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1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学案

2.1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学案

2.1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学案
2.1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学案

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荒漠化的含义

1.荒漠化是指由于和等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

2.土地退化是指。

3.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涉及、、、、等省(区)。其中、等地荒漠化现象尤为严重。

二、荒漠化的类型

荒漠化包括风蚀和水蚀等造成的土地退化,也涉及人类滥垦滥牧所导致的。

土地荒漠化的类型:

①石质荒漠化。是指在土层贫瘠的石山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每年都使许多耕地变成

裸岩地,在我国,石漠化主要发生在西南地区。

②次生盐渍化: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灌溉农业区,由于采取大水漫灌等不合理的灌

溉方式,导致了土地盐渍化,主要是由人为因素引起的盐渍化称为次生盐渍化。

③土地沙漠化:指单纯风力作用下的沙质荒漠化,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三、荒漠化的成因

1、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

(1)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P37页活动第1题)

(2)自然原因

(3)人为原因

①人口的,加大了环境生态压力

②不合理的生产活动:、、。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因素主要有哪些?(P36-37活动第1题)

自然原因: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冲刷力强

地形---处在山地和平原的过渡带,坡度较大,地表物质不稳定

植被-- 植被覆盖率低,对地表的保护性差

土壤--粉砂粒组成,土质疏松

人文原因:人类对植被的破坏(营造宫殿、过渡樵采、毁林开荒、轮荒开矿等)加剧了水土流失。

其中,人类扮演了主要角色,人为因素引起的水土流失占到水土流失总量的90%以上。

3.红色荒漠(P38活动第2题)

①“红色荒漠”主要分布:湖南、江西、广东、广西、浙江、福建等省区(南方低山

丘陵地区)

②“红色荒漠”成因:南方低山丘陵区由于人多地少,陡坡开垦或过度垦殖,或者毁

林开荒,砍林取薪,破坏了地表植被,再加上土壤本身的特性,红壤区的土壤生产力低下,水土流失严重,红色基岩大面积裸露,地表呈现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形成“红色荒漠”。

③“红色荒漠”与塔里木盆地荒漠化成因比较:

相同点:都与人类的不合理经济活动,如过度放牧.过度农垦等破坏地表植被有关。

不同点:“红色荒漠”是在湿润环境下,主要由流水侵蚀形成;而新疆荒漠化是在干旱环境下,主要为风力侵蚀形成。前者人为原因主要是毁林开荒,后者主要为过度樵采和水资源利用不当。

4.华北地区是我国沙尘暴频发地区,其主要原因有:

①气候干旱,土质疏松,风力对土壤侵蚀严重;

②毁林开荒等使森林覆盖率下降;

③过度垦殖,土地沙化面积扩大。

四、荒漠化的危害

1.危害范围大: 。

2.危害程度深:

经济危害。

生态危害。

生产危害。

五、荒漠化的防治

1.防治荒漠化需要全球合作,1994年,联合国正式通过了。

2.防治荒漠化的基本方针:“”

3.措施:。

4.目的:实现。

六、活动题参考答案。

1、P36-37页活动第2题。

正确。因为由于植被的破坏,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能力大大降低,因雨水和流水的冲刷和侵蚀作用,土地变薄甚至缺失,土壤中的有机物质和营养元素流失,使土壤贫瘠,不能生长植物,结果就是土地荒漠化。

2、P37页活动第2题。

十分密切

地理位置——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海洋湿润气流难以到达;

地形——高大山地,特别是青藏高原隆起对水汽的阻隔;

气候——干旱,降水稀少;

水文——多为内流河,水量小;

植被——稀疏,对地表保护作用差。

各方面都促成了干旱的特征。

3、P38页活动第1题。

由于人们的过度放牧、过度农垦等经济活动造成该地区水资源短缺,从而导致被誉为“沙漠克星”的胡杨林的大面积死亡,致使失去胡杨林屏障的良田开始出现大批沙化。

4、P38页活动第3题。面对日益扩大的荒漠化,人类应从哪些方面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自觉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利用和保护天然植被;节约和保护水资源等等。

5、P40活动题。

1、(1)使周边地区的气候更加干旱;气温的日较差变大;沙尘暴天气的频率增加;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2)科尔沁草原土地利用经历了放牧—垦殖—放牧—垦殖的过程,这里的沙丘普遍存在有历史时期形成的三层土壤,说明该地区历史上经历了三次退耕还牧,保护土地资源的措施。我们现在治沙,首先要减少或禁止垦殖,要退耕还牧,退耕还林、还草,无论是耕地还是林地、草地,都要做到用养结合,不能再犯古人的错误。

2.防治荒漠化既是科学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森林被砍伐、草原被破坏.农田被侵占,既有工业化进程中的原因,更有贫困导致的破坏。贫困迫使旱地居民无可选择地以牺牲长远利益来争取短期的生存,尽可能地开发现有的极少资源。因此,任何有效的防治荒漠化的战略和对策,都应以消除贫困为核心,在保护环境的同时,解决当地居民的脱贫致富问题。

3.由于居住地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而无法在当地生存,或在当地生存会对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毁灭性破坏而自发地或国家政府有组织的人口迁移叫生态移民。

