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 第10课《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 第10课《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 第10课《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 第10课《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

第三组:深深的怀念

10.《十六年前的回忆》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出“军阀、恐怖、宪兵、魔鬼、苦刑、匪徒、舅姥爷”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中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感受革命传统教育。

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感受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前后对照的写法。

教学准备:①收集关于李大钊的资料。②自学生字新词。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个民族不应该忘记历史,不应该忘记英雄。而每一年清明节,我们更应该想起那些为了中国的解放,为了世界的和平而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我们曾经为黄继光勇堵枪眼而感动,为邱少云烈火烧身而震撼,也为卢沟桥的英雄而振奋,更为狼牙山的壮士而激动。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第10课,深深地怀念中国共

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中国革命的先驱──李大钊同志。(板书:十六年前的回忆)

二、了解背景,介绍李大钊

1.了解背景:今天我们要学习第10课《十六年前的回忆》。请同学们结合题目,看看注释,再读第1自然段,说说自己知道了些什么。

(1)课文的作者是李星华,他是李大钊的大女儿,文章是1943年写的,回忆了十六年前的一些事情。

(2)李大钊的背难日是1927年4月28日,离现在已经16年了。

(3)理解“被难日”,在课文中就是指李大钊被杀害的的日子。

2.介绍李大钊。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和早期优秀领导者之一。他领到了1926年3月18日北京人民反帝反军阀的群众示威活动,被军阀张作霖杀害。牺牲时年仅38岁。

三、朗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 自渎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给生字注音并组词(学生先做,教师指正)

四、默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1.标注自然段(32个)

2.默读2—32自然段并思考:作者回忆了16年前的哪些事情?分别是那些自然段写到?

3.理清写作顺序(事情发展顺序)和课文结构,并且给文章分段。

第一段(1):写1927年是父亲的背难日

第二段(2--7):写父亲被捕前的一工作情形。(被捕前)

第三段(8——17):写父亲被捕的经过。(被捕时)

第四段(18——29):写我们与父亲在法庭上最后一次见面的情景(法庭上)第五自然段(30——32):写得知父亲被害,全家人悲痛的情形。(被害后)五、总结:

作者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回忆了父亲李大钊北海的全过程。文章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安排的,首尾呼应,结构严谨。通过对场景的细节描写及人物形象的对比描写,让我们切身体会到作者所表达的真情实感,感受到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怀念,感受到了李大钊对革命的忠城,从容自若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六、作业:

复习本课所学生字,下去继续读课文,感受李大钊那种大无畏的精神。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引入内容

1.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到了文章的结构脉络,李大钊的那种忠于革命的伟大精神和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令人敬佩,从中也感受到了作者对父亲的深深怀念之情。我们继续来学习本文,进一步感受英雄的品质。

2.读课文,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

文章主要写了作者回忆有关父亲李大钊在白色恐怖下依然坚持工作,不幸被捕,面对敌人坚贞不屈,最后英勇就义的事。

二、品词析句,感悟“革命者”形象

1.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的顺序,默读课文,划出描写父亲语言、行动、表情的语句,然后读一读、想一想:你眼前看到了一位怎样的革命者?

2.交流讨论:

A. 被捕前:局势严重,坚决不离开北京

(1)局势严重:从父亲早出晚归,张作霖派人来检查,共有被抓等方面可以看出局势的严重。

(2)坚决不离开北京:从课文第7自然段父亲的话中的两个文具可以体会到。

引导学生体会父亲把革命工作看得比自己的安全和生命更重要,体现了一个革命者忠于革命,大无畏的精神。

B. 被捕时:

(1)“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把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

(说明李大钊对敌人的到来早有预料,从容不迫)

“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对他们的没有道理可讲的。”

引导学生从父亲的言行中体会父亲临危不惧,大义凛然的品质。

C. 法庭上:

重点品析“父亲瞅了瞅我们……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一段:

(1)从“安定”、“沉着”两个词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感受到李大钊临危不惧,沉着冷静的品质)

(2)父亲为什么“安定”、“沉着”?(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信心,忠于革命)

四、再读课本,体会李大钊家人的悲痛

1.自由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谈谈自己的感受。

(得知李大钊被害,全家人无比的悲痛,从课文中舅老爷、作者以及母亲的言行中就可以看出)

2.把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连起来读读,看看有什么体会?

(这是首尾呼应的写法,这样写更加突出了作者对父亲被害事情记忆深刻,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怀念)

五、总结:通过学习,我们认识到了革命志士李大钊的那种大无畏,忠于革命的优秀品质。当然,在为革命胜利的斗争中,还有许多像李大钊一样的先辈。我们深情缅怀他们,告诉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努力学习!

