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蜂毒的临床应用

蜂毒的临床应用

蜂毒的临床应用
蜂毒的临床应用

蜂毒的临床应用

第一章蜂毒的理化性质及成分

一、蜂毒的定义

蜂毒是蜜蜂的工蜂毒腺和副毒腺分泌的用以抵御敌人入侵的防卫武器。平时储存在毒囊中,蛰刺时由蛰针排出,具有一定毒性的液体。蜂毒是天然生物毒素,具有高度生物活性,成分复杂,活性广泛,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

二、蜂毒的理化性质;

新鲜的蜂毒是透明的液体,具有特殊的芳香气味,味苦,呈酸性PH值5~5.5,比重1.313。常温下很快挥发干燥至原液体重量的30-40%,有12种以上的用气相分析可鉴定的成分挥发,包括以乙酸异戊酯为主的报警激素,由于它们在采集和精制过程中极易散失,因而在述及蜂毒的化学成分时已被忽略。蜂毒极易溶于水、甘油和酸,不溶于乙醇。

蜂毒的性质极不稳定,容易染菌和变质,只能保存几天;加热到100o c经15分钟组分破坏,至150o c毒性完全丧失。蜂毒可被消化酶类和氧化物所破坏,在胃肠消化酶的作用下,很快失去活性,这是因为蜂毒中的很多活性成分为肽类物质,易被蛋白酶所分解的缘故,氧化剂可使它迅速破坏,醇可降低其活性。碱与蜂毒有强烈的中和作用。苦味酸、酪酸、苯酸及某些防腐剂,都对蜂毒有作用。所有的生物碱沉淀剂,也能和蜂毒发生作用。干燥的蜂毒稳定性强,加热至100o c、经10天仍不失其生物活性。冰冻不减其毒性,在严密封闭和干燥条件下,能保持其活性达数年之久。

三蜂毒的主要成分

蜂毒是一组成分复杂的天然化合物,主要由肽类、酶类和胺类组成。各组分均有生物学活性。目前已知干蜂毒主要含有若干肽、酶、生物胺类,肽类约占干重的60%,酶类约占13~15%,而蜂毒肽又是其主要活性成份。酶类以透明质酸酶和磷脂酶为主,胺类主要是组织胺和儿茶酚胺。

1:多肽类;

(1)蜂毒肽(melittin):是蜂毒的主要活性物质,约占干蜂毒的50%,由26-27个氨基酸组成,其水溶液能降低表面张力,在稀薄的溶液中作为单体存在,增加离子强度或蜂毒肽的浓度,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凝聚现象,直至形成疏水性四聚物。蜂毒肽在疏水环境中可能取一有次序的稳定结构以便于与易变的膜脂质包接,改变细胞膜功能。一个蜂毒肽分子能使较多膜磷脂分子发生变异,从而产生直接溶血作用。

(2)蜂毒明肽(apamin):是蜂毒中另一种主要的多肽,约占干重的2%,它是已知动物神经毒素中最小的神经毒肽,由18个氨基酸组成。

(3)MCD-(Mast Cell Degranulating peptide): 含量约占蜂毒干重的2%,MCD-肽由22个氨基酸组成,能使动物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织胺及5-羟色胺。是具有抗炎活性的成分。

(4)心脏肽(cardiopep): 是具有心血管作用而毒性较小多肽。由11个氨基酸组成,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和B-肾上腺素样活性。

(5)含组胺肽(histapeptid):是由5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约占蜂毒干重的0.6-0.8%,是一种具有辐射防护功能的小肽。

(6)赛卡平(secapin):是一种强碱性多肽,由24个氨基酸组成,

约占干蜂毒的1%,其作用与melittin相同,故又称peptid-M。

(7)托肽平(tertiapin):由20个氨基酸组成的强碱性多肽,是一种神经毒素。占蜂毒干重的1%。

(8)蜂毒肽F(melttin-M):由19个氨基酸组成的强碱性多肽,占干重的1%,。

(9)安度拉平(adopin):由103个氨基酸组成,具有抗炎和止痛作用的多肽。

2:酶类

(1)透明质酸酶(hyaluronidase) :含量占蜂毒干重的2-3%。透明质酸酶几乎是动物中普遍存在的成分,没有直接毒性,但有很强烈的生物活性,参与蜂毒对组织的局部作用,促使蜂毒成分在局部的渗透和扩散。

(2)磷脂酶A2(phospholipase A2) :含量占蜂毒干重的12%,能迅速水解磷脂酰磷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它有很强的溶血活性。

(3)其它酶类:蜂毒中还含有酸性磷酸酯酶、碱性磷酸酯酶、C4和C3脂肪酶、甘氨酸-脯氨酸芳香基酰胺酶,以.及B-氨基葡萄糖甘酶等。

(4)酶抑制剂:是一种多价的蛋白酶抑制剂,属碱性低分子多肽。它在蜂毒中可以保护透明质酸酶、磷脂酶A2和各种活性多肽不被蛋白酶水解。

3:非肽类物质:

(1)组织胺:蜂毒中组织胺含量0.1--1.5%不等,因工蜂日龄不同而异,以28—29日龄为最高,可达2.1ug。

(2)儿茶酚胺:蜂毒儿茶酚胺含量不仅与日龄有关,而且随季节变化,以14—15日龄达到最高水平,8月中旬为最高季节。

(3)其他胺类,腐胺,精胺,精眯等。

(4)其他有机物质:蜂毒中还含有胆碱、甘油、蚁酸、脂肪酸、脂类等有机物。

二、蜂毒的药理作用:蜂毒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这是它临床应用的依据。

(1)蜂毒对神经系统的作用:

蜂毒具有神经毒性,全蜂毒及蜂毒肽、蜂毒明肽、托肽平等都具有显著的亲神经特性。蜂毒的中枢性抗胆碱活性和神经节阻滞作用是它最古老的特性。

A、全蜂毒和蜂毒肽对烟碱型胆碱能受体有选择性抑制作用,这是蜂毒对脑高级部分影响的基础。早在1971年,奥尔洛夫教授的实验就已证明蜂毒能使大白鼠听源性痉挛发生率明显降低,认为是蜂毒阻滞网状结构胆碱反应系统,使原发性病理兴奋灶在该区不能形成和阻止其过分激活的刺激传入的结果。给大白鼠皮下注射10mg./kg剂量烟碱,100%的鼠出现特有的痉挛发作,预先注射2mg/kg剂量的蜂毒或蜂毒肽,烟碱型痉挛的发生率降至25%--33%。预先给家兔注射0.75mg/kg的蜂毒,其烟碱型痉挛的发生率由80%降至38.4%,而且潜伏期延长,痉挛持续时间缩短。蜂毒能防止鼠和家兔烟碱型痉挛发生或能使其强度明显减弱,显然,蜂毒抗痉挛作用与其阻滞中枢性烟碱敏感系统能力关系极大。

B、蜂毒与蛇毒不同,它不引起特异性神经-肌肉传导阻滞,1964年,

阿尔捷莫夫等就证实,蜂毒能引起箭毒样效应。只有动脉注入中毒剂量时才能抑制神经-肌肉突触兴奋的传导。蜂毒对神经-肌肉传导的作用以活性蜂毒肽和最小量的磷脂酶A2为基础。蜂毒肽具有明显的去极化作用,它与磷脂酶A2同时作用于应激性膜时能强化后者。

C、蜂毒具有神经节阻滞作用,静脉注射,颈动脉注射,直接皮肤贴敷,都能表现出封闭交感神经节传导的作用。蜂毒对植物神经节抑制性影响发生之前出现短时间的兴奋性升高。1969年谢尔盖耶娃实验证明,全蜂毒无论对突触前还是突触后的结构都起作用。

D、蜂毒明肽有强化兴奋中枢的作用,伴随着实验动物运动活性升高。蜂毒明肽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与蜂毒肽有所不同,蜂毒明肽的

主要作用部位是脊髓,而对大脑皮层的作用比蜂毒肽小。用纳克剂量

的蜂毒明肽注入小白鼠或大白鼠的脑脊液中即可引起中毒症状,主要

表现为动作协调性丧失,接近第四脑室和导水管区域对蜂毒明肽更敏感。蜂毒明肽能使脊髓多突触反射增强,多突触兴奋性后电位增大。

但对单突触兴奋性后电位影响甚小,对抑制突触后电位则无影响。

E、与蛇和许多昆虫毒素一样,蜂毒中所含磷脂酶A2,是具有突触

前效应的神经毒素,它能有选择性地改变脊椎动物神经末梢乙酰胆碱

释放过程。1980年,周绍慈等实验证实,蜂毒对于外周及中枢神经系

统电活性有明显影响,强调蜂毒磷脂酶的神经毒活性,可能具有破坏

血脑屏障的作用。因此认为,临床使用蜂毒应该注意避免直接作用于

神经干,并防止偏高剂量的蜂毒进入心血管系统,以确保用药安全。

F、蜂毒的镇痛作用。具国外报道,蜂毒肽和蜂毒明肽能使下丘脑的

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和5-羟色胺的含量增加,中枢神经系统的5-羟色胺有提高痛阈即降低痛敏感性的作用。安度肽是一种镇痛抗炎活性很强的多肽,对微粒体环化酶(前列腺合成酶)表现出很强的抑制作用,它对脑前列腺素合成酶的抑制作用约为消炎痛的70倍。

G、近来不断有蜂毒使损伤神经功能得以恢复的报道,蜂毒是否能促进神经损伤修复,尚需进一步实验研究。但许多临床现象值得探索。如带状疱疹后遗痛的患者经蜂毒治疗绝大部分能很快恢复,更有脊髓损伤后截瘫病人经蜂毒治疗得以恢复的报道。这些都值得认真探索、研究。

(2)蜂毒对血液系统的作用:

蜂毒的抗凝作用和溶血作用是其血液毒的主要表现,也是其活血化淤改善微循环重要环节。已证实蜂毒能增加大白鼠、兔皮肤毛细血管通性。蜂毒及其组分引起肥大细胞释放肝素、组织胺和5-羟色胺等生理活性物质是影响微循环改变的重要因素。实验证明,极小量的蜂毒进入人体就能改变毛细血管的功能状态,且对微循环有广谱的生物学活性,毛细血管开放数量增加,灌注加强,流速提高,血液的流动性增高,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这些因素综合作用会大大改善组织代谢,有效提高组织修复能力和再生能力。实验证明,天然蜂毒及其有效成分蜂毒肽、磷脂酶A具有很好的抗凝作用及纤溶作用。蜂毒对血液凝固的影响还存在一条神经反射通路,用蜂毒灌注实验动物的隔离颈动脉窦时,血液凝时间除延长。

