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旅游学读书笔记

旅游学读书笔记

旅游学读书笔记

【篇一:基础旅游学读书笔记】

《基础旅游学》读书笔记

读完谢彦君的《基础旅游学》,我受益匪浅。

总体来看,本书最突出的特点是逻辑主线清晰,内在结构严谨,内容高

度一致。在我看来,大致是沿着“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样发展”

的结构来编写的。前三章解释了旅游是什么,其中,第一章归纳总

结了旅游学的学科和研究,

第二章探索了旅游的本质和特征,第三章介绍了旅游活动的构成要素,从这三个方面来让我们认识和明确旅游是什么。当然,这三个

方面也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通过“供求关系”把三个方面紧紧结合

在一起的,旅游学研究的基本矛盾是供求关系;旅游的本质是由旅

游的目的决定的,即旅游体验,旅游体验具有巨大的理论衍生能力,可以从供求关系这一角度加以判断;而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资源和

旅游产品是“供”,旅游者是“求”,而旅游业包含“供求”。第四章解

释了为什么旅游,人们为什么会产生旅游动机,怎么形成旅游需求。第五章到第七章解释了旅游怎么样,其中,第五章旅游体验是从内

或者说从旅游本质上讲述了旅游怎么样,第七章旅游效应从外或者

说旅游基本特征上讲述了旅游怎么样,第六章旅游流从旅游群体特

征证明了旅游怎么样。在最后一章旅游容量中探索了旅游怎样发展

的问题,告诫我们必须注重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下面我便分别介绍下读过每一章后的我读书心得。

在本书的第一章导论中,回归和总结了旅游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国外的旅游学研究总体呈现从单科独进的分散研究向跨学科研究综