六、作业:完成本课家庭作业。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盼》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盼》原文及教案 有一天,妈妈下班回来,送给我一个扁扁的纸盒子。我打开一看,是一件淡绿色的、透明的新雨衣。我立刻抖开雨衣就往身上穿。怎么?雨衣上竟然还长着两只袖筒,不像那种斗篷式的:手在雨衣里缩着,什么也干不了。穿上这件情况就不同了,管你下雨不下雨,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我一边想,一边在屋里走来走去,戴上雨帽,又抖抖袖子,把雨衣弄得窸窸窣窣响。直到妈妈声喊:“蕾蕾,你疯啦?嫌身上没长痒子吗?”我才赶忙把雨衣脱下来。摸摸后背,衬衫已经让汗水浸湿了,浑身凉冰冰的。 我开始盼着变天。可是一连好多天,白天天上都是瓦蓝瓦蓝的,夜晚又变成满天星斗。我的雨衣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盒子里,盒子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衣柜里。每天在放学的路上我都这样想:太阳把天烤得这样干,还能长云彩吗?为什么我一有了雨衣,天气预报总是“晴”呢? 有一天,快到家时,路边的小杨树忽然沙啦啦地喧闹起来,就像在嘻嘻地笑。还用问,这是起了风。一会儿,几朵厚墩墩的云彩飘游过来,把太阳也给遮盖住了。天一下子变了脸色。路上行人都加快了走路的速度,我却放慢了脚步,心想,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果然,随着几声闷雷,头顶上真的落上了几个雨点儿。我又伸手试了试周围,手心里也落上了两点。我兴奋地仰起头,甩打着书包就大步跑进了楼门。 “妈妈!”我嚷着奔进厨房。 "蕾蕾回来得正好,快把头发擦擦,准备听英语讲座!” “可是……还差半小时呀。”我嘟嚷着,心想,你怎么就不向窗外看一眼呢? "那就休息一下。”妈妈说完,只听吱的一声响,原来她正往热油锅里放蒜臺呢。 '‘我今天特别特别不累。妈妈,我给你买酱油去吧,啊?”我央求着。 "你看,酱油我下班带回来了。”妈妈冲我笑了笑,好像猜着了我的心思。 "可……是还要炖肉吗?炖肉得放好多好多酱油呢。”我一边说,一边用眼瞟着窗外,生怕雨停了。 "我什么时候说过要炖肉?”妈妈炯上米饭,转过身来看了我两眼。 "你没说,爸爸可说过。”这话一出口,我就脸红了。因为我没见爸爸,也没人告诉

【精品】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教案

《古诗三首》教学方案 教材解析 《古诗三首》是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篇课文,都是托物言志诗,包括《马诗》《石灰吟》《竹石》三首诗。 《马诗》是唐朝诗人李贺的作品,在这首诗中,作者以骏马自喻,抒发若遇知己定当一展雄才的远大抱负。同时,表达自己对国家的忧患意识和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 《石灰吟》是明朝于谦的一篇托物言志诗,表达了诗人崇高的志向。赞颂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抒发了诗人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竹石》是清朝郑燮的一首咏物诗,借赞美竹石来歌颂诗人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读准“燕、劲”等字的读音,会写“络、锤、凿、焚”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竹石》; 3.结合注释、查阅资料,加深对古诗的理解,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4.了解三首古诗中表达的诗人志向,学习“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结合注释、查阅资料,加深对古诗的理解,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教学难点 了解三首古诗中表达的诗人志向,学习“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生字词,朗读课文,掌握诗歌大意。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出示图片)同学们,你们都知道有关马的哪些知识呢?

同学们说得真好,那你们喜欢马吗?(喜欢)是呀,不但同学们喜欢马,古代人也很喜欢马,你看看这些成语你会填吗? 一()当先()到成功老()识途 千军万()万()奔腾快()加鞭 古代人通过不同的方式歌咏马,赞美马呢。其中在众多歌咏马的名篇中,有一首诗独树一帜,千古流传,表达了许多人的共同愿望,你们想知道是哪首诗吗? 今天,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首诗。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字词学习。 师:回忆一下,学习古诗的方法有哪些? 1.学生汇报:①看诗题明对象;②看作者知背景;③看诗文解大意;④看注释悟诗情;⑤反复诵读入诗境。 2.师:我们就用这些方法来学习《马诗》。同学们,通过看诗题,我们知道,这首诗,诗人描写的对象是什么?(马) 3.师:那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呢?课前,老师让大家预习这首古诗,现在,谁来汇报一下,你们收集的有关李贺的资料?学生汇报,教师补充。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他是唐朝宗室郑王后裔,但家族已经没落。他才华横溢,壮志凌云,满腹傲气,迫切地想为国家人民奉献,但因为他的父亲叫李晋肃,“晋”“进”同音,与李贺争名的人,就说他应避讳父亲的名讳不举进士,使得他终不得登第。李贺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27岁时在郁闷悲苦中去逝。他生不逢时,又不愿媚俗取宠,因而饱受世事的嘲弄。这种情绪直接影响了他的性格,融进了诗作使他的诗平添了一层冷艳神秘的色彩,因而人们称他为“诗鬼”。 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贞元、元和之际,正是作者不得志之时。而“燕山”一带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方。本诗正是当时所写。 4.播放马诗情境课文。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寒食》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这是一首描写宫廷寒食节的诗。寒食节禁火,然而受宠的宦官,却得到皇帝的特赐火烛,享有特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借助注释、图画了解、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效果及自学能力。 (1)指名读。(读后评读) (2)填空练习。《韩食》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所做。 二、教师点拨。 (1)知诗人,解诗题。韩翃: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进士。官至中书舍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原有诗集,后散佚,明人辑有《韩君平集》。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