全蜂毒在体内外均有很强的溶血作用。在试管内1:10000浓度就

产生溶血作用,在1:4*10000浓度时才不再出现溶血现象,说明其溶

血作用极强。

动物实验证明,蜂毒在降低血压的同时可以使脑血流量增加,这一效应对脑循环障碍者很有意义,也是治疗老年血管性痴呆依据。

(3)蜂毒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蜂毒对心血管系统有强烈作用。给实验动物静脉注射蜂毒可引起暂时性动脉血压下降,降压效应与剂量有关,小剂量对离体心脏有兴奋作用,中毒剂量抑制心脏活动。非中毒剂量的蜂毒和蜂毒肽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蜂毒还具有扩张脑血管的能力。蜂毒注射引起动脉压降低但同时又引起脑血容量明显增加。

临床证明,治疗剂量的蜂毒可改善冠状动脉血流量,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冠状动脉供血,缓解心绞痛。蜂毒对心肌的作用,与钙离子有关。蜂毒对微循环的作用主要是扩张小动脉,使血流加速。蜂毒中的心脏肽使心率及心力明显持久地增强,却不影响灌流压,这表示其作用与冠状血管收缩和扩张无关。这酷似异丙肾上腺素作用于心脏的结果。心脏肽的作用时间能维持90分钟,而异丙肾上腺素只能维持5--10分钟。因此,心脏肽有被开发为抗心律不齐药物的潜能。

(4)蜂毒对免疫系统的作用:

A、现代免疫学认为,免疫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通过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免疫修复四大功能来保持机体的相对稳定。免疫防御-抵抗各种病源微生物的侵袭;免疫自稳-清除自身抗原,维持对自身抗原的免疫耐受,稳定体内环境,保持免疫系统的平衡。免疫监视-防止

机体细胞突变成“异己分子”,一旦出现“异己分子”,就产生免疫反应,将其消灭。免疫修复-机体的各种损伤后,靠局部和全身的免疫反应启动修复程序来修复。免疫系统的这些功能在正常情况下是在互相交叉彼此依存彼此制约的平衡状态,一旦免疫功能下降,平衡就难以维持,机体将进入疾病状态。

蜂毒对人体的免疫功能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是与蜜蜂共存的,蜜蜂以攻击入侵者要害——神经系统和血液系统以有效地保护自己,而人类以发展、完善免疫系统来对抗蜜蜂的攻击。因此蜜蜂的防卫工具——蜂毒成为人体免疫系统的兴奋剂。蜂毒对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不同于其它免疫抑制剂,它是以兴奋细胞免疫为切入点,通过调整T淋巴细胞间亚群,使CD4/CD8的比值在合理的范围,通过调整细胞因子来兴奋机体的免疫系统,来全面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据青岛大学医学院免疫室王秋波等报道,蜂毒可显著提高IL-2和IgE,IgG,IgM的含量,王秋波等认为,蜂毒对机体免疫系统有直接作用,通过增强Th1细胞功能对机体细胞免疫产生正向调节作用。

蜂毒治疗关节炎的多年实践证明,蜂毒具有很强的抗炎活性,其中MCD肽的抗炎活性比氢化可的松大100倍。有些学者认为,蜂毒能有力地抑制炎症细胞产生超氧自由基,是一种新的抗炎途径。

B、蜂毒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影响

蜂毒可能是选择性地刺激机体的细胞免疫。细胞免疫兴奋后,使免疫系统活跃,经过一定的刺激过程,免疫系统在一个更高的水平上实现新的平衡。表现为T淋巴细胞的升高和IL-2等细胞因子的增加。许多实

验证明蜂毒引起皮质酮产生增加是ACTH分泌增加的结果,蜂毒刺激垂体分泌ACTH,使肾上腺分泌增强,可以起到抑制体液免疫反应的作用。细胞免疫反应可直接消灭抗原,同时通过一些细胞细胞因子影响体液免疫反应,表现为免疫耐受增强。这些分别在治疗肿瘤,自身免疫病和感染性疾病中有重要意义。

神经系统(下丘脑)蜂毒

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

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

蜂毒可以激活免疫程序,调整免疫反应

C、蜂毒的抗炎活性

蜂毒明肽的抗炎作用除与它能激活垂体-肾上腺系统有关外,它还抑制5-羟色胺和葡萄糖引起的炎性水肿,也能抑制巴豆油引起的渗出性炎症(蜂毒明肽30ug/kg的抑制率38.5%,氢化可的松2.5mg/kg的抑制率65.7%),而对其他类型的炎症没有作用。MCD-肽作为蜂毒中的一种抗炎肽,其抗炎作用是氢化可的松的100倍。其抗炎作用除能刺激垂体-肾上腺系统外,还可能与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和阻止白细胞游走等机制有关。安度肽是一种抗炎镇痛活性很强的多肽,它对前列腺合成酶的抑制作用是消炎痛的70倍。

(5)蜂毒的抗肿瘤作用:

蜂毒的抗肿瘤成分主要是Melittin和PLA2。

蜂毒的抗肿瘤作用可能有两方面的作用:1,直接杀灭肿瘤细胞,据任蕴芳教授报道,蜂毒对肿瘤细胞的杀灭作用没有选择性,和其他化学药物一样,对正常细胞也有杀伤作用,因此要达到直接杀灭肿瘤细胞的浓度,剂量较大,毒性也加大。2,兴奋免疫监视机制,特异性的杀灭肿瘤细胞。

肿瘤的发生、发展和预后,与免疫有密切关系。肿瘤免疫监视学说揭示了这一机理。在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方面,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及免疫系统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Burnent从机体内环境恒定的概念出发,根据实验和临床观察的事实,提出了肿瘤监视学说。这个学说认为,在癌细胞出现时,机体免疫系统能识别这些细胞为“异己”,并通过细胞免疫机制加以消灭,从体内消除,以保持机体内环境的恒定。当已癌变的细胞缺乏特异性抗原,逃脱了机体免疫系统的监视,或机体免疫耐受水平过高,对癌细胞抗原无反应,或是由于肿瘤细胞被机体免疫赦免,结果都是肿瘤细胞获得生存空间,在体内迅速分裂增殖,形成肿瘤。

因此免疫监视功能的薄弱是肿瘤发生、发展重要因素。蜂毒通过兴奋机体的免疫系统抑制肿瘤的发生、发展对肿瘤的预防和治疗有重要作用。

最近有报道,蜂毒抗肿瘤作用,是蜂毒启动了肿瘤细胞凋亡机制。

(6)抗病毒作用:

蜂毒的抗病毒作用,有一些零星报道,《现代药理研究》06年11月曾报

道蜂毒有抗流感病毒作用,蜂毒治疗病毒性肝炎已有诸多报道,至于蜂毒治疗病毒所致神经性疾病如带状疱疹、多发性根神经炎也有不少报道,但是尚缺乏深入探索。

上个世纪末,科技日报曾报道德国病毒学家巴拉克.维尔纳在研究中发现,蜂毒可以通过破坏病人体内艾滋病病毒促进剂的方式阻止病毒扩散。促进剂是沟通基因转录过程的一种物质,当促进剂被破坏后,转录过程就不能启动,就不能制造携带病毒信息的蛋白质,病毒就不能繁殖扩散。

临床上蜂毒对病毒性疾病的治疗作用,如病毒性肝炎,带状疱疹,格林--巴利综合征等是否也是这个原理,尚待研究。蜂毒的抗病毒作用的原理很可能就是兴奋或激活细胞免疫。当然这有待实验证明。

(7)抗纤维化作用:

在蜂毒的临床应用中,蜂毒表现出抗纤维化作用,蜂毒治疗肝硬化,肺纤维化已有报道,其原理尚不十分清楚,可能还是和免疫机制有关。

(8)抗辐射作用:

蜂毒具有防辐射损伤,保护机体的作用。动物实验证明,蜂毒能增强机体应激能力,减轻辐射损伤程度,使辐射引起的细胞染色体畸变频率相应减少,提高实验动物生存率。蜂毒可以防止由辐射引起的骨髓和脾脏的退化现象,表明它有保护和复苏干细胞的潜在作用。

三、蜂毒的体内过程:

蜂毒通过血液或淋巴液运输,肌肉注射后吸收很快,主要分布于肾、肺、心、肝、小肠、关节、脾、肌肉,脑组织含量很少,主要经肾排出,

肌肉注射后30分钟,肾中浓度最高,尿液中约90分钟时含量最高。大部分降解成小肽排出。极小量得蜂毒明肽进入中枢神经。

四、蜂毒的毒副作用:

1、蜂毒具有出血、溶血、神经毒性和组织胺作用,非过敏人群,在治疗剂量内,不会有毒性反应。病人在治疗过程中出现轻微发热是正常反应,不必处理,随着治疗的继续,会逐渐缓解。对于反应较强烈的患者,可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对于轻微过敏反应,可继续治疗,会逐渐缓解。严重过敏者,最好不用,必要时可用脱敏法。

第二章蜂毒的在注射外科的应用

高连臣李正清

注射外科注射疗法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作为外科的一个分

支---注射外科的正式定名在1973年,由我国注射外科创始人冯兰馨

老先生总结几十年的经验,创立了注射外科的概念。但传统的药物,

如乙醇、石炭酸等,是使局部细胞破坏,组织硬化并变性,达到化学

性切除的目的,因此称为注射外科。我们这里把它发展延伸一下,引

入促进组织损伤修复的药物---蜂毒,使注射外科成为通过促进损伤组

织修复而治愈顽疾的手段。

蜂毒是一个很好的免疫抗炎药物,它的抗炎作用是强地松的100倍,镇痛指数比吗啡低,但比安替比林高(1)。它没有强地松和常规

镇痛药的毒副作用。而且疗效稳定持久,作用广泛,是难得的注射外

科用药。

用现代科技手段和制药技术,制成的注射用蜂毒,保留了天然蜂毒的生物活性和免疫原性,又去除了一些引起毒副作用的组分,用外科注射技术,把蜂毒注射到治疗部位,能更好的发挥其镇痛和抗炎免疫作用。

蜂毒的免疫抗炎作用,在临床上可分为两个阶段,前期阶段,主要是蜂毒的局部作用,表现为毛细血管扩张,局部血流加速,温度升高,代谢加强,有利于局部炎症介质和致痛物质的清除,并加速损伤组织的修复。而后期则是蜂毒激活机体免疫程序,通过抗炎免疫机制和免疫修复机制促使病变恢复。

局部慢性炎症和疼痛性疾病,是注射外科所治疗主要适应症。而慢性炎症的发生、发展与细胞因子的异常表达密切相关,其病理变化由细胞因子介导,同时细胞因子在慢性炎症过程中具有双重效应,一方面它导致并促进炎症发展,另一方面它又可抑制炎症的发展(2)。而局部IL-2和IL-4的平衡失调,处于僵持状态,是局部慢性炎症直接原因。而这本质上是免疫调控能力不足的表现。而蜂毒作用最终结果是增强机体的免疫调控能力。