合发展,重应用研究轻基础理论研究,对国际旅游的和第三世界旅

游的研究超过对国内旅游和发达国家的研究;国内的旅游学研究起

步晚,水平和国外比较有一定差距,重“应用导向”和“热点导向”,

往往喜欢大做文章,然而,不管是国内和国外的旅游学研究,都具

有“功利性”,人们往往喜欢从旅游业的角度来审视旅游现象,或许

这是因为研究者大多数习惯从经济学和统计学角度研究旅游学吧,

其实这样是不利于旅游学的研究和发展的,都说哲学注重研究主要

矛盾,抓重点,旅游学研究必须要以研究旅游现象的基本矛盾及其

主导方面为核心,即供求关系。通过以上探讨,即明确了旅游学的

研究对象是旅游活动的内在矛盾及其表现。另外,通过学习,我了

解了目前旅游学尚是一门不成熟的学科,尽管在某些方面已经达到

成熟的标准,但是旅游学研究独特的语言系统和体系框架还远未成熟,总之,旅游学还未实现真正的成熟。此外,本章的最大创新和

发展即是透视旅游学跨学科体系的旅游体验视角,作者认为旅游体

验或许可以作为旅游学研究的主题部分,可以作为一个跨学科的体

系架构的研究视角,旅游体验研究是一个富矿,有广泛的探索空间,有可以深入挖掘的魅力。而且,在本章中我还了解了一些旅游学的

研究方法以及旅游学学科体系,总体上让我从各个方面了解了旅游

学这门学科。

第二章旅游的本质和特征中,首先独创性的探索了旅游的本质,旅

游的本质是由旅游的目的决定的,即是一种愉悦体验或者说休闲体验,从旅游本质中,又体现了旅游的三个基本特征,即社会性、消

费性和休闲性,社会性是指旅游的社会属性存在不仅因为审美意识

作为旅游的前提条件而社会性地存在,而且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

人们的旅游需要还表现为受时代的强烈社会影响而具有的特征;消

费性是指旅游吞噬着旅游者以往的积蓄和他人的劳动成果,即旅游

能够产生消费;休闲性是指旅游的目的表现为借助各种可以娱情悦

性的活动而达到的愉悦体验,旅游是发生在自由闲暇时间当中的行为。正是由于旅游具有以上基本特征,表现在旅游上的两个基本特

征是异地性和暂时性。旅游的异地性是指旅游活动的

发生要以行为主体的空间移动为前提,旅游的暂时性特征是指旅游

仅是发生在旅游者人生时间波谱中某一段的行为。旅游所具有的这

两个基本特征,加上旅游在本质上在愉悦的追求,往往诱发旅游者

行为变现出超乎寻常的倾向性。即责任约束松弛和占有意识外显,

主要表现为消费攀高、道德感弱化、文化干涉和物质摄取,从而产

生了外部效应,既有经济的发展,也有文化的消融和同化,既有道

德的败坏,也有自然文化遗产的破坏。接着对比分析了各种不同的

旅游定义,认为大都存在概念泛化的倾向,这种泛化遗留了大量的

问题,对旅游学科发展非常不利。于是作者也没给出一个定义:旅

游是个人利用其自由时间并以寻求愉悦为目的而在异地获得的一种

短暂的休闲体验。这个定义强调了旅游的休闲体验本质,旅游的暂

时性和异地性特征。最后,本章对旅游进行了历史性考察,以求进

一步印证旅游体验本质的正确性,人们有了闲暇时间,便想到了娱乐,在娱乐和休闲中慢慢产生了审美意识,有了审美意识,便更加

向往休闲娱乐,由此可以看出,旅游的本质应是休闲体验。

第三章旅游活动的构成要素中,运用联系的观点解释和界定了旅游者、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和旅游业。首先是旅游者,通过对比不同的旅游者定义,作者得出的旅游者定义:旅游者的概念性定义是指利用其闲暇时间并以寻求愉悦为目的的而在异地获得短暂休闲体验的人,这和其对于旅游的定义基本相吻合,这样就认为纯粹的探亲访友、商务会议并不能算是旅游者,而仅仅是旅行者,即出于迁徙以外目的而前往异地并在该地做短暂停留的人。旅游者的技术性定义:利用其自由时间并以寻求愉悦为目的的而在异地进行的短暂的休闲体验不短于24小时、不超过1年的人。因此,对于旅游者的分类,按照旅游者旅游时间的长短划分,就可以分为过夜旅游者和不过夜日常休闲人员,这与一般的定义又产生了不同,日常休闲人员并不能算作旅游者;同样的按照其是否跨越国境,可以分为国际旅游者和国内旅游者。接着讨论了旅游资源,目前在旅游学术界,人们始终不能统一对旅游资源的认识。作者对于旅游资源的定义是:旅游资源是指先于旅游而存在于一定地域空间并因其对潜在的旅游者所具有的休闲体验价值而供旅游业加以开发的潜在财富状态,这个定义强调了旅游资源具有不可移动性、有用性、欣赏性,旅游资源本体并不能独自决定其旅游价值或者旅游开发价值,旅游资源可以成为旅游产品。旅游资源具有可体验性、自在性、潜在性、不可移动性。旅游资源可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遵循保护性开发原则、社会营销导向原则和总体规划原则。接着对旅游产品进行了定义:旅游产品是指为了满足旅游者的愉悦性体验需要在一定地域上被生产出来或者开发出来的以供销售与劳务的总和。这个定义包含以下几层意思,旅游产品是商品,旅游产品供旅游者购买,旅游产品可以使某种现象,旅游产品必须包含人类的劳动投入,此外,这条定义最突出的一点便是各种媒介要素(包括饭店、交通设施等各种接待性产业要素)不是独立的旅游产品,旅游产品不包括旅游购物品,这和其他的一些定义有着很大的不同,我个人也比较赞同这种观点。旅游产品包括核心旅游产品和组合旅游产品,资源依托型旅游产品和资源脱离型旅游产品。旅游产品具有功能上的可体验性、空间上的不可转移性、生产和消费的不可分割性、时间上的不可储存性和所有权的不可转让性。旅游产品的价值量的构成取决于旅游产品的类型。凡是资源脱离型旅游产品,其价值量的决定取决于全部劳动的投入量,不涉及旅游资源价值的计量问题;而凡是资源依托型旅游产品,都应该充分考虑旅

游资源的价值。最后,讲到了旅游业,一般来说,旅游业就是生产

旅游产品的企业构成的集合,根据旅游产品类型的不同,旅游业有

狭义和广义的区别,

狭义旅游业是指生产核心旅游产品的企业所构成的集合,广义的旅

游业是指生产组合周边旅游产品的企业所构成的集合。另外,旅游

业在一个地区能否取得发展,决定因素有资源禀赋、比较成本和旅

游需求。

第四章旅游动机和旅游需求中,从发生学角度考察旅游现象的发生

过程,探索了旅游发生的原因。笔者认为,旅游是在一定条件下发

生的一种社会经济活动,受到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中诱

发旅游行为的最根本因素,便是个人心理状态与其所处的自然及社

会环境之间存在的差异。推动旅游活动发生的第一动力,是潜在旅

游者心理上的旅游价值与感知环境之间的不协调,这种矛盾状态会

诱发旅游的内驱力。对于个人来说,旅游需要并不是与生俱来的,

对于人类来说,它也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现代社会

的某些特征则使得旅游需要的形成更加容易和普遍——旅游的需要

开始内在于整个人类的需要系统。与旅游需要相比。有了旅游需要,产生意识反应,由此产生旅游动机,旅游动机是一种更具体的指导

旅游行为的内在动力源泉。有了旅游动机,为了解释心理失衡,便

产生了旅游行为,由此形成旅游需求。旅游需求作为一种心理需求、奢侈性需求、声望性需求,与价格的关系不同于一般的消费品。在

一定的临界点之下,价格上升需求量会随之增加;而在临界点上,

价格上升需求量则会减少。旅游决策实际上是在众多的率有机会中

进行决策的过程。个体旅游者的旅游决策过程主要由旅游需要识别、旅游信息收集、备选方案评估和形成决策几个环节组成,群体旅游

决策的旅游决策过程主要由个体旅游需要的萌发、共同旅游动机的

确认、旅游信息的收集、方案的共同评价和旅游决策的形成着几个

环节。

第五章旅游体验是本书的主题,最能体现本书的特点和独特性。所

谓旅游体验,是指处于旅游世界中旅游者在与其当下情景融合时获

得的一种身心一体的畅爽感受。这种感受是旅游者的内在心理活动

和旅游客体所呈现的表面形态和深刻意义之间相互交流或者相互作

用后的结果,是借助于观赏、交往、模仿和消费等活动形式实现的

一个序时过程。其中有几点需要特别强调,旅游体验是一种心理现象,旅游体验与当下情景有关,旅游体验是一个互动过程,体验深

度与旅游者的融入程度相关。旅游体验包括审美体验和世俗体验,

所谓旅游审美体验,是旅游者在欣赏美的自然、艺术品和其他人类

产品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体验,是一种没有利害感的关照中所得到

的享受。世俗体验是指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所获得的除审美体验以

外的一切体验。然而,旅游体验的质量很难测量,主要是一种主观

的感受,可以用旅游满意度作为衡量指标。旅游观赏是旅游审美活

动的主要形态之一,旅游观赏是指旅游者在远离其常住地的地方主

要通过视听感官对外部世界中所展示的美的形态和意味进行欣赏体

验的过程,旨在从中获得愉悦的感受。旅游观赏的心理要素有感知、联想、情感和理解。旅游观赏过程大致要经历三个阶段:初始阶段、高潮阶段和效果延续阶段。初始阶段是旅游者日常意识状态的中断,高潮阶段是功利性期望的摆脱,效果延续阶段是审美效应的形成。

