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word版)古诗词炼字

(完整word版)古诗词炼字

(完整word版)古诗词炼字
(完整word版)古诗词炼字

古诗词炼字

古代诗歌鉴赏——炼字

考查方向与重点方向: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等。重点是动词和形容词。

一、提问方式:

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这首诗词中的哪个字是诗眼(词眼)?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或与其它字比较提出优劣问题)

说出下列诗词中加点的字各有其妙处,请加以鉴赏分析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直”写出烽烟之劲拔、坚毅,“圆”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这两字不仅准确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诗人真切的感受,把孤寂的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之中。

2、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生”字写出明月从海面冉冉升起的景象,富有动感,准确传神。

3、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转”表明山色愈来愈深,愈来愈浓,山是静止的,但凭颜色的渐变就写出它的动态来(以动写静)。“日”即“天天”之意,水是流动的,用一“日”字,令人感觉它始终如一的守恒。

4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独坐敬亭山》) “尽”与“闲”把读者引入一个寂静的世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地清幽平静,写动见静,以动衬静,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

5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星辰低“垂”,写尽平野之广阔,月随江“涌”,写尽大江奔流的气势,景象雄浑阔大。

6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 春草“自”碧,黄鹂“空”啼,景色幽美却无人问津,景象荒凉凄惨。

二、解题步骤:

步骤一、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释义),有明显手法一定要指出

步骤二、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析景)

步骤三、点出该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意境、感情)

例1:诗僧齐己曾写过《早梅》诗,其中有句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其友郑谷将“数”改为“一”,你觉得哪个字好?为什么?

答:梅花开在百花之前,已是“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写出此梅不同寻常。“一”字既指数量,而且暗合题目。“早梅昨夜一枝开”则表现出诗人突然发现梅花时的惊喜之情。

例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即事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答: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了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网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2)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答: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

诗的一、二两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从这些凄冷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的寂寞愁绪;三、四两句写了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呜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门前冷落,从中可看出诗人对世态冷暖的感叹。

三:炼字类型

1、动词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问: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评价说:“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境界全出。”请分析其妙处?参考答案:闹,热闹。(步骤一)当它在诗句中与“红杏”和“春意”组合在一起时,表现的正是春意盎然,春光烂漫之意。此处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春光无限的意境之美,(步骤二)表达了诗人对明媚春光的喜爱之情。(步骤三)

2、修饰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请分析“潜”字和“细”字的妙处。

参考答案:潜,偷偷的;细,细细的,绵绵的。(步骤一)这两个字抓住了春雨的特点;(步骤二)运用拟人手法的运用,寓春雨以情趣,写出了春雨只为润物不为人知的高尚品格,令人深感作者的喜雨之情。(步骤三)

3、叠词

浪淘沙南唐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试分析“潺潺”的妙处。

参考答案:“潺潺”一词拟春雨之声,突出春雨的特点:春雨之淅沥,想起乍暖之还寒;(步骤一)冷雨淅沥,落在帘外,听在耳边,冷在心中,(步骤二)而这位亡国之君的家仇国恨便立刻涌上心头(步骤三)。

4、表颜色的词

一剪梅.舟过吴江南宋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1),风又飘飘,雨又萧萧。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2)。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注(1)胜景秋娘渡与泰娘桥

(2)调弄镶有银字的笙,点燃熏炉里心字形的盘香

请试着分析“红”字和“绿”字

参考答案:从樱桃红了,芭蕉绿了,能感觉到时间的推移,时序的变化,(步骤一)而在这红了的樱桃和绿了的芭蕉上,作者不仅要表达的是时序的变化,(步骤二)更有一种青春易逝的伤感。(步骤三)

5、数词西江月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分析该词中数词“七八”“两三”的妙处?

参考答案:七八颗星是寥落的疏星,两三点雨是轻微的小雨,(步骤一)几个数词的运用使我们感到了夜色微雨中一种轻柔的美,营造了一种恬静、祥和的气氛,(步骤二)表达了作者对丰收的喜悦之情以及他对农村生活的热爱。(步骤三)

检测

巩固练习: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南浦别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诗后两题暮江吟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案:(1)这是因为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的确像“铺”在江面上,体现出诗人用词的准确、形象;同时,用“铺”字还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和江面的平静,给人安闲、舒适的感觉。(三)、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四)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

(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李白流放夜郎,第二年春天至巫山时遇赦,回到江陵。在南游岳阳时,写下这首诗

赏析加点的字的妙处

雁儿高飞,带走了忧愁苦闷之心,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写雁儿懂得人情,带走愁心;

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想象奇特新颖,生动活泼,情趣盎然。

上下句对仗工整,互相映衬,表达了诗人欢乐喜悦的心情

(五)过分水岭⑴(唐)温庭筠

溪水无情似有情,

入山三日得同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

惜别潺湲一夜声⑵。

注释译文

⑴分水岭:即汉水与嘉陵江之分水岭。

⑵潺湲:喻指呜咽哭泣之声。

首句就从溪水写起。溪水是没有感情的自然物,但眼前这条溪水,却又似乎有情。在这里,“无情”是用来引出“有情”、突出“有情”的。“有情”二字,是一篇眼目,下面三句都是围绕着它来具体描写的。“似”字用得恰到好处,它暗透出这只是诗人时或浮现的一种主观感觉。语意更灵动轻妙,有朦胧美,换成“却”字,便觉过于强调、坐实,可是能够肯定并强调溪水的有情,赋予溪水一种动人的人情美;改成“亦”字,又不免掩盖主次,使“无情”与“有情”平分秋色。只有这个“似”字,语意灵动轻妙,且与全诗平淡中见深情的风格相统一。这一句在点出“有情”的同时,也就设置了悬念,引导读者去注意下面的解答。