动物实验和临床实践均证实,蜂毒有很强的抗炎免疫活性。蜂毒的抗炎免疫活性,主要是通过提高细胞免疫反应—T淋巴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来实现的。

对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是蜂毒调控免疫反应的重要途径。一是影响辅助性T淋巴细胞(Th细胞),使Th2细胞向Th1细胞漂移,增强细胞免疫,弱化体液免疫,增加IL-2而使IL-4 相对降低(3),

这很可能是蜂毒能治愈慢性炎症的重要机理。蜂毒对抑制性T淋巴细胞(Ts)细胞和调节性T淋巴细胞(Tr)也有显著影响。

蜂毒对神经组织损伤的修复作用,虽然没有权威的实验证据和病理学依据,但许多临床证据告诉我们,蜂毒有确切的促进神经组织损伤修复作用。如这样一位患者,手被刀砍断神经后,失去知觉已两年,经蜂毒治疗后逐渐的恢复了知觉。还有这样的病人,患带状疱疹后病变区域内感觉消失,经多方治疗均无改善,而经蜂毒治疗后感觉恢复。更有甚者,脊髓损伤后截瘫已半年,经蜂毒治疗后,病人不但站起来了,还恢复了正常生活,虽然是个案,但也不止一例。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蜂毒能促进损伤的神经组织修复。

动物实验证明,蜂毒有很强的镇痛作用,对脑环氧化酶的抑制作用是消炎痛的70倍(4),因此,可以说蜂毒是注射外科理想的主导药物。

蜂毒的使用方法蜂毒使用中必须注意过敏的问题,虽然应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去除了一些过敏原,比传统蜂疗过敏发生率要少得多,但毕竟是生物制剂,还是需要警惕。

在使用蜂毒治疗前,首先要先询问有无过敏史,特别是对蜜蜂蛰刺的过敏反应史,如果有严重过敏反应史,尤其是过敏性休克,为蜂毒使用的禁忌症。对于出血性疾病、凝血机制障碍的患者要慎用或禁用。

对没有禁忌症的患者,首次使用蜂毒要先作过敏试验。蜂毒干粉剂一支(0.5mg),1%或2%的利多卡因2ml,将干粉溶解,在前臂

背侧作直径0.2cm左右的皮丘,观察20分钟,皮丘直径小于5cm,周围无小丘疹出现,无明显瘙痒,无全身反应,便可使用。在蜂毒利多卡因溶液中再加入vitaminB12500ug,地塞米松1mg,选择四点注射,第一点注入0.5ml,观察15分钟无反应,注射第二点,再观察15分钟后注射第三点,再15分钟后在第四点注入剩余药物。注射完毕观察30分钟病人无反应再离开。第二次以后的治疗,四—五点依次注射即可,地塞米松用量依次减少50%,第四次后可停用。每次注射后仍需观察3 0分钟后,病人无不适,方可离开。

疗程根据病程、病种而定,根据病人反应情况隔天或隔2—3天注射一次,疗程间休息1—2周。

过敏反应的处理与一般药物过敏反应处理相同,只是轻度过敏不要停药,可减量或拉长用药间隔。虽然过敏性休克的发生率非常低,但处理不及时会造成严重后果,应提高警惕。抢救方法与一般过敏性休克相同。只要按上述方法认真操作,过敏性休克就不会发生。注意,一旦发生过敏性休克一定不能使用多巴胺,因为蜂毒内含有多巴胺,再使用多巴胺,会加重休克症状。首先肌肉注射地塞米松5—10mg,随后给病人静脉输上液体,必要时静脉小壶再给地塞米松5—10mg,血压下降严重者,适量给肾上腺素。

根据作者使用蜂毒20余年的经验,以蜂毒为主体作注射外科疗法,比一些常规药物疗效要好得多,治疗周期短,效果持久,没有常规药物的毒副作用。许多病人经一两次治疗就可达到根治的效果。当然也和常规的外科注射治疗一样,要求诊断要明确,注射要准确,解

剖结构要清楚,操作技术要熟练,才能取得良好的疗效。作者20余年来,从促进组织修复的观念出发,用注射用蜂毒为主要药物的注射外科方法,治疗一些难治性疾病,取得满意的疗效。如作者所治疗的带状疱疹后遗痛患者,绝大部分都是经过了漫长的求医路程,有的病程达几年甚至10几年,在近乎绝望之中找到我们,都取得很好的疗效。

以后我们将陆续分别介绍各种疾病的治疗操作方法和典型病例介绍。

(1)(4)房柱当代蜂针与蜂毒疗法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

(2)魏伟抗炎免疫药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1月第一版

(3)王秋波蜂毒的免疫调节研究中国免疫学杂志 2000年9

第一节神经根旁及神经干旁注射

高连臣李正清

一、胸腰部神经根注射

1,适应症,肋间神经痛,带状疱疹后遗痛,

2,体位,俯卧或患侧上侧卧位,坐位,

3,操作方法,首先确定应注射神经锥体的横突及上一锥体棘

突末端平面及肋骨。在棘突旁3cm处刺入皮肤,找到横突端,然后再将针尖向上、向内侧成25`角,缓慢进针,有阻力减低

感,表示已接近锥间孔,抽吸无回血、回气,无脑脊液,注入

配制蜂毒药液0.5—1ml。一般用5ml注射器5号牙科用针头,

皮肤要严格消毒,严格无菌操作,注射深度根据受损神经所

在部位,距神经根约3—5mm,但不能直接注入神经组织,以

免加重神经损伤,或造成神经坏死。

二、三叉神经注射、

1、适应症,三叉神经痛,

2、应用解剖:三叉神经是最大的脑神经之一,含有躯体感觉和躯体运动两种神经纤维,分为眼神经、上颌神经和下颌神经,广泛的分布于颜面部皮肤、口腔、鼻腔、鼻旁窦粘膜、牙齿、牙龈和硬脑膜,三大分支在面部的界限大致以眼裂和口裂为界。三叉神经节位于颞骨岩部尖端三叉神经压迹处,由感觉根扩展而成,形似半月,又称半月神经节,由此神经节发出三大分支,眼神经、上颌神经和下颌神经,并分别经眶上孔、圆孔和卵圆孔出颅,三叉神经节在卵圆孔的后内侧。

眼神经是三叉神经的第一支,由三叉神经节前内侧发出,穿入海绵

窦外侧壁,在动眼神经和滑车神经的下方经眶上裂入眶,向前分为三支:

(1)、泪腺神经(2)、额神经,再分支为外侧的眶上神经(终支)和稍

内侧的滑车上神经(3)鼻睫神经。

上颌神经纤维三叉神经节前部发出,穿海绵窦,经蝶骨大孔出颅,

入翼腭窝,在此发出3个分支:颧神经,翼腭神经和上牙槽神经,终支

为眶下神经。

下颌神经系混合神经。感觉神经自三叉神经节的后部发出,经卵圆

孔出颅至颞下窝,出卵圆孔时,运动纤维在感觉纤维的前内方。两者在

耳神经节的外侧方融合,在卵圆孔下方依次发出硬脑膜支、咀嚼肌神经、耳聂神经、颊神经、舌神经、下牙槽神经,终支为颏神经。在卵圆孔内,下颌神经的内侧有一直径为0.3-0.5cm的硬脑膜窦,外侧有上颌动脉的硬脑膜支,后部有硬脑膜静脉通过。下颌神经的前方有脑膜中动脉经过。

眶上神经和滑车上神经是额神经的分支,眶上神经又分为外侧支和内侧支,外侧支经眶上切迹、内侧支通过额切迹(孔)至额部。眶下神经是上颌神经的终支。入眶下管发出上牙槽前、中分支,出眶下孔后再分为下眼睑支、内鼻支、外鼻支和上唇支,分布到皮肤、粘膜。颏神经是下颌神经的终支。

2、操作方法:根据患者疼痛范围确定注射部位。

(1)眶上神经注射,用5毫升注射器配好蜂毒注射液,病人无过敏表现,无特殊禁忌症。用5号皮试针头穿刺。患者取仰卧位或端坐位,头部固定,穿刺点在眉毛上缘、正中线旁开2.5—3cm刺入。最好术者消毒好自己左手,或戴无菌手套,以左手拇指或食指摸到眶上切迹并固定皮肤,针尖垂直刺入皮内后针体与额面近乎平行然后针尖沿骨面滑入眶上切迹。注意不要将针尖滑入眶内。抽吸无回血,注药液1—2ml。

并发症:由于眼睑部位组织疏松,注射后局部会出现浮肿和眼睑下垂。拔针时,要注意压住针眼,以防引起血肿。浮肿和睑下垂一般2—3天内会自行消失,不必作特殊处理。

每周注射1—2次。适用于眶上神经痛。

(2)上颌神经注射:取患侧向上卧位,或座位,将头部固定,用5号牙科针头,经下颌喙突后方,向翼额凹内刺入。将针在颧弓中点下方

约1.5cm刺入后,使针紧靠下颌切迹上缘,垂直刺入碰到蝶骨翼突外侧板后记清针的深度,将针拔至皮下,调整针的角度,使针尖对准瞳孔方向进针,重新进针到原深度后,再进0.5cm左右,抽无回血,缓慢注药1—2ml。也可经喙突向眶下裂方向刺入。用长约6cm的细长针头在外耳道前方约5—6cm,颧骨下缘的下方,下颌喙突的前方,垂直向内微向后刺入约4~5cm,即可碰到蝶骨翼突外板,记住深度将针拔至皮下,仍将针的方向改为向前,正对本侧眼球刺入比原深度深0.5cm,即可达上颌神经附近,不可刺入太深,以免刺入眼眶内或刺伤神经。回抽无回血,即可缓慢注药。适用于三叉神经第二至疼痛。

(3)下颌神经注射:刺入点选在外耳道前约3cm,颧弓中点下方1.5cm,使针紧靠下颌切迹上方垂直刺入约4~5cm ,触到蝶骨翼突外侧板后,将针的方向略改为后、上,刺入更深一点,则可刺着刚从卵圆孔出来的下颌神经。注意,不要直接刺中神经,如果刺中,针退出0.3~0.5cm,回抽无回血,缓慢注射蜂毒药物0.5—1ml。

三、坐骨神经注射

1、适应症、干性坐骨神经痛,

2、应用解剖:坐骨神经是全身最大的神经,经梨状肌下缘出骨盆,在臀大肌深面,股方肌浅面,经坐骨结节与股骨大粗隆之间至大腿后面,在股二头肌深面下降达腘窝。多在腘窝上角附近分为胫神经和腓总神经二个分支。胫神经是坐骨神经本干的直接延续,在腘窝内与腘血管伴行,在小腿经比目鱼肌深面伴胫后动脉下行,过内踝后方,达足底。

3、操作方法:

