,品尝获得知识的乐趣 当你能正确确定最简公分母后就能顺利进行通分了,下面我们来解决这样的问题。 例1、通分。 启发:1、最简公分母如何确定?是多少? 2、第三个分式中分母的负号如何处理? 师生共同解之(略)。 提问:你能归纳分式通分的步骤吗?其关键是什么?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通分教案整合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通分 教学目标: ①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能正确地把两个分数通分。 ②培养同学们初步的分析、综合和概括能力。 ③培养同学们阅读数学材料的能力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掌握通分的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通分, 2、掌握分子、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能正确的比较两、三个分数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经历分数比较的探究过程,灵活选择比较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成功的乐趣,激发学数学的信心。 知识要点:通分先要找到几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来做公分母。 重点难点:1、使学生掌握通分的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通分。 2、掌握分子、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能正确的比较两、三个分数的大小。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 教具:课件 教学流程: 一、温故知新环节 师:同学们,咱们的先人孔子说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在前面呢我们已经学过有关分数的一些知识,敢不敢接受挑战?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1)说出下列各组数的最小公倍数(机会难得哦,谁来?)6和8 6和18 7和2 3和8 师: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最简单的方法是什么?(短除法)(2)5/9与7/9哪个大,为什么? 师:通过两个题目的热身,老师了解到同学们对前面的知识掌握的非常棒,那么今天这节课呢我们将会运用到这些知识来学习今天的内容,通分(板书:通分)带读课题 师:有的同学会想,通分是什么呀?先不要着急,老师这里啊有几个问题想请聪明的同学们帮我一起解决,同学们愿意帮老师解答吗?二、探究新知 1. 出示例4(课件出示) 师:浩瀚的宇宙中有许许多多的星球,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现在生活的星球叫什么吗?(地球)真棒!那谁能快速告诉我们地球上是陆地面积多还是海洋面积多?你是怎么知道的?这里有一组数据我们可以参考一下(课件:陆地面积约占地球总面积的3/10,海洋面积约占地球总面积的7/10。) 师:要求陆地面积多还是海洋面积多只需要比较那两个数?

最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数学上册《分式的加减》导学案

15.2.2分式的加减 第1课时分式的加减 一、新课导入 1.导入课题: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法则你能说出来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法则又是怎样的呢?分式的加减法又该怎样去运算呢? 2.学习目标: (1)类比分数的加减法,归纳分式的加减法法则. (2)利用分式加减法法则进行分式加减法运算. 3.学习重、难点: 重点:分式的加减法法则. 难点:分式加减法法则的应用. 二、分层学习 1.自学指导: (1)自学内容:教材第139页问题3到第140页例6前. (2)自学时间:5分钟. (3)自学方法:回顾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法则,类比分式的加减法,得出分式的加减法法则,并能用字母表示出来. (4)自学参考提纲: ①分式的加减法与分数的加减法类似,它们的实质相同,由此可得分式加减法法法则是同分母分式相加减, 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异分母分式相加减,先通分,变为同分母分式,再加减. ②你能用字母表示分式加减法法则吗?

③试一试: 2.自学:同学们结合自学指导进行自学. 3.助学: (1)师助生: ①明了学情:了解学生是否能从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类比出分式的加减法法则. ②差异指导:着重指导异分母分数(分式)加减法法则的归纳与字母表述,引导学生从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去思考异分母分式加减法的步骤. (2)生助生: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帮助. 4.强化: (1)分式加减法法则(文字、符号). (2)计算: 1.自学指导: (1)自学内容:教材第140页例6. (2)自学时间:5分钟. (3)自学方法:利用分式加减法进行运算时,先看它们是同分母还是异分母,在计算异分母分式加减时应先做什么? (4)自学参考提纲:

初中数学《分式》单元教学设计以与思维导图

分式 适用年级八年级 所需时间课内八课时 主题单元学习概述 1.本章是继整式之后对代数式的进一步的研究。 2.分式是对分数的进一步抽象------字母的意义 3.分数的讨论框架的继承------小学时分数都研究哪些性质? 4.从实际意义或者问题解决上,分式也是分数的实际意义的抽象------列方程解应用题 5.需要了解学生对于小学分数的了解情况,特别是是否还记得分数的性质框架 6.分式的基础是分数、整式的四则运算、多项式的因式分解、一元一次方程等知识。同时它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函数、一元二次方程的基础。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

主题单元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分式的概念,明确分式和整式的区别; 2.掌握分式的基本性质和分式的约分; 3.分式的乘除运算法则; 4.经历探索分式加减运算法则,理解其算理; 5.异分母分式加减法的法则及分式的通分; 6.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感受分式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模型,归纳分式方程的概念; 7.经历探索分式方程解法的过程,会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会检验根的合理性; 8.用分式方程的数学模型反映现实情境中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体会分式的意义,进一步发展符号感,掌握分式的符号法则; 2.会进行简单的分式的乘除法运算; 3.会进行简单分式的加减运算,具有一定的代数化归能力; 4.经历异分母分式的加减运算和通分的过程,训练学生的分式运算能力,培养学习学习中转化未知问题为已知问题的能力; 5.经历“求解-解释解的合理性”的过程,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6.用分式方程来解决现实情境中的问题.

(完整版)分式的约分、通分专项练习题

分式的约分、通分经典练习题 1.不改变下列分式的值,使分式的分子、分母首相字母都不含负号。 ①x y -- ②y x y x 2---- ③y x y x --+- 约分练习: 1.根据分数的约分,把下列分式化为最简分式: a a 1282 =_____;c ab bc a 23245125=_______()()b a b a ++13262=__________221326b a b a -+=________ 2、约分 ⑴233123ac c b a ⑵ ()2xy y y x + ⑶ ()22y x xy x ++ ⑷() 22 2y x y x -- 3、约分:; ()x x x 525. 122-- ()634.222-+++a a a a (3) d b a c b a 32232432- (4) )(25)(152b a b a +-+- (5) b a ab a --2; (6) 2 242x x x ---; 4.约分①a a ab b 222-- ②c b a c b a ++-+22)( ③2 22 2926y x xy y x -+ ④2435241216c b a c b a ⑤224422b a b a -+ ⑥12223-++m m m m ⑦34 ) 2(6)2(2y x x x y y -- ⑧mn n m mn 5101522+ 5.约分(1)22699x x x ++- (2) 96922+--a a a (3) ()()()() b a y x b a y x -+-+23 (4) 918322---x x x (5)63422-+++x x x x (6) x x x 22497-- (7) ()()y x a x y a --271223 (8)xy xy y x 222+ (9) (10) m m m -+-1122 23x x x 122 +--

8下16.7《分式的加减法则》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分数的加减运算,学生在小学学得可以,仅有少数学生不能熟练运算.初一学生在进行有理数的加减运算时,因为学生粗心,出现的错误就较多.初二学生学习分式的加减运算,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学生即使能理解记住运算法则和运算顺序,但因为运算步骤较多,学生计算的准确率不是很高的.因此我设计了较多的、基本的计算题让学生练习. 这节课先从实际问题出发,让学生尝试把复杂问题分解为简单问题,解决了简单问题后,再把简单问题综合解决了原来的复杂问题.学生学习积极,认真讨论,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从学生熟悉的分数的加减运算法则入手,类比得到分式的加减运算法则,学生学起来自然、简单.学生有较多的时间练习分式的加减运算,课堂上计算的效果还是很好的!但是从课后的作业来看,学生计算的过程与结果都正确的达不到80%,说明分式的加减运算是教学的难点,要对计算不正确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帮助找到错误原因,指出正确做法,并进行反复、强化练习,才能让所有的学生都能熟练地、正确地进行分式的加减运算. 本节课采用的评价方法主要有:观察、提问和练习检查等.教学中注意随时观察学生对学习的态度表现,如注意力集中的程度、情感的参与和行为参与的情况:通过提问和练习,评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程度,如对对学习内容的思维反应是否积极;课堂练习、回答问题的正确程度;练习的准确率等等. 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学生同分母分式相加减的法则能够掌握,但是运算的正确率不是很高,要反复训练才能提高.异分母的分式相加减, 先通分再按同分母的分式加减法计算.因为异分母分式的加减法运算的步骤比较多,要求学生能正确地分解因式、通分进行整式的乘法运算,合并同类项分解因式约分,如果某个步骤出现错误,就不正确了,所以正确率很低.所以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加强记忆解答方法,以提高正确率