作品译文

船在吴江上飘摇,我满怀羁旅的春愁,看到岸上酒帘子在飘摇,招揽客人,便产生了借酒消愁的愿望。船只经过令文人骚客遐想不尽的胜景秋娘渡与泰娘桥,也没有好心情欣赏,眼前是“风又飘飘,雨又潇潇”,实在令人烦恼。哪一天能回家洗客袍,结束客游劳顿的生活呢?哪一天能和家人团聚在一起,调弄镶有银字的笙,点燃熏炉里心字形的盘香?春光容易流逝,使人追赶不上,樱桃才红熟,芭蕉又绿了,春去夏又到。

中考首古诗炼字赏析大全

34首古诗炼字赏析大全 1、《观沧海》.“涌”字既写出了沧海惊心动魄的声势,也写出了作者的惊叹和赞美。“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若”,是好像的意思。突出曹操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 2、《次北固山下》:“阔”字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春天已到,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悬”是笔笔直直地高挂的样子,作者以小景呈现了平野开阔、和风吹拂、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大景。“生”“入”拟人手法的运用形象的写出了夜退日出、冬去春来的变化更有动感和情趣,宣告了春天的来临,透出勃勃生机和积极、乐观、向上的感情。揭示了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 3《使至塞上》:“直”字,表现了大漠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含蓄地写出了作者孤寂、抑郁、落寞的情怀。“孤”写出了景物的单调。“长”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感受。 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中“尽”从视觉上点明是暮春时节,含飘零之感,“啼”从听觉上渲染悲凉之意、离别之恨,从视听两方面营造一种凄清哀伤的氛围,为下文抒情做铺垫。 5、《望岳》“钟”是积聚、汇聚的意思,将大自然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晨昏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6、《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从而使下一句不仅富有动作性,面且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怒号”写风势之大,“卷”“三重”写受害之重。“三重”不是确数,是“多重”的意思。下面“飞”“洒”“挂胃”“飘转”“沉”等动词细致地写出了风吹茅草的情状,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焦灼、苦痛的心情。 7、《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喻“北风”使雪花飞舞,“忽如”二字用得神妙,不仅写出“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也传神地写出了诗人的惊奇与好奇。 8、《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首句点出初春小雨,以“润如酥”来形容它的细滑润泽,准确地捕捉到了它的特点。造句清新优美。与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 9、《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闻笛赋”指晋人向秀所作的《思旧赋》,借此表达对已故朋友的怀念之情;“烂柯人”是晋人王质,诗人借此表达被贬太久、恍如隔世、人世沧桑之感。诗人用“沉舟”“病树”自比,包含沉重忧伤之情,但千帆竞渡、万木争春又体现出他豁达的胸怀。此句形象生动,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也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10、《观刈麦》“惜”:珍惜.舍不得浪费。天气如此之热,白天又如此之长,而人们却竭力苦干,就怕浪费一点时间,可见人们对即将到手的麦子的珍惜程度。"惜"字在这里用得非常好,是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此时此地的感情烈度。 11、《钱塘湖春行》“争”和“啄”两个动词,写出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场景,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机。一个“争”字,妙在形象地写出了黄莺争着挤上向阳之树的情景,准确地描绘出了初春的蓬勃生机;一个“啄”字,美在写出燕啄泥衔草,营造新巢的情景,准确传达出春的消息的同时,也传达出人们乍见新燕的愉悦之情。“几处”“谁家”,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准确写出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和作者的喜悦之情。“.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作者抓住了“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又以“渐欲”、“才能”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表达诗人对西湖春天的喜爱之情。“迷”“没”两字运用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花美丽活泼和草的茂盛,写出春天的勃勃生机,也表达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大自然的赞美。 12、《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开”写出了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雄姿英发、士气高昂和敌军形成鲜明对比。“半卷红旗临易水”,“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霜重鼓寒”,写恶劣的作战天气,并从而突出将士们奋勇作战、不惧危难的英雄气概。

中考34首古诗词炼字大全

中考34首古诗词“炼字”大全 1、《渔家傲秋思》 长烟落日孤城闭中“异”字用的好,它统领全词,写出大雁南飞,边声四起,孤城落日等一系列景物,与内地景物截然不同,“雁去”边声“长烟”落日“孤城” 渲染西北边塞的荒凉,暗示出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2、《观沧海》 (1)后两行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有助于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象之景(或主观感受),体现诗人的博大胸怀(或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2)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中的“涌”字用得好,生动形象的展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气势,营造了壮阔的意境。 3、《饮酒》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好,为什么? “见”字写出了诗人采摘菊花无意中看到南山时的欣喜之情,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 (2)“悠然见南山”中的“悠然”一词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答:“悠然”写出了诗人那种恬淡、闲适的心情 (3)能否把“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改为“望”字?为什么? 答:不能。“见”表现的不是诗人对山的有意观望,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的状态 4、《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辅”示例: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气象雄伟,使诗歌开篇意境开阔。 “望”示例: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联系起来,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5、《次北固山下》 (1)“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脍炙人口,“生”和“入”用得很妙,请说说妙在何处 答:“生”“入”采用拟人手法,将“日”和“春”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