(1)坐骨神经总干注射,患者取侧卧位,患肢在上并屈曲,健肢伸直,穿刺点在坐骨结节和股骨大粗隆连线中内1/3交界处,或股骨大粗隆和髂后上棘连线中点向内下作3cm垂线端点即是。用6~7号10cm长针头,右手持针,左手固定皮肤,垂直皮肤刺入皮下,缓慢进针5-8cm,如果出现放射性异感将针退出半公分缓慢注药,并可向两侧注药。(2)股后部坐骨神经注射,患者取俯卧位,常规消毒皮肤穿刺点。选在股二头肌和半腱肌之间,既臀横纹中点处(相当于承扶穴)或股中部(相当于殷门穴)。也可结合压痛点的部位选择穿刺点。用6~7号8~10cm长穿刺针在穿刺点垂直进针,深约4~6cm,遇有触电样感觉,将针尖退出3—5mm 后注入蜂毒药剂0.5—1ml。

四、肋间神经注射,

1、适应症,肋间神经痛

2、应用解剖,肋间神经在肋间内外肌之间,循各肋沟前行,在腋前线附近开始离开肋骨下缘,并发出外侧皮支。

3、操作方法

(1)肋角处肋间神经注射,肋角处肋间神经注射的部位,恰位于骶棘肌外侧缘,为操作方便,双侧阻滞可采用俯卧位,腹部垫枕,单侧阻滞或俯卧位困难者可采用健侧卧位或坐位,曲颈弓背以增大后肋间隙,有利于操作。确定阻滞范围后,标记可做在骶棘肌外侧缘与肋骨下缘相交处。在皮肤消毒后,先作一皮丘,随后用3cm~5cm长的5号针头,针尖斜面要短,以免刺入血管和刺破胸膜。操作时左手绷紧穿刺部位的皮肤,右手持注射器垂直进针至肋骨外侧面,然后使针尖滑至肋骨下缘,

过敏性休克抢救要点

过敏性休克抢救要点 严重过敏反应可能会导致过敏性休克,一旦发生,如不迅速抢救,则可导致患者死亡。 因此,抢救必须争分夺秒,快速有效! 过敏性休克首选肾上腺素,其次扩容、激素治疗。正确而及时地应用肾上腺素和激素,关系着患者的生命。 过敏性休克,正确应用肾上腺素是关键 1. 过敏性休克早期给予肾上腺素 2019《AHA 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建议使用肾上腺素应对过敏反应,通常会给有过敏性休克风险的人开具处方并建议携带肾上腺素自动注射器。 对于成人和 30 kg 以上的儿童,肾上腺素的推荐剂量为 0.3 mg,对于 15 至 30 kg 的儿童,肌内肾上腺素的建议剂量为 0.15 mg。 若患者对第1剂无反应,而高级生命支持要5~10 min后才能到达的前提下,给予第2剂肾上腺素 2. 严重过敏反应首选肌内注射 在大多数严重过敏反应情况下,肌内注射肾上腺素是首选的给药途径。如果病情较重,肌内注射没有使症状缓解,可以考虑静脉途径给药。 为什么不皮下注射呢? 分析:按照休克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皮下供血肯定是不足的,因此皮下注射的效果不可靠也不稳定。所以最好是肌注或者静脉给药,但静脉给药需稀释后小剂量缓慢推注,或者放到液体点滴。 只要不是复苏,严禁肾上腺素原液静脉推注。过敏性低血压 / 休克中或者稀释 10倍,或者放到液体中静脉点滴。 3. 肾上腺素是把双刃剑指征掌握要正确 一旦决定给予肾上腺素,无论是肌内注射还是静脉注射,均要充分考虑给药的风险。包括过量和不足量应用肾上腺素,都是过敏性休克抢救的常见错误。

当没有静脉肾上腺素的指征而给予肾上腺素时,可能会导致患者恶心、呕吐、胸痛、高血压、心动过速、VT,甚至 VF 而死亡。 有静脉应用肾上腺素的指征而没有应用时,可能会导致治疗不足,加重休克和呼吸困难等。 因此,在抢救重症过敏反应,尤其是过敏性休克时,肾上腺素是一把双刃剑。 4. 给药方式:剂量、浓度要搞清 肌注:浓度 1:1000(即 1 mg/mL),一次性肌注量为0.2 ~0.5 mg,也就是0.2~0.5 mL。 静脉:浓度 1:10000(即 0.1 mg/mL),对于无心脏骤停的过敏性休克可以用 0.05 ~ 0.1 mg 肾上腺素(1:10000)静注。 即每次用0.5~1 mg 加生理盐水稀释到 10 mL,缓慢静注 5 分钟以上,有利于药物在血管内循环,快速达到心脏。 另外,指南还提供了一种0.1~0.5mcg/min/kg 的持续静脉滴注的用法,可替代静推应用。 提醒:切不可将肌注药物直接静脉用药。如果进行静脉用药,要有持续心电监护防止高血压危象和室颤,因此应用过程中建议血液动力学检测。 另外,及时给予肾上腺素后,激素的抗炎抗休克也是必不可少的。 但是,激素药种类较多,过敏性休克的患者,是选用甲强龙还是地塞米松呢? 过敏性休克,正确应用肾上腺素是关键 糖皮质激素因为起效慢,所以在过敏性休克中是次选药物。胡大一主编的《循证内科学》里面提到这样使用:氢化可的松 200~400 mg 或者地塞米松10~20 mg 静脉滴注。 为什么不推荐甲强龙呢?氢化可的松和地塞米松的使用,又有什么不同呢? 其关于过敏性休克,激素用药选什么,如何用,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不同的临床情境的选择也有所不同。总结了以下几个观点:

解读五毒中医抗癌原理

解读五毒中医抗癌原理 毒结体内是肿瘤形成的根本原因。肿瘤的形成一般有以下四种:一是淤积成毒;二是痰凝湿聚;三是热毒内蕴;四是正气亏虚。这四种情况时间久了都能在体内淤积成毒导致毒结体内,久而久之形成癌。癌瘤形成非常缓慢,以至毒邪深居,不采取攻势很难化解,越是毒物攻势越猛,所以中医便有“以毒攻毒之说。 中医擅长以五行诊病,五行与易经术数密不可分,所以按照五行术数的分类方法至毒之物也有五个,分别是:全蝎、蜈蚣、守宫、蛇、蟾蜍,守宫就是壁虎,在中医看来这五毒都是抗癌良药,对癌细胞致命的杀伤力。 首先说一下五毒之首全蝎,其药用价值已为我国中医实践所证实,具有祛风、解毒、止痛、通络等功效。蝎子的药用历史悠久,食后可温肾补精,益气养血,养颜健体。据《本草纲目》和《中国药典》载,全蝎具有“熄风镇痉、消炎攻毒、通络止痛”功能;主治“小儿惊风、抽搐痉挛、皮肤病、心脑血管病、炎症、乙肝、肿瘤”等病。全蝎也是一种高档美味佳肴,营养丰富,食之有防病治病、增强免疫力和抗衰老、协调人体机能、促进新陈代谢、增强细胞活力等功能,因此备受中外宾客青睐。现代研究证实,全蝎的主要药用成分为蝎毒素,其天然活性蛋白含有有人体所需大量的氨

基酸,冬氨酸、丝氨酸、甘氨酸、丙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酷氨酸、组氨酸、脯氨酸等,同时,还含29种微量元素,有钠、磷、钾、钙、镁、锌、铁、铝、铜、锰、氯等。此外,尚含三甲胺、甜菜碱、铵盐,正十七碳酸、异油酸,二十碳酸等天然活性成分。药理实验证实,全蝎制剂有抗癌作用,其水提物对结肠癌细胞、醇提物对人体肝癌细胞等有抑制作用。日本学者对部分中药的水提物和甲醇提取的抗癌活性进行初步筛选研究,证实全虫在试管内山腹水细胞试验,显示抗癌活性。 壁虎:《本草纲目》称其:“治中风瘫痪,手足不举,或厉节风,及痰惊,小儿疳痢,血积成痞,厉风瘰疬。”现代研究显示:守宫含脂肪、蛋白质、多种氨基酸、及微量元素,以锌含量最高,水溶液可抑制人体肝癌细胞呼吸,近代用于治疗各种癌肿,尤其以食管癌效更佳。对结核杆菌及常见致病真菌也有抑制作用。 蜈蚣:大家可能都很熟悉,中医认为蜈蚣味微辛,性微温。走窜之力最速,内而脏腑,外而经络,凡气血凝聚之处皆能开之。性有微毒,而转善解毒,凡一切疮疡诸毒皆能消之。 蜈蚣的抗癌作用比较明显。著名中西医汇通医家张锡纯在其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记载了蜈蚣治疗食管癌的

蜂毒肽的研究进展

蜂毒肽的 蜂毒肽的研究进展
我 国 天 然 蜂 毒 主 要 采 自 意 大 利 蜜 蜂 (Apis mellifera ligustica),天然蜂毒是具有苦香气味的透明液体,在室温下很快就 干燥至原来重量的 30%~40%。蜂毒是一种成分十分复杂的混合物, 经过各国学者几十年的研究,已知蜂毒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蜂 毒肽(melittin)、 蜂毒明肽(apamin)、 肽(mast cell deganulating MCD peptide) 等。蜂毒肽是蜂毒的主成分,其重量占蜂毒干物质 45%~ 50%。蜂毒肽具有很高的生物学作用和药理作用,其半数致死量 (LD50)为 4.0mg/kg,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蜂毒肽具有抗炎、镇痛、抑制 血小板凝聚和抗肿瘤等作用。本文重点综述了蜂毒肽的抗肿瘤作用, 抗菌作用和抗 HIV 病毒作用的新进展。 1 蜂毒肽的物理化学性质 蜂毒肽由 26 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为 2480,其一级结构为 H—Gly—lle—Gly—Ala—Val—Leu—Lys—Val—Leu—Thr—Thr—Gl y—Leu-Pro—A1a-Leu—lle—Ser—Try—lle—Lys—Ary—Lys—Ary-Gl n-NH2(GIGAVLKVLTTGLPALISWIKRKRQQ—NH2。 蜂毒肽是一种不对称的线性多肽,第一位至第 20 位的氨基酸是疏 水基团,第 21 位至 26 位的氨基酸是亲水基团。蜂毒肽能降低水的表 面张力,蜂毒肽的稀薄溶液作为单体存在,如在溶液中增加离子强度