旅游交往是一种暂时性的个人间的非正式的平行交往,可分为六个

等级,即隔离、潜交、示意、互动、互助和竞争。最后谈到了旅游

消费,旅游消费和旅游者消费是不同的,旅游者的消费包含旅游消费,旅游消费主要的还是一种心理体验过程。旅游者的消费通常包

括实物消费和劳务消费,吃住行游购娱的指向性消费。

第六章旅游流从空间关系的角度研究旅游现象。旅游流是指在一个

或大或小的区域上由于旅游需求的近似性而引起的旅游者集体性空

间移位现象。旅游流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受到旅游需求的近似性所

推动。受到旅游供给的区域集中性所拉动。旅游流的特征表现在时间、流量和流向三个维度。从空间上来看,世界范

围内的国际旅游流发生地和接待地呈现高度集中于欧美国家的趋势;从时间上来看,亚太地区旅游业呈现快速发展的势头;另外,跨区

域的旅游流量并不是特别大。而来华的旅游者流向上明显受地理位置、经济条件和文化异同等三种因素影响,从入境旅游流运动的时

间特征来看,一方面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另一方面逗留时间的地区

差异区别较大。此外,国内旅游经历了从涓涓细流到浩浩江水的发

展过程,国内旅游流的发源地受经济条件的影响十分显著,观光度

假型旅游者的平均逗留时间比较短。

第七章旅游效应中用了一种规范的观点来讨论旅游效应及其评价的。旅游效应又称旅游影响,是指旅游活动(包括旅游者活动和旅游产

业活动)所引发的种种利害影响。按照旅游效应的内容结构划分,

旅游效应可以分为经济效应、环境效应和社会文化效应;按照旅游

效应的社会价值的性质划分。旅游效应可以分为积极效应和消极效

应;按照旅游效应的表现形式划分,可以分为隐形效应和显露效应;按照旅游效应的产生时间划分,旅游效应可以分为即时效应和滞后

效应;按照旅游效应的作用来源划分,可以分为旅游者活动效应和

旅游产业活动效应;按照旅游活动的作用范围划分,可以分为内部

效应和外部效应。在旅游的环境效应测量中,便涉及了环境效应的

评估,环境效应的评估时对由于实施某些项目而对地球的生物物理

环境和人类的健康及福利产生的各种可能后果进行辨识并在能够实

际影响决策的阶段向负责批准该项目的有关人员或者机构传递其分

析结果的过程。

第八章旅游容量中,以旅游容量的基本概念为基础,讨论的是对旅

游活动进行管理的命题。旅游容量是指对某一旅游地而言无害于其

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活动量。旅游容量从内容上分有旅游生态、旅游

心理、旅游社会、旅游经济容量,从规范性上分有旅游期望容量和

旅游极限容量,从空间尺度上分有旅游景点、旅游景区、旅游地、

旅游区域容量,从时间尺度划分有日旅游、季节旅游、年旅游容量。可以看出旅游容量即是一个客观值,也是一个心理感受指标;即是

一个空间尺度,也是一个隐含时间意义的范畴等等。这反映了旅游

容量的丰富内涵和复杂结构,也预示这一概念的巨大应用潜力。旅

游容量的测定的重要一步在于要有一个同旅游地承受的旅游活动相

对应的适当的基本时空标准。主要测定方法有旅游资源容量的测定、旅游感知容量的测定、旅游生态容量的测定、旅游经济发展容量的

测定和旅游地容量的测定。继而通过对于旅游容量的测定提出了可

持续发展。第一,要为可持续旅游发展筹措资金;第二、重视科学

技术在可持续旅游发展战略中的作用;第三、加强法规建设;第四、发挥教育、培训的功能,提高公众环境意识;第五、借助于各种符

合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哲学思想的旅游方式;第

六、重视各种利益的均衡,鼓励旅目的地社区在旅游发展中的积极

参与。

正如作者所说,作者的思路是从分析到综合、从个体到群体、从旅

游者活动到旅游产业活动,并主要围绕旅游者活动而渐次展开的。

读完整本书后,我深觉如此,以后我还会常常拜读这本书,希望每

次我都能得到新的体会,使我对旅游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篇二:旅游管理读书笔记】