和情思,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中蕴含哲理 (2)“风正一帆悬”的“悬”字,用得极妙,请简析。悬是笔笔直直地高挂的样子,作者以小景呈现了平野开阔、和风吹拂、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大景。(3)“阔”用得好,因为它直抒胸意地表达了春潮把江岸变得渺远无际,造成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生动传神地表现出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美景,且读起来与“悬”字相对应,声调也更为响亮 6、《使之塞上》 (1)本诗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历来为人称道,句中的五个形容词富有表现力,请任选一个加以赏析。 “大”写出了边疆沙漠的茫茫无边;“孤”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直”表现了景物颈拔、坚毅之美;“长”表现了大漠的无边无际,黄河的杳无尽头;“圆”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2)“直”字,表现了大漠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这两个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塞外雄奇壮观的自然之景,而且巧妙融入了诗人的孤寂情绪。 7、《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杨花落尽子规啼”这句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氛围?运用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营造了一种悲苦哀怨的氛围。 (2)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里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答:杨花子规渲染了伤感(或悲凉、凄凉、哀愁)等的气氛。 8、《行路难》 (1)“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连用“停”“投”“拔”“顾”四个动词,生动刻画出诗人既悲愤又竭力从苦闷中挣扎出来的自我形象。 (2)分析最后两句诗中的“破”“挂”妙在何处。 “破”“挂”富有动感、充满气势,充分表达了作者的乐观、自信和对理想的执著追求。 9、《望岳》 (1)"钟"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试分析其好在何处?文中"割"字炼得极好,试分析其表达的作用。

古诗鉴赏 炼字(教案)

古诗鉴赏·炼字 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刘俊波 教学目的: 1、探讨古代诗人炼字的妙处 2、品味语言,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古代诗人炼字的作用 教学难点:品味古诗的语言 教学方法:悟导结合 教学工具:powerpoint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传说中,苏东坡有个聪明的妹妹苏小妹,其诗才在东坡之上。一次妹妹出题考哥哥,要大哥在“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之中各加一字。苏东坡不假思索,张口就来:“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不屑,讥之曰“俗”。苏东坡认真地思索后,再来两句:“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虽好,但仍不属上品。”东坡哑然。苏小妹不慌不忙,念出答案:“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东坡吟诵玩味之后,不禁叫绝。(powerpoint1) 指名一人品味,说出二字的妙处 (“轻风”徐徐,若有若无,“细柳”动态不显,唯有“扶”字才恰到好处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的柔美之态,与“轻”、“细”相宜,和谐自然。“扶”字又把风人格化了,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既然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映大地,梅花自然就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照映下,也就淡然

失色了。这样,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这种手段叫炼字。炼字是古代诗人提升诗歌品位的重要手段。我国古代诗人对炼字感慨良多: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卢延让感叹“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贾岛更是激动得“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powerpoint2)古代诗人为什么如此看重锤炼字词呢?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古人炼字的作用,以对我们准确地鉴赏诗歌有所帮助。 二、初步感知 1、出示例诗 早梅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powerpoint3) 一学生配乐朗诵,同桌交流:你觉得这首诗中哪个字写得最有感染力?请说出你的理由。诗题为“早梅”,你认为哪个字还不能准确地体现“早”字? 自由发言;老师适时引导;“数”改为“一”。(“一枝开”是诗的画龙点睛之笔: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出此梅不同寻常。此联描绘了一幅十分清丽的雪中梅花图。第三联写梅花的姿色和风韵。“递”字,是说梅花内蕴幽香,随风轻轻四溢;而“窥”字,着眼于梅花的素艳外貌,形象地描绘了禽鸟发现素雅芳洁的早梅时那种惊奇的情态。鸟犹如此,早梅给人们带来的诧异和惊喜就越发见于言外。) 2、出示诗联: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powerpoint4) 小组交流:从炼字的角度,你认为这一联诗句中,哪个字锤炼得好? (“逾”“欲”二字,以碧衬白,以青衬红,两两相映生辉。“欲”在拟人化中赋予花朵以动态,摇曳多姿。两句诗以江山花鸟四景,分别写碧绿、

古诗鉴赏——炼字完美版(可编辑修改word版)