或蜂毒肽的浓度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凝聚现象,直接生成疏水性四聚 物。 蜂毒肽的螺旋结构(二、 三级结构)和聚合作用取决于溶液的 PH 值、 离子强度和蜂毒肽本身的浓度。当浓度的 PH 值升高后,蜂毒肽能从 大部分随机构象转变成。螺旋构象,o 螺旋构象含量最高可达 80%。 当溶液 PH 处于个性状态时?蜂毒肽至少有三种构象存在。 蜂毒肽的发现及纯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以及人工合成的成功, 证明 了一类新的有生物活性的肽类结构, 为研究多肽与脂质胶粒或细胞膜 之间相互作用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同时对蜂毒肽的多种生物活性和多 种药理作用提供了相关机理的解释。 2 蜂毒肽的生物学活性和药理作用 蜂毒肽是迄今为止人类所致的抗炎活性最强的物质之一, 其抗炎活性 是化可的松的 100 倍,可以抑制 20 多种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细菌的生 长和繁殖,还能增强磺胺类和青霉素类药物的抗菌效,对多种真菌, 病毒也有毒性。具体研究如下: 2.1 抗肿瘤作用 抗肿瘤作用 2.2.1 体外抑瘤作用 分别选取 SMMC—7721、 BEI—7402 和 Hep—3B 三种肿瘤细胞系, 以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法观察蜂毒肽对这三种肿瘤的细胞系

蜂针疗法的针刺方法

蜂针疗法的针刺方法 蜂针是蜜蜂的自卫器官,当蜜蜂感受到生命受到其他生物的威胁时,会执行蛰刺的动作,而在针刺的同时,蜜蜂会从蜂针注射一种液体,其中所含的化学成分对于被针蛰的生物会产生局部或全身反应,我们将蜜蜂针刺所产生的液体称为蜂针液。使用活蜂蜂针,将蜂针液中挥发性成分注入人体,这是蜂针液药剂所无法代替的。本文来源39蜂疗网。 (1)直刺法 局部皮肤消毒后,用镊子挟着活蜂腰段,对准穴位或痛点,蜜蜂则自然将尾针刺入,蜂毒通过螫针注入人体(如图4-1)。因为蜂受到刺激有作出自卫的本能反应。若蜜蜂不放蜂刺时,可轻压蜂的胸部,或折去其中枢部分再针。一般留针10-20分钟后将蜂刺拔出。 有的医家用特殊的蜂盒——即“蜂疗控制器”进行蜂针,这比用镊子或手指等直接摄蜂更能保持蜂毒,操作方便。但该操作要有特殊的装置,要得心应手尚需练习。 最初治疗一般由1—2只开始,每天增加1只,但如遇严重过敏反应,如有发热、全身风疹等症时,应减量。或维持在2—3只蜂的水平,待渡过蜂毒的过敏期后,再逐渐加量。过敏期以后所用蜜蜂只数视病人的体质和病情而定,每天8-15只左右。每天或隔日治疗一次,15次为一疗程。两个疗程之间休息3天至1周。 (2)散刺法 用镊子将蜂蜜针从活蜂尾部拔出,夹持住蜂针,在患部找与疾病相关的经脉、腧穴点刺即出,一般镊不离针,随刺随拔。1只蜂针刺三五点,多至十几点,最后可将蜂刺留针几分钟。本法适用于面部,畏痛者、高敏体质患者、取面部穴及蜂针保健者,散刺法可以减少过敏的机会。 此法为散刺、轻刺、浅刺,很少有痛苦,病人易于接受。提拔蜂刺时,用牙科或眼科镊,抉住鲜刺的上1/3与2/3交界处,挟的部位过上易夹住毒囊,太下易夹伤蜂刺。挟蜂刺时用力要均匀,用力太大会损伤蜂刺,太小易使蜂刺滑落。蜂刺拔出后要即时使用,否则会使蜂毒大量排出而失去治疗的目的。散刺时用力要适中,刺要垂直,否则蜂刺会断,无法刺入与排毒。 (3)点刺法 与散刺法相似,但每针1穴,镊可离针,留针几秒钟或几分钟不等。此法也可按直刺法,蜂针后,拔针刺入第二和第三穴,或仅留蜂的尾部进行散刺后点刺。该法仅能刺3—5点。适用于畏痈者、高敏体质患者、蜂毒疗法的初期及面部穴位。或取蜂后,截断腹部,留下层端末节含蝉针毒囊的部分,再用上述的散刺或点刺法。

蜂毒成分对人体的影响

蜂毒成分对人体的影响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蜂毒成分对人体的影响 蜂毒是一种成分复杂的混合物,新鲜蜂毒含水分80~88%,干物质中蛋白质占75%,灰分占%,含有钙、镁、铜、钾、钠、硫、磷、氯等微量元素。研究分析证明,蜂毒主要含有多肽类、氨基酸、酶类、生物胺、碳水化合物、脂类和其他化合物[7]。其中,蜂毒肽是目前人类已知最强的抗菌消炎活性物质之一,它能结合到天然的或人工合成的细胞膜上,裂解各种类型的细胞和脂质体。蜂毒肽强烈抑制20余种革兰氏阳性及阴性病原微生物的生长,抗炎活性是近氢化可的松的100倍之多,同时具有类激素样的作用,但无激素的不良反应;镇痛强度是吗啡的40%,且镇痛持续时间较长,但无水杨酸类药物对消化道的刺激和甾体类药物的免疫抑制作用;对前列腺素合成酶的抑制作用是吲哚镁辛的70倍;同时还具有治疗关节炎、抗肿瘤和心血管疾病、抗电离辐射以及免疫调节的功能;对肿瘤细胞如淋巴瘤和肉瘤等具有强烈的细胞毒素作用[8]。通过抑制HIVⅠLTR的调节作用而抑制细胞内Gag抗原结构蛋白和mRNA合成,抑制病毒复制,能改变受HIV感染的T淋巴细胞功能,抑制HIV复制。 蜂针、蜂毒的使用量在机体可接受的范围内其便是人类的福祉,如果超过了量,则会引起中毒反应,正所谓“适量是药,过量为毒”。蜂毒的成分众多,作用复杂,临床上有致过敏性肺水肿,蜂毒疗法应用中不同种类的蜂所含的毒量及成分都不尽相同。一只意大利成蜂(APismellifera)的带毒量约为 (干毒量 ),中度中毒致死量约为 kg,由此推算出,一个体重约为 70kg的成人被 1750只蜂蜇后的致死的风险约为 50%,而实际用于治疗的量通常是一只或数只蜜蜂的含毒量[9]。虽然治疗量和致死量差别甚大,但天然状态的蜂毒是一种药理和生化活

蜂毒的免疫原理探讨

蜂毒的免疫药理 高连臣**李正清 题纲一、免疫学要点 二、蜂毒与免疫 三、神经肽与蜂毒多肽 一、蜂毒与免疫 (一)免疫定义和基本构成 1、免疫学定义,从广意上讲,免疫是机体抵抗和修复各种损害的能力,包括宏观和微观的。机体对各种刺激产生应对反应,而这种反应必须足够精确,及时,以最有效的方式保护机体结构和功能的完整,即使被损坏,也能及时恢复,以保证基本生命活动,包括机体对内环境平衡稳定的调控和维持能力。 狭义免疫学是指病源微生物或异物侵入机体后,或机体内出现的突变细胞,所产生的一系列防御防护反应。 2、构成,人体免疫包括固有免疫和获得性免疫。 1)固有免疫;固有免疫,亦称天然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是机体在长期种系发育与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天然防御、抵抗异物入侵和清除体内异物的一系列防护能力,包括机体的各种屏障—皮肤屏障、粘膜屏障、血脑屏障、胎盘屏障、气血屏障;固有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的杀菌、抑菌、溶菌作用等构成机体的固有保护。 固有免疫识别固有免疫识别是机体防御感染的防线起点,启动机体免疫反应的关键因素是机体细胞受损后产生的“信号”,不论机体自身还是外界因素发生什么变化,免疫系统只在意对机体是否构成危害,只要出现供机体识别的危险信号,就可以诱发效应细胞活化。因此固有免疫识别,是启动正常免疫的关键。 固有免疫应答固有免疫应答是指固有免疫细胞和固有免疫分子在遇到病原体或其他异物时,被即刻激活并发挥生物学效应,将病原体和异物清除的过程。当病原体侵入机体,免疫系统通过皮肤粘膜的屏障作用抵御入侵,当病原体突破屏障进入机体内部,经免疫识别后,启动固有免疫细胞和固有免疫分子所介导的固有免疫应答。固有免疫应答是宿主防御的第一道防线。(1) 2)特异性免疫,又称获得性免疫,又分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主要由淋巴细胞承担,T淋巴细胞主要承担细胞免疫,B淋巴细胞承担体液免疫。B淋巴细胞主要功能是产生与抗原相对应的抗体,T淋巴细胞有几个亚群,杀伤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抑制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又分为Th1和Th2两个亚群。 T细胞执行两种功能,即效应功能和调节功能。效应功能主要表现为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调节功能是由多群T细胞相互协调,经分泌多种淋巴因子介导来完成的免疫调节与自稳。

蜂毒肽@ZIF-8纳米载药体系的构建及抗肿瘤活性研究

蜂毒肽@ZIF-8纳米载药体系的构建及抗肿瘤活性研究 天然生物毒素蜂毒肽(Melittin,MLT)为蜂毒的主要成分,是一种由26个氨基酸组成的两亲性多肽,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如抗炎、抗菌、抗病毒、抗辐射、抗肿瘤等。蜂毒肽在抗肿瘤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它可以直接攻击肿瘤细胞,通过裂解肿瘤细胞膜来增加细胞膜的间隙,破坏磷脂膜的完整性,使得细胞内容物外溢,引起细胞死亡。 同时,研究表明蜂毒肽经过胞内递送后还可通过类似的方式作用于胞内细胞器,诱导生化变化或转录调节,它对肿瘤细胞的多种功能均可产生影响,包括抑制增殖、诱导凋亡、抑制转移和血管生成及阻滞细胞周期等,为未来的肿瘤治疗提供了广阔的前景。然而,蜂毒肽强烈的溶血性和非特异性细胞毒性,以及易变性、体内降解快、半衰期短等问题均严重阻碍了其临床应用。 因此,如何做到减毒增效,将蜂毒肽有效递送至肿瘤组织,并降低其对正常组织细胞的毒性,对于其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纳米载药体系能够有效发挥材料对药物的保护作用,协助药物跨越黏膜屏障,通过高通透性和滞留(Enhanced permeability and retention,EPR)效应增强药物在靶点部位的累积,改变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减少系统性毒性,目前已成为现代药物研究的重要方向。 金属有机框架(Metal–organic frameworks,MOFs)是一种新兴的多孔杂化材料,与传统的纳米材料比较,MOFs具有可调节的组成和拓扑结构、高度有序的孔隙、大的表面积以及优良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被广泛用于催化、化学传感、气体吸附等多个领域,尤其在药物装载和输送方面备受关注。沸石咪唑酯骨架-8(Zeolitic imidazolate frameworks-8,ZIF-8)是MOFs材料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其骨架结构是由金属Zn离子与二甲基咪唑中的N原子相连形成的四面体结