(2)明诗意,感情读。 师:自由读诗,结合注释看能不能说说诗句的含义。“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春”是自然节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春意浓郁,笼罩全城。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诗人不说“无处不开花”,而说“无处不飞花”,除了“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蕴意深远。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寒食东风御柳斜”,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苑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风是无形无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照此说来,一个“斜”字也是间接地写风。 第三、四句,论者多认为是讽喻皇宫的特权以及宦官的专宠。不过我们也不妨只视之为风俗画。“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其中写实的成份是主要的。唐代制度,清明日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以示恩宠。又寒食日天下一律禁火,唯宫中可以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青山不老》教案

16* 青山不老 一、教材分析 课文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 二、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三、教学重难点: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学准备:1.教学挂图,课件。 2.了解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的状况。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播放课件,导入新课 1.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资料(或出示相关图片资料),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谈话:上一课中,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在晋西北这块土地上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⑴默读课文,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⑵联系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2.小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了解课文大意。 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三、指导阅读,感受“奇迹” 1.自由读课文,根据提示思考问题,勾画答案,批注感受。

2.学生交流: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①“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写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喻示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②“15年啊,绿化了的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引导学生想象,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 ③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些到了这一奇迹?学生自读课文一至五自然段。 3.讨论: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 ①“大环境”──险恶。 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学生用文中语句回答,或者用自己的话。 (如有条件可用课件补充介绍晋西北的地理、经济、西伯利亚大风、沙尘暴等资料。) ②“小环境”──艰苦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艰苦? 指导朗读相关语句。 4.交流: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①引导: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了──引读“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与日月同辉了”,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引读并出示“青山是不会老的”。 ②指导:“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老农能和山水共存,像日月一样永放光辉吗?联系上下文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小结: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描写作者感受的话。 ③总结: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领悟到──(生齐读)青山是不会老的! 四、再读全文,积累拓展 1.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语段。

六年级语文下册试题-第16课表里的生物(含答案)部编版

六年级语文下册试题-第16课表里的生物 一、下列字音正确的一项是()。 A.证.实(zhèng)蟋蟀.(shuài) B.拦.住(nán) 恐怖.(bù) C.蝈.蝈(guó) 清脆.(cuì) 二、读句子,写出加点词语的反义词。 1.它坚硬 ..的声音。()() ..的表盖里会发出清脆 2.我看得入神 ..的世界盖上。()() ..,唯恐父亲再把这美丽 三、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容易折断破碎;②说话做事爽利,痛快;③声音清脆;④较硬的食物容 易弄碎弄裂。 1.它坚硬的表盖里会发出清脆.的声音。() 2.他很坚强,不脆.弱。() 3.这个瓜又甜又脆.。() 4.这件事办得很干脆.。() 四、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课文在刻画人物时主要采用了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没有运用心理描写。() 2.“我”是一个对自然现象充满了好奇,喜欢不断探索的孩子。() 3.课文主要写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的事情。() 4.“我”对表里的生物感到好奇,父亲的态度是:由“只许看,不许动”到“只许听,不许动”。() 五、句段理解。 1.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证实我的猜测没有错: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 下列句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表达了弄清楚缘由之后的满足感。

B.我的猜测被证实,心里感到很愉快。 C.表达了“我”不喜欢甚至很讨厌蝎子的想法。 D.“我”觉得蝎子的“丑恶而恐怖”与表里的“美丽”是不相称的。 2.我想,大半因为它有好听的声音吧。但是一般的蝎子都没有这么好听的声音,也许这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同。 对这个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这句话写“我”认真区分了表里的蝎子和一般的蝎子在声音上的差别。 B.这句话表达了“我”的心中充满了奇特的想法,富有童真童趣。 3.我那时以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早晨有鸟叫得很好听,夜里有狗吠得很怕人,夏天蝉在绿树上叫,秋晚有各种的虫在草丛中唱不同的歌曲。钟楼上的钟不是活的,有时却洪亮地响起来,那是有一个老人在敲,街心有时响着三弦的声音,那是一个盲人在弹。哪里有死的东西会自己走动,并且能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呢? 将“我”的观点画上“____”,这个观点是我通过观察生活中的鸟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且通过思考总结出来的结论,可以看出“我”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的孩子。 六、课内阅读。 ①越不许我动,我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很痛苦。这样过了许多天。父亲一把表放在桌子上,我的眼睛就再也离不开它。有一次,父亲也许看我的样子太可怜了,也许自己有什么高兴的事,②他对我笑着说:“你来,我给你看看表里是什么在响,可是只许看,不许动。” 没有请求,父亲就自动给我看,我高兴极了,同时我的心也加速跳动。③父亲取出一把小刀,把表盖拨开,我的面前立即呈现出一个美丽的世界:蓝色的、红色的小宝石,钉住几个金黄色的齿轮,里边还有一个小尾巴似的东西不停地摆来摆去。这小世界()被表盖保护着,()被一层玻璃蒙着。④我看得入神,唯恐父亲再把这美丽的世界盖上。可是过了一会儿,父亲还是把表盖上了。父亲的表里边真是好看。 1.给文中的括号里选择合适的关联词语。()(填序号)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课创新教案