古诗鉴赏——炼字 一、导入: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有人说这个等字最动人,要烧制天青色的官窑瓷器, 就只能等待烟雨天,就如同我也只能安静的等待着不知何时才会出现的你。一连用了二个“等”字,是为来强调爱情里最无力的无奈就是「等待」。诗词是凝练的语言。我国古代诗 人对炼字感慨良多: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推敲的贾岛更是激动得“两 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古代诗人如此看重炼字,那么什么是炼字。 二、明确概念,考点要求。 语言是理解诗歌意境和情感的基础。而鉴赏语言,其中炼字显得尤其重要。我们平时 听到过炼钢,很少听到炼字。哪些字可以炼呢? 三、把握词的含义,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1、不妨我们从一二三四这些数量词来看早梅 早梅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学生朗诵,同桌交流: 问题:诗题为“早梅”,你认为改动哪个字还能准确地体现“早”字?老师适时引导;“数”改为“一”。 诗人郑谷把齐己诗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齐己深为叹服,便拜郑谷为“一字师”。“一枝开”是诗的画龙点睛之笔: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出此梅不同寻常,从而传达出准确的诗意。 比如江雪千ft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屏幕)里面有数 字吗? 生(集体):有。千、万。 师:能改一,二,一ft鸟飞绝,两径人踪灭。 生:。 师:渔翁就是柳宗元的自我写照。在天寒地冻的日子,他专心钓鱼,忘掉一切,描写 的背景越广阔,主要要描写的人物就越突出。这里的千、万和后面的孤和独做对比诗歌突 出了在如此寒冷寂寞的环境中人物的心境,现在我们把每句诗的第一个字连起来读——生(集体):千万孤独,虽然孤独,却很孤傲。这些数字正表达了作者那种摆脱世俗超然物 外的思想感情。 2、炼形容词:也就是诗句中的修饰语,它在诗词鉴赏中是关注的重点对象 例1: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写过香菱对此诗句的评论:“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 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似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 一个“直”字更显荒漠的浩瀚无际,“圆”字更显长河的磅礴远大。” 例2:李清照《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绿肥红瘦”四字准确地描绘出春末绿叶渐多,花卉渐少的景况,曲折地表达了惜花、 惜春的感情,“肥”“瘦”用语形象清新而独到,化平常为神奇。她的另一首词《醉花阴》中也 用到“瘦”:“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瘦”字是词眼,是全词精神 集中表现的地方,因为有刻骨铭心的离愁,所以衣带渐宽,腰肢瘦损。“人比黄花瘦”五字,

古典诗词中的炼字

古典诗词中的炼字 教学目标 1.了解古诗词炼字型特点及提问方式。 2.掌握古诗词炼字型的答题步骤。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对古诗词炼字型答题步骤的初步运用。 2.难点——对古诗词篇中炼句,句中炼字,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分析理解的把握。 课型:专题讲座 教学方法:学生讨论和多媒体课件相结合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与步骤: 一、导入 (09年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寄远 杜牧 南陵水面慢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1)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总结讲评 参考答案如下:“悠悠”,写出了水面的平和、水流的悠长、也透露出江上的清寂。这景象既显出舟行者的心情比较平静容与,也暗透出他一丝羁旅的孤独。为第三句的“客心孤迥”作了准备,打下了铺垫。 炼字是古代诗词中常见的一种修辞现象,鉴赏古诗词的炼字艺术是高考诗歌鉴赏题的重要命题点,出现的频率相当高。 炼字,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或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 古人写诗特别注意锤炼语言,唐代和尚贾岛不是还有一个有关“推敲”的故事吗? 二、炼字的提问方式有如下几种: 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 2、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请结合全诗赏析某词的妙用。 4、前人认为,某句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作简要分析。 等等 三、解答分析 炼字必须以炼意为前提才具有美的价值。因此有字无句或无篇,是不可取的。只有篇中炼句,句中炼字,切合题旨,符合情境,做到语意两工,才能魅力四射。所以答题的时候不能把该字该句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四、答题步骤 1、理解该字该句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字或句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完整word版古诗词鉴赏之炼字题专项训练

古诗词鉴赏之炼字题专项训练 (一)阅读元好问的《同儿辈赋未开海棠)-诗,完成第7题。(6分)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喜风。 7.(1)下列与本诗描述的季节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C.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D.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宋祁《木兰花》中有“绿扬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句子,请你说出这两首诗词中的“闹”字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2分) (3)请说出作者写作本诗的意图。(2分) (二)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回答6—9题。 (一) 城东早春 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6.这首诗所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赏析诗中“清”字的妙用。(3分) 1 (三)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4分) 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①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绘(100

字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②品味该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 (四)阅读下面古诗,完成18-19题。(4分) 偶题 朱熹 青山门外翠紫堆,幅巾终日面崔嵬。②①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来。③【注释】①幅巾;古代文人用绢一幅束发,称为幅巾,为一种表示儒雅的装束。 ②崔嵬(wéi):山高大不平。这里指山。③底处:何处。 18.前人在评价这首诗时说,首句“堆”得精妙。请说说“堆”字为何用得精妙。(2分) (五)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6~7题。(6分)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2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6.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颈联中“悦”和“空”两字的妙处。(3分) 7.尾联中“万籁此俱寂”与“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3分) (六)阅读下面古诗,完成第6题。(2分)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6.本诗中“割”与“小”的用词之妙,自古为人们所称道,请任选其一加以赏析。(2分) 我选: 赏析: (七)阅读古诗《次北固山下》,完成10—11题。(4分)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古诗词鉴赏中的炼字题型解答方法

古诗词鉴赏中的炼字题型解答方法 一、从词性切入 一般来说,诗歌中最要紧的地方往往落在动词、形容词和副词这三类词语上,根据这三类词语的语法特点分析,动词主要表现描写对象的动态变化,强调过程及变化;形容词主要表现描写对象的性质状态,跟动词比较,形容词主要着眼对象的静态;副词主要表现描写对象的程度范围。 例、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分析】唐人五言诗工在一字,谓之“诗眼”,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说:“‘咽’与‘冷’见用字之妙。”