初中数学《分式》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适用年级八年级 所需时间课内八课时 主题单元学习概述 1?本章是继整式之后对代数式的进一步的研究。 2?分式是对分数的进一步抽象------字母的意义 3.分数的讨论框架的继承——小学时分数都研究哪些性质? 4?从实际意义或者问题解决上,分式也是分数的实际意义的抽象---列方程解应用题 5?需要了解学生对于小学分数的了解情况,特别是是否还记得分数的性质框架6.分式的基础是分数、整式的四则运算、多项式的因式分解、一元一 次方程等知识。同时它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函数、一元二次方程的基础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 主题单元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 分式 ■. *kd卜H T C* N n ■ "ijK r*i *-*ri i SA - ■ M-i> .鼻??■+? 3 -9?ra MI1!"円?”七?P j-ir it-. Ini 4 ii *^4■ ■■ Eiii Fi* j|tF ? *1.I ? =Hk* 冲JIT flfl ? .r -.i- - - n崛E ^ 7 时ful>F .用力■? I-?iiw >■fl - iMi审¥ ■hEHI s iq|lnHFir ri -i r ir-u- ai^-w.qri. 丑界十■■+( - R -?■■■? ?r If Mi ■■ r i “-0 晋■种rEji* . Bin-TV "**** H I ■fl虚 亠|3令 tnitT :4t.li I 4 Tl IKZJM" 1MJW- Ml E nn-fe-Biib 二1* h#?l-!V ¥呵鼻?甲桶

分式的基本性质、约分、通分

A 卷 一、填空题 1.不改变分式的值,使分式的分子与分母的第一项的系数都是正的 (1) 56x y -= ; (2) 2761x y --+= ; (3) 5938x x ---= ; (4) 22165 x x x x -+---+= 。 2.(1) 22152 ;;236x x x x x +--的最简公分母是 ; (2) 323212;;425x y x x y x x y xy +- -的最简公分母是 ; (3) 121 ;23x x x x -++-的最简公分母是 ; (4) 3 4 5 ;:(1)(2)(2)(3)3x x x x x -----的最简公分母是 。 3.在下列等式中,填写未知的分子或分母 (1) 23() 44y x x =; (2) 348 57515)(9xy x y x y =; (3) 2 ()7()x y y x x --=; (4) 24() 2332x x x x -=--。 4.约分 (1) 2422515x y x y --= ; (2) 29 62x x -+= 。 5.当x 时,分式228 510x x x +--的值是正的。 二、选择题 6.如果把分式3x x y +中的x 和y 的值都扩大5倍,那么分式的值( ) (A)扩大5倍; (B)缩小5倍; (C)不改变; (D)扩大25倍。 7.不改变分式的值,下列各式中成立的是( ) (A) 5 555a a a a -++=---; (B) 11 66x x -=-++; (C) x y x y x y x y -+-=---+; (D) 33x x y x x y -=--。

分式的教学反思

分式的教学反思 学生经历了以前的学习,已基本掌握了分式的有关知识,并且获得了学习代数知识的常用方法,感受到代数学习的实际应用价值。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教学中的发现 (1)分式的运算错的较多。分式加减法主要是当分子是多次式时,如果不把分子这个整体用括号括上,容易出现符号和结果的错误。所以我们在教学分式加减法时,应教育学生分子部分不能省略括号。其次,分式概念运算应按照先乘方、再乘除,最后进行加减运算的顺序进行计算,有括号先做括号里面的。 (2)分式方程也是错误重灾区。 一是增根定义模糊,对此,我对增根的概念进行深入浅出的阐述: ①增根是分式方程的去分母后化成的整式方程的根,但不是原方程的根; ②增根能使最简公分母等于0; 二是解分式方程的步骤不规范,大多数同学缺少“检验”这一重要步骤,不能从解整式方程的模式中跳出来; (3)列分式方程错误百出。 针对上述问题,我在课堂复习中从基础知识和题型入手,用类比的方法讲解,特别强调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与列整式方程一样,先分析题意,准确找出应用题中数量问题的相等关系,恰当地设出未知数,列出方程;不同之处是,所列方程是分式方程,最后进行检验,既要