创新教案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宫、侯、素”等8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想象《寒食》中描绘的暮春之景,结合时代背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了解牛郎织女的故事,并能结合故事说说《迢迢牵牛星》表达的情感。 5.抓住重点诗句,体会《十五夜望月》中游子的思亲之情,并能找出类似的诗句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设置情境,师生共同披文入境,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引导学生把情感体验充分表现出来。 学生学习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课前准备 1.了解有关寒食节的由来及习俗,了解时代背景。 2.下载古风背景音乐,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泱泱华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而传统节日正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今天,咱们就一起走入春天的长安城,去看看那里寒食节的景象吧。(板书:寒食) 简介寒食:清明节前一二日。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

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在民间传说中寒食节虽与介子推有关,但寒食起源,并非为纪念介子推,而是沿袭了远古的改火旧习。 二、学习古诗《寒食》 (一)学习生字词,会读诗。 自学“宫、侯”两个汉字。指导学生从意义上区分“侯、候”,用组词法:“王侯”“时候”区分形近字。 指名读诗,要求读准、读通。师相机指导。 (二)知诗人,解诗题。 请学生自己介绍课前搜集有关寒食节的资料,师相机补充。 提示:寒食节是中国农历清明节前一天。古人在这一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相传当年重耳(晋公子重耳)周游列国,历尽艰辛。一次,他挨饿难熬,百般无奈时,介之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他吃。后来重耳当了国王(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去找和母亲一起躲在深山中的介之推。遍寻不到,便下令放火烧山,想以此逼出介之推,但最后发现介之推与其母被烧死。重耳十分后悔,便规定每年此时不得生火,一切吃冷食,称为寒食节(山西省介休市当地居民仍然对此深有记忆,但只限于思想,实际节日这天已没有吃寒食的活动)。其实,寒食节的真正起源,是源于古代的钻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因季节不同,用不同的树木钻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后,就要换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们生火,这是当时的一件大事。寒食节习俗,有上坟、郊游、斗鸡、荡秋千、打毯、牵钩(拔河)等。其中上坟之俗,是很古老的。 中国过往的春祭都在寒食节,直到后来改为清明节。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乘上时光穿梭机,穿越千年来看看韩翃笔下的寒食节。 (三)解词连句知大意。 1.自由读诗,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把不懂的词句作标记。相机理解“春城、御柳斜、汉宫、五侯、传蜡烛”等词语,大致梳理诗歌内容。 2.展开想象悟诗情。让我们走进长安的春天,看看那里的景象吧:指名读第一句。出现在你眼前的是什么景象?(板书:飞花御柳斜) 提示:飞花:飘扬的杨花。御柳斜:柳树在春风的吹拂下摇曳生姿。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16课 盼 精品教案

16 盼 文本分析:本文围绕“盼”字记叙了“我”因为想穿新雨衣,迫切地盼望着一场雨的到来,展现了儿童细腻、有趣的内心世界,赞美了童真、童趣,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童年的怀念之情。“盼”是文章的中心,也是情感主线,围绕着盼,作者描写了一系列小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蕾蕾纯真可爱的童心。教学本课时,教师要围绕“盼”字展开,如“盼”的事例,“盼”的心理,“盼”的环境。让学生理解作者围绕中心思想安排了哪些典型事例,感受生动、细腻的心理活动,还要注意文中的环境描写与人物心情之间的关系。学生都有过“盼”的心理,可引导学生结合自己曾经“盼”的经历去体会文中主人公的心情,感受童年的快乐。 教学目标: 1.会写15个生字,重点理解“斗篷、瓦蓝、预报、理直气壮”等词语。 2.准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语速、语调和重音。 3.把握文章的中心,理解作者是如何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的。 4.关注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体会文中心理描写的好处。 教学重点:了解“我”盼的过程,学习作者围绕中心安排典型事例的写法。 教学难点:根据上下文,透过细腻的描写品味“我”的心理和情感。 课时安排:2课时 1.会写“袖、篷、缩”等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斗篷、袖子、遮盖、油锅”等词语。 2.能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语言的特点。 3.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理解作者是如何围绕中心安排材料的。 1.读写并积累、运用生字新词。

2.把握主要内容,概括文章围绕中心思想写的几件事情。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感悟课题。 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题目是《盼》。一个“盼”字带给大家怎样的联想呢?老师看到“盼”字,脑海里就浮现出了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的开头: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他盼望的是春天的来临,经过了一个寒冬的人们,对温暖、充满生机的春天是多么盼望啊!同学们,你们是否也有过“盼”的经历呢? 2.学生自由发言,说一说“盼”的经历。 预设:本文的题目只有一个字,但这一个字却极能引发学生的思考。我们每个人都有过“盼”的经历,盼生日、盼节日、盼望一次旅行、盼望快快长大……,学生通过谈论自己“盼”的经历,能回忆起当时的心理活动和情感,为全文的学习奠定感情基调。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介绍作者及课文的写作背景。 铁凝 1957年生,当代著名作家,河北赵县人。主要著作有小说《玫瑰门》《无雨之城》《大浴女》《麦秸垛》《哦,香雪》《孕妇和牛》以及散文、电影文学剧本等百余篇(部),总计300余万字。散文集《女人的白夜》获中国首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永远有多远》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哦,香雪》获第4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青春片最高奖。电影《红衣少女》获1985年中国电影“金鸡奖”“百花奖”优秀故事片奖。部分作品译成英、法、德、日、俄、丹麦、西班牙等文字。 本文《盼》最早收录在铁凝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夜路》当中,这本书出版于1980年。 2.学生自读课文,标自然段序号,勾画生字新词,自学生字新词。 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指名认读,区别形近字并组词。教师提示易读错字、易写错字,整理特殊结构的词语。(课件出示生字)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小学语文 第16课 盼 教案