【答案】这两句中的诗眼当是“咽”“冷”二字,“咽”字是动词,“冷”字是形容词,“咽”着重从动态的方面来写,写的是山间的流泉,由于危石的阻拦而发出低弱的吟声,仿佛人的鸣咽之声;“冷”从静态方面来写,写的是披洒在青松上的日色,因为山林的幽暗,似乎显得十分阴冷;诗句中的“咽”“冷”二字一静一动,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勾画出了香积寺外山中的幽僻冷寂。 二、从描写对象切入 古人写诗,“看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这里所指的山和海都是特定的写作对象,也就是诗人在诗歌中描写的特定意象,我们在分析诗人炼字的时候,不要舍近求远,有时答案就在写作对象诗句当中,而很多考生往往忽视了这个最简单的现象。 例、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的艺术效果。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上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林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分析】“穿”“数”描写所涉及的对象都是诗人自己,“穿”描写的是诗人独自一人穿过树林,“数”描写的是诗人独自一人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综合全诗分析,“穿”“数”两个字生动传神地表现了诗人孤独、寂寞、苦闷、无聊的心境。 三、从表现手法切入 诗歌的表现手法极为丰富,常见的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起兴、映衬、抑扬、双关渲染、用典、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分析诗歌的炼字时,最好从表现手法切入,先点明作者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然后分析使用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例、简析诗中“带”字的妙处。 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 谭敬昭 江上青山山外红,远帆片片点归艭。

古诗文中的炼字-模板

古诗文中的炼字 古诗文中的炼字 安徽鲍亚民 相传,苏东坡一次与他的妹妹苏小妹及诗友黄山谷一起论诗,互相题试。小妹说出:“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后,要哥哥从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苏东坡当即道:前者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苏东坡认真地思索后,得意地说:“有了,‘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属上品。”一旁的黄山谷忍不住了,问道:“依小妹的高见呢?”苏小妹便念了起来:“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苏东坡、黄山谷吟诵着,玩味着,不禁托掌称妙。 这样一改究竟妙在何处?我们不妨也来玩味一番。“轻风”徐来,“细柳”动态不显,怎能配得上“摇”、“舞”这类较露的动词呢?唯有“扶”字才恰到好处,与“轻”、“细”相宜,显得和谐,并且又把风人格化了,形象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下句中添“映”、“隐”也欠贴切。试想,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满大地,梅花自然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这样,好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增强了这一首诗的感染力。真是一字生辉。 古人写诗作词,讲究锤炼字面。凡在节骨眼处炼得好字,使全句游龙飞动、令人刮目相看的,便是所谓“诗眼”、“词眼”。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如果去了“闹”字、“弄”字,所写景色原也平淡无奇。而着一“闹”字、“弄”字,就境界全出,顿然改观。陶潜“悠然见南山”。“见”字用起来更能达意。“望”是有意识的,而见是无意识地,自然地映入眼帘。用一个“望”字,人与自然之间是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人仿佛在自然之外,自然成了人观照的对象。而用一个“见”字,人与自然不是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人在自然之中,与自然一体,我见南山悠然,料南山见我亦如此。与自然一体也就与天地一体,与宇宙一体,是天地境界或者近于天地境界。如果是望,就成了有意所为,而见字正写出了人与自然,乃至于宇宙之间的一种和谐。 “你记得跨清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哀江南》孔尚任)在这里,一个“剩”字引人注目,作者并没有用“留”、“见”,其妙处就在“剩”虽与“留”意思相近,但“剩”字一般

古诗词炼字技巧教学文稿

古诗词炼字技巧

古典诗歌鉴赏炼字题之答题技巧 ——雷定明 一、何为炼字 所谓炼字,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锤炼推敲和创作的搭配,使所用的字词活动简练精美、形象深动、含蓄深刻得表达效果。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就叫炼字。 二、炼字的大致范围 从常见的古诗词内容看,炼字手法往往体现在以下几类词中: 1、动词。这些动词能给作主语的名词以生动的形态,能化美为媚。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尽人皆知。一个“弄”字再现出诗人欣赏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动的美韵。一个“闹”字展示出诗人心头所感到的蓬勃春意。 2、形容词。巧用形容词,可以绘景摹状,具有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的作用,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个形容词,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 3、数量词。数量词往往含虚数的意义,有很好的烘托作用,能增强诗句的表现力。李商隐的《锦瑟》,开篇就是“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五十弦”、“一弦”、“一柱”这些并非富于诗意的数量词,在高明的诗人笔下,却获得了一种朦胧之美与多义之美。再有白居易的《惜牡丹花》中“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其中的“两枝”将诗人惜花、怜花的一片痴情刻画得淋漓尽致。 4、虚词。虚词用得好,往往具有疏通文气、开合呼应,化板滞为流动的美学效能。如杜甫的《上兜率寺》中“江山有巴蜀,栋宇自齐梁”一句,仅“有”“自”两字,将空间与时间结合,远近数千里,上下数百年,吞纳山川之气、俯仰古今之怀见于言外。如果说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去掉“与”、“共”二字就会大减其色。 三、问题形式: 1、诗中的某个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或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直接鉴赏关键词) 2、诗中的“诗眼” “关键字”是哪一个?为什么?(找出关键词并鉴赏) 3、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为什么?(比较鉴赏)