“生态移民”不是“迁移农业”,不是逃避自然,而是遵循自然规律、尊重自然,更好地改造自然、利用自然。

七、课后小测

1.西北地区的自然景观为

A.以荒漠为主

B.以草原为主

C.以森林、草原为主

D.以草原、荒漠为主

2.2001年3月,我国对楼兰古城及罗布泊的考古和科学考察表明

A.荒漠化问题发生在工业时代,古代不曾出现过

B.荒漠化完全是战争、瘟疫等人为原因造成的

C.人为破坏植被,导致水源枯竭、土地退化,是荒漠化发生的主要原因

D.荒漠化完全是地质时期的自然过程形成的,有沙质荒漠和砾质荒漠

3.关于自然条件对荒漠化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多雨年利于荒漠化的发展

B.岩石裸露有利于风沙活动

C.气候因素决定荒漠化的发展

D.大风天多且集中为风沙活动提供了条件

4、在西北地区荒漠化发展中,人类活动不合理是主要原因。人类活动导致土地荒漠化比

重最大的是

A.过度樵采 B.过度放牧 C.水资源利用不当 D.过度农垦

5、下列关于荒漠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荒漠化只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B、影响荒漠化的主要因素是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

C、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已经得到了制止

D、西北地区的荒漠化与自然地理环境无关

6、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加剧的原因

A.地势较高,降水稀少

B.过度樵采、放牧和农垦

C.环境污染加剧

D.农业集约化经营

7、防治荒漠化,既是科学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土地荒漠化,既有工业化进程的原因,更有贫困导致的破坏。因此

①任何有效防治荒漠化的战略和对策都应以预防为中心②任何有效防治荒漠化的战略和对策都应以消除贫困为中心③因地制宜防治荒漠化,不仅要因自然地理的“地”,还要因当地社会经济现状的“地”④只有先富起来,才能再去治理荒漠化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②③④

读下表“20世纪下半叶我国强沙尘暴发生频率与土地沙化速度统计”,回答8-10题。

8、表中显示,我国土地沙化的速度

A、逐渐变慢

B、逐渐加快

C、变化不明显

D、无法判断

9、导致强沙尘暴次数和土地沙化速度出现明显变化的人为原因主要是

A、围湖造田

B、深居内陆,降水稀少

C、植树种草

D、过度放牧等不合理的生产活动

10、为防治由此带来的环境问题,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①抽取地下水②生态移民③建设防护林体系④开采矿产资源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1、下列与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成因无关的是

A.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B.海陆位置

C.地形、地势 D.人类活动

12、目前全球荒漠化土地约为3 600万平方千米,且呈扩大和加剧的趋势,其影响因素有

①地震、火山、泥石流频发②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③乱垦滥伐,砍伐森林④全球C02排放量增加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3.下列地区中,依靠冰雪融水和地下水灌溉,发展成我国著名灌溉农业区的是

A.河套平原

B.宁夏平原

C.河西走廊

D.成都平原

高中地理必修3精品学案7:2.1.2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课时2 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课标细化】 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课前练习】 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荒漠化防治的重点:因地制宜地对、的地段进行综合治理。 2.措施:(1)合理利用; (2)利用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问题; (5)控制_________增长。 3.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现状: (1)建立了一批融科学实验、治理和开发利用于一体的防治荒漠化实验推广站,创造出、、小流域综合治理等许多成功的治 理措施。 (2)我国政府先后实施了“”防护林体系建设、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 草、防沙治沙等多项生态环境治理工程。 【课内探究】 探究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与社会经济因素分析 1.分析萨赫勒地区的气候等自然特征,并说明。 2.分析传统游牧经济向商品性定居牧业经济转化,对牧场带来的环境影响。 3.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人口急剧增加,旱作农业不断向北推进,农牧之争加剧,对本区草场生态环境及荒漠化的发展,又可能产生哪些影响?

4.人口和贫困是本区最突出的社会问题,也是造成生态恶化,荒漠化加剧的根源,试提出一种解决非洲贫困问题的可能办法。 【思维导学】 1.草方格沙障固沙的原理是什么? 2.大部分年降水量小于300 mm的内陆地区,应怎样防止土地荒漠化? 3.黄土高原地区年降水量小于400 mm的沙地地区和年降水量略大于400 mm的东部旱地地区,在生态环境治理中应分别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什么? 【归纳总结】 荒漠化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荒漠化的防治教案