16.盼 【教学目标】 1.会写14个生字,认识多音字“嚷”,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能借助心理活动描写,感悟人物的内心的世界。 4.学习作者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意思,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叙述顺序。 2. 能借助心理活动描写,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意思,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袖、筒、篷、缩”等12个生字,理解新出现的词语。 2.指导学生在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具准备】课件(笔顺动态演示朗读音视频建议使用小学课件)【教学过程】

2.学生初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袖筒斗篷收缩疯狂瓦蓝甩开叫嚷酱油炖肉嘴唇蹦跳楼梯 (重点指导生字“缩、嚷”为平舌音,“甩、唇”为翘舌音;前鼻音“瓦”等;后鼻音“筒、蓬、况、疯、酱、蹦”。) ②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指导读以下的词语:袖筒、斗篷叫嚷、嘴唇注意读准“袖、蓬、嚷、唇”的字音。 (2)学习多音字:闷(mèn mēn) 练①读句子,找发现。 今天的天气真是闷热。 ②读一读:闷(mēn)热的蒸汽车间里工作的时间长了,总有头昏胸闷(mèn)的感觉。 (3)理解词语 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斗篷披在肩上没有袖子的外衣,形如斗,故称斗篷。 窸窸窣窣拟声词,形容摩擦等轻微细小的声音。 痱子痱子是夏季或炎热环境下常见的表浅性、炎症性皮肤病。 逗引用惹人的言行,逗弄对方。 葱葱茏茏(草木)青翠茂盛。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能让人信服。 (4)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4.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主要写了“我”有了一件长有两个袖筒的新雨衣后就盼望下雨,盼望雨滴打在新雨衣上,最后终于如愿以偿的事。) (2)梳理课文思路(3)(4)(5) (7)(8) (17-29) (9-12) (13)(14)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教案设计

3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会写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能背诵三首古诗。 3.通过诵读的方法,理解古诗内容,把握诗歌情感。 4.体会故事所描绘的景象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 学习古诗委婉含蓄的表达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诗中重点句子的含义,体会诗中寄托的情感。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体悟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 《寒食》 一、导入解答 寒食节是古代一个传统节日,通常在冬至后的第105天,古人从这一天起,三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我们一起来看看当年寒食节时的长安城是什么样的? 二、学习《寒食》 1.自读,读准字音。 2.指导学习第一句。 出示:春城无处不飞花 (1)把诗句划分成词 春城/无处/不/飞花 (2)想想每个词的意思,不会的怎么办?(查字典、看注释) (3)把词语连成句子,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3.照样子自学后三句 4.检查出示(斜……御柳……汉宫……) 5.指导朗读 (1)想象一下,春天满城飘柳絮是什么样。 (2)举国上下都在过寒食节,而皇宫又在干什么呢?如果你是长安的百姓看到这些你会有什么感受? 6.有感情地朗读。 三、小结 今天我们是怎样学习古诗的?

四、布置作业 背诵《寒食》。 《迢迢牵牛星》 一、导入。 以四大民间爱情传说导入(《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强调民间传说对后人的滋养。 二、整体把握。 1.初读:指名读。订正字音后齐读。 本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织女思念牛郎) 她的思念深吗?有何为证?(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2.二读:指名读,互相评价。在评价中把握诗作情感。 三、研读探究。 1.形象塑造。 (1)读完全诗,你觉得自己心目中的河汉女是什么形象? [提示]美丽、楚楚可怜。如“皎皎、纤纤、素手”等词语表现出的形象。 专情,深情。如“札札弄机杼、泣涕零如雨、脉脉不得语”等句表现出的形象。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2)诗人是怎样刻画出这样的形象的? [提示]正面的细节描写与侧面描写结合。 正面描写:皎皎,洁白明亮之意,言星之皎皎亦言人之洁白。纤纤,细弱的样子。素手,洁白的手。 小结:塑造人物形象其实很简单——抓细节,用映衬。 2.叠字。 你有没有发现本诗写作上的其他特色?尤其是形式上?——叠字。 请背出你所知道的运用了叠字的古诗词名句。(学生背诵) 给出示例:“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七个叠字写尽了易安居士国破家亡之恨。 学生仿写。挑选一句比较有感觉的诗句仿写一句话,表达出叠字在诗词句中的作用。评价时注意:原句对作者的称谓;自己表述的简洁性、形象性。 请学生为本诗的叠字运用作小结。 (形式上:琅琅上口,富于音乐美;内容上:反复渲染,起强调突出的作用) 3.三读:齐读1~2遍。尝试背诵。 四、小结。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zhuó)素手,札(zhá)札弄机杼(zhù)。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mò)脉不得语。 赏析: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盼》教案及课文原文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盼》教案 及课文原文 【篇1】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盼》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生字新词。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了解作者是如何描写心理活动的。 4.了解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 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知道课文写了哪些事例。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盼”这一中心意思来写的,学习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思想。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袖、篷、缩”等15个生字,理解新出现的词语。 2.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了解课文中心思想。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1.老师出个谜语,看看谁能猜出谜底。“一件小花衣,真是好稀奇。太阳出来不能穿,下雨穿上最神气。”(雨衣) 2.雨衣图片 教师解题:我们课文的题目是什么,大家读一下。你有没有“盼”过某些事情?把你盼望的事情和同位说一说。课文中的故事和雨衣有关,学习了课文,我们就知道是谁在盼,盼什么,愿望实现了吗?(板书:16.盼) 3.简介作者:这篇课文的作者铁凝,是一位女作家,1957年9月出生于河北省赵县,河北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1975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主要著作有《玫瑰门》、《大浴女》、《没有钮扣的红衬衫》、等100余篇、部,作品曾6次获包括“鲁迅文学奖”在内的文学奖。由铁凝编剧的电影《哦,香雪》获第4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大奖,以及中国电影“金鸡奖”“百花奖”。部分作品已译成英、俄、德、法、日、韩、西班牙、丹麦、挪威、越南等多国文字。 二、检查预习,纠正指导 1.认读书写生字。