民俗旅游一二事儿

——《民俗旅游学》

旅游业在当今世界蓬勃发展,得益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生

活的丰富。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深层次的旅游逐步走进人们的

视野,民俗旅游就是其中之一。我国悠久的历史,辽阔的疆域,众

多的民族,使我国拥有了丰富的民俗。我国民俗旅游从无到有,规

模从小到大,已成为旅游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既是一

种文化生活,也是一种生活文化。旅游者通过开展民俗旅游活动,

亲身体验当地民众生活事项,体会到当地的民俗风情、生活方式以

及不同的审美情趣,实现自我完善的旅游目的,从而达到良好的游

玩境界。

一.民俗旅游商品

民俗旅游商品是具有典型地方特色的旅游吸引物,在招徕旅游者、

增加目的地居民收入、发展地方经济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民俗

旅游商品的开发在旅游产品体系中一直是一个薄弱的环节,特别是

再现代旅游发展过程中,民俗旅游商品的创新型开发滞后。各地兜

售相同或相似的旅游商品,使得旅游者的购买兴致大大减弱,相同

的旅游商品使景区景点的独特性被隐藏,减弱旅游者对当地的印象。因此,民俗旅游商品的创新性开发是十分必要的。各地根据自己承

载的文化内涵开发与之相适应的旅游商品,而不是一味迎合顾客的

喜好而兜售。全国各地都是一样的商品,只会让游客厌恶而不愿购买。

二.民俗旅游资源开发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凡有人群聚集的地方就有民俗文化存在。不同的地方都有其独特的民俗文化,深入挖掘民俗文化内涵是旅游

开发的重要步骤,也是旅游发展的关键。民俗旅游文化开发需要注意:一是抓住宗教旅游。宗教活动是民俗活动,牵动着信徒的心,

佛教、道教、基督教对我国各民族有深刻的影响,宗教活动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中国的佛山道观以及各种庙会,吸引着游客的心,

形成“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格局。二是田园式旅游。将各地传统

民俗结合现代人的审美开发出来,进行文化创新吸引旅游者。让身

处城市的人们体验到乡村质朴的气息和传统的热闹。

三.民俗旅游管理

民俗旅游研究者认为民俗旅游史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由于它满

足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已经成为旅游行为

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人们的受教育水平的提高,生活

质量的提高,人们越来越追求精神的享受,人们开始追寻自己民族

曾经的辉煌。据一次抽样调查表明,来华美国旅游者对名胜古迹感

兴趣的占26%,而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感兴趣的却达到56.7%。如此看来,民俗旅游可作为发展经济、吸引外资的重要文化资源,满足西方人想象,了解中国人生活方式的一种途径。民俗旅

游是作为一种有原生态性的文化旅游,在开发过程中遇到一些令人

担忧的情况,民俗保存完好的地方大多是偏远的山区或是一些独立

的少数民族聚落,受现代工业的影响少。随着民俗旅游的开发,大

量的人流、资金以及外界价值观的输入,使得民俗风情旅游越来越

远离其原生的文化生存语境,已经彻底仪式化。各地建起民族村、

民俗博物馆,截取最吸引人的部分加以改造迎合游客的品味,经过

市场逻辑筛选的民俗文化旅游事项,作为一种消费文化,对原有文

化的粉饰、包装,满足旅游者对异文化想象的心理,只是一种无深

度的后现代文化现象。

民俗旅游发展现状如此,继续下去只会让民俗文化内涵流逝的越多,在强势文化的入侵下,许多民俗文化渐渐淡出历史舞台,文化的趋

同是可怕的。保护民俗,从民俗文化的内涵保护做起刻不容缓。

凝固的思想,壮美的史诗

——《中国建筑史》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表征,她是实实在在的,透过她我们可以了解不同民族的性格,了解一方土地养育的人们,

了解一个时代的兴衰荣辱。她承载的太多太多,用心去感悟她的风采,用心去聆听时代的步伐,用心去感受不同民族的心灵场所。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中国的建筑也是一脉相承。中国幅

员辽阔,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

自然就产生了不同的建筑,不同的地理状况也决定了不同形式的建筑。北方严寒,墙体厚实,屋矮顶平;南方雨水充沛,屋顶尖耸,

飞檐翘角。热带地区湿热以干栏式建筑为主,防蚊虫野兽又适合人

们居住;青海、西藏等风大地区又以碉楼为主,防风沙保暖。除去

地理环境的差异,民族的差异,还有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

奇特建筑,福建的土楼,江南的马头墙,还有各式各样的屋顶,亭

台楼阁,轩榭廊桥等等。每一个建筑都承载着这个民族的一种期盼,不仅仅有遮风避雨的作用,不仅仅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更多的是这

个民族文化的传承。

中国是一个热爱自然的民族,亲近自然,提倡“天人合一”的建筑理念,不论是巍峨的宫殿庙宇,还是私家庭院,建造之初衷都是人与

自然和谐相处。因此,在选择建筑材料时,中国的建筑工匠们偏爱

木材,中国建筑的一大特色便是木结构,区别于西方的石料垒砌之法。梁思成先生在《中国建筑史》中提到“(中国工匠)在结构方面

之努力,则尽木材应用之能事,以臻实际之需要,而同时完成其本

身完美之形体。匠师既重视传统经验,又忠于材料之应用,故中国

木构因历代之演变,乃形成遵古之艺术。唐宋少数遗物在结构上造

诣之精,实积千余年之工程经验,所产生之最高美术风格也。”中国

历经千年,建筑艺术一脉相承,朝代更迭,建筑风格大同小异,中

原大地,幅员辽阔,各种建材均不缺乏,为何独爱木材?建筑体现

民族的思想,反应民族的性格。

我国建筑木构特征形成有以下因素:首先,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

的两岸森林茂密,高大的树木繁多,为建筑高大的宫殿提供良好的

建筑材料。树木繁多,取材便利,让帝王的私欲更加膨胀。战国时

期就有“高台榭”、“美宫室”的作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更是加紧

宫殿的建造,“蜀山兀、阿房出”相传“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

可坐万人,下可立五丈旗”可见阿房宫规模宏大。其次,木材不像石

料那样坚硬,韧度较好,构架原则为“梁柱式建筑”之“构架制”。中

国建筑之所以能自热带以至寒带,由沙漠以至两河流域及滨海之地,在极不同的自然环境下始终适用,有赖于此构架的绝大伸缩性。

以立柱四根围绕而成的空间为“间”,主要的构造有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此种构架制的特点,使建筑物上部的一切载荷由立柱和梁