蜂毒的研究进展及其临床应用

蜂毒的研究进展及其临床应用 蜂毒是工蜂毒腺和副腺分泌出的具有芳香气味的淡黄色透明毒液,具有多种药理学和生物学活性的复杂混合物,主要包括多肽类:蜂毒肽(Melittin)、原蜂毒肽(Promelittin)、蜂毒明肽(Apamin)、MCD-多肽等;活性酶类:磷脂酶A2(Phospholipase,PLA,)、透明质酸酶(Hyaluronidase)、酸(碱)磷酸酶等;此外还有组胺、胆碱、甘油、氨基酸等。蜂毒主要具有抗炎、降压、镇痛、抗病毒作用。蜂毒疗法治疗疾病已有悠久的历史,特别是对于治疗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等疾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同其它动物源性的毒性物质一样,蜂毒治疗疾病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某些患者经治疗一段时间后,还可能出现过敏反应。因此,利用蜂毒疗法治疗疾病并没有完全达成人们的共识 j。近年来,随着分离、纯化技术的不断提高,在研究蜂毒的组成成分、结构基础之上,进一步探讨了其作用机理及功能,为深入研究其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并展示了较好的应用 前景。 1 蜂毒的药理作用 1.1 对神经系统的作用 1.2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蜂毒有明显的降血压和扩张血管的作用,小剂量能使实验动物离体心脏产生兴奋,大剂量则抑制心脏功能 1.3 对血液的作用 蜂毒具有溶血和抗凝血作用,治疗剂量极少引起溶血反应;较大

剂量使血液凝固时间明显延长;蜂毒直至稀释为1/10000时,其溶血作用才消失 . 1.4 抗炎镇痛作用 蜂毒中的单体多肽是抗炎的主要成分,它具有类激素样的作用,但无激素的不良反应。全蜂毒、溶血毒多肽、神经毒多肽、MCD-多肽均能刺激垂体.肾上腺系统使皮质激素释放增加而产生抗炎作用。1.5 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目前研究较多的是蜂毒对大鼠实验性肝纤维化的影响,活蜂循经穴蜇刺治疗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引起的早期肝硬化有较好效果 1.6 抗肿瘤、抗菌和抗辐射作用 蜂毒对淋巴瘤、肉瘤都具有抵抗作用,对Rous肉瘤和Hela细胞均有抑制作用。 1.7 对内分泌系统的作用 蜂毒对垂体一肾上腺皮质系统有明显的兴奋作用,能使肾上腺皮质激素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释放增加,起到抗风湿、类风湿关节炎作用。 1.8 对免疫系统的影响蜂毒对免疫系统具有直接抑制作用。 2 蜂毒的临床应用 蜂毒疗法由蜂蜇治疗与中医经络学理论相结合发展而成的一种针、药、灸三结合的复合疗法。目 前,已有蜂毒素、蜂散痛、蜂特灵和蜂毒注射液等多种蜂毒制剂广泛应用于临床。

蜂毒的功效与作用

蜂毒的功效与作用 更多资讯专题 ?蜂毒疗法的适应症 蜂毒疗法的适应症(一)胶原病或自身免疫缺陷疾病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硬皮病、红班狼疮、痛风(二)神经系统疾病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外伤性癫痫、神经痛(如坐骨神经疼、三叉神经)神经炎、偏头痛、痴 ?蜂毒的临床应用 蜂毒的临床应用1、腰椎间盘突出症:蜂疗取穴、肾俞、大肠俞、关元俞、委中、阳陵泉、环跳、昆仑、伏免、阿是穴,本病要坚持5-6个疗程,不能轻易放弃治疗。2、急性腰扭伤:急性腰扭伤属用力不当所致的腰部各组织损伤 ?蜂毒疗法的禁忌症和注意事项 蜂毒疗法的禁忌症1孕妇:一般不予蜂毒治疗,以免流产或胎儿畸形。急腹症:婴幼儿疾病、性病、先天心脏病、蜂蜇过敏或过敏体质、肾炎、肾病变、全身虚弱。蜂毒应用注意事项1、帮助患者树立信心,对蜂疗的反应要正确 ?蜂毒的生物学作用 蜂毒的生物学作用和毒性: 1.蜂毒的生物学作用:人体受蜂蜇后在受蜇部位立即出现肿胀、充血,皮肤温度升高2~6℃,有烧灼感。这只是蜂毒局部产生作用,一旦蜂毒被吸收后还会引起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学变化。蜂毒及其 ?蜂毒的毒性 蜂毒的毒性:蜂针液是蜜蜂对付其它生活机体的自卫性毒物,蜂毒对哺乳类动物的作用最强,健康人同时接受10次蜂蜇可引起局部反应;同时接受200~300只蜂蜇会引起中毒;短时间内蜇500次,可致人死亡。大多数人会对蜂 ?蜂毒的来源 蜂毒是工蜂毒腺和副腺分泌出的具有芳香气味的一种透明液体,贮存在毒囊中,垫刺时由蛰针排出。人工要集蜂毒,目前多采用电刺激蜜蜂取毒法,它靠电取蜂毒器来完成。蜂毒以前是中央首长专用药,1993年前国内无自己生产的蜂毒注射液 ?蜂毒是什么

过敏性休克抢救流程

过敏性休克抢救流程 一、严重过敏反应抢救流程 当发生严重过敏反应时,需要立即评估气道、呼吸、循环、功能障碍等,及时进行救治。 1、切断过敏原 临床上引起严重过敏反应的药物以β-内酰胺抗生素、中药注射剂和生物制品最为多见,给药途径则以静脉用药发生率最高,约占78.22% 当发生过敏性休克时,立即除去过敏原。如患者为静脉用药时,停止输液,换掉输液器和管道,不要拔针,保留静脉通路。 2、注射肾上腺素 严重过敏反应一经确诊,第一时间注射肾上腺素。 2.1肌肉注射 肾上腺素最佳使用方式是大腿中外侧肌肉注射。 药品:1:1000肾上腺素注射液(规格:1ml:1mg);剂量:按0.01mg/kg计算,成人最大剂量为0.5ml(0.5mg)。 儿童给药方案各异,按年龄的肌注剂量如下: 6个月以下,50ug(0.05ml); 6个月~6岁,120ug(0.12ml); 6~12岁,250ug(0.25ml) 肾上腺素可以重复应用,但是要至少间隔5分钟,直到患者的状况稳定。 特别提醒:肾上腺素皮下注射吸收较慢,6~15分钟后起效。国外皮下注射法早已寿终正寝,希望国内再也见不到这一用法。 2.2静脉注射 极危重患者,如收缩压0~40mmHg,或有严重喉头水肿征象的患者,应该静 脉给予肾上腺素。 药品:1:10000肾上腺素注射液;配制:取规格为1ml:1mg的肾上腺素注射液1ml,用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10倍。 剂量:取1:10000肾上腺素静脉注射3~5ml,缓慢静推至少5分钟。或:1ml 肾上腺素注射液(1ml:1mg)+5?糖糖溶液250ml中静脉滴注,滴速为 1~4ug/min。 特别提醒1:静脉应用肾上腺素的患者需要全程监控心电图、血压、脉氧,以防发生高血压危象及心室颤动。 特别提醒2:即使在心肺复苏中,由于大剂量肾上腺素不利于长期生存,也不再被推荐。肾上腺素用于心肺复苏时的标准剂量为1mg,即把1mq肾上腺素稀释在生理盐水10ml静脉注射,再继续推注生理盐水20ml,然后抬高上肢305。 每3~5min给1次1mg。 3、液体支持 循环系统不稳定的患者,既需要肾上腺素又需要液体支持。因为如果没有有效地循环血量,肾上腺素是无效的。 可以用晶体或胶体溶液,通常为0.9%氯化钠注射液。起始量为10~20分钟内 输人20ml/kg。必要时可以重复使用。如果输液量超过40ml/kg要考虑多巴胺

蜂毒的研究与临床应用 3 蜂毒肘关节注射 docx

第三节肘关节病的蜂毒注射 (一)应用解剖 1、肱骨下端的两侧内上髁及外上髁,容易用手指摸到,若将肘关节置于半屈位时,很容易摸到外上髁。内、外上髁的连线称上髁间线。肘关节屈曲时,其后方突起的骨尖端部为尺骨鹰嘴。在内上髁后方有一凹下沟槽,尺神经在这里通过,可以清楚地用手指摸到。肘关节屈曲,外上髁前方约2.5cm处,即为桡骨头,伸直时外上髁与桡骨头进入凹陷内,其外缘突起的肌肉为桡骨各伸肌,内缘为肘后肌。真正的肘关节表面位置相当于外上髁下方1cm至内上髁下方2.5cm 间所画连线上。 2、若将前臂旋后并伸直肘关节,可见以肘窝横纹线为基底的两侧缘有两条肌肉隆起,内侧为旋前圆肌,外侧为肱桡肌,两者远端相交,外形似一个三角形。将肘关节半屈时,在肘窝横纹线上,可摸到一硬条索,即为肱二头肌肌腱;手指向内侧移动少许,可触及动脉搏动;再向内侧移动少许,即为正中神经的位置。在肱二头肌肌腱外侧的桡骨头前有桡神经约过。 3、在上臂外展时,自腋窝后皱襞至肘窝中心,沿上臂内侧面画一条直线,次线即为肱动脉和正中神经之走向。尺神经在上段与肱动脉伴行,至下段则向下后方向行至肱骨下端内髁的后方。桡动脉上段较深,外观标志不太清楚,但从肱三头肌间隙穿出后,前后下方沿桡神经沟绕肱骨至三角肌止点下2.5cm处,从肱二头肌外侧沟内穿出,行

至外上髁前,分为深浅两支。这些均可从表面标志中勾画出来。肱骨的三脚肌止点处是一重要的解剖标志,有三个重要含意,(1)为肱骨主要滋养动脉进入骨骼之处;(2)为桡神经在此平面饶肱骨背部转折之处;(3)相当于喙肱肌在肱骨内侧缘的附着处。 (二)注射方法 一、肱骨外上髁注射 1,适应症、肱骨外上髁炎,肘外侧滑囊炎, 2、体位,坐位,肘关节半屈放于平台, 3、操作方法,根据压痛及疼痛的位置,确定注射部位,以压痛最突出点进针,要熟进针点的解剖结构,不要误入血管,不要刺伤神经,针尖可直抵骨膜,抽无回血,然后可边退针边推药,注入0.5—1ml 药液即可。注药时可在疼痛区内浸润。 4、注意事项,注射部位要准确,一定要避免刺伤血管、神经。 二、肱骨内上髁注射 1、适应症肱骨内上髁炎, 2、体位,患侧卧位,上肢外伸外旋,肘微屈。 3、以肱骨内上髁为中心,找到突出压痛点进针,针尖可直抵骨膜,然后由深而浅注药0.5—1ml,注药时可在疼痛区内浸润。 4、注意事项,注射部位要准确,避免刺伤血管神经。 三、鹰嘴滑囊注射 1、适应症,鹰嘴滑囊炎,肱三头肌鹰嘴附着点综合症,肱三头肌旁滑囊炎。