检验是否为所列分式方程的解,又要检验是否符合题意。 二.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应从这样的几个方面入手: 1. 分式方程和整式方程的区别:分清楚分式分式方程必须满足的两个条件,⑴方程式里必须有分式,⑵分母中含有未知数。这两个条件是判断一个方程是否为分式方程的充要条件。同时,由于分母中含有未知数,所以将其转化为整式方程后求出的解就应使每一个分式有意义,否则,这个根就是原方程的增根。正是由于分式方程与整式方程的区别,在解分式方程时必须进行检验。 2.分式方程和整式方程的联系:分式方程通过方程两边都乘以最简公分母,约去分母,就可以转化为整式方程来解,教学时应充分体现这种化归思想的教学。 3. 解分式方程时,如果分母是多项式时,应先写出将分母进行因式分解的步骤来,从而让学生准确无误地找出最简公分母 4.对分式方程可能产生增根的原因,要启发学生认真思考和讨论。

分式加减法(一)的教学设计

《分式加减法(1)》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六章第二节第2课时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情分析: 学生认知基础:学生在小学时已经学习过同分母分数加减及异分母分数加减的运算法则,并且经历过用字母表示现实情境中数量关系的过程。由此类比分式的加减法,可以猜想分式的加减运算法则。 活动经验基础: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历过一些从实际问题建模的思想,因此本节课从实际问题入手,能够引起学生的有意记忆;同时,还与整式运算、分解因式等有密切联系,因此可以加强知识之间的纵向联系。 学习内容分析 分式加减法的教学在教材中安排了两课时。第一课时讲述同分母分式加减法的运算法则及其应用以及简单异分母分式相加减的运算。第二节课则讲述异分母分式加减法的运算法则及分式的通分。在此,我做了部分调整:讲授完同分母分式加减法的运算法则及其应用以后,把第二课时的异分母分式相加减的运算法则也放到本课时,让学生形成连贯的知识,且形成知识的对比记忆,并体会数学中的化归思想, 教学目标: 1、探究同分母分式加减法的运算法则及简单的异分母分式加减法的运算法则。 2、通过实际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采用类比的方法,帮助学生自己总结知识点。 3结合已有的学习经验,解决新问题,获得成就感以及克服困难的方法和勇气。 教学重点:同分母分式及简单的异分母分式加减法的运算法则。 教学难点:运用运算法则正确求解分式计算问题。 课堂教学结构: 创设情境 引出课题——类比思想 总结法则 ——质疑讨论 归纳法则——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教学过程: 活动一 创设情境 引出课题 1.P15问题3是一个工程问题,题意比较简单,只是用字母n 天来表示甲工程队完成一项工程的时间,乙工程队完成这一项工程的时间可表示为n+3天,两队共同工作一天完成这项工程的3 11++n n .这样引出分式的加减法的实际背景,问题4的目的与问题3一样,从上面两个问题可知,在讨论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时,需要进行分式的加减法运算. 2. P115[观察]是为了让学生回忆分数的加减法法则,类比分数的加减法,分式的加减法的实质与分数的加减法相同,让学生自己说出分式的加减法法则. ⒊师归纳:有关分式的加减运算,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行程问题引入分式的加减运算,既体现了加减运算的意义,又让学生经历了从实际问题建立分式模型的过程,发展学生有条理的思考及代数表达能力。同时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教学生用画图的方法理解题意,从而解决问题。 活动二 类比思想 总结法则 ㈠探究同分母分式加减运算法则