古诗中的炼字

古诗中的炼字 古人写诗,甚为看重炼字。关于炼字,许多诗人都有切身的体会。比如卢延让在《苦吟》中说:“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这是为求一个字的稳妥而付出的苦思。再如方干的《赠路明府》:“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相比之下,这是用尽一生的心力了。大诗人杜甫也说过“语不惊人死不休”,由此可见对于字句的锤炼。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杏花开了,“闹”字原本形容花开之繁,但却渲染出春意的热闹。从而为下文张本,表明要尽享欢娱,而不必吝惜金钱。月光从云层中穿出来,照在花枝上。一个“弄”字,很能写出花影随着月光而变幻,也表明心神的恍惚。 贾岛那个推敲的典故是为人熟知的,也与炼字有关。其《题李凝幽居》中说:“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原本拿不定用“推”还是用“敲”,后经韩愈改定为“敲”。从表现上说,是以动衬静。不过朱光潜在《咬文嚼字》中说:“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只有他自己知道。如果他想到‘推’而下‘敲’字,或是想到‘敲’而下‘推’字,我认为那是不可能的事。所以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这虽是从创作的角度来说的,但也相通于鉴赏。古诗鉴赏中,所炼之字的表现如何,要着眼于全篇的意境,离不开诗人的思想感情。 炼字,就是要着眼于字词的表现力。比如王维的《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其中“咽”字,写山中泉水为岩石所阻,因而发出呜咽之声。再就是“冷”字,由于山林幽暗,照在青松上的日色又显得阴冷。这里“咽”与“冷”都是动词,分别写泉水流过岩石之难与日光使得松色变冷。再如杜甫的《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个“自”字,表明春草自绿,无关人事。一个“空”字,写鸟的自鸣,也是无关人事。如此,便从环境或背景上显出一种冷寂凄清来。又如齐已的《早梅》:“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诗中的“一枝”原为“数枝”,为诗人郑谷所改,作者尊之为一字师。很显然,这里用“一枝”显然更为切题。即照应标题中早梅之义,可形容梅花开放之早。 而炼得好的字,自然就成了诗眼。如宋代胡仔所说:“诗句以一字为工,自然颖异不凡,为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比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其中“绿”字,也是几番苦思才改定的。这里的“绿”活用为动词,确乎给人一种绿满江南、春意盎然之感。从诗意上说,则又激发出诗人的归思来。再如秦观的《满庭芳》:“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画角声断谯门。”其中“抹”字状淡云掩映山峦,很能体现炼字之工,苏轼还戏称秦观为“山抹微云君”。又如朱淑真的《秋夜》:“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诗眼为“凉”,颇能表现秋气之清。■

中考古诗词鉴赏之炼字

“炼字” 题型阐释 炼字品析,就是品味、分析古诗词中用得精妙的字词,具体包括思想情感和表达效果这两类内容。这类题目常见 的提问方式是“某字用得妙,妙在何处”。 精题回放 例一(2009·陕西) 湖上(宋)徐元杰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 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 说说诗中使用“乱”字的好处。 例二(2009·浙江台州) 村晚(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①,山衔落日浸寒漪②。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③信口吹。 【注释】①陂(bēi):水岸。②漪:水波纹。③腔:曲调。 诗中的“衔”“横”两字富有表现力,请选择其中一字作简要赏析。

闯关方略 古人写诗,为了表达的需要,往往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推敲和创造性搭配,使所用的字或词获得凝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就叫做炼字。 在诗句关键处炼得妙字,犹如画龙点睛,会令全句夭矫生姿,让人拍案叫绝。 炼字品析题,考查考生对语言的感受力,细致、精微地品味、赏析语言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可以采用比较鉴赏法。 第一步,理解所炼之字的字面意思,确定它的词性及意思。如例一的“乱”,字面意思是“杂乱”“纷乱”,兼有动词、形容词的词性;例二的“衔”“横”,字面意思是“用嘴含”“横着坐”,词性是动词。 第二步,推想炼出“妙字”之前的“平字”,可能是什么。如例一,可能最初是“花开红树数莺啼”,例二可能是“山连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跨牛背”。 第三步,比较推敲、提炼后的“妙字”比推想出的“平字”在情、态、韵等方面多了一些什么。因为古诗词炼字多在动词、形容词、数量词、虚词上做文章,所以,我们思考时,也应多从动词的动静、拟人效果,从形容词的修饰性、色彩感,从数量词的夸张效果,从虚词的表情达意功能等角度切入。如例一,如果用“数”,只说明春天红林深处黄莺不止一只。而用“乱”,则既具动感,让人眼前仿佛有黄莺上下飞舞,穿梭于林间枝头的动感;又闻声音,耳中仿佛听到红林深处传出的此起彼伏的鸟鸣声。(朱自清《春》中“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闹”字与此处的“乱”字有异曲同工之妙。)例二,前一个动词,用“衔”而不用“连”,不仅在形态上更贴切,而且运用拟人手法,写活了山,写出落日将沉未沉的情态;后一个动词,用“横”而不用“跨”,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是随意横坐在牛背上,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 提醒一点,炼字品析的“析”,不能架空分析,泛泛地说运用了什么修辞,说生动、形象、富于感染力等空话;要结合语境,分析炼字使怎样的事、景、人、物、情更形象、更含蓄、更有意蕴等。例一(答案):“乱”字不仅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红林深处传出的此起彼伏的鸟鸣声,还表现出了黄莺上下飞舞,穿梭于林间枝头的动感。例二(答案):“衔”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活了山,写出了落日将沉未沉的情态。“横”字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是随意地横坐在牛背上,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天真活泼、淳朴无邪等)。