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荒漠化的含义及其发生的基本过程; (2)了解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自然特征及其成因,能说明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 (3)知道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4)了解全球其他地区的荒漠化现象,理解其产生的原因; (5)了解我国荒漠化治理的对策和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GE的计算方法,学会基本的地理测量方法; (2)应用GE提供的卫星地图,学生学会读图、析图的方法,学会思考各种自然和人文景观之间的整体性联系; (3)通过对荒漠化防治的总体思路、具体措施的论证,学生学会对信息进行综合与分析,并能利用实证的方法解决具体的地理问题; (4)能使用GE来看地球任一地区地形坡面图的方法; (5)能利用GE的历史图层,跨时空来了解荒漠化的形成过程。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认识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与环境有密切关系; (2)意识到并关注中国沙尘扩展的问题,加强对国家归属感和认识中国的热忱;(3)意识到环境的转变及其对人文活动可能造成的影响; (4)对世界其它地方的民众所遇到的问题及困难表达同情; (5)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明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愿意为更美好环境做出适当的行动。 教学重点: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教学难点:(1)能让学生深入了解荒漠化的定义 (2)能掌握好荒漠化,学会分析其他的区域环境问题,学会因地制宜,形成综合分析 课型:新授课 课时:2课时 教学模式:学案导学、问题探究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环境: (1)网络教室,至少15—20台能够上网的电脑; (2)教室内的电脑装有GE6.0软件; (3)教室内有投影仪,教师的电脑装有能够控制学生的电脑的软件; (4)教室内的电脑配置大约 3—4 人一台,电脑与电脑之间留的间隔大一些,便于小组活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楼兰古城:楼兰属西域三十六国之一,与敦煌邻接,位于现今新疆塔里木盆地东部的罗布泊及其邻近地区,与汉唐文化密切相关。鼎盛时期人丁兴旺、车马喧闹,然而在公元 4 世纪,楼兰文化戛然而止。古时的楼兰曾经是沙漠中的绿洲,树木参天,水草丰盛,居民以渔牧为生,是屯田的场所,是兵家必争的军事要塞,也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为东西方商贸往来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而如今看到的景象——一片荒漠。 [讲授新课] 什么是荒漠化?顾名思义:“化”在中文中是一种使动用法,“荒漠化”可理解成“使……变成荒漠”,其实质是土地退化,其表现有下面几种: 1.石质荒漠化:在原来的岩石地带的植被破坏,而形成岩石裸露的地表,在水、风的侵蚀、搬运等外力作用下,使该地水土流失、沙化的现象。在我国主要发生在南方石灰岩地貌发育典型的地区,如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等。 2008年 2009年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学反思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学反思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这一课时内容我采取的是新课改的教学方法。本节课是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的开章第一课,是学生学习好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篇,因此要教会学生如何去分析区域的现状,如何去解决区域的问题以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其中的方法尤为重要。下面从本课的成功和失败之处来进行教学反思与总结。 一、本节课的成功之处1、深层次解读教材,合理取舍知识本节课课程标准要求为: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该标准是借助典型区域案例,进行区域发展与环境问题分析。而本人教学的主线是使学生充分掌握分析区域发展与环境问题时的基本思路:“区域→区域自然环境条件分析→区域环境问题及原因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危害→区域的治理”这一分析思路,最终实现人地关系协调、区域可持续发展是本节课的一大优点。 2、情境创设,引人入胜本节课开头,我让学生观看了一组图片,把学生的积极性极大地调动了起来。让学生自己有兴趣去分析西北地区的性状,并且从图片中涉及的知识点可联系去分析西北地区荒漠化的相关内容。接下来,学生接受知识也更为主动了。首先,按照区域研究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读图,分析该区域的气候、植被、土壤、河流等自然环境特征。第二步,让学生根据该区域的自然环境分析该区域,结合教材相应内容,分析归纳、并以图示的方式说出造成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之后,让学生根据荒漠化发生的每一条原因,提出

相应的对策,学生理解起来非常顺畅,有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夯实了知识基础。 二、教学中发现的问题 1、要教会学生知识迁移 本节课课程标准为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因此,不能只就案例本身进行分析,应该使学生通过本案例的学习,掌握区域环境问题分析研究的思路与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一思路和方法去分析其他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实现知识迁移。因此,对教材进行合理删减与整合,把完整的学习思路呈现给学生是达成课程标准要求的关键,同时,注重最后的归纳与提升,最终转化为学生对区域环境问题分析的清晰的思路是案例教学所必须关注的。2、西北地区讲的不够仔细,由于学生基础较差,应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熟悉西北地区的概况。而我只是通过一系列的图片来给学生一个直观的印象,并没有给足学生时间去分析、查阅资料。 3、活动时间不够,分析不够透彻,应适当放弃几个活动内容,保证学生将重要知识理解清楚。另外,有些知识是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后进行总结,比如分析荒漠化产生的原因。 4、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通过阅读案例获得经验→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分析→合作学习→认识区域差异→采取因地制宜措施。选择典型性、针对性强,内容丰富、相对完整、可读性强的案例,安排在新课结论性知识之前,用于提供归纳推理素材。我们应该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

荒漠化的防治 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 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教学难点: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区域发展 影响区域发展的环境问题 认识和综合治理这些环境问题 区域可持续发展 我们这两节课就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为案例来探讨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背景是什么?人为因素有哪些?荒漠化防治有哪些对策和措施?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荒漠化

1. 土地缺少了水分和养分 植物就无法正常生长 在没有了植被保护的情况下 裸露的地面极易遭受风沙侵蚀和水土流失 使土壤中水分和养分进一步流失 继续发展 土地生产力长期丧失,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即发生土地退化 土地退化的形成 2.荒漠化 ⑴概念 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 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 ⑵形成 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⑶主要表现 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化。 ⑷影响 已成为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根据联合国环境署推断,目前世界约 1/4的陆地、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中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西北地区则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花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 活动 根据你的理解,运用下列关键词解释荒漠化的含义。 土地退化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因素人类活动沙漠化 点拨:荒漠化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其实质是土地退化,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形成原因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表现为土地荒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碱化,所谓“沙漠化”,只是荒漠化的表现形式之一。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范围