枋来承重,不借助高墙厚壁的垒砌。建筑中的所有墙壁都是“隔断墙”不负重,因此门窗不受墙壁限制,墙壁可按实际情况来设计,可大

可小,可高可低,甚至可以开成空窗、敞厅或凉亭。应证了中国民

间的俗语“墙倒屋不塌”。由于梁柱式结构是一个富有弹性的框架,

这就使它还具有一个突出的优点即抗震性能强。中国地处环太平洋

火山地震带上,大部分地区受地震影响严重,这种结构的建筑帮助

当地居民减少损失和人身伤害。天津蓟县辽代独乐寺观音阁高达23米,近千年的历史,曾经经历附近发生的八级以上的大地震,又受1976年唐山地震影响,还安然无恙,充分说明抗震性能好。这是中

国古建筑的一大特色。

汉族“婚姻”的学问

——《中国景观史》

《中国景观史》是将中华文化作为一种区域现象加以考察,从时间

演变和空间分异角度阐述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无论何种文化的发

展都是其时间传承和空间扩散与区域的紧密联系有关。本书从景观

机制、景观过程、景观背景、宗教民俗语言文学等景观、景观区划

等方面进行阐述中国景观的历史。景观史涵盖的内容广泛,令人目

不暇接,各种具体的景观给人以直观的印象,形象生动。

古代汉族女子出嫁曰“归”,《说文》说:“归,女嫁也。”可见女子

出嫁以男家为家。“嫁者,家也。”可见“嫁”字本身就意味着“有家”。《说文》也说:“娶,娶妇也。”“取”同“娶”,表示男子把别家女儿

取到自己家里。在嫁娶之间,男尊女卑的风俗体现的淋漓尽致。“嫁”“娶”两字就可以证明。嫁对女子来说是被动的,古代只说“嫁

女”“嫁妹”,不说“嫁夫”,可见嫁的权力操控在父兄手里。娶,对于

男子来说是主动的,所以古代常说“娶妻”“娶妇”。

婚姻的几个原则也说明了男女的社会地位和家庭中位置。“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为了家族的绵延,娶妻生子才是一个家族中男子的首要

职责。在家族中婚姻的首要职责是繁衍后代。“门当户对”是重要原则,一段婚姻不是两个人的事,而是两个家族,一个行业乃至两个

国家的事,联姻是政治常用的手段,因此结婚的双方必须在经济、

政治上互相帮助或是互相补充,这样世代相连保证家族的兴盛。这

样的婚姻下,幸福

生活的可能是极其渺小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重要保证,自

由恋爱会对门当户对产生冲击,也会使许多政治联姻破产。在封建

家长制下,为了家族利益,个人幸福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成婚时按六礼来进行,六礼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六礼虽然复杂繁琐,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体现一种平等的。纳采,是男方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家同意议婚后,男方家备礼

前去求婚。形式上是男方主动,夫权为中心的社会的体现,同时女

方也有拒绝的权力,在一定程度上是平等的。纳采礼物用“雁”,用

雁的说法历来有多种,比较可信的有几种:取其行至有序之义,雁

以转徙飞行,强壮者引导,幼弱者尾随其后,从不逾越。长幼有序

是儒家礼法的重要原则之一。除此之外,用雁在当时还有喻其从一

而终、不再醮之义。问名,男方家请媒人问女方的名字及出生日期,俗称“合八字”。目的是:一是防止同姓近亲婚姻;二是利用问名得

来的生辰来占卜当事人的婚姻是否适宜。纳吉,男方家卜得吉兆后,备礼通知女方家,决定缔结婚姻。纳徵,男方家把聘礼送到女方家。这是比较重要的环节,请期,男方择定婚期,备礼告知女方家,求

其同意。亲迎,新郎亲自到女家迎娶。

汉族的婚礼有着浓厚儒家传统思想,体现中国男尊女卑、夫权天下

的理念,同时是家族联姻和亲等的政治手段。

寄畅山水,悠游天下

——《中国旅游史》旅游,自古有之,从人类开始为了生存而不断

迁徙,从轮子、船帆的发明,道路的统一完善,商贾的出现,交易

的扩大,人们开始向往别的地方,开始寻求超越自身的局限,了解

这个世界更多的东西,探索未知的领域。中华文明历史悠久,中华

文化博大精深,有着很强的包容性。中国历来没有形成一种强势的

宗教或是极端的学说成为中华文化的象征,中国从原始文明中发展

而来的道教,为历代君王所用的儒教,以及给人民以希望的佛教,

三教在中国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三者不断地斗争不断的融合,形

成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主流。中国文人受这三种思想影响,既有登

入仕途的入世情怀,也有归隐山林的出世情结,达则兼济天下,穷

则独善其身,顺应时代潮流,不激进,不懦弱。

中国自古没有崇尚神灵的传统,受道教影响深远,有着强烈的现世

思想,对道家的“重生恶死”思想尤为推崇,文人墨客对生命易逝,

人类渺小的感触尤为强烈。在动荡的年代,在人生失意之时,在年

纪稍长的时候,甚至是最欢愉的时刻,文人心中的一丝惆怅之感会

油然而生。此时此刻,他们能排遣内心郁闷,缓解这种疼痛的办法

一般是寄情山水,抒发郁闷,排遣孤寂。有能力到处壮游自然是美事,更多的人是出仕为官,为了能更好地贴近自然,他们便在自家

庭院中营造这种与自然亲近的氛围。六朝时期,大量的山水诗、山

水画的出现,给造园提供了很好的素材。江南的许多私家园林就是

那时候的杰作。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可见苏州的园林的精美绝伦,众所周知,苏州四大园林——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小

