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课题26.1.2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课型新授课课时 1

教学目标1、体会并了解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的意义

2、能描点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3、通过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分析,探索并掌握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的性质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会作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探索并掌握反比例函数的主要性质。难点:探索并掌握反比例函数的主要性质。

教学

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一、课堂引入

提问: 1.一次函数y=kx+b(k、b是常数,k≠0)的图象是什么?其性质有哪些?正比例函数y=kx(k≠0)呢?

2.画函数图象的方法是什么?其一般步骤有哪些?应注意什么?

二、探索新知:

探索活动1 反比例函数

x

y

6

=与

x

y

6

=的图象.

探索活动2 反比例函数

x

y

6

-

=与

x

y

6

=的图象有什么共同特征?

三、应用举例:

例1.(补充)已知反比例函数32

)1

(-

-

=m x

m

y的图象在第二、四象限,求m值,并指出在每个象限内y随x的变化情况?

例2.(补充)如图,过反比例函数

x

y

1

=(x>0)

的图象上任意两点A、B分别作x轴的垂线,垂足分别

为C、D,连接OA、OB,设△AOC和△BOD的面积分别是

S

1

、S

2

,比较它们的大小,可得()

(A)S

1

>S

2

(B)S

1

=S

2

(C)S

1

<S

2

(D)

大小关系不能确定

四、随堂练习

1.已知反比例函数x

k

y -=

3,分别根据下列条件求出字母k 的取值范围 (1)函数图象位于第一、三象限 (2)在第二象限内,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

2.反比例函数x

y 2

-=,当x =-2时,y = ;当x <-2时;y 的

取值范围是 ; 当x >-2时;y 的取值范围是

3.已知反比例函数

y a x a

=--()22

6

,当x >0时,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求

函数关系式

五、小结:谈谈你的收获

(一)复习引入:

1.什么是反比例函数?

2.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什么?有什么性质? (二)应用举例:

例1.(补充)若点A (-2,a )、B (-1,b )、C (3,c )在反比例函数x

k y =(k <0)图象上,则a 、b 、c 的大小关系怎样?

例2. (补充)如图, 一次函数y =kx +b 的图象与反比例函数x m

y =的图象交于A (-2,1)、B (1,n )两点

(1)求反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解析式

(2)根据图象写出一次函数的值大于反比例函数的值的x 的取值范围

例3:已知变量y 与x 成反比例,且当x=2时y=9(1)写出y 与x 之间的函数解析式和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三)随堂练习:

1.当质量一定时,二氧化碳的体积V 与密度p 成反比例。且V=5m3时,p=1.98kg /m3

(1)求p 与V 的函数关系式,并指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求V=9m3时,二氧化碳的密度。

2、已知反比例函数y=k/x (k ≠0)的图像经过点(4,3),求当x=6时,y 的值。

课题27.1图形的相似课型新授课课时 1

教学目标

(一) 知识目标

通过对生活中的事物或图形的观察,获得理性认识,从而加以识别相似的图形.

(二)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归纳等数学活动,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能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

(三) 情感目标

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并从中获取信息,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及归纳能力.教学难点

应用获得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

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观察教材第35页的两组图形,你能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二、师生互动,探索新知:

1、观察下列几组几何图形,你能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从而得出:具有相同形状的图形叫相似形.(出示课题——图形的相似)

2、对(2)中的3组图形,通过图形的缩小或放大,再利用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等变换,使它与另一个图形能够重合,从而加以验证它们是相似的图形。

3、你还见过哪些相似的图形,请举出一些例子与同学们交流.

三、试一试:利用课本后面的网格或格点图纸设计出几组相似的图形,并利用

幻灯片加以

展示,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四、探究:

1、思考教科书第37页观察中的问题,哈哈镜里看到的不同镜像它们相似

吗?

2、观察下图中的3组图形,它们是不是相似形?为什么?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下一节课“相似图形的特征”做好准备)

作业

布置

1、根据今天所学的内容,请你收集或设计一些相似的图案.

2、习题27.1第1、2题.

课堂

总结

(1)对于相似图形的概念,可用大量的实例引入,但要注意教材中“把形状

相同的图形说成是相似图形”,只是对相似图形概念的一个描述,不是定义;

还要强调:①相似形一定要形状相同,与它的位置、颜色、大小无关(其大小可能一样,也有可能不一样,当形状与大小都一样时,两个图形就是全等形,所以全等形是一种特殊的相似形);②相似形不仅仅指平面图形,也包括立体

图形的情况,如飞机和飞机模型也是相似形;③两个图形相似,其中一个图形可以看作有另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得到的,而把一个图形的部分拉长或加宽得到的图形和原图形不是相似图形.