荒漠化的防治学案

2.1荒漠化的防治学案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 理解荒漠化的概念及荒漠化的表现,学会用几个关键词描述荒漠化的过程; 2. 读图分析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理解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 3. 理解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提高运用图文信息进行分析与综合的能力; 4.了解西北人民防治荒漠化的成功经验和治理措施,并通过具体案例分析理解生物治沙措施的意义。 【学习要点】 一、荒漠化 1.土地退化的形成 2.荒漠化 ⑴概念:指发生在______________及一些_____________的土地退化。 ⑵形成:是气候变异等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_相互作用的产物。 ⑶主要表现: 退化、 退化、 退化而引起的 化、 化和 化。 ⑷影响:已成为当今____________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根据联合国环境署推断,目前世界约___的陆地、______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中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_________则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化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范围 地形区范围: 以西, 以北 行政区划范围: 包括 、 、甘肃(北部)、_______(大部) 2.地貌特点 地形以 和 为主,东部和中部(内蒙古境内)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新疆境内)是_______和___________相间分布。 3.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干旱(荒漠化的自然因素) ⑴干旱成因:深居内陆,高原山地阻隔 西北地区干旱特征的成因示意: ⑵景观特色——以_____、______为主 深居内陆 远离海洋 水汽难以到达 阻隔水汽进入 高山环绕盆地地形 青藏高原隆起 位置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知识交流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最新考纲] 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 [思维导 的治理保护措施。 [考纲解读] 1掌握荒漠化的概念、形成原因和治理措施。 2. 理解不同地区荒漠化产生的自然原因、人为原因及 其防治措施。 考点一荒漠化 EF基础落实--------------------------- ■ 仁含义 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 2 ?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因素 气候干旱,大风频繁,日照时间长 (1) 自然因素土地表层风化强烈,碎屑物质积累 大面积地表裸露 ⑵人为因素:过度放牧、乱砍滥伐、盲目开垦等不合理的生产活动。 3 .荒漠化的危害 (1) 许多村庄、交通线、水库等受到风沙的威胁。 (2) 为沙尘暴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沙源。 ⑶导致植被和地表形态的破坏。 (4)使生物的生产力持续下降,粮食和牧草减产甚至绝收。 4 ?荒漠化的防治 (1) 防治方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2) 防治措施:退耕还林还草,建设生态防护林,封沙禁牧、禁樵禁采,合理用水,生态移_______________ 民。 【提示:实现荒漠化防治的根本措施是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1.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 (1) 自然因素一一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①基本条件一一气候干旱 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有利于荒漠化的发展。 ②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f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 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④重要影响因素一一气候异常 本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变率大。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少雨年则加速荒漠化进程。 人为因素分布区及破坏原因危害 过度樵采 能源缺乏地区:樵采天然植被作为燃料;草药材分 布区:采挖药材、发菜增加收入 严重破坏草场,易造成风沙侵蚀 过度放牧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干旱的绿洲边缘:为 求得短期经济利益,尽可能多地放牧牲畜 加速了草场退化和沙化进程 过度开垦 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从事农业(种 植业)生产 使沙化土地连片发展 水资源利用不当绿洲:中上游过度利用水资源,导致下游 水源短缺,生态恶化; 灌溉农业区:大水漫灌 次生盐渍化 2 .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措施 地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农作区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盐渍化深化整合