小学数学通分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通分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通分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通分教学反思1 一、教师应该成为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的资源,也是师生沟通的中介。充分的利用教材,开展创造性的教学,是新课程的基本主张。在设计通分这节课前,我考虑到通分这一知识比较简单,如果单纯以书上例题进行讲解,就显得过于平淡,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引入设计时,大胆采用了新、奇、趣的方式、方法。 通过学生对三个方案的理解引出学习的内容。当学生对于小红最喜欢什么花因意见不同发生争议时,学生的探索欲,求知欲和学习主动性就被充分调动了起来,为下面的探索学习,归纳总结打好了思想上的准备。新授教学时,我注重了学生的学习体验,知识点的得出,都是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由学生分组合作或自己概括得出,使学生在学习时能不断感受成功的愉悦。这节课让我意识到有效地组织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这对教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努力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真正成为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 二、在合作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知识的掌握固然重要,但能力的培育却更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

展。在这节课中,我还十分重视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如在合作讨论小红最喜欢什么花时?就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围绕问题展开合作交流,给学生以发展个性、展示才华的机会,促使学生主动地、开放地学习,激活思维火花,开启智慧闸门,使学生的探索能力得到提高与发展,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在理解通分的意义和方法时,我并没有搬书上的概念,而是在学生充分观察的基础上去引导学生找出规律,感受规律,再用概括性的语言进行表述。以点到面,全面提高。 三、困惑与不足 尽管在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时,我试图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自主探索。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仍然一步步在引导学生:引导学生把这些分数转化成同分母或同分子的分数;引导他们找出公分母可以是几。生怕他们会偏离我的教学设计之外。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其实教师只需提醒学生一句,遇到分子分母都不相同的情况时,可以转化成以前学过的知识来解决,然后完全放手,让学生自由探索各种比较的方法,这样才能真正激活学生的思维火花,开启他们智慧的闸门。 同时在一些小的细节上,我还出现了马虎和错误现象。比如:小红的方案是这块地的四分之三种月季,六分之五种菊花。可细想想,怎么可能把单位一分成四分之三和六分之五呢?还有在比较同分子的分数好比较还是同分母的分数好比较时,我认为分母相同的分数好比较,这一处同样欠缺思考。应根据不同题的不同特点,采取灵活的

分式的约分与通分教学设计

《§15.1.2 分式的基本性质约分和通分》 任课教师:武云霞 班级:322班

§15.1.2 分式的基本性质 约分和通分 一、内容解析 1、内容 分式的约分和通分 2、内容解析 本节是在小学学习了分数的约分、初一学习了因式分解及上节课学习了分式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分式的约分和通分。学生通过类比分数的约分和通分来总结出分式的约分与通分的法则,能让学生体会数学的类比思想。 分式的约分和通分,是进行分式的加减乘除四则运算所必须掌握的分式变形。本章节的学习为后边分式的四则运算做铺垫,起着一个桥梁的作用。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重点是如何找分子分母的公因式和能准确的确定分母的最简公分母。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目标 (1)能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简单的约分。 (2) 了解最简公分母的概念,会找最简公分母,并能进行简单的通分. 2、目标解析 达成目标(1)的标志是,会找分子分母的公因式,能将分式化简到最简分式 达成目标(2)的标志是,能准确确定分母的最简公分母,并能正确通分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学生已经学过分数的约分和通分,对于分式的约分和通分理解要相对容易一点。约分的时候学生再找分子和分母的公因式时容易找漏,并且最后结果总是忘记化到最简分式,当分子分母是多项式时要先进行因式分解。在通分的时候,学生确定最简公分母有点困难,并且在通分的时候,分子分母会漏乘。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的重点是1、能准确找到分子和分母的公因式 2、准确确定分式的最简公分母 四、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分解因式 (1) = 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 2x -9 2x +6x+9 3x-3y

分式的加减教学反思范文(精选3篇)