(2)对于成比例线段:

①我们是在学生小学学过数的比,及比例的基本性质等知识的基础上来学习成

比例线段的;②两条线段的比与所采用的长度单位没有关系,在计算时要注意统一单位;③线段的比是一个没有单位的正数;④四条线段a,b,c,d成比例,记作或a:b=c:d;⑤若四条线段满足,则有ad=bc(为利于今后的学习,可

适当补充:反之,若四条线段满足ad=bc,则有,或其它七种表达形式).

课题27.2.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课型新授课课时 1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会用符号“∽”表示相似三角形如△ABC ∽△C

B

A'

'

';知道当△ABC

△C

B

A'

'

'的相似比为k时,△C

B

A'

'

'与△ABC的相似比为1/k.理解掌握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过程与方法

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探究过程中,让学生运用“操作—比较—发现—归纳”分析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究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过程中,培养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及应用.教学难点:

掌握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应用.

教学

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

复习引入课题

(1)相似多边形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2)在相似多边形中,最简单的就是相似三角形.

在△ABC与△A′B′C′中,

如果∠A=∠A′, ∠B=∠B′, ∠C=∠C′, 且k

A

C

CA

C

B

BC

B

A

AB

=

'

'

=

'

'

=

'

'

.我们就说△ABC与△A′B′C′相似,记作△ABC∽△A′B′C′,k就是它们的相似比.

反之如果△ABC∽△A′B′C′,

则有∠A=∠A′, ∠B=∠B′, ∠C=∠C′, 且

A

C

CA

C

B

BC

B

A

AB

'

'

=

'

'

=

'

'

(3)问题:如果k=1,这两个三角形有怎样的关系?

教师说明

(1)在相似多边形中,最简单的就是相似三角形。

(2)用符号“∽”表示相似三角形如△ABC ∽△C

B

A'

'

';

(3)当△ABC与△C

B

A'

'

'的相似比为k时,△C

B

A'

'

'与△ABC的相似比为1/k.二、探究新知

活动1 (教材P40页探究1)

如图27.2-1),任意画两条直线l

1

, l

2,

再画三条与l

1

, l

2

相交的平行线l

3

, l

4,

l

5.

分别量度l

3

, l

4,

l

5.

在l

1

上截得的两

条线段AB, BC和在l

2

上截得的两条线段DE, EF的长度, AB

︰BC 与DE︰EF相等吗?任意平移l

5

, 再量度AB, BC, DE, EF

的长度, AB︰BC 与DE︰EF相等吗?

教师出示探究,提出问题.

让学生操作画图,量度AB, BC, DE, EF 的长度并计算比值,小组讨论,共同交流,回答结果. 提出问题

AB ︰AC=DE ︰( ),BC ︰AC=( )︰DF , 师生共同交流.强调“对应线段的比是否相等” 归纳总结:(板书并朗读)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的对应线段的比相等。

在活动中,师生应重点关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中相比线段同线; 活动2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推论

思考:1、如果把图27.2-1中l 1 , l 2两条直线相交,交点A 刚落到l 3上,如图27.2-2(1),,所得的对应线段的比会相等吗?依据是什么?

2、如果把图27.2-1中l 1 , l 2两条直线相交,交点A 刚落到l 4上,如图27.2-22),

所得的对应线段的比会相等吗?依据是什么?

让学生观察思考,小组讨论回答; 师生归纳总结:(板书并朗读)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推论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的比相等

三、 练习巩固

问题:如图,在△ABC 中,DE ∥BC ,AC=4 ,AB=3,EC=1.求AD 和BD.

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阅题,小组讨论后解答问题.

在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在练习中检查学生对“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及推论”理解。

作 业 布 置

完成同步练习

课堂

总结 (1)谈谈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这个定理揭示了有三角形一边的平行线,必构成相似三角形,因此在三角形相似的解题中,常作平行线构造三角形与已知三角形相似. (2)相似比是带有顺序性和对应性的:

如△ABC ∽△A ′B ′C ′的相似比k A C CA

C B BC

B A AB

=''=''='',那么△A ′B ′C ′∽△

ABC 的相似比就是

k

1

CA A C BC C B AB B A =''=''='',

它们的关系是互为倒数.这一点在教学中科结合相似比“放大或缩小”的含义来让学生理解;

分析:BF

∥ED ?∠BAO=∠EDF 又∠AOB=∠DFE=900

??ABO ∽?DEF ?

BO OA EF FD =?

201

23

BO = 二试牛刀:

例4:如图27.2-9,为了估算河的宽度,我们可以在河对岸选定一个目标点P ,在近岸取点Q 和S ,使点P 、Q 、S 共线且直线PS 与河垂直,接着在过点S 且与PS 垂直的直线a 上选择适当的点T ,确定PT 与过点Q 且垂直PS 的直线b 的交点R 。如果测得QS=45 m ,ST=90 m ,QR=60 m ,求河的宽度PQ 。 分析:∠PQR=∠PST=900,∠P=∠P

??PQR ∽?PST

?