荒漠化的防治教学设计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温江中学高二地理组李海英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荒漠化的含义及其发生的基本过程,能运用荒漠化的概念判断一些实际问题;解释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理解人为因素对荒漠化发生和发展的影响;运用综合的方法分析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会结合案例,分析图表、文字等相关资料的方法;熟练地进行小组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认识人地关系,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增强生态环境的忧患意识,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培养对环境、资源负责的观念和行为。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 1、荒漠化的概念 2、荒漠化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教学难点 1、荒漠化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2、举一反三,培养和掌握一个区域内环境和资源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关系的分析方法,学以致用。 三、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 四、教学准备 学案、多媒体课件、学生提前查阅的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课前滚动播放景观图片,沙漠化、 石漠化、红漠化。提问学生:对图 片有什么印象? 感受情境 自由回答 以有震撼力的图 片让学生明确荒 漠化的危害性, 学生受到视觉上 的冲击,引起学 习兴趣。 新课教学荒漠化的 概念 图片中的村庄被荒漠包围,大家担 心有一天会被沙漠吞蚀。这种过去 能生长植物,可以让人安居乐业的 地方却变成了荒漠,很遗憾,那就 出现荒漠化了。什么是荒漠化呢? 概念的关键词是哪一个?要求同学 们在书上找到荒漠化的概念。 教师和学生一起 就学生回答的情 况进行探讨交流 学生在书上勾出 概念 学生自主探讨, 激发主动学习热 情 学生能将概念落 实到书,能对概 念准确地理解 老师强调荒漠化的实质是“土地退 化”。什么是土地退化,通俗地说原 来可以长植物,现在不能了。包括 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 加深对概念的理 解 以通俗的语言让 学生理解离我们 生活较远的、枯 燥的概念。 以图片展示三种表现形式:土地沙 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碱化, 所涉及的地区,我们以后都会有学 习。可知荒漠化不等于沙漠化。 学生通过图片有 直观的认识,初 步了解这些荒漠 化问题最严重的 地区 通过对概念的辨 析,克服学生的 思维定势,加深 对地理概念的理 解承转 荒漠化已成为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目前世界约有1/4的陆 地、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威胁。中国是全球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 家之一,其中西北地区则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化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 所以,本节课我们以西北地区为案例,学习荒漠化的防治。 西北地区 的位置、 范围 干旱为主 的自然特 征 出示西北地区地形图 承转提问:界线大兴安岭、古长城 大致和哪一条等降水量线吻合?贺 兰山、祁连山呢?从中国降水分布 规律来看,西北地区年降水量小于 400mm,贺兰山以西小于200mm, 塔里木盆地内更是年降水量小于 50mm,那里的人常常会几年不见下 雨。可见整个西北越往西降水越少, 学生读图,回答 西北地区与其它 地区的分界线。 包含的地形区、 省区:内蒙、宁 夏、甘肃、新疆 与老师一起回忆 中国地形、等降 水量线分布、干 湿地区等旧知, 从而获取新知 系统分析前,回 忆旧知,作必要 的基础知识铺垫 既让学生获取新 知,同时也复习 了旧知识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优质学案: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第30讲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知考纲明考情理线索 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以文字材料、区域图、统计图等呈现信息,考查荒漠化、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考查形式多样,频率较高 一、认识荒漠化 读我国土地荒漠化分布图,回答问题。 【深度思考1】沙漠化与荒漠化有何区别? 提示荒漠化有多种类型和形成途径,而土地沙漠化只是荒漠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次生盐渍化也是荒漠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是由于干旱地区灌溉不当造成的,石质荒漠化也是荒漠化的表现形式。 二、西北地区的荒漠化

读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与年降水量分布图,回答问题。 1.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西北地区的地域差异。 植被景观荒漠荒漠草原温带草原年降水量 土地生产能力自东向西土地的自然产出和载畜量逐渐减少 (2)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3)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气候异常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 2.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温馨提示荒漠是一种现象和景观,而荒漠化是一个过程。荒漠化的成因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 三、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读下面荒漠化防治过程中形成的景观图,回答问题。

1.荒漠化的危害 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不仅影响当地区域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而且严重威胁到当地甚至其他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 2.防治内容???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3.防治原则 (1)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 (2)坚持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 4.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深度思考2】 宁夏沙坡头的草方格沙障,你知道它的生态作用吗? 提示 ①能使地面粗糙,减小风力;②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 考点一 荒漠化的成因 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其成因具体分析如下: 1.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1)基本条件——气候干旱 西北地区是全球相同纬度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严重的地带。干旱是本区域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学反思

精选文档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学反思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这一课时内容我采取的是新课改的教学方法。本 节课是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的开章第一课,是学生学习好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篇,因此要教会学生如何去分析区域的现状,如何去解决区域的问题以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其中的方法尤为重要。下面从本课的成功和失败之处来进行教学反思与总结。 一、本节课的成功之处1、深层次解读教材,合理取舍知识本节课课程标准要求为: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该标准是借助典型区域案例,进行区域发展与环境问题分析。而本人教学的主线是使学生充分掌握分析区域发展与环境问题时的基本思路:“区域T区域自然环境条件分析T区域环境问题及原因分析T区域环境问题的危害T区域的治理”这一分析思路,最终实现人地关系协调、区域可持续发展是本节课的一大优点。 2、情境创设,引人入胜本节课开头,我让学生观看了一组图片,把学生的积极性极大地调动了起来。让学生自己有兴趣去分析西北地区的性状,并且从图片中涉及的知识点可联系去分析西北地区荒漠化的相关内容。接下来,学生接受知识也更为主动了。首先,按照区域研究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读图,分析该区域的气候、植被、土壤、河流等自然环境特征。第二步,让学生根据该区域的自然环境分析该区域,结合教材相应内 容,分析归纳、并以图示的方式说出造成 精选文档

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之后,让学生根据荒漠化发生的每一条原因,提 出相应的对策,学生理解起来非常顺畅,有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夯实了知识基础。 二、教学中发现的问题1、要教会学生知识迁移 本节课课程标准为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因此,不能只就案例本身进行分析,应该使学生通过本案例的学习,掌握区域环境问题分析研究的思路与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一思路和方法去分析其他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实现知识迁移。因此,对教材进行合理删减与整合,把完整的学习思路呈现给学生是达成课程标准要求的关键,同时,注重最后的归纳与提升,最终转化为学生对区域环境问题分析的清晰的思路是案例教学所必须关注的。2、西北地区讲的不够仔细,由于学生基础较差,应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熟悉西北地区的概况。而我只是通过一系列的图片来给学生一个直观的印象,并没有给足学生时间去分析、查阅资料。 3、活动时间不够,分析不够透彻,应适当放弃几个活动内容,保证学生将重要知识理解清楚。另外,有些知识是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后进行总结,比如分析荒漠化产生的原因。 4、要重视对地理问 题的探究,通过阅读案例获得经验T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分析T合作学习T认识区域差异T采取因地制宜措施。选择典型性、针对性强,内容丰富、 相对完整、可读性强的案例,安排在新课结论性知识之前, 精选文档 用于提供归纳推理素材。我们应该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让学生自主地去分析问题,让学生自己总结学习方法。