分式的加减教学反思范文(精选3篇) 分式的加减教学反思1 经过一节课的教学,我个人认为有可取之处,但也存在不足。 一、优点 (1)本节课初步达到了教学目标,突出了重点,层层推进,突破难点。通过与学生情感交流和互动式复习,放手让学生去猜想分式混合运算的顺序,通过例题讲解,使同学牢记分式混合运算的顺序,并且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巩固,同时引导学生独立完成分式混合运算的题目,顺应着学生的认知过程,递进式的设置不同层次的练习,在法则的重点环节上,无论是例题的分析还是练习题的落实,都以学生为中心,为重心,给足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演算,去暴露问题,也为后一步的教学提供了较好的对比分析的材料,让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2)是以师生之间的情感为基础,通过活跃的课堂气氛,及时的对学生给予肯定和鼓励,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每一个层次的练习完成之后都给予赞扬,在此基础上委婉的提出他们的缺点和不足,把学生的认知提升了一个高的层面上,同时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多一些练习,多一些巩固。 (3)是体会到一节课的科学设计不仅对一节课的成败取着决定作用,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数学思想的建立和数学方

法的掌握欲为重要,科学的设计,有利于充分的挖掘学生的数学潜能,突破难点,事半而功倍,有利于数学学习的深化。 二、不足之处: (1)讲解的还不够充分,大部分同学能够掌握本节课的`内容,但相对基础较差的同学还是很难理解,应该针对他们出一些难度小的题目给他们做,并给与详细的讲解。 (2)学生与老师比较熟悉,有时课堂气氛过于活跃,使得在管理的过程中浪费了宝贵的时间。 (3)忽略了例题的示范性和板书的清晰、条理性。 (4)课堂准备还可以再充分一些。 分式的加减教学反思2 本节是学习了分式的基本性质后的内容,是分式的基本运算内容之一。其中,分式加减运算是本节课的重点,异分母的分式加减是本节课的难点,而异分母的分式加减运算是本节课的难点。而异分母的分式加减运算可以转化到同分母的分式加减运算中,因此,掌握好同分母的分式加减运算是关键,本人从以下几方面作反思: (1)成功之处 本课从实际问题引入,让学生直接感受到实际生活中会碰到分式的加减运算,这就有必要掌握分式加减运算的方法,从而引出本节内容。 由于分数与分式有着很多类似的性质,因而从直观的分数加减法运算开始。先探究同分母分式的加减运算的法则,通过类比的思想方法,由数的运算引出式的运算规律,体现

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

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 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一)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在学生已掌握了商不变的性质之后,并在分数的意义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通过观察,合作探究总结出分数的基本性质,为以后学习约分和通分打基础,在教学中我注重“过程与结果的结合”,“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的结合,“创设情境与创新精神”的结合,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迫不及待地要求获取新知识的情感,再通过拓展外延,从具体事例中抽象出事物的内在规律,这一环节重点在掌握了学生的认识规律基础上,强调知识的来源,让学生自己挖掘规律,掌握数学知识产生的内在规律,激发起学生积极思维的动机。通过小组的合作以及教师的引导,发现规律,总结规律,促进了学生相互帮助,相互启迪,相互促进,发挥了讨论交流的作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能力。通过有目的的基本练习、巩固练习、综合练习,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

新知的强化了学生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形成了一定的技能技巧。 教学一开始,我以唐僧给三个徒弟分饼而引出谁分得多与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解决生成单上的问题。由于时间有限,我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生成单,生成单的第一个问题比较简单,是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而设置的。通过预习对于第五个问题大部分学生都能总结出来。而中间三个问题是本节课的重点。在学生独立做后我让学生分成大的小组去探讨、去交流生成单的重点三个问题。最后学生在讨论、交流和展示的时候教师在中间加以重点强调,来凸显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从而以学生的主体行为实践了整个学习活动。从师生交流活动中体现了对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在认识,学生的“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全面获得了大丰收。通过教学过程可以看出,本节课所设计的三单比较全面能突破教学重难点,具有阶梯性,教学过程及环节符合一案三单的教学,尤其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学