重点指导:(1)“筒”与“桶”在用法上要区别;(2)“篷”与“蓬”字形区别,意义不同;(3)指导书写“嚷、酱、唇”等生字。 2.查字典并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解释词语要依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联系上下文准确地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喧闹:喧哗热闹。 理直气壮:理由正当充分,胆子壮,说话十分有气势。 小心翼翼:原形容严肃虔诚的样子,现用来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三、理清段落,概括大意 1.在理解生字、新词的基础上,默读课文。联系课文加强对生字、新词的记忆与理解。 2.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为什么以“盼”为题,围绕题目写了哪些内容。(全篇课文都是讲一个小朋友盼望下雨穿新雨衣的事情,所以以“盼”为题目。文中“妈妈送我新雨衣”“下雨没能穿雨衣”“终于穿上了雨衣”等情节都是围绕题目来写的。) 围绕“盼”写了哪些内容,学生可能总结不全,教师指导学生读有关句段来帮助学生概括总结。 3.给课文划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古诗三首》精品教案

第四单元集体备课 本单元围绕“革命理想”这一主题,安排了《古诗三首》《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人民服务》《金色的鱼钩》四篇课文。《古诗三首》用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表达了诗人们的抱负和志向;《十六年前的回忆》通过作者的回忆,描写了革命先驱李大钊同志牺牲的经过;《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为纪念张思德同志所写的一篇演讲稿;《金色的鱼钩》讲述了发生在红军过草地时的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 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文中的梯度序列 内容 课时 教学要点 古诗三首 2 1.会写并掌握26个生字,正确读写62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品质。 3.学习并背诵《古诗三首》,学习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学习 《十六年前的回忆》,了解前后照应的写法,关注人物神态、 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体会革命先驱李大钊同志的高贵品质;学 习《为人民服务》,初步感知议论文的写作方法,树立为人民 服务的精神;学习《金色的鱼钩》,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无 私奉献的品质。 十六年前的回忆 2 为人民服务 2 金色的鱼钩 1 口语交际 1 1.选择生活中的某一场合,进行即兴发言。 2.理清思路,注意说话的场合和对象。

10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读准“燕、劲”等字的读音,会写“络、锤”等字,默写《竹石》。 2.结合注释、查阅资料,加深对古诗的理解,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体会诗人的情感及诗人所咏事物背后抒发的志向。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含义,背诵古诗,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 ?教学策略 1.指导朗读 古诗大多讲究押韵,这一特点体现在朗读上就表现为朗朗上口,有鲜明的节奏感且韵味十足。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古诗的节奏、韵律,从而培养他们的语感。有了前面的朗读、感悟的铺垫,后面的背诵自然水到渠成。 2.借助注释 为了体现“诗意的古诗”,在设计中,我力求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必要的理解。让学生先借助注释弄清字词意思,再大致说说诗句的意思,最后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在体验中感悟诗情。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马诗》 ?课时目标 1.学习《马诗》,读准“燕”字的读音,会写“络”字,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了解古诗大意,并在此基础上背诵古诗;感受诗人的豪情壮志和渴望立功报国的赤子之心。