(荒漠化的防治)学案人教版必修三

2.1 荒漠化的防治以西北地区为例 一、.考点再现: 1、荒漠化的概念、类型和成因。 2、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分布、成因及治理。 二、知识结构: 三、主干知识梳理: 考点一:荒漠化的概念及类型 1、荒漠化是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一种土地退化,它是气候因素发生变异与人类过度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主要表现在耕地退化、草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2、按荒漠的成因分类:有风蚀沙漠化、水蚀荒漠化、冰蚀荒漠化、盐碱荒漠化等。其中风蚀荒漠化是最主要的类型。我国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的沙漠边缘和绿洲、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此外,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黄淮海平原区和青藏高原区也有较大面积的荒漠化土地。全国荒漠化土地262万平方千米。

3、土地荒漠化是逐渐发展的过程,有一系列的“先兆”(即指示荒漠化的迹象),迹 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迹象类型主要表现 生物迹象 ①单位面积生物量减少;②生物生产能力下降;③主要植物物种丧失; ④植被覆盖度下降;⑤主要动物物种丧失;⑥牲畜数量或品质下降。 土壤迹象①壤紧实度增加;②土壤盐碱度升高;③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 其他迹象①沙丘活化;②地表反射率增加;③沙尘暴频率增加。 考点二、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 1.我国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的形成: 范围:西北内陆,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内蒙古大部分 地形:位于第二级阶梯,东、中部起伏高原,西部“三山夹两盆” 气候:远离海洋、加上高大山地特别是青藏高原隆起对水汽的阻隔,同纬度降水最少、最干旱的地方 深居内陆 远离海洋 水汽难以到达 位 置 干 旱 地 形 高原面积广大 高山环绕盆地 青藏高原隆起 本区水分条件和自然景观由东向西逐渐演变,东部半干旱大陆性气候条件下呈草原景观,受水分条件制约向西逐步变为荒漠草原。西部因干旱的大陆性气候,为荒漠景观。其中有一部分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 2、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成因: ⑴自然原因包括干旱(基本条件)、地表物质松散(物质基础)和大风吹扬(动力因素)。其中气候因素特别是年降雨量的变化往往影响荒漠化的进程,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和荒漠化进程;持续干旱则促进荒漠化进程,但气候因素对于荒漠化的发展进程并非起决定作用。 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具有荒漠化发生的潜在自然因素 →→←← 自然地区东部(内蒙古温带草原区)贺 兰 山 西部(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气候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干旱大陆性气候 自然景观草原荒漠草原和荒漠 海洋水汽来源少,气候异常干 地 理 位 置 深 居 内 陆 气 候 条 件 大风日数多且集中,风化作用 荒 漠 化 平地 沙质 沉积 物覆 盖深 厚 物 质 基 础

高中地理必修3精品学案4:2.1.2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第2课时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学习目标】 1.了解荒漠化防治的主要内容、原则、重点及综合整治的重要措施;并能针对我国常见的“暖冬”现象和北方地区春季频发的沙尘暴天气,向人们解释人类活动不当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宣传保护植被的重要性。 2.通过本节学习学会运用发展的观点来分析区域地理现象的变化。 【学习过程】 课前准备区 一、我国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荒漠化的危害:使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影响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严重威胁人们的①____________。 2.防治内容????? 预防② 的威胁扭转③ 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恢复④ 的生产力 3.原则????? 坚持⑤ 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盐碱、⑥ 相结合 4.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⑦__________。 (2)利用生物措施和⑧____________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⑨______________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⑩__________。 (5)控制?____________。 二、苏联垦荒区防治荒漠化的对策 1.苏联垦荒区属于草原带向半荒漠带过渡的?______________,气候干旱,降水变率大,且?__________两季多大风。 2.苏联采取的综合防治措施 (1)大面积推广?__________________。 (2)推广农作物的?________________。 (3)营造?________________。

(4)保留残茬,?____________。 我的疑惑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活动区 探究点一我国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探究材料】 材料一2010年6月17日是第十六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联合国确定的宣传主题是“改良四方土壤,造福天下众生”。这一主题旨在告诉世人,要实现人类发展和进步,必须保护我们的生存根基——防治土地退化和荒漠化。 材料二教材P22图2.11植物固沙。 1.荒漠化的防治迫在眉睫,防治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2.人类活动不当是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因而荒漠化的防治要有针对性,请你针对人为因素,提出相应的措施。 3.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是什么? 4.图中植被有何特点?为什么不以高大乔木来固沙? 【考例探究1】读材料及图,完成下列问题。