小庭院历经数百年,几经易手而得以保存,比起皇家园林更是多了

一份沧桑与不易。中国的造园艺术讲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叠

山理水非常讲究,山水相互映衬互为表里,陈从周先生用“水随山转,山因水活”“溪水因山成曲折,山蹊随地作低平”来说明山水之间的关系。中国的园林最讲究的是山水在园林中的应用,宋人郭熙说:“山

以水为血脉,以草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

江南园林以玲珑精美著称,以小见大,将自然之物溶于方寸之间,

设计原则简单,运用假山湖泉代替真山真水,营造一种寄畅山水、

悠游天下的气氛。苏州网师园是公认的小园,所谓“少而精,以少胜

多”,运用假山与建筑相对而相互更换的一个原则,无旱船、大桥、

大山,建筑物尺度略小,数量适可而止,亭亭当当。假山平处见高低,直中求曲折,大处着眼,小处入手。黄石山起脚易,收顶难;

湖石山起脚难,收顶易。黄石山要浑厚中见空灵,湖石山要空灵中

寓浑厚。简言之,黄石山失之少变化,湖石山失之太琐碎。叠黄石

山能做到面面有情,多转折;叠湖石山能达到宛转多姿,少做作,

此难能者。

江南小园常以小池、滴泉、静湖等小片水面来造园,因地制宜,融

情寓景。为了形成山间野趣就在池岸边植芦苇,为了延长游览时间

在水面建桥,步涉水点,铺石,增加游览的兴致。为了扩大空间常

在岸边建造临水的台榭。山水相间,情趣自见。

中国人自古就有一种亲近自然的天性,“智者乐山,仁者乐水”,山

之稳健,水之灵动,都是文人所追求的人生境界,也是他们为人处

世的标准,待人接物要灵活,自身秉性要稳定。热爱自然之美,无

法置身山水间,就将自然山水融入自家庭院的尺寸间,用想象运用

所有的感觉去感受山水带来的美感。这就是中国人的生活情趣。

“心学”的发展

——《浙江文化史》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杰,一方文化造就一方的特色。江南美,风景美,物产丰,人聪慧,思进取。浙江位于中国的东部,背山靠海,

位置优越,人杰地灵。浙江的文化史受地理环境的变迁而改变过多次,最显著的是沿海平原经历的三次海侵,依次为星轮虫、假轮虫

和卷转虫海侵。经历沧海桑田的变迁给浙江的文化带来了许多的变化,因建德地区高于其他平原因此保存了旧石器时代人类犬齿化石,命名为“建德人”,最新研究表明10万年前较为暖湿的条件下,浙江

大地上已透露文明曙光。随着文明的演进,两晋时期北方贵族的南

迁使南北文化进行深入的交流融合,浙江文化不断地发展进步。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孔孟的儒家学说,随着武帝“罢黜百家,独

尊儒术”的思潮影响,儒家学说在中国文化史上独领风骚数百年,至

今影响依旧。时代变迁,朝代更迭,儒学的重要被继承下来了,古

文典籍在抄录中流传下来了。社会变化,对这些经典的解释越来越

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宋朝,朱子对其做了大量的研究考据,推出了

理学的说法。在朱子思想的影响下,陆九渊和王守仁又有了自己的

理解,产生了新的学说——心学。张九成钱塘人,是心学的开创者,他提出“心即理”,也就是说理不在心外。理不在心外,即事不在心

外,理、事皆来自一心,并会归于一心。心是世界万事万物及其运

动的本原。张九成已经把心学的基本要义提出,以心为世界的本体

的观点,陆九渊和王守仁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张九成强调“内自琢磨”并不排斥“外更切磋”,主张“穷心中之理”并不排斥“穷事物之理”,尤其强调道理在于人心,却不离人情日用,反对舍人情求至理,以

虚无为道。这种思想既不脱离心学注重精神立场,也反映了浙江地

方文化所具有的务实精神。

心学在哲学本体问题上认为“以心为本”,对人的主体精神的崇扬,

与朱熹的理学“以理为本”思想形成对立。这种观点要求一切认识和

行为都要从人内在本性出发,强调人的自我意识的独立性、自主性。是理学禁锢下的人性解放,摆脱绝对理念的束缚。心学不仅是一种

主张道德内省的学说,它对主体精神和人的自我意识的肯定和崇扬

背后,进一步表达对思维自由和人性解放的要求。

明代的哲学家阳明先生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

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从自己

内心中去寻找“理”,认为“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他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知行合一”。在知与行的关系上,王守仁从“天地万物本吾一体”出发,他反

对朱熹的“先知后行”之说。王守仁认为既然知道这个道理,就要去

实行这个道理。如果只是自称为知道,而不去实行,那就不能称之

为真正的知道,真正的知识是离不开实践的。比如,当知道孝顺这

个道理的时候,就已经对父母非常的孝顺和关心;知道仁爱的时候,就已经采用仁爱的方式对待周围的朋友,真正的知行合一在于确实

的按照所知在行动,知和行是同时发生的。他的目的在于“发动处有

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需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