高血压的治疗(机理)

高血压的治疗 2009-05-06 22:49 (一)高血压的个体化治疗 在高血压的治疗中要注重个体化治疗原则,患者合并的心血管危险因素不同,存在的靶器官损害和其它心血管疾病各异,治疗药物自然有别,因此提倡个体化治疗原则。 1、老年高血压患者 Syst-Eur、Syst-China临床试验证明降压治疗可降低这类患者心血管并发症尤其脑卒中的发生与死亡率。首选长效钙拮抗剂氨氯地平。Syst-Eur试验数据表明,钙拮抗剂治疗可降低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老年性痴呆的危险性。STOP-2研究比较了b-受体阻滞剂、利尿剂、ACEI和长效双氢吡啶钙拮抗剂治疗70-84岁高血压患者的疗效,经4-6年随访,没有发现它们之间在减少心血管死亡率和主要终点事件有何差异。NORDIL试验证明地尔硫卓同b-受体阻滞剂和利尿剂一样,能够减少50-74岁的高血压患者发生脑卒中、心肌梗死和其它心血管疾病的死亡。高龄老人否要治疗仍有争论,但血压极高者或有靶器官损害者应采用药物治疗。目前HYVET研究正在进行,旨在评价抗高血压治疗对高龄老人的意义如何。 2 、左室肥厚(LVH) LVH心脏对慢性压力或容量负荷增加的代偿性反应。目前减轻LVMI的最重要的方法降低高血压病人的血压。首选ACEI或AgII受体拮抗剂。LIFE试验证实了在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患者,沙坦类药将比阿替洛尔能更大程度上减少心脑血管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复合终点(定义为脑卒中、心肌梗死和心脑血管病死亡)。 3、心力衰竭 治疗措施宜合并使用利尿剂及ACEI或ARB。利尿剂有效的改善临床症状,剂量充足的ACEI和b-阻滞剂已在大规模临床试验证明能降低心衰的死亡率。 4、冠心病 降压对冠心病病人肯定有好处,但要避免降压过快而引起反射性心动过速、交感神经张力增高激活RAS。此类病人首选b受体阻滞剂与ACEI。心梗后应当用无内在拟交感作用的b受体阻滞剂,可减少再发心梗和猝死。心梗后心功能良好者可用维拉帕米或地尔硫卓。 5、脑血管病 高血压出血或缺血型脑卒中最危险因素。一般认为在早期急性缺血型脑卒中,除非血压很高,如>180/105 mmHg,应暂停用降压药,否则过度降压会明显减少脑血流量。脑梗死溶栓时头24小时要监测血压,只有在SBP>180mmHg,DBP>105mmHg时,才可以用静注降压药控制血压。出血型卒中血压明显升高,应先降颅内压,若血压仍在200/120mmHg也需降压治疗。 6、肾脏病变 已知ACEI、ARB与CCB都有肾脏保护作用。著名AIPRI和PRIME试验结果表明贝那普利(Benazapril)与伊贝沙坦长期应用可降低肾功能不全患者尿蛋白,延缓肾衰进程。血压应降至/85mmHg以下;若蛋白尿>1g/d,目标血压为125/75mmHg。 7、糖尿病 对于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治疗重点将血压严格控制在靶血压以下,HOT 研究表明,将糖尿病高血压病人的血压降至最低水平(舒张压<80mmHg),可明显减

蜂针疗法的好处

蜂针疗法的好处 蜂针疗法简介: 人類利用蜜蜂螫刺器官為針具,循經絡皮部和穴位施行不同手法的針刺以防治病的方法,接受蜜蜂螫刺的歷史非常悠久,蜂螫會引起人體局部或全身反應,因蜜蜂種類很多,不是每一種都可以治療,須經交配特殊種類經培養方可利用,因特殊蜂毒液於人體起反應,臨床實驗顯示蜂毒液具有鎮痛、降壓、抗心律失常、抗凝血和促進纖維蛋白溶解效應,對紅細胞和血凝作用以及刺激身體腎上腺系統,抗炎、抑菌,尤其對多種革蘭氏陽性和陰性細菌,防止細胞膜病變(癌症)和抗幅射防護作用,對由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引起的心血管、腦血管、糖尿病等疑難病症有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療效,尤其對關節炎,風濕症、免疫類風濕性關節炎療效特佳,顏面神經炎、偏頭痛、失眠症、腦神經痛、尿酸、顏面肌症痙攣、坐骨神經痛、腰骨代神經根炎、頸椎痛、肩周炎、腰椎骨質增生症、支氣管喘息、心律不齊、震顫麻痺、射線中毒、各種病毒感染、腱鞘炎、腱鞘囊腫、體表腫瘤、上臉腫神經炎等免疫系統產生的各種疾病有獨特的改善。 蜂針給人體經絡刺激,同時自動注入皮內適量的蜂針液(BeeVenom),具有獨特的藥理作用,蜂針繼發局部潮紅、抗凝血兼具溫炙效應,蜂針療法是針、炙、藥三結合復合型刺炙法,是中華民族傳統醫學中之一絕,經國內外蜂針研究者發揚光大,現己成為預防保健及醫療輔助事業中顯示出獨特效用,也是現代人追求天然保健(Nature's Care)之大趨勢。因工商業社會裡生活人人精神緊繃,壓力很大,運動又少,現代病應運而生,西藥副作用又大,生活品質惡性循環,自體免疫力逐年下降,病人每天擠爆各大醫療院所,國家健保成本大幅增加,國民因病痛苦並未稍減,在在都因國人尚無先進國家國民預防保健觀念以致之,最近曾與日本、韓國、歐盟做蜂療學術交流,方知以蜂療做人體預防保健在世界上己成為不可抵擋之趨勢,各歐美先近國家對台灣蜂療也趨之若騖.先後也派醫師來台灣學習蜂療課程,繼續推廣世界各地。 蜂產品在人體預防保健上更有明顯的藥理作用,其發展歷程如:五十年代用蜂蜜來整腸健胃.六十年代用花粉補充營養,七十年代用蜂王乳來美容,八十年代用蜂膠來提高自體免疫力,九十年代則用蜂療(蜂針+蜂產品)來預防保健、防癌、防中風、更證明全世界性進入生物科技時代的蜂針療法,舉凡腦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免疫系統、內分泌系統、過敏虛冷改變體質、痠痛,在蜂療臨床上都有很好的效用,常接受蜂療者更可防中風,防罹癌,正因如此世界各國蜂療人口正大幅增加,蜂療師接受專業訓練,質量的需求日益迫切;以確保蜂療之安全,故蜂療師除本身應具備學術之外,還需一顆視病如親的愛心、熱心、耐心。 蜂針療法機制:

蜂毒的研究与临床应用 2 蜂毒的肩关节注射

第二节肩关节病的蜂毒注射治疗 肩关节疾病,是常见的关节疾病之一,常常因疼痛影响功能,因而影响工作和生活,蜂毒治疗具有见效快、疗效显著且持久,副作用小,操作简单安全,是一个值得推广的方法。作者20多年来治疗诸如肩周炎,肩部肌腱炎、腱鞘炎等肩关节疾病数百例,疗效显著。 应用解剖 一、表面标志 1、锁骨全长几乎全在皮下,外表呈“S”形,外端向后与肩峰相接。肩峰的尖端极易摸到,顺其外缘向后内5cm处,即与肩胛冈相连。 2喙突在三角肌前缘深面,恰对锁骨外1/3与中1/3交点下2cm,用指端顺三角肌、胸大肌间的肌间沟,向后下按压,即可摸到。 3、肱骨头在肩峰下,由前、外两面向外突出,上面被三角肌覆盖,呈圆形轮廓。肱骨头的关节面呈半圆形。 4、肱骨大结节突出于肩峰的外侧方,为见部的最外侧。小结节位于喙突尖外侧2.5cm稍下处;若置指端于其上,并同时将肱骨做内外旋转时,即可感觉其在指下滑动。 5、肩胛骨的后面,为肩胛提肌止点。肩胛骨下角、脊柱缘及腋缘均可隐约在皮下摸到。正常时肩峰、肱骨大结节与喙突均可摸到,三个骨性突起连线呈三角形, 二、肩关节的结构;所谓肩关节实际解剖上包括六个部分, 1、肩肱关节;由肩胛骨关节盂及肱骨头关节面组成。关节间的接触面很浅小,稳定性差,但活动范围大,灵活。

2、胸锁关节;由锁骨内端连接一侧胸骨柄及同侧第一肋软骨组成。胸锁两股之间有一软骨盘,借此可以减少运动引起胸骨的震动。肩关节向各个方向运动都需要胸锁关节的配合。因此该关节的病痛,整个整个肩部活动都受到影响。 3、肩锁关节;由肩峰内端与锁骨外端组成。其内端软骨盘到老年时完全分化成丝状,它主宰肩胛骨上下、内外及前后活动。 4、肩胛骨与胸廓间结构;由肩胛骨内面与胸廓后壁构成。由大圆肌、大菱形肌、斜方肌及前锯肌等的存在,对整个肩关节的活动起很大作用。 5、喙锁韧带;连接肩胛骨喙突与锁骨之间的韧带结构。 6、肩峰肱骨关节;由肩峰下与肱骨头间结构组成。 三、肩关节的特点; 1、上肢的肩关节与下肢的髋关节是对应关节,但功能不同。前者活动灵活、范围大,而后者稳定性更好。上肢是由肌肉群和关节与头颈、躯干紧密相连的,活动功能关系密切。 2、肩关节容易发生僵直;由于肩关节滑膜组织丰富,尤其在关节囊下方,折叠下垂松弛部分,及肱二头肌滑膜鞘,均易发生粘连。 3、肩关节的各种活动功能都与上述6个关节结构有密切关系,其中任何一个关节或结构发生障碍时,都会不同程度的影响肩关节活动。 4、肩关节的关节囊比较松弛,其活动的力量主要依靠周围的肌肉,一旦这些肌肉麻痹或瘫痪,可引起关节自然脱位或半脱位现象。 5、肩关节位置较深,内部发生感染肿胀时,往往不易被察觉出来,