1026 高三地理一轮学案-荒漠化的防治 √

26荒漠化的防治 【学习目标】 1.能够说出荒漠化的成因和治理措施 【基础回顾】 1.认识荒漠化 (1)含义:发生在_______、_______地区及一些_______地区的一种土地退化现象。 (2)主要成因:荒漠化是___________等自然因素和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3)主要表现:_______退化、_______退化、_______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 次生盐渍化。 2.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西北地区的东西差异 (2)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3)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气候异常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 3.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4.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 (1)古代:人们对河流上游地区过度开垦,破坏固沙植被,大部分古绿洲相继被迫放弃。 (2)北方农牧过渡地带大规模移民开垦,人口剧增,迫于生计,农垦规模扩大,直接加剧荒漠化。 (3)现代:迫于人口压力和管理失误,荒漠化趋于严重。 5.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荒漠化的危害: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不仅影响西北地区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 而且严重威胁到当地甚至其他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 (2)荒漠化防治的内容 ①预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扭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恢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防治原则: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 (4)防治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点解析】 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 (1)干旱的气候(基本条件) (2)疏松的沙质沉积物(物质基础) 由于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地表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提供了物质来源。 (3)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动力因素) 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 节,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4)气候异常(重要影响因素) 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和荒漠化进程;持续干旱则加 速荒漠化进程。 2.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 (右图) 3.盐渍荒漠化(次生盐碱化) 盐渍荒漠化主要是指土壤普遍积盐,形成大面积盐渍化土地的过程。在某些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土壤惟有依靠地表水灌溉才能发展农业。而如果人类采取的灌溉措施不合理,再加上蒸发强烈,这些地区就极易出现地表盐分的积累,从而形成土壤次生盐渍化。 在我国比较集中地连片分布在河套平原、华北平原及黄河三角洲,在青藏高原海拔较高的地方也有大面积分布。 4.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1)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地理③必修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4、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二、教材分析 地理新课程标准在本节以区域生态建设为主线着重引导学生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倡导在活动中将地理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和策略: (1)知识与技能: 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4、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2)过程与方法: 运用资料分析问题和图表对比方法。 尝试小组合作进行资料、图像查找。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四、教学重点: 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教学难点: 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具: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荒漠化 1、土地退化的形成 2、荒漠化

⑴概念: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 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 ⑵形成 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⑶主要表现 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化。 ⑷影响 已成为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根据联合国环境署推断,目前世界约 1/4的陆地、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中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西北地区则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花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 【合作探究】 根据你的理解,运用下列关键词解释荒漠化的含义。 土地退化 干旱半干旱地区 气候因素 人类活动 沙漠化 【教师总结】荒漠化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其实质是土地退化,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形成原因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表现为土地荒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碱化,所谓“沙漠化”,只是荒漠化的表现形式之一。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范围 地形区范围: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以北 行政区划范围:包括新、宁、甘(北部)、内蒙古(大部) 【教师总结】这里所说的西北地区是指位于非季风区年降水量在400mm 以下的我国西北 干旱半干旱区。 2、地貌特点: 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和中部(内蒙古境内)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新疆境内)是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3、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干旱 ⑴干旱成因:深居内陆,高原山地阻隔 西北地区干旱特征的成因图示: 教师补充讲解:由于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很少受海洋水汽影响,再加上周边高大山地特别是隆起的青藏高原,进一步阻隔了水汽的进入,干旱就成为了这一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特征,并且是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 ⑵景观特色——以草原、荒漠为主 深居内陆 远离海洋 阻隔水汽进入 高山环绕盆地地形 青藏高原隆起 位置 东 西

荒漠化的防治导学案 - 带答案

2.1 《荒漠化的防治》导学案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课本P16第一段儿结合世界各地及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图片,说出荒漠化的含义以及荒漠化与沙漠化的区别。 2. 通过阅读课本P16—17,结合图2.1分析说明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3.通过学习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明确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以及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4.通过认识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环境观,增强保护环境的观念 【重点】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难点】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学法指导】图示分析法、阅读分析法,合作探究等 学习过程: 考点一荒漠化的含义及形成 1.认识荒漠化 (1)含义: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一种土地退化现象。 (2)主要成因:荒漠化是_________等自然因素和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3)主要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___________、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2.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通过阅读课本P16—17,结合图2.1分析说明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位置:深居内陆,距海遥远 地形:东部为高原,西部高山环绕内陆盆地,以风沙地貌为主,沙漠、戈壁广布; 气候:温带大陆气候为主,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日照强,温差大、风力强;