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反思(三课时)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翊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烬之味。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实,刻画皇室的气派,充溢着对皇都春色的陶醉和对盛世泰平的歌咏。从当时皇帝到一般朝士,都偏爱该诗,历来评价也很高。 《迢迢牵牛星》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此诗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而不得会面的悲剧,抒发了女子离别相思之情,写出了人间夫妻不得团聚的悲哀。字里行间,蕴藏着一定的不满和反抗意识。诗人抓住银河、机杼这些和牛郎织女神话相关的物象,借写织女有情思亲、无心织布、隔河落泪、对水兴叹的心态,来比喻人间的离妇对辞亲去远的丈夫的相思之情。全诗想象丰富,感情缠绵,用语婉丽,境界奇特,是相思怀远诗中的新格高调。 《十五夜望月》是诗人在中秋佳节与朋友相聚时所作。出处: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绝句。在民俗中,中秋节的形成历史悠久。诗人望月兴叹,但写法与其他中秋咏月诗完全不同,很有创造性,甚至更耐人回味。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宫、侯、素”等8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想象《寒食》描绘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了解牛郎织女的故事,并能结合故事说说《迢迢牵牛星》表达的情感。 5.抓住重点诗句,体会《十五夜望月》中游子的思亲之情,并能找出类似的诗句,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盼》教案与教学反思

五上语文第16课《盼》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生字新词。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了解作者是如何描写心理活动的。 4.了解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 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知道课文写了哪些事例。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盼”这一中心意思来写的,学习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思想。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袖、篷、缩”等15个生字,理解新出现的词语。 2.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了解课文中心思想。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1.老师出个谜语,看看谁能猜出谜底。【出示课件2:谜语】“一件小花衣,真是好稀奇。太阳出来不能穿,下雨穿上最神气。”(雨衣) 2.【出示课件2】雨衣图片 教师解题:我们课文的题目是什么,大家读一下。你有没有“盼”过某些事情?把你盼望的事情和同位说一说。课文中的故事和雨衣有关,学习了课文,我们就知道是谁在盼,盼什么,愿望实现了吗?(板书:16.盼) 3.简介作者:这篇课文的作者铁凝,是一位著名女作家,1957年9月出生于河北省赵县,河北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1975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主要著作有《玫瑰门》、《大浴女》、《没有钮扣的红衬衫》、等100余篇、部,作品曾6次获包括“鲁迅文学奖”在内的国家级文学奖。由铁凝编剧的电影《哦,香雪》获第4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大奖,以及中国电影“金鸡奖”“百花奖”。部分作品已译成英、俄、德、法、日、韩、西班牙、丹麦、挪威、越南等多国文字。 二、检查预习,纠正指导 1.认读书写生字。 重点指导:(1)“筒”与“桶”在用法上要区别;(2)“篷”与“蓬”字形区别,意义不同;(3)指导书写“嚷、酱、唇”等生字。

【精品】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 表里的生物教案

《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 教材解析 《表里的生物》是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是上个世纪20年代我国著名作家冯至写的一篇散文。主要写了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在里面的话。从而表现了童年的我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是个善于观察、爱思考的孩子。本文不仅语言生动有趣,而且内容前后衔接自然,一步一步地把“我”对父亲的表的“认识”展示出来。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能正确读写“脆、拦”等8个字和“机器、钟楼”等17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联系课题,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课文写的事情。 3.能从文中找到关键语句,理解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4.抓住人物的语言、心理描写,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能联系生活经历理解课文结尾。 教学重点 能从文中找到关键语句,理解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教学难点 抓住人物的语言、心理描写,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能联系生活经历理解课文结尾。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作者简介及代表作。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猜谜语:兄弟三人齐上路,有快有慢不停步,走了三百六十日,没有走出玻璃铺。(打一生活物品),钟表。 2.师:表里面有什么东西?里面有螺丝、有齿轮、有表针等,但著名的作家冯至童年时却认为表里面有生物,他认为表里有个活着的小蝎子之类的小动物,他就把自己童年的这一段认识,这个有趣的经历写成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的第16课

《表里的生物》。 3.本课是著名作家冯至写的文章,记载了他小时候的趣事,你了解作者吗?你课下搜集关于他的资料了吗? 冯至(1905—1993),中国诗人、学者。原名冯承植,字君培,直隶涿州(今河北涿州市)人。作品主要有《昨日之歌》等。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师:请速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并且在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1.各小组自学生字词,对易错字词互相提醒。 2.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读,互相纠正读音。 生生互相纠正,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评价,对于读得好的同学要表扬,对于读得不好的同学要准确地指出他的不足之处,然后加以鼓励。 出示生字。 出示词语:机器钟楼洪亮街心盲人坚硬清脆单调请求加速齿轮玻璃唯恐丑恶恐怖证实蟋蟀 3.再次默读全文,联系课题。 填一填。课文先写,然后写最后写。 提示阅读方法:边读边思考,适当圈点勾画。 (1)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主要讲了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表现了童年的“我”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 (2)学生口头“填一填”。 课件出示:课文先写“我”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听到父亲的怀表发出清脆的声音,就认为里面一定有一个小生物,然后写一次父亲打开表盖让“我”看,并说这摆来摆去的小东西是小蝎子的尾巴,最后写“我”信以为真,见人就说父亲的表里有一个小蝎子。 4.把课文分成四部分,思考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1)小时候,作者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可是没有生命的怀表也能发出声音,父亲又不让作者动。 (2)一次父亲亲手拨开表盖让作者看,他被表里的世界迷住了。 (3)父亲又一次打开表盖让作者看,并告诉他“这摆来摆去的是一个小蝎子的尾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 表里的生物》(随堂练习)(附答案)word版