《分式的通分》教案

《分式的通分》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够理解通分的意义,能找到几个分式的最简公分母; 2.能够总结出分式的通分法则,并能熟练掌握通分运算; 二、过程与方法 1.在分数通分的基础上比较学习分式的通分,并在此过程中渗透类比数学思想方法; 2.在如何确定几个异分母分式的最简公分母以及将异分母分式通分的过程中渗透 化归的数学思想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激发学生求知欲望,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2.让学生感悟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又为现实生活服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教学重点 能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将几个异分母分式通分; 教学难点 确定几个异分母分式的最简公分母; 教学方法 引导发现法、启发猜想、讲练结合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课件、多媒体; 学生准备 三角板,练习本;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还记得如何计算:1124+吗?在学生正确回答后,我再提问,我们前面已经学习了分 式,现在我们一起来想一想该如何计算:11+呢?你们会分几步来计算?学生会回答出先通分 后相加。我给于肯定,并板出课题《分式的通分》。 二、新课学习 同学们能把x 1、y 1 这两个分式通分吗?它们的最简公分母是什么呢? 在学生得到正确的公分母后让学生思考:什么叫做分式的通分? 1、引导学生类比分数的通分概念得到分式的通分概念。 然后设问:那么通分应注意什么呢?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之后得出: (1)各分式与原分式相等; (2)各分式分母相等。 2.设问:那么通分的依据是什么呢?(分式的基本性质.) 3.设问:那么通分的关键是什么呢?(确定几个分式的最简公分母) 例1 通分: (1)xy 21,23y x (2)23c 10a b ,25a 2ac ,245a b c 设问:“分母的系数各不相同如何解决?”“在分母中出现的字母因式有几个?”“字母因式的指数不同如何选择?”(学生分组讨论,由代表发言讨论结果,小组间比对,并请两名学生上台板演。学生可能会出现最简公分母错误或分子漏乘的情况,应该抓住机会着重讲解) 设问: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最简公分母应该怎么确定呢? 由学生讨论交流后归纳最简公分母的思路。 例2 通分: (1)1+x x ,221 +x (2) x 2(x 1)+,21x x -

小学数学_《通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通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青岛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58-5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理解通分的意义和作用,学会通分的方法,会用通分的方法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 2. 让学生经历观察、分析、合作、交流、归纳等一系列数学活动,能运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并使策略最优化。 3. 渗透转化、数形结合和迁移类推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教学重点:掌握通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确定公分母 教材分析: 通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58至59页的内容。这部分教材以分数的大小比较为线索,由特殊到一般,在解 决问题的同时教学通分。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求几个分数的最小公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分数基本性质的直接应用,在分数加减法中常常用到。因此通分是分数四则运算的重要基础,

是比较异分母分数大小和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重要步骤,所以必须使学生切实掌握好这部分内容。 在本节课教学中我力求渗透数学转化思想方法、数形结合、抽象概括方法、比较法、观察法等。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上学期已经初步学习了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五年级下学期学会了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所以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难度不大,重点让学生讲解判断大小的理由并及时归纳总结。至于异分母分数比较大小,一部分同学其实已经知道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比较,那么教师就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成果引入通分,再通过自学环节,顺理成章的让学生转入本节的重点学习中。 教学重点: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确定通分的公分母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本课主题。 1.教师讲唐僧给悟空和八戒分饼的故事,让学生用数学的语言 记录。比较不同的记录,让学生判断哪种最简单,概括性强。 【设计意图:教师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利用数学语言转化成数学化的情境,意在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力,以及培养倾听、概括、归纳的能力,同时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数学《通分》导学案_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通分》导学案_教学设计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人教版数学《通分》导学案文章内容由收集!人教版数学《通分》导学案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分式通分的意义,掌握分式通分的方法及步骤; 2.通过与分数通分比较,渗透类比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分式通分的方法。 难点:几个分式最简公分母的确定。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把分数通分。 解,,。 2.什么叫分数的通分? 答:把几个异分母的分数化成同分母的分数,而不改变分数的值,叫做分数的通分。 3.分数通分的方法及步骤是什么? 答:先求出几个异分母分数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为它们的公分母,把原来的各分数化成用这个公分母做分母的分数。 4.分数通分时,为什么各分数的值不变? 答:分数通分时,原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乘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数,这个数就是用公分母除以原来各分数的分母所得到的商,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各分数的值不变。 二、新课 和分数通分类似,把几个异分母的分式化成与原来的分式相等的同分母的分式叫做分式的通分。