古诗文中的炼字

古诗文中的炼字 相传,苏东坡一次与他的妹妹苏小妹及诗友黄山谷一起论诗,互相题试。小妹说出:“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后,要哥哥从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苏东坡当即道:前者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苏东坡认真地思索后,得意地说:“有了,‘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属上品。”一旁的黄山谷忍不住了,问道:“依小妹的高见呢?”苏小妹便念了起来:“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苏东坡、黄山谷吟诵着,玩味着,不禁托掌称妙。 这样一改究竟妙在何处?我们不妨也来玩味一番。“轻风”徐来,“细柳”动态不显,怎能配得上“摇”、“舞”这类较露的动词呢?唯有“扶”字才恰到好处,与“轻”、“细”相宜,显得和谐,并且又把风人格化了,形象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下句中添“映”、“隐”也欠贴切。试想,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满大地,梅花自然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这样,好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增强了这一首诗的感染力。真是一字生辉。 古人写诗作词,讲究锤炼字面。凡在节骨眼处炼得好字,使全句游龙飞动、令人刮目相看的,便是所谓“诗眼”、“词眼”。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如果去了“闹”字、“弄”字,所写景色原也平淡无奇。而着一“闹”字、“弄”字,就境界全出,顿然改观。陶潜“悠然见南山”。“见”字用起来更能达意。“望”是有意识的,而见是无意识地,自然地映入眼帘。用一个“望”字,人与自然之间是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人仿佛在自然之外,自然成了人观照的对象。而用一个“见”字,人与自然不是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人

(完整版)诗歌鉴赏之炼字公开课教案

高考古诗词鉴赏之炼字专题(只需一字,尽得风流) 教学目标: 1.了解高考诗歌鉴赏题的设题角度中的炼字方面的考查; 2.通过讲解和练习,归纳积累解答此类问题的方法; 3.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教学方法: 精选习题,归纳总结,掌握运用。 课前作业: 过香积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问: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在进入今天的学习内容前,我们先来看几句诗。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卢延让《苦吟》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题诗后》 求得一字稳,耐得半宵寒。——顾文炜《苦吟》 大家看看这些句子向我们传达了一些什么信息?(学生可能会出现的:古人特别在意诗歌语句的锤炼,对个别词特别在意。)大家说得都没错。古人作诗特别讲究炼字,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锤炼语言的佳话。既然讲到炼字,何为炼字?我们来看下投影。 【PPT】何为炼字 所谓炼字,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锤炼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就叫做炼字。 炼字可以使“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沈德潜)” 二、寻 了解了炼字的概念之后,现在我们来看一些诗句,请大家找出诗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字。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木兰花》宋祁)动词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形容词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齐己《早梅》)数量词

小学古诗词之炼字教学漫谈

千锤百炼无止境,心有灵犀一点通 ──小学古诗词之炼字教学漫谈 黄慧兰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容桂街道高黎小学 【内容摘要】 炼字教学是小学古诗词教学难点的突破口。炼字教学应该循序渐进。小学阶段应以认字和积累词语为主,进而品析解读。在教学中,要力求让学生有所知(认知),有所疑(质疑),有所议(讨论),有所为(练习)。从炼字的角度,通过替代、体悟、对比、达意等方式的教学,使学生通过学习古诗词积累文化知识,丰富词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关键词语】小学古诗词教学难点与突破口 古诗词在小学教材中占有一定的比例。然而,阅读理解古典诗词需要一定的文化底蕴和生活经验。而这些恰恰又是小学生所比较欠缺的方面。因而,古诗词就成了教学的一个难点。有的教师避难就易,以读(朗读)代讲(讲解),以为“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有的教师则以背(背诵)代析(品析),以为“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其实都是片面强调了读和背的作用,而忽视了讲和析的必要。 《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古典诗词更具语文性和人文性特点,是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不可或缺的教学资源。我们应该采取主动积极而有效的方法来突破古诗词教学难点,使学生不仅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古诗词语言的优美,而且,通过学习古诗词积累文化知识,丰富词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那么,古诗词教学难点的突破口是是么呢?我以为,从炼字切入是快捷有效的途径。 炼字,是一种修辞方法,其目的就在于选用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古人作诗,常常出现“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意境。当今小学生往往缺少“炼字”精神和“炼字”能力。一方面是因为粗心大意而张冠李戴──误用词语;另一方面是由于词汇贫乏而无所选择──单调重复。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借助古诗词语言凝炼精美的特点,从炼字教学切入,引导学生学习古人精益求精锤炼语言的精神和感受古诗词语言的优美。 炼字教学应该循序渐进。小学阶段应以认字和积累词语为主,进而品析解读。在教学中,要力求让学生有所知(认知),有所疑(质疑),有所议(讨论),有所为(练习)。因此,我们可以从如下方面进行炼字教学。 一、替代。就是用其他词语替代诗句中的词语,在比较中感受作者遣词的精准。小学生手头上掌握的词汇不多,我们先点出诗词中的关键词,再出示一些同义词或近义词并作简要的解释,然后让学生用这些词语去代替诗词中的关键词,边读边体会,看看用哪个词语更好。如王安石《泊船瓜州》(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字,把春风吹过江南时所带给人经久不衰、春神常一的景色描绘得十分确切、传神,写出了春风旺盛的生命力。是其他词语如“吹”、“到”、过”、“入”、“来”等不可替代的。又如白居易《暮江吟》(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中的“铺”字用得逼真、贴切,表现了黄昏时的太阳逐渐下落,光线逐渐展开的情状。既有“面”的感觉,又有逐渐展开的动态。倘用“照”,则显得平淡而抽象;倘用“射”,