伏在胸中”。

浙江的先贤们在文化思潮中不断的进取反思,推动一次次文化的革新,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推动时代进步。在新时代下,我们应秉

承知行合一的思想,尽我们所能使这个社会变得更加好一点。

【篇三:旅游学概论读书笔记】

读《旅游学概论》

黄浩宇20101100052

说到旅游,我想没人会感到陌生。在我看来,旅游是一件让人身心

愉悦,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获得精神享受的事情。提到旅游,我

就会心潮澎湃。能够在有生之年周游世界,与世界上各国文化、美

景亲密接触是我最大的梦想。为此,我要努力学习,努力储蓄,然

后快乐出发。说真的,虽然热爱旅游,但是在高考填报志愿之前,

一心想要考进中国传媒大学的我从没有想过要在旅游专业学习。不过,既然目前与中国传媒大学无缘,既然现在来到了华师旅游管理系,我就慢慢培养对本专业的兴趣,尝试去喜爱它。

鉴于专业知识有限和本书很强的理论性,我可能对本书的理解不那

么深刻,只能从浅处着眼。我想结合我有限的旅游经历谈谈我的理

解与收获。

我还记得第一次出远门是在我小学五年级的暑假。那时候,由于工

作的关系,爸爸必须去一趟深圳,他想,也该让我出去见见世面了,于是就把我带上。一听有得去大城市玩,我高兴得不得了。无奈这

种兴致被几个小时的晕车体验一扫而光。在车上,我几度想到要回家,尽管车窗外时不时有美丽的景色。终于挨到了目的地——深圳,我看到了另一个景象,高楼大厦,车水马龙,马路上没有摩托车,

这和我们那很不一样。爸爸说:“深圳以外是个小渔村,改革开放政

策使得她的经济迅猛发展,就好像一夜间就建起的城市。待爸爸办

完事情后,我们去了地王大厦。那楼很高,我们乘坐电梯去到顶层,在上面看到了超美的夜景,租借天文望远镜还可以望见绚烂的星空。我照了一张相,工作人员把我的脸p在一个卡通棒球人物的头上,

这是我第一张ps照片。隔天,我们去了明克斯航母——一艘俄罗斯

退役航母,来到中国被包装成旅游景点。我的第一印象是——好大

的船。“船”里面有餐厅、游戏厅、展览厅、纪念品厅、表演厅。甲

板上有十几只飞机,坐在飞机上,我照了一张快照,拿在手上很得意。可惜的是,在买纪念品的时候,被我落在了那里,直到离开航

母后才发现。那张照片至今成为我的一个遗憾。有时我会安慰自己说,也许当时被工作人员捡到,拿去展览至今也说不定是吧。以上

是我的第一次旅游经历,我想我一辈子都会记得。旅游是一件愉悦

身心的乐事,特别是当它成为了美好的回忆。

之后的几年,也是由于爸爸工作的关系,我去过福建的一些地方,

比如石狮、

莆田、厦门、泉州。印象比较深的有在石狮的一个“黄金海岸”第一

次与沙滩、大海亲密接触,乘坐快艇在近海兜了几圈,一个字:酷;两个字:很晒;三个字:很刺激;四个字:海水真咸。在阳光的蒸

发下,我的身上满是快乐的盐花。在厦门,我们坐了很久的车才到

达海拔很高处,耳朵都有种被塞住的感觉。上面很开阔,有点平原

的感觉,不像其他山一样越到上面越无路,可走。一座威武的南少

林寺展现在我的眼前。由于我们是黄昏时分才去到那里的,少林寺

已经大门紧闭,于是我们只能在外面拍照留念而已。这提示了我以

后制定旅游计划时要考虑开放时间等因素,而不是想到去哪就赶去。上这门课时,我听到有些同学有着丰富的旅游经历,很是羡慕。虽

然我去过的只是一些小地方、小景点,没有和他们一样已经去过很

著名的景点,搭过飞机,去过外国旅游,但是我的经历也至少让我

开了视野,有所回忆。日后,我的旅游计划将由我自己抒写,去实现。无数次幻想过将来是我带着父母到处去游玩,他们一定会很开心。嗯,加油吧,自己!

回到《旅游学概论》这本书来,全书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由第

1-5章构成,向读者介绍了旅游学的基本理论体系。第二部分由第6-12章组成,详细介绍旅游管理各领域的宏观结构,涉及吸引物与目

的地、节事与会展等部门,有助于初涉旅游的读者从实用领域理解

旅游活动的重要性。各章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旅游学科

1、将旅游作为科学研究对象进行理论探讨,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但大多数旅游研究是在近30年完成的。

2、旅游专业涉及工商

管理、公共管理、社会科学领域。就业机会覆盖公共领域、商业领域、研究教育领域。3、旅游活动是旅游学的逻辑起点,旅游系统是

对旅游活动的结构化表述。4、目前旅游学处于多学科同时进行相对

独立研究的多学科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5、旅游学概论

的主要内容包括广泛型、中间型和初涉型。6、旅游研究方法可以分

为管理研究和社会科学研究两种传统。

二、旅游活动

1、世界旅游组织对旅游活动作了如下界定:旅游是指人们为了休闲、商务或其他目的而旅行到其惯常环境之外的地方并在那里停留时间

不超过一年

的活动。2、1841年库克的有组织、有计划活动标志着全球近代旅

游活动的开始。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航空业的发展促进了大众旅

游的发生发展。3、旅游活动对接待地在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等方

面有广泛影响。

(旅游是什么?有人说,旅游就是从自己活腻的地方到别人活腻的

地方去。这句话俏皮生动,我很喜欢。在社会生活中,有些人长期

处在高度的压力,产生强烈的逃避情绪,他们中的一些人会选择旅

行来放松自己。可是,当旅行回来,一切用恢复往常的时候,他们

又会处于失望之中。在我看来,旅游的确是一个逃避现实的好方法,但是如果不能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到安定的力量,发现美、创造生命