第16课表里的生物 一、看拼音写词语。 qīng cuìlán zhùkǒng bùxīshuài Xiēzi chǐlún wéi kǒng zhèng shí 二、比一比,再组词。 脆()烂()维()猜() 跪()栏()唯()情() 三、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单调—()洪亮—()愉快—() 坚硬—()继续—()丑恶—() 柔和—()呈现——()猜测—()四、小小医生:下面画横线的字写错了,请你把它改正在后面的横线上 高歌慢舞________ 翻天复地________ 博彩众长________ 美不盛收________ 前伏后仰________ 潇洒青秀________ 五、选词填空。 常常经常 1.王菲同学()迟到,要提出批评。 2.此后我就()请求父亲把他的表打开给我看。 神秘秘密 3.刘胡兰同志为了保守(),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4.他这么说,就更增加了表的()。 六、回忆课文,回答: 1.作者对表里的生物充满了一种怎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小作者童年的这件事情中,你想对小作者说些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我那时以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______有鸟叫得很好听,______有狗吠得很怕人,______蝉在绿树上叫,______有各种的虫在草丛中唱不同的歌曲。 2.“‘我爱听这表的声音。’我一边说一边向着表伸出手去。”这句话运用______描写和______描写的方法,表现了我好动、______强的特点。 3.本文主要讲了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______,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的事。表现了童年的“我”对事物有着强烈的______。 八、课内阅读。 我小时候住在一座小城里,城里没有工厂,所以也没有机器的声音。我那时以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早晨有鸟叫得很好听,夜里有狗吠得很怕人,夏天蝉在绿树上叫,秋晚有各种的虫在草丛中唱不同的歌曲。钟楼上的钟不是活的,有时却洪亮地响起来,那是有一个老人在敲;街心有时响着三弦的声音,那是一个盲人在弹。哪里有死的东西会自己走动,并且能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呢? 可是父亲怀里的表有时放在桌子上,不但它的秒针会自己走动,而且它坚硬的表盖里还会发出清脆的声音:嘀嗒,嘀嗒……没有一刻的休息,这声音比蝉鸣要柔和些,比虫的歌曲要单调些。 1.用一句话概括第一段的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画线的句子使用了分号,分号前后两句话之间的关系是()。 A.并列 B.因果 C.转折D.选择3.“哪里有死的东西会自己走动,并且能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呢?”这句话的作用是()。 A.总领全文 B.点题 C.引起下文 D.对比 4.小时候,“我”有一个观点——“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我”是怎样得出这个观点的?从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三单元全套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三单元全套 【教材分析】 1.单元主题: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竹节人》、《宇宙生命之谜》、《故宫博物院》三篇课文组成。《竹节人》主要讲述的是“我”小时候用毛笔杆制作竹节人,与同学在课桌上搏斗引得大家围观,课上偷玩被老师收走后,发现老师也和我们一样爱玩竹节人。表现了作者快乐无忧的童年生活以及爱师尊师的师生情谊。《宇宙生命之谜》这篇课文介绍了科学家探索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的艰难历程,说明到目前为止,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仍然是一个未解的谜。学习科学家追求真知、不断探索的精神,激发爱科学、学科学、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故宫博物院》这篇课文大体按照游览参观路线,由南到北逐次并详略得当地介绍了故宫的主要建筑及其布局和功用。读者既从中获得了对故宫的一般性了解,又对祖国的传统建筑艺术产生自豪感。习作《让生活更美好》要求能正确选择材料来写作文,通过文字表达情感。《语文园地》学习根据任务选择合适的材料,有目的地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阅读;积累并练习写人入迷的情景,学会逐项说明理由;理解积累古诗《春日》。 2.单元重点: (1)根据阅读目的的不同,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本单元的三篇课文都有意安排了这一训练点。《竹节人》阅读要求中安排了三个任务,即(1)写玩具制作指南,教别人玩这种玩具。(2)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快乐。(3)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课文要求按照三个任务关注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宇宙生命之谜》在课后提出了问题:如果你想探究下面这些问题,会怎样阅读这篇文章?(1)科学家是怎么判断其他星球没有生命的?(2)人类能否移居火星?这样设置的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根据读书目的采用合适的阅读方法。《故宫博物院》一课的两个任务是(1)为家人设计故宫参观路线。(2)为家人介绍景点。要求学生自己根据学到的方法来有侧重点地阅读。 (2)试着在写事物时,融入感情,表达看法。《竹节人》一课,作者在描写玩竹节人和老师也在玩竹节人两段内容时,就融入了自己的感情,表达出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无限眷恋和对传统玩具的喜爱。《宇宙生命之谜》一课表达了作者对宇宙生命之谜的好奇心和科学家顽强不屈的探索精神。我们也要学习这种写法,写事物时融入感情:①通过生活再现表现情感; ②通过融入美好的意象表现情感;③选择典型细节来表现情感;④妙用浓烈的氛围表现情感。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够课前自主预习,已经养成摘抄、积累语言的习惯。但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还仅仅停留在语言文字的表面,不能多角度品读语言,感受文章的内涵,因此,基于本单元课例的特点,以及《课标》中对于高段阅读的要求,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