8 1.6 6.4

512 1.610.4

FH FH -==

+-,即

PQ QR PQ QS ST =+,60

4590

PQ PQ =+,

90(45)60PQ PQ ?=+?。解得PQ=90

三试牛刀:

例5:已知左、右并排的两棵大树的高分别是AB=8m 和CD=12m ,两树的根部的距离BD=5m ,一个身高1.6m 的人沿着正对这两棵树的一条水平直路L 从左向右前进,当他与左边较低的树的距离小于多少时,就不能看到右边较高的树的顶端点C ?

分析:,AB l CD l ⊥⊥?AB ∥CD ,?AFH ∽?CFK 。

?

FH AH FK CK =,即8 1.6 6.4

512 1.610.4

FH FH -==+-,解得FH=8。 运用提高:

a

b

R

Q

P

S

T

延伸问题: 探究:

(1) 如图27.2-11(1),?ABC ∽?A 1B 1C 1,相似比为k 1 ,它们的面积比是

多少?

A

B

C

D

A

B

C

D

A 1

B 1

C 1

D 1

(1) (2)

图27.2-11

分析:如图27.2-11(1),分别作出?ABC 和?A 1B 1C 1的高AD 和A 1D 1。

∠ADB=∠A 1D 1B 1=900又∠B=∠B 1

??ABD ∽?A 1B 1D 1

?

11111AD AB

k A D A B == ?111

ABC A B C S S

=

111111*********

1

2

21

1

2

2

BC AD K B C K A D B C A D B C A D =

=k 12

进而得到结论:相似三角形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2)如图27.2-11(2),四边形ABCD 相似于四边形A 1B 1C 1D 1,相似比为k 2,它们的面积比是多少? 分析:

111

ABC A B C S

S

=

111

ACD A C D S S

= k 2

2

?

1111ABCD A B C D S S =

四边形四边形111111

ABC ACD A B C A C D ++S S

S S

= k 22

?相似多边形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应用新知:

例6:如图27.2-12,在?ABC 和?DEF 中, AB=2DE ,AC=2DF ,∠A=∠D ,?ABC 的周长是 24,面积是48,求 ?DEF 的周长和面积。

图27.2-12

分析: ?ABC 和?DEF 中,AB=2DE ,AC=2DF

B

D

E

F

A

C

如果两个图形不仅是相似图形,而且每组对应点所在的直线都经过同一个点,那么这样的两个图形叫做位似图形,这个点叫做位似中心,这时的相似比又称为位似比.

2、让学生进一步操作,亲身感受位似图形与相似图形的联系与区别。通过观察、思考、交流、讨论得出如下结论:

位似图形是一种特殊的相似图形,而相似图形未必都能构成位似关系。

(引导学生动手、动脑,观察、思考,感悟知识的生成和变化)

3、认一认:

见课本P66页图27.3-2(1)、(2)、(3)辨认位似图形,并指认位似中心。

(从正反两个方面强化学生对位似图形的认识)

4、练一练:

例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个图形如果是位似图形,那么这两个图形一定全等;

B.两个图形如果是位似图形,那么这两个图形不一定相似;

C.两个图形如果是相似图形,那么这两个图形一定位似;

D.两个图形如果是位似图形,那么这两个图形一定相似。

例2 下列每组图中的两个多边形,是位似图形的是()

例3下列四边形ABCD和四边形EFGD是位似图形,它们的位似中心是()

A. 点E

B. 点F

C.点G

D.点D

例4 已知上图中,AE∶ED=3∶2,则四边形ABCD与四边形EFGD的位似比为()

A. 3∶2

B. 2∶3

C. 5∶2

D. 5∶3

(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掌握新知)

三、合作探究明确强化

1、想一想:

本课已学过哪几种放大图形的方法?

(让学生思考、交流,加深对前后知识的理解,感悟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学生归纳:直角坐标系放大图形法;橡皮筋放大图形法。它们都属于位似图形

的作法。

2、做一做:

按如下方法可以将△ABC的三边缩小为原来的一半:

如图,任取一点O,连接AO,BO,CO,并取它们的中点D,E,F.△DEF的三边就是△ABC相应三边的一半。

(1)任意画一个三角形,用上面的方法亲自试一试;

(2) 如果在射线AO,BO,CO上分别取点D,E,F,

使DO=2OA,EO=2OB,FO=2OC,那么结果又会怎样?

(让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四、试一试

已知五边形ABCDE,作出一个五边形A’B’C’D’E’,使新五边形 A’B’C’D’E’与原五边形ABCDE对应线段的比为1∶2。

学生作图,可以得出:

⑴位似五边形在位似中心的同侧;

⑵位似五边形在位似中心的两侧;

⑶位似中心在位似五边形的内部;

⑷位似中心在位似五边形的一条边上;

⑸位似中心在位似五边形的一个顶点上

作业

布置

完成同步练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