的价值,对世界充满好奇,那么去到异国他乡,看到的也只能是“别

人活腻了地方”。)

三、访客与旅游者

1、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主体。

2、旅游者是在一定的旅游需求和旅

游动机的推动下产生出行需求的。3、旅游者一次完整的消费行为是

由包括目的地选择在内的行前决策、抵达目的地后的现场体验和完

成旅程之后的事后评估三个阶段组成的。

(人们有了动机去旅游时,会考虑路程、时间、价格等诸多因素,

最终决定目的地。在目的地进行一番体验之后,做出的评价不仅影

响自己的重游兴趣,也可能影响他人的出游决策。)

四、旅游需求

1、旅游需求是在旅游动机等推力和目的地等拉力影响下,对旅游产品的真实需求量。

五、旅游产品与供给

1、旅游产品是人们进行旅游活动所需的多种吸引物、设施和服务的组合。旅游产品具有多部门综合、生产和消费同时产生、不可贮存、难以替代等特征。

2、旅游产品是一个动态开放的体系。

3、围绕旅游产品的供给,产

生了旅游业。

六、吸引物与目的地

1、旅游吸引物是促使旅游者产生出游动机的主要原因。一般分为自然型、历史型和商业型三种基本吸引物。吸引物加上设施与服务,

形成旅游地。旅游地达到一定规模或数量后,将会形成旅游目的地。

2、旅游目的地一般分为城

市型目的地和景区型目的地。3、吸引物开发一般建立在旅游资源基

础上。4、基于公共资源的旅游吸引物的经营管理须遵循可持续发展

原则。不同类型的吸引物有不同表现的生命周期曲线。

七、节事与会展

1、现代旅游节事活动是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劳动不同的一种特殊活动。成为吸引旅游者的主要原因的节事称为节事旅游产品。

2、

会展是一种包括博览会、会议、个人差旅、奖励旅游。大型文化体

育盛事的活动在内的综合性旅游形式。3、会议可以分为协会会议和

公司会议两个类型。4、展览可以分为贸易性质和消费性质等类型。

5、会展组织管理的目的在于提高会展产品的吸引力和销售量。

八、移动性与旅游交通

1、旅游者的移动构成现代社会人类最大规模的移动现象。

2、旅游

者对于旅游交通的选择受经济、距离、时间、安全、个人经验等因

素的影响。3、常用的现代旅行方式可分为航空、铁路、公路、水路

四种。4、在统一协调、综合运输思想指导下,建立了交通搭乘工具、旅游通道、水路站场三个物质载体以及相应的公私交通服务在内的

旅游交通服务体系。

九、旅游中介服务

1旅游中介商是在旅游供应商和旅游者之间提供中介服务产品的企业。一般分为旅游经营商和旅游代理商。2、团队包价旅游产品是传

统旅行社的主要产品,具有综合性、组合性、无形性、异地性、不

可贮藏、产销同时性等特征。

3、商务旅游服务商主要为人们提供商务散客服务、公司差旅管理、

会展旅游服务、奖励旅游等商务旅行和旅游中介服务。

十、旅游接待服务

1、旅游接待业指包括非盈利机构在内的所有参与以食宿为基本内容

的接待服务的商业机构所构成的产业。旅游接待业在很大程度上等

同于酒店业。2、旅游接待业通常具有住宿、餐饮、休闲娱乐、会议

集会、商务服务、交通支持、购物服务等多种功能。3、旅游接待设

施可分为无限服务酒店、有限服务酒店和其他辅助接待设施。4、酒

店经营管理具有对象复杂、流程分散、多方协调等特征。

十一、旅游支持行业

1餐饮业、购物业、娱乐业等旅游支持行业的发展与旅游业的发展

相互促进。2、旅游业是信息密集型和信息依托型企业。3、金融、

保险服务和旅游活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旅游消费的发展提供支

撑和保障。旅游房地产是旅游开发和房地产开发的重要方向。

十二、旅游公共管理

1、旅游公共组织、旅游公共管理、成为影响旅游活动水平、影响旅

游经济发展、加强旅游危机管理的重要条件。2、全国性和地方性的

旅游立法是各级政府及政府主管部门进行旅游行业管理、协调多利

益主体关系的重要法律保障,在制定旅游发展特别是经济发展政策

和旅游发展规划过程中,也需要从公共管理角度进行把握。3、旅游

资源和环境的外部性产生了资源管理、利用与保护的不同价值观冲

突,政策制定、规划研究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在诸多利益主体之间达成符合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平衡。4、旅游目的地营销是一种公共利益最大化的手段,只有通过公共组织才能实现这个目标,为此,目的地营销组织和目的地营销系统受到了重视,得到了较快发展。

读完整本书,我初步了解到了旅游学的基础知识,对这门学科有了一定的感知。虽然本书理论性很强,但是还是让我对旅游学产生了兴趣。旅游,多么美妙的事情。旅游研究,想必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本书附有许多图片,大多都是作者吴必虎拍摄的,作者真是去过很多有趣的地方考察,嗯,做研究,就是要多田野作业。旅游涉及人们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学好这本书,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就让我借着这份刚刚培养的兴趣,继续探索旅游的奥妙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