过敏性休克用药指南

过敏性休克用药指南 【概述】 过敏性休克是外界某些抗原物质进入已致敏的机体后,通过免疫机制在短时间内发生的一种强烈的多脏器累及症群。过敏性休克的表现与程度、机体反应性、抗原进入量及途径有很大差别,通常突然发生且很剧烈,若不及时处理,常可能危及生命。 【诊断要点】 1、符合休克诊断标准。 2、休克出现之前或同时,常有一些与过敏相关的症状或进 去可疑的过敏原或致病药物。 【药物治疗】 1、治疗原则立即纠正休克,脱离过敏原,抗过敏治疗。 2、立即停止进入并移开可疑的过敏原或致病药物。 3、保持呼吸道畅通,吸氧,必要时气管切开或呼吸机支持 治疗。 4、肾上腺素立即给0.1%肾上腺素,皮下注射 0.3~0.5ml,病情需要可以间隔15~20分钟再注射2~3 次。也可用0.1~0.5mg缓解静注(以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到10ml),如疗效不好,可改用4~8mg溶于5%的葡萄糖500-1000ml中静脉滴注。不良反应有:①心悸、头痛、血压升高、震颤、无力、眩晕、呕吐、四肢

发凉;②有时可有心律失常,严重者可由于心室颤动而致死;③用药局部可有水肿、充血、炎症。 5、皮质激素治疗甲强龙200~400mg静脉滴注或地塞米 松10~20mg注射。 6、补充血容量 0.9%生理盐水500ml快速滴入,继之可选 用5%葡萄糖或右旋糖酐,总入液量3000~4000ml/d。 7、血管药物治疗 (1)多巴胺:开始时每分钟1~5μg/kg,10分钟内以每分钟1~4μg/kg的快速递增,以达到最大疗效,多巴胺的推荐极量为每分钟5~20μg/kg。 (2)去甲肾上腺素:起始剂量为每分钟0.04~0.2μg/kg,逐渐调节至有效剂量,可达每分钟0.2~0.5μg/kg。 8、抗过敏治疗氯苯那敏10mg或异丙嗪25~50mg,肌内注 射。 9、解除支气管痉挛氨茶碱0.25g加入40ml5%的葡萄糖 液中静脉推注。 10、对症治疗积极治疗休克所致的并发症。 【注意事项】 1、注意与其他原因所致休克进行鉴别。 2、休克治疗过程中,进行心电血压监测,如有条件可进行 血流动力学监测。

蜂毒治疗与抗癌

蜂毒治疗与抗癌 北京工业大学医院王晓津 北京科技大学医院高连臣 在肿瘤的发生与发展中,机体的免疫系统是决定性因素之一。机体的免疫监视功能及时发现消除恶变细胞,制止肿瘤的发生、发展。一旦这一功能出现障碍,就为肿瘤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条件。 当前,手术和放化疗仍是治疗恶性肿瘤的常规手段,手术能直接、迅速切除肿瘤,放化疗可以防止术后肿瘤的复发和转移,但手术、尤其是放化疗的副作用非常大,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也损害了正常细胞,尤其是患者的免疫功能大受破坏,这就给手术时脱落的癌细胞、放化疗后残存的癌细胞以机会,在原位或其他部位比以前更快的速度疯狂生长,导致治疗彻底失败,死亡及早出现,治疗还不如不治疗。鉴于这种不足,此时的生物免疫治疗便应运而生。 生物免疫治疗是通过激活人体免疫细胞,提高其能力,调动患者自体的免疫细胞来对抗肿瘤,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提升白细胞数量,简便、安全、不伤身体,无不良反应,弥补了手术治疗和放化疗的不足,是肿瘤治疗史上的一大进步。 蜂毒治疗就是一种生物免疫治疗的方法,而且还是一种自动免疫方法。它是一种增殖型(兴奋型)的生物反应调节的方法。蜂毒治疗的抗癌机理主要是①致敏淋巴细胞释放免疫活性物质以破坏肿瘤细胞。②诱生细胞因子,抑制癌变细胞生长。③诱导启动瘤细胞凋亡。④提高机体免疫力等等。 人工免疫自动与被动的区别 自动免疫被动免疫———————————————————————————————————————免疫力出现的时间较慢,2 ~4周才出现。免疫力即刻出现。 免疫力维持时间长,数月~数年。维持时间短,2 ~3周。 主要用于预防或作特殊治疗。主要用于应急预防和治疗。 常用的生物制剂:丙球,胸腺肽,白介–2, 干扰素,转移因子等———————————————————————————————————————实际上正常的人体存在着肿瘤免疫。最重要的是免疫监视功能,这是正常人体的免疫功能之一,主要是T淋巴细胞的作用。一生中人体各细胞常会有遗传性的变化,其中个别有向恶性化发展的可能性,正常的免疫监视功能就具备某些能够消除或制止这种潜在危险性的突变细胞的机制,淋巴细胞转化分裂增殖以迅速破坏突变的体细胞,防止肿瘤的发生。随着年龄增高,人体免疫监视功能变低,控制体细胞突变及杀伤突变体细胞的能力变低,均易受外界因素影响而发生癌变。癌变后,人体的免疫与肿瘤会发生种种情况,如少数人由于免疫力可获得痊愈;有的人手术切除原发肿瘤后,转移肿瘤可自然消失;有些肿瘤切除虽不彻底,但病人却长期存活;手术切除原发肿瘤后,有病人血液中仍见癌细胞,但不一定形成新的转移灶,这些都是免疫作用的结果。尤其是在消化道与生殖器官肿瘤的患者中,淋巴细胞浸润程度与病人存活期往往成正比。但人体的免疫反应被抑制后,许多癌症的发生率就增高。 人体对肿瘤的免疫目前为止主要是以细胞免疫为主的免疫反应。其中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参与这个反应过程,两者密切配合协同作用。如淋巴细胞与巨噬细胞,除了吞噬作用外,还可能有特异的细胞毒素作用,还有通过激活某些补体来起作用,体液因素配合等综合作用。

蜂毒治疗的六大法则

蜂毒治疗的六大法则 虽然民间常用活蜂直刺法,但活蜂螫刺治病,副作用较大,使患者表皮疼痛较剧烈,而且较难准确控制蜂毒的用量。因为1只蜜蜂螫于皮肤大约释放0.1~0.3mg(约3~4μl)的蜂毒,停留在皮肤时间的长短也对释放蜂毒的量有影响。另一方面治疗还受蜂源、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便于推广使用。因此要将古老的传统医疗技术转化为现代医学技术。蜂毒属生物药品,目前世界的医学家们正在用蜂毒治疗疑难杂病,对其临床和机制进行研究,专家们认为它是21世纪最具特色的医疗技术之一。 1、蜂毒制剂注射疗法:蜂毒注射前最好先要进行过敏性皮试,皮试阴性者方可进行蜂毒注射法。当然有的蜂毒制剂将部分会引起过敏反应的成分去除,可能不会有过敏反应出现。 用消毒的注射器吸取蜂毒注射液(水剂、油剂、调好的粉针剂等),在肌内注射;或在选取的穴位上,进行常规消毒,用快速进针法将针刺入皮下组织,然后缓慢地推进或上下提插,探得酸、麻、胀等“得气”感应(效果较好),回抽无血后,即可将蜂毒注射液缓缓地推入。如药量较多,可以作多向针刺注人,或边注边退针。 注入蜂毒的剂量要根据病情、病人的体质及注射的部位而定。一般开始以低浓度小剂量为宜,以后渐增。剂量为0.5~3mg/日,最大剂量5mg/日。穴注剂量:头面部穴位每穴0.3ml,胸背部穴位每穴0.5~1ml,四肢部及腰背部穴位每穴1~5ml。 患者在一般情况下,隔日注射1次;对蜂毒反应轻微或病情较重的患者,每日1次;对蜂毒反应强烈者可隔2~3日1次。 2、蜂毒电离子导入法:蜂毒电离子导人法是指借助直流电离子导入仪,将蜂毒从穴位皮肤导人体内,治疗疾病。既有直流电的治疗效应,又有蜂毒的刺激作用,可有扩张血管、消炎止痛的功效。导人的离子主要来源于蜂毒注射液,其极性为阳极,带正电荷,故蜂毒溶液应从阳极的衬垫板导入。 首先应做导人过敏试验,用稀释后的蜂毒液,通电5分钟进行观察,或进行皮肤划痕反应观察,若无明显过敏反应者,可以接受治疗。 将蜂毒溶液均匀直接洒在离子导入仪阳极的药垫上,置于穴位或病变局部的皮肤上,然后接好负极(负极可用生理盐水或中药液川芎、毛冬青溶液等),打开离子导人仪的开关,进行离子导入,使蜂毒导人体内。输出电流强度应由患者的耐受性和肌肉的厚薄而定,以患者有感觉,又不引起疼痛,或患者仅有少量针刺样的感觉为宜。每次治疗一般为10~20分钟,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 此离子导入衬垫法的电极部位,可用对置法或并置法。注意要保持衬垫的湿润,否则无法导电;并注意两电极勿穿过心脏。 1)对置法:用左右双侧对称,或部位的前后对称进行治疗。如治疗肩周炎,肩前与肩后各

过敏性休克症状和处理原则

过敏性休克症状和处理原则 1、临床表现:出现以周围循环衰竭为主要特征的症候群,发病呈急性经过,一般在输入抗原(致敏原)后数分钟至1小时内发病,出现胸闷、气急、面色潮红、皮肤发痒,全身出现皮疹,甚之由于喉头水肿、支气管痉挛而导致呼吸困难、缺氧、紫绀,面色苍白,四肢冰冷,脉搏细而弱,血压下降,呈昏迷状。 2、治疗 (1)使病人平卧、头部放低、保持安静、注意保暖。 (2)立即皮下注射1:1 000肾上腺素,小儿为0.01ml/kg/次,最大量0.33(1/3支)ml。如体重不明,用量为:2岁以下0.0625ml(1/16支);2~5岁0.125ml(1/8支);5~11岁0.25ml (1/4支);11岁以上0.33ml(1/3~1/2支)(注意:如受种者有心脏病史,应请专科医生会诊处理)。 (3)用肾上腺素15~30分钟后,血压仍不回升者宜用地塞米松,成人10mg,儿童5mg 或每次0.1~0.3mg/kg稀释于10%葡萄糖水10ml后静注,并补充血溶量;儿童可用阿托品每次0.03mg/kg,或654-2每次0.3~1mg/kg稀释于5~10ml 10%葡萄糖水或生理盐水中静注,必要时每隔15~30分钟后重复应用,至病情稳定。为阻止组胺释放,可给予氢化可的松成人每300~500mg,儿童每4~8mg/kg,稀释于5%~10%葡萄糖液静滴。如经上述处理仍不缓解时,成人可加用去甲肾上腺素1.0mg加于5%葡萄糖盐水200~300ml作静脉滴注(要严格注意不能注入血管外,以免引起局部组织坏死)。根据病情调整药物浓度及滴入速度,使血压维持在收缩压12~13kPa(90~100mmHg)。待血压稳定后可逐浙减量,于10小时左右停药。儿童用量酌减。 (4)发生呼吸衰竭,有条件时予插管给氧,或肌内注射洛贝林(山梗菜碱)30mg或尼可刹米250mg,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作胸外心脏按压,心跳停止立即心室内注射异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