古诗词的炼字艺术

古诗词的炼字艺术 (一)炼动词类 1.根据你的感受,参照示例,用流畅的语言写出下列诗句所表现的特有画面和情感。(3分)(07天津人教四年制中考第29题) ①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示例: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李白《渡荆门送别》) 感受:“随”字写出群山逐步退去,眼前出现一望无际的原野的景象,蕴含着诗人初见平原的新奇、欣喜之情。 答:“邀”字写出了诗人独酌索不过举杯仰头邀请明月(句意),(1分)与月、影共饮的情景(文意),(1分)表现出诗人的孤单、寂寞的凄凉(主旨情感)。(1分) 2.阅读陶渊明的《饮酒》(其五),做12题。(2分)(07襄樊课改区中考第12题)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麓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非常精妙.请说说妙在何处。 答:妙在美景(文意)不是有意去“望”,而是无意所“见”(句意),(1分)充分表现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主旨)。(1分)(基本意思符合即可) 3.赏析下面这首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安岳县07年九年级毕业学业考试第5题) 江畔独步寻花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1)诗中哪两个字写出了花的繁盛?(2分) (2)第三句中“留连”改为“翻飞”好不好?为什么?(2分) 答:(1)满、压(2)不好,“翻飞”只写出了蝴蝶嬉戏花间的情状(含义),而“留连”不但写出蝴蝶留恋花间的情景(含义),还流露出诗人对花的喜爱之情(表达作用),做到情景交融(手法)。(4分,各2分) 4.阅读下面的诗(07河南高中学业考试第24题)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2分) 答:(从炼字的角度)“生”与“入”用了拟人的手法(手法),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含义),富有情趣,表现了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表达作用)。 5.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2分)(07浙江义乌第17题) 春游湖宋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 “夹岸桃花蘸水开”中的“蘸”字用得十分传神,请作简要赏析。 答:用拟人手法(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桃花开得繁密;或写出桃花娇艳欲滴的美丽(表达作用)。(2分,指出“拟人”给1分) (二)炼形容词、名词、数量词等类简例 1.山中与幽人①对酌(07浙江嘉兴第18题) 山中与幽人①对酌唐李白

古诗词鉴赏之炼字题专项训练

2017届古诗词鉴赏之炼字题专项训练 (一)阅读元好问的《同儿辈赋未开海棠)-诗,完成第7题。(6分)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喜风。 小注:诗人作此诗时已入暮年,时金已灭亡,他回到了自已的故乡,抱定了与世无争的态度,过着遗民生活。 (1)下列与本诗描述的季节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C.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D.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宋祁《木兰花》中有“绿扬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句子,请你说出这两首诗词中的“闹”字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2分) (3)请说出作者写作本诗的意图。(2分) (二)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回答6—9题。 (一) 城东早春 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6.这首诗所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赏析诗中“清”字的妙用。(3分) (三)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4分) 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绘(50字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品味该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 (四)阅读下面古诗,完成18-19题。(4分) 偶题 朱熹 青山门外翠紫堆,幅巾①终日面崔嵬②。 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③来。 【注释】①幅巾;古代文人用绢一幅束发,称为幅巾,为一种表示儒雅的装束。②崔嵬(wéi):山高大不平。这里指山。③底处:何处。 18.前人在评价这首诗时说,首句“堆”得精妙。请说说“堆”字为何用得精妙。(2分)(五)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6~7题。(6分)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6.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颈联中“悦”和“空”两字的妙处。(3分) 7.尾联中“万籁此俱寂”与“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3分) (六)阅读下面古诗,完成第6题。(2分)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6.本诗中“割”与“小”的用词之妙,自古为人们所称道,请任选其一加以赏析。(2分) 我选: 赏析: (七)阅读古诗《次北固山下》,完成10—11题。(4分) 次北固山下

完整word版,古诗词鉴赏之炼字题专项训练

2017届古诗词鉴赏之炼字题专项训练 (一)阅读元好问的《同儿辈赋未开海棠)-诗,完成第7题。(6分)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喜风。 小注:诗人作此诗时已入暮年,时金已灭亡,他回到了自已的故乡,抱定了与世无争的态度,过着遗民生活。 (1)下列与本诗描述的季节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C.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D.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宋祁《木兰花》中有“绿扬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句子,请你说出这两首诗词中的“闹”字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2分) (3)请说出作者写作本诗的意图。(2分) (二)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回答6—9题。 (一) 城东早春

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6.这首诗所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赏析诗中“清”字的妙用。(3分) (三)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4分) 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① 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绘(50字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品味该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 (四)阅读下面古诗,完成18-19题。(4分) 偶题 朱熹 青山门外翠紫堆,幅巾①终日面崔嵬②。 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③来。 【注释】①幅巾;古代文人用绢一幅束发,称为幅巾,为一种表示儒雅的装束。②崔嵬(wéi):山高大不平。这里指山。③底处:何处。 18.前人在评价这首诗时说,首句“堆”得精妙。请说说“堆”字为何用得精妙。(2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