土壤:沙质土壤,土质疏松,土壤发育差 河流:多季节性河流,内流河为主;河流稀疏短小 植被:植被稀少,以草原,荒漠为主 3.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1)基本条件——-___________ 西北地区是全球相同纬度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严重的地带。干旱是本区域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下图: (2)物质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动力条件——___________ 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4)重要影响因素——气候异常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学设计.doc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的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 施”。教材以西北地区的荒漠化为例介绍了荒漠化的含义、荒漠化的原因、荒漠化的危害、荒 漠化的防治。让学生学会分析区域存在什么问题,区域问题形成的原因,如何解决区域问题、 寻求区域可持续发展。荒漠化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之一,它摧毁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和环境, 威胁着人类社会生存和经济发展的基础和空间。在中国, 荒漠化面积的扩大已成为土地资源逐渐丧失的一个重要因素。西北干旱地区又是国荒漠化发展的典型地区和荒漠化防治的重点地区, 放在本章第一节学习,可强化学生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参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后面几节 的学习打好基础 【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采用了案例教学法。提出要解决的土地荒漠化的相关问题,通过启发式提问,探究式学习,学生观看视频、阅读图片、文字资料,讨论、读图分析来找出问题的答案。这种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究,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习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 荒漠化的含义及其成因。 2. 荒漠化的危害和防治的主要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 1. 观看荒漠化视频,感性认识荒漠化的现状和危害。 2. 结合区域的地理特征,分析区域荒漠化的成因。 3. 引导学生,分析荒漠化防治对策和可行性措施。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通过对荒漠化成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是荒漠化形成的决定性因 素,从而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2. 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3. 增强学生的环境危机意识。 【教学重点】 1. 荒漠化的成因 2. 荒漠化的防治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与反思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与反思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学生分析: 学生在初中学习过西北地区的基础知识,对西北地区的环境有所了解,但是由于主客观原因学生的地理基础比较薄弱,容易混淆部分概念,学习难度适中。 设计思想: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用形象化的手段使抽象的地理知识具体化,设置地理情境,让学生观察、体验、探究、理解地理事象,紧扣新课标要求并重视实施过程,采用演示实验教学法、讲解法、合作式学习法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荒漠化的含义及其发生的基本过程。 (2)了解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自然特征及其成因,能说明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 (3)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4)了解不同历史时期荒漠化发生的地区及其不断变化的原因。 (5)了解我国荒漠化的危害及荒漠化治理的对策和措施。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对荒漠化成因进行分析,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概括总结能力; (2)应用已有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地图,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范围、气候和植被景观的关系,培养分析归纳能力;培养与人交流、交往合作的能力。 (3)通过对荒漠化防治的总体思路、具体措施的论证,提高学生对信息进行分析与综合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地理研究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认识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与环境有密切关系。 (2)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 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对策和措施。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难点:荒漠化的危害及荒漠化治理的对策和措施。 教学方法:演示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MP3等; 实验器材:一块木板、两个塑料垫其中一个垫子上有塑料小草、四杯沙子、两大杯清水、小电风扇。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届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第范文讲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案

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 【本章知识框架】 第42讲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基础梳理】 一.荒漠化的含义 二.荒漠化的危害与防治 【疑难突破】 一.表解归纳荒漠化的形成原因——规律总结

过度放牧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干旱的绿洲 边缘 加速了草原退化和沙化进程 过 度开垦 旱农垦区周围及草原牧区使沙化土地连片发展二.我国主要的生态问题和分布——深化探究 国主要的生态问题和分布 生态问题分布 森林面积 锐减 主要发生在东北地区和西南地区 草原退化多分布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土地荒漠 化 在西北表现为沙漠化,而在其他地区也有水蚀荒漠化等表现形式 水土流失 在黄土高原区、东北地区、四川盆地边缘、横断山区、东南丘陵表现明显 旱涝灾害 分布较广泛,如华春旱、长江中下游伏旱,以及东部季风区夏秋季的洪涝区 生物多样 性破坏 分布较为普遍 水资源危 机 干旱、半干旱和部分半湿润区表现为水源型缺水;湿润区则表现为水质型缺水 海洋生态 破坏 沿海地区均有分布,如渔业资源过度捕捞,红树林、珊瑚礁等被毁,赤潮等 湿地面积 减小 在东北地区、滨海地区由于开垦和城市建设造成湿地减少 湖泊面积 减小 我国几大淡水湖 次生盐渍 化 要华北地区、河套平原、宁夏平原等地广泛分布 【名题例析】 例1.(2010全国文综)下图所示区域内自南向北年降水量由约200mm增至500mm左右,沙漠地区年降水量仅50mm左右。据此完成1~3题。 1.图中甲地区夏季降水量最接近() A.50mm B.150mm C.200mm D.250mm 2.解决该区域农业用水紧缺的可行措施有() ①引湖水灌溉②海水淡化 ③改进灌溉技术④建水库调节径流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甲地区农业发达,其成功之处在于() A.提高了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B.调节了降水的季节分配 C.调节了降水的年际变化 D.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 【解析】通过读图判断该地为中东的以色列地区该地以地中海气候为主,夏季干旱少雨;第1题答案为A。该水资源贫乏,但临海解决该区域农业用水紧缺的可行措施有可以进行海水淡化,同时在农业生产上采用节水灌溉技术。第2题答案B. 甲地区农业发达,其成功之处在于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第3题答案为D。【答案】 1.A 2.B 3.D 例2.(改编题)2010年1月22日,治理荒漠化国际会议在北京召开。读全球荒漠分布示意图,回答(1)~(3)题。 (1)目前全球荒漠化土地约为3600万平方千米,而且呈扩大和加剧的趋势,其影响因素有 (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