通分的关键是确定几个分式的公分母。 例1 求分式的公分母。 分析:对于三个分式的分母中的系数2,4,6,取其最小公倍数12;对于三个分式的分母的字母,字母x为底的幂的因式,取其最高次幂x3,字母y为底的幂的因式,取其最高次幂y4,再取字母z。所以三个分式的公分母为12x3y4z。 指出:24x6y6z,48x5y9z,都是上述三个分式的公分母,其中12x3y4z是这些公分母中最简单的一个,称为最简公分母。 最简公分母的意义是,各分式分母中的系数是最小公倍数与所有的字母(或因式)的最高次幂的积,叫做最简公分母。 例2 求分式与的最简公分母。 分析:先把这两个分式的分母中的多项式分解因式,即 4x-2x2=-2x(x-2),x2-4=(x+2)(x-2), 把这两个分式的分母中所有的因式都取到,其中,系数取正数,取它的积,即2x(x+2)(x-2)就是这两个分式的最简公分母。 请同学概括求几个分式的最简公分母的步骤。 答:1.取各分式的分母中系数最小公倍数; 2.各分式的分母中所有字母或因式都要取到; 3.相同字母(或因式)的幂取指数最大的; 4.所得的系数的最小公倍数与各字母(或因式)的最高次幂的积(其中系数都取正数)即为最简公分母。 例3 通分: (1);(2)。 解(1)因为最简公分母是12xy2,所以 ;

北京版五年级数学下册《通分》教学反思

北京版五年级数学下册《通分》教学反思 北京版五年级数学下册《通分》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教师真正只起到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我认为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深入解读文本,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了简单而又有效的问题情境。 新教材把通分的教学与异分母分数比较大小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了解通分的意义。在教学中,我有效地运用教材中的例子,并更进一步挖掘教材,变静止的插图为动画的问题情境,有效地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和欲望,促使学生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新知的探究活动中,为本节课学习活动的有效开展奠定了基础。 2、放手自主学习、注重思维训练,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提高思维能力。 思维训练是数学教学的核心。数学教学一旦离开了这一核心,就背离了数学教学的本质。在本节课教学中,我没有追求表面上的花哨、热闹,而是以学生的思维训练贯穿整堂课,让学生在不断的猜测、验证、交流、总结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中学习知识、提高学习能力。教师真正只扮演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例如:在创设问题情境后,我让学生大胆猜测哪个分数比较大,继而用自己的方法验证,

并对学生采用的'各种有效策略给予肯定,充分展现学生的思维轨迹,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通分》教学反思《通分》教学反思。又如:在引导学生理解通分的概念时,我不急于向学生讲解,而是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疑惑之处,让学生在自学、交流中自己去发现通分的两个基本条件,理解通分的意义。还比如:在总结通分的一般方法时,我让学生尝试通分后,再回忆通分时先想什么,在做什么?学生有了亲身体验,只需略加整理,就轻松地概括出通分的一般方法了。整堂课中,学生一直处于轻松而又紧张的思维活动中,教师没有指令性的要求,没有权威性的评价,我认为,这样的课,才是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 3、渗透数学思想、培养自学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是为了不教。我认为,在数学教学中,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是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本节课教学中,我把教学中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作为一个教学目标,并较好地完成了这一目标。例如,让学生自己验证2/5与/4的大小时,向学生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出示课题后,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通过自学课本、小组交流等活动解决所提出的问题,都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4、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本节课教学中,我充分遵循这一教学理念,尊重个性差异,面向全体学生。如在教学中,我对学生提出这样的要求